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临床知识荟萃手册

其他分类其他2022-09-05
84

第一章:疾病与药物
一、血液科                                           
1、白血病                                            
2、再生障碍性贫血
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4、骨髓抑制
5、淋巴瘤
二、生殖科
1、宫腔粘连
2、薄型子宫内膜
3、反复种植失败
4、卵巢早衰
5、勃起功能障碍
三、骨科
1、股骨头坏死
2、骨不连
3、骨关节炎
4、脊髓损伤
四、内分泌科
1、肝硬化

2、溃疡性结肠炎
3、克罗恩病
五、神经内科
1、脑瘫
2、孤独症
3、帕金森病
4、阿尔茨海默症
5、多系统萎缩
6、脑卒中
六、心内科
1、心力衰竭
2、心肌梗死
第二章:相关指南及共识
一、血液科
1、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指南2021
2、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规范(2022)
3、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

7

39

10

13

20

16

23

25

26

28

30

32

33

35

37

41

43

45

47

49

51

53

55

57

59

60

62

4、中国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系统疾病专家共识(III)——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2020年版)
5、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恶性血液病诊疗指南2021
6、2020 ASH指南:新诊断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的治疗
7、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
8、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β地中海贫血儿科专家共识
二、生殖科
1、宫腔粘连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
三、骨科
1、骨关节炎临床药物治疗专家共识(2021)
2、中国成人股骨头坏死临床诊疗指南(2020)
3、脊髓损伤神经修复临床治疗指南(IANR/CANR 2019年版)
四、消化内科
1、干细胞移植规范化治疗肝硬化失代偿的专家共识(2021)
五、心内科
1、自体干细胞移植规范化治疗心血管病的专家共识
六、其他科室

1、异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专家共识(2022)
2、自体干细胞移植规范化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专家共识(2021)
3、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家共识(2021年,北京) 
4、干细胞在整形修复美容领域研究和临床试验的专家共识(2021年)
5、干细胞抗衰老技术规范化指南(2016年)
6、糖尿病足诊治指南(2011年)
第三章:行业相关法规政策及重点截取
一、《免疫细胞治疗产品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二、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三、《人源性干细胞及其衍生细胞治疗产品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四、体细胞治疗临床研究和转化应用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
五、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管理规范(2017年版)

64

65

67

68

69

71

72

74

76

78

82

83

85

88

89

93

95

96

98

100

104

106

六、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办法(试行)国卫科教发〔2015〕48号
七、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治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附录:英文缩写词

107

108

109

第一章:疾病与药物
一、血液科
1、白血病
1.1疾病简介
白血病(leukemia)是一类造血干祖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因白血病细胞自我增殖、分化及凋亡异常,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积累,使正常造血受抑制,并浸润其他器官组织。
临床可见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出血、感染、发热以及肝、脾、淋巴结肿大和骨骼疼痛等症状。并发症以感染和出血为重。感染,患者常因机体抵抗力下降,易被多种病毒、病菌感染,严重感染时可合并脓毒血症,是引起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出血,白血病细胞的恶性增生以及并发凝血障碍时,患者可出现全身各个部位的出血,颅内出血严重时可导致患者死亡。
1.2临床分类及流行病学
1.2.1临床分类
根据白血病细胞的分化成熟程度和自然病程,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1.2.1.1急性白血病(AL):细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1.2.1.2慢性白血病(CL):CL分为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及少见类型的白血病,如毛细胞白血病、幼淋巴细胞白血病等。
1.2.2发病率
我国白血病发病率为3/10万~4/10万。急性白血病普遍多于慢性白血病,其中以急性髓系白血病最多,其次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慢性髓系白血病。
1.2.3死亡率
恶性肿瘤所致的死亡率中,儿童及35岁以下成人中居于首位。
1.3治疗
【治疗原则】主要为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放化疗,条件适合的患者还会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彻底根治疾病。
1.3.1一般治疗
针对急性白血病:处理高白细胞血症、防治感染、成分输血支持、防治高尿酸血症肾病、维持营养;针对慢性白血病:慢性髓系白血病治疗主要着重于慢性期。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为惰性白血病,早期患者无需治疗,定期复查即可。疾病处于活动状态,开始治疗。
1.3.2药物治疗

1

2

靶向药物、干扰素、免疫治疗。
1.3.3手术治疗
条件合适患者可以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的唯一可能根治疾病的方法。
1.3.4放化疗
放化疗是治疗白血病的重要手段,放射治疗是通过使用辐射性的高能量束,杀死癌细胞。而化疗是使用化疗药物杀灭肿瘤细胞或抑制其生长、扩增。
1.4重点药物介绍
1.4.1靶向药物
第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常用有甲磺酸伊马替尼,能有效抑制BCR-ABL阳性细胞的增殖。但随意减停药物容易产生BCR-ABL激酶区的突变,发生继发性耐药。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尼洛替尼、达沙替尼,能够获得更快、更深的分子学反应,并逐渐成为CML一线治疗方案的可选药物。
1.4.2干扰素
干扰素是分子靶向药物出现之前治疗CML的首选药物。目前常用于不适合TKI和allo-HSCT的患者。
1.4.3免疫治疗
1.4.3.1嵌合型抗原受体T(CAR-T)细胞治疗:是一种具有

特异性杀伤功效、副作用可控的抗肿瘤免疫治疗新技术,是目前除了放化疗以外可选择的杀伤肿瘤的方法。目前已应用于临床难治复发病例并有望于进入一线治疗。
1.4.3.2利妥昔单抗;用于CLL的治疗,是人鼠嵌合型抗CD20单克隆抗体,对于表达CD20的CLL细胞有显著的治疗作用,也能和其他药物联合化疗。
1.4.4化疗药物
1.4.4.1常规化疗方案
(1)ALL
诱导缓解治疗:常用有VP方案、DVP方案、DVLP方案,还能在DVLP基础上加用其他药物,包括环磷酰胺(CY)或阿糖胞苷(Ara-C)。
VP方案:长春新碱(VCR)+泼尼松(PAT)
DVP方案:VP+蒽环类药物(如柔红霉素,DNR)
DVLP方案:DVP+门冬酰胺酶(L-ASP)或培门冬酶(PEG-Asp)
②缓解后治疗:主要药物有高剂量甲氨蝶呤(MTX)、阿糖胞苷(Ara-C)、6-硫基嘌呤(6-MP)和门冬酰胺酶(L-ASP)。
(2)AML

3

4

①诱导缓解治疗:最常用IA方案方案,还有高三尖杉酯碱(HHT)、阿柔比星(Acla)等蒽环类药物联合组成HAD、HAA方案、全反式维A酸(ATRA)+蒽环类药物,还可用ATRA+蒽环类+砷剂(三氧化二砷、ATO)方案。
IA方案:去甲氧柔红霉素(IDA)+阿糖胞苷(Ara-c)
DA方案:柔红霉素(DNR)+阿糖胞苷(Ara-c)
HAD方案:高三尖杉酯碱(HHT)+阿糖胞苷(Ara-c)+柔红霉素(DNR)
HAA方案:高三尖杉酯碱(HHT)+阿糖胞苷(Ara-C)+阿柔比星(Acla)
②缓解后治疗:主要有ATRA、砷剂、Ara-C等药物。
1.4.4.2药物分类
(1)烷化剂:化学结构中含有活泼的烷化基团,与生物大分子的不饱和基团发生烷化反应,杀死肿瘤细胞。
代表药物:环磷酰胺(CY)、白消安(BU)、卡莫司汀(BCNU)
(2)抗代谢类:化学结构与代谢物类似,竞争性抑制细胞增殖。
代表药物:阿糖胞苷(Ara-c)、甲氨蝶呤(MTX)
(3)植物药类:通过抑制有丝分裂或酶作用防止细胞再生必

需蛋白质合成。
代表药物:依托泊苷(VP-16)、紫杉醇类、长春新碱(VCR)
(4)抗生素类:抑制酶作用和有丝分裂或改变细胞膜来干扰DNA。
代表药物:柔红霉素(DNR)、丝裂霉素(MMC)、青霉素(PCN)、阿霉素(ADM)、头孢类

5

6

2、再生障碍性贫血
2.1疾病简介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emia AA)简称再障,是一种可能由不同病因和机制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及所致的贫血、出血、感染综合征等。非重型再障(NSAA)治疗及时得当,多数可缓解甚至治愈,但重型再障(SAA)发病急、病情重,死亡率偏高。
2.2临床分类及流行病学
2.2.1临床分类
2.2.1.1根据病人的病情、血象、骨髓象及预后分类可分为重型(SAA)和非重型(NSAA)。有学者进一步将非重型分为中间型和轻型,还有学者从重型中分出极重型(VSAA)。
2.2.1.2根据病因分类可分为先天性(遗传性)和后天性(获得性)。获得性AA又可根据是否有明确病因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
2.3治疗
治疗原则:再障早期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支持疗法是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一个基本保证,输血可以快速补充丢失的红细

胞、血小板等重要成分。临床上还采取免疫抑制治疗、促造血治疗和有合适供体的SSA患者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疗法,增加患者的治愈率。
2.3.1对症治疗
2.3.1.1支持治疗
通常认为血红蛋白低于60g/L且病人对贫血耐受较差时,可输血但应防止输血过多。输浓缩血小板对血小板减少引起的严重出血有效。当任意供者的血小板输注无效时,医生会改输HLA配型相配的血小板。
2.3.1.2祛铁治疗
长期输血的AA病人血清铁蛋白水平增高,血清铁蛋白超过1000μg/L,即“铁过载",医生会酌情予祛铁治疗。
2.3.2药物治疗
2.3.2.1药物对症治疗
止血药、抗生素、护肝药
2.3.2.2免疫抑制治疗
免疫抑制剂是对机体的免疫反应具有抑制作用的药物,能抑制与免疫反应有关细胞(T细胞和B细胞等巨噬细胞)的增殖和功能,能降低抗体免疫反应。常用有环孢素(CSA)、抗淋巴/胸腺细胞球蛋白(ALG/ATG)等。

7

8

2.3.3促造血治疗
2.4.3.1雄激素
2.4.3.2造血生长因子(粒-单系集落刺激因子(QMsGSF)、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红细胞生成素(EPO)、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TPO)、 ATG)。
2.4重点药物介绍
2.4.1造血生长因子
适用于全部AA,特别是SAA。
常用粒-单系集落刺激因子(QMsGSF)或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促进骨髓移植后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加;
红细胞生成素(EPO),增加血流比溶度(即增加血液中红细胞百分比),一般在免疫抑制剂治疗SAA后使用,剂量可酌减;
艾曲波帕是新一代血小板受体激动剂,它的作用主要是促进血小板的生长。美国FDA已批准应用于SAA免疫抑制治疗未完全痊愈病人的治疗;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TPO),升高血小板的数目。已有单中心研究显示其对AA的疗效,ATG后使用可提高病人的血液学缓解率及促进骨髓恢复造血。

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3.1疾病简介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yelodysplasticsyndromes,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其特点是髓系细胞发育异常,表现为无效造血、难治性血细胞减少,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
3.2临床分类及流行病学
3.2.1FAB分型
1982年法美英(FAB)协作组根据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病人外周血和骨髓细胞发育异常的特征,将MDS分为5个亚型:难治性贫血(RA)、环形铁粒幼细胞性难治性贫血(RAS/RARS)、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转变型(RAEB-t)、慢性粒-单核细胞性白血病(CMML)。
3.3治疗
治疗原则:修订的MDS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R)依据病人血细胞减少的数量、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及染色体核型将本病分为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组、极高危,用来评价预后,指导治疗。对于低危MDS的治疗主要是改善造血、提高生活质量,采用支持治疗、促造血、去甲基化药物和生物

