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阴阳虚损辨证·气血辨证·津液辨证

其他分类其他2023-05-12
466

目录
阴阳虚损辨证
  第1节 阳虚证 ——————————— 4p
  第2节 阴虚证 ——————————— 7p
  第3节 亡阳证 ——————————— 10p
  第4讲 亡阴证 ——————————— 13p
气血辨证
  第1讲 气虚证 ——————————— 16p
  第2讲 气不固证 —————————— 20p
  第3讲 气陷证 ——————————— 23p
  第4讲 气脱证 ——————————— 26p
  第5讲 气滞证 ——————————— 29p
  第6讲 气逆证 ——————————— 32p
  第7讲 气闭证 ——————————— 34p
  第8讲 血虚证 ——————————— 37p

  第9讲 血脱证   ——————————— 40p
  第10讲 血瘀证 ——————————— 42p
  第11讲 血热证 ——————————— 45p
  第12讲 血寒证 ——————————— 48p
  第13讲 气血两虚证 ————————— 51p
  第14讲 气虚血瘀证 ————————— 53p
  第15讲 气不摄血证 ————————— 56p
  第16讲 气随血脱证 ————————— 59p
  第17讲 气滞血瘀证 ————————— 61p
津液辨证
  第1讲 津液亏虚证   ————————— 64p
  第2讲 痰浊停聚证   ————————— 67p
  第3讲 饮证   ———————————— 70p
  第4讲 水证   ———————————— 72p

阴阳虚损辨证
第一节:阳虚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体内阳气亏虚,推动、固摄、温煦等功能失职,以畏寒肢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证。
二、表现:
    1.畏寒肢冷,喜温喜暖;病机:阳气亏虚,温煦失职
    2.自汗(肤凉);病机:阳气亏虚,固摄、温煦失职
    3.小便清长、大便溏薄;病机:阳气亏虚,气化失职,清阳不升
    4.面色㿠白、浮肿;病机:阳气亏虚,气化失职,水液停聚
    5.舌淡(胖),苔薄白(滑),脉沉、细
三、原因:
    1.气虚    2.久病耗伤    3.年迈体衰    4.过食寒凉之品 
知识点梳理:
1.畏寒与恶寒如何区分?
    畏寒属里证,阳虚证,喜温喜暖; 恶寒属表证,添衣取暖也不可缓解。 

2.什么是阳虚?
    指机体阳气虚衰,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活动减退,机体反应性低下,阳热不足的病理现象。
    阳气有温暖肢体、脏腑的作用,如果阳虚则机体功能减退,容易出现虚寒的证象。常见的有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等。
3.阳虚的表现是什么?
    阳虚证表现有:畏寒肢冷、自汗、面色㿠白、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胖),舌苔薄白(滑),脉沉等。
4.为什么阳虚会出现畏寒肢冷?
    这是阳虚最主要的症状。阳气犹如自然界的太阳,阳气不足,则内环境就会处于一种“寒冷”的状态,《黄帝内经》中说过“清阳实四肢”,阳气亏虚无力温煦四末会出现肢冷,卫阳亏虚会出现畏寒。 
思考题
1.实寒证与阳虚证如何区分?
    实寒证是寒邪侵袭而造成的身疼头痛,恶寒发热,脉浮紧为主的实证,需要使用散寒辛热的药物治疗,多为表证;
    虚寒证也就是我们说的阳虚证,多是由素体阳气亏虚而造成口淡乏力,畏寒怕冷,小便频数,喜温喜暖的虚证,需要使用

第二节:阴虚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阴液亏虚,滋润、濡养功能失职,出现阴不制阳,阳相对偏亢的证。
二、表现:
   1.口渴不欲饮,皮毛干燥,干咳,无痰,痰少而黏,饥不欲食,便秘等;病机:津液亏虚,肺阴、胃阴亏虚,肠道阴亏,虚热内生; 
   2.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失眠;病机:阴不制阳,阳相对亢盛;
    3.舌偏瘦、红,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
三、原因:
    1.热病后期    2.情志郁而化火伤阴    3.久病耗伤 
    4.房劳伤精    5.年迈体衰    6.过食温燥补品
知识点梳理:
1.导致阴虚的病因是什么?
    病因有热病后期;情志郁而化火伤阴;久病耗伤;房劳伤精;年迈体衰;过食温燥补品都会耗伤营阴,而表现出阳相对

温阳补火的方法治疗,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多为里证。
2.如何治疗肾阳虚而出现的手足不温,肢寒怕冷?
    可以用右归丸,右归丸为补益剂,具有温补肾阳,填精止遗之功效。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腰膝酸冷,精神不振,怯寒畏冷,阳痿遗精,大便溏薄,尿频而清。
    组成:熟地黄、附子(炮附片)、肉桂、山药、山茱萸(酒炙)、菟丝子、鹿角胶、枸杞子、当归、杜仲(盐炒)。

亢盛。
2.什么是阴虚?
    阴虚是指由于阴液不足,不能滋润,不能制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证候。
    治以滋阴为主。若阴虚火旺者,宜养阴清热。
    阴虚可见于多个脏器系统组织的病变,常见者有肺阴虚证、心阴虚证、胃阴虚证、脾阴虚证、肝阴虚证、肾阴虚证等。
3.阴虚的表现是什么?
    阴虚证可因为不同脏腑、部位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表现,比如肺部阴虚出现的口渴不欲饮,皮毛干燥;干咳,无痰,痰少而黏;
    胃阴亏虚表现的饥不欲食;
    肠道阴液不足典型症状:便秘;
    肾阴亏虚表现出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失眠;
    阴虚舌象脉象表现为舌偏瘦红,苔少甚至无苔,脉细数。
4.为什么阴虚会出现五心烦热?
 阴虚而火旺,又叫做阴虚火炎、虚火、阴虚火炽、阴火等,是指阴液亏虚,虚火亢旺,阴虚则阳亢并生热化为虚火,故而五心烦热。

思考题:
1.实热证与阴虚证如何区分?
    实热证是热邪侵袭而造成的发热头痛,口渴喜冷饮,小便黄赤,舌苔黄,脉浮数为主的实证,需要使用清热的药物治疗,多为表证;
    虚热证即阴虚证,多是由素体阴液亏虚而造成口渴不欲饮,五心烦热,大便干燥的虚证,需要使用滋阴的方法治疗(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多为里证。
2.为什么治疗阴虚证还要配伍补阳的药物?
    张景岳《新方八略引》曰:“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阴阳互根,二者互相依存、互相转化。阳虚会损及阴,阴虚会损及阳。阳气的机能活动需要以阴精为物质基础,阳气得到阴精的资助而生生不息;
    阴精的不断化生需要阳气的推动、温煦,阴精得到阳气的鼓动、气化而源源不绝。所以需要阴阳同时补,只是有偏重而已。

