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不说再见,愿我们在彼此看不见的时光里,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Don't say goodbye during the Season of graduation. May we all become better ourselves in the time when we can't see each other
毕业纪念册
2019届经管学院08班毕业纪念册
For Youth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学无涯
我们这样做教育
开学工作筹备
教学常规检查
听评课大教研
兴庆区教育局包校干部杨景朝到校检查开学工作
银川二中副校长冯丽敏指导我校开学工作
二中校领导与九年级教师合影
干部试用期满转正考察
读书分享会
课堂内外融“五育”,减负提质促“双减”
艺术体育
审美鉴赏
人文素养
创新素养
综合实践
教研活动
编辑委员会
“学无涯”微教研主题电刊 第007期
银川市第三十三中学创办
2024年07月第007期
页码:46页
字数:42.75千字
内部交流电子刊物,解释权归银川市第三十三中学
联系电话:18195182275
主编
副主编
责任编辑
美术编辑
:刘 进
:姚春玉
: 杨 南
王晓亮
李玉柱
杨 艳
: 杨 彩 玲
银川市第三十三中学执行校长
银川市第三十三中学副校长
银川市第三十三中学教科研室副主任
银川市第三十三中学教务处副主任
银川市第三十三中学德育处副主任
银川市第三十三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
银川市第三十三中学美术学科教师
和衷共济启征程 和合共生谱新篇
银川二中三十三中分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刘进
银川市第三十三中学(银川二中三十三中分校)创建于2021年8月,2022年4月建校(与兴庆区第34小学共用校区),校址位于兴庆区宜春巷,是兴庆区政府与银川二中共建的一所集团化公办初中。学校现有14个教学班,608名学生,教职工54人(正式在编42人,集团外派2人,聘用教师4人,聘用职工6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一级教师6人,二级教师17人。
学校遵循银川二中“砺志、奋进、合格、多能”的校训和“团结、文明、求实、进取”的校风,结合地域特色和学校发展规划,积极构建“家校共建、以师为贵、以生为本”的“和”文化办学特色——和谐共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
学校高度重视“三全”育人,通过一月一主题、一周一活动,如新生入校第一周的系列体验式课程启程典礼、师生晤面等,让学生安其位、定其心、立其志;主题升旗仪式、教师节拜师敬茶礼、跨年迎新文艺展演、学科素养大赛、“看见”系列社会实践、校本特色课程、《学无涯》电子校刊、年级休业仪式、党群全员大家访、校园之声广播、“五育”美少年和最美家长评选暨颁奖典礼等,为学生营建快乐学习、幸福成长的适切场域;校本教研以全员参与的“三风”课堂和师徒结对等助力教师队伍的接续成长。
建校三年多来,在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银川二中和兄弟学校的无私帮助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三十三中分校已经形成了校风整肃、校纪严明、校容美好、校绩显著的良好开局,2023年2月中共银川市兴庆区教育工委、银川市兴庆区教育局授予我校2022年度“双减”工作先进单位,同年10月学校被授予宁夏回族
自治区级中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及培养对象培训实践基地。2024年第一届中考成绩喜人,为社会各界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未来,银川二中三十三中分校将始终保持着迎难而上的姿态,在探索创新的浪潮中,逆流而上,奋楫笃行,努力探索新时代学校建设新路径,勇当银川市初中高质量特色发展排头兵。
目录
教学感悟
读书分享——教师篇
01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的设置…… 韩英新
02“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 赵晓炜
03“双减”背景下语文作业的设计策略 戴婷婷
04高效课堂的研讨 朱子雯
05教学之我思--一节阅读课的思考 周妮娜
06核心素养指向下的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指导 李艺
07思维导图在学习中的应用 张雷
08中考命题意图发言稿 马泽花
01
05
07
11
13
15
17
19
08中考一轮复习的研讨 汪海玲
21
08主题教研 汪瑞
23
01《活着》读书分享…… 张璐
02《我与地坛》读书分享 徐艳多
03《致青年教师》读书分享 王健
04《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分享 王佳瑾
05《云边有个小卖部》读书分享 马露
06《月亮与六便士》读书分享 马凯宁
07《杀死一只知更鸟》读书分享 张倩红
08《夏山学校》读书分享 徐月华
25
27
29
31
32
33
35
36
08《围城》读书分享 兰英
37
08《人间正道》读书分享 张海蓉
39
目录
01《小王子》读书分享 七3班孙睿熙
02《骆驼祥子》读书分享 七4班胡雯舒
03赏红楼——读书分享 七3班师傅彤
04《追风筝的人》读书分享 七4班郝佳慧
05《晨曦之海》读书分享 七6班杨依璇
06《三体》读书分享 七5班徐悦菲
41
42
43
44
45
46
读书分享——学生篇
教
研
一路成长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的设置
韩英新
一堂高效课离不开有效问题设置,高质量的提问能让学生对学科充满兴趣,让教学过程充满灵动,师生交流自然流畅,互相成长。重视课堂提问,创新设计课堂中的有效问题,让学生参与课堂问题回答,提高自身能力,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课堂中有效问题设置的重要性
“学而不思则罔”,自古以来,学与思的结合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提问是连接学习与思维的桥梁。有效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中提取有效信息,激发兴趣,问题内容的丰富程度使学生获取具有价值的信息,同时一定程度上活跃课堂气氛。有效问题的设置在引导学生解开知识谜题的同时,最大作用就是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通过有效的问题设置,设计良好的课堂互动环节,完善教学,让学生逐渐培养形成问题意识,这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
(一)目的明确,语言简洁
“目的明确”要求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关于问题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根据课堂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本身的认知发展水平进行提问,在教学内容的重点上和学生困惑的地方进行提问,使每一次发问都可以完成教学目的,实现教学任务。“语言简洁”要求教师提问要语言简短流畅、措辞简单易懂,在提问的时候能一下让学生就抓到问题的中心。
(二)选准时机,把握分寸
教师如果能够正确挑准提问的时机,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施展发问的功用,起到双倍的成果。“选准时机”应该选在知识点之间的过渡和转化点上。要求发问应选在学生注意力扩散时,学生思维受到阻碍、偏离主旨或受到干扰时等。“把握分寸”要求教师提出的疑问要适合学生能够回答的程度。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假定学生没有细心看书和深刻思考是答复不出来的,然而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地思索,是可以答出来。
(三)面向全体,灵活多变
“面向全体”要求教师通过面向学生整体不断提出可以解答的疑问,使每个学生都能进行一定的考虑,使得头脑的活跃进一步提升。第一,教师在提出疑问的时候,先等一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以回答问题;第二,教师提问不能只顾少数优等生,还要兼顾中间生,才能使平均成绩普遍上升,尤其要照顾学习困难一点的学生,教师选择比较简单和容易答复的问题让学困生回答,以此能够激起他们的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灵活多变”包括两个方面,指教师的发问与教师答复学生的提问,学生在答复教师的问题的时候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答案,教师要提前设计好教案,使问答灵活多样。
(四)启发诱导,气氛和谐
在问题设置上,首先,提出的问题要使学生能够自觉踊跃的思索,产生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促进学生的思维展开。要避免处处皆问题或者无意义的发问。其次,在对学生的引导上,要依据学生的身心水平发展和认知水平发展对学生积极地进行引导。
三、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课堂发问是课堂上进行教育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将初中课堂发问存在的问题总结为提问设计、提问过程方面。
1.提问设计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不够深入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课堂提问方式已不再是简单的问答式,大部分教师都会对提问的次数和问题的引入等进行设计,然而如何将课堂发问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联系,并让学生意识到把所学常识运用到实践中,这仍是教师在课堂提问中需要处理的问题。
2.提问过程重视形式忽视结果
(1)提问对象。较多时间采取随意提问的方式,也就是无差异的提问。兴许教师以为采取这种形式能够体现教学公平,可以促成学生的发展。但是,真正的教学公平是因材施教,是在了解所教学生心理和能力水平的差异基础上,再针对学生的课堂状态等现实情况进行有水平的提问。但我觉得其实对教师来说全面提问各个层次的学生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尤其对新教师来说,根据教学课时和教学任务的安排,很难去找到一个平衡点,寻求恰当的方式进行各层次学生的提问。
(2)提问环节。首先,部分教师尤其是新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对于提问的顺序、时机掌握不准确。其次,教师在发问后给予学生的思索功夫缺乏,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思考出正确答案是不现实的。最后,教师提问的语气和态度也要非常注意,因为也可以影响学生思考和回答效果。
(3)提问总结。教师对提问过后的总结不重视,在想起时会进行必要的提问,然而教师大部分时间会遗忘提问后的总结,对于提问总是草草结束,甚至为了缩短时间故意删除提问后的总结,这样的行为会导致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始终没有清晰、明确、完整的认识。
四、课堂提问的有效措施
(一)把教材中的内容和实际联系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要结合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所在,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提出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参与回答的兴趣,使学生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不但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还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探索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其也能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发现自身在学习方面的不足,并努力改进。
2
1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是从友谊的力量、友谊的澄清和呵护友谊三个方面探寻朋友对自己的影响,包括积极的或者消极的。友谊会随着环境发生改变,那么当你发现朋友变了时,该怎样做?用什么心态面对?当朋友之间出现问题甚至裂痕时,要如何做才能更好地维系关系、呵护友谊?这些问题和学生的真实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根据这些问题,进行延伸式提问。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朋友,这显然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教师可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交友情况:当友情出现危机时,你是如何挽救的?当一段友谊彻底失去后,你会持续陷入失落吗?怎样调整自己的心理和状态?······另外,对友谊的话题讨论,也能反作用于学生的实际交友,指导他们正确交友,不能为了维持友谊而放弃自身原则,以让学生交到真正兴趣相投、惺惺相惜的好朋友。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又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而提升整体课堂教学效果。
(二)设计一些难度适中、能让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
在课堂提问时,教师要设计一些没有固定答案且学生能开动脑筋发散思维的问题,而非仅仅为了提问这一环节而设计生硬的问题,让学生简单地回答“是”或者“不是”。这样,虽然表面看得到了“一呼百应”的效果,但实际作用微乎其微,因为学生可能根本不在乎教师问的是什么,只要跟着其他同学大声喊就可以了,其学习的兴趣也会慢慢降低。另外,教师提问时要注意把握好问题的难易度,在刚开始提问时,可以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然后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逐步增加问题的难度,但问题不可过难、抽象。令学生面面相觑不知如何作答是课堂提问的大忌。初中生的想象力很丰富,只是很多时候教师没有给他们提供一个合适的平台让他们去发挥,如果教师提出的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如“智能”“互联网”,相信学生一定有很多有趣的故事跟大家分享。
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阐述了网络改变了我们的世界,彻底打破了原有的信息传递方式,以更新、更快的方式传递了更多的信息,把世界变成了“地球村”,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提出简单的问题:你都用互联网做什么?有过网购的经历吗?网上视频聊天是什么感觉?……结合课本知识,教师告诫学生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要学会辨别网络上真真假假的信息,合理利用网络。初中生的心智还不成熟,多姿多彩的网络世界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网络信息有好有坏,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网络优势,查找资料,开阔自己的视野,自觉抵制网络暴力、诈骗、色情等不良信息,为营造安全网络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课堂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谈一谈遇到诈骗、传销、钓鱼网站应该怎么做。这样不仅能教授学生课本知识,还能使学生明白应理智、合理地利用网络,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三)优化课堂提问,增强提问意识,增加课堂互动占比
教师要增强自己的提问意识,不要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应在教学前精心设计问题,并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调整问题;要有包容心,不论学生回答得如何,都要给予学生
适当的鼓励,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要引导他们予以纠正,不要挫伤他们回答的积极性和自尊心间。另外,教师不要拘泥于自己事先准备的问题,要找准机会引导学生大胆提问,锻炼学生的思考意识和能力。教师只有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才能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七年级上册“绽放生命之花”这一课讲到了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精彩两个重要命题。既然探讨“生命”这个话题,课堂互动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挖掘多个话题供学生讨论:你将来的目标是什么?曾经做过、见过或听过的哪些事情,让自己想感叹一句生命的奇妙?同时,教师可以结合社会新闻,告诫学生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境或问题,都要珍惜生命;也可以让学生把这堂课的所学和感悟讲给父母听,给早已远离课堂的父母一点“警钟”,告诉他们要敬畏生命,在工作中要注意安全,不做违法之事等。关于“生命”的话题互动,师生互相提问,互相答疑,不仅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还拉近了彼此的关系。
(四)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
为了能拓宽学生的思维,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上,教师必须让学生有一定的探究、思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具体针对性回答教师的提问。教师评价学生的解题技巧,并分析不同学生的思路,在不断地沟通与相辅相成环节中提升学生能力。这一切的前提条件,是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时间进行合理规划,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成长,才不容易出现课堂提问形式化。
比如,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应用,教师融合学生自身生活、学习经验,根据对教材阅读和认知、方式和技能等系列探索活动的运用,提升提问重点内容的效率,能够更有效完成课程目标。但是,因为班级和学生的不同,教师也应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性应用教材,依据学习状况改动主题活动,拆换原材料,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提升课堂效率。
