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9日
星期五
学生发展处
第8期 总第8期
办有意思的教育
育有情怀的人才
德育前沿 >>
做教育,不外乎处理好这三组关系
文/夏青峰
要让学生心理安全,首先要处理好学校发展与学生成长之间的关系,不能本末倒置。办学是为了育人,办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可是,反思教育现实中的种种问题我们会发现,往往是目的与手段颠倒了。嘴里说的是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实际操作起来却变成了以学校发展为中心。
以争创特色学校为例,这本无可厚非,特色可以让学校更加吸引学生,特色可以促进学生的成长。可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要形成学校的鲜明特色,就需要调动学校的大部分资源来支持这项工作,而且要有参与率,最好是全校所有师生都参与进来,大家都要做相同的事情。有些事情大家都做没关系,如体育锻炼、阅读等,但有些事情是不能强制每个人都去做的。我们在创办特色学校时要注意,一定有许多学生是不擅长、不喜欢、不适合做这件事的,他们的兴趣与特长在另外的地方。因为绝大部分中小学生是按照居住地、户口等方式来选择学校的,与学校的特色无关。假如一个学生上了一所科技特色的学校,而他偏偏不擅长科技,而是擅长艺术,他就有可能被边缘化,他的特长不能发挥、兴趣得不到培养,内心就无法安全与舒展。许多时候,办学者是以学校内部的相同来实现学校的与众不同,从而形成特色的。这种做法究竟是以学生成长还是以学校发展为中心呢?目的与手段是否已经发生了颠倒?
所以,办成什么样的学校不是目的,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是根本。我们要尽可能为每个学生搭建成长的平台,尽可能
一、手段和目的不能颠倒
02
德育前沿
能为每个学生搭建成长的平台,尽可能关注与促进学生真正的全面发展,按照学生成长所需来配置资源。
二、生长而非加工
在学校里,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句话我们已经说了很多年,也一直是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但有时,主导太强势,主体就会失去意义,凡事都主导,主体就很难发挥作用。在一些学校、一些地区,主导作用变成了"加工",把学生主体变成了加工的对象,这是很可怕的。教育的过程是生长而非加工。生命有其内在的生长力量,每个正常发育的学生都如同一颗"种子",只要提供给它必要、充分且适合的土壤、阳光、水分和营养,并保护其不受外力伤害,它就能正常地生根、发芽、开花与结果,长成它最好的模样。教师就是要提供这种外在的良好的成长环境,让生命的内在成长力量与外在良好环境进行有效互动,通过外部环境去唤醒、激发、滋养、支持、引导内在的生命力量。如何提供好这种外部环境?既要"保护"又要"帮助",尽可能阻止外来干扰因素的破坏,尽可能帮助这些"种子"获得它所需要的土壤、阳光、水分与营养。教师需要充分相信生命的力量,要对生命的力量怀有深深的敬畏感。
在此基础上,重点关注、理解并实施以下几个关键词:
一是"信任"。信任学生是教育的前提。如果教师在内心深处根本不信任学生,那教育就无从谈起。我们要深深地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善良的,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爱、尊重与鼓励,每个学生都希望发展得更好,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
二是"发现"。在信任学生的基础上,教师首先要做的不是急于教给学生什么,而是要认真做一个观察者,发现学生的优点、特点,包括缺点。教育学生,必须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就要认真细心地去发现学生。教师需要不断追问自己:我们真的了解自己的学生吗?
