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犹太教

其他分类其他2023-12-28
256

犹太教

THE 

Judaism

美学及设计

Judaism
Aesthetic& design

Judaism

design

NANKAI
UNIVERSITY
PRESS

2212143
梁嘉仪
视觉传达设计

Judaism
Aesthetic& design

Judaism

在宗教与文化的交织中,犹太教以其深厚的美学与设计传统,独树一帜。这种美学并非单纯的视觉享受,而是与信仰、生活、甚至宇宙观紧密相连的精神体现。设计在这里,也并非只是表面的装饰,而是寓意、象征和神圣意义的载体。
犹太教的美学观念源于对世界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它强调简洁、平衡和和谐,同时又鼓励创新和想象力。这种美学在设计中的应用,无论是在建筑、艺术,还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物品上,都体现了犹太教对于生活细节的尊重和对于美的追求。
犹太教的设计更是一种精神的设计,它不仅体现了对于美学的理解,也融入了犹太教的哲学观和宇宙观。每一个设计元素,都被赋予了深层的象征意义,成为连接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桥梁。

CONTENT

Judaism

01

02

03

犹太教美学渊源

美学表现及分析

现代设计演绎

历史发展 

工艺美术 音乐与舞蹈 文学与电影

建筑

展 

舞蹈

现代设计

01

犹太教

美学

渊源

Judaism

Judaism

Judaism

Judaism

犹太教
概述

犹太教是产生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一种闪族宗教,逐渐发展为人类最古老的一神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有密不可分的渊源,犹太教的核心是只信唯一的神—雅赫维(即上帝耶和华)的存在,他是全能的、永恒的、超越一切的,不受任何物质存在、形式和表现的约束。他创造并主宰宇宙万物及自然界其他秩序,还创造了人类应当遵守的道德法律、伦理及与之对应的社会制度等等。犹太教的教义依据是《塔纳赫》(《圣经。旧约》)和《塔木德》。犹太教自产生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古代犹太教、拉比犹太教、中世纪犹太教、近现代和当代犹太教四个发展阶段。

Judaism

犹太教的开创阶段

犹太教是古希伯来人(后改称为犹太人)的宗教,据《圣经》记载,希伯来先祖亚伯拉罕家族起源于苏美尔人,当时的以色列人奉雅赫维为唯一真神。公元前21世纪中叶,亚伯拉罕(传说中希伯来民族和阿拉伯民族的共同祖先)听从神的指示,率领族人往迦南(即今巴勒斯坦地区)定居。亚伯拉罕生子以撒,以撒生以扫和雅各。公元前1730年,迦南大旱,雅各(后改名为以色列,意为与神摔跤的人。)只好率领族人逃往埃及北部,开始了长达约400多年寄人篱下、遭受奴役的苦难史。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摩西带领同族逃出埃及,在长达40多年的迁移过程中,以一神为思想基础的犹太人宗教思想开始出现。他们始终坚信上帝的指引,认为以色列民族是上帝的选民。摩西还在西奈山上从神处领受了一部律法,订立了十诫,确定了独一神的律法,这便是犹太教创教的开始。

古代犹太教发展

公元前1025年左右,扫罗成为犹太民族史上第一位国王。之后,大卫继承王位,将国都定在耶布斯城,并将城名改为耶路撒冷(意为和平之城)。大卫去世后,其子所罗门继承王位,以色列在所罗门的带领下成为西亚一个强大的君主专制帝国。为加强犹太教的地位,所罗门领导了一场清教运动。在耶路撒冷的圣殿山上为耶和华建造了闻名于世的耶路撒冷第一圣殿,使其逐渐演变成以色列独一无二的民族神。犹太教先知传播‘弥赛亚’思想,并产生犹太教的经典《律法书》、《先知书》、《圣录》等,标志着犹太经典的最终形成。犹太教内部分成许多派别,主要有撒都该派人、法利赛派、艾塞尼派(或称虔敬派)。这段时期,也被称为古代犹太教的发展时期。

Judaism

拉比发展时期

拉比犹太教是从公元70年开始,到公元500年左右为止。在这个阶段,犹太人失去了自己的国家和圣殿,开始了漫长的流散苦难。犹太人在各地建立了自己的群体,以拉比(老师)为宗教的权威。拉比们对《希伯来圣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注释,形成了《塔木德》和其他相关的文献。自此,犹太教的信仰和生活方式也逐渐规范,形成了一套严格的犹太教法。也是这个原因,犹太人在各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迫害,但他们依靠自己的信仰,保持着自己的特殊身份。

Judaism

中世纪发展时期

从7世纪到17世纪,犹太教进入中世纪发展时期。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兴起及基督教在欧洲取得统治地位,犹太教在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夹缝中艰难生存。基督教统治者不允许分散在欧洲各国的犹太人拥有自己的土地,处处受到压迫,甚至失去最基本的公民权(比如十字军东征等)。在伊斯兰世界里,他们一直被列为次等公民,作为犹太人宗教的犹太教被认为是异端邪说。这种情况下,犹太民族的意识并未消沉反而增强,出现了不少新思潮,如反拉比派的卡拉派和受反拉比派影响的神秘主义思潮等不断涌现。此外,受当时理性主义哲学的影响,中世纪犹太教出现了许多犹太教神学家。

Judaism

近现代犹太教发展

从17世纪中叶,欧洲国家先后进入资本主义阶段,犹太教也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尤其是西欧的启蒙运动及法国大革命,深刻影响了犹太教理性主义。这一时期有犹太人著名思想家斯宾诺莎和摩西。门德尔松。他强调犹太教的一切信条必须得到理性的解释,理性能发现神的实在性、神的旨意与灵魂不朽,否则生命便无价值可言;主张犹太人谨守犹太教礼仪,放弃文化孤立的传统,广泛吸取其他民族的文化。

