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什邡宣传第二期

《什邡宣传》

2022.9 第二期

主办单位

中共什邡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

什邡市融媒体中心

申明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编委主任       

编委副主任     

编委                  

执行主编        张 晶 宋 涛     

责任主编        李 斌 杨 伟     

美术编辑        李智勇 蒋 珂      

法律顾问        四川宏剑律师事务所 廖秀军(律师)      

准印证号        川 KX 07-006    

开本         215×285     

印张         8.5     

邮箱        565977858@qq.com    

电话       (0838)8888701 

何小米 周 华 钟文俊 程 磊 彭俊生 谭 磊

免费赠阅 欢迎交流

王 燕 刘兴涛 朱 丹 李先贵 宋 涛 张 晶 

 王 广 唐世华 刘小川 彭晓英 赵 锋  

蒋军洪  

_Photographer \ 

CONTENTD

目录

FOOD

FOOD

P4

76  田野秋韵
80  镜头下的什邡蝶变

71  修身为民的精彩演绎——评新编川剧《草鞋县令》
74  《怀德赋》并序

P18

P40

P62

P80

P104

58  什邡行稳经济发展大船
62  擦亮“中国雪茄之乡”金字招牌
66  “凉资源”变成“热产业”绿水青山激活避暑经济

VIEWPORT

8   什邡,尽精微而致远大

19  他为上百座城市打造“城市名片”

28   什邡:因文明而更具魅力

36   棚改样本 民意写就

40   爱民模范王珍德:“警”记为民初心 绘就最美“警”色
44  “川西神凿”龙永华:以刀做笔 刻石生花
50   盲人作家王忠礼:用坚强点亮心“灯”
55   喜德残疾学子吉古攀加:穿越苦涩命运 迎着阳光前进

民生

封面人物

视点

人物

CHARACTER

VIEWPORT

COVER CHARACTERS

话题

SUBJECT

LIVELIHOOD

CULTURAL&TOURISM

86  村容村貌换新颜 美丽乡村入画来
90  “农”墨重彩写华章 良田沃野“绘”丰景
95  一个什邡网红的乡村振兴梦

 98    半山馆谷:半缘修「道」半缘山
104   什邡八景之“高景雄观”
109   什邡八景之“蓥华叠翠”

112  虎头山崖墓流失文物十小时追收记
116  洛口堰的“前世今生”

120  什邡米粉:挥不去的乡愁
122  什邡荞面:记忆中的青涩

124 一江润三城 / 郭辉图
130  红白茶 —— 舌尖上的清欢 / 阮靖雯
134  我的名字 / 王燕
135  战国船棺 / 黎正明
136  我为祖国守边疆 / 张帆

观察

文旅

美食

副刊

经济

ECONOMY

WATCH

PHOTOGRAPH

RURAL REVITALIZATION

CULTURAL & TOURISM

FOOD

SUPPLEMENT

乡村振兴

图说

历史

HISTORY

PHOTOGRAPH

RURAL REVITALIZATION

什邡古称汁方,其名源于古时对边域荒疏之地的定义。背靠青藏高原,
面朝成都平原,依广托高的椅形地理特点,使这个山水小城气定神闲,
泰然自若,稳实坐拥“川西明珠”的美称。
什邡没有在“去边缘化”的追逐中极力奢奔,惟以永不停歇的精进,
守边缘,怀广大,致远方,站到了西部精致生活城市的“C 位”。

文_Author / 徐国才 图_Photo /周乐鹏 庄世全 顾云辉 刘志刚

雪山下,沱江头。成都市区向北,一百公里内便是什邡。
这里上风上水,山高情长。这里是生活的别处,内心的远方。

远方不远,一隅静谧足以慰风尘。
好多人都有一个高原梦。那里天空地阔,山高路远,鸟兽自由,那里湖面总是澄清,空气充满宁静。
什邡地理特殊。在高原、深丘、浅丘、平原的自然过渡中,全景式的生活转场,将其从认知中的地域边缘推到情感舒缓平衡的中心,时空变换,“天上人间,未知今夕是何夕”。
唯山水可赋予一座城市优雅气质和灵动性情。与青城山不同,蓥华山(古称章山)灵气扑面,虽非一教名山,但儒佛道集大成,精微有加,受万众膜拜。
与贡嘎山不同,海拔落差近 4000 米的蓥华山峻峭得更为生动,不竞其高,但“五绝四海”

的美景惊艳天下,是野生大熊猫、金丝猴、羚羊等 10 余种国家一级保护
动物生活的天堂。

与西岭雪山不同,蓥华山是一座有故事的大山,虽非常年积雪,但“程门立雪”的典故天下尽知,夏朝开国君王大禹、蜀人先祖柏灌、秦蜀守李冰在此开创伟大的人类文明,光耀史册,泽被后世。
险峭虽从笔下成,精能皆自意中生。蕴而不渲的内在和不动声色的成长,使什邡这座偏居川西一隅的山水小城充满了无穷魅力,精致卓尔,从容典雅。

何为精致生活?是以有限的资源追求极致的美好。
如果说,一座雪山静静矗立,守护着一座城市的安宁与美好,可满足人们对精致生活的想象,那么什邡境内海拔近 5000 米的狮子王峰俯瞰的吉祥,不仅是山下的万家灯火和千秋物语,还有龙门山地质公园亿万年斗转星移中所呈示的图腾与变迁。它让人相信,所有的沧海桑田,到最后都会迎来春暖花开。
公园于什邡,是特殊地理环境下的天孕地育,是千年文脉的养深积厚,是当地对精致生活场景的全域布局和对精致生活内涵的趋进丰富。
与冰山漂砾遗迹所在的国家地质公园不同,分布在高中低山区的什邡立体林业生态公园和天鹅森林公园,由灌木、竹林、自然林、人工林构成。鸟语交响如天籁,云遮雾绕似仙境。这里曾经是古蜀先民羌氐部落的天然狩猎场,今天则是自驾野营、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的目的地。美丽山河依旧在,古时明月照今人。

何为精致生活?是在心中修篱种菊,追求精致生活的惬意过程。
有专家认为,体现什邡史上精致的生活场景主要有两处,一是以红白场日月祭祀为代表的高原山区,二是以以马祖农禅文化公园禅意生活为代表的平原地区。
什邡红白是古蜀日月祭祀发源地,原本为皇家例行典祀,旨在祈求人类万物平安顺遂,后成为什邡人心中空谷幽兰的制高点,其虔心诚志、瑰意奇行全然体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精致生活的执著追求。
马祖农禅文化公园是禅宗第八代祖师马祖道一的故里。以禅心湖为核心的旅游观光,以马祖书院为核心的马祖文化交流,以六和农场为核心

V

IEWPORT

视点

C

HARACTER

人物

V

IEWPORT

视点

的农禅体验,构成农禅文化生态产业链,百草园盛产的
禅茶皇菊供不应求,充分体现马祖禅学思想,“行住坐卧 ,应机接物 , 尽是道”。

这就是什邡,烟火里的幸福无比生动而又异常简单。
位于师古镇的 132 红豆村爱情公园,又名红豆幸福里。这里有一棵高 36 米,树龄已达 1200 余年的红豆树,是国家级保护古树,因其树形极美,在国内罕见,被誉为“中华红豆之王”。一棵千年红豆树承载了人们对婚恋、思念和幸福的期许。2010 年,共青团省委在这里为来自全国各地 99 对特殊的新人张罗了一场隆重的集体婚礼。他们在 5.12 地震中因参与救援或灾后重建推迟了婚期,而得到了灾区人民乃至举国上下的祝福。红豆村有着百年雪茄烟叶种植历史,凭着“百年雪茄,千年红豆”文化资源,建成了“微田园”文旅目的地,落地红豆十二坊、萌宠乐园、相思花海、幸福小火车等项目,围绕“千年红豆”、月老祠、婚俗文化体验馆,规划田间“彩色”种植,展现四季分明的田园风光,使“农民变股民、田园变公园、村落变景区、红豆树变摇钱树”,成为精致生活场景的典范之作。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在什邡马井镇双石桥村翰林院子,也有 5 棵树龄近 350 年的红豆树,相传为四川大学前身“尊经书院”的首位校长、清朝光绪年间翰林罗光烈祖辈所植,寓意五子登科、五谷丰登。双石桥村在清朝时期出过多名翰林、进士,有“四桥五进士、三门两翰林”之说。近年,依托本地资源,当地先后投入 1000 余万元打造“翰林院子”,建立“翰林书院”,传承耕读文化、书法艺术。目前,成立“五棵树家庭农场”和“蓝剑牧马岛超级农场”合作的联盟农场,全力推进有机农业和耕读文化的融合互动。

摄影 _Photographer \ 庄世全

马祖村、红豆村、双石桥村是什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环两带三线”示范带上的三颗明珠,是全域公园城市和全域精致生活场景的局部呈现。这样的特色小镇和美丽新村营造的精致生活的场景还有很多,比如蓥华镇钟鼎寺祈福、避暑,红峡谷漂流、冲浪,红枫岭赏红叶、望星空,神瀑沟观飞瀑、赏雪景;湔氏镇樱花谷快意滑翔伞,半山公社走西羌古道,参观电影机博物馆,感受“中国西部的裸心谷”带来的惬意和闲适;洛水镇李冰陵体验道家养生,品味古蜀名茶杨村茶;元石镇御景园徜徉花海,闲游“成渝文旅十大新地标”之一的雪茄特色小镇。

何为精致生活?是生活的慢姿态,发展的加速度。
秋天的雍湖公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拥有金子般的底色,

这是什邡城市精致生活城建设的新极核,是当地投入10 多亿,统筹推进“一环七心、一带三线、五路多珠”公园城市建设,实现居民出行“300 米见绿、500 米见园”的缩影。
一环 : 环城绿廊。由北京大道、沱江路西段、沱江路东段、京什东路南段、京什东路北段织成的城区边界绿廊绕城环;七心 : 公园体系。由城区内外 : 留春苑公园、竹溪公园、雍湖公园、 元石头公园、洄澜湾公园、雪茄小镇、杨柳塘公园织成的公园体系;一带 : 田园绿廊带。由城外农业产业串联而成的郊野绿廊带;三线 : 城区水系线。由 20 支渠、筏子河、21 支渠三条主城区水系织成的主城区南北贯通的滨江绿廊体系;五路 : 城区规划道路。由海河路、亭江路、雍湖公园——箭台段道路、蓥华山路、规划二路织成的主城区南北贯通的城区绿廊;

一个涵盖生态空间、运动空间、商业空间的绿廊体系呼之欲出,不仅将城区面积拓宽至 21 平方公里,还将城镇绿化覆盖率提高到 55%,成为全国绿化覆盖率最高的城市之一!
在全域增绿的基础上,什邡一边致力于历史街区的保护,唤醒城市记忆,一边推进生态环境优化,实施“打赢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旨在让“推窗见绿,移步换景”变为现实,成为日常。
亲山,亲水,亲绿,亲人文是铭记乡愁自然而率性的表达,在什邡人心中,“山”是城市的脊梁,“水”是城市的命脉,“绿色”是城市的底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昔时的旧街区正在变身文化走廊,从一所庙、一座桥、一面墙可触摸到城市千年文脉的搏动,从一缕阳光的斑驳光影中可品出时光的味道。
处处是美景,处处是网红打卡地,处处是观景台,连绵雪山尽收眼底,花香鸟语沁人心脾,体现了什邡精致生活场景趋向全域化。

何为精致生活?是城市文明涵养的人性温度与光芒,在向幸福走近,向文明走近,向内心走近的路上勃发出的磅礴力量。
什邡城区有多个非常精致的小屋——户外劳动者红色服务驿站。小屋不到 10 平米,空调、饮用水、微波炉、医药箱、血压测量计、雨伞、打气筒、照明灯、书籍报刊、充电器等一应俱全,主要对快递员、外卖送餐员、交警、环卫工人等户外工作者无偿开放。
一枝一叶总关情。近年,什邡进行了一场“公厕革命”,对城区所有公厕进行了提档升级,使其不仅具备星级公厕应有的软硬件设施,而且增设智能化功能。文明城市“末稍神经”的建构,城市智慧化管理的解决方案成为了“暖心工程”,让群众赞不绝口。

摄影-庄世全

V

IEWPORT

视点

草色烟波里透出浓浓的生活味。中老年人在草地上打着太极,网红在湖边弹琴唱歌,画家在林间写生,新娘们身着婚纱笑靥盈盈,孩子们则在七孔拱桥上嬉戏奔跑……

多珠 : 城市微公园。由城区多处市政微绿地、街角公园等组成的微公园。

V

IEWPORT

视点

惟有关注细节的蝶变才有贴近生活和未来的圆满。什邡花市街曾因其脏乱差和乱搭乱建现象严重而被称为“农民街”。近年,在政府的主导下,一边对街道的路面、雨污管网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一边对环境风貌进行提升,加之城市管理赋能,街道一下变得整洁、年轻,有了精气神。中式茶苑、咖啡屋、轻食餐厅、法式面点、韩式火锅、美容养生等时尚业态自然生成,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网红街。
据了解,什邡还将在 2022 年底前完成 20 多个老旧小区的改造,全面完成智慧环卫、智慧应急和智慧政务项目。2023 年完成城市大脑建设项目和 5 个农贸市场改造提升。

何为精致生活?是书香飘溢中生活的脉脉温情,是静水深流中人生的缕缕春意。
作为中国书法之乡,什邡书法爱好者达 5 万余人,中国书法家协会员 10 余名,专业从事书法创作和培训的数十人。有完善的中小学书法教育体系,有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的兰亭中学,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创作队伍,有开展书法艺术交流活动的书法广场,也走出了像洪厚甜、王昌宁、王道义等全国有影响力的书法名家。书法成为了什邡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翰墨丹青挥洒书法意蕴,如椽之笔书写城市传奇。
什邡是有名的书香城市。历史上出现很多圣贤达人,如,提出“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思想体系的禅宗第八代祖师马祖道一;在什邡导洛通山,消除沱江水患,建成都江堰姊妹篇“朱李火堰”,并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秦蜀守李冰;中国有机农业的鼻祖,立志“与鸟兽同其休息,与草木共其春秋”的张师古;哲学巨著《元包经》作者,选择在什邡颐养天年的卫元嵩;深得唐玄宗赏识并邀请进宫作法的道人杨什伍;在什邡讲学、访《易》、建书院的程、朱理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兄弟。他们是中国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思想和精神庚续至今。使什邡人懂得萃励性情,崇尚自然,孜孜进取,休养生息。

几年前,著名的国学学者、“长衫先生”李里来到什邡创办了传薪书院,长期开展传统国学、书法、中医、戏剧等公益讲座,每年参加人员达数万人。近年,什邡成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会,不为读经,只为明道,开展游学,举办读书会,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社区,走进家庭。
古有翰林学士大魁天下,今有高考状元荣光乡里。什邡历史上不仅出现多名翰林内相,还有两名学子分别于 2004 年和2016 年考取全省高考理科第一名,在县级小城中属少见。
数千年文化养份的细滋精育,使这片土地溢满书香,蕴含灵气,勃发生机。

近年,随着电子科大成都学院什邡校区和轨道交通学院等高校落地,一座雪山下的大学城快速崛起。北寺晚钟的悠悠钟声,校园里的朗朗读书声,公园里的鸟语蜂鸣,和谐而又美好的交响成为精致生活的动人旋律。

何为精致生活?是宽知窄行,厚积薄发,豁达与精微之间的一种哲学思考和奋发向上的积极行动。

V

IEWPORT

视点

作为中国雪茄之乡,什邡建成世界最大的单体雪茄工厂,亚州最大的雪茄烟生产基地和中国第一个雪茄博物馆。
一叶逢春,万千气象。400 余年的时光底片,映照出一个民族产业的养深积厚。加之今天雪茄种植、雪茄生产、雪茄旅游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中国雪茄文化名城”跃然而出。
依靠良好的雪茄种植先天条件,丰富的雪茄种植经验,不断优化提升种植技术,什邡人民将在 12 万亩雪茄宜种区,勤耕不辍,实现“中国雪茄种植基地”的梦想。
同样,以四川什邡经济开发区(南区)为基础,锤育出集雪茄加工、相关配套、仓储物流等为一体,且不断延伸的全产业链,加快推进“中国烟草产业基地”建设。
“132”雪茄公园、澳维雪茄城堡、天下乐城、雪茄风情街、中国雪茄小镇等相关项目纷纷落地,着手打造的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雪茄种植发源地、雪茄产业聚集地和雪茄文创基地呼之欲出,到 2023 年将托起全域 300 亿级烟草产业集群发展。在雪茄文化与民族精神研讨会上,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李后强说:“雪茄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本质是英雄主义、成功主义、大美主义、颜值主义、制胜主义”。“中国雪茄文化名城”的建设,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达,是城市发展新动能增溢出的丰富内涵和精致要素。
静水深流,沧笙踏歌。小城大美,尽精微而致远大。
什邡入围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获评省级文明城市、生
态园林城市。在此基础上,什邡确立“蓉北宜居地,精致生活城”的城市发展定位,源于独特而良好的地理气候、山水良地、文化积淀、产业基础、城市气质和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中国传统以北为上,以北为尊,以北为宗。什邡作为成都向北100 公里内的川西平原西北边城,没有在去边缘化的追逐中极力奢奔,而是以永不停歇的精进,守边缘,怀广大,致远方,站到了西部精致生活城市的“C 位”。
随着城北快通、德什快通、雪茄大道建成通车,什邡连接成德骨干道路增至 5 条。同时,德阳绕城、成德高速规划项目,成兰铁路、成都三绕纷纷投运,高铁客运、通用机场也将建成。精致、宜居、开放、通达的什邡加速度融入德阳、融入成都、融入世界!