三是"支持"。我们无法设计更无法替代学生成长,我们能做的就是给他们提供帮助与支持。不同的种子所需要的环境
03
德育前沿
境是不一样的,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支持可能才是学生在成长中最需要的。
四是"引导"。生长的过程是从一个不成熟的状态向成熟状态迈进的过程。不成熟的学生,尽管有内在成长的动力,有向上向善的愿望,但一定会在这个过程中面临困惑,需要我们的引导。支持与引导,许多时候是互为一体的。
信任、发现、支持、引导这四个词语是北京中学的教风。我们认为这是教师面向学生时应该重点发挥的四个影响,也是处理好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关键。
三、鼓励合作,淡化竞争
在北京中学,我们将校风确定为和而不同、乐在其中,将校训确定为世界因我更美好,出发点之一就是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没有抽象的学生,每个人都是具体的,成长的"花期"各有不同,有人成熟得早,有人成熟得晚,但都在成长中。学生各有各的发展优势,有的喜欢画画,有的喜欢踢球,有的擅长演说,有的擅长算题。优势有时很明显,有时未被激发。同学之间一定要相互欣赏,相互支持与帮助,同心同行、结伴成长。在学生与学生之间,我们要尽量鼓励合作,淡化竞争。这就需要一个很好的机制。有时,机制不好,良好的愿望会走向相反的方向。例如,学校里经常开展一些比赛或者评比,往往会设置奖项或评比名额。由于名额限制,许多竞赛评比会形成"你上我下"的局面。许多学生就可能因此期望别人不如自己。在学生刚刚开始学习与人相处时,这种评比机制不利于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要变那种"你上我下"的恶性竞争为"你上我也上"的良性竞争。
中小学的各项评比竞赛最好采用"达标"的方式举行,即设立条件和标准,学生只要达到这个标准,就能获得奖项。
这样鼓励学生与"标准"竞赛,不断地挑战与超越自我,而不是与同伴竞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都愿意看见甚至帮助其他同学一起达标,期望大家都好而不是只想自己好。
通过一些机制的调整与优化,让学生能和谐相处,同伴相处好了,内心的安全感一定会加强。(新校长传媒)
04
教育叙事
我和我的“班草”
文/ 裴莉
四年级接手新班时,是我第一次见他。白净的脸,明亮的大眼睛,端正的五官,让人看着心生欢喜之情。可是好景不长,接下来的几天彻底改变了我对他的初印象。身材微胖、走路慢悠悠的他,跑起来却是一阵风,课间因为着急上厕所从教室后门冲出去,直接撞上了走廊的同学,自己也摔了
了个仰面朝天。"交际达人"的他,为了结识更多小伙伴,不惜对同班同学伸脚一踹,成功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也"吸引"了同学们的各种白眼。课间路过同学的课桌,他总是"好奇心"爆棚地随手拿起一支笔一块橡皮玩起来,然后被原本的主人们投诉乱拿东西。从此,我和他的"孽缘"开启,每天忙于处理他和同学们之间的各种矛盾。慢慢地,他在我心中的形象一落千丈,我的双眼也被他这些外在"劣迹"所掩盖,只能看到他身上存在的问题和缺点。
裴莉
- 龙华区骨干教师
- 龙华区数学教学能力基本功比赛一等奖
- 深圳市数学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三等奖
我们就这样相处了一个多学期,每天他急于"点火",而我忙于"灭火"。每天放学前我针对他当天的错误行为跟他沟通,告诉他正确的与人相处方式,告诉他不能随意拿别人东西,告诉他上课说话前要先举手。而他每次站在我面前接受谆谆教诲时,总是习惯于先说三个字:"我没有",急于撇清他行为中的过错。而在我将事情的条理分析清楚,指出他行为的问题之后,他才很委屈地接受,有时候
05
教育叙事
候还落下伤心的眼泪。可是第二天进了教室,他仍然还是那个他。
他习惯性地撇清和屡教不改的状态,引起了我的注意和思考。我尝试与他父母沟通,了解到了他行为背后的原因。然后在班里找来优秀的同学帮助他改善行为,但是收效甚微。直到有一天,班里开展"物放有序"的活动,我发现他的抽屉竟然摆放得整整齐齐,作为一名男生,他比很多女同学的收纳习惯还要好。那一瞬间,我两眼放光,原来他有这么大的一个优点!于是,我在全班表扬了他,并将他的书桌设置为了"旅游观光点",让其他同学观摩学习。还给他委派"小导师"的身份,教会其他同学如何收纳。那个时刻,我看到他挺直了腰杆,比任何时候都要坐得端正,脸上也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从这以后,我发现他与同学们的交流更多地是语言交流,而不是拳脚相向。有同学闹矛盾,他甚至会主动上前帮忙劝和,帮他们分析事情条理,就像我当初帮他梳
