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龙外布衣第九期

电子杂志报刊2024-05-16
964

2024年4月26日
星期五
学生发展处
第9期  总第9期

办有意思的教育

育有情怀的人才

德育前沿 >> 

厚植培育时代新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

文/石书臣、李春林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大任务。培育时代新人的要义在于:一是时代新人的核心要求是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培育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二是时代新人需要培养而成,因而培育时代新人的主要对象是青少年。同时,还要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一代,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的高度,全面理解培育时代新人的内涵和要求。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高度进一步强调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因而,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成为培育时代新人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

培育时代新人需要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者和弘扬者、激励青少年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厚植培育时代新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的育人目标是什么?有哪些策略路径?一起来看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石书臣等人的深入阐述——

一、厚植培育时代新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的战略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功能,有关部门先后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

02

德育前沿

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2021年教育部印发)等相关文件,充分体现了对青少年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厚植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的战略意义。

1.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者和弘扬者的客观需要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因而必须传承好、弘扬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更加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实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青少年学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起着基础性作用。因而,必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与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紧密结合起来,"打牢"和"厚植"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之所以强调"厚植",其意是在"打牢"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加深和增厚这一底色。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坚定弘扬者。

2.激励青少年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现实诉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紧密相连的。要通过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而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源就在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理念和治理智慧。实现中华民族伟

03

德育前沿

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新时代青少年肩负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只有打牢和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才能增强历史主动精神,以高度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

3.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我国自古就有重视"立德"的传统。早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就提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把立德作为最高的目标追求。晋代陆机在《赠顾交趾公真诗》中也写道:"远绩不辞小,立德不在大。"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立德的思想一直贯穿其中。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一直传承着重视立德的传统。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把德育放在首位。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德教为先、以人为本、知行合一等育人理念,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传统美德等育人内容,社会教化、立德修身、实践养成等育人方法,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和经验,都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宝贵财富,必须传承好、弘扬好、践行好。

4.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滋养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而"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思想渊源和文化根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我们不仅要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还要积极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的方法论资源,从而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04

德育前沿

育和践行。

二、厚植培育时代新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的育人目标

从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的角度来说,培育时代新人必须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等内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并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

1.传承民族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这一基因早已在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但是,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一些错误思潮和价值取向不可避免地对价值观尚未定型的青少年产生了消极影响。比如,有的教育片面注重技能和特长而相对忽视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有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误解而排斥我们的文化基因等,因而影响了时代新人的培育和成长。为此,必须对青少年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时代新人的"底色"作用,引领青少年时刻提醒自己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身上流着中华民族的血液,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勇于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2.弘扬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遗产。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其本质要求在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对青少年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功能,要以弘扬传统美德为主线,积极培养青少年学生对传统美德的认知和情感,增强对传统美德的认同感。要把中华传统美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助力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同

05

德育前沿

同时要结合时代要求,不断推动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增强传统美德的生命力,提高传统美德教育的吸引力、针对性和有效性。

3.培育担当精神

"担当"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一般作动词,意为"接受下来并敢于负责"。从道德意义上讲,担当也体现为道德情操,即"担当精神",是高尚人格的体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关键是培育新时代青少年的担当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有关担当精神的育人资源,如司马迁的"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古句名言都充分体现了担当精神并传承至今,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培养时代新人的担当精神,是与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且这种担当强调的是要主动担当、敢于担当,要激励他们立志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4.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外来文化的渗透和冲击更加广泛,有些人仍然存在"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崇洋媚外心理,这就迫切需要引领青少年学生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和重要源泉。因而,要把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从文化认知层面提升到文化自信的高度,打牢并厚植文化自信

06

德育前沿

自信的传统文化基础。只有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才能增强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认同感,进而坚定文化自信。

三、厚植培育时代新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的策略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学校具有集中式、系统化、持续性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独特优势,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固本铸魂的基础工程,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厚植培育时代新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需要从文化传承发展的高度把握以下几个策略路径的着力点:

1.系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厚植培育时代新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课程建设、教育内容、教材编写等方面统筹规划、系统推进。一是要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既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所有课程之中,又要注重挖掘各门课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二是在教育内容方面要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等主题内容,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三是在教材编写和教材修订中要不断充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修订和编写好相关教材,编写普及读物。四是要充分发挥大中小学思政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结合。

2.推进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

青少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不是一日绘就的,也不是某个学段独立能够完成的,必然需要一个从小学到大学的连续培养过程,因而必须推进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并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协同推进。这个一体化,狭义上是指纵向上的学段一体化,广义上还包括横

07

德育前沿

横向上的资源一体化。本文主要指纵向上的学段一体化,即各学段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衔接贯通,做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首先要从娃娃抓起,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其次,要按照小学阶段重点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感受力、初中阶段重点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高中阶段重点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和践行能力、大学阶段重点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逻辑和要求,不断加深、加厚这一底色,最终把青少年培养成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3.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能

能否厚植培育时代新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关键在于提升其育人效能。一是要守正创新,培根铸魂。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守正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质资源,传承好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创新就是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要求,既要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内涵,又要不断创新育人方式方法,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二是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厚植培育时代新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是民族大事、国家大事,要加强各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之间的协同联动,汇聚各级各类学校和全社会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资源和力量,形成教育合力。三是要贴近实际,实处用力。既要从实际出发,区分不同学段、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又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吸引力。同时,坚持知行合一,在体验和践行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样更有助于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入心。(《人民教育》2024年第7期)

08

教育叙事

给你一个拥抱

文/ 彭俊翯

18世纪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柏说:"人就像藤萝,他的生存靠别的东西支持他,拥抱别人就从拥抱中得到了力量。"爱情、亲情、友情需要拥抱,其实教育也需要拥抱。当老师和学生张开双臂紧紧相拥的那个瞬间,彼此都拥有了爱与被爱的力量。

入职第一年,我就接收了一年级这个"烫山芋"。面对这群懵懂搞怪的小豆丁们,我每天都有"判不完"的案子,处理不完的"冤情",一桩桩繁琐小事忙得我筋疲力尽。那天,又是一个忙碌的午休,我正处理完两个孩子的误伤事件,体力精力都已达到一个极限,我祈祷着时间快点流动。两个入眠故事播放完毕,半个班的孩子都已睡眼惺忪,我正庆幸迎来放空时间,从未想到意外会悄然发生。
"彭老师,有人吐了!"刚趴下桌子想休息的我,猛地一抬头,开学才短短的三周,不足10天,这已经是第三次有孩子吐在教室里。按照规定,教室有人呕吐需要空室消毒,我一边轻车熟路地喊着口令叫醒熟睡的孩子,一边走向前去查看。一群"衣冠不整"的孩子被我请出了教室,他们嘴里还高喊着"好臭"、"恶心"的话语。
这个呕吐的孩子是小瑶。入学的第一天,我就注意到了她。新生开学的第一天,她早早地就来到了教室,穿着干净整洁的校服,扎着两条细长乌黑的麻花辫,瘦瘦小小的她坐在最前排的座位上,小手端端正正地放在桌面,腰挺得直直的

给你一个温暖拥抱:希望你好起来

09

教育叙事

的。亮晶晶的眼睛如黑宝石般晶莹,那双眼睛充满了对小学生活的新奇和幻想。孩子们都在教室里兴奋地和新朋友聊着感兴趣地话题,手舞足蹈地分享对未来小学生活的憧憬。只有她,安安静静地坐着,拒绝了同伴们的一次次对话邀请。

