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e刊
第一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深圳海事局科技信息处 主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铲海事局 承办
让科技之光照亮工作
SHEN HAI e-Journal
创 刊 语
VTS中的雷达与AIS你知多少?
中国科协发布30个重大科学、工程及产业问题
MASS 未来可期
我国成功研制62比特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
从机理到疫苗,两面夹击阿尔茨海默病
国内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建成
监管介入,立法重罚 “大数据杀熟”时代或迎终结
“祝融号”火星车完成既定探测任务
重大突破!AI“读图会意”首次超越人类
一张图看懂综合办公平台技术架构
马士基全球首艘碳中和船锁定绿色电制甲醇燃料
世界首艘无人驾驶电动集装箱船将首航
我国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母船在广州开工建造:支持远程遥控和开阔水域自主航行
4.
原 创 天 地
10
.............................................................
13
.............................................................
14
.............................................................
15
.............................................................
05
.............................................................
09
.............................................................
12
.............................................................
17
.............................................................
24
.............................................................
27
.............................................................
28
.............................................................
31
.............................................................
30
.............................................................
04
16
26
.............................................................
32
.............................................................
科 普 平 台
2.
海 事 之 窗
3.
.............................................................
创刊语
03
.............................................................
1.
前 沿 洞 察
深海e刊编辑组
主编
执行主编
副主编
编辑
李国栋
刘月胜
刘洋
钟子洋
彭珂
黄志球
刘昭男
胡稚稚
蔡学深
:
:
:
:
这是一个万物复苏、万物迸发、万物生长的时代
一年是一年,那是200年前;一月是一年,那是20年前;一日是一年,那就是现在
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摩尔定律、棋盘的另一半、指数级增长
这就是信息时代……
有一种力量可以重塑、改写社会发展的进程
更有一种力量左右您的世界,预判您的未来
这些力量并非命运,而是轨迹
它们提供的并不是我们将去往何方的预测
只是告诉我们,在不远的将来
我们会向哪些方向前行
必然而然……
我愿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里劳作,让您不再饥渴困惑
我愿能为您开拓一片沃土,承载您事业的梦想
我更愿在您鼎力扶持呵护下茁壮成长
我来了,我是《深海e刊》
——— 李国栋
目录
.............................................................
03
深海e刊
05
深海e刊
中国科协发布30个重大科学、工程
及产业问题
前 沿 洞 察
7月28日,中国科协在第二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闭幕式上发布了10个对科学发展具有导向作用的前沿科学问题、10个对工程技术创新具有关键作用的工程技术难题,并首次发布10个对产业发展具有引领作用的产业技术问题。
04
前沿洞察
深海e刊
07
06
前沿洞察
10个前沿科学问题
10个工程技术难题
01.如何突破大尺寸晶体材料的制备理论和技术?
02.纳米尺度下高效催化反应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03.农作物基因到表型的环境调控网络是什么?
04.中微子质量和宇宙物质-反物质不对称的起源是什么?
05.地球以外有统一的时间规则吗?
06.大脑中的记忆是如何产生和重现的?
07.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路径优化和稳定机理是什么?
08.铝合金超低温变形双增效应的物理机制是什么?
09.如何揭示板块运动动力机制?
10.“亚洲水塔”失衡失稳对青藏高原河流水系的影响如何?
01.如何高效利用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
02.如何解决三维半导体芯片中纳米结构测量难题?
03.如何开发比能量倍增的全固态二次电池?
04.如何发展我国自主超高分辨率立体测图卫星关键技术?
05.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实现医疗影像多病种识别并进行辅助诊疗?
06.如何突破深远海航行装备制造与安全保障工程技术难点?
07.如何创建5G+三早全周期健康管理系统?
08.如何通过重要生态系统修复工程构建精准高效的生态保护网络和恢复生物多样性?
09.如何构建我国生态系统碳汇扩增的技术体系?
10.如何制造桌面级的微小型反应堆电池?