第三节:亡阳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机体的阳气极度衰微而欲脱,以冷汗,肢厥,面白、脉微等为主要表现的危重证。
二、表现:
    四肢厥逆,冷汗淋漓,呼吸微弱,脉微欲绝,病机:阳气衰微,推动,温煦,固摄失职。
三、原因:
    1.阳虚发展而来
    2.阳气暴脱
    3.大汗、大吐、大泻、大出血 
四、治法:
    回阳救逆 —— 独参汤,参附汤
知识点梳理:
1.什么是亡阳?
    亡阳,阳气失亡,以汗出不止为主症。指机体阳气发生突然性脱失而致全身属于阳的功能突然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见《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

者,亡阳也。”《张氏医通·杂门》:“汗出不止,名曰亡阳。”
2.亡阳证的表现是什么?
    主要表现为突发集中的虚寒,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精神萎靡,畏寒蜷缩,冷汗淋漓,脉微欲绝,畏寒,手足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甚则口唇青紫,脉微欲绝或浮数而空等。
3.亡阳证的病因是?
    可由阳虚慢慢发展而来;也可突然地阳气暴脱,如:剧毒刺激,严重外伤等;大汗、大吐、大泻、大出血等,气随津脱,气随血脱。
4.为什么亡阳后会出现亡阴?
    因为阴阳有互根互用的关系,一旦一方亡失,另一方就无法独立存在。
思考题:
1.古代医家如何论述阳气的?
    明代医学家张介宾在《类经附翼•求正录》中提到,“天之大宝, 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
    这句话几乎是所有介绍人体阳气的最有名的一句话。大意是,张介宾将阳气比作天上的太阳。天之阳气,能使天体运行不息,蒸腾温养万物,使万物生长、收藏;人之阳气具有抗御

第四节:亡阴证
课程总结:
一、含义:
    阴液大量耗伤而欲竭,以汗出如油,身热,虚烦,脉数为表现的一组危重症状。
二、表现:
    1.汗出如油,肢温,呼吸急促,颧红;病机:阴液亡失,虚阳外浮
    2.躁扰不宁,虚烦不宁;病机:虚阳外浮,上扰心神
三、原因:
    1.久病之人
    2.大吐,大泻,大汗,大出血
    3.大面积烧烫伤
    亡阳证 —— 亡阴证 —— 阴阳俱脱
知识点梳理:
1.什么是亡阴?
    亡阴,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阴液发生突然性的大量亡失,从而导致全身功能活动突然严重衰竭。
   《医学源流论·亡阴亡阳论》:“经云: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

外邪,护卫生命,促进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五脏的健康,气血津精的气化正常,均依赖阳气的温煦和推动。
 由此可见,阳气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2.什么是独参汤?
    独参汤补气固脱。主治:失血与疮疡溃后,气血俱虚,面色苍白,恶寒发热,手足清冷,自汗或出冷汗,脉微细欲绝者。
  《十药神书》记载:大人参20~30克,水300毫升,枣子5个,同煎至150毫升,随时细细服之。

血。血属阴,是汗多亡阴也……亡阴之汗,身畏热,手足温,肌热汗亦热而味咸,口渴喜凉饮,气粗,脉洪实,此其验也。”
2.亡阴证的表现是什么?
    由于阴液具有宁静、滋润、内守等功能,所以亡阴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大汗不止、汗热黏稠如油、烦躁不安、气喘口渴、四肢温和,或昏迷谵妄、身体干瘪、皮肤皱褶、目眶深陷、脉象躁疾等。
3.亡阴证的病因是?
    多由于热邪炽盛,正不胜邪,或邪热久留,大量煎灼阴液,或大汗、大泻、大吐直接消耗大量阴液,或因久病,长期损伤阴液,阴液日渐消耗所致。
4.为什么亡阴后会出现亡阳?
    因为阴阳有互根互用的关系,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一旦一方亡失,另一方无法独立存在。
思考题:
亡阳证与亡阴证的区别?
    亡阴与亡阳是两个性质不同的病证,亡阴是指阴液耗竭,失去濡润之功。故口渴咽干,唇干舌燥,肌肤皱瘪。津液化原告竭,故小便极少。阴虚则内热,故身热肢暖。虚热上犹则烦躁

不安。舌红干,脉细数无力,为津枯虚热之象。大汗出既是亡阴之因,又是亡阴之症。
    亡阳发生在各种原因所致的阳气虚弱以致亡脱的阶段。阳虚固摄无权,故腠理开而汗大出,汗冷,味淡微粘此乃亡阳的必备症状。阳虚则寒,故身凉恶寒、四肢厥冷,人体机能活动低下,神疲、口淡、舌淡白,脉微欲绝均为亡阳症状。

气血辨证
第一节:气虚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指机体元气亏虚,脏腑功能减退,以气短,神疲,脉虚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
二、临床表现:
    1.疲乏无力,少气懒言。病机:气虚,推动无力,脏腑功能减退;
    2.自汗,病机:固摄失职;
    3.头晕目眩,病机:清阳不升;
    4.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弱;
    以上诸症动则加重。
三、原因:
    1.先天禀赋不足;
    2.后天失养;
    3.久病,重病,劳累过度、年老等原因。

知识点梳理:
1.什么是气虚证?
    气虚证,指元气不足,气的推动、固摄、防御、气化等功能减退,或脏器组织的机能减退所致。
2.气虚证的临床表现是什么?常见的气虚症候有哪些分型?
    临床以气短、乏力、神疲、脉虚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相关脏腑有肺脾肾。
    最常见的临床分型有三种:
    肺气虚,临床表现:短气、自汗、声音低怯、咳嗽气喘、胸闷,易于感冒,甚至水肿,小便不利等;
    脾气虚,临床表现: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形体消瘦,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弱;
    肾气亏虚,临床表现:神疲乏力,眩晕健忘,腰膝酸软乏力,小便频数而清,白带清稀,舌质淡,脉弱。
3.气虚的病因是什么?
    形成气虚证的原因主要有:
    久病、重病、劳累过度等,使元气耗伤太过;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致元气生成匮乏;年老体弱,脏腑机能减退而元气自衰。

4.如何治疗气虚证?
    多以益气补虚,大补元气为主,兼顾其他临床症状,按症论治。
思考题:
1.为什么气虚会出现出血,还会出现血瘀?
    因为气有固摄防御作用,气虚本身固摄作用失常,会无力固摄血液正常运行于脉内,而溢出,所以会表现出血;
    而气还有推动作用,当气虚推动无力时,身体内原本正常运行的血液出现流动缓慢,而越慢越瘀,越瘀越慢,所以两种血液情况都可以出现。
2.为什么气虚容易出现自汗,少气懒言等表现?
    由于元气不足,脏腑机能衰退,故出现气短、声低、懒言、神疲、乏力;气虚不能推动营血上荣,则头晕目眩,舌淡嫩;卫气虚弱,不能固护肤表,故为自汗;“劳则气耗”,活动劳累则诸症加重。
3.气虚本身可以发热吗?
    气虚本身不会发热,因为气具有温煦作用,而气虚后会导致肢寒怕冷的阳气亏虚表现,之所以说气虚发热,是由于气虚推动作用减退而出现的郁现象,气血流动缓慢,郁而化热,所以

