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康养产业研究报告

其他分类其他2023-09-08
204

康养产业

05

产业研究

报告

2023年5月

[相关概述]

04

08

[发展环境分析]

基本概述
基本分类
SWOT分析

04
05
06

13

[市场发展制约因素]

付费端
服务供给端

13
16

22

[发展的双轮驱动]

政策
金融

22
23

30

[“金融+服务”模式]

市场规模
商业养老生态
养老模式选择

30
31
31

目录

contents

康养产业

[发展趋势]

养老市场集中度
智慧养老体系

32

32
32

[投资建议]

[投资风险预警]

[发展预测分析]

38

36

34

发展现状
发展前景预测

政策风险
融资风险
社会风险
人力资源风险

36
36
37
37

34
35

康养产业

第一章 康养行业相关概述

第一节 康养行业基本概述

      在老年人的众多需求中,养老服务需求是其主要需求,养老服务水平的高低是老年人能否安度晚年的关键因素。
      目前,我国对于养老服务的概念界定尚无定论有人把养老服务统称为老年福利服务也有的专家学者认为养老服务可以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养老行业,一部分是老年福利服务事业。其中养老行业,是指那些为高、中收入或经济保障状况较好的老年人提供的养老服务,这些老年人有能力支付养老机构的各项费用,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机构。
      老年人福利服务事业则是为社会上更多的经济状况不是很优越的老年人提供的养老服务,这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同样旺盛,但是受收入的制约,他们承担不了市场化养老服务所必须支付的成本。
      养老行业,是指为老年人提供设施、特殊商品,服务,满足老年人特殊需要的包括老年人衣食住行用医娱学等物质精神文化方面构成的一个产业链,是多个产业相互交叉的综合性产业,是由老年市场需求拉动而兴起的新兴产业。

康养产业

第二节 康养行业基本分类

      1.养老产业
      养老以及所有与养老相关的康养产业,包括养老服务养老地产、养老金融、智慧养老、老年辅助器材、养老机构数字化管理等泛康养业态。
      2.养老服务市场
      直接向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厂商构成的市场,分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以及机构养老三个不同模式对应细分赛道。
      3.商业养老服务市场
     不依靠或阶段性依靠政府帮扶、具备自力更生能力的民营养老服务厂商构成的市场。
      商业养老服务厂商以商业盈利、规模化增长为最终经营目标(不包括仅提供福利性医养服务的机构)

康养产业

      2.劣势
      中国的养老服务业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相对于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养老服务业还存在一些劣势和不足,具体表现在:第一,与经济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万美元才进入老龄化社会相比,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具有明显未富先老的特征;这是我国发展养老服务业必须要考虑的基本国情。第二,养老服务总体水平低下;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业的服务内容比较单一,大多停留在基本的经济供养和生活照料上,老年人文化娱乐、医疗护理、法律援助等中高端服务比较落后,发展缓慢。

      1.优势
       养老服务业是在老年消费市场需求增长带动下而形成的一个新兴产业,它的发展既有利于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也有利于降低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养老服务业的优势作用表现在:首先,发展养老服务业能够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就业增长;作为隶属于第三产业的新兴服务行业,它的发展能有效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此外也可以促进就业增长,缓解经济下行带来的压力。其次,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能够扩内需,促消费;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以及老年群体需求的不断增长正在催生一个庞大的老年服务消费市场,有专家预测,到2030年,我国养老服务业的总产值要突破10万亿,中国将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养老服务业市场。这一消费潜力的开发将会为我国国内消费市场注入强大的活力,推动我国经济稳定增长。

第三节 养老行业现阶段SWOT分析

康养产业

      3.机遇
      一是养老服务业市场前景广阔;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趋势使养老服务业具有巨大的需求潜力,老年人群体的消费潜力是巨大的,养老服务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二是各种政策法规的支持和保障;在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也明确提出,发展养老服务业要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这些政策法规的颁布对于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有力地推动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4.威胁
      当前,我国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失能、三无、空巢”等特殊老年群体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养老服务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威胁。虽然我国老年人消费群体潜力大,但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限制,老年人的需求潜力并未充分挖掘出来。此外,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极大地影响了老年人自身的消费投入。缺乏良好的行业秩序和监管机制;养老服务业还处于孕育阶段,市场运作远未成熟,很多企业各自为政,

康养产业

第二章 
  养老行业
    发展环境分析

      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为负值。2022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
      我国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从年龄构成看,2022年我国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8755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2.0%;60岁及以上人口2800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0978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9%。按照65岁以上人口占比14%即进入深度老龄社会的国际标准,我国已进入深度老龄社会。

图2-1人口老龄化/老龄产业

图片来源:百度

康养产业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我国作为当今世界人口最多,同时也是生育率下降最快、持续时间最长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最早进入并将迅速走向老龄化严重阶段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先富后老”比较形成“未富先老”的基本态势,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制约格外引人瞩目。
      1.养老服务市场发展的社会基础
      1.1家庭人口结构转变带来养老人手压力
      老龄化与少子化带来老年抚养比上升,致使“养儿防老”模式难以为继。步入21世纪以来,中国人口结构持续发生改变,65岁以上老龄人口数量逐渐增多、增速持续上升,依据当前55-65岁人口基数以及55岁之后各该年龄段内人口死亡率,预计未来10年65岁以上老龄人口可增长至 3亿人,占总人口比重也将持续攀升。与此同时, 15岁以下少儿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则呈现缓慢下降态势,“老龄化”与“少子化”成为当前中国人口结构变化的关键词。从家庭单元角度来看,人口结构变化带来家庭抚养负担增加。一方面2020年中国家庭总抚养比达46.3%,创近20年内历史新高;另一方面中国老龄人口抚养比持续攀升, 20年内增长近一倍。随着中国家庭单元规模逐渐减少,家庭养老的人手压力逐渐凸显出来,传统的“养老防老”模式已难以为继。

