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大横琴科技电子杂志

其他分类其他2020-03-20
479

随着新冠病毒在全球其他国家的爆发,COVID-19疫情是否达到“大流行”(pandemic)级别成为了媒体的关注焦点。从2月24日新闻发布会开始,世卫组织连续表态新冠肺炎“尚未”构成大流行。但部分国家和媒体的态度已经倾向认定当时的新冠肺炎情形已经构成或接近“大流行”。 2月27日,澳大利亚 宣布COIVD-19“将要成为大流行”,并以此为依据延长对来自中国的旅行限制。CNN在世卫组织正式宣布之前,已经明确指出将开始用“大流行”来描述新冠疫情。 终于,在2020年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的新闻发布会上,总干事谭塞德宣布“COVID-19可以被定性为大流行”。 
据说“大流行”源于希腊语,字面意思是所有人。顾名思义,部分媒体用它来描述人际传播的范围广大的流行病。简单来说,“大流行”意味着突发传染病已经来到了严重的阶段,尝试在源头的遏制措施(containment)已经不能有效延阻疫情的传播。相应地,各国应该将重心放在减灾措施(mitigation)上,比如扩大社交距离、增强医院救治能力等。其实,世界卫生组织的基本法律文件中并没有出现“大流行”这个词汇。世卫组织总干事也明确承认这是世卫首次确认由冠状病毒引起的“大流行”。那么世卫评估、界定和宣布“大流行”的依据是什么? 
世卫总干事在发布会中指出“以大流行来描述当前局面并不会改变世卫组织对病毒威胁的评估,不会改变世卫组织正在实施的行动,不会改变各国所应当采取的行动。”如果“大流行”的判断不是基于对疫情威胁的评估,那是基于什么?

世卫组织的“大流行”
是什么?为什么?

世卫组织宣布“大流行”的依据是什么?

与“大流行”相关的两个国际条约是《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以及《国际卫生条例》。它们是世界卫生组织的基本法律文件,而且对成员国具有国际法上的约束力。包括我国在内,许多国家都是其成员国。其实在这两个文件没有对“大流行”进行明文规定。《国际卫生条例》明确规定只有一个类别,即“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我们已经熟知, 世卫组织总干事在2020年1月30日突发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评估之后, 宣布了新冠疫情达到了上述标准。 
在国际条约之外,世卫组织发布的指导性文件明确提到了“大流行”这个概念。这些文件是世卫组织的行政性指导文件,对各成员国没有国际法的约束力,但对世卫组织内部的风险评估、信息发布有重要影响。世卫组织自1999年开始发布《大流行准备指南》,对流感流行的风险进行警告分级,一共分为六个级别。并且在2005年和2009年两次修订分级体系。2009年,世卫组织宣布H1N1甲型流感构成达到大流行级别,所依据的就是2009年指南中的分级。不过,这个六级体系已经失效。目前使用的流感流行风险分级体系在2013年进行过更新,世卫组织不再采用2009年H1N1甲型流感病毒使用过的中的六级警告制度,而是转为四级分级方法。不论是早期的六级划分还是目前的四级划分,指南在评估风险时都 保留了“大流行”阶段。世卫组织目前使用的是2017年发布的《流感大流行风险管理:指导和协调国家及国际流感大流行准备和应对的世界卫生组织指南》(下称《指南》)中,世卫组织仍然对大流行流感进行评估,其中第三阶段即为“大流行”(Pandemic)。 
仔细的读者可以发现,上面的文件仅仅适用于流感病毒引起的疫情。从《指南》的标题就可以看出,这只直接适用于流感大流行。严格来说,它们并不适用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根据《科学》杂志的简单区分,流感可能是上呼吸道感染,新冠病毒可能造成上呼吸道感染,也可能造成下呼吸道感染。)基于这一点,路透社在2月24日的报道甚至犯了一个错误,称世卫组织发言人宣布世卫组织不再使用“全球流行”定义疫情。报道引用世卫组织发言人的话,称“官方并没有使用这一(全球流行)范畴”, 而且“世卫组织放弃了过去的全球流行病六级警告体系,尽管这对于经历过2009年H1N1甲型流感病毒的有些人来说可能很熟悉。” 在现在来看,上述报道当时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存在偏差。但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在此前世卫组织的文件中没有对新冠疫情进行大流行评估和界定的简单文件基础。因此,世卫组织此前宣布的大流行都仅针对于流感疫情。这也是世卫总干事宣称这是世卫组织第一次由冠状病毒引起的大流行的原因所在。 

世卫组织宣布“大流行”的依据是什么?

尽管如此,新冠病毒肺炎在流行病特征上与流感具有某些相似性,比如都是病毒引起,无症状感染者也有传染性,所以容易爆发性传播,因此常规的隔离方法在阻止病毒传播上效果不明显。所以《指南》中的分级方法也应当可以为其他突发传染病的风险评估分级提供参考。 
世卫宣布“大流行”的法律基础还是来自国际公约的规定,是基于《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以及《国际卫生条例》对世卫组织的赋权。根据《国际卫生条例》的规定,成员国授权世卫组织向受影响的缔约国提供信息和支持,开展公共卫生监测、风险评估、缔约国援助,并协调重大国际公共卫生风险和事件的国际应对。其中的信息支持的工作就包括评估流行病的全球流行风险。因此,虽然条约中没有直接使用“大流行”这个词汇,但授权规定概括地为世卫组织界定评估大流行提供了法律基础。没有其他世卫组织文件的明确规定,总干事也可以宣布新冠疫情达到全球“大流行”级别。

由于目前世卫组织没有发布关于新冠疫情“大流行”分级和界定的文件。但对疫情风险的评估可以从相关文件中进行参考。 对新冠疫情“大流行”的评估,,目前可以参考的主要是世卫对流感大流行进行风险管理的指南。 
在2017年的《流感大流行风险管理指南》中,世卫组织将流感大流行划分为四个全球阶段:(1)大流行间期、(2)警戒期、(3)大流行期和(4)过渡期。大流行间期是指两次流感大流行之间的时期,大致对应全球和各国的的准备阶段。警戒期是由人体分离到新流感病毒亚型导致流感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地方、国家和全球各级都提高警戒并进行仔细的风险评估是这一时期的特征。如果风险评估表明新病毒不会发展为大流行毒株,则相关防范活动可能会降低至大流行间期的等级。其介于全球和各国的准备和应对转换阶段。大流行期是指全球监测基础上发现的新型流感病毒亚型传播引起人类流感的全球流行时期。全球风险评估主要以病毒学、流行病学和临床数据为基础, 根据全球风险评估的结果,流感大流行间期、警戒期和大流行期之间的演变可能会迅速发生,也可能逐渐过渡。 
国家和全球都需要进入流感大流行的应对阶段。过渡期:当评估发现全球风险降低时,全球行动应对的等级可能会降低, 各国根据本国风险评估,应减少响应活动并转而实施复原措施。其对应全球和各国的恢复阶段。
如果说2017年《指南》的定义稍有过于概括之嫌,其实2009年版本的《指南》提供了对“大流行”级别更加细致的描述。 2009年的指南把流感全球流行分为六个等级,其中第五和第六等级对应流感大流行阶段。第五阶段是“在一个世卫组织区域的至少两个国家中出现人传人的病毒传染。虽然大多数国家在此阶段不会受到影响,宣布第五阶段警告是一个大流行即将爆发的强烈信号,用于完成组织、沟通以及实施减灾措施的时间很短。”第六阶段是大流行阶段,是“在第五阶段的定义标准基础上,出现了在另一个世卫组织区域至少一个国家出现社会爆发传播。”但应该注意的是, 09年的定义的明确性招致了各国对世卫组织在宣布H1N1甲型流感大流行时的批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2013年和2017年版本的定义中,“大流行”的定义就变得模糊一些了。

为什么说新冠疫情达到了“大流行”级别?如何判断?