"小瑶,小瑶,小瑶!"我轻声呼喊着她的名字,空荡荡的教室无人应答。我的心咯噔一下,后背冷汗直流,快步走到她面前,轻轻拍着她的肩膀,喊醒了小瑶。她那又黑又亮的大眼睛对上了我的眼,昔日里那灵动眸子失去了神气,她的身体不受控制地颤抖着,扭动着。作为毫无经验的新教师,面对这样的突发事件,我的大脑里顿时一片空白。她发病了!是"高热惊厥"!我强压着恐惧,马上联系了校医和救护车,当小瑶被送上救护车的一刻,我才慢慢地从害怕中清醒过来。作为班主任我需要跟车到急诊,在去医院的路上,小瑶进入半清醒半昏迷的状态,小瑶依旧扭动着身体,难受的呻吟,我拉着她的手,不断安慰她,"没事的,没事的!"同时,也是在

在安慰自己紧张的情绪。

事发突然,班里的孩子成了"难民",隔壁班的林甜甜老师在事发第一时间,就帮我把孩子们都带进了自己的班级,照看着我们班的孩子。赶往医院的途中,她给我发来了孩子们的照片,一群孩子蹲坐在教室地板上作临时休息,安静有序,这边悬着的心总算可放下了。余光里,一只颤抖的小手紧紧地握住了我,再也没有松开过。我千百次回应着她的呢喃"彭老师在呢!","小瑶,我是彭老师"。
抢救室里,小瑶妈妈来了,带着妹妹和弟弟。妈妈站在病床前和我说,她每天回到家都要分享学校的事情,她说彭老师真的好温柔,比妈妈都要温柔。我笑了笑,我时不时在班上也会有严肃的一面,怎么定位就是"温柔"呢?可笑着笑着,我的眼圈就红了。
逐渐清醒过来的小瑶,能通过点头和摇头来交流了。我轻声问她:"你害怕吗?"她摇了摇头。回想起她呕吐抽搐后孩子们的反应,我再三考虑后问到"那你会害怕回去后小朋友不和你玩吗?

10

教育叙事

吗?"她沉默了好久,黑黑的大眼睛眨巴眨巴。过了好久,她点了点头。下午还有四节课,我必须要走了。我俯下身子,给还在病床上的小瑶一个大大的拥抱。离开医院,回去的路上,看着车窗外飞驰而过的风景,我的眼泪再也止不住了。是恐惧,是心疼,是幸好。

回到班上,孩子们正安静的看电影,我收拾收拾心情,开启了新课之旅。我无数次压抑住自己内心,但总有一种由内及外的力量推动我,我决定把今天的突发状况变成了绘本——《快走!绿色的大妖怪!》。我站在小瑶的视角讲述了今天的故事。故事的最后,我问孩子们"你们会害怕小瑶吗?"出乎意料,我听见了出奇一致的"不会!"、"她只是生病了!"。我不争气地又红了眼圈。孩子们的内心拥有着最纯净的世界,他们值得一个大大的拥抱。

给你一个轻轻的拥抱:希望你能开心

过了一周,小瑶终于康复可以回来上学了。小瑶刚进教室,孩子们就蜂拥而来激烈地拥抱着她,"你终于回来了!""我都快想死你了!""你完全好了吗?""你今天感觉这么样?"孩子们的热情关心,让内向羞涩的小瑶有些手足无措,她紧皱眉头,抿紧双唇,向我投来了"呼救"的目光。当我把兴奋的孩子们都请回座位后,小瑶才静静地回到自己的座位。
后来,她在班级里,还是那样的安静,就像是一名不善言语的观察者。孩子们在玩闹时,她就静静地坐在一旁看着。我多次鼓励孩子们主动向她发出邀请,但她也是摇头拒绝。她的情绪总是淡淡的。可我也知道,这是她在探索世界的方式,急不来,总有一天她会迈向我们。
应是老天偏爱,我的"新教师"通关之路走得异常艰难。先是应急事件的突发,后是十月中旬,班级里出现了家校沟通的种种问题。大大小小的事情堆积一起处理,属实是让我情绪崩溃。又是一个午休,班上的孩子已陆续入睡,我也慢慢地合上了眼。不知过了多久,睡梦间,忽然感受到正有人扯着我的衣角,睁眼一看是小瑶。我细声询问:"怎么了,小瑶?

