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脏腑辨证》知识点合集

其他分类其他2023-06-28
916

目录
  第一节:心血虚证 —————————— 9p
  第二节:心阴虚证 —————————— 11p
  第三节:心气虚证 —————————— 14p
  第四节:心阳虚证 —————————— 16p
  第五节:心阳暴脱证 ————————— 19p
  第六节:心火亢盛证 ————————— 22p
  第七节:心脉痹阻证 ————————— 24p
  第八节:痰蒙心神证 ————————— 27p
  第九节:痰火扰神证 ————————— 29p
  第十节:瘀阻脑窍证 ————————— 31p
  第十一节:小肠实热证 ———————— 34p
  第十二节:肺气虚证 ————————— 37p
  第十三节:肺阴虚证 ————————— 40p

  第十四节:风寒袭肺证 ———————— 43p
  第十五节:风热犯肺证 ———————— 45p
  第十六节:风燥犯肺证 ———————— 48p
  第十七节:肺热炽盛证 ———————— 51p
  第十八节:痰热壅肺证 ———————— 54p
  第十九节:寒痰阻肺证 ———————— 57p
  第二十节:饮停胸胁证 ———————— 59p
  第二十一节:风水相搏证 ——————— 62p
  第二十二节:大肠湿热证 ——————— 65p
  第二十三节:热结大肠证 ——————— 67p
  第二十四节:肠燥津亏证 ——————— 69p
  第二十五节:肠虚滑脱证 ——————— 71p
  第二十六节:脾气虚证 ———————— 73p
  第二十七节:脾气下陷证 ——————— 76p

  第二十八节:脾阳虚证 ——————— 79p
  第二十九节:脾不统血证 —————— 81p
  第三十节:湿热壅脾证 ——————— 83p
  第三十一节:寒湿困脾证 —————— 86p
  第三十二节:胃气虚证 ——————— 89p
  第三十三节:胃阳亏虚证 —————— 91p
  第三十四节:胃阴亏虚证 —————— 93p
  第三十五节:寒滞胃脘证 —————— 95p
  第三十六节:胃热炽盛证 —————— 98p
  第三十七节:食滞胃脘证 —————— 101p
  第三十八节:肝血亏虚证 —————— 105p
  第三十九节:肝阴亏虚证 —————— 108p
  第四十节:肝气郁结证 ——————— 111p
  第四十一节:肝郁化火证 —————— 113p

  第四十二节:肝阳上亢证 —————— 115p
  第四十三节:肝风内动-热极生风证 — 117p
  第四十四节:肝风内动—肝阳化风证 — 120p
  第四十五节:肝风内动—阴虚动风证 — 123p
  第四十六节:肝风内动—血虚动风证 — 125p
  第四十七节:肝风内动证小结 ———— 127p
  第四十八节:寒凝肝脉证 —————— 130p
  第四十九节:胆热痰扰证 —————— 132p
  第五十节:肾阳虚证 ———————— 135p
  第五十一节:肾虚水泛证 —————— 137p
  第五十二节:肾阴虚证 ——————— 140p
  第五十三节:肾精亏虚证 —————— 142p
  第五十四节:肾气不固证 —————— 145p
  第五十五节:肾不纳气证 —————— 147p

  第五十六节:膀胱湿热证 —————— 149p
  第五十七节:肾病辨证小结 ————— 151p
  第五十八节:心肾不交证 —————— 154p
  第五十九节:心肾阳虚证 —————— 157p
  第六十节:心肺气虚证 ——————— 159p
  第六十一节:心脾两虚证 —————— 161p
  第六十二节:心肝血虚证 —————— 164p
  第六十三节:
  心脾两虚证、心肝血虚证鉴别要点 —— 166p
  第六十四节:肺脾气虚证 —————— 168p
  第六十五节:肺肾阴虚证 —————— 170p
  第六十六节:肝火犯肺证 —————— 172p
  第六十七节:肝胃不和证 —————— 174p
  第六十八节:脾虚肝郁证 —————— 177p

  第六十九节:
  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鉴别要点 —— 180p
  第七十节:肝胆湿热证 ——————— 183p
  第七十一节:
  肝胆湿热证、湿热蕴脾证鉴别要点 —— 186p
  第七十二节:肝肾阴虚证 —————— 188p
  第七十三节:脾肾阳虚证 —————— 191p
  第七十四节:
  脾肾阳虚证、心肾阳虚证鉴别要点 —— 193p

第一节:心血虚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指心血亏虚,导致心的功能低下,表现出以心悸等为临床表现的证。
二、病因:
    1.操心劳神,暗耗心血
    2.慢性失血,影响心的功能
    3.久病之人,耗伤阴血,脏腑功能低下
三、临床症状:
    心的症状+血虚的症状=心血虚证
    1.心悸怔忡
    2.失眠多梦
    3.面色苍白,或淡白,或萎黄 
知识点梳理:
1.心与小肠的关系是什么?
    心与小肠通过经络相联系,彼此互为表里。
2.心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心主血,主血的生成和运行;心主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3.心功能失常可表现的虚证有哪些?
    心气虚,心阳虚,心阴虚,心血虚。
4.心血亏虚的临床症状有哪些?
    一为心功能失常的症状,即心不主血脉的心悸怔忡,心不主神明的失眠多梦; 二为血虚的症状,即面色萎黄或淡白,四肢爪甲及口唇淡白等。 
5.血虚证对心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心血亏虚,影响脏腑功能,主要表现为心的功能低下。
6.心悸怔忡的主要参考指标是什么?
    心率不齐,脉结代(节律不一)。
知识点梳理:
1.心主血脉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血液充盈;心中阳气充足,推动有力;脉管完整有弹性;血液寒温适宜;它脏功能的相互配合。
2.中年女性常见面色萎黄、忧心忡忡、精神不振,中医怎么理解?
    多属操心劳神,暗耗心血,血液亏虚,不荣机体脏腑,神失内守。

第二节:心阴虚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指心中阴液亏虚,滋润宁静失职,出现心功能低下且虚热内生的病证。
二、病因:
    1.劳神过度,暗耗阴血 
    2.温热之邪耗伤阴液
    3.肝肾阴虚,不能上承心脉
三、临床症状:
    1.心悸怔忡
    2.失眠多梦
    3.心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
    心的症状 + 虚热症状 = 心阴虚证
知识点梳理:
1.阴就是血吗?
    不是。具有滋润、抑制、宁静作用的物质为阴,而血位于脉管中,流注全身,发挥滋润濡养的作用,血属于阴。

2.既能驱除热邪,又能生津的中药是什么?
    石膏。
3.导致人体阴液亏虚的最常见因素是什么?
    操心劳神过度,暗耗阴血,导致人体阴液亏虚。
4.阴虚最易出现的症状什么?
    阴虚则热,会出现心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等虚热的现象。
5.虚与热关系的论述出处是哪里?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五心烦热指什么?
     两个手心、脚心发热、心烦。
7.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的共同点是什么?
     共同表现为心悸怔忡,失眠多梦,都属虚证,都可导致心功能下降。
思考题:
1.心血虚证等同于心阴虚证吗?
    不等同。心血虚指心中血液亏虚,不能濡养心神;心阴虚指心中阴液亏虚,宁静、抑制功能下降而见虚热。

2.中医治疗温热类疾病时,最应该注意什么?
    固护人体阴液。
3.中医的虚实含义是什么?
   《黄帝内经》中解释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4.心血虚证和心阴虚证有什么异同?
    两者共同症状是心悸怔忡,失眠多梦。
    不同的是,心血虚证可见面色萎黄或苍白,头晕目眩等;心阴虚证有面色潮红,心烦,潮热盗汗等症状。

第三节:心气虚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指心气亏虚,推动无力,出现以心悸、胸闷、气短为主要症状的证。
二、病因:
    1.素体虚弱或先天不足 
    2.劳倦耗气,过度劳力
    3.年高体弱
    4.久病耗伤
三、临床症状:
    1.心悸怔忡,胸闷
    2.气短,疲乏无力,少气懒言
    3.动则加重
    心的症状+气虚症状=心气虚证
知识点梳理:
1.心气虚证就是心跳加速吗?
    不是。心气虚证主要表现为动力不足,心率和节律的不齐。

2.心气亏虚证出现心悸怔忡与气的哪个功能关系密切?
    气的推动功能。
3.心气虚证的临床症状有哪些?
    一为心的功能失常,即心悸怔忡,胸闷。 二为气的推动功能失常,即少气懒言,疲乏无力,动则加重。
思考题:
1.气就是气力吗?
    是,中医认为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即气力。
2.过劳就一定耗气吗?
    不一定。劳有劳神和劳力之别,其中,过劳最易耗气。
3.爬楼梯或步行时,突然出现手护胸部而停下的人,中医怎么解释?
    多见于心脏疾病,如冠心病或心绞痛,多由于心气亏虚,推动无力所致。
4.心肌缺血、冠心病、心绞痛三者一样吗?
    不一样。 三者患病原因一致,但临床表现轻重不同,心肌缺血最轻,冠心病次之,心绞痛最重。

第四节:心阳虚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指心中阳气亏虚,温运功能失职,出现一系列心功能低下且虚寒内生的病证。
二、病因:
    1 心气亏虚进一步发展为心阳亏虚
    2 脏腑病变损伤心阳
三、临床症状:
    1.心悸怔忡,心阳亏虚,推动失职
    2.心前区疼痛,心气亏虚,推动与温煦功能失职,不通则痛
    3.自汗(冷汗),疲乏。心气亏虚,固摄失职,推动无力则疲乏
    4.畏寒怕冷,心气亏虚,温煦失职
    5.舌质淡苔滑,脉沉迟,甚则结代
知识点梳理:
1.心阳虚证就一定怕冷吗?
    是。阳虚则寒,温煦失职,就会怕冷。

2.阳与血的关系是什么?
    血得温则行,阳足则血流通畅。
3.什么是心悸?
    指心的速率和节律出现异常。
4.心阳虚证的患者会感觉到哪种寒?
    患者会感觉畏寒,穿衣加被得减。
5.心阳虚证的脉象是什么?
    脉沉迟,甚则结代。
6.心阳虚证为什么会出现舌苔滑?
    心阳亏虚,温煦气化失职,津液留滞舌苔而成。
7.心功能异常可直接影响哪个脏腑的功能?为什么?
    小肠,因为心与小肠相表里,通过经脉直接联系。
思考题:
1.心气虚证与心阳虚证相同吗?
    不相同。心阳虚证是心气虚证的进一步发展,心阳虚证指心阳的推动与温煦功能皆失职,以温煦失职为主。
2.阳就是气吗?
    不是。气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其中,阳气是指气中具有温煦,兴奋,推动作用的物质。

3.患有心脏病的人,就一定怕冷吗?
    不一定。心功能异常有虚证和实证的不同,其中,虚证又有气、血、阴、阳的不同。怕冷是指由于心阳亏虚,温煦失职所致。
4.导致心功能低下的虚证主要有哪些?
    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阴虚证,心血虚证。
5.心前区疼痛就一定是虚证吗?
    不一定。有虚证,也有实证,即有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的区别。
6.治疗心阳虚证患者时应注意什么?
    阳虚推动温煦失职,血液和津液停聚成瘀成痰,即出现虚实夹杂的症状,治疗时应在温阳的基础上,注意活血化瘀,化痰通络。

第五节:心阳暴脱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心阳亏虚进一步发展,使心阳衰微,出现危重的病证。
二、病因:
    1.由心阳亏虚进一步发展而来
    2.寒邪内生,暴伤心阳
    3.痰淤阻滞心脉,阳气舒展不利
三、临床症状:
    1.心阳亏虚的基础上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呼吸微弱
    2.胸闷、胸痛的基础上,突然剧烈的冷痛,伴濒死感
知识点梳理:
1.心阳暴脱证最主要的形成因素是什么?
    心阳亏虚。
2.心阳暴脱证就是出冷汗吗?
    不是。指冷汗淋漓,四肢厥冷,精神萎靡,呼吸微弱,脉危欲绝。

3.心脏疾病最严重的证候是什么?
    心阳暴脱证。
4.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暴脱证如何鉴别?
    三者共同的临床表现是心悸怔忡。
    心气虚证强调气虚,兼有自汗,气短,疲乏无力等症状;
    心阳虚证强调阳气亏虚,兼有出冷汗,畏寒肢冷等症状;
    心阳暴脱证强调阳脱,兼有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危欲绝等危重症候。
5.突然剧烈的心前区疼痛最应考虑什么疾病?
    心绞痛。
6.冷汗淋漓就是大量出冷汗吗?
    不是。冷汗淋漓指突然大量出汗,汗出粒粒,汗质清冷且皮肤发凉。
知识点梳理:
1.心阳暴脱证等于心阳虚证吗?
   不相等。心阳暴脱证是在心阳虚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
2.患者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脉危欲绝,最应该考虑是什么证候?
   心阳暴脱证。

3.心阳暴脱证就是虚证吗?
    不是。在阳虚的基础上,由于温煦推动失职,津液停聚,血流不畅,还应有痰浊瘀血的形成,即虚实夹杂,以虚为主。
4.治疗心阳暴脱证时,首先应该做什么?
    口服救心丸。
5.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暴脱证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先有心气虚证,在心气虚证的基础上出现心阳虚证,心阳虚证进一步发展可为心阳暴脱证,三者之间是依次递增的关系。

第六节:心火亢盛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指心火亢盛,迫血扰神,上炎口舌,下移小肠,出现一系列相应症状的病证。
二、病因:
    1.火热之邪内侵
    2.情志过激,郁而化火
    3.过食辛辣刺激之物或补品,蕴而化火
三、临床症状:
    1.心烦失眠
    2.神昏谵语
    3.出血,常见有吐血、衄血
    4.口舌生疮
    5.尿赤灼热、刺痛
知识点梳理:
1.心火亢盛证是虚证还是实证?
    实证。
2.心火亢盛引起口舌生疮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口舌生疮以舌尖起芒刺,红而疼痛为主。

3.心火亢盛的出血特点是什么?
    常见有吐血、衄血,出血色红量多。
4.心与小肠和舌有什么关系?
    心开窍于舌,舌的变化可反映心的功能;心与小肠通过经络相联系,互为表里。
思考题:
1.生活中服各种补品就一定会补吗?
    不一定。补品大多属滋腻之品,过食补品会郁而化火。
2.七窍玲珑心就是心有七窍吗?
    不是。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神,人之七窍是心主神的具体体现。
3.口舌生疮就是心火亢盛吗?
    不是。除心火亢盛,上炎舌络外,还有胃火上炎证。
4.中医怎么理解泌尿系感染?
    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经有火,下移小肠,灼伤血络。

第七节:心脉痹阻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瘀血、痰浊、阴寒、气滞等导致心脉痹阻而出现的病证。
二、病因:
    人体正气不足,出现心阳不振,逐渐发展而来。
三、临床症状:
    1.心阳不振,温煦失职,出现心悸、怔忡;阳气不利,出现心胸疼痛, 痛引肩背;
    2.瘀血痹阻心脉,不通则痛,出现刺痛感,舌紫暗,面色晦暗;
    3.痰浊痹阻心脉,出现心前区闷痛不适,形体偏胖,身体困重;
    4.阴寒痹阻心脉,出现心前区冷痛不适,遇寒痛甚,疼痛剧烈;
    5.气滞痹阻心脉,出现心前区胀痛不适,随情志的变化而变化。

知识点梳理:
1.心脉痹阻证是怎样形成的?
    心脉痹阻证是由人体正气不足,出现心阳不振,导致痰浊瘀血气滞等有形物质的形成,痹阻心脉,不通则痛而成。
2.心脉痹阻证体现了气的哪些功能失职?
    体现的气的推动、温煦、激发等功能失职。
3.心阳不振和心脉痹阻等同吗?
    不等同。心阳不振指心中阳气亏虚,温煦推动功能障碍,若进一步发展,可形成病理产物,导致不通则痛的心脉痹阻证的形成。
4.心脉痹阻证的主要临床症状是什么?
    首见心前区疼痛不适。
5.心前区不适为什么有闷痛、胀痛、冷痛的不同?
   闷痛多见于痰浊痹阻心脉,胀痛多见于气滞痹阻心脉,冷痛多见于阴寒痹阻心脉。
6.冠心病症状的加重有哪些诱因?
    与情志过激、饮食不节、季节气候变化、嗜酒吸烟不良生活习惯等有关。
7.治疗心脉痹阻证就是活血化瘀吗?
    在活血化瘀的同时,还应益气温阳,化痰通络,理气。

思考题:
1.心前区不适为什么会出现肩背部不适?
    中医认为,人体通过经络相互联系。手少阴心经横出腋下,循肩背,到达手臂内侧前缘。因此,心前区不适可牵引至肩背。
2.为什么胖人喜静?
    胖人体内多痰浊,痰浊会阻滞人体气机的运行,特别是主动的阳气,气机运行不畅,故人体喜静而少动。
3.为什么冬天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容易加重,甚或死亡?
    冠心病患者多有瘀血痰浊的形成,冬天天气寒气较重,对人体的阳气产生抑制作用,使血遇寒则凝,加重瘀血痰浊的形成,故症状加重,甚则死亡。
4.冠心病的医嘱除了药物之外,还有哪些?
    注意保暖,且勿受寒;锻炼适度,激发阳气;情志舒畅,保持心情愉悦。
5.心脉痹阻证一定是实证吗?
    不是。心脉痹阻证是由心阳不振,导致痰浊瘀血等有形病理产物形成的本虚标实之证。

第八节:痰蒙心神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痰浊蒙蔽心神,导致神的功能发生变化的病证。
二、病因:
    1.湿浊化痰
    2.情志不遂,郁而化痰
    3.痰浊夹肝风而来
三、临床症状:
    1.神志昏糊,甚则昏不知人。湿浊化痰,蒙蔽心神;
    2.精神抑郁,表情呆板,喃喃自语,行为异常,如癫证。情志不遂,郁而化痰,蒙蔽心神;
    3.猝然仆倒,不省人事,手足抽搐,牙关紧闭,口吐涎沫。痰浊夹肝风而成。
知识点梳理:1.风邪的特点是什么?
    善动不拘,善行数变。
2.《黄帝内经》中怎么描述肝风?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3.痰浊蒙蔽心神最容易出现什么症状?
    痰浊蒙蔽心神可见神志不清;精神抑郁,表情呆板,喃喃自语,行为异常;猝然仆倒,不省人事,手足抽搐,牙关紧闭,口吐涎沫等神乱的症状。
4.最易引起痰浊蒙蔽心神的因素是什么?
    情志过激。
思考题:
1.中医对抑郁证有怎样的认识?
    抑郁证相当于中医中的癫证,中医认为主要由情志不遂,气机不畅,郁而化痰,痰蒙心神而成。
2.生活中常见的“羊癫疯”是什么病?
    “羊癫疯”就是中医里的癫痫病,发作时常见猝然仆倒,不省人事,手足抽搐,牙关紧闭,口吐涎沫等症状,多由肝风夹痰上行,扰动心神而成。
3.临床在治疗痰蒙心神证时应该注意什么?
    在化痰开窍的同时,应该注意疏通人体气机,保持心情舒畅。

