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习
路
上
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党委宣传部
2021年4月
(第十三期)
二
学习路上
百
年
征
程
中
的
光
辉
瞬
间
目录
CONTENTS
>>>
三页发黄手稿上沉甸甸的议决案
►
►
►
吃剩下的半条皮带
“红旗到底打得多久”,毛泽东这样作答
►
一床棉絮·党建密码
两份报纸和一个决定:“革命圣地”延安何以被历史选中?
点击标题跳转
►
03
06
10
16
19
学习路上
百
年
征
程
中
的
光
辉
瞬
间
主要人物:毛泽东、陈独秀、李大钊等
故事来源:光明日报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在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有三页发黄的手稿,它就是《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的手写稿,是中共三大最重要的议决案。目前仍然能看到的中共三大的史料并不多,这三页手稿极为宝贵。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手写稿
三页发黄手稿上沉甸甸的议决案
学习路上
百
年
征
程
中
的
光
辉
瞬
间
这份议决案据说由陈独秀负责起草,在中共三大上以21票赞成、16票反对、3票弃权通过。议决案规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共同开展国民革命运动,但是要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共产党人的独立性。
中共三大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国共合作的问题,在会议上代表们都确认中国有实行国民革命运动的必要,但在国共合作的具体策略上他们的观点又不尽相同,在讨论此问题时,发生激烈的争论,内容主要有两方面:
中共三大会址
中共三大代表
首先,在全体共产党员是否应该加入国民党这一关键问题上,产生的分歧最为严重。一个多星期的会议,大多数时间在辩论这个问题。
学习路上
百
年
征
程
中
的
光
辉
瞬
间
中国共产党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分工会议场景
会议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争论,各有合理的一面,也有其片面性。与会代表充分发挥党内的民主作风,最后综合各种意见,形成《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议决案充分吸收各方意见的合理成分,克服了片面性,保证党的决策的正确性。这份充分发扬民主精神制定的议决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对统一战线的建立,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在是否保留产业工人、产业工人要不要加入国民党的问题上,代表们也有不同的见解。
学习路上
百
年
征
程
中
的
光
辉
瞬
间
吃剩下的半条皮带
主要人物:任弼时
故事来源:新华社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新华社
半条黑乎乎的皮带,至今清晰保留着用刀切割的痕迹。80多年前,在一段艰辛而伟大的征程上,它被主人用小刀切成若干段,烧焦、刀刮、水煮后用以充饥。就算是这种“食物”,它的主人每次也只有吃3小段的“份额”。
任弼时长征过草地时吃剩的皮带
学习路上
百
年
征
程
中
的
光
辉
瞬
间
它的主人叫任弼时。他和同志们相伴走过的这段惊心动魄的长路,叫做长征。
没过草地路,难知长征苦。草地上的敌人,有时是数倍、数十倍于他们的敌军,有时是不知藏于何处的致命沼泽,更多的则是不停啮咬他们胃和神经的饥饿与疲劳。
任弼时与贺龙等人率部过草地时,许多战士因为饥饿昏倒。在找不到任何食物替代品的情况下,任弼时和警卫员李少清将皮带切成若干段,放到锅里煮。虽然味道难闻、难以下咽,但他们却风趣地称之为吃“煮牛肉”。
学习路上
百
年
征
程
中
的
光
辉
瞬
间
吃剩下的半条皮带一直被精心保存。1938年,任弼时从太行山区返回延安时,将其交给李少清。后来,李少清将其捐赠出来。如今,这半条皮带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如同穿越时空的信函,揭示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队伍如钢似铁的奥秘。
我们无法统计,在那段伟大的征程中,有多少人在饥饿疲惫中沉默地倒下,从此与大地融为一体;又有多少人含泪告别战友,坚强地继续前行。
但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80多年前的远征中,这支势单力薄、却斗志昂扬的队伍,这些宁肯用皮带充饥、仍保持严明纪律的军人,这群衣衫褴褛、依旧信仰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他们身上迸发出的、至今震撼人心的精神伟力。
油画《红军过草地》
学习路上
百
年
征
程
中
的
光
辉
瞬
间
“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正是这样坚定的革命理想,正是这样坚定的必胜信念,走出了人间奇迹,为中国革命打开了全新局面。
今天,当我们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端详这半条皮带,感受它所记录的传奇,总有一幅画面在脑海中清晰展现——连成一线的红军相互搀扶,沿着红星照耀的道路,攀越雪山,闯过草地,走向胜利。
红军过草地纪念碑
学习路上
百
年
征
程
中
的
光
辉
瞬
间
学习路上
百
年
征
程
中
的
光
辉
瞬
间
“红旗到底打得多久”,毛泽东这样作答
主要人物:毛泽东
故事来源:求是网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新华社
八角楼灯光
“天上的北斗亮晶晶,
八角楼的灯光通通明。
毛委员就是那掌灯的人,
照亮中国革命的万里程。”