五、结语
课堂提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还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相长。因此,教师应不断优化课堂提问,在提问时要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探讨热情和兴趣;要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把握好提问的难易度,不断提高自己的问题意识;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4
3
“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
赵晓炜
作业过多、过难、过偏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倦怠、家长焦虑……“双减”之后,作业设计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许多学校都在作业设计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如何在教学中有效的利用和发挥作业的功效,这需要教师以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理念为指导,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需求,设计出高质量的作业,既能减轻学业负担,又能提高各项能力。特此,我认真进行反思。
一、分层设计
因材施教原则应该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不仅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环节,而且要体现在作业设计环节,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将作业分为不同层级,涵盖基础题、拓展题、挑战题等类型,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吃得了、吃得饱”。针对潜能生,教师要指引学生分阶段完成小目标,然后逐步达成大目标,让学生收获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完成作业获得进步与成长。
二、当堂练习。
首先是课前检验。课前利用几分钟时间检查学生上节课的掌握情况,通过学生的情况,随时调整本节课的教学进度。传统课堂以“讲”为主,作业一般安排在课后完成;“双减”背景下,教师的“讲”与学生的“练”紧密结合,从而使课堂教学与作业练习形成一种深度联结。学生的作业尽量“随堂做、当堂清”,这也便于教师及时批改反馈。
三、让学生布置作业。
与传统作业的教师出题、学生做题模式不同,通过作业改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布置作业,增强作业的适宜性,很大程度上避免学生“不做作业”和“抄袭作业”的情况。教师既可以让学生给自己布置作业,也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布置作业并检查批改,还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拟定项目式作业。出题比答题更有挑战性,有些潜能生可能力不从心,这种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现有习题进行简单改编。还有课后的跟踪。让组长组织,根据组员知识点掌握不好的,反复练习,布置相应的类型题,并及时反馈,教师随机抽查。
四、周末作业的布置
可以是思维导图的形式来梳理本章节的知识点,学生大胆设计,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将知识点整理出来。还可以是探究类的设计,小制作等,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五、作业单的设计
一个知识点对应相应的习题。重点知识点再现,学生通过复习巩固加深印象。基础题,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基本的概念和基本的技能。拔高题,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题解题能力。拓展题,这部分题是为优等生设计,使他们拓展思维空间,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双减”为作业设计打开了全新思路,我们必须对作业进行重新定义,发挥好作业的育人功效。教师要充分认识并牢牢把握作业在“教学”与“评价”之间的连接性功能,不断提升在作业设计方面的专业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改进,不断的成长。
6
5
银川市第三十三中学 戴婷婷
“双减”背景下语文作业怎么设计才能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所要求的核心素养理念呢?就是,基于统编语文教材以单元组元的特点,语文作业也应该以单元为单位进行设计。要想设计出目标、教学、评价相得益彰的单元作业,我觉得至少需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本单元的作业要达成什么目标?二是实现这些目标需要设计哪些作业?下面就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八下第三单元为例,来谈谈单元作业的设计策略和实施路径。
一、单元作业目标的确定:从加法到减法
新课标背景下,我们已经逐渐转向培养学生整体性、综合性、开放性思维的单元整合教学。所以设计作业时的单元意识也应与其适应,即单元作业目标的确定也应基于单元视角进行多元整合。以教读课的作业设计为例,无论是课前的预学作业、课中的导学作业还是课后的拓展作业,都应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流程的设计等紧密结合在一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获取与表达意义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质。”“从外层来看,主要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从内层来看,则是思维的活动与提升。”所以,语文作业还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此外,语文作业还应作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经和载体,承担“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
设计语文作业的目的不仅是要检测学生语言运用与知识技能的掌握与巩固情况,更是在考查学生能否独立与文本进行碰撞,进而利用自己的语言积累与掌握的阅读策略和方法,从文本中获取有意义的信息。这就是说,语文作业的设计要从考查学生记忆、理解等低阶思维向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发展。
以统编语文教材八下第三单元为例,基于学生学情及以上,结合单元目标、编者意图、单元导语、单篇教学目标,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最终确定了如下单元目标:
二、作业的拟定:从“学会”到“会学”
“双减”背景下,我们的作业设计应与语文课程性质相匹配的作业,助推学生发展应用与迁移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分层设计,给学生自主空间
加德纳认为,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教师设计作业时,应针对学生存在差异这一客观事实,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业态度,将不同层级的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并找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确定相应的学习目标,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
“双减”背景下语文作业的设计策略
以“减负提效”为宗旨,每课的作业量以3-4题40分钟左右完成为宜。以八下第三单元《〈诗经》二首》课时作业为例,下面是基础巩固题(低阶思维):
下列诗句摘自小语的默写本,请你帮助小语找出其中的错别字或错误读音,并仿照示例向小语耐心讲解。
【示例】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睢”字写错了,应为“雎”。“雎”中,“且”意为“加力”,“住”为短尾鸟,联合起来表示“加力鸟”,特指“鱼鹰”。“睢”本义是“仰目”,现用作地名或姓氏。
(1)窈窕淑女,君子好(hào)述。
(2)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3)溯(shuo)从之,道阻且挤。
这道题的设计意图是考查学生能否读准字音以及能否正确书写诗中的汉字。学生在完成这种基础性、模仿性作业的过程中,A层级的学生能够体会到发现的乐趣,B、C层级的学生能够实现对知识的巩固。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基础巩固类作业题不是机械记忆或简单训练的习题。比如上述这道题,其所涉及的语文知识就不是只通过识记就可以掌握的,而是对学生有更高的要求---- 要求学生在头脑中建构字意与字形和读音的联系——当学生在头脑中建构出知识结构时,学到的知识便不容易遗忘,而且会更容易迁移运用到真实的情境中。
以八下第三单元《核舟记》课时作业为例的基础巩固题(低阶思维):
8
7
思考探究
1.《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有几个字不同,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选择本课中的一首诗,做具体分析。
再看下面这道能力提升题(高阶思维):
2.《诗经》以四言为主,双声叠韵、重章叠句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结构美、音韵美和画面的动态美。请在充分诵读和想象的基础上,以“君子”的追求为线索,想象他和“淑女”之间发生的故事,并发表你如何看待“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完善并写成语段。
这道题,A层级的学生可努力尝试完成第一问;B、C层级的学生则要选择自己感兴趣且有能力完成的任务进行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力求提升迁移所学知识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自由选择。
下面这道拓展创新题(高阶思维):
3.运用学习《〈诗经》二首》掌握的朗读技巧和学习策略,课外阅读《关雎》《蒹葭》《女曰鸡鸣》和《采葛》,探究古代中国华夏先民的爱情观。
这道题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已知带动未知,在喜闻乐见的“大概念”框架下,将诗歌、故事、民俗等与诵读、品鉴、写作整合到一起,综合考查学生记忆、理解、分类、归纳、推理、概括、评价、创造等方面的能力。有梯度的作业设计可以引导学生在对核心概念的探索与发现中,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从而提升语文素养和文化自信。
(二)基于文体视角进行作业设计
以这一单元为例,文言文单元,确定的单元作业目标,无论是“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及成语、经典名句”,还是“从不同角度体会并分析古诗文的语言美”,或者是“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写景记游类文章在景物描写中所寄寓的政治理想和思想情感,想象说明性文言文所描摹的艺术品的巧夺天工之美”,都没有脱离文言文的范畴。
文字、文章、文化是学习文言文的核心。文字层面要解决顺畅阅读的问题;文章层面要解决写作艺术方面的问题;文化层面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以,设计单元作业
时,一定要为学生铺设一条出文字进入文本进而探究文化的学习路径,这也是教师应该教给学生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阅读策略。
下面是八下第三单元《小石潭记》一课设计的拓展阅读理解题(高阶思维):
《石渠记》中作者通过多种感官写了“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请联系《小石潭记》作者抒发的情感,谈谈“既”“始”二字的妙用。
(风吹动着山顶,像美丽动听的音乐,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看它虽很宁静,看它已经很宁静,它们被风吹动所发出的声音才在远处传播,但听起来却很辽远。作者用这两个字在渲染它幽静旷远的诗意。追求胜景借以抒发胸中积郁之气的感情。 )
这道题由文字连接情感进入文化层面,通过引导学生推敲字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内涵,探究作者的情感态度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在“已经”“才”这些看似平凡的词义中,柳宗元真诚自由地书写着他的凄凉、苦闷与悲怆,而他“于无声处见自然见自我”的自省,也使他的文章流露出原生态的清寂和文化的厚重感。
(三)基于文化传承、文化自信进行作业设计
以八下第三单元《桃花源记》课时作业为例的拓展题(高阶思维):
“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结合“中国梦”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10
9
高效课堂的研讨——复习课
银川市第三十三中学 朱子雯
一、复习课的任务
1、复习知识
既要注意对基本概念、基本要点、基本规律、基本原理等知识的复习,也要注意对原则规则、方法步骤等知识的复习。前者主要是理解,也需要记忆;后者首先是记忆,其次是运用。前者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认知水平;后者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基本技能。
2、完善知识
在第一次学习时,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学生学习错误、学习偏颇或学习不全面、不到位等,所以需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进行查漏补缺。
3、挖掘知识
有的知识靠一次学习是不可能完全理解的,因此在第一次学习时,不能展开也不宜展开,不能挖掘也不宜挖掘,这个工作需要在复习时进行。所以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教材,拓展教材,以加深理解。
4、总结知识
一是总结知识规律,进一步加深理解;二是总结答题规范和方法技巧,提高应用水平;三是总结学习方法,进一步反思和调整自己,以便更加有效地学习。
(二)复习课的方法
1、系统复习法
系统复习法就是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全面系统复习的方法,它依据教材呈现的知识体系循序进行。
(1)导学式
教师先提出要求,然后师生共同回顾,接着选择典型例题讲解或组织研讨。这种复习方法适合于对难度较小或大家比较熟悉的知识的复习。因为,“师生共同回顾”实际上就是引导和启发学生群答,而群答就可能滥竽充数者,所以一定要是连薄弱学生都能明确理解和会员的知识才宜使用此法。
(2)自主式
教师先提出要求,然后学生独立学习、合作探究,最后测试、反馈、点拨。这种方法适合对难度较大的知识的复习,但必须指导、组织和管理到位,不得放任自流。独立学习到什么程度才合作探究,合作探究到什么程度才进行反馈,都要认真对待。同时还要注意:
测试要定时定量,反馈要全面准确,点拨要精要得体。
(3)纲要式
指导学生把知识概括成纲要、表格、图示、口诀等,以加强理解和记忆。这种方法适合系统归纳、总结式复习和对重点知识的强化复习。具体的编写绘制工作,可在统一指导下由全体学生集体操作,也可以独立或分组进行。集体操作的方式,有利于集中智慧,加深印象,但不利于人人参与;独立于分组的方式,有利于人人参与,但还需及时全面反馈了解,并加以认定。
(4)竞赛式
学生竞选章节主持人,然后组织全班同学竞猜、竞答、争论、研讨等。这种方法比较有趣味,易于调动学生热情,可以一用。但要注意:第一,要有具体的操作规则和激励措施;第二,对学生主持人设计的试题,要进行适当的审查;第三,要合理调控,准确评价,及时点拨。
(5)训练式
按课本结构,设计系列试题,以做题的方式进行复习强化。这种复习方法,以训练带动复习,适合于在系统复习之后进行。
(6)自测式
引导和启发学生出题互测。可有几种变式:一人出题全班作答,或几人出题全班作答,或我出你答或我们出你们答等。
(7)资料式
针对重点内容,指导学生编写复习资料,并进行验收、评比。这种方法比较适合高年级的学生。编写的过程也是研究攻关的过程。编写时要立足教材,博取多家,认真比较,择其精华。
2、专题复习法
(1)教材重组
打破教材体系,选择新的角度,整合知识,强化训练。
(2)技能为纲
以答题规范与技巧为专题进行复习,如如何审题和构思等。
(3)试题探究
以对典型试题的研究带动对知识的系统复习和深度挖掘。
(4)比较鉴别
通过比较,区分异同,加深理解,掌握规律,正确运用。
(5)错题处理
第一步,分类整理;第二步,查找原因;第三步,反复强化。
12
11
关于一节阅读课的思考
银川市第三十三中学 周妮娜
今天上的八年级下unit3SectionB的2a-2e,内容针对青少年是否应该做家务展开讨论,通过两封家长的回信,陈述两种不同的观点。
针对信的内容,我将其定义为议论文,因为学生对议论文的构成是有大体了解的,基于这一点,针对两种观点,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和思考,学生在找理由的过程中也就理解了什么是论据,也清楚了论点、论据和结论之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每封信都给学生留出了差不多五分钟的默读时间,时间很充裕,大多数学生能够投入到默读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去,思考的积极性相对之前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默读完之后回答问题的人数明显增加,而且正确率颇高。这是我上的比较成功的一节阅读课。我总结了一下成功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1、课前复习很重要。
知识是有连贯性的,尤其是我们现在强调大单元教学,说明一个单元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那么上新课之前是一定要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承前启后,一步一个台阶走上去。今天上课前,我先问学生what kind of chores do you usually do at home?学生回答完之后,我又问道 Do you agree that children should do chores at home? 学生回答agree 或者 disagree,我将这两个单词写在黑板上,然后写上VS;然后又帮助学生回忆,两封信中的两位家长Ms.Miller和Mr.Smith的观点,引出argumentation(议论文)这个单词,讨论议论文的构成,将opinion,reasons and examples,conclusion写在黑板上,学生对基本框架和老师的要求理解之后去读文章,寻找答案,可谓是目标清楚,思路清晰。