第九节:痰火扰神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火热之邪与痰交结在一起,扰动神明而出现的一组证。
二、病因:
    1.外感温热之邪,灼液成痰;
    2.情志内伤,郁而化火,渐灼津液成痰。
三、临床症状:
    1 壮热,面赤,目赤,口渴。火热内盛则壮热,迫血妄行则面赤目赤,焦灼津液则口渴;
    2 烦躁不安,失眠,多梦。火热扰神所致;
    3 神昏,谵语,失志。痰火蒙窍,神窍不清。
知识点梳理:
1.精神类疾病主要表现为哪些症状?
    主要表现为言语、行为、情志等的异常。
2.痰火扰神证与痰蒙心神证的区别是什么?
    痰火扰神证主要表现为壮热,面赤,口渴,失眠多梦,烦躁不安,神昏谵语等症状; 痰蒙心神证主要表现为精神抑郁,表情呆板,神志昏糊等症状。 

3.痰火扰神证与痰蒙心神证的共同点是什么?
    都有神志异常的表现。
4.为什么会形成痰火扰神证?
    外界温热之邪或情志内伤,郁而化热,渐灼人体津液成痰,痰火交结,扰动心神而成。
思考题:
1.老百姓口中的“疯”,中医怎么理解?
    老百姓所说的“疯”主要指行为、言语的异常,通常指中医中的狂证,由痰火扰神而成。
2.痰火扰神证治疗时应该注意什么?
    首先要清热化痰开窍,其次要注意保持情志舒畅,生活环境稳定,变动性小。
3.导致神志异常的病证有哪些?
    主要有痰火扰神的狂证,痰蒙心神的癫证,肝风夹痰上扰神明的癫痫。

第十节:瘀阻脑窍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瘀血阻滞于脑窍而表现出一系列症状的病证。
二、病因:
    1.外伤后出现离经之血,血液停聚于脑窍而成瘀血;
    2.久痛之人,瘀血入络,导致瘀血阻滞于脑络。
三、临床症状:
    1.头部疼痛(刺痛),固定不移,经久不愈;  
    2.头晕,瘀血阻络,血不荣窍;
    3.心悸,健忘,不寐等,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神失所养。
知识点梳理:
1.突然出现头痛欲裂,并伴随呕吐,随后猝然昏仆,意识模糊,手足僵硬,应该考虑什么疾病?
    瘀阻脑窍的脑中风。
2.瘀阻脑窍证应该怎么治疗?
    活血化瘀,醒神开窍。
3.生活中最常见的瘀阻脑窍证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外伤导致头颅出血,形成离经之血,阻滞脑窍而成。

4.瘀血阻滞经络最主要的临床症状是什么?
    疼痛,且有刺痛感,痛处固定不移,经久难愈。
5.脑梗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瘀血停聚脑络,使气血运行不畅,导致不通不荣。
6.最容易引起脑梗的原因是什么?
    突然的情志过激。
7.瘀血阻窍证常见疾病有哪些?
    脑梗,脑中风,心梗,冠心病,高血压等。
思考题:
1.西医的三叉神经痛等同于中医的瘀阻脑窍吗?
    等同。两者都有头部刺痛难忍,固定不移,如有刀割的症状。
2.瘀阻脑窍证就一定是虚证吗?
    不一定。外伤引起的瘀血停聚脑络,导致不通则痛为实证;
    而久病瘀血入络,引起经脉阻滞不畅,导致气血不能荣养脑窍,形成不荣则痛为虚实夹杂证。
3.瘀阻脑窍可以引起高血压吗?
    可以。瘀血阻滞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不能上达脑络,脑络失养,若此时情绪激动或外界刺激明显,则容易出现血随

气逆,上犯脑络,而导致血压升高,甚或中风。
4.瘀阻脑窍的患者应该怎么护理?
    平时注意保暖;保持心情舒畅;适当锻炼以激发人体阳气;饮食规律,勿食冷饮;生活起居有节。
5.心梗与脑梗可以用相同方法来治疗吗?体现了中医学的什么观点?
    可以。心梗和脑梗都有瘀血阻络,只是部位不同,都有固定不移,且如刀割的疼痛,治疗时都可用活血化瘀,醒神开窍的方法。体现了中医学异病同治的观点。

第十一节:小肠实热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心火下移小肠,热邪迫及膀胱所表现出的一组实热的证。
二、病因:
    心火下移小肠,热邪迫及膀胱
三、临床症状:
    1.尿灼热,尿痛,尿频,尿短赤。热邪下迫膀胱;
    2.心烦,失眠。热扰神明;
    3.口渴,口舌生疮。心火上炎口舌。

知识点梳理:
1.小肠的生理功能是什么?
    分清别浊。
2.膀胱的生理功能是什么?
    储存和排泄尿液。
3.心经有火主要表现为哪几方面?
    心火上炎口舌,出现口舌生疮等症状;心火下移小肠,出现尿灼热,刺痛,频数等症状;心火扰神,出现心烦,失眠多梦等症状。
4.心火下移小肠导致的膀胱刺激症状,中医病名是什么?
    淋证中的热淋。
5.清心火最常用什么方药治疗?
    导赤散。
6.心火上炎口舌,导致口舌生疮的特点是什么?
    溃疡多在舌尖出现,呈芒刺状,且疼痛明显,伴有口渴、心烦等症状,为阳性溃疡。
思考题:
1.心火下移小肠为什么会出现膀胱的症状?
    饮食物在经过胃和小肠吸收后,可将对人体有用的精微物质

通过脾的升清作用,上输到肺,再通过肺的宣发肃降布散全身。
    其中,对人体没用的糟粕物质通过小肠的别浊下传于大肠和膀胱,继而排出体外。因此,心火下移小肠,使热邪随津液下传于膀胱从而有了膀胱的症状。
2.中医学怎么解释下泌尿系感染?
    下泌尿系感染主要表现为尿灼热,尿痛,尿频,尿短赤,尿刺痛等膀胱刺激症状,相当于中医中的淋证,为热邪下迫膀胱,损伤脉络而成。
3.心火亢盛就是心烦失眠吗?
    不全是。心火旺盛,扰及神明,出现心烦失眠等症状。
    若心火上炎口舌,灼伤舌络,则会出现口舌生疮。若心火下移小肠,热邪迫及膀胱,则会出现膀胱排尿障碍的症状。
4.膀胱刺激症状就一定是心火下移吗?
    不一定。除了心火下移小肠外,还有膀胱湿热证。治疗时在清心火的同时,还应该兼顾利湿。

第十二节:肺气虚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肺气不足,使宣降失职,导致卫外功能障碍的病证。
二、病因:
    1 肺病已久,耗伤肺气
    2 脾虚运化失职,生气不足
三、临床症状:
    1.咳嗽,甚则咳喘。肺气亏虚,宣降失职
    2.咳痰,质地清稀。肺气亏虚,津液不化,停聚成痰
    3.易感冒,畏风寒,怕冷。卫外御邪功能障碍
    4.少气懒言,气短乏力,动则加剧。宗气不足
知识点梳理:
1.肺与哪个脏腑的关系最为密切?
    大肠,肺与大肠相表里。
2.宗气是什么?
    宗气指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以及脾胃所运化的水谷之气,在肺中气化而成。

3.气虚的共同症状是什么?
    少气懒言,气短,乏力,精神不振。
4.恶风寒怕冷是什么原因?
    人体阳气亏虚,卫外御邪功能下降而致。
思考题:
1.为什么人们常说“虚”?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五脏主藏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而五脏中精气血津液的不足,直接影响人体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人们在疾病的认识时多责之于“虚”。
2.为什么脾虚会出现肺功能障碍?
     脾在五行应土,主运化,肺在五行应金,主气,两者存在着相生的关系,即土生金。
    肺主气,主宗气的生成,宗气一方面来源于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另一方面为脾胃运化的水谷之气,若脾运化功能障碍,可出现生气乏源,则肺气亏虚,出现肺功能障碍,即脾肺两虚。
3.感冒就一定会怕冷吗?
     不一定。常见的感冒主要有风寒和风热的不同,风寒感冒可表现为恶寒怕冷,发热,无汗,咽痒,鼻塞,流清涕,咳嗽,

咳清稀白痰等。
    风热感冒可表现为发热重,伴少许恶寒,汗出,咽痛,鼻塞,流黄浊涕,咳黄痰等。

第十三节:肺阴虚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肺阴亏虚,虚热内生,导致滋润功能失职,清肃能力下降的病证。
二、病因:
    1 外感温热之邪,伤及津液;
    2 久咳伤阴;
    3 痨虫伤肺,耗伤阴液。如肺痨。
三、临床症状:
    1.干咳无痰。肺阴亏虚,宣降失职;
    2.痰少而黏。肺阴亏虚,虚热内生,伤及津液;
    3.咯血,或痰中夹血丝。肺阴亏虚,虚热内生,灼伤肺络;
    4.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甚则骨蒸潮热。肺阴亏虚,虚热内生。
知识点梳理:
1.肺的特性是什么?
    喜润恶燥。

2.咳就是嗽吗?
    不是。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临床上常两者相兼为患,谓之咳嗽。
3.肺阴虚的典型症状是什么?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
4.肺阴虚证与肺燥证的鉴别点是什么?
    两者的共同点都有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或夹少量血丝。
    肺阴虚证多伴有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等虚热内生症状;肺燥证多伴有口干舌燥,咽痒痛等外感症状,肺燥证由于感受风寒或风热的不同,又有温燥和凉燥的不同。
5.肺阴虚证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滋阴润燥。
思考题:
1.血从口中而出就是吐血吗?
    不是。若血从肺中而来,经气管咯出,就是咯血; 若血从胃中而来,从食道而来,就是吐血。 
2.干咳就一定是肺阴虚吗?
    不一定。若干咳伴有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等虚热症状,多是肺阴虚证。

    若干咳伴口干舌燥,咽痒痛,恶风寒或风热等外感症状,多是外感风燥证。

第十四节:风寒袭肺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也称“风寒客肺证”,指风寒之邪侵袭肺卫,导致宣降功能失职的病证。
二、病因:
   风寒之邪侵袭肺卫
三、临床症状:
   1.咳嗽,咳痰。风寒犯肺,宣降失常。
   2.痰多,清稀泡沫状。水液输布障碍,津液停聚。
   3.恶寒,发热,无汗。风寒侵袭肌表,闭塞腠理,正邪交争。
风寒袭肺证与感冒的区别:

知识点梳理:
1.最容易引起咳嗽的病因是什么?
    外感邪气,肺失宣降。
2.导致无汗的病机是什么?
    外感风寒,闭塞腠理。
3.发热的机理是什么?
    外感邪气,蕴遏肌肤,正气奋起抗邪,导致正邪交争于肌表而发热。
4.风寒袭肺证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咳嗽,咳痰,加恶寒发热,无汗,咽痒等卫表症状。
5.风寒袭肺证的脉象是什么?
    脉浮紧。
思考题:
1.怎么理解“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善行数变,一年四季皆有,且以春季为甚,侵犯人体时,可和其他五淫相兼为患。
2.风寒邪气侵袭人体,一定会引起咳嗽吗?
    不一定。风寒犯表时,多以恶寒怕冷,发热,无汗,项背部酸痛等肌表症状为主,风寒入里犯肺时,才可出现咳嗽,两者有邪气深浅的不同。

第十五节:风热犯肺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指风热之邪侵犯肺卫,宣降失职而出现一系列症状的病证。
二、病因:
    外感风热之邪侵犯肺卫
三、临床症状:
    1 咳嗽
    2 黄痰、浊涕
    3 咽喉部红肿疼痛
    4 胸闷、胸痛
    5 恶寒发热
风热犯肺证与风热表证的比较:

知识点梳理:
1.风热犯肺证的病位在哪?
    肺。
2.风热和风寒引起的发热有什么不同?
    风热发热重,风寒较风热发热轻。
3.风热侵袭人体会出汗吗?
    会,风热侵袭肌表,导致腠理开泄,汗液外泄。
4.咽喉部红肿热痛考虑什么?
    考虑外感风热之邪,侵袭咽喉而成。
5.咳嗽的机理是什么?
    外感邪气,侵犯肺卫,导致肺失宣降而发为咳嗽。
6.风热之邪侵犯肺卫,为什么会流涕?
    肺开窍于鼻,风热之邪犯肺,肺失宣降,导致鼻窍对津液的固摄失职,而出现流涕,又因热邪煎灼津液,因此流黄涕。
思考题:
1.外邪犯肺为什么会出现咽喉部症状?
    肺经上连息道,且咽喉为肺之门户,肺受邪,则会上传咽喉而表现为咽喉部不适,反之,邪气从口鼻而入,必然经过咽喉,咽喉部感邪也可表现出相应症状。

2.风寒与风热犯肺最明显的鉴别点是什么?
    风寒袭肺证主要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咽痒,鼻塞流清涕,咳清稀泡沫痰,脉浮紧。风热犯肺证主要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轻,汗出,咽喉部红肿疼痛,咳黄痰,脉浮数。
3.外感风热就一定是风热犯肺吗?
    不一定。由于感受风热之邪的部位不同,有在表和在里的不同。在表多表现为发热,恶风寒,汗出等卫表症状;在里则多表现为咳嗽,咳黄痰等肺失宣降的症状,以及风热犯表的卫表的症状。

第十六节:风燥犯肺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燥邪侵犯肺卫,引起宣降失职,而出现一系列症状的病证。
二、病因:
    外感燥邪(多为秋燥)而引起。
三、临床症状:
    1.咳嗽
    2.无痰,或痰少而黏,难以咯出,伴恶寒发热
    3.鼻咽干燥
燥邪犯肺证与肺阴虚证的比较:

知识点梳理:
1.肺的特性是什么?
    喜润恶燥。
2.燥邪多在哪个季节出现?
    秋季多见。
3.表证的最主要临床表现是什么?
    恶寒发热。
4.燥邪会直接伤及人体的哪一种精微物质?
    燥邪容易伤津,导致人体津液亏虚。
5.风燥犯肺证的治则是什么?
    润肺止咳。
6.风燥犯肺证最容易出现的临床症状是什么?
    干咳,无痰或少量黏痰。
思考题:
1.“有一份恶寒,便有一份表证”怎么理解?
    恶寒为外感邪气欲入里侵犯人体,损伤人体的阳气,使温煦功能下降的反映,同时也反映了邪气此时停留在肌表,尚未入里。

2.干咳无痰,或咳少量黏痰一定是燥邪犯肺吗?
    不一定。肺阴亏虚也会出现干咳无痰,或少量黏痰。
3.风燥犯肺证等同于肺阴虚证吗?
    不等同。两者都有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
    风燥犯肺证同时兼有口干舌燥等干燥症状。肺阴虚证同时兼有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等虚热症状。
4.秋冬季应该怎么调养?
    秋冬季燥邪为患,风燥侵犯人体,容易伤及人体津液,其中最易导致肺的宣发肃降失职,而出现干咳,因此,秋冬季应滋养肺阴,多喝水来补充人体津液,同时注意保暖。

第十七节:肺热炽盛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热邪侵犯肺经,导致肺中热盛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的病证。
二、病因:
    1 外界热邪入里,灼伤肺络
    2 外寒入里,蕴而化热
三、临床症状:
    1 咳、喘
    2 壮热,咳黄稠痰,痰鸣
    3 口渴,口干,便秘 

知识点梳理:
1.喘的病理机制是什么?
    热邪犯肺,煎灼津液成痰,导致呼吸急促,带动痰在咽喉部震动,而表现为喘。
2.肺热炽盛证的脉象是什么?
    为洪数脉。
3.肺热炽盛证的舌象是什么?
    舌质偏红,苔偏厚腻。
4.肺热炽盛证会发热吗?
    会。多表现为高热或壮热。
思考题:
1.外感的发热等同于肺热炽盛证的发热吗?
    不等同。外感发热体温低,肺热炽盛证为高热或壮热,体温高于38.5摄氏度。
2.咳就是喘吗?
    不是,喘在咳的基础上,伴有呼吸急促,咽喉间有痰鸣音。
3.肺热炽盛证为什么会出现便秘?
    肺与大肠互为表里,热邪可循经下传大肠,煎灼津液,导致大便干结,难以排出,出现便秘。

4.发热就一定是表证吗?
    不一定。发热伴恶寒属于表证;单纯发热,特别是高热或壮热多为肺热炽盛证。

第十八节:痰热壅肺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痰热交结,壅滞于肺而引起的病证。
二、病因:
    1.邪热犯肺,灼津成痰;
    2.痰饮之邪,加外感风热之邪,交结而成;或痰饮郁而化热而成。
三、临床症状:
    1.壮热或者高热
    2.咳嗽,喘粗
    3.痰稠黄,有腥臭味
肺热炽盛证与痰热壅肺证的辨别比较:

知识点梳理:
1.痰热壅肺证的病机是什么?
    痰热交结于肺中,导致宣发肃降功能下降而成。
2.痰热壅肺证与肺热炽盛证有什么不同?
    两者都有热象和咳痰,但痰热壅肺证偏于痰热,痰的症状较明显,其热象较肺热炽盛证弱。
3.痰热壅肺证一定会出现喘吗?
    是,痰热阻塞气道,出现呼吸急促,且痰鸣音亢进。
4.痰热壅肺证的治法是什么?
    清热化痰并重。
5.若痰色黄质黏,且有腥臭味,应考虑是什么证?
    痰热壅肺证。
思考题:
1.咳黄痰就是肺中有痰热吗?
    咳黄痰首先考虑有热邪,其次考虑量多与量少,若量少而黏,可考虑燥邪伤肺或肺阴虚,若量多,考虑肺热炽盛证或痰热壅肺证,其中,若痰有腥臭味,考虑痰热壅肺证。
2.为什么痰会有腥臭味?
    痰的腥臭味,多由于肺中痰饮与热邪交结,或郁而化热,灼

