宗教 神话
阅读分享新方式
从你我开始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陶渊明《读山海经》
后羿射日
传说在东海之外,甘水之上,有一个国家叫羲和国。国中有一女子叫羲和,她后来成了天帝俊的妻子,并生了十个太阳。这十个太阳在汤谷的扶桑树上生活,并在黑齿山北的水中洗澡沐浴。他们每天都有自己的工作,当一个太阳居住在扶桑树的上枝时,其他的九个就住在树的下面。而他们能上能下都是靠着一只叫譻鸟的三足鸟帮助,从而都没有耽误他们的工作。本来他们好好工作也没什么问题,可是有一天,他们一起上了天空。这样,庄稼晒枯了,草木也焦萎了,百姓没有可以为生的食物,并且他们引生出了很多的祸害,如食人的猰貐和凿齿,生水害的九头怪物(九婴),生风害的大鹏(大风),生林害的野猪(封豨)和巨蛇。于是天帝俊便赐给后羿十支箭,本想吓一吓十个太阳以便他们能懂得规矩,但是后羿却一怒之下,就一箭一个太阳往下射,可当他射第十个时却发现没有了箭,原来是百姓们还要一个太阳,否则就没有阳光,人们也无法生存了。惩治了太阳,后羿又力除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从此,天下太平,于是人们便将后羿作为英雄来崇拜,并记录下这位英雄的丰功伟绩来纪念他。而射死的太阳便落到了东海,形成了宽四万多里、厚四万多里的极热的地方,任何水只要流到那里,就会被蒸发,所以东海就成为万川之所流向的地方,这里在古代称为尾闾,而太阳落下所成的地方就叫作沃焦。
盘古开天辟地
很多很多年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的景象是一片混沌。人类的老祖宗盘古,这个奇大无比的巨人,就孕育在这混沌之中。他在混沌中孕育着,成长着,呼呼地睡着觉,一直经过了18000年。有一天,他忽然醒过来,睁开眼睛一看,啊呀,什么也看不见,眼前只是模糊的一片,闷得怪心慌的。他觉得这种状况非常可恼,心里一生气,不知道从哪里抓过来一把大板斧,朝着眼前的混沌用力这么一挥,只听得一声霹雳巨响,大混沌忽然破裂开来。其中有些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天;另外有些重而浊的东西,沉沉下降,变成地。当初是混沌不分的天地,就这样被盘古板斧一挥,划分开了。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要合拢,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的当中,随着它们而变化。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子也每天增长一丈。这样又过了18000年,天升得极高了,地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子也长得极长了。盘古的身子究竟有多长呢?有人说是有九万里长。这巍峨的巨人,一根长柱子似的,直挺挺地撑在天和地的当中,不让它们有重归于混沌的机会。他孤独地站在那里,做这种非常吃力的工作,又不知道经过了多少年代。到后来,天和地的构造似乎已经逐渐成形了,他不必再担心它们会合拢了,他实在也需要休息,终于倒下了。就在这时候,他周身突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口里呼出的气变成风和云,他的声音变成轰隆的雷霆,他的一只眼睛变成太阳,另一只眼睛变成月亮,他的手足和身躯变成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江河,他的经脉变成道路,他的肌肉变成田土,他的头发变成天上的星星,他浑身的汗毛变成花草树木,他的牙齿、骨头、骨髓等,也都变成闪光的金属、坚硬的石头、温润的宝玉,就是那最没有用处的身上的汗液,也变成清露和甘霖。
月亮上的神话
陌上花开,风景旧成谙。繁华事散,香尘远如故。
<上下滑动,查看文字版>