2、留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
学习的时效性体现在课堂上就是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有没有进行有效阅读,而有效阅读的前提是,老师有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我之前为了赶教学内容,给学生留的时间很短,学生的阅读也是走马观花,根本无法有效获取信息,导致一知半解,也体会不带解决问题所带来的的成就感。现在是设计问题,留够充足的思考时间,学生读之后的胸有成竹,更能带来成就感和探索的欲望。今天回答问题的人数明显增加,答案的正确率也有提升。
3、引导学生利用框架去思考。
老师教学有框架,学生学习有思路。跟以前的被课件牵着鼻子走相比,今天我的框架很清晰,就是针对两种观点,寻找论据和结论。不论是导入部分还是阅读部分,都在围绕这一点展开,学生很清楚自己要干什么,也很清楚自己今天学到了什么,最后不布置的作业也是根据议论文的框架,就青少年应不应该做家务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在接到任务的时候没有一头雾水的表现,说明今天的内容真的听懂了。
但是,针对阅读,学生目前还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1、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有所提升,但是基础知识的记忆与运用仍然存在比较大的问题。不理解短语,不会再真实的语境中去运用相关短语。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首先单词记忆仍旧是基础,分批分类记忆单词仍然使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伟大任务;二是文章学完之后要带领学生将文章中的短语画出来,反复朗读,学生逐渐就会理解相关短语的用法。
2、课堂上没有将学生的思维完全打开。学生知识跟着老师了解知识,并没有真正的去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出现这一问的原因往往是因为课堂时间不够用,而课堂时间不够用的主要原因是处理语法知识花费太多的时间。事实证明,即使老师讲过语法知识,一再强调,当堂能够记住的学生也是寥寥无几。所以是否可以将阅读中的短语放在预习中,让学生自己画短语,了解短语的意思,观察短语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达到理解短语的目的。将更多的时间留出来促进学生思考,集体活动。
今天这节阅读课的教学,感受颇深,跟之前相比,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但是美好转瞬即逝,教学中还有太长的路要走,不过相信,只要不断努力,不断总结,终究会到达胜利的彼岸!
14
13
银川市第三十三中学 李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师要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语文教育的教学质量,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现状
教学认知“盲目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主要依据,让学生自主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和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教师的作用在于“导”,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提高。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应该和学生一样是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是以朋友的身份参与活动,与学生交流。然而教师习惯站在“教育者”的高度俯视学生,“教育”学生,容易成为活动的“统治者”和“支配者”。
教学方式“标准化”。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学科课程的发展和升华。学科课程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指向下,一个重要的任务是着眼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建构起科学的知识体系,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习惯于采用学科课程的教学方式:“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围绕课题、开展活动—教师评价、课堂小结”,事实上学生在这种早已预定好的环境中进行实践活动,自主学习方式能力会受到限制,他们不过是在老师的安排下一步一步配合老师完成任务而已,这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初衷相去甚远。
评价标准“ 模糊化”。评价标准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评判依据,也是活动开展的核心部分,它反映了活动的价值导向,学生在活动中为了达到评价标准而不断努力,整个活动中学生的行为都受到评价标准的影响。然而老师和学生大多是在展示活动中,针对自己的主观感受进行点评,或是简单地用数字评价,一定程度上会模糊学生活动的重点,导致学生将重点放在分数的攀比上,而忽略了对自身行为的关注。使教师“教”无目的、学生“学”无目标,无法发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多元个性发展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活动开展中,应制定灵活有效的评价标准。
教学内容“空洞化”。不少教师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等同于学科课程,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确定一个主题,让学生自由发挥,因而在教学内容上缺乏设计意识,把活动指导看作知识讲授,使综合实践活动变成学科知识技能的单向灌输,从而使语文实践活动课形式化,语文实践活动成了空洞的知识演练场地,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策略
融入核心素养理念,聚焦学生主体发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要做到在活动中关注学生主体的发展,利用活动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动机,关注学生未来发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简而言之,融入核心素养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方向和途径就是聚焦学生主体的发展。一是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利用奖惩评价手段,充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为了获得奖励,避免惩罚,自主参加活动、寻求能力提升和自我突破的意识会进一步加强,有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二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为学生,有关活动的选题、设计、实施和评价四个方面的内容,都应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不再是权威的象征,而是以一个朋友、参与者的身份进入活动中。在活动选题上,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出建议,但具体的决策权要由学生来执行。活动成员,由学生根据分工或者兴趣特长等自由组合。活动的方案,合作小组自主设计,共同商量活动环节、学习方式、人员分工、成果展示形式等。学生既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决策者、设计者,也是实施者,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自主解决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核心素养指向下的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优化活动内容形式。一是利用教材资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可通过利用语文教材,探寻活动资源,优化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如可根据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学习活动专题,挖掘其活动资源,建立活动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独立、完整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体系。
二是关注生活素材。在确定活动目标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既要全面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要善于融入生活元素,加强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同社会、学生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活动素材。
三是融入地域特色。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探寻身边能够利用的地域社会性课程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革命遗址等,使之成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场所。例如开展“身边的文化遗产”活动,鼓励学生在特定的环境场所中,通过咨询和记录该遗产的历史、独特人文价值、代表性景观、故事传说、相关诗文和对联等,去思考感悟、追忆鉴赏,以此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制定多元评价标准,助推学生个性发展。一是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标准是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方向指引。基于学生能力层次的不同、个性特点的差异,在制定评价标准时,不能用一刀切的标准去评判多样的个体,需要充分考虑学情,在满足大多数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兼顾不同个性、不同能力的学生,制定多元的评价标准。
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实施评价时,以评价量表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为每一项评价项目赋上相应分值,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对照评价量表打上分数,将分数作为评价标准,评判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这种定量评价标准有利于帮助学生直观感受与其他同学的差距,有利于教师把握学生活动的完成情况,提高活动效率,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挖掘自我潜力。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致力于学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及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但意识、思维、审美等指标在制定评价标准时难以量化处理,很难用简单的数字或等级来表示。所以在制定评价标准时,对于难以量化的指标,需要做出必要的定性描述,帮助学生明确活动努力的方向。但与定量评价标准相比,只有文字表述,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评价标准可以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
二是定性分层灵活化。评价标准要照顾到所有参与活动的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普遍性,但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知识储备存在差异,普遍的标准可能会适合大多数学生,但也会在无形中阻碍一部分学生的发展。制定合适的评价标准是高效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展开有效评价、发挥评价对学生促进作用的重要前提。所以,为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评价标准需要体现出层次化和差异化。
在评价标准制定过程中可借鉴定量与定性评价标准的优点,在定性描述评价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分层,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置相应层级,做到既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能给学生提供活动方向的指引。
只有合适的评价标准才能最大程度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所以,为了尊重学生的多元个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标准需要在照顾到多数学生的基础上,兼顾学生个性和主观意愿,进行分层化处理。
对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不断提升有效性,进而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同时也需要语文教师提高认识、深入研究和有效探索。
16
15
思维导图在学习中的应用
银川市第三十三中学 张雷
首先是在教学中的使用
一、促进课堂教学开展教师在制作课堂教学的思维导图后,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对初中地理的学习,在思维导图中,学生可以将自身对于地理知识发散开来,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得到一定的提升,也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掌握地理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课前的准备后,通过思维导图展开教学,在描绘课堂需要传授内容的思维导图时,在讲述时一旦发现遗漏之处,可以轻松地添加附注上,不仅可以让教师轻松明了地进述课掌内容,也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更加全面掌据传授内容,在教师的思维导图描绘完之后,教师需要传授的内容便已进述完毕,除此之外,学生也可以在自身的预习后,将自己给制的思维身图和敖师在课堂上进述的思维导图相对比,发现预习所疏漏的地方,进行一定的弥补,更加充分全面学习地理内容,在学习中培养良好的学习心态和思维方式。
同时思维导图可以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热情,思维导图作为一种相对新颖的课堂教学方法,可以在借助一些游戏的方式上,激发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热情,对于学生来说,只有对某个事物产生一定兴趣,才会花费时间去学习,在教师合理应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堂教学时,学生对于这种独特的教学方法产生了好奇,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得到提高,掌握更多知识内容,使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高。除此之外,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教师可以由深入浅地传授知识,加上游戏的辅助,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乐趣,使得学生培养自主思考的优良习惯,不再仅仅被动地接收教师传授内容。
其次思维导图有利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兴趣将思维导图教学法应用在地理学科教学中,便于教师把控课堂教学节奏,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师为深入挖掘思维导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化特征,设计符合学生现阶段学习的教学内容;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环节,为学生创设思维导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在情境中深化学习。
在我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基本会以某一线索为主,由此向外衍生其他相关内容,形成本课的思维导图再进行备课,在课堂实施中课堂的结尾也为呈现本节课基本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整理本节课的内容,学生也会进行笔记或者模仿学习。
二、结合实际,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之间的联系
首先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在课堂中的引导,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应用思维导图教学法同时,结合引导式、合作式教学法进行辅助教学,确保最大程度上挖掘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素养。
其次有利于分层教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应用思维导图教学法过程中,结合学生地理学科基础和认识水平进行教学设计,因材施教地开展教学活动,最大可能的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教师在引入思维导图过程中,加强对教学侧重点的把控,并为学生提供清晰化的导图框架,并具体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应用,使学生更加灵活地记忆知识点,并加强与相关知识点的连接。