在具体操作上,世卫组织根据《指南》大流行的阶段划分的本质是全球风险评估。世卫组织评估的是全球层面的风险,依据的是病毒学、流行病学和临床数据。 应当注意,《指南》没有直接给出全球层面的风险评估标准。但《手册》在针对各国的全国流感流行风险评估中给出了较为详细的参考标准。因此可以认为全国流感流行风险的标准也适用于全球大流行的判断。
判断“大流行”时, 对流感的严重性评估是全球大流行评估的关键部分。对严重性的评估需要三个方面的指标,分别是(1)病毒的传播能力,(2)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3)对卫生服务部分和其他基本重要服务的影响。此外,风险评估的框架要求考虑危害程度、暴露程度、环境和风险特征。

为什么说新冠疫情达到了“大流行”级别?如何判断?

流感大流行阶段划分。
图片来源: 《流感大流行风险管理:指导和协调国家及国际流感大流行准备和应对的世界卫生组织指南》

根据《指南》的表述,危害评估包括识别相关流感病毒;了解每一种流感病毒关键的病毒学和临床资料;并根据大流行的潜力和可能导致的后果对它们进行排序。 暴露程度评估用于确定已有或可能暴露于相关流感病毒的人群,并从免疫和疾病严重程度两方面来描述这些人群的易感性。
这一评估过程包含流行病学和易感因素,如旅行史、潜伏期和传播潜力的估计。 在这两项评估之后,再加上背景评估作为补充。背景评估是对事件发生的环境和影响风险的因素进行分析,包括:社会、科技、经济、伦理、政策和政治因素等。
在世卫组织宣布2009年H1N1甲型流感大流行的时候,成员国就批评世卫组织当时的判断标准仅考虑病毒的传播能力而不考虑疾病的严重程度。批评者指出,H1N1甲型流感的致死率并不高,疾病的严重程度并不强。所以仅仅依据流感的传播范围就宣布大流行,实际上造成了公众不必要的恐慌。
可以看到,当年的批评至今仍有影响。世卫组织不仅在17年的《指南》中明确考虑了疾病的严重程度因素, 在3月11日的发布会上,总干事的发言也再次回应了这一点:“世卫组织对疫情进行着持续评估,疫情的传播状况、严重程度以及对此的莫不作为已经达到了警报水平,我们对此深切关注。”
回头再看,总干事“以大流行来描述当前局面并不会改变世卫组织对病毒威胁的评估”这种说法就相对容易理解一些。因为“大流行”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而不是规范性的概念。“大流行”的判断是基于世卫组织对病毒威胁和疫情风险的评估。是后者决定前者,而不是前者改变后者。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流行”的描述本身不会对评估产生影响。但从宣布疫情不构成大流行到宣布构成大流行,其背后是有风险评估支撑的。应该是世卫组织认为,通过对疫情的传播能力与严重程度等因素进行风险评估,疫情风险发生了变化,达到了大流行级别。

为什么说新冠疫情达到了“大流行”级别?如何判断?

全球“大流行”不是一个直接的法律概念,将新冠疫情界定为“大流行“,其本身并不产生国际法上的其他后果。这与《国际卫生条例》第十二条下的“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存在本质差别。“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国际条约直接规定的法律概念,判断标准和法律后果都有明确的国际法基础,因此宣布新冠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后,各成员国就因为该界定而产生了特定的义务。比如向世卫组织通报疫情相关信息,以及在采取超过世卫组织临时建议的措施之后,在特定时间之内需要向世卫组织通报情况并说明理由,等等。“大流行”则与此不同。它不是《国际卫生条例》中规定的概念,宣布“大流行”之后各成员国并不因此产生新的义务。各国并不会因此必须采取什么行动,或者避免哪些行为。
但这中间还有一段故事。从历史上来看,世卫组织曾经尝试通过内部的行政实践提升“大流行”的实际影响。世卫组织09年的《大流行准备指南》在表述和程序规定上,就尽量将“大流行”与“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放在并列位置。09年《指南》在层级设置上,将“大流行”定义为比“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程度更高的阶段。
这样,09年《指南》版本的“大流行”在事实上就是一个世卫组织内部最高的风险等级。同时,世卫组织的突发委员会不仅要判断特定疫情是否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要判断是否构成“大流行”;世卫总干事也应当对疫情是否达到这两个状态进行宣布。如此一来,在程序上 “大流行”的宣布也与“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度相似。这种做法强化了“大流行”的信号传播作用。通过在程序上高度拟似“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流行”概念的影响力可能因此猪呢个抢,而又凭借风险级别上的区分,世卫组织在疫情风险的判断上就有了两种政策工具。 如果关注当时的世卫组织主要领导人,这种努力就不难理解。
2006年至2012年间,世卫组织的总干事是来自中国香港的陈冯富珍女士。她曾经在1994年至2003年期间担任香港卫生署署长,任内经历了1997年H5N1型禽流感以及2003年的非典。在2003-2005年,她曾经历任世卫组织负责流感大流行的总干事代表和负责传染病事务的世卫组织的助理总干事,负责了05年

宣布全球“大流行” 有什么政策影响?

《大流行预备指南》的修订。世卫组织09年《指南》的修订以及对H1N1甲型流感的大流行宣布就在她的总干事任期之内。从她个人履历中应对爆发疫情的历史以及对大流行相关业务的专业程度来看,09年《指南》所体现的希望在全球突发流行病治理领域有所作为的决心应该说是其来有自。因为在世卫组织通过卫生大会缔约达成新的国际条约成本高昂,在签署新条约和修订既有条约都没有短期现实可能的情况下,《指南》这一内部文件的规定并不意味着“大流行”与“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同样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 但09年《指南》对“大流行”概念的提升已经是当时法律框架下可以允许的最大努力。
不过, 这一改革方向随着H1N1流感的爆发而戛然而止。由于世卫组织在2009年适用该《指南》宣布H1N1 甲型流感“大流行”,这一做法招致了部分国家的批评。世卫组织审查委员会因此建议世卫组织修改其风险评估指南。所以世卫组织自己在13年的临时《指南》中就已经放弃了对 “大流行”上述性质的强调。在目前有效的17年版本《指南》已经取消了紧急委员会对大流行进行界定的表述。不过在在相关图片的说明中还是含糊地保留了世卫总干事应当宣布流感大流行这一说法。 而由于“大流行”与“全球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事实层级关系的取消,这也进一步影响了世卫组织关于“全球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践。但关于这一部分的分析只能留待以后有机会再说。
根据17年《指南》,“大流行”的界定具有信息参考作用。即使作为信息发布,这一判断对各成员国也没有约束力。《指南》表示全球大流行阶段的判断与成员国所采取的应对措施是脱钩的。各成员国应该尽量依赖本国的风险评估,结合本国的特殊情况与需要,自行制定措施全球流行阶段的划分信息。世卫组织将大流行阶段的信息用于通报全球局势。它们将被纳入对《国际卫生条例(2005)》规定的“国家归口单位”的相关通报中,通过疾病暴发新闻,或各类公众与媒体的互动(包括社会媒体渠道)公布。
从这一角度来看,总干事似乎无奈的表述“以大流行来描述当前局面并……不会改变世卫组织正在实施的行动,不会改变各国所应当采取的行动。”也就清楚明白了。因为“大流行”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而不是规范性的概念。根据当前国际法的设计,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突发疫情应对体系之中的地位仍然有限。《国际卫生条例》的机制设计仍然是以国家主权为基础,以各国在主权范围内各自建设应对能力为原则。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来临,国际卫生法并不提供多少强制性的规则来对各成员国的应对措施进行限制。

宣布全球“大流行” 有什么政策影响?

