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中华民族团结小故事

中华民族团结小故事

牟定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华团结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

celebrate

牟定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普及读本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

2

3

4

1

目 录

5

3

9

11

昭君出塞

文成公主进藏

凉州会盟

瓦氏夫人抗倭

土尔扈特部万里东归

6

7

锡伯族万里戍边

“半条被子”的故事

5

7

13

目 录

8

9

10

11

12

132

14

刘伯承与小叶丹“彝海结盟”

建筑布达拉宫的故事

普洱民族团结碑的故事

草原“红色文艺轻骑兵”

草原英雄小姐妹  

孔繁森抚养藏族孤儿

“老西藏”们的援藏故事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独龙族的昨天与今天

深圳干部臧金贵献身云南的故事

“马班邮路”王顺友

时代楷模张桂梅

时代楷模黄文秀

牟定三月会传说

腊湾新民的民族团结日

彝山之子普联和

三千孤儿入内蒙

库尔班大叔上北京

15

17

19

21

23

25

27

29

31

33

35

37

39

41

43

45

47

昭君出塞

    西汉时期,匈奴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归附。公元前33年,汉元帝将宫女王昭君赐给呼韩邪单于作阏氏(王后),并为纪念此次和亲而改元“竟宁”。“竟”同“境”,“竟宁”取“边境安宁”之意。昭君出塞后,汉朝与匈奴政权维持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和平局面,迎来“边城晏闭、牛马布野”的太平盛世。

    王昭君作为和平使者,远嫁漠北草原,留下昭君出塞的历史佳话。骚人墨客吟咏千年,将她的故事汇入了民族融合的恢宏叙事。唐代诗人张仲素用“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来形容昭君出塞后生活安定、生产繁荣的景象;元代诗人赵介用“犹胜嫖姚千万兵”颂扬王昭君对平息战争、安定边境的贡献……
    王昭君去世后,被安葬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郊的大黑河南岸。每到深秋时节,四野草木枯黄的时候,唯有昭君墓青草如茵,因此人们又称其为“青冢”。在人们心中,昭君出塞已经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昭君墓也成为民族团结的纪念塔。

Zhaojun Goes Beyond the Great Wall as a Bride

1

2

文成公主进藏

    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唐朝国力日盛。青藏高原的吐蕃政权在松赞干布的带领下势力不断增强,积极谋求与唐朝建立密切联系。
    贞观十四年(640年),松赞干布派遣大臣向唐朝请婚。吐蕃距长安万里之遥,文成公主清楚此次远嫁吐蕃,可能终生都不能再回家乡,但为了唐蕃世代友好,她毅然踏上了进藏之路。
    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文成公主一行离开长安向雪域高原进发。她随行带着不少能工巧匠及历史、天文、历算等方面的书籍,这些对西藏的宗教、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松赞干布十分喜爱贤淑多才的文成公主,尊重她的喜好和才华。在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倡导和带动之下,吐蕃人学习唐朝的文化蔚然成风,不但从中原引进了纸墨制造及农具制造、纺织、制陶、冶金、酿酒等技术,服饰也渐慕华风。
    文成公主进藏开启了汉藏团结友好的大好局面,民间联姻、社会交往和贸易活动也逐渐增多,唐蕃古道呈现“金玉绮绣,问遗往来,道路相望,欢好不绝”的繁荣景象。

3

4

       凉州即今甘肃省武威市,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也是河西走廊上多民族、多元文化汇集的历史文化名城。公元1247年,蒙古皇子阔端同西藏宗教界领袖萨班在凉州进行了一场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会谈,史称“凉州会盟”。

       会盟之后,萨班写了一封致西藏各地僧俗首领的信,即《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信中明确西藏已成为蒙古汗国属地并对蒙古汗国为西藏规定的各项制度,包括呈献图册、委派官员、缴纳贡赋等都作了说明。《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的发表是向历史宣告,向世界宣告:西藏从此正式划入蒙元版图,西藏属于中国。中国的西南边疆,从此正式固定下来。

