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
13
沈阳环境资源交易所
沈环交刊013
3
2
0
2
4
年第 期︵总第七期︶
沈阳环境资源交易所出品
Green
绿程
本刊编委会
总编:徐继东
主编:张萌
责任编辑:李宁
执行编辑:高天宇
美术编辑:高天宇
特约记者:全体员工
辽宁省书法家协会理事、辽宁省速记研究会理事长。曾任中共辽宁省委副秘书长、辽宁省政协常委。
刊名题字:耿军
自幼喜爱书法艺术,青年时师从冯月庵先生;八十年代初,参加由霍安荣、姚志忠、郭子绪、董文等书法家授课的沈阳市书法培训班。近年师从祁毓麟先生。多年研习汉隶,坚守书法艺术的本色,探索传承与创新。
卷首语
百年奋进初心如磐,雄关漫道使命在肩。以绿色低碳转型打造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是加快可持续发展、让中国和世界人民享受中国现代化红利的必然选择。实现 2060 年碳中和需要全社会经济体系、能源体系、技术体系等方方面面的巨大转变,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时,转型也会为我国带来经济竞争力提高、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多重协同效益。
“复苏经济,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这一倡议是中国助力重振联合国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的重要宣示,有助于国际社会形成合力,加快落实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开创全球发展事业更加光明的前景。
对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能否尽早达峰和实现碳中和,不仅关系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源低碳转型等宏观经济走势,也与人民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紧密相关,更要满足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在居民生活方面,与其说从普通民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着手,不如说要改变普通民众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绿色出行、低碳饮食、杜绝浪费、节能环保,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必须未雨绸缪。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journey
2024政府工作报告释放的十大“双碳”信号报告解读
目录
01
行业聚焦
双碳前沿
03
山东港口:锁定“双碳”目标,蓝色海岸披“绿”生金
北京到2025年将推广500万平方米超低能耗建筑 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Ⅰ-
05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2024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发展论坛综述
13
-Ⅱ-
沈环记事
04
19
全国碳交易市场数据分析报告
06
沈环所媒体矩阵
24
沈环所媒体矩阵
05
沈阳市绿色金融服务平台正式启动
双碳课堂
02
推动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
11
绿色金融
16
01
21
报告解读|2024政府工作报告释放的十大“双碳”信号
■ 来源:新京报零碳研究院
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不仅要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同时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关于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报告称,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扎实开展“碳达峰十大行动”。提升碳排放统计核算核查能力,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外送通道建设,推动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发展新型储能,促进绿电使用和国际互认,发挥煤炭、煤电兜底作用,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
关于报告中涉及的低碳经济、能源革命、碳市场等与双碳密切相关的内容,新京报零碳研究院进行了分析解读。
1、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左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零碳解读:相比前两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能耗下降目标,在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背景下,进一步压实我国各领域节能降碳工作。同时,也有利于能源的节约使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2、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加快前沿新兴氢能等产业发展。
零碳解读:当前,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形成了较强的产业优势,尤其在电动汽车领域。但在氢能汽车及氢能应用领域仍存在不足,因此,我国需要在巩固扩大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基础上,加快前沿新兴氢能等产业发展,为我国汽车产业实现跨域式发展提供动力。
-01-
-02-
行业聚焦
行业聚焦
|绿.程
绿.程|
3、扎实开展“碳达峰十大行动”。
零碳解读:“碳达峰十大行动”来源于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该方案聚焦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对推进碳达峰工作作出总体部署。将碳达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重点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各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行动等“碳达峰十大行动”。“碳达峰十大行动”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可以预见,今年我国将加快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
4、提升碳排放统计核算核查能力,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