图2-1 2000-2025年中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数量及增长率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康养产业

       1.2养老服务需求大,养老商业化提上日程
      居民对养老服务的倚重程度增加,老年服务资源需求旺盛,居民养老的名义需求存在市场缺口。

图2-2  2000-2025年中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15岁以下少儿人口占                               总人口比重及中国老年人口抚养比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2-3 中国老龄人口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艾瑞咨询

康养产业

      1.3 居民养老准备尚不充足
      1.3.1 居民养老财务过于倚重社会养老保障第一、二支柱,实际养老准备不足,居民主观养老准备意识仍需市场化引导。从已退休人群与未退休人群的资产分配来看,老龄人群为主的已退休人群受收入、健康等因素影响,在应急、养老、遗产方面的财富资产分配多于未退休人群,而未退休人群的资产分配则主要集中于日常生活等方面。从居民养老财务准备方式来看,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是未退休居民在财务方面最主要的养老准备方式。同时受居民财富分配结构影响,固定资产增值、银行储蓄也成为居民储备养老财富的次优选方式。整体而言,未退休人群养老准备仍然极为依赖社保第一支柱,养老准备资产组合相对单一,这与已退休人群真实的养老财务储备需求差异较大,未老人群的养老意识成熟。

图2-4 每千名60岁以上老人养老床位数量及增长率

资料来源:艾瑞咨询

资料来源:清华大学老龄社会研究中心&腾讯金融研究院《 2020国人养老准备调研报告》

康养产业

      1.3.2老年家庭面临风险较多,养老忧虑成为居民的最大人生压力。老龄人作为行动能力较弱、生命健康水平较低、无确定收入来源的特殊群体,他们面临的风险种类更多、发生风险可能性更大。由此, 老年人占比高的家庭,其风险压力也相对较大。从居民主观认知中面临的人生风险压力来看,关于养老和医疗方面支出的顾虑已经成 为居民最大的人生风险压力来源。一方面当前社会居民普遍面临较重的赡养负担,未来随着中国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居民照护长辈的压力仍有上升可能。另一方面,由于居民过度倚重社会养老保障第一支柱,中国居民养老财务准备整体仍不充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提速,市场通胀压力预期较高,居民认为自身步入老龄阶段后面临的资金压力也相对较大,未来养老金水平难以满足老年生活富足的需求水平。

图2-5 中国居民认为自己面临的人生风险及压力

资料来源:艾瑞咨询

康养产业

       第一节 付费端--付费能力弱、付费意愿低
      1.社保体系框架完整但结构失衡
      社保具备完整的三支柱框架,但支柱份额差异大,增长失衡自世界银行在1994年首次提出涵盖公共养老金计划、职业养老保险计划和个人储蓄计划的养老金三支柱概念起,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及地区均采用“三支柱模式”作为养老基金的运营基本框架,通过政府、雇主、个人的共同力量承担养老压力。从三支柱承担的支付份额来看,大部分国家三支柱间份额分配都不均衡,各国依据社会发展优势选择核心的承重支柱。但在养老保障发展成熟的国家及地区,其承重支柱均为强制性缴纳的养老金计划,且缴纳比例相对较高。反观我国,一方面基本养老保障覆盖率未达100%;另一方面其平均缴纳比例也相对较低,造成第一支柱作为承重支柱支出压力巨大。此外,由于职业年金、 企业年金等年金计划会为公司增加用工成本压力,因此结合我国小微企业占比90%以上的市场结构现状,第二支柱也无法作为承重支柱的替补选择。我国当前社保体系优化有赖于第三支柱持续完善来实现。而从目前商保渗透率提升状况来看,我国在个人商业养老保险方面的优惠政策促进程度较为有限、投保吸引力较弱、居民参与度不足。
          

第三章 养老服务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

         图3-1不同国家的养老保障三支柱体系

资料来源:艾瑞咨询 (注释:方框颜色越深表示该支柱在整体养老金中支付比重越高)

康养产业

      其他通过第一支柱承担较多社会养老金压力的国家及地区,基本 养老保险覆盖率多达到100%,而我国覆盖水平相比仍然有限。其中保费收入占比极高的职业养老金,其覆盖率未达70%。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就业人员等人群没有纳入社会保障, 存在“漏保、脱保、断保”情况。

      2.基本养老保障覆盖面仍然有限
      基本养老保障有效覆盖不足, 商业养老保障渗透程度更低。从居民享受基本养老保障社会福利的角度来看,中国内地基本养老保障已经覆盖了绝大部分国民。但与其他以第一支柱承担养老金核心支出压力的国家的“全民强制缴纳”制度不同,我国大陆居民在基本养老金缴纳方面仍有一定可选余地,因此我国基本养老金覆盖基础并不十分广泛。此外,第一支柱保费收入核心组成部分——职业养老金,其在就业人群中的覆盖比重更低,不及日本、挪威等以一二支柱作为养老金承重墙的国家指标水平。因此,从国家社保体系资金压力角度考虑,我国内地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是极为有限的。

图3-2 基本养老保险在15岁以上人群中的覆盖率

资料来源:艾瑞咨询

康养产业

      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普及推进的时点较晚。虽然我国在构建社保体系之初便提出了三支柱的理念,但政策层面正式推动个人养老金概念全民普及的时间点相对晚。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推动个人养老金体系发展提速。
      居民对于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的定位存在误解。在基本养老保障体系覆盖不足的背景下,部分居民仍然存在“包括商业养老保障在内的个人养老金体系是基本养老保障替代品”的认知偏差。事实上,个人养老金是充当基本养老保障补充作用的角色。在“养儿防老”模式难以为继的未来,它是维持老龄阶段生活质量、排解风险影响的重要压舱石。
      值得关注的是,以当前从未老居民对老年收入的期望来看,大部分居民可接受老年收入比退休前收入小幅度下降,因此如果实际养老金领取水平较居民预期有较大偏差的情况下,居民对于养老服务付费的意愿存在受到较大影响的可能。