    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各项事务。继元朝之后,历届中央政府都对西藏行使着完全主权,都把西藏划定为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凉州会盟使当时的中国避免了一场战争,蒙古、藏及其他民族的人民因此免受战争的伤害,促进了各民族友好往来、和平相处。

凉州会盟

5

6

瓦氏夫人抗倭

     瓦氏夫人(1496-1555年),广西壮族人。她是明代著名的抗倭女英雄,因其保国安民的战功被明嘉靖皇帝封为二品夫人、“淑人”。
明代的弘治年间,瓦氏夫人除了在治理州政方面的苦心孤诣,她还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兴学重教,获得百姓的爱戴。
    她最为著名当属抗倭一事。明嘉靖三十二年,倭寇大举入侵江浙沿海,朝廷决定征调田州等地俍兵出征,瓦氏夫人接到征调诏令时已近花甲之年,被授予了“女官参将总兵”军衔。后世有人作下“女将军亲战挥双刀,成团雪片初园月”的诗句,描写的就是夫人战场上的英姿。

    除此以外,瓦氏夫人凭借《岑氏兵法》这本兵书,在军纪军律、排兵布阵等方面成绩斐然,被当时乃至后世的戚继光等人所学习借鉴。
    瓦氏夫人一生尽忠职守,为国为民,战功赫赫,她率俍兵抗倭,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抵御外敌入侵的爱国热情与英雄气概,发展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促进中华各民族的团结一体。

7

8

       17至18世纪正值沙皇俄国崛起、大肆扩张之时,身处异乡的土尔扈特人备受沙俄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乾隆三十五年腊月(1771年初),不堪忍受欺辱的土尔扈特部发动起义,决意东归。首领渥巴锡率部众3万多户、约17万人,穿越险峻山川、浩瀚沙漠,冲破沙俄军队的追赶拦截,艰难困苦历时近8个月,行程超过万里,终于抵达伊犁河流域,回到祖国怀抱。其部族一路损失严重,“至伊犁者,仅以半计”。

土尔扈特部                                        万里东归

    乾隆皇帝对土尔扈特部的义举给予了高度赞扬,并对他们的生产生活进行了周到细致的安排。同年秋,渥巴锡将祖传腰刀进献给乾隆皇帝。

    土尔扈特部虽然离开故土一个半世纪之久,但始终在情感上和文化上保持着与祖国的血肉联系。万里长途毅然东归后,土尔扈特部与当地各族人民一起内勤耕牧,外御强敌,为开发和稳定我国西北边疆、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历史证明,正是各民族对祖国的强烈认同,推动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不断巩固和发展,彰显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9

10

锡伯族万里戍边

    清政府分析研判明瑞所奏伊犁地方具体情形,决定派去驻防之兵,并“由盛京锡伯兵内,拣其精壮能牧者一千名,酌派官员,携眷遣往”。
    泪洒故土,告别乡亲,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骑着马,赶着牛车、驼队,踏上了漫漫西迁路。一路上,他们冒酷暑、顶严寒,越千山、涉万水,风餐露宿。历经千难万险,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七月到达伊犁霍城一带。此后,锡伯族同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挖渠垦荒、扩大生产,同时勇敢抗击帝国主义侵略、平定叛乱,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土,对维护祖国统一、稳定边疆起到了重要作用。

    18世纪中叶,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叛乱之后,于1762年设置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统辖天山南北。首任伊犁将军明瑞为了摸清情况,到塔尔巴哈台等地就屯田、筑城、设置卡伦、驻军等问题进行了实地踏勘,并上奏朝廷,建议在塔尔巴哈台筑城设卡、调兵驻防。

       时至今日,每到农历四月十八,新疆的很多锡伯族同胞都会到沈阳锡伯族家庙举行纪念活动。2006年,“锡伯族西迁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Sibe people

       The Xibe ethnic group had its origins in northeast China but,in the middle of the Qing Dynasty,more than one thousand Xibe officers,soldiers and their families were relocated westward to the Ili Valley in Xinjiang with to settle and open up virgin land in borderareas.Over 200 years later,the Xibe people here have done more than simply survive and multiply;they have conserved their remarkable ancient culture.