伤肺络,使血液混入痰中而成,其中,腥味为败血的味道,臭为热邪的味道。
3.肺热炽盛证与痰热壅肺证相同吗?
    不相同。两者病因都在肺,都可表现为咳嗽,咳痰,色黄质黏,甚则喘,高热或者壮热等热象。但肺热炽盛证的热象较痰热壅肺证的重,即痰热壅肺证咳痰,色黄质黏,且有腥臭味,喘时伴有明显的呼吸音急促,喉中痰鸣音明显; 而肺热炽盛证的痰无明显的腥臭味,喘时呼吸音轻微,需借助听诊器才能听到痰鸣音。

第十九节:寒痰阻肺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也叫痰饮阻肺证,指寒痰互结,阻滞于肺而成的病证。
二、病因:
    1.宿有痰饮,外感寒邪;
    2.中阳不足,水液不化,水谷精微不运,聚而成痰饮。
三、临床症状:
    1 咳嗽
    2 咳痰,质地清稀色白,呈泡沫状
    3 痰鸣或哮鸣音
    4 胸闷
知识点梳理:
1.素有痰饮伏肺的患者,应特别注意什么?
    切勿感受寒邪,注意保暖。
2.最容易引起哮喘的原因是什么?
    外感寒邪,引动体内痰饮而发。
3.痰饮是怎样形成的?
    阳气不足,脾胃运化失职,加上肺宣发肃降失常,体内水液

输布障碍,聚而成痰饮。
4.寒痰阻肺证常用的方药是什么?
    小青龙汤。
思考题:
1.秋冬季易复发加重的老慢支,中医怎么看?
    老慢支属于中医的哮喘,多有痰饮伏肺,而秋冬季自然界寒气逐渐加重,此时,肺中痰饮与外界寒邪交结而成寒痰,阻滞于肺,而发为哮喘。
2.夏季就一定是感受热邪吗?
    不一定。夏季自然界热邪较重,人体容易感受热邪而致病,其中,以暑邪导致的中暑为多见。
 但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了“空调房”,若空调温度太低,与自然界温度相差较大,人体在不能及时适应的情况下就容易感受寒邪而发病。
3.寒饮阻肺导致的疾病,就一定表现为寒证吗?
    寒饮阻肺初期表现为寒性症状,但若感受热邪,或病久不愈,会郁而化热,表现出寒热夹杂的证。
4.素体阳虚的患者应怎么调理?
    阳虚体质容易感受寒邪而发病,因此平时应注意保暖,食温热类食物,注意固护脾胃。

第二十节:饮停胸胁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饮邪停聚在胸胁,引起气机不利(蕴滞)的病证。
二、病因:
    1.中阳不振,聚而成饮;
    2.感受寒邪,肺宣发肃降失职,导致通调水道的功能下降。
三、临床症状:
    1 胸胁部胀满不适
    2 胸胁部疼痛,伴咳嗽,转侧时加重 
    3 头晕,目眩  
知识点梳理:
1.饮邪停聚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人体的阳气不足,尤其是脾肾阳气亏虚。
2.中阳不振主要指哪个脏腑的阳气?
    主要指脾的阳气。
3.水液的布散和哪个脏腑的功能最为密切?
    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的功能。

4.《黄帝内经》中怎么描述“清阳”和“浊阴”?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5.饮停胸胁证最常见的症状是什么?
    胸胁部胀满,甚则疼痛不适,伴有咳嗽,转侧时加重,头晕目眩。
6.导致饮邪停聚的外因是什么?
    外感寒邪,伤及人体阳气。
7.胸胁部胀满不适最主要的病机是什么?
    气机不畅,蕴滞于胸胁,即不通则痛。
8.最早记载饮证的著作是哪部?
    张仲景的《伤寒论》。
思考题:
1.人体内水液代谢障碍后会产生哪些病理产物?
    先形成具有弥散状的湿邪,湿邪聚而为水邪,水邪不去,阳气温煦布散不足,则积水成饮邪,饮邪停聚日久,聚而成痰。
2.水饮的形成与哪些脏腑关系密切?
    肺主宣发肃降,脾主运化,肾主蒸腾气化。
3.为什么饮停胸胁证可出现头目症状?
    饮邪停聚,易伤及人体阳气,清阳不足,不能上达头窍,使

头窍失养,出现头晕目眩等症状。
4.中医怎么解释胸腔积液?
    胸腔积液相当于中医的饮停胸胁证,指由于中阳不振,或感受寒邪,伤及人体阳气,水液停聚于胸膜腔而成。

第二十一节:风水相搏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感受风邪,影响肺的宣降功能,导致水液泛溢肌肤的病证。
二、病因:
    主要为感受风邪,风水相搏,泛溢肌肤而成。
三、临床症状:
    1 眼睑、面目水肿、全身水肿;
    2 恶寒发热。若风热相兼为患,表现为发热重而恶寒轻,并伴有咽喉部红肿热痛;若风寒邪气相兼为患,表现为恶寒重而发热轻。
知识点梳理:
1.风水相搏证的病位在哪?
    病位在肌表。
2.颜面部浮肿在什么情况下属于风水相搏证?
    感受风邪后引起的眼睑、面部水肿,然后逐渐蔓延全身,才属于风水相搏证。
3.水肿病的形成和什么因素最为相关?
    人体阳气亏虚,气化失职。

4.风水相搏证是表证还是实证?
    属表证。
5.肾小球肾炎初期表现为下眼睑有卧蚕状眼袋,且皮薄光亮,并伴有恶寒发热,中医考虑什么证候?
    风水相搏证。
思考题:
1.风水相搏证的风水和我们说的风水一样吗?
    不一样。风水相搏证讲的是外感风邪,使肺的宣降功能下降,导致水液停聚,泛溢肌肤而成的水肿。
    我们平时所说的风水,通常指建房子时选址,讲究要依山傍水,又不易受自然界灾害干扰。
2.浮肿就一定是水肿病吗?
    不是。若晨起或运动后,颜面部或四肢末梢有轻微的浮肿,但可在短时间内自行消退者,属于生理性浮肿,可不做病态。
    若浮肿不可消退,必须治疗后消退,或有相关疾病者,属于病理性浮肿,即水肿病。
3.感受风邪为什么会发生水肿?
    风邪善行而数变,侵犯人体时,易伤阳气,特别是人体上部。

    风邪袭表,蕴遏肺气,使宣发肃降功能失常,导致水液布散障碍,形成水邪,两者相互搏结,泛溢肌表,形成水肿。
4.风水相搏证引起的水肿有什么特点?
    先从眼睑,颜面肿起,然后逐渐发展为全身浮肿,且皮肤变薄有光亮,其发病快,来势凶猛。

第二十二节:大肠湿热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湿热之邪侵犯大肠,导致传导失职的病证。
二、病因:
    1.外感暑热之邪,侵犯大肠,传导失职;
    2.饮食不洁,喜食辛辣,郁而化热,灼伤肠络,导致传导失职。
三、临床症状:
    1.腹泻,腹痛。湿热之邪,侵犯大肠,导致传导失职。
    2.暴注下迫,臭味重,肛门灼热。热迫津液。
    3.脓血便,伴里急后重。湿热之邪灼伤肠道,肠络损伤。
知识点梳理:
1.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什么?
    大肠主津,传导糟粕。
2.大肠湿热证主要发生在什么季节?
    以夏天为多。
3.出现腹泻最主要的病机是什么?
    外邪侵犯大肠,导致大肠传导失职。

4.大肠湿热证引起的腹泻有什么特点?
    腹泻时除有腹痛感外,还伴有暴注下迫,臭味重,肛门灼热等。
5.治疗痢疾常用的中药是什么?
    马齿苋。
思考题:
1.为什么夏天,特别是暑天,容易发生泄泻?
    夏天,特别是暑天,自然界多湿热之邪,湿热之邪侵犯大肠,或饮食不洁,郁而化热,使大肠传导功能障碍而发为泄泻。
2.肠胃炎就是痢疾吗?
    不是。肠胃炎主要原因是饮食不洁,导致大肠传导失职,而发为腹泻。
    痢疾多发于夏季,原因主要是湿热之邪侵犯大肠,导致大肠传导失职,不仅表现为腹泻,还伴有里急后重,有脓血便等。
3.大便不成形就是腹泻吗?
    不是。两者有程度的不同,大便不成形指大便质软、溏,量少,需多次排出;腹泻不光有大便不成形的表现,还有腹痛,便意急迫等症状。

第二十三节:热结大肠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邪热入里,与糟粕相互搏结而成的病证。
二、病因:
    邪热入里
三、临床症状:
    1.壮热,日晡(下午2~5点)发热。热邪入里,内传大肠;
    2.便秘。热邪内结大肠,煎灼津液;
    3.热结旁流,呈稀水状,色黄,味极臭。燥屎内结;
    4.神昏谵语。热邪扰及神明。
知识点梳理:
1.日晡讲的是什么时候?
    下午两点到五点。
2.大便排出困难,兼稀水状,味极臭,色黄的粪便排出,这是泄泻吗?
    不是,是热结旁流证,因为热结大肠,煎灼津液,出现大便干结,难以排出,导致新成粪便只能从缝隙流出,且味极臭,色黄。

3.治疗热结大肠最经典的方剂是什么?
    张仲景的大承气汤。
4.导致大便干结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热邪煎灼津液,导致燥屎内结。
5.所有的便秘都可以用泻下药来治疗吗?
    不可以。只有热邪入里传入大肠,造成的燥屎内结的病证可用。
思考题:
1.热结大肠证为什么会出现日晡发热?
    大肠经对应一天中下午的两点到五点,在这段时间里,大肠的阳气最足,若出现发热就叫日晡发热。
 此时的发热就像潮水的涨落一样,很有规律,所以又叫日晡潮热。
2.热结旁流和腹泻一样吗?
    不一样。热结旁流指热邪入里传入大肠,煎灼津液,使燥屎内结于肠道,难以排出,造成新形成的粪便只能从缝隙流出,呈稀水状,色黄,味极臭。
    腹泻指寒邪或湿热之邪伤及大肠,导致大肠传导失利,主津功能障碍,而成大便不成形,排除不爽的症状。

第二十四节:肠燥津亏证
课程总结:
一、含义:
    大肠津液亏虚,传导失职,引起燥屎内结的病证。
二、病因:
    1 温热病后期,肠道津液亏虚;
    2 汗、吐伤津;
    3 年迈体弱,或久病耗伤肠道津液(最常见)。
三、临床症状:
    便秘,大便呈羊粪球状,几天一行,排出困难。
便秘常见类型及治法:

知识点梳理:
1.为什么老年人常伴有便秘?
    老年人年迈体弱,多存在着阴液的亏虚,而人体肠道津液亏虚,滋润功能下降,导致燥屎内结,而成便秘。
2.津液亏虚型便秘最常见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增液行舟,养阴养血。
3.便秘是什么?
    便秘指各种原因造成的大肠传导功能障碍,使燥屎内结,排出困难的症状。
4.常见便秘都有哪些证型?
    小肠实热证,热结大肠证,肠燥津亏证。
思考题:
1.便秘就一定是有热邪吗?
    不一定。各种造成大肠传导功能下降的原因,都可导致便秘。如热邪煎灼肠道津液,导致传导功能障碍的便秘;或者湿热下注大肠,导致传导功能障碍的热结旁流证;或气血津液亏虚,导致肠道功能紊乱的便秘。
2.番泻叶可以治疗便秘吗?
    番泻叶治疗热邪蕴滞肠道,导致肠道功能障碍的热秘有效,但对津液亏虚型便秘就不可用,会伤及津液。

第二十五节:肠虚滑脱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大肠阳气亏虚,固摄失职,出现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证。
二、病因:
    主要为久泻久痢不止,治疗不及时或者治疗不得当而成。
三、临床症状:
    1.泻下无度,或大便失禁。固摄失职。
    2.下腹部隐隐作痛,畏寒,饮食怕凉。阳虚则寒。
    3.下腹部胀痛。气滞运行不畅。
四、治疗原则:
    温阳补气、止脱升阳、利小便
知识点梳理:
1.为什么有人会出现多年的腹泻?
    人体阳气亏虚,特别是脾肾之阳的不足,使气的温煦和固摄功能障碍,肠道传导糟粕和泌别清浊的功能下降而形成。
2.肠虚滑脱证的主要临床症状是什么?
    泻下无度,或大便失禁,伴有下腹部隐隐作痛,畏寒怕冷,食寒凉加重。

3.肠虚滑脱证引起的腹泻应该怎么治疗?
    温阳益气,收敛止泻,佐以利小便。
4.常用升阳的药有哪些?
    柴胡,升麻,黄芪。
思考题:
1.为什么长期腹泻的人会畏寒怕冷?
    长期腹泻,津液过度耗泄,使气随津脱,耗伤人体阳气,导致温煦固摄失职,而出现腹泻不止,且畏寒怕冷的症状,即阳虚则寒。
2.长期腹泻的人应该怎么治疗?
    不仅要用酸敛收涩的药物来涩肠,更要用温阳益气的药物,使阳气升而腹泻止,除此之外,还可用利小便实大便的药物来泌别清浊。

第二十六节:脾气虚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脾气虚弱,导致运化失常所表现的出一组症状。
二、病因:
   1.饮食失宜,劳倦过度,忧思过度;
   2.先天不足,久病耗伤, 年高体弱。
三、临床症状:
   1.纳呆,腹胀,便溏。脾气虚弱,清气不升,浊气不降;
   2.肌肉瘦削,肢体困重,面色萎黄无华。水谷精微不足,气血乏源;
   3.疲乏,少气,懒言。脾气亏虚,推动无力。
知识点梳理:
1.《黄帝内经》怎样描述脾气与胃气的运动关系?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
2.脾和胃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升降相因,纳运相协,燥湿相济。

3.最常见引起脾气亏虚的原因是什么?
   饮食失宜。
4.脾气虚弱导致泄泻的机理是什么?
   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清阳之气不能上升,导致水谷精微不升反降,引起完谷不化之泄泻。
思考题:
1.怎么理解脾与胃的关系?
   脾气主升,胃气主降,共同调节全身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为脏腑气机升降的枢纽,即升降相因;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饮食水谷先入于胃,经过初步的腐熟消化,再在脾的运化作用下,转化为人体所需的水谷精微,即纳运相协;
   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共同为饮食水谷的运化创造条件,即燥湿相济。
2.“思则气结”的机理是什么?
   长期忧思伤脾,导致脾气郁结,影响脾的运化动能,或者脾气虚弱,气机不畅,影响情志,表现为忧思。
3.肢体沉重一定是湿邪吗?
   不一定。脾气亏虚,运化失职,肢体失养,也会表现为肢体沉

重。
4.为什么久病之人常伴有腹泻?
    久病之人,耗伤人体正气,导致脾气亏虚,清阳不升反降而成;或者由于长期患病,过度忧虑,损伤脾气,脾气不足,运化无力而成。

第二十七节:脾气下陷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脾气升举无力所表现出来的一组症状。
二、病因:
    1.脾气虚证发展而来
    2.劳倦过度
    3.久泻久痢
    4.产后失养
三、临床症状:
    1.疲乏无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等气虚推动无力的症状;
    2.泻下无度,伴左侧下腹部下坠感,便意频频。气虚上举无力;
    3.小腹部坠胀,尿意频频,且尿无力。脾气下陷,固摄失职;
    4.甚则内脏下垂,常见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等。脾气下陷。

知识点梳理:
1.脾气下陷证与脾气亏虚证的关系是什么?
    脾气亏虚,进一步发展而成脾气下陷证。
2.脾气下陷证的腹泻有什么特点?
    泻下无度,伴左侧下腹部下坠不适,便意频频,或者小腹部坠胀,尿意频频,且尿无力,并有脾气亏虚的症状。
3.常见的内脏下垂有哪些?
    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等。
4.脾气虚证和脾气下陷证共同的症状有哪些?
    都有疲乏无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纳呆,腹泻等症状。
5.常用治疗脾气下陷证的方药是什么?
    补中益气汤。
思考题:
1.脾气下陷的泄泻有哪些症状?
    脾气下陷证的泄泻指腹泻日久,耗伤脾气,引起脾气不能升举,出现泻痢不止,肛门下坠感,下腹部坠胀,伴疲乏无力,少气懒言等脾气虚证的表现。
2.为什么要“坐月子”?
    妇女生产时有出血现象,气随津脱,导致气血亏虚,人体正

气虚弱,免疫力低下,通过“坐月子”可补养人体气血,恢复正气。
3.下腹部坠胀不适,伴有排尿无力就是淋证吗?
    不是。下腹部坠胀不适,伴有排尿无力,尿意频频多由于气陷升举无力,常用补中益气汤来化裁治疗;
    淋证不仅有尿频,尿不利,下腹部坠胀不适,还有尿道的刺痛感。

第二十八节:脾阳虚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脾阳亏虚,温煦功能失职,阴寒内生所表现出的一组症状。
二、病因:
    1 脾气虚证进一步发展而来;  
    2 过食生冷、寒凉;
    3 外寒直中,损伤脾阳。
三、临床症状:
    1.纳呆,腹胀;脾气亏虚,升降失职。
    2.脘腹隐痛,喜温,喜按。阴寒内生,气机不畅。
    3.腹泻稀溏,甚则完谷不化。腐熟失职,运化无权。
    4.下肢浮肿,以膝关节以下或脚踝部为主。阳虚不运,水液泛溢。
    5.带下清稀,量多。阳虚不运。
知识点梳理:
1.脾阳亏虚证与脾气亏虚证的关系是什么?
    脾气亏虚,长期发展,损伤脾阳,温煦失职,进而造成脾阳亏虚。