问题是,世界卫生组织传递这样的信号?回到最初的问题,谭塞德说 “我们此前从未见过可控的大流行。”他究竟是悲观地宣布新冠疫情已经进入不可延阻的阶段,还是呼吁全球公民坚持振奋,共同努力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控制住“大流行”?世卫组织向世界传递了怎样的信号?答案很简单,因为总干事接下来说得清楚明白:
“我们大声疾呼、明确指出、再三强调:所有国家还可以改变这场大流行的走向。”因为“中国……的传染情况已经在下降”。

宣布全球“大流行” 有什么政策影响?

18日,世界卫生组织公布,全球有超过18万4千多人确诊感染新型肺炎,7529人死亡,159个国家及地区有确诊病例。
欧盟宣布实时开始,临时关闭边境30日。世卫欧洲区主任克鲁格,敦促欧洲每个国家应该采取最大胆的行动,以遏止或减缓疫情的扩散。
克鲁格与欧洲各国的卫生部长举行视像会议,他表示,乐见英国呼吁民众保持社交距离的建议,他敦促所有国家合作,互相借镜,协调行动。他又表示,从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只要迅速有效实施检测及追踪密切接触者,再配合保持社交距离的做法,可以有效预防感染。

全球逾18万人确诊 
世卫组织吁各国应以
大胆行动遏制疫情

面对“大流行”,世界不需要慌乱。因为中国已经向世界展示了我们所需要的决心、方法,带来了创造历史的希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宣布新冠肺炎“大流行” 是历史性时刻,这个时刻在当前的卫生危机中赋予了中国以全球意义。

世界观

从美国纽约州卫生署长说不建议大家戴口罩,到纽约市长白思豪说没有建议大家不戴口罩,纽约市经历了41天。日前,中新网记者在纽约街头实地采访发现,民众们对戴口罩有不同的看法。

探访“紧急状态”下的纽约街头民众不戴口罩

据报道,印度一个组织3月14日在德里举办了一场喝牛尿来对抗新冠病毒的聚会。这场聚会中约200名民众喝下牛尿,许多印度人认为牛是神圣的动物,牛尿可以用作药物甚至可能治愈癌症。但印度专家强调没有证据表明牛尿有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印度约200民众聚众喝牛尿称可抵抗新冠病毒

美股16日晚再度跌出历史记录,近日很少点评股市的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故作解释,无视白宫抗疫无能,竟指责正是“中国病毒”才导致美国企业受到了影响。
新冠病毒源头尚未查清,但特朗普先是在3月11日晚称之为“外国病毒”,现如今又妄称“中国病毒”,具备明显的歧视色彩,遭到众多外国网民的斥责。
消息一出,“美国病毒”瞬间成为推特热搜词。有人“以牙还牙”,认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应该叫做“美国病毒”。也有人说特朗普才是美国的“病毒”。

抗疫无能
特朗普疯狂甩锅中国

特朗普在推特上声称,“美国将大力扶持包括航空领域在内的美国企业,尤其是那些受到‘中国病毒’影响的领域。我们会变成史上最强。”昨晚,道琼斯工业指数狂泻近3000点,创33年来最大单日跌幅。
目前新冠病毒源头尚未查清,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命名为“SARS-CoV-2”,而将新冠肺炎命名为“COVID-19”,避免了地域上的歧义。但多位美国官员、议员却空口无凭,将疫情爆发地混淆为发源地。国务卿蓬佩奥在3月6日声称这是“武汉病毒”;众议院共和党领袖麦卡锡在3月10日又说这是“中国新冠肺炎”;共和党籍参议员科顿甚至表示,“中国要对这次的病毒负责。”

一位在纽约高校任教的华人学者表示,特朗普直接公开称“新冠病毒”为“中国病毒”,很可能会引起更多对在美华人的歧视现象发生,之前在纽约已经发生过针对戴口罩的亚裔的暴力攻击,有亚裔被骂为“病毒”。政治人物的负面表率作用,会鼓动民间的盲目仇视,特朗普的言行,是极其错误的示范。
特朗普将新冠病毒称为“中国病毒”,有外国网民写道,“现在这个时候,我就怕特朗普会把新冠病毒叫成‘中国病毒’,然后挑起种族歧视和排外主义。我们现在麻烦了。”有人称,特朗普歧视的本性再度显露出来。“这不是‘中国病毒’,这是全球流行病。”

也有大批外国网民“以牙还牙”,“美国病毒”截至发稿称为推特上的热搜话题。
有人称,“所以甲型H1N1流感应该称为美国病毒。”也有人表示,猪瘟、白肺病等都应该叫做是“美国病毒”;种族歧视等“美国社会特征”,也应该是“美国病毒”;美国爱发动侵略战争,也是因为“美国病毒”引起。

抗疫无能 ,特朗普疯狂甩锅中国

“特朗普病毒”也成为了推特话题标签。
有人写道,“特朗普病毒”下的“0号病人”还没找到呢,又在给自己执政上的无能找理由了。每次特朗普张嘴,道指都要跌2000点。“闭嘴吧!你没法操控病毒。”

抗疫无能 ,特朗普疯狂甩锅中国

当地时间18号,世卫组织在日内瓦总部召开新冠肺炎例行发布会,会上,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负责人迈克尔·瑞安针对媒体关注的美国总统特朗普称新冠病毒为“中国病毒”做出回应。
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负责人 迈克尔·瑞安:一直以来我们传递的信息就很清晰,病毒没有国界,不区分种族肤色和财富。我们在语言使用上要小心,应避免把病毒同个人联系在一起。我相信任何人都会后悔把病毒同种族联系在一起,这是所有人都不希望的,我们需要团结合作。
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是始于北美,我们也没把它称作北美流感。所以当遇到其他病毒时,我们采用同样的(命名)方式,避免同地域联系。我们要求每个人在这一刻都抱有团结的想法,这是需要事实并一起抗击病毒的时刻,而不是责怪谁。我们现在要确认所需要做的事情,从而确定地快速前进,同时避免将病毒同种族或其他领域相联系的表达。

世卫组织回应特朗普
“中国病毒”说法

尽管由于担忧疫情传播,国际上对东京奥运会举办的看法重重,但日本政府和东京奥组委始终坚持将如期举办奥运会。不过,今天东京奥组委突然“转变口风”,称如果因疫情取消本届奥运会和残奥会,已售出门票将不予退票退款处理。
朝日新闻》18日报道称,若因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奥运会取消,这属于规章中“涉及公共卫生的紧急事态”。
奥组委在章程中明确写道,“当法人因不可抗力因素未能履行2020年东京奥运会门票规章中规定的义务时,法人不用承担相关责任。”
关于“不可抗力”因素,指的是“天灾、战争、暴动、叛乱、内乱、恐怖事件、火灾、爆炸、洪水、盗窃、恶意造成的损害、罢工、出入限制、天气、第三者的干涉行为、涉及国防、公共卫生的紧急事态、国家或地方公共团体的行为或限制等等,一切法人无法控制的因素。”
消息一出即引发日本网友热议。不少人对此表示理解,认为买家在付款时就应该看清票务规则,交易成功即视为在协议内容上达成一致。也有人指责东京奥组委拿票务规则当挡箭牌推卸责任,让买家承担所有损失。