11

12

   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2016年10月,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讲述了“半条被子”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沙洲瑶族村。1934年11月,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各个军团陆续抵达汝城县文明圩,驻扎在沙洲等地休整。3位疲惫不堪的女红军借宿村民徐解秀家。

Half a quilt

“半条被子”的故事

        女红军们的行装里只带着一条棉被。晚上,徐解秀就和3位女红军合盖这一条被子,挤在唯一的楠竹床上,而男主人则睡在门口的草堆上。几天后,女红军们要上路了,她们决定把被子留下,但徐解秀夫妇说什么也不肯接受。争执间,一位女红军从背包中摸出一把剪刀,把被子剪成了两半,将半条被子留给徐解秀,并对她说,等革命成功以后,一定要送她一条完整的新棉被。接过半条被子,徐解秀无声落泪。后来徐解秀等了几十年,一直没等回3位女红军,她不知道,3位女红军不久都牺牲了。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半条被子”映照着初心和使命,引领着共产党人永远同人民群众风雨同舟、血肉相连、命运与共,继续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这是一户赤贫的家庭,连一条完整的被子都没有。

13

14

bohai alliance

丹“彝
海结
盟”

    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后,进入川西继续北上,决定取道冕宁至安顺场渡大渡河,而大凉山彝族聚居区则是必经之地。由于当时的统治阶级实施反动的民族压迫政策,使得当地彝民对汉人十分疑忌甚至相当敌视。1935年5月20日,红军先遣部队刚进入彝族区便遭遇当地彝族武装的袭击。熟悉当地风土人情的刘伯承司令,真诚地把彝民首领小叶丹请来做客,两人谈得很投机。刘伯承重申了红军北上的宗旨并承诺帮助彝族人民解除外来欺压。心悦诚服的小叶丹提出要与刘伯承结拜兄弟之盟,刘伯承爽快地答应了。5月22日,先遣部队刘伯承司令与彝族首领小叶丹相约彝海边歃血为盟,结拜为生死兄弟。结盟后,小叶丹派出向导为红军带路,护送红军顺利通过了危机四伏的百里彝区,为红军取得强渡大渡河、夺取泸定桥的胜利赢得了宝贵时间。
    “彝海结盟”是红军长征途中留下的一段历史佳话,是红军正确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典范,是民族团结的颂歌。

15

16

Potala Palace in Tibet, China

建筑布达拉宫的故事

    公元7世纪初,吐蕃第33代赞普松赞干布统一各部,建立吐蕃地方政权。松赞干布在红色小山上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宫殿。这就是布达拉宫的前身,历史上称为红山宫。
    公元9世纪,随着吐蕃王朝的解体,布达拉宫逐渐被废弃。1645年,五世达赖决定重建布达拉宫。1653年,五世达赖入住布达拉宫,布达拉宫由此成为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
   1690年,五世达赖的灵塔和灵塔殿(即红宫的主要建筑)动工兴建,直至1934年十三世达赖灵塔殿竣工,形成今日之规模。
   新中国成立后,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国家先后投入数亿元对布达拉宫进行大规模修缮,开展为期10年的古籍文献保护利用工程,让更多历史文化一脉相承的珍贵古籍文献重获新生。
     布达拉宫作为我国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融合了藏、汉、满等民族的建筑工艺和审美风格,收藏和保存了大量历史文物,印证着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治理,见证着西藏人民与内地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

17

18

普洱民族团结碑的故事

    1950年2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39师进驻普洱与9支队会师,控制了思普全区及各县政权。日益激烈的民族矛盾之争,土匪四处攻击新生的人民政权,境外的反革命势力伺机反扑,随时都有可能向天冲起,造成无可估量的灾害。

     就在这困境难破的关键时刻,上级命令普洱区人民政府组织少数民族头人赴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周年的庆祝活动。
     于是,普洱区人民政府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1950年12月,在当时的专区所在地普洱城召开了“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来自全区边疆各地的少数民族首领、头人、代表及专区党政军领导人在“团结对敌、团结进步、团结生产”的指导思想下,共商民族团结大事。1951年元旦这一天,借鉴司令员刘伯承与彝族头领古基小叶丹“彝海会盟”的做法,35名少数民族头人与270余名代表以“佤族剽牛喝咒水吃鸡血酒”的仪式、举行了普洱区各族人民会盟团结的盛大活动,活动结束不久,象征着民族大团结的“民族团结誓词碑”便诞生了