例如,我在本学期的教学内容过程中,首先利用思维导图,引入了本学期教材的基本编写思路,确保学生能够理解教材的编排思路基础上,更好的确保学生能够在课堂中进行自学与教师教学相结合。教师根据导图的引入,培养学生多元化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构筑完整的思维体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思维导图将与本章节有关的知识点、基本概念浴透给学生,并通过思维导图概括的方式,帮助学生归纳知识点,进一步强化学生记忆,更新学生现有的理论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握地理学科学习规律,更好地掌握地理学科特点。教学实践中,教师发现通过思维导入教学法的引入,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兴趣高涨,积极参与到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在习题解答环节,思路清晰、条理分明,不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也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同时,教师要把握思维导图引入时机,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将思维寻图贯穿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深入研读地理教材。运用好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把握学科教学侧重点,在教材中提取有价值的内容,并整合到思维导图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在教学《非洲》一课时,教师制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旨在通过教学方法的正确应用,培养学生读图、看图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导课过程中,给出地理图表和地理实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通过思维导图的引导最大可能得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借助思维导图展示课程的主次内容,学生以自主学习以及合作讨论的形式进行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讨论中,并自行理解有关的资料,切实在思维导图教学法引导下,培养了自身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成效显著。当然这种教学学生并不是能够适应每一个学生,比如,有些学生可以借助这样的思维导图自主学习,甚至超前学习;但是有些学生可能连思维导图怎么看都不懂,所以还是需要根据学生程度在教学实际中随机应变发挥教师的教学机智。
初中地理学科具在一些教学内容中有一定的抽象性,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实际学习需求,将思维导图教学法引入到初中地理教学中,将抽象的知识以更加形象具体的方式表现出来,有效衔接新旧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思路,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8
17
中考命题意图
银川市第三十三中学 马泽花
尊敬的各位教育同仁们: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初中英语中考命题主题教研的一些想法和心得。在中考备考的关键时刻,如何科学、精准地把握命题方向,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我们每一位英语教师都需要深思的问题。
一、命题背景与趋势
近年来,中考英语命题逐渐呈现出注重实际运用、强调综合能力的特点。这不仅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在命题时,要紧密结合新课程标准,注重考查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二、命题主题的选择
在选择命题主题时,我们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贴近学生生活:命题主题要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经验,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例如,我们可以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等话题展开命题。
体现文化特色:命题主题要体现英语国家的文化特色,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例如,我们可以引入英语国家的节日、习俗、历史等文化元素。
强调时代感:命题主题要紧跟时代步伐,反映社会热点和科技发展。例如,我们可以关注环保、科技创新、人工智能等话题,让学生在了解时代发展的同时,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三、命题技巧与策略
在命题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技巧与策略:
合理安排题型:中考英语试卷一般包括听力、阅读理解、完形填空、语法填空、写作等多种题型。我们要根据命题主题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各种题型的数量和难度,确保试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突出能力考查:在命题时,我们要注重考查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在阅读理解、写作等题型中,要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展示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注重语境创设:语境是语言学习的关键。在命题时,我们要注重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运用语言,提高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四、教研活动的意义与建议
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针对初中英语中考命题主题教研,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加强交流与合作:我们要积极与其他学校的英语教师进行交流和合作,分享彼此的命题经验和教学资源,共同提高命题质量。
关注中考动态:我们要密切关注中考动态和政策变化,及时调整命题思路和策略,确保命题与中考要求保持一致。
注重学生反馈:我们要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命题难度和题型设置。
总之,初中英语中考命题主题教研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相信大家在教研组长紫枭老师带领下,通过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不断提高命题质量和水平,为学生的中考备考提供更加科学、精准的指导。谢谢大家!
20
19
中考一轮复习的研讨
银川市第三十三中学 汪海玲
一、指导思想
认真系统的研究了近三年中考真题,结合我校九年级学生实际情况,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面向全体学生,夯实学生基础,立足中等学生,着力培养优等生,充分发挥集体力量,掌握好中考命题思路及热点分布,精心组织、准时按质完成复习备考任务。
二、现状分析
总体看,本届九年级有部分学生基础水平较弱,分数一直较低,造成自信心不足,对于学习兴趣不高。从班级来看,有些班级学困生较多,有些班级少些,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的制定了总要求是“提高合格率,关注优秀率” ;总体策略:“抓两头,促中间,注重解题规范”。
我校九年级四个班,从上学期历次测试和期末考试中所反映出的问题有:
(1)2、4班平均分、及格率上看都较差;学生个人基础较为薄弱,并且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及格率低,低分率较高。中基层学生所占比率相当大,优秀生比率较小,学生不能够掌握好物理根本知识,更缺少综合性的思维能力,同时学生的计算能力比较薄弱,多数学生始终没有掌握一套适合自己学习物理的方法,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久而久之,有的学生已经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课堂上仅停留在听话不捣乱的表象上。因此,本次总复习应以激发兴趣为起点,从基础入手,逐步提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能力,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2)1、3班学生整体基础知识不扎实,缺乏务实,缺乏钻劲,大多数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缺少吃苦精神,欠缺合理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这部分学生要培养他们的审题能力和拔高类题,提高中等生,培养优秀生是整过复习过程中的核心。
三、复习目标:
激发兴趣,夯实双基,激活思维,严谨态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努力学习只不过是一句空话,要想提高复习的效率,首先得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双基"是组成物理学科的砖和瓦,无论新课程条件下考试如何变化,扎实的双基依然是应对中考的必要条件。
近几年物理试题讲究立意,从过去的直叙式转变成情景呈现,对考生思维的灵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复习中要注重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考试的成败,除了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因素的影响之外,个体态度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如学生在认知水平相当的情况下,能不能认真细致地审题,能不能完整严格地答题,个体上有一定的差异,因此,严谨的学习态度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复习过程之中。
四、复习策略
第一轮:"双基"巩固和提高
1、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
2、面向全体学生,重点是让基础差的学生有所收获,基础好的同学有所提高。
第二轮:分块复习及综合训练
1、通过声、光、热、电、力学部分分块复习与综合训练,培养学生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2、通过计算、作图、实验与探究等题型,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方法。
第三轮:模拟冲刺
依据中考说明,多方位、多渠道搜集信息,搜集、编写质量较高的模拟试题,并据学生答题情况,及时查漏补缺。
五、复习过程中应处理好以下问题
六、1、不搞填鸭式教学,不搞题海战术,注意分层教学。努力激发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复习的方法,让学生不断地在复习中体验到收获的愉悦。
七、2、认真钻研领会《课程标准》和最近几年的中考题,明确物理中考的内容和要求,把握复习方向。
八、3、重视教材功能的挖掘。在复习过程中不轻视课本,重视教材内容和教材功能的挖掘。
九、4、加强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解题和答题能力
22
21
如何深入研读教学语篇,发挥英语课程育人价值
银川市第三十三中学 汪瑞
一、准确把握语篇的结构特征,挖掘语篇育人价值
接触和学习不同类型的语篇,熟悉生活中常见的语篇形式,把握不同语篇的特定结构、文体特征和表达方式,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语篇意义的理解,学会使用不同类型的语篇开展有效的表达与交流。
语篇可分为不同的类型,既包括连续性文本,如对话、访谈、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歌曲、歌谣、韵文等;也包括非连续性文本,如图表、图示、网页、广告等。语篇类型也可分为口语与书面语等形式,还可分为文字、音频、视频、数码等模态。学生要明确语篇是通过何种组织形式(如结构和衔接手段)成为结构严谨、意义连贯的语言整体的;了解不同文体语篇的主要写作目的、语篇结构特征、语言特点等;学习语篇中的显性衔接和连贯手段,理解语篇成分(如句子、句群、段落)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如主次关系、因果关系、概括与例证关系等;认识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是如何相互联系、共同组织和建构语篇的。
语篇一般都会通过特定的语篇类型来呈现其主题和内容。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不同文体特有的语篇结构和语言特征,关注语篇的各个组成部分及所用的语言是如何表达意义的,建立文体图式、内容图式和语言图式。根据图式理论,文体图式是指关于文章的题材和问题结构方面的知识,内容图式是指与文章主题相关的内容大意及各个部分之间意义的关联,语言图式是指关于文章的词汇、语法、句法和修订等方面的知识。
二、有效开展语篇研读,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语篇研读是读者对语篇的意义与形式进行深层加工和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师开展语篇研读,要对语篇的主题、内容、文体结构、语言特点、作者观点等进行分析;明确主题意义,提炼语篇中的结构化知识,建立文体特征、语言特点等与主题意义的关联,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语篇传递的意义,挖掘其文化内涵和育人价值,把握教学主线。进而,根据学生基于主题的已知与未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为设计教与学的活动提供依据。
每个教学语篇的文体不同、意义不同、语言不同,这就要求教师通过研读文本来把握教学核心内容。根据2022版课标的建议,教师进行语篇解读时需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即从What、Why、How三个维度分析和阐释语篇的育人价值。
具体而言,What指的是“语篇的主题和内容是什么”。目前,很多教师所做的语篇研读都比较宏观,缺乏对文本各组成部分的简述和其内在逻辑的呈现,还有部分教师会把对学生和教师情况的描述也混淆其中。
Why指的是“语篇传递的主题意义或特定的交际目的是什么”,即语篇的深层含义,作者或说话人的意图、情感态度或价值取向等,这是目前教师进行语篇研读时普遍比较薄弱的部分。很多教师会在这个部分叙述语篇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价值,而不是基于语篇本身来提炼和推断语篇所传递的理念。
How指的是“语篇具有什么样的文体特征、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也就是作者为恰当表达主题意义选择了什么样的文体形式、语篇结构和修辞手段,如果有图片和表格,其传递何种意义和发挥何种功能。目前,教师一般都会在语言和结构层面进行研读,但是很少关注和探讨其与文章主题意义的关联。
24
23
教师篇
享
书
一路成长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读
分
《活着》读书分享文字稿
银川市第三十三中学 张璐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这本书是余华的《活着》,余华的文字是地里长出来的,散发着一股土腥味的苦涩。我相信每个光着脚在黄土地上奔跑过的人都能从余华的文字里感受到野蛮而强劲的生命力,本次的分享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作者介绍,作品简介,内容赏析和阅读感悟。
余华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他是中国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委员会委员1978年余华高考落榜后进入卫生院当牙科医生,1983年发布首部短篇小说《第一宿舍》,1998年凭借小说《活着》获得意大利文学最高奖余华的主要作品我们熟知的有《河边的错误》《在细雨中呐喊》《许三观卖血记》。
这本书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的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小说,以普通平实的故事情节讲述了在极具变革的时代中福贵的不幸遭遇和坎坷命运在冷静的笔触中展现了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揭示了命运的无奈与生活的不可捉摸。
那位叫富贵的老人,听他讲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福贵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凤霞因生了一场大病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而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相继去世;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便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福贵心疼便给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
下面介绍一下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前面我们介绍了徐富贵,下面介绍一下家珍,她是典型的旧时中国式女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她善良、勤劳、任劳任怨、贤良、通达人情,长得漂亮,家境条件好,嫁到农村无论穷富日子都坚守着丈夫,爱惜着老人和孩子,她是最睿智、最会经营家庭的女人。凤霞是个快乐的人,四岁之前过的是好日子,那个时候她的嘴角总是挂着笑,无忧无虑,家庭富裕,家里人不下田地,却依然过着不愁吃穿的舒适生活。 后来,苦难和厄运袭向了这个乖巧的孩子。父亲输光家产后没了优越的生活条件,跟着家人过着下层农民的贫苦日子,但仍是那么快乐。春生比较精明会生存的人。当别的兵都在疯抢军队从飞机上抛下来的大饼时,他和老全想的是分开去抢,才能多抢些大饼回来,可是春生则想到脱别人的胶鞋当作煮米的燃料,在寒冷的夜里他去死的兵身上扒衣服取暖……
关于这本书有非常多的评价,《时代周刊》曾经评价这本书,中国过去60年所发生的一切灾难都一一发生在福贵和他的家庭身上接踵而至的打击,或许令读者无从同情,但余华至真至诚的笔墨已将福贵塑造成了一个存在的英雄,在当这部沉重的小说结束时,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剥夺的东西。
!