C

over characters

封面人物

杨健鹰:四川省委、省政府评选的“改革开放 40 年,影响四川 40 人”、城市战略策划专家、城市文旅名片智造者、中国策划学会副会长、宽窄巷子总策划、四川健鹰公司董事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西部策划先生”(05 年国家建设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授予)、中国智业十大新坐标人物、中国十大房地产策划专家、中国策划学院客座教授、清华大学客座教授、四川首席策划专家、四川大学策划学院常务顾问、四川省十大策划专家、成都市房地产管理局房地产营销策划专委会秘书长、2009 年获得成都十大杰出人物。出版《宽思窄想》、《汶川回答中国》等多部专著。由杨健鹰先生团队全程策划的国内知名文旅作品:成都宽窄巷子、甘肃敦煌、映秀灾后建规划设计、彭山江口等。

                 “策划不是简单的认识过程,而是变化过程。”
“做城市规划,一定要解读城市文化基因,一定要用历史孵化未来。”

HE HAS CREATED

"CITY BUSINESS CARDS"

FOR HUNDREDS OF CITIES

他为上百座城市打造

“城市名片”

文_Author / 王宏 图_Photo / 由杨健鹰提供

C

over characters

封面人物

你知道成都宽窄巷子、甘肃酒泉、海南国际旅游岛、
敦煌国际旅游名城这些蜚声中外的城市名片项目,
幕后的主力策划者是谁吗?如今,网红城市不断涌
现,但你知道中国第一份当代城市策划案是由谁撰
写的吗?三十多年来,他的策划足迹踏遍大半个中
国,为数以百计的城市名片工程和著名文旅项目指
点迷津,他是城市品牌策划、旅游策划、商业策划
的领军人物。
他是杨健鹰,城市战略策划专家、城市名片智造者,
2020 中国品牌节年度人物峰会上,杨健鹰荣获“中
国城市策划行业品牌人物”称号,是中国品牌节唯
一策划行业荣誉。
“策划的最大价值在于一种战略方向。如何让文化
成为真实,成为经济的孵化场,是城市品牌的永恒
话题。”

2012 年的一天,杨健鹰从成都坐上飞往敦煌的航班。当飞越过连绵的祁连山脉时,从高空俯瞰,山顶上的积雪像一朵朵盛开的白莲花,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他的内心涌上一丝强烈的感动,他坚信:千百年来,一个民族的精、气、神都汇聚于这条路上了。
这次杨健鹰来敦煌,是受当地政府之邀,为敦煌旅游解决战略思路规划的问题。在此之前,敦煌的旅游收入被形容为“门票 + 葡萄干”,这座有着七大世界文化遗产的丝路名城,旅游产业的处境,却十分尴尬。
杨健鹰来到之后,带领团队对周围三万平方公里地域,进行了数月的走访调查,发现敦煌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定位不精准。
此前的敦煌,一直将自己塑造成:塞上江南、瓜果飘香的地方。但他认为:比小桥流水,中国任何一个南方城市都会完胜敦煌,那游客为什么要花那么高的成本过来呢?且瓜果飘香的魅力传达,导

那敦煌新的定位,到底应该是什么呢?
“一般什么人会想要去敦煌?一是对艺术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另一类就是有一定阅历的中年以上人群。敦煌有着举世无双的艺术造诣,涉及宗教、音乐、舞蹈、军事、政治等多重领域,四大文明在此汇聚。所以,来敦煌一定不是看小桥流水、吃葡萄干,而是要去看四大文明交汇之地的文化遗存,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去迎接心灵和精神的洗礼,以感受超脱的人生境界。”杨健鹰的观点,与敦煌当地领导和甘肃省相关领导形成了高度的共鸣。
此后,敦煌的形象定位变成了:艺术圣殿、人类敦煌。
在杨健鹰看来,敦煌不仅是一个古老的敦煌,而应该站在当代国家战略的高度,成为民族复兴的重要支点,在新的时代背景中获取更大的城市能量和产业能量。他认为: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应将自己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在当代“新丝绸之路”这幅巨大画卷之中,去充当一枚“中国印”。作为连接亚欧的桥梁,敦煌完全有能力去抢

杨健鹰在敦煌工作瞬间

格局

从“塞上江南” 到“人类敦煌”

致的直接结果是,敦煌旅游有着明显的淡旺季。到了冬天,几乎没有什么游客。

C

over characters

封面人物

如今人们去深圳旅游,有一个必去景点——大鹏所城。这里的游客量在高峰期,每天可以突破十万人。这座建于明初、保存非常完好的古城,曾在非常长的岁月里,一直陷于沉寂,鲜为人知。当地政府多次投入资金,对其策划规划和旅游启动,其结果让人失望。杨健带领团队初到大鹏时,其年的游客也不过几万人。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年轻的深圳似乎是没有历史和文化积淀的。但当杨健鹰和团队调研走访后,发现并非如此。
大鹏所城是明清两代中国海防的军事要塞,历史上中国古代海军仅有的两场胜仗就是在这里打赢的,多么辉煌的历史!“大鹏所城打造的重中之重,就是先要让以年轻移民为主

解锁

深圳大鹏所城 
找到城市的根

体的深圳人知道,深圳是有文化的,大鹏所城是这座城市的文化之根,并在情感上让所有的深圳人对这里形成依附。大鹏所城依山傍海,有着成片的桂圆林、荔枝林,和乡村田园,又和港澳离得那么近,作为“港澳后花园”不是正合适吗?于是,与深圳人接根、与港澳接产业、接消费,就成了我们打造大鹏所城的方向。”

占新丝绸之路“亚欧客厅” 的城市角色。

也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敦煌完成了巨大的文化产业整合和旅游战略布局,并在 2016 年成功打造以丝绸之路文化为背景的,旨在促进亚欧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的“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这个每年一届的国际盛会,为敦煌吸引来络绎不绝的亚欧国家元首、商贸机遇和旅游人流。让敦煌以文化,再次成为亚欧文化交流和产业交流的中心。
而今的敦煌早己成为世界级的城市品牌和文旅品牌。十年时间,游客量从几百万上升为几千万。这样骄人的成绩,有着敦煌人付出的多少心血,当然,也一定有着一个远道而来的城市策划人的汗水。

但接下来,又有很多十分现实的问题在考验着杨健鹰和他的团队。因为大鹏所城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几乎所有的建筑使用都是受限的。那如果产业无法引进,这座城就只是一处遗产,无法发挥活力。
怎么办?有一天,杨健鹰走访到一位老乡家,看到供在玻璃罩内的妈祖像时,他恍然大悟:既然可以把妈祖罩在玻璃内保护起来,那人的行为,为什么不可以被罩在玻璃内,以保护古建筑呢?于是,“玻璃房子”的理论被创造性提出来,即通过玻璃等介质限制人的活动,来达到保护文物建筑的目的。这一方案很快得到认可,大鹏所城的招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同时,“玻璃盒子”的理论,为行业内文物保护和产业发展相冲突的行业难题,提供了思路和参考,逐渐在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中,成为普遍釆用的方法。
除此以外,大鹏所城在打造过程中遇到的诸如拆迁等难题,都得益于杨健鹰精妙的策划,得到了最好的解决。
“策划是一件很妙的事情,有时觉得大鹏所城就像一把古老的文化之锁。这把锁,是为当代的深圳留下的。这把锁未开时,它是文化的根,这把锁打开时,则是产业的叶。在这些叶下会伸出枝条。一座城市,只有找到了根,生出了叶,才能繁花满枝,才能果实累累。其实,一张城市名片要代言的,绝不是这座城市的过去,而是饱函着这座城市人文基因的未来繁华。”

C

over characters

封面人物

贵阳龙里水乡

思变

从贵阳龙里水乡 到“国际会客厅”

一个 140 亩的荒地,拿到时甚至土地既不平整,又不完整。高低落差达 30 多米,最终何以建成一个基本占地 500 亩,有了上万亩潜在资源的省重点旅游项目。这其中,处处体现着策划的智慧和魅力。
2015 年,杨健鹰受邀为贵阳龙里水乡文旅项目策划。当时找到他的时候,开发商面前摆着十分棘手的问题:项目不知如何定位,如何形成产业的成功,而且土地先天条件很差,高地落差达 30 米;其中核心中轴是大型天然气管道,不能搞建设;自己的一百多亩土地又并非一整块……所以项目规划设计了多次,开发商也不敢建设。

带着太多的问题,杨健鹰带领他的团队展开了为期三个月的调研。三个月里,杨健鹰跑遍了大半个贵州,深入乡村、城市甚至大山深处,调研产业、调研文化、调研建筑,查阅历史资料、调取文献档案、听取各方意见……这一圈走下来,杨健鹰有一个重大发现:龙里水乡项目的地理区位很特别,距离贵阳机场、贵阳市区都很近,只有半小时车程;项目正好处于厦蓉高速龙里出口的位置,驾车也很方便;且正好处于黔南、黔东南与省会贵阳的中间地带;与此同时,他发现,贵州目前还缺少一个国际会客厅。
既然拥有这么好的区位,何不抢占贵州的战略要地,把它打造成能够代表贵州文化、历史、品牌、旅游的综合会客厅,为贵州琳琅满目的大品牌提供国际化的窗口呢?

“玻璃盒子”理论草图

与此同时,因国家输气管道无法建设的那块中轴地块用,被引入朵花河水,种上荷花和芦苇,以湿地和湖泊的形式,成为一个浓缩贵州文化的水上演艺场。一到晚上,在灯光和烟雾的映衬下,河流、湖泊、演出、游船、水镇,美轮美奂。道路与项目之间十多米的高差深坡,杨健鹰利用两百多亩的基本农田作为过渡,并采用贵州梯田的空间特色,浓缩贵阳田园乡村风光,布以光影和情景故事设计,将四时农作、村落建筑空间,与展演休闲活动结合,从而成为贵州全域乡村旅游战略的推介地,成为乡村旅游节的主会场。至于整个水镇的打造,更是充分挖掘了龙里历史上的卫所文化和古驿文化,并结合贵州重要的品牌打造和国际迎宾客厅的战略需求,进行一一创意,一一雕琢。整个思路一推出,即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成为贵州省核心领导亲自督办的战略项目。
今天,我们只是从杨健鹰所做的上百个城市名片中,选取三个典型案例,来了解这些石破天惊的项目是如何被创造而出,又是如何为一座城市的文化价值突显、城市形象提升、产业发展带动发挥长效作用的。
其实,作为一个擅长将城市历史文化与当代市场产业完美结合的策划人,杨健鹰做火了一张张城市名片的同时,他也看到一些城市急功近利心切之下,盲目打造城市名片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很多人不明白,城市实质上是一场‘战争’。其它城市产业、市场、游客多一个,你的城市就会少一个。做城市规划一定要懂得用历史孵化未来。历史绝不等于文化,历史只是文化遗产的资源库,有活性的才是文化。将历史、未来两头都掌握好,才能发酵出一个城市的繁荣。”
杨健鹰认为,必须具备对历史文化的积淀;必须具备对当代城市、国家战略机会的思考;必须具备前瞻的眼光、后估的水平;必须具备洞察现代产业的敏锐眼光和点石成金的创意功夫,一座城市的战略规划、名片打造才能做好。

杨健鹰 1985 年为绵竹策划的全域旅游城市策划案,保存于绵竹市档案馆,是中国已知最早的当代 城市策划案。

先有了准备的定位,上文提到的诸多现实问题就得靠“创意”来解决:30 多米高的临水山头被镂空,利用落差被打成层层亲水的的酒店,定位为面向贵州黔东南国际旅游节的会务中心。
项目还没建成,就已经有三十多个大型文旅活动排队等候了。两块地的连接处,是一条过于狭窄的悬崖地带,按常态不能搞建设,并硬生生将项目用地分为两块,给整体运营带来困难。开发商本打算建停车场的,杨健鹰利用国家丝绸之路战略机遇,结合贵州夜郎古道文化,一面开山凿壁,一面以临河吊脚楼的方法,在绝壁上打起一条山街来,既使项目获得了串联,又创造出许多极具特色的沿街商铺。

C

over characters

封面人物

有呼唤的地方,是家的方向

我出生在川西平原的,一个叫什邡的县城。这里是西汉名将雍齿侯的封地,有章山洛水之称,是沱江的发源地之一。秦时蜀郡太守李冰,在此导洛治水。李冰晚年导洛,打造了都江堰姊妹工程朱李火堰后,病逝在我的老家,留下升仙台及李冰陵。应该讲,李冰造就了天府之国,在最后,以死亡归属了我的乡土。让这片土地,得到了最高的智慧和精神点化。佛教禅宗八祖马道一,出生在此地的一个篾匠家庭。千年古刹罗汉寺,就是马祖讲经的道场。马祖以“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为思想核心,倡导的“生活禅”,让佛教文化,从禅林走向民间,得到巨大的弘扬。从这一个角度讲,这片土地,是禅道智慧与民间生活的

浇铸原点。这里,是川西平原与川西北高原的交汇之地,湔山湔水构筑的文化走廊,被誉为蜀中先民——氐羌人,向川西平原迁徙的主要通道。桂元桥遗址,是四川最古老的文明遗址。而以狮子王峰为主峰的蓥华山山系,是龙门山的重要核心,是万山气场汇聚的中心。

我父亲的老家,是距县城西北十多华里的,一个叫作“隐峰”的乡镇。这里是湔水河谷的主脉向,是连接三星堆的鸭子河河道的上源区域。是典型的河流冲积平原地貌,也是川西平原的真正展开之地。阡陌纵横,良田万顷,竹林院落,小桥、流水、人家。虽然,它名中带“峰”,却是没有山地的。“峰”字加上一个“隐”,就是平原,却又比单单的平原表述,更有

我的童年,便是被父母放在这片土地上生长的。上学以后,每到寒暑假,我都会到乡下,到大孃和六叔家,和他们的孩子一起生活。可以说,这是我童年时光中,最快乐最温暖的时光。在我的记忆中,大孃一直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形象。一双小脚,一脸慈祥。每年生产队的甘蔗收获后,分得红糖,她都会留下一块,存在一个补着铜钉的老瓷碗中。等我去了,每天给我兑糖水喝。在离开的时候,一定会用那已经空了的老碗,在水缸里舀半碗水,伸出一根指头来,将碗底、碗边粘着的红糖,反复搅动到水里,让我喝下。直到碗中

生气、底气和神性。传说,这里真是有一座山峰的,
被一个大神隐藏在天上了。

的糖水一滴不剩,才让某个哥哥送我回城。

六叔的家和大孃的家,是两个相邻的竹林院落。两个院落,是通过一片坟场连接的。在竹林和坟地中间,一条小路,似乎全是竹叶和月亮的影子,走起来沙沙作响。白天,孩子们在坟地和竹林里,有太多的快乐。捉笋子虫、捉蜻蜓、做游戏、捉迷藏。到了夜里,却只剩下恐怖,和野狗发亮的眼睛。而我却是常常在夜晚,要走过这条小路的。因为无论大孃家,还是六叔家,谁家的晚饭早熟了,谁家的饭菜里,有了好吃的东西了,谁家就会有一个长长的声音,在村口唤我。我就像一只蚱蜢,被系在两端长长的呼唤中,每一端,都是家的方向。

文-Author/健鹰

S

UBJECT

话题

MORE ATTRACTIVE BECAUSE OF CIVILIZATION

SHIFANG: 

什邡:因文明而更具魅力

文 _Author / 张世浩 图 _Photo / 由什邡市委宣传部提供

章洛大地,街巷整洁,环境优美;筏子河畔,志愿服务,弘扬新风;文
明校园,以德育人,桃李芬芳……行走在什邡各处,看得见的文明城市
创建成果一一呈现在眼前。
近年来,随着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生活在什邡的市民亲
眼见证并深切感受到了什邡因创城带来的喜人变化,全市上下全面动员、
统筹协调,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创建工作热潮,让自家的城市“面子”和“里
子”都结出了文明之花,一幅以“文明”为底色的发展画卷徐徐展开。

S

UBJECT

话题

夏日里,隐藏在方亭街道石化小区旁边的木源巷传来阵阵笑声,附近居民被家门口巷子里的文化墙深深吸引。
“现在的墙面看起来很漂亮,大家茶余饭后经常到这来看看,也会自觉地维护好这个区域的环境卫生,我们住在这里也觉得很舒心。”在附近小区生活了十几年的居民晏小兰说。
一墙一文化,一墙一风景。彩绘搬上墙,扮靓的不仅仅是城市面貌,也给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的美好生活增添许多色彩。墙绘内容,或贴合居民生活,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城市营造良好文明新风的同时,也赢得了大家的喜爱。
让百姓受益,才是创城的本意。什邡始终把“惠民利民”作为创城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涉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下功夫。针对群众需求,先后对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小区周边环境、基础设施等开展集中整治和改造行动。
“效果很明显,一些小区不仅重新改造了,路面墙上还画了图案,特别好看。”方亭街道月光巷居民黄昌海说。

市容环境整治是老百姓关注的民生问题。为此,什邡针对工作实际,对症下药,着重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消除“脏、乱、差”,美化亮化市容市貌,切实改善人居及出行环境。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广大市民有目共睹:老旧街面拐角处,精美的墙绘、彩色的步道和造型各异的座椅,让往昔的卫生死角变成现在的“爱转角”;绿树掩映着大街小巷,在干净整洁的路面,车辆停放有序,临街商铺不见一处占道经营。即使在犄角旮旯,依然能看到垃圾不落地,烟头不落地,杂物不乱堆;公交车站排队的人多了,拥挤现象消失了;主动让座的人多了,抢占冲突不见了;说敬语的人多了,冷眼相对成了过去式……
据了解,去年以来,什邡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创建文明城市、建设五新什邡”工作目标,结合什邡全市 20 个专项整治行动,全市上下齐动员,把一度成为社区环境、城市品质“小伤疤”的街边拐角、垃圾墙角、违建地等变成环境优美、精致漂亮怡人的悠闲之处,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环境整治刷新“颜值”

S

UBJECT

话题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涉及 10 个测评项目、72 项测评内容、105 条测评标准,每一个、每一项、每一条掉链子,整体都会受影响。
“创城工作没有旁观者,人人都是参与者。”据什邡市创建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初期到现在,什邡上上下下树立“一盘棋”思想,能够听到、看到、感受到每个人为这场荣誉而战的努力:过马路,走斑马线,主动遵守交通规则,司机师傅主动礼让行人;机动车、非机动车有序停放;建筑垃圾封闭管理,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保护环境从全员抓起,从娃娃抓起。
此外,广大志愿者也自愿加入其中,定期冲洗人行道,擦洗清掏果皮箱和烟柱、清理树穴、绿化带漂浮垃圾和杂草等。“门前五包”责任制的实施,是对沿街商户的基本要求。自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开展以来,越来越多的市民和商家主动参与进来,“自扫门前雪”的现象消失了,商铺门前路面干净整洁,车辆停放有序,不时还会有商户在门前打扫卫生,保持路面整洁,并按照规定把商品摆放在店内,无占道经营的现象。
“随着文明城市创建的持续深入,市民的素质不断提高,城市形象也越来越好,大家都在默默为这座城市的改变贡献力量。”什邡市创建办负责人说。
民生实事,关乎人心向背。据了解,什邡专门组织成立了 7 个专项创建工作组,按照“主要领导亲自抓、责任领导分头抓、责任单位具体抓”要求,确定专人专职负责,紧紧围绕创建目标,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坚持科学合理统筹,力量打捆使用,资源整合利用,切实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确保创建工作以临战状态持续发力。

上下联动凝聚“合力”

S

UBJECT

话题

“这音乐听了非常舒心,希望多搞点这种活动,丰富我们广大市民的文化活动和文艺生活。”连日来,什邡市筏子河沿线热闹非凡,一场场以音乐会、户外写生等为主题的“魅力什邡·精致生活”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文化宣传活动陆续举行,吸引不少群众驻足观看。
文化,是城市之魂。精致新什邡,不仅体现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上,也表现在润物细无声的文化建设上。据什邡市文联主席谭晓明介绍,围绕建设“实力、活力、精致、美丽、幸福”的“五新”什邡,什邡以艺术为媒介,组织艺术家走上街头,开展文艺展演活动,传播文明道德理念,切实强化市民的文明习惯,提升文艺素养,体现活力什邡、精致生活的文化内涵,展现“五新”什邡的精神,有效提升了群众的文明素质和文艺素养。
“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不仅增强了市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还提高了市民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凝聚力。”谭晓明介绍,本次系列活动是“喜迎二十大”“活力什邡·精致生活”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文化宣传系列活动之一,是什邡市文联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
据悉,此项活动于今年 3 月启动,活动持续到年底,将陆续开展萨克斯、古筝、古琴、二胡,现代舞、古典舞、流行音乐、户外写生、摄影、书法交流等活动,并在竹溪广场以及筏子河沿线定期不定期开展。
“文明城市的创建,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小而美’中体会到‘微幸福’,满足居民‘沿街戏水、出门享绿、推窗赏雪’的心愿。”什邡市创建办相关负责人说。
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如今的什邡,文明单位亮点引路,党员干部志愿者率先垂范,更多文明的种子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生根发芽,“做文明有礼的什邡人”已成为全民共识。

文化沁润厚植“底蕴”

L

ivelihood

民生

棚改户喜提新房,交房即领证

棚改样本 民意写就

对一座欣欣向荣的城市来说,棚改,是一场关乎格局的“大手术”。从住房“解困工程”到“安居工程”,数以千计的什邡市民从“忧居”逐步实现了“优居”的梦想。
一家十几口住在破旧的青瓦院儿,低矮的平房里只有“烟杆井”,开放的化粪池遇到雨天就倒灌……过去,尽管守着山清水秀的风景,但面对这样“蜗居”条件的什邡人实在无暇体会精致的宜居生活。
随着城市发展步伐的逐步加快,一场以棚户区改造的“破题”实验在什邡“城中村”徐徐拉开。

■ 文 _Author / 肖宇 图 _Photo / 肖宇 付裕

L

ivelihood

民生

上世纪七十年代,“时髦”的小青瓦房如雨后春笋般在城西社区拔地而起。随着城市的发展,公共体育场所、多层高楼形成了合围,过去的“时髦”与现下的“新潮”相比,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马登明,城西社区一组组长。2007 年,他开始辗转各大城市,与多个房地产开发商周旋。“城中村”一度成为城市高速发展进程中的“淘汰品”,马登明心里清楚,要不了几年,城西社区一组大多院落都会在城市发展中掉队。
2007 年夏季的一场大雨,更是坚定了马登明改造棚户区的决心。农村自建房没有排污设施,地势偏低,加之开放的化粪池,让伍家烧坊、马家院子、廖家院子在大雨的洗礼后沦为一片“汪洋”,雨水掺杂了粪水流进居民家中,大家叫苦连连。
谈判磋商紧急提上日程,所谓故居难离,“以地换房”是马登明与开发商谈判的底线。然而汶川大地震的发生,让马登明的一切努力化为了泡影。地震后,矮旧的瓦房成了危房,改造迫在眉睫。之后几年,马登明更是频繁的造访各地开发商。2016 年,64 岁的马登明因患重病离世。弥留之际,最让他放心不下的仍然是院落的改造,他拉着儿子马俊的手,嘱托儿子替他圆梦。“父亲努力了近十年,我无论如何也要完成他的心愿。”马俊说,父亲为院落改造劳心劳力,左邻四舍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大家也十分同意由他接替一组组长的工作。
“老马组长走了,小马组长来了。”马俊将自己的生意作为副业,专心致志推进院落改造。2017 年,什邡启动了棚户区(城中村)改造项目,政府的介入让马俊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走访调查、宣传发动、测量面积、签订协议……棚户区改造采取货币化安置,为了争取自身利益,各式各样的小问题开始浮出水面。在测绘马俊房屋面积时,根据棚户改造的条件近 30 平方米的铺面被划为居住面积,意味着要少赔付十余万元,马俊二话没说同意了。“是党员,又是干部,我要做表率,棚改才能顺利推进。”一切按部就班,2018 年底,98% 的居民完成了棚户区改造的协议签字。