Judaism

当代犹太教发展

在当今世界,犹太教受到现代化思潮的冲击,在发展中又形成了正统派、改革派和保守派。正统派主张容纳现代科学文化,但坚持犹太教的原始信仰与传统的律法和礼仪。改革派继承犹太思想启蒙运动,认为犹太教仅为一种宗教,犹太人之间的关系仅限于共同信奉犹太教,主张对传统犹太教进行改革,包括弃除一些传统的信仰、律法和习规,以适应现代社会和时代思潮。保守派是介于正统派和改革派之间的开明派,除割礼及饮食禁忌外,原则上接受律法、传统礼仪,并灵活应用,主张犹太宗教、文化、民族主义融为一体,主张协调犹太教与现代科学的关系,在坚持传统信仰的前提下变革律法。

信仰神祇&文学经典

雅赫维雅赫维即是犹太教的上帝,也是犹太教的唯一神,在基督教中被称为耶和华。上帝的观念曾出现多次变化,亚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和摩西的上帝、拉比的上帝有着不一样的内涵,经历了氏族神、部落神、民族神和普世神的演变。与此同时,上帝的形象表现也从嗜杀、忌妒的战神,演变为仁爱、公正、怜悯、慈悲的“无所不在”、“上帝无所不知”、“上帝无所不能”的唯一宇宙神。上帝既是万物的创造者,又是宇宙秩序的安排者

Judaism

文学经典

《塔纳赫》(转写:Tanakh,也有直译为“泰纳克”,基督教称为“旧约圣经”、“希伯来圣经”),圣经文学中最古老、影响最为深远、最受重视的典籍。它不是一本书,而是一部文集,由集体面而非个人创作而成。其包括律法、先知、文集三大组成部分,总共有24卷。从成书过程看,律法部分最早编纂而成,先知部分次之,文集最晚。
《妥拉》(转写:Torah,也被称为“托拉”),其名“妥拉”在希伯来语的意思是“教导、训诲”,故被称为律法书。它主要反映了创世、人类早期历史、犹太民族始祖的生活、以色列人在埃及的经历,以及在摩西领导下离开埃及在旷野游荡40年的历史。

《先知书》(希伯来文转写:Navim、Nevi'im),从征服迦南写起,经士师时代、王国时代、分裂时代,一直写到亚述灭北方王国,新巴比伦帝国灭南方王国,耶路撒冷陷落,圣殿被毁。后期先知书包括3位大先知著的书和12位小先知的作品,构成了先知文学。作品以激扬的文字,或发出悲愤的呐喊,大声呼喊民族危亡在即;或表现出如火的激情,抨击现实,呼唤改革。
《文集》(Ketuvim、Kh'tuvim,基督教文献称为《哈吉奥格拉法》或《圣录》),文集中除对诗歌的运用外,也记载了犹太的民间谚语及短篇故事等内容。

拉比文学

拉比文学是指由犹太学者撰写,以评注、法典、答问为主要内容的作品。由于此类作品大多出于犹太拉比之手,故冠之以拉比文学。它产生于中世纪,是犹太文学中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和形式。它的产生与犹太民族的独特历史紧密相连,并组成中世纪犹太文学的最主要部分。拉比文学作品不计其数,作者也是数以千计,可以说凡是有犹太人居住的国家或地区都存在拉比文学。拉比文学按类型大致可分为三类:

1.评注类:对犹太经典的内容、来源、语义、含义进行注释的注释、评论的作品。如《律法之书》《托萨福》等作品。
2.法典类:指犹太人在散居期间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制定出的准则或义务,以规范约束人们的生活、行为的作品。如《密西拿妥拉》《戒律大典》等作品。
3.答问类:主要指解答犹太人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或是与犹太传统、教义、习俗相悖的问题,或是人们想进一步了解的有关犹太经典、文化、传统方面问题的作品 。

哲学文献

《创造之书》(转写:Sefer Yetzirah),又被称为《创世之书》,是中世纪犹太教神秘主义的重要文献。该书由希伯来语写成,作者姓名不详,一般认为是2~6世纪生活在巴勒斯坦的犹太学者所作。作品赋予希伯来字母和数目以特殊意义的方式解释《塔纳赫》所包含的灵义,将希伯来字母和数目看成是神的语言的符号,宣称它们存在于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之间的空间里。
《创造之书》作为犹太教早期神秘主义的重要文献,在神秘主义思想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啊。它试图通过赋予希伯来字母和数字以特殊的含义和运用混杂着东方神秘主义的新毕达哥拉斯主义中的神秘象征精神,来解释《塔纳赫》和寻找神秘思想的根源,维承和发展了以隐喻方式意会犹太教经典的传统,推动了神秘主义思想的发展和在犹太民众中的传播。

《光辉之书》(希伯来文转写:Zohar),又称为《光明篇》《哈佐尔》,是犹太教卡巴拉神秘主义派的主要典籍。它试图通过对创世之功奥秘的反复叙述,对造物主10个溢出阶段的广泛解释,说明创世之功和宇宙的继续存在,揭示《妥拉》神秘的含义。书中还对罪恶问题,对祈祷和善功的意义等进行了论述。长期以来,它一直被看作是犹太神秘哲学的代表作,被卡巴拉派奉为“经典”,视为与《妥拉》和《塔木德》一样神圣的圣书。

各大教派

在欧洲思想启蒙运动的影响下,犹太教的思想启蒙运动“哈斯卡拉运动”由此产生,其结果导致了犹太教内部的分化,产生了类似宗教改革的活动,犹太教改革派应运而起。最终形成了正统派、改革派和保守派三个派别,共同构成了当代犹太教通常概念的面貌,但同时也存在未参加任何派别的一般犹太教信徒。此外,也有基于保守派分化的重建派,以及不承认拉比犹太教《塔纳赫》等拉比经典的卡拉派、处于古代犹太教时期的撒马利亚人等其他犹太教教派