25
本书的主题思想体现在苦难、荒诞、命运抗争和人文关怀上。苦难是余华小说的一大主题,《活着》中福贵的一生承受着巨大的苦难,作者大胆地在作品中重复死亡,并用福贵的苦难经历告诉读者不要在痛苦的漩涡中颓废沉沦,要在苍凉中“忍下去”,在艰辛中“熬下去”,在寂寞中“活下去”。福贵不断地遭遇苦难,为了活着顽强地挣扎着,我们在福贵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力量。小说《活着》给在苦难与不幸境遇中仍能活着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参照样本,从而透视出人类千百年来面对种种人生苦难仍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体现了人文关怀。
本书有许多经典语录,这里摘录了13条,时间关系,就其中的3句谈一谈我的感悟。
“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福贵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地主之家,却自持家里有几亩田地,不肯好好读书做人。只学会了放荡不羁,整天往妓院跑。他还嗜赌成性,奢望用赌博挣回家业,光宗耀祖,最终却输掉了全部家产。他也从出入都要仆人背的富少爷,变成穷得叮当响的贫农。没了家产,一家人的生活都成为问题。为了养活老母亲和妻儿,福贵只能脱下锦衣绸缎,换上粗布麻衣。每天从早到晚干着重重的农活,累得筋疲力尽。即便如此,一家人也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难以温饱。但他的母亲和妻子都不曾抱怨,反而安慰他说: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
“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福贵从战场回来后,赶上了土地改革。家里仅有的五亩田地被收了,福贵半句不说,乖乖照做了。村里实行大锅饭,要把家家户户的锅都砸了,福贵也照办了。而靠赌博赢了福贵全部家产的龙二就不肯了。当他的田财被没收,田地分给从前的佃户,龙二死不认账,还动手打人。当他被捉到城里大牢,依旧不识时务,不依不饶地四处争辩,最终被枪毙了。人生在世,多少人为了争口舌、争对错、争利益,浪费大量时间,耗费大量心血,最后却什么都没得到。退一步能天地皆宽,忍一时可万般自在。保持好心态,惬意地活下去,比什么都强。
“一个人命再大,如果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福贵觉得生活有了盼头,自己踏实干活,儿女们也渐渐长大。可是儿子在一次献血中被抽干血液当场惨死,女儿生产时因大出血而死,妻子受不了丧子丧女之痛,不久也撒手人寰。生活再难,福贵也从来没想过要去死,他一直告诉自己:要挺住,好好活着。可是,和他一起被拉去当壮丁的春生就挺不住了。春生跟着部队一直打仗,后来当上了县长。谁知好日子没过几年,解放后,春生被打成走资派,天天被人批斗和打骂,过得生不如死,福贵再三相劝,但春生没过几天便上吊自杀。没有谁的人生能一帆风顺,想要活着,就得咬着牙挺住。
《活着》是余华创作中的分水岭。《活着》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掀起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表现了一种面对死亡过程的可能的态度。活着本身很艰难,延续生命就得艰难地活着,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或许这才是活着的意义。
谢谢大家,我的分享完毕
《我与地坛》读书分享文字稿
银川市第三十三中学 徐艳多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这本书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地坛又称方泽坛,是古都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地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也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
史铁生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初中。18岁去延安插队,因腿疾住进了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1969年作为知青,到陕西省延安地区“插队”,1972年因病致瘫而回京。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十五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
有人评价说:“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
《我与地坛》主要讲述了作者在突遭不幸双腿瘫痪后对于生死的深沉思考,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儿子在逆境中对母亲的深沉忏悔与无尽思念。作者借由个人的遭遇,折射出全人类共同的命运与挑战:生与死、时间与空间、有限与无限、命运与意义……这些宏大的命题在他的笔下变得鲜活而具体,引发我们对于生命本质和存在意义的深度思考。
本书的人物主要是作者与母亲二人,面对身体残疾带来的痛苦与挑战,史铁生在地坛中不断审视自我,探讨生死、命运与存在的意义,并通过对自然、时间与生命的细腻观察,逐渐寻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对生活的热爱。
而母亲虽然不是直接出现的人物,但母亲的形象贯穿始终,她是史铁生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以其无私的爱、坚韧的精神以及默默承受的压力,成为了儿子精神力量的重要源泉。母子间的亲情纽带和无言的理解成为全书情感最为浓烈的部分。
这本书有四大特点:深刻的人生哲思、细腻的情感表达、独特的叙事视角和人文关怀的力量。书中充满了关于生命、苦难与希望的哲理性反思,引领读者一同探索生活深层次的意义。史铁生用真诚质朴的语言刻画出个人的内心世界,让读者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共鸣。借助地坛这个载体,将个体的生命历程与广阔的历史时空相联结,形成了既微观又宏观的独特叙述风格,展现了人类面对困境时的勇气和智慧,传递了积极向上的生命态度,具有深远的人文教育价值。
《我与地坛》发表后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获得广大作家、文学评论家的高度评价,不仅为文中优美的语句、深邃的言辞所吸引,更为作者坎坷的人生、完满的精神世界而打动。比如作家曹文轩曾评价:《我与地坛》像是与整个人类精神的对话与探寻,字字句句昭示“生命偶然,但不能轻视”主题,那些同期作品也揭示了“人生是一个经受磨难的过程”。
27
26
这本书有很多精彩的片段,下面我为大家朗读几段:
1、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2、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3、秘密,不信你去慢慢推想,它是趣味的爹娘。
4、所谓好运,所谓幸福,显然不是一种客观的程序,而完全是心灵的感受,是强烈的幸福感罢了。幸福感,对了。没有痛苦和磨难你就不能强烈地感受到幸福。
读完这本书,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每个人境遇的不同构成了世界的千差万别,但在史铁生的答案面前,世界显示了它的平等的一面。这将促使人类不再滥用或者尽可能少地滥用自己那个“狂妄的年龄”;这个答案虽然并不必然保证世界上不再有“失魂落魄的人”,但在史铁生以自己漫长的煎熬而获得的领悟那里,这些“失魂落魄的人”将得到宁静和终生的抚慰。
“宁静是一种规格很高的品质。真正获得了宁静的人非但不是麻木的生硬的,反而是极其敏感极其温厚也是极其丰富极其坚韧的。他可能为草的凋零或者树叶的飘落而伤感,也可能替一位素不相识的弱智小女孩而担忧,他思考过怎样生也思考过怎样死,说到生的时候,他有那么多山重水复的烦恼和柳暗花明的喜悦,讲到死的时候他事无巨细从心态、方式到装裹和墓地,全都娓娓道来更谈笑风生,从史铁生的文字里看得到一个人内心无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时也在这个人内心的起伏中解读了宁静。”
总的来说,《我与地坛》是一部充满诗意和哲思的作品。它通过对主人公的生活和思考的描绘,引导读者思考人生和存在的本质,激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通过阅读《我与地坛》,你将感受到作者的深情和对人生的思考,也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关于自己对生命的感悟。无论你是否曾经去过地坛,这本书都能带给你一次独特而深刻的阅读之旅。
谢谢大家,我的分享完毕!