09
深海e刊
08
前沿洞察
10个产业技术问题
当前,量子计算机研制作为世界科技前沿的重大挑战之一,已经成为欧美各发达国家竞相角逐的焦点。超导量子计算,作为最有希望实现可拓展量子计算的候选者之一,其核心目标是如何同步地增加所集成的量子比特数目以及提升超导量子比特性能,从而能够高精度相干操控更多的量子比特,实现对特定问题处理速度上的指数加速,并最终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近期,中国科大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研究团队在自主研制二维结构超导量子比特芯片的基础上,成功构建了国际上超导量子比特数目最多、包含62个比特的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并在该系统上成功进行了二维可编程量子行走的演示 。该成果为在超导量子系统上实现量子优越性展示及可解决具有重大实用价值问题的量子计算研究奠定了技术基础。此外,基于“祖冲之号”量子计算原型机的二维可编程量子行走在量子搜索算法、通用量子计算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将是后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我国成功研制62比特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
(本部分内容由刘昭男整理 彭珂编辑)
(本部分内容由刘昭男整理 彭珂编辑)
01.如何实现面向大规模集成光芯片的精准光子集成?
02.如何开发针对老龄化疾病的医用人工植入材料?
03.如何开发融合软体机器人与智能影控集成技术的腔道手术机器人产品?
04.如何开发大规模低能耗液氢技术和长距离绿氢储运技术?
05.如何解决我国航空发动机短舱关键技术问题?
06.如何突破耕地重金属的靶向快速经济安全减污技术?
07.如何利用风光水加快实现“碳中和”目标?
08.如何攻克漂浮式海上风电关键技术研发与工程示范难题?
09.如何发展与 5G/6G 融合的卫星互联网络通信技术?
10.如何制备高洁净高均质超细晶高端轴承钢材料?
10
前沿洞察
11
凯斯西储大学研究朊病毒的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了人类朊病毒的表面特征,它们与朊病毒在大脑中的复制密切相关。朊病毒是一些错误折叠的、会诱发不治之症的蛋白质。
这项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帮助酝酿一种阻止人类朊病毒疾病的思路,并最终转化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和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新方法。
朊病毒最早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是一种由蛋白质构成的生物因子,可以在没有核酸的帮助下,在活细胞中自我复制。
人类朊病毒可以与大脑中相邻的正常蛋白质结合,并造成微小的空洞。本质上,它们把大脑变成海绵状结构,导致痴呆和死亡。这些发现引发了科学争论:与朊病毒类似的机制,是否可能参与人类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产生和传播?
从机理到疫苗,
两面夹击阿尔茨海默病
研究人员说:“人类朊病毒疾病是公认的最异质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它们是由不同的人类朊病毒株引起的。然而,人类朊病毒的结构研究落后于啮齿动物朊病毒最新的实验室进展,部分原因是其复杂的分子特征,以及研究疾病所必需的在生物安全方面的禁止性要求,这些研究受限的疾病通常是致命的,而且没有治疗方法。”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的研究人类朊病毒的“三步法”:
深海e刊
(本部分内容由刘昭男整理 彭珂编辑)
来自人脑的朊病毒首先暴露在高强度的同步辐射X射线下。光束产生了一类羟基自由基,在短时间的强光照下,这些羟基自由基选择性地、渐进地改变了朊病毒的表面化学成分。这种光源的独特性质包括其巨大的强度,它可以比从太阳到地球的光亮数百万倍。