Judaism

正统派

正统派坚持犹太教信仰与传统,认为成文律法《妥拉》和口传律法(包括《塔木德》的《密西拿》和《革马拉》等)都是权威的、传之万代而皆准的经典,是教徒生活的唯一准则。犹太教的613条规例,一条也不能少,也不能多,否则按照《塔木德》所说就是异端。

教派发展

作为以色列国承认的犹太教正统形式,正统派在以色列占绝对统治地位,不仅垄断了犹太教各级组织、宗教法庭、犹太教党派和军队中的拉比职位,而且获得了许多改革派和保守派所没有的特权。例如,在以色列境内唯有经正统派拉比主持的皈依仪式才可被视为犹太人;只有正统派拉比认可的婚姻才具法律效应。

正统派常见的男性蓄胡黑衣形象

改革派

改革派是近现代犹太教中的一个重要派别,主张对正统犹太教进行改革,以适应现代社会和现代思想的需要。改革派摒弃了传统犹太教中的许多信仰、律法和习俗,认为这些并非上帝的直接启示,不承认长期以来被正统派奉为权威的《托拉》和《塔木德》等经典中的许多规定和礼仪。他们在改革中废弃了不少中世纪习俗。同时,实行男女平等原则,妇女有担任拉比的权利等举措。

改革派女拉比

保守派

保守派是介于正统派和改革派之间的温和派,前身是德国的犹太教历史学派。19世纪宗教改革期间,一些德国犹太人认为正统派过分强调了的传统,忽视了现实生活的需要;而改革派又过分注重现实,没有给予传统以应有的地位;因而各自走向了极端。于是他们采取调和折中的态度,主张建立起活性联系 。

保守派在宗教思想上与改革派有一个共同的主张,就是要协调犹太教与现代科学。因此,他们对救世主弥赛亚的信仰与正统派不同,认为重要的是在地上建立公义,而不在于出现一个救世主。

重建派

重建派是从美国保守派中分化出来的年轻犹太教派。最初源于1934年兴起于美国犹太人中的宗教运动“重建主义”(又称犹太教重建主义或犹太文化重建主义),发起人摩迪凯·开普兰认为犹太教在本质上是一种宗教文化,其中的宗教内容只不过是这种特殊文化的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表现。重建主义反对有一个超然的上帝同其选民立约的说法,因此也不承认《塔纳赫》是上帝的启示。

2018年在美国费城举行的重建派大会

撒马利亚人

撒马利亚人是残存的古代犹太教派。其名称来源于古代以色列王国都城撒马利亚,根据《列王记》记载,以色列王暗利从撒马族处购得土地建造该城,后以该城为中心的地区,被称为撒马利亚。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国被入侵的亚述人所灭,国人被掳至两河流域,传说他们在被掳期间,同当地异族通婚,当他们返回巴勒斯坦后受到歧视,不被承认为以色列人,而被称为“撒马利亚人”。
撒马利亚人信奉《撒马利亚五经》,该经典是撒马利亚人唯一的圣经,比通行的希伯来文《妥拉》更早出现,撒马利亚人也奉《约书亚记》为经典。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讲阿拉伯语,在礼拜仪式中使用古希伯来语。

撒玛利亚人在住棚节时进行朝圣活动

以色列现有六百余名撒马利亚人,自称是古以色列王国的10个失散支族的后裔。其中约一半人居住在盖里济姆山峰附近的基尔亚特-卢扎村,另一半是以色列公民,生活在特拉维夫附近的霍隆住宅区。在盖里济姆山上有一所犹太教会堂。每年举行一次逾越节献祭活动 。

撒马利亚人不以耶路撒冷圣殿为崇拜中心,而以海拔947米的盖里济姆山为圣山。每逢节日,各地的撒马利亚派教徒聚集到圣山来。

02

犹太教

美学表现及分析

Judaism

Judaism

Judaism

Judaism

工艺美术

美学分析

犹太信仰并不是为了艺术而创作艺术,而是以艺术侍奉上主,奉献并回报上主施予这受造世界的美丽。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古以色列与古希腊在此处的区别:希腊人相信美丽的神圣,但犹太人却相信神圣的美丽。正如犹太人所唱:“这是我的神,我要赞美祂” (《出埃及记》。
犹太艺术令人着迷,因为主题(图案)的范围很广。第二圣殿时期的犹太艺术是创意工程,以各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并受到当地传统和非以色列人思想观念的影响。但是,为避免触犯圣经中“雕刻偶像”(פסל, pesel;参见 出20:3; 申4:16)的禁令,犹太艺术家的作品中少有人像主题。犹太艺术中的装饰物通常包含建筑或几何图案,或植物和动物的描绘,但人像的缺乏显示了古犹太人执着于守上帝的诫命。

Judaism

绘画

《三部祷告书》卷二中的一幅插图,展示西奈天启的场景。图中男性是正常的人头,女性的头则是各种动物头像。

《摩西五经》中的一幅插图,图中的部落首领展示为骑士形象,列于神龛四周,作为《民数记》开篇“神说”的装饰。

金制《哈伽达》中的一张图片,展示了摩西及其家人从米甸返回埃及的场景,贝济耶写的《Breviari d’Amour》中的一幅插图,展示了玛丽、约瑟及婴儿耶稣逃离伯利恒前往埃及的场景。

绘画

迈蒙尼德(Maimonides)《米示拿律法》(Mishneh Torah)开篇。

埃莫兰尼(ʿImrani)《那马信仰》(Fath Nama)中的一页,展示了约书亚穿着传统的服饰,带着约柜(Ark of the Covenant)穿越约旦。

圣经和其他文本混合的一本杂录中的一幅图片,展示了所罗门审判,在这里,所罗门排列得像是一个卡佩王。

绘画

生活在希腊罗马世界的犹太人也受到过异教艺术家的影响,他们也创造了关于他们犹太教自己神灵的英雄事迹。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有一些古老的犹太教堂(synagogues)中会有旧约圣经的叙事插图。在中世纪,富有的犹太顾客经常会像基督教徒或穆斯林教徒一样,委托制作泥金手稿等奢侈物品。犹太顾客也经常请基督画家来装饰他们重要的圣书,供个人使用。