气虚本身是不会发热的。
4.什么是补中益气汤?
    主治:
    ①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②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组成: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人参、甘草、当归。

第二节:气不固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气虚固摄失职,以自汗或出血、二便失禁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
二、临床表现:
    气虚症状 + 不固
    1.津液 
        ①汗-自汗
        ②涎唾-流涎、唾
        ③大小便-肾气虚,遗尿,点滴不尽,二便失禁
    2.血液 — 各种出血
    3.精液 — 滑精,带下清稀
    4.胎元 — 堕胎(胎动不安,胎漏)
    5.脏器 — 内脏下垂,如胃下垂,脱肛,阴挺(宫脱)。
知识点梳理:
1.什么是气不固证?
    指气虚而失其固摄功能,以自汗、出血、二便失禁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2.气不固证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有气虚证的证候表现,并有自汗,易感外邪,各种出血,或二便失禁,遗精、滑胎等。
3.气不固证的病机是什么?
    气不固证是气虚的特殊表现形式,因气虚而不能固摄。
    主要病机有:肺气亏虚,肌腠不密,卫气不固,故常有自汗,易感外邪;脾气亏虚,不能统摄血液,血溢脉外,故见各种出血;肾气亏虚,下元固摄失职,则二便失禁,遗精,滑胎。
4.如何治疗卫气不固出现的自汗?
    治疗应益气固表止汗。
    代表方药:玉屏风散,主治:表虚自汗,汗出恶风,面色㿠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
    组成:防风、黄芪、白术。
思考题:
1.气病辨证都有哪些?
    气病辨证属中医气血津液辨证的一部分,气的病很多,主要分为气虚类与气滞类两大类。气虚类包括气虚证、气陷证、气脱证、气不固证;气滞类包括气滞证、气逆证、气闭证。

第三节:气陷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气虚无力升举,以气坠,内脏下垂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一般是指中焦脾虚气陷,故又称中气下陷证,或脾虚气陷证。
二、临床表现:
    1.升无力,轻者腹泻,重者久泻久痢不止;
    2.托举无力,轻者脘腹部有坠胀感,重则脏腑下垂。
知识点梳理:
1.什么是气陷证?
    气陷证是因气虚而升举乏力、中气下陷所表现出来的证候。气陷证多由气虚证发展而来。
    临床以脘腹胀坠、久泄脱肛、子宫下垂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常见于久泄、脱肛、阴挺,以及胃下垂、慢性肠炎等疾病。
2.气陷证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腰腹坠胀感,久泻久痢不止,便意频频,白浊带下,或胃肾下垂,脱肛,阴挺,头昏眼花,耳鸣,气短不能接续,及气虚的其他症状。

2.气不固证与哪些脏腑关系密切?
    多与肺、脾、肾等脏腑密切相关,临床表现以其脏气失固摄的特征表现与气虚症状共见。
3.什么是滑精?
    滑精是遗精的一种,是遗精发展到了较重的阶段。在隋唐以前医家认为遗精是虚劳所致。有“梦失精”、“梦泄精”、“精漏失”等不同病名。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虚劳失精候》指出:“肾气虚损,不能藏精,故精漏失”。认为精液滑泄是由肾虚精关不固所致。至元代朱丹溪,除继承前人主虚之说外,认为滑精与湿热下注,扰动精室有关。
    《丹溪心法·遗精》篇说:“精滑专主湿热,黄柏、知母降火,牡蛎粉、蛤粉燥湿”。指出了滑精又有实证的一面。
    证之临床滑精以肾虚不能摄精为多见。治疗滑精以温阳补肾、固精止遗为主。

3.气陷证的病因是什么?
    气陷证多由气虚证发展而来,凡是能引起气虚证的原因均可导致气陷证的发生。
4.如何治疗气陷证?
    气陷证的治疗宜补益元气、升举提陷,常用补中益气汤类加减。
5.如何运用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组成: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人参、炙甘草、当归。
    方中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故为君药。配伍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药。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共为佐使。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思考题:
1.什么样的气陷证可以治愈?
    脏腑的位置改变,中气下陷,气不能固摄托举,脏器的下陷都有明确的下垂分型,多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的脏器

下陷可以使用中药治疗,达到治愈的效果,中度重度则效果不大,所以当感觉自己有轻度脏腑气陷时,就应尽早治疗。
2.气陷证常出现在哪些部位?
    气陷多出现: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等病情,还有些女人咳嗽遗尿也属于中气下陷的表现。

第四节:气脱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指元气亏虚至极,气息欲脱的危重证。
二、表现:
    1.呼吸微弱,不规则 —— 肺气脱
    2.神志昏蒙,自汗(冷汗) —— 心气脱
    3.四肢厥冷,口唇青紫 —— 脾气脱
    4.大小便失禁 —— 肾气脱
三、原因:
    气虚、慢病消耗;大出血,大汗大吐大泻(急性)
知识点梳理:
1.什么是气脱证?
    气脱证,中医病证名,是指元气亏虚已极,以气息微弱、汗出不止等为主要表现的危重证候。
2.气脱证的临床表现有什么?
    突然汗出不止,大汗淋漓,精神萎靡或昏迷,二便失禁,四肢厥冷,目合口张,瞳仁散大,面色苍白,气短不续,舌淡胖,脉细微,或芤大等。

3.气脱证的病因是什么?
    气脱证可由气虚证、气不固证发展而来;也可以在大汗、大吐、大泻或大失血、出血中风等情况下,出现气随津脱、气随血脱;或于长期饥饿、极度疲劳、暴邪骤袭等状态下发生。
4.如何治疗气脱证?
    以补气固脱为主,药物多选用人参与附子这种治疗急症固脱的药物,治疗前需要辨证准确,辨证依据是,病势危重,以气息微弱、汗出不止、脉微等。
思考题:
1.食疗中如何补气养生?
    因为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枢纽,所以平时就要高度重视脾胃的问题,切勿贪食生冷辛辣,减少海鲜瓜果的摄入量,多吃温类食材,炖菜时可加入适量八角,茴香,桂皮等,平时代茶饮可用适量炙黄芪加陈皮,冰糖,枸杞,大枣。
2.气的生成与哪些脏腑相关?
    气是由父母先天之精气,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以及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所组合而成。先天之精气,依赖于肾藏精气的生理功能,才能充分发挥生理作用;水谷之精气,依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自然界的清气,则依赖于肺的呼吸功能,才能吸入人体。

第五节:气滞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指机体某一部分或某一脏腑、经络出现的气机阻滞,运行不畅,以胀闷,疼痛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又称气郁证、气结证。
二、表现:
    腹痛,胁痛,胀满,部位不固定,随情志变化而变化,伴有嗳气、矢气、叹息。
    气滞最常见于:
        1.肺气滞 —— 胸闷
        2.脾胃气滞 —— 嗳气、恶心、呕吐、胀满
        3.肝气郁结 —— 胸胁部胀
三、原因:
    1.情志不遂,忧悲过度,思虑过度导致气机郁滞;
    2.瘀血,痰饮,结石,食积(有形实邪伤及人体,影响脏腑气机);
    3.阴寒客于经络——肢体关节胀痛;
以上三者是因实而滞,治疗以“破”为法;
    4.脾胃气虚,升降失职——因虚而滞,治疗以“补”为法。