9

10

反应调节剂等治疗,而中高危MDS主要是改善自然病程,采用去甲基化药物、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
3.3.1一般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支持治疗。
3.3.1.1严重贫血和有出血症状者可输注红细胞和血小板。
3.3.1.2粒细胞减少和缺乏者应注意防治感染。
3.3.1.3长期输血致铁超负荷者应祛铁治疗,常用的祛铁药物有去铁胺和地拉罗司等。 
3.3.2药物治疗
3.3.2.1促造血治疗
可考虑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雄激素等,能使部分病人造血功能改善。
3.3.2.2生物反应调节剂   
沙利度胺、ATG和(或)环孢素
3.3.2.3去甲基化药物
阿扎胞苷、地西他滨
去甲基化药物:DNA甲基化是恶性肿瘤表观遗传学修饰的主要方式之一。去甲基化药物在体内和体外均能通过抑制DNA甲基转移酶1(DNMT1)使抑癌基因恢复正常去甲基化状态,重新激活那些由于DNA过度甲基化而失活的基因,使细胞恢

复正常终末分化、衰老或凋亡。
目前FDA批准的去甲基化药物为地西他滨、阿扎胞苷。
3.3.3手术治疗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唯一可能治愈MDS的疗法。
3.3.4放化疗
对体能状况较好,原幼细胞偏高的MDS病人可考虑联合化疗,如蒽环类抗生素联合阿糖胞苷、预激化疗或联合去甲基化药物,但MDS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长,需给予加强支持治疗和隔离保护。

11

12

4、骨髓抑制
4.1疾病简介骨髓抑制是指骨髓中的血细胞前体的活性下降。血流里的红细胞和白细胞都源于骨髓中的干细胞。血流里的血细胞寿命短,常常需要不断补充。为了达到及时补充的目的,作为血细胞前体的干细胞必须快速分裂。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以及许多其它抗肿瘤治疗方法,都是针对快速分裂的细胞,因而常常导致正常骨髓细胞受抑。肿瘤治疗的不良作用,如导致贫血、导致抗感染能力下降,是肿瘤治疗对骨髓细胞的影响。
4.2临床分类及流行病学
4.2.1疾病分级
WHO分为0~Ⅳ级:
0级:白细胞≥4.0×10^9/L,血红蛋白≥110g/L,血小板≥100×10^9/L
Ⅰ级:白细胞(3.0~3.9)×10^9/L,血红蛋白95~100g/L,血小板(75~99)×10^9/L
Ⅱ级:白细胞(2.0~2.9)×10^9/L,血红蛋白80~94g/L,血小板(50~74)×10^9/L
Ⅲ级:白细胞(1.0~1.9)×10^9/L,血红蛋白65~79g/L,血小

板(25~49)×10^9/L
Ⅳ级:白细胞(0~1.0)×10^9/L,血红蛋白<65g/L,血小板<25×10^9/L
4.2.2疾病规律
粒细胞的减少通常开始于化疗停药后一周,至停药10-14日达到最低点,在低水平维持2~3天后缓慢回升,至第21~28天恢复正常,呈U型。血小板降低比粒细胞降低出现稍晚,也在两周左右下降到最低值,其下降迅速,在谷底停留时间较短即迅速回升,呈V型。红细胞下降出现的时间更晚。
4.3治疗
4.3.1贫血处理
输入浓缩红细胞\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素,EPO);使用的同时应该补充铁剂和维生素B12、叶酸等。
4.3.2感染预防及粒细胞减少处理
广谱抗生素(特别是需要涵盖革兰氏阴性菌和厌氧菌,如三代或四代头孢菌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4.3.3血小板减少处理
护理与药物同等重要。应注意以下问题:减少活动,防止受伤,必要时绝对卧床;避免增加腹压的动作,注意通便和镇咳;

13

14

减少粘膜损伤的机会;进软食,禁止掏鼻挖耳等行为;禁止刷牙,用口腔护理代替。
药物:单采血小板、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TPO)。

5、淋巴瘤
5.1疾病简介
淋巴瘤(lyphoma)也可称为恶性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也是最早发现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之一。肿瘤可发生在身体的的任何部位,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通常以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为特征,还常有发热、消瘦、盗汗等全身症状。有时可侵犯扁桃体、鼻咽部、胃肠道、骨骼或皮肤等部位,引起相应组织器官受损症状。
5.2临床分类及流行病学
淋巴瘤根据组织病理学改变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两大类。
5.2.1霍奇金淋巴瘤(HL)
HL是一种相对少见但治愈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一般从原发部位向邻近淋巴结依次转移,是第一种用化疗能治愈的恶性肿瘤。根据2016年WHO的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分类,分为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HL和经典HL两大类。
5.2.2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是一组具有不同组织学特点和起病部位的淋巴瘤,易发生早期远处扩散。
5.2.2.1根据淋巴瘤的生物学行为,可分为惰性淋巴瘤和侵袭

15

16

性淋巴瘤。
5.2.2.2根据WHO(2016)分型方案可分为前驱淋巴性肿瘤、成熟B细胞来源淋巴瘤、成熟T和NK细胞淋巴瘤。
5.3治疗
淋巴瘤的治疗主要是以放、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通常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肿瘤分期、病情严重程度、身体素质等情况,制定合适的个体化诊疗方案,以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实现治愈或延长生存期限,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5.3.1药物治疗
化学药物治疗(化疗通常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免疫调节剂(西达本胺、伊布替尼)、其他(苯达莫司汀)。
备注:不同类型的淋巴瘤常采用不同的化疗方案。
(1)霍奇金淋巴瘤
常用联合化疗方案有:
MOPP方案:氮芥(HN2)+长春新碱(VCR)+丙卡巴肼(PCE)+泼尼松(PDN)。
ABVD方案:多柔比星(ADM)+博来霉素(PYM)+长春地辛(VLB)+达卡巴嗪(DTIC)。
(2)非霍奇金淋巴瘤

常用联合化疗方案有:
CHOP方案:环磷酰胺(Cy)+多柔比星(ADM)+长春新碱(VCR)+泼尼松(PDN)。
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BR)+环磷酰胺(Cy)+多柔比星(ADM)+长春新碱(VCR)+泼尼松(PDN)。
EPOCH方案:依托泊苷(VP-16)+多柔比星(ADM)+长春新碱(VCR)+泼尼松(PDN)+环磷酰胺(Cy)。
ESHAP方案:依托泊苷(VP-16)+甲泼尼龙(MPDN)+顺铂(DDP)+阿糖胞苷(Ara-c)。
5.3.2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一般无法彻底治疗淋巴瘤,但若存在肠梗阻等相关并发症时,可能需根据病情酌情采用外科手术方法进行医治;此外,合并脾功能亢进者,如有切脾指征,可行切脾术以提高血象,为以后化疗创造有利条件。
5.4重点药物介绍
5.4.1免疫调节剂
(1)西达本胺: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可用于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不良反应主要有贫血、营养不良、疲劳乏力及恶心、呕吐等。
(2)伊布替尼:为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可用

17

18

于套细胞淋巴瘤的治疗。主要不良反应为出血、感染、血细胞减少、间质性肺疾病及房颤等。
5.4.2苯达莫司汀
苯达莫司汀也是淋巴瘤治疗的重要药物,为氮芥的双功能衍生物,具有抗肿瘤细胞毒性作用,于2018年12月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上市批准。

二、生殖科
1、宫腔粘连
1.1疾病简介
宫腔粘连(intrauterineadhesions, IUA)又称为阿什曼综合征,是由于子宫内膜损伤导致宫腔部分或全部闭塞的一种疾病,可严重影响女性生殖生理及身心健康。患者可出现月经异常、周期性腹痛、不孕、反复流产或早产,其中反复流产好发于妊娠早期,妊娠晚期可出现早产和胎盘植入、产后出血等不良妊娠结局。
1.2治疗
治疗原则:宫腔粘连的治疗在于恢复宫腔的正常形态,缓解症状,预防复发,促进子宫内膜再生修复,恢复生育能力。
1.2.1手术治疗
手术时医生会在宫腔镜直视下,有针对的分离或切除宫腔粘连,尽量保留正常子宫内膜,帮助患者恢复生育功能。
1.2.2药物治疗
下列药物多用于手术后。
1.2.2.1抗生素
宫腔镜术后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可预防宫腔的再粘连,生殖道感染或盆腔感染。

19

20

1.2.2.2雌激素
术后大剂量的雌激素治疗,可以促进子宫内膜增生、修复,防止新的粘连形成。
1.2.2.3非甾体类抗炎药
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增加子宫的血流供应和子宫内膜厚度,有利于宫腔的恢复及月经的改善。
1.2.2.4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使体内处于低雌激素,低生长激素状态,并减少血管异生、术后炎症反应、免疫反应等多种机制,可以防止手术后粘连的发生。
1.2.2.5生长激素
研究显示生长激素可以改善子宫内膜局部血液循环,增强雌激素、孕激素受体敏感性,促进内膜生长。
1.2.2.6医用几丁糖
具有广谱抑菌作用,可促进上皮细胞内皮生长,抑制成纤维细胞生长,促进组织生理性修复,减少组织粘连,还可局部止血,减少血肿机化而造成的粘连。
1.2.2.7透明质酸
明质酸是一种酸性黏多糖,可以减少手术过程中的损伤,抑制组织渗血的加重,并可抑制炎性细胞的激活和聚集,减

少受创伤组织的成纤维细胞,增加血浆纤维蛋白溶解酶的聚集,从而防止受损组织发生粘连。透明质酸还可刺激浆膜细胞的生理性修复。
1.2.3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多是为了配合手术治疗,预防手术后宫腔再次粘连。
宫内节育器(放置的时间一般为1~3个月,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放置的节育器嵌入子宫肌层,难以取出)、球囊扩张法(可在宫腔内起机械分离及支撑作用,使子宫四壁分离,内膜沿球面生长,导尿管还可引流宫腔内液体,有利于内膜生长,防止宫腔粘连)、扩宫棒定期扩宫(在粘连刚形成或未形成时,使用扩宫棒定期扩宫可预防宫腔粘连带的生长,尤其是对于预防肌性或结缔组织性粘连效果较好)。 

21

22

2、薄型子宫内膜
2.1疾病简介
子宫内膜是反映女性月经情况的重要指标,也是女性是否能够受孕并且生育的重要影响因素,如果子宫内膜较薄,很可能会导致女性不孕。关于薄型子宫内膜的概念目前并无较为统一的说法,研究人员普遍接受的说法是:子宫内膜的厚度如果在自然周期LH(尿黄体生成素)峰日时≤7mm,则可认为是薄型子宫内膜。
2.2治疗
2.2.1激素相关治疗
2.2.1.1雌激素
用于治疗中-重度与绝经相关的血管舒缩症状,治疗萎缩性阴道炎和外阴干皱。其治疗效果受到治疗前子宫内膜厚度的影响,子宫内膜越薄治疗时间越长,治疗效果越差。
2.2.1.2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
用于促进垂体脱敏,抑制内源性生殖激素分泌,使雌、孕激素水平下降。在黄体期间使用这一治疗方法,可明显提高血清中的黄体生成素和雌激素的水平,虽然持续时间较短,但能同时增加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及黏附分子的分泌,从而达到增加子宫内膜厚度的效果。

2.2.2改善子宫内膜血流灌注的相关治疗
西地那非、阿司匹林、己酮可可碱与维生素E、仿生物电刺激。
2.2.3再生医学
干细胞宫腔灌注、自体移植技术(PRP)

23

24

3、反复种植失败
3.1疾病简介
反复种植失败(RIF)影响全球约10%接受IVF的患者。RIF的诊断标准目前并没有统一,应用较广的是2005年种植前遗传学诊断委员的“经历3次以上优质胚胎移植或累积移植胚胎数量10枚未获临床妊娠”。
3.2治疗
RIF的病因大致可以分为母体因素和胚胎因素。根据RIF的病因,我们将治疗方案根据病因大致分为母体全身因素纠正、子宫内膜容受性局部改善和改善胚胎种植3大类。
3.2.1母体全身因素纠正
高凝状态改善(低分子肝素)、免疫治疗(免疫过度活跃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和环孢素A等免疫抑制剂,而不活跃患者应用子宫内膜机械性刺激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等)。3.2.2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
宫腔异常结构的纠正、子宫内膜机械性损伤、宫腔灌注治疗(外周血单核细胞、G-CSF、自体富血小板血浆)、药物治疗(外源性雌激素、来曲唑、西地那非)
3.2.3提高胚胎着床能力
改善配子质量、改善胚胎种植能力