2.脾阳与胃腐熟的关系是什么?
    脾阳就像釜底火,火旺才能有利于胃中食物的 腐熟。
3.女子带下的作用是什么?
    起滋养润滑的作痛,并对机体起屏障作用。
4.脾阳亏虚的下肢浮肿有什么特点?
    下肢浮肿以膝关节以下或脚踝部为主,并伴有脾阳亏虚的症状。
思考题:
1.脾阳虚证与脾气虚证的区别是什么?
    两者皆以纳呆,腹胀,便溏为主症,皆可见全身机能活动减退的症状。
    但脾阳虚证多由脾气虚证发展而来,多表现为畏寒肢冷,腹痛绵绵等阳虚则寒的症状。
2.带下量多就是脾阳亏虚吗?
    不一定。脾阳亏虚的带下呈清稀量多,色淡无味,并伴有腹泻,疲乏无力,畏寒肢冷,小腹部怕凉坠胀等症状。
3.为什么小孩子常见脾阳亏虚证?
    小孩子正处于发育阶段,人体各项技能还不太完善,容易感受病邪,且小孩子贪吃,又备受宠爱,喜食寒凉之物,损伤脾阳所致。

第二十九节:脾不统血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脾气虚弱,固摄无权,导致血液溢出脉外的病证。
二、病因:
    脾气亏虚
三、临床症状:
    1.各种出血,如吐血,肌衄,便血,崩漏等,脾虚,固摄失职。
    2.纳呆,腹胀,便溏,乏力,精神不振等脾气亏虚的症状。
四、治法:
    健脾益气
知识点梳理:
1.脾不统血证的机理是什么?
    脾气亏虚,固摄失职,导致血溢脉外。
2.脾不统血证最明显的特点是什么?
    除了脾气亏虚的症状外,还有各种的出血现象,如吐血,肌衄,便血,崩漏等。
3.脾不统血证的治法是什么?
    健脾益气。

4.脾气亏虚引起的出血现象,中医将其机理概括为什么?
   脾失固摄。
5.脾不统血证除了出血外,还有哪些症状?
   还有纳呆,腹胀,便溏,乏力,精神不振等脾气亏虚的症状。
知识点梳理:
1.脾气亏虚导致的出血特点是什么?
   多表现为病程长,色淡,量少,势缓,并伴有脾气亏虚的症状。
2.为什么说脾为阴中之至阴?
   脾为脏,为实体性器官,主藏精气而不泻,与六腑相对而言,属阴;且脾位于人体的中焦,是人体气机运行的枢纽,上可达人体上部,下可达人体下部,为从阳到阴,从阴到阳的位置,因此为至阴,这里的“至”为到,到达的意思。因此,脾为阴中之至阴。
3.引起女性漏证的原因有哪些?
   引起女性漏证的主要原因有气虚,阴虚,痰瘀阻络等,血液不能循经正常运行,在临床上表现为经血的淋漓不尽。
 若长期脾气亏虚,耗伤人体正气,气的固摄就会失职,造成脾气固摄无权,使血液失去固摄,长期溢出而成迁延不愈之漏证。

第三十节:湿热壅脾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湿热之邪侵犯脾,导致运化失职表现出的一系列症状。
二、病因:
    1.外感湿热之邪,壅滞于脾;
    2.嗜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之物,郁而化热。
三、临床症状:
    1.纳呆,脘腹部胀满,呕吐;脾胃升降失职。
    2.腹泻(便溏不爽,味臭,肛门灼热);湿热为患,气机不利。
    3.口苦,口黏腻,舌苔厚腻(黄);湿热上蒸。
    4.肌肤、眼睛发黄(黄疸);湿热熏蒸肝胆,泛溢肌肤。
    5.肌肤溃疡、发痒;湿热熏蒸皮肤。
知识点梳理:
1.湿热壅脾证的病机是什么?
    感受湿热之邪,壅滞于脾,或嗜食辛辣刺激之物,损伤脾胃,郁而化热。

2.口苦一定是肝胆的问题吗?
    不一定。若口苦和情绪有关,伴有胸胁部不适等,多和肝胆湿热上蒸有关;若口苦,伴有纳呆,胃脘部胀满,口黏腻等脾胃症状,多由于脾胃湿热,上蒸于口而成。
3.脾胃湿热与黄疸的关系是什么?
    脾胃湿热熏蒸肝胆,导致土壅木抑,影响肝胆的疏泄功能,使肝胆湿热,泛溢肌肤而成,面目皆黄,且颜色鲜亮如橘皮状之黄疸,属阳黄。
4.湿热壅脾的舌象如何?
    舌质偏红,舌苔黄厚腻。
思考题:
1.为什么夏季湿热之邪盛?
    我国处于温带季风型气候,夏季多雨,气候湿润且炎热,容易形成外界的湿热之邪;
    同时,夏季人们喜欢吃烤肉等食物,会损伤脾胃,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形成湿热壅脾证。
2.夏秋时节的泄泻特点是什么?
    夏秋时节容易感受湿热之邪,损伤脾胃,导致脾的运化失职,影响肠道的传导功能,而出现腹泻。

    因湿性粘滞,故有排便不爽,粘马桶现象;热性炎热升散,灼伤肠络,故味臭,有肛门灼热感。
3.为什么夏秋时节的皮肤溃疡不能只用药膏?
    夏秋时节出现皮肤溃疡的主要原因是湿热之邪壅滞脾胃,外合皮肤而成,所以此病的根本在脾胃湿热,治疗重在清热泻火,健脾和胃,再加外用药物,效果更好。

第三十一节:寒湿困脾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寒湿之邪困遏脾阳,导致运化失职表现出的一组临床症状。
二、病因:
    嗜食肥甘、生冷。
三、临床症状:
    1.胃脘胀满(闷),隐隐作痛。脾阳受损,运化失职,气机阻滞,不通则痛。
    2.纳呆,恶心,呕吐。胃气不降,胃气上逆。
    3.舌质淡胖,苔厚腻。
    4.女性常见带下清晰(质、色无异常),下肢浮肿。寒湿下注。
    5.面色萎黄,甚则皮肤黄染(阴黄)。土壅木抑,肝失疏泄,胆汁外溢。
     6.头沉重,下肢沉重。脾阳不升,四肢失养。
知识点梳理:
1.常见寒湿困脾证的病因病机是什么?
    嗜食肥甘、生冷,损伤脾阳,导致寒湿之邪生成,困遏脾阳

而成。
2.常见女性带下清稀,但质、色无异常,伴有下肢浮肿是什么原因?
    脾阳亏虚,温煦运化失职,导致寒邪下注而成。
3.黄疸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黄疸表现为面目、皮肤等一身俱黄,有阳黄和阴黄之分。
4.阴黄的主要治疗方法是什么?
    阴黄的治疗以温化寒湿为主,常用辛温芳香类药物,如藿香、佩兰等。
5.寒湿困脾的主要临床症状是什么?
    主要表现为脘腹部胀满,隐隐作痛,伴有纳呆,恶心,呕吐,面色萎黄,舌质淡胖,苔厚腻等症状。
6.甘味致病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甘则令人中满,所以过食甘味会损伤脾胃,影响运化功能,而发为脘腹部胀满不适等症状。
思考题:
1.寒邪的致病特点是什么?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可使气血津液凝滞、经脉阻滞,不通则痛,表现以疼痛为主;寒性收引,可使气机收

敛,腠理、经脉收缩而挛急。
2.蜂蜜水可以多喝吗?
    不可过服。蜂蜜可补中、缓急、润燥、止痛,主要用于脾气亏虚、脘腹挛急疼痛、肺虚久咳、肺燥咳嗽、肠道便秘等,正常情况下服用,可对人体起保健及治疗的效果。
    但蜂蜜味甘,偏滋腻,长期过量服用,会滋腻碍脾,损伤脾阳,导致运化失职。
3.黄疸都可以用茵陈吗?
    不一定。黄疸,可分为以寒湿为主的阴黄,和以湿热为主的阳黄。阴黄属于寒证、虚证,主要表现为黄色晦暗,病程较长,病势缓慢,常伴有形寒神疲,腹胀,便溏等,治疗以温化寒湿为主;
    阳黄为热证、实证,主要表现为黄色鲜明,如橘皮,发病急,病程较短,常伴有发热,口干苦等,治疗以清利湿热为主。茵陈可清利肝胆湿热,因此多用于阳黄的治疗。

第三十二节:胃气虚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胃气虚弱,导致受纳功能失职,表现出的一组症状。
二、病因:
    1.饮食不节,损伤胃气;
    2.久病耗伤胃气。
三、临床症状:
    1.纳呆,胃脘部胀满、痞满,隐隐作痛,喜按。胃气虚弱,升降失和,气机阻滞,不通则痛。
    2.嗳气,胃气上逆。
    3.乏力,懒言,面色萎黄,气虚推动无力,则乏力、懒言;气血亏虚,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萎黄。
知识点梳理:
1.胃的生理功能是什么?
    胃主受纳腐熟。
2.“吃饭七分饱”的中医学道理是什么?
    指吃饭有规律,不过饥或过饱,有利于胃的正常受纳腐熟和脾的运化。

3.面色萎黄就是指面色偏黄吗?
    不是。萎指面色无华、无光泽,是气虚的表现;黄指面色偏黄,无血色,是血虚的表现。
    所以,面色萎黄指气血亏虚,不能上荣于面的表现。
4.胃气亏虚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以纳呆,胃脘部胀满为主要临床表现,甚则出现痞满不适,隐隐作痛,伴有嗳气,疲乏无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等气虚症状。
思考题:
1.饮食不节就是指吃得多吗?
    不全是,饮食不节,一指饮食食量的不节制,如过饥或过饱;二指饮食不干净,食用了不卫生的食物;三指饮食无规律。
2.胀满就是痞满吗?
    不能等同。胀满指由内向外的胀满不适感;痞满不仅有胀满的感觉,还有向下沉的感觉。
3.打嗝就是呃逆吗?
    不是。俗称的打嗝指嗳气,声长而沉,有胃气上逆而成;呃逆指声音高亢,声短而频,由膈肌痉挛而成。

第三十三节:胃阳亏虚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胃阳亏虚,导致温化失职表现出的一组症状。
二、病因:
    嗜食生冷寒凉,损伤胃阳而成。
三、临床症状:
    1 纳呆,胃脘部胀满不适,胃冷痛,绵绵作痛,喜温喜按。胃阳亏虚,温化失职,寒邪凝滞胃络。
    2 泛吐清水,阳虚水泛。
知识点梳理:
1.气虚和阳虚的关系是什么?
    气虚进一步发展,损伤阳气,导致温煦推动功能障碍,就会出现阳虚。
2.胃阳亏虚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什么?
    胃脘部冷痛不适,喜温喜按。
3.泛吐清水的常见病因是什么?
   生活中嗜食生冷寒凉,损伤胃阳,升降失职,对水液的温化失职而成。

4.纳呆的病机是什么?
    胃气亏虚,受纳腐熟失职,引起脾的运化不足,出现食欲不振,纳谷不香的纳呆症状。
5.生活中怎么固护脾胃?
    饮食有节,不偏嗜,不过食,不食生冷寒凉以及油腻之品;饮食以温热易消化的食物为主;注意腹部保暖。
思考题:
1.胃气虚证与胃阳亏虚证的鉴别点是什么?
    胃气虚进一步发展,损伤阳气,导致胃阳亏虚。两者的共同表现为胃脘部胀满不适,甚则隐痛,伴纳呆,乏力,少气懒言等。
    其中,胃气虚证除以上症状外,常伴有嗳气等气滞症状,其胃脘部隐痛,喜按;胃阳亏虚证除以上症状外,常伴有泛吐清水等虚寒症状,其胃脘部隐痛,喜温喜按。
2.胃阳亏虚证常见的胃脘部隐痛,为什么吃干馍片可缓解?
    干馍片由我们每天食用的小麦粉经熟制而成,再在太阳下晒干而成,其性温,对于胃阳亏虚引起的胃脘部隐痛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第三十四节:胃阴亏虚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胃阴亏虚,滋润失职所表现出的以阴虚为主的一组症状。
二、病因:
    1.热病后期,耗伤阴液。
    2.吐下,耗伤胃中津液。
三、临床症状:
    1.纳呆,胃脘部隐隐作痛,嘈杂;阴虚内热,胃和降失职;
    2.饥不欲食;虚热内生,和降失职;
    3.口燥,便干,肠燥;阴虚内热,津不上承;
    4.呃逆,呕吐;阴虚内热,胃气上逆;
    5.舌质红,苔光剥。
知识点梳理:
1.胃阴亏虚证的胃痛有什么特点?
    胃脘部隐隐作痛,伴有嘈杂感,如猫挠一样。
2.胃阴亏虚证引起便秘的机理是什么?
    胃阴亏虚,虚热内生,煎灼津液,导致肠道津液亏虚而成便秘。

3.胃阴亏虚证的舌象是什么?
    舌质红,苔光剥。
4.治疗胃阴虚常用的治法和方剂是什么?
    治疗以滋阴清热为主,代表方剂有益胃汤。
思考题:
1.临床上常见的胃阴亏虚证的患者以哪类为主?
    常见于放化疗后的患者,出现胃肠道功能障碍,表现为纳呆,胃中隐隐作痛,有嘈杂感,便干,饥不欲食,舌质红,苔厚腻等症状。
2.胃阴亏虚证与胃阳亏虚证的鉴别点是什么?
    两者共同表现为胃脘部隐痛胀满不适。胃阴亏虚证除了胃脘部隐痛,胀满,还伴有嘈杂感,饥不欲食,干呕,呃逆,舌质红苔光剥,脉细数等;
    胃阳亏虚证除了胃脘部隐痛不适,还兼有冷痛感,喜温喜按,得热或食后缓解,畏寒肢冷,疲倦乏力。口淡不渴,舌质淡胖苔滑腻,脉沉迟无力等。

第三十五节:寒滞胃脘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寒邪客于胃脘,导致胃失和降表现出一系列症状的病证。
二、病因:
    1.寒气、寒邪直中胃脘;
    2.食用寒凉生冷的食物。
三、临床症状:
    1 疼痛剧烈;寒邪客胃,气机不利;
    2 恶心,呕吐,下利;升降失职。
知识点梳理:
1.寒凝胃脘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什么?
    主要表现为突然的胃脘部冷痛不适,且痛势剧烈,有得热则缓的特点。
2.生活中常见胃痛剧烈的原因是什么?
    感受寒邪,寒气直中于胃,或食用寒凉生冷的食物。
3.寒凝胃脘证是实证还是虚证?
    为实证。

4.寒滞胃脘证与胃阳亏虚证一样吗?
    不一样。寒滞胃脘证为寒邪亢盛的证,主要表现为胃脘部冷痛剧烈,得温痛缓等实寒症状;
    胃阳亏虚证为胃中阳气亏虚的证候,主要表现为胃脘部冷痛,绵绵不休,喜温喜按,食后缓解的虚寒症状。
思考题:
1.胃脘部冷痛就一定是虚证吗?
    不一定。中医认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因此疾病的虚实反应的人体脏腑精气和外界邪气的关系。
    胃脘部冷痛,如果是隐隐作痛,喜温喜按,伴有畏寒肢冷,疲乏无力,面色萎黄等阳气亏虚的症状,是虚证;如果是疼痛剧烈,遇寒痛甚,得温痛减,伴有面色苍白或青紫,畏寒肢冷,恶心呕吐,口泛清水等寒凝胃脘的症状,是实证。
2.为什么寒凝胃脘证的胃脘部冷痛容易缓解?
    寒凝胃脘证为寒邪凝滞胃脘而成的实寒证,多为寒邪直中或食用寒凉之物后突然出现,因寒性凝滞,收引,故疼痛剧烈,得热则缓,可通过食用热汤等温热的食物,或用热水袋等外敷快速缓解。

3.寒滞胃脘证的胃脘部冷痛都可以通过食用热汤或姜汤等温热之物缓解吗?
    不是。只有明确是感染寒邪或食用寒凉之物突发的胃脘部冷痛剧烈,且不合并它病的才可以。还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不能缓解,应及时就诊,以免发生胃肠穿孔或溃疡等疾病。

第三十六节:胃热炽盛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火热之邪壅滞于胃,导致胃和降失职的一系列症状。
二、病因:
    1.过食辛辣,或温燥之品;
    2 .五志过激化火
三、临床症状:
    1.胃疼痛,有灼热感;火热之邪灼伤胃络;
    2.牙龈肿痛、溃烂;火邪循经上扰;
    3.口臭;浊气上逆;
    4.口渴,小便发黄,大便干结;火邪灼伤津液;
    5.消谷善饥;火邪在胃,腐熟太过;
    6.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知识点梳理:
1.为什么生活中人们常说牙龈肿痛就是“上火”了?
    这里的“上火”指的是胃火。因足阳明胃经入齿龈,且火性炎上,所以胃中有火可循经上扰,灼伤脉络,出现牙龈肿痛的症状。

2.什么是消谷善饥?
    消谷善饥指吃的多,消化快,饿的快,主要由于胃中火热炽盛,腐熟太过导致。
3.阿胶可以随便吃吗?
    不可以。阿胶属于温热滋腻之品,虽可滋阴,但如果过食,可壅滞于胃,导致胃中火热之邪亢盛,而出现胃热炽盛的症状。
4.为什么过食辛辣之物后人容易出现胃脘部灼痛的症状?
    辛辣刺激之物入于胃中,壅滞于胃,且火热炎上,可灼伤胃络,出现胃脘部灼痛的感觉。
5.寒滞胃脘证的呕吐和胃热炽盛证的呕吐一样吗?
    不一样。寒滞胃脘证的呕吐以呕吐清水痰涎及未消化的食物为主;胃热炽盛证的呕吐以酸腐味臭之物为主。
思考题:
1.补药可以吃吗?
    若人体存在着某一方面的虚证,或者根据人体的体质来预防疾病,可吃与自己情况相符合的补药,如气血亏虚可用黄芪、当归、川芎、人参等补气血;
    若人体身体健康坚实,不可过量服用补药,特别是温燥的药

酒,会导致人体阳气偏亢,而出现阳热亢盛的症状,甚则损伤人体阴液,出现阴阳俱损。
2.胃热炽盛证和胃阴亏虚证的鉴别点是什么?
    两者都有胃脘部作痛的不适感。胃热炽盛证以胃脘部疼痛,伴有灼热感为主症,同时还有消谷善饥,口渴,口臭,牙龈肿痛,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等实热症状; 
    胃阴亏虚证以胃脘部隐痛,伴有嘈杂感为主症,同时还有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少,呃逆,干呕,舌质红苔光剥,脉细数等阴虚症状。
3.饥不欲食与消谷善饥一样吗?
    不一样。两者都有饥饿的感觉。饥不欲食指虽然有饥饿感,但不想吃饭的症状,主要由于胃阴亏虚,和降受纳失职导致。
 消谷善饥指饿的快,吃的多,主要由于胃中火热炽盛,腐熟太过导致。