用抗朊病毒抗体监测短脉冲光对朊病毒的快速化学修饰。抗体可以识别朊病毒的表面特征,质谱分析可以识别朊病毒特异性的、基于株型差异的确切位置,从而提供对朊病毒缺陷更精确的描述。
然后让被照亮的朊病毒在试管中复制。随着同步加速器的微调,朊病毒的复制活动逐渐丧失,这有助于确定朊病毒在大脑中复制和传播的关键结构元素。
12
前沿洞察
13
7月15日22时13分,在广东省阳江市沙扒镇南海海域115米的高空上,随着F34号风机叶轮与与机舱精准对接,亚洲在建单体容量最大的海上风电场——三峡广东阳江沙扒海上风电项目风机吊装容量突破100万千瓦,标志着国内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从蓝图走向现实,对我国海上风电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该项目共规划五期,总装机容量170万千瓦,安装269台海上风电机组,建设3座海上升压站,采用220千伏海缆接入陆上集控中心。项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可提供上网电量约47亿千瓦时,可满足约200万户家庭年用电量,与同等规模的燃煤电厂相比,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5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400万吨,将为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能源结构转型提供有力支持。
国内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建成
大数据应用背后,一方面让人们工作生活日益便捷高效,另一方面也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新困扰。所谓“大数据杀熟”,指的是同样的商品或服务,却因平台收集的用户信息,形成“千人千面”的“千人千价”。
加快数字化发展,是“十四五”期间的国家战略。构建数字信任体系,既是网络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数据运用得当,能为很多行业领域赋能,是解决棘手问题的一剂良方。可若一旦使用不当,其独特力量造成的困扰也难于化解。
今年7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相较于过去的版本,其亮点是新增了“新业态中的价格违法行为”,并针对“大数据杀熟”采取了更为严厉的惩处措施。
深海e刊
(本部分内容由刘昭男整理 彭珂编辑)
(本部分内容由刘昭男整理 彭珂编辑)
监管介入,立法重罚 “大数据杀熟”时代或迎终结
14
前沿洞察
15
VQA(Visual Question Answering)的任务是根据给定图片及自然语言问题,生成正确的自然语言回答。近10年来,AI技术保持高速发展,然而在视觉问答VQA这一涉及视觉-文本多模态理解的高阶认知任务上,AI始终未取得超越人类水平的突破。在首届VQA挑战赛上,AI的最高准确率仅能达到55%。今年8月,阿里巴巴达摩院以81.26%的准确率创造VQA Leaderboard全球纪录,首次超越人类基准线80.83%。这是VQA测试以来,AI第一次超过人类水平,是标志性的重大突破。
重大突破!AI“读图会意”首次超越人类
“祝融号”火星车完成既定探测任务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于2021年5月15日成功实现火星着陆,截至8月15日,“祝融号”火星车在火星表面运行90个火星日(约92个地球日),累计行驶889米,所有科学载荷开机探测,共获取约10GB原始数据,“祝融号”火星车圆满完成既定巡视探测任务。当前,火星车状态良好、步履稳健、能源充足,后续将继续向乌托邦平原南部的古海陆交界地带行驶,实施拓展任务。
火星车导航地形相机、表面成分探测仪、次表层探测雷达、气象测量仪,环绕器高分辨率相机、次表层探测雷达(甚低频模式)、离子与中性粒子分析仪等7台科学载荷获取的数据已经完成相关处理和质量验证工作,并形成标准的数据产品,中国月球与深空探测网日前已面向国内科学研究团队开放数据申请,后续将以月为周期组批发布科学数据。
(本部分内容由刘昭男整理 彭珂编辑)
深海e刊
(本部分内容由刘昭男整理 彭珂编辑)
17
科 普 平 台
16
科普平台
VTS中的雷达与AIS你知多少?