传说中,在后羿为人们立了大功后,他便得到西王母的两颗不死神药。可是后羿的妻子嫦娥却一时贪心,将两颗神药偷来服下。本来一颗不死药服下就可长生不老,然而两颗却能够成仙,这样嫦娥便成了仙人。但因她是偷药而成的仙人,所以嫦娥不知要往何方飞升,于是在她离开世间时,就去了一个名叫有黄的占卜士那里问问吉凶祸福。有黄告诉嫦娥,她将在月光尽收的时候飞向月亮,这样便可逃过上天的责罚,而得到吉祥。可是这件事还是让管天上刑法的西王母知道了。西王母是这样的一位神仙:她面状如人,豹尾虎齿,头上戴着华丽的饰带,常常呼啸,以显示她的威严。于是西王母便惩罚嫦娥,让她住在孤零零的月宫中,并将她变成一只蟾蜍,成为月精,并罚她在月桂树下
唯一一位在月宫中与之做伴的神仙是因为犯了天条而受罚的吴刚,上天让他砍月中的月桂树,直到砍倒为止,但是,月桂树每被砍一斧,就会愈合。后来到了南北朝时,人们觉得嫦娥实在太可怜,于是将神话一改,把嫦娥描绘成一个孤寂无助的思妇,而其中的蟾蜍也被改成了玉兔。到了元朝时,伊士珍撰《琅环记》中,更描写到:嫦娥奔月后,后羿十分思念,以至于身体非常虚弱,这让深居月宫的嫦娥极为伤感,于是她便派了一个仙童到后羿那里,让后羿在中秋月明之时用准备好了的面粉,做团如明月的饼子,放在房子的北方,然后向着月亮暗暗地朝月祷告,嫦娥就会下凡与之相会。到了那天,后羿如法而做,终于夫妻得以相会重逢。这便是后来的嫦娥以及月亮寄相思故事的来源。
龙、麒麟、凤凰
龙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最为神奇之物。它在中国的四大吉祥神物中占首位,这与它总是显得复杂而多样的特点是分不开的。一般来说,龙是性情温和、仁慈吉祥的神物。它具有极为多样的象征意义。首先,它代表了自然界男性活力和生殖力——阳的象征。从汉代开始,龙就成了皇帝的象征。并且龙是所有鳞虫之长,并在十二生肖中位于第五位。龙还象征着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也表示丰产春雨和一般的雨水,所以,它有时也被叫作青龙,与象征西方的白虎相对应。在人们的想象中,龙在地下过冬,农历二月初二从地底飞升,这时会引起第一阵春雷和春雨,在北方表示农事的开始。同时龙作为一种有魔力的生物,它能大能小,能到天边也能到人的身旁,总是非常神秘,所以用神龙见首不见尾之说来形容高深莫测的人。并且,由于龙在中国神话中具有的重要作用,所以大致可将龙的概念分成四种:一是神龙,能兴风布雨;二是天龙,表示天的更生力量;三是地龙,它管辖地上山川水泽;最后一种是护藏龙,看守财宝。
凤是四大吉祥神物的第二位。我国的学者认为凤凰起源于风神,因为“凤”字起源于“风”字。有的则认为凤代表男性,凰代表女性。有的学者将凤凰看作是“阳鸟”,与南方有着联系。同时它的身体据说象征着人的五种美德:头代表德,翅代表义,脊为礼,胸为仁,以及肚象征信。在中国神话中,凤凰总是生活在天上,是与神仙住在一起共歌共舞的神鸟。由于其状如地上的孔雀,孔雀为地上百鸟之王,所以凤凰就是天上以及一切鸟类之王。一般龙是作为皇家最有权威的天子的象征,凤凰就与龙相配而处于女性的角色,故而皇帝穿龙袍,皇后戴凤冠。但同时凤凰还代表一个国家是否得到了正义之君的统治,所以《春秋》一书中常用凤凰、白虎、麒麟来象征一个国家的繁荣。
麒麟,也是中国四大神兽之一。它有牛尾,鱼鳞,足为偶蹄或五趾,角上覆盖着软毛,一般麒麟为白色,是毛类动物之长。麒麟一般为家庭的象征。在民间艺术中,常常有一个小孩骑在麒麟上,站在云彩中,并且小孩手中会拿着一朵莲花,表示连生贵子。另外麒麟不踏任何活物,甚至连小草也在内,所以它与头顶上的角一起被视为美德的象征,当有好的政府或圣人出现时,就会伴有麒麟出现,孔子曾说:“麟之至为明王也。”最后麒麟在人们的画中表示一种良好的祝愿。
麒麟
龙
凤凰
西王母(王母娘娘)
一提起王母娘娘,大家马上就会想起天上的蟠桃宴,而且王母那雍容华贵的仪态必然萦回在大家的脑际。可是有谁能想到,西王母的原形居然是蓬头散发,满嘴虎牙,拖着一条豹尾,动辄发出阵阵长啸的怪神呢?