19

20

草原“红色文艺轻骑兵”

        上世纪50年代的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基础薄弱,文化生活也十分贫乏。中央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曾多次指示,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特别是边远牧区的经济和文化。1957年5月初,决定建立一支小型综合文化工作队,命名为“乌兰牧骑”。“乌兰”在蒙古语中意为“红色”,象征着光明与革命;“牧骑”一词在蒙古语中是“嫩芽”的意思,在这里被引申为“文化工作队”。“乌兰牧骑”一词被赋予新的内涵,成为今天各族群众都非常熟悉的“红色文化工作队”。

    乌兰牧骑队员大多来自农牧民家庭,演出时往往身兼数职,既是报幕员又是歌手,既是舞蹈演员又是乐器演奏员。2017年,在乌兰牧骑建立60周年之际,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16名队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乌兰牧骑60年来的发展情况,表达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作贡献的决心。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队员们回信,鼓励大家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21

22

CHAOYUANYINXIONGXIAOJIEMEI

草原英雄小姐妹

    1964年2月9日,在内蒙古自治区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新宝力格公社那仁格日勒生产大队,年仅11岁的龙梅和9岁的玉荣姐妹俩因父亲去给邻居帮忙,主动替父亲放牧集体的羊群。放牧时突遇暴风雪,气温骤然降至近零下40摄氏度。羊群在风雪中狂奔,姐妹俩始终紧紧跟着羊群跑。她们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把羊群保护好,一只都不能丢!
    龙梅和玉荣同暴风雪搏斗了一天一夜,最终力不能支,晕倒在雪地里。第二天下午,她们被人发现,送入包钢白云鄂博铁矿职工医院救治。由于冻伤严重,龙梅失去了左脚拇指,玉荣右腿膝关节以下和左腿踝关节以下做了截肢手术,造成终身残疾。
    “只要跟着羊群跑,羊就丢不了。”“集体的羊一只也不能少。”这是姐妹俩坚守的信念。1964年3月,全国各大媒体广泛宣传龙梅和玉荣的事迹,两位少年英雄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草原英雄小姐妹”成为新中国集体主义精神的代名词。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时代精神。“草原英雄小姐妹”体现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在任何时代都值得尊重和学习,需要继承和发扬。

23

24

孔繁森抚养藏族孤儿

       从1979年起,孔繁森先后两次赴西藏工作。
       1992年,拉萨发生强烈地震,孔繁森在废墟上领养了3名藏族孤儿,将他们带回家,照管他们的生活,教他们读书识字。
       孔繁森生活极其节俭经常,在西藏工作的近10年时间,他几乎没有往家里寄过钱,工资大部分用在藏族同胞身上。
       1993年春的一天,孔繁森悄悄来到西藏军区总医院血库,要求献血。护士看他两鬓斑白,劝他不要献血,孔繁森连忙恳求道:“我家里孩子多,负担重急需要钱,请帮个忙吧!”就这样,殷红的鲜血从孔繁森的体内缓缓流进针管……
       1994年11月29日,时任西藏阿里地委书记孔繁森因公殉职。人们在料理孔繁森的后事时,只找到两件遗物:一是他仅有的8元6角钱,再有就是他去世前四天写下的“关于阿里发展的12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孔繁森对藏族同胞的爱、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如同高原上的蓝天一样纯洁而广阔。他把自己一颗火热的心献给了西藏高原,献给了党的事业。

        我们共产党员无论在哪里工作都是党的干部。越是边远贫穷的地方,越需要我们为之去拚搏、奋斗、付出,否则,就有愧于党,有愧于群众。
                                                                                     ——孔繁森

25

26

    十八军将士以及老一代进藏工作过的驻藏部队官兵、援藏干部,被藏民们亲切地称为“老西藏”。他们与西藏各族群众一道,在和平解放西藏、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伟大历程中,开创了200多个“第一”的西藏历史:建成西藏第一条公路、第一个机场、第一座电站、第一座桥梁、第一个邮局、第一家医院、第一所小学……艰苦创业、英勇斗争、攻坚克难,逐步锤炼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代代相传。 