4、卵巢早衰
4.1疾病简介
卵巢早衰(prematureoverianfailure,POF)是指女性在40岁之前卵巢丧失正常功能,是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的终末阶段。卵巢功能衰竭时卵巢将不再产生正常水平的雌激素,也不能定期释放卵子,表现为继发性闭经、不孕,常伴有夜间睡眠过程中出汗、失眠、记忆力减退等围绝经期症状。
4.2治疗
治疗原则:由于卵巢早衰的病因尚不十分明了,目前没有确切有效的方法能恢复卵巢的功能。更多的是控制并预防卵巢早衰所引起的并发症。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适当给予补充雌、孕激素治疗,可以改善月经症状,使年轻患者第二性征发育。还能缓解雌激素减少所引起的血管舒缩不稳定的症状。
4.2.1药物治疗
4.2.1.1雌激素补充治疗(HRT)
常用药物包括天然雌激素如戊酸雌二醇、17β-雌二醇,合成雌激素如尼尔雌醇,临床上推荐应用天然雌激素。
备注:戊酸雌二醇为天然雌激素。用于补充主要与自然或人

25

26

工绝经相关的雌激素缺乏:血管舒缩性疾病(潮热),生殖泌尿道营养性疾病(外阴阴道萎缩,性交困难,尿失禁)以及精神性疾病(睡眠障碍,衰弱);也用于预防原发性或继发性雌激素缺乏所造成的骨质丢失。 
4.2.1.2孕激素
天然孕激素包括微粒化黄体酮胶丸和黄体酮胶囊。合成孕激素包括孕酮衍生物、17a-羟孕酮衍生物和19-去甲睾酮衍生物,其中最接近天然孕激素的是地屈孕酮。
备注:黄体酮为孕激素类药。
黄体酮是卵巢、胎盘和肾上腺分泌的一种类固醇激素,在充足雌激素存在时,黄体酮能使子宫内膜由增殖期改为分泌期,为孕卵着床提供有利条件;可促进乳房发育,为哺乳做准备。可通过对下丘脑的负反馈,抑制垂体前叶促黄体生成激素的释放,使卵泡不能发育成熟,抑制卵巢的排卵过程。
4.2.1.3复方制剂
常用药物有戊酸雌二醇/雌二醇环丙孕酮片、雌二醇/雌二醇地屈孕酮片。

5、勃起功能障碍
5.1疾病简介
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dysfunction,ED)又称阳痿,是指阴茎持续不能达到或维持足够的勃起以完成满意性生活,病程三个月以上。
5.2治疗
治疗原则:ED治疗的目标应该是全面康复,达到和维持坚挺的勃起硬度,并恢复满意的性生活。治疗ED前医生会明确患者的基础疾病、诱发因素、危险因素及潜在的病因,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医学检查后确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5.2.1对因治疗
对于有明确基础疾病的患者,应治疗明确的病因,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内分泌异常、抑郁症等。并且应该与ED同时治疗或先于ED治疗。
5.2.2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的调整是ED治疗的首要事项。增加体育运动、合理营养、控制体重等可以改善血管功能和勃起功能,并且可以使患者对药物治疗产生更好的反应。
5.2.3药物治疗

27

28

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PDE5i),常用的制剂包括西地那非、伐地那非和他达拉非)、雄激素治疗(主要有十一酸睾酮胶丸、注射剂和贴剂等)、海绵体活性药物注射治疗(目前最常用的是前列地尓(PGE1))。
5.2.4手术治疗
阴茎静脉漏的手术治疗、动脉性ED的手术治疗、假体植入治疗。
5.2.5物理治疗
真空勃起装置治疗、低能量体外冲击波治疗。

三、骨科
1、股骨头坏死
1.1疾病简介
股骨头坏死(ONFH)又称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是骨科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其发病是由于外伤、长期应用激素、乙醇中毒、减压病等多种因素引起股骨头缺血所致,患者主要表现为臀部以及大腿部疼痛、跛行、下肢缩短畸形等症状。本病预后尚可,大多数患者通过手术治疗可治愈。
1.2治疗
治疗原则:股骨头坏死治疗方案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分期、患者年龄及对保存关节治疗的依从性等因素。对于无临床症状、坏死位于非负重区、坏死面积<15%者,可严密观察、定期随访;无临床症状、坏死位于负重区、坏死体积>30%者应积极治疗,不应等待症状出现。主要的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1.2.1一般治疗
使用双拐可有效减轻疼痛。
1.2.2药物治疗
可使用低分子肝素、前列地尔、华法林、美多巴等药物来减轻症状,控制病情发展。

29

30

1.2.3手术治疗
手术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多数患者需要手术治疗。
1.2.3.1髓芯减压术
此手术开展时间长,疗效肯定,可降低骨内压,减轻疼痛,改善静脉回流,有助于血管长入。可分为细针钻孔减压术和粗通道髓芯减压术。目前髓芯减压联合干细胞移植(或浓集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在国内医疗机构的临床应用效果较好,因此在获得国家资质的前提下可以使用。
1.2.3.2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股骨头塌陷较重(ARCO,ⅢC期、Ⅳ期)、出现关节功能严重丧失或中度以上疼痛、高龄(>75周岁)患者应选择人工关节置换术。
1.2.4物理治疗
高压氧治疗、其他(体外震波、磁疗等)

2、骨不连
2.1疾病简介
骨不连又称为骨折不愈合,是指骨折经过治疗,超过一般愈合时间(9个月),且经再度延迟治疗时间(3个月)仍达不到骨性愈合。骨不连多发于四肢长骨,是骨折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患者可有局部疼痛等不适症状。
2.2治疗
治疗原则:骨折术后出现骨不连的治疗难度大,再次手术是解决主要问题的有效方法。
2.2.1药物治疗
注射性骨生长因子、抗生素、止痛药(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
2.2.2手术治疗
2.2.2.1传统手术方法
髓内钉动力化、更换内固定和附加钢板。
2.2.2.2新型手术方法
骨移植、牵张成骨技术。
2.2.3其他治疗
物理治疗(包括生物力学因素干预、电刺激、低强度脉冲超声波、体外冲击波等方法)、经皮自体骨髓移植。

31

32

3、骨关节炎
3.1疾病简介
骨关节炎(OA)亦称为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炎、增生性关节炎、老年性关节炎,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以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好发于负重较大的膝关节、髋关节、脊柱及远侧指间关节等部位。临床上表现为进展性关节疼痛,可有晨僵、关节肿大等。骨关节炎一般不可治愈。
3.2治疗
治疗原则:骨关节病治疗骨关节病发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病理学改变不可逆转。治疗目的是缓解或解除症状,延缓关节退变,最大限度的保持和恢复病人的日常生活。
3.2.1一般治疗
患者应适当休息,减少不合理的运动,避免长时间跑、跳、蹲,减少或避免爬楼梯,减轻体重,可以延缓病变的进展,病情严重时应扶手杖行走。
3.2.2药物治疗
局部药物治疗、全身镇痛药物、关节腔药物注射(注射透明质酸钠可起到润滑关节,保护关节软骨和缓解疼痛的作用)

3.2.3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目的在于消除疼痛、矫正畸形、改善关节功能。
外科治疗的方法包括游离体摘除术、通过关节镜行关节清理术、截骨术、关节融合术和关节置换术等。
3.2.4物理治疗
主要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包括热疗、水疗、超声波、针灸、按摩、牵引、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等。
3.2.5其他治疗
根据骨关节炎所伴发的内翻或外翻畸形情况,采用相应的矫形支具或矫形鞋以平衡各关节面的负荷。

33

34

4、脊髓损伤
4.1疾病简介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指脊柱骨折或脱位引起的脊髓或马尾神经的损伤,伴或不伴开放性损伤。脊髓损伤是各种暴力因素,包括直接性暴力或者间接性
暴力造成的脊髓受到损害,而出现相应临床表现的一系列疾病。
4.2治疗
治疗原则:继发性损伤是SCI后微环境失衡的主要原因,治疗应着重减轻SCI急性期和(或)亚急性期的继发性损伤。急性脊髓损伤的处理原则包括限制主动和被动运动,早期固定,联合髓外和髓内减压,合理的细胞疗法,早期康复治疗以及预防并发症。
4.2.1药物治疗
皮质类固醇、神经节苷脂 GM1
4.2.2亚低温治疗
低温包括全身和局部低温的治疗方法,可减少受伤组织的新陈代谢并减少耗氧量。
4.2.3手术治疗
早期减压和稳定:椎板成形术或椎板切除术可通过椎体复位和

固定脊柱恢复稳定性,并恢复椎管容积;脊髓切开术:硬膜外减压是治疗急性脊髓损伤患者的重点。 
4.2.4细胞疗法
细胞治疗是SCI一种很有前景的治疗选择。

35

36

四、内分泌科
1、肝硬化
1.1疾病简介
肝硬化(livercirrhosis)是各种慢性肝病一直发展,最终以肝脏慢性炎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再生结节和肝内外血管增殖为特征的病理阶段。代偿期无明显症状,失代偿期以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减退为临床特征。病人常因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肝性脑病、感染、肝肾综合征、门静脉血栓等多器官功能慢性衰竭而死亡。
1.2治疗
治疗原则:肝硬化诊断明确后,应尽早开始综合治疗。重视病因治疗,必要时抗炎抗肝纤维化,积极防治并发症,随访中应动态评估病情。若药物治疗欠佳,可考虑胃镜、介入治疗,符合指征者可进行肝移植手术。
1.2.1药物治疗
1.2.1.1抗炎治疗
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免疫调节等途径,减轻肝组织损害,促进肝细胞修复和再生,帮助减轻肝内胆汁淤积,改善肝功能。常用药物:甘草酸制剂、双环醇、多烯磷脂酰胆碱等。
1.2.1.2腹水治疗

合理利用缩血管活性药物和其他利尿剂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帮助腹水消退。常用药物:螺内酯、呋塞米等。
1.2.1.3消化道出血治疗
(1)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
及时止血,尽快恢复血容量,还要降低门静脉压力,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1.2.1.4肝性脑病(HE)治疗
早期识别、及时治疗是改善肝性脑病预后的关键。治疗肝性脑病应首先去除引发HE的诱因,维护肝脏的功能,然后促进氨代谢清除,并且调节神经递质。
1.2.1.5门静脉血栓(PVT)治疗
急性PVT的治疗目标为开通闭塞的门静脉,避免急性血栓进展为慢性血栓,防止血栓蔓延。
1.2.2手术治疗
1.2.2.1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TIPS) 
在肝内门静脉属支与肝静脉间置入特殊覆膜的金属支架,建立肝内门体分流,降低门静脉压力。
1.2.2.2肝移植
患者接受全麻后,医生在其右上腹部切开一个切口,将病变的肝脏切除,并将新肝脏植入腹腔,缝合好血管和胆管,观察血供是否良好,最后缝合切口。

37

38

2、溃疡性结肠炎
2.1疾病简介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肠病。该病最常发生于青壮年期,发病高峰年龄为20~49岁。它可以发生在结、直肠的任何部位,其中以直肠和乙状结肠最为常见。患者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为主要表现。本病具有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等特征。
2.2治疗
治疗原则: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以控制急性发作,维持缓解,减少复发,防治并发症为原则。主要目标是诱导并维持临床缓解以及黏膜愈合,改善患者生命质量。 
2.2.1药物治疗
2.2.1.1氨基水杨酸制剂
用于轻、中度患者的诱导缓解及维持治疗,主要发挥抗炎作用,包括5-氨基水杨酸(美沙拉嗪、奥沙拉嗪)和柳氮磺吡啶。
2.2.1.2糖皮质激素
对于氨基水杨酸制剂疗效不佳的中、重度患者首选糖皮质激素,主要通过非特异性抗炎和抑制免疫反应发挥作用,如泼尼

