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犹太教美学

其他分类其他2022-10-28
93

犹太教美学

指导老师 李雨红
视觉传达设计
朱俊霖
2110428

卷首语

犹太教是世界三大一神信仰中,最早而且最古老的宗教,也是犹太民族的生活方式及信仰。犹太人由于两千多年一直分散在世界各地,语言、文字已经分化,只是靠着统一的宗教维系其单一的民族性。让我们一起进一步了解这一肃穆独特的宗教之美……

目录

1

犹太教的历史渊源

2

犹太教美学分析与表现

3

现代设计演绎

4

参考文献

犹太教的历史渊源

历史起源

早在公元前30世纪左右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就达到了相当发达的程度。约公元前20世纪左右,当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已经趋于衰败时,一个名叫亚伯拉罕的族长,随即从两河流域南部的乌尔(Ur)、经巴比伦(Babylon)、马利(Mari)、哈兰(Haran)迁徙到被称作迦南(Canaan)的地方(今巴勒斯坦)、几经辗转后定居在别是巴(Beersheba)。此后,亚伯兰,更名亚伯拉罕(Abaraham)。

亚伯拉罕生子以撒(Isaac),以撒生子雅各(Jacob)。他们就是通常所说的犹太人列祖(Patriarchs),也是犹太教的最早奠基人。
亚伯拉罕的故乡美索不达米亚古时信奉多神,以日月星辰或者神化君主为崇拜对象,其中太阳是主要神祇。传说亚伯拉罕曾与故乡的人们发生争执, 宣称有比日月星辰,更伟大的造物主才值得人们敬拜。后来,王唯恐亚伯拉罕的观点蛊惑民心,破坏多神教威胁自己的统治,就没收了他的财产,将他放逐哈兰。

从哈兰移居迦南后,亚伯拉罕就彻底放弃了多神教, 以唯一的神El为敬拜对象。El是闪语(Semitic)中表示最高主神的一般称呼。在这几个称谓中,“El Shaddai”最为重要,因为被认为是亚伯拉罕家族。所以,后世的以色列人就以El Shaddai为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三始祖信奉的神。
值得指出的是,最早犹太教中,神的诸多名称并不意味着多神。在犹太人的始祖以及后来的犹太教徒那里,它们只是唯一神的不同称谓罢了。这表明犹太民族从祖先开始就敬拜一神,信奉一神教。

基本教义

对于圣约的坚信,犹太人认为这就是上帝对他们的召唤,也是他们对世人的见证、他们的使命。但犹太教并不主张其他民族为了被救赎而必须接受她的宗教信仰和敬拜方式;这世界会因为它所行的而受审判,而不是因它所信的教条而受审判;所有公义的民族皆分享将要到来的和平世界。因此,犹太教并不是一个积极传教的宗教。犹太教堂所接受的改信者,必须遵照犹太教当局的规定,因为一个人改信犹太教并不只是简单的自我认定的事情。基本教义以摩西·迈蒙尼德于12世纪归纳的13条为核心:

1、造物主,创造并主宰宇宙及一切受造之物。
2、造物主,为独一无二的真神。
3、造物主无形质。
4、造物主,是首先的,也是末后的。
5、造物主,为唯一应受敬拜之主,此外别无可敬拜之物。
6、先知一切传述皆真实无妄。
7、摩西是先知中最伟大的一位。

8、律法为神向摩西所传,并无更改。
9、律法不可更易。
10、造物主,洞察世人一切思想行为。
11、造物主,予遵守律法者奖赏,对践踏律法者惩罚。
12、复国救主弥赛亚必将降临,应每日盼望,永不懈怠。
13、人死后将复活。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阿拉伯语:القدس الشريف 、英语:Jerusalem、希伯来语:ירושלים 、拉丁语:Yerushalayim或Yerushalaim),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共有的首都(双方都有争议)和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耶路撒冷区的首府、原巴勒斯坦最大城市。
耶路撒冷是犹太教、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新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包括逊尼派、什叶派)的圣地。
耶路撒冷位于近东黎凡特地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在地理上位于犹大山地,介于地中海与死海之间,被誉为世界三大宗教的圣城(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的首都,1980年,以色列立法认定耶路撒冷是该国“永远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而后,1988年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宣布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国的首都。耶路撒冷由以色列实际控制。
耶路撒冷面积只有126平方公里。著名景点有犹太教的哭墙和圣殿山、穆斯林的圆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以及基督徒的圣墓教堂和苦路。
耶路撒冷在历史上多次被外族人破坏,也多次重新修建,既是世界瞩目也是命运多舛的城

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耶路撒冷区的首府、原巴勒斯坦最大城市。耶路撒冷是犹太教、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新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包括逊尼派、什叶派)的圣地。
        耶路撒冷位于近东黎凡特地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在地理上位于犹大山地,介于地中海与死海之间,被誉为世界三大宗教的圣城(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的首都,1980年,以色列立法认定耶路撒冷是该国“永远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而后,1988年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宣布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国的首都。耶路撒冷由以色列实际控制。
耶路撒冷面积只有126平方公里。著名景点有犹太教的哭墙和圣殿山、穆斯林的圆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以及基督徒的圣墓教堂和苦路。
耶路撒冷在历史上多次被外族人破坏,也多次重新修建,既是世界瞩目也是命运多舛的城

勒斯坦自治政府宣布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国的首都。耶路撒冷由以色列实际控制。
        耶路撒冷面积只有126平方公里。著名景点有犹太教的哭墙和圣殿山、穆斯林的圆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以及基督徒的圣墓教堂和苦路。
        耶路撒冷在历史上多次被外族人破坏,也多次重新修建,既是世界瞩目也是命运多舛的城市。
名称由来 
        耶路撒冷名称的准确来源尚无法确定。在希伯来语中,Yelushalaim这个名字可以理解为yelusha(遗产)和shalom(和平)的合成词。另一个比较普遍的解释是它将《圣经》里两个城市的名字结合在一起:耶布斯(Jebus)和撒冷(Salem,意“和平”)。撒冷这个地名出现《创世纪》14章,是大祭司麦基洗德的住处,他为来到这里的亚伯拉罕祝福。耶路的意思是“基石”或者“城市”,撒冷为和平,因而耶路撒冷有“和平之城”之称。
       在阿拉伯语中,耶路撒冷的名称是القدس‎或بيت المقدس‎。قدس‎意为圣地,在词前加冠词ال‎成为القدس‎,特指圣城耶路撒冷。同样的,بيت‎意为房屋、住宅,المقدس‎意为神圣的(人)、圣洁的(人),两词合起来组成بيت المقدس则特指圣城耶路撒冷,字面意思也是圣人之家即圣地。

        耶路撒冷在希伯莱文中意为“和平之城”,阿拉伯语叫“古茨”意为“圣城”。最著名的是1公里见方的老城,其城墙高12米,有8座城门,其中包括基督、阿拉伯、犹太、亚美尼亚4个区。老城东南0.14平方公里的圣殿山,是圣城中的圣城。
文化 
        虽然耶路撒冷主要是以宗教圣地而闻名世界,不过该市同样也拥有许多的文化艺术场所。
以色列博物馆是耶路撒冷最重要的艺术博物馆,每年吸引将近100万游客,其中三分之一来自以色列国外。
       80000平方米博物馆包括几个艺术机构,主要收藏来自全于世界考古学、雕塑和传统艺术品。
        以色列博物馆最著名的人文类收藏品是死海古卷,20世纪中叶在距离耶路撒冷不远处发现。死海古卷收藏在博物馆的“圣书之龛”中。
这座博物馆在本地区儿童教育中也扮演重要角色,每年有10万名儿童参观博物馆的青少年部。
以色列博物馆在耶路撒冷市内拥有3个附属的艺术博物馆 — 洛克菲勒博物馆(前巴勒斯坦考古学博物馆)、蒂肖博物馆和佩里艺术中心。洛克菲勒博物馆开放于1938年,位于东耶路撒冷,

收藏有20世纪上半叶发现的史前器物。蒂肖博物馆位于耶路撒冷市中心,主要收藏以色列艺术家安娜·蒂肖的作品。
        该市另一个突出的文化机构是犹太殉难博物馆(Yad Vashem),面积4200平方米,馆内有世界最大的有关大屠杀信息的图书馆,估计超过十万本书籍或论文。博物馆从犹太观点叙述大屠杀。其他博物馆收藏幸存者的艺术品。除此以外还有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地;每年大屠杀纪念日(Yom Ha Shoah)这些地方都举行纪念活动。犹太殉难博物馆是一个研究与教育机构,游客在此可以对犹太人大屠杀事件进行反思。
        耶路撒冷新城区位于西部,是在公元19世纪后逐渐建立起来的,比老城区大2倍,主要是科学、文化等机构所在地。街道两侧是现代化建筑群,在那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舒适优雅的旅馆别墅、人群穿流的大型商场之间,点缀着景色秀丽的公园。
       老城区位于东部,周围有一道高高的城墙,一些著名的宗教圣址都在老城,如享有与麦加克尔白天房同等地位的穆罕默德当夜登霄时脚踩的那块圣石所在的萨赫莱清真寺、仅次于麦加圣寺和麦地那先知寺的世界第三大清真寺——阿克萨清真寺等,凡是《旧约》《新约》中提到的人名、事件和有关地方,城中都建有相应的教堂和殿宇。

历史传说

公元前3000年闪族牧人中一个不起眼的小部落,离开了自己旧日的家园(位于幼发拉底河口的吾珥),想在巴比伦王的国土内找到新牧场。他们被皇家军队赶走了,于是他们朝西去,想寻找一块无主的土地,支起自己的帐篷。这支牧人部落被称为希伯来人,就是我们通称的犹太人。

他们四处游荡。多年单调的漫游之后,他们在埃及找到了栖身之地。有五百多年的时间他们生活在埃及人当中。当他们的居住国被希克索斯族入侵者征服时,他们听命于外来入侵者,于是他们依旧拥有他们的牧场没有被侵犯。但是,经过长期的独立战争后,埃及人把希克索斯人赶出了尼罗河谷地。此后犹太人的日子就不好过了,他们沦落到普通奴隶的地位,被迫在御道