梳理事情一样。看到掉落在地上的笔和文具,他也会随手捡起来还给同学。老师需要小助手的时候,他总是第一个举手报名。虽然很多时候还是管不住自己的手和脚,但是明显感觉到他在努力做出改变,融入这个新班级。而同学们也在逐渐接受他、欣赏他。我趁机派给他另一个重要任务——整理班级雨伞架。看着他每天细致地将每把雨伞拿下来,重新折叠整齐后再一把一把摆回去,我欣慰地笑了,也更加深刻感悟到教育的本质。
何为教育?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是一种启蒙,一种唤醒、一种点燃、一种打开。我很庆幸及时找到了那道口子,将阳光照到他心里将他唤醒,让他不再深陷于同学们的指责,让他不再没有班级归属感,也让他不再一味地否定自己找不到自我价值。就像是一棵深埋土地中的小草,在黑暗
06
教育叙事
暗中压抑太久,破土而出后,也需要阳光普照才能更加茁壮成长!
本学期末,在班会课的自我小结环节,他告诉我他是我们班的"班草",同学们听到后都乐开了花。我开玩笑地说:"你应该叫'班树',未来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他不好意思地笑了,却低头在自己的自画像一栏,默默地画了一棵树。
点评
教育家严长寿先生在《教育应该不一样》中说:“教育不是装满一壶水,而是点亮每个孩子心中的蜡烛,让他发光、发亮。”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花期不同,开花的方式也不一样。裴莉老师用自己的慧眼去看见学生,发现学生,相信学生,走进学生,并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原本班级的“小捣蛋”也成功逆袭成人人羡慕的“班草”。
其实每个孩子都像天上闪闪发光的星星,但却有着与众不同的闪光点。作为教师,我们努力成为一名眼中有光的老师,让每一个生命都被看见,让每一个生命都不落单,让每颗星星都能发出耀眼夺目的光芒。(范道协)
07
德育策略
放下手机,远离网络,孩子的“空”要这么填
如今,孩子们似乎与手机形影不离,这让很多家长和教师忧心忡忡。那么,教师究竟该如何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呢?
一、拿起手机是因为内心空空
文/王希
在物质丰富的今天,青少年对自我认同感的追求远胜于其他底层需求,被接纳、被肯定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然而,这种需求可能被家长和教师忽视。在一些家长眼中,分数似乎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一些孩子在学业上无法得到认可,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就会迅速降低。于是,为了满足被认同的需求,他们开始在游戏中寻找肯定。因为游戏中的正向反馈机制既简单又直接,每完成一次游戏任务或者通关,他们都能迅速获得成就感。此外,游戏中的互动与交流,成为青少年建立自信、展现自我、追求认同的重要途径。在游戏中,青少年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这些伙伴的理解、认同和肯定,让他们获得了现实中缺少的归属感。
家长和教师如果不能理解这种心态,只是一味地强迫孩子远离手机和游戏,那就意味着他们试图将孩子与自我成长割裂开来,同时也阻碍了他们正常的社会化发展。
那么,如何引导孩子回归现实生活呢?答案就是增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正向反馈。在学校里,教师一定要改变"唯分数论"的观念,开展多元化评价,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比如,综合评价要"五育并举",从多元智能角度出发,结合学生的能力和个性特点进行个性化评价,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在单一学科评价中,教师不仅要评价学习结果,还要评价学习过程,让学生知道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只要努力过,就是值得肯定的。此外,评价主体也不应局限于教师,
08
德育策略
师,家长、同伴和学生自己都应该成为评价者,这样的评价结果才能更加全面和客观。通过多元化评价,学生能从更多角度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价值,强化自我认同感。
