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刘邦年间传统美食
蒸
中
华
味
道
盆
子
一个足足“蒸”了
2000余年的“盆子”
紫
阳
内容提要
“紫阳蒸盆子”是紫阳县民间饮食中一道传统大菜,历经千年的发展、改进、日臻完善,紫阳人为之骄傲,外地人视为珍馐美馔。
随着时代变迁,群众桌上年夜饭的菜品也在不断丰富和变化。对于安康市紫阳县的人来说,家家户户都少不了的那一道紫阳蒸盆子,永远是游子最独特的家乡记忆。
在紫阳,年夜饭定要有紫阳蒸盆子。这既是当地多年来形成的一种文化传统,也是一种紫阳人专属的故乡味道。紫阳蒸盆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说,其独特的制作技艺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主编 陈俐
主审 王瑜
责任编辑 陈俐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
目录
历史悠久代代传
妙手偶得成佳肴
做法讲究味俱佳
目录
一口清汤解乡愁
传承多年有鲜香
妙手偶得成佳肴
关于紫阳蒸盆子的由来有几个传说,流传较广的版本跟古代历史人物刘邦有关。
传说,当年刘邦带军打仗行至紫阳县汉王城时,当地百姓为欢迎刘邦,特意找来厨师准备大摆宴席。可军队只停留一晚,七碟八碗的宴席根本来不及准备。情急之下,有位厨师将猪蹄、母鸡和当地的黑木耳、莲藕等加入调料,一起放入大乌盆,用大火蒸制了一夜。
第二天清晨,刘邦大军闻香而醒,吃完这道菜后人人精神焕发。刘邦大为赞赏,问厨师此菜为何名。厨师以前也从未这样做过,正为难时,猛然看见桌上的大乌盆,灵机一动说,此菜名叫“蒸盆子”。从此,这道菜便流传下来。
现在,紫阳蒸盆子的具体出现年代已无从考证。今天的菜谱和讲究,也是随着岁月更替逐步丰富发展起来的。
还有一个民间传说。相传,紫阳蒸盆子最早是汉江上跑船的人歇脚欢聚时吃的烩菜。旧时,船工们在汉江上行船,无暇做饭,就把船上的大面盆当锅用,把各种蔬菜全都放进去煮,忙的时候一煮就是大半天。待到吃时,他们发现这道菜竟特别美味。久而久之,乡亲们也爱上了这种吃法,紫阳蒸盆子便成了紫阳一道传统名菜。
紫阳蒸盆子的发展演变,与紫阳县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汉江由西至东横贯紫阳县全境,任河由南向北流入汉江,构成紫阳“三山两谷一川”的基本轮廓。紫阳山地相对高差大,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最重要的是,紫阳的水质较软,含硒量高,跟本地食材相配合,造就了紫阳蒸盆子的特色味道。”当地人说,“别的地方也有蒸盆子,但口味完全不同,远没有我们做出来的独特和纯正。”
历史悠久代代传
取天成之美,从形色上用功,紫阳蒸盆子做工愈来愈精细,极大地满足了人们传统的审美需求。年复一年,紫阳蒸盆子制作技艺逐渐丰富和合理,并于近代基本固定,保证了紫阳蒸盆子的独特口味。在紫阳,很多民俗民风、民间文化也因紫阳蒸盆子的传承而得以保存至今。
“紫阳蒸盆子”是紫阳县的一道传统菜肴,因做工讲究,费料费时,大气奢华,因而成为地方一道名菜。2009年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1年市级《紫阳蒸盆子标准》(DB6109/T24——2011)发布实施,2019年陕西省地方标准(DB61/T1264.5——2019)《陕菜传统制作工艺规范第五部分:紫阳蒸盆子》发布实施。第26届中国厨师节的陕菜品鉴大会上,“紫阳蒸盆子”被评为“陕西十大名菜”。紫阳蒸盆子用料之糜费,时间之冗长,程序之繁琐,做工之讲究,稍有差池,则口味不逮,非一般地域所能为,它当之无愧地成为最具特色的紫阳传统大菜。
做法讲究味俱佳
风味特点:原汁原味
汤醇肉香
色香味俱佳
使用技法:用农家的土灶、
铁锅笼篦、
硬柴高焰、
蒸
蒸,是人类饮食史上的巨大推进,尤其为中国人所钟爱。相较于煮和炖,蒸更好地保持了食材的形状,在由生到熟的历程中,味道与形体一直保持适度的克制,形成了味厚、色雅、形整的饮食美学特征。
1、当地所产全鸡一只
2、当地所产猪肘一只,仅用前部肥瘦相间的部分
3、当地莲藕若干
4、以鸡蛋和瘦肉制成的饺子若干。
5、胡萝卜若干
6、生姜和葱、蒜苗若干。
以上材料数量根据食者多寡而定,新鲜无异味,有一定色、香和组织形态存在。备齐后将所有材料清洗干净。
备料
盆具须用陶盆,大小根据用料多少而定。具体步骤为:
第一步,底部先放一些莲藕块,然后放猪肘和鸡,再放一些莲藕块;
第二步,将葱、蒜苗绑成数小束,将生姜用刀稍拍,均放入盆内;
第三步,掺水淹过盆内材料一二指,加盐若干;
第四步,将盆放入蒸锅烧火蒸,大火30-50分钟后,改小火;
第五步,肉已初烂将萝卜放入;
第六步,待肉、辅料均蒸熟时,放入鸡蛋饺子;
调加适口后,将小束葱蒜苗挑出,端上餐桌食用。
装盆与放料
具体步骤
步骤二:
猪前腿肉馅,加入盐、姜末、葱花、东古酱油、花椒粉、胡椒粉,搅拌均匀;碗中打入3个全蛋液,加入盐、胡椒粉,搅拌均匀;平底锅刷油,鸡蛋摊饼,放入肉馅做成饺子状。
步骤一:
猪蹄煮好,泡水,清洗干净,切块;农家土鸡和排骨切块;胡萝卜、水萝卜、莲藕切块,加点盐腌制一下。
步骤三:
锅中加水,下入鸡块、排骨、猪蹄、生姜、大葱,烧开后打掉浮沫,捞出备用;准备料盒:加入草果、白寇、香叶、陈皮、辣椒段、八角、当归、花椒。
步骤四:
将腌好的萝卜和莲藕码在砂锅底部, 将鸡块、排骨、猪蹄铺在上面,加入盐、鸡精、胡椒粉、鸡汁、冰糖、倒提前熬好的鸡汤,没过食材,放入料盒、姜片和葱段,上汽后蒸2个小时;蒸好后放入鸡蛋饺子,撒点枸杞,再蒸10分钟,出锅前撒点蒜苗和葱花即可。
随着紫阳县旅游业的发展,紫阳蒸盆子也为更多人所知晓。如何更好地保护这一非遗项目,让紫阳蒸盆子制作技艺得到传承、发扬光大?