和金字塔上干活。边界上有埃及军队把守,犹太人无法逃走。
       遭受了多年苦难后,一个名叫摩西的年轻犹太人把他们从悲惨命运中拯救了出来。摩西有很长时间都住在沙漠里,在那儿学会了敬重他最早祖先的简朴美德,这些祖先远离城市和城市生活,拒绝被外来文明的闲适和奢侈所腐蚀。
        摩西决定让他的人民重新热爱古代长老的生活方式。他成功地躲开了追赶他的埃及军队,带领族人进人了西奈山脚下的平原深处。他在漫长、孤独的沙漠生活中,已学会了敬畏伟大的雷雨之神的力量。这个神统治着苍穹,牧人的生命、光明、呼吸,都有赖于他。这个神是西亚被广泛崇拜的众多神灵之一,名叫耶和华。经过摩西的布道,耶和华成了希伯来民族惟一的主人。
        一天,摩西从犹太人居住地消失了。人们窃窃私语,说他走的时候带了两块粗糙的石板。那天晚上,人们看不到山顶,黑暗的暴风雨遮住了山顶。但当摩西回来时,看啊!石板上刻着字,是耶和华在雷鸣电光中,对他的以色列子民说的话。从那一刻起,所有犹太人都把耶和华看做自己命运的最高主宰、惟一的真神,他让他们遵守十诫的明智教导,教他们过圣洁的生活。
       摩西让他们继续在沙漠中前进,他们于是跟着他走。他告诉他们吃什么、喝什么,该避免什么,才能在炎热天气中保持身体健康。他们都听从他。最后经过多年流浪他们来到了一块看起来宜人、富饶的土地。它叫巴勒斯坦,意思是法利赛人的国家(法利赛人是克里特岛的一个小部落被从自己的岛上赶出来后,沿海岸定居下来)。不幸的是巴勒斯坦的大陆已经有另一个闪族部

落居住了,他们叫迦南人。
       但犹太人强行进人谷地,建造了城市,并在被他们命名为耶路撒冷的城市(意思是“安宁之所”)建了一座大庙。至于摩西,他已不再是人民的领袖。他有幸遥望到了巴勒斯坦的山脉然后他就永远闭上了眼睛。他曾忠诚地、殚精竭虑地侍奉耶和华。他不仅把他的兄弟从外族人的奴役中领出来带进了新家园的自由、独立的生活中,而且他让犹太人成了所有民族中第一个只崇拜一神的民族。

基督教与犹太教

基督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的三大宗教,但是基督教无论从人数,规模还是对人类历史的影响来看,都可以被称作世界第一大宗教。

犹太教是世界三大一神信仰中,最早而且最古老的宗教,也是犹太民族的生活方式及信仰。犹太教的主要诫命与教义,来自托拉,即圣经的前五卷书。历史上,犹太人曾面对多次毁灭性的灾难和逼害。犹太人由于两千多年一直分散在世界各地,语言、文字已经分化,只是靠着统一的宗教维系其单一的民族性。犹太教徒认为救世主尚未来临,不承认耶稣基督是救世主,这是一直受到基督教世界歧视和迫害的一个原因。

基督教与犹太教的渊源往来
        在莎士比亚的作品《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能够直面财产剥夺的恐惧,却崩溃于安东尼奥改变宗教信仰的要求,这一点让人实在想不通。因为作为莎士比亚刻画出的一个贪婪、自私、视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怎么看也不像有比剥夺财富更能让人难以接受的事了。但是仔细阅读这部作品,我发现了一些端倪,那就是基督徒与犹太人,基督教与犹太教之间的嫌隙与交恶。
        有这么一段,夏洛克声称,“我宁愿将自己女儿许配给一个马车车夫,也不愿意把她嫁给一个基督教徒”,可见一斑。同时在这场裁决中,也显露出基督徒和犹太人之间的矛盾,威尼斯的法律只保障了基督徒的权利,异教徒则饱受歧视。从鲍西亚引用的威尼斯法律也可窥得这一现象,任何妄图迫害基督徒的异教徒均是社会黑暗的存在,必须受到制裁。
        有文曰,“任何依据法律被迫居住在围墙隔离的古老厂房或者贫民窟内,日落之后大门就会锁上由基督教徒来看守。白天任何犹太人离开贫民区都要戴上一顶表明他们是“犹太人”身份的红帽子。犹太人被禁止拥有财产,所以他们只能放高利贷,将钱借出收取利息,而这也是违反基督教法律的。对于威尼斯商人他们熟视无睹,但是对于仇视犹太人的宗教的狂热者来说就完全不同了。他们会殴打辱骂甚至剥夺犹人生的权利”。以上皆可解释犹太人所受的不公平待遇。
        是什么原因导致基督徒和犹太人交恶?首先我们来看看犹太教和基督教的起源,犹太教在

大多数人的认知内大概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因为基督教其实是起源于犹太教的,传闻基督教创始人耶稣,本身就是一个犹太人。耶稣在犹太教的基础上进行一部分改进与创新并创立了基督教,在公元313年古罗马君主君士坦丁信奉基督教并将其推广为国教之前,基督教一直不过是一个远离主流信仰的宗教。所以在耶稣受迫害被钉死在十字架前后,基督教仍是一个存在于私人聚会的少数人宗教,由于与犹太教的教理冲突,犹太教的领导阶层联手罗马人将耶稣处死。
        这大概是基督徒和犹太教的冲突起源吧,而基督教一直在公元4世纪前都没有翻身的机会,直到君士坦丁信奉并推广基督教,基督教终于迎来春天,之后的罗马统治者甚至将基督教定为罗马的唯一宗教,除此之外的一切宗教都是异教,异教徒甚至会遭受火刑等处置。随之而来的基督教发展终于到达顶峰,处于欧洲权利之巅,拥有法律、军队、税收权…而这段顶峰也持续了长达千年。从公元4世纪到1400年这段时间,被欧洲称为中世纪,这段时间简直就是罗马基督教会独立的舞台,即使伴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日耳曼蛮族入侵,罗马基督教未受影响仍长盛不衰直到15世纪文艺复兴和接踵而至的宗教改革,基督教的权势才日渐趋微。
        而《威尼斯商人》故事发生的时间正是处于中世纪基督教统治的时间,作为迫害基督教的先知耶稣的犹太人,自然逃脱不了受迫害的命运,而莎士比亚却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剧作家,文艺复兴主张古典,崇拜古希腊、罗马的经典艺术形式,宗教观退回到那个时期,所以莎士比亚的观点是讽刺基督教还是批判犹太人也是值得玩味的,因为莎士比亚自己也是基督徒。

在犹太教信徒中,肯定也会对基督教不满,除了千年来的迫害累计的愤恨,也有教义教旨的冲突,犹太人的圣经被基督徒称为《旧约》,而基督教却将《旧约》增添条目后称为《新约》,基督教源于犹太教,却又迫害犹太教,基督教拿来犹太教的经典为己用,让后却增加犹太人和魔鬼交易的内容来代替,犹太人是上帝的选民却又背叛上帝杀害先知,除了在文化上将犹太人恶魔化之外,基督教会以消灭异教徒为目标的十字军东征也给犹太人带来了极其深重的灾难。综上这些确定了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仇恨,也导致犹太人和基督徒的千年斗争。
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区别
第一,基督教和犹太教都产生于亚洲西部地区的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等地,但它们出现的时代却不相同。犹太教出现于公元前1千纪,流传在犹太人中间,而基督教却出现于公元1世纪中叶,流传在部分犹太人和外邦人中间。
第二,基督教最初产生于犹太教内部,其教徒参加犹太教的一切活动,与犹太教徒一起在会堂里举行宗教仪式,后来由于对罗马帝国统治和民族起义持不同态度而分道扬镳,形成一个异端派别,即基督教。犹太教徒举行起义,反对罗马帝国统治者,而外邦人基督徒却袖手旁观,甚至就连犹太人基督徒也不参加反对罗马统治者的斗争。
第三,随着时间的推移,基督教逐渐发展为一种新的世界性宗教,而犹太教则仍保留着崇拜氏

族神的成分和对自然力的崇拜。
第四,基督教承袭了犹太教的“至高一神”、“救世主”、信仰“先知”和“启示”等观念。但不同点是犹太教敬拜雅赫维(耶和华)为“唯一之真神”,认为犹太教徒是雅赫维的“特选子民”,而基督教则敬拜耶稣是上帝的儿子,认为凡信奉上帝的人都为其“选民”。犹太教盼望弥赛亚(复国救主)降临,认为真正的弥赛亚尚未到来,应继续等待,而基督教则认为真正的弥赛亚已经到来,他就是耶稣。
第五,基督教继承了犹太教的经典,其中包括律法书、先知书、圣录等,并把它称作《旧约圣经》。所不同的是,犹太教还有圣法经传《塔木德》,而基督教则适应时代的发展,编纂了《新约圣经》,以满足传教的需要。
第六,基督教袭用了犹太教的教会这种组织形式及其祈祷、唱诗、读经、讲道等礼拜仪式。但其差别在于犹太教在宗教礼仪中实行“割礼”,强调严格的戒律和繁缛礼仪,而基督教则废除严格的戒律和烦琐的礼仪,实行较为简便的宗教仪式。
第七,基督教最初作为犹太教内部的一支派别时,守的节日是安息日和逾越节。而当它从犹太教中分离出来后,则改安息日为礼拜日,改逾越节为复活节。
第八,基督教不限制其教徒与外族人通婚,而犹太教则规定其教徒不能与未受割礼的外族人通婚。外族人归化犹太教者必须领受割礼。犹太教徒以雅赫维神的“选民”自居,认为自己比别的民族优越,故排斥其它民族。这种排它性和唯民族主义自然阻碍本民族的发展。

第九,基督教与犹太教使用的历法不同。16世纪前,基督教各派教会使用的历法基本上都是儒略历。1582年,历法改革后,西方教会采用的是格列历,即公历;东方教会仍沿用儒略历,即旧历。而犹太教使用的历法则是希伯来历。希伯来历对基督教教历和礼仪节令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如复活节和圣主的节期,每年需按此变动。
第十,基督教与犹太教采用的纪元不同。基督教采用的纪元亦称公元,以耶稣基督诞生年为公元元年。犹太教原来无纪元,直到马加比时代才采用叙利亚国王塞琉古一世的纪元。