零碳解读:碳排放统计核算核查能力是展开碳排放管理的基础。“碳排放统计核算核查能力”最早也在《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提出:要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加强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建设,深化核算方法研究,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支持行业、企业依据自身特点开展碳排放核算方法学研究,建立健全碳排放计量体系。推进碳排放实测技术发展,加快遥感测量、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碳排放实测技术领域的应用,提高统计核算水平。积极参与国际碳排放核算方法研究,推动建立更为公平合理的碳排放核算方法体系。
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生态环境部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了两个时间点:到2023年,职责清晰、分工明确、衔接顺畅的部门协作机制基本建立,相关统计基础进一步加强,各行业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稳步开展,碳排放数据对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初步建成;到2025年,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进一步完善,碳排放统计基础更加扎实,核算方法更加科学,技术手段更加先进,数据质量全面提高,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全面、科学、可靠数据支持。
《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中提出,到2025年,国家层面出台5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国家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基本建立。预计,今年将有首批相关产品的碳核算标准和标识认证服务落地,碳足迹管理体系加快成型。
5、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
零碳解读:2023年,生态环境部先后展开钢铁、石化等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专项研究会议,并印发通知要求石化、建材、钢铁等七个重点行业的部分企业开始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与核查工作。据悉,钢铁等行业扩容方案已基本成熟,今年全国碳市场有望实现行业扩容。
-03-
-04-
6、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零碳解读:“双碳”目标提出后,我国便提出加快建设安全高效、绿色低碳的新型能源体系,其主要特点就是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的占比。同时,减少碳排放的重点在于推进能源变革,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及碳排放。COP28上,各国就控制化石能源消费达成了一致,预计我国在保证能源安全的基础上持续控制化石能源消费。
7、加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外送通道建设,推动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发展新型储能。
零碳解读: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点之一便是大力发展新能源电力。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外送通道是提升我国可再生能源占比、推动绿色电力跨区域消纳的重要举措。同时,推进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和新型储能建设,可以有效解决区域内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及消纳。这显示今年我国将进一步加大新能源电力发展力度。
行业聚焦
行业聚焦
|绿.程
绿.程|
9、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
零碳解读:今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强调要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因此,未来几年,产业、能源、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将进一步加快。10、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
零碳解读: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将美丽中国建设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其中,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的表述格外引人关注。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在主要地区加快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有利于探索美丽中国建设的优秀经验,并形成示范带动作用。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任大明 陶野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翟永军
8、促进绿电使用和国际互认。
零碳解读:2021年,我国开展绿色电力交易试点以来,绿电绿证交易快速增长。但受绿证交易机制、与相关政策衔接协同等因素影响,绿电绿证的消费潜力仍未被充分激发。今年初,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绿色电力证书与节能降碳政策衔接,大力促进非化石能源消费的通知》,加强绿证与能源双控政策及碳市场的衔接协同。在欧盟碳关税和我国碳市场持续完善背景下,预计绿电绿证将加快与碳市场的衔接协同,并实现国际互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形成绿色低碳产业竞争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明确,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4月29日,2024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以“落实‘双碳’行动,建设美丽中国”为主题,政府主管部门代表、企业负责人、专家学者等与会嘉宾深入交流研讨,共享经验成果,为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凝聚共识合力、营造良好氛围。与会嘉宾纷纷表示,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双碳”战略,大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行业聚焦