马家父子的努力

五代人迁出“蜗居”

“那时我刚成家,和丈夫一起在城外盖起了小瓦房,生活有滋有味。”59 年前,从事会计工作的李廷璠搬进了伍家烧坊的新房子,那时她 22 岁。如今,李廷璠又住进新家。岁月在她的脸上刻下痕迹,生活却从未将她抛弃。
“小区会老,人也会老。老人无法重新换个身体,却有机会换一个更好的居住环境。”李廷璠家的墙皮早已开始脱落,80 多平方米的面积看似宽敞,却早已显出老态。伍家烧坊里,李廷璠可是“名人”,一大家子 16 口人都居住在里面。因为“老房子”基础设施跟不上生活节奏,家里老老小小都盼着能早日迁出“蜗居”。
改变,从李廷璠签下棚改安置协议的那一刻开始。作为居民代表李廷璠主动配合,并积极参与入户动员。因商铺的面积核算问题,年过六旬的廖传鑫一直拒绝签署安置协议。廖传鑫与李廷璠是老邻居,关系一直处得不错。李廷璠自告奋勇,登门劝说。
“老廖,这么多年了,我们急需换一种生活方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廷璠多次劝说廖传鑫。最终,为大局考虑,老廖同意签订了棚改安置协议。拿到 40万元安置款,李廷璠一家搬进了隐峰粮站家属区,虽然是旧小区,但院子里住的都是曾经的老邻居,而李廷璠的儿女们也用各自的安置款购置了商品房,一家五代人至此结束了他们的“蜗居”生活。
无论走向何方,都需要一个起点;如果走向的是改变,那么暮色中的老房子,就是这一切的开始。

阳光透明赢民心

“第一次测绘后,对房屋面积我是持质疑的态度。”黄光华住在伍家烧坊的三间砖木瓦房里,因房屋布局异形,他对测绘机构确认的房屋建筑面积一直不认可,坚持不签字。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督查推进组多次前往黄光华家中,不厌其烦向其宣传政策,请来测绘机构向其讲解房屋测绘的流程及标准,并现场进行复测。
整个复核过程,有着“双重身份”的城西社区棚改工作组副组长、原皂角街道纪委书记张果也全程参与,听取意见、建议,在棚改的每一环节,实现了和群众共同参与,让广大群众成为棚改名副其实的主角,也正因此,黄光华一家终于心服口服在协议上签字同意。原皂角街道城西社区一组 96 户、17000 多平方米“城中村”房屋改造,短短两个月签约率达 100%,成功完成了该组的“城中村”改造。
自 2017年开始实施棚户区改造以来,共涉及 3871户,完成投资 9.8 亿元。2022 年 8 月 27 日,幸福家园商住小区举行交房仪式,35 户棚改户拿到了定向销售的 35 套商品房,实现了交房即领证,极大改善了棚改户居住条件。
棚户区改造不仅为什邡居民开启了新生活的起点,也为老城现代化发展腾出了更多的生态空间。在改善居民住房条件的同时,把更多更好的休闲场所和视觉空间留给市民,让城市绿肺更加强健,也为棚改片区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一片片低矮破旧的棚户区从视野中消失,一座座新建的家园如雨后春笋般矗立雍城,一张张乔迁新居的笑脸如花般绽放……它们的故事如同一股清凉的微风,轻轻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变化。

小区公房签约仪式

阳光透明,最大程度赢得民心,是什邡棚户区改造中的一粒“定心丸”。“好事一定要办好!”是什邡市委、市政府对百姓的承诺。

棚改实施之初,市委成立了城镇危旧棚户区改造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综合组、房屋权属认定工作组、房屋评估结果评审组、法律审查组。并对棚户区改造范围内未登记产权房屋权属认定情况、棚户区改造房屋模拟搬迁补偿安置方案等进行公示,严格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有效防止了失廉现象发生,群众满意度保持高位。

C

HARACTER

人物

2022 年 5 月,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什邡市公安局雍城派出所民警王珍德获评“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爱民模范”是崇高的荣誉,更是他扎根基层 17 年的“民心”收获。

爱民模范王珍德:

“警”记为民初心 绘就最美“警”色

文 _Author / 张敦霜 吴启华 图 _Photo / 由什邡市公安局提供

“五心”启新航
从群众身边到群众心里

2005 年 10 月,王珍德退役转业到什邡市公安局,实现了从军人到警察的身份转变。入警后,他被安置到督察大队工作。仅 2 个月后,他主动申请调离局机关,到派出所工作。他说:“我就想到基层一线去实练实干,当一名扎根于人民身边的人民警察。”自此,他怀着无限浓厚的人民情怀,探索并实践诚心、虚心、热心、恒心、公心的“五心”工作法,赢得广大群众一致称赞。2006 年初,王珍德开始负责城西派出所烟厂社区警务工作。面对陌生的社区工作,他没有退缩,而是坚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始终怀着诚心与热心,和群众打成一片,积极开展入户访问、调查了解、送法上门等工作,主动帮助群众解决各种困难。

在一次重点人员走访中,他了解到社区监管人员王某因交通肇事致人死亡,被判处有期徒刑 2 年,缓刑 2 年,并赔偿被害人家属 10 余万元。这场突出其来的变故,让王某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终日无精打采,甚至“破罐子破摔”。王珍德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迅速为王某量身制定了一套社区帮教矫正方案,帮他找到工作,稳定生活来源,并经常对他关怀备至,随时了解他的生活情况和思想动态,及时疏导教育,帮助他重建信心,积极矫正。如今,王某夫妇经营一家药店,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C

HARACTER

人物

“六勤”工作法
从业务小白到样板典范

2007 年,王珍德调到金河社区警务室工作,为民服务的“五心”始终如一,却也面临更多困难。相较烟厂社区,金河社区改制企业多,治安状况更为严峻,矛盾纠纷该怎么排查化解?社区巡逻防控该怎么开展?社区戒毒康复、矫正监管工作该怎么落实?社区社情民意、情报信息等该怎么收集研判?一连串的问号,经常困扰得他食不安、夜不寐,让他深切感到在烟厂社区积累的工作经验不能完全满足实际需要,自己好像再次成为业务小白。面对新的问题,新的挑战,退役时间不长的王珍德急需寻找新的突破口、新的解题方法。
“只要肯学习、肯努力,我相信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王珍德虚心向同事们请教,向从事类似工作的战友们学习,经常深入群众听取意见建议,在日复一日的具体实践中,探索出勤走访、勤调查、勤管理、勤沟通、勤防范、勤帮助的“六勤”工作法,走出“由乱到治”的“金河路径”,成为什邡社区警务实践的样板典范。

2015 年,王珍德调到鸿兴街社区工作。他积极开展自治、法治、德治多元治理,圆满解决公租房“外租”、小区外来人口滋扰治安秩序等问题,实现社区刑事、治安发案连年下降,推动鸿兴街社区越来越多的小区成为“零发案小区”。
王珍德身先士卒,主动投身抗疫一线,送防疫物资、核查人员……全力消除治安死角、盲点、堵点,为社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爱民,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获评“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后,王珍德总结自己扎根社区服务群众 17 年的体会,很深刻也很精简。他常用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话激励和鞭策自己——“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为群众护航
从行家里手到爱民模范

C

HARACTER

人物

USE A KNIFE AS A PEN
TO CARVE STONE RAW FLOWERS
“川西神凿”龙永华:

以刀做笔 刻石生花

文 _Author / 牟娟 图 _Photo / 顾云辉 邓景云

一块块冷冰冰的顽石,经过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大家名作便跃然石上,成为一件件令人称奇的艺术品。在什邡市湔氐镇,龙氏石刻以家族技艺世代传承,涌现出了一批技艺精湛的石刻艺人,龙永华便是龙氏石刻的第四代传承者,也是当地有名的老石匠。他将书法作品绘刻入石,为一方方石头注入生命力,龙氏石刻技艺也因此入选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家族传承 刻石生花

清朝末年,龙永华的高祖为解决生计,开始谋生于石匠工作;其后,曾祖龙兴鸿落籍什邡,以凿石刻石为业,因什邡为移民城市,随时有会馆、祠庙兴建,龙兴鸿便随班习徒。成年后,龙兴鸿在参与徐家场、五珠沱、永兴场等地会馆、庙社及戏场等的造建修缮中,渐渐赢得了“山前神凿龙石匠”的美誉;祖父龙天德自幼传承家业,渐渐在其父凿、磨、推、复、錾等传统技法基础上,创新了具有立体效果的滚錾、跳錾等龙氏特有技法,使龙氏石刻作品大放异彩;父亲龙道明子承父业,足迹踏及川西 14 县,使县县都有了龙氏石刻。
有了曾祖、祖父对石匠工艺的揣摩与积淀,以及父亲对技艺的改良与发展,到了龙永华这一代,他开始在理论上深入钻研,30 余年从事石材雕刻的积累让他迅速成为了石刻技艺的集大成者,其书法雕刻作品更是有口皆碑。

从清朝末年龙永华的祖辈为解决生计,谋生于石匠开始,龙家人就与石刻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面临传统石刻技艺濒临失传的可能,
龙永华在勤奋钻研的基础上非常注重技艺的传承。“我们的手工雕刻是有灵魂、有思想的,它的每个字,每一笔、每一点、每个飞白、每个转折都代表一种意境。因为我们都是做石刻手艺的,我想把这个技术好好地传承下去,发扬广大,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更多的人了解碑刻是如何制作的。”龙永华说。除了将龙氏石刻技艺传授给自己的孩子,无论在家乡还是在外地,龙永华还培训和指导了不少石刻爱好者和从业者。他希望将祖祖辈辈的技艺传承下去,为传承和发扬石刻工艺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为石刻搭建一座传统通往现代的桥梁,让更多的人欣赏到中国传统石刻的艺术之美。

以刀做笔 苦练技艺

对石刻艺术的向往,始于龙永华的孩提时代,他自小便热爱书法和美术,喜欢雕刻技艺,由于祖辈都是石匠,龙永华从小便对石刻有着浓厚的兴趣。十来岁时,他便跟着父亲学习石刻技术。“父辈都是做这行的,每当听到‘铛铛铛’的声音就觉得很悦耳,后来就和父亲到什邡周边去做乡活。”龙永华回忆说。
从小的耳濡目染让他深知这门手艺要耐得住寂寞,龙永华坚持每天研习,有时一刻就是一整天。一天下来,他的身上全是灰尘,即使戴着口罩,也难免吸入很多粉尘。“从处理雕刻、描纹内容到刻写、拓片,一套完整的程序下来,一块石碑至少要花费一个月的时间,雕刻全程都需要耐心。”龙永华说,做石刻既要心细如尘,脑力体力还得跟得上。
1991 年,大专毕业的龙永华将电脑图形处理技术与传统石刻技艺进行了有机融合。他通过深入学习传统理论知识,熟练掌握运用现代图形处理软件积累了丰富的工程管理及石材加工镌刻经验。“我读书毕业后就开始从事这个行业,一直很专心、很细心地来做这件事。我们什邡又是‘中国书法之乡’,有很多书法老师常来看我们的雕刻,为我们进行专业指导。”龙永华说。尽管石刻单调而枯燥,但 30 多年来,龙永华却乐此不疲,他的石刻作品不仅得到了书法家及业主的交口称赞,同时也随着他的足迹覆盖了整个川西平原,“川西神凿”的美誉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对石刻作品精益求精,用心刻好每件作品,正是因为有了像龙永华这样执着的石刻艺人,才有了石刻艺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龙氏石刻艺术辐射四川等周边区域,石刻书法也分布于四川省内多地文化保护单位、风景名胜地、学校及纪念场馆等处,其代表作品有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杜甫千诗碑”项目、新都桂湖公园《三国开篇词》碑刻、广元元坝《元坝桂花赋》、眉山三苏祠的《苏祠重光》、什邡留春苑公园碑林、什邡钟鼎寺石牌坊、什邡地震遗址广场“5.12”地震遗址诗歌墙等。

延续匠心 传承技艺

C

HARACTER

人物

龙永华雕刻作品

LIGHT UP THE HEART "LAMP" WITH STRENGTH
盲人作家王忠礼:

用坚强点亮心“灯”

文 _Author / 张晓玲 图 _Photo / 李欣莹

“人生也许只有历经一段痛苦,才会脱胎换骨,作为当代的盲人青年,我就是要在新时代的指引下,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13 年前,正值青春年华的王忠礼,遭遇疾病双眼失明,在病痛的磋磨中,他在黑暗中寻找到了人生的价值。

夏日的黄昏

文-Author/王忠礼

期待

1985 年的春天,王忠礼出生在什邡市马井镇同心村。看着他一双明亮的眼眸,父母打心眼里对他寄予了殷切的希望,希望他长大后成为有出息的人,为老王家争光。确如父母所愿,生长在农村的小忠礼聪明懂事,初中、高中学习成绩都是名列前茅,是老师眼中的“优等生”,他也顺其自然的考入了一所国家 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大学的光阴很美好,教室、图书馆、食堂、寝室......无数的足迹正越来越清晰的勾勒出王忠礼未来的人生轨迹,“明天”似乎触手可及。然而王忠礼从未想到,对于“明天”的计划、期待,竟是一个永远也到达不了的彼岸。

一缕缕的凉风
将我向田野间牵引
蔓延着的小路
追逐着远方
任身后的影子拉扯得好长
任禾苗在微风中轻舞
任孩童在蹦跳中欢笑
而我仰望着天空
无边的蓝包裹一切
云朵安静地悬着不动
天边有一抹余晖
似一只神奇的画笔
不断地变换着颜色和方向
淡淡地作画
万物的影子变得更长
大地被撒上一片金色
云朵渗透着一抹红
这画面
是童年中的梦
是青春绽放的颜色
是把希望放在当下的心境
是身心走出去便获得的一种美

1

C

HARACTER

人物

C

HARACTER

人物

“明天”有多远?

23 岁,大四那年的一天,王忠礼的左眼视力开始变得模糊,起初还不太在意,他还以为是用眼过度,休息休息就好了,没想到,很快右眼也出现了视力模糊的症状。“上午能看到几百米远,下午就只能看几十米了,第二天起来就什么也看不见了。一开始也没太在意,总觉得是普通的生病,会治好的。”然而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就医过程中,短短两三天内,五彩斑斓的世界,在王忠礼的眼前消失了,他双眼失明了,经过医生诊断,他患上了急性视神经炎,当家人带着他在大医院医治无果后,王忠礼陷入了对未来的恐慌。“寂寞、愤懑、压抑、痛楚轮番来袭,我冲破不了黑暗的束缚,经常一个人蜷缩在黑暗的角落。我害怕白天,不愿意见人,哪怕是关心我的家人。”王忠礼在《星空下的且思且行》一文中这样写到。
蜗居在宁静的乡村,伴随着蝉鸣、稻香还有门前潺潺的流水声,那个夏夜,王忠礼端坐在小院中,任似水月光洒在肩头,他抬起头仰望天空,开始思索未来在何方?“失明已经成为事实,我要做的不应该是颓废,是要学会怎么去面对接下来的生活,怎么去把自己的人生过好。”王忠礼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完成大学学业,在同学的帮助下,他完成了毕业论文,40 分钟的毕业论文答辩,也圆满为自己的大学生涯画上了句号。
大学毕业了,接下来的路又该怎么走?在家人的建议下,王忠礼去了一家盲人按摩院,体验盲人生活,学习定向行走、自理等一些盲人的基本技能。也有亲戚劝他,就在按摩店好好学习手艺,至少还有一技之长,但作为一名从知名大学里走出来的年轻人,王忠礼不甘心自己的生活空间被压缩在一个按摩店中。他想要破茧,冲出这片黑暗,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光明之路。

2

3

用文字敲击出的“今天”

王忠礼从小喜欢读书也爱好写作,失明后,当他用手抚摸着那些曾覆满自己指纹的书页,“轻轻摊开,一页一页贴近脸颊,鼻息间依然能清楚闻到书页中熟悉的味道 ...... 我猛然想起了以前在一本书中看到的一句话:纵使在黑暗中摸索,也要摸索着前行。”《读书照亮黑暗青春》

向着海前行

文-Author/王忠礼

1.
我是一条河流,没有眼睛
看不见方向,但向东的脚步一刻不停歇,
那是
心在指引
路上,我碰到了各种河流
他们向南向北向西,还有
不分东西,只做死水
我要高歌,为他们也为自己
不是每条河流都能汇入大海,但要有向
往大海的心,并且为之
奔腾不息
2.
我穿越悬崖,没有退路
前行的信念,把我壮丽成了一道瀑布
我走过浅滩,夹岸的树木花草
纷纷扬扬点缀在我胸前
日夜流转,山河灿烂
我来到了海边
那心心念念的大海啊,用柔软的海水接
纳了我,鼓励我
人生就该有的属于自己的姿态
3.
面向大海,我有一个愿望
建一艘大船,载满各种各样的人
老人、小孩、残疾人,迷惘失落的人,
迷途中的人……
带领水手,激发他们对大海的向往
去捡拾起漫天星空散落在大海中闪闪发光的梦想

这篇文章中,王忠礼打开内心和书籍进行了对话。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盲人电脑”,“这就是我想 要的,通过盲人电脑,我就能实现自己的另一个可能。”然而, 学习盲人电脑并不是那么容易,需要熟记键盘上每一个键的位置 和每一个快捷键、功能键,并通过不同的组合来完成不同的操作。 “比如进行网页的搜索,就像人进入一个屋子找一本书,明眼人 一下就能找到,但是盲人往往就只能顺着一个地方慢慢的搜索。” 王忠礼说。很快他通过盲人电脑学会了语音朗读软件,朗朗书声 清晰传入耳膜那一刻,王忠礼欣喜若狂:“我终于又可以读书了!” 在疯狂听书的日子里,王忠礼开始思考想通过文字向大家讲 述自己的故事。盲人听书也许很简单,但要实现盲人写作,是何 等的不易。 在 100 多天的日夜里,王忠礼完全凭手指的感应和耳听提 示音的矫正,在键盘上练习打字,刚开始别人用几分钟可以打 一段话,王忠礼往往要用上一两个小时,通过不断的学习、摸索,

C

HARACTER

人物

4

同行不孤单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居住在什邡小村落的王忠礼,呼吸着家乡的泥土芬芳,心里装着的是更多的同行人。他十分热衷于公益事业,长期与全国一些公益机构合作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10 年来,一直担任一本服务于罕见病群体的全国性公益杂志《倾听》的总编,一个盲人做总编,其难度是难以想象的。王忠礼不仅要寻求基金会的资助,与公益机构合作,还要编审文案,负责排版设计,联系印刷,最后再邮寄到每一位读者手中,同时联系志愿者朗读制作有声杂志。
一年又一年,王忠礼用文字激励着一名名遭遇不幸的人们。
2022 年,受什邡市残联邀请,王忠礼成为了什邡市残联残疾人励志报告团的一名队员,他和大家一起走乡入村,讲述一个个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为残疾人树立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心。“在我写作和从事公益之路的这些年,有句话一直激励着我:‘与其抱怨黑暗,不如挑灯前行’。虽然我眼前暗了,但是我可以点亮心中的灯,或许还能照亮几个人呢。”王忠礼说。

王忠礼慢慢熟悉了盲人电脑操作,打字速度也从一分钟十来个字提升到五十来 个字。

才开始写作的半年时间,投出的稿件往往石沉大海,“既然选择了,就要坚 持走下去。”王忠礼一边继续写作,一边学习提升,在这期间,他的作品质量大幅 提升,陆续在《人民日报》等全国各类刊物发表,作品《读书照亮黑暗青春》荣 获光明日报社与澳门晚报社主办的全国征文二等奖;《星空下的且思且行》荣获“仰 望星空”全球征文三等奖;《“阿甘”的三亚之恋》荣获第 23 届书博会征文全国 三等奖 ......
 “很感恩家乡这方热土带给了我更多的写作源泉。”王忠礼的作品主要以现 实主义、弘扬传统文化、书写真善美展现正能量等为主题,10 年来,他累计荣获 各类征文奖项 20 余次,发表各种作品 500 余篇。他也是德阳市唯一一名进入四 川省作家协会的残疾人作家。 
因为热爱,他还和来自内蒙古的作家宇晓以文结缘,成为了一对作家夫妻, 和妻子志同道合,两人也常常探讨写作题材和写作方法。在乡间的生活,也给了 王忠礼很多创作灵感。他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红白村的新颜》,也入选了 2022 年度四川省作家协会乡村振兴重点扶持项目作品。