     “老西藏”作为一个英雄的群体,在西藏各族人民心中树立起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赢得了老百姓的衷心拥护和爱戴。
    当年,很多“老西藏”把家安在了雪域高原。他们的后代,继承父辈的理想信念,无怨无悔地建设着雪域家园。西藏和平解放70年以来,一批批共产党员和优秀人才从祖国的大江南北奔赴西藏,他们同西藏各族人民一道,不断传承、丰富和发展着“老西藏精神”,让这一精神在雪域高原熠熠生辉。

“老西藏”们的援藏故事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

27

28

     独龙族这个名字是周总理起的,虽然只有6900多人,人口不多,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的一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骄傲地、有尊严地生活着。——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月在云南昆明会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干部群众代表时说。
    独龙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地处深山峡谷中的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由于高山峡谷的独特地理环境,过去独龙族长期在高度封闭、与世隔绝的状态中生活。但党和国家却从来没有忘记这个民族。在党和国家的帮扶下,独龙族群众不仅住上了新房,还发展了草果、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产业。2018年底,独龙族这个曾经靠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狩猎为生的民族,一跃跨千年,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

    这是一个民族千年的梦想。独龙族群众写信给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这一喜讯。
   今天的独龙江,村村通硬化公路、通4G网络,家家有新居,户户有新业。“独龙江乡的发展太快了,像飞一样。”乡亲们说。

独龙族的昨天与今天

29

30

深圳干部臧金贵献身云南的故事

    臧金贵,1951年7月出生在山东省诸城市,1968年正式参加工作,1982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文化,高级经济师。
    1999年4月主动请战到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扶贫,任副县长。2000年4月,他因积劳成疾,在下乡考察工作返城路上突发疾病殉职,终年49岁。臧金贵在扶贫的一年中,深入基层调研指导工作长达7个多月,走遍全县65个村公所、106个村寨,访问贫困户180余户300多人次,走访17所中小学校200多户贫困学生家庭。臧金贵、左桂春夫妇收养了山吉文、山吉武做干儿子,资助他们完成学业。他一个人承担了8个特困学生的救助任务。回到深圳他还发动招行的员工共捐资救助了288名失学儿童。在百姓中,他有“好人县长”之誉。
    臧金贵去世后,中央金融工委、云南省委、深圳市委、楚雄州委、永仁县委分别作出向臧金贵同志学习的决定,深圳市委、市政府追授他“扶贫奉献好干部”称号。

31

32

“马班邮路”王顺友

王顺友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一名普通的邮递员。

        几十年里,在木里县大部分乡镇不通公路和电话的情况下,一年中有330天,这位苗族汉子都奔波在木里县城至各民族乡的邮路上,传递党的声音和科技、致富等信息,在马驮人送的“马班邮路”上,为藏区群众搭起一座与外界沟通联系的桥梁。王顺友每跑一趟邮班,要先翻越海拔5000米、一年中有一半时间被冰雪覆盖的察尔瓦梁子,再进入海拔1000米、最热时气温高达40摄氏度的雅砻江河谷,途中穿越大大小小的原始森林和山峰沟梁……饿了吃点糌粑,渴了喝点山泉水或者啃冰块,晚上蜷缩在山洞里、大树下或草丛中,途中常常遭遇冰雹、暴雪、大雨、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他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几十年里从没延误过一个班期,没丢过一份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

    王顺友不仅是劳动模范的代表,还是民族团结的典范。在他生活和工作的地方,生活着藏、彝、汉、蒙古、纳西等多个民族的群众。他用脚底板走出的崎岖山路是一条民族团结之路,他用赤心向各族群众托出的是一片民族团结深情。

33

34

     张桂梅,女,满族,中共党员,1957年6月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原籍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1975年12月参加工作,199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义务兼任),丽江华坪桂梅助学会会长。
     2008年9月1日,丽江华坪女子高中开学。女子高中是全国第一家全免费的高中,是践行教育公平的改革先遣队。