深海e刊
岸基AIS网 :用作船-岸之间自动交换信息,实现自动船舶识别、协助目标跟踪、减少话音报告、简化信息交换并提供附加信息以帮助了解船舶交通状况。可在海事管理、搜救、港航等部门发挥重要作用。
由AIS基站、AIS辖区中心、AIS海区中心组成。
可为公众用户提供因特网接口;为专用局域网(VTS等)用户访问提供GUI接口;可为用户提供开放式用户应用软件。
岸基AIS网建设:我国沿海及内河干线已建成岸基AIS网。
AIS : 工作于VHF海上频段的船-船和船-岸之间的数字通信系统。
船载AIS :用作船舶之间自动交换信息和避碰的重要助航工具。
- 均可作为传感器对目标数据进行采集。
- 均可通过多传感器数据综合处理服务器对目标进行跟踪和数据融合处理。
- 均可通过显示与操作处理器在交通显示器上对目标进行显示。
- 数据均在多媒体数据记录器进行记录。
- 数据均与船舶数据库相关联。
- 船舶上:都是用于避碰的重要助航设备。
- VTS中:都是采集目标船舶数据的重要传感器。在船舶安全 航行和船舶交通管理中共同发挥重要作用。
18
科普平台
19
VTS中雷达与AIS基本功能同异
深海e刊
1.基本相同点
2.基本差异
- 雷达:工作于微波波段的目标探测测距设备。
- AIS: 工作于超短波波段的数据通信设备。 两者工作机理和功能存在基本差异。
3.在VTS中的相同作用
4.各有特点
- 雷达和AIS各有特点,不能以一种取代另一种,相互配合运用可使VTS功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雷达应用特点
1.对目标的主动探测跟踪功能
雷达:对目标可进行主动探测跟踪并采集目标数据。能否对目标持续探测跟踪、采集数据及数据准确性主要取决于雷达,不依赖目标船配置的设备及设备工作状况。
AIS:不能对目标进行主动探测跟踪。能否对目标跟踪、采集数据及数据准确性主要取决
于船载设备和岸台AIS网,VTS中心不能控制。
2.可探测和获取覆盖范围的全景图像
雷达:可探测和获取覆盖范围内所有动、
静目标及环境背景的全景图像。
AIS:只能获取装载了AIS设备且正常运行的船舶等目标的交通数据。
3.可获取目标的图像数据
雷达:获取的是目标的视频图像,因而可显示目标的原始视频图像或数字化原始视频图像。
AIS: 不能获取目标的图像数据,只能获取目标船GPS天线的位置及目标船的外形尺寸等数据,故只能显示根据外形尺寸作出的目标图形。
20
科普平台
21
深海e刊
4.不存在目标数量饱和问题
雷达:探测目标没有数量饱和问题。
AIS:目标数量过大时,可能出现船—岸AIS数据链路(VDL)时隙复用,
造成目标数据传输阻塞,能被有效
采集数据的目标数量受限,且近距
船舶AIS数据将占据远距船舶AIS
数据的预约时隙。
5.可对前端设备进行操作控制
雷达:在VTS中心的操作台上,值班人员可根
据交管的实际状况和要求,方便地对前端雷达设备工作状态进行操作控制。
AIS:值班人员一般不能对岸基AIS网的AIS基站和工作状态进行操作控制。
AIS应用特点
1.可实现自动船舶识别
AIS:可由船舶标识信息(MMSI、呼号等),自
动、快捷对船舶进行识别,可节省时间、提
高效率、减少船舶报告次数、避免同频语音信号相互干扰和语言沟通引起的误解等。
雷达:不能对目标进行识别,其对目标的识别常
借助VHF通信进行。
2.船舶数据的种类多
AIS:能提供船舶的静态数据和航次
相关等数据,能提供船艏向、
旋回速率等动态数据。
雷达:上述数据不能获取。
22
科普平台
23
深海e刊
3.船舶动态数据精度高
AIS:位置数据来自船载GPS,一般比雷达精度高;艏向、旋回速率等数据来自船舶航行系统,精度较高。这些数据有利于VTS及时、准确地预测船舶的航行意图和可能存
在的航行危险。
雷达:航速、航向数据由历史航迹数据推算得
到,存在滞后(大型油轮检测到其转向可
能延迟4~5 min),会对判断船舶航行意
图及潜在航行危险带来不利影响。
4.目标跟踪范围大
AIS:工作于VHF频段,绕射作用较雷达工作的UHF段强,目标数据采集跟踪范围比雷达大;通过岸基AIS系统,AIS
的目标据采集跟踪可达更远范围。
雷达:工作于UHF频段,目标探测跟踪范围
比VHF频段小。
5.抗雨雪海浪干扰性能强
AIS:工作在VHF频段,受雨雪海浪干扰比雷达小得多,在暴风雨天气中一般仍能保持对装载AIS船舶的数据采集和跟踪。
雷达:在暴风雨天气中,信号受干扰大,探测
和跟踪目标性能下降以至丢失目标。
6.能实现与船舶的数据通信