《八角楼的灯光》这首歌1928年就开始在井冈山地区传唱。在井冈山八角楼,毛泽东当年借着清弱灯光,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回答当时“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以前敌委员会书记的身份在湖南发动了秋收起义。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带着队伍,走上崎岖的山路,来到了井冈山,开始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八角楼陈列的两本著作
学习路上
百
年
征
程
中
的
光
辉
瞬
间
但上山这条路走得很突然,许多人思想一时转不过来。弱小的红军面临着敌军频繁的军事“会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井冈山斗争遇到了极大困难。加上“左”倾盲动主义思想的影响和干扰,1928年根据地遭到了三月和八月两次失败。不少人感到革命前途渺茫,南昌起义失败了,秋收起义失败了,广州起义也失败了……井冈山能待下去吗?“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不断出现。
为回答“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从理论上阐明中国革命发展的道路,毛泽东观察形势、总结经验,深入研究思考红色政权理论。山沟沟里的夜晚,八角楼上亮起了一盏灯,毛泽东坐在油灯前通宵达旦奋笔疾书。
八角楼内景
学习路上
百
年
征
程
中
的
光
辉
瞬
间
1928年10月,毛泽东为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起草了会议决议,《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就是决议的一部分。毛泽东指出:“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毛泽东总结一年来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实践经验,透彻地分析中国国内的政治形势,从五个方面回答了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并发展的原因。
江西井冈山“井冈红旗”雕塑
学习路上
百
年
征
程
中
的
光
辉
瞬
间
1928年11月初,毛泽东收到中共中央六月四日的指示信。整整一年了,毛泽东和中央失去了联系,现在终于接上头了。毛泽东满心欢喜,认为有必要向中央系统汇报在井冈山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情况。
在八角楼里,毛泽东给中央写了一个报告,这个报告就是后来收入《毛泽东选集》的《井冈山的斗争》。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充满自信地指出:“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
2016年春节前夕,在井冈山八角楼革命旧址,习近平和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毛秉华以及革命烈士后代等围炉而坐,向几位老人家致以新春祝福。
学习路上
百
年
征
程
中
的
光
辉
瞬
间
在总结井冈山革命斗争经验的基础上,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充满诗意地豪迈指出,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井冈山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
2016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西视察,瞻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参观八角楼革命旧址群,深切缅怀井冈山斗争的光辉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满怀深情地指出:“伟大的理想信念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井冈山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之作,从这里革命才走向成功。”
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所以我们始终认为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创造和扩大,是十分必要和十分正确的。”
学习路上
百
年
征
程
中
的
光
辉
瞬
间
一床棉絮·党建密码
主要人物:毛泽东
故事来源:新华社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新华社
这是一床灰黑的棉絮,在古田会议纪念馆第二陈列室的文物中毫不起眼。但就在这陈旧的棉絮背后,却有着一个鲜活故事,蕴含着党的初心密码。
时光回到1929年初冬,毛泽东来到闽西特委驻地古田苏家坡,领导闽西红色区域的革命斗争。
古田会议纪念馆陈列的那床旧棉絮
学习路上
百
年
征
程
中
的
光
辉
瞬
间
一天夜里,他提着小马灯走家串户,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见炊事员杨冬冬的房间灯亮着,门开着,毛泽东就走了进去,与她拉起家常。
山区的冬夜冷气逼人。毛泽东发现,杨冬冬的床上只铺了薄薄一层稻草,盖的是田间劳作时防雨用的破棕衣,便关切地问:大婶,你年纪大,天那么冷,就盖这个棕衣能行吗?
杨冬冬笑了笑说:忍忍也就过去了。
毛泽东又问:暴动时你没分得棉被?
杨冬冬忙说:分啦,儿子随赤卫队去执行任务,我就让他把那床被子带走了。
听到这儿,毛泽东很感动:大婶,现在我们的生活还很艰苦,但你们这么热情支援红军,我们的革命事业一定能成功!
说完,毛泽东匆匆回到自己房间,卷起床上仅有的一张毛毯,又来到杨冬冬家,把毛毯塞到她的手里说:这条毛毯总比那棕衣暖和一点,天气冷了,保重身体要紧啊!