图3-3 职工养老保险在就业人群中的覆盖率

资料来源:艾瑞咨询

康养产业

      第二节 服务供给端--成本模式造成客单价居高不下
      1.机构养老运营商以重资产经营为主,平均成本沉重,易陷经营困局。
      1.1居民付费能力有限, 养老机构空置率高,平均经营成本上升从机构养老运营商角度来看,重资产运营的前置条件下,为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客单价必须提高到足以摊付土地房屋等固定成本和日常服务运营等变动成本的水平。2022年中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36883元,月均水平约3073.5元,可推测3000元/月是多数人可接受的机构养老服务价格水平。而目前即使是三四线及以下城市,月均单价低于3000元的纯商业化运营养老机构数量也极为有限。因此,目前机构养老服务对普罗大众而言仍相对奢侈。商业养老机构床位空置率普遍较高,接近50%。
      从正面看,床位空置、养老服务购买力不足等因素也会隐性抬升机构运转成本。大部分机构养老运营商对于这一指标比较敏感,规模较大的机构服务商会通过多元化用户运营策略将退住率控制在3%-5%以下。从反面说,服务人数提升则有利于机构养老运营商摊薄固定成本,入住率高的养老机构也有更多提升服务质量的资金空间,进一步增强用户粘性。商业化的机构养老服务商的破局难点在于他们很难通过提价来扩大资金空间,因为这无疑会透支机构长期经营的消费支撑力。在当前资产壁垒高、融资成本重、政策补贴有限的背景下,类如养老公寓等“泛机构养老业态”也需要执行养老机构设置标准,这也造成其他“类机构养老业态”在合规、配套设置等方面隐性成本高企,整体机构养老业态平均经营成本相对沉重。

资料来源:艾瑞咨询

图3-4 中国养老金替代率平均水平

康养产业

图3-5 中国机构养老服务发展情况 

      1.2 重资产经营属性致使养老机构降价促销可行性低。根据近十年国内提供住宿的养老服务机构数量变化趋势,机构数量在2012-2015年下降明显,在2016-2020年有所回升,但较10年前水平仍有所降低。不少中小机构养老运营商因养老赛道的概念性火热而加入,却在长期的发展竞速中由于资金供给不足而消亡。因此机构养老运营商的经营困局是造成中国商业养老市场供给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受养老经营性资产流动性差、估值不透明、融资门槛高等因素影响,从几家发展优渥的机构养老运营商业务来看,重资产经营仍然是机构养老运营的主旋律。而这无疑也抬升了养老机构运转的平均成本,拉高了养老机构保本争利的入住基本线,机构养老运营商价格可调空间极为有限。而养老机构向客户转嫁这一固定成本的过程中,居民养老服务的获得门槛被推高,居民为养老服务付费的意愿受到打击,从而入住率下降,进而导致机构养老服务商也更加容易陷入经营的资金困局。

资料来源:艾瑞咨询

康养产业

      2.社区及居家养老运营商服务资源紧俏,成本模式需优化、得技术者得天下
      2.1专业化养老护理人员、床位及物资供不应求。
      截至2022年末 ,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亿人,其中半失能及失能老人占比超20%。而我国目前共有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35.7万个,养老服务床位503.6万张。以国家标准养老护理员与老人比例1∶4计算,以全部失能老人为计算基础,养老护理人员需求量可达1000万名。即使以照护床位为计算基础 ,养老护理人员需求量也需达到200余万名。而当前,我国养老护理员仅有32.2万名,缺口至少为170万。目前居家养老市场内大量提供上门养老服务的人员为家政服务人员兼任,因此,其护理动作专业性、护理器械针对性以及服务定价合理性等多方面均存在局限。

图3-6 2011-2020年中国提供住宿的养老服务机构数量

资料来源:艾瑞咨询

康养产业

      2.2社区及居家养老运营商服务资源紧俏,成本模式需优化、得技术者得天下。
      劳动密集型产业模式下养老运营商边际成本下降有限,商业模式创新或扩大科技投入益于创造居家养老的规模效应。社会文化导致居民对离家养老接受程度有限,国家认为现阶段养老产业发展应以居家养老为主,各地区政府也就本地区人口发展状况出了相关的产业发展落地指引,部分地区对于符合要求的服务企业也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补贴。但与之面向的宽基数人群相比,居家养老产业规模还很小,究其背后原因,与服务模式以及技术渗透程度不无关系。
      2.1.1传统居家养老企业边际成本下降有限,需依靠技术投入提升服务效率、
      尚未形成明确、固定的专项价格制度:当前居家养老市场价格模式主要参考家政、母婴、医疗看护等领域的定价体系。
      --单个老人的居家护理花费价格: 2000-10000/月不等
      --居家护理人员单人价格: 6000元/月
      --居家护理人员小时单价: 50-120元/小时
      --根据提供服务内容的不同、提供服务人员素质的差异,价格浮动。