二、沉迷网络是因为头脑空空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新闻:有的孩子因见网友离家出走,一去不返;有的孩子为蝇头小利遭遇网络诈骗。比起浪费时间、影响学业来说,家长和教师更害怕学生在网络世界遭遇不良思想的腐蚀,甚至陷入人身和财产危险中。因此,有些家长可能会选择极端的手段,如没收孩子的手机、完全切断家中的网络,试图为孩子打造一个完全"纯净"的空间。然而,这种做法往往会引发孩子强烈反抗,反而进一步将他们推出家庭、推向网络世界。堵不如疏,教师应该未雨绸缪,尽早开展网络安全教育,为学生普及网络安全知识,教导他们识别和防范网络中的潜在风险。
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重要教育阵地。教师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布置作业等方式,将网络安全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还可以运用项目式学习、微课、教育戏剧等创新教学方式,使网络安全教育更加生动有趣,更具吸引力。比如,我利用班级微信视频号平台,让学生在假期等手机使用高峰期合作完成《手机使用安全教育》系列短视频。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制作视频、发布视频,合作完成了《不上他的当》《爸妈靠得住》《手机背后是谁》等一系列既有趣又富有教育意义的视频。因为是同学制作的视频,学生看得更加投入,教育效果远胜于传统的教师说教和家长唠叨。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了网络安全教育。
这样一来,那些在传统学业考试中得不到价值感的学生能发掘并认识到自己其他方面的闪光点,得到应有的肯定。当学生的精神需求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满足时,他们才会愿意去探索手机之外的世界。
09
德育策略
另一方面,手机的使用场景往往与课堂学习无关。因此,除了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还需要搭建社会实践平台,为他们提供更多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通过接触真实的社会,学生能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从而增强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反诈宣传活动,鼓励学生向家人普及网络安全知识。
教师还要从硬件知识、软件修复、网络架构、底层代码、营销手段等多方面深化学生对网络的综合认识。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会掌握更多技能,拓展自己的视野,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而非沉迷于网络的表面娱乐。随着对网络认识加深,学生将意识到网络不仅是娱乐工具,更是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得力助手,利用网络为自己的未来铺路。
三、放下手机也不能两手空空
教师和家长努力让孩子放下手机、远离网络,不是简单粗暴地将他们推入学习的"内卷"中,或是让他们陷入无所事事的空虚之中。真正的挑战是引导学生在充实而有意义的活动中找到生活的乐趣和成就感。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忘掉网络。
如果教师和家长都"机不离手",又怎能说服学生放下手机呢?所以,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里,我们都应该强调手机只是一种工具,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娱乐观,发展健康的兴趣爱好。
在我的班级,我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联合家长共同创建了一个名为"凌霄羽球社"的家校互动团体。我分享了自己学习打羽毛球的艰辛历程和心得体会,邀请家长在社团活动时间入校教授学生打羽毛球的技巧,定期举办班级羽毛球赛和友谊赛,全班同学积极参与。周末时,家委会还会组织学生到校外体育馆打球。这个班级特色活动不仅让学生放下了手机,爱上了运动,还吸引了很多家长参与其中。许多多年未运动的家长重新穿上了运动鞋,拿起了球
10
德育策略