第三十七节:食滞胃脘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饮食停积于胃脘,导致气机升降失职表现出的一系列症状。
二、病因:
    1 暴饮暴食,影响气机升降;
    2.素有胃气虚弱,稍有饮食不慎(儿童),导致饮食积滞。
三、临床症状:
    1.纳呆;胃脘气滞;
    2.胃脘胀满,疼痛,拒按;气机不利,壅滞不畅;
    3.呕吐,嗳腐吞酸;腐熟太过,胃气上逆;
    4.腹泻,酸腐恶臭,腹胀、腹痛;腐物下注,大肠气机不利
脾与胃病辨证(四三虚并五实):

知识点梳理:
1.什么是嗳腐吞酸?
    嗳指嗳气,声低而沉,由于胃气上逆而成。嗳腐吞酸指嗳气,伴有酸腐味,由于胃中腐熟太过,胃气上逆而成。
2.舌苔是什么?
    舌苔指胃气上蒸于舌,而形成的一层淡薄状物质。
3.食滞胃脘证腹泻的特点是什么?
    食滞胃脘证的腹泻呈势急,味道酸腐恶臭,并伴有腹痛腹胀的特点。
4.食滞胃脘证腹泻的治则是什么?
    消食化积,涩肠止泻。
5.脾胃病治疗的原则是什么?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6.脾胃病出现的关键机理是什么?
    升降失职,气机不利。
7.怎么概括脾胃病的辨证?
    “四三虚并五实”。
    “四”指脾有四个虚证(脾气虚证、脾阳虚证、脾气下陷证、脾不统血证),“三”指胃有三个虚证(胃气虚证、胃阳亏虚证、胃阴亏虚证),“五实”指五个实证,包括两个实寒证(寒滞胃脘

证、寒湿困脾证)和两个实热证(湿热壅脾证、胃热炽盛证),以及食滞胃脘证。
思考题:
1.食滞胃脘是实证吗?
    不一定。如果是由于暴饮暴食而导致胃气壅滞,和降失职而出现的胃脘部胀满,疼痛,拒按,纳呆,嗳腐吞酸,腹泻等食滞胃脘,属于实证;
    如果是由于素体本有胃气亏虚的症状,稍有饮食不慎,就出现纳呆,胃脘部胀满不适,喜揉喜按,伴有面色萎黄,少气懒言,疲乏无力等气虚症状的食滞胃脘,属于本虚标实的虚证,多表现在小儿。
2.食滞胃脘证的腹泻与脾阳亏虚证的腹泻有什么不同?
    两者都有大便不成形,次数增多的表现。食滞胃脘证的腹泻是由于饮食积滞于胃脘部,导致腐熟太过,腐物下注于大肠,引起传导失职,出现大便不成形,且味道酸腐恶臭的症状;
    脾阳亏虚证的腹泻是由于脾阳亏虚,温煦运化失职,导致清气不升反降,影响大肠传导功能,出现大便溏薄的症状。

3.什么是小儿食积发热?
    小儿食积发热指小儿饮食过饱,壅滞于胃,导致和降运化失职,郁而化热。
    治疗重在消食积,清郁热。常用有鸡内金散和保和丸等。

第三十八节:肝血亏虚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肝血亏虚,导致机体失养而表现出的一系列症状。
二、病因:
    1 脾胃虚弱,化源不足;
    2 肾精亏虚; 
    3 久病耗伤。
三、临床症状:
    1.头晕目眩,视力下降,夜盲;肝血亏虚,头窍失养;
    2.肢体麻木;肝血亏虚,筋脉失养;
    3.爪枯甲脆;血虚爪甲失养;
    4.失眠多梦(噩梦),易惊醒;肝血亏虚,魂不守舍;
    5.女子出现月经延期,闭经,痛经;肝血亏虚,冲任失养。
知识点梳理:
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什么?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主藏血和主疏泄两个方面。
2.肝的主要特性是什么?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主升。

3.肝经在人体内是怎样循行的?
    肝经起于会阴,绕阴器,过少腹,布胁部,去乳中,夹咽喉,抵舌本,连目系,结巅顶。
4.肝血亏虚为什么会出现爪甲枯槁的情况?
    肝藏血,其华在爪,若肝血亏虚,爪甲则会失养。
5.肝血亏虚证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主要为脾胃虚弱、肾精亏虚,生成不足,以及久病耗伤,消耗过度所致。
思考题:
1.肝主疏泄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分别为调畅气血、调节情志、促进消化、调节津液代谢、调理生殖。
2.如何理解“精血同源”?
    中医认为肾藏精,肝藏血,精血同源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且有相互资生、转化的关系,即肾精的充盛有赖于肝血的滋养,肝血的充盈亦有赖于肾精的化生,所以有“精血同源”之说,又称“肝肾同源”或“乙癸同源”。
3.如何理解女子月经量少,色淡的情况?
    女子月经量少,色淡多是由于冲任亏虚,血海失养导致。中

医认为肝主藏血,可调节冲任二脉的血量,控制女子月经的来潮以及妊娠情况,若肝血亏虚,冲任失养,则会出现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经的情况。
4.为什么治疗肝血亏虚证时要健脾和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可化生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气血津液等物质,若脾胃亏虚,化源乏力,则气血津液生成障碍。所以在治疗肝血亏虚证时要兼顾脾胃的功能,使胃和脾健,化源充足。

第三十九节:肝阴亏虚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肝阴亏虚,虚热内生而出现一系列症状的病证。
二、病因:
    1 情志所伤,郁而化火,阴液耗伤;
    2 热病后期,耗伤肝阴;
    3 肾阴亏虚,水不涵木。
三、临床症状:
    1 头晕眼花,视物昏花,眼干目涩;肝阴亏虚,滋润失职;
    2 胁肋部灼痛;肝络失养;
    3 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阴不制阳,虚热内生;
    4 阴部干涩不适;肝阴亏虚失养。
知识点梳理:
1.肝血亏虚证等于肝阴亏虚证吗?
    不是。肝血亏虚证主要以血虚失养症状为主,肝阴亏虚证主要以阴虚则热症状为主。
2.肝阴亏虚证的头晕眼花与肝血亏虚证一样吗?
    不一样。肝阴亏虚证的头晕眼花以阴虚不能濡养头窍而成,

同时伴有眼干眼涩,咽干,鼻干,两颧潮红,五心烦热等阴虚症状;
    肝血亏虚证的头晕眼花以肝血亏虚,头窍失养而成,同时还伴有面色萎黄或淡白,眼睑色淡,爪甲枯槁等血虚症状。
3.胁肋部灼痛的机理是什么?
    肝经起于会阴,散布胁部,若肝阴亏虚,胁肋部失养,且阴虚则热,虚热内生,灼伤胁络,出现胁肋部灼痛的症状。
4.为什么肾阴亏虚会导致肝阴亏虚?
    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化,肝肾同源,若肾阴亏虚,出现水不涵木,肝阴失去滋养补给,就会导致肝阴亏虚。
5.如何治疗肝阴亏虚证?
    以养血柔肝,滋阴清热为主。
思考题:
1.肝阴就是肝血吗?
    不是。阴是相对于阳而言,指人体具有主静、主降、主抑制作用的气,而血属于人体的津液,具有有形、宁静、滋润的作用,为阴。
    所以肝血是肝阴,而肝阴不独指肝血,还有肝中属阴的其它物质。

2.肝阴亏虚证和肝血亏虚证有什么不同?
    两者都有头晕目眩,视物模糊,脉弦的症状。肝阴亏虚证还表现为眼干目涩,口燥咽干,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胁肋部有灼痛,肢体震颤蠕动,女子还可表现为阴部干涩,舌质红苔少,脉细数等症状;
    肝血亏虚证还可表现为夜盲,肢体麻木,爪枯甲脆,失眠多梦,女子月经量少延期,甚则闭经,舌淡,脉细等症状。

第四十节:肝气郁结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肝气郁结,导致气机不畅而表现出的一组症状。
二、病因:
    情志不畅,所愿不遂。
三、临床症状:
    1.闷闷不乐,善太息;肝气不舒,郁滞不畅。
    2.胁肋部胀痛;肝气郁结,经气不利。
    3.纳呆;肝木横犯脾土。
    4.女子月经延期,痛经,经行乳痛,甚则闭经,不孕。
知识点梳理:
1.肝气郁结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什么 ?
    主要表现为情志闷闷不乐,善太息,纳呆,胁肋部胀痛不适,女子出现月经紊乱,痛经,闭经,甚则不孕等症状。
2.什么是肝气横犯脾土?
    肝气横犯脾土指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横犯脾土,导致脾的运化功能障碍,出现纳呆,胁肋部胀痛等症状。

3.治疗女子月经紊乱为什么临床常用疏肝解郁的药物?
    因为肝经起于会阴,绕阴器,且肝主疏泄,可调畅气机;若肝气郁结,就会导致经气输布不利,郁滞不畅,影响女子的正常行经,出现月经紊乱等问题。
    因此,在治疗女子月经问题时,可加用疏肝解郁之香附、乌药等药物,有利于经气的正常运行。
4.胁肋部胀痛的机理是什么?
    肝气郁结,经气不利,郁滞于胁肋部,导致不通则痛。
5.肝气郁结的脉象主要是什么?
    弦脉。
思考题:
1.为什么生气了就不想吃饭?
    所愿不遂,导致情志不畅而生气,使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肝木横犯脾土而出现不想吃饭之纳呆。
2.“女子以肝为先天”就是讲肝藏血吗?
    不是。女子以肝为先天,一方面指肝主藏血,负责贮藏一定数量的血液,为女子行经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指肝主疏泄,可调畅气机,使经气运行通畅,有利于月经的如期而至及行经正常。

第四十一节:肝郁化火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火热之邪侵犯肝经,气火上逆而表现出的一组症状。
二、病因:
   1.肝气郁结,郁而化火; 2.火热之邪侵犯。
三、临床症状:
   1.头晕目眩,头胀头痛,面红目赤,耳鸣耳聋。火气循经上扰。
   2.易躁易怒,失眠多梦。肝火上炎、扰神。
   3.吐血,咯血,衄血,脑出血、眼底出血等。火邪迫血妄行。
知识点梳理:
1.什么是肝郁化火证?
   火热之邪侵犯肝经,气火上逆而表现出的一组症状。
2.怎样避免肝郁化火?
   肝郁化火需要个时间过程,临床许多人,开始有情志不舒,不注意调节,日久,化火伤阴,肝体失用,肝脏失养。
   所以要及时调节情绪,发现情绪不良及时调整,不要压抑,防止日久生火。

3.肝郁化火证的主要病因是什么?
   肝郁化火证的主要病因和情志有关,肝气郁结,郁而化火;还有火热之邪的侵犯。
4.肝郁化火证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气火循经上扰,会出现头晕目眩,头胀头痛,面红目赤,耳鸣耳聋;肝火上炎、扰神,出现易躁易怒,失眠多梦;
   火邪迫血妄行,有吐血,咯血,衄血,脑出血、眼底出血等现象。
5.肝郁对胆有什么影响?
   肝胆相照,肝郁会影响到胆郁,出现胆热口苦,耳鸣等现象。
思考题:
1.怒发为何能冲冠?
   气为血之帅,气行血行,情志变动直接影响脏腑气机,大怒伤肝,气机上逆,血随上涌。
2.怎么养肝?
   调节好情绪,凡事适度,过犹不及。饮食,起居要有规律,有节制。

第四十二节:肝阳上亢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肝肾阴虚,不能制约肝阳,引起肝阳上亢从而表现出的一组症状。
二、病因:
    操心劳神,暗耗阴血;愤怒,忧思,郁而化火,伤阴。
三、临床症状:
    1 头痛头胀,面红目赤,眩晕欲仆,肝阳上亢,血随气冲;
    2 失眠多梦,虚热扰神,神不守舍;
    3 头重脚轻,上实(头部气血旺盛)下虚(肝肾阴虚);
    4 腰膝酸软,肝肾阴虚,筋骨失养。
知识点梳理:
1.导致肝阳上亢证的主要病因是什么?
    肝阳上亢证的主要病因有长期操心劳神,暗耗阴血;情志不舒,愤怒,忧思,继而郁而化火,损伤肝阴。
2.肝阳上亢证的主要临床症状有哪些?
    主要有因肝阳上亢,血随气冲而导致的头痛头胀,面红目赤,眩晕欲仆;虚热扰神,神不守舍引起失眠多梦;上实下虚,即头部气血旺盛,下部肝肾阴虚所致的头重脚轻;肝肾阴

虚,筋骨失养还会引起腰膝酸软。
3.生活中如何避免肝阳上亢?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养肝阴,心情保持舒畅,不要过分耗伤肝阴,不熬夜。
4.临床上怎样治疗肝阳上亢证?
    肝肾阴虚,水木相生,临床上治疗肝阳上亢证,滋肝阴的同时要滋肾阴,虚则补其母。
思考题:
1.肝阳上亢证的辨别要点是什么?
    头目胀痛、眩晕,头重脚轻、腰膝酸软等症状共有是辨别的要点。
2.肝阳上亢证与肝郁化火证怎样鉴别?
    两证在病机和症状上有类似之处,均有阳热亢逆的现象,如头晕胀痛、面红耳赤等,并伴有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等神志不安的症状。
    不同点是,肝郁化火证是肝经火盛,故病程较短,病势较急,属实证,以口苦口渴、便干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为特点;肝阳上亢证则是肝肾阴虚,病程较长,病势略缓,属上盛下虚,虚实夹杂的证,以腰膝酸软、头重脚轻、舌红少津、脉弦细数为临床特点。

第四十三节:肝风内动-热极生风证 
课程总结:一、肝风内动证的含义:
    阳热亢盛,伤津,伤筋脉,引起动风的一组症状。
二、肝风内动证的病因:
    热邪,肝阳亢盛,血虚,阴虚
三、“内风”的症状:主要是动(风盛则动)
    1.肢体抽搐,蠕动,震颤
    2.感觉眩晕,麻木
    3.部位特点,痒,窜动
四、热极生风证的病因:
    感受阳邪、内热
五、热极生风证的表现:
    高热、躁动不安、神昏谵语、四肢抽搐
知识点梳理:
1.什么是肝风内动证?
    肝风内动证是指因阳亢、火热、阴虚、血亏等所致,出现以眩晕、麻木、抽搐、震颤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类证。肝风内动证属内风证。

2.为什么叫内风?
    区别六淫中的外风而言。同时此证病变身体具有动的特点。如肢体抽搐,蠕动,震颤;感觉眩晕,麻木,同时有痒和窜动感。
3.什么是热极生风证?
    热极生风证指邪热亢盛,燔灼筋脉,引动肝风,以高热、神昏、抽搐与实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4.为什么热极生风证会出现高热症状?
    感受阳热之邪,阳热炽盛,蒸腾内外,所以会出现高热不退的现象。
5.热极生风证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高热、神昏、抽搐与实热症状共见。
思考题:
1.导致热极生风的原因是什么?
    多因外感温热病邪,邪热亢盛,热盛伤筋,筋骨失养,热闭心神,引起肝风所致。
2.临床还有哪些内风证?
    还有阴虚动风,血虚生风,肝阳化风。

3.如何区别内、外风?
    内外风都有动的特点,但是内风没有外感证。外感风邪多有受风病史。

第四十四节:肝风内动—肝阳化风证
课程总结:一、肝阳化风证:
    肝阴虚,阴不制阳,肝阳上亢导致亢而化风的一组症状。
二、病因:
    素体肝肾阴虚;久病阴虚、耗伤;热病后期,阴液耗伤。
三、症状:
    1.眩晕欲仆,步态不稳:上实下虚,肝阳化风,亢而上逆,如高血压等;
    2.手足震颤,抖动,麻木:阴虚,筋脉失养,如帕金森等老年病;
    3.口眼歪斜,半身不遂:风痰瘀阻,如中风后遗症;
    4.卒然仆倒,不省人事,喉中痰鸣:风痰蒙窍,如中风。
知识点梳理:
1.形成肝阳化风证的原因有哪些?
    多因素体肝肾阴虚;久病阴虚、耗伤;热病后期,阴液耗伤;或肝火内伤营阴等,阴亏不能制阳,肝阳亢逆化风,导致肝风内动。

2.肝阳化风证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眩晕欲仆,步态不稳,如高血压等;手足震颤,抖动,麻木, 如帕金森等老年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现象,如中风后遗症;卒然仆倒,不省人事,喉中痰鸣,如中风。
3.为什么肝阳易化风?
    这是由肝的生理特点及功用决定的。肝生理多阴虚,阴不制阳,阳亢化风。
    肝主筋,所以容易出现筋动的风象。从五行关系理解,肝五行属木,应东方,生风。
4.内风和外风治疗方法一样么?
    内风宜息,应平肝潜阳,滋阴,清热等;外风宜散,应用辛散药物。
思考题:
1.肝阳化风证会有哪些表现?
    因为上实下虚,肝阳化风,亢而上逆,出现眩晕欲仆,步态不稳,如高血压等;
    阴虚,筋脉失养,出现手足震颤,抖动,麻木,如帕金森等老年病;
    风痰瘀阻会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现象,如中风后遗症;

风痰蒙窍,会出现卒然仆倒,不省人事,喉中痰鸣,如中风。
2.内风证和外感风邪都可以用天麻吗?
    天麻又称定风草,药性平和,不论内风外风皆可辨证加减应用。
3.肝阳化风证辨证的要点是什么?
    眩晕欲仆、肢体震颤、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为主要表现。

第四十五节:肝风内动—阴虚动风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肝阴亏虚,筋脉失养,以震颤、麻木及虚热为表现的证。
二、病因:
    1.素体肝肾阴虚
    2.久病耗伤
    3.热病伤阴
三、症状:
    1.眩晕,头摇,视物昏花;阴液亏虚,清窍失养; 
    2.手足震颤,肢体膶动,有虫行感;阴虚,筋脉失养;
    3.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烘热,心烦;阴虚则热。
知识点梳理:
1.什么是阴虚动风证?
    指肝阴亏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以手足震颤、麻木、蠕动及虚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2.导致阴虚动风证的原因是什么?
    多因肝阴亏虚证进一步发展,或久病伤阴,或外感热病耗伤阴液,筋脉失养,导致虚风内动所引起。