东京奥组委:
奥运会若因疫情取消
门票不退款

还有网友则直白指出,奥组委出此下策,可能就和此前要求选手退赛还不退报名费的东京马拉松一样:赛前筹备阶段花销过多,实在无力承担退款。
据新华社此前报道,东京奥运会门票销售网站在2019年4月18日正式上线,日本国内5月9日开始售票,境外销售从6月15日开始。依据奥组委数据,在日本国内前两轮门票随机配售中,大约已经448万张门票已经售出。
最受关注的开幕式门票价格最高达到了30万日元(约合1.9万元人民币),闭幕式门票最高价则为22万日元(约1.4万元)。
比赛项目上,男子100米短跑决赛最贵票价为13万日元(约8500元)。其他项目半数门票定价在8000日元(约524元)以下,最便宜门票只要2500日元(约131元)。
除此以外,东京奥组委还发售了奥运会高价套票,其中最高价格的套票售价达635万日元(约41万元),含开、闭幕式及11场决赛赛事门票;售价最低的套票仅包含开幕式,售价180万日元(约11万元),套票持有者将在豪华包厢内观看比赛,同时享用美食及服务,还能与参赛选手交流。
美联社预估,东京奥运会总门票数量约780万张,二至三成的门票将面向日本境外销售,门票总销售额有望达到8亿美元。
而按原计划,奥运会的所有余票将会在今年春季面向全球销售,但目前受疫情影响,销量恐将大打折扣。

东京奥组委: 奥运会若因疫情取消 门票不退款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东京奥运还能否如期举办这件事就一波三折。
就在前几日G7国家领导人视频会议结束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放出豪言壮语:“完整举办东京奥运会,证明人类战胜新冠病毒。”
但很快新的变数又出现了:3月17日,日本奥委会副主席、足协主席田岛幸三的新冠肺炎检测结果呈阳性。而其身为体育医生的妻子又疑似接触过正在备战奥运的日本队,这意味着整个日本奥运军团都有被殃及的风险。
另据日本体育杂志《日刊体育》17日报道,就东京奥组委理事高桥治之提出的东京奥运会延期到2022年举行方案,已有多名奥组委理事表示同意。
奥组委理事会本月30日将召开会议讨论该问题,如果东京夏季奥运会和北京冬季奥运会真的同年举办,那么2022年将成为1992后最特别的“奥运年”。

东京奥组委: 奥运会若因疫情取消 门票不退款

据香港卫生署消息,香港特区3月18日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5例,创单日新增纪录;累计确诊病例192例,其中治愈出院95例,另有4人死亡。
18日新增的25例确诊病例中,22例有外游史或从境外回港,但只有12例被列为“输入个案”,其余10例因回港多日才出现病症,被列为“可能本地个案”;另有3例为“本地个案”。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欧美等地爆发,香港自上周起输入个案显著上升,特区政府已于3月17日向所有国家及地区(中国内地、澳门特区、台湾地区除外)发布“红色外游警示”,呼吁香港市民避免非必要的外游。
特区政府还要求自3月19日零时起,所有由内地、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以外国家及地区抵港人士必须进行14日强制隔离检疫。
香港特首林郑月娥17日表示,香港九成个案是自世界各国输入,这些输入个案让香港的疫情又进入一个严峻阶段,“如果我们在这个时刻,不采取一些严格的措施,恐怕会将我们过去两个多月防控工作前功尽废。”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已于2月8日零时起,对从内地入境人员(含香港居民、内地居民和其他旅客),实施强制检疫14天措施。故目前香港仅对澳门特区及台湾地区没有采取强制检疫措施。
此外,近日有网民爆料深圳湾口岸入境人数“激增”、“大量回国人员绕道香港转深圳入境”。深圳12345热线一名工作人员18日表示,回国人员须听从深圳湾口岸现场防疫人员的安排,目前没有明确规定隔离时间,但深圳湾口岸会全方位监测管理。
另据深圳卫健委消息,广东省自3月19日零时起,要求所有从国外入境来粤的中国籍旅客,以及在来粤之前14天内,有韩国、意大利、伊朗、日本、德国、法国、美国、西班牙、英国、泰国、菲律宾、瑞士、瑞典、比利时、挪威、荷兰、丹麦、奥地利、马来西亚等19个国家旅居史的外国籍旅客,都要实施居家或集中隔离医学观察14天的防控措施。

香港一天
新增25例确诊病例 
创单日新高

观世界

上周是世界抗疫开始后最为慌乱无序的一周——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官宣新型冠状病毒进入全球大流行状态后,欧洲出现了暴发的态势,成为世界疫情的中心。

截止3月15日早8点全球疫情
美国病例数增加,美国疾控早期抗疫是否及时遭到众议院质询,特朗普的抗疫策略成为舆论的中心;
英国首相宣布放弃积极抗疫,首次抛出群体免疫策略;
德国总理宣布德国感染率最终可能会达到60%,但是德国采取了积极的备战备荒态势;
法国:没有太多的决心,夹杂在英国和德国之间,“不是太好,也不是太糟糕”(笔者与法国抗疫国家级专家沟通的原话);
意大利:继续处于崩溃的边缘,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启动援助,履行世界共同体义务;
旅欧与旅美华裔:陷入“是暂时回国躲避瘟疫还是继续留在当地边抗疫边生活”的矛盾之中。
我们非常非常幸运,在春节期间断然通过封城和全社会一级响应动员取得初步抗疫的阶段性胜利。
一个多月过去,世界各国的抗疫过程就像奥运会长跑比赛,前面几圈看不出来,后来各地抗疫成绩慢慢拉开了差距。

张文宏:英国所谓“群体免疫”策略是否靠谱?

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因新冠疫情进入国家紧急状态

——要求医院激活紧急预案;
——紧急赋予卫生部更大权力,包括:
- 可免除部分医疗保健设备提供商的许可要求;
- 增加测试点;
- 扩大检测试剂覆盖面;
——已动员私营部门(公司),携手战“疫”,其中包括:
- 谷歌帮助开发用于检测和监测用的网站系统;
- 沃尔玛等坚持不关门保证民众日常需要的供应;
——民众若检测,现需要数天出结果;
——希望很快实现24小时内出结果

点评:美国这些策略除了封城和社区管控之外,其他所有措施与中国的抗疫策略是一致的,即最大程度地开放美国医疗资源。

各国首脑的发言有区别
欧美抗疫背后的逻辑就是一个

英国首相鲍里斯进入抗疫第二阶段——“拖延”阶段

3月12日英国公布了国内的抗疫方案。英国首相鲍里斯在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宣布英国进入抗疫第二阶段——“拖延”阶段(Delay)。在鲍里斯结束新闻发布会后发了一篇文章,直接点出英国防疫策略的本质。简单来说,英国的防疫的策略是"不严防死守,容忍疫情缓慢进展,期待大部分人在隐匿性感染后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从而在人群中获得普遍免疫,以控制疫情",也就是通过群体免疫力(herd immunity)来防控新型冠状病毒。

意大利

成为早期防控失败的典范,当前确诊病例数突破2万,1天内新增3497例,病死率已经高达6.8%。医疗资源已经处于挤兑之中,国家宣布选择性收治患者。

德国总理默克尔说,“当病毒已经到来,而国民对这种病毒尚无免疫力,也不存在注射疫苗或是特效药等选项时,如果这种情形一直延续下去,那么该人群就面临较高的感染比例——专家们预计可达到60-70%。因此这也是为什么特效药和疫苗的研发工作正如此高强度地进行着。”事实上德国是整个欧洲在医疗资源储备方面准备最为充沛的国家。目前足以应付新增的重症病例处理。

德国

点评: 看似各国首脑的发言有区别,但欧美抗疫背后的逻辑其实就是一个——我要动员可以动员的最大医疗资源,迎接可能到来的超级传染病。如果国家的医疗资源可以有效地被组织,我可以应付。像德国,目前的病死率是0.2%。不到万不得已,不会采取让社会停摆的措施(像意大利的局部地区和中国的武汉)。因为一旦停摆,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国家会立即陷入更大的灾难,死亡人数会远远超过疾病本身。中国早期对于该病的充分研究,已经让我们了解这个疾病,病死率可以接受,如果不发生医疗挤兑,这个病可以应付得过去。但是前提就是医疗资源不要发生挤兑。