松、甲泼尼龙等。
2.2.1.3免疫抑制剂
用于氨基水杨酸维持治疗疗效不佳、症状反复发作及激素依赖者以及疾病缓解的维持治疗。通过抑制免疫反应发挥作用。常用的药物有硫唑嘌呤和巯嘌呤。
2.2.1.4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
当激素和上述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或激素依赖以及不能耐受上述药物治疗时,可考虑该治疗。
2.2.2手术治疗
以全结直肠切除加回肠储袋肛管吻合(IPAA)术为主要方式。这种术式彻底切除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部位,同时完整保留了肛门括约肌,可保证肛门自制功能。该手术方法兼顾了疾病的治愈性和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溃疡性结肠炎的标准术式。

39

40

3、克罗恩病
3.1疾病简介
克罗恩病(crohndisease,CD)病因未明,是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多见于末段回肠和邻近结肠,但从口腔至肛门各段消化道均可受累,呈节段性分布。以腹痛、腹泻、体重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常有发热、疲乏等全身表现,肛周脓肿或瘘管等局部表现,以及关节、皮肤、眼、口腔黏膜等肠外损害。多见于青少年,发病高峰年龄为18~35岁。 
3.2治疗
治疗原则:CD治疗目标为诱导和维持缓解,预防并发症,改善生存质量。治疗的关键环节是黏膜愈合。通常需要药物维持治疗以预防复发。
3.2.1对症治疗
3.2.2药物治疗
3.2.2.1病情活动期
常用药物有氨基水杨酸类、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巯嘌呤)、抗菌药物(常用有硝基咪唑类及喹诺酮类药物)、生物制剂(如英夫利昔单抗)。对于常规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或不能耐受者,特别是青少年病人,全肠内要素饮食(一种化学精制食物,含有全部人体所需的易于消化吸

收的营养成分)对控制症状,降低炎症反应有帮助。
3.2.2.2病情缓解期
硫唑嘌呤或巯嘌呤是常用的维持治疗药物。
氨基水杨酸制剂仅用于症状轻且病变局限的CD的维持治疗。使用英夫利昔单抗取得缓解者,推荐继续使用以维持缓解,也可在病情缓解后改用免疫抑制剂维持治疗。大多数病人需使用药物预防复发,预防用药推荐在术后2周开始,持续时间不少于4年。
3.2.3手术治疗
因手术后复发率高,故手术适应证主要是针对并发症,包括肠梗阻、腹腔脓肿、急性穿孔、瘘管、不能控制的大量出血及癌变。对于病变局限且已经切除者,术后可定期随访。

41

42

四、神经内科
1、脑瘫
1.1疾病简介
脑瘫(cerebralpalsysyndrome)又称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综合征,因发育过程中胎儿或婴幼儿脑部受到非进行性损伤所致。可伴随感觉、知觉、认知、行为等异常及癫痫发作、继发性骨骼肌肉系统异常。可分为痉挛型四肢瘫、痉挛型双瘫、痉挛型偏瘫、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混合型(具有两型以上的特点)。
1.2治疗
治疗原则:治疗目的是促进各系统功能的恢复和发育,纠正异常姿势,减轻其伤残程度。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容易取得较好疗效。根据具体情况医生会给予物理疗法、康复训练、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1.2.1一般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儿现有能力制定康复方案,积极康复训练,达到最大限度的功能改善。
1.2.2药物治疗
缓解局灶性痉挛药物(包括神经肌肉阻滞剂(A型肉毒毒

素)和化学去神经支配(苯酚、乙醇))、缓解全面性痉挛药物(口服药物(苯二氮䓬类、丹曲林、巴氯芬、替扎尼定)和巴氯芬鞘内注射)、脑神经细胞营养药物、改善骨密度药物。
1.2.3手术治疗
矫形手术、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周围神经微创手术。

43

44

2、孤独症
2.1疾病简介
孤独症(autism)也称自闭症,起病于婴幼儿期,一般在3岁前缓慢起病,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多数患儿还伴有精神发育迟滞。孤独症的病因尚不清楚,主要是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孤独症患儿的远期预后差,47%~77%预后不良,70%社会适应障碍。
2.2治疗
治疗原则:治疗的基本目标是改善核心症状,即促进患儿的语言发育,提高社会交往能力,矫正影响日常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的刻板行为和不良行为,让患儿掌握生活技能和学习技能。
2.2.1药物治疗
目前,还没有针对孤独症的特效药,现用的药物并非针对孤独症的核心症状,而主要是一些抗精神病药物,用于治疗焦虑、抑郁或强迫性精神障碍等。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和阿立哌唑是唯一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认证的仅可用于5~16岁儿童的孤独症药物)、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药物(常用药物有哌甲酯和托莫西汀,适用于合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6岁以上患儿)、抗抑郁药(对于抑郁、焦虑、强迫症状明显的12岁以上患儿,医生会酌情对症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舍曲林、氯咪帕明等)、其他(抗过敏的药物赛庚啶对孤独症症状也有所缓解)。
2.2.2其他治疗
康复训练是至今国内外公认的改善孤独症核心症状、提高患儿生活质量的最有效方法。
心理治疗:多采用行为治疗,主要目标是强化已经形成的良好行为,矫正影响到接受教育和训练、社会交往或危害自身安全的异常行为,如刻板行为、攻击性行为、自伤或自残行为等。

45

46

3、帕金森病
3.1疾病简介
帕金森病(parkinsondisease,PD),又名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特征。我国65岁人群患病率为1700/10万。
3.2治疗
治疗原则:本病的治疗在于缓解患者的症状,控制疾病发展,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应采取综合治疗方法,药物治疗为首选方案,手术治疗作为补充。
3.2.1药物治疗
抗胆碱能药(主要有苯海索、丙环定、甲磺酸苯扎托品、东莨菪碱)、抗帕金森病药物(老年前(<65)岁患者在不伴有智能减退的情况下可选择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DR)激动剂、单胺氧化酶B型(MAO-B)抑制剂、金刚烷胺、复方左旋多巴、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OMT)抑制剂;老年(≥65)患者或伴智力减退,首选左旋多巴。
3.2.2手术治疗
神经核毁损术(颅骨钻孔后放入射频电极损毁苍白球病灶)、脑深部电刺激术(通过立体定向方法进行精确定位,

在脑内特定的靶点植入刺激电极进行高频电刺激)。
3.2.3其他治疗
3.2.3.1康复治疗
PD患者多存在步态障碍、姿势平衡障碍、语言或/和吞咽障碍等,可以根据不同的行动障碍进行相应的康复或运动训练。可以进行健身操、太极拳、慢跑等运动;进行语言障碍训练、步态训练、姿势平衡训练等。
3.2.3.2干细胞治疗
正在兴起的干细胞(包括诱导型多能干细胞、胚胎干细胞、神经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结合神经营养因子基因治疗等,是正在探索中的一种较有前景的新疗法。

47

48

4、阿尔茨海默症
4.1疾病简介
广义上来说老年期(中国一般指60岁以上)出现痴呆症状都可称为老年痴呆,如血管性痴呆、额颞叶痴呆、路易体痴呆、帕金森病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等。但医学上的老年痴呆通常特指阿尔茨海默病,该病是一种隐匿起病、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患者可有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能力损害、抽象思维和计算力受损、人格行为改变等临床表现,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该病的药物种类繁多,但尚无确定能逆转认知缺损的药物。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65岁以上老年人群阿尔兹海默症的患病率为4%~7%。中国65岁及以上的阿尔茨海默病患病率在北方地区为4.2%,南方地区为2.8%。
4.2治疗
治疗原则:老年痴呆最常见的是阿尔茨海默病,目前无法治愈。可通过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控制疾病发展,改善生活质量。
4.2.1药物治疗
老年痴呆最常见的类型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用药的目的是为了改善认知功能和控制精神症状,治疗药物种类繁多,但

目前还没有确实能逆转认知缺损的药物。患者可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下列药物:
(1)胆碱酯酶抑制药
服用此类药物的远期效果是可能延迟家庭护理的时间,如服用多奈哌齐9~12个月的临床试验显示可推迟家庭护理的时间将近20个月。
(2)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及抗焦虑药 
此类药物对于控制阿尔兹海默症患者伴发的行为异常有作用。抗精神病药可用利培酮;抗抑郁药有氟西汀、舍曲林等;抗焦虑药则有丁螺环酮等。
(3)神经保护性药
可用维生素E、司林吉兰等。

49

50

5、多系统萎缩
5.1疾病简介
多系统萎缩(multiplesystematrophy,MSA)是一组成年期发病、散发性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尿失禁、勃起障碍、尿频、体位性低血压、帕金森综合征、小脑共济失调等症状。
5.2治疗
治疗原则: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愈方法,只能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对症治疗,尽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5.2.1体位性低血压的治疗药物
首选非药物治疗,如弹力袜、高盐饮食、夜间抬高床头等。无效者可选用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如盐酸米多君(可迅速升高血压,不能睡前服用,以免出现卧位高血压)、氟氢可的松、吲哚美辛等。
5.2.2排尿功能障碍的治疗药物
如曲司氯铵、奥昔布宁、托特罗定等,可改善早期出现的逼尿肌痉挛症状。
5.2.3帕金森综合征的治疗药物
左旋多巴对少数患者有效;帕罗西汀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

运动功能。
5.2.4勃起功能障碍的治疗药物
男性勃起功能障碍可选择西地那非等药物进行治疗。
5.2.5肌张力障碍的治疗药物
可选用肉毒杆菌毒素进行治疗。

51

52

6、脑卒中
6.1疾病简介
脑卒中(stroke)又称脑血管意外,是急性脑血管病引起的局部脑功能障碍,其临床症候持续超过24小时,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好发于50岁及以上人群,临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常以突然发生的一侧肢体无力、笨拙、沉重或麻木,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说话不清并伴意识障碍或抽搐等特征性表现,在城市居民死因中居首位。脑卒中可分为两大类,即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血管痉挛等。
6.2治疗
治疗原则:脑卒中的治疗重在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康复训练和预防复发。
6.2.1药物治疗
6.2.1.1神经保护类药物
依达拉奉、胞二磷胆等。
6.2.1.2调脂药
一般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伴有血脂异常的缺血性卒中。
6.2.1.3降血糖药物

约40%的患者存在卒中后高血糖,目前公认应对高血糖进行控制,但采取何种降糖措施及目标降糖值,尚无最后结论,以医生处方为准。
6.2.1.4抗血小板药
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大部分均需要给予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均可作为首选药物。
6.2.1.5抗凝药物
对于既往有房颤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可使用华法林、低分子肝素、口服抗凝剂和凝血酶原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抗凝治疗。
6.2.2手术治疗
目前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去骨瓣减压术降低颅内压、开颅血肿切除术、介入治疗、脑室减压引流术。

53

54

五、心内科
1、心力衰竭
1.1疾病简介
心力衰竭(heartfailure)是指在适量静脉回流的情况下,由于心肌舒张和(或)收缩功能障碍,心排血量不足以维持组织代谢需要而引起的以循环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临床上以心排血量降低,组织血液灌流减少以及肺循环和(或)体循环静脉淤血为特征,故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功能不全。我国心衰的患病率为0.9%,全国约有心衰患者400万人。
1.2治疗
治疗原则:心力衰竭治疗的原则是去除病因、防治诱因、减轻心脏负荷、增强心肌收缩力。治疗目的是达到提高运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阻止或延缓心室重构防止心肌损害进一步加重,降低死亡率。
1.2.1药物治疗
1.2.1.1利尿剂
利尿剂是心力衰竭治疗中改善症状的基石,是心衰治疗中唯一能够控制体液潴留的药物,但不能作为单一治疗。长期应用利尿剂应警惕电解质紊乱。常用呋塞米、氢氯噻嗪、螺内