康养产业

      • 用工成本过重:占据居家养老企业60%-80%的经营成本。
      • 定位不明:老龄人护理与母婴护理、病期护理仍然存在差异,更重要的是居民对幼儿、青壮年专项护理服务的付费意愿高于对老年人专项护理的付费意愿。因此居家养老市场不能完全参考普通护理市场价格机制,服务商需建立符合经营实质的定价体系。
      • 短期内定价体系优化困难:市场中专业养老护理人员存量不足,居家养老服务商需招纳其他护理领域的转型人员进行补充,这部分群体的工资也会影响到服务商的定价。
      • 长期居家养老服务商盈利局限:护理服务市场是以人力为核心生产力的领域,其盈利点主要在于公司采购护理人员及其服务资料的成本与公司输出服务价格的利差。如果各类服务套餐下每名居家养老护理人每月最多可服务的老人数量是定值,那么护理团队的产能是存在明确上限的。即使随着服务规模增加、企业业务量的提升,也难以实现经营成本的摊薄。
      • 服务人员产能优化:提升经营利润的关键在于通过技术升级或者商业模式改进实现产能优化。其中提供高附加值的专业医护及康复服务是重要发力方向,但目前医护牌照壁垒仍难突破。

康养产业

      2.1.2 智慧养老技术发展阶段正逐步由探索期向实践期过渡,在度过前期投入阶段后即可实现生产效能大幅增加。
      • 技术发展阶段仍处于投入期:结合艾瑞研究的技术效能发展象限,专业智慧养老市场已基本度过初步探索期,向敏捷实践期过渡,在步入卓越效能期之前,仍需稳定的资金投入。
      • 智慧化养老提升服务效率,有效解决护理人员紧缺:科技应用可将一名护工的照护产能提升6-10倍。并且,在解决当前护理人员缺口问题上,提升养老产业智慧程度比培养更多专业人员的成效周期也更短。
      • 技术可协助突破牌照壁垒:对于难以获得“养老+护理”双牌照的厂商,可通过为其提供专业化智慧服务平台的方式参与这一市场。值得注意的是,医疗数字化厂商可通过扩大服务模块兼理机构养老厂商的智慧运营平台,但能够协助居家养老厂商为用户提供“即时、匹配”的专业服务的厂商仍然有限。这一类服务不仅仅需要智能化的调度管理功能,还需要完善的质控评价体系以及可控的远程智能服务输出能力。

      3.完全依靠养老服务实现大额盈利困难
      当前市场环境下能够盈利的养老机构较少,仅能将维持收支平衡作为首要目标,其中民营机构盈利能力优于公营机构,但其亏损风险也更大。
      从机构养老市场整体来看,2021年内约3/4的养老机构维持住了不亏损状态,其中盈利机构占比不足一成,机构养老市场整体盈利性较差。按养老机构股权背景区分来看,民营机构盈利能力普遍略高于公营机构,其中民建民营盈利能力最强,但其经营难度最高、亏损可能性最大。因此当前市场背景下,机构养老赛道内,仅依靠养老服务实现大额盈利存在阻力。除此之外,居家养老赛道内,厂商盈利一定程度上需要依靠有护理需求的老年用户客源以及护理服务产能等资源的积累,结合当前公立医疗机构资源集中的背景,民营居家养老机构的经营难度也相对较高。

    第四章 养老服务市场发展的双驱动 

康养产业

第一节 政策

表4-1 养老相关领域的国家政策整理

资料来源:艾瑞咨询

      1.政策鼓励金融支持养老服务可持续经营
      商业养老产业需逐步向市场化发展迈进,国家政策层面也鼓励金融部门在养老行业不同发展阶段发挥更多支撑作用对比国外商业养老市场的发展状况,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先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其养老产业发展相对成熟,大多数市场化养老服务企业已然实现了规模化、连锁化经营,甚至产生了对外投资布局的内在需求。 反观我国养老市场发展现状,整体行业仍处于规模化初期,老龄化率持续升高,并且面临“未富先老”的挑战,行业内规模化、连锁化企业相对较少。除北上广深杭等经济极发达地区外,大部分地区还未发展出一批具有行业示范效应的区域领头企业,市场主体仍以小型、微型企业为主。对于小微企业集聚的养老市场而言, 企业外部和企业内部的各类风险都容易致其陷入资金困境。对于极少数发展相对先进的地区而言,同样需要资本推进市场扩张、进步。 因此金融在养老市场发展各个阶段都具有重要意义,国家政策也鼓励金融支持各类养老机构长期可持续经营。

康养产业

      第二节 金融
      1.市场亟需优质资本助力发展加速
      1.1商业养老市场整体处于规模化初期,发展速度慢于老龄化进程,产业发展亟需加速
      1.1.1市场发展需要加速的原因一:内地商业养老市场处于规模化初期
      --成熟的商业养老市场特征:市场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市场内走出一批商业模式成熟稳定的头部公司,大部分主业为养老的公司可形成原始资本积累,盈利性好的机构甚至产生对外投资的内部需求。
      --中国内地商业养老市场现状:市场相对分散、碎片化。市场内没有产生绝对头部的服务厂商,包括商业养老市场在内的养老市场整体,其市场主体以中小微型企业为主。大部分参与者盈利性有限。中大型机构仅依靠养老产业较难实现大额盈利,小微型机构依托成本优势可实现微幅盈利。

图4-1 养老市场的不同背景企业类型分布    图4-2 养老市场的不同体量企业类型分布

      1.1.2 市场需要加速的原因二:市场发展速度慢于老龄化进程,人均可获得的养老资源持续下降
      --养老资源与老年人增速对比:近5年,养老床位数量虽然大体 保持增长趋势,复合增长达2.2%。但对比老年人近5年约6.9%的复 合增长率,其增速仍然有限。
      --每单位老年人拥有的养老资源:以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衡量单位老年人可获取的基础养老服务资源量。这一指标近5年在65 岁以上老人群体中下降趋势显著。