基路伯又称“智天使”或“炽天使”是在《旧约圣经》(old testament圣经旧约和犹太教经文完全一样)中提到的六翼天使,亦出现于不同的中东作品,被视为天神。

一幅摩西装饰画,来自杜拉欧罗普斯的犹太教堂,这幅画可以追溯到公元244年

雕塑

浮雕展示了耶路撒冷的战利品被带到罗马,提图斯凯旋门。

雕塑

花卉和植被常用于“填充”门楣和马赛克地板上的空间。

七烛台和陈设饼桌是一些最常被复制的图像,被雕刻在硬币上并蚀刻在一世纪的提多凯旋门上。
犹太艺术的另一个普遍主题是植物。

迦百农会堂建筑残片上的花卉图案

迦百农会堂的门楣

迦百农会堂建筑残片上的葡糖藤图案

迦百农会堂的无花果树饰带

建筑

在耶路撒冷以南的一个山丘上考古发掘出了希律王陵墓。根据《新约圣经》记载,希律王以残杀无辜著名,他得悉耶稣出生后,命令杀死伯利恒城的所有男婴,以避免耶稣长大后成为以色列人的新王。不过耶稣的父亲约瑟在梦中得到警告后,带着妻子和儿子逃到埃及,到耶稣长大后他们才回到当时的以色列地区。考古学家在墓穴里发现了一个破碎的石棺,估计完整时约有2.5米长。石棺上的蔷薇花装饰引起了考古学者的注意,显示这个石棺的重要性。然而他们却找不到骸骨,估计是公元66年到72年犹太人叛乱时被犹太反抗者移走。

希律王遗址

希律王遗址复原图

希律王遗址中的棺材

建筑

马察达山顶要塞被认为是犹太人最著名的历史遗址之一。公元73年,大约900名犹太人在遭到罗马人的袭击后,坚守于马察达山顶要塞而拒绝投降,最终集体自杀于此。这一故事在以色列的民族神话中有着重要地位。
遗址中关于希律王宫殿仍是保存完好,它是早期罗马帝国的奢华建筑代表,当初犹太人借助希律王宫和周围的帐篷、防御工事成功的抵御了迄今时间最长的、著名的“罗马围攻”。
但在残留的宫殿和房屋遗址上,仍是清晰可见当年城堡的精美与伟大:罗马浴池、蒸气室、储水库、墓碑、剧场、拜占庭时代基督教堂,以及犹太教徒祈祷经典残卷等,颇富宗教、建筑艺术之考古价值。

马察达遗址

马察达遗址复原图

服装

基帕(Kippah)是犹太男子在宗教活动时所佩戴的无边圆帽。无边圆帽只遮住头顶的一部分,而不是将整个头遮住,通过遮住头顶以示对上帝的敬畏,颜色为兰、白、黑等。正统派犹太教徒整天佩戴,大部分犹太人则主要在犹太会堂里戴用。戴用此帽已成了保持犹太人宗教信仰的一种标志 。

服装

基帕(Kippah)

四角巾(Arba Kanfot)又称小披巾。与犹太人所使用的祈祷披巾“塔利特”相仿的长方形小披巾基本性状相仿,基色为白,但有蓝色或黑色条贯穿其中,呈长方形,四角带穗。与祈祷披巾不同的是,尺寸较小,且留有领口,可着于外衣之内。

四角巾(Arba Kanfot)

塔利特(Tallit)是犹太教男子在平日晨祷、安息日、节日时必须佩戴的祈祷披巾。整体呈长方形,两边留有流苏,四角各有一个小孔,穿孔而过的是带结的绳穗;披巾由白色亚麻布织成,两端有若干条蓝色或黑色条纹横贯。披巾的设计具有象征意义,流苏、绳穗和绳上的结代表犹太教的613条诫律(其中流苏代表600,四条绳穗代表8,绳上的结代表5),蓝色或黑色的条纹象征犹太人对圣殿被毁一事的哀悼。

塔利特(Tallit)

文化象征器物

Tefillin(有时称为护身符)是带有皮带的立方黑色皮盒,犹太教正统教派男子在平日晨祷时将其戴在头上和手臂上。 上面充满了曾写在羊皮纸上的圣经经文,并用皮带固定在头部和左臂(左撇子则固定在右臂)上。

服装

护身符

yad,通常由金属或木头制成,是一种犹太仪式指针,俗称“指经标”,读者在从羊皮纸 《托拉》卷轴阅读时使用它来跟随文本。它的形状通常像一根长杆,上面有一只小手,食指指向文字。除了指出字母的实际用途之外,yad 还确保在阅读过程中不触碰羊皮纸。

指经标 Yad

光明节烛台也称为 hannukiyah,是在光明节假期使用的九根烛台(八盏火焰加上一个“辅助蜡烛”,称为 shamash)。与耶路撒冷古庙中使用的七根烛台不同,hannukiyah 象征着节日的奇迹,“仅能燃烧一天的油量持续燃烧了八天”。

七烛台

文化象征器物

犹太香料盒最简单的形式是一个华丽的盒子,通常由木头或银制成,并以各种精美的设计进行华丽的装饰,用来盛放甜美的芳香植物,希伯来语是 besamim。盒子往往在犹太人的安息日之后使用。过了这个节日,人们就会在盒子里放上香喷喷的香料。香料奇妙的气味将提醒人们在安息日期间的美好时光,并让人们牢牢地记住这个假期及其象征的意义。