THROUGH A BITTER FATE,
HEAD FORWARD WITH THE SUN
喜德残疾学子吉古攀加:

穿越苦涩命运 迎着阳光前进

文 _Author / 周翼 何小米 图 _Photo / 何小米

4 岁时因一场事故失去右腿,13 岁时父亲又因病离开了人世,对于才满 20 岁的吉古攀加来说,或许命运的苦涩稍微多了一点。“是教育扶贫的政策,让我看到了希望的光。”今年高考,就读于什邡中学、家住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光明镇的吉古攀加以 564 分,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录取,一下子成了全家人的骄傲,只有母亲阿西五加在高兴之余,也为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发起了愁。得知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联合封面新闻 - 华西都市报在内的全国近 40 家媒体,正式启动了 2022 届“正能量励志学子追梦计划”,吉古攀加在学校老师的鼓励下提交了报名表。

C

HARACTER

人物

4 岁失去右腿
让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失去右腿的时候,吉古攀加还不到 5 岁。
因为父母在打工的关系,年幼的吉古攀加以“农民工子女”的身份,来到了攀枝花。2007 年 1 月 8 日,吉古攀加进入弄弄坪货运站 103 站玩耍,攀爬运行的车列,不幸摔下后被碾断右小腿,左腿脚根部也被碾伤。
幸好,当时的机车乘务人员和保卫人员发现及时,将他送到了攀枝花市中心医院进行抢救。此后,吉古攀加的右腿被安上了假肢。
“父母本来就是打点零工,家里没什么收入。”吉古攀加告诉记者,那次事故之后,让这个原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父亲因病离世
大 3 岁的哥哥成了顶梁柱

在吉古攀加的印象中,父亲吉古古体是个老实忠厚的彝家汉子,虽然收入不多,但对子女却很大方,特别是教育方面,从没说过要让孩子辍学的话。
2015 年,不幸再次降临。身为家中顶梁柱的父亲因病离世,母亲阿西五加成了孩子们唯一的依靠。“母亲也没什么文化,只能靠养两三头猪,种 2 亩地的玉米和土地,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吉古攀加称,但是母亲记得,父亲说过一定要让孩子多读书,将来才有出息。

就算是最艰难,一家人完全没有收入来源的时候,母亲到处借钱,也一直坚持着要送孩子们上学。“当时我哥刚成年就不读书,要出去打工,被母亲拉回来 3 次。”吉古攀加认为,比他大 3 岁的哥哥吉古攀龙,“一定是为了我和弟弟读书,才放弃上学外出打工的。”如今,依然在外出务工的吉古攀龙,每个月能挣五六千块钱,代替了父亲的角色,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帮母亲照顾着两个弟弟。

接连的不幸,没有阻挡吉古攀加追逐梦想的脚步。凉山州“新时代好少年”、凉山州“三好学生”、喜德县“三好学生”……在吉古攀加家,厚厚的一叠荣誉证书,见证着他的努力。
2019 年 9 月 2 日,因什邡市脱贫攻坚对口帮扶喜德县,什邡中学迎来了喜德县第三批10 名优秀贫困高一新生,吉古攀加正是其中之一。
“不仅免除了学费,还给我们每月发放生活费。”对吉古攀加来说,这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因为有了这样的好政策,我才能继续安心读书。”
但让吉古攀加没想到的是,喜德县的“三好学生”,到了什邡中学竟然成了班上的倒数第八。

前往什邡中学
从倒数第八到班上前十

看到差距后,吉古攀加没有选择“躺平”, 所有的心思,都是想着怎样提高成绩,“别人可以休息,可以去耍,我不可以。”

 到高一结束,吉古攀加已经能考进班里前十名,而且整个高中生涯,吉古攀加始终保 持着前十,甚至前五的成绩。

查到高考成绩时,吉古攀加并没有意外,“跟我当时估分差不多,算是正常发挥。”他说,“武汉是英雄城市,选择这所学校,跟我喜欢这座城市分不开。”
距离开学还有 3 个星期,吉古攀加现在每天除了帮着母亲干点农活,也会抽一些时间看看书,“本科是公共管理类(大类),希望将来能通过努力保研。”吉古攀加说,如果不能保研,他也会自己考研,进入更好的大学学习,“将来想学习法律,争取能通过司法考试。”
母亲阿西五加很支持孩子的决定,但上大学的学费让她发了愁。“所以还是希望能得到一些帮助,减轻母亲和哥哥的压力。”吉古攀加坦言。

考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未来想考研学法律

“没有伞的孩子只有努力奔跑”
吉古攀加获1万元追梦奖学金

“身体的残缺,父亲的离世,人生的双重至痛,刚满20 岁的他早已一一经历。哥哥的放弃,母亲的坚持,取舍之间,都是爱的表达。”
8月9日下午,记者获悉,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联合封面新闻一华西都市报,决定授予吉古攀加“正能量励志学子追梦奖学金” 1 万元。
在给吉古攀加的领奖词中这样写道,“从倒数第八,到班上前十,他用努力回馈关爱,用奋斗追寻梦想。高考园梦,但末来的路还很长,坚强男孩,还需继续勇往直前。没有伞的孩子,只有努力奔跑,继续加油,吉古攀加!”

E

conomy

经济

位于什邡经开区的德阳市通用航空产业园

什邡行稳
经济发展大船

文-Author  图-Photo/杨婧

金秋时节,什邡经开区生机勃发,一批又一批项目快马加鞭,建设热潮浪头迭起。项目兴则产业兴,产业强则经济强。为加快推进全市重点项目建设,什邡市成立了“五大领域”重大项目指挥部和产业专班,落实领导干部挂钩重大项目机制,梳理提出重点保障项目清单,实施“挂图作战”,全力推进项目加快建设,持续为“五新什邡”建设集聚新动能。什邡市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总体要求,出台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从项目、产业、市场主体、稳就业、稳物价等多个方面发力,全力稳住经济大盘。

作为什邡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什邡经开区正在为经济腾飞打造新的“翅膀”。目前,什邡通航机场正在加快建设步伐,并将以此为依托,建设通用航空器零部件制造、组装、检测、试飞、交付、维修维护全链条的通航制造产业。
未来,位于什邡经开区的德阳通航产业园将建成飞机制造厂房、飞行器技术研发中心、无人机运行空管中心等,实现年产鸿雁、鸿鹰等大型无人机200 架。“包括通航产业园项目在内,今年什邡将实施省市重点项目 48 个,总投资 497.3 亿元,年度预期投资 96.2 亿元。1 至 5 月,已完成投资 68.3亿元,占年度预期投资的 7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什邡也在不遗余力争创国家首批创新型县(市)。目前,什邡市已建立起“县-镇-村”三级科技创新体系,并通过与科研机构共建科创协同中心,打造‘异地孵化’聚才飞地。同时,依托(北)京什、彭(州)什、金(牛)什区域合作,建立了科创人才共引、资源共享协同机制。科技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的贡献率正在进一步放大。

项目压舱
工业运转“强”起来

助企纾困
产业发展“转”起来

6 月 16 日,在南泉镇雪茄现代农业产业园里,部分收获完毕的烟田,已经种上了晚季稻。产业园新采用的烟草、水稻、蔬菜轮作模式,既可保障粮食安全,也可保障烟草农业发展,还能保证土地产出,促进村民增收。产业园2350 亩核心区现有 1000 亩在推行以烟叶 + 粮食种植为主、以烟草 + 蔬菜种植为辅的“粮经轮作”模式,每亩田预计增收 5% 以上。
这背后,不仅有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的考量,也离不开系列惠农政策的支持。为推进粮食规模种植,什邡市将争取德阳市对种植粮食 500 亩以上的种植户给予补贴。同时落实资金,鼓励农户在不与主粮争地的前提下多途径扩种大豆,探索稻渔种养循环,并开展撂荒耕地专项整治。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什邡小春粮食种植面积 8.99 万亩,增长 8.6%。

E

conomy

经济

产业是稳住经济大盘的根基,是高质量发展的“龙头”。什邡市在稳工业生产方面拿出了“真金白银”。今年,什邡安排了纾困资金,用于激励工业生产。同时,对竣工技改项目、获得国省市企业技术中心和工业设计中心称号的企业、纳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等,给予奖励。
在四川省华兴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加紧生产一批新能源汽车电路板。面对爆发式增长的订单,公司正积极实施 5G+ 新能源 PCB 智慧工厂项目,建成投产预计实现年产值 20 亿,计划三年后向资本市场迈进。
对此,什邡经开区整合优化力量,靠前服务企业,把企业的期盼作为服务和改进方向,统筹协调企业关心关切的人、钱、地、证等相关问题办理,解决企业“发展之困”,结合省、市出台的助企纾困政策措施,让企业主体迅速享受到政策红利,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积极营造优化营商环境的浓厚氛围。

多措并举
就业岗位“稳”起来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大力抓项目、促产业带动就业的同时,什邡市还多举措促进全市就业服务工作。
“多亏了市人社局举办的云直播招聘,让我不出家门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岗位。”市民张阳深有感慨。什邡市人社局积极探索新的招用工模式,创新开展“企业推介”、“云上求职”、“线下点对点面试”三位一体的“直播带岗”云上招用工服务活动。截止目前,已举办“云上招聘,直播带岗”系列活动 3 场,累计约 7 万人次通过各类新媒体平台收看了云上招聘活动。

2022 年市人社局举办的“云招聘”

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稳经济的重要基础、稳就业的主力支撑。在帮助企业稳定岗位方面,什邡市围绕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抢前抓早政策落地”决策部署,采用内部比对数据直返形式进行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发放,取消现场申报流程,直接通过社会保险参保数据完成比对,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直接主动开展稳岗返还援企稳岗服务工作。
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特别是脱贫劳动力、城市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市人社局大力推进见习基地认定工作,广泛募集见习岗位,2022 年以来新增认定青年就业见习基地 5 家,截止 6 月,已有见习基地 28 家,今年募集见习岗位 253 个。此外,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和青年劳动力参加就业见习。
同时,什邡市全力抓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通过常态化摸排、激发示范基地引领作用、鼓励创新创业、广泛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等多种举措保障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切实兜牢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民生底线,为乡村振兴战略当好民生保障的“护航人”。
什邡市还注重发挥促消费稳增长的重要作用,今年举办了“618 电商节”、“盛夏啤酒美食节”等主题消费活动,促进全市消费市场有序良好发展。

什邡市第四人民医院申请成立就业见习基地实地考察座谈会

E

conomy

经济

擦亮
“中国雪茄之乡”
金字招牌

文 _Author / 张世浩 图 _Photo / 由什邡市委宣传部提供

E

conomy

经济

什邡,是中国雪茄之乡和中式雪茄的“诞生地”,是全国唯一同时具备烟叶种植、卷烟生产和雪茄生产条件的“三烟基地”。
今年 6 月,“探秘‘中国雪茄之乡’媒体行”走进什邡,来自中央、省级和德阳市级的媒体代表们,实地参观了“泉润茄乡”优质雪茄种植基地、大泉坑村、雪茄特色小镇、四川中烟什邡卷烟厂、什邡卷烟厂异地技改项目、四川中烟长城雪茄烟厂等地,深切感受什邡这座“中国雪茄文化名城”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

以雪茄为载体
产业发展装上新“引擎”

每年仲夏时节,什邡处处彰显生机。位于什邡市南泉镇金桂村的“泉润茄乡”优质雪茄种植基地里,绿油油的烟叶茁壮生长。田间地头,农户正忙着采摘、捆扎,劳动场面热火朝天。
“泉润茄乡”项目聚力建设 2350 亩优质雪茄烟叶种植基地,建设内容共计 5 大类,包含园区入口及相关配套设施、育苗调制综合用房、园区导视及环境提升治理、农田基础设施提升和烟叶晾晒棚建设等。该项目遵循“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统筹部署、分布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整合资源、注重实效,凸显效益、示范带动”的原则,整合雪茄烟叶产业链核心要素,做强产业前端,将其建成推动什邡市雪茄烟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作为什邡烟草产业“一城两基地”建设的重要产业项目,什邡市雪茄现代农业产业园南泉片区占地面积 6000 余亩。园区整合资金近 5500 万元,建成集育苗、雪茄烟叶规模种植、晾晒、调制为一体的高标准农田 3000 余亩,并建设配套育苗调制综合用房 1 座、叶烟固定晾晒棚 573 个。目前正在配套建设 5G 智慧系统、新增固定晾晒棚、改建沟渠等,争取建成全国最大最优质的高标准雪茄现代农业园区。
据了解,2021 年,通过园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新增耕地面积 100 余亩,农户土地租金收入亩均增长 650 元。同时,带动农户就近务工,务工收入达 600 余万元。今年,园区还将计划带动周边近 800 余人到园区务工,预计实现务工收入 900 余万元。
“去年以来,什邡完成基地烟叶种植面积近 7000 亩,增长103%,辐射带动全市烟叶种植面积 1.5 万亩,将夯实雪茄种植基地建设基础,推动‘一城两基地’高质量发展。”什邡市烟草产业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陈世兵表示,未来,什邡将以打造“一城两基地”为目标,加快推进雪茄创新产业园等项目建设。

“雪茄文化+产业
雪茄文化名城底色足

在位于什邡市蓥华山路东侧的什邡卷烟厂易地技术改造项目施工现场,机械轰鸣、工人忙碌,现场施工热火朝天、干劲十足。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工厂、行业 5G 应用的标杆工厂。
什邡卷烟厂易地技改项目只是中国雪茄什邡创新产业园项目的一个子项目。据了解,总投资 29.67 亿元的中国雪茄什邡创新产业园的重要项目还包括宽窄纸品产业园、什邡烟草产业仓储物流园、益川老坊、厅室共建重点实验室等子项目。
中国雪茄什邡创新产业园项目以打造烟草工业、包装物流、文化旅游等烟草产业“长链集群”为目标,有效促进烟草产业业态不断拓展、产业链条持续延伸,有力助推川烟千亿产业发展目标。项目建成后,什邡烟草产业链条将得到有效延伸,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中国雪茄什邡创新产业园建成后,将成为什邡烟草产业‘一城两基地’的主要产业项目,并将引领‘一城两基地’高质量发展。”陈世兵说。

当前,什邡烟草产业正结合发展目标,已深度谋划中国雪茄什邡创新产业园、中国雪茄小镇等 30 余个项目(事项)清单,为擦亮“中国雪茄之乡”金字招牌、奋力建设雪茄文化城注入了强劲动力。
项目是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定盘星”。近年来,什邡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德阳市委、市政府关于烟草产业发展的总体部署,坚决扛起历史使命,倾力实施烟草产业“一城两基地”建设战略(打造中国雪茄文化名城,建设中国烟草产业基地、中国雪茄种植基地),持续引导全市烟叶种植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切实提升烟草产业能力,实现从“中国雪茄之乡”到“中国雪茄文化名城”的格局跃升。同时,什邡正加快打造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雪茄种植发源地、雪茄产业聚集地和雪茄文创目的地,实现产业和地方引擎双发动、比翼双腾飞的目标。

E

conomy

经济

FIERY RURAL TOURISM

“凉资源”变成“热产业”
 绿水青山激活避暑经济

文 _Author 图 _Photo / 王燕

什邡,背靠青藏高原,坐拥成都平原,神奇的北纬 30 度和胡焕庸线交汇于此,颐养出“半山半平原”的独特地
理优势。四千余米的海拔落差,更是造就了“一步跨入
青藏高原”,“一天走过春夏秋冬”的神奇景观。随着盛夏酷暑的到来,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什邡蓥华镇,成为纳凉、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让“夏日经济”催火乡村游 ,“凉资源”变身“热产业”。

E

conomy

经济

盛夏开启“清凉模式”

盛夏时节,走进蓥华镇,满眼的绿意里,伴着阵阵凉风沁入每一寸肌肤。这座集“雄、奇、刚、秀”于一身,并伴随“五绝四海”奇妙景观的蓥华山,拥有 253 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和91% 的森林覆盖率,被誉为离成都最近的生态氧吧、养生福地和精致花园。
5 月,伴着阵阵热浪来袭,户外水上项目成为很多游客避暑消夏的首选,位于天宝村的蓥华大峡谷漂流也逐渐迎来了旅游旺季,一波又一波的游客前来“解锁”亲水狂欢新玩法,在酷暑下一键开启“清凉一夏”模式。
在峡谷内,一阵凉意扑面而来,不少游客更是开启了玩水的美好时光。

乘坐橡皮艇从清凉的水花中一跃而过,一路漂荡、玩水枪、穿丛林、越山谷,用移动的视角欣赏沿途美景,享受过山车般的体验感,既惊险又刺激。

蓥华大峡谷漂流河道全长 5.14 公里,落差达 260 米,是 四川落差最大的漂流之一,分为上、下两段峡谷漂流,让你能 领略自然风景无限魅力的同时,又可感受澎湃的漂流等奇趣刺 激,吸引了成都、绵阳等地的大批游客慕名而来。
 在大峡谷漂流不远处,蓥华山·水世界也十分热闹,这是 一个集现代化娱乐与生态养生于一体的大型水上乐园,独特的 主题风格,奇趣刺激的玩水体验,海啸冲浪、真沙海滩、互动 水屋、儿童戏水池、彩虹滑梯、高速滑梯 ...... 从 6 月初开始, 游客络绎不绝。

E

conomy

经济

钟鼎寺越“夜”越精彩

近年来,蓥华镇依托绿色生态资源优势,聚力打造蓥华山旅游康养板块。目前打造的钟鼎寺、红峡谷、神瀑沟、川西红枫岭等 5 个景区,实现了春赏花、夏戏水、秋观叶、冬赏雪的四季旅游体验,
作为蓥华山旅游的热门景点,钟鼎寺海拔高度约 2000 米,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得这里夏季最高气温不超过 28℃,且距成都仅有 1 个半小时车程,一到夏季就会吸引大量外地游客前来避暑纳凉。
除了清凉,钟鼎寺更是越“夜”越精彩。作为今年暑季的重要活动之一,蓥华镇在景区内积极拓展“夜间经济”,在今年 7 月举行“请到蓥华·清凉一夏”——2022 年什邡市钟鼎寺灯光晚会暨旅游产品推介活动,吸引众多市民和外地游客打卡体验,点亮了“夜间经济”,激发了城市新活力。

游客们除了赏夜景,还能品尝当地的山腊肉、豆腐宴、什邡板鸭、红白茶等特色食品,周边村民更是在景区卖起了烧烤,打通了“地摊经济”,既满足了游客“夜食、夜购、夜游、夜娱”多元化为一体的夜间消费文化体验,也使更多当地老百姓实现增收致富,极大丰富了景区的旅游业态。随着上山避暑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最火的时候,钟鼎寺 23 家酒店、宾馆、民宿863 个房间天天爆满。
2022 年什邡市钟鼎寺灯光晚会暨旅游产品推介活动借力流量效应,“网络大 V”通过微信视频号、抖音等平台直播推介,“云游”蓥华山,展示旅游资源和特色产品,成功吸引 10 余万网民在线观看。红峡谷、钟鼎寺、神瀑沟、大峡谷漂流等景区日均接待游客 5000 人以上,营业额超 120 万元。今年上半年,蓥华镇共接待游客 156 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26 亿余元,同比增长 18 %。“夏日经济”催火了乡村游,蓥华镇就是最好的见证。

2022 年 9 月 15 日,由四川省文旅厅和德阳市委、市政府指导,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四川省川剧院、陈智林川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什邡市委、市政府出品,四川艺术职业学院与四川省川剧院联合提升打造的川剧《草鞋县令》,荣获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川剧《草鞋县令》聚焦清嘉庆年间的真实历史人物、什邡县令纪大奎,讲述其“脱官靴”为什邡百姓治水旱之患的故事,塑造了一位令人难忘的“草鞋县令”形象。

修身为民的精彩演绎
——评新编川剧《草鞋县令》

文 _Author / 李明泉 图 _Photo / 由什邡市纪委提供

面对有人把你写的文章印成书、你的事迹刻成碑,赞你与东坡比肩,请你为修葺一新的文庙题字,留墨千古,你该怎么办?清嘉庆年间什邡知县纪大奎问夫人石竹娘:倘若有人以金银财宝向你行贿,你能拒之否?他问家仆:倘若有人以高官厚禄、锦绣前程向你行贿,你能拒之否?他问观众:如果有人以功名文名、千秋美名向你们行贿,你们还能拒之否?
新编川剧《草鞋县令》的“纪大奎之问”别有深意,世上行贿花样百出,也许清廉之人能拒高官厚禄的“糖衣炮弹”诱惑,却难抵雅贿名贿文贿的“三立颂扬”,把官儒犬儒当成了可以流芳百世的“大儒真儒”,人的好慕虚名、好留美名、好被称颂的本性需求,使得历代“真人”的浩然之气成为社会的珍贵基因,连饮者也想留其名,可见,“名”之于为官为人是具有多么大的诱惑力。“纪大奎之问”的意义在于,他能清醒认识到:“也或许,百年之后名不衰,我的盖棺有人抬,世人都为我喝彩,此时的呜咽怎释怀?”这“呜咽”也就是面临荒年灾月断水断粮,高景关百姓有命不让活、有路不让走,处于啼饥号寒的生命危难之中,如不为百姓解疾苦、治旱情、安民心,怎么能图贿赂的功名文名美名而让灵魂得以安宁呢?