3.阴虚动风证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主要有眩晕,头摇,视物昏花;手足震颤,肢体膶动,有虫行感, 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烘热,心烦等。
思考题:
1.阴虚动风证出现眩晕,颤动,视物昏花症状的原因是什么?
    肝阴亏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而致拘挛,引起手足颤动或蠕动,阴液亏虚,清窍失养,故出现眩晕,视物昏花等表现。
2.阴虚动风证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手足震颤或蠕动与阴虚症状共见。

第四十六节:肝风内动—血虚动风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肝血亏虚,筋脉失养,导致动风之象。
二、病因:
    1.肝血亏虚,血不养肝(筋),血虚生风
    2.慢性病,久病,肝血暗耗
三、临床症状:
    1.头晕,面色无华;血虚,脑窍失养;
    2.手足震颤,蠕动感,麻木;血虚,筋脉失养;
    3.失眠多梦,惊悸;血虚,心神失养;
    4.爪甲失荣华,血虚失养失荣。
知识点梳理:
1.什么是血虚动风证?
    顾名思义,血液虚少,筋脉失养,虚风内动,以肢体麻木及血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2.为什么会产生血虚动风?
    血虚动风多由肝血不足,不能濡养筋脉,筋脉挛急,或慢病久病,肝血暗耗,导致虚风内动所致。

3.血虚动风治疗时要注意什么?
    血虚动风在治风的同时,还要重视补血养血,滋肝肾阴。
4.血虚动风证主要有哪些临床症状?
    血虚动风证临床主要症状有头晕,面色无华;手足震颤,蠕动感,麻木;失眠多梦,惊悸;爪甲失荣华。
思考题:
1.血虚动风证属于内风证吗?
    属于,有别于外感风淫,血虚属于机体内血液虚少,所以血虚动风证属于内风证。
2.血虚为何会失眠?
    血为神的物质基础,血养神,神守其舍则安。相反,神得不到血液濡养,就会出现失眠多梦,心悸怔忡等神失养的表现。
3.血虚动风证辨证的要点是什么?
    手足震颤、肢体麻木与血虚症状共见。

第四十七节:肝风内动证小结
课程总结:一、肝风内动证分类:
    1.热极生风证
     2.肝阳化风证
     3.阴虚动风证 
     4.血虚动风证
二、区别与联系:
    1.四大类,同属风,侧重不同。四者有区别,有联系。临床辨证抓主证的同时,兼证是鉴别的关键。
    2.除了表现有风象,各类型之间还有密切联系,临床辨证,难以截然分开。
    3.临床要分清虚实,治疗原则采取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三、关于风的论述:
    1.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2.风盛则动
     3.痒为风邪
     4.内风息,外风散

肝风内动小结:
知识点梳理:
1.肝风内动证临床常用方剂有哪些?
    热极生风证应凉肝熄风,适用羚角钩藤汤;肝阳化风证需镇肝熄风,可用镇肝熄风汤;阴虚动风证应滋阴熄风,可用加减复脉汤;血虚动风证要养血熄风,可用四物消风汤。
2.四大内风证各有什么样的病因?
    热极生风证的病因是邪热亢盛,燔灼筋脉,引动肝风所致;
    肝阳化风证、阴虚动风证主要是肝阴亏虚进一步发展而致;
    血虚动风证的病因主要是血液亏虚导致的虚风内动。

思考题:
1.四大内风证性质有什么不同?
    热极生风证是实热证,肝阳化风证是本虚标实证,阴虚动风证和血虚动风证都是虚证。
2.四大内风证的鉴别要点是什么?
    四大内风证同属风,但侧重点不同,有区别,有联系。临床辨证抓主证的同时,兼证是鉴别的关键。
    肝阳化风证有轻重之分,轻者:眩晕欲仆、肢体震颤、步履不正,重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突然昏倒等为辨证要点;
    阴虚动风证的辨证要点是手足震颤或蠕动与阴虚症状共见;
    血虚动风证辨证的要点是手足震颤、肢体麻木与血虚症状共见;
    热极生风证的辨证要点是高热、神昏、抽搐与实热症状共见。

第四十八节:寒凝肝脉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感受寒邪,凝滞肝脉,气血运行不畅而表现出的一组症状。
二、原因:
    感受寒邪
三、临床症状:
    1.会阴抽搐,拘挛疼痛,腹股沟疼痛,睾丸坠痛、胀痛
    2.巅顶冷痛
四、寒凝肝脉的疼痛特点:
    1.冷痛,得温痛减(温则消而去之)
    2.遇寒痛甚(寒则泣而不流)
五、病位:
    肝经
学习寒凝肝脉证,要熟悉肝经巡行路线,结合经络理解记忆。 
知识点梳理:
1.寒凝肝脉证的疼痛特点是什么?
    肝寒主要指肝经受寒,经脉气血受到寒邪侵犯,不能发挥濡养筋脉的作用,出现疼痛为主的病症,所以疼痛的特点是冷

痛,得温痛减,遇寒痛甚。
2.寒凝肝脉证除了药物治疗外,还有什么方法缓解?
    寒凝肝脉证属于内伤病证,主要还是由于自身阳气不足,抵御不了外寒侵犯。
    所以扶正是关键。除了药物治疗,日常要注意保暖,不受寒邪侵犯,适当运动。
3.寒凝肝脉证临床症状有哪些?
    会阴抽搐,拘挛疼痛,腹股沟疼痛,男子会出现睾丸坠痛、胀痛,如寒疝,女性的寒性痛经等;另外还会有巅顶的冷痛。
4.寒凝肝脉证是实证还是虚证?
    是实寒证。
思考题:
1.女性痛经和男性寒疝与寒凝肝脉有关系么?
    女性的寒性痛经和男性寒疝与寒凝肝脉都有关,肝经环阴器,抵小腹,寒主收引、凝滞,寒主痛。
2.治疗巅顶冷痛可以用什么方药?
    巅顶冷痛是寒凝肝脉主要的临床症状,治疗时应散寒止痛,可用九味羌活汤,酌情加入引经药帮助提高疗效。
3.寒凝肝脉证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辨证要点:少腹、前阴、巅顶冷痛与实寒证共见。

第四十九节:胆热痰扰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痰郁而化热,影响胆腑表现出来的一组症状。
二、病因:
    情志不畅影响气机运行,津液停聚,生痰,痰郁化热。
三、症状:
    1.失眠惊悸,心烦,处事决断不定:决断失职;
    2.口苦呕恶:胆热扰胃;
    3.胸胁闷胀:胆热循经上扰;
    4.头晕目眩:痰热上扰,清窍不清。

知识点梳理:
1.胆热痰扰证最主要的病因是什么?
    多由情志不畅影响气机运行,气郁生痰而致。
2.胆热痰扰证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决断失职引起失眠惊悸,心烦,处事决断不定;胆热循经上扰,出现口苦呕恶;痰热上扰,清窍不清,引起胸胁闷胀,头晕目眩。
3.四大风证都是实证吗?
    四大风证中只有热极生风证是实证,阴虚动风证和血虚动风证是虚证,肝阳化风证是本虚标实证。
4.除了四大风证外肝胆病辨证还有几个虚证?几个实证?
    一个虚实夹杂证:肝阳上亢证;
    两个虚证:肝血虚证、肝阴虚证;
    三个实证:肝气郁结证、肝郁化火证、寒凝肝脉证。
思考题:
1.胆热为何会扰神?
    痰郁化热,影响胆热,导致胆的决断失职,引起失眠惊悸,心烦;
    进一步会形成肝热,上扰到心神,神则不安。

2.胆热痰扰证应怎样治疗?
    清热化痰,胆腑清净,则胆疏泄的功能恢复,气机自然调畅,又因肝胆相表里,治疗胆热的同时,还要注意清肝热,肝胆同治。
3.胆热痰扰证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惊悸失眠、处事决断不定与痰热症状共见。

第五十节:肾阳虚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肾阳亏虚,温煦功能失职表现出的一系列寒性症状。
二、病因:
    1.先天不足
    2.房劳
     3.久病伤阳
三、症状:
    1.精神不振,阳虚,温煦失职
    2.腰膝酸软,畏寒 
    3.浮肿,下肢为甚,按之没指,腹部肿胀
    4.咳喘,心悸,寒饮射心肺
    5.生殖机能下降,男子精冷不育,女子宫寒不孕
知识点梳理:
1.肾阳虚证的主要病因是什么?
    先天遗传的不足;房劳伤肾精,损伤阳气;久病慢病耗伤阳气。

2.肾阳虚证都有哪些症状?
    肾阳虚证的症状主要有阳虚,温煦失职引起精神不振、腰膝酸软、畏寒;蒸化失职导致浮肿,以下肢为甚,按之没指,腹部肿胀;以及寒饮射心肺引起咳喘,心悸;还有生殖机能的下降,包括男子精冷不育,女子宫寒不孕。
3.为什么肾阳虚进一步发展会导致肾阴虚?
    阴阳互根互用,阳损及阴,肾阳虚久就会出现肾阴虚的症状。
    因此在治疗肾阳虚的同时,要注意肾阴虚,所谓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源泉不竭。
思考题:
1.怎样避免肾阳虚?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腰部保暖,不要穿露腰,露脐装;避免房劳;适度锻炼。
2.肾阳虚证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腰膝冷痛、畏寒肢冷、性欲减退、夜尿多等与虚寒症状共见是肾阳虚证的辨证要点。

第五十一节:肾虚水泛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肾阳亏虚,气化不利,引起水液代谢障碍,泛溢肌肤为主要表现的证。
二、病因:
    1.先天不足
     2.房劳
     3.久病伤阳
三、临床症状:
    1.基本症状:水肿,全身腰以下为甚,按之没指,伴精神不振,腰膝冷痛;
    2.危重症状:腹部胀满,心悸,咳喘气短;
水肿:阳水,身体上部肿为阳水;
           阴水,身体下部肿为阴水。
知识点梳理:
1.肾虚水泛证的主要病因是什么?
    主要病因是肾的阳气亏虚,或为先天不足;或是房劳过度;或者久病伤阳所致。

2.肾虚水泛证基本症状有哪些?
    基本症状是全身水肿,腰以下为甚,按之没指,伴精神不振,腰膝冷痛。
3.肾虚水泛证的危重症状有哪些?
    危重症状有腹部胀满,心悸气短,咳喘痰鸣等。
4.肾阳虚证与肾虚水泛证怎样鉴别?
    两者均为虚寒证,但肾阳虚证偏重于脏腑功能衰退,性功能的减弱;肾虚水泛证偏重于气化无权而以浮肿、尿少为主症。
思考题:
1.肾虚为啥会水泛?
    这个要从肾的生理功能说起,肾主水,肾为水之下源,在水液的运行、代谢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肾阳虚后,不能正常的对水液进行蒸腾、输布,水液就会顺着经络上泛到相关脏腑,从而出现一系列与水饮相关的症状,如水气上逆凌心的心悸怔忡,寒饮射肺的咳喘、痰鸣;停聚肢体经络,泛溢肌肤,形成水肿等。
2.除了肾脏,还有哪些脏腑与水液的代谢有关系?
    还有肺、脾、三焦及膀胱,肺主治节,为水之上源,宣发肃降,对水液的输布起着重要作用;脾五行属土,土克水,脾主

运化,清升浊降,对水液运行、代谢起着关键作用;
     还有三焦,三焦是水气的通道,水液的运行、代谢要靠三焦协调完成;再就是膀胱,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3.肾虚水泛证辨证的要点是什么?
    浮肿以腰以下为甚、小便不利与肾阳虚症状共见。

第五十二节:肾阴虚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肾阴虚,阴不制阳,导致虚热内扰而表现出的一组热象的症状。  
二、病因:
    1.先天不足    2.房事不节
    3.热病耗伤    4.久病耗伤
三、临床症状:
    1.腰膝酸软
    2.潮热盗汗、烘热、五心烦热
    3.心烦失眠、多梦
    4.男子阳强,滑精;女子经少,闭经
知识点梳理:
1.什么是肾阴虚证?
    肾阴虚证是肾阴亏虚,阴不制阳,导致虚热内扰,出现以腰膝酸软,遗精、经少、头晕耳鸣及阴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2.肾阴虚证的病因是什么?
    多由久病伤肾,或热病伤阴,或房事不节,耗伤肾阴所致。

3.肾阴虚的同时会出现肾阳虚么?
    会的,生理上阴阳互根互用,病理上阴阳互损。起初肾阴虚,久而久之,会发展到以肾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或以肾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
4.肾阴虚会影响到肝阴虚么?
    会的,肾、肝五行关系是母子关系(水生木),病理上则是母病及子,因此治疗肾阴虚的同时可以辅助治疗肝阴虚,达到母强子壮。
思考题:
1.治疗肾阴虚证临床上常用哪个方药?
    治疗肾阴虚证的临床常用药是六味地黄丸,是医圣张仲景的八味地黄丸经宋代名医钱乙化裁,去掉附子、肉桂两味药物而成。
2.肾阴虚证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腰膝酸酸、耳鸣、男子遗精、女子月经失调与阴虚症状共见是肾阴虚证的辨证要点。

第五十三节:肾精亏虚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肾精亏虚,导致脑、骨、髓失去充养,产生发育迟缓,性欲低下,早衰等一组症状。
二、病因:
    1.先天不足    2.后天失养
    3.房劳    4.久病耗伤
三、临床症状:
    1.儿童少年期:发育迟缓(五迟、五软)
    2.青壮期:多见性欲低下(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闭不孕)
    3.壮年,老年期:早衰(齿松发脱,腰膝酸软,耳鸣耳聋,记忆力下降)
知识点梳理:
1.什么是肾精亏虚证?
    肾精亏虚证指肾精亏虚导致脑、骨、髓失去充养,以生殖发育机能低下,成人早衰等为主要表现的证。
2.肾精亏虚证在临床上有什么表现?
    在儿童、少年期表现为发育迟缓,如五迟、五软;青壮期多

见性欲低下,男子多见精少不育,女子多见经闭不孕;壮年、老年期多表现为早衰,如齿松发脱,腰膝酸软,耳鸣耳聋,记忆力下降等。
3.为什么肾精亏虚会影响到小儿的生长发育?
    因为肾精主生长、发育,小儿肾精不足,不能化气生血,不能主骨生髓充脑,所以就会出现发育迟缓,身体矮小,囟门迟闭,骨骼痿软,智力低下等现象。
4.肾阴虚证与肾精亏虚证怎样鉴别?
    两证皆属于肾的虚证,均可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症。不同的是,肾阴虚证有阴虚内热的表现,性欲偏亢,梦遗,经少;肾精亏虚证主要为生长发育迟缓,早衰,生育机能低下,无虚热表现。
思考题:1.肾精虚与肾阴虚、肾阳虚一样么?
    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精分阴阳,肾精虚主要表现在推动生殖发育及脏腑生理功能异常等方面。肾阴虚,除了有肾精虚的症状,腰酸背疼,还有阴虚的症状,阴虚则热,如五心烦热;肾阳虚除了有肾精虚的症状,还有阳虚的症状,阳虚则寒,阳气的温煦功能降低。

2.肾精亏虚证会影响肝血虚么?
    会的,在五行属性上,肾肝关系是母子的相生关系。精血同源,肝肾在精血方面联系紧密。精气血都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都由水谷精微所化生,因此生理上,肝肾封藏协调,共同调节精血关系。
3.肾精亏虚证辨证的要点是什么?
    小儿发育迟缓、成人生育机能低下、早衰为肾精亏虚证辨证的要点。

第五十四节:肾气不固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肾气亏虚导致封藏、固摄失职,引起尿液、精、胎元不固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
二、病因:
    1年少、年老生理性肾虚
    2房劳过度
    3久病耗伤
三、临床症状:
    1.小便清长:尿频,尿急,尿无力,尿滴沥,女子夹不住尿
    2.男子可见滑精早泄,女子可见带下清稀,月经淋漓不尽
    3.女子胎动不安、胎漏
知识点梳理:
1.肾气不固证主要是不固什么呢?
    肾气不固证要结合肾的生理功能及肾气的固摄作用理解。肾气不固证病位在肾,病理表现主要是不固,主要不固的是尿液,精液和胎元。

2.除了肾气不固,其他脏腑也会气不固吗?
    会,如脾气不固,导致便溏脱肛,子宫脱出,胃下垂等。
3.肾气亏虚为什么会导致尿液的问题?
    因为肾气亏虚,固摄无权,就会引起膀胱失约,导致小便次数增多,尿后滴沥不净,遗尿,夜尿多,甚则尿失禁。
4.为什么会出现肾气不固证?
    多因年幼肾气未充,或年老肾气亏虚,或房劳过度,或久病伤肾所致。
思考题:
1.肾气不固证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腰膝酸软、小便清长频数、滑精、滑胎、带下清稀量多等与肾气虚症状共见是肾气不固证的辨证要点。
2.中老年人起夜频繁,憋不住尿属于肾气虚么?
    属于,气的固摄失职导致尿频,起夜。年轻的时候,可以一觉到天明,尤其是冬天,即使有尿意,也可以憋尿到天明。步入中老年后,起夜频繁,甚至有些人打个喷嚏就会漏尿。都属于肾气虚,肾气不固。

第五十五节:肾不纳气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是指肾气亏虚,摄纳无权而出现的一组症状。
二、病因:
    1.久病咳喘    2.肺病及肾    3.久病耗伤
三、临床症状:
    1.久病咳嗽
    2.呼吸表浅,动则气喘
    3.伴精神不振,乏力
知识点梳理:
1.怎么理解肾不纳气证?
    肾不纳气证主要是指肾气亏虚,纳气功能下降,久病咳喘,呼吸表浅,呼多吸少,动则气喘加重,兼有气虚的症状。
2.为什么久病咳喘会导致肾不纳气证?
    肺为气之主,司呼吸,宣发肃降,肾为气之根,主摄纳肺吸入之清气,使呼吸保持一定的深度,保证体内外气体的正常交换,肺病咳喘日久,母病及子会累及肾,致肺肾两虚,进一步发展就会导致肾不纳气。