香料盒 Spice Box

文化象征器物

challah cover 是一种特殊的布,用于覆盖在安息日或赎罪日用餐开始时放在桌子上的两个哈拉面包(challah)。虽然它的外观为餐桌增添了装饰性和仪式性,但它的存在兼具了象征性功能。尽管可以使用任何织物,但它通常由刺绣天鹅绒制成,用于在安息日晚餐开始时覆盖面包。习惯上犹太人把面包盖好,直到在酒上念诵孩子的祝福之后再打开。

服装

哈拉面包盖布  Challah Cover

一种酒杯,通常由银制成,用于“祈福式”。犹太人在安息日或节日前夕,在用餐前用一杯酒念诵祝福和祈祷; 以这个仪式来承认刚刚开始的一天的神圣性。诵经通常由一家之主进行,不同习俗会涉及几个不同的家庭成员;然后每个人都从杯子里啜饮葡萄酒,在祝福期间,杯子被握在右手。许多家庭都有一个特殊的高脚杯或玻璃杯来祝福,这种容器被称为吉都什酒杯。

Kiddush酒杯  Kiddush Cup

Shofar字根有“喜悦”、“美丽”、“公平”、“明亮或闪光”的意思。 对於动物来说,角标志着美和力量,它们也是保护和战斗的武器,同样的,是能力和力量的象征。

号角Shofar

文化象征器物

圣约弧(Arc of the Covenant)又称“法柜”或“约柜”,是古代以色列民族的圣物,“约”是指上帝跟以色列人所订立的契约,而约柜就是放置了上帝与以色列人所立的契约的柜。

圣约弧(Arc of the Covenant)

圣约弧上的智天使基路伯

文化象征器物

Mogen David(大卫盾) ,又称大卫之盾(Shield of David)、大卫星。犹太教标志。由两个等边三角形交叉重叠组成的六芒星形。大卫星的一个三角形象征上帝、世界和人,另一个三角形象征创世、天启和救赎。在犹太教崇拜仪式中,大卫之盾象征上帝的保佑。

服装

六芒星

犹太人通常在周五日落前点燃两三支蜡烛,以迎接安息日。 可以使用任何蜡烛,但传统上它们是白色的,并且应该有足够的尺寸,以在安息日用餐期间燃烧。许多家庭为他们的安息日蜡烛保留了特殊的烛台。

安息日蜡烛和烛台

器物合集

文化象征器物

哈斯蒙尼王朝的犹大地硬币

02

犹太教

美学表现及分析

Judaism

Judaism

Judaism

Judaism

音乐与舞蹈

犹太教音乐特点

自圣经时代以来,音乐就是是太信仰和文化体验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当以色列作为一个民族诞生时,圣经就告诉摩西带领以色列会众唱了一首赞美神的诗歌。音乐是圣殿献祭的一部分,后来也成为了犹太会堂祷告侍奉以及犹太家庭诫命遵守的一部分。犹太音乐喜欢把多角度反映犹太文化的独特元素融合起来,包括犹太人的生活、音乐创作、乐器演奏以及歌唱。
犹太音乐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其宗教性。犹太教重视音乐的教诲作用,把音乐看成是上帝喜爱的、神性流溢的一种神秘方式,
虽然犹太人散居世界各地,但在他们的民歌中保留着某种犹太民族特有的元素,那就是忧郁、简约、伤感、浪漫、可塑性和细腻性。犹太人特别擅长变化运用外国音乐元素并使之成为犹太音乐元素。
犹太人最喜欢用的乐器是小铃鼓,此外常用的乐器有竖琴、七弦琴、箫、长笛、铙钹、号角、号筒等。丝弦的乐器适合于表现缠绵、忧郁、悲伤、哀怨等细腻优美的情感,而吹奏的乐器适合于表现高亢、欢庆、凄厉、愤激、冲突等强烈奔放的情感。

Judaism

犹太信仰音乐种类

领祷者的音乐(cantorial music):专业的领祷者的音乐。
诵祷的音乐(nusah):传统的祷文就是随着这种旋律被吟诵出来的,不同的侍奉不同的调子。
现代侍奉仪式音乐(liturgical music):作曲家将犹太祷文中的内容谱写为合唱或其它类型的音乐,曲风不一定是“犹太味儿”。
诵经音乐(cantillation):会众诵读摩西五经、先知书或其它犹太经文段落(例如住棚节诵读传道书)时,把这些内容诵唱出来用的曲调。
旋律(nigunim):没有歌词的旋律。
历史上,不同的犹太社区逐渐形成了他们自己独特的音乐形式,于是就有了这些不同的犹太信仰表达方式。来自不同国家和不同犹太信仰分支的犹太人的音乐风格彼此之间也有交叉融合。

美国犹太音乐

 在北美,犹太人的社区一方面试图保持他们与众不同的犹太身份,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地融入到更广阔的北美文化中去,于是北美犹太人的音乐便反映了二者之间微妙的平衡。北美犹太民谣的兴起,把美国传统民谣与犹太歌词(通常改编自犹太经文)结合在一起,就是这种现象的一个典型例子。此外,近年来克莱兹默(klezmer)音乐的复苏反映了大部分美国犹太人主要来自东欧,也反映出年轻的音乐家们把犹太文化和过去几代人的传统重新关联起来的尝试。此外,有些美国最伟大的作曲家、歌曲作者都是犹太人,包括亚伦·科普兰,乔治·格什温,厄文·博林,卡洛尔·金以及鲍勃·迪伦。

服装

以色列自建国以来,在较短的时间内创作了丰富多样的音乐如民谣、流行和古典音乐。以色列的人口是由来自不同国家的移民组成的,他们出生在以色列的后代融合了多样化的音乐传统,把来自东方的音乐和来自西方的音乐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本土以色列音乐。在现代以色列国成立之前,锡安主义运动曾经运用民谣来向犹太人宣传他们的理念。当欧洲音乐家移民到以色列的时候,一种丰富的古典音乐传统便在以色列诞生了。近几年来,以色列音乐家们还创作了独具特色的流行音乐,这种音乐反映出了他们独特的根以及这个犹太国家独特的文化和政治。