《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
银川市第三十三中学 王健
最近,我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本书中的文章短小精悍,所述问题直白犀利。它所关注的,都是教育教学一线的事。丰富的实例讲述了很多需要我们关注的问题。
怀揣梦想和激情,走上教学的工作岗位。“师范”尚未形成。于此之际,先生为我们列出了很多作为老师不能做的事情,事无巨细。此外,先生还将很多非亲身经历,而是他所见所闻的例子写于其中,诲人不倦地告诉我们,有很多事情是不能做的。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联想蝴蝶效应,我深以为然。纵观先生言论,给我最深的感触是“教师要关注教育中的点滴小事”。只有教师以身作则,才能真正完成教育的真谛——教本领、育人才。
一、关注学生的点滴事
我们常说,教育无小事,就是这个道理。然而,虽然每名教师都懂得要心里装着学生,但对学生的关注角度不同,对事件的考量不同,对学生的关注程度、对学生的爱也会显得不同。是的,虽然我们都爱学生,但爱是不同的,爱的表现方式也是不同的。作为老师,首先,我们不能和一些家长一样溺爱、纵容学生,其次我们也不能走入严苛的误区。然而做到了这些还不够,教师还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设身处地地思考学生的真正需求。此番,才是真正做到了——“心里装着学生”。
(一)以身作则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学生面前,我们是榜样,学生喜欢模仿。外界社会我们管不了许多,但在这小小校园中我们却一定得守着我们的本分。友谊第二,比赛第一这样的玩笑话是不是也会说着说着就真的变成现实?胜不骄败不馁,果然应该在学习、比赛等各种竞争中反复践行。
(二)细心观察、用心感受
要想心中有学生,首先就的眼中有学生。吴非先生执教高中,事情肯定更多,他是怎样平衡工作、和学生交流之间的时间呢?而与他不同的是,初一学生更喜欢跟老师说话,那些奇奇怪怪的想法,他们偶尔快乐的感受。有时候常常想,如果我有时间,我一定会让所有的孩子都说个够,听他们说话,然后夸奖他们。
(三)培养学生是教育的头等大事
如果说,在孩子还没真正步入社会的时候,作为老师,能一直不断地在他心中种下善的种子,至少他不会变得太可怕。恶作剧、践踏他人的好意、嘲笑他人的善举,当这个孩子悔悟的时候,他会多么痛苦。教育不是教师自己的事情,教育不是学校的事情,教育是整个社会的事情。但是作为教师,如果我们能在初中阶段,一直告诉他什么事好的,一直做给他看什么是善的,就算他学不会,他也会记得,就不会走得太远。因为在他还没步入社会时候,也只有是在他的思想、心灵还没有完全定型的时候,我们对他的教育才能有点用,便更不能放弃。
29
28
把学生的心灵放在自己的心中去呵护不需要很多语言,需要的是用行动去证明,用微笑去感化,用爱去浇灌。虽然我还很年轻,虽然我也许还效仿不来母亲对孩子的深情,但我可以把自己幻想成一个孩子,然后来猜什么样的方式对他们好。
二、关注教师自己的点滴事
为了让孩子有更大的发展,教师自己就要不断学习和发展,不断提升自己修养。钻研业务、学无止境、追求发展和进步。
不断修炼自己的品德,把给学生的要求也给自己一份。相对于专业、业务的学习,吴非先生认为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品德、素质的提高,他花了大量笔墨来论证它。如果我们想让学生努力学习,我们自己首先就不能怠惰。孩子们我认为是极好的,虽然偶尔忘写作业,但一学期下来也超不过那么几次,我不喜欢跟他们没完没了。因为我知道,孩子们每天不论遇到什么事情,他们都会学习。但是人一长大,事情多了,真的很难保证每天雷打不动地去学习,总会有很多天应为事情,把学习留到了明天,那我们又有什么权利去要求孩子。虽然没人看得到,但是心知道。
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大方得体,我们自己首先就得大方得体。我看到很多喜欢整理东西、整理自己的老师,他们的班都很干净,他们的学生仪表得当。对别人大方的老师,他们的学生也很有同情心。都说什么样的老师带什么样的班,真是一点不假。
书中的故事还有很多,要当一名合格教师要关注的问题还有很多。吴非老师的文字,让我在平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教育。我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但愿我会做好!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分享
银川市第三十三中学 王佳瑾
在读书分享会上我想要分享一本对我影响深远的书籍——《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是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和作家古贺史健的合著,它以希腊哲学的古典手法“对话篇”写成,用简单易懂的方式阐释了如何改善人际关系,如何获得幸福,以及如何鼓起被讨厌的勇气去面对他人。全文内容通俗易懂,可读性非常强,让你不自觉地就深深陷入作者的文字与观点中。
书中,作者以“青年与哲人的对话”这一虚构的形式,提出了“阿德勒心理学”这一观点。阿德勒心理学,又被称为“个体心理学”,它认为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而如何改善人际关系,如何获得幸福,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在我看来,《被讨厌的勇气》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对于被认可的渴望与对于被讨厌的恐惧。我们常常因为害怕被讨厌而隐藏真实的自己,因此错失了与人建立深度关系的机会。然而,正如书中所说,“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我们唯有面对并接受这种被讨厌的可能性,才能真正地活出自我,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幸福。
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课题分离”。这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心理学概念,它告诉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我们需要分清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对于自己的课题,我们需要积极地去面对和解决;而对于别人的课题,我们则应该保持尊重和理解,而不是去干涉和评判。这种课题分离的态度,不仅能帮助我们减少不必要的烦恼,还能让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更加从容和自在。
此外,《被讨厌的勇气》还提到了“共同体感觉”这一概念。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我们与他人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地去参与社会、贡献社会,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这本书对我影响深远,它让我更加深入地思考了如何面对人际关系、如何获得幸福以及如何活出真实的自我。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书中的理念,我们每个人都能变得更加坚强、更加自信、更加幸福。
最后,我想用书中的一句话来结束我的分享:“人唯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时,才有勇气。”愿我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有勇气去面对生活、面对自己、面对他人。
31
30
银川市第三十三中学 马露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今天我分享的书籍是云边有个小卖铺,这是一本非常温暖治愈的书籍。
首先,我想和大家分享这本书籍的故事梗概。故事以主人公刘十三的成长故事为主线展开。云边镇少年自幼孤儿,与外婆王莹莹相依为命,他自律,努力,拼命追寻远方与大城市。却在考大学时失意,却在工作中四处碰壁。他专一,诚恳却遭遇感情背叛。受挫后的刘十三被外婆用拖拉机带回到了云边镇,这个平静,安宁,看似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却暗潮汹涌。故事的悲欢离合也因此展开。
作者笔风诙谐幽默,总是能让我上一秒开怀大笑,下一秒悄然落泪。这本故事勾勒的南方小镇平静美好,令人向往。作者笔下七十多岁的外婆,并不慈祥,一根烟斗,一个拖拉机,一张麻将桌待人处事时甚至有丝丝狡猾。程霜姑娘生命力顽强,三次出现在了十三的生命中,总是给了十三坚强继续的力量。
程霜的出现更像一缕光,正如她离开十三时所说的生命是有光的,在我熄灭以前,能够照亮你一点,就是我所有能做的了,我爱你,你要记得我。
《云边有个小卖部》更像观赏一部电影。张嘉佳带我们回到了那个遥远、美好甚至带着点神奇色彩的小镇。在阅读小镇青年刘十三成长的同时,更警醒自己成长是需要时间的。故事所设定的情节并不算复杂,刘十三的成长轨迹甚至简单清晰到一见即知,因为对于多数人而言,这种不顺遂的人生经历像你也像我。对于每一个小镇做题家而言,努力不一定尽如人意。但细品后也让人更加理解了故乡的含义,亲情的珍贵以及生活的不易。
小的时候,我们总想着到外面去,离开故乡,可是,等到我们真正离开,要去外面拼搏奋斗,才会意识到,原来回家,陪在我们最爱的人身边,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成长是一件心痛的事,现实总会逼迫人长大。可能是高考失利开始,可能是工作碰壁开始,可能是一场失恋开始,可最令人心痛的不免是最亲近的人突然离世却还要继续从中汲取前进的动力和勇气,步履前行。
云边镇,有美好,有惋惜。卑微坚韧的刘十三的奋斗经历让人感同身受也汲取前进的动力。知己与相依为命的亲人离世也让我反思了快节奏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生活不易,亲情可贵。有时候,放慢脚步感受生活的美好与宁静也是我们所需要的。
珍惜陪伴我们的人。
致我们所遇到的悲伤和希望都能成为路上从未断绝的一缕光。
云边有个小卖铺阅读分享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分享
银川市第三十三中学 马凯宁
六便士是当时英国银币的最小单位,有个朋友跟毛姆开玩笑说,人们在仰望月亮时常常忘了脚下的六便士,毛姆觉得这说法挺有意思,就起了这个书名,甚是开玩笑的语气。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则是现实的代表,这便是《月亮和六便士》书名的由来。
一、作者简介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是一位出生在法国巴黎的英国人,他的作品有长篇小说《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短篇小说集《叶的震颤》《阿金》,戏剧《圈子》《忠实的妻子》,毛姆曾到中国、东南亚和南太平洋诸岛旅行,写了游记《在中国的屏风上》、《客厅里的绅士》及小说《彩巾》等。他有很多的称号值得人们瞩目,“一个自狄更斯以来拥有最多读者的小说家”“一个当代名人沙龙的殷勤主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小说家”。今天我要分享的长篇小说《月亮和六便士》,表现了天才个性与物质文明及婚姻家庭之间的矛盾。
二、内容概述
伦敦证券经纪人斯特里克兰德,人到中年,事业有成,为了追求内心隐秘的绘画梦想,突然抛妻别子,弃家出走。他深知: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在异国他乡,他贫病交加,对梦想却愈发坚定执着。他说: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在经历种种离奇遭遇后,他来到南太平洋的一座孤岛,同当地一位姑娘结婚生子,成功创作出一系列惊世杰作。用画笔谱写出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绚烂的画布的故事。人世漫长得转瞬即逝,有人见尘埃,有人见星辰。斯特里克兰德就是那个终其一生在追逐星辰的人。
本书的主要人物性格鲜明,各有特色。尤其是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一开始他是一个伦敦的股票经纪人,他身材魁梧,地位尊贵,家境优渥。他太太觉得他是一个忠厚老实,索然无味的普通人,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再留下一张字条后,就永远地消失了。从这以后,他就变成一个自私冷漠的人,一个丝毫不在乎别人看法的,粗鲁的不礼貌的人,他勇敢的义无反顾地追求自己的心目中的月亮,成为伟大的天才。
三、感悟分享
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中没有告诉我们该选择什么,而是让我们自己去思索和探寻生活的意义和真谛。人最主要的是对自己负责,存在就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生活不是一种发现而是一种发明——没有统一、正确的生活方式,发明你喜欢的、对自己来说独特的才最重要。平淡的生活里除了有扎破皮肤的刺,其实还有那些原本让你时时牵挂的诗和远方。
正如许巍的歌: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不是说把全部的时间精力用来养家糊口,就不能有年少时的理想,也不是说成了一个孩子的母亲,就不能再有少女的梦。愿我们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生活中,都能抬头看见月亮。
33
32
正如许巍的歌: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不是说把全部的时间精力用来养家糊口,就不能有年少时的理想,也不是说成了一个孩子的母亲,就不能再有少女的梦。愿我们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生活中,都能抬头看见月亮。
《杀死一只知更鸟》
银川市第三十三中学 张倩红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事们:
大家好!非常荣幸有机会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本我深感受益匪浅的书——《杀死一只知更鸟》。这本书是美国作家哈珀·李的代表作,通过讲述一位律师父亲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所展现的正义与勇气,这本书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去看待这个世界,更让我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与责任。
《杀死一只知更鸟》这部作品以一个小女孩斯卡特的视角,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南部一个小镇上的故事。书中的主题深入人心,探讨了正义、勇气、偏见和成长。在今天的教育环境中,这些主题同样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书中的父亲阿提克斯·芬奇是一位坚守正义的律师。他在面对小镇上的偏见和压力时,勇敢地为一名被错误指控的黑人男子辩护。这让我想到,作为教师,我们要敢于站在正义一方,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故事中,斯卡特和哥哥杰姆在成长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小镇上的偏见和歧视。这让我意识到,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多元发展,帮助他们消除偏见,尊重和理解他人;书中的家庭教育对斯卡特和杰姆的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与家长携手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在,我想邀请大家闭上眼睛,回想从上学到工作一路走来是否经历过类似的故事,再想象一下那个让我们最自豪的瞬间——当我们的学生因为我们的教导而绽放出自信的笑容,当他们在我们的支持下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这种感觉,这种幸福,正是我们作为教师最宝贵的财富。
缓缓睁开眼睛,此刻我们作为教师,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有幸成为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希望大家都能读一下《杀死一只知更鸟》这本书,去感受到教育的力量,感受每一个生命被尊重、被理解的幸福。
我们的故事还在继续,我们的使命仍在召唤。让我们带着书中的智慧和勇气,用我们的爱心和坚持,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充满爱与理解的课堂。在这里,每一个孩子都能自由地展翅飞翔,像知更鸟一样歌唱。
愿我们的教育之路,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旅程,更是播撒幸福、收获感动的征途。让我们一起,用教育的力量,点亮孩子们心中的光,让幸福在每个角落绽放。
最后,我想以书中的一句话结束今天的分享:“你永远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愿我们都能成为那个愿意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的教师,愿我们的教育之路充满爱与幸福。
感谢大家的聆听,愿今天的分享能够激发更多的思考,愿我们的教育生活充满阳光和欢笑!
谢谢大家!