各国首脑的发言有区别 欧美抗疫背后的逻辑就是一个

首先看下什么是群体免疫,群体免疫(herd immunity或community immunity)又叫做社区免疫,也就是当足够多的人对导致疾病的病原体产生免疫后,使得其他没有免疫力的个体因此受到保护而不被传染。群体免疫理论表明,当群体中有大量个体对某一传染病免疫或易感个体很少时,那些在个体之间传播的传染病的感染链便会被中断。
这种免疫力通常是由于已经接种疫苗而获得,比如天花疫苗的成果研制和接种,使人类或者全体免疫,最终消灭了这种传染病(说起来牛痘发明人琴纳就是英国人);或者来自于人群已经普遍接触或者感染过这种病毒,比如流感。但遗憾的是,截止目前,在此次新冠病毒并没有疫苗成功来实现强大的群体免疫。

英国政府采取这个策略背后也是有理论的基础。首先是流行病学的理论——普遍免疫可以形成稳态。而一个现实则是,这次新冠疫情同样也存在着大部分感染患者为无症状或仅为轻症,可以在不经治疗或者对症治疗后自限性痊愈的特点;此外,英国政府在发布会上也重申新冠的死亡率是1%。
因此,通过放开疫情的防控,让大量人口感染后自愈获得免疫力,然后集中医疗力量救治人群中的危重症患者,也就是说不在防“感染”上花成本,而尽在防“死亡”上花成本。在控制疫情的同时不会因为严格的管控措施牺牲社会活力和经济发展,尽量减小抗击疫情的代价,这就是英国所行策略背后的逻辑。
但是这样的一种“群体免疫“方式看似理论上可行,实际上是否真的能够成功,仍然存在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英国所谓“群体免疫”策略理论可行?

从中国的经验来看,中国竭尽全力保障了公民不受感染,在防控上不惜以牺牲经济为代价,在短时间内迅速降低了病毒的社区内传播,并迅速恢复社会秩序,竭力恢复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中国国家强大的决心和民众的配合力,这并不是其他国家都能够抄的作业。
如果做不到像中国这样短时间内结束战斗(2个月,正好碰到春节,给社会合理停摆创造了最佳时机)。英国政府很清楚社会停摆的代价,所以提出 “群体免疫”策略至少也是一种理论。英国的策略是建立在大部分人在被病毒隐匿性感染后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从而在人群中获得普遍免疫的基础上。但这种策略对个体而言是存在风险的,部分轻症患者会在无预警的情况下,骤然进展至危重状态,且危重患者救治极其困难。实际情况下,从武汉前期经验和目前意大利、伊朗的疫情发展中,我们知道最大的风险是不加管控的疫情,一旦迅速蔓延,重症患者增多,若是医院应对不充分,有可能会导致医疗资源的挤兑。但是如果管控好,则可以顺利过渡到常态化重症管理,像德国就是成功的典范。
群体免疫的策略,实际上不仅仅是一个科学的问题,可能会涉及一些人性和伦理的问题,也可能存在巨大的隐患。在现代社会科技文明发展下,我们希望更多人能够获得更好生存的权利,而不是以个体的微弱力量去面对自然法则的“优胜劣汰”。当我们面对一个有一定比例死亡病例的传染性疾病,在可能实现科学防控的情况下,选择群体免疫这种看似公平的策略,可能存在伦理的风险。
意大利麻醉学和重症监护学会发布的“临床伦理学”建议,也提出了医疗人员应该将“更长的预期寿命”作为评估中优先考虑的因素,而不一定需要按照“先到先得”原则来处理。但这个措施只有在所有相关方都已经做出一切努力来增加可用资源(在本次疫情中为ICU资源)后才应该被执行,是在当医疗资源严重缺乏时最后的方案。 所以中国是断然不会采取这种根据“更长的预期寿命”来采取医疗救治的。中国近5万医务人员奔赴武汉,其实就是不愿意接受有重症患者不能被救治的状况。
从目前各国坦然接受新冠病毒的广泛传播现实来看,新冠病毒疫情后续发展将不容乐观,英国等佛系抗击疫情国家将变成病原输出国,为医疗资源更加不发达的地区带来更大的威胁。

优胜劣汰?“群体免疫”策略
策略存在伦理风险

据中国新闻网消息,16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些国家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提出的“群体免疫”观点,是对老百姓不负责任的做法,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经验和教训,值得其他国家学习和借鉴。对于武汉疫情何时能结束,李兰娟表示,到3月20日前后,武汉新发感染病例若为零,再观察大约两周后,可以恢复到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中。

李兰娟谈“群体免疫”:对老百姓不负责任

3月18日,广州市新闻办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举行广州市疫情防控通气会,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到会介绍抗击新冠肺炎情况。
和过去两个月里参加过的每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相关新闻发布会一样,钟南山院士又一次回答了记者提出的诸多问题。人们希望看到他对疫情的最新预判、听他介绍新冠肺炎治疗有哪些新方法,来慰以心安。
当前中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海外疫情蔓延形势日渐严峻。根据世卫组织通报,目前疫情已扩散到159个国家和地区。澎湃新闻梳理发现,自2月19日以来,钟南山已多次指出新冠肺炎病毒是全世界的事情,抗击疫情需要所有国家行动起来。

本世纪已出现三次冠状病毒疫情,并非一次感染终生免疫

在3月18日广州市新闻办举行的疫情防控通气会上,钟南山提到,本世纪已出现三次冠状病毒疫情,分别是2003年SARS、2015年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和这一次的新冠疫情。SARS病死率10%,MERS接近30%,新冠病死率世界范围内差别大,均值1-2%。
面对来势凶猛的新冠肺炎疫情,各国给出不同的防控策略。如英国等部分欧洲国家采取了一种非常特殊的策略,即所谓的“群体免疫”。
对此,钟南山在3月18日广州市新闻办举行的疫情防控通气会上提到,高传染性疾病都有指数系数的暴发期,新冠病毒的平均传播系数接近3,是非常高的。往后很重要的是,不能靠集体免疫解决问题,冠状病毒并非一次感染终生免疫,现在还没有这种证据。
此外钟南山认为,欧洲应该尽早隔离密切接触者。除了有症状的患者外,其他密切接触者也应该要进行医学观察,应该采取更加积极的办法。对于有症状的家属和接触者都需要检查,这是最有效的办法。

钟南山:传染病无国界 
防控疫情所有国家
都要行动

早在2月19日,钟南山已提出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世界的事情。当日接受央视采访时钟南山提到,新型冠状病毒不是中国的,是全世界的事情。很多问题需要全世界来共同解决,因为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特长,共同来解决恐怕也是绝大多数科技人员的愿望。
此后一个月里,海外疫情蔓延,形势日渐严峻。
3月12日在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钟南山提出,当前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管控,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国外的交流。不从全球范围内控制好的话,是不可能战胜疫情。疫情结束时间不太好说,一般情况下在温度比较高的夏天,新冠病毒是不太活跃的。但还是要取决于各个国家的重视程度。
3月18日广州市新闻办召开的疫情防控通气会上,钟南山再次提出传染病没有国界,任何国家都跑不掉。没有进行强力干预的话,新冠肺炎不可能消失,所有国家都要行动起来。