西王母是古代传说最多的神仙。在《尔雅·释地》《山海经》《庄子》《尚书大传》《大戴礼记》《竹书纪年》《淮南子》《新书》《论衡》《列子》等书中都有记载。由此可见,关于西王母的传说源远流长,对于其原始意义也有多种说法。如有人认为西王母是神名,有人则认为是国名或是王名,也有人认为是部族名,莫衷一是。
从目前的材料看,作为神的西王母一词最早见于《山海经》。不过在《山海经》里西王母还是个半人半兽的怪物,龇牙蓬发,是一位掌握刑杀及灾病的凶神。在这里还明显地留有图腾崇拜的痕迹。但是为什么西王母能从穴居野处的怪神变为一尊雍容华贵的天界神仙、女仙领神,这主要是因为她拥有两件法宝。一是她所居住的昆仑山是“万物尽有”、人间企羡的乐园,二是她拥有不死之药。
不死之药是神仙独有的秘方,拥有这些药,西王母的昆仑乐园理所当然成为人间向往的仙界。这样,昆仑山主西王母也逐渐由怪神变成血肉丰满的女神了,而且能歌善舞、作诗赋词,充满了生活情趣。在《穆天子传》中,西王母就完成了这种由神到仙的转变:甲子年的一个良辰吉日,西王母邀请周穆王去昆仑山,周穆王就带着珠宝美玉和精美的衣料去见西王母,西王母客气地接受了他的礼物。到了傍晚,穆天子在瑶池边宴请王母。西王母看来情绪很好,为天子唱起了歌谣:“白云在天,山恭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复能来。”穆天子也情不自禁地和歌:“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天子随后飞升上山,把自己见西王母的经过记在石头上,种上槐树,并刻上“此为西王母之山”。从这则文学色彩极浓的传说中,西王母不仅是气象肃穆的上帝之女,而且还十分儿女情长,“将子无死,尚复能来”,盼着周穆王再度光临。
后来的道教仙谱把她与东王公相配,赋予其化育万物的功能。葛洪的《枕中书》更是把西王母说成是元天王与太元圣母生的九光之女,并赋号太真西王母。统领女仙,西王母在仙界已属上层领导人物。
轮回,译为轮转、流转。轮回的原始思想产生于古印度婆罗门教,而佛教则发展了这一理论,谓“轮回”的主体是虚妄的“执持识”,“轮回”的动力是“业感”,“轮回”的结束是“解脱”。佛教认为,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即在“六道”中轮回,循环往复,如车轮旋转不息,造善业得乐报,如天、人两道,造恶业得苦报,如地狱、饿鬼、畜生等“恶道”。正如《观佛三昧经》卷六所说:“轮回六趣,如旋火轮。”“六趣”即“六道”,是生死轮回的六个去处:地狱、饿鬼、畜生、天、人、修罗。俗语中常用“六道轮回”。如元朝李寿卿《度抑翠》第一折:“我著你脱离生死,免却六道轮回。”又如元朝无名氏《蓝采和》第一折:“则你那六道轮回怎脱免,使不的你九伯风颠。”反映出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之说在民间影响之大。
道教神谱中仅次于三清的是四御。他们是主宰天地万物的四位天帝,即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和后土皇地癨。
四御中最受人崇拜的是玉皇大帝,又称玄穹高上玉皇大帝,最长的名字是吴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大帝。玉帝显然是从中国古代的天帝信仰中转化过来的。中国自殷商以来,就已经有了最高神天帝的信仰,在先秦的文献中一般称之为天、皇天上帝、太昊。根据学者考证,这些都是对于太阳神的尊称或颂美之词,是中国古代最尊贵的称号。如皇甫谧《帝王世纪》中有这样一段话:“太昊帝庖牺氏……继天而生,首德于木,为百王先。帝出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东方。主春,象日之明。”