    因此,气的来源与化生,除与先天禀赋、后天饮食营养,以及自然环境等状况有关外,还与肾、脾、胃、肺等脏腑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知识点梳理:
1.什么是气滞证?
    气滞证是指人体的某一脏腑或某一部位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
2.气滞证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胸胁脘腹部胀闷疼痛,时轻时重,走窜不定,胀痛常随情绪变化而增减,或随嗳气、肠鸣、矢气而减,脉象多弦。
    治疗以行气为主。由于气滞的病因不同、部位各异,故其证候的表现有各自特点。
3.气滞的病因是什么?
    引起气滞的原因很多,如情志不舒,饮食失调,感受外邪,或外伤闪挫等,均可引起气机阻滞。
    此外,痰饮、瘀血、宿食、蛔虫、砂石等病理性产物的阻塞,也可使气的运行发生障碍而致气滞。阳气虚弱,阴寒凝滞,亦可使脏腑经络之气机不畅,而成气滞。气滞多见于疾病的早期阶段,故有“初病在气”的说法。
4.与气滞证关系密切的脏腑有哪些?
    多与消化系统脏腑关系密切,有肝、胃、大肠,临床常见的有肝气郁滞证、胃肠气滞证,肝胃气滞证等。

思考题:
1.气滞证是气停滞住了吗?
    气滞证并不是气真的停滞在脏腑或部位,而是气机运行缓慢,表现为停滞的一种象,如果完全停滞住,那么呼吸吐纳可能也无法顺利完成了。
2.肝气不舒与肝舒太过是实证与虚证的区别吗?
    肝病多实证,所以肝气不舒与肝气舒泄太过都是气机运动失常的表现,两者都可认为是实证,而肝病有没有虚证?有的,虚证多表现在肝血上面,为肝血亏虚。
3.如何治疗气滞证?
    气滞证的治疗以行气为主,并需要根据脏腑不同来选择基本方药。
    因气滞证的病因病位比较复杂,临床还应结合病位、病性以及与其他病证的关系加减用药。

第六节:气逆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指气的运动逆而向上,升降失职,以咳喘、呕恶、头痛眩晕为主要表现的证。
二、表现:
    1.咳嗽、咳喘——肺气上逆  
    2.嗳气、呃逆、呕吐、反酸——胃气上逆
    3.头胀头痛、情绪急躁、眩晕欲仆——肝气上逆
三、原因:
    一般多属实证;也有因虚而逆。
知识点梳理:
1.什么是气逆证?与哪些脏腑密切相关?
    指气机升降失常,逆而向上所引起的证候。临床上以肺、胃之气上逆和肝气升发太过的病变较为多见。
2.气逆证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肺气上逆,则见咳嗽频作,呼吸喘促;胃气上逆,则见呃逆,嗳气不止,或恶心呕吐、反酸;肝气上逆,则见头痛,眩晕,甚至昏厥、咯血等。

3.气逆证的病机是什么?
    气逆一般是在气滞基础上的一种表现形式。表现为气机升降反常,当降不降反而上逆,或升发太过。导致气逆的原因,可有外邪侵袭,痰饮淤血内停,寒热刺激,情志过激等。
思考题:
1.什么是嗳气?
    嗳气是胃中气体上逆咽喉所发出的声响,其声长而缓,俗称“打饱嗝”、“饱嗝”,是各种消化道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尤其是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多伴有嗳气症状。
2.中医怎样治疗反酸?
    反酸者,要避免摄入生山楂,面食,酸腐物、生冷辛辣刺激少吃,反酸是由于脾胃虚弱,运化失常而水谷消化不利,可用参苓白术散,或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

第七节:气闭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邪气闭阻神机,脏器,以致气机逆乱,闭塞不通,以神昏,晕厥,绞痛为主要表现的证。
二、表现:
    突然神昏,脏器绞痛,大小便闭阻,呼吸气粗,脉实
三、原因:
    1.邪气闭阻神机(脑,心血管意外)
    2.淤血,痰饮,结石闭阻脏器气机
    3.气机闭阻官窍
    4.情志突然剧烈的刺激
知识点梳理:
1.什么是气闭证?
    气闭证,是指因风、火、痰、瘀之邪气壅盛,气机逆乱,闭塞清窍而导致九窍闭塞不通,出现以神昏,牙关紧闭,两手握固,二便不通为主症的证候。
2.气闭证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突然发生势急、症重之昏厥,或内脏绞痛,或二便闭塞,呼

吸气粗,声高,脉沉弦有力等。
3.气闭证的病因是什么?
    形成气闭证的主要原因有:
    强烈精神刺激,使神机闭塞; 砂石、虫、痰等阻塞脉络、官窍,导致气机闭塞; 溺水、电击等意外事故,致使心、肺气闭等。 
4.气闭证有哪些常见疾病?
    最常见的五种疾病,分别是:昏迷,中风,便秘,癃闭,耳聋。
思考题:
1.便秘中的气秘是什么?
    气秘的临床表现:大便秘结,胸胁胀痛,腹胀口干,嗳气频作,舌苔黄燥,脉弦数或沉实。
    病因病机:肝郁化火,导致胃肠热结,气机闭塞,传导失司,糟粕不行。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散结行气通闭。
    常用方剂:六磨汤;五磨饮子。
2.气闭引起的耳鸣耳聋有哪些表现?病因病机是什么?
    临床表现:初见耳鸣,随情绪波动而增减,继则耳聋,伴头

第八节:血虚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指血液亏虚,导致脏腑,孔窍,肢体濡养失职,以面白,舌淡,脉细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
二、表现:
    1.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病机:血虚不能上荣;
    2.心悸,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病机:血虚,心失所养,神失养;
    3.肢体麻木;病机:血虚不能濡养筋脉,肌肤;
    4.经血少,色淡,月经延期,闭经;病机:血海亏虚,冲任失养。
三、原因:
    1.耗伤太过:①失血     ②久病消耗     ③思虑过度      ④虫积
    2.化源不足: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     ②节食
                         ③脏腑功能低下      ④瘀血阻络,新血不生

痛目眩,口苦心烦,痰多胸闷,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
    病因病机:暴怒伤肝,肝气郁结,兼夹痰火,上扰清窍,耳脉瘀阻而闭塞。
    治法:清肝泄热,化痰开窍。