35
34
银川市第三十三中学 徐月华
《夏山学校》这本书让我对现代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夏山学校,这所由教育家A.S.尼尔创办于1921年的学校,位于英格兰东萨佛郡的里斯敦村,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被誉为“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
夏山学校的教育理念是奉行民主的或称自由的教育方式:夏山学校主张“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这种理念在学校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体现,从课程设置到学生管理,都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和需求。
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学校注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发展。在这里,没有固定的课程表,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
教育目标是夏山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动学习能力,让他们能够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并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夏山学校教师角色转变的具体案例虽然没有直接的具体数字或信息作为支撑,但可以从教育理念和实践中提炼出几个关键点来展示这种转变:
一、从权威指导者到学习促进者
在夏山学校,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权威指导者,他们更多地扮演着学习促进者的角色。他们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资源和环境,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主学习。
例如,在化学课程中,教师不会直接告诉学生铝片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原理,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从知识传授者到学生探究活动的共同设计者和参与者
夏山学校的教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合作,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探究活动的共同设计者和参与者。教师会与学生一起设计实验、讨论问题、制定方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正如参考文章2中的案例所示,教师在面对学生提出的关于铝片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问题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最终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三、从课堂管理者到学习环境的营造者
在夏山学校,教师不再是课堂的管理者,而是学习环境的营造者。他们注重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这种环境中自由表达、交流、合作和探究。
例如,在夏山学校的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发言、提问、讨论,甚至可以改变座位和教室的布置。这种灵活多变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满意度。
夏山学校教师角色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从权威指导者到学习促进者、从知识传授者到学生探究活动的共同设计者和参与者、从课堂管理者到学习环境的营造者等方面。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夏山学校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这种教师角色的转变对于其他学校和教育机构来说,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夏山学校读书分享
《围城》读书分享
银川市第三十三中学 兰英
“日光之下无新事,世间处处是围城。”大家好,我是银川二中三十三中分校七年级语文老师兰英,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围城》。
这部作品的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先生,他是本学期学的课文《老王》的作者杨绛先生的丈夫。《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唯一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我第一次听闻《围城》这本书,是在初中时的语文课堂中。在语文老师的介绍中,“围在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对于婚姻也罢,职业也罢。”这段话深深地刻在我脑海中。我当时对书名的理解过于浅显,觉得莫非就是一座城里琐碎故事罢了,后来也只是零零碎碎地读过节选。
当我正儿八经捧起这本《围城》,我已步入大学,但是阅历尚浅,对这本书的理解仅限于婚姻这一主题。为文中的爱恨纠缠感到怅然若失。此后参加工作进入事业单位,一位已有6年教龄的语文教师。面对生活的关键词是“工作”和“婚姻”,我便再次想起了这本书。自己的生活状态和经历使我对那段话有了更深的体会,我努力工作时,似乎自己一生伟大目标就是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成为一名教师后,不免也会职业怠倦满腹抱怨。我在合适的年龄结婚生子,面对工作和孩子的双重压力,不免也抱怨生活一地鸡毛。最初的向往,最后的失望,或许就是《围城》中的故事,此时的自己,也在围城里迷茫徘徊,这便是我再次读这本书的原因。
围城故事发生于1920至1940年代。主角方鸿渐是个从中国南方乡绅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于家庭压力与同乡周家女子订亲。但在其上大学期间,周家女患病早亡。准岳父周先生被方鸿渐所写的书信感动,资助他出国求学。方鸿渐在欧洲游学期间,不理学业。为了给家人一个交待,方鸿渐于毕业前购买了虚构的“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并随海外学成的学生回国。在船上与留学生鲍小姐相识并热恋,但被鲍小姐欺骗感情。同时也遇见了大学同学苏文纨。到达上海后,在已故未婚妻父亲周先生开办的银行任职。此时,方获得了同学苏文纨的青睐,又与苏的表妹唐晓芙一见钟情,整日周旋于苏、唐二人之间,期间并结识了追求苏文纨的赵辛楣。方最终与苏、唐二人感情终结,苏嫁与诗人曹元朗,而赵也明白方并非其情敌,从此与方鸿渐惺惺相惜,方鸿渐逐渐与周家不和。抗战开始,方家逃难至上海的租界。在赵辛楣的引荐下,与赵辛楣、孙柔嘉、顾尔谦、李梅亭几人同赴位于内地的三闾大学任教。途中五人因路费不足几经周折,困难和挫折重重来袭,最终顺利到达三闾大学。由于方鸿渐性格等方面的弱点,陷入了复杂的人际纠纷当中。后与孙柔嘉订婚,并离开三闾大学回到上海。在赵辛楣的帮助下,方鸿渐在一家报馆任职,与孙柔嘉结婚。婚后,方鸿渐夫妇与方家、孙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并激化。方鸿渐辞职并与孙柔嘉吵翻,逐渐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37
36
《围城》是一幅栩栩如生的世井百态图,人生的酸甜苦辣千般滋味均在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钱钟书先生将自己的语言天才以及极其渊博的知识,再添加上讽刺主义的幽默调料,以一书而定江山。《围城》显示给我们的是一个真正的聪明人是怎样看人生,又是怎样用所有作家都必得使用的文字来表述自己的“观”和“感”的。
《围城》包含着深厚的思想意蕴。作品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历程,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统区的国政时弊和众生相进行了抨击。《围城》中的人物,大多患有崇洋症,方鸿渐是“新儒林”中尚有正义感的人物,他的出国留洋,目的是“光耀门楣”,好比前清时代花钱捐个官。他的懦弱的性格,悲剧的结局,正是传统文化所致。钱钟书夫人杨绛在电视连续剧《围城》片头上写道:“《围城》的主要内涵是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围城》被很多人誉为现代的《儒林外史》,是因为钱钟书在这部小说中淋漓尽致地讽刺了知识分子,其中讽刺更多的是基于对人性的解剖。读者扪心自问,做过这些事的似乎不止这些人,有时也包括自己,就好像我们在阿Q的脸上看到自己的相貌特征一样。
在读《围城》的时候,你会笑,会心地笑。不够,还要脸红的笑,笑书上的人,笑身边的人,也在笑自己。正如本书的题目,它告诉人们,人生处处是“围城”,结而离,离而结,没有结局,存在着永恒的困惑和困境。
带着目的读完了《围城》,对“围城”有了新的见解。于我的职业与婚姻而言,我渴望进城,却不渴望出城。作为语文教师的我,它不是职业,而是事业,向上向高,不断进取。作为已婚青年的我,仍对婚姻怀着美好的憧憬,自己足够强大,足够独立。择一业终老,遇一人白首。
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也争取在语文课堂中把更多的书带给学生。《围城》里写的全是虚构,而我所记的生活是事实。
人间正道是沧桑
银川市第三十三中学 张海容
作者:江奇涛
安徽无为人,中共党员,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71年应征入伍,历任防化学兵部队战士、营部书记及侦察排长,《人民前线报》记者、编辑,南京军区政治部专业文艺创作室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中国电影家协会江苏分会理事;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中篇小说集《马蹄声碎》、《雷场上的相思树》,电影文学剧本《马蹄声碎》、《红樱桃》、《人间正道是沧桑》等;《雷场上的相思树》获第二届解放军文艺大奖,电影文学剧本《雷场相思树》获第七届金鸡奖特别奖,《神秘王国的领衔主刀》获全国1990-1992年优秀报告文学奖。
书名由来: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故事梗概:
讲述了杨家兄妹三人分别加入国民党和共产党,他们因政治信仰不同,而从手足情深,变成水火不容,最后天各一方的故事。
所呈现的历史时段,恰好是国共两党两度合作又两度分裂,并最终以战争方式决出雌雄的二十多年。(第一次合作:1924-1927,打倒列强,除军阀,推翻北洋军阀;第二次合作:1937-1946,抗日)高中历史课本上都是这么描述国共两党的: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代表中国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即买办资产阶级,实际是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利益代表),而中国共产党则代表革命的四大阶级,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前者是反动的,是革命的对象,后者是进步的,是完成革命的力量。国共两党的斗争,归根结底是上述两种阶级力量的斗争,是受剥削、压迫的下层群众与剥削阶级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这种斗争最终必然以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中国共产党的胜利而告终。
将国共两党斗争引入近代中国两个特殊的家庭。
一个是杨家,杨家的父亲杨廷鹤是晚清革命志士、同盟会元老,即是孙中山先生的战友。两个儿子杨立仁、杨立青也都先后被卷入中国的政治斗争漩涡,一个跟着国民党一个跟着共产党。意思:国共两党本是同根生,一家人。从共产党的革命道统上讲,共产党跟孙中山的国民党之间原本是前后相续的,而国民党反动派则是对孙中山革命道路的背叛,因而不是正统。而杨家的女儿杨立华是国民党监察委员,并交待其“与孙夫人过从甚密”,那么很显然她就属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国民党左派”,或可认为是国共两党之间的“中间势力”。左、中、右共聚一家,都齐了。
39
38
另一个革命家庭瞿家,母亲瞿妈妈从前到后也没有见给出姓名,只是国共两党的年轻人均称其为瞿妈妈。代表着一个革命母亲的形象,她胸怀宽广,意志坚定,是所有青年革命者共同的母亲,他们可以信赖她、依赖她、爱戴她。儿子瞿恩是中共早期要员,女儿瞿霞深受哥哥影响,也早早走上革命之路。两个家庭的关系错综复杂。
主人公:
杨立青,他的成长就是共产党发展的一个缩影。从一个不谙世事的毛头小子,在经历了战争、背叛、失去爱人,在理想(共产主义)和偶像(瞿恩)的感召下,成长为一个有信仰有主义的将军。瞿恩一直是杨立青的人生导师,哪怕是瞿恩牺牲之后,他的信念一直引导着杨立青走下去,瞿恩是一种精神代表。
1.北伐时期:当时的杨立青,黄埔三期生,年少轻狂,激情四射,充满了对“打军阀、除奸贼、光明正大、保人民、安地方、公正和平”的热情;
2.红军时期:经历过大屠杀的杨立青,对国民党产生了深深的幻灭之感,最终在瞿恩感召下,走上了革命之路,成为苏区干将;
3.八路军时期;国共合作,短暂的共同抗日蜜月期,杨立青重续前缘,给同窗异路的国民党将官们讲游击战术;
4.解放军时期: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灰飞烟灭,黄埔同窗最后一次兵戎相见,之后把酒言欢,同胞兄弟却从此各走一方,再无相见之日;
5.建国后:杨立青回顾往昔去思考当下,向死去的导师瞿恩写信,代表着杨立青在思想上的成熟与对国家的思考。
杨立青:大声的对年轻的共产党员疾呼,不要忘记过去,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人生导师:
瞿恩:理想有两种,一个是我实现了我的理想,一个是理想通过我得以实现,纵然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瞿恩: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革命战士,黄埔军校的教官。
1.革命初期:瞿恩对杨立青等一批军事人才进行了共产主义思想的启蒙,为他们指引了人生的方向,成为他们的“革命引路人”;