这种对天及天的人格神天帝的崇拜,也一直是历代封建帝王进行祭祀的国家大典。
但是,随着道教的兴起和印度佛教的传入,天帝偶像在民间的影响力越来越小,代之而起的则是对如来佛的信仰。道教为了与之相对抗而建立起了三清尊神,但三清总归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人们又容易从人间帝王设想天上的帝王。又由于古人相信服食玉可以长生成仙,又以玉作为纯洁贞一的标志,所以道教对神仙也一般称之为玉女或玉郎,把神仙世界则称之为琼、玉清,对于神仙居住的地方称为琼楼玉宇,仙境内的树、草、动物则称为玉简、玉兔、玉蟾,无不冠之“玉”字以显其贵。于是唐宋以来,文人墨客把设想中的神仙世界的皇帝称玉皇、玉帝。如唐诗有:“仰致玉皇帝,稽首前致诚”(《白氏长庆集·梦仙》);“玉皇据案方凝然,仙官立仗森幢幡”(《披沙集·升天行》)等句。于是,在民间信仰中就把天帝和道教中的玉皇合为一体了。宋初仿效唐代尊崇道教,而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宋真宗为了掩盖澶渊之役惨败的耻辱,在当时奸相王钦若等人的唆使下,把民间信仰的玉皇正式列为国家的祭祀对象。那个善于画鸟的宋徽宗干脆把玉皇与传统的昊天上帝合为一体,号为昊天玉皇上帝。从此国家、民间、道教三方面的信仰正式合流,虽然后来又把玉皇与昊天上帝分开,但在民间玉皇上帝在仙界的地位已不可动摇。如家喻户晓的《西游记》中玉皇大帝便是天界的最高首领,就连佛教最高神如来佛见了也得低眉三分。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也有“天上有玉帝,人间有皇帝”的说法。
但是在道教的仙牒中,玉帝的地位起初并不理想。玉帝的称呼,最早出现在陶弘景编定的《真灵位业图》中,不但三清位中没有他的踪影,而且仅仅位属玉清境元始天尊属下诸神之列,全没有后世所说“安期羡门辈,侍列如公卿”般的威风(安期、羡门,指安期生和羡门子高,都是著名的神仙),玉皇道君居右位第11,高上玉帝居右位第19。到了唐代,玉皇称呼渐渐在民间普及,玉帝的待遇也渐有提高。但宋初张君房编的《云笈七签》中,玉帝在十位天尊中的地位还是偏低,仅列第九,倒数第二,这种与民间迥异的待遇,难怪以维护人间正统为鹄的朱熹对此也愤然不平,认为“悖戾僭进替此为甚”,“老聃之流岂可僭居昊天上帝之上哉”(《朱子语类》)。面对这种情况,道教徒当然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是顺水推舟,把玉皇升为三清第二位。
玉皇大帝
六道轮回
<上下滑动,查看文字版>
繁华事散,香尘远如故。
繁华事散,香尘逐我心
谁
许
谁
一
场
繁
华
大乘,梵语为摩诃衍,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从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其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称为三贤,仅算是资粮位,十地称为十圣,才是修习位。论时间,要经过三大阿僧癨劫的修行。小乘,即是声闻缘觉的法门,以修身自利为宗旨,其最高果位为阿罗汉果及辟支佛果。声闻乘修四谛法,自凡夫至阿罗汉,论时间,速者三生,迟者六十劫,其修行的方便有七,得果有四。缘觉乘修十二因缘,自凡夫至辟支佛,论时间,速者四生,迟者一百劫,其修行重在悟证,悟所到处,便是证所到处,故无明显的位阶可言。
