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今日分享:十四、美容 服饰

电子杂志时尚2022-09-06
909

 美 容  服 饰
 

中国古代香料

中国古代美容方法

首饰、礼冠

中国少数民族服装特色

目录 MEIRONGFUSI

01

中国古代香料的简介

 1、植物香料
 2、动物香料

02

中国古代美容方法的简介

1、肌肤的保养
2、发式的设计
3、柳叶眉

03

首饰、礼冠的简介

1、首饰的佩戴
2、“冠冕堂皇”和古代人的帽子

04

中国少数民族服装特色的简介

1、藏族
2、蒙古族
3、彝族
4、苗族
5、白族

中国古代使用的植物香料

人类使用香料,无论是东西方国家,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香水(Perfume)一词在拉丁文中的本意是“穿透烟雾”,这种诗意般的解释除用它来去除身上的异味外,还用在神圣的仪式上。埃及历史上记载了许多使用香精和油膏的史实,不过这些香料主要是用于沐浴及沐浴后。公元前1500年,古埃及的香水使用已日趋普遍,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奥就经常使用15种不同气味的香水和香油来洗澡,甚至还用香水来浸泡她的船帆。古埃及的国王或贵族死后,要用香料裹尸,使之永存。古埃及时期,在公共场所中不涂香水是违法的。古希腊妇女在宗教仪式上也要撒泼香水。古罗马人则喜欢把香水涂在任何地方,如马的身上,甚至造墙的砂浆中。
我国也有着悠久的香料文化。周代的金铭文有纒鬯之赐,纒是黑黍,鬯是香料。《说文解字》解“鬯”:“以纒酿郁草,芬芳攸服,以降神也。”说明“鬯”是一种以黑黍为酒,再加上香料的祭酒。纒鬯经常名列赏赐礼单之首,足见其贵重。
在先秦典籍中也有纒鬯的记载,《诗经·大雅·江汉》:“厘尔皀瓒,纒鬯一卣。告于文人,锡山土田。”张湘泽译为:“赏你玉柄龙口杯,黑黍香酒赐一坛。告祭你的祖先们,赐你名山与土田。”

我国古代的用香,非常讲究各种香料的配合,以形成种种不同的香气,达到不同的效果。所使用的植物香料主要有:檀香、丁香、龙脑香、沉香等。主要是从植物的枝、叶、花等部位采集的植物精油、香树脂和树胶等制成。

《尚书·洛诰》中有:“以纒鬯二卤,曰,明禋,拜手稽首休享。”《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中有:“纒鬯一卤,虎贲三百人。”说明香料的作用是多样性,既有生活的用途,也用于神圣的仪式。

早在汉代,古人就将植物香料用于医药保健方面了,名医华佗就曾用丁香、百部等药物制成香囊,悬挂在居室内,用来预防“传尸疰病”,即肺结核病。而且香除了外用,还可以内服。明代医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记载用“线香”入药,并且将植物香料即香药分为三类计127种。
古人还常用香饼熏衣增香防霉,用香末置于书橱画甑中驱虫防蛀。据蔡质的《汉宫典职仪式选用》载:“尚书郎、女侍史二人洁衣服,执香炉烧熏。”而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丞相杨国忠,用沉香为阁,檀香为栏,用麝香和乳香拌泥饰壁,用以驱虫防蛀,连皇宫中的沉香亭都不及。
我国悠久的香料文化从历代所著的香谱中也可见一斑。汉代有郑玄辑著的《汉宫香方注》,隋朝有杨广编写的《隋炀帝后宫香药方》,五代时留下孟昶的《后主香药方》,明代有高濂的《遵生八笺·论香》。纵览中国古代的香文化,皇宫贵族是香料及制品主要消费者。

《西京杂记》有长安巧工丁缓“作九层博山炉”的记载,表明我国在汉代就用香炉焚烧香料了。至于寺院焚香尤为典型,不但可以使进香者沉浸于悦法的境界,还可以用“香火因缘”来说明彼此投机的宿世缘分。在寺院使用的香料中,有一种香叫作篆香,又称百刻香。它将一昼夜划分为一百个刻度,寺院常用其作为计时器来使用。