传染病没有国界,防控疫情所有国家都要行动起来

建议疫情蔓延很快的国家要早发现、早隔离

截至目前,海外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超过11万例。钟南山也曾多次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分享经验,建议疫情蔓延很快的国家可以参考中国方案——早发现、早隔离。
3月18日广州市新闻办举行的疫情防控通气会上,钟南山讲道,中国采用的围堵高疫情区域、其他地区群防群控等,是已经证实有效的措施。早防护、早诊断、早发现、早隔离,这种指导思想在很多国家都进行了,形成共识很重要。
早在2月27日广州市政府新闻办举办的疫情防控专场新闻通气会上,钟南山就提到,中国新冠肺炎疫情在达到高峰之后很快就下来了,蔓延很快的国家可以参考中国方案,做到早发现、早隔离。这是人类的疾病,不是一个国家的疾病。
此前3月6日,在广东省新冠肺炎防控领导小组(指挥部)在广州召开的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专家座谈会上,钟南山提到,对疫情严重的国家,中国可能要对外进行援助,包括防护、试剂、治疗技术。
而3月12日,在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钟南山讲道,我们需要更多与国外沟通,与很多国家沟通交流后发现我们的看法还是有差距。中国在不到两个月时间,有了自己的看法体会和教训,与国外的交流还是很重要,这有利于我们加深对目前治疗方式的认识,也减少国外走弯路,降低国外病死率。

钟南山:传染病无国界 防控疫情所有国家都要行动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12日的电视讲话中说,“这场影响所有大陆、袭击所有欧洲国家的疫病,是法国一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短短一个多月,这一百年未有的疫病主战场已从亚洲转向欧洲。
从亚平宁半岛,到整个欧洲大陆,甚至孤悬于北大西洋的冰岛,新冠病毒的传播似乎没有止步的迹象。从1月24日法国确诊首个新冠肺炎患者,到3月10日塞浦路斯发现感染病例,所有27个欧盟成员国已全部投入到抗击疫情的“战斗”。
面对来势汹汹的病毒,欧洲国家采取了各种打法,或许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观察和理解。

欧洲对抗疫的定性更像是一场“持久战”。这与欧洲对未来疫情发展态势的总体判断有直接关系。马克龙得到的综合评估是,“尽管尽力阻止,病毒仍将继续传播,并加速肆虐”。随着新冠肺炎具有全球大流行特征,很多欧洲国家对疫情的判断都更倾向于“难以控制”。基于这样的判断,德国总理默克尔10日在议会党团会议上发出警告:60%—70%在德国的人将感染新冠病毒,德国将在更长时间内与病毒作斗争。
采取的政策能否持久已经是法国下阶段行动的重要标准,法国卫生部长韦朗在近期的采访中表示,“在第3阶段,既有必要遏制该病毒,但同时需要管理流行病的影响,以维护国家社会和经济生活。法国将采取可持久的措施作为始终遵循的原则。”
基于对打“持久战”的定位,是理解欧洲抗击疫情的重要基础。在长期战“疫”的预判下,欧洲国家必须在抗击病毒和维持社会经济运转间做出平衡,并将力量投入在两条“战线”上。

定性:“遭遇战”还是“持久战”

积极预防还是全力救治?欧洲战“疫”的三个维度

马克龙在12日的讲话中表示,法国采取各项措施的指导原则,是根据对疫情的预测而采取行动。自疫情暴发,法国等欧洲各国即采取了一系列预防措施。但在基于打“持久战”的预判下,相对于其他国家大规模隔离措施的“一步到位”,欧洲国家的行动则是“步步为营”。
以法国为例,法国卫生部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目标是防止病毒进入国内;法国已于2月28日进入第二阶段,主要目标是减缓疫情扩散;14日晚,法国卫生部下属卫生总署署长热罗姆·萨洛蒙在巴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法国进入防疫工作第三阶段。这是法国流行病最高阶段,意味着疾病已在全国大范围传播。
法国卫生部长韦朗强调,法国当前的战略已由预防转为延缓,即尽力将疫情扩散的曲线拉平,避免短时间内出现大量病例导致卫生系统崩溃,全力降低病患病亡率。
德国的策略与法国相似,在基于最终将有大量群体患病的判断下,尽量减缓病毒的传染和传播速度。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11日评估认为,新冠肺炎已具有“大流行病”特征,欧洲各国在11日至12日普遍大幅升级抗疫行动。疫情最严重的意大利宣布除供应食物和药品的所有商店关闭。捷克全国于12日进入紧急状态,实行边境管制,停发所有签证,禁止30人以上的各类活动。丹麦关闭所有公立学校,建议取消100人以上的各项活动。卢森堡同样也是关闭学校,建议取消室内100人以上和室外500人的活动。法国总理菲利普14日宣布,从当晚凌晨起关闭全国范围内包括餐馆、酒吧、电影院等在内的所有“非必需”公共场所,但供应食品的商店、药店、银行、加油站等将继续营业。可以看到,欧洲各国采取行动的步调基本同步,都是基于疫情的发展不断调整,步步为营。

战略:一步到位还是步步为营

战术:积极预防还是全力救治

目前,“步步为营”的欧洲国家已普遍将维护持续治疗能力作为首要任务,特别是在疫情严重地区逐步出现医疗资源紧张趋势下,各国对于此前投入大量资源的检测和预防有所放松。
法国各医疗机构已经启动“白色计划”,用以增加医护力量和隔离病床,即将完成学业的护士和5年内退休的护理人员都将可能被征召。
其他欧洲国家也面临同样的处境。英国将不再对轻微症状患者进行检测,而是将检测重点放在重症患者身上。瑞典政府自12日停止对斯德哥尔摩地区出现疑似症状者和密切接触者的检测。瑞典政府发言人伯格隆德表示,检测新冠病毒占用太多资源,完全控制病毒传播的可能性已不复存在,政府没有资源对每个确诊病例进行追踪。
而世卫组织紧急事务技术主管科霍夫在1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呼吁,各国应重视检测和追踪密切接触者,这些措施相对于关闭学校、取消大型活动而言成本更低,操作性强。更重要的是,检测可以增强政府对本国疫情的了解,通过掌握证据加深对病毒传播的认识,以便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行动。
为应对第三阶段疫情,法国总理要求关闭全国范围内“非必须”公共场所。

当地时间3月15日,在白宫举行的记者会上,特朗普呼吁美国民众要“放轻松”,停止囤积物资,因为“我们(疫情防控)做的很好”,零售企业也承诺“日用品供应链稳定”。
但就在同一场发布会上,白宫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特别工作组成员、传染病专家安东尼·福西却警告称,“最糟的情况尚未到来”。
就在特朗普发表讲话前,整个周末(14、15日),美国多地居民大量采购洗手液、卫生纸等物资,导致多地超市物资脱销。
除了抢购生活用品以外,美国居民还大量抢购枪支。这导致在美股连续暴跌多日,两次熔断以后,美国两家大型枪支制造商股价反而逆风上涨。
据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报道,当地时间3月15日白宫举行的记者会上,美国总统特朗普呼吁美国民众停止囤积食品和其他生活用品,并承诺供应链将“保持稳定”。
特朗普在新闻发布会上这样说:“我们(疫情防控)做的很好,你不需要买这么多(物资),放轻松……这一切都会过去。”
特朗普表示,他在当天早些时候与食品杂货连锁行业,如塔吉特(Target)、坎贝尔(Campbell 's)和开市客(Costco)的高管们举行了电话会议,他们称日用物品商店将保持开放营业,供应链也运转正常,他们不缺货,只是采购量是平时的3到5倍。特朗普说:“他们让你们少买一点,我从来没有听过零售商提出过这样的要求。”
此外,副总统彭斯也敦促称,美国民众只需购买下一周所需的生活用品。

特朗普:放轻松,
我们做得很好 
美专家:最糟的尚未到来

虽然特朗普呼吁民众“冷静”,然而,就在同一个发布会上,白宫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特别工作组成员、传染病专家安东尼·福西博士却警告称,“最糟的情况尚未到来”。
福西表示,美国现在正面临“紧要关头”,而我们应对挑战的方式,将决定结局如何。