知识点梳理:
1.什么是血虚证?
    血虚证,中医病证名。指血液亏少,不能濡养脏腑、经络、组织,以面白、舌淡、脉细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2.血虚证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面色淡白或萎黄,口唇、眼睑、爪甲色淡,心悸多梦,手足发麻,头晕眼花,妇女经血量少色淡、衍期甚或闭经,舌淡脉细等。
3.血虚证的病因是什么?
    多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脾胃虚弱,生化乏源;或各种急慢性出血;或思虑过度,暗耗阴血;或瘀血阻络,新血不生等所致。
4.如何治疗血虚证?
    以益气补血为治疗大法。常用中药:人参、山药、黄芪、茯苓、川芎、当归、白芍、熟地黄等。
5.血虚者平日如何保健?
    不宜冒雨涉水,不宜过食生冷寒凉,女性经期应注意保暖,以免因寒而血滞;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刺激;节制房事,节制生育,避免手术损伤;及早积极治疗原发病。

思考题:
1.血液是如何生成的?
    血液的生成,既有先天肾精的作用,也与后天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有关。因而肺、脾、肾与血液生成均有关。
    总而言之,血液是以水谷精微中的营气和津液为主要物质基础,以脾胃为主,配合心、肝、肾等脏腑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2.为什么治疗失眠时要补血?
    因为血舍魂,失眠的人往往魂无法舍住,血为魂提供物质基础,就好比是一个家,想要把人留住,就需要一个宿舍,血液就好比是宿舍的物质基础,所以必须要补血养血,造就了好的宿舍,才能留住魂。

第九节:血脱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突然大出血,长期慢性出血,以致血液亡脱,以面色苍白,脉微欲绝为主要表现的危重证。
二、原因:
    突然大出血,长期慢性出血,如:吐血,咯血,崩漏证,分娩,流产,外伤等。
三、症状:
    1.面色苍白;病机:血虚不能上荣于面
    2.心悸(速率,节律异常);病机:血虚不能养心
    3.脉微弱(芤脉)
知识点梳理:
1.血脱证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以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悸怔忡,气微而短,四肢厥冷,渐致神志昏蒙,舌淡白,脉芤,或微细欲绝等为常见症的危重证候。
2.血脱证的病因是什么?
    突然大量失血,或长期反复出血,致血脉空虚,脏腑组织失养。

3.如何鉴别津脱与血脱?
    二者都会出现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脉微欲绝,但是血脱一定有明确的出血史,肉眼也能看到出血,而津脱多从腠理或吐或下,以汗的形式或者呕吐物、粪便形式而出,肉眼不能见血。
思考题:
血脱证可以单独存在吗?
    不能单独存在,因为气血常相伴而行,互相化生,所以不会出现单独的血脱证,血脱证,气脱证,亡阴证,亡阳证,四个证候相互交错,相伴而存在,在临床上不单独存在。

第十节:血瘀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血液循行不畅或瘀阻不通,以疼痛,肿块,出血,舌紫等为主要表现的证。
二、原因:
    1.六淫邪气 
        ①寒邪  ②热邪
    2.病理产物:痰饮
    3.气机: 
         ①气滞  ②气虚  ③ 阳虚
三、症状:
    1.疼痛:刺痛,绞扎痛,位置固定,夜间加重
    2.肿块:
        ①肌表肿块,青紫色,位置固定
        ②腹中肿块,质地硬,位置不移
    3.出血:反复出血,色暗,夹有血块(常见于经血)
    4.唇甲紫暗
    5.舌有瘀斑(点),舌下青筋暴露,脉涩或结代

1.什么是血瘀证?
    血瘀证,指瘀血内阻,以疼痛,肿块,出血,舌紫,脉涩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凡离开经脉的血液,未能及时排出或消散,而停留于某一处;或血液运行受阻,壅积于经脉或器官之内,失去生理功能者,均属瘀血。
2.血瘀证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疼痛如针刺、位置固定、拒按、夜间加重。体表肿块青紫,腹内肿块坚硬而推之不移。出血紫暗或夹有血块,大便色黑如柏油状。
    面色黧黑,唇甲青紫,眼下紫斑,肌肤甲错,腹部青筋显露,皮肤出现丝状红缕。妇女经闭,或为崩漏。
    舌质紫暗、紫斑、紫点,舌下脉络曲张,或舌边有青紫色条状线,脉涩,或结代,或无脉。
3.血瘀证的病因是什么?
    多因外伤、跌仆,离经之血未及时排出或消散;或气滞血行不畅,或因寒而血脉凝滞,或因热而血液浓缩壅聚,或气虚推动无力,血行缓慢等,导致瘀血内阻。
4.如何治疗血瘀证?
    治法:活血化瘀,固冲止血。

第十一节:血热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感受火热之邪,以出血与实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二、原因:
    1.感受火热之邪
    2.情志过激
    3.过食辛辣刺激之品
三、症状:
    1.各种出血:咳血,衄血,尿血,便血
    2.热象:出血量多,势急,色鲜红,质地粘稠
    3.舌质红(绛),脉洪数,如果是情志所致,脉弦数
知识点梳理:
1.什么是血热证?
    血热证指脏腑火热炽盛,热迫血分,以出血、疮疖与实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又称血分的热证。
2.血热证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主要有:咳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血色鲜红,质地黏稠,女子月经先期量多,或局部疮疖红肿热痛,心烦口渴,

   常用中药:生地黄、大黄、赤芍、丹皮、当归尾、枳壳、龟甲、桃仁。
思考题:
1.为什么血瘀夜晚疼痛更甚?
    一是因为阳气夜晚入于阴,阴甚,疾病的每日发展规律为“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所以夜晚是病邪亢盛的时间,二是因为白天分散了注意力,所以感觉症状轻,夜晚较安静,如果因为疾病睡不着时,则注意力都在身体上,尤其疼痛处,所以夜晚会感觉疼痛更重。
2.瘀血的形成因素有哪些?
    ①因虚致瘀:气虚则运血无力,阳虚则脉道失于温通而滞涩,阴虚则脉道失于柔润而僵化。津血同源互化,津液亏虚,无以充血则血脉不利。
    ②血出致瘀:各种外伤或其他原因,致使脉管破损而出血,所出之血未能排出体外或及时消散,留积于体内则成瘀血。
    ③气滞致瘀: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④血寒致瘀:阴寒内盛,血液凝涩而运行不畅。 ⑤血热致瘀:阳热之邪入舍于血,血热互结,煎灼津液,使血液运行不畅或热灼脉络,迫血妄行导致内出血,以致血液壅滞于体内某些部位而成瘀血。

身热,舌红降,脉滑数。
3.血热证的病因是什么?
    多因外感温热之邪;或其他邪气化热;或情志过极,气郁化火;或过食辛辣燥热之品等致火热内炽,迫及血分。
4.如何治疗血热证?
    治疗以清热凉血为基本大法。常用中药:炙龟板、牡蛎粉、清阿胶、大生地、地骨皮、莲子、焦山栀、生黄芩、地榆片、陈棕炭、生藕节、黄芩、黄连、黄柏等。
思考题:
1.人体中共有多少种出血症状?
    十一种,分别是:咳血,呕血,咯血,肌衄,齿衄,鼻衄,眼底出血,脑出血,尿血,便血,崩漏。
2.怎样从出血症状中辨别出血的原因?
    我们可以从出血的量,色,质,味来辨别:
    热迫血行时血液呈粘稠,鲜红,出血量多,味道腥臭;寒邪凝滞时血液色深,疼痛较甚,出血量少,有血块,味道腥不臭;气血亏虚时,出血量多或少,颜色淡红,味道淡,质地清稀,多伴乏力,少气懒言。