闪米特人

在当今社会,人们似乎对闪米特人是非常陌生的。
闪米特人,从远古蒙昧时代延续至世界近代,开枝散叶、不断分化最终融为一体,分布各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历史证明,闪米特文明产生了影响世界的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闪人
        1781年,德国人种学家、民族学家奥古斯特·路德维希·冯·施洛泽(August Ludwig von Schlözer),提出了闪米特人(即闪族人)这一概念。在欧洲基督教占据主导的国家里,人们熟习《圣经》,先知诺亚的长子Shem(闪)一般被认为是闪族命名的来源。《古兰经》中也认为,闪族人与阿拉伯人同源同支。
        闪米特人是一个民族集合的概念,包括了无数分支和地方语言,语言被合称为Sem语。在当今世界,阿拉伯人、犹太人

及叙利亚人都是闪米特人。西亚北非的大多数原住民,多数具备闪族血统,宗教信仰起初是多神论,且信仰先知。
        在早期闪人信仰中,灌木丛和小绿洲就被认为是神的居所,流水和茂盛的植物就被看作是神力恩赐。闪米特的七星神崇拜,衍生出七曜轮流执政,主宰人间祸福,显现出七曜记日与数字七的图腾化的特征,影响了巴比伦、埃及和阿拉伯文明。随着闪族人分散,多神论逐步向一神论过渡。
        不过,因为历史上帝国的兴衰浮沉,闪族人已经阿拉伯化了。在《圣经》创世记10:21-31中,闪的子孙被看作是亚述人、巴比伦人、迦勒底人、塞巴人、希伯来人与阿拉姆人的祖先。英国学者罗伯森·史密斯在《闪米特人的宗教》一书中,展现出闪族人的强大生命力和历史意义。腓尼基文字曾经对希腊文明产生重大影响,而腓尼基文字则渊源于闪米特文明。

泥板画

闪族地带
        在公元前4000左右,闪米特人的足迹已经遍布西亚、北非和欧洲。由于交通不便,按照语言形式又分为了东闪米特人和西闪米特人两支。从人种、信仰、习俗和生活而言,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语言上有差异,显示了复杂的社会环境和语言机制。东闪米特人多数生活在两河流域,逐步强大,渐渐与苏美尔人融合,使用阿卡德语言,曾经建立过一些小国和联盟。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是东闪米特人的典型代表。著名的萨尔贡一世征服了苏美尔人,建立了阿卡德王国。
        西闪米特人则分支庞杂,又分为三个分支:闪米特北中支、闪米特南中支、闪米特南支,彼此之间语言有别,甚至互相攻击。由于政局的变迁,闪米特人都经历过大迁移的运动,生活范围越来越广。库提人是闪米特人一支,曾经又攻击阿卡德王国,混战于美索不达米亚,埃兰人最终取得了胜利。

        闪米特北中支以阿摩里特人、迦南人、乌加里特人、腓尼基人、犹太人、阿拉米人、莫阿比特人、亚奥迪人为代表,主要生活在巴勒斯坦、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北部。闪族人征服了苏美尔之后,分支阿摩利人建立了巴比伦,著名皇帝汉谟拉比名留青史。闪米特农业相当发达,灌溉事业先进于其他族群。
        闪米特南中支以利希亚尼特人、萨姆德人为代表,是闪族人最有活力和年轻的一支。伊斯兰文明兴起之后,闪族人崛起于阿拉伯半岛,最终分化为47个民族。从历史角度看,阿拉伯人与犹太人是同宗同祖的手足兄弟,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与深远的历史、宗教、语言渊源,可以说,犹太文化与伊斯兰文化是同一精神生活下相互撞击与交融的产物。
闪米特南支以马闪人、萨巴人、卡塔班人、哈德拉人、马赫里人为代表,曾经因战争、气候和饥荒等原因,跨越红海,达到非洲埃塞俄比亚,开枝散叶。著名的埃及西奈(Sinai)碑文,显示了闪米特、希腊和北非文化的混溶。
        希伯来人是闪族人中最著名的一支。公元前1250年左右,摩西带领希伯来人出走埃及,占领巴勒斯坦,征服了闪米特人分支--迦南人。公元前1000年,大卫建立统一的以色列犹太王国。公元前63年,罗马帝国控制了闪人居住的地带。闪族人被迫离开本土,流散至世界各地,慢慢被各色人种所融合。在欧洲近代史上,闪米特人后裔犹太人,命运悲惨,饱受欺凌,是闪族人命运的阴霾。

        总而言之,在闪米特文化发展中,创世论、多神说和大洪水等要素,深刻推动了欧洲文明的变革。历史学者孙承熙通过对巴比伦泥板书、《旧约.创世记》和《古兰经》中有关创世神话的比较,勾勒出闪族人在文明演进中的意义。毫无疑问,孕育于西亚的闪族文化,自古巴比伦马尔杜亥神被奉为巴比伦主神开始,标志着宗教由多神论演变为主神论阶段。自犹太教创立始,标志了由主神论演变为民族一神论阶段。

闪米特人在学习

先知

犹太教美学分析与表现

死海古卷

晰了解,也引发了许多的猜想和争执。古卷的内容也丰富多彩,主要分三大类。首先,古卷中近一百卷的书卷,是旧约圣经经卷。除了《以斯帖记》外,旧约圣经的每一卷书都出现了,而且许多卷多次出现;其次,古卷包括了许多圣经注释,圣经评论,解经书,次经和伪经;最后,还包括了非圣经文献。在非圣经文献中,有很大一部份是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书,以及神毁邪恶势力,弥赛亚再来时的公义国度的著述。通过分析古卷的内容,大部分学者认为其原来收藏者是当时的隐士派犹太人。

60多年前,有人在犹太沙漠的一个山洞中首次发现了《死海古卷》的一些碎片。但是一直到前几年,考古学家们才又开始陆续在附近的山洞中发现了其余部分的羊皮卷碎片。这些羊皮卷碎片用希伯来文记录了2000多年前的《利未记》中的部分篇章。死海古卷被称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从圣经的研究角度说,死海古卷使我们对圣经有了前所未有的清

陶片

图中所展示的是以色列以拉要塞遗址的一个考古挖掘点。在这个点上,考古学家们发现一些陶器碎片。陶器碎片上篆刻有五行模糊褪色的文字。考古学家推测,这种篆刻文字应该有3000年的历史。因此,许多考古学家认为这些文字是利用原始的迦南语书写的,而希伯来语的前身就是迦南语。经文中出现的动词“去做”至今仍然保留于希伯来语中。考古学家们由此相信,这些文字就是希伯来语,陶器碎片上的文字就是最古老的希伯来经文。今年11月2日,以色列考古学家约瑟-加芬克尔在以色列耶路撒冷南部一处挖掘遗址进行考察。加芬克尔教授称,在这个遗址挖掘出来的一个陶片上刻有5行3000年前的古希伯来文字,虽然已经有所磨损,但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希伯来文字。其中一块15厘米见方的陶片上有黑线隔开的5行希伯莱文的前身古迦南文字,可解读出“判决”、“奴隶”和“国王”等词,这很可能是一部法律文书。

圣经墙

说法相一致。换句话说,这应该就是圣经墙。据了解,这个新发现暗示了这个城堡和土墙很可能是《圣经》中提到过的一部分,是公元前5世纪的希伯来领导人尼希米重新修建的。尼希米曾在书中详细的介绍了这面墙的结构,该墙随后被巴比伦人破坏。一些学者此前普遍认为这座墙的历史上溯到公元前142年至公元前37年的哈希曼王朝时期。

《尼希米记》中曾经提到过,在耶路撒冷遭到巴比伦人的攻陷和破坏后,耶路撒冷重建项目中就包括圣经墙的重建工程。但考古学家们至今还没有发现这堵圣经墙。图中所展示的陶器碎片和艺术品发现于一堵墙附近,此前这堵墙被认为是哈希曼王朝时期留下的遗址。而这些陶制品却是公元前5世纪的物品。这表明该墙的历史应该更早,应该与《尼希米记》的

西罗亚池遗址

图中的溪水会流过一个著名的场所,即西罗亚池。西罗亚池与犹太宗教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讲述了一个关于耶稣的著名奇迹。现在犹太人到圣殿山朝圣之前,都要经过西罗亚池洗一洗。《圣经-新约》中记载,耶稣曾在一位双目失明者的眼睛上抹上泥土,随后引领他到西罗亚水池清洗,结果奇迹发生了,盲人重见光明。今天,人们仍能在耶路撒冷城的南面看到西罗亚水池的遗迹,因为耶路撒冷的考古学家在《圣经-新约》中记载的西罗亚水池的遗迹上,发现了几处带有台阶的水池、通往水池的一条小路,以及一条连接水池与水源的沟渠。同时,考古学家们还发现了一些与《圣经》同时期的硬币,以及一些陶器和石器的碎片。考古学家称,这些新发现将有助于人们了解西罗亚水池在2000多年前的原貌,弄清楚西罗亚水池的真实用途。目前有人认为它是一个用于宗教目的的水池,有人则认为它不过是个普通的蓄水池。

希律王陵墓

命令杀死伯利恒城的所有男婴,以避免耶稣长大后成为以色列人的新王。不过耶稣的父亲约瑟在梦中得到警告后,带着妻子和儿子逃到埃及,到耶稣长大后他们才回到当时的以色列地区。考古学家在墓穴里发现了一个破碎的石棺,估计完整时约有2.5米长。石棺上的蔷薇花装饰引起了考古学者的注意,显示这个石棺的重要性。然而他们却找不到骸骨,估计是公元66年到72年犹太人叛乱时被犹太反抗者移走。

经过多年的挖掘,考古学家们终于在耶路撒冷以南的一个山丘上发现了希律王陵墓。图片中展示的石棺是由分散在陵墓中不同位置的碎块拼凑而成。考古学家们认为石棺是被起义者击碎的。希律王去世后,他的宫殿成了起义者对抗罗马军队镇压的重要堡垒。起义被镇压后,宫殿也被损毁。根据《新约圣经》记载,希律王以残杀无辜著名,他得悉耶稣出生后,

《以赛亚书》

图片所展示的是死海古卷的部分集成作品,其中包括《圣经》最早被发现的部分,如《以赛亚书》。这部分古卷发现于1947年,是一位贝多因牧羊人在库姆兰会社古遗址的一个山洞中偶然发现的。从1947年开始,有近四万个书卷或书卷的碎片被找到。这些书卷大都储存在瓦罐中,大部份是以希伯来文写在羊皮上的,少数用亚兰文(阿拉米语)写成。据估计,古卷的成书时间,从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一世纪不等。古卷经过了两千年后,大部分都已变成碎片,只有少数的书卷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又经过专家们大约五十多年的努力,近五百卷书卷部分或全部的复原,其中保存最完整的是《以赛亚书》。