藏语称为“朱古”,意思是化佛示现的肉身。通常称大喇嘛圆寂后根据转世制度取得寺庙首领地位的继承人为活佛。始于13世纪的噶举派噶玛噶举的噶玛拔希。活佛的名字前面,一般应加上寺院或家庙的名字,如东嘎寺的活佛洛桑赤烈,全称叫作“东嘎·洛桑赤烈”;又如多吉才仁当了热振寺的活佛后,他的名字便是“热振·多吉才仁”。对于有僧职的大喇嘛,人们日常简称或尊称时,便不再是他的名字,而是寺院称号了,如“东嘎活佛”、“热振活佛”等。凡活佛圆寂后,寺院上层通过占卜等仪式,寻觅活佛圆寂的同时出生的若干婴童,从中选定一个“灵童”作为他的转世,迎入寺中继承其宗教地位。
陌上花开,风景旧成谙
陌上花开,风景旧成谙
大乘和小乘
藏传佛教中的活佛
达赖和班禅
藏传佛教格鲁派两大活佛转世系统的称号。达赖,蒙古语意为大海、喇嘛,藏语意为上人或上师。此名起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时蒙古土默特部顺义王俺答汗迎请索南嘉措至青海传教,崇奉甚敬。俺答汗赠索南嘉措以“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称号,意为“遍知一切德智如海之金刚上师”,以示敬意,是为达赖名义之始。后格鲁派徒众以索南嘉措为三世达赖,上溯其师承,以根敦嘉措为二世,以宗喀巴之上首弟子根敦主为一世,这是仿效噶举派的活佛转世制度,建立达赖喇嘛活佛转世系统。代代相传,皆以嘉措(大海)为名。格鲁派教徒尊为观音菩萨化身。
五世达赖罗桑嘉措,出生于西藏山南琼结。明天启二年(1622年)被迎入哲蚌寺。后由班禅四世为他落发,先受近事五戒,旋从班禅受学《菩提道次第论》等,又学《量释论》《现观庄严论》《入中论》《戒律本论》《俱舍论》五部大论。崇祯十一年(1638年)仍以班禅为亲教师,在拉萨大昭寺受比丘戒。
繁华事散,香尘远如故。
繁华事散,香尘逐我心
繁华事散,香尘逐我心。
清顺治九年(1652年)亲赴北京觐见。次年,顺治帝赐以满、汉、藏三体文字金册,满、蒙、汉、藏四体文字金印,文曰“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返藏后,即移驻于布达拉宫,大兴土木,广事经营,统驭西藏政教,集大权于一身,成为一方教主。晚年悉心潜修,并从事著述。著作包括外、内、密三类,主要有:《五世达赖喇嘛自传》《西藏王臣记》《入中论疏》《现观庄严论释难》《俱舍论疏》《菩提道次第讲授》《甚深中观修法》等。其后,每代达赖更迭例由清廷册封,遂成定制。五世、七世、八世、十三世,掌权较久,精于佛学,兼通文史,著述甚丰,各有全集传世。六世尤擅诗歌,为世称道。九世、十世、十一世、十二世均过早去世,事迹不显。今达赖喇嘛·丹增嘉措为第十四世。
“班禅”系梵语“班智达”(学者)与藏语“禅保”(大)的简称,意为“大学者”。“额尔德尼”,满语,为梵语ratna之变音,旧译“宝师”或“大宝”。班禅的名称,是从罗桑确吉坚赞开始的,他生于后藏伦主加地方。明神宗十年(1582年)在温寺依桑结意希大师出家,受沙弥戒。次年被认为是罗桑顿珠的转世。自此以后,广学经教,勤修定慧。22岁(1588年)在扎什伦布寺受比丘戒。明末,蒙古和硕特部固始汗入藏后,与五世达赖合作统领西藏,深得罗桑确吉坚赞之助,故于1645年赠予“班禅博克多”的尊号,以旌其勋劳。博克多,蒙语,意为“智、英武”,此为班禅名义之始。