酯、氨苯蝶啶、阿米洛利等。
1.2.1.2扩血管药物
常用硝普钠、硝酸甘油、双硝酸异山梨醇酯等。
1.2.2手术治疗
1.2.2.1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
相当于给心脏装上了一个电子助力泵,植入后可以让左右心室同时泵血,从而改善心脏的泵血功能,帮助患者改善症状,进行更多活动,延长患者寿命。
1.2.2.2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主要目的是防止异常的心脏节律发生,它可以自动检测心脏是否会出现严重的异常节律,如果出现会自动进行电击帮忙纠正,对于心衰患者,植入ICD可以避免室颤的发生,改善患者长期预后。
1.2.2.3心脏移植
治疗顽固性、难治性心衰的最终选择,但是价格昂贵、供体难寻。

55

56

2、心肌梗死
2.1疾病简介
心肌梗死(myocardialinfarction,MI)简称心梗,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心血管系统疾病,主要由于供应心脏血液流动的主要血管闭塞,血流中断,从而导致心肌的缺血性坏死。临床上以左心室心肌梗死较为常见,患者主要表现为剧烈而较持久的胸口痛、发热以及频繁的恶心、呕吐等,甚至可发生严重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等,严重危及其生命安全。
2.2治疗
治疗原则:急性心肌梗死应该及早发现,及早住院,并加强住院前的就地处理。
2.2.1药物治疗
2.2.1.1抗心律失常治疗
静脉注射或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以消除和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
2.2.1.2抗心力衰竭治疗
主要是治疗急性左心衰竭,以应用吗啡(或哌替啶)和利尿剂为主。
2.2.1.3抗休克治疗
静脉滴注右旋糖酐以补充血容量,给予多巴胺、去甲肾上腺

素等升压药以升高血压,用硝普钠、硝酸甘油等血管扩张剂以扩张血管。
2.2.2手术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57

58

第二章:相关指南及共识
一、血液科
1、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指南2021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
重点截取:
非血缘脐带血供者选择
注释:
NMDP建议:儿童或小体重成人,TNC≥(2.5~3)*10^7/kg,CD34+细胞≥1.5*10^5/kg时优先选择HLA相合度高的;成人和大体重儿童选择脐血时细胞数优先于HLA相合度。
ABO血型相合程度多来源于回顾性研究,且由于不同研究的结论不一致,故本指南将其作为II级推荐。目前没有足够的数据支持NIMA或KIR的情况进行选择。

2、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规范(2022)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
重点截取:
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动员方法主要包括化疗联合G-CSF和单独G-CSF动员两种。采集的最低目标值为CD34+细胞2×10^6/kg。可以通过外周血CD34+细胞监测预测采集量和采集天数,并发现动员不佳患者,尽早进行干预。提高循环血量可以在单次采集中获得更高的CD34+细胞数。
造血干细胞回输
从液氮储存箱中将干细胞冻存盒取出,用液氮转运罐运送至回输地点。将水浴箱温度调整到37~42°C,将冻存袋从冻存盒中取出,迅速放入水浴箱,注意轻柔摇动冻存袋,让其充分接触水浴,促进细胞一分钟内快速融化。复苏后,将预留部分送检(有核细胞计数、造血干细胞计数、造血祖细胞培养、台盼蓝拒染率检测等),将冻存袋放入消毒后的隔离包中,交给干细胞输注操作人员。
造血干细胞输注的护理措施
冻存造血干细胞由专职运送人员送至病房。工作人员应与运送人员双人核对,核对内容: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别、采集日期、输注种类、输注容积、造血干细胞计数等;

59

60

造血干细胞输注前应准备符合要求的输注装置,备好抢救药品及物品,建立中心静脉通路,宜提前30min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
在造血干细胞输注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管路接通牢固,严防渗漏。输注前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输注完毕可反复冲洗血袋2~3次,防止浪费,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造血干细胞输注应遵循先慢后快原则,输入时间不宜超过20min,不可同时输入其他液体。患者会呼出大蒜样气味,可指导患者张口深呼气;造血干细胞输注后应观察患者有无发热、血压升高、腹痛、头痛、呼吸困难、血氧,尿色、尿量、排尿异常,出血/溶血等,防止并发症。

3、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造血干细胞应用学组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病转化委员会
重点截取:
cGVHD的预防
GVHD的发生与供受者性别/年龄、HLA相合程度、预处理方案、造血干细胞来源等因素相关。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对于GVHD的预防往往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并不是专门针对cGVHD而设,涉及到的预防方法主要有:
(三)间充质干细胞(MSC)
MSC是一群具有自我更新和多系分化的多功能细胞,独特的免疫调节作用使其在移植免疫方面有广泛应用前景。MSC防治cGVHD的机制尚待明确。研究表明,MSC可通过促进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增殖活化,调控 Th1/Th2 比例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也可通过上调CD27+记忆B细胞数量、降低血清B细胞激活因子(BAFF)水平和促进B细胞表面BAFF受体表达而诱导免疫耐受。研究发现,经MSC治疗的aGVHD患者后期cGVHD发生率降低。MSC 输注的最佳剂量、最佳时间、

61

62

最佳疗程仍需临床探索。有报道显示,在造血重建稳定后给予MSC输注(1×10^6/kg每月1次,共4次)可有效预防单倍型移植cGVHD的发生。
cGVHD的二线治疗
临床出现以下情况需要考虑启动二线治疗:1既往累及的器官损伤加重;2出现新的器官受累;3正规用药1个月症状体征没有改善(如果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初始治疗2周有进展,6~8周无改善,考虑糖皮质激素耐药);42个月时,泼尼松不能减量到1.0mg·kg-1·d-1以下。符合上述情况可以启动二线治疗,但需要强调的是更换二线治疗药物后需要给予足够的观察期,这与aGVHD不同,不要急于短时间换药,一般需观察8~12周,除非4周内病情明显进展才能考虑再次更换其他二线药物。
二线治疗目前尚无标准的优选治疗方案,各二线治疗药物可以互换,可依据个体化状况和靶器官特点尝试选择以下药物和措施。
(七)间充质干细胞(MSC)
MSC治疗难治性cGVHD的推荐剂量为1×10^6/kg,每2周1次,共2~4次,缓解率达57.1%~73.7%,口腔黏膜、胃肠道、肝脏和皮肤病变疗效最佳。

4、中国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系统疾病专家共识(III)——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2020年版)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干细胞应用学组
重点截取:
急性GVHD的治疗
原则上I度急性GVHD可以密切观察和局部治疗,II度及以上急性GVHD诊断后应立即开始一线治疗,但在非血缘供者移植和haplo-HSCT中早期发生的急性GVHD往往进展较快,也应立即开始一线治疗。
(三)其他治疗
ATG、间充质干细胞(MSC)、粪菌移植等也有应用。此外,维多珠单抗、托珠单抗、英夫利昔单抗、本妥昔单抗、抗CCR5单抗等均有进一步研究的潜力。

63

64

5、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恶性血液病诊疗指南2021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
重点截取:
成人(≥60岁)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非APL)预后和分层因素
老年综合评估包括体能评估(ECOG、ADL、Karnofsky、SPPB),认知功能评估(MMSE3MS量表),合并症评估(HCT-CI、CCI量表),危险分层(ELN、NCCN指南),可利用网络综合评分系统。
备注:
ECOG评分标准:从患者的体力来了解其一般健康状况和对治疗耐受能力的指标。ECOG体力状况评分标准记分0分、1分、2分、3分、4分、5分。
CCI量表:是一种应用较广泛的合并症评分体系。它基于患

者所患疾病数目及严
重程度,对合并症进行量化,可用于预测疾病的死亡风险。
ADL:日常生活能力量表,主要用于评定被试的日常生活能力。
MMSE:简易认知状态评价量表,认知检查最常用的一个量表。
SPPB:简易体能状况量表,评价体能状况。

65

66

6、2020 ASH指南:新诊断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的治疗
美国血液病学会(ASH,American Society of Hematology)
重点截取:
建议5:对于在接受较低强度治疗后达到反应的老年AML患者,ASH 指南小组建议无限期继续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接受的毒性而不是停止治疗。
根据专家组成员经验的系统收集,非常低确定性的证据表明,无限期地继续治疗可能会导致更长的生存期和持续的反应。在长达2年的生存期中,估计差异约为10%。专家组判断这些好处的幅度是适中的。
释义:ASH最新指南指出接受更多缓解后治疗的患者比接受较少缓解后治疗的患者恢复得更好,对于进口药物来说,一次巩固治疗高达35000余元;使用地西他滨联合双份脐带血(40000元)治疗方案,两次巩固治疗可使老年AML患者获得显著提升的OS(总生存率),更快的造血恢复,可节约时间、成本,获得更好的效果。

7、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贫血)学组
重点截取:
重型AA的标准疗法是对年龄>35岁或年龄虽≤35岁但无HLA相合同胞供者的患者首选ATG/ALG和环孢素A(cyclosporin A,CsA)的免疫抑制治疗(IST);
对年龄≤35岁且有HLA相合同胞供者的重型AA患者,如无活动性感染和出血,首选HLA相合同胞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
HLA相合无关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仅用于ATG/ALG和CsA治疗无效的年轻重型AA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必须控制出血和感染。
输血依赖的非重型AA可采用CsA联合促造血(雄激素、造血生长因子)治疗,如治疗6个月无效则按重型AA治疗。
非输血依赖的非重型AA,可应用CsA和(或)促造血治疗。

67

68

8、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β地中海贫血儿科专家共识
广东省地中海贫血防治协会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重点截取:
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 plantation,HSCT)是目前临床治愈重型β地中贫血(β-thalassemia major,TM,简称地贫)的唯一方法;对依赖输血的其他类型地贫如血红蛋白E(H bE)病、血红蛋白H(Hb H)病、β地贫复合Hb E等,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
移植供体选择
骨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和脐带血均可作为造血干细胞来源。接受同胞UCBT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发生率低于BMT,而PBSCT慢性GVHD的风险相对最高。近年来,临床研究显示HLA全相合同胞UCBT与BMT疗效相当。脐血含有更多的造血干/祖细胞,且具有更高的增殖潜能,但有核细胞数量有限,故存在植入失败率高、移植后造血恢复及免疫重建延迟等问题。脐血总有核细胞(total nucleated cells,TNC)、CD34+细胞数是UCBT后造血和免疫恢复以及最终移植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儿科与深圳市儿童医院于2010年6月至2016

年12月共为35例TM(年龄 1~7 岁,中位年龄4岁)给予同胞全相合UCBT,输注TNC和CD34+细胞的中位数分别为9.38(2.73~18.91)×10^7/kg和6.5(0.5~15.59)×10^5/kg,1例出现原发性排斥,1例在移植后1个月因肺部感染导致呼吸及心力衰竭而死亡,5年OS为97%,EFS为94%。
单倍体移植
随着技术的进步,单倍体移植也取得重大进展。在单倍体相合供者中,建议选择顺序为:同胞、父亲、母亲及其他旁系亲属。深圳市儿童医院和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儿科采用单倍体加接无关脐血互补移植(NF-14-TM)治疗77例TM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年,其中1例死亡、1例原发性植入失败,4年OS 98.7%、TFS 97.4%和TRM 1.3%。

69

70

二、生殖科
1、宫腔粘连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
重点截取:
干细胞研究及存在的问题:
【专家观点或推荐】
干细胞能否成为子宫内膜再生修复的“捷径”,目前的研究证据仍不足以说明(推荐等级C)。 子宫内膜的修复能力与干细胞相关。目前对子宫内膜干细胞的来源尚不清楚。动物研究表明,骨髓干细胞或胚胎干细胞来源的子宫内膜干细胞可促进损伤子宫内膜间质和上皮的再生;并且有个案报道了重度IUA原发不孕患者,移植自体骨髓干细胞至宫腔使子宫内膜由3.2 mm增至 6.9mm,通过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实现妊娠(证据等级IIc)。 