3.如何预防调护血热证?
    节饮食:不宜过食肥甘厚腻、生冷寒凉、辛烈香燥之品,以免损伤脾胃,或生热灼血。
    调情志: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思郁怒,损伤肝脾,或七情过极,五志化火,冲任蕴热,而引起月经先期。
    适劳逸:经期不宜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以免损伤脾气,致统摄无权而引起本病。
    节房事和节制生育。

第十二节:血寒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感受了阴寒之邪,导致气机凝滞,血行不畅,以局部冷痛,拘急等为表现的实寒证。
二、原因:
    感受寒邪、阴寒内盛
三、症状:
    1.局部冷疼痛,肤色青紫 
    2.小腹拘急疼痛 
    3.痛经,月经延期
知识点梳理:
1.什么是血寒证?
    血寒证是指寒邪客于血脉,凝滞气机,血行不畅,以拘急冷痛,肤色紫暗与实寒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又称血分的寒证。
2.血寒证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局部冷痛、肤色紫暗发凉;或少腹拘急冷痛;或月经衍期、经色紫暗、夹有血块;舌紫暗、苔白,脉沉迟弦涩。

3.血寒证的病因是什么?
    多因寒邪侵犯血脉,或阴寒内盛,凝滞脉络而致血行不畅。辨证以拘急冷痛,肤色紫暗等与实寒症状共见为要点。
4.如何防治血寒证?
    适寒温:经前及经期注意调摄寒温,经期身体卫外能力差,应尽量避免受寒、冒雨、涉水等,以防为寒湿所凝,导致月经病的发生。
    节饮食:经期不宜过食寒凉冰冷之物,以免经脉壅涩,血行受阻。
    调情志:经期要情绪稳定,心境安和,避免七情过度。
思考题:
1.血寒与血瘀的关系是什么?
    血寒证常伴随血瘀证,以寒为主,以瘀为次,治疗主要是温阳散寒,辅以活血化瘀;而血瘀证不一定伴随血寒证,治疗以活血化瘀,理气为主。
2.什么是温经汤?
    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漏下不止,血色暗而有块,淋漓不畅,或月经超前或延后,或逾期不止,而见少腹里急,腹满,傍晚发热,手心烦热,唇口干燥,舌质暗红,脉细而

第十三节:气血两虚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气血不能互相化生,气虚与血虚相兼为主要表现的证。
二、原因:
    素体久病,气虚,年高体迈导致不能“化生血液”
    血虚(慢性失血):胃溃疡、脏腑机能低下导致“生化乏源”
三、症状:
    1.气虚,疲乏无力,少气懒言,脉沉细弱
    2.血虚,面色苍白,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心悸
知识点梳理:
1.什么是气血两虚证?
    是指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或久病大病失养,亦或产后,致气血两虚所表现出来的头晕目眩,少气懒言,乏力自汗,舌淡苔白,脉细弱一类病证。
2.气血两虚证的病机是什么?
    血虚不能濡养经脉,四肢百骸失于荣养,则肢体疼痛麻木;血虚则面色苍白,头晕,气虚则少气懒言,腹胀,便溏;冲任血虚,则子宫失养,不通则痛,故小腹疼痛,或血少气弱,运

涩,亦治妇人宫冷,久不受孕。
    组成:吴茱萸、麦冬、当归、芍药、川芎、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
3.如何判断月经延期?
    经期推迟,是月经失调的一种常见类型。女性月经周期一般为21~35天,平均28天。
    提前或延后7天左右仍属正常范围,周期长短因人而异。但是如果超出7天后仍未行经,且连续两月以上者,为月经延期,育龄妇女发现经期推迟10天以上,应首先排除妊娠。
4.如何辨别月经病的虚寒证与实寒证?
    虚寒证:临床表现为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红,质清稀,小腹隐痛,喜暖喜按;腰酸无力,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迟或细弱。治疗以扶阳袪寒调经为主。
    实寒证:临床表现为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黯有块,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畏寒肢冷,或面色青白;舌质淡黯,苔白,脉沉紧。以温经散寒调经为治疗原则。

第十四节:气虚血瘀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气虚推动无力,温煦无权导致血行无力,以气虚和血瘀症状相兼为主要表现的证。
二、原因:
    素体气虚、久病、年高等导致气虚,再致血瘀
三、症状:
    1.气虚症状:疲乏无力,少气懒言 
    2.血瘀症状:刺痛,位置固定
知识点梳理:
1.什么是气虚血瘀?
    气虚血瘀为病机,因气虚无力行血而致血行瘀滞的病理变化。气为血帅,血液的正常运行,有赖于气的正常推动,若元气亏虚,无力行血,则血行缓慢,停留而瘀。
2.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临床常见身疲乏力、少气懒言等气虚之症,又有麻木或窜痛等血瘀之表现。此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治疗时以补气益气为主,兼以活血行血。

行无力,血行迟涩。
3.气血两虚证的病因是什么?
    素体气虚,或脾胃虚弱,或年高体迈,或久病大病,不能化生血液和生气乏源。

3.气虚血瘀的病因是什么?
    气虚血瘀,较多见于心气不足,运血无力而致的惊悸怔忡、喘促、水肿及气虚血滞的肢体瘫痪、痿废。
    另外,老年人多血瘀,且多气虚,故气虚血瘀病机在老年病中具有重要意义。气虚和气滞可与血瘀并存,三者相互影响。
4.什么是补阳还五汤?
    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
    组成: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去土)、川芎、红花、桃仁。
思考题:
1.为什么气虚会出现出血还会出现血瘀?
    因为气有固摄防御作用,气虚本身固摄作用失常,无力固摄血液正常运行于脉内而溢出,所以会出血;
    而气还有推动作用,使我们能够正常的生长发育,当气虚推动无力,身体内原本正常运行的血液就会出现流动缓慢,而越慢越瘀,越瘀越慢,所以两种血液情况都可以出现。

2.如何治疗脑中风后遗症?
    脑中风后遗症多有血瘀,治疗上不能单纯活血,其根源是气虚。需要补气。可用清代王清任《瘀血论》中的补阳还五汤治疗。

第十五节:气不摄血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气虚固摄失职,不能约束血液在脉中运行,导致出血的证。
二、表现:
    各种出血证,以肌衄,尿血,便血,崩漏最常见,再加上气虚的症状,如少气懒言,疲乏无力,以及气虚导致血虚引起的面色萎黄、失眠、心悸等。
三、原因:
    年高、久病、慢性出血
    气血两虚 + 出血 = 气不摄血
知识点梳理:
1.什么是气不摄血?
    气不摄血为气与血关系失调的一种,气和血之间具有相互资生、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的关系。
    气对于血,具有推动、温煦、化生和统摄的作用;血对于气,则具有濡养和运载作用。气不摄血,是指由于气虚,统摄血液的生理功能减弱,血不循经,逸出脉外,而导致各种出血的病理状态。