我国古代使用各种香料制作面脂、护发香泽等化妆用品。唐朝的《香乘》一书中还记载有贵族妇女经常各自带着香料比较优劣,称之为“斗香”。

中国古代使用的动物香料

我国是使用动物香料最早的国家之一,这是除植物香料外的另一种天然香料,曾经从波斯、大食等地进口。不过只有如麝香、龙涎香等少数几种,但香质名贵,价格昂贵,一直被人们所珍视。
我国古代动物香料的作用与用途大体跟植物香料相同,主要用于化妆美容、焚香、医药保健等。但因其价格更为昂贵,所以只有少数的王公贵族才用得起。
动物香料的使用更讲究与别的香料配合使用,据宋朝洪刍《香谱》记载,唐宋时代用麝香和檀香、丁香、乳香、苏合香等植物香料配制成含在口中的“牙香”、印香、刷墙用香等。

麝香来自雄麝鹿的香腺囊分泌物,别名麝脐香,又叫作遗香、脐香、心结香。关于麝香的记载最早见于《神农本草记》。李时珍说:“麝之香远射。”所以,名“麝香”。在古汉语中,“麝”字也泛指香气,缘由人们提到麝便会想到香。宋药学家苏颂在《图经本草》中曾这样描绘麝香那特异而浓烈的香气:“沥一滴于斗水中,用涿衣,其衣至毙而香不歇。”

麝香有不同的性状和香型:麝香仁,色棕黄和紫红,粉末;块状颗粒习称“当门子”,不规则圆形或扁平状,色紫黑,油润光亮,质柔,香气强烈特异。关于麝香的来源,有的说是蝇蚊等昆虫飞进香囊变成麝香;有的说是麝吃了灵芝草而生成的;还有的说是蛇闻到异香,探头钻进麝的香囊,麝突感疼痛,满山奔跑,收缩囊口,蛇头被勒断于囊中,变成麝香。
麝香不仅是一种名贵的香料,还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明代李时珍则阐明了它的功用:“通诸窍,开经络,透筋骨,解酒毒,消瓜果食积,治中风,中气,中恶,痰厥。”

龙涎香是一种灰色或黑色的蜡状芳香物质,来自抹香鲸的肠胃结石,从鲸体内排出浮于海面或冲上海岸而得。龙涎香是香料中最贵重的一种,有“香王”之称,刚传入中国的时候,曾被誉为“香神”。

阿拉伯人在六七世纪首先发现龙涎香的香料价值,将其命名为琥珀(Amber),在唐末的香料贸易中,从阿拉伯各地输入。当时人们珍视“琥珀”这种香料,赋予其神秘的色彩,称之为龙的涎沫。如《类说·香谱·龙涎香》记载:“龙涎香,出文石国,国人候岛林,上有异兽翔集,下有群鱼游泳,则有伏龙吐涎浮水上,舟人或探得之,则为巨富,其涎如胶。”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香茗》里也记载有:“苏门答腊国有龙涎屿,群龙交卧其上,遗沫入水,取以为香。”从此以后,该香料得名叫龙涎香。
生的龙涎香并没有香气,用茉莉花、素馨花等炼制之后才香气四溢。中国古人主要用龙涎香来配制香烛和香料。用龙涎香来配制的香烛,有耐燃、聚烟两大特点。龙涎香还有清暑的药理作用,但价值昂贵而医者少用。只有像唐懿宗时的同昌公主那样的人才用得起。据《杜阳杂编》记载,她用涂有龙涎香的澄水帛消暑。

中国古代的主要美容方法

肌肤的保养包括面部的化妆和染甲等。其中面部的化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胭脂花粉的使用,点唇的方法,描眉画黛,面花的使用。我国古代妇女讲究用温热之水浴身,用米汁洗发,并有在洗浴的时候用香的习惯,史籍上就有有关的记载。古代对于肤发的美容保护剂大体可分为外用和内用两种,外用的有涂敷用和洗涤剂两种,内用的有丸、散和汤,丸剂较多。各个时代的保护剂配方不一,如北魏时用牛髓或牛脂,配以温酒、丁香、藿香、青蒿等制成面脂供妇女护肤用,其作用为润肤、芳洁,对部分细菌和皮肤真菌有抵御或抑制作用。《四时纂要》中还记载了传闻中太平公主的面脂秘方:“面药,(七月)七日取乌鸡血,和三月桃花末,涂面及身,二三日后光白如素。”乌鸡有补益的功能,其血能疗伤;桃花能“悦泽人面”,对脸上的粉刺有一定疗效。
中国古人还用豌豆和大豆等粉末配上各种药物粉末做成“澡豆”来洗手、洗脸和洗澡,除垢健肤,有的甚至能去除雀斑。以粉饰面并且在脸上染颊饰红是中国古代妇女化妆的基本妆制。古代妇女还创制了各种唇形和眉型,如半边娇(唇形)、柳叶眉等。