W

atch

观察

一是自戴枷锁。曾被朝廷以不愿剃头易服而获罪的高景关山民在头领吴中隆带领下准备点火放炮开山引水,而附近百姓手执锄头、扁担,极力阻止,双方剑拔弩张,械斗在即。这时的纪大奎为缓解情势,在众人以为要捉拿吴中隆,给他戴枷锁时,却给自己戴上了:“年过六十又玩格,自作自受自戴枷。粉身碎骨浑不怕,风流自有后人夸”,吴中隆说他是“狗血洒地臭三里!”纪大奎却认为这是“寒凝大地发春华”。吴中隆在“要与纪大奎同归于尽”的怒吼中被衙役乱箭射中胸口。最终,纪大奎与吴中隆“再做万全图谋,再上削罪之表,再定顺天理、应民心的引水之道”的“折箭盟誓”化解了这场冲突。
一是脱衣脱靴。纪大奎虽年过花甲,为民之心却汹涌澎湃,一刻也没停息,“人生能有几回搏?我把山水重安排。”为了“找到治水策,为民拼一拼!”他夜登古瀑口,再探李冰陵。山路弯弯拐拐、坡坡坎坎,走得他汗流浃背湿衣领,腰酸背疼脚转筋。在家仆劝说下,他脱掉官袍摔地上,顿感一身轻,仿佛“脱下了名缰利锁,脱下了一张面具,脱下了官场常例,脱下了累赘外衣”。还了本色接地气,有如换了一张皮。爬山艰难,他脱下官靴换六耳麻鞋,深深体会到这草鞋“百日草,难自弃,中通外直有香气。越看越欢喜,且将老脚试新履”。一下子就轻松多了,正如东坡所言,“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实地调研路上步步有荆棘,走得脚板出血,他忍着痛,认为这“痛”带来的是“凤凰涅槃披火羽,鲤鱼腾飞要脱皮”,痛彻肺腑当洗礼。查山看地形,实践出真知:“这山下河谷蜿蜒,曾经必是河道。李冰陵四面环山,就是一座水库。天干开闸放水,水涨蓄洪分流!”坚定了他导洛通山修水利、确保什邡无旱患的决心和行动。
这一“戴”一“脱”两个寓意尤深的情节,在纪大奎、杨承祖、石竹娘的扮演者、梅花奖得主陈智林、肖德美、刘谊等一招一式、丝丝入扣的精彩演绎里,既把川剧小生、旦角、生角、花脸、丑角的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渲染到极致,又传递出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和艺术辩证法。

纪大奎的认知来自他的家教和修为,他少时天赋异禀、勤奋好学,其父以《易》中“独慎”思想教育他,他任《四库全书》馆誊录时,对儒家经典研修颇深,精于数学、地理、音乐、考据等,先后在山东商河、昌乐、福山、博平等地任职,注重廉政爱民、轻徭薄赋。后因父丧辞官,在家潜心著述。1806 年复出任什邡知县,办学校、兴教化,修水利、兴农业,在任十年,县邑大治。对这样一位历史人物,《草鞋县令》既忠于史实,又深挖其精神价值,展现其丰满而复杂的人格形象。
纪大奎之所以能拒美名贿赂于千里之外,就在于他面临饥荒救命时能发自内心地认识到:“我们都是百姓养,碗里装的百姓粮,身上穿的百姓衣,当官就该为民想。”官府应是“避灾活命的风火墙”。当得知官仓是空仓时,他毅然决定把衙门那点公粮,县衙和什邡乡绅家里的余粮都集中起来,搭棚施粥,赈灾救命。这才有纪大奎思考如何战旱灾、修水利的一系列为民举措。
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流淌在纪大奎的血液中,体现在他的行为上,濡化为“惟民至上,离微自心”的修身为民范式,自然而然、理所当然,发乎性情、源于本真。《草鞋县令》有两场直击人心的戏:

只要为民解忧,哪怕自戴枷锁也无所畏惧; 只要为民做事,哪怕脱胎换骨也心甘情愿。正是纪大奎 认识到“水患容易平,最难收人心;民为国之本,本固 邦才宁”,他才有这一心为民的“戴”与“脱”而不计 个人的“得”与“失”。

 纪大奎的修身为民不是做作不是炒作不是矫揉造作, 而是发自内心的本色外显和溢出骨子里的真情体现,“载 魂之舟”场景的出现成为他思想升华的生动寓意。修身 为民,是一个永未停歇的过程,是一场灵魂冶炼的淬磨。 一时修身应内化为终身修为,一事为民应转化为事事以 民为本。这是相当艰难的知行合一考验。《草鞋县令》 以什邡民俗古风“伐木为棺,以棺为舟,以舟载魂,称 作载魂之舟”为意象,从生命终点来反思存在意义和人 生价值。纪大奎找到了灵魂也即生命延续的依托:“布 衣承俗,民风敦厚;为人修德,一生通透;庙堂仁政, 盛世千秋。人生百年,驶向彼岸之时,不能只是一副躯壳。 要有灵,有魂,有精,有神,所谓灵魂不灭,实则精神 不朽也!”一个人在有生之年有魂有精神才能“载舟” 才能驶向彼岸,如无作为灵魂飘浮,则只能化为一缕青 烟,无所依凭。“载魂之舟”在舞台上的飘然而至,是《草 鞋县令》意象深邃的神来之笔。 
从中,我们可以体悟到《草鞋县令》隐含而传递的 思想:官民之间以民为本,“江山一叶舟,民意如水流。 惟民至上心,官自七品修”;正邪之间以正驱邪,针对 杨承祖“献假图,骗上司,舍近求远,劳民伤财”,纪 大奎厉声问道“就不怕百年之后,载魂舟上只是一具空 壳壳吗”;破立之间以立止衰,通过引水古瀑口导洛通 山,为什邡治水造福百姓;休修之间以修不休,“你在修, 我在修,修在七品休还修”,永不停止修为;生死之间 以死观生,为民做实事才是安身立命之本。这些思想, 在编导、演员们的倾情努力下,使得《草鞋县令》成为 一台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新编川剧佳作.。

W

atch

观察

《怀德赋》并序

文 _Author / 郭辉图 图 _Photo / 由什邡市纪委提供

纪公,纪大奎(1746——1825),字慎斋,江西临川人。乾隆四十四年举人,充四库誊录。五十年,发山东,署商河。后历署昌乐、栖霞、福山、博平等县,民皆敬而亲之。父忧归。嘉庆中复出,十年(1806 年)来宰什邡,时年已届花甲。或谓:“什邡俗强梗,宜示以威。”答曰:“无德可怀,徒以威示,何益?”
纪公下车伊始,即深入乡野,体察民情,拟《乡约》、导《条谕》,化民风、变旧俗,打击奸商垄断逐利、行贿公人陋俗,以民为重,便利百姓;兴修水利、智除邪教;临政亲民,日无暇时;下乡外出必自带食物,杜绝逢迎,不扰百姓。在什七载,藩台器重,欲调其至全省首县华阳,纪公以其不如外州县能终日尽心民事力辞之。至嘉庆二十三年升合州知州,始离什。道光元年(1821 年),七十七岁,告老还乡,犹参与编修《临川县志》,其生平著述甚多,张之洞《书目答问 . 子部 . 天文算法》列有其《笔算便览》。
至今什邡百姓仍以“纪青天”呼之。
值戊戌夏秋,什邡市大力挖掘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得上级纪委监委支持指导,联合四川省艺术职业学院,以清代什邡县令纪大奎清廉勤政事迹为题材,倾力打造川剧《草鞋县令》,数易其稿,反复锤炼,塑造了一个心系百姓、勇于担当、不唯上唯书、脱去官僚习气、名缰利锁,清白为本,一廉如水,颇具文人风骨,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草鞋县令纪大奎。
士子情怀,难忘理想初心。是以有赋,云:
“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①;上顿古渡,气聚抚河洲曲②。自古江南多才人,邡邑有幸由纪门。
纪氏家风,孝悌修身,长幼是从,仁怀慈亲;来宰是邦,自然本立道生。先生之为人,慎独杜微;仁民而爱物,推己及庶人。饮水以思源,反始之报本。惟一思纪公私德严谨。

纪公守职,竭忠尽智,清如莲荷,不染出淤;移孝作忠,胸作山河坦荡;先生之政声,清溢遐迩;廉洁奉公室,正身以正人。顺天以应时,节用之裕民。惟一思纪公公德高峻。
纪公明德,立身行道,朗如星月,法天与日。与人忧乐,常思生民患急。先生之懿行,山回水应;时君之荣辱,恤之以为重;是国之臧否,虑之于四时。惟一思纪公明德景行。
其谦德之光,吉人寡词;富民安众,善取信于民;无私忧道,吾辈同声相应。谣曰:“竹简秦汉城千年③,高墙风化入残砖;腾腾口碑自久在,女几章洛一青天④”。以至于今,蓥蓥章山,九联坪中犹存先生芒迹⑤;二百年后,汤汤古洛,高景关前长映先生清影⑥。惟一思之——草鞋县令!

①“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唐诗人王勃曾在《滕王阁序》中引谢灵运典赞临川人才辈出。
②上顿古渡,气聚抚河洲曲:
临川县有上顿渡,堪舆家以为抚州临川为风水气聚之地,是以文脉昌盛,前有王安石、曾巩,后有汤显祖等才士。
③“竹简秦汉城千年,高墙风化入残砖”:
《史记》载 : 高祖六年(公元前 201 年), 分封雍齿于什邡,是已有汉雍城。
④“腾腾口碑自久在,女几章洛一青天”:
 女几:什邡西北部山区今龙门山脉,古称女几山。女几:大禹母亲。山中至今犹有禹母祠基及禹王宫。
⑤蓥蓥章山,九联坪中犹存先生芒迹:
九联坪:位于今红白大山区深处,《什邡县志》记载,纪大奎曾徒步深入至此勘探考察县情史迹。
⑥汤汤古洛,高景关前长映先生清影:
高景关:位于古洛水下泄平原之咽喉,先秦李冰导洛通山于此。

注释:

田野秋韵

秋天是最美的季节,华丽而端庄,物华而殷实。果实累累,稻谷金黄,空气中弥漫着秋收的芬芳。
秋日的清爽,柔和的阳光。到处都是秋的色彩,到处都是秋的味道。满脸喜悦的农家人,采摘一个个饱满的果实,筐里的猕猴桃、葡萄、玉米……就是秋的希望。
无边的田野上,收割机的轰鸣声,如万马奔腾的激扬,奏响了一年一季
秋收的大合唱。 

文_Author / 杨伟 图_Photo / 顾云辉 邓景云

镜头下的什邡蝶变

文 _Author / 王燕 图 _Photo / 老照片 _ 廖文飞 新照片 _ 周乐鹏

如果岁月会说话,那代代相传的文字,曲曲动人的歌谣,和记录点滴的影像,都是最好的传播者。他们记录着城市变迁,传播着时代故事。也正是如此,也有了一群肩负使命的人,用他们特有的方式去记录和记载着这种变迁。廖文飞和周乐鹏就是其中两位,他们用摄影师的视角看什邡,在他们的镜头下,什邡的历史变迁也显得尤为动人。作为一名酷爱拍摄农村生活的摄影师,廖文飞说:“我喜欢记录农村生活,因为农村里有更多烟火气。”翻看廖文飞记录下的什邡——有背着背篓回家的小夫妻;有晒烟架下畅谈丰收的农户;还有走进农村里的迪斯科;什邡城市全貌……这些黑白照片,见证着这座什邡城市的过去。当这些照片铺陈开来,好像一条时间的河流“哗哗”流动起来。那个记忆里的什邡,突然间有了厚重的故事,而这些故事也成为了独特的“城市记忆”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什邡县城全貌。

西十字老好吃街,曾是无数“好吃嘴”的向往。

曾经的什邡电影院,是什邡群众文化生活的地标。

稻香饭店的佳肴,能勾起多少什邡人的舌尖回味。

“迪斯科”曾是城乡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筏子河畔曾是多少什邡人儿时的记忆。

满载而归回家去。

今日的什邡,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容貌展露新姿,城乡变化可圈可点,呈现出一幅美好图景的城市画卷。

近年来,什邡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 展。图为建设中的什邡市人民医院新项目 工程。(刘春华 摄)

什邡高景关也称“小都江堰”,历来有川西第 一雄关的美称。

什邡山川秀美,旅游资源丰富,特别是近年来 的山区“夏日经济”,催热了“乡村游”。

金黄色的稻田和成兰铁路、成绵复线高速公路、北京大道以及村居构成了一幅壮美的画卷。

随着时间的流逝,如今的什邡,县域经济稳居全省前列,是国家首批创新型县(市)、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县、中国西部百强县(市)、中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
背靠青藏高原,坐拥成都平原,神奇的北纬 30 度和胡焕庸线交汇于此,四千余米的海拔落差,造就了“一步跨入青藏高原”,“一天走遍春夏秋冬”的神奇景观。成为了蓉北宜居地,精致生活城,而这也为喜爱拍摄城市建筑的周乐鹏提供了优质的拍摄环境。
周乐鹏说:“如果好看的城市环境,不用镜头去记录的话,那就不算是看过。”所以,从 2017 年起,周乐鹏便拿起相机,穿梭在什邡的大街小巷,去记录着新什邡的故事。在他的镜头下,有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有沃野千里的良田,还有晨曦洒向大地的山川美景,也正是这一张张照片,见证着
什邡的快速成长。
今天的什邡正超越梦想,跨步向前,以更年轻开放的心态创造着明天的成就与辉煌。

途径什邡的成绵高速复线于 2012 年通车,这是什邡的首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有效推动了沿 线乡镇经济社会的发展。图为海拔 4989 米狮子王峰下的成绵复线高速什邡西。

R

URAL REVITALIZATION

乡村振兴

THE COUNTRYSIDE IS PICTURESQUE

村容村貌换新颜
美丽乡村入画来

文-Author/张雪睿  图-Photo/吴启华 张雪睿

盛夏时节,行走在什邡的乡间小道,一面面丰富多彩、画风淳朴的文化墙,一
座座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一个个极富田园风光的现代化美丽乡村跃然眼前。
今年以来,什邡着眼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水平全面提升,根据各镇(村)地域优势、
文化特色、基础条件、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提升示范试点工作。
通过以点带面、特色带动,形成“建好一点、带动一片”的示范效应,使农村
人居环境整治与壮大农村支柱产业、激活农村业态、培育村集体经济发展相结合,
扎实做好乡村振兴的“底色”。

R

URAL REVITALIZATION

乡村振兴

因地制宜 乡村品质焕发新魅力

沿着雍城街道箭台村一路走来,笔直的道路宽敞干净,绿植郁郁葱葱……近年来,箭台村以点带面、连线成片建设特色精品示范村。通过深耕乡村特色文化与农禅文化,形成箭台村“淳淳家风·幸福芳菲”为主题的传统文化院落。
挖掘历史文化,留住乡愁。箭台村以打造“农禅文化、宜居新村”田园综合体为目标,对所有院落统一打造,利用边角地块修建特色景观小品“村史万花筒”,通过 9 面旋转展板对该村深厚的历史底蕴进行了图文并茂的展示。村容村貌有了质的提升,箭台村也获得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等称号,常年吸引大量外地游客前来休闲观光。“现在来箭台村不仅能欣赏美景,还能了解村里的历史,是游玩打卡的好去处。”游客黄静茹说。
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什邡充分结合民情村情,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坚持做出特色、提升成色,杜绝大拆大建、拒绝千村一面,“在村容村貌整治工作中,我们坚持把乡村振兴与村特色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不搞一刀切、模式化,不断提升乡村品质内涵。”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说。

创新机制 基层自治凝聚新合力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容村貌,培育文明乡风,为乡村振兴凝聚灵魂。什邡通过制定《什邡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导则》,对“户、院、村”三级分类制定整治标准体系,为全市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行动提供参考。通过进一步健全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明确市、镇、村三级和农民群众维护公共环境、承担公共事务相关责任,将公共环境卫生、房前屋后维护、前庭后院管理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同步探索建立积分制、清单制等自治模式,确保形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
南泉镇金桂村便以提升村容村貌为契机,成立了口袋营村民自治小组,每月开展环境卫生检查评比,所得积分用于评先评优,并可兑换奖品。现在的金桂村,通过村民自治,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已成常态,群众意识进一步提高,全员上阵、全民参与的整治氛围更加浓厚,村容村貌也更加靓丽,为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打下了扎实基础。
村容村貌整治提升,群众是最直接的受益者,更是参与者。金桂村党支部书记王尔明说,鼓励群众积极参与整治,努力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乡村治理共同体,推动金桂村人居环境改善和基层自治双提升。

产景融合 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

“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做一个让人参观的‘盆景’并不难,难的是因地制宜、全域推进,这需要定力,更需要找准发力点、突破口。”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什邡将产景融合发展作为发力点和突破口。“我们以‘宜居、宜业’为双目标,坚持让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在布置项目时,充分考虑与周边农业园区、旅游景点等进行联动,打造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为乡村振兴增添动能。”。
每年春分前后,湔氐镇龙泉村都将以“樱花”为媒举办樱花节。为了更好的发展山区旅游产业,什邡大力实施村容村貌整治提升项目,该项目实施后,能为樱花谷乡村旅游业发展赋能增效,吸引更多业主前来投资旅游项目,带动村产业和村集体经济双发展。
深入实施乡村风貌整治提升工作,什邡立足“一村一品”,通过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风貌,实现乡村形态与自然环境、传统文化相得益彰。
“把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与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精品乡村旅游有机结合, 美了乡村,强了产业,富了百姓,调动了群众参与人居环境建设的内生动力。”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说。

群众参与 村容村貌实现新突破

为进一步提升乡村“颜值”,什邡积极发动群众支持,通过强化“主人翁”意识,发挥主力军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引擎。在项目实施前,通过召开恳谈会、入户走访等多种方式,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最大程度争取支持。在项目实施中,主动让群众参与建设和监管,引导群众筹资投劳参与家园建设。在项目建成后,及时听取群众意见建议,针对性进行巩固提升,确保群众满意。
在马祖镇马祖村村民主动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建成农耕元素凉亭 1 座、绿化喷灌设施 1 套等。村民齐动手,村庄换新颜。马祖村通过调动村民积极性,实现了农村人居环境的自我管理,自我提升,持续营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浓厚氛围。村民马德友说:“现在大家都积极参与村容村貌整治,生活环境大变样,日子自然越过越舒心!”
如今,在村民的共同努力下,马祖村整体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马祖村党支部书记田运刚表示,下一步他们将充分结合民情村情,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青瓦白墙、环境优美、村容整洁、文明和谐……如今,什邡正在改变乡村,而振兴的乡村也在锻造全新的什邡。产业有支撑、文化有传承、乡愁有寄托的美丽乡村什邡样板脱颖而出,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
初夏的什邡,麦浪滔滔,农民喜上眉梢,一垄垄良田,一片片希望,
在章洛大地释放着乡村振兴、助农增收的新动能。
近年来,什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实
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推进农村人居
环境整治为牵引,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为着力点,全
市农业现代化建设进展明显,农村重要农产品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农
村改革持续深化,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农民群众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最大受益者。
日前,在洛水镇联合村,只见地平整、田成方、路相通、沟相连、渠通畅,一块面积近 1200 亩的高标准农田已现雏形。什邡种植大蒜的历史由来已久,洛水镇已形成大蒜种植产业带,大蒜是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建成后,将惠及当地 5485 户群众,进一步推动大蒜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
在什邡,现已建成 28 万亩的高标准农田,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

建设高标淮农田 端稳手中“金饭碗”