古罗马潜逃隧道

这一城市,“这是人们隐藏和逃离耶路撒冷火灾和毁灭之灾的地方”。在罗马人征服耶路撒冷前的6个世纪,第二犹太共和国维持了6个世纪,在第二犹太共和国时期,第二圣殿是犹太人朝圣的中心。这是犹太人的统治者希律王建造的最著名的建筑。第二圣殿时期大致从公元前515年圣殿重建开始,直到公元70年第二圣殿被罗马人毁灭结束。

公元70年,古罗马人洗劫耶路撒冷时,犹太人就是依靠地下隧道和地下室来逃跑和避难的。图中所示的就是“第二圣殿”时期众多的隧道之一,位于耶路撒冷城主要干道之下。考古学家们在其中发现的陶器碎片和硬币验证了隧道的历史和作用。历史学家约瑟夫-福那维斯在《犹太人之战》中指出,大量犹太人隐藏生活在此地道里,直到他们从此地道的南端逃离

马察达传奇遗址

人头发。1969年,以色列政府对这些遗物进行了国葬,认为他们来自马察达的犹太人。然而,最近一些考古学家表明这些遗骨确实是罗马敌军中的犹太人。虽然存在一些争议,但图中所示的马察达山顶要塞仍然是以色列最有吸引力的景点之一。

马察达山顶要塞被认为是犹太人最著名的历史遗址之一。公元73年,大约900名犹太人在遭到罗马人的袭击后,坚守于马察达山顶要塞而拒绝投降,最终集体自杀于此。这一故事在以色列的民族神话中有着重要地位。但最近一些研究质疑其真实性。一些学者认为,集体自杀夸大其词甚至根本就没有发生。因为考古学家在澡堂里发现了二具男人骨架和一堆女人

陶器

但陶器显示了公元前 8 世纪犹太人的社会政治集中度。这种集中化可能促成了公元前 7 世纪犹太食品生产的增长。在亚述在公元前 700 年左右摧毁了以色列并摧毁了犹大之后,许多犹太人迁移到贝尔谢巴山谷,那里“每年可以生产 5,000 多吨谷物”。尽管考古记录没有明确说明犹太人在公元前 7 世纪生产大量粮食时使用的具体技术,但与粮食生产相关的迁移和技术促进了犹太人在区域经济中的重要参与.公元前 7 世纪,非利士城市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如葡萄酒和橄榄油,如阿什凯伦和以革伦。犹大参与了这个系统,主要为自己生产粮食。然而,多余的粮食被卖到沿海的非利士城市,因为他们无法生产足够的粮食。简单地说,在公元前7世纪,犹太人利用粮食生产技术参与当地经济,生产粮食。

直到公元前 8 世纪末以色列(北方王国)崩溃之前,犹大一直处于以色列的控制之下。然而,考古记录显示公元前 8 世纪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公元前 10 世纪和 9 世纪,犹太人通常被称为五彩滑梯、手工陶器。相比之下,公元前8世纪的陶器色泽浅、标准化、品种少。公元前10世纪到9世纪的陶器是少量制作的,而公元前8世纪的陶器则需要大量的“标准化”陶器制作。虽然不是最令人兴奋的技术

镶嵌画

工作人员发掘出过一块以色列古犹太会堂的镶嵌画板。
这一大片复杂的马赛克画中,一隅有着剧场面具图像。有一个全副武装、准备上战场的大象图像。一张《圣经》里的传奇英雄参孙(Samson)的脸。在完整的镶嵌画中,他用肩膀扛着加萨之门。画中还可能包含了亚历山大大帝的图像。完整镶嵌画的照片尚未发表。

发现过程
        6月底,在考古学家窸窸窣窣的低语,以及十字镐与泥刀在岩石上发出的刮擦声中,突然传出一声大叫。 “快叫裘蒂过来!这里有更多的马赛克画!”
这些挖掘的人呼唤的是裘蒂‧马格内斯(Jodi Magness),她是以色列犹太古村落胡科克的考古计划主持人。在高耸于加里利海(Sea of Galilee)上方的丘陵上工作的考古团队,已经在湮没的犹太会堂废墟里发现了一片又一片惊人的马赛克地板。
       自从第一片由具有天然色泽的小石头拼贴而成的地板在2012年重见天日后,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Chapel Hill)的教授马格内斯,以及计画副主持人、以色列文物管理局(Israel Antiquities Authority)的考古学者淑娃‧基斯勒维兹(Shua Kisilevitz),每年6月都会重返这座遗址,探索千百年来层层堆积的泥土和碎石下方,到底有些什么。
“这些马赛克画完全是个惊喜,”马格内斯说,她的部分研究是由国家地理学会所赞助。 “这个类型的犹太会堂——最典型的例子是位于数公里之外的迦百农(Capernaum)会堂——多半没有马赛克地板,它们的地板是石板铺面。”
根据在胡科克犹太会堂的地基中所找到的文物,例如古陶器碎片和钱币,马格内斯如今认为这栋建筑可追溯至公元5世纪——当时罗马帝国正统治着这个地区,而基督教也已成为帝国的官方宗教。
2013年至2014年,这一大片矩形马赛克画只揭露了一部分,在今年的田野工作初期,这个专家和学生志工团队发掘了剩余的部分。他们现在已经确认,这幅马赛克镶嵌画铺满了犹太会堂的东侧走廊,而走廊宽度超过3公尺。
这幅马赛克画镶嵌在波浪条状的边框里,由三个横向区块所组成,描绘佩带矛与盾的士兵、全副武装备战的大象、战后场景和身穿长袍的男子——其中有些被框在一栋建筑物的石头拱门内。
「大象的出现代表我们首度在古代的犹太会堂里,发现了对于非圣经故事的描绘,」马格内斯说。

       根据在胡科克犹太会堂的地基中所找到的文物,例如古陶器碎片和钱币,马格内斯如今认为这栋建筑可追溯至公元5世纪——当时罗马帝国正统治着这个地区,而基督教也已成为帝国的官方宗教。
       2013年至2014年,这一大片矩形马赛克画只揭露了一部分,在今年的田野工作初期,这个专家和学生志工团队发掘了剩余的部分。他们现在已经确认,这幅马赛克镶嵌画铺满了犹太会堂的东侧走廊,而走廊宽度超过3公尺。
       这幅马赛克画镶嵌在波浪条状的边框里,由三个横向区块所组成,描绘佩带矛与盾的士兵、全副武装备战的大象、战后场景和身穿长袍的男子——其中有些被框在一栋建筑物的石头拱门内。
        “大象的出现代表我们首度在古代的犹太会堂里,发现了对于非圣经故事的描绘,”马格内斯说。最上方的区块是最大的一块,有两个重要的男性人物,一个身穿白色长袍,戴着高阶佩章,另一个穿着战袍、身披代表皇室身分的紫色斗篷、头戴统治者皇冠。
“专家们正在研究这个部分,并且会提出不同的诠释与可能性,”马格内斯说。 “我的个人看法是,这上面描绘的是亚历山大大帝与耶路撒冷犹太教大祭司的著名会晤。这是亚历山大死后的数个世纪里,在犹太人之间述说流传的传说,而且在许多古老文献中都有记载。”
同样位于东侧廊道、就在那幅大型镶嵌画旁,考古团队还为当初最先发现的镶嵌画场景揭露了更多部分。 2012年田野季期间,初次参与挖掘的志工布莱恩‧波曾(Bryan Bozung)以泥刀刮除覆盖在一个人脸图像上的最后一层泥土,获得了那个惊人的初步发现。结果证实那是一个戴着耳环的女子脸庞,旁边的黑色卵形图案上,则有六行白色的希伯来文字。
虽然铭文不完整,以色列考古学家大卫‧阿密特(David Amit)仍在2013年他过世前不久,提出了这段译文:
而受祝福的人
〔是这个镇上的人吗? 〕他们
遵守所有
戒律。所以愿
你在劳苦中丰足,阿门,细拉
平安
这段铭文想要表达的确切意思,以及那名女子是谁,是这个遗址的诸多谜团当中的两个。
今年这个团队发现了镶嵌画的更多部分——图案内容包括丰腴的美少年、色彩鲜艳的小鸟、很长的花环,以及可能与戴欧尼斯(Dionysus)有关的跳舞男子,戴欧尼斯是希腊罗马神话中的酒神、狂欢之神和戏剧之神。每个角落都标记着一个圈着剧场面具的奖章。
为何这类古典时期的图像会出现在犹太会堂是另一道谜题,但随着发掘持续进行,这个团队可能会找到可以提供事件背景与合理解释的马赛克画。
目前这些马赛克镶嵌画保存在一个安全的地方,而挖掘的区域已经回填。在这个古老的农业地区,现在仅能看到一座山坡,上面点缀着古老而弯曲的橄榄树,在附近被烈日晒得干枯的草原上吃草的马和牛,以及下方远处波光潋滟的加里利海所构成的绝美全景。

是,这上面描绘的是亚历山大大帝与耶路撒冷犹太教大祭司的著名会晤。这是亚历山大死后的数个世纪里,在犹太人之间述说流传的传说,而且在许多古老文献中都有记载。”
       同样位于东侧廊道、就在那幅大型镶嵌画旁,考古团队还为当初最先发现的镶嵌画场景揭露了更多部分。 2012年田野季期间,初次参与挖掘的志工布莱恩‧波曾(Bryan Bozung)以泥刀刮除覆盖在一个人脸图像上的最后一层泥土,获得了那个惊人的初步发现。结果证实那是一个戴着耳环的女子脸庞,旁边的黑色卵形图案上,则有六行白色的希伯来文字。
       虽然铭文不完整,以色列考古学家大卫‧阿密特(David Amit)仍在2013年他过世前不久,提出了这段译文:
而受祝福的人
〔是这个镇上的人吗? 〕他们
遵守所有