行业聚焦
|绿.程
绿.程|
完善绿色低碳支持政策。
“经过3年多努力,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构建完成,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取得积极成效,‘双碳’工作基础更加坚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副司长牛波表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完善绿色低碳支持政策,持续健全有利于绿色发展的财税、投资、金融、价格政策,推动完善碳市场、绿色电力证书等市场化机制。实施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加快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大力发展以绿色低碳为鲜明特征的新质生产力。推进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鼓励地方探索多元化绿色转型路径。
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司副司长陈明表示,科技部将统筹考虑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愿景,围绕重点领域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点,制定中远期“双碳”科技发展战略性纲要;建立健全适用于我国的碳中和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制定并发布《中国碳中和技术发展路线图》,完善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碳中和技术体系;拓展和深化碳达峰碳中和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搭建开放友好的国际科技合作平台,积极参与和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升国际影响力。
加快绿色科技创新。
“实现‘双碳’目标,需要依靠各类低碳技术、零碳技术和负碳技术的广泛使用,以及与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高世楫认为,加快绿色低碳领域的创新,要加快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加强基础研究,建立激励前沿探索的有效管理体制等。
“我国绿色化多样化高端化消费需求与日俱增,存量改造升级和增量优化调整潜力巨大,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密集活跃,各类企业深化绿色低碳转型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所长吕文斌说,要锚定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各类企业可以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05-
-06-
把“双碳”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等不得也急不得,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3年多来,我国聚焦落实“双碳”目标任务,从顶层设计到具体落实,推进“双碳”工作蹄疾步稳,取得积极进展。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2024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发展论坛综述
行业聚焦
行业聚焦
|绿.程
绿.程|
-07-
-08-
推进生态保护修复。
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要通过统筹自然生态各要素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增强其碳汇能力。自然资源部总工程师田文彪表示,自然资源和林草部门推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对9000多处自然保护地进行整合优化;组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累计完成修复治理面积超过1亿亩;印发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制定海洋碳汇行动计划,努力提高固碳增汇能力,充分发挥“碳库”作用。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表示,生态环境部将按照有关部署要求,推动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加快高质量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大落实力度,持续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新进展。
着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近年来,南方电网非化石能源电量年均占比达50%,最高达53%,每两度电中就有一度“零碳电”;今年一季度,南方电网新能源装机容量达到1.45亿千瓦,首次超过煤电、成为第一大电源类型。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党组副书记刘启宏表示,南方电网建立科学的交易机制,让每一度绿电成为市场上的“抢手电”;实现南方五省份乡镇充电桩全覆盖,让绿电更惠民;构建面向政府治碳、企业减碳、个人普惠的服务体系,打造“电力看碳排”等362个大数据分析应用,为全社会降碳提供数据支撑。
中国华电坚持基地式、规模化开发和集中式、分布式开发并举,陆上开发和海上开发并重,打造“东南沿海海上风电基地”等。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副书记祖斌表示,中国华电加快推进煤电机组“三改联动”,持续提高煤电机组灵活服务能力,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坚强支撑。
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
近年来,中国能建在陆地综合能源大基地、海上风电、新型储能等多个领域实现原创性技术突破。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表示,应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深入实施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深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等专项行动,强化“源头创新—成果转化—市场应用—产业发展”全链条培育,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绿色发展。