资料来源:艾瑞咨询

康养产业

图4-3 2017-2021年养老资源及老年人增速对比

资料来源:艾瑞咨询

资料来源:艾瑞咨询

图4-4 2017-2021年单位老人可拥有养老资源

康养产业

      1.2优质资本可助推市场产业化、规模化进程, 进而创造成长加速。
      1.2.1为什么需要优质社会资本助推加速:内地相对先进的区域性养老市场已经证明了资本的效力。
      商业养老市场具有区域排他性,各地居民养老理念、生活水平。
      生态环境、娱乐偏好等方面的不同都对该地商业养老服务市场发展影响至深。目前养老服务业已形成地区成熟度差异。
      --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经济发达省市。
其养老产业已初步实现市场化发展,是较先进的商业养老区域市场, 属于商业养老产业第一梯队地区。这部分省市也是金融资本与养老产业融合较好的区域。
      --山东、内蒙、湖北、重庆、陕西、辽宁、吉林、宁夏、湖南等。
      经济较发达省市,其养老产业的成熟度较前者有所落后,属于养老产业发展第二梯队地区。这一类地区养老产业的基础设施已完成构建、商业化运营初具规模,正处于规范运营的阶段。
      --其他大部分省市处于养老产业发展起步阶段, 短期内市场仍会处于投入期,属于养老产业发展第三梯队地区。
   
       1.2.2优质社会资本如何推动市场发展加速、推进市场产业化。
       1.2.2优质社会资本如何推动市场发展加速、推进市场产业化及规模化的进程?
      --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养老产业第一梯队地区,依靠市场性金融手段吸引社会资本,资本又相应促进产业走向规模化,此时市场机构基本实现规范化经营管理,头部机构需优质资本助推版图有条不紊地扩张。
      --相比于第一梯队,第二三梯队的地区大部分面临未富先老的困境,地方财政压力较大,需要通过政策性金融工具,引入优质社会资本方,在项目建设阶段保障资金流的稳定供应。

康养产业

行业资讯

Industry information

      2.优质社会资本选择应具备的条件。
      资金规模大、长期可持续是必须素质, 与主业契合可产生增值。
      2.1前期投入高、回报周期长。
      --前期固定投入高
      居家养老:50-100万
      前期投入主要体现在城市办公选址、人员招聘、专业护理人员 培训、专业养老护理设施购买、客群拓展等方面。以一个6-8 人,相对较小的居家养老护理团队为例,其前期投入约在50万。
      机构养老:200万以上
      机构养老的前期固定投入相对较高,并且根据养老机构选址以 及服务项目的不同,前期基础设施的成本投入波动极大。即使不购置房屋土地,按标准添置内饰、设备、设施,成本也不容小觑。

康养产业

      2.2并非“赚快钱”的领域,且抗风险能力有限——需稳健的资金投入.
      面向客群特殊:养老产业目标用户群体——老龄人群属于理性程度偏弱的群体,易受不利信息影响产生恐慌情绪,催生“羊群效应”。因此即使是养老服务商的短期资金缺口也容易因用户退住挤兑等连锁反应导致经营风险。因此未来长期随着老年人逐渐成为自身养老需求付费的主体,养老产业服务商需要稳定的资金托底。
      养老产业布局核心目的在于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碳:在宏观经济震荡回归的背景下,市场投资动作逐渐谨慎。大部分资本项目都需以可预见的收益作为支撑。但养老产业本身不具备快速赚取大额收益的特质。投资方在养老产业投入的短期效益通常只能以其他形式反馈,如:帮助投资方主营业务链条更加完善;产生投资方本身集团估值上升等。从双方能否互相汲取正向效益角度来看,投资方本身主营业务布局与养老板块的契合度越高,其资金稳定性也越强。

图4-5 不同养老业务的建设周期

资料来源:艾瑞咨询

康养产业

      3.传统金融业基本符合优质社会资本标准。
      3.1从资金规模大、周期长、短期回报不高、迎合政策需求等角度考虑, 传统金融业基本符合优质资本筛选标准,差异在于主业契合度结合前文描述,优质社会资本需与养老产业早中期投入大、资金稳定性要求高、短期变现可能性低的特质相匹配,因此,具备资金规模较大、投资周期较长、对短期回报要求不高、投资态度相对温和、积极迎合政策导向等特征的传统金融业与养老产业匹配度极高。但从优先性上来看,各类金融主体主营业务与养老产业契合度差异较大,保险、银行、信托在这一方面优势更加显著。

      4.现阶段保险作为优质资本的优势显著。
      4.1保险公司具备解决制约市场发展难题的优势,既可以弱化支付困难, 也可以找到具备支付能力的优质对象,保证入住率,降低退租率。
      --于资金需求而言,保险与养老在资金规模、资金周期、回报预期等多个维度相互适配。

康养产业

      --于养老产业服务商而言,保险资金特质与养老产业资本需求不谋而合。养老服务运营商的核心盈利点来源于养护服务收入、机构租金收入与持续运营成本及固定摊销成本的差值。这一差值目前仍然较小,商业养老产业现金回流速度慢。商业养老尤其机构养老项目开发及初期运营阶段需要稳定、长周期、低成本、大规模的资金做支持。保险资金规模、回报要求、周期属性符合养老产业需求,机构养老领域尤甚。
      --于保险公司而言,资产端布局养老实体产业是中长期保费投资的合适选择对于寿险公司而言,其收取的保费中,长期资金占比较高。这些长期资金需要稳定回报的投资方向,而养老产业在度过运营初期不盈利阶段后,就进入了稳定经营、收取相对固定回报的阶段,收入周期波动也相对较小。长期视角下,随着人口结构变化,未来养老产业收入收缩的可能性较小,长期收入可预期性强,正常经营的情况下现金回流稳定。

图4-6 传统金融业与养老产业匹配度比较

资料来源:艾瑞咨询

      4.2于目标客群而言,保险与养老在目标客群、销售捆绑、用户粘性、数据资源等多个维度形成闭环。
      --目标客群:养老保险产品保障的用户年龄阶段与养老服务的目 标客群高度一致,这一趋同性为被投资的养老服务运营商灵活经营、反哺寿险产品销售打下基础。