戒律。所以愿
你在劳苦中丰足,阿门,细拉
平安
        这段铭文想要表达的确切意思,以及那名女子是谁,是这个遗址的诸多谜团当中的两个。
       这个团队还发现了镶嵌画的更多部分——图案内容包括丰腴的美少年、色彩鲜艳的小鸟、很长的花环,以及可能与戴欧尼斯(Dionysus)有关的跳舞男子,戴欧尼斯是希腊罗马神话中的酒神、狂欢之神和戏剧之神。每个角落都标记着一个圈着剧场面具的奖章。
       为何这类古典时期的图像会出现在犹太会堂是另一道谜题,但随着发掘持续进行,这个团队可能会找到可以提供事件背景与合理解释的马赛克画。
     

文学著作

犹太教(Judaism)中有三部典籍:第一部是《希伯来圣经》(又称《塔纳赫》),所有犹太人都要绝对忠诚地信奉它;《希伯来圣经》的前五卷书称为《托拉》(又称《律法书》、《摩西五经》),是其中最重要的著作。第二部是《塔木德》,它对《托拉》及犹太教经文中的“613条诫律”逐一做出了详尽解释。第三部是《米德拉什》。除《托拉》外。犹太教典籍多是一些阐释与评注式著作,由于编纂年代和地域的不同,常常出现相互包容和交叉评注现象。

希伯来圣经(Hebrew Bible)是犹太教的启示性经典文献,内容和旧约全书一致,但编排不同,包括律法书、先知书和诗文三部分,总共24卷(小先知书在希伯莱圣经中算一卷)。
2015年7月,以色列和美国的科学家使用先进的数码扫描技术使得1500年前被烧毁的希伯来圣经经文重见天日。

希伯来圣经

中文名        希伯来圣经
外文名        Hebrew Bible
属 性          犹太教的启示性经典文献
包 括          律法书、先知书和诗文三部分
卷 数           24卷
基本部分    摩西五经Torah

希伯来圣经最基本的部分是摩西五经Torah(תורה),犹太教教徒往往相信这五经就是先知摩西所作,当然总用第三人称称呼自己或许也是先知写作的一种方式;不过多数人认为摩西五经应该不是由一个人完成的,只不过他们的名字都归结到了摩西这里,因为摩西完成了其中绝大部分篇幅。

作者

1)律法书:
《创世记》(Genesis)、《出埃及记》(Exodus)、《利未记》(Leviticus)、《民数记》(Numbers)、《申命记》(Deuteronomy)。
2)先知书:
《约书亚记》(Joshua)、《士师记》(Judges)、《撒母耳记》(Samuel)、《列王记》(Kings)、《以赛亚书》(Isaiah)、《耶利米书》(Jeremiah)、《以西结书》(Ezekiel)、《十二小先知书》(The Twelve:《何西阿书》[Hosea]、《约珥书》[Joel]、《阿摩司书》[Amos]、《俄巴底亚书》[Obadiah]、《约拿书》[Jonah]、《弥迦书》[Micah]、《那鸿书》[Nahum]、《哈巴谷书》[Habakkuk]、《西番雅书》[Zeohaniah]、《哈该书》[Haggai]、《撒迦利亚书》[Zechariah]、《玛拉基书》[Malachi])。
3)著作:
《诗篇》[Psalms]、《箴言》[Proverbs]、《约伯记》[Job]、《雅歌》[Song of Songs]、《路得记》[Ruth]、《耶利米哀歌》[Lamentations]、《传道书》[Ecclesiastes]、《以斯帖记》[Esther]、《但以理书》[Daniel]、《尼希米-以斯拉记》(Nehemiah-Ezra)、《历代志》[Chronicles]。

正典目录

塔木德(Talmud)希伯来文talmodh的音译,原意为“教学”。本指犹太教口传律法集,又称“口传《托拉》”,后指犹太教自公元1世纪末到公元500年间编定的希伯来圣经文献汇集。为该教仅次于圣经的主要经典。由于编纂地点不同,又分为《巴勒斯坦塔木德》和《巴比伦塔木德》两种版本。
《塔木德》包含三大部分:1、《密西拿》(Mishnah,字意是“复述”,指重述律法),是口传律法经典;2、《革马拉》(Gemara,古叙利亚阿拉美语,意为“完成”),是对第一部分的诠释和阐述;3、《米德拉西》(Mi-drash,由希伯来字Midh演化而成,意为“解释”、“闻述”),是根据圣经经文所作的讲道与对圣经的通俗解说。全部共35大本。写作《塔木德》的犹太教师被后世称为“塔木德贤人”(Talmudic Sages)。

塔木德

米德拉什(希伯来语:מדרש 英语:Midrash),又译米德拉西或密德拉西,希伯来语“解释”、“阐述”之意。犹太教解释、讲解《圣经·旧约》的布道书卷。公元2世纪时已有雏形,6-10世纪全部成书。全书按《圣经·旧约》各卷的顺序编定,对之进行通俗的解释与阐述,分别称为该卷的“米德拉什”。但每篇可有单独名称,如:“《出埃及记》的米德拉什”等。
《米德拉什》的分为两种:《哈拉哈》(意为“规则”)-讲解经文中的律法、教义、礼仪与行为规范,说明律法如何应用在犹太人现实生活中,具有较高的权威性,文体庄重严谨。《哈加达》(意为“宣讲”)-阐述经文的故事、寓意、逸事、传奇,及奥秘的含义等,亦受尊重,但更有趣味性。《米德拉什》对于了解犹太教有重要的价值,它是犹太教的通俗性典籍。犹太教家庭的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米德拉什》。

米德拉什

《圣经》是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共同经典,出于希伯来文kethubhim,意为“文章”,后衍意为“经”;希腊文作graphai,拉丁文作Scripturoe,汉译作“经”。犹太教的宗教经典是指《塔纳赫》(或称《希伯来圣经》),而基督宗教的则指《旧约圣经》(《旧约全书》)和《新约圣经》(《新约全书》)两部分。
《塔纳赫》,又称《玛加伯》、《泰纳克》或《希伯来圣经》,为犹太教第一部重要经籍,后来的基督教称之为“希伯来圣经”或“旧约圣经”,但在犹太人来说,Tanakh显然并不是“旧的约”,而是始终如一的。塔纳赫是希伯来文תנ״ך的音译,这是三个单词开头字母的缩略字。《塔纳赫》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
1. 《妥拉》(Torah / 希伯来文:תורה‎):意思是教导、训

圣经·旧约

诲,基督徒常常称其为律法书,一套共5卷,普遍称摩西五经。
        2. 《先知书》(Navim / Nevi'im/希伯来文נביאים‎):意思是“先知们”,共8卷,分上下两部分,记录了曾教导和带领犹太人的先知事迹。
        3. 《圣录》(Ketuvim / Kh'tuvim / 希伯来文:כתובים‎):意思是作品集,共11卷,内容主要关于礼拜仪式、诗歌、文学、历史,又称为《哈吉奥格拉法》(Hagiographa)。
       整部《塔纳赫》共24卷,所以又称二十四书。而根据这三部分经卷名称的略语,组合了“Tanakh”(塔纳赫)作为典籍总称。
释源传说是《塔纳赫》中的重要文类,以记载以色列民族文化传统中的重要地名、人名、族群、俗语、宗教习俗等来源为内容,是其古老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释源传说这一文类,不仅大量保留了古代以色列民族文化中诸多名称、族群俗语与宗教文化习俗的来源,而且在文士群体的汇编书写之下,承载了纪念、讽刺与价值判断等诸多文学功能,使该群体的思想观念得以传达。这些传说亦是以色列民族集体记忆与民族传统的重要载体,对古代以色列历史、宗教、文学与文化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根据内容,《塔纳赫》中的释源传说主要可被分为以下五种基本类型,参见下页:

诗歌

如同诗歌这一体裁在众多古老民族的文学中都十分发达一样,古代以色列民族的诗歌创作,亦在其整个文学创作中占据着突出的地位,这从其民族经典《希伯来圣经》中看得十分清楚。《希伯来圣经》中不但有多卷纯粹的诗歌作品,而且即便是在以叙事体为主的经卷中,常常也会夹杂着为数不少的诗歌体段落。谈到这部经典中成卷的诗歌.《诗篇》一卷毫无疑问应该首推为最能代表古典希伯来诗歌特点的作品。个中原因当自然不只是因其由长短不一的150篇诗歌构成,表现了丰富而深刻的主题和民族文化意蕴,还在于在此一卷诗歌文本中,囊括了古典希伯来诗歌各种类型的作品。
如果我们以对古典诗歌形式的一般认识去看待古典希伯来诗歌,结果肯定会颠覆读者的阅读经验。尽管我们知道在不同民族的文学中诗歌的形式具有极大的差别,但是,诗歌是一种具有韵律、使用意象等各种修辞手段和凝练性的特殊语汇的文体,却是可以认定的普遍一致的特征。然而,当我们阅读《诗篇》以及《希伯来圣经》中的大量诗歌时却会立刻发现,它们在其他方面符合上述要求,但却并不具备严格、完整的韵律持征。与我们所了解的其他民族古典诗歌形式尤其注重押尾韵所不同的是,《希伯来圣经》中的诗歌不押尾韵。由于古希伯来文词汇的构词法特点以及定冠词、介词等的运用,有时不仅在诗歌中,甚至在叙述性的句子里,会出现交又性的押头韵的现象。
气纳体是其中一种精致而独具风格的诗歌体裁。其采用的基本音步形式是抑扬格,诗句前长后短,抑扬顿挫,有效地传达出了哀歌的特征,仿佛诗人由悲痛哀嚎到哽咽流泪的情景历历如在目前。正因为如此,德国希伯来语言学者卡尔巴徳才十分形象地说:"气纳体”的诗句的第二部分“像其呈现的那样,似乎(声音)逐渐消弱下去.....一种哀伤、忧郁的调子由此而生”。

后短,抑扬顿挫,有效地传达出了哀歌的特征,仿佛诗人由悲痛哀嚎到哽咽流泪的情景历历如在目前。正因为如此,德国希伯来语言学者卡尔巴徳才十分形象地说:"气纳体”的诗句的第二部分“像其呈现的那样,似乎(声音)逐渐消弱下去……一种哀伤、忧郁的调子由此而生”。