打造高端研发平台、创新大型陆地及近海风电场建设开发利用技术、推进央企创新联合体攻关……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王小军表示,中国电建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依靠创新驱动破解难题,提升产业竞争能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中国大唐开展能源电力科技创新实践,开工建设了大规模地下硐室压缩空气储能工程等系列示范性项目。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副书记、总经理张传江表示,中国大唐将以创新驱动传统能源电力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
推动能源产业结构绿色转型
能源是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命脉。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能源领域是主战场。近年来,能源行业企业把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推动能源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努力做到在发展中降碳、在降碳中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09-
-10-
中国大唐开展能源电力科技创新实践,开工建设了大规模地下硐室压缩空气储能工程等系列示范性项目。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副书记、总经理张传江表示,中国大唐将以创新驱动传统能源电力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
我国碳排放企业分布点多、面广,地域相对分散。中石化碳产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叶晓东表示,中石化碳产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探索二氧化碳化工利用、矿化利用、生物利用的实现路径。
大力发展核能等非化石能源。
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卢铁忠表示,核能作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基荷能源,是落实“双碳”行动、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力量。此外,核能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中核集团、中国核电将全力推动核能事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培育绿色低碳新产业新业态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各企业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推进重点行业领域清洁低碳转型。
去年,中建集团成功实施了一批低碳零碳建筑和生态环保项目。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副书记、总经理文兵表示,中建集团将与上下游企业共同开展绿色建材、智慧运维技术攻关,加大推广应用力度,协同建材、能源、施工、运营各环节,实现建筑全过程减碳,带动工程建设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中交集团把服务交通强国、美丽中国重大战略与打造绿色示范工程紧密结合起来,参建的北京冬奥会重大交通保障项目延崇高速、港珠澳大桥、永定河流域治理等重大项目,成为打造绿色公路、绿色桥梁、绿色河湖、绿色港口、绿色建筑的生动实践。”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孙立强说。
当前,数字化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黄义华表示,中兴通讯从绿色采购、绿色物流、绿色循环三大方面,致力于构建“绿色供应链”。提出“双碳治理模型”,指导150家供应商制定减排目标和举措;推广低碳运输方式、优化物流路径,去年物流碳排放下降3.3%;推进全生命周期物料管理,外部报废物料循环利用率达92%。
行业聚焦
行业聚焦
|绿.程
绿.程|
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减碳。
打造5家“零碳工厂”,推出5款“零碳产品”,41家工厂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88家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共同打造“零碳联盟”,54家供应商完成低碳转型,实现年度减碳3.28万吨。“我们探索了‘碳足迹+水足迹’的全链减碳解决方案,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轶鹏说。
“满帮集团成立天津碳路科技公司,建立碳减排测算—碳资产开发—碳交易核算的闭环体系,联动平台司机和货运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建共享碳普惠平台。”满帮集团党委书记、高级副总裁徐强说。
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新模式。
山西鹏飞集团有限公司与红杉资本联合成立北京至简公司,自主研发并运营覆盖全国的零碳智慧物流科技运营管理平台。“随着该平台逐步市场化、商业化运营,零碳智慧物流将会成为集团的又一战略产业。”山西鹏飞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郑梓豪说。
兴业银行去年上线自主研发的“双碳”管理平台,并发布基于企业碳账户的碳金融服务专案。兴业银行绿色金融部(战略客户部)总经理郭秋君表示,兴业银行持续深耕碳金融服务领域,为客户提供碳资产管理、减污降碳等综合金融服务方案,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碳管理服务质效。
当前,“双碳”工作已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绿色日益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正在加速推进。
绿色金融
绿色金融
|绿.程
绿.程|
四部门召开座谈会
推动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召开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工作座谈会,交流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有关经验做法,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