康养产业

第五章 养老“金融+服务”模式探索 

      --销售捆绑:如上,保险公司资产端布局养老实体产业是寿险产业链的延长。因此保险公司可将保险产品与布局的养老社区及服务捆绑销售,如购买保险公司产品达到标准可获得社区准入资格或入住折扣等优惠。
      --用户粘性:从赔付机制来看,寿险是没有理赔只有给付的险种, 用户退休即等同出险,其输出保险服务的途径比较局限。而通过养老产业链延伸,保险公司可为寿险用户提供多元保险服务,提升互动频率,增加品牌粘性。
      --数据资源:老年群体的健康管理需求较年轻人更强。但对于中小养老机构来说,疾病预防、健康管理等需要大量健康数据资源的服务版块构建难度较大,这通过保险公司的健康数据积累共享可一定程度降低成本。

      第一节 养老服务市场规模
      目前商业养老市场中,机构养老部分仍然占比较多,这主要得益 于机构养老市场发展时间较长,市场资本基础较好。随着养老机构医疗服务水平提升、机构养老服务市场价格模式逐步建立,未来机构养老市场仍可保持稳步较快增长。在居家及社区养老服务赛道内,短期来看,随着老年人群对养老服务的认知深入,叠加长护险在全国范围内试点持续扩大的促进效应,居家及社区养老市场将步入爆发性增长阶段。预计在2026年居家养老赛道规模可突破500亿元,商业养老市场整体规模可突破2000亿元。中长期来看,随着社会整体对商业养老服务的消费习惯逐渐形成、市场经营秩序逐步建立、经营牌照发放有序放开、用户渗透持续加深,居家及社区养老市场增长空间仍然巨大。

资料来源:艾瑞咨询

图5-1 2019-2026年商业养老市场规模增长趋势

康养产业

       第二节 以“金融+服务”构建商业养老生态
      金融可从需求端和供给端两条路发力商业养老闭环。“金融+服务”构建商业养老生态闭环核心要义就在于解决制约居民乐享养老服务的阻碍——商业养老贵。有两个发力方向,一类是从养老需求端发力,通过支付端优先解决居民购买养老服务的资金短缺问题,再结合服务商市场持续的用户教育刺激居民商业养老需求。这种方式在当下比较常见。另一类是通过金融以不同形式向供给端提供“补贴”,解决服务商盈利难题,进而通过服务降价减少居民负担,刺激商业养老市场发展。两条路径各有利弊 ,但从深化用户教育、加速推动商业养老市场规模化进程、较快解决商业养老市场营商困局的目标来看,后者更佳,这也成为多数金融机构延展养老产业链业务的核心思路。
      第三节 养老市场的模式选择
      基于战略发展目标、自身比较优势、用户画像等多种因素决定。为机构养老市场运转特征所驱动,以重资产布局的方式参与机构养老市场被多数保险公司所采纳。事实上,虽然寿险市场存在产品同质化问题,但各家保险公司的用户群体以及保险公司自身业务优势都存在差异 ,保险公司均以相似的商业模式入局同一赛道并非良策。而且,近年来随着入局养老赛道的保险公司数量逐渐增多,以高净值人群为目标的机构养老市场赛道已相对拥挤,早期入场或者在用户层面(数量、富裕人群占比、品牌忠诚度等)占优的保险公司优势较大。因此,部分后入场的保险公司调整了机构养老市场的目标赛道,向下兼容,面向中产人群,或者针对高净值人群中的更细分群体发力,改变资产布局模式,创造竞争比较优势。
      --重资产:重资产布局机构养老市场是多数保险公司普遍采用的模式。一方面是由于保险公司参与方式受到机构养老市场本身特性所驱动,另一方面也由于市场成功的先驱者是以重资产布局的模式打开了保险公司加入养老市场的先河。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大部分保险公司对服务质量要求较高,加之重资产模式前期资金占用较多,其养老机构价格相对高,主要面向中高净值人群。目前这一赛道在服务内容及质量上开始逐渐内卷,部分后入场的保险公司开始从盈利模式以及细分人群入手探索机构养老市场的创新增长点。
      --轻资产:受地价上涨以及部分城市土地管理政策限制,直接持有机构养老资产会给保险公司在资金回报周期上带来较大压力,部分保险公司开始寻求通过租赁土地与房屋并提供优质养老服务的方式实现短期资金回流。这一模式在城市中心区高端养老产品线运用较多。目前大部分保险公司重资产布局的高端养老机构都被安置在郊区。而受当下城乡发展程度差异影响,仍有大量优质的医疗、休闲资源以及一部分中高端人群集中在城市中心区,这一资源分布特征在一二线城市尤为明显。因此部分保险公司结合自身发展的区位优势,围绕城市中心优质资源地带开展机构养老服务。
      --轻重并举:目前一二线城市高端机构养老市场赛道已相对紧张,部分入局高端赛道较晚的保险公司在持有一二线城市优质产业的同时也将目光投向更下沉的市场。而相对下沉的市场内,机构养老的利润更薄、资金回流速度更慢,实现相对可观的盈利需要广泛规模化的运营。因此,对于计划“广渗透、宽布局”的保险公司多选择了“轻重并举”的模式。即,在一线二线等城市自建、自购、自营高端养老社区,而其他区域通过合作、租赁、委托运营或输出管理模式,管理团队的方式扩大养老服务覆盖面、提升品牌影响力。