肌 肤 保 养

                          
妇女修眉饰黛,在我国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古人对于双眉十分看重,认为它们预示人的长寿与否。不仅如此,古人还认为两眉之间是“天庭”,其气色决定人的贵贱荣辱和吉凶祸福。从审美意义上来说,古人早就认识到女性明眸秀眉的魅力,制作了黛和烟墨等饰眉材料,并赋予种种形象生动的名称,柳叶眉就是其中的一种。

古代妇女的发式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由少到多,由简到繁,有堕马髻、茴香鬓、蝶鬓髻、丝梳百叶髻等。发式丰富多彩,令人叹为观止。清初戏剧家李渔在他的《闲情偶寄》中说:“古人呼发为乌云

呼髻为蟠龙。近世有牡丹头、荷花头、钵盂头,穷新极异。”据史书记载,这些发型的主要创造者是宫女和古代的妓女。据说“堕马髻”就是汉武帝时的宫女的创造。发型有时候也表示一种风俗,如晋代女子还未结婚时,在鬓后面垂一条辫子,已婚女子则须把辫子解开。古代美女也染发,唐代就有了使用染发剂的记载。现在常用的“渲染”一词,在古代指的就是用墨来染发:“以墨饰美人鬓发,谓之渲染。”(《升庵诗话》)

发式的设计

柳叶眉是细长眉型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兴于盛唐时期。所谓柳叶眉,又叫作柳眉,其眉头尖细,眉腰宽厚,眉梢细长状如柳叶以秀丽见长。唐代很多诗人曾经吟咏过柳叶眉,出现了如“休怜柳叶眉双翠”,“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等诗句。柳叶眉衬托妇女妆容的秀丽,千百年来备受许多妇女的喜爱

   柳 叶 眉

首饰起源于远古时代。“首饰”一词最初仅指装饰头部的物品,头即“首”也。后来,“首饰”一词成为妇女装饰物的统称。
古代妇女以佩戴各种首饰为自己的服装和美貌增色,首饰主要分簪、钏、钗、耳环、戒指等,有时也直接用花和动物的羽毛、毛皮作为装饰品。
佩戴首饰可以使妇女移步生风,《杜阳杂编》中有:“沧浪洲有金茎花,其花如蝶,每微风至,则摇荡如飞。妇人竞采之,以为首饰。且有语曰:‘不戴金茎花,不得在仙家’。”
首饰的佩戴是有一定的规矩的,主要是按等级。如元代规定:“命妇首饰,一品至三品许用金银珠宝玉,四品五品用金玉真珠,六品以下用金。”

:“笄”也称簪,是古代的一个重要发饰,形状像一根长针,开始主要用于固定发髻,后来装饰审美作用日趋显露。其制作材料多为金、银、玉,玉簪是汉代以后妇女使用的主要发饰。
:钗是古代用于束结头发的两股合成的发饰,兴于西汉晚期。钗从质料上分有金钗、银钗、琉璃钗、翡翠钗等;从式样上分为素钗、花钗、长钗、短钗;从装饰上分为蟠龙钗、凤钗等。
梳篦:古代梳篦既可用于梳理头发,也可用于插在发际做装饰用。如北宋妇女用金银珠翠制成发冠,冠上缀数把白角制成的大梳,称“冠梳”。金钿:金钿是用金、银等做成的花朵状装饰物,可以直接插在髻上做装饰物。
步摇:步摇是在发钗上装饰一个可以活动的花枝,并在花枝上垂以珠玉等垂饰,随着步履的颤动,钗上的珠玉也随之摇曳。
金约:金约是清代贵妇的冠饰。镂金呈原箍形,上面雕有云纹,并嵌有宝石等饰物。后面有结,结上垂系珍珠。戴在冠下,用于束发。

首饰的佩戴

项链:西安郊外玉祥门外曾出土了一串镶金珠宝项链。其链索部分由28颗镶有珠宝的金珠构成;其搭扣镶嵌刻有鹿纹的蓝宝石;其坠饰分两层,上层以金镶宝石做成花朵,下层系一镶金边的滴露状玉石。