会议指出,发挥绿色金融作用,助力美丽中国建设,是金融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共同的使命和责任。会议要求,金融管理部门、生态环境部门、金融机构和有关企业要加强跨部门、跨领域协同合作,加强统筹谋划,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会议强调,各金融机构要强化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力度,拓宽项目还款及担保方式,探索环境权益抵质押贷款、环境效益挂钩贷款、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等创新产品。金融管理部门将会同生态环境部进一步优化政策安排,建立常态化项目推荐机制,强化监测评估、政策协调、宣传推广,积极推动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取得实效。
-11-
-12-
会议认为,近年来生态环境部门在气候投融资、碳市场建设、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等方面积极开展体制机制创新,为金融机构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创造了条件。金融部门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信息披露、激励约束机制、产品服务创新、国际合作等方面不断探索,取得积极成效,为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会议指出,发挥绿色金融作用,助力美丽中国建设,是金融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共同的使命和责任。金融管理部门、生态环境部门、金融机构和有关企业要加强跨部门、跨领域协同合作,加强统筹谋划,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推动环境要素市场建设,分阶段逐步扩大我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完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利用好生态环境有关机构和单位的专业性优势,强化在碳核算、第三方评估认证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发挥金融机构、金融基础设施等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助力碳市场建设。加强政银企三方融资对接,建立服务美丽中国建设重点项目联合推介机制。
会议强调,各金融机构要在整体战略中充分考虑对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适应性,将气候风险纳入整体风险管理体系,更好适应和支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围绕绿色金融完善组织建设,强化考核激励,提高金融服务专业化水平。强化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力度,拓宽项目还款及担保方式,探索环境权益抵质押贷款、环境效益挂钩贷款、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等创新产品。切实提高绿色金融投向精准度,提升信息披露和碳核算水平,防范“洗绿”“漂绿”“假转型”。既要持续加大对节能降碳、生态环保等领域的金融支持,也要保证对煤电等高碳行业低碳转型的合理支撑。金融管理部门将会同生态环境部进一步优化政策安排,建立常态化项目推荐机制,强化监测评估、政策协调、宣传推广,积极推动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取得实效。
国家能源集团、中国三峡集团、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等单位介绍了绿色金融需求和有关工作情况。国家开发银行、兴业银行、兴业证券介绍了绿色金融工作经验。
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相关司局负责同志,开发性和政策性银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部分股份制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负责同志,生态环保领域部分重点单位、企业负责同志参加会议。各省(市、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人民银行分行、生态环境部门负责同志在分会场参加会议。
推动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
5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召开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工作座谈会,传达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总体部署,交流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有关经验做法,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潘功胜,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付万军,中国证监会副主席王建军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朱鹤新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建设美丽中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安排。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强化金融支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为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发展好绿色金融,是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支持实体经济绿色转型、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重要方面。
-13-
近五年来,山东港口始终把对标世界一流、提升绿色环保水平作为培育核心竞争力、提高价值创造力的关键举措,统筹谋划、积极探索,取得阶段性成效。
强化科学顶层设计,规划绿色低碳总蓝图
碧海蓝天、绿树红花,桥吊林立、大船往来……5月的山东港口,俨然一幅山水画,生动展现了山东港口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刻内涵。
自成立伊始,山东港口勇担“国之重任”,用与时俱进的视角审视未来,把“国际领先的智慧绿色港”置于“五个国际领先”首位,从顶层设计入手,坚持规划“一盘棋”、管理服务“一张网”、资源开发“一张图”,构建起绿色发展“四梁八柱”,把生态保护放在港口战略布局优先位置。在全国港航领域率先发布《绿色低碳港口“十四五”规划》,编制《“智慧绿色港”综合能源规划》,编制《“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全局性、系统性、分步骤,推动整体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创新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督查机制,与上级督察有效衔接,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到港口规划、建设、运营的全过程。结合港口实际,牵头编制了《近零碳港区建设技术指南》团体标准、《近零碳交通设施建设技术要求 港口作业区》行业标准,填补港口行业“零碳”标准的空白,引领行业稳妥有序减污降碳。