3.导致肾不纳气证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多因久病咳喘,肺病及肾;或年老肾亏,劳伤太过致肾气不足,不能纳气所导致的。
知识点梳理:
1.有些老年人出现不自主的气喘,动则加重,属于肾不纳气吗?
    属于,年老体衰,精气血津液衰减,肾气亏虚,摄纳无权,脏腑功能缺少精气血物质的滋养,则出现功能下降。
    清气摄入的减少,也会影响到脏腑的生理功能。
2.肾不纳气证辨证的要点是什么?
    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动则加重与肾气虚症状共见是肾不纳气证辨证的要点。

第五十六节:膀胱湿热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是指感受湿热之邪,蕴结膀胱导致排尿异常的证候。
二、病因:
    1.外感湿热    2.饮食不节,郁而化热 
三、临床症状:
    1.湿热蕴结膀胱可见尿频,尿急,尿灼热
    2.热邪灼伤脉络可见尿血(血尿,潜血)
    3.气机不畅可见尿路结石,小腹部坠胀,疼痛
知识点梳理:
1.膀胱湿热证病位在哪里?
    在膀胱,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湿热邪气下注,影响到膀胱的气化功能,津液不能正常代谢,出现尿频、尿急、尿滴沥等症状。
2.膀胱湿热证的病因是什么?
    多因外感湿热、饮食不节,郁而化热, 湿邪、热邪,两者兼夹,下注膀胱而致。

3.湿热下注膀胱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膀胱湿热证属于下焦湿热证,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针对湿热邪气应当清热利湿,使湿热不相互裹结,湿去热清,自然脏腑功能恢复正常。
知识点梳理:
1.膀胱湿热证的临床常用方剂是什么?
    治疗膀胱湿热证临床可用八正散,其中木通、车钱子、栀子,清热利尿,大黄、萹蓄、瞿麦清热凉血,滑石清热利下窍。
2.膀胱湿热证辨证的要点是什么?
    尿频、尿急、尿道灼痛、尿短黄与湿热症状共见。

第五十七节:肾病辨证小结
课程总结:
知识点梳理:
1.肾的虚证都有哪些?
    肾气虚证,肾阴虚证,肾阳虚证,肾精虚证,肾虚水泛证,肾不纳气证。
2.肾的生理功能决定了肾有哪些病理变化?
    肾主水:因此病多见水液代谢异常;
    肾主纳气:病多见呼吸的异常,呼吸表浅,动则气喘等;
    肾为先天之本,是脏腑阴阳之根本,多见恶寒,腰膝冷痛等肾阳虚,以及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等肾阴虚。

    肾主生殖:肾虚则生殖发育会出现问题。
3.肾的虚证中最常见的共同症状是什么?
    肾的虚证中最常见的共同症状是腰膝酸软。
思考题:
1.肾病为啥多虚证?
    这是由脏腑的生理特点决定的,生理决定病理。肾为先天之本,脏腑各种机能都需要肾气的推动鼓舞,肾气为一身之气的根本,肾中阴阳为一身阴阳根本,因此肾气的消耗占主导,加上不合理的使用,耗伤肾气,以及脏腑损伤日久累及到肾,从而导致肾气多虚。
2.怎样具体鉴别肾病的证型?
    肾阳虚证的辨证要点:腰膝冷痛、畏寒肢冷、性欲减退、夜尿多等与虚寒症状共见;
    肾虚水泛证的辨证要点:浮肿以腰以下为甚、小便不利与肾阳虚症状共见;
    肾阴虚证的辨证要点:腰膝酸软、耳鸣、男子遗精、女子月经失调与阴虚症状共见;
    肾精亏虚证的辨证要点:小儿发育迟缓、成人生育机能低下、早衰;

    肾气不固证的辨证要点:腰膝酸软、小便清长频数、滑精、滑胎、带下清稀量多等与肾气虚症状共见;
    肾不纳气证的辨证要点: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动则加重与肾气虚症状共见。

第五十八节:心肾不交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心肾不交而导致的一系列症状。
二、病因:
    1.房事不节,肾阴耗伤,导致心阴不足,心火偏亢。
    2.情志过激,思虑太过,导致心火亢盛,肾水偏寒。
三、临床症状:
    1.心阴亏虚,心神失养,可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
    2.肾阴亏虚,清窍失养,腰膝失养,可见头晕目眩,腰膝酸软;
    3.阴虚内热,可见五心烦热,盗汗,潮热;
    4.热扰精室,精关不固,可见滑精、崩漏。
知识点梳理:
1.什么是心肾不交证?
    心肾水火既济失调,以心烦、心悸、失眠、多梦、耳鸣、腰膝酸软等为主要表现的证。
2.心肾不交证主要病因是什么?
    久病虚劳,房事不节,肾阴耗伤,导致心阴不足,不能制约

心阳,造成心火偏亢;
    或情志过激,思虑太过,导致心火亢盛,不能下交于肾,肾水偏寒,皆可导致水火既济失调。
3.心肾不交证临床症状有哪些?
    心阴亏虚,心神失养,可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肾阴亏虚,清窍失养,腰膝失养,可见头晕目眩,腰膝酸软;阴虚内热,可见五心烦热,盗汗,潮热;热扰精室,精关不固,可见滑精、崩漏。
知识点梳理:
1.失眠多梦都属于心肾不交证吗?
    不一定,中医看病需要辨证论治。失眠中医叫不寐,临床分型有虚有实,心肾不交属于虚证,治疗除了安神的同时,需要滋阴潜阳,交通心肾。
2.为啥叫心肾不交证?
    知常达变,人的生理与病理关系密切,生理为常,病理为变。生理情况下,心肾水火既济,心火暖肾水使肾水不寒,肾水济心火使心火不亢,是阴阳协调平衡,水火既济态。
    睡眠质量好,就是阴阳平衡的象,白天属阳,人要清醒,晚上属阴,人要睡觉。阴主静,阳主动。反之,心肾不交时就会

不寐,根本的病机就是阴虚阳亢,阳不入阴。
3.心肾不交证辨证的要点是什么?
    心悸、怔忡、失眠、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盗汗、烘热共见。

第五十九节:心肾阳虚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指心肾阳气亏虚,温煦功能失职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症状。
二、病因:
    1.肾阳亏虚,累及心阳,气化失职,寒水凌心;
    2.心阳亏虚累及肾阳亏虚,气化失职,三焦不利。
三、临床症状:
    1.阳气亏虚,鼓动无力,可见心悸怔忡;
    2.阳虚蒸化失职,水液停聚,可见浮肿,腰以下为主,按之没指;
    3.阳虚温煦失职,可见腰膝酸软,畏寒肢冷;
    4.气虚,可见精神不振,嗜睡。
知识点梳理:
1.什么是心肾阳虚证?
    是指心与肾的阳气虚衰,温煦失职,以心悸、腰膝酸软、浮肿及阳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2.心肾阳虚证病位在哪里?
    心肾阳虚证病位在心肾,关键是阳虚。

3.心肾阳虚证的主要病因有哪些?
    多因肾阳亏虚,累及心阳,气化失职,寒水凌心;或心阳亏虚累及肾阳亏虚,气化失职,三焦不利所致。
4.心肾阳虚证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心肾阳虚,鼓动无力,可见心悸怔忡;阳虚蒸化失职,水液停聚,可见浮肿,腰以下为主,按之没指;阳虚则寒,温煦失职,可见腰膝酸软,畏寒肢冷;气虚,可见精神不振,嗜睡等。
知识点梳理:
1.心肾阳虚证辨证的要点是什么?
    心阳虚的症状加肾阳虚的症状,即心悸怔忡、腰膝酸软、肢体浮肿与虚寒症状共见。
2.心肾阳虚证对其他脏腑功能有什么影响?
    心主血脉,心阳是推动血液正常运行的动力。心阳虚,气血运行无力、迟缓,除心脏本身出现缺血症状以外,其他脏腑官窍功能也会因为缺少气血有效供应而发生问题。
    肾阳虚对其他脏腑功能影响更大,肾阳为一身阴阳之根本,肾阳一虚,其他的脏腑阳气自然也会虚。所以针对心肾阳虚证治疗的同时,要注意观察是否其他的脏腑也出现了阳虚的症状,要及时治疗。

第六十节:心肺气虚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指心肺气虚导致功能低下而出现的一组症状。
二、病因:
    1.久病咳喘累及心,导致心肺气虚;
    2.先天不足,年高体弱,劳倦太过,耗伤心肺。
三、临床症状:
    1.气虚推动无力,可见心悸,胸闷;
    2.肺气亏虚,宣降失常,可见咳喘,痰清稀泡沫状;
    3.宗气不足,疲乏无力,精神不振。
知识点梳理:
1.心肺气虚证病位在哪里?
    病位在心肺。
2.心肺气虚证病因是什么?
    多因久病咳喘累及心,导致心肺气虚;或先天不足,年高体弱,劳倦太过,耗伤心肺之气所致。
3.心肺气虚证主要表现有哪些?
    气虚推动无力,可见心悸,胸闷;肺气亏虚,宣降失常,可

见咳喘,痰清稀泡沫状;宗气不足,会出现疲乏无力,精神不振。
思考题:
1.心肺气虚证的辨证要点?
    首先确定病位在心肺,其次属于气虚证,心悸、胸闷、咳喘与气虚症状共见为辨证的要点。
2.结合心肺的生理关系,怎样理解心肺气虚证?
    心肺关系主要体现在气血的运行方面。心主血脉,心气充沛是心主血脉功能正常发挥的前提。
    肺主气,司呼吸,主治节,助心行血,心主血脉的功能离不开肺气的宣发肃降。
3.心肺气虚证治疗法则是什么?
    虚则补之,补益心肺之气,使之发挥应有的功能。

第六十一节:心脾两虚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是指心脾亏虚,从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二、病因:
    1.脾气虚弱,气血化生不足,心血亏虚;
    2.思虑过度,耗伤心血伤脾,导致心脾两虚。
三、临床症状:
    1.心血亏虚,心失所养,可见心悸怔忡;
    2.心血亏虚,神失所养,可见失眠多梦;
    3.清窍失养,可见头晕目眩;
    4.脾失运化,可见脘腹胀满腹泻,纳呆;
    5.气虚不固,可见慢性失血
知识点梳理:
1.心脾两虚证病位在哪里?
    心脾两虚证病位在心脾,准确的说在心血和脾气。
2.心脾两虚证指的是什么?
    心血虚加脾气虚。

3.什么情况下容易得心脾两虚证?
    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气血化生不足,心血亏虚;或思虑过度,耗伤心血伤脾,导致心脾两虚所致。
4.心脾两虚证临床主要表现有哪些?
    心血亏虚,心失所养,可见心悸怔忡;心血亏虚,神失所养,可见失眠多梦;清窍失养,可见头晕目眩;脾失运化,可见脘腹胀满腹泻,纳呆;气虚不固,可见慢性失血。
思考题:
1.心脾两虚证辨证要点是什么?
    病位在心脾,是虚证,是心血虚加脾气虚;心悸怔忡、失眠多梦、食少便溏、慢性出血与气血虚症状共见。
2.心、脾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从五行属性来讲心与脾是母子关系, “母强子壮”,心气充足则脾气充足;而脾气健,气血化生有源,自然心有所主。所以,心脾的母子关系是相互的,一方面火生土;一方面土养火。
    从脏腑关系来讲,心主血脉,与血液的运行关系密切,脾统血,是气血化生之源,后天之本,心脾关系主要指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在心脾二脏共同作用下,血液有规律的生成和运

行。
    心为君主之官,脾为仓廪之官,俗话说得好“衣食足则知荣辱,仓廪满则知礼节”,只有脾的功能正常,气血化生充足,心神才能得血液濡养,才能发挥主神明的作用。所以,在心脾两虚证治疗方面,健脾首当其冲,也是从上根本解决问题。

第六十二节:心肝血虚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指肝血亏虚,心失所养出现的一系列症状。
二、病因:
    1.肝血亏虚,心无血可主;
    2.思虑过度,暗耗心血,累及肝血,导致心肝血虚。
三、临床症状:
    1.心失所养,可见心悸怔忡;
    2.神失所养,可见失眠多梦;
    3.清窍失养,可见头晕目眩,夜盲;
    4.血虚生风,可见肢体麻木,震颤,虫行感;
    5.血海空虚,女子可见月经延期,经血量少,闭经。
知识点梳理:
1.心肝血虚证病位在哪里?
    从脏腑辨证来讲,病位在心、肝,病理方面主要是血虚。
2.心肝血虚证主要的病因是什么?
    多因肝血亏虚,心无血可主;思虑过度,暗耗心血,累及肝血,导致心肝血虚所致。

3.心肝血虚证主要临床症状有哪些?
    心失所养,可见心悸怔忡;神失所养,可见失眠多梦;清窍失养,可见头晕目眩,夜盲;血虚生风,可见肢体麻木,震颤,虫行感;血海空虚,女子可见月经延期,经血量少,闭经等。
知识点梳理:
1.怎样理解心、肝的关系?
    从五行来讲心与肝是母子关系,肝木生心火,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母强子壮、母以子为贵”;
    心与肝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气血关系。心主血脉,主血液的生成和运行,肝主疏泄,储存血液,调节血量,调畅气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血液的生成与运行与心肝两脏关系密切;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主神;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主魂。心肝协调,共同主神志。
    所以治疗心肝血虚证,除了补益气血以外,还需注意调节情志,使气机调达,所谓“百病生于气,气顺百病不生”。
2.心肝血虚证辨证要点是什么?
    首先病位在心、肝,是血虚证。心悸、失眠、眩晕、肢体麻木等与血虚症状共见是心肝血虚证辨证的要点。

第六十三节:
心脾两虚证、心肝血虚证鉴别要点
课程总结:
知识点梳理:
1.心脾两虚证与心肝血虚证相同点有哪些?
    都有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头晕目眩等心血亏虚的症状。
2.如何理解心、肝、脾之间的关系?
    心、肝、脾之间的关系主要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心主血脉,主持血液在脉道中运行;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血行;脾是气血生化之源,脾气有统摄血液在脉道中运行,不溢出脉外的作用。
    从五行关系来讲,心与脾是母子关系,肝、心也是母子关系,所以肝、心、脾之间存在一定生理关系,临床病理也不能

截然分开,只是不同的阶段,侧重病理证候不同,三者之间,互损互荣,这也是中医辨证论治与整体观念的体现。
思考题:
心脾两虚证与心肝血虚证怎样鉴别 ?
    心肝血虚证与心脾两虚证都有心血虚的症状,兼证是鉴别诊断的依据,鉴别的关键是脾气虚和肝血虚。
    两证都有心血不足,心神失养的的表现,都有心悸、失眠多梦等症状。
    不同点在于,心脾两虚证兼有脾虚失运的表现,多见心系症状失眠多梦,心悸怔忡,加脾气虚的症状,神疲乏力,腹泻便溏,慢性出血等症状;心肝血虚证兼有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或血虚生风的表现,常见眩晕、肢体麻木、视物不清等症状。

第六十四节:肺脾气虚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肺脾气虚,导致机体功能低下出现的一组症状。
二、病因:
    1.久咳久喘,致肺气虚,累及脾;
    2.饮食劳倦,伤及脾气,累及肺,土不生金,母病及子。
三、临床症状:
    1.咳喘,痰清稀,量多,易咯
    2.腹胀、腹泻
    3.面浮肢肿
    4.乏力、少气懒言
知识点梳理:
1.肺与脾有什么样的关系?
    从气的生成方面理解,肺主气,司呼吸,是全身的气之主。脾是气血生化之源。肺的清气来源于脾的化生。肺的清气加上脾的谷气在胸中合成宗气,是人体后天的根本之气。
    肺脾还有一个重要的关系,就是水液代谢方面,肺为水之上源,宣发肃降,调节水液分布;脾五行属土,主运化,肺的宣

发肃降依赖于脾的运化功能。
2.肺脾气虚的病位在哪里?
    肺脾气虚的病位从脏腑辨证来讲,在肺、脾。
3.肺脾气虚证的病因有哪些?
    久咳久喘,致肺气虚,累及脾;饮食劳倦,伤及脾气,累及肺,即土不生金,母病及子。
4.肺脾气虚证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肺气亏虚、清肃失常,多见咳喘,痰清稀,量多,易咯;脾气虚弱、运化失职,可见腹胀、腹泻;水湿不运,可见面浮肢肿;气虚、鼓动无力,会出现乏力、少气懒言等症状。
思考题:
1.肺脾气虚证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肺虚、脾虚加气虚就是脾肺气虚证,即咳嗽气喘、痰液清稀、面浮肢肿、食少便溏与虚证共见。
2.如何鉴别心肺气虚证和肺脾气虚证?
    两证均可见肺气亏虚、宣降失常的表现,有咳嗽气喘、气短、咯清稀痰等症状。
    不同点在于,心肺气虚证兼有心气不足的表现,常见心悸怔忡、胸闷等症状;肺脾气虚证兼有脾虚失运的表现,常见食少、腹胀、便溏等症状。

第六十五节:肺肾阴虚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肺肾阴虚,虚热内生出现的一组症状。
二、病因:
    1.久咳(喘)、痨虫、燥热导致肺阴虚,累及肾;
    2.房劳伤肾,肾精亏虚,累及肺。
三、临床症状:
    1.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咯血
    2.声音嘶哑
    3.腰膝酸软
    4.男子滑精、女子月经延期、闭经
    5.潮热盗汗、五心烦热
知识点梳理:
1.肺肾阴虚证的病位在哪儿?
    肺肾阴虚证的病位在肺、肾,病理变化主要是阴虚,阴虚则热,所以临床诊断要抓住肺肾阴虚则热的象。
2.肺肾阴虚证出现的干咳与肺燥咳嗽的区别是什么?
    阴虚是内伤,除了咳嗽,还有阴虚的症状(潮热,盗汗

等)。肺燥咳则属于外感咳嗽,有明显的季节性,没有内伤症状。
3.肺、肾之间是什么关系?
    肺、肾的五行属性关系是母子关系,金水相生;肺与肾的关系,还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肺肾之阴相互滋生的三个方面。
4.肺肾阴虚证的临床症状有哪些?
    肺阴虚导致肺的清肃功能失职,虚热灼伤肺络,出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咯血;肺阴虚,咽喉失润,可见声音嘶哑;肾阴虚,可见腰膝酸软,男子滑精、女子月经延期、闭经等;虚热内扰,可见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等。
思考题:
1.肺肾阴虚证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病位在肺肾,是阴虚证,阴虚则热,肺阴虚和肾阴虚的症状相加,就是肺肾阴虚证,即干咳少痰、腰膝酸软、遗精等与虚热症状共见。
2.肺肾阴虚证的治疗法则是什么?
    虚则补之,滋补肺肾之阴。