耳饰古代妇女主要的耳垂上的首饰,其质料大多以金银珠宝做成,坠是一种连属于耳环之下的饰物,清代妇女中流行“一耳三钳”,即一个耳垂上悬挂三件坠饰的习俗。珥:珥多为皇后、嫔妃及贵妇所戴,用玉等透明材料做一个空心的圆筒,长2到3厘米,直径约1厘米,中筒收紧,两端呈喇叭口,使用时用绳悬挂在耳边。 
手饰:钏其实就是手镯,也称为环,是古代套在手或手臂上的圆环形装饰物,多为数道圆环相叠,犹如佩戴几个手镯。 戒指:古代就有各式各样的形状和质料,用戒指充当婚嫁信物,古已有之。不过戒指一开始并不是将之看作是定情的信物,最初的戴戒指是一种禁忌,《柳南随笔》中说:“妇人以金银为介指,见于《五经要义》,即指环也。又相传古者妇人月经与娠则带,否则去之。今人常带在手,为饰手之物,殊昧戒止之义。”也就是说人们已经不知道戒指是为了“戒止”,这也是风俗转变所常见的例子,形式保存下来了,但内容和意义已经变了。
护指:护指原为保护长指甲而做,后来用途发生了变化,妇女佩戴用金银宝石精工镶嵌的护指作为手部的一种装饰。

“冠冕堂皇”和古代人的帽子

从周代开始,皇室、群臣在祭祀天地、祖先、神灵时,要穿正式的礼服,这种礼服叫作冕服。穿冕服的时候需要戴冕冠,这是帝王群臣最为贵重的礼冠,所以,后人有“冠冕堂皇”的形容。据传说这种冕冠在夏就已经出现了,当时称“收”,到周代人们开始称它为冕冠,简称“冕”。
                                                  

冕是最为尊贵的礼冠,以冠为基础制作而成,饰以珠玉。冠与帽都戴在头上,但冠并不等于帽,其形制有很大不同:冠内有胎,是硬的固定物,主要目的在于装饰和罩髻;帽内无胎,为软形,主要目的是保暖和罩头。在中国古代,帽子只是首服的一种,不像今天我们把它视为首服的总称。
古代的首服主要有冠、弁、冕、巾、帻五大类。冕,前面已经介绍过了,下面简要介绍其他四种首服。

据《礼记》记载,古代贵族男子到20岁的时候就行加冠之礼给自己起字号,这意味着行礼者长大成人。冠的结构由冠梁、冠圈以及两侧的缨组成。古人戴冠的时候先把头发在头顶盘成髻,用一块黑帛叫俪把发髻包住,然后加冠。不戴冠的人有四种:平民、孩童、罪犯、异族人。男子未加冠前任头发自然下垂,称髫。
弁也是古代比较尊贵的首服,多为武官所戴。古代平民不戴冠,发髻上覆以巾。巾有各种各样的盘裹样式,极具装饰性,受到上层社会的喜爱,因此,从汉开始,巾逐步成为王公贵族平常所戴的首服。帻,百官和老百姓都可以戴。百官在上朝或行公事的时候要把帻和冠一起配用。

中国少数民族的服装特色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在各自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加之受自然地理条件和生产力水平的影响,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服装特征,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往又

使各民族服饰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因此,我国的少数民族服装成为我国艺术审美文化长廊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我国各民族的服装或长或短、或简或繁,款式繁多,但从总体上来说可以做出北袍南裙的区分。北方少数民族的宽袍长褂粗犷奔放,南方的长裙长裤考究细腻。这些民族服饰大多历史久远,内容广博,具有很丰富的认识价值和文化内涵。以下简要介绍几个少数民族的服装特色。

                   藏   族
藏族的服装和饰品源远流长。藏装,在藏语里统称“曲巴”,品类繁多,有皮袍、坎肩、围裙、腰带、帽、靴等。色彩可以说是藏族服饰的灵魂。藏装运用最多的颜色是蓝、白、绿、红、黄。这些颜色

都带有浓厚的宗教意蕴:蓝代表蓝天,白代表白云,绿代表江河,红代表空间护法神,黄代表大地。这五个颜色构成了藏族服饰色彩的基调。  藏族服饰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有镶彩边的习惯,这些彩边长度从10-30厘米不等。彩边的图案纹饰一般较为抽象,肥腰袒右臂的长袍,是藏族服装的标志。袍长过身高,左襟大,右襟小,无领。在穿着的时候,用腰带扎紧腰围,袍的下摆提到一定的高度。男袍到膝,女袍到脚面; 藏族妇女一般都穿着被称为是藏族妇女标志的花条纹围裙“帮典”。帮典由红、绿、蓝、黄、白五色为基调,色彩有多达14-20种,条纹越细,越素雅,越显示穿着者的身份高贵。