增加了农民、村集体收益。以方亭街道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例,建成后,将新增粮食 34.71 万公斤,直接受益农户 1871 户、人均增收约 558 元。“粮田”变“良田”,方亭街道村民笑开颜:“我们这地是越种越开心,越种越有希望。”
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同时推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综合配套,推广水肥一体化集成技术,推进粮食作物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什邡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农”墨重彩写华章
良田沃野“绘”丰景

文-Author/肖宇   图-Photo/周乐鹏 肖宇 杨磊

R

URAL REVITALIZATION

乡村振兴

壮大集体经济 拎好富民“菜篮子”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提升组织力的重要载体,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在什邡禾丰镇镇江村,当地把蔬菜种植作为特色产业,充分盘活农村土地,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初夏时节,辣椒陆续成熟,在禾丰镇镇江村集体经济流转的大田里,村民们正忙着采摘辣椒,随即将一袋袋码放整齐的辣椒装车发往各大市场。
“镇江村通过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集中流转一批村民土地,让集体的土地由集体运营,主要种植辣椒、豌豆、莴笋等蔬菜,其中,蔬菜销售收入也统一归集体经济所有。”禾丰镇镇江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高安有介绍,这改变了以往村民将土地分散流转给大户,村民只能收取部分流转租金的做法,现在老百姓不仅有租田收益还可以家门口务农挣钱,实现多重增收。目前,全市 96 个村集体经济组织,2021 年,年均收入 11 万元,其中:50 万以上 3 个,30 万 至 50 万 的 5 个,10 万 至 30 万 的 25 个,5 万 至 10 万 的 32 个,1 万 至 5 万 的 31 个。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新突破。
近年来,什邡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乡村振兴、夯实基层基础的重要抓手,通过因地制宜,创新经济新模式,培育特色产业助农增产增收,带领着群众奏响集体经济致富曲。

发展家庭农场 打造致富 “新引擎”

家庭农场的快速发展,积极服务和带动了当地农户,成为助农增收的一股有生力量。
在什邡师古镇九里埂村,一对叫孙建、李杨的“80后”夫妻,借助饲草资源丰富的优势,潜心养殖肉牛,发展起了养殖家庭农场,使沉寂的乡村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孙建和妻子返乡创业后,在九里埂村流转了 100 亩地,养殖 300 多头西门塔尔肉牛。“我们的肉牛基本都是销往沿海地带,因为品质好,基本是供不应求。”孙建笑着说,每年纯利润有 150 万左右。
近年来,什邡一直将家庭农场作为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商品化经营的重要载体来抓,不断促进家庭农场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快速健康发展。
目前,全市共培育家庭农场 271 家。其中,获省级示范家庭农场荣誉称号的有 21 家,认定市级示范家庭农场共 50 家。其中发展种植业的有 220 家,发展畜牧业的有 51 家,引领我市村镇逐步走向了强村富民之路。

R

URAL REVITALIZATION

乡村振兴

建好现代农业园区 填满农民“钱袋子”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什邡因地制宜发展五大现代农业园区,推动乡村振兴工作驶入快车道。
在马井镇欢喜村稻鱼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里,稻田中,架设着一个个玻璃钢水池,依托水稻和鱼两种资源优势,进行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是一种生态循环、优势高效的种养模式。4 年来,我市从最初的 50 亩稻鱼种养发展到如今的 1 万亩,稻谷产出量可达620 万公斤,鲜鱼产出量可达 50 万公斤,真正实现稻鱼“双丰收”、种养“双效益”。
与此同时,依托乡村振兴战略,什邡以六大万亩特色产业为依托,着力开拓产业致富新路子,持续深化雪茄、蔬菜、黄背木耳、川芎、稻鱼种养循环五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积极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规模化程度,通过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特色产品转化增值,实现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双赢。
目前,五大园区经济作物年平均总产值超 25 亿元。
丰收,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注解,也是对农业蓬勃发展的礼赞。
现如今,什邡广袤无垠的沃土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什邡将继续以稳增长、保就业为抓手,以大依托,以助增收为目标,走出一条新路子,让农业有看头、农村有奔头、农民有甜头。

DREAMS OF INTERNET CELEBRITY

一个什邡网红的
乡村振兴梦

文 _Author 图 _Photo / 何小米 杨磊

身着西服,打着领结,梳着大背头的中年男子,开着一辆拖拉机在
农田里驰骋漂移。有人说他在作秀,有人说他犁地不种破坏田地,
也有人看着这些视频捧腹大笑,但他说,他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让
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的家乡什邡,带动家乡的发展,对于外界的误解
他并不在乎。
视频里的主角叫黄伟,家住湔氐镇桐林村,也是“乡村黄老表”抖
音号的创作者,谈到开着拖拉机走红网络,他坦言,拍摄制作视频
的初衷,就是想用自己的绵薄之力讲好什邡故事。

几经波折 开启逐梦创业路

黄伟曾是一名货车司机,2004 年开始跑货车运输,期间遇到了能和自己相伴一生的人,他还给自己的妻子取了一个昵称——“卡车西施”。从破烂的小卡车到崭新的大货车,黄伟在这一行奋斗了整整十年。2014 年一场突发的车祸让逐渐好转的生活走了下坡路,也因为这场意外,黄伟决定转行。
经过深思熟虑,黄伟决定进军餐饮行业。讲述起创业经历时,黄伟侃侃而谈,他说妻子喜欢吃冒菜,于是他就四处拜师学艺,由于缺乏团队管理和运用经验,第一次创业以失败告终。
黄伟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开启了自己的第二次创业之旅。总结上次的经验教训,他主动学习别人成功的运用管理方式,慢慢地摸索,终于创立属于自己的餐饮品牌——“冒菜西施”,也拥有了自己的运用管理团队。

进军自媒体 创意视频走红网络

事业小有所成,黄伟并没有止步于现状,他想到了自己的家乡。“现在短视频这么火,我就希望通过拍短视频给我家乡带来流量,助力乡村实现振兴。”黄伟说。
一个多月以来,“乡村黄老表”抖音号总点赞突破 161 万,最高的一条视频点赞量达到了70.4 万,播放量达 4000 多万。“我西装革履,顶着三十多度的烈日去开拖拉机是为了引来流量。”黄伟告诉记者,现在网络平台的流量大,希望通过这些流量来带火家乡的农特产品和旅游。
在视频创作初期,黄伟和他的团队没有在户外拍摄的经验,团队摄影师也大都没有到过农村,对三农类型的短视频根本不了解。团队成员边拍边学,没事的时候,大家都泡在网上,学习借鉴别人优秀视频的拍摄手法、脚本创意。“我们整个团队都非常团结。”

为什么会选择开着拖拉机在田里漂移?黄伟是这样解释的。“你拍大蒜,你就按常规的拍在那掰大蒜,大家会觉得没意思。”那要怎么出圈,黄伟结合自己的爱好,以车为切入点,就利用家里的拖拉机来拍摄短视频,而且拖拉机又和三农息息相关。

事实证明,穿西装打领带开拖拉机,的确是一种新鲜的吸引人的方式,短短几个月,吸引近10 万的粉丝关注,点赞量不断突破,流量与粉丝将为后面宣传家乡的特色产品以及美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你不能老是发拖拉机,大家看了会疲,没有新鲜感。”黄伟说,团队也在尝试其他的创意,比如宣传家乡历史人文、呼吁大家关爱老人、家乡特色菜的做法等,这些内容在抖音账号上都有体现。
黄伟告诉记者,之前抖音上发布了一条宣传什邡龙居寺的视频,其曝光量达到了 30 多万。“这是我没想到的,就简短一个口播,无非就是穿西装打领带,仪式感上去了,点击率也上去了。以后我还会继续尝试,宣传什邡其它著名景点。”黄伟说。
目前,黄伟和他的团队正处于创作起步阶段,除了创作上的瓶颈,黄伟也在努力从众多网红中突围出圈。
“流量往哪跑,那我们就抓。”现在是流量的时代,许多人都靠抖音这样的大流量平台成功的宣传了自己的家乡,带动了家乡的经济发展。黄伟从创业者到返乡做自媒体,也是想借鉴别人的成功方式,通过自己努力,为实现振兴乡村做出贡献。

传颂家乡美 勇当乡村振兴践行者

R

URAL REVITALIZATION

乡村振兴

黄伟说,团队创作初期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大家都是一起努力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突破了创作瓶颈,后来制作的视频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C

ULTURAL & TOURISM

文旅

半山馆谷:
半缘修「道」半缘山

文 _Author / 陈沛 图 _Photo / 曾莉 刘春华

“成都向北 50km,什邡市湔氐镇的山间一隅,依山而建、错
落有致的玻璃廊桥式建筑影影绰绰地从墨绿的氤氲缭绕之中探
出头角,形成了一条镶嵌在密林幽谷里的“文化腰带”。自然
与建筑,原始与人文,现实与理想,在这里自由呼吸,随心生长。“

源起 / 问「道」

有许多关于它的传说——活在文化里的半山馆谷,藏在深山中的博物馆,住在水心间的世外隐庐。
“人生不能逃避,但却需要某处,能让自己喘息疗伤。双脚悬空、洗涤尘埃,而后,再重回人间、脚踏实地。”作为地质学者和建筑家的苏承松一路寻山访水、遍历繁华幽静,终于在蓥华山半山腰,湔氐这方河谷中停下了脚步,为自己多年的梦想建造了这一座乌托邦,与山与水与自己的藏品、与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在乌托邦的设计中,他持守着“顺其自然”,每一处建筑设计都讲究与自然环境的处处贴合。
“设计过程中必须使建筑与地形有完美的结合,减少对山体的破坏,同时将观景与抗震等因素纳入考量,所有建筑都依山而建。所以他选择了容易造型、不需要大开挖、对环境破坏最小的钢结构。所有小屋都以钢构悬空玻璃砌墙、通体透明,在绝不破环山体结构的同时,尽量保留每一棵树木。”

半山公社 / 如切·如磋

植入文化其中,就给了建筑以生命

这样诗意的山中生活吸引了更多的艺术家慕名前来。
于是,苏承松一一为友人量身定制工作坊,一间一间自有特色的建筑萌芽长成。形成了最初的半山公社——艺术家的创作工坊与藏品聚落。
在半山每一位艺术家都自称为社员,结庐在人境,显隐皆悠然。
山中最热闹的便是社员们举办雅集之时。
有些画家朋友隔两三月边邀画友一起在外采风,在露台上畅谈。当听闻一家举办雅集之后,周围的邻居边都不约而同往他家去,东家一壶茶、西家一盘菜、北家一碗汤,雅集的规模便从最初的五人变成十人、十五人,最后变成一个大型的流水集。除此以外,还常有许多音乐雅集,演奏古典乐最好的场景就是在森林里,自然是最美的和弦,通过听音乐时感受大自然思想的澎湃。

摄影 _Photographer \ 曾莉

C

ULTURAL & TOURISM

文旅

在这里,他们闲来无事便邀邻共赏清景好,共话巴蜀夜雨,畅谈此生。若遇灵感迸发,便在自己家中一方天地,以山为幕,以水作笔,谱写自己的艺术传奇。

随着居民一同而来的,还有他们心爱的藏品。
走进收藏室,老旧的电影放映机,正播放着昔日的经典电影,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古打字机在阳光下依稀可见当年通信的油墨。
电影机本身就是时光机器,而古电影机博物馆就像是电影机发展历史的微缩模型。
正如纽约电影学院的参访者所言:“这个地方,代表了世界电影工业的发展史。”
打字机博物馆是半山公社的一号博物馆,已经建成并开放。在这里收藏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发展阶段的打字机,呈现从初代打字机到近代电脑前身的机械发展史,演绎了从“活字印刷”到“机械打字”再到“数码输入”的震撼进化,完美呈现打字机的发展史 ! 包括中文打字机、西语打字机、日文打字机等门类,基本上概括了打字机发展的历史。
“我也是想把这个山谷,将来打造成一个博物馆的聚落,包括我们收藏的电影机、打字机。电影机博物馆作为一个平台免费向公众开放,然后我们还会举办一些跟世界各地的藏家和博物馆进行交流,与更多的人来分享。”
“私人藏品展出是希望自己所喜欢的东西,被更多人喜欢。当达成这样的共识后,就会产生一种遇见知音的自豪与愉悦。这种幸福感是很多东西都换不来的。收藏的价值获得了最大化的体现。”曾莉介绍到,“而把博物馆放在大山里,不放在人多喧哗的城市中,也是这个原因。知音不在多,而在精。在城市中逛小物件店、逛博物馆、逛街,我们用‘逛’这个动词,它是走马观花和顺便打卡式的。而到山上的博物馆则是一种目的地的参观,因为我喜欢它我才来,会比因为‘顺便’这个动机而进行的逛街更有意义。去博物馆是喜欢,是打卡,完成某种任务等。目的地的参观则是因为喜欢才到这来,不是来这里走马观花,而是提前预约的。提前预约来参观或者入住酒店,我们都会配一个私人管家。

“自然是原始的,机械是精密的。而人类通过自己的智慧将原生态的东西转变为机械,这个过程是智慧与美的结晶。建筑师本人喜欢住在山里,希望在山里终老时,陪伴他的都是一生中最喜欢的东西。人类智慧和美的结晶。在这种反差中,能够启发我们对人类智慧和美学的思考。”
因为半山馆谷项目整体还以建设和开发为主,未来拟建设24 座主题博物馆,不同场馆的文化内容是不同的,但都带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

半山馆谷 / 如琢·如磨

伴随着林中的蝉鸣和鸟叫,曾莉开始了她在半山新的一天。
依次沿着山路去往各个博物馆清点藏品,或许在途中会偶遇收养的三只半山“凶猛”的野兽——三只小猫。
因为现在馆谷还在进行二三期的规划,她也需要前往工地查看项目的进程。而曾莉最幸福的时候就是每天看图纸的时候。苏承松先生画好了草图之后,需要我们落实成施工图纸。把苏总的手稿,与设计员联系,落实成可施工的样式。比如最近何多苓为自己设计的工作室,是一个白色的建筑,在那片树林的前面的尽头,在电影机博物馆的上方,电影机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个船型建筑,因此他的工作室的设计寓意是船的前面有一只白色的海豚。

诞生了一个新的作品就像是孕育的过程,一个母亲发现自己的孩子慢慢成长,是一个不断发现惊喜的过程,享受的过程。
穿过林间路,经过回廊的摄影展厅,沿着青石板路向内走,便来到了半山书院。她每天都会来看看书院的情况。在这里设有什邡文人的漂流书架,书架以捐赠者的名字命名,并且捐赠者可以随时更换自己书架上的书册。“以史为镜 , 可知兴衰。照书观己,能得本心。”因为从一个人的书架,可以看出一个人的风格与品位,这个以捐赠者命名的书架便成为捐赠者留在半山的一个文化符号。书院最右侧安放着湔氐中学的爱心书架,这里放着世界各地为孩子们捐赠的爱心图书。“每位前来看书的读者,如果购买茶后,我们会送一个书签。读者可以写寄语放在这本书里,等待下一个人来发现这个书签。很多年轻的学生都愿意来参与。”
穿过图书馆前方的玻璃一字长廊,便到达了茶室。茶室的地板的墙壁完全由玻璃构成,下眺可见下一层的室外泳池与山谷小溪,推开窗便能得清风抚摸,与明月为邻,吸山野气息。
现在的半山馆谷还未完全长成,但是这样将臻于璞,又行半途中的时节,正映衬了半山中的“半”字。
未来,让我们共同期待。

C

ULTURAL & TOURISM

文旅

什邡八景之

“高景雄观”

文-Author邱玲   图-Photo/庄世全

高景关名称的由来。“高”指高阳氏,相传古蜀高阳氏部落一支居住在什邡九顶山一带,他们崇拜太阳,祭祀太阳。这种习俗在什邡蓥华镇流传至今。“景”指太阳崇拜,“关”指关口、界限。高景关就是高阳氏部落与平原部落的关口(或称界限)。高景关整个关口形如城门,滔滔江水从关口中滚滚而过,巍然壮丽,气势如虹,历来有川西第一雄关的美称。
高景关水利工程。朱李火堰——高景关著名的水利工程,取名于朱家桥,李家碾和火烧岩。它们分别都在西山(什邡界内)的高景关。距历史水文资料记载,最大暴雨时候,高景关水流量是平时水流量的 181 倍。什邡九顶山区有 500 多平方公里的积雨区——白鹿山暴雨区,一旦连降暴雨,山洪必然滚滚而下。所以,李冰在完成都江堰工程之后,就来到什邡导洛通山。以前高景关两山相连,悬崖峭壁。李冰采用“火烧水击”的方法:在洪水到来前先用火烧高景关悬崖峭壁,把山岩烧裂开来,待洪水爆发,必然冲击山崖,山崖轰然崩裂,高景关被凿开。再修鱼嘴,即洛堋(石埂分水岭),东面为外江,主要功能是泄洪,西面为内江,主要功能是灌溉。又在内江上中下段修建朱堰、李堰、火堰。

高景关,古名“瀑口”,俗称“关口”,左右两
座大山,对峙若门。洛水曲流于左,章水绕山合右,
二水汇于干河口,下流于瀑口,李冰未开凿前,
关内乃汪洋大湖——从什邡出土的船棺可以印证。

据统计,今天的朱李火堰不仅保障了什邡市湔氐镇、洛水镇、师古镇和南泉镇 10 多万亩的粮田灌溉,约占什邡全市粮食生产面积的三分之一,同时还辐射了石亭江沿线的绵竹、旌阳、广汉和金堂,当地粮食生产也因此旱涝保收。
踏上高景关,高高的关隘一头牵着湿润的成都平原,一头倚靠着干旱的青藏高原。这里是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交汇处。远远望去,高景关绝壁千仞,与对面的云盖山左右对峙,形如一道雄关铁门——“瀑口”。瀑口的山形地貌,酷似都江堰内江的宝瓶口,那滔滔奔流的洛水,进入瀑口飞流直下,分别注入朱堰、李堰和火堰,水势渐弱,缓缓地流向平原地带,流向万顷田畴,流向金堂赵家渡汇入沱江。有学者说,什邡可以称之为中国历史文化的标本,高景关则是这个标本最好的注解。

摄影 _Photographer \ 章泉

C

ULTURAL & TOURISM

文旅

什邡八景之

“蓥华叠翠”

  文-Author罗涵 
  图-Photo/叶光荣

蓥华山植被极好,有“蓥华叠翠”之美誉。著名的天鹅林海,由面积近 8 平方公里的松、杉构成。蓥华山空气清晰度高,能见度大,少为云雾遮盖,可观日出、云海、圣灯、佛光和雾海。
通溪自山中来,带来清澈见底的甘泉,浇灌这一方的崇山峻岭;青年沱在故事与传说中展示春日的花朵秋月的枫叶;
九曲回环上蓥华,一路赏山乐水、美不胜收;三叠泉、泉三叠、虹三叠、层层叠叠满蓥华;金莲池,池中藏金莲,莲开香满山;日出如风光耀人间,云腾似海汹涌澎湃;
一盏圣灯,照亮九顶,一袭佛光,大地生辉……最险莫过于溜沙坡,最奇莫过于联坪,山市蜃楼中有古战场的影子,飞水岩上飞瀑如长练下落……

摄影-Photographer\俸文

H

ISTORY

历史

虎头山崖墓
流失文物十小时追收记

文_Author / 杨剑 图_Photo / 由什邡市博物馆提供

2003 年 4 月底,一天上午九点,什邡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的电话响了。我拿起电话,是原民主镇文化站站长林朝寿打来的,电话那头声音很焦急“我们这边虎头山的墓被挖了,有文物流失了,你们快过来看一下”。我心里顿时“咯噔”一下,文物流失?对于我而言还是第一次遇到。作为分管安全和业务的副所长,我感到事态严重,立即将情况报告了所长。我们觉得必须马上赶往现场。可所里没有汽车,只能向文化局报告求援。文化局立即派车将我和另外一名同事送到原民主镇派出所。我们汇同派出所同志一起立即赶往现场,在车上我听取派出所同志的简短介绍。因虎头山有当地砖厂在取土,无意中挖到了古墓。一些收荒匠闻讯赶来,在昨晚拿走了些文物。换句话说,文物流失了,后果很严重。
上午十点,我们火急火燎到达虎头山。这是什邡与彭县的交界处。绵延的土埂就是当地有名的“九里埂”。墓葬所处位置距什邡——彭县公路的收费站石板滩收费站仅 100 米左右。斑鸠河从中间穿过。