三、骨科
1、骨关节炎临床药物治疗专家共识(2021)
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运动医学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关节镜学组
重点截取:
骨关节炎治疗药物的种类与特性 OA治疗药物有多种分类方法,为方便临床使用,根据用药方式分为以下7种:局部外用药、口服药、肛门栓剂、肌内注射药、静脉注射药、关节腔内注射药及其他(如生物制剂等)。
生物制剂
富血小板血浆
作用机制
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plasma,PRP)富含多种生长因子和炎症调节因子,具有保护软骨细胞、促进软骨愈合和减轻关节内炎症的作用。但目前其作用机制和长期疗效尚需进一步研究。
适应证
对年轻、X线轻/中度或MRI有退行性表现的症状性OA患者更适用。

71

72

禁忌证
注射区周围有皮肤病或皮肤破溃,不能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关节明显肿胀、积液,凝血功能异常者,败血症。
用药建议
每次注射剂量以3~5ml较多见。间隔时间一般为1~3周,2~3次为1个疗程。
不良反应
关节内感染,注射区局部疼痛或红肿。
间充质干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广泛存在于各类组织中,经诱导后可分化为成骨细胞或软骨细胞,可用于修复受损的骨或软骨,在OA的治疗中已有应用,但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尚需大量随机对照试验验证。

2、中国成人股骨头坏死临床诊疗指南(2020)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骨循环与骨坏死专业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显微修复学组
国际骨循环学会中国区
重点截取:
髓芯减压术
DSAMRI提示血运呈早期静脉瘀滞表现(ARCO分期1期~2A期)可选择髓芯减压术。
该术式开展时间长,疗效肯定。主要分为细针多孔钻孔减压术和粗通道髓芯减压术,区别在于减压通道的直径。细针钻孔减压术的孔道直径为3、35或4mm,粗通道髓芯减压术为6mm以上。前髓芯减压联合干细胞移植(或浓集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在国内医疗机构的临床应用效果较好,因此在获得国家资质的前提下可以使用。
注:髓芯减压术(Coredecompression,CD)最早是由Arlet和Ficat医生于1964年提出,能明显缓解患者髋部疼痛症状,延缓髋关节置换时间,有效的起到“保髋”作用。该治疗方法通过降低股骨头内压力,改善静脉回流,促进血供重建和坏死骨组织的修复,能够明显降低患者髋关节关节疼痛。骨髓腔是一个坚强的封闭系统,走行于髓腔内的供应股骨头的血管

73

74

往往受到骨髓组织的压迫,这也是一种机体血流的调节方式。而各种原因引起的骨髓腔内压力过大,使得骨髓组织直接压迫了这些血管。血管受压使得出现了静脉回流受阻,出现了骨髓水肿,进一步加剧了髓腔内压力的升高,类似于骨筋膜室综合征,是一种恶性循环,最终的结局是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3、脊髓损伤神经修复临床治疗指南(IANR/CANR 2019年版)
国际神经修复学会暨中国神经修复学会
重点截取:
细胞疗法
细胞治疗是SCI一种很有前景的治疗选择。用于SCI细胞疗法的机制包括轴突再生和髓鞘再生、神经重塑、神经保护、神经调节、神经结构修复、抗炎反应或免疫调节、神经组织再生、血管再生、减少瘢痕和空洞形成以及细胞替代。迄今为止,一些细胞疗法治疗急性或亚急性SCI的临床试验已经进行。在动物急性SCI研究中也获得令人振奋的结果。在一项动物研究中,当延迟至横断性损伤后2~4周移植神经细胞和应用神经营养因子时,运动功能恢复显著,这可能是得益于病变区域急性炎症和巨噬细胞浸润消退所致。因此,急性SCI可能不适合将细胞直接移植到受伤区域。目前,需要在急性和亚急性 SCI中评估细胞疗法的疗效。细胞疗法可作为一种促进急性脊髓损伤修复的具有前景的方法。
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表明,细胞疗法是一种安全可行疗法。已经发现几种适合移植的细胞类型,例如嗅鞘细胞、雪旺细胞、间充质基质细胞、外周血单核细胞、骨髓造血干细胞、脐带血单核细胞、骨髓单核细胞和胚胎干细胞。细胞移植到

75

76

脐带实质中、鞘内给予(病变区域或腰椎蛛网膜下腔)、血管内输注细胞或多途径给药后,患者部分功能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
细胞移植手术技术:
多数脊髓损伤是将细胞移植在损伤部位或邻近损伤部位,用细针或玻璃毛细管注射少于25μL的细胞悬浮液。也有尝试做鞘内注射将细胞移植至受伤脊髓。
髓内移植是细胞移植最佳途径,它可以与宿主环境直接相互作用,以激活触发功能异常的神经元或轴突,帮助轴突再生和萌芽,使轴突髓鞘再生,并替代已丧失细胞。
脊髓实内注射风险包括针头穿刺损伤、注射过程中脊髓移动损伤、实质内压力梯度增加和血液动力学改变致脊髓缺血等额外伤害。了解这些因素可最大程度提高注射移植安全性,避免损坏其它结构。
临床操作要求:(a)通过减少注射次数来减少注射性创伤,尤其是对于颈椎和T11-L1段的SCI和不完全的SCI。(b)缩短手术时间(理想情况下)。(c)实验室采集细胞、细胞转运至细胞移植应在2h内完成。(d)微创手术(减小切口大小)可缩短术后恢复时间。(e)用细针头,较高浓度细胞以减少总注射量。

四、消化内科
1、干细胞移植规范化治疗肝硬化失代偿的专家共识(2021)
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干细胞工程专业学组
重点截取:
2014年,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干细胞工程学组发布了我国第1个干细胞移植规范化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专家共识。共识发布以来,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证据不断积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也陆续颁布了有关干细胞临床研究的指导政策,以规范并促进干细胞治疗临床研究及转化应用。
本共识所述干细胞是指人源性干细胞,包括人胚干细胞、成体干细胞和诱导形成的干细胞。干细胞移植是指应用人自体或异体来源的干细胞经体外操作形成产品制剂后输入(或植入)人体的临床操作。体外操作包括干细胞相关产品在体外的提取、分离、纯化、培养、扩增、基因编辑或基因修饰、诱导分化、冻存、复苏及运输等。
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失代偿临床应用的总体要求
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研究,应在2015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干细

77

78

胞临床研究管理办法(试行)》、《干细胞制剂质量控制及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和《关于开展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备案工作的通知》的政策指导下进行,临床机构、干细胞产品制备机构及干细胞产品、临床治疗方案都应满足以上政策的条件要求。
干细胞类型的选择根据来源和干细胞类型,可以选择的干细胞主要有6种:自体骨髓干细胞、自体外周血干细胞、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异基因脐血干细胞、异基因间充质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这些干细胞都已经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治疗中进行过临床应用探索研究。
异基因脐带血干细胞
脐带血干细胞是从胎儿脐带血液中分离获取的干细胞。脐带血内包含多种干细胞,如间充质干细胞、内皮前体细胞和造血干细胞等,其中造血干细胞为主要成分。国内有多项脐带血干细胞治疗肝硬化的研究报道。最近的一项荟萃分析包括了国内该领域10项研究,共616例患者,结果显示脐带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患者肝生化指标,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脐带血来源丰富、采集方便,采集过程对母婴均无危害,也不存在胚胎干细胞相关的伦理问题。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已在临床广泛使用,安全性已得到验证。但脐

带血所含干细胞较少,用于成年人治疗需要的脐带血量较大。脐带血干细胞移植对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治疗效果尚需要更多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确定。
异基因间充质干细胞
由于间充质干细胞不表达或仅表达非常低水平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和T细胞共刺激因子B7,免疫原性低,安全性高。而且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广泛,可从脂肪、骨髓、脐带、牙髓、胎盘、羊水、肌肉和胸腺等分离得到。具有易获取、易分离、可建系、可大规模扩增等特点。因此异基因间充质干细胞越来越得到重视。目前在肝病治疗中已进行人体试验的异基因间充质干细胞主要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我国学者也已尝试使用异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肝硬化。已注册开展临床试验的其他的异基因间充质干细胞包括:月经血间充质干细胞、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牙髓间充质干细胞、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等。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以通过贴壁培养或消化法从人脐带组织培养、扩增。2012年我国学者的临床研究显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有效提高肝硬化患者的肝生化指标、减少腹水,且无不良副作用。最近的两项研究显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调节肝硬化患者体内的免疫细胞分化,增加Treg细胞数

79

80

量,降低炎症因子,从而证实了异基因间充质干细胞在人体内的免疫调节作用。另外,异基因子宫内膜干细胞治疗肝硬化的研究也有报道,并且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一定的治疗效果。
干细胞移植的剂量和次数
根据以往研究,干细胞移植每次使用的干细胞数量为1×10^5/kg~1×10^7/kg,可根据干细胞的类型和移植途径进行调整。干细胞移植的剂量是在进行干细胞移植时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如果细胞数量过多,输注过程中会发生细胞栓塞的风险,而如果细胞数量过少,则可能达不到治疗效果。一项小样本对照研究显示,1×10^6/kg和2×10^6/kg造血干细胞移植对患者肝生化指标改善的效果优于5×10^5/kg,且2×10^6/kg组有2例患者HPVG下降。我国学者进行的一项干细胞剂量递增研究显示,外周静脉输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最大耐受剂量为2×10^8/次。除此之外,尚未见其他大样本量干细胞剂量探索试验。

五、心内科
1、自体干细胞移植规范化治疗心血管病的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干细胞工程学组
重点截取:
近年的临床试验研究还表明新一代干细胞如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 MSC)、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和心脏自身干细胞(cardiac stem cells, CSC)的临床效果优于BMMNC。与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不同,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和心力衰竭患者,对近期(<12个月)死亡率和因心力衰竭再住院率无明显作用,但可明显降低远期(≥12个月)死亡率和因心力衰竭再住院率,降低左室收缩末容和每搏容量指数,增加左室射血分数;从总体分析,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可改善近期和远期心力衰竭(NYHA分级)和心绞痛(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
国内至今已有较多医疗单位开展了干细胞治疗心血管病的I期和(或)II期临床研究,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但仅有少数单位进行了较大样本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如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的TCT-STAMI)。

81

82

六、其他科室
1、异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专家共识(2022)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
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新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
重点截取:
多项临床研究已证实间充质干细胞治疗SLE患者安全且有效。为了规范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应用,专家组对间充质干细胞治疗SLE的适应证、用法、输注次数及细胞数、输注前用药以及输注后合并用药,以及在合并妊娠、感染和肿瘤等情况时的应用制定了推荐意见。
MSC治疗SLE推荐意见:
1.适应证原则上为中重度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
2.使用正常的异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
3.推荐输注间充质干细胞细胞数为1-2*10^8
4.推荐间充质干细胞单次外周静脉输注;
5.不推荐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前环磷酰胺预处理;
6.间充质干细胞输注过程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如有不良反应及时处理;
7.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前应静脉注射地塞米松,且需使用预防

血栓药物;
8.合并感染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可在控制感染的同时行间充质干细胞治疗;
9.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其他自身免疫病时亦可应用异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
10.如间充质干细胞初始治疗有效,病情再次复发后可重复输注间充质干细胞。

83

84

2、自体干细胞移植规范化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专家共识(2021)
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干细胞工程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新技术管理委员会
首都医科大学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北京华炎血管疾病诊疗产业创新战略联盟
重点截取:
目前,用于移植的自体干细胞根据其来源,一般分为骨髓的干细胞移植、外周血的干细胞移植、“改良”的骨髓干细胞移植和纯化CD34+细胞移植等4种。
多项研究发现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慢性缺血的中远期效果也令人满意。其中谷涌泉等随访了从2003年3月到2005年12月70例患者的结果后发现:本组总有效率68.6%;总的无效率为21.4%;疗效保持大于6个月以上的有效率为78.6%,疗效保持1年以上的有效率为65.7%,疗效保持2年以上的有效率为37.1%,疗效保持37个月以上的有效率仅仅有18.6%。同时:本组有12例(17.1%)患者为多次接受自体干细胞移植,其疗效分别为显效者7例,有效者5例,有效率为100%,接受次数为2~4次。与单次患者的疗效对比,统计学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说明作为成体种子细胞,需要定期补