■ 来源:半岛都市报
山东港口:锁定“双碳”目标,蓝色海岸披“绿”生金
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打造生态友好型港口
从东煤南移工程、海龙湾工程,到建设大宗干散货智慧绿色示范港口,是山东港口日照港为城市提供更多发展空间、加速绿色转型的实干担当,也是山东港口奋力打造绿色港口的坚定步伐。山东港口始终将污染防治作为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精准治污、依法治污、科学治污,扎实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14-
为达成港区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可查、未来可测、风险可辨,山东港口建成全国沿海港口首个跨港区、多地市联动的大气环境在线管控系统,对港区“三尘四气”(TSP、PM10、PM2.5、NO₂、SO₂、CO、O3)共7项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对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进行比对分析,全面提高环境管理效率和水平。创新建立月度通报机制,每月对各港口环境空气质量和变化情况进行通报,压实码头公司主体责任,2023年港区环境空气质量较2021年改善31.54%。编制《港口移动源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为山东港口系统评估、精准施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供支撑。领先推动多项示范引领,在日照港率先建成全国沿海港口首个焦炭散改集条形仓,提前一年完成现有万吨级以上油品装船码头的油气回收改造,提前三年完成自有国一非道路移动机械清零……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园林式港口建设,以2023年为起点,三年为周期,一年起势,两年建成,三年优化,2023年新增绿化美化总面积63.6万平方米,种植植株339万余株、形成水面1032平方米,新增口袋公园等景观64处。
构建清洁用能体系,打造节能低碳型港口
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是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亦是港口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山东港口持续推进能源结构清洁化,坚持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氢则氢,大力推动供能多元化、用能清洁化,从供给侧和消耗侧共同发力推动构建清洁低碳的用能体系。
在供给侧方面,聚力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开发,推动港区分布式光伏建设“应建尽建”面积达40万平方米,建设港区大型风机4台,绿电发电能力达1.5亿度/年;建成沿海港口首座港区加氢站,积极推动“中国氢港”建设。
在消耗侧方面,聚力设备设施电动化、清洁化替代,自2021年起,灵活运用多种建设运营模式,启动实施换电站倍增计划并建成投用沿海港口首座换电站,2024年一季度换电站换电量突破1500万度,预计2024年底港区换电站达到18座,换电新能源车辆近800辆;推广应用氢能集卡50辆、氢动力轨道吊10台;引进电动化装载机、洒水车、堆高机等车辆设备近300台,港口清洁用能占比由成立时的49.5%提高到62%,为绿色港口建设注入新动能。
目前,规模化、多元化利用可再生能源已在山东港口各港区全面起势,港口环境日趋“清洁化”。
发挥平台优势赋能,助力绿色低碳供应链
近日,烟台港管道(港源)公司对多家炼厂提供高凝、高粘重质油品运输服务,在保证28.1万吨重质原油准时送达的同时,减少蒸汽使用量740余吨,减少碳排放210余吨。山东港口持续放大“万能接口”和“棋眼”功能,积极影响上下游、相关方,从运输侧和平台侧双向发力,为港航供应链赋能绿色低碳属性。
双碳前沿
双碳前沿
|绿.程
绿.程|
-15-
-16-
北京市把大力提高装配式建筑比例和推广超低能耗建筑作为建筑领域节能减碳重要内容,目前已累计推广超低能耗建筑超150万平方米。到2025年,新建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将达到55%;累计推广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力争达到500万平方米,助力北京“双碳”目标实现。
在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关注不断增长的背景下,推动建筑绿色化是降低建筑能耗的重要途径之一,特别是发展超低能耗建筑成为降低建筑领域能耗、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
超低能耗建筑,是指最大程度降低建筑供暖供冷需求,并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以更少能源消耗提供舒适室内环境的建筑。而钢结构装配式超低能耗建筑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建筑品质和使用效率,还能在建筑过程中大量节约时间和资源。
双碳前沿
双碳前沿
|绿.程
绿.程|
将优化集疏运结构作为绿色发展的核心支撑,山东港口坚持集疏运体系低碳化,依托97条海铁联运班列、47个内陆港、2800公里输油管道,大力推进“公转铁”“公转水”“公转管道”和“散改集”,海铁联运量多年位居沿海港口第一位,铁路、水路、管道以及新能源车集疏运占总集疏运的比例达到80.6%。推动岸电常态化使用,为到港船舶提供清洁能源,在全集团范围内推广“一船一确认”模式,出台接电补贴、优先靠泊等政策,先后实现了港作船舶、渤海湾客滚、航运集团自有船舶岸电常态化使用,2023年岸电使用量达到1500万度,2024年一季度累计岸电接电量已突破600万度,减少CO₂排放3600吨,节省燃油1200吨,减少SO₂排放14吨,减少NOx排放67吨。
树立港口标杆示范,引领绿色低碳港口建设
成立五年来,山东港口一路向“绿”,深化绿色港口认证,先后有13个公司获评亚太绿色港口、中国绿色港口荣誉称号,其中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更是全国首个智慧、绿色双五星码头。物流集团威海物流园取得全国首张港口物流园区“碳中和评价”证书,打造港口零碳仓储标杆。渤海湾港潍坊港发布“零碳港口”创建方案,获得承诺性碳中和证书,打造全国首个全港区范围的碳中和示范。
山东港口披“绿”生金,在3345公里海岸线上熠熠生辉。《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绿色低碳篇”优秀案例》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国资国企社会责任蓝皮书(2022)》,《山东港口全面推动零碳港口建设实现绿色发展》入选山东省生态环境厅《“抓环保 促发展”100例》,《山东港口绿色低碳发展典型示范研究》荣获全省国资国企系统2022年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