成汉铁斧

墓葬是崖墓,墓口就对着公路。墓 葬距地表有 2 米左右。我仔细巡查了周边,至少 有十余个墓葬并排着。被破坏的墓葬有一个,规 格较小,约长 4 米,宽 2 米,高 1 米。墓内散落 一些铜钱。我拾起几个铜钱看了一下,有“五铢”、 “直百五铢”。 “直百五铢”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 就是三国时期的蜀汉钱币,所以我基本确定了墓 葬的上限应是东汉晚期至西晋。在墓葬的东北角, 意外发现了一把铁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什邡馆 藏文物很少,完整的铁器更少,我觉得很重要。 立即开始调查墓葬被发现的情况。有两个守夜的 老人主动拿出了两把铁器,我一看是铁刀和铁剪, 也是首次发现。我立即询问还有没有其他文物。 他们迟疑了一下,吞吞吐吐地说:“有一个收荒 匠收走了几件东西,还有一个爱在当地到处转悠 的教书老师收走了两件东西,有一个是绿茵因的 东西”我猜应该是圆形铜器如鍪、釜、洗。不管 怎样,文物价值肯定高。怎么办?追收回来。 

已经中午十二点,时间紧迫。我立即和派出

成汉铁斧

成汉铁锄

成汉铁剪

H

ISTORY

历史

所的同志一道冒着酷暑,耐着饥饿,赶往民主镇、云西镇的场镇(现已合为师古镇),挨家挨户地询问。茶馆、饭馆、旅馆都进去收索,寻找那位收荒匠。找了一个小时,终于找到了。他正在边喝酒边吃米粉。他说他一大早就上街把几件废铁卖给了一家废品回收站,换了八元钱的米粉钱、酒钱。我很懊恼地看着他,很想教育他一顿,但当务之急是马上找到那家废品回收站。废品回收站每天下午三点就要清运一次。我们得抓紧时间。等找到废品回收站我们都傻眼了。到处是一人多高的废品堆,咋找?天气炎热得不行,又时值“非典”最严重时期。废品里细菌众多,万一染上“非典”咋办?我犯难了。就这样把珍贵文物流失了那怎么对得起国家?对得起历史?但要寻找的话困难很大。要从这些一人多高的废铁堆里找几件小铁器谈何容易?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我最终下定决心:必须找出来。我对自己挑拣文物的眼光还是有充分自信的。几个民警对我的决定面露难色,他们觉得大热天这样苦苦寻找,万一找不到就亏大了。我说肯定能找到,并身先士卒地干上了。他们不好意思再拒绝。于是我们先进行大消毒,带上口罩等预防措施,然后由我主导寻找。找了一堆,两堆,三堆——就这样在高温考验下苦苦寻找了三个多小时,终于在废铁堆的角落里发现了一个铁锄,看见它可爱地躺在那里,我兴奋得大叫一声“找到了找到了”。其他人也深受鼓舞,继续寻找,最终全部找到了。两件铁锄,两件铁剪,一件铁斧,一件铁镰。我们每个人都看着灰头土脸的对方,开心地露出了胜利的笑容。
追收工作并未结束。接下来,是去追另一个拿走文物的人。我打听到这个人在某镇小学教书。我们立即前往。下午五点,到了学校路口,我让民警把警车停在路口,我自己进校找人。我觉得这样做可以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也给这个老师留点颜面。结果学校的领导说这个老师请病假一个月了。然后把他家的地址给了我们。我们马不停蹄赶往这位老师的家。

到 了之后,我仍然留干警在外围等着,我和一个便衣警察进到 他家。我直截了当说明来意 , 他沉默一会儿,走进里屋抱一个 箱子,打开一看,是铜釜、铜镜。这两件器物完整,精美。 铜镜上的纹饰独特,其价值不言而喻。

走出门,已经明月高悬,皎洁的月光照着我们一行人, 我觉得此情此景很美好,一点没有疲倦。这时觉得肚子很饿, 下意识地看了一下时间,晚八点。十小时,文物追收回库。 我们胜利了。

成汉铁镰

成汉铁镰

H

ISTORY

历史

洛口堰的“前世今生”

文 _Author / 易延端 图 _Photo / 顾秋棣

由四川省委宣传部、成都市委宣传部、四川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
人文历史类纪录片《蜀守冰》,在央视纪录片频道播出。该片从多
个角度呈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真实李冰。
李冰,一个因主持修建都江堰而被世人记住的人物,一个因民间传
说纷呈而难以定义的形象,随着人文历史类纪录片《蜀守冰》的播出,
再次进入“天府之国”民众的视野。

战国时期的秦昭王末年,秦国蜀郡守李冰率众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在距离都江堰数十公里、长江 2 级支流的什邡市石亭江洛水高景关,还有一座由李冰设计修建的著名水利工程“洛口堰”。史载,李冰通过“导洛通山”解决了当地的水患,其中“导洛”修建的洛口堰就位于现在的什邡市洛水镇高景关。它与都江堰一道,造就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成都平原有岷江水系和沱江水系两大水系。沱江上游则有三大支流,分别为绵远河 (绵水 )、石亭江 (洛水 )、鸭子河 (湔水 )。三大支流中,尤以洛水水患频发,给农业生产和百姓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洛水,就流经如今的什邡市洛水镇。“岷江水患的治理,仅仅只是蜀地水患问题的一部分。李冰和蜀地民众知道,沱江水系特别是沱江上游的洛水更为凶猛,所以他才发出了‘忧沱江’之叹。”洛水镇负责人廖兴林认为,正因为如此,要治理好蜀地的水患,不仅仅只是治理好岷江就够了。

H

ISTORY

历史

“都江堰用于岷江流域的治理,岷江之水抵达成都平原的中南部地区。所以,岷江治理好了,只解决了成都平原中南部的水患问题,而中北部的水患主要是沱江水系造成的,最大的变数就是古洛水。”什邡本地学者、原什邡市政协副主席郭辉图也有类似看法。
“李冰作为蜀守,对成都平原肯定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在考察过程中,他发现成都平原是两大水系构成的,治理岷江及其支流、沱江及其支流,应该是同时进行的,只不过后期重点放在了什邡。”四川省李冰研究会副秘书长、四川省李冰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钊认为,李冰在什邡治水和在都江堰治水,应该是一脉相承的。“洛”即洛水,发源于川西北大山中的洛水,顺着山谷流出大山进入平原时,必须从狭窄的高景关夺路而出。两山对峙的高景关使得河道急剧收束,时常堵塞,因而危及下游。据《华阳国志》《蜀中名胜记》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从九顶山倾泻而下的洛水,时常给什邡、广汉一带造成田园冲毁、人畜死亡的惨痛灾难。如今,高景关依然壁立千仞,与对面的云盖山左右对峙,形如一道雄关铁门,名叫“瀑口”。瀑口的山形地貌,酷似都江堰内江的宝瓶口。每当雨季,洪水从狭窄的山中水道而来,穿过瀑口直下,分别注入朱堰、李堰和火堰后,水势渐弱,缓缓地流向平原地带。
根据什邡市党史市志办公室的资料记载,高景关本来是两山相连的,李冰采用了“火烧水击”的方法。再修鱼嘴,即洛堋 ( 石埂分水岭 ),东面为外江、主要功能是泄洪,西面为内江、主要功能是灌溉。然后,又在内江上中下段修建朱堰、李堰和火堰。
“李冰所处的那个年代,要靠人力完成这种工程,是十分困难的。”在廖兴林看来,当年的李冰必定是经历了千难万险,在长期的调查分析和实验中才发现了热胀冷缩的爆破原理。而采用“火烧水激”,就能实现对瀑口山体的爆破,然后再用人工梳理打开瀑口,水患也才能解决。“什邡夏季山区十里不同天,一会儿晴、一会儿大雨倾盆,特别是海拔较高的山区。”廖兴林是什邡人,正因为如此,他对李冰“向天借水”的过程尤为感慨。“汛期来临前,组织民众在山洞和山上同时架火烧山,从狮子王峰山下倾泻而来的山洪迅速到达瀑口处,巨大的爆破声响之下,山体轰然倒塌,伟大的通山工程才顺利完成。”
对成都平原而言,仅有都江堰还不足以高枕无忧。在什邡高景关修建洛口堰,与都江堰形成一个整体,共同发挥作用,这才造就了“天府之国”。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很多学者将朱李火堰称为“小都江堰”。对此,廖兴林并不认同。在他看来,朱李火堰和都江堰发挥的作用同等重要,没有孰大孰小之分。两座水利工程经历了大自然的风云雷雨,2000 多年来一直坚如磐石,至今依然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灌溉着什邡、绵竹等地的万顷良田,共同造就了“天府之国”。
郭辉图也认为,朱李火堰灌溉了什邡、绵竹、广汉、新都、金堂等成都平原的部分地区,其功能和地位,并不在都江堰之下。“岷江水系和沱江水系是四川两条大的水系,正因为李冰在岷江水系修建了都江堰、在沱江水系修建了朱李火堰,才真正把蜀地变成了‘天府之国’。虽然都江堰的名气广为流传,但朱李火堰同样重要。”

在 2019 年召开的李冰学术研讨会上,有专家学者指出,天府之国不仅得益于都江堰,洛口堰 (朱李火堰 )也有重要贡献,应该将都江堰和朱李火堰联合起来进行开发建设。“李冰治水始于都江堰,终于章 ( 山 ) 洛水。能不能把章 ( 山 ) 洛水纳入到整个世界文化遗产,甚至以后重新开发建设。”
李冰陵,就在洛水镇章山之上。章山之下,沃野千里。李冰陵入口处的“蜀中首圣”石碑。“李冰已经成为一种力量、一种精神,激励着后人砥砺前行。”廖兴林认为,李冰设计修建的水利工程不仅是历史上的一个创新,更是尊重自然、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体现。“他心系苍生的民本精神,还有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都值得我们传承和学习。”

在今天的什邡,除了朱李火堰、李冰陵园,还有升仙台、大王庙、川主庙等大量历史遗迹。当地至今还流传着李冰礼斗上苍、羽化飞升的传说故事。“千古六字诀昭列理川治蜀规臬矩范,一部水利史默垂职事为人懋绩英声”,陵区大门前的这幅门联,道尽了“镇水之神”的千古功绩。
2020 年,包括李冰陵、李冰治水遗址公园在内的李冰文化旅游景区,已经成功通过国家级 3A 景区评审验收。“李冰文化是洛水宝贵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极具开发和打造的价值。”廖兴林表示,当地正积极谋划以李冰陵园为主体,打造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他从治水到治世的东方哲学,如今依然熠熠生辉!”

F

OOD

美食

乡愁,是对故乡的一种执念与私自的情怀。对我而言,什邡米粉则是我一生的挂念。不论是出差还是旅游回来,一到什邡,就会邀上朋友、同学,亦或家人一起去米粉店吃上一碗米粉,以解舌尖味蕾之饥渴。
米粉在什邡的发展有着近一百三十年的历史,据《什邡县志》记载,清光绪初年,什邡城北鼓楼街小贩周永兴摆摊卖合脂粉,生意很不错。待到有一定的积蓄后,光绪十四年,他购置了铺面,改营米粉,自产自销,生意很不错,还请了帮工。经营十几年后,他将米粉店转给李国祥。李国祥雇佣林长兴为帮工。经营了 6 年后,李国祥将米粉店顶转给了林长兴。林长兴将米粉店取名“长兴粉店”直至解放。解放后,米粉店实现了公私合营,由于其质量好、调料鲜、分量足,与云南的“过桥米线”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当然,什邡近代的米粉店知名度最高的当属“北门国营米粉店”,堪称什邡开得最早的店铺。米粉店一般是清晨五点半就开门营业,此时店主就早已准备好了一锅烫开水、汤料、臊子,恭迎陆陆续续来吃米粉的顾客。当时的米粉店一般还要做上午的生意,一直持续到上午十一点半左右才闭门休息。当然,北门国营米粉店的过往已成为什邡人的美好回忆了。

什邡米粉:

挥不去的乡愁

文_Author / 顾云辉 图_Photo / 顾云辉 邓景云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深化,极大地激发了什邡人民经商意识和经营潜能,什邡餐饮产业也得到长足的发展,伴随城市规划建设的逐步推进,以及乡村振兴方略的进一步实施,米粉店的发展也此消彼长。
米粉店的规模大小不一,店名也千差万别,诸如以老板姓氏命名的谭米粉、肖米粉、黄米粉;以经营地点命名的西城拐米粉、北门米粉;以臊子命名的牛杂米粉、羊肉米粉等等,林林总总,举不胜举。这些品名繁多的米粉店,举起了什邡米粉大旗,形成了什邡一大名优小吃特色品牌,也满足了什邡城镇居民的舌尖之需。
在什邡,一碗米粉好像是开启什邡人新的一天的钥匙,好多人都是从清晨一碗米粉开始。什邡米粉讲究、别致,有清汤、红汤之分,有灌汤、臊子之别,更有生浆、熟浆之异,根据个人的喜好和口味,你可以选择适合你的不同的汤料、佐料、臊子。红汤浓烈,清汤淡雅,熟浆易消化,生浆重绵韧,不同的店就有不同的配搭,反正一定会让你一饱口福,唇齿留香,流连忘返。
什邡米粉,承载着什邡餐饮文化发展的历史和什邡人美好的舌尖记忆。在外地工作的什邡人,回到什邡先去吃上一碗米粉,抚慰对什邡的眷恋和乡愁!

F

OOD

美食

什邡荞面:

记忆中的青涩

文 _Author 图 _Photo / 刘颖

都说“食不只果腹,更是精神需求”,正如什邡人清晨出行前的那一碗荞面,不仅是为了当天的学习和工作加油充电,更承载着对这座城市的记忆和依赖。
什邡荞面是什邡著名小吃之一,分为水荞面、干荞面两类。一碗好吃的荞面煮熟上桌,看似几分钟不到的时间,其背后却有着很深的门道。
手工水荞面是由一定比例的荞麦面粉加水和成面团,放在荞面床子上压成细面条,煮熟后不论是搭配精心熬制数个小时的高汤,还是直接拌上麻辣鲜香的佐料,都让太多什邡人对这道美味爱不释手。而说起“干荞面”的制作技艺,可是大有讲究。除了传统的压榨、熟化挤压工艺,还有挤压自熟、制丝工艺等现代苦荞面生产制作技艺。荞籽,经磨粉、科学配方、自热式压榨出丝,又经特定时间静置、整晒、干燥、切断等工艺制作而成。经这一套技艺制成的苦荞面,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荞面独特的口感与香味,这对于心血管病的食疗辅助作用更为明显,是“三高”人群的食疗佳品。如此说来,荞面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有助于健康的一味“良药”。
一根根劲道爽滑的面,一筷子挑起来,才下舌尖,又上心间,是荞面的味道,又是什邡的味道。

S

UPPLEMENT

副刊

沱江,长江左岸的一级支流,它北靠龙
门山脉九顶山,西与岷江流域交叉,东
接嘉陵江流域,南抵长江。在这片略呈
长条形,南北长 380 公里,东西平均宽
73 公里的流域中,涵盖了德阳、成都、
眉山、资阳等市及重庆市部分地区。
绵竹、什邡、广汉地处龙门山脉中段及
沱江上游的沱江三源中源石亭江、东源
绵远河、西源湔江出山冲积平原上,东
南为广阔平坝,是成都平原的中北部;
西北是突起挺立的龙门山脉绵延的前山,
属四川盆地盆周山区。

一江润三城

文-Author / 郭辉图   图-Photo/钟伟

亭江源

这条全长 630 公里,流域面积 27844 平方公里的长流,至广汉三江镇,三源同族之水绵远河、石亭江、湔江才先后汇合:入金堂县称北河;切穿龙泉山脉至赵镇,与岷江水系的青白江、毗河汇合后,始称沱江。但它也是在这仅仅 134 千米上游河段中,完成了它全部生命史上的最精彩华章——与都江堰同时或稍后的湔江堰、古洛堋(朱李火堰)、官宋堋堰,使这片地区成为东方中国水利农业史上的最经典实例,孕育了绵竹、什邡和广汉这些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着特殊意义和无尽故事的古城,让蚕桑丝织、自流灌溉、精细农耕在这里绵延数千年,演奏了古蜀史上朴拙的序曲、华丽交响和意味深长的尾声;还留下了一个神秘的三星堆文明让百代后人去长久猜想。
这片流域有什邡,有绵竹,有广汉,因水而兴;有年画,有烧酒,有缠丝兔,各随其情;川西林盘,清流纡环、农家自在;在城中有紫岩书院、方亭书院、讲道书院;在乡间有湔江书院、亭江书院、嘉乐书院等等;文昌庙、奎星阁星罗三城,会馆、宗祠侧列乡间。
沱江三源间,一部流淌千年的农耕社会史,一幅展开的大地人文图轴。这里独特的水生形态、乡村聚落、民俗文化,完备的河流体系,造就了自己独有的风景、鲜活的生命故事……

高景关小鱼嘴

旧时什邡的生活故事是分属筏子河与石亭江的。
城内的往事总离不开穿城而过的筏子河的记忆。温馨、世俗,悠长而慢缓,停滞而静笃。河中水清浅,侧畔桤木、樟柳护岸。河坝街、小花园街一带居民,祖祖辈辈饮用印月井水,还常有僧侣道士于此“请水”以作法祭祀。城的东边是传说当年李冰导洛通山之时骑马踏勘古洛源流的马沿河迤逦而下。城的西面则是古沉犀水潺洹流淌。
沿着筏子河,荒市街、肉市街、杉木棚街串起南北,炭市坝、衙署街、纸市街列于城中,丁字街、鸿兴街、新市场横贯老城,柴市街、陕西馆、火药局沿河而走,平安桥、映星桥分别上下,元帅庙巷、下鼓楼、上鼓楼串联城内外,罗汉寺、关岳庙、城隍庙为城中大处,兴福寺、先农坛祈年必至,文庙与文昌,士人常往。平和、富庶和从容,而外于中国社会主流的生活形态是其底色。千年之下,每年正月初五,道士们还会在留春苑中,礼拜曾经打马上朝廷,后来隐居什邡紫极观,写了易学经典《元苞经》的卫元嵩卫真人。
直至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前夕,四川掀起大规模保路运动,继而发展成为声势浩大的推翻清廷的武装起义。死水微澜波及于此。什邡县西区哥老会首许旭山同杨浑、乔宇廷、马德卫起来响应。

S

UPPLEMENT

副刊

什邡县保路同志军与广汉保路同志军参加了成都及安县之战,胜利后,返回什邡组织一千余人围攻县衙。清朝最后一任知县由从周见大势已去,最后同意投降。什邡和平光复。不久,大汉四川军政府正式派来刘峰任县知事,任命刘羽林任管带。从此什邡县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什邡保路同志军的活动,是四川保路运动和辛亥革命的组成部分。什邡的偏处静默才逐渐成为历史的故事。
而在城外更远处的的石亭江及西来的湔江之上,来自绵竹、广汉、彭县和茂县及更为遥远的岷江河谷的牻蛮子和商人,则借着竹木筏子和小船,沿着河谷、山道和铺递给这座小城带来大山与平坝,近县和省城的盐铁陶糖、山皮药材、百货日用以及各种讯息和传闻。

高景雄关

什邡城之所以在今天的位置,不靠山麓,不临大河,不涝不旱,不封不筑,依然可以长保安然,其实正与李冰理水的大智慧相关。其址既为成都平原上风上水,离山口十数里,大山之风,山中融雪水源可以确保通过自然降比的地势,平稳而缓缓送达,润泽生黎;城外沉犀水、马沿河,再外石亭江、湔江鸭子诸河,层叠排布,如环如抱,消纳了过剩的洪积涝潴。水既安澜,地亦肥美,偏隅静处,得于天之独厚,是以无灾无险,无患无忧。城既如此,人文当然悠游。
1942 年徐悲鸿在昆明开画展,他收藏的唐朝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卷》失窃,先生为之焦虑不已。直到 1944 年 5 月,他在重庆沙坪坝中央大学上课时,突然收到一封匿名信,称黄金百两可以赎回。
就在徐先生一筹莫展之时,正是先生的学生,什邡人氏卢洛夫为他一解困境。“我想为您在什邡筹办一个画展,筹集赎金。”
卢洛夫说:“什邡县虽然地方较为闭塞,但产叶烟,经济富裕。乡人之中,有文化修养又早慕先生大名的也多。什邡距成都,朝发夕至,方便运送。何况我又祖籍什邡,县中故旧熟人多,左右逢源,必能为先生一助。”
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筹划,惊动了张大千、郑伯英、郭有守等省会一干文化界、政界名流,时任什邡县长於笙陔更是热情协理,终于在当时尚为三等小县风气未开的小城什邡,成功举办“绘画大师徐悲鸿画展”。一代宗师由此走向了民间。从而一开抗战时期名家名流各县巡展的新路径的好头,给各个偏乡僻县带去了文化新风。特别是先生的巨作,原收藏于张大千处的《国殇》,激发起了人们抗日救亡的爱国热情,使得当时正在征募的广汉机场修建民工壮丁为之数目激增。
再说那张《八十七神仙卷》的下落。悲鸿先生在成功展出募集部分赎金后,又托人搬动一个刘姓将军出面斡旋,终于把那幅失去的“视作生命”的古图名卷赎了回来。
这是石亭江畔的小城什邡成就的一段现代新传奇。

马尾河上的明珠台

马尾河发源于绵竹市武都镇老熊沟龙门山脉之白云山。在绵竹市武都镇吉祥寺边的沿山公路上,有座马尾河大桥。大桥下面的小河一直朝山里的方向流去,流向老熊沟和白云山。左边的土路通向老熊沟,右边通向白果庵,中间的峡谷流水,就是马尾河的源头。河水经武都镇、马尾河水库,广和村、茶店子村,穿过绵竹东北镇瑞祥路进入绵竹市城区。
马尾河主城区段大约四公里左右,两岸是滨河路,滨河路东西一段到三段环线相通,在南轩路口流出城区,之后进入孝德镇,流经年画村边,进入孝泉镇江河村,在当地人叫两河口处汇入射水河,然后入石亭江。
一座城有了河也就就有了灵气,马尾河自北向南,贯穿城

九十年代后期,随着第一轮旧城改造的开始,马尾河的治理工作也由此展开,马尾河城区段多了无数个六层楼的高端小区,小城拥有了第一批河景房。那一年,我刚读初一,我爸一个月的工资 480 元,第一批商业小区的售价为 500 元 / 平方米,为数不少的胆子够大的国企职工靠着银行贷款拥有了人生第一套河景房。从此以后,绵竹对于马尾河的整治从未停止,河道

区,童年记忆里,沿河而建的是一座座黑瓦红墙的四合院,但河水却并非小学课本中描述的清澈见底。长年淤堵发臭让两岸居民苦不堪言,一到暴雨季,就会洪水泛滥,据老人们讲,是因为上下游落差过大,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长期排污聚集于河面所致。犹记小学每一学期的劳动实践都少不了去马尾河边打捞垃圾。但从马尾河分出的支流——月亮泉的水质却异常清澈,对“老绵竹”而言,夏天的快乐都是月亮泉给的,小时候没有在月亮泉野炊、钓鱼、逮虾的孩子都不能称为绵竹人吧!