以色列音乐

亚伦·科普兰

乔治·格什温

卡洛尔·金

犹太音乐欣赏

犹太舞蹈

犹太人传统舞蹈“霍拉舞”(一种圆圈舞)
以色列民族舞蹈又叫做Hora.Dance圆圈舞,常常在庆祝的时候一起跳,例如:住棚节后的快乐妥拉节。Hora Agadati是以色列第一个民族舞
其伴奏通常为以色列民歌或犹太歌曲,通常是《让我们欢乐》一歌。
舞蹈开始时,所有人手牵手成一个圆圈,左脚大步向右迈出,右脚跟从向右迈。随后反方向先左脚后右脚回来。后面则是手牵手快速向右旋转。
早期霍拉舞主要在基布兹和小社区集中流行。后来它成为了犹太婚礼、成人礼等团体聚会中必备的舞蹈,在婚礼中有时会在跳霍拉舞时将新人举在椅子上。这种舞蹈在20世纪初出现在北美,由来自东欧的犹太移民带来。

Judaism

犹太舞蹈欣赏

圆圈舞

02

犹太教

美学表现及分析

Judaism

Judaism

Judaism

Judaism

文学与电影

犹太文学的时期

犹太人文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古代希伯来语时期,大约从公元前十二至公元前二世纪,约一千年间的文学,曾经编订为犹太教的《圣经》,后来基督教称为《旧约全书》。
第二期是公元二百至一八八零年间的文学。这一时期希伯来语发展成为书面文字或文言文。作者也用其他语种写作。这时期的希伯来文学中心在地中海地区,继而转至西北欧、中欧与东欧,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移至美洲。
第三期是一八八零年以后。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希伯来语恢复为口头语言,其文学中心逐渐移到巴勒斯坦。

Judaism

美国犹太文学

美国犹太文学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从意第绪语创作到英语创作、传统犹太移民形象变化和美国文化代言人几个阶段,创作主题聚焦于宗教信仰冲突、大屠杀文学、反犹迫害、小人物形象、知识分子磨难和社会歧视等,在美国文学中最早得到人们的重视并很快被认为已成为主流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当代作家中,犹太裔作家占相当大的比重,犹太人文学几乎可以视为一种“次文化”或“文化支流”。犹太人文学作品一般都具有古老的欧洲文化与现代的美国文化的双重色彩,两种文化的冲突与归并使犹太人文学增加了复杂性。宗教思想与同胞遭到屠杀使犹太作家产生犯罪感与负疚感,历史的命运又使他们有流浪感与漂泊感,美国的异化社会也使他们感到找不到归宿。因此,寻找“自我本质”便成为他们的作品中一个突出的主题。

犹太文学

美国犹太文学早期

在美国犹太文学发展的初期,亚伯拉罕·卡汉(Abraham Cahan, 1860—1951)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美国犹太作家。他在1896年出版的小说《纽约犹太人故事》(Yekl: A Tale of the New York Ghetto, 1896)中叙述了犹太移民青年自愿接受美国文化的经历。父辈同样是立陶宛犹太移民的纳撒尼尔·韦斯特(Nathanael West, 1903—1940)是“迷惘一代”的主要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是好来坞小说《蝗灾的日子》(The Day of the Locust, 1939)。在该书中他叙述了一群电影迷的生活挫折,揭示了好莱坞文化界的阴暗内幕,将其充斥暴力、性泛滥、堕落的一面展示在读者面前,以辛辣的讽刺揭示大众文化喧嚣下的空虚和无奈

服装

美国犹太文学战后发展

纳撒尼尔·韦斯特

《蝗灾的日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犹太文学的发展进入第二阶段。现代主义开始替代自然主义运用到文学创作中,心理分析、存在主义、意识流等已是作家们的主要手法。战后犹太作家以更加自由的方式和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心理感受。这一时期重要作家有索尔·贝娄。索尔·贝娄被誉为海明威与福克纳的文学继承人。他曾三次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一次普利策奖;1968年,法国政府授予他“文学艺术骑士勋章”;紧随其后于197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是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他在代表作《卢布林的魔术师》(The Magician of Lublin, 1960)里辛格讲述了一个无法抵御外界的诱惑,尽力逃出自我囚禁的魔术师的经历,该书被改编为电影。辛格许多短篇小说无论用英语写成或从意第绪语翻译过来,都深得读者青睐,如《傻瓜吉佩尔》就是其中佳作之一。

《奥吉·马奇历险记》是贝洛的成名作,也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主人公马奇是来自贫民窟的犹太少年,自小起周围的各色人等都想支配他的命运。因为贫困,他从事过许多职业,但只要发现有被控制的危险,他便立即抽身走开。他虽然没有失去“自由”,但也找不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他曾想到美丽的大自然中办一所孤儿院,把爱播向人间,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小说结束时,他成了倒卖战争剩余物资的掮客。

索尔·贝娄

《奥吉·马奇历险记》

《奥吉·马奇历险记》在索尔·贝娄的创作道路上占有独特的地位,自此伊始,贝娄开创了描写自我意识和异化社会、反映自我和现实矛盾的主题,并在叙事艺术上创立了一种独特的“贝娄风格”,即一种将戏剧性自嘲和严肃思考相结合的风格,为此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艺术基础。

服装

《抓住时机》描述了威尔姆·阿德勒失败又疯狂的一天。索尔 ·贝娄在这部小说里影射了他和保守的父亲的关系:威尔姆是一个失业、身无分文的末流演员,刚和妻子分居(但对方为了经济问题又拒绝离婚),绝望之中他向德高望重的医生父亲阿德勒医生求助。在百老汇附近的酒店里,犹太人父亲用实用主义的冷漠批判了威尔姆的逃避、空虚和缺乏远见,并拒绝他的资助请求——而在百老汇附近的期货交易所里,神神叨叨的伪哲学家、真骗子塔木金正把威尔姆的最后一点积蓄投入荒唐的交易,并逃之夭夭。在喋喋不休、梦呓般的自我清算中,威尔姆冲进一场葬礼,用泪水化解了“自我的负担”。