    在女高建校10年中,张桂梅老师先后失去了三位亲人,但每一次,都没能回去看一眼;每年春节一直坚持家访,亲自走访了1527名学生的家庭,没有在账上报过一分钱。
    张桂梅把所有捐给她治病的钱和奖金、工资,共70多万元全部捐献出来修建乡村校舍。从2008年以来,女子高中改变了2000余名各族农村女孩的命运,高考成绩始终保持全市第一名。
    张桂梅是云南各族干部群众的光荣和骄傲。她始终坚持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理想信念,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信仰和担当、一名人民教师的大爱与情怀。

时代楷模张桂梅

SHIDAIKAIMOZHANGGUIMEI 

35

36

时代楷模黄文秀

       黄文秀是百色市田阳县人,生前在百色市委宣传部工作,是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第一书记。
       2016年,从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黄文秀本来有许多选择,但她毅然决定回到百色。
       2018年,黄文秀主动请缨,去脱贫攻坚一线工作,到离百色市200多公里的百坭村任第一书记。

      2018年3月,百坭村贫困发生率为22.88%,经过努力,当年村里的103户贫困户中,有88户顺利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2.71%,村集体经济项目增收翻倍。
       驻村期间,黄文秀总是在奔波。2019年3月,驻百坭村满一周年时,她的汽车里程表恰好增加25000公里。
      2019年6月16日,黄文秀冒雨连夜返回工作岗位时不幸牺牲,年仅30岁。

       黄文秀是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诚的“三个特别”好干部的典型代表。她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艰苦奋斗,使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各族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

37

38

三千孤儿入内蒙

SANQIANGUERRUNEIMEN

    2021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提到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三千孤儿入内蒙”。
    这段民族团结互助的佳话发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1959-1961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最困难的时期,长三角一些农村的家庭因为养不活孩子,无奈把幼童送往周围的城市。上海、江苏、安徽等省市的一些孤儿院收留了比正常年份多几倍的弃婴,面临巨大的救助压力。因为食品短缺,3000多名幼小孤儿营养不良。该消息传到党中央后,周恩来总理希望内蒙古支援一些奶粉给这些孤儿,时任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的乌兰夫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可是,支援奶粉只能解决眼前的困难,以后怎么办呢?答案是:让草原人民把他们养育大!
    为此,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建设了10座大、中型育婴院。1960年初,内蒙古开始了接收孤儿及安置工作。当时,生活并不宽裕的内蒙古牧民们,用博大的胸怀接纳了3000名来自上海、江苏、安徽等省市嗷嗷待哺的汉族孤儿,做到了收一个活一个壮一个。在草原上,牧民们把这些南方孩子亲切地唤为“国家的孩子”。

/////////////////////////////////////////////////////////////

41

42

库尔班大叔上北京

    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疆和平解放。库尔班大叔摆脱了奴役和贫困获得了新生。土地改革中,他分到14亩耕地,有了一所房子和一头毛驴。
    平生第一次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库尔班大叔萌生出一个真挚的愿望:到北京去,去看毛主席。1955年秋的一天,他果真穿上节日盛装,带上馕,骑着毛驴出发了。不曾想,当天他就被县委书记以路远为由劝回。被劝回家不久,库尔班大叔又一次次上路,一次次被乡亲们劝回。

KUERBANDASHU

     1958年6月,新疆和田专区组织劳动模范去北京参观农具展览会。库尔班大叔凭着生产生活中的优异表现,入选参观团之列。6月28日,库尔班大叔终于在中南海受到毛主席的接见,他紧紧握住毛主席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1959年7月,库尔班大叔以76岁高龄光荣入党,成为当时新疆入党时年龄最大的党员。1959年10月,他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大典,第二次见到毛主席。
   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库尔班大叔上北京的故事,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以不同的形式上演,库尔班大叔爱党爱国的精神在神州大地代代相传,熠熠生辉。