对于特朗普的发言,CNBC评论称,特朗普似乎“再次淡化了这种新型冠状病毒的威胁”。
就在特朗普发言前,整个周末,美国多地居民抢购囤积食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导致洗手液、食品、消毒水和卫生纸脱销。CNBC在另一篇报道中提到,全美各地都发生日用品缺货现象。得州H-E-B这样的连锁店不得不限制人民抢购一些食品,包括鸡蛋、盒装意大利面和罐装汤。由于担忧物资短缺,部分美国人甚至开始从杂货店和医生办公室偷取洗手液和外科口罩等紧俏物资。

《洛杉矶时报》在当地时间14日的报道中表示,随着多地洗手液和消毒水,甚至卫生纸售罄,民众开始抢购一种120度的烈酒用于消毒。

特朗普:放轻松, 我们做得很好 美专家:最糟的尚未到来

此外,美国一些民众还开始抢购枪支弹药和大麻。
《洛杉矶时报》报道称,在卡尔弗丁市的枪支店,顾客们为了买枪需要排队5个小时。由于排队时间过久,一辆快餐车在现场干脆为排队的居民提供餐饮。一位医生告诉《洛杉矶时报》,他有家庭和妻子儿女,他来买人生中第一把枪来保护他们,因为他担心公务员系统崩溃。

就在美股暴跌,两次熔断以后,美国两家大型枪支企业股价反而逆风上扬。美国枪械制造公司Sturm Ruger连续上涨多日,截止至当地时间13日收盘时就涨幅达到3.13%;而美国手枪制造商Smith & Wesson(现名为美国户外品牌公司)涨幅更为夸张,截止至当地时间13日收盘时股价上涨70美分,涨幅达到9.76%。

特朗普:放轻松, 我们做得很好 美专家:最糟的尚未到来

在被美国广播公司(NBC)主持人问及“中国抗疫似乎缺乏西方式自由”时,《纽约时报》记者不假思索地答说,若没有生命,何谈自由和幸福。
NBC新闻访谈节目《与媒体见面》, 13日连线了《纽约时报》科学与健康记者麦克尼尔(Donald McNeil Jr.)。
在谈及新冠病毒疫情给人们带来的不便时,节目主持人发问,中国抗疫期间“似乎缺少西方式自由”。
对此,麦克尼尔不假思索地答说,“我们所珍视的是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但倘若没有生命,其他两种权利无从谈起”。
麦克尼尔还向主持人介绍世卫组织所总结的中国抗疫经验,那就是“必须拯救生命”。尽管这会暂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可能会失去工作、收入。也许政府会介入,确保如食品、药品等重要物品保持供应,“而不是人们能否继续在晚上去光顾餐馆和酒吧”。

中国抗疫缺乏“西方式自由”?
《纽约时报》记者:没有生命,何谈自由

同一天,麦克尼尔还上了NBC的另一档新闻访谈节目《雷切尔·玛多秀》。他条理清晰地介绍了中国的疫情防控,从如何隔离到彻底打破传播链,及如何保护医院资源不崩溃,与美国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麦克尼尔直言,中国已经战胜新冠病毒疫情了,然而美国接下来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他解释说,中国的封城只是为了落实主要措施而做准备,最终目的是为了抗击疫情,不断地检测、检测、检测,从而找到病毒。他还向主持人科普了方舱医院,并不是外网抹黑的“集中营”,这一体系竭尽所能地确保医疗系统不崩溃。
麦克尼尔表示,倘若医疗系统崩溃了,医生会被迫决定让谁活着让谁死亡,比如现在的意大利,“我们美国很快也会这样”。

中国抗疫缺乏“西方式自由”? 《纽约时报》记者:没有生命,何谈自由

中国视角

习近平主席日前就新冠肺炎疫情分别向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韩国总统文在寅、伊朗总统鲁哈尼、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致慰问电。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韩国、伊朗以及包括意大利在内的欧盟多国遭遇疫情防控的严峻挑战。
在中国抗疫的关键时期,中国得到来自各方的宝贵支持。中华民族是懂得感恩的民族。在朋友遭遇挑战的困难时刻,习主席的慰问电传递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中国情谊,彰显携手抗疫、命运与共的大国担当。

习主席这5封慰问电
传递中国情谊,彰显大国担当

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中国红十字会共同组建的抗疫医疗专家组一行9人12日抵达意大利首都罗马。
专家组开展了哪些工作?观察到哪些最新情况?未来将如何安排行程?新华网记者于当地时间15日早上6点20分视频连线了专家组成员、血液制品专家、中国生物副总裁杨汇川。
  由于时差还没完全倒过来,杨汇川今天5点就起床了,虽然是周末,但专家组的工作并没有停歇。

“每天早上7点钟,我们会开一个内部会议,8点准时出发开始一天的工作。晚上回来还会有一个专题会,总结和安排第二天的工作,正常情况下到晚上八九点结束,有时候会到深夜。”杨汇川说。
  杨汇川告诉记者,14日专家组分别前往意大利罗马拉扎罗·斯帕兰扎尼医院和罗马大学医院与意大利医生分享了中国新冠肺炎相关诊疗方案。这两家医院都是当地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他们也了解到意大利的医疗资源缺口、治疗方案、药品使用等情况。在交流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他们对中国采取了哪些防控措施、怎样去治疗患者、血浆治疗的情况等都非常关注。

图为专家组成员于当地时间14日早7点
与国内专家连线汇报工作

中国援助意大利抗疫医疗专家组成员
杨汇川:我看到了不一样的罗马

“我这次来的主要任务是分享康复者血浆应用于临床危重病人治疗的经验,意大利的采供血机构是比较完善的,现在也有了一千多位康复病人,采浆工作应该能有一定的基础。在采集血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临床怎样应用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方面我们都将和意大利的同行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杨汇川说。
工作几天下来,杨汇川也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罗马。他说:“这次来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罗马,平时这里游客应该是很多的,这几天看到罗马最繁华的区域,几乎是空无一人,路上车也非常少,当地人绝大多数都戴了口罩。”

在这里,杨汇川也感受到了意大利同行和当地民众的热情。“在街上碰到当地人,看到我们穿着红十字会的衣服,会主动上来打招呼,会问我们是从中国来的吗,说有什么需要他们可以随时帮忙,这种热情和关心让我们感觉很温暖。”
据杨汇川介绍,今天专家组将前往意大利红十字会等机构,继续和罗马当地定点医院的专家进行交流。下一步专家组还将与在意大利的中国侨民进行交流,传授防护经验。未来几天,他们还将去往疫情更为严重的意大利北部地区。
杨汇川说,出发以来,他收到了很多朋友和同事的祝福和问候,希望通过新华网的连线转达对他们的感谢。他说:“把抗击疫情的‘中国经验’分享出去,我相信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中国援助意大利抗疫医疗专家组成员  杨汇川:我看到了不一样的罗马

图为杨汇川与罗马大学医院的专家交流
血浆治疗技术与经验

据新华网报道,3月17日,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从意大利首都罗马奔赴疫情严重的北部城市帕多瓦。

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进入意大利疫情严重地区

3月17日,在意大利帕多瓦,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与当地医生、红十字会人员开会交流。

3月18日,在意大利帕多瓦,一家医院门口搭起了预检和分诊帐篷

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进入意大利疫情严重地区

3月17日,在意大利帕多瓦,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与当地医生、红十字会人员交流。

3月17日,在意大利帕多瓦,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走进帕多瓦当地医院。

塞尔维亚政府16日宣布,在中国驻塞尔维亚使馆和塞尔维亚政府的协调配合下,由中国深圳猛犸公益基金会捐赠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抵达欧洲,随后搭乘塞政府专机,于当地时间 15日晚运抵贝尔格莱德。

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和总理布尔纳比奇分别通过媒体向中国表示感谢,强调这是塞尔维亚收到的第一批来自国外的疫情防控物资援助。此前,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于15日晚发表电视讲话,宣布塞尔维亚进入紧急状态。

塞尔维亚,首批中国援助物资到了!