智慧人的舌善发知识,
愚昧人的口吐出愚昧。
——《箴言》15.2

那坐在天上的必发笑,
主必嗤笑他们。
———《诗篇》2.4

电影

《辛德勒的名单》
《辛德勒的名单》是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连姆·尼森、本·金斯利、拉尔夫·费因斯、艾伯斯·戴维斯等主演的战争片。该片于1993年11月30日在美国华盛顿点映,1993年12月15日在美国正式上映 。
该片改编自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肯尼利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名身在波兰的德国人奥斯卡·辛德勒,在二战时雇用了1100多名犹太人在他的工厂工作,帮助他们逃过被屠杀的劫数 。
1994年,该片获得了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等7个奖项。

想的严肃性和非凡的艺术表现力都达到了几乎令人难以超越的深度。而辛德勒代表了人类还没有被战争完全吞没的人性良知 。(搜狐娱乐评)
       该片情节感人,气势悲壮,而以黑白摄影为主调的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更使该片具有了一种真实的效果,感人肺腑,发人深思。该片中电影语言的运用十分出色,在表现犹太人的悲惨遭遇时,有一个镜头中出现了红色,在冲锋队屠杀犹太人的场景中,穿红衣的小女孩与画面形成了极其强烈的对比,产生了具有艺术冲击力的视觉效果,而当小女孩再次出现时,她已经是运尸车上的一具尸体。这一处理手法很经典,同时也点明了主人公思想上所受的冲击。对于辛德勒来说,这一小女孩代表了他所有看见的犹太人的不幸,代表了他心理中发生的变化。这一镜头具有的深层内蕴和艺术价值都是足以载入史册的。当该片进行到犹太人走出集中营,获得自由时,银幕上骤然间大放光明,出现了灿烂的彩色。这一明显的电影语言技巧的运用,给该片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由压抑阴沉的黑白两色到丰富的自然色彩,形象地尽显了人们解除死亡危险,重获自由后的开朗心情。该片的结尾同样具有其感人的艺术魅力。它体现出了犹太人对辛德勒的无限敬意,同时也使该片具有了回顾历史、发人沉思的艺术效果,很大的拓展了该片的表现空间 [11

剪辑的手法,独特的运镜,对剧中主角们内心世界的深入描写,使《辛德勒的名单》被赞誉为登峰造极之作,这既是一部充满智慧与热忱的电影,也是斯匹尔伯格从影以来最感人肺腑的作品之一 [9] 。影片中的辛德勒虽然拯救了一千多名犹太人,但对他的描写不是完美的,而是充满复杂性格,有着投机商人的特性,这个复杂的、甚至有些无耻的人物,因为良知做出了战争中伟大的事迹来  。该片思想的严肃性和非凡的艺术表现力都达到了几乎令人难以超越的深度。而辛德勒代表了人类还没有被战争完全吞没的人性良知 [12] 。(搜狐娱乐评)

自由时,银幕上骤然间大放光明,出现了灿烂的彩色。这一明显的电影语言技巧的运用,给该片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由压抑阴沉的黑白两色到丰富的自然色彩,形象地尽显了人们解除死亡危险,重获自由后的开朗心情。该片的结尾同样具有其感人的艺术魅力。它体现出了犹太人对辛德勒的无限敬意,同时也使该片具有了回顾历史、发人沉思的艺术效果,很大的拓展了该片的表现空间。

《美丽人生》
《美丽人生》是一部由罗伯托·贝尼尼执导,罗伯托·贝尼尼、尼可莱塔·布拉斯基、乔治·坎塔里尼等人主演的剧情片。1997年12月20日,该片在意大利上映。
该片讲述了一对犹太父子被送进了纳粹集中营,父亲利用自己的想象力扯谎说他们正身处一个游戏当中,最后父亲让儿子的童心没有受到伤害,而自己却惨死的故事。1999年,该片在第71届奥斯卡奖获得了最佳外语片、最佳男主角、最佳配乐三项奖项 。

战这段历史。罗贝托·贝尼尼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为在二战中所有受伤的人们注射了一针止痛剂(魏楚豫评)。
       《美丽人生》不是一场悲剧,从一开始圭多搞笑的出场就可以看出导演罗贝托·贝尼尼想营造一种喜剧的氛围,但绝对不是为了媚俗大众而故意削弱电影的思想性。其实恰恰相反,贝尼尼这么处理就是为了不媚俗,为了表现更深层的思想,不让观众再沉溺在浅层的感动上。贝尼尼只是想通过这部影片告诉所有真正热爱生活的人们,噩梦是暂时的,相信美丽的人生才是永远的。就算在集中营里,圭多脸上始终带着笑容(新浪网评)

黑色幽默的手法
《美丽人生》 用黑色幽默的手法描述了圭多一家在纳粹集中营中的悲欢离合,展示了圭多对美丽人生的憧憬和在残酷环境中特有的乐观(新浪网评) [12] 。这部电影完全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反映二战题材的影片,它是一幕黑色的喜剧,它以一种超越常规的新鲜的角度,通过另一个侧面来面对二战这段历史。罗贝托·贝尼尼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为在二战中所有受伤的人们注射了一针止痛剂(魏楚豫评)。
《美丽人生》不是一场悲剧,从一开始圭多搞笑的出场就可以看出导演罗贝托·贝尼尼想营造一种喜剧的氛围,但绝对不是为了媚俗大众而故意削弱电影的思想性。其实恰恰相反,贝尼尼这么处理就是为了不媚俗,为了表现更深层的思想,不让观众再沉溺在浅层的感动上。贝尼尼只是想通过这部影片告诉所有真正热爱生活的人们,噩梦是暂时的,相信美丽的人生才是永远的。就算在集中营里,圭多脸上始终带着笑容(新浪网评)

音乐

八,他是一切弹琴吹第之人的祖师。"
        在大卫王时期,大约公元前1010年,犹太音乐进入了黄金时代。此时不同的乐器可能有着不同的宗教用途,出现了许多接受过音乐训练的专职的乐手。大卫王本身也是一名音乐家,相传他是一名出色的拨弦乐器演奏家,在上帝的启示下创作过许多各式各样优美的歌曲,并且还发明制作了一些乐器,他也因此深受扫罗王的赏识。大卫在位期间十分重视音乐的作用,他组建了一支圣殿乐团,规模相当庞大,有4000个歌手和乐手,每到三大节期间整个乐团会齐聚圣殿一起奏乐歌唱。另一件反映大卫王重视音乐的事件是在大卫王搬运约柜回耶路撒冷时,旁边伴随着各样的歌唱者和演奏者,而在乐器的使用方面也较为多样,场面庄重神圣而又宏大。而犹太史上另一位极其重视音乐的国君所罗门王,他对古代犹太音乐的贡献也颇为巨大。智慧的

犹太音乐的起源和犹太宗教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音乐在犹太人的日常生活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尤其在崇拜上帝方面。关于记载犹太人早期音乐活动的文献非常少,大多数与音乐相关的内容可以在《圣经1旧约》当中找到些线索,从圣经当中的一些篇章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早期犹太乐器的使用情况以及音乐美学观。圣经记载的第一次音乐相关内容,在第一章创世记出现,“雅八的兄弟名叫犹八,他是一切弹琴吹第之人的祖师。"
在大卫王时期,大约公元前1010年,犹太音乐进入了黄金时代。此时不同的乐器可能有着不同的宗教用途,出现了许多接受过音乐训练的专职的乐手。大卫
王本身也是一名音乐家,相传他是一名出色的拨弦乐器演奏家,在上帝的启示下创作过许多各式各样优美的歌曲,并且还发明制作了一些乐器,他也因此深受扫罗王的赏识。大卫在位期间十分重视音乐的作用,他组建了一支圣殿乐团,规模相当庞大,有4000个歌手和乐手,每到三大节期间整个乐团会齐聚圣殿一起奏乐歌唱。另一件反映大卫王重视音乐的事件是在大卫王搬运约柜回耶路撒冷时,旁边伴随着各样的歌唱者和演奏者,而在乐器的使用方面也较为多样,场面庄重神圣而又宏大。而犹太史上另一位极其重视音乐的国君所罗门王,他对古代犹太音乐的贡献也颇为巨大。智慧的所罗门王不仅仅创作了1005首诗篇,在他的领导下重建了圣殿,音乐组织重新恢复,为了满足圣殿崇拜各种需求建立宗教音乐学校,使音乐再次响彻犹太人神圣的殿堂。在圣经当中最长的一卷.诗篇,就被称为圣殿时期的诗集。

所罗门王不仅仅创作了1005首诗篇,在他的领导下重建了圣殿,音乐组织重新恢复,为了满足圣殿崇拜各种需求建立宗教音乐学校,使音乐再次响彻犹太人神圣的殿堂。在圣经当中最长的一卷.诗篇,就被称为圣殿时期的诗集。
       圣经时代的犹太歌曲没有留下太多的记录给后世。早期的犹太圣歌有自己固定的曲调,而且这种曲调与现代音乐中的大小调式并不相同,歌咏圣歌的人在曲调的基础上自由地运用节奏,以便更好地配合经文。关于这些曲调在圣经的诗篇标题当中有所体现。例如:圣殿的歌手全是男子,但在圣经诗篇46的题记所标用少女调,此处所指的意思为用高音演唱或用高音乐器伴奏。诗篇颂唱的形式有应答、对唱、齐唱或独唱。叠句采用简单的单字,并且由全体会众来吟唱。这些以基本的曲调来吟唱诗扁的方式还影响了早期基督教圣歌音乐的发展。
       在古代的以色列,音乐还具有一些特别的作用。“现在你们给我找一个弹琴的来。弹琴的时候,耶和华的手就降在以利沙身上。"由此可见,犹太人认为音乐以使先知的心平静下来,从而更好地领受上帝的旨意。“我们的主可以吩咐面前的臣仆,找一个善于弹琴的来,等神那里来的恶魔临到你身上的时候,是他用手弹琴,你就好了。“笔者认为此处的音乐观念应该理解为音乐对情绪的安抚作用。音乐可以舒缓不良的情绪,使人趋于平静,而文中所说的恶魔应该大体就是指这些不好的、使人心烦意乱的情绪或者心态。最能体现犹太音乐宗教性的记载大多体现在圣经的诗篇里,尤其在诗篇的第150篇,表现了犹太人对上帝的崇高赞美以及虔诚之心。除了宗教功用外,犹太人此时可能也比较重视音乐带给以人生活上的享受。例如:"弹琴鼓瑟唱消闲的歌曲,为自己制造乐器,如同大卫所造的。"