面向未来,山东港口将继续积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努力在港口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中“走在前、开新局”,打造清洁低碳、智慧高效的绿色物流运输体系,加快建设“双一流”、山东省世界级港口群,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以硬核担当为“美丽中国”画卷增色添彩。
北京到2025年将推广500万平方米超低能耗建筑 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提出: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推动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的通知》要求:深化落实城市功能定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进可再生能源和超低能耗建筑项目示范。
“北京市城镇民用建筑面积超过10亿平方米,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53%,建筑领域碳排放占比超过50%,推广超低能耗建筑发展零碳建筑成为建筑碳中和的重要举措。”北京住总集团技术开发中心主任鲍宇清介绍。
北京市在“十三五”时期开始超低能耗建筑试点示范,取得了良好效果。“十四五”时期,北京市将继续推进超低能耗建筑项目实施。《北京市建筑绿色发展条例》于2024年3月1日实施,明确了北京推广超低能耗建筑的要求,推动政府性资金参与投资建设的新建公共建筑优先执行超低能耗建筑标准。
-17-
-18-
双碳前沿
双碳前沿
|绿.程
绿.程|
北京钢结构行业协会党支部副书记、监事长张义昆表示,钢结构装配式建筑以其高效、环保、节能的特点,正逐渐成为建筑行业的支柱。它不仅能够大幅度提高建筑效率,降低能耗,还能有效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超低能耗建筑则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追求建筑的绿色、低碳和可持续性。“它要求我们在建筑设计、施工、运营等各个环节,都充分考虑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影响,是建筑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被动式建筑设计,最大程度降低建筑供暖、空调、照明等能耗需求;通过主动技术措施最大程度提高能源设备与系统效率,采用高保温隔热性能和建筑气密性的围护结构,运用多项节能技术,并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以更少能源消耗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业内专家说,“北京市超低能耗居住建筑与75%节能标准居住建筑相比,供暖需求再降低70%以上。”
此外,北京市推行分类施策,探索不同类型超低能耗建筑项目实施路径。“十三五”时期,北京市累计实施各类型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32个,总建筑面积超50万平方米,为后期推广起到以点带面作用。
作为北京冬奥会训练场馆的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项目包括一块标准比赛冰球场,一块标准训练场,兼具比赛及配套服务、体育文化互动体验等功能。 项目设计建筑节能率达90%以上,年节约标煤1174吨,折合二氧化碳减排量达2927吨。
沙岭新村超低能耗农宅项目位于昌平区延寿镇,为整体搬迁工程,是我国首个整村实施超低能耗建筑的农宅项目。农户入住后,不需要使用集中采暖和空调,冬季实测室内温度为20~25摄氏度,居住较为舒适。
北京市朝阳区黑庄户定向安置房项目(北区)一标段4号钢结构住宅楼,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主体结构为钢管混凝土柱框架—支撑结构。结构构件使用钢材,当建筑全寿命周期结束后可回收再利用,减少了材料资源浪费。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北京市已累计推广超低能耗建筑超150万平方米,涵盖幼儿园、中小学校、办公楼、体育馆、商品住宅、公租房、农宅等多种项目类型。
东北首届槐花文化网红电音旅游节于2024年5月18日在辽宁省沈阳市举办。通过特色槐花节特色植入打卡,名画鉴赏,槐花树下品茗,槐花主题冷餐晚宴,篝火电音,露天派对,烟花共舞内容,邀请文旅局、高端企业家、网红等200余人欢聚一堂,形成流量为王的IP高端社交圈,形成百万曝光量。响应2024年文化和旅游部提出的文旅发展,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能,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发挥旅游业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 来源:沈阳环境资源交易所 市场运营部
沈环所助力槐花文化网红电音旅游节——零碳文旅
-19-
-20-
本次沈环所针对电音节进行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核算范围为:东北首届槐花文化网红电音旅游节在举办期间活动运行、人员交通、餐饮及耗材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温室气体种类包括IPCC规定的七种气体: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六氟化硫(SF6)、三氟化氮(NF3)。经详细确认东北首届槐花文化网红电音旅游节举办期间核算边界后,确定东北首届槐花文化网红电音旅游节在场馆运行、人员交通、餐饮、烟花及会务耗材五个方面所产生排放的温室气体种类主要涉及CO2温室气体的排放。
在本次核算过程中,按照《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试行)》及其他适用的法律法规作为核算依据,《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试行)》及其他适用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
沈环记事
绿.程|
沈环记事
|绿.程
审核组于2024年5月9日对东北首届槐花文化网红电音旅游节活动承办方及相关方进行了现场访谈,对东北首届槐花文化网红电音旅游节核算边界所涉及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了交流与确认。于2024年5月13日期间根据文件评审及现场审核情况,梳理了澄清内容,由东北首届槐花文化网红电音旅游节活动相关方针对澄清项进行了补充及澄清。
沈阳环境资源交易所有限责任公司依据《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试行)》及其他适用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对东北首届槐花文化网红电音旅游节活动在举办期间(2024年5月18日)核算边界内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核算。通过现场审核和文件审核获得了与东北首届槐花文化网红电音旅游节活动举办期间核算边界内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的信息、记录和证据,并进行了评估,以确保报告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达到有限的保证等级要求。