清顺治帝亦封之为“金刚上师”,令主持后藏扎什伦布寺,并划后藏部分地区归其统辖,其徒众上溯师承,追认克主杰、索南乔朗、罗桑顿珠三人为其前三世,遂形成班禅活佛转世系统。四世班禅去世后,罗桑意希成为其转世班禅。他出生于后藏托卜加地方。清康熙六年(1667年)被迎至扎什伦布寺坐床,师事达赖五世。达赖五世死后,主持达赖六世寻认、受戒诸事。达赖七世进藏、坐床诸事亦由他主持。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清廷封以“额尔德尼”称号,并颁金册金印。至此,清朝中央政府予以确认,分管后藏部分地区政教事务的大权,常驻扎什伦布寺。教徒尊为无量光佛化身。过去各代班禅中,以四世、五世、六世、九世最为著名。
繁华事散,香尘远如故。
繁华事散,香尘逐我心
玄奘西天取经
繁华事散,香尘远如故。
陌上花开,风景旧成谙。
他从此东行,进入北印度境,过稰叉始罗等国,至迦湿弥罗国,于此先后居停两年参学。随后至磔迦、至那仆底、烂那达、屈露多等国入中印度境。又经禄勒那国,至羯若鞠国。东南行渡腫伽河至逾陀国。更循腫伽河东下,拟赴阿耶国,于中途遇盗,几乎丧命。后更南行至摩揭陀国,巡礼华氏城、伽耶等处圣迹,折向那烂陀寺。寺众千余人欢迎他到寺,参谒了戒贤。他离开高昌,进入印度国境以来,随处遇着高僧大德,就停留参学。
玄奘到了那烂陀寺,被推为通三藏的十德之一,很受优遇。他请戒贤三藏讲《瑜伽论》。又听讲《顺正理》《显扬》《对法》各一遍,《因明》《声明》《集量》等论各二遍,《中论》《百论》各三遍。《俱舍》《婆沙》《六足》等论,他先在诸国听过,至此更披寻决疑,兼学婆罗门《声明记论》。
其后,玄奘为了更广泛地参学,便离开那烂陀寺南游,从怛他揭多#多和羼底僧诃两师学《毗婆沙》《顺正理》等论。至中印南賅萨罗国,停一个多月,从善解因明的婆罗门学《集量论》。从此南行入南印度境,至驮那羯磔迦国,停数月从苏部底和苏利耶两僧学《大众部根本阿毗达摩》等论,他们亦从法师学大乘诸论。至达罗毗荼国,于建志城逢僧伽罗国大德觉自在云和无畏牙,就问《瑜伽要文》及僧伽罗国佛教情况。过那建补罗等国,至北印钵伐多国,于此停两年,学《正量部根本阿毗达摩》及《摄正法》《成实》等论。从此东南行,仍还那烂陀寺。又到寺西低罗择迦寺,从般若跋陀罗就萨婆多部三藏及《声明》《因明》等论咨决所疑。往杖林山,从胜军居士学《唯识抉择论》《意义理》《成无畏》《不住涅槃》《十二因缘》《庄严经》等论,及问《瑜伽》《因明》等疑,首尾历时两年。这样在各地游历参学凡经四年(贞观十二至十六年,639-642年)。回那烂陀寺后,应戒贤三藏之嘱,为寺众讲《摄论》《唯识抉择论》,并沟通了当时大乘学说中“瑜伽”、“中观”两家的论争,著《会宗论》3000颂,得到戒贤三藏和诸大德的赞许。他又应戒日王的请求,拟折服南印正量部论师般若!多《破大乘论》的异说,著《制恶见论》1600颂。
玄奘,俗姓陈,本名祎,河南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县南境)人。生于隋文帝开皇二十年(600年)。少时因为家境困难,跟着他二兄长捷法师住在洛阳净土寺,学习佛经,11岁就熟习《法华》《维摩》。13岁时洛阳度僧,破格入选。在以后的几年中,他穷尽各家学说如涅槃学、成实学。但是玄奘觉得多年来在各地讲筵所闻,异说不一,特别是当时流行的《摄论》《地论》两家有关法相之说不能统一,很想得着总赅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以求会通一切,于是决心往印度求法。那时出国之禁很严,他正式表请赴印,未得许可,只好作种种准备等待着。