2020年3月18日,中国向法国提供的医疗物资援助运抵巴黎戴高乐机场。
物资外包装上的图案引人瞩目,那是一枚由中国篆刻艺术家骆芃芃专门设计的红色印章。寓意美好的凤凰和象征和平的鸽子飞翔在空,护佑着中法两国国旗,北京天坛和巴黎铁塔相互辉映。
印章中央刻着两句话。一句是“千里同好,坚于金石”,出自三国蜀汉学者、经学大家谯周的《谯子·齐交》,意思是交对了朋友,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同心相印,情谊比金石更加坚实。另一句是法国大文豪雨果的名言“Unis nous vaincrons”,意为“团结定能胜利”。

“千里同好,坚于金石”
中国援助法国医疗物资运抵巴黎

在国内疫情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国际情况却不容乐观。对于大横琴科技公司来说,一方面防疫不能松懈,一方面要安全复工复产,积极推进公司各项重点工作。同时,我们也不忘致敬身边人,今天就带来“最帅守护者”第二辑。
“Mr.OK” 郑好
  2月9日,元宵节刚过,项目管理与交付中心总监郑好正式加入疫情防控团队,并成为公司保税区办公地点防疫工作组组长。与科技公司主楼相比,保税区办公地点的防疫工作更为复杂。首先区域更大,其次因外包与驻场人员较多,办公人员更为复杂,而且这里是横琴先进智能计算平台项目一、二期驻地。对于他来说,承担的责任与压力并不逊于主楼。
  郑好介绍说,保税区疫情防控难点主要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在物业方面,保洁、保安与厨师等物业人员的防控意识较弱,防疫工作与细节有时候不到位,而且在疫情期间物业防疫工作压力大,导致人手不足;其次因外包人员属于其他单位,公司不能充分了解人员春节返乡情况,存在较大风险。针对难点,疫情防控小组加强了对物业人员新冠肺炎防控知识培训和健康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防范意识,保障防疫工作落实到位。同时,通过调节上班高峰期和日常工作时间的人员安排,来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另外,制定严格的工作程序,分时段、分楼层、分区域有序作业,作业工具确保专区专用、专物专用。
  他补充到,在人员管理方面,主要采取三项措施,第一是要求项目经理落实到各外包单位逐一排查,经公司确认后方可返岗,严禁私自返岗;第二是对外包人员的管理严格遵循公司疫情防控制度,要求外包人员每日反馈健康信息,监控健康动态;三是将外包人员统一安排在5楼分区域固定办公,避免人员在区域间走动造成交叉感染。
  “这次疫情防控工作预计要持续2~3个月”,他说,“我们需要做好持续作战的准备。”

抗疫日记:
记录大横琴科技公司的“最帅守护者”

“抓盲点”郭瑜杰 
  作为保障服务中心驻守保税区办公楼的工作人员,郭瑜杰的这个春节过得有些不平凡。由于疫情形势越来越严峻,在春节前期他就加入了疫情防控团队开展相关工作。为了充分保障数据中心7×24小时的运维服务,他和保障服务中心的领导以及PCCW的代表连夜开会,讨论如何开展保税区的防疫工作。“经过慎重讨论,我们决定坚持现场值班,但将值班人数减低,每班只留一名运维人员,并要求所有运维人员做好防护和消毒工作。”他介绍。
  “防疫工作最初的开展是十分困难的,因为需要统筹各部门的人员”,他说,“我们对各类人员进行多次沟通,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把防疫防控工作做到位。”
  防疫工作就是抓细节。在春节值班时间内,值班人员还收集了大楼布控盲点,为节后全面复工防疫做好准备。“我们发现,保税区办公大楼内有些走廊通道出入口没有关闭,很多外来人员可以通过走那些通道避开体温检查进入大楼”。郭瑜杰还介绍到,以往保安人员休息室是固定的,人员聚集容易导致交叉感染,因此采取了在一楼、二楼还有五楼等多楼层设置办公和休息点的方式,减少聚集,降低风险。
  “相比以往的应急工作,最大的不同在于这次的保障关乎着公司同事们的生命安全”,这让郭瑜杰在工作中更增加了些许信念,“虽然现在国内疫情已经得到基本的控制,但是我们的防控工作仍然不能松懈,还要坚持下去。”

抗疫日记:
记录大横琴科技公司的“最帅守护者”

“华哥”吴式华
  作为后勤餐饮保障负责人,如何吃的安全是首要问题,吴式华要落实一楼各项环境与人员管理防疫措施的落实与执行。“第一要管好环境,每天早中晚对盛装食材、食物的盘子及用具进行高温消毒,对地面用按比例稀释的84消毒液进行消杀,”吴式华介绍,“在疫情期间,还要注意防火等安全问题。”
  “其次是人员管理,对申请上班的厨房工作人员进行个人轨迹筛查,并按照要求进行体温测量,填报健康信息。我们要求工作人员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进行严格消毒,换戴新口罩、手套和护目镜后才能进行操作。”他说。到要用餐时,餐饮保障团队就采取打包发放,部门志愿者分时领餐的形式。
  在大横琴科技公司,“华哥”吴式华可能是最关心你想吃什么、你能吃什么的人。“前面先打包20~30份,保障第一批领取人员的用量”,他在监督分餐时向厨房工作人员提议,“后面再根据人员领取情况来打包,这样能为延时用餐的同事最大限度保证饭菜保温。”这个细节的把控就如同家人般的温暖。
  防疫期间,保障服务中心还根据根据国家委健委提供的疫情膳食建议发布了“最喜欢的菜式”问卷调查,让同事们在保证健康饮食的同时选择想吃什么。下午茶时间,餐饮团队还按照广东省中医院提供的预防新冠病毒中药方为大家提供健康热饮。“疫情期间,食材的价格、质量、数量极不稳定”,他说,“我们通过根据市场现有的供货食材及季节性的材料,再对接疫情期膳食指南来灵活处理变更菜式。”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种大型紧急的抗疫工作,虽然很紧张,但在邓总的带领下大家都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各项防疫措施实施,相信最后一定能战胜新冠病毒疫情。”他表示。

抗疫日记:
记录大横琴科技公司的“最帅守护者”

“螺丝钉”刘权辉
  权辉像个螺丝钉,哪里有空哪里拧。各种忙碌或者需要出体力的场合,如果他有空,都会上来搭把手。
  作为疫情防控团队成员,他主要负责公司车辆的防控管理,监督与确认员工使用车辆前后的消毒工作。“要确保方向盘、内外把手、档位、手刹、座椅等容易接触的部位,使用84消毒液进行消毒”,他介绍说,“消毒后务必要开窗通风,保障大家的健康。”
  另外,刘权辉还承担一项工作任务,就是每天监督与检查厨房工作人员的防疫工作时是否到位,包括佩戴口罩、护目镜、手套等护具的情况,从而确保同事们的用餐安全。

抗疫日记:
记录大横琴科技公司的“最帅守护者”

即日起,面向全公司和合作伙伴、物业管理广泛征集战“疫”好故事和新闻线索:
一、形式不限,可以是用文字(字数、体裁不限)、照片(尽量提供高清原图)、小视频(1-3分钟)
二、内容如下:
1、在疫情肆虐之际仍英勇奋斗在一线岗位上的党员、员工先锋事迹;
2、抗疫期间身边的暖心小故事;
3、返工艰难历程或者宅家过年用行动阻隔疫情中的趣闻趣事;
4、疫情防控的科普小文章(适用员工的)
收稿邮箱:media@dhqtech.com

投稿详情

指导:邓练兵
监制:孙勇杰
统筹编纂:劳思敏
内容编辑:李瑛、万婷、董娜
图片设计:李晓赟、黄钰辉
视频编辑:林琳
实习编辑:曹翊
支持:通讯员以及科技公司全体员工!

制作团队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