AIS:提供了船—岸数据传输通道,VTS对船
舶的部分服务功能可利用AIS的数据通道完成,这可使VHF话音信息减少,提
高通信效率,减少因语言问题造成的船舶对VTS服务信息误解的机率。
雷达:无此功能。
7.目标跟踪性能好
AIS:目标跟踪基于目标识别,利用目标的MMSI
实现,跟踪可靠性高,一般不会出现雷达跟踪存在的问题。
雷达:不能对目标进行识别,目标跟踪基于航迹
外推与航迹相关技术,由于目标数据精度不
够高、雨雪海浪干扰存在、跟踪方法和技术
还不够完善等,使跟踪存在“误、漏、丢、
混”等质量问题。
AIS:陆地、桥梁、建筑物、小船附近的大船等障碍物对VHF频段电波遮挡
小,不易造成跟踪目标丢失。
雷达:在上述障碍物遮挡区跟踪目标易丢
失。
(本部分内容由刘洋整理 彭珂编辑)
24
科普平台
25
一张图看懂综合办公平台技术架构
深海e刊
(本部分内容由刘洋、胡稚稚整理 彭珂编辑)
26
海事之窗
27
海 事 之 窗
MASS 未来可期
海上水面自主船舶(MASS)包括自动化与远程控制系统。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OLAS,II-1)提出应监管船舶自动化设备并规范适应技术法规。2016年8月,《华尔街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船舶运营探索自主航行”的文章,此后,自动化技术与监管措施一直在不断改进。
2017年,国际海事组织(IMO)与其他国际机构合作,开展立法范围界定工作,对现有法规与条约进行审查,以审议自主船舶航行对其造成的影响从而设定基线。
2021年5月,MSC完成了其初步的界定工作,这是MASS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在MSC会议上,MASS工作组审议了工作成果,并邀请各方提交相关提案,以达成MASS规范公约。
目前,MASS已完成多项海上试验,许多国家已拥有可短时间服役的自动化与自主船舶。随着测试与营运日益普遍化,各国需就同一目标与规则达成一致,以解决MASS潜在安全问题。
深海e刊
(本部分内容由刘洋整理 蔡学深编辑)
28
海事之窗
29
7月初,马士基宣布选择韩国造船厂现代尾浦造船厂为其首艘碳中和集装箱船的建造方。该船的载箱量为2,100TEU,将通过燃烧绿色甲醇航行,并以生物燃料作为先导油。
MAN将为该船提供甲醇主机,其高级副总裁兼二冲程业务负责人Bjarne Foldager在公告中说:“双燃料技术满足了不断增长的客户对可持续航运的需求,所以我很自豪我们的 ME-LGIM 主机在此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看到它在集装箱领域首次亮相,我特别高兴。我们的ME-LGIM已经证明甲醇是一种清洁、高效和安全的船用燃料,由于它使用的原材料是可再生能源,所以能显着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为行业脱碳提供明确的途径。总体而言,在大家共同迈向零碳未来的路上,MAN的双燃料主机产品组合已做好了充分准备,足以应对市场带来的任何替代燃料。”
MAN Energy Solutions 表示,其低速双燃料产品现在已销售超过 408 台,ME-LGIM的运行时间累计超过 了110,000 小时。”
现代重工的主机和机械部 (HHI-EMD) 将负责制造 MAN B&W 6G50ME 液化气喷射甲醇 (LGIM) 型主机,该主机有望符合国际海事组织 (IMO) 的 Tier III 标准。
马士基全球首艘碳中和船
锁定绿色电制甲醇燃料
之后,马士基宣布将与丹麦可再生能源公司-欧洲能源的子公司REintegrate合作,为全球首艘使用碳中和甲醇的集装箱船舶生产绿色燃料。REintegrate和欧洲能源将在丹麦新建一个年产量为1万吨级的碳中和电制甲醇生产设施,以满足马士基第一艘使用绿色电制甲醇船舶的运营。马士基将与REintegrate和欧洲能源密切合作开发该设施。
A.P.穆勒-马士基船队及战略业务首席执行官泰格森女士( Henriette Hallberg Thygesen)表示:“此次合作将尝试如何通过与整个行业生态系统中的参与方合作来扩大绿色燃料生产规模,并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经验以更好地为客户供应链脱碳服务。绿色燃料采购将是一项重大挑战,我们需要及时获得大规模碳中和燃料。马士基与欧洲能源及REintegrate 达成的这项协议将有助于公司实现全球首艘碳中和甲醇燃料集装箱船舶在2023年投入运营的目标。”