贞观三年(629年),因北方连遭灾荒,朝廷准许道俗四出就食,他得便西行,到达兰州,应当地人士请求,讲《涅槃经》《摄论》和《般若经》。西域商侣有参加旁听的,回去以后,便将玄奘求法的事向各地宣传了。玄奘继而潜行到达瓜州,得胡人西槃陀导送,夜渡瓠颅河。从此只身冒险,过了玉门关外五烽,度莫贺延沙碛,到达伊吾。高昌王“文泰得知后,遣使迎往,敬礼备至,延留度过夏坐,并要久留在高昌,他坚决未允。当时西突厥叶护可汗势力遍及雪山以北各地,如去印度,须要取得他的协助,因而高昌王遣使陪送玄奘去叶护可汗衙所,时当贞观三年八月。玄奘离开高昌,过阿耆尼、屈支等国,越凌山到达素叶城,和叶护可汗相见,凭着可汗致所经诸国的信件和陪送的使者,很顺利地经过西域、舥赤建等十国,越大雪山,直到邻接北印的迦毕试国。
玄奘在印所学至此已经大成,他很想回国弘通,得到戒贤的赞许,遂庄严经像,辞别戒贤,准备东归。这时东印迦摩缕波国鸠摩罗王一再遣使迎请前往。适值羯若鞠国戒日王征恭御陀回来,又遣使来请,鸠摩罗王就带兵陪送玄奘,到羯朱癨祗罗国,遇着戒日王。戒日王乃决定于曲女城为玄奘建立大会,命五印沙门、婆罗门、外道义解之徒都来参加。到期与会的有18国王,各国大小乘僧3000多人,那烂陀寺僧千余人,婆罗门及尼乾外道2000余人。此会即以玄奘所著《会宗论》《制恶见论》两论的论点标宗,任人难破,但经过18天大会终了,没有一人能提出异议。玄奘得到大小乘佛教徒的一致推崇,被给以“大乘天”和“解脱天”的尊称。其后又随喜了在钵罗耶伽两河间举行的五年一次的无遮大施会,这才辞别戒日王,携带几百部梵本和各种佛像,启程东归。路过稰叉始罗渡信度大河时,因遇风浪,失却梵本50夹及诸异花种,停在乌铎迦汉荼城50多天,遣人往乌仗那国抄写迦叶维耶部三藏。从此经过滥波等地,出迦毕试境,度雪山,经睹货罗故地,过波迷罗川,越葱岭到了于阗,以国王延留,未得即还。就派人随商侣入朝,表陈还国,日夜为于阗僧人讲《瑜伽》《对法》《俱舍》《摄论》四部论,约停了七八个月。等到使人回来,并奉敕迎令东归。于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到达长安。这样他终于完成了历经17年的个人游学的创举。
<上下滑动,查看文字版>
禅宗谱系源流
在我国的古代佛学史上,我们经历了早期的西域、印度禅师向国内传播禅法的时期以及我国佛教学者自身消化的时期,到南北朝时,达摩祖师来华传法为止,我国佛教走向了自身独立发展的时期,并因此出现了千姿万态的流派,同时有了自己比较独特的历史。并因此发展成为中国佛教宗派极为重要的一派,主张修习禅定,故而称为禅宗。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
传说佛心宗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后来慧能一支得到极度发展,人才辈出,逐渐成了中国禅学的主导。所以禅宗的谱系往往以慧能一支为宗。慧能之后著名的弟子有南岳怀让、青原行思、荷泽神会、南阳慧忠、永嘉玄觉,形成禅宗的主流,其中以南岳、青原两家弘传最盛。南岳下数传形成沩仰、临济两宗,青原下数传分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世称“五家”。其中临济、曹洞两宗流传时间最长。
临济宗在宋代形成黄龙、杨岐两派,合称“五家七宗”,沩仰宗,沩山灵及其弟子仰山慧寂创立。其修行理论继承和发扬道一、怀海“理事如如”的精神,认为万物有情皆有佛性,人若明心见性,即可成佛。临济宗,义玄创立。因义玄住镇州(治所在今河北正定)临济院而得名。提出“三玄”(三种原则)、“三要”(三种要点)、“四料简”(四种简别)、“四照用”(四种方法)等接引学人。因其机锋峭峻,别成一家。