充才能够保持好的疗效。
郭建明等随访了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血管闭塞性脉管炎59例患者的10年疗效(平均随访时间129.5个月),包括单纯阿司匹林组19例,阿司匹林+细胞治疗组40例;所有患者均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导致的重度肢体缺血,存在静息痛、小坏疽或难愈性溃疡伤口。结果:细胞治疗组无大截肢,有5例小截肢;阿司匹林组有2例患者膝下截肢,7例患者小截肢;两组整体截肢率比较,细胞治疗组明显优于阿司匹林组(P=0.001);10年无截肢生存率,细胞组85.3%,阿司匹林组40%,细胞治疗组与阿司匹林组比较也是具有非常大优势(P=0.0019)。更令人满意的是安全性很高,本组患者无死亡、无严重心脑血管事件或恶性肿瘤发生,所有患者无视网膜病变或畸胎瘤病变。
患者的选择
适应证:(1)各种原因导致的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无法行手术搭桥或者介入治疗,而保守治疗无效者;(2)无法耐受旁路手术和介入治疗的患者。
禁忌证:(1)过去5年内明确有恶性疾病的患者或血中肿瘤标记物[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癌抗原19-9
(CA19-9),癌抗原125(CA125)]水平明显升高者;(2)严重

85

86

心、肺、肝、肾功能衰竭或一般状况很差不能耐受干细胞移植手术者;(3)近期有心肌梗死或脑梗塞病史者;(4)主动脉、髂动脉等大动脉闭塞者。

3、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家共识(2021年,北京) 
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生物治疗学专业委员会
重点截取:
目前,国内外已完成多项MSC治疗COVID-19的临床研究,超过10项研究结果已发表。近期美国CamilloRicordi等报道了一项纳入24例危重型COVID-19相关ARDS患者的随机、对照、双盲研究,(10±2)×10^7cells/次、连续2次、间隔3d的脐带MSC输注能显著改善患者存活率并缩短治疗时间。王福生等报道了脐带MSC治疗COVID-19的临床I期和II期研究;I期结果显示,3×10^7cells/次、连续3次、每次间隔3d的脐带MSC输注对9例普通型和重型患者的安全性良好;在武汉地区开展的II期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中,共纳入100例重型患者,结果显示COVID-19患者修复肺部损伤,改善患者活动耐力。
上述临床结果表明,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的COVID-19患者接受不同来源的MSC治疗后均没有观察到与输注相关的不良反应,MSC治疗有助于降低患者炎症因子水平、促进肺部损伤修复、提高活动耐力、缩短住院时间。

87

88

4、干细胞在整形修复美容领域研究和临床试验的专家共识(2021年)
中国医师协会整形美容医师分会干细胞和再生医学学组
重点截取:
整形修复美容领域干细胞的主要临床研究方向
在增加组织血管化和抗纤维化中的应用
      组织血运障碍是整形外科常处理的问题,干细胞可被用于治疗皮瓣缺血及其他组织缺血性疾病。临床前研究已证实,干细胞有促进细胞迁移、成管的能力,可改善皮瓣血液循环,促进皮瓣成活。在缺血的手部移植皮瓣内及周围组织中注射SVF,可观察到皮瓣血运有明显改善,手功能改善。干细胞在下肢缺血疾病中也有应用,在严重下肢缺血的病例中,通过肌肉内注射CD133+的干细胞,可刺激新血管生成。在瘢痕治疗方面,BMMSCs可用于预防肥厚性瘢痕患者移植后皮肤移植物的收缩。此外,皮下局部应用BMMSCs可明显改善中、重度萎缩性痤疮瘢痕,且无明显副作用。还有研究应用ADSCs治疗系统性硬化症的指端溃疡,发现可促进创面愈合,改善疼痛症状和手功能。
在创伤后皮肤再生与创面愈合中的应用
       创伤居疾病谱首位,其中皮肤缺损最为多发。同时,糖

尿病、脉管疾病等引发的皮肤溃疡创面也是高发病。近年来发现干细胞可通过直接分化、旁分泌生长因子等多个途径参与皮肤再生。在外伤导致的急性皮肤全层缺损中,局部注射ADSCs可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少继发性瘢痕挛缩、色素沉着和增生的发生。在糖尿病足、慢性创面等多种难愈性创面的治疗中,在创面边缘及基底注射干细胞可有效促进组织血管新生、加速肉芽组织形成、改善组织血供,同时促进创缘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加速创面再上皮化进而促进愈合。皮肤扩张中,局部的张力可诱导血液循环中干细胞向扩张皮肤局部迁移,在局部定植后通过分化和合成生长因子促进扩张皮肤组织再生。另有研究证实,干细胞在促进光老化和衰老后的皮肤再生年轻化等方面有显著效果。
在脂肪移植后再生中的应用
脂肪移植是软组织萎缩和缺损修复的重要方法,但移植的脂肪组织由于缺乏血供与生长因子,常出现较高的吸收率及纤维化、钙化等现象,影响其疗效。应用干细胞辅助脂肪移植(cell-assistedlipotransfer,CAL)后脂肪细胞成活率提高,组织结构形态更好,并发症更少。在乳房脂肪填充中,加入干细胞可以提高移植后脂肪的成活率,减少脂肪注射后纤维化、囊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未观察到脂肪异常增殖、肿瘤

89

90

等并发症的发生。另外,在半面萎缩的治疗中,也观察到应用CAL可提高脂肪的成活率。
在毛发再生中的应用
脱发是困扰现代人的重要问题,除了与雄激素代谢物二氢睾酮相关的代谢障碍有关,也与毛囊周围血管化减少和生长因子失去平衡有关。干细胞分泌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等多种细胞因子,一方面可调控复杂的毛发生长周期,另一方面可促进毛囊周围的血管化,诱导毛囊真皮乳头增殖及调控毛囊由休止期进入生长期,促进毛发生长、毳毛发育为终毛。在脱发区域皮肤内注射ADSCs和SVF,可观察到注射区域毛发密度有所增加、毛发直径显著增粗。ADSCs的条件培养基也具有促进毛发再生的效果,多次注射后效果与非那雄胺疗效接近。自体BMMSCs及自体HFMSCs也被报道在治疗难治性斑片状脱发和雄激素性脱发中有显著作用。
在骨与软骨再生中的应用
目前针对因创伤、肿瘤、先天畸形等导致的骨和软骨缺损的修复,临床上主要采用的是自体组织移植、异体组织移植和替代物植入等方法,但应用范围和治疗效果有一定的局限性。BMMSCs和ADSCs是在骨和软骨缺损临床研究应用中最

常见的干细胞类型,向骨、软骨的局部缺损注射BMMSCs或ADSCs可促进组织修复再生。将干细胞与生物支架材料复合,不仅可提高干细胞利用效率,而且支架材料的引入也为干细胞再生提供更有利的微环境,使其具有更稳定的结构和更优化的功能。关节腔内注射ADSCs、BMMSCs或hDPSCs,可以通过调节局部炎症、促进软骨再生修复从而缓解疼痛、控制关节炎的发展。临床研究显示采用自体干细胞治疗骨缺损是安全有效的,尚无研究显示发生炎症、感染、组织过度生长或肿瘤发生等。
干细胞及其衍生物的治疗是具有重要临床应用前景的再生医学手段。在整形修复美容外科领域经过了多年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证明其在促进皮肤再生与修复、组织血管化、软组织再生、骨与软骨修复、多组织年轻化及毛囊再生等多方面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91

92

5、干细胞抗衰老技术规范化指南(2016年)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抗衰老分会
介绍
本规范化指南所涵盖的干细胞抗衰老技术是指应用人自体来源(脂肪、皮肤、骨髓等)或异体来源(脐带、胎盘等)的干细胞,经体外处理后局部注射到人体特定部位或经静脉输注到人体,通过其增殖、多向分化、组织修复和免疫调节的特性,用于改善皮肤质地,维持皮肤年轻化(局部应用),或者改善精神状态、提高自体组织器官的修复能力、减缓衰老进程(全身应用),从而达到抗衰老目的。 
重点截取:
技术管理规范化流程

93

94

6、糖尿病足诊治指南(2011年)
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会糖尿病足专业委员会
重点截取:
本文系统介绍糖尿病足相关概念、流行病学、病变特点及预后。着重介绍糖尿病足的治疗,包括血运重建、干细胞移植和综合治疗。对治疗方案的选择进行了论述。
干细胞移植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在国内尚未普及,有条件单位可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选择。干细胞移植一般采用骨髓血、外周血、脐血和胚胎干细胞。目前用于临床的主要是骨髓血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血管外科主要用干细胞治疗下肢缺血。

95

96

第三章:行业相关法规政策及重点截取
一、《免疫细胞治疗产品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 2021年第14号
重点截取:
免疫细胞治疗是利用患者自身或供者来源的免疫细胞,经过体外培养扩增、活化或基因修饰、基因编辑等操作,再回输到患者体内,激发或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控制疾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过继性细胞治疗(ACT),治疗性疫苗等。根据作用机制的不同,目前的细胞免疫治疗研究类型主要包括: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TILs)、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以及工程化T细胞受体修饰的T细胞(TCR-T)等,此外,还存在基于自然杀伤细胞(NK)或树突状细胞(DC)等其它免疫细胞的治疗方法,如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等。当免疫细胞治疗产品进入临床试验时,应遵循《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E6等一般性原则要求。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以在国内注册上市为目的,按照《药品管理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药品管理相关法规进行研发和注册申报的免疫细胞治疗产品,旨在为该类产品开展临

97

98

床试验的总体规划、试验方案设计、试验实施和数据分析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以最大程度地保障受试者参加临床试验的安全和合法权益,并规范对免疫细胞治疗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评价方法。

二、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教司 2020年12月30日 
重点截取:
本办法所称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以下简称临床研究)是指医疗卫生机构(以下简称机构)开展的,以人个体或群体(包括医疗健康信息)为研究对象,非以药品医疗器械注册为目的的,研究疾病的诊断、治疗、康复、预后、病因、预防及健康维护等活动。
第十五条(管理体系)开展临床研究的机构应当设有临床研究管理委员会、伦理(审查)委员会,并设立或者指定专门部门(以下称临床研究管理部门)负责临床研究管理。
机构应当为临床研究管理配备必要的管理人员和条件保障。
第十九条(机构立项)临床研究实行机构立项制度,未经机构批准立项的临床研究不得实施。
第二十条(研究提出)主要研究者应当制定临床研究方案,并按照要求向机构临床研究管理部门提交临床研究方案和相关资料,接受全程管理。
第四十五条干细胞临床研究按照《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办法(试行)》管理,体细胞临床研究参照《干细胞临床研究管

99

100

理办法(试行)》管理。
第四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临床研究项目管理办法》(国卫医发〔2014〕80号)同时废止。但在本办法实施前机构已经开展尚未完成的临床研究,医疗卫生机构应当自本办法实施之日起3个月内按照原要求完成立项、备案等手续。

三、《人源性干细胞及其衍生细胞治疗产品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 2020年8月24日
重点截取:
本指导原则中“人源性干细胞”包括人胚干细胞、成体干细胞和诱导形成的干细胞。来源包括人的配子、囊胚(体外培养期限自受精开始不超过14天)、脐带、胎盘、脂肪、骨髓等细胞和组织。人源性干细胞衍生细胞治疗产品指由上述人源性干细胞诱导分化,或成熟体细胞转分化获得的细胞治疗产品。
定义
干细胞相关产品临床试验指应用人自体或异体来源的干细胞经体外操作形成产品制剂后输入(或植入)人体,用于疾病防治的临床试验。体外操作包括干细胞相关产品在体外的提取、分离、纯化、培养、扩增、基因编辑或基因修饰、诱导分化、冻存及复苏、运输等。
伦理考量
伦理审查是当今国际通行的控制研究风险的重要手段,涉及干细胞相关产品的临床试验项目必须进行充分的伦理审查。我国的《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2020年)、世界医学会的《赫尔辛基宣言》(2013版)以及国际医学科学组织委员会(CIOMS)的