2.气不摄血证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表现为吐血,便血,皮下瘀斑,崩漏,气短,倦怠乏力,面色白而无华,舌淡,脉细弱等。
3.为何气不摄血会出现全身各处的出血?
    气不摄血证,以出血和气血两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血液能循行脉内而不溢于脉外,全赖气的统摄作用,气虚统摄无权时,血即离经而外溢,溢于胃肠,便为吐血、便血;溢于肌肤,则见皮下瘀斑;脾虚统摄无权,冲任不固,渐成月经过多或崩漏;气虚则气短,倦怠乏力,血虚则面白无华;舌淡,脉细弱,皆为气血不足之证。
4.什么是归脾汤?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
        ①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②脾不统血证。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
    组成:白术、人参、黄芪、当归、甘草、茯苓、远志、酸枣仁、木香、龙眼肉、生姜、大枣。

第十六节:气随血脱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由于大出血导致气随之而脱,以大出血及气脱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危重证。
二、原因:
    大出血:
    1.外伤    2.崩漏,引产,分娩     3.咯血,大吐血,便血 
三、症状:
    大出血的症状加突然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逆冷,呼吸微弱,脉微欲绝。
知识点梳理:
1.气随血脱的原理是什么?
    气属阳,主动;血属阴,主静。由于气的活力很强,运行疾速,极易行而不止,散而不聚,所以必须依附于有形之血,才能正常的流通。
     “气之性情慓悍滑疾,行而不止,散而不聚者也。若无以藏之,不竟行而竟散乎?惟血之质为气所恋,因以血为气之室,而相裹结不散矣。”

思考题:
1.气与血有怎样的关系?
    气对血的作用可概括为“气为血之帅”,包括了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三个方面。气能生血,是指气参与并促进血液的生成。气能行血,是指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气能摄血,是指气具有统摄血液在脉管中运行,防止其溢出脉外的功能。这一功能主要与脾气统血相关,是气的固摄作用的具体体现。
    血对气的作用包括了血能养气和血能载气两个方面。血能养气,是指血液可以充养人体之气使气保持旺盛。血能载气,是指气依附于血中,依赖血之运载而布达全身。
2.气能摄血跟哪个脏腑密切相关?
    气能摄血主要体现在脾气统血的生理功能之中。脾气充足,发挥统摄作用使血行脉中而不致溢出脉外,从而保证了血液的正常运行及其濡养功能的发挥。 如若脾气虚弱,失去统摄,往往导致各种出血病变,临床上称为 “脾不统血”。因而治疗这些出血病变时,必须用健脾补气的方法,益气以摄血。 
3.为什么血虚还容易出现出血?
    因为气化血,血少气必定亏少,气虚无力固摄血液行于脉内,故易出血,并非血虚就不容易出血。

    因此,临床上大出血的患者,往往气亦随之脱失,形成气随血脱的危症;或血行瘀阻不畅,而引起气机郁滞不通。
2.气随血脱的病因是什么?
    多由肝、胃、肺等本有宿疾,脉道突然破裂,或外伤,或妇女血崩,分娩等引起。
3.气随血脱证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常因失血过多,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甚至晕厥。舌淡,脉微细欲绝,或浮大而散。
思考题:
1.怎样根据症状来判断出血量?
    一般失血量少,在400ml以下,无自觉症状,每日出血量在50~100ml以上出现黑粪,5ml以上大便色不变;当出现头晕、心慌、冷汗、乏力、口干等症状时,表示急性失血在400ml以上;如果有晕厥、四肢冰凉、尿少、烦躁不安时,表示出血量大,失血至少在1200ml以上;若出血仍然继续,除晕厥外,尚有气短、无尿,此时急性失血已达2000ml以上。
2.如何辨别胃出血或肠出血?
    通过出血的颜色与多少来分辨,黑便多为胃部溃疡出血,鲜红色血多为肠道出血。

第十七节:气滞血瘀证
课程总结:
一、含义:
    气行不畅致使血行不畅,血行不畅致使气行不畅。
二、原因:
    1.情志不畅
    2.痰饮,阴寒之邪
    3.跌打损伤,血瘀
三、症状:
    1.局部胀痛,刺痛,位置固定
    2.肿块,质地硬,位置推之不移
    3.痛经,月经延期,闭经,经色暗有血块,乳腺疼痛
知识点梳理:
1.什么是气滞血瘀证?
    气滞血瘀证,是指由于气滞导致血行瘀阻,或血瘀导致气行阻滞的一类证候。
    气滞、血瘀互为因果,气滞导致血瘀,血瘀又加重气滞。

2.气滞血瘀多跟哪个脏腑相关?表现出的疾病有哪些?
    气滞血瘀多因情志内伤,气机阻滞,而致血瘀。肝主疏泄而藏血,肝气的疏泄作用在气机调畅中起着关键作用,因而气滞血瘀多与肝失疏泄密切相关。临床上多见胸胁胀满疼痛,瘕聚、症积等病证。
3.气滞血瘀的症状有哪些?
    以刺痛与胀痛为主,表现为局部胀痛,刺痛,位置固定;肿块(肌表,腹内都可有),质地硬,位置推之不移;痛经,月经延期,闭经,经色暗,血块,乳腺疼痛等。
思考题:
1.气滞血瘀与肺脏有关吗?
    肺主气,调节全身气机,辅心运血,若邪阻肺气,宣降失司,日久可致心、肺气滞血瘀,而见咳喘、心悸、胸痹、唇舌青紫等表现。
2.如何辨别血瘀为主还是气滞为主?
    气滞可导致血瘀,血瘀必兼气滞。由于气滞和血瘀互为因果,多同时并存,常难以明确区分孰先孰后。
    例如:肝气郁结引起的胀满疼痛多以气滞为主,以跌扑损伤,肿块和刺痛为主,位置不移的则以血瘀为主,气滞次之,

所以无论何种原因所致的气滞血瘀,辨别气滞与血瘀的主次是必要的。

津液辨证
第一节:津液亏虚证
课程总结:一、津液辨证:
    是以津液的性质及致病特点为依据,对病人所表现的症状与体征进行分析,以辨别当前疾病是否存在津液亏虚或运化障碍的辨证方法。
二、津液亏虚证:
    体内津液不足,皮毛、孔窍、脏腑失去润泽的病证。
三、病因:
    1.大汗(高热),大吐,大泻,烧烫伤;
    2.重病久病之人,耗伤太过;
    3.脏腑功能低下,化生乏源。
四、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干燥
    1.皮肤毛发干燥
    2.孔窍:口、鼻、唇、咽、眼、阴部干燥
    3.脏腑:胃燥、肺燥、肠燥