曹洞宗,洞山良价及其弟子曹山本寂创立。其教法“五位君臣”说,从理事、体用关系上说明事理不二、体用无碍的道理。
云门宗,文偃创立。因文偃住韶州云门山(在今广东乳源县北)光泰禅院而得名。其禅风被称为云门三句:“函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常用“顾”、“鉴”、“咦”三种表示,接引学人,表现出“刚劲”的宗风。
法眼宗,文益创立。南唐中主李瞡赐谥其为“大法眼禅师”而得名。提出“理事不二,贵在圆融”和“不著他求,尽由心造”的主张。以“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概括其宗风。
黄龙派,慧南创立。因其住黄龙山(在今江西南昌市)而得名。法门为“道不假修,但莫污染;禅不假学,贵在息心”。杨岐派,创始人方会。因住杨岐山(治所在今江西萍乡县北)而得名。时人称其兼百丈怀海、黄檗希运之长,得马祖道一大机、大用,浑无圭角,宗风如龙。
有时指文殊、普贤、观音、地藏,但有时却将地藏换为弥勒。文殊是文殊师利的简称,菩萨名,以大智著称,与普贤常侍于释迦如来的左右。普贤菩萨于佛教四大菩萨中,以大行著称。普贤行愿品曰:“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敬礼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能。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观音全称观世音。《法华经》曰:“苦恼众生,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以是名观世音。”即菩萨时常观察世人称念他的名号或痛苦的声音而去垂救,故名观世音。地藏菩萨,因他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地藏菩萨在释尊灭度以后,弥勒未生以前,担负救度众生的重任。而且常住地狱拔苦,因有“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之愿,故以大愿著称。弥勒菩萨,华译为慈氏,现住在兜率天内院,是一生补处菩萨,将来当于住劫中的第十小劫,人寿减至八万岁时,下生此界,继释迦牟尼佛之后,为贤劫之第五尊佛。
四大菩萨
四大金刚
为佛经所称帝释的外将,分别居于须弥山四埵,各护一方,因此亦称护世四天王。东方持国天王,身白色,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身青色,执宝剑;西方广目天王,身红色,持绢索;北方多闻天王,身绿色,执宝叉。寺庙山门两旁多塑四大天王像,俗称四大金刚。文学中多有引用,如《西游记》第五回:“玉帝大恼,即差四大天王,协同李天王并哪吒太子,点二十八宿、九曜星官、十二元辰、五方揭谛、四值功曹……去花果山围困,定捉获那厮处治。”生活中也常有将某些身材高大、力大无比,或护佑某些人物者亦以此称呼之。
未完待续…
<上下滑动,查看文字版>
主办单位:一七三队工会编委:于永超 任亚男 钟 燕 宋 旸 辛 辉 李晓静 熊 科 王 海主编:任亚男校对:辛 辉
繁华事散,香尘远如故。
陌上花开,风景旧成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