歌曲,为自己制造乐器,如同大卫所造的。"
       犹太人的宗教音乐作为犹太音乐最为突出的标志,对维系犹太传统和凝结犹太人情感有着重要意义。无论是在哪一时期,宗教音乐对犹太教的传承,对犹太传统的保护都有着很大的功用,音乐这一具有感染力的方式和经文的结合,熏陶着犹太人的灵魂,使虔诚信仰不至中断。另一方面,从圣经时代起,犹太民族就非常重视音乐,无论是大卫王还是所罗门王时期,专业音乐团体的设置以及专业乐工的培养,促进了犹太音乐的发展,使犹太民族具备了高度的音乐索养;宗教音乐活动还使同社区的犹太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加强了犹太人之间的沟通和凝聚力,并且依托音乐表达了共同的民族情感,促进了民族精神的觉醒和自我身份的认同。

舞蹈

说,“我们心中的快乐止息,跳舞变为悲哀。”总而言之,舞蹈是古代犹太人的一种情感与意向的表现形式,不分悲喜。不过,舞蹈大多发生在喜庆场合,这也是事实。当耶利米表示要重振民族士气,修复耶路撒冷圣城时,以色列人民欢欣鼓舞,耶和华便对以色列人民说:“以色列的民哪,我要再建立你,你就被立。你必再以击鼓为美,与欢乐的人一同跳舞而出。”耶利米还向大家传达耶和华的预育:重建以色列民族的时刻一且到来,五谷丰登,牛羊成群,到处是歌声,“那时处女必欢乐跳舞,年少的年老的,也必一同欢乐”,因为人们的悲哀将转为欢喜。从上面的儿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舞蹈在犹太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宗教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在传统中的深厚的基础。

在古代犹太人的社交和宗教场合中,常常有舞蹈的参与,久而久之,它被看作是一种喜悦的表示或是宗教虔诚的举动。《旧约》中就有不少关于舞蹈的记载。《传道书》第子章开头就说:“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生有时,死有时,悲动力有时,跳舞也有时。”我们不能误解这个说法,以为舞蹈活动只发生在高兴时候。其实不然,犹太人在悲哀时也会舞。例如《耶利米哀歌》第5章第15节中说,“我们心中的快乐止息,跳舞变为悲哀。”总而言之,舞蹈是古代犹太人的一种情感与意向的表现形式,不分悲喜。不过,舞蹈大多发生在喜庆场合,这也是事实。当耶利米表示要重振民族士气,修复耶路撤冷圣城时,以色列人民欢欣鼓舞,耶和华便对以色列人民说:“以色列的民哪,我要再建立你,你就被立。你必再以击鼓为美,与欢乐的人一同跳舞而出。”耶利米还向大家传达耶和华的预育:重建以色列民族的时刻一且到来,五谷丰登,牛羊成群,到处是歌声,“那时处女必欢乐跳舞,年少的年老的,也必一同欢乐”,因为人们的悲哀将转为欢喜(详见《耶利米书》第1章第¢、13节)。从上面的儿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舞蹈在犹太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宗教活动中的重要
地位以及它在传统中的深厚的基础。

       圣经中对舞蹈动作也作过描绘,有大步跃前、向上跳跃、双脚同跳、来回不停地跳、越过障碍跳、绕圈子跳、柔弱缓慢地跳,等等。犹太人并不是在一切节日都以同样热情起舞的。有三个犹太节日总是伴随着舞蹈,加人者甚多,舞姿较为欢快,因而十分热闹,一是逾越节,二是初次收获节,三是收割节。
        如果按舞蹈的起因和场合来区分的话,犹太舞蹈可以分成:胜利舞、迷狂舞、节日舞、求爱舞、婚礼舞等。胜利舞是为了庆祝军事上打败敌人的舞蹈。当将士凯旋而归,他们的妻女喜悦之情可以想象,所以胜利舞大多由妇女们组成。其形式是由一妇女领头载歌载舞,在她后面有一群妇女以歌和舞跟随附和,有时还要用琴、瑟、鼓、笛等器乐加以伴奏。《出埃及记》第15章第20-21节中记叙了犹太人出埃及过程中,胜利渡过红海,亚伦的姐姐女先知米利暗( Miriam )手里拿着鼓,众妇女也跟着拿鼓一起跳舞,米利边跳边应着节拍说些庆贺胜利感谢上帝耶和华的话。
       迷狂舞带有浓厚的宗教或巫术色彩。上面所举的大卫在耶和华和约柜前的舞蹈就是迷狂舞的具体例证。根据《撤母耳记(上)》第10-19章的叙述,先知们在对事情作预测之前,往往要跳迷狂舞。撒母耳用音油倒在扫罗头上时,便预言扫罗以后会遇着些什么人,其中会遇到一班先知从邱坛下来,“前面有鼓瑟的、击鼓的、吹笛的、弹琴的,他们都受感说话。耶和华的灵心大大感动你,你就与他们一同受感说话。”所谓“受感”,其实就是在器乐的催发中,激起身心的一种与常态不同的专注而激动的状态,进而达到一种迷狂状态,好象在与上帝对话。这时,先知所说的预言,往往被看成是上帝的指示。“受感”被解释为“上帝附体”的原因也在于此。有些学者认为,也是一种迷狂舞。不过,最普遍的迷狂舞乃是一种宗教舞。《诗篇》第149和150章都提及犹太人赞美歌颂上帝时要击鼓、弹琴、跳舞。《诗篇》第
150章中是这样说的:“要用角声赞美他,鼓瑟弹琴赞美他,击跳舞赞美他,用丝弦的乐器和箫的

知所说的预言,往往被看成是上帝的指示。“受感”被解释为“上帝附体”的原因也在于此。有些学者认为,也是一种迷狂舞。不过,最普遍的迷狂舞乃是一种宗教舞。《诗篇》第149和150章都提及犹太人赞美歌颂上帝时要击鼓、弹琴、跳舞。《诗篇》第150章中是这样说的:“要用角声赞美他,鼓瑟弹琴赞美他,击鼓跳舞赞美他,用丝弦的乐器和箫的声音赞美他,用大响的钹赞美他,用高声的钹赞美他,凡有气息的,都要赞美耶和华。”可以想象,在诸多器乐的喧染下,在衷心赞美的舞蹈跳跃中,舞蹈者便进人了一种宗教迷狂的状态之中。
       节日舞主要是指犹太人在生活与生产中的重大时刻而进行的舞蹈。例如每年收获季节到在收舞,男女老少都自发参加,形成传统。这种舞蹈生活气息浓厚,没有宗教舞蹈时么肃穆和那么多的规矩,可以尽兴发挥,说笑自如,农业是粮食的来源,而边南地区的水漂不足,因此水至关重要。在引水灌溉时,有时也会有舞蹈出现,这种舞蹈是逐渐达到高潮的。一份文献上竟这样称赞道:“谁没有亲眼见过引水时节舞蹈中所表现出来的喜悦,谁就没有感受过人生的快乐。”虔诚的人把灌人农田的水看成是上帝的惠赐,从事各种行业的人也都会对好年成表示祝愿。他们纷纷加人舞蹈的行列,有的手执火炬,有的欢乐地喝着歌。以七弦琴、竖琴、铜钹、手鼓和其他多种乐器奏出喜悦轻快的音乐。有一点与迷狂舞的肃穆形成鲜明的对比,就是在节日舞中常常加入杂技来助兴。“在这种庆祝中,有时还要在舞蹈中加人一些带杂技的动作,例如有人同时在手中抛接8只火炬,有人卧伏在地上,只用两只大姆指接地,去吻上地,突然又从地上跃起。”犹太人在结茅节( the Festival of Tabernaclesl 注打时,着牺牲,人群队伍跟随着其

后,有时伴随歌舞。在该节日的第2天,在妇女常去的院子里,妇女排成好几行,手执棕树叶和柳枝,一边唱赞美歌,一边跳舞。
       求爱舞几乎每个民族都有,犹太民族也不例外。《士师记》第21章第19-23节中说到一件颇为奇特的事。犹太民族12支族之一便雅悯人因侮辱一个利禾人及其妻妾,遭到犹太民族各支派的合力讨伐。但为了使便雅悯这个支派免遭绝子绝孙之灾,犹太其他支派又商讨为便雅悯人解决配偶,便去攻击基列雅比!注列,使其只留下400个处女,然后,把她们带回示罗。接着犹太各支派又合计,在耶和华的节期,“吩咐便雅悯人在葡萄园中埋伏,若看一见这些女子出来跳舞,就从葡萄园隐蔽处冲出来,各抢一个女子为妻,回便雅悯地去。”便雅悯人照此行事,按着允许的数目把跳舞的女子抢走,带回故地建立家庭重修城邑。据说这个故事便是在葡萄园跳舞挑选爱人这个风俗的起源,以后才发展为一种特殊的示爱方式,有学者根据《密西拿》!廷习的文献说,在赎罪日,耶路撒冷的姑娘身穿白衣裙,来到葡萄园,围起圆圈跳舞,她们还大胆地对犹太男青年说:起你的眼睛,看看谁是你所挑选的对象。在葡萄园中的舞蹈因而被赋子了选择配偶表达爱慕之心的特定意味。结婚对于犹太人来说,既严肃又热闹。新郎把新娘接走时,一路上受到到众人的祝福,娘家的人要向看热闹的儿童抛撒谷粒。队伍中有人弹奏乐器,还有人边唱边舞,这就是婚礼舞。在《圣经》与《次经》( Apocrpha )汪빌中都提到了婚礼有舞蹈助兴的喜庆场面。在一本旁经著作中,还提及一个与众不同的舞蹈动作:新娘在结婚之日,右手握剑在舞蹈时不断挥舞,象征她与其他追求者一刀两断,只钟情于丈夫一人。在《塔

木德》的一份文献中说,接新娘的歌舞队伍一路上受到最大的注意和关照,在公共通道上得到优先照顾,以至如果与送葬的队伍正巧相遇,后者也要让道于前者。这也与犹太人不愿过分宣扬丧事的传统有关。有材料记载了一些祭司和犹太学者积极参加婚礼并加人婚礼舞的情形,他们认为结婚并不是一般的喜事,它有着深刻的意义,是一种宗教奉献的行为,所以应该关心。他们手执爱神木的嫩枝( Myrtle twig ),在歌声中起舞,为新婚夫妻祝福,甚至有的已经上了年龄的祭司和学者也加人舞蹈行列,使婚礼更热烈,更受人注目。