康养产业

      第一节 养老市场集中度
      商业养老市场集中度将不断提升空间有限。中长期视角下商业养老市场头部集中度仍难超过30%,其市场长尾部分以及围绕养老需求的各类衍生品市场值得关注。预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内地养老市场都将保持区域分割、相对离散的状态。随着产业发展,商业养老市场集中度将不断提升,市场内会产生一批集团化运作、规模化输出标准服务的头部服务商。头部厂商的核心竞争力将集中于经济相对发达的地 区,受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服务业可复制性较低影响,头部5-10家服务商占比可能难以超过30%。基于四线及以下城市甚至更下沉的乡镇地区,或将形成区域内独具优势的地方养老品牌,构成商业养老市场的长尾部分。这部分养老服务商可能是地方企业的子品牌也可能是该地区较早成立的公建民营养老机构,不论脱胎于哪一类发展背景,他们在整合地区内优质资源、构建自有生态等方面具备难以替代的优势。对于尚不能达到优质社会资本标准但仍想布局商业养老市场的资金而言,长尾市场也值得关注。
      此外,除了提供机构养老、居家养老或者社区养老服务等养老市场直接参与者之外,还有一大部分间接受益于银发经济的衍生产业, 如家庭医疗器械、物业管理、康复护理机构、中医药和保健品产业、 医养领域系统服务商、智能穿戴设备厂商等,以上领域内专门从事养老事业的企业也同样具备较大的待发掘空间。

第六章 养老服务市场发展趋势

      第二节 智慧养老体系
      智慧养老体系对养老服务商模式创新、降本增效至关重要。
      养老服务智慧化可从整体资源配置和单位资源产能两方面切入养老服务商需求,实现经营效能提升和营商成本优化。智慧养老依托于先进的管理和信息技术,采集、汇聚、分析老年人群体健康数据、需求数据,对老年人健康起到监测、干预等作用。成熟的智慧养老体系是集感知监测、互联互通、智能协作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养老服务平台,对紧急救助、生活照护、家政服务、健康预警、远程诊疗、物流配送等各种养老服务需求都能做出实时、快捷、互联、智能化响应,可辅助养老服务运营商更快步入生产效能曲线的卓越效能阶段。从目前国内外商业养老厂商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应用案例来看,智慧养老体系可主要从整体资源协作、配置效率和服务资源单位产能两个方面切入,优化商业养老服务生产效能。

康养产业

      1.以整体服务资源配置角度切入。
      1.1依托智能运管平台提升服务咨源配量效率。
      入局居家养老赛道的养老服务公司自主构建高效智能运转的家庭护理网络平台,公司内自有服务资源包括护理人员及服务器械都可通过这一高效运管系统向老年客户提供“灵活、即时、匹配”的护理服务。

      1.2吸纳更多服务资源,提升整体营商效能。
      1.3以集中配量平台构建质控评价反馈系统。
      公司在承担通道职责之外,还通过构建完善的用户打分、质控评价体系以及远程监控系统在把控运营质量的同时实现触达、转化等指标的优化。
 2.1服务人员单位产能有限,人员缺口短时间难以解决。
      中国养老市场上面临服务资源短缺的困境,除床位等硬件资源短缺外,可有效配置的辅助工具、服务人员等软性资源的缺口也颇为严重。此外,单位人员产能较低也是造成整体服务资源短缺的重要原因之一。
      2.2 依托智能化系统提升服务人员效率、增加单位产能。
      国内智能化设备及系统的应用发展相对较好,机构养老场景下应用广泛,通过智能化监测系统,机构养老服务人员可同时陪护管理多名老人,不必担心老人需求无即时应答、老人危险无紧急响应。目前居家照护场景中,智能化辅助设施应用也逐步深入,半失能或未失能老人可依托智能化设备辅助满足洗浴,清洁,烹饪或健康监测等生活化需求,降低了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需求频率,增加了有限服务人员可覆盖的用户广度。
      2.3 依托智能护理机器人增加“养老专业人员”供给。
      自2013年后,日本就已不再增建养老院,转而依拖机器人护理器械开发有效缓解养老服务资源缺口。护理机器人可辅助养老服务机构效能提升6-10倍。

康养产业

       第一节 发展现状
      2021年发布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低龄康养需求加速到来,未来五年将年均新增低龄老年人2300万人,五年累计新增超1亿人,规模性人口将带动养老消费的变革。另外,长寿时代到来,当前80岁及以上高龄群体规模突破3580万人,未来五年将实现人口翻倍——新增3123万人。同时,未来五年认知症障碍人口规模将达1800万人,空巢老人将达1.45亿人,失能老人规模5000万人等等,不同需求加持下的养老产业市场消费将迎来新变革。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有养老行业的政策也持续出台。早在2019年9月,民政部便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中指出,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服务消费,事关亿万老年人及其家庭幸福生活,对拉动内需、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决定了单纯以进入养老院的养老方式无法满足现实的养老需求,要将中国的主流养老模式从社区居家养老提升到需求养老。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是我国三种基本的养老模式。
      社区居家养老的基本做法是:在城市各个社区建立养老护理服务中心,老年人仍然居住在自己的家里,享受服务中心提供的营养和医疗护理以及心理咨询,并由服务中心派出经过训练的养老护理员按约定时间到老年人家中为老年人提供做饭、清扫、整理房间等家务服务和陪护服务。所以,有人说:社区居家养老是一个无围墙的养老院。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相对于机构养老,更为适应我国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特征、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有助于他们安度晚年,也更为符合中国实际,符合大城市中心城区发展的社区为老服务的新路子。
      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有效发展,才能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对更高生活品质的需要。随着互联网产业的不断升级,传统养老服务产业联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硬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形成智慧健康养老生态,有效助力养老资源实现有效对接和优化配置,为老年人提供更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报告《2022-2027年养老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预测报告》分析,从国家层面上来说,政策利好不断,政府积极构建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第三支柱发展空间巨大。第三支柱是由职工自愿参加的补充养老产品,商业养老保险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第三支柱规模较小,发展空间很大。未来我国养老保障的发展将呈现多元竞争的格局。