“我们按照‘能够熟练掌握蒸盆子手工制作技艺’‘有群众公认的较大影响力’等要求和标准,命名了一批紫阳蒸盆子手工技艺传承人。同时,我们编写了紫阳蒸盆子传统工艺标准书籍和紫阳传统饮食菜系书籍,并通过开展论文研讨、现场比拼等活动推动更大范围的紫阳蒸盆子制作技艺交流,尽最大能力完整地保存紫阳蒸盆子的文化特性,让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更好地传承下去。”紫阳县文化馆馆长张媛说。
传承多年有鲜香
“原来条件差,只有在过年时大家才会吃蒸盆子,那是小时候最好吃的东西。现在条件好了,只要家中来了客人,我们都会做上一盆地地道道的紫阳蒸盆子。”王小勇说。
最初,王小勇跟着母亲学习蒸盆子制作技艺。后来,他又奉茶行拜师礼,向老一辈紫阳蒸盆子制作技艺传承人陈连弟学习。随着技艺愈发纯熟,他索性在任河边开了一家农家乐,不但满足了当地人对美味的追求,还吸引了很多慕名而来的四川食客。没过多久,他在西安的分店也开起来了。
“只有保持传统的制作方法,做出来的蒸盆子才是原汁原味的。用高压锅做蒸盆子可以节省不少成本,但由于蒸制时间短,各种食材的味道难以融合,制成的汤色与传统做法制成的汤色明显不同。”王小勇告诉记者,“所以我坚持使用传统做法。”
由于美味纯正,蒸盆子的订单量猛增,王小勇还搞起了“快递蒸盆子”业务。现在,他已经通过快递,将这道传统的“紫阳味道”发往全国各地。
紫阳蒸盆子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
王小勇
他准备张罗着把饭店开起来,结合紫阳县的特色茶饮,尝试不同的食材搭配,为紫阳蒸盆子做些创新。还想收些徒弟,教他们手艺,让紫阳蒸盆子这个制作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
紫阳蒸盆子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
陈小勇
紫阳蒸盆子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陈小勇是“第一届紫阳蒸盆子大赛”的冠军。
除了培养传承人,紫阳在2023年富硒茶园开园之际,在蒸盆子的发源地——紫阳县汉王镇举办了“汉王镇首届百桌蒸盆子宴”,酌一杯佳酿,分享千千万万喜乐。
百桌千人蒸盆宴
知 府 巡 游
节 目 演 出
逛 农 夫 市 集
政府通过举办活动,深入挖掘汉王蒸盆子等文化遗产,以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抓手,以促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非遗传承与旅游相结合。
百 桌 千 人 蒸 盆 宴
一口清汤解乡愁
在陕南人的心目中,蒸盆子是大菜,大菜与小菜的不同,是必然含带着隆重的情感表达。因此,在年节之时,亲人们会从各处汇聚,在酒语欢言中诉说自己这一年来的经历体验、悲喜得失。家,总是精神的港湾,在对亲人的诉说中得到安慰和理解,才能将幸福发酵,苦难稀释,从而坦然面对人生中的诸多不易。因而,在历史的时光中,蒸盆子在陕南人生活里所积累的情感链接和味觉记忆,是别处人所无法全然体会的。
蒸盆子想要告诉人们的是,食物的意义常常并不囿于食料本身,人们之所以从各类的食材中挑选出菜蔬与配料,一是深谙不同食材之间的个性交融,同时,也更想籍此获得民俗仪式上赋予它们的别样深意,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如蒸盆子一般的馨香之情。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一人独食和两三人共餐,以及与众人欢食的差异,正是食物文化的不同展现。喷香醇厚的蒸盆子,折射了众友欢聚、其乐融融的生活之味,也深示出农业社会中天长地久的情感属性和世道人心......
一盆蒸自然
千古传佳名
愿离乡的游子
早日归来
我们一起品尝家乡味道
中
华
味
道
始于刘邦年间传统美食
编辑:新闻采编与制作 陈俐
制作:陈俐
指导教师:王瑜
课程:网络新媒体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