知识点梳理:
1.如何区别津和液?
    质地清晰、流动性大,散布在孔窍、肌肤并渗入血液的为津。质地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脏腑、关节、脑髓的为液。
2.津液亏虚主要原因有哪些?
    生成不足,如脾肾亏虚,运化生成不足;耗伤太过,如大吐大泻,大汗淋漓,重病久病。
3.津液亏虚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主要表现为孔窍、皮肤毛发干燥,肺、胃、大肠功能障碍,在胃者饥不欲食,在肺者干咳无痰或咳少量黏痰,在肠者肠燥便秘。
4.津液亏虚引起的便秘,中医用什么方法治疗?
    可用增液行舟法。
5.女子津液亏虚最易出现什么症状?
    除口、鼻、唇、咽、眼、皮肤干燥外,最易出现阴部干痒不适。

第二节:痰浊停聚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指水液代谢障碍,聚湿成痰,痰浊停聚体内的一组证。
二、形成原因:
    1.外感六淫邪气、疫气
    2.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宜
    3.病理产物,如瘀血
三、临床症状:
    1.肺:胸闷,咳嗽,咳痰
    2.中焦:脘腹胀满,恶心,呕吐
    3.清窍:眩晕,记忆力下降
    4.心神:心悸,妄言失志
    5.咽喉:梅核气
    6.肌表:痰核、瘰疬
    7.肌肉:肥胖
    8.经络:肢体麻木不仁

思考题:
1.伤津是否等同于伤液?
    不等同。一般而言,伤津位置轻浅,表现为皮毛,孔窍干燥,病情轻,治疗起效快。
    伤液位置较深,表现为记忆力下降,健忘,双眼凹陷,肢节屈伸不利,肌肤干枯等,病情重,治疗起效慢。
2.如何理解重病久病之人眼窝凹陷,肌肤干瘪?
    病久伤及人体津液,津液亏虚,孔窍、肌肤失去滋润濡养,故见眼窝凹陷,肌肤干瘪。
3.如何理解女子多次流产或分娩时大出血后出现阴部干燥?
    女子多次流产或分娩时大出血,使人体血液即阴津丢失过多,脏腑功能受损,津液不能下行阴部而出现干燥。

知识点梳理:
1.水液代谢障碍的产物有哪些?
    水、湿、痰、饮。
2.形成痰饮原因有哪些?
    外感六淫;内伤致病,如七情内伤、饮食失宜;
    病理产物致病,如淤血。
3.形成痰饮的主要病机是什么?
    脏腑气机运行不畅,津液停聚而成。
4.痰饮的形成与哪些脏腑有关?为什么?
    痰饮的形成与肺、脾、肾三脏有关。
    肺为水之上源,主行水;脾为水之中州,主运化;肾主水,可蒸腾气化,故此三者为水液代谢的中枢环节。
5.痰浊停聚的主要致病特点是什么?
    部位广泛,症状多端,缠绵难愈。
6.咽喉部最常见的痰浊停聚症状是什么?
    痰浊停聚咽喉易形成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梅核气。
思考题:
1.颈椎病、腰椎增生常见肢体麻木、关节疼痛,中医怎么理解?
    痰浊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不能到达肢体关节而致。如痹证。

2.如何理解“百病多由痰作祟”? 
    痰浊在体内分布、致病部位广泛,症状变化多端,留滞肌肉关节脏腑时间长,治愈困难。
3.节食一定可以减肥吗?
    不一定。也可能因节食致胖,因为肺失宣发,脾失运化,肾阳蒸腾气化不利,会出现气机推动无力,津液停聚,痰浊阻滞经络而发为肥胖。
4.常见淋巴结肿大是否等同于瘰疬?
    不等同。瘰疬指恶性疾病出现转移后而成的淋巴结肿大,由痰浊停聚而成。而常见的淋巴结肿大,如下颌淋巴结肿大,一般由胃火上炎引起,即西医中的炎症。

第三节:饮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饮邪停留聚集在人体腔隙内,出现的一系列相应症状。
二、病因:
    各种致病邪气侵犯人体,影响到肺脾肾三脏 ,导致脏腑功能障碍,津液停聚而成。
三、临床症状:
    1.胸腹腔:胀满闷,甚则出现胸水,腹水
    2.胁部:咳嗽,疼痛
    3.胃肠:胀满、肠鸣、呕吐、流清涎
    4.脏腑:气化失职,清阳不升,头晕目眩
知识点梳理:
1.饮证是否等同于痰证?
    不等同。饮证致病部位较少,症状轻,治疗起效较快,痰证致病部位广泛,症状多端,治疗起效慢。
2.专篇论述饮证的著作是哪本?作者是谁?
    《金匮要略》,张仲景。

3.清阳不升,清窍失养的原理出自哪本著作?
  《黄帝内经》。
4.饮证形成与哪些脏腑密切?
    肺、脾、肾三脏。
5.痰证与饮证的致病因素是否一致?
    一致。一切可侵犯人体的邪气,皆可导致痰与饮的形成。
思考题:
1.痰与饮的区别是什么?
   痰与饮都是水液代谢障碍的产物,但饮的质地稀薄,流动性强; 痰的质地稠厚,流动性差。 
2.痰证与饮证所致的头晕目眩相同吗?
    不全相同。
    相同的是都能蒙蔽清窍,使清阳不升,清窍失养,但临床表现轻重不同,痰证病情重,饮证病情轻。

第四节:水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水邪停聚在人体某些部位,表现水肿等症状的病证。
二、病因:
    各种致病因素侵犯,导致肺失宣降、脾失健运、肾蒸化失职,水液停聚而成水邪。
三、临床症状:
    主要表现为水肿
        1.阳水:实邪,眼睑,面目浮肿
        2.阴水:虚邪,下肢、足部、或足踝浮肿
知识点梳理:
1.临床最常见的阳水是什么?
    风水肿。
2.如何区别阳水与阴水?
    阳水多为感受风寒湿等实邪,导致水邪上行头面而成的水肿,以眼睑、面目浮肿为主。
    阴水多由肺脾肾三脏脏腑功能障碍,气机运行不畅,水邪下行而成,以下肢足踝浮肿为主。

3.全身浮肿,如何鉴别阴水与阳水?
    按之凹陷,不易复起者为阴水;按之凹陷,随之即起者为阳水。
4.水肿病多以哪个部位为主?为什么?
    水邪属阴邪,性下行,多侵犯人以下部,水肿以下肢为主。
思考题:
1.水、湿、痰、饮是一种吗?
    不是一种,但属一类。都指水液运行障碍而成的病理产物,但各自性质不同,致病特点各有差异。
2.晨起眼睑浮肿是水肿病吗?
    不是。晨起眼睑、面目浮肿,可自然消退,属生理性水肿。
3.“男怕穿靴,女怕戴帽”的中医学道理是什么?
    穿靴和戴帽指感受风寒邪气或脏腑功能障碍,津液运化失职而成水邪,停滞肌肤,发为水肿。这里的男女为互词,不做区分。
4.阳水形成的中医学基础是什么?源自哪里?
    感受风寒湿等邪气,蕴遏肌肤,阻滞气机,水邪停聚,泛溢肌肤而成。源自《黄帝内经》中的阴阳学说。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