                      蒙  古  族
蒙古族的服装中有很多独特的服饰品种,比如蒙古袍、蒙古刀、蒙古包头、蒙古靴等等。蒙古袍其基本式样是右衽、高领、小袖镶边,长袍身端肥大,袖长,下摆可以盖住脚,有各种颜色的边饰。长袍下面不开衩,下摆很宽,便于骑马。蒙古族男子喜欢在腰带的右边挂蒙古刀,还

插一双骨象牙制的筷子。蒙古族人的包头,又叫袱头,具有鲜明的特色。其包法一般是将1米来长的布或绸缎在头上由后至前缠绕几圈, 最后将头巾的两端垂下,左右各一,因此又称为“垂巾袱头”。蒙古族人喜欢穿靴子有革制和布制的两种。靴子样式的区别,主要表现在靴尖上,有上卷的、半卷的和平底的。蒙古族服饰图案多呈均衡对称状,常用传统的云纹、盘纹、花草、动物、龙凤等组合来寓示吉祥如意。蒙古族姑娘喜欢穿有成双成对的鸟、鹿、羊等动物图案的服饰,借此来表达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彝    族
彝族支系繁多,居地广阔,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四个省区,各个区域有各自的服饰特点。下面主要介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些服饰特征。彝族重头饰,与服装相辅相成,是各支系服饰的重要识别标志。如在四川凉山地区,男子头部以缠巾为饰。彝族妇女头

部饰件多样,饰法复杂,并且地区与地区之间各不相同,不过大致可归结为巾、帕、帽三种。有的妇女戴头帕,帕面绣满艳丽的图案,四周装饰若干银链、串珠和彩穗。百褶裙是彝族妇女的传统下装,其中以四川凉山布拖地区的百褶裙最为典型。裙用纯羊毛织成,质地柔软。中部为红色长筒状;下节蓝色,节中横间红、白、黑色细条纹,再下是青色,在膝盖处百褶四散呈喇叭状,走动起来摇曳。腰带是彝族服装的重要饰物,纹样色彩都十分讲究。

                        苗  族
苗族服装使用最普遍的面料是棉布和麻布,头部装饰十分丰富,除各种发式外,还使用银饰、花巾、木梳等饰物。挽髻是如今苗族最流行的花型。妇女挽髻,将梳理好的假发掺入发中挽髻于头顶,髻前的额发压成帽檐状,髻后插上木梳或银梳等做装饰。苗装中妇女衣饰款式变化最

多,构成了苗族服饰的独特魅力。其上装有蝙蝠式、 开襟式、贯首式交襟式等等。苗族服饰用色大胆配色精巧。其用色 一般是白色为底的衣装饰以红、黑、黄为主色的花纹;青、黑底饰以深蓝、深绿、深红、金黄色的条纹;红色为底饰以淡黄、草绿为主色的花纹。总体而言,其用色艳丽但不浮华,自然成趣。苗族服装最常见的花纹有龙纹、天体纹、鱼纹、蝴蝶纹等等。变形与夸张是苗装纹饰造型的法则,也是苗装纹饰最具魅力的地方。

                     白   族
白族人口众多,分布广,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地域服饰,下面以大理白族服饰为代表做一简要介绍。白族男子平时头裹白布包头,顶部有绣花饰物和绒球装饰,节日时则戴“八角帽”。男子的上装称为“三叠水”,因为其着装外

短内长,从内到外一件比一件长约1厘米。有的男子穿羊皮领褂,领褂腰间有一圈口袋,因此,又称“满腰转”。白族女子尤其是青年女子的头巾很特别,拿扎染方巾、挑花方巾、印花毛巾等4块,分别叠成长条状,再重合在一起,以长辫和红头绳裹于头顶,头巾左侧一端饰白色丝穗和料珠垂至肩部。白族服装用刺绣、墨绘和扎染来勾勒图案纹样装饰自己的服装。白族的扎染,尤其是大理地区的扎染技艺高超,常见的花纹有梅花、兰花、十字纹等,白族扎染作为民族工艺产品深受人们喜爱。

编 委
主 编
校 对
主办单位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本刊地址

于永超   任亚男   钟  燕   宋  旸
辛   辉    李晓静   熊  科   王  海

编辑委员会

钟  燕

王  海

一七三队工会

072750

3617312

涿州市建设路246号

记得点赞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