第七章 养老行业发展预测分析

康养产业

      第二节 养老产业发展前景预测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以及相关政策持续落地,“银发经济”迎来黄金发展期。“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中国人定义幸福的一大标准。在国家政策支持及老人人口需求规模不断增长的共同推动下,2023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25万亿元左右。同时,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健康服务、地产、旅游、保险等几个涉及养老的行业均将继续保持上涨。再考虑中国其他养老相关行业,如日用品、金融保险等,养老行业潜在的产业值将会更加可观。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在2022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表示,应对人口老龄化,要大力发展养老金,养老金对金融、经济的影响是很正向的。现在是大力发展养老金的有利窗口期。郑秉文表示,第二支柱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由企业主导,没有受雇于企业的人群就无法享受到这个福利待遇。而广大的灵活就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就无法加入第二支柱。所以,第三支柱的覆盖面要大于第二支柱。经济增长需要土地、资本、劳动力三要素,现在劳动力稀缺、土地、资金、资本稀缺,长期资本更稀缺。养老金是长期资本,发展养老金也有助于经济发展。

康养产业

      1.政策风险
      老龄产业主要是面向低收入的老年群体,可以说是一种微利或非营利事业。要促成其社会化、产业化,政府的激励政策十分重要。任何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都不会把老年服务完全推向市场。养老服务产业和其他产业的明显区别之一,就是其有着明显的社会福利性特点。这个特点决定了这个产业投入相对大、收入相对小,赢利空间有限,因此,其发展比其他产业的发展更需要政策的支持,甚至是公共资金,也就是政府财政的扶持。

      2.融资风险
      融资难是养老机构遇到的最大问题,除从银行等传统金融渠道融资困难外,养老机构由于其微利性也很难从小额贷款等途径获得融资,而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去扩大规模,对企业来说很困难,光是高昂的地价就足以让他们“望洋兴叹”。因此,要推动养老产业的社会化发展,首先应该解决的是养老机构融资难的问题。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养老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从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用地优惠等多个方面来扶持养老产业发展,减轻养老机构的负担,增强其自身发展动力。另一方面,盘活闲置资源,提高其利用效率,如经营不善的工厂、医院、疗养院等,通过重组、改制、出让等多种方式转化为养老机构资产,既扩大了其经营规模,也提高了不良资产的运作效率。此外,针对养老机构贷款难的问题,政府可以考虑设立专项基金补贴给银行,通过银行向有资质的养老机构发放贷款,这样既解决了养老机构贷款难的问题,还可以督促养老机构规范经营,提高自身的经营质量。

康养产业

第八章 养老行业投资风险预警

      3.社会风险
      养老产业本质上是一个服务产业,其价值体现和房地产开发是完全不一样的。它所服务的人群是老年人,是疾病高发人群,需要医疗配套,还需要有计划、合理地安排生活起居。脱离了完善的健康管理体系保障,养老服务很难有效运行。
      虽然我国有些地区建有养老机构,但是这些机构往往入不敷出、条件简陋。这些机构的资金来源渠道少,投入资金严重不足,而我国目前尚无具有实力的公司投资老年产业,这是造成老年产业分散、规模小的原因之一。

      4.人力资源风险
      专业的从业人员,尤其是护理员短缺严重,这一问题制约了养老机构专业性的提高,使得产业长期以来在低水平运行。中国老龄事业要在高校设置老年护理、老年经营管理等专业,解决养老产业从业人员短缺的问题。在人才补充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对于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通过系统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逐步实现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实现养老服务产品的多样化、市场化。

康养产业

第九章   养老行业投资建议

康养产业

      1.加强政策支持,引进民间资本参与
      在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发挥市场在养老服务业中的决定性作用,放开社会养老服务市场,引导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积极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同时要进一步发挥政府的作用,为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做好政策扶持工作,出台一些更加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积极落实在土地供应、税收、补助投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业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加强对养老服务业的规划引导,确保养老服务和产品的质量,构建安全、便利、诚信的市场运行环境。
       2.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有的养老服务水平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构建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医疗护理等在内的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成为迫切需求。首先基本的经济供养是不可或缺的,要保证老年人衣食无忧。其次,要注重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一方面,家庭是老年人精神慰藉的主要来源,在老年人精神慰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对子女的道德引导和法律督促。因此,要加快发展“医养结合”模式,借助于现代医疗技术为老年人提供老年人疾病护理、康复等所需要的专业化服务,实现“老有所医”提升老年人医疗护理水平,使老年人能够享受健康时间更长、生活品质更高的生活。
      3.打破传统观念,培育养老服务市场
      养老服务市场的发展有赖于养老服务产业的参与主体。从养老服务需求一方来看,老年群体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进一步转变思想,树立一种积极地养老观念。同时,鼓励子女为老人消费,扩大养老服务的消费市场。从养老服务的供给一方来入手,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拓宽入口,鼓励规模经营,增强市场竞争。除此之外,要繁荣养老服务市场,积极开发老年产品用品、老年健康服务、老年文化娱乐、老年金融理财以及老年旅游,以此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4.强化行业监管,完善养老服务标准体系
       在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同时,政府要加强对养老服务业的监管,健全养老服务的准入、退出、监管制度,指导养老机构完善管理规范、改善服务质量。另外,还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养老服务定价机制,规范养老企业的服务定价,而其他有关部门要根据自身的职责对养老服务业实施监督管理。在设施标准、价格标准、服务标准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使得养老服务能够规范发展。在我国应尽快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行业管理标准体系,使养老服务业走上规范化的道路。

内蒙古乌兰美文化旅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发展规划部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