交付后,这艘新船将成为第一艘不作为货物运输甲醇的甲醇动力船,计划于2023年投入营运,将在Sealand Europe(一家马士基公司)的营运网络-北欧和波的尼亚湾之间的波罗的海航线上航行。
深海e刊
(本部分内容由刘昭男整理 蔡学深编辑)
世界首艘无人驾驶电动集装箱船将首航
30
海事之窗
伯克兰德号可能是货船的未来,这艘集装箱船以电池为动力运行,因此零排放。并且这艘船没有配备船员,支持自主航行,船员在数英里外监视其行动。据 CNN 报道,经过四年的工作,伯克兰德号已经准备好进行首航。
据负责该船开发的挪威公司亚拉称,其目标是从赫罗亚镇出发,在布雷维克停靠。该船不会马上进行任何重大的远洋航行,但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将表明这艘船有能力做与今天燃烧化石燃料的货船类似的事情。船上有7兆瓦时的电池能源,这使船的最高速度为13节(约24公里/小时),可以携带103个集装箱。
尽管这艘船支持自主航行,但它仍然需要人类来装载和卸载其货物。亚拉公司希望在未来使用自主起重机和其他机器来改变这一状况,使人类也不参与这一过程。没有人类的劳动,这种运输方式变得更有成本效益。
像自动驾驶汽车一样,自动驾驶船也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如障碍物、交通等。但是,随着世界竞相使运输部门脱碳,货船是一个首要关注的地方。
31
深海e刊
7月20日,我国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母船在广州开工建造。该船拥有“i-ship (No,R1,M,I)”智能船级符号,有望成为全球首艘具有远程遥控和开阔水域自主航行功能的科考船,将为我国开展海洋科考提供前所未有的利器。
智能型无人系统母船由中国舰船设计研究中心设计、黄埔文冲船厂建造,贯彻了“未来感”“无人系统保障”“绿色智能”三大设计理念。据了解,智能型无人系统母船所配备的重要设备国产化率高,其所携带的动力系统、推进系统、智能系统、调查作业支持系统等均为中国制造,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智能型无人系统母船长88.5米,型宽14.0米,型深6.1米,设计吃水3.7 米,设计排水量约2000吨,最大航速18节,经济航速为13节。该船拥有宽敞的甲板,可搭载数十台配置不同观测仪器的空、海、潜无人系统装备,在目标海区批量化布放,进行面向任务的自适应组网,实现对特定目标的立体动态观测,是南方海洋实验室智能快速机动海洋立体观测系统(IMOSOS)的水面支持平台。该船预计2022年可交付使用。
我国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母船在广州开工建造:支持远程遥控和开阔水域自主航行
(本部分内容由刘昭男整理 蔡学深编辑)
(本部分内容由刘洋整理 蔡学深编辑)
32
原创天地
33
深海e刊
原 创 天 地
关于建立海事系统VTS人员心理培训体系的思考和探索邓蔷薇、李小强、车立冬
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得到社会各界重视,作为一个长期以日夜颠倒工作模式运行并承担较大安全监管压力的特殊群体,VTS(船舶交通管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应引起我们的充分关注。笔者在调查和分析了海事系统VTS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和职业态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海事VTS人员心理培训体系的设想,并对培训体系的具体框架和内容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提高VTS人员心理健康水平和安全监管水平提供参考。
本次“原创天地”选摘7篇论文为我局投稿并入围的2021年度中国航海学会优秀论文。论文选题紧紧围绕海事中心工作,在研究的深入性和前瞻性上较为突出,并且能够精准聚焦当前的热点事件的难点问题,反映出深海人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以海事业务需求为导向的研究态度,持续提升海事监管和服务水平的工作追求,助力勇攀海事事业“珠穆朗玛”,打造中国海事“深圳特区”。