杨冬冬激动地落下泪来。
学习路上
百
年
征
程
中
的
光
辉
瞬
间
闽西特委的同志得知此事深受感动,考虑毛泽东尚在病中,就给他买了一床新棉絮。
不久,毛泽东离开苏家坡重返红四军主持前委工作,行前又把棉絮留给了闽西特委。
那床棉絮保存至今,旧物无言,却见证着中国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真挚的感情,昭示着党的为民初心,感动着千千万万的参观者。
重温一床棉絮的故事,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会深刻地认识到:不管走多远,都不能忘记为了什么而出发。只有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党才能赢得人民的衷心拥护。
古田会议纪念馆前的“丰碑军魂”雕塑群
学习路上
百
年
征
程
中
的
光
辉
瞬
间
两份报纸和一个决定:
“革命圣地”延安何以被历史选中?
主要人物:毛泽东、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
故事来源:学习时报、学习强国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人民网、新华社
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翻过夹金山,到达四川懋功东南的达维镇,突然发现前面“有情况”:对面山坡上有部队,于是立即准备投入战斗。
这时,前方传来一声悠长的呼喊:“我们是红四方面军。”两方的旗帜上都是镰刀锤头——这是红四方面军前来接应中央红军的部队。三天后,毛泽东率中央红军主力进驻懋功。当晚,两军举行会师联欢会,篝火映红了天空,四川民歌与兴国山歌此起彼伏。
学习路上
百
年
征
程
中
的
光
辉
瞬
间
两大主力红军会师,使集结在这个地区的红军实力大大增强。6月26日,中共中央在懋功北部的两河口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发展的战略方针问题。
周恩来提出,待创建的新根据地需具备三个条件:地域宽大,好机动;群众条件好;人口较多。据此,会议决定红军集中主力向北进攻,创造川陕甘革命根据地。8月初,红一、红四方面军北上。
两河口会议纪念馆里的“红军北上”雕塑
学习路上
百
年
征
程
中
的
光
辉
瞬
间
9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甘肃迭部县召开扩大会议,将北上红军改称陕甘支队。17日,陕甘支队先头部队突破川甘边界腊子口,攻破长征路上的最后一道天险。第二天,中共中央率领红一、红三军和军委纵队占领甘肃哈达铺。
到达哈达铺后,毛泽东要求部队搜集报纸、杂志并嘱咐“越近期的越好,各种都给搞几份”。很快,部队找来了刊有“蒋令五省各部队围剿陕北共匪”“陕北军事形势转变 刘子丹徐海东有合股势”两条消息的《西京日报》与《大公报》。
哈达铺红军长征旧址
学习路上
百
年
征
程
中
的
光
辉
瞬
间
部队突破敌人的渭河封锁线,到达甘肃榜罗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此召开会议,正式决定把中央红军落脚点放在陕北。此前,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创建了陕甘革命根据地,将陕甘边与陕北革命根据地连成了一片。
当年刊登陕北红军活动消息的《大公报》和《西京日报》复印件照片
看到消息后,毛泽东得知陕北有相当大的一块根据地和红军活动的情况。他高兴地说,感谢国民党报纸为我们提供了陕北红军的消息。我们要抗日,首先要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的红军,那里就是我们的前进阵地。
学习路上
百
年
征
程
中
的
光
辉
瞬
间
红军将陕北作为落脚点,既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选择,也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选择。落脚陕北,因为陕北有一块稳固的革命根据地,有各级中共组织和苏维埃政权,有一大批领导骨干与优秀干部,有刘志丹和徐海东等人领导的红军。陕北也是对日作战的前进阵地与可靠后方,落脚于此有利于实现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毛泽东后来感慨:要是没有刘志丹、谢子长和习仲勋建立的这块根据地,我们还没有地方落脚呢!
刘志丹 谢子长 习仲勋雕像
学习路上
百
年
征
程
中
的
光
辉
瞬
间
1935年9月,由鄂豫皖根据地出发长征的红二十五军到达陕甘根据地,同当地的红二十六、红二十七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进一步壮大根据地的武装力量,为迎接中共中央和陕甘支队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版画《吴起镇会师》
学习路上
百
年
征
程
中
的
光
辉
瞬
间
10月19日,党中央率陕甘支队到达延安市吴起镇。至此,中央红军主力行程二万五千里、纵横11个省的长征胜利结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决定把中国革命大本营安扎在陕北。从此以后,党和红军在陕北经历了13年的峥嵘岁月,与陕北人民结下了深厚感情。延安,也由此成为人们心中的革命圣地。
【南银宣说】2021年第13期(总第189期)
学
习
路
上
(第十三期)
【南银宣说】2021年第16期(总第192期)
学
习
路
上
(第十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