101

102

《涉及人类健康相关研究的国际伦理指南》(2016年),均制定并确立了人体生物医学研究的伦理标准和科学标准,所有干细胞相关产品临床试验均应遵循尊重原则、受益原则、公正原则、无伤原则四个伦理审查的基本原则。干细胞相关产品临床试验的伦理审查过程应符合我国《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ICH GCP (E6)等规范文件的要求。
干细胞相关产品的临床试验均应符合《涉及人的临床研究伦理审查委员会建设指南》(2019版,附则六:干细胞临床研究伦理审查)规定。
干细胞备案临床研究结果用于药品注册审评的评价要点
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于2015年7月印发的《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称“管理办法”)和《干细胞制剂质量控制及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对干细胞备案临床研究提出了明确的技术要求,依据管理办法开展干细胞临床研究后,如申请药品注册临床试验,可将已获得的临床研究结果作为技术性申报资料提交并用于药品评价。
如果申办者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递交药物临床试验申请之前,已按管理办法要求开展了备案的干细胞临床研究,并拟用于药品注册申报,应按照《生物制品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提供备案临床研究中使用的干细胞相关产品的药学、非临床及临床研究

相关信息,其中,临床研究报告应按照《ICH E3:临床研究报告的结构与内容》进行撰写并提交。

相关信息,其中,临床研究报告应按照《ICH E3:临床研究报告的结构与内容》进行撰写并提交。

四、体细胞治疗临床研究和转化应用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2019年3月29日
重点截取:
第二条 体细胞治疗是指来源于人自体或异体的体细胞,经体外操作后回输(或植入)人体的治疗方法。这种体外操作包括细胞在体外的激活、诱导、扩增、传代和筛选,以及经药物或其他能改变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处理。
第四条 开展体细胞治疗临床研究和转化应用的医疗机构及其临床研究项目和转化应用项目均应当具备相应条件,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备案,并在备案项目范围内开展体细胞治疗临床研究和转化应用。
第六条 国家卫生健康委负责体细胞治疗临床研究和转化应用的管理工作,参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核心技术标准组织制定和发布《体细胞治疗临床研究和转化应用技术规范》,组建体细胞治疗专家委员会,为体细胞治疗临床研究和转化应用规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和伦理指导,建立和维护体细胞治疗临床研究和转化应用登记备案信息系统(以下简称备案信息系统)。
第八条 开展体细胞治疗临床研究和转化应用的医疗机构应当

103

104

具备以下条件,并提交医疗机构备案材料(附件1)。 
(一)三级甲等医疗机构,具备较强的医疗、教学和科研能力,具有与所开展体细胞治疗项目相应的诊疗科目并完成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备案;
(二)承担过省级及以上科技部门或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立项的体细胞治疗领域研究项目;
(三)具有与开展体细胞治疗相适应的项目负责人、临床医师、实验室技术人员、质量控制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
(四)具有符合《体细胞治疗临床研究和转化应用技术规范》要求,满足体细胞制备所需要的实验室以及相应的设施设备;
(五)建立体细胞治疗质量管理及风险控制制度体系,具有与所开展体细胞治疗相适应的风险管理和承担能力;
(六)成立学术委员会和伦理委员会,建立本医疗机构体细胞治疗临床研究和转化应用项目立项前审查制度。

五、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管理规范(2017年版)
国卫办医发〔2017〕7号
重点截取:
规范适用于应用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治疗血液系统疾病,其造血干细胞来源包括血缘(HLA全相合或者单倍型相合)和非血缘供者的骨髓、外周血或脐带血
三、技术管理基本要求
(一)严格遵守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严格掌握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适用于治疗以下血液系统疾病:
(1)恶性疾病: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及其他某些恶性肿瘤等。
(2)非恶性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重症放射病、重型地中海贫血等。
2.应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治疗部分遗传病、先天性疾病及代谢性疾病参照本规定。

105

106

六、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办法(试行)
国卫科教发〔2015〕48号
重点截取: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医疗机构开展的干细胞临床研究。
干细胞临床研究指应用人自体或异体来源的干细胞经体外操作后输入(或植入)人体,用于疾病预防或治疗的临床研究。体外操作包括干细胞在体外的分离、纯化、培养、扩增、诱导分化、冻存及复苏等,不包括基因水平的操作。
第四条 开展干细胞临床研究的医疗机构(以下简称机构)是干细胞制剂和临床研究质量管理的责任主体。机构应当对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进行立项审查、登记备案和过程监管,并对干细胞制剂制备和临床研究全过程进行质量管理和风险管控。
第五条 国家卫生计生委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负责干细胞临床研究政策制定和宏观管理,组织制定和发布干细胞临床研究相关规定、技术指南和规范,协调督导、检查机构干细胞制剂和临床研究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和风险管控措施,促进干细胞临床研究健康、有序发展;共同组建干细胞临床研究专家委员会和伦理专家委员会,为干细胞临床研究规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和伦理指导。

七、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治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卫办医政发〔2009〕189号
重点截取:
为规范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技术审核机构对医疗机构申请临床应用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治疗技术进行技术审核的依据,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治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治疗技术管理规范适用于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
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治疗技术适应症包括:
1.遗传性及先天性疾病:骨髓衰竭、血红蛋白病、重症免疫缺陷病、代谢性疾病。
2.获得性疾病:
(1)恶性疾病: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及其他某些恶性肿瘤。
(2)非恶性疾病: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重症放射病。
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治疗技术禁忌证包括:
①有严重的精神病。
②有严重的心、肝、肾、肺功能不全。
③有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
④合并其他有致命危险的疾病。

107

108

109

110

第四章:英文缩写词
(-)negative阴性
(+)positive阳性
A
AA   aplastic anaemia  再生障碍性贫血
ABMTR  Autologous Bone Marrow Transplant Registry自体骨髓移植登记处 
AD autoimmune disease  自身免疫病
AE adverse event  不良事件
aGVHD acute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AL acute leukemia  急性白血病
ALCL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A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o-HSCT allogeneic ha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AML acute myeloid leukemia急性髓系白血病
ANC 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  
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

APC antigen presenting cell抗原递呈细胞
APL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RA-C cytosine arabinoside阿糖胞苷
ATG anti thymocyte globulin抗胸腺细胞球蛋白
ATRA all-trans-retinoicacid 全反式维甲酸
auto-HSCT autologous ha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B
BCNU  1,3-bis(2-chloroethyl)-1-nitrosourea卡莫司汀;氯化亚硝脲;卡氮芥
BM bone marrow  骨髓
BMF bone marrow failure骨髓衰竭
Bu busulfan  白消安/马利兰
C
CAR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嵌合抗受体
CB cord blood 脐带血
CBT cord blood transplantation 脐带血移植
CC complete chimerism 完全嵌合
CFU-GM colony forming unit granulocyte macrophage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cGVHD chronie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CHL classical Hodgkin lymphoma type经典霍奇金淋巴瘤
CIR cumulative incidence of relapse累积复发率
CLL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ML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慢性髓系白血病
CMV cytomegalovirus 巨细胞病毒
CP chronic phase慢性期
C-PI coordinating principle investigator主要协调研究者
CR complete remission完全缓解
CR1 first complete remission首次完全缓解
CsA/CSA cyclosporin A 环孢素A
CSF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集落刺激因子
CSI cranio-spinal irradiation全脑全脊髓照射
CSP cyclosporine环孢素
CTL cytotoxic T-lymphocyte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CVC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中心静脉导管
Cy cyclophosphamide 环磷酰胺
D
DC dendritic cell 树突细胞

DFS disease-free survival 无病生存
DLBCL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DLI donor lymphocyte infusion  供者淋巴细胞输注
DMSO dimethyl sulfoxide 二甲基亚砜
DSA donor-specific HLA antibody 供者特异性HLA抗体 
E
EBMT European Group for Blood and Marrow Transplantation  欧洲血液和骨髓移植组
EBV Epstein-Barr virus EB病毒
EC Ethics Committee 伦理委员会
EFS event-free survival 无事件生存
EPC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 内皮祖细胞
EPO erythropoietin 促红细胞生成素
ES engraftment syndrome 植入综合征
F
FA Fanconi anemia 范可尼贫血
FFS failure free survival 无失败生存率
Flu fludarabine 氟达拉滨
G
GCP good clinical practice 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

111

112

113

114

G-CSF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CV ganciclovir更昔洛韦
GF graft failure 植入失败
GH growth hormone生长激素
GI gastro intestinal消化道的
GM-CSF 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P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VHD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  移植物抗宿主病
GVL graft versus leukaemia  移植物抗白血病
H
HBV hepatitis B virus 乙肝病毒
HC haemorrhagic cystitis 出血性膀胱炎
HCMV human cytomegalo virus
人巨细胞病毒
HCV hepatitis C virus 丙肝病毒
HD Hodgkin's disease 霍奇金病
HD Thigh-dose therapy 大剂量治疗
HID haplo-identical donor 单倍体供者

HIV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人免疫缺陷病毒
HL Hodgkin's lymphoma  霍奇金淋巴瘤
HLA human leukocyte antigen人类白细胞抗原
HR high-risk  高危
HSC haematopoietic stem cell
造血干细胞
HSCT ha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造血干细胞移植
I
IBD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炎症性肠病
IFN interferon 干扰素
Ig immune globulin 免疫球蛋白
IL inter leukin 白细胞介素
IL-1 Rainterleukin-1 receptor antagonist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
IPS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诱导多能干细胞
IST immune suppressive therapy  免疫抑制治疗
Iv intravenous 静脉注射

J
JMML juvenile myelomonocytic leukemia 青少年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K
KIR killer-cell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 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
L
LFS leukaemia-free survival 无白血病生存
LH luteinizing hormone 黄体生成素
LVEF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左心室射血分数 
M
MAC myeloablative conditioning  清髓性预处理方案
MC mixed chimerism 混合嵌合
MDS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el melphalan 美法仑,马法兰
MHC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MF mycophenolate mofetil  吗替麦考酚酯
MM multiple myeloma 多发性骨髓瘤
MNC mononuclear cell 单个核细胞

115

116

MPDN methylprednisolone 甲泼尼龙
MRD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微小残留病变 
MRI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磁共振成像
MSC mesenchymal stem cell 间充质干细胞
MTD maximum tolerated dose 最大耐受量
MTX methotrexate  甲氨蝶呤
N
NHL non-Hodgkin' slymphoma非霍奇金淋巴瘤
NK natural killer cell  自然杀伤细胞
NKT natural killerT-cell  自然杀伤T细胞
NRM non-relapse mortality  复发死亡
O
OM oral mucositis  口腔黏膜炎
OS overall survival  总体生存
P
PB peripheral blood  外周血
PBSC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外周血干细胞
PBSCT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PFS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无进展生存

117

118

PR partial remission  部分缓解
PRP Platelet-rich plasma 富含血小板因子血浆
PT prothrombin time  凝血酶原时间
Q
QOL quality life  生活质量
R
RA  rheumatoid arthritis  类风湿关节炎
RFS recurrence-free survival 无复发生存
RIC reduced intensity conditioning 减低剂量预处理
S
SAA severe aplastic anemia 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
SAE serious adverse event 严重不良事件
SCID 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重度联合免疫缺陷
SLE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系统性红斑狼疮
STRs short tandem repeats短串联重复序列
SUSAR Suspected Unexpected Serious Adverse Reaction非预期严重不良事件
T
TBI total body irradiation全身照射

TGF-beta transformation growth factor beta肿瘤生长因子
Th-1 Thelpercells-1 辅助性T细胞1
TLI total lymphoid irradiation全淋巴结照射
TNF tumor necrosis factor  肿瘤坏死因子
Treg regulatory T-cell  调节性T细胞
TRM transplant/treatment related mortality  移植/治疗相关死亡
U
UCBT umbilical cord blood transplantation  脐带血移植
URD unrelated donor 
非血缘(无关)供者
V
VOD veno-occlusive disease
静脉闭塞症
VP/VP16 etoposide  依托泊苷
W
WBC white blood cell  白细胞
WHO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世界卫生组织
WMDA World Marrow Donor Association世界骨髓捐献者协会

142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