球拍,与孩子们一同在球场上挥洒汗水。共同的爱好成为亲子间沟通的桥梁,亲子关系更加和谐,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明显提高。
在"凌霄羽球社"的基础上,我们班又组建了"凌霄读书会"。我在语文课上带读课外书,在家长群鼓励亲子共读,在假期和家长一起带孩子到图书馆、创意书店组织读书会,共同分享阅读的乐趣。
这两个亲子组织,一动一静,几乎吸引了全班所有的同学和家长。它们不仅让父母与孩子之间有了更多的共同话题,还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亲子沟通平台,让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愿意和父母分享心事。大家逐渐意识到,比起在手机上消磨时间,现实生活中的互动与情感交流更有意义、更值得回味。
就像以前的台球厅和武侠小说一样,网络只是这个时代的青少年寻求认同、交流情感的重要平台,不是洪水猛兽。教师只有理解学生、接纳学生,才能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和学生共赴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4年第4期)
11
看见文化
后勤不“后”
文/杨金锋
"老爸,能不能给学校厨房说一声,多弄点麻辣烫!每次放学都吃不到!"这已是女儿第二次给我抱怨。
学校从这个学期开始,中午提供麻辣烫,原材料、调料都是现成的,根据口味,自助。一时间,特别紧俏,似乎洛阳纸贵。不仅年轻的女教师喜爱,帅气的小伙子们也厚爱。于是乎,等到教师子弟放学后,飞奔食堂,所剩寥寥。以
以至于,成哥在党政联席会汇报时,站起来,环视一圈,伸出食指,很是"嘚瑟"地问:"大家对最近的餐厅还满意吧!""嗯!"会场会心一笑!正当成哥沉浸在得意之中时!骁哥一句"高新校区没看到麻辣烫啊"如当头棒喝,成哥收起笑容,脖子青筋突出,大手一挥:"很快就会有了!""耶…"顿时,现场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唐志成
工会主席
后勤服务处主任
柴米油盐酱醋茶,吃是大事。为吃的问题,校长信箱没少接到投诉,每一次党政联席会,成哥都想解释,但都被书记否了,只有一个要求,以不断改进以提高老师们的幸福指数。每一次,成哥都反应超快,行动迅速。本学期,带着李隽副主任,多方考察,反复论证,精心推出麻辣烫,广受好评。
其实,关于吃饭的问题,还有一段佳话。记得有一次,区内互排教师监考。我们学校的老师去了隔壁一个学校,在那吃了一顿以后,再也不吃了,坚持要回到学校就餐,这也让成哥自豪了很久。
但我最初感受到后勤的"反应之快"还不是吃饭,而是解决
12
看见文化
决问题。那时,我刚来龙外。周一是学校的行政会,有一个环节是年级长汇报,一定要提问题。我是初三,每次都是第一个汇报,加之时间紧、任务重,我就很大胆地提问题。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九个年级还没有汇报完,雨竹告诉我,提的问题已经解决了,我甚为赞叹,久久注视着成哥,他点着头,露出得意的笑容。
但,成哥也有"不快"的时候。学校第一年初三,我做方案邀请专家入校指导,在预算时,把餐费也预算在内。但成哥迟迟不批,我直接找到他。他显得很严肃,又伸出食指晃了晃,摇着头说:"阿锋,现在不能吃饭啊!"语重心长又很无奈,"我给你说啊,你们校长请别人吃饭都是自己买单!"他的声音渐渐地大了。最后,预算餐费砍掉。从那时起,我又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成哥。
成哥平时"快人快语",口头禅是“对对对……”。但在本学期的第一次党政联席上,几近失语。学校有一位保洁阿姨,叫周喜枝,今年62岁,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成哥有一次和她聊天,问:"您这么大年纪了,又不缺钱,为什么还在学校做保洁呢?"周阿姨告诉成哥,她喜欢龙外,喜欢这里的孩子。成哥说到这,声音很低,眼睛通红,又习惯地点着头,似乎掩饰什么。本学期的第一次升旗仪式,我们把周喜枝阿姨的故事讲给全校的师生听,并献上鲜花以示敬意!成哥很开心。
熟悉成哥的人都知道,他是观澜原居民,从财富上讲,在村里应该倒着数。我们经常给他开玩笑说"知识改变了你的命运","对对对…"这时候的成哥点着头,笑靥如花,看不出丝毫遗憾和后悔!
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前台有将相,后台亦有英雄。关键在于是否把工作当作事业来做。因此,成哥带领的后勤团队,如阿隽、阿财、思维、晓东、三个会计小姐姐,一点都不"后"。
13
德育活动
第八周星级文明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