现代设计演绎

以色列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

       以色列犹太人大屠杀馆希伯来语名称Yad Vashem,名称源于圣经:“我必使他们在我殿中、在我墙内、有记念、有名号、比有儿女的更美。我必赐他们永远的名、不能剪除。” Yad Vashem正是“有纪念、有名号”的希伯来语发音。馆名的背后流露出犹太民族对于同类不离不弃的眷顾。
     这个纪念馆包含:一间纪念堂、一个历史博物馆、一个画廊、一间"名字堂" (Hall of Names)、一座档案馆、“毁灭社区的山谷”(Valley of Destroyed Communities)、一座犹太教堂、及一个教育中心。此外,纪念馆专设一处以纪念那些在大屠杀期间承担巨大的个人风险,援救犹太人的非犹太人的“国际义人桥”(“Righteous Among the Nations”)。

以色列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又称亚德瓦谢姆(Yad Vashem)大屠杀纪念博物馆,是世界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大屠杀纪念馆。二战期间,共约有600万犹太人遭到纳粹分子的屠杀,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更是让这段历史在世界范围内家喻户晓。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通过各种实物和证据,向世人展示了这段惨绝人寰的历史。

博物馆入口,现代主义设计的检票处。

游客中心。抛开博物馆的纪念意义,这座游客中心本身就是一栋非常吸睛的清水混凝土建筑。

游客中心是参观开始前一个台状的建筑,四个立面为方形柱廊。屋顶由网架组成,投射出不断变化的阴影图案。正方形的平面形式巧妙地将轴线进行转折,参观者进行一番休整后正式进入参观序列。

进入主建筑前要穿过「国际义人桥」,然后进入主体馆。

双击编辑文字

       主体馆的三角形的构图取自以色列的国旗上的大卫星。只剩一半的三角,另一半代表二战期间被屠杀的600万犹太人。主体馆的首尾从地下穿出悬于空中——而主体馆入口便位于悬空的部分,由一条空中步道与参观中心连接,塑造入口的仪式感。

主体馆占地4000多平方米,长180米,高16.5米大多深埋于地下,像是一个巨大的公墓…主体馆外形如同一把利刃一下劈开了赫茨尔山,两端悬挑出山谷 上下两个三角构成,像两个拥抱在一起的男女,表示两性紧密结合,孕育出生命的火种,这是犹太人的标志,也被称为所罗门封印。

博物馆三棱形空间的采光顶,只在地面上露出这一段尖尖角。

进入主场馆后,需要先在一个三角形厅中观看一段大屠杀纪念视频,才能正式进行参观。

纪念馆的内容、空间、氛围
主建筑内部的墙体是向内倾斜的水泥结构,墙体外侧是展品陈列区域,墙体内侧的区域可以一望到底。
墙体的材质和倾斜度给人沉重和压抑感,但是三角顶上的玻璃结构却让阳光透进来,和底部的阴暗构成了对比。
大屠杀纪念馆建在山上,刚进入主建筑的地板

不是水平的而是倾斜向下,给人进入了山体内部的错觉。靠近主建筑出口的地板则向上倾斜,两侧墙体向外展开直至观景台,可以俯览到山下的风景。视线豁然开朗,光线明朗,瞬间涌来的山风也会让人不再觉得压抑。

值得一说的地方是对于流线序列的安排。
参观过程中会首先直接到达标高最低处,然后以折线形流线逐渐向上攀升,象征犹太人民一步步向上攀登、摆脱迫害的历史。同时,“之”字形流线不是局限为展厅内部的绕圈,而是突破至展厅之外,与主展厅两侧的主题展厅不断穿插。
展品布置的大致内容循序是:展示建馆理念的视频 -> 纳粹当政 -> 历史上的反犹的起因、进化和区别 -> 纳粹当政后对德国以及被征服区域的犹太人的政策 -> Ghetto中犹太人的生活 -> 国际形势以及确立「最终解决方案」前的方针变化 -> 「最终解决方案」的执行过程以及犹太人的反抗 -> 战争结束后的审判等 -> 纪念。

第一大厅: 以前的世界
        入口处,Michal Rovner创作了一个10分钟的无声小电影,描绘了大屠杀之前的犹太世界投影在博物馆13米高的三角形东墙上,带领游客踏上社区内普通人的世界; 一个世界现在消失了。
        罗德纳:“我把不同的电影剪辑混合成一个背景,就像犹太人融入他们所居住国家的生活结构一样。”
        小电影展现了快乐工作在各行各业的人们、华丽的衣着、丰盛的食物、婚礼的场景、小孩子读书与弹琴、温情美满的全家福……

第二大厅:从平等到流浪者:纳粹德国和犹太人
        纳粹德国反犹太政策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展览讲述了纳粹所带来的戏剧性和迅速的变化,看到德国的犹太人从平等的公民转变为被遗弃的主体。

第三大厅:可怕的开始
        反犹太政策的特点是严厉的暴力,滥用行为以及旨在破坏波兰犹太人基础的限制性措施。
歧视性法令通过图像和文字叙述:德国人采取特别措施,将犹太人与周围环境隔绝,窃取他们的财产,限制他们谋生的能力,并为残酷的强迫劳动征兵;命令犹太人在他们的衣服上穿上大卫之星的识别补丁。
第四大厅:在墙壁和栅栏之间:集中营 (Ghettos)华沙犹太区
        开放区域展出了西欧犹太人的命运。选择法国和荷兰家庭的个人故事来说明德国在被征服的西欧土地上的政策。最大部分是为游客提供犹太人在东欧集中营的体验。为此目的选择了四个集中营:华沙(Warsaw Ghetto)、 波兰最大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立陶宛的Kovno 集中营和Theresienstadt集中营。
        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处理有多种方案有流放到非洲的岛屿上;有押解到某地开矿等。由于二战爆发,希特勒采纳了“灭绝”的方案。

第五大厅:大屠杀:“最终解决方案”开始
        德国对苏联的攻势。巴巴罗萨行动标志着犹太人大规模谋杀计划的实施开始。
第六大厅:最终解决方案 :毁灭中的犹太人起义
       是博物馆中最大的画廊,展现了实施欧洲犹太人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和犹太人的抵抗 ( “华沙起义”等犹太人的决死斗争!) 。
第七大厅:抵抗与救援
        涉及犹太人抵抗,救援企图和国家中的正义。
第八大厅:最后的犹太人:集中营和死亡游行
       可怕的集中营:非人化,囚犯羞辱,个人身份丧失,饥饿,巨大痛苦和死亡。

第九大厅:回归生活
        许多人感到“解放但不自由”,正如一位幸存者所说的那样,“幸存者生活在记忆和希望之间,在损失、痛苦、仇恨和痛苦之间,以及在恢复生活和创造新的未来的斗争中。”这种紧张是展览的焦点。
       战后犹太民族精英们反思历史,决定一定要复国!厅里纪念着犹太复国主义的理论家和实施者,建国成功和功臣。电视中播送有撒切尔夫人画面,那些参与灭绝犹太人的德国科学家、医生和将军等在这里,登记上了耻辱册。
第十大厅:结语 - 面对失败
       展出了一个专门展示艺术作品的展览,其中包含犹太当代对恐怖和即将到来的死亡的回应,这些都是当时的现实。
名录堂(Hall of Names)
        名录堂是纪念馆展览路线端点,也是纪念馆最震撼人心和最具戏剧性高潮的纪念空间。名录堂是犹太人民纪念在大屠杀中丧生的每一位犹太人的纪念碑。这是他们可能在世世代代被纪念的地方。主圆形大厅收藏了大量的“ 证言页 ” ―每个大屠杀受害者的简短传记。

人名纪念堂是个上下对称的巨大的圆锥体。
上方是大屠杀100多万尚未确认姓名的受难者照片 俯视着参观者 。

阳光从屋顶照亮了展厅,像是在告慰天国的死难者,又像是在警示活着的后来人。

下方的水池,象征着死难者埋葬在这里。

超过两百万页所有能收集到的原版的证人以及幸存者证言还有遇难者的资料存储在大厅外边缘的圆形存储库中,总共有六百万个空间。大厅的天花板由一个十米高的圆锥体组成,向天空伸展,展示600张照片和“见证页”的片段。这个展览代表了犹太世界中被杀害的600万男人,女人和儿童的一小部分。受害者的肖像反映在从山体基岩中雕刻出来的对面锥体底部的水中。两个椎体外是一面圆形的墙,墙上有弧形的书柜,书柜上摆满了文件夹,文件夹中是所有能收集到的原版的证人以及幸存者证言还有遇难者的资料。
在大屠杀过去将近70年了的时间中,以色列已统计出了约200万(至2004年)的犹太人姓名。他们的名字在互联网公布。纪念馆还发起了“消失的100万”计划,以色列人打捞历史的工作还在继续。这份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让人们对犹太人肃然起敬!
人名纪念堂的负责人亚历山大•阿夫拉姆说:“那些人曾经存在过,但被整个世界抹去了。我们希望子孙后代知道他们是谁。”
一个民族的苦难史,只有首先从自己重视,进行客观翔实的记录整理,才能具备永恒的说服力,才能使施暴者永无抹杀还手之力。
这恰是以色列犹太人大屠杀博物馆做得最成功的一点----为了不忘却的纪念

卷尾语

走出以色列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感到从黑暗中走向光明,被阳光晒到的那一刻,每个人都感到应该倍加珍惜生命。与此同时,我们这本电子书也走到了结尾,希望它能为你带来些许启发,或许关于犹太教之美,或许关于人与生命……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 L. 布朗.《犹太人如何看待耶稣》
2.范雨臣.《生活在约旦河西岸》
3.魏道思拉比.《犹太文化之旅》
4. 亚伯拉罕科恩.《大众塔木德》
5. 杨庆球.《基础系统神学》
 6.厉永平. 《浅论犹太教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7.徐新. 《犹太教在当代北美的表现》
 8.孙燕. 《早期儒家和古代犹太教慈善思想之比较》
 9.梁翠. 《菲利普·罗斯的<凡人>中的"生命宗教"》
10.黄陵渝.《耶路撒冷:三大宗教的圣地》
11.李朝晖.《犹太宗教音乐沿革及特征》
12.陈超南《古代犹太的舞蹈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