第六十六节:肝火犯肺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指肝火上逆犯肺,表现出的一组症状,辨证为肝火犯肺证。
二、病因:
    肝气郁结,郁而化火,循经上扰,灼伤肺络。
三、临床症状:
    1.肝气郁结,疏泄不利,可见胁肋部胀满不适、灼痛;
    2.肝火循经上扰,可见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头胀头痛;
    3.灼伤肺络,可见咳嗽,咯血。
知识点梳理:
1.肝和肺的关系如何?
    肝和肺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气机升降的相反相成、相互协调方面。左肝木主升,右肺金主降,一升一降,调节气机。肝与肺的五行关系是相侮(反克)关系,肝气有余便是火,木火刑金。
2.什么是肝火犯肺证?
    肝火犯肺证是指肝火炽盛,上逆犯肺,肺失清肃,以胁肋部胀满不适、灼痛;急躁易怒,头胀头痛;咳嗽,咯血以及实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3.肝火犯肺证主要病因有哪些?
    主要因为肝气郁结,郁而化火,循经上扰,灼伤肺络所致。
4.肝火犯肺证的病位在哪里?
    在肺、肝,主要病理变化是肝火旺,反侮肺金。
5.肝火犯肺证临床症状有哪些?
    肝气郁结,疏泄不利,可见胁肋部胀满不适、灼痛;肝火循经上扰,可见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头胀头痛;灼伤肺络,可见咳嗽,咯血等。
思考题:
1.肝火犯肺证的治疗法则是什么?
    佐金平木法,即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气上逆的方法。
2.肝火犯肺是虚证还是实证?
    是实证,治疗法则是实则泻之,具体就是清肝火以肃肺金。
3.肝火犯肺证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胸胁灼痛、急躁易怒、咳嗽,咯血等与实热症状共见。
4.肝气容易亢盛,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什么?
    肝五行属木,喜调达,恶抑郁,本身肝阴、肝血容易不足,肝体易失养,肝气容易亢盛,影响他脏。所以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养肝,不熬夜、调节好情绪,不要长期压抑自己的情绪,要合理的疏泄,防止日积月累,发生病变。

第六十七节:肝胃不和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指肝气郁结,横犯胃土,胃土不和表现出来的一组症状。
二、病因:
    所愿不遂,肝气郁结。
三、临床症状:
   1 肝气郁结,横犯胃土,可见胃脘部痞满不适,胁肋部胀满;
   2胃气上逆,可见呃逆,嗳气,恶心呕吐(泛酸);
   3 肝气失柔,善叹息;
   4胃气不降,纳呆。
知识点梳理:
1.肝胃不和证的病位在哪里?
    肝胃不和证病位在肝、胃,治疗的重点是泻肝火以和胃气,使肝木正常发挥克制胃土的作用。
2.肝和胃是什么样的关系?
    肝,五行属木,胃,五行属土,生理情况下,木克土,二者是相克关系。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有助于中焦脾胃气机升降。肝气条达,则胃气和降;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则致胃失和降。
3.肝胃不和证是实证还是虚证?
    肝胃不和证是实证。
4.肝胃不和证的主要病因是什么?
    多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所致。
5.肝胃不和证主要的症状有哪些?
    肝气郁结,横犯胃土,可见胃脘部痞满不适,胁肋部胀满;胃气上逆,可见呃逆,嗳气,恶心呕吐,泛酸;肝气失柔,善叹息;胃气不降,出现纳呆等症状。
思考题:
1.肝胃不和证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肝胃不和证的病位在肝、胃,脘胁胀痛、呃逆、嗳气、呕吐、吞酸、情志抑郁与气滞症状共见。
2.肝胃不和证的治疗法则是什么?
    实则泻之,泻有余之肝火,以和胃气。
3.生活中怎样避免肝胃不和?
    日常要注意调节脾胃,饮食要有规律、有节制,不要暴饮暴食;

    另外一方面,要注意调节好自己的情绪,遇到情绪不畅要及时梳理、调节,不能压抑自己的情绪。

第六十八节:脾虚肝郁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肝气郁结,横犯脾土出现的一组症状。
二、病因:
    1.肝气郁结,横犯脾土
    2. 脾气虚弱,土虚木乘
三、临床症状:
    1.肝气郁结,横犯脾土,可见脘腹部胀满,胁肋部胀满;
    2.腹胀,便溏,腹痛欲泻,泻后痛减;
    3.肝失柔顺,善叹息。
知识点梳理:
1.脾虚肝郁证病位在哪里?
    脾虚肝郁证的病位在肝、脾。
2.肝脾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在五行关系中肝属木,脾属土,二者是木克土的关系。
    肝与脾的关系体现在两脏对血液的调控以及消化吸收功能的协同方面。
    肝贮藏血液并调节血量,又主疏泄,不仅可以调节气机,维

持血液正常循行,且能促进脾的运化,使气血生化有源;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又主统血,统摄血液不溢出脉外,两脏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生成与正常运行。
    在消化吸收方面,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有助于脾的运化;脾气健运,气血化源充足,肝体得以濡养而使肝气冲和条达,有利于疏泄功能的发挥。
    在病理情况下,肝不藏血,脾不统血,常可导致一系列出血病证,若脾虚生血不足,可导致肝血不足;若情志不遂使肝气郁结,肝失疏泄,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等。
3.脾虚肝郁证的主要病因是什么?
    多因肝气郁结,横犯脾土;或脾气虚弱,土虚木乘,肝失疏泄所致。
4.脾虚肝郁证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肝气郁结,横犯脾土,可见脘腹部胀满,胁肋部胀满;脾气虚弱,常见腹胀,便溏,腹痛欲泻,泻后痛减;肝失柔顺,常见善叹息等。
思考题:
1.脾虚肝郁证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脾虚肝郁证就是脾虚的症状加肝郁的症状。辨证要点是胸胁

胀痛、腹痛、便溏与情志抑郁症状共见。
2.脾虚肝郁证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

第六十九节:
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鉴别要点
课程总结:
知识点梳理:
1.肝胃不和,侧重于肝与胃的关系,生理上,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胃主受纳,以降为顺,以通为用。肝胃不和证,侧重于肝气旺横犯到胃土,影响胃的受纳。从而出现一系列肝胃不和的症状。
2.肝郁脾虚证,侧重于肝与脾的关系,生理上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脾主运化,主升清,以升为健。肝气郁结,气机失调畅,影响到脾的运化功能,从而出现一系列肝郁脾虚的症状。
3.脾胃同属土,为气血化生之源,然一升一降,一脏一腑,生理功能协调为用。

4.肝胃不和证与肝郁脾虚证相同点是什么?
    肝胃不和证与肝郁脾虚证两证都有肝气郁结,善叹息、胸胁部胀满不适的表现。
思考题:
1.肝胃不和证的病位在哪里?
    在肝、胃,主要表现出肝火旺,胃气受到过度克伐,出现呕恶、吞酸等症状。
2.肝郁脾虚证的病位在哪里?
    在肝、脾,主要表现在肝脾关系的异常,常见脾失健运的表现,如食少、腹胀、便溏等。
3.肝与脾胃的五行属性关系是什么?
    肝五行属木,脾胃五行属土。他们之间是相克关系(木克土)。
4.肝与脾胃的病理关系,用五行关系怎么解释?
    肝与脾胃之间生理上是相克关系,病理关系主要表现在克制太过(土虚木乘、木旺乘土)、克制不及(土壅木郁)两个方面。
5.肝胃不和证与肝郁脾虚证的鉴别要点是什么?
    两证均有肝郁气滞的表现,都有胸胁胀满疼痛、善叹息,情

志抑郁或烦躁易怒的现象。
    肝胃不和证兼胃失和降的表现,见胃脘胀痛、痞满、嗳气、呃逆等症; 脾虚肝郁证兼脾失健运的表现,常见食少、腹胀、便溏等症。

第七十节:肝胆湿热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指湿热之邪侵犯肝胆,湿热蕴结,致使肝胆疏泄功能失职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症状。
二、病因:
    1.外感湿热之邪;
    2.饮食失宜,致脾胃纳运失职,湿邪内生,郁而化热。
三、临床症状:
    1.肝胆疏泄失职,可见胁肋胀满不适;
    2.脾胃纳运功能失职,可见呕恶,纳呆,厌油腻;
    3.胆汁上泛,外溢,可见口苦,身目俱黄,色泽鲜亮;
    4.湿热循经下注,会阴部潮湿,瘙痒,男子睾丸胀痛,肿; 女子带下色黄粘稠。
知识点梳理:
1.肝胆湿热证病位在哪里?
    病位在肝胆。
2.肝胆湿热证的病邪是什么?
    肝胆湿热证的病邪是湿邪、热邪。主要由于湿热邪气侵犯,阻滞气机,影响到肝胆的疏泄和调畅气机的功能。

3.肝胆湿热证是虚证还是实证?
    肝胆湿热证是实证。
4.怎样治疗肝胆湿热证?
    实则泻之,肝胆湿热证需清热利湿。
5.肝胆湿热证主要症状有哪些?
    肝胆疏泄失职,可见胁肋胀满不适;脾胃纳运功能失职,可见呕恶,纳呆,厌油腻;胆汁上泛,外溢,可见口苦,身目俱黄,色泽鲜亮;
    湿热循经下注,常见会阴部潮湿,瘙痒,男子睾丸胀痛,肿,女子带下色黄粘稠。
思考题:
1.肝胆之间有什么关系?
    肝与胆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生理上,胆依附于肝,肝主疏泄,胆分泌胆汁,贮藏胆汁,帮助消化;精神情志方面,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肝胆相济;
    病理上,肝失疏泄,胆汁则排泄不利,胆道受阻,影响肝之疏泄,肝胆同病;情志方面,肝血不足,胆气则虚,常见谋虑不决,口苦,心烦失眠。

2.肝胆湿热证辨证的要点是什么?
    胁肋胀痛、纳呆,厌油腻、身目发黄、阴部潮湿,瘙痒等与湿热症状共见为肝胆湿热证辨证的要点。
3.肝胆湿热证的身目发黄是阳黄还是阴黄?
    肝胆湿热证是感受湿邪、热邪,导致胆汁不循常道外溢,出现肌肤发黄、眼睛黄、小便黄等症状,形成的是阳黄,颜色明亮,如桔子色。

第七十一节:
肝胆湿热证、湿热蕴脾证鉴别要点
课程总结:
知识点梳理:
1.肝胆湿热证与湿热蕴脾证有什么相同点?
    两证均可见湿热内阻的表现,常见发热、纳呆、恶心、黄疸、苔黄腻等症状。
2.肝胆湿热证与湿热蕴脾证有相关性吗?
    有,肝胆属木,脾属土。生理上,木克土。肝胆湿热与湿热蕴脾证,病因都是由于湿热之邪内阻,蕴结而为病,或影响到肝胆的疏泄功能,或影响到脾土的运化功能。
    湿热影响到肝胆,肝胆失疏泄,会影响脾的运化,久而久之,湿聚化热困脾。反之,湿热困脾,脾失健运,湿得不到土

的制约,便成邪气,久则化热,影响肝胆气机疏泄。
3.肝胆湿热证与湿热困脾证,都属于实证吗?
    是的,都是湿热邪气阻滞气机,影响到脏腑功能发挥。
思考题:
1.肝胆湿热证与湿热蕴脾证治疗时有什么相同之处?
    肝胆湿热证与湿热蕴脾证都是湿热邪气为患,治疗的重点都是清热利湿。
2.肝胆湿热证与湿热蕴脾证的鉴别要点是什么?
    两证均可见湿热内阻的表现,常见发热、纳呆、恶心、黄疸、苔黄腻等症状。
    不同点在于,肝胆湿热证病位在肝胆,故胁肋部胀痛明显,或见阴痒等肝经湿热症状;湿热蕴脾证病位在脾,常见脾失健运,如腹胀、便溏不爽等症状,而无胁肋胀痛的表现。
3.针对湿热病邪常用药物有哪些?
    针对湿邪,可以采取芳香化湿,如藿香,佩兰等;健脾化湿,如茯苓,白术等。
    针对热邪,采取苦寒清热,如黄芩,郁金等。使湿热不能裹结,湿去热清,诸病悉愈。

第七十二节:肝肾阴虚证
课程总结:
一、含义:
    指肝肾阴液亏虚,虚热内生,表现出的一组症状。
二、病因:
    1.久病耗伤,久病伤阴;
    2.情志不畅,气郁化火,灼伤津液;
    3.房事不节,精津同属阴液,精血同源,房事过度伤及肝肾阴;
    4.温病中后期,火邪易伤津耗气。
三、临床症状:
    1.髓海不足,脑窍失养,可见头晕目眩;
    2.官窍失养,可见耳鸣眼花;
    3.肝络失养,可见胁肋部隐痛;
    4.虚火内扰精室,精关不固,可见男子滑精;
    5.热伤脉络,迫血妄行,可见女子崩漏,阴虚内热可致月经延期、闭经;
    6.阴虚内热,可见潮热盗汗、五心烦热。

知识点梳理:
1.肝肾阴虚证的病位在哪里?
    病位在肝肾,是阴虚证。
2.肝和肾是什么样的关系?
    从五行关系来讲,肝五行属木,肾五行属水,是相生的母子关系,水生木,母病及子,子盗母气。两者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肝肾关系体现在精血同源、藏泄互用及阴阳互资互制的方面。 
    生理上,体现在精血同源、藏泄互用;肝肾同源,精血皆由水谷之精生养,相互资生;肝主疏泄,能制约肾之闭藏,肾主闭藏,能制约肝之疏泄,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为用。
    病理上,肾阴不足会导致肝阴失养,肝阳上亢,若肝阴不足,日久也会损及肾阴;若肾精亏虚,可致肝血不足,肝血不足也会导致肾精亏虚。
3.肝肾阴虚证的病因有哪些?
    久病耗伤,久病伤阴;情志不畅,气郁化火,灼伤津液;房事不节,精津同属阴液,精血同源,房事过度伤及肝肾阴;温病中后期,火邪易伤津耗气。
4.肝肾阴虚证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髓海不足,脑窍失养,可见头晕目眩;官窍失养,可见耳鸣

眼 花;肝络失养,可见胁肋部隐痛;虚火内扰精室,精关不固,可见男子滑精;热伤脉络,迫血妄行,可见女子崩漏,阴虚内热导致月经延期、闭经;阴虚内热,还可见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等症状。
5.肝肾阴虚证是虚证还是实证?
    是虚证,是肝肾两脏的阴气亏虚,导致阴阳失衡,而出现的一系列病证。
思考题:
1.肝肾阴虚证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胸胁隐痛、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眼花与虚热症状共见是肝肾阴虚证的辨证要点。
2.肝肾阴虚证常用的方药有哪些?
    肝肾阴虚证临床常用方药有: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
3.肝肾阴虚证的治疗法则是什么?
    虚则补之,具体来讲就是滋补肝肾之阴。

第七十三节:脾肾阳虚证
课程总结:一、含义:
    指脾肾阳气亏虚,引起虚寒内生表现出来的一组症状。
二、病因:
    1.久泻久痢,饮食不节,损伤脾阳,累及肾阳;
    2.水邪久踞,耗伤肾阳,累及脾阳。
三、临床症状:
    1 脾肾阳虚,可见久泻久痢不止,或命门火衰,见五更泻;
    2 阳虚气化不利,可见面浮肢肿;
    3 阳虚温煦失职,可见腰膝冷痛。
知识点梳理:
1.脾肾阳虚证病位在哪里?
    病位在脾肾,是阳虚证。
2.脾与肾是什么关系?
    脾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先后天互资及水液代谢方面。
    生理上,先后天相互资生,肾阳温养脾阳,肾中之精又需脾去补充;脾主运化水湿,肾为水脏,脾阳、肾阳功能正常,则土能制水,开合有度。

    病理上,肾阳不足可以引起脾阳亏虚,反之亦然,脾虚不运、肾虚不化都会导致水液代谢紊乱。
3.脾肾阳虚证的病因是什么?
    多因久泻久痢,饮食不节,损伤脾阳,累及肾阳;或水邪久踞,耗伤肾阳,累及脾阳所致。
4.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症状有哪些?
    脾肾阳虚,可见久泻久痢不止,或命门火衰,见五更泻;阳虚气化不利,可见面浮肢肿;阳虚温煦失职,可见腰膝冷痛。
思考题:
1.脾肾阳虚证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脘腹冷痛、久泻久痢、五更泻等与虚寒症状共见。
2.脾肾阳虚证的治疗法则是什么?
    虚则补之,具体来讲就是补益脾肾阳气,恢复脾肾两脏的生理功能。
3.脾肾阳虚证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哪些事项?
    阳虚则寒,针对脾肾阳虚证,除了温中散寒外,还要注意保暖,饮食要有规律、有节制,不要熬夜,节制房事。

第七十四节:
脾肾阳虚证、心肾阳虚证鉴别要点
课程总结:
知识点梳理:
1.脾肾阳虚证与心肾阳虚证有什么相同点?
    病机相同,都是肾阳亏虚,都有肾阳虚衰,水湿内停的表现,常见有面浮肢肿、腰膝冷痛症状。
2.脾肾阳虚证与心肾阳虚证的不同点有哪些?
    脾肾阳虚证是肾阳亏虚兼脾阳亏虚,运化无权的表现,常见久泻久痢、完谷不化、便质清冷等症状;
    心肾阳虚证是肾阳亏虚兼有心阳虚衰,血行不畅的表现,常兼有心悸怔忡、舌下青筋迂屈、唇甲紫暗等症状。

3.脾肾阳虚证和心肾阳虚证会同时发生吗?
    有可能,脏腑之间功能相互影响,一个脏腑的功能失职会影响到另一个脏腑的功能正常。
    脾肾阳虚证与心肾阳虚证,关键的是都具有阳气虚的问题。阳虚则寒,不论脾肾阳虚证,还是心肾阳虚证,主要的表现是脏腑功能的低下。

思考题:
脏腑辨证总结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