34
原创天地
35
深海e刊
浅谈后疫情时期海事执法履职方式的创新
于飞、卢志勇、申资、杜友生、李广怀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迅速蔓延全世界。面对疫情的不断扩散,传统的海事现场执法方式凸现出明显不足,当面沟通、信息交换、物证提取等执法的必要环节均变成了传播疫情的途径,保持社交距离、进行电子数据交换成为特殊时期的必备工作方式,打破传统执法方式瓶颈的需求迫在眉睫。与此同时,我们看到在医疗领域,远程诊疗、信息化监测等手段伴随着5G等信息化水平迅速取代传统的诊疗方式,为夺取新冠肺炎疫情控制的阶段性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通过梳理防疫要求、传统执法方式、疫情下国内外海事主管机关的不断创新提出接下来海事执法履职的几点思考。
融合通信在未来VTS的发展
张洪锌
纵观船舶交通管理发展历程,目前可以归纳为利用灯光声响信号、利用电信号和利用计算机信号三个阶段,伴随着E航海战略的深入应用,未来VTS将引入人工智能信号,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未来VTS的运用对船岸/船船数据交互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本文将从当前VTS信息交互的局限性、E航海战略对未来VTS的影响等两个方面阐述融合通信在未来VTS的发展,提出解决未来VTS船岸/船船数据交互方案。
我国水上交通事故调查工作中
可能面临的执法风险及初步应对
石西津、蒋洪川
目前我国的水上交通事故调查,属于海事管理机构依职权开展的行政调查。在立案、调查取证和作出事故责任认定的各个环节中,如果存在应当立案而未立案、事故调查人员主体不适格、调查取证过程中违反法定程序、对当事人的责任认定主要证据不足或者责任划分明显不当以及不依法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就有可能面临行政诉讼败诉、被追究刑事责任等执法风险。海事管理机构应当继续全面推进法治海事建设,进一步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和水上交通事故调查规范化水平,严控执法风险。
无人机搭载嗅探设备监测船舶尾气研究
李亚军
近年来,无人机因灵活性高,可操作性强等优点已逐步应用在船舶大气污染监测领域,本文通过对无人机搭载嗅探设备监测船舶尾气数据研究及应用分析,提出无人机搭载嗅探设备在船舶尾气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而提出将无人机搭载嗅探设备广泛应用于船舶大气污染监测,融合岸基固定监测、船基移动监测等多种模式,丰富船舶大气污染监测监管模式,有利于构建陆海空一体化船舶大气污染排放控制监测监管体系。
36
原创天地
37
深海e刊
“长赐”轮苏伊士运河搁浅事故原因分析
及给海事管理带来的启示
童飞、谢小保、谷尚巍
“长赐”轮苏伊士运河搁浅事故给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从水上交通安全系统“人、船、环境”三个方面进行了潜在原因的分析,并对海事管理工作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本部分内容由刘洋整理、蔡学深编辑)
关于防止船舶造成水域环境污染机制建设的探讨
曾四方
船舶在日常营运的过程中,会产生多种污染物。随着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船舶污染物治理通过国际公约、法律法规、政策研究等形式开始进入海事管理的范畴,船舶污染防治面临诸多新任务新要求。海事管理机构作为我国船舶防污染的主管机关,应加快推进船舶污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采取有力举措防止船舶污染海洋环境。
欢迎各工作室及干部职工踊跃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