最终沈环所为助力电音节零碳文旅做出贡献。
-21-
-22-
碳市场:
2021年7月15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公告称,根据国家总体安排,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将于7月16日(周五)开市。
根据生态环境部测算,首批纳入全国碳市场覆盖范围的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全国碳市场推出后,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全国碳市场目前唯一的交易产品为碳排放配额。在市场启动初期,将只在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之间开展配额现货交易,暂时不允许机构和个人参与。
在7月14日举行的国新办吹风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称,发电行业作为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是考虑到发电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较大,同时发电行业的管理制度相对健全,数据基础比较好。在发电行业碳市场健康运行以后,将进一步扩大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引导气候投融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中国碳市场地方试点起步于2011年。当年10月,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州、湖北、深圳七省市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地方试点工作。2013年起,七个地方试点碳市场陆续开始上线交易。
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底,试点省市碳市场累计配额成交量4.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约114亿元。
双碳课堂
双碳课堂
|绿.程
绿.程|
双碳概念:双碳,即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简称
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 。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双碳背景: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 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
2021年5月26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
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发布。作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的“1”,意见为碳达峰碳中和这项重大工作进行系统谋划、总体部署。
2021年10月,《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及《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这两个重要文件的相继出台,共同构建了中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而重点领域和行业的配套政策也将围绕以上意见及方案陆续出台。
2022年8月,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9部门印发《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统筹提出支撑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的科技创新行动和保障举措,并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做好技术研发储备。
-23-
-24-
媒体矩阵
双碳课堂
|绿.程
绿.程|
沈阳环境资源交易所
媒体矩阵
让我们一起见证公司成长
记录快乐工作生活... ...
抖音号:49235032716
网址:www.syerex.com
微信公众号:syerexwx
目标:
双碳目标是中国提出的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旨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这一目标的实现,意味着发展模式要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转型,涉及到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全方位、深层次的系统性变革,是对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我国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一方面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重要抓手。另一方面也是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履行国际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意义:
碳达峰碳中和是系统性、战略性和全局性工作,覆盖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高耗能、高排放部门,涉及生产和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福利等各方面。
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制定科学的行动方案,有助于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碳达峰和碳中和有什么关系:
碳达峰是碳中和的前置条件,只有实现碳达峰,才能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时间和峰值水平直接影响碳中和实现的时间和难度:达峰时间越早,实现碳中和的压力越小;峰值越高,实现碳中和所要求的技术进步和发展模式转变的速度就要越快、难度就越大。碳达峰是手段,碳中和是最终目的。碳达峰时间与峰值水平应在碳中和愿景约束下确定。峰值水平越低,减排成本和减排难度就越低;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越长,减排压力就会越小。
地址:沈阳市沈河区悦宾街1号方圆大厦10层
官网:www.syerex.com
电话:024-22503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