美国犹太文学战后发展

索尔·贝娄

《抓住时机》

美国犹太文学战后发展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

《卢布林的魔术师》中的主人公雅夏·梅休尔出生在卢布林一个宗教气氛浓厚的犹太家庭,7岁丧母,从小缺乏应有的关心和教育,依靠自己的勤学苦练,成了一个“带着一个手风琴、牵着一只猴子的街头艺人”,经过多年艰苦而辛酸的卖艺生涯,成为很有名气的卢布林魔术师。他在卢布林有了一个安宁的家和一个忠贞的妻子埃丝特。雅夏生性好色,同许多女人有私情,不惜拿冒着生命危险挣来的钱换取片刻的欢娱。他供养情人玛格达一家,在泽弗特尔身上挥霍大量的钱财,又迷恋上教授的未亡人埃米莉亚。埃米莉亚愿意同他结合,条件是他必须先同埃丝特离婚,带着自己和女儿一起到意大利去生活。在情欲和野心的驱使下,雅夏铤而走险,闯进人家去撬保险箱,结果偷窃未遂,反而跌伤一只脚,出国梦化为泡影。接下来是玛格达的自尽和泽弗特尔的沉沦。雅夏于走投无路之际,回到故乡卢布林,把自己禁锢在小屋里,面对上帝,忏悔自己的罪孽,在神明的启示下获得灵魂的安宁。

《卢布林的魔术师》

犹太经典电影

犹太人电影是一种独特的电影类型,它探索了犹太文化和历史的艺术表达。这些电影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犹太人的生活、信仰、传统、历史和文化。它们通过电影的形式向观众展示了犹太人的故事和经历,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犹太人的文化和历史。
犹太人电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在这个时期,犹太人开始在电影业中崭露头角。许多犹太人成为了电影制片人、导演和演员,他们将自己的文化和历史带到了电影中。这些电影通常以犹太人为主题,探索犹太人的生活和经历。这些电影在犹太社区中非常受欢迎,并且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犹太人电影涵盖了许多不同的类型,包括剧情片、纪录片、喜剧片和动画片。这些电影通常以犹太人为主角,探索犹太人的生活和经历。其中一些电影非常严肃,涉及到犹太人的历史和文化,而另一些则更加轻松,涉及到犹太人的幽默和传统。

Judaism

20世纪末美国犹太文学的发展进入第三阶段。作家们的兴趣重新转向犹太传统文化和宗教。作为新犹太文学的代表,辛西娅·奥齐克(Cynthia Ozick, 1928—)明确地承认自己是犹太作家。她深受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 1843—1916)的影响,作品主题涉及广泛,最明显的特征是具有回归犹太传统的趋势。奥齐克的成就打破美国犹太文学以男性作家的突出贡献为主的局面而令人刮目相看。她在有关大屠杀的短篇小说集《大披巾》(The Shawl, 1989)、《流血事件》(Bloodshed, 1976)、《漂浮》(Levitation, 1982),长篇小说《信任》(Trust, 1966)和《食人者星系》(The Cannibal Galaxy, 1983)等作品中表现出对犹太文化的热爱和对犹太教的虔诚。在探讨“大屠杀”的根源和创伤时,奥齐克相信犹太神秘哲学(Cabala)的力量,注重用神正论(theodicy)思想获得内心的平衡和达到与现实的妥协。

辛西娅·奥齐克

美国犹太文学传统回归

二战末期,德国的反犹政策还在坚定不移地推行着。来自马赛的犹太孩子让·波奈因此家破人亡,被送到法国的教会学校念书。在这里,他一直小心翼翼的保守着他的秘密,但还是因为新生的关系常常遭到同学戏弄。其中就有法国资本家庭出身的朱利安·康坦。之后,朱利安和波奈在共同相处的日子里,两人的关系渐渐融洽,成了童年要好的伙伴。当朱利安从种种迹象猜测出波奈的犹太人背景时,他没有疏远波奈,而且还帮忙隐藏这个秘密 。然而,最终保护犹太孩子的约翰神父和波奈特还是别人被出卖了

《再见,孩子们》

波兰以北50英里、临近纳雷夫河的海乌姆诺地区过去曾集居着众多犹太人,海乌姆诺是波兰第一个使用毒气灭绝犹太人的地方,在那里有四千万犹太人惨遭灭绝,仅有两个人幸存下来,他们是普希莱布尼克和斯雷,西蒙更是最后阶段的幸存者,当时的他只有13岁半。

《浩劫》

讲述了一名德国商人奥斯卡·辛德勒在二战期间,利用自己的工厂和财富,拯救了1100多名犹太人免于被纳粹屠杀的真实故事。

《辛德勒的名单》

该片讲述了一对犹太父子被送进了纳粹集中营,父亲利用自己的想象力扯谎说他们正身处一个游戏当中,最后父亲让儿子的童心没有受到伤害,而自己却惨死的故事。

《美丽人生》

讲述了二战期间,德军军官的儿子布鲁诺和集中营中的犹太男孩什穆埃尔结下了友谊,当布鲁诺穿上了带有横条纹的睡衣,爬进集中营时,被纳粹军官错当成集中营的孩子关进了毒气室 。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作为一名天才的作曲家兼钢琴家,瓦拉迪斯劳·斯皮尔曼在纳粹占领前还坚持在电台做现场演奏。然而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里,他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不得不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在这里,即便所有热爱的东西都不得不放弃的时候,他仍旧顽强的活着。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他的勇气为他赢得了丰厚的回报,在大家的帮助下他又找到了自己衷心热爱的艺术 。