43

45

牟定三月会传说

      传说很早以前,牟定城外有一个龙潭,潭里有一条恶龙作怪,城里城外乱作一片,造成牟定坝子洪水泛滥,群众苦不堪言。彝族小伙阿里和彝族姑娘阿罗是一对热恋中的情人,他们看到乡亲遭难,决心挺身而出为民除害。农历三月二十八这一天,众乡亲在这对男女勇敢无畏的精神感召下,一起向恶龙开战。恶龙见势不妙,逃回龙潭,人们抓住机会,把烧红的栗炭往龙潭里倒,然后又抬石头、挖泥土把龙潭填平。后怕恶龙命大不死,翻身再来作恶,乡亲们就在上面燃起篝火,围着篝火边唱边跳边跺脚,三天三夜后恶龙终于毙命。
      为使泥土更加坚固,让恶龙永世不得翻身,人们就在新土上跺起脚来,并高声呼喊着这对爱侣的名字:“阿里罗,阿里罗。喊声久久在牟定坝子回响。后来,在每年除恶龙的日子——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彝族群众就会聚到牟定坝子来跳左脚舞、唱左脚调,以纪念阿罗和阿里。人们把这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就此成为了牟定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传统节日——三月会。

39

40

腊湾新民的“民族团结日”

    腊湾、新民是牟定、姚安毗邻的两个村委会,都是高寒、边远的彝族聚居地区。清道光年间,腊湾、新民彝族群众因为山林土地及水源权属之争经常发生群体性械斗,甚至造成流血事件而结下仇怨,经多方调解,仍未和解。隔河相望、鸡犬相闻的两个彝寨,一直互不往来、互不通婚,两村人民从老到小,几代人都相互仇视,积成宿怨。

    为消除积怨、解决纠纷,增进友好、维护团结,互帮互助、共同发展,1991年5月24日,牟定县人民政府与姚安县人民政府达成了《腊湾村委会白沙河村与新民村委会大平地村驿道、沟渠、河岸纠纷协商决议》,决定从次年起,把每年的农历2月15日定为“民族团结日”。节日每年举办一次,为促进两地各民族群众更好地交往交流交融,分别在新民和腊湾两个村委会轮流举办。“民族团结日”当天,两村群众不约而同来到节日会场手牵手、肩并肩、围团圆圈,同跳左脚舞。
    1992年至今,民族团结日已经成功举办了28届,有力地促进了两地彝族同胞之间的友好与团结。经过岁月的验证,该节日成为了牟姚两县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鲜活实践。

45

46

“彝山之子”普联和

      1932年6月10日,普联和出生在牟定县蟠猫乡碑厅村委会一个叫五道箐的彝族小山村,祖辈都是务农。因为读书,他走出了山村;因为勤奋好学,他当上了国家干部;因为忠诚老实和积极肯干,他当上了领导。在较长的从政生涯中,他心中装着最多的是国家观念、民生情怀和对事业的执着,以及对老百姓浓浓的牵挂。他对个人名利极为淡薄,在领导岗位上,多次拒绝对他个人的各类表彰;他公私分明,在他任上没有为他的家乡建设特批过一个项目,没有为他的家人招工招干开过一次绿灯;他勤俭持家,十分痛恨铺张浪费,任上任下一直在倡导发扬勤俭节约精神;他奉守国家至上理念,不遗余力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带头执行基本国策。巍巍乌蒙山,长长金沙水,普联和生长在彝山、奋斗在彝州,是名副其实的“山之子”。作为一名少数民族领导干部,普联和一生热爱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省委曾调他到昆明工作,但他固执地选择留在楚雄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真正实现了他入党时立志为彝州人民服务了一生的铮铮誓言。

47

48

47

48

编委会:

顾 问:        李明峰      李永军
主 任:        朱成玉
副主任:      张   云  张之成  张平礼
委 员:      肖   毅  王晓明  陈建云  
                  杨   玲  杨金宏  代琼芬  
                  毕   琼  普顺尧  普正武
主 编:         杨金宏
副主编:      习   超 夏艳红 张显英
执行编辑:  秦   宇 陈   冬 夏   睿
编 务:         张祖政 王金平 张  权 
                  张春友 非淑芝 徐   静 
                  王丽东 普菊萍 普   云 
                  王玉鹏
供 图:         黑兴友(封面)
                  张   斌(封底)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
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
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牟定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1年7月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