S

UPPLEMENT

副刊

越来越宽,桥越架越多,水越来越清,城北湿地公园、城南亲水公园在马尾河主城区两端依河而建,经过数次整治改造,马尾河从一条行洪灌溉性河流变成了城市的一个滨河公园,只此青绿的美景成为马尾河畔的常态,而滨河两岸也成为绵竹人的打卡圣地。
城区马尾河段有桥十二座,由于没有在桥上设计标牌,即使像我这种在当地生活了二十四年的“老绵竹”,也不能完整说出它们的名字。这一次为了追本溯源,我咨询了儿时的伙伴、当地的老人、媒体朋友,才算彻底搞清楚了这些桥的名字。

穿越而过的马尾河

马尾河花桥之晨

从北到南,顺流而下,马尾河穿过瑞祥路进入主城区的桥叫东北平桥,毗邻北门菜市场的叫北门花桥,位于北门花桥下游约一公里是飞云桥,“紫气东来”的步行拱桥是紫来桥,连接大东街与苏兴街的是东门大桥,过了东门大桥,经过一段滨河路,就到了外地人都知道的绵竹地标建筑——明珠桥,从明珠桥往下,还有步行廊桥——积英桥,紧接其后的是紫岩桥、安国桥、紫东桥、滨河路三段末端南光大道的清华桥(又叫金三角大桥),一直走到南轩路口的龙桥(又叫新龙桥)才算彻底走完绵竹十二桥。

每座桥的背后都有故事,尤其是老桥。
小时候的家就住在马尾河主城区最南边的新龙桥,这本是十二桥中最不起眼的一座小石桥,既没有明珠桥的声名在外也没有北门花桥的质朴典雅,而于我却是承载全部乡愁的载体。每年为数不多的几次或回乡祭祖或家族聚会,我都会刻意从龙桥经过,一到桥头就会迫不及待地打开车窗,指着桥边一片片早已残破斑驳的无人居住红砖小楼对身边的女儿说:“看,那是妈妈小时候的家!”次数多了,女儿都学会抢答了,只要车一靠近龙桥,她必定会说:“妈妈的回忆门又要打开了”。十二岁的孩子还无法理解故居对于一个成年人的意义。
我的童年是在马尾河主城区最南端的龙桥旁边的绵竹氮肥厂家属区度过的,能够脱口而出喊出氮肥厂这个名字的人最年轻的也已过而立之年,虽然后来的人们习惯称它为川润化工,但对于生于 1960-1980 年代初的人而言,它对于绵竹这座小城的意义不亚于二重之于德阳。

我的父母皆是氮肥厂的工人,我是土生土长的厂子弟,那个时候,厂子弟是一种至高荣誉。上下学有厂车接送;夏天可以喝工厂特制的盐汽水;秋天有厂里发的小城居民舍不得买的又大又圆的红苹果;频繁去海南出差的叔叔阿姨还会带回来小伙伴听都没听过的椰子糖、菠萝、盐水虾。每个清晨,厂车驶出家属区,经过龙桥时,车上的孩子们会有一个统一动作:迅速打开车窗,在售票员阿姨的漫骂阻止中,把父母从食堂买回的热气腾腾的大白馒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扔到龙桥之上,而准点守侯在桥上的村民会准确接住这些雪白的馒头,拿回家去喂猪。在孩子的眼中,食堂每周供应两次的色香味俱全的臊子米粉才是最美味的早餐,寡淡的清粥和馒头哪里能征服得了孩子的味蕾。直到多年以后,才发现最怀念是每个冬日的早上,追着缓缓驶出的厂车,敲开车窗,把馒头硬塞到熊孩子手中的依然年轻的父母。今天的龙桥似乎还是三十年前的样子,只是再也没有厂车从那里经过,曾经的家属区已最已成为杂草丛生

的废墟,但桥头那家一年四季只卖羊肉米粉的小店的味道依然惹得众多老绵竹穿城而来,甩外地人知晓的“某羊子”的味道几条街。

马尾河城市最北端的桥叫东北平桥,我路过这座桥很多次,但也仅仅是路过而已,不是周围的桥栏,我甚至忘了这是一座桥,东北平桥相较于绵竹其他的桥来说,更宽、更平,这倒与它的名字很符。因为附近有花市的缘故吧,更多的时候是遇见流动的摊贩在桥边摆放着各种植物待售。东北平桥附近有几处简易却喧嚣茶馆,花茶 5 元起价,这里从早到晚,聚集了太多的绵竹“老炮”,一茶一座,开始了每一天关于绵竹的故事。络绎不绝经过的有推着小吃车卖卖凉面的,骑着货三轮卖水果的,担着担子卖蔬菜的,顶多二十元就要吧在这里偷得一日闲。
一南一北的两座桥串起整个热闹又充满烟火气的的绵竹老城。这中间还有古香古色的北门花桥、美食云集的飞云桥、车水马龙的紫来桥、新旧交接的东门大桥。
每一座城都承载着一群人的过往,要融入一座城市,就要从它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河一桥中去了解,而马尾河和它的十二桥就是我乡愁开始的地方。

S

UPPLEMENT

副刊

红白茶
—— 舌尖上的清欢

文 _Author / 阮靖雯 图 _Photo / 由蓥华镇提供

粗茶之味何以品,舌尖身侧遍城溢;
苦茶之香何以来,巧手匠心世代传;
浓茶之情何以道,人间至味是清欢。

记忆中的红白茶或甘或涩,片段时而清晰时而模糊,都值得回味。
不起眼的小茶馆,与市井烟火气一同在茶客们唇齿间品咂的,是红白茶;街边的火锅店,与麻辣鲜香的味蕾刺激相得益彰的,是红白茶;在平常百姓家,仰头灌上一大口,瞬间褪去燥热与疲累的,还是红白茶。
无论闲庭还是闹市,毫不起眼却始终不可或缺的,除了阳光与空气,大概就是红白茶了。这种说法或许有些夸张,但对于从小便与红白茶浓淡交织的的什邡人来说,也可谓无比贴切。

什邡处于神秘的北纬 30°线上,蓥华山在其境内纵横迤逦 , 烘托出这里的灵山秀水 , 孕育出了琳琅满目的丰饶物产。茶叶 , 就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
早在 1600 多年前的东晋时期,《华阳国志》里便言“什邡山间出美茶”,这“山”,指的就是蓥华山,而红白茶便是“美茶”之首。
严格来说,红白茶并不是正儿八经的茶,而是一种名叫毛豹皮樟树的树叶。这种樟树树形高大,树皮青灰,会不定时呈鳞片状剥落,剥落后的树干便斑斑驳驳似豹皮一般,因此得名。

相传药王孙思邈在年逾古稀云游蜀地时,行至章山(今蓥华山)一处山村。当时正值盛夏,当他走进一片树荫顿觉凉意,还伴着阵阵幽香。孙思邈坐在树下仔细观察,摘下几片嫩叶试着嚼了几下,发觉其味芳香异常,且清凉回甘。药王暗自称奇,便找来村民架起梯子摘下一些嫩叶,按照制茶之法将炒制揉捻。就这样,这树叶制茶的工艺便流传下来。到了宋代,红白茶位居蜀中五大名茶之一,也算是从此声名鹊起。
川人对红白茶的喜爱,如粗茶淡饭一般舒坦。流沙河先生曾在《蜀人吃茶十五谈》里提及早年四川人家的红白茶:“那时,家家户户厨房一角都置有棕包壶,每晨解开壶盖,抓一把廉价的红白茶投壶中,冲沸水满,盖严,供全家吃一天。”棕包壶,便是把泡茶的锡壶放进棕包,使茶水保温,冬天便能时时饮上温热的红白茶。与其他任何一种茶都不同,红白茶都是用煮而不是泡。旧时,当地居民都是用灶台鼎锅的余火,一撮茶叶,一瓢清水,出锅便是滚烫透亮的茶汤;而在现代,寻常人家也是直接抓一把红白茶叶扔进锅碗瓢盆,倒入白水里煮沸饮用,不论茶道,不讲茶具,更没有仪式感,随心适意,闲然自得。
作为“家家户户厨房一角”的存在,从深山密林中“走”出来的红白茶,

是川西地区老百姓乐于待见、老少皆宜的廉价茶饮,是随时随地都可以畅快享用的快乐所在。它早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如时间长河一般源远流长,悄无声息镌刻在每个人的骨子里。

毛豹皮樟孕育出神奇的红白茶,而蓥华山见证了红白茶的守望传承。
蓥华山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为万物生长提供了恰到好处的阳光、雨露、土壤和空气。从土生土长的采茶人口中得知,毛豹皮樟曾经遍布整个什邡山区,却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遭遇了过度砍伐。烧火料、猪草料,几乎全部出在这毛豹皮樟身上。也许是上天的怜悯和眷顾,一片珍稀的千年古茶树却在紫竹坪幸存下来,如今成为支撑什邡红白茶产量 90% 的核心产区。
位于什邡市蓥华镇红峡谷村(原红白镇木瓜坪村)的紫竹坪,因一片茂密的紫竹林而得名。祖祖辈辈的山民凭借勤劳和智慧,从林地里刨出了木瓜、厚朴、黄连等“金元宝”,而红白茶仍旧是他们最主要,也是最稳定的收入来源。

技艺 | 几代人的守望传承

记忆 | 一片叶的历史沉浮

S

UPPLEMENT

副刊

先辈们采茶制茶的场景,是烙印在当地人脑海里的童年记忆,更成为他们“靠山吃山”的祖传技艺。比起我们,他们对红白茶有着更纯粹深厚的感情。

在红白茶第八代传承人彭永清看来,采红白茶不光伴随着朝出夕归的辛苦,还糅杂着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采红白茶非常难,全部都要树上作业,一般人做不下来。”每年四五月,年轻的采茶人会直接徒手爬上树梢,图一个快捷简便,但同时也更加惊险,只看得那人影在随风摇摆的树顶若隐若现,没有任何安全措施,令观者胆战心惊。年迈的采茶人则借助梯子、钩子等工具,采用一种更巧妙的方法上树:用绳子把木棍捆扎在两根树桠间,形成一个三角形,再一步步上爬——既避免了树枝劈叉产生危险,又方便落脚。这是自然赐予采茶人的智慧。
同时,采茶也是有讲究的,茶叶需要嫩叶,但绝不可摘过嫩的叶子,一定避免伤到茶树,这是采茶人的约定俗成和职业操守。在与茶树一年一次的亲密接触后,采茶人还会小心翼翼地清理茶树身上缠绕的蔓藤,铺散在茶树四周充当肥料。这项充满仪式感的工序被称作“薅茶”,从自然中张弛有度地索取,也以自己的力量回馈自然,芳林若有情,尚与故人叙,这便是采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采回的茶叶需要马不停蹄地铺开、晾晒、炒制,以保证茶叶的新鲜程度,

这是紫竹坪上的红白茶人祖辈留下的传统。“红白茶炒制非常麻烦,要求也非常高,火候和湿度必须拿捏的恰到好处。”。一人烧火,一人手工翻炒,炒茶师傅凭着几十年来烂熟于心的手艺,控制着炉中的火候、火势与翻炒时间,只谓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待那在炉火中翻滚的叶片和茎秆褪去青翠欲滴的挺拔,萎缩成绵软的样子,手感开始黏着的时候出锅,用恰好的力度趁热揉搓,把茶叶搓成条束状之时,便可以放进筐中压实等待发酵,暂时结束剧烈消耗热量的劳作了。
在温热的环境里发酵一晚的茶团必须及时打散干燥,制茶人需要抓住每一个没有雨水的间隙,与自然赛跑。然而山区“变脸”比小孩子还快,为了防止突如其来的降水毁掉劳作成果,提前搭建晾棚是较为保险的措施之一。彭永清又开始了他的忙碌,背着一筐筐茶叶在晾棚上上下下,细心把茶叶在棚中打散铺开,“这也不是我的独创,再早几年,紫竹坪放眼望去全是这样的晾棚。”另一户人家则采用了古法晾茶——木炭烘烤。采茶时没法跟随子女上山的老一辈,此刻便可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把茶叶徐徐铺开,对木炭翻翻捣捣,这对于年轻一辈来说劳神费力的方法,此刻看来倒也十分闲适自在。
水分随着时间缓缓蒸发,被墨绿浆汁裹覆的叶片也渐渐发白,象征着他们已经做好了迎接沸水,在茶杯中旋旋起舞的准备。红白茶,便在此刻诞生了。

寄意 | 在创新中焕发生命力

收茶季节也就半个月左右,之后的紫竹坪便又回复了往日的宁静。制茶人们都回到了山底地震过后移址的新居,只留下了念旧的老一辈在山中长住,“底下喜是喜欢,但是总之还是离不开这个地方嘛”他们笑道,仍旧年复一年在深山中守护着这沉稳静默的紫竹坪与千年的古老茶树。彭永清在自家小店门口的躺椅上小憩醒来,随手为自己沏了一壶红白茶,大口嘬饮着,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更多的紫竹坪人如同彭永清一样,都回归了镇上的生活,但他们的日常,依旧从未离开过红白茶。
紫竹坪上依旧是年年周而复始的采茶景;街边巷口,依然是手起手落间用各式各样器皿盛着的红白茶;仰头饮尽,还是那阵熟悉的独特淡香在口中慢慢回甘。然而细细看去,红白茶碰触到的不再只是匠人的双手与铁锅,更科学、更现代的方法正在不断被开发出来,提高制茶的效率与质量;红白茶也不再只是当地居民们自制自饮的清凉饮料,而是走出山间,奋力奔向更广阔的世界,走向了市场化的道路,拥有了更华丽的未来。
如今的红白茶,不再像以往那样散装散卖,有了更为精致的单独包装;也对能缩减人工的制茶环节都进行了机械化转变,大大缩短了加工时间,减少了人力成本。然而由于红白茶树的移植与栽种都十分困难,成活率无法迅速提升,导致红白茶产业的规模与产量在短期内还无法达到更高的量级。“现在每年都至少比以前多产几十斤,能达到几千斤咯!”舜业茶业经理刘波欣慰地说。

金河村党支部书记钟正义也兴奋地向我透露当地红白茶产业的发展规划:“现在有已经有 300 亩幼苗了,正在计划扩大到 500 亩。虽然听起来并不多,但已经是非常大的进步了。而且还注册了商标品牌,正在研发红白茶更多新的品种,准备进行其他新一步的尝试。”尽管路不太好走,大家也仍旧一直在为红白茶的未来而努力着,不断为新技术的研发而努力,为新工艺的进步做着各种各样的尝试。种苗繁育,矮化密植,拓展精品路线,虽然这些华丽的现代产业,短期内还无法完全实现,仍有困难亟待解决,但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在所有人的努力下,一定能够成为现实。
红白茶的味道,不需要细细品尝,它一直在我们的目光所及之处,永远携着一缕能带你走进云雾缭绕蓥华山中的香气,永远映照出的是饮茶人闲适愉悦的生活片段,永远是“好吃不过茶泡饭”里清香淡雅与米饭最为适配的正体,永远是一听,一说,一入口,就能唤起家乡情意的一粒种子,种时未闻,察已成林。
茶之味,不过三分品,七分情;乡之情,却如茶般醇,茶般郁。

S

UPPLEMENT

副刊

我的名字

王燕

我熬过很多长夜,在你入梦时
我整装上岗值守,在你团圆时
我急忙刨着冷饭,在你细嚼佳肴时
我是一个普通人
24 小时开机,365 天待命
我的名字叫——医者
超声波诊疗仪里,一个生命的雏形轻轻蠕动
开机、运行、检测,手中的探头见证他萌芽
我将用青春,去守护这一声嘹亮的啼哭
洁净的实验室里,微生物监测正在进行
采样、培养、鉴别,认真观察、记录每一个细
小菌落
我用专业和责任,甄别每一次潜在危险
紧张的手术室里,正在进行一场生命的接力
开颅、切除、缝合,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
我不敢懈怠,我与时间赛跑要把你抢夺回来
平凡的护理岗位上,我温柔的抚平患者情绪
倾听、解说、劝慰,心与心在碰撞与交融下

架起信任的桥梁,传递爱和希望
无论你身在何处
你的需要,我用脚步丈量
在你看的见得地方,在你看不见的地方
怀揣着医者的铮铮誓言
用责任与担当,护佑百姓的生命健康
2020 年的寒春,猝不及防
我肩负使命,转身奔向未知的远方
带着共产党员的誓言
带着为人父母的责任
带着天下儿女的义务
你说我是战士,是英雄
其实,我只是身着白衣的医者
是心中的使命,战胜了本能的恐惧
护目镜下,是我坚定的眼神
防护服里,装着我战胜病毒的决心
虽然我们素未谋面,但我决心护你平安
我不是生而无畏,而是生命值得敬畏
医者,为医而生

战国船棺

黎正明

睡成了标本
睡成了神秘的巴蜀图语
春秋的明月,西汉的云
时隐时现,难以破译的梵语
章山巍然,洛水依旧
解不开的宗教文化
看不完的民族风俗
农业、手工业、纺织业以及
狩猎业酿酒业饲养业
在渔舟来往中穿梭着岁月
数百座墓葬
数百件陶器定格着先人
美好生活和审美情趣的向往和追求

巧夺天工的青铜器
人类最初的辉煌
去看那些沉睡的古人
采桑归来的少女,一睡千年
放牛回家的少年,百呼不应
谁能告诉我们
沉睡千年的船棺为何埋葬
如此众多的谜语
一枚“十方王”印章
为什邡地名盖棺定论
一块“十方作”的土砖
是“十方国”的证书

S

UPPLEMENT

副刊

我为祖国守边疆(歌词)

张帆

山有多高,水有多长
山山水水萦绕着祖国的心房
山是祖国的山,水是祖国的水
山水之间辉映着战士的衷肠
海有多宽,天有多广
碧海蓝天浮现着祖国的脸庞
海是祖国的海,天是祖国的天
海天之间凝聚着战士的刚强
苦也不说苦
再累也平常
以身许国血性在
我为祖国守边疆
和平有雄狮
出征是战狼
敢打敢拼敢胜利
我为祖国守边疆

|

《半山之夜》

摄影—曾莉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