《钢琴师》

03

犹太教

现代设计演绎

Judaism

Judaism

Judaism

Judaism

现代设计演绎

生于1928年,是动态艺术先驱之一,并在绘画、雕塑、视频制作以及数字作品等多个领域展露出天赋。相比于文字语言,阿加姆更推崇视觉语言。1955年,他参与发起了以动态为基础的艺术运动——“动态艺术”。这是一种让艺术品与观看者主动产生互动和对话的艺术形式。阿加姆不仅是艺术家,同时还是优秀的教育者。他开发了一种视觉教学法,用36本小册子解释了形态的视觉语言和通用语言。

Judaism

雅科夫·阿加姆

雅科夫·阿加姆

《阿加姆前厅》占地面积约250平方米,现放置于蓬皮杜中心法国现代艺术博物馆4楼展厅。

雅科夫·阿加姆

雅科夫·阿加姆

Rainbow Bright

1946年至1948年,他在以色列耶路撒冷的贝扎莱尔美术学校学习。次年,他离开贝扎莱尔去了瑞士的苏黎士继续学习美术。24岁那年,他创作了第一副可变换作品。同年,他在巴黎的雷克文美术馆举行了第一次个人"运动与可变换作品展",此次画展成为他艺术生命的诞辰同时也为"运动艺术"奠定了基石。所谓"运动艺术"亦译作"动态艺术"、"机动艺术",即作品的全部或部分可以运动,并且由于运动或者借助于光的移动、闪动能够在空间造成某种特定的视觉效果的艺术,亦称作"动与光的艺术"。

“Pre-Mazor No. 2 (Green)” 

他的非具象风格融合了形式主义艺术与犹太教神秘主义(研究希伯来的神秘主义)。他创造了一种具有视觉性质的作品,会随着运动而变化。观察者可以通过手动改变作品或者让身体与作品擦肩而过,又或者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图像的变化,从而融入到作品之中。他的艺术作品遍布世界各地,在许多知名博物馆展览。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平面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平面就像是把“六角星”立体化后又破开的样子,将犹太人在柏林所受的痛苦、曲折,表现于以六角的大卫之星切割、解构后再重组的结果。博物馆有三个部分,一个是老的巴洛克时代的楼,一个是折线的建筑,还有一个是希望之塔。

三个建筑的联系是在地下,以此来寓意历史的联系不是明确的,而是潜藏的。
在地下有三条路通向三个空间,其中有一条路通向“大屠杀塔”,塔内冬冷夏热,什么都没有唯独有光,让人感受到希望抑或是绝望。另外一条路通向“逃亡者之园”,斜坡地面及不垂直的空间让人们在里面会产生失去秩序的感受。另外一条路就是笔直的通向一个未来空间。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平面

犹太教堂

该地点位于旧金山,在普雷西多公园和克莱门特街的交叉路口。早期的计划在这条大道上建立了一对宗教建筑作为门柱。一个是新古典基督教科学教会的强大存在。另一个是圣会贝丝肖洛姆,在那里拆除了一座旧犹太教堂,以建造这座新建筑。建立了一个基座,这里包含了校园所有的非宗教课程。基座上有两座建筑形成一个庭院:一个是反射立方体的社交大厅,另一个是砖石结构的避难所,漂浮在空中的容器。这种结构的起源很古老。在这里是一个循环往复的旅程。第一个到达点是下院,楼梯从下院上升到庭院。在这里,避难所,社交大厅和现有的学校三个元素相互连接。

犹太教堂

Hed Mayner

来自以色列的男装设计师Hed Mayner于2015年成立了同名中性服装品牌。品牌灵感大都来自他的文化传承。他成长在以色列北部靠近黎巴嫩边界的一个小村庄,而后又在耶路撒冷和巴黎学习设计,一切多元的文化或多或少的融合在Hed Mayner的服装里。Hed Mayner赋予衣服某种平衡感,平衡一直也是Mayner的目标。鲜明的轮廓与飘逸的线条、垂坠感的褶皱平衡着衣服的刚毅和流动。多元的文化的孕育下,让Hed Mayner的衣服既有西方极简主义的影子,又有中东服装剪裁的痕迹。宽松、夸张的廓形,但不失对传统剪裁的考究,夸张却不是一味的将服装比例放大,而是在合身和宽松之间形成的强烈对比.

Hed Mayner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世界中,我们不能忽视犹太美学和设计的影响。在过去的几千年里,犹太文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深的理解,塑造了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和感知方式。在美学和设计领域,犹太传统同样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犹太美学,源于对生活深深的热爱和对世界细致的观察。它倡导的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一种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来展现美的精神。无论是在绘画、雕塑还是在建筑设计中,犹太艺术家们都倾注了他们的心血和灵魂,将这种对生活的热爱转化为一件件令人赞叹的作品。
设计,对于犹太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世界的理解。犹太设计注重实用性,强调功能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同时,犹太设计也注重历史与文化的传承,将传统元素与现代风格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美学。
在我们这个时代,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理解和欣赏不同的文化。通过了解和学习犹太美学和设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灵感,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色彩和乐趣。

【1】亓佩成著. 古代西亚文明[M].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16.01.P225.
【2】徐新,凌继尧主编.犹太百科全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598
【3】周燮藩主编.犹太教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6.1
【4】(美)保罗·蒂利希 (Paul Tillich)著;钱雪松译.信仰的动力.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04.78-79
【5】张禹东.宗教现象的文化学研究.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9.01.82
【6】黄陵渝.当代犹太教.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4.1
【7】钟志清译;(以色列)阿摩司·奥兹,范妮亚·奥兹-扎尔茨贝格尔著.犹太人与词语.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09
【8】徐新.犹太人的故事.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06.63
【9】创世纪11章24-32节.基督教圣经在线阅读 
【10】张文建.信仰战胜苦难——犹太教.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12.3-4

参考文献

犹太教

美学及设计

NANKAI
UNIVERSITY
PRESS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