2.革命中期:瞿恩受命继续开展地下工作,为革命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3.革命后期:反围剿失败,瞿恩也是在掩护其他战友转移时不幸被捕,宁死不屈、英勇就义。
学生篇
享
书
一路成长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读
分
40
Recalling the past of campus
七年级三班 孙睿熙
在书海中,我与《小王子》相遇,仿佛是命运安排的一次温柔而深刻的邂逅。如轻盈的风铃在静谧的夜晚轻轻摇曳,唤醒内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每一页翻动之间,就像是与一位老友进行着心与心之间的对话——那些关于爱、友谊、成长的故事像涓涓细流延绵不绝。
“你只有用心去看才能看清楚。”这句话像一阵温暖的风,在我的心上吹起层层涟漪。当我在书中遇见那朵骄傲又脆弱的玫瑰时,“她”的眼神闪烁着星辰般耀眼的光芒。“每个人都心中都有一朵属于自己的小玫瑰吧!”这段话引起了我的共鸣:人终其一生似乎都在追随寻找着那份真挚的情感与理解。那位聪明与温柔兼并的狐狸则教会了我独特的理解:“如果你驯养了什么事,那么当你离开的时候就会感到痛苦。”这让我想起了那些生活中转瞬即逝的人或事,虽短暂却美好,足以让我镌刻在心头。
这本书中塑造了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描述他们的笔墨虽少却也深入人心。例如那个骄傲孤独的国王、爱慕虚荣的人、唯利是图的商人、自大的地理学家家等。
过本书以小王子(孩子)的视角看待这个独特的世界,暗讽了成人世界的空虚、盲目与虚妄,同时也歌颂了友情的重要性。这本书虽没有多么华丽,却用像风吹过深沉大地般的文字娓娓道来。
我想每个人在不同时期读它时总将会有着不同的感受。孩提时期你会被那各种历险所吸引。成人后甚至垂垂暮老之际,你将会被它引人深思的哲理所吸引。
最后我想以书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每个大人都曾经是孩子”谨以此书献给过去的自己。
好书推荐——《小王子》
编辑:李艺
七年级四班 胡雯舒
黑暗时代的悲歌与人性的挣扎
——题记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一部小说,而它宛如一幅社会的画卷,翻开那幅卷轴,里面刻画的全是逼真和残酷的画面,令人沉醉其中,又不免为之叹息。
祥子,一个人从农村走出的普通人力车夫,怀揣着希冀与梦想来到北平,踏入了这座看似美好的城市。他渴望有一辆属于他自己的车,想要在这个大城市立足并过上美好的生活。他年轻健壮,浑身像是有使不完的力气,似乎什么困难都不足以打倒他。
然而,那个黑暗社会就像一个披着糖衣的怪兽,外表光鲜亮丽,内里实则有一头张着巨口的怪物,一点一点吞噬人们的梦想与灵魂。他人生的“三起三落”是命运对他的捉弄,第一次他辛苦买来的车被宪兵掳去;第二次:辛苦挣来的钱被孙侦探一抢而空;第三次:为了置办虎妞的葬礼,不得不卖掉车,祥子从此身无分文。每一次的挫折,都迫使他离梦想更远一步,而虎妞的出现算是祥子意料之内的意外,为了维护这段复杂的关系,祥子一步一步走向万丈深渊。而小福子的出现,既是祥子黑暗中的救赎,也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磨灭了它对生活的希望。他
但悲惨的同时,书中人物的选择也令人沉思。如果祥子没有送学生去清华,或许后面一系列的悲剧都不会发生;如果虎妞没有要执意嫁给祥子,或许她会幸福地度过余生。如果小福子放弃二强子和弟弟,或许她就不会被生活所迫上吊自杀。
书中虽以祥子的视角记叙,可书中的每一个人物何不令人惋
惜。我透过他们看到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公;我看到底层人民在剥削中苦苦挣扎却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身在现代,我们是幸运的,但当初社会的腐败已经定格。《骆驼祥子》不仅是一个时代的回顾,也是对人性的探讨与思考,在某种意义上,祥子的故事还未结来,他是一首时代的悲歌,也激励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理想。
《骆驼祥子》读后感
编辑:李艺
42
41
Recalling the past of campus
七年级三班 师博彤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每每读到这句诗,我的心中便感慨良深。在文字狱盛行时期,这部《红楼梦》草蛇灰线,伏笔千里。虽表面荒唐,但在字里行间,总能品味到作者的真挚情感。
当我翻开红楼梦的第一页,便被那独特的笔触所吸引。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众角色,他们的命运辗转侧绵,交织在一起,宛如一幅精美的画卷。
在红楼梦中,我透过字里行间感悟到了难舍难分的友谊。贾宝玉与林黛玉从小一起成大,相互扶持,共度难关。他们之间的友谊如同那清澈的潭水,纯净无暇。他们的友谊深厚而真挚,让我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情。
除了友谊,红楼梦中还展现了许多其他真情。贾母对孙辈的关爱,总是谆谆教诲着每一个孩子,给子他们慈祥的爱护。薛宝钗对贾宝玉的深情厚意,甘愿牺牲自己的婚姻,以此来成全宝玉的幸福。这些真情,在作者的笔下,显得温暖亲和。
赏红楼,赏的不仅是精湛的描绘能力、独特的人物塑造,更可以感悟到真情流露。真情能让我们感受到温暖和力量,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加勇敢。
让我们在赏红楼的同时,体悟真情。让我们珍惜真情,感恩生活。
赏红楼,悟真情
编辑:李艺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七年级四班 郝佳慧
夕阳如一盏只有一丝残烛的油灯,一个蓝色风筝自远方而来,已逃离城市的喧嚣,但随后一个男孩闯入人们的眼睛,一跃而起抓住了风筝,身披晚霞金袍,追到了他的光耀。
回忆流转千万遍,仍是那个男孩抓起风筝冲城市呼喊:“阿米尔少爷!你是第一名了!老爷一定很高兴!”绵长的风筝线牵起了阿米尔少爷与哈桑的一生情缘,这段友情本是阿米尔与哈桑,却被阿米尔在贵族学校校友们的唾液中一点点淹没,成为了阿米尔少爷与仆人哈桑,演变为高傲的主人玩弄低贱的仆人。
豪华的大宅子外有着一排排白桦树,盛开的蔷薇花,却在一棵弱小的白桦树上承载着两个纯真的男孩最真挚的情谊。每当黑夜落幕,一切繁华黯然失色,唯有一个破烂的草屋里充满着爱。哈桑的母亲是妓娼,而阿米尔的母亲是镇上的公主。仆人的父亲是仆人,而少爷的父亲则是英雄,是老爷。身份如一个牢笼禁锢着曾经的阿富汗,即使公主不爱英雄,自杀而亡,而英雄爱上妓娼,却也只是廉价的物质堆积出的爱。
在英雄父亲面前,质朴老实的阿米尔必须狡诈,油嘴滑舌,但哈桑只需动用智慧便可让自己的父条为他带来阿米尔一生奢求的父爱。在战乱面前,英雄父亲可以抛弃为救自己而腿落下终身毛病的阿里,而阿里便是哈桑父亲,在一个黑夜变化间一个风筝的线措不及防地断了。线从空中坠落掉入凡间,而风等则飞向了朝阳升起的地方。从此,风筝线不再是幸福的哈桑,风筝在多年后归来时,也成为了迷失方向的阿来尔少爷。
故事如被切断的音乐,想延续,却再无下篇。友谊在一字一句间展现出磅薄的力量,却因时代这一音符的错误,使曲子无法再重续。
编辑:李艺
43
44
Recalling the past of campus
七年级六班 杨依璇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充满未知和神秘的事物等待我们去探索。而在这本《晨曦之海》中,我跟随一位少年的成长故事,共同探寻那广阔而深邃的海洋的秘密。
书中主人公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初中生,他的名字叫小宇。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一本关于海洋的书籍,被其中神秘而迷人的世界所吸引。他决定开始自己的海洋阅读之旅,希望借此来满足自己对未知的渴望。
在阅读的过程中,小宇发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奇的故事。他了解到了海洋的生物多样性,如何千姿百态的海底生物在此孕育繁衍。他从简单的知识入手,学习着潮汐的形成原理,鲸鱼的迁徙之谜以及丰富的海产品常识等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小宇发现了他的学习不仅满足了内心的求知欲望,而且他的世界观也因此被深深地改写了。
而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海洋,更是一个情感的旅程。小宇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了作者对海洋的热爱和敬畏。这种情感深深感染了小宇,他开始对这片广袤的蓝色世界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和热爱。
与此同时,小宇还与他的朋友们分享了这份阅读的快乐。他们一起探讨海洋中的奇妙生物,讨论对未来海洋探索的想象。通过这样的阅读分享,小宇和他的朋友们建立了更深的友谊,他们的内心世界也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和广阔。
而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被书中的故事所吸引。海洋在我心中一直都是一个神秘而广阔的世界,而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它。我仿佛看到了那片浩瀚的蓝色世界,感受到了它的美丽和神秘。
同时,我也从书中得到了许多启示。我们应该珍惜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尊重自然规律,保护我们的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像小宇一样,拥有一个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更加丰富的心灵世界。
所以,《晨曦之海》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海洋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成长和探索的书。它告诉我们,只有勇敢地面对未知,我们才能发现更多的美好和奇迹。我强烈推荐大家阅读这本书,让我们一起在书的世界里寻找自己的“晨曦之海”。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也希望能够像小宇一样,不断地去探索、去学习、去分享我的发现和感悟。因为我知道,只有这样,我才能拥有一个更加精彩和丰富的生命体验。希望我们都能在成长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找到属于自己的“晨曦之海”。
《晨曦之海》——探索海洋的秘密
编辑:徐艳多
七年级五班 徐悦菲
我们身处的世界充满了知识的海洋,而阅读,正是我们遨游其中、探寻未知的途径。
记得在我初中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三体》这部科幻小说。那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我从未想象过的宇宙。书中描述的浩渺宇宙、高级文明和人类面对未知的探索与挣扎,让我为之震撼。从那以后,我开始对科幻类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开始在图书馆里寻找更多的科幻书籍。其中,《时间简史》让我对宇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哈利·波特》则让我感受到了魔法的魅力。这些书籍不仅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还让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了乐趣。
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遇到一些复杂的词汇和句子。但正是这些挑战,让我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尝试着去理解这些陌生的词汇和句子,这使我逐渐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理解世界。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还学到了许多人生的道理。比如,《小王子》告诉我,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而《老人与海》则教会我,面对困难时,我们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些道理不仅对我的学习有帮助,还对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然,阅读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有时候,我们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理解书中的内容。但是,当我们真正沉浸在书的世界中时,我们会发现阅读是一种享受。我们可以随着书中的情节和人物一起经历冒险、感受喜怒哀乐。
我想分享一下我的阅读习惯。首先,我会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来阅读,这样可以帮助我更好地投入到书中的世界。其次,我会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来阅读,这样可以保证我有足够的阅读量。最后,我会记录下阅读过程中的感想和收获,这样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书中的内容。
在这里,我想对大家说:阅读是一种美好的习惯,它可以让我们了解世界、拓宽视野、增长知识。让我们一起爱上阅读吧!无论你喜欢什么类型的书籍,都可以尝试去阅读它。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知识和智慧更宝贵的了。
让我们一起在阅读的海洋中遨游吧!期待下一次的阅读分享!
阅读分享
编辑:徐艳多
45
46
2024.07总第007期
学无涯微教研
安全演练
学无涯
我们葱茏的青春
入团仪式
学无涯
我们葱茏的岁月
2024.07总第007期
学无涯微教研
校园欺凌讲座
家访
2024.07总第007期
学无涯微教研
贺兰山研学
学无涯
我们葱茏的青春
主题升旗仪式
国家安全日
建党节
建党节
入团仪式
世界读书日
学雷锋
学无涯
我们葱茏的岁月
2024.07总第007期
学无涯微教研
家长会
毕业典礼
优秀家长颁奖
典礼开始
优秀毕业生颁奖
教师诗朗诵
给教师鲜花
2024.07总第007期
学无涯微教研
学无涯
我们葱茏的岁月
百日誓师大会
清明祭扫
2024.07总第007期
学无涯微教研
学无涯
我们葱茏的青春
世界读书日
春季运动会
开幕式
颁奖典礼
学无涯
“学无涯”微教研主题电刊 第007期
银川市第三十三中学创办
2024年07月第007期
页码:46页
字数:42.75千字
阅读二维码
内部交流电子刊物,解释权归银川市第三十三中学
联系电话:1819518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