11

教育叙事

瑶?"她一言不发,紧紧地盯着我。我没有急着追问,只是静静地等待着她开口。忽然,她伸出双臂,轻轻地抱了我一下,又递来了一张纸条"谢谢您,彭老师!希望您开心。"突如其来的拥抱,让我有点猝不及防。不善言语的她,把一切的感激都融入到这个拥抱里了。这个轻轻地拥抱,治愈了疲惫的我。

在那一瞬间,我更深信:教育是一个充满人情、人性、人道的教育。还记得去年六月的新入职老师见面会,李书记在会议上曾提到这样一句话:"你要全身心去爱你的学生。"现在的我相信,当我把爱通过拥抱传递给学生时,学生也会学着用拥抱来传递更多的爱。
拥抱是一种无声的沟通,更是一种温暖又坚定的力量。给学生一个拥抱,也是在给我们一个拥抱。

点评

从某种意义上说,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冷遇见暖,就有了雨;冬遇见春,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彭老师遇到孩子,便有了教育人生。一次突发事件,一次应急处理,一个温暖拥抱,一堂暖心班会,彰显的是初心、爱心和慧心,传递的是温馨、温暖和温情。虽初为人生,但彭老师的真心、真情、真意,令人感动,假以时日,必成大器。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但事业并无大小:大事小做,大事变成小事;小事大做,则小事变成大事。庙小乾坤大,天高日月长,只要抱定信念,初心不改,持之以恒,必成大事。(杨陈晓)

12

德育策略

观念与行为:班级文化建设的问题检视

对于中小学班主任而言,班级文化建设耳熟能详,人人皆知。但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发现,班级文化变成成人文化的填充物;把"让教室里的每一面墙都会讲话"演变成成人世界的文化盛宴,传统的与现代的、中国的与外国的,一切皆可以打着班级文化建设的旗号,甚至家校合作也可以以班级文化建设的名义吸纳和整合各种家长资源;从成人世界的利益交换,到学生班干部评选中的资源互换,均可以以班级文化建设的名义出现,完全忽视了学生的身体体验和内心感受,学生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往往缺席。如果没有了儿童的生命在场,班级文化建设就成了成人世界的一场游戏。其悖论是,成人世界为儿童做得越多,教室填充得越满,儿童自由呼吸和活动的空间就越小,进而造成对儿童世界的空间压迫。
本文从人类学"化熟为生"的学科视角审视班级文化的内涵,以及当下班级文化建设在观念和行为层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将儿童立场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从班级文化的多元互动、关注班级文化的发展性和教育性,不断拓展班级文化的空间向度和时间向度,培养对班级文化的想象力,进而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氛围。

化熟为生:
班级文化内涵的再审视

文/齐学红

运用人类学"化熟为生"的思维审视今天的班级文化,似乎班主任介绍的、学校呈现的无一不是文化。但是,如果泛化到什么都是文化,那就什么都不是文化,正如人们常说的"有知识而无文化"。学校因缺少了价值引领而变为文化的空场,充满好奇心和模仿欲的青少年从着装到言谈举止都自觉地被西方文化所影响,这样的文化现象令人痛心。
最近,我参加了一个主题为"班级公约我制定,争做班级小主人"的学生议事制班会课,使我对当下的班级文化生态产生了

13

德育策略

生了深深的忧虑。本来我对这样一种体现学生主体意识的班会课充满期待:班会课不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将班级事务交给学生决定,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如果仅仅看这样一个主题和人人投票表决的议事流程,无疑是值得赞赏的,但其实质和内容却发人深省。在班会课上,我看到学生们表情凝重,俨然在履行自身的权利,但是他们真的享有民主和平等了吗?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自己制定班级公约,公约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安静"——上课要静、快、齐,下课要安静,放学路上要安静。同时,班规的执行要有奖惩,这样一来,学生自制的班规变成了学生的自我惩罚。对于违反班规的学生,有学生提出课间不让他上厕所,惩罚他抄写作业,然后全班举手表决。一个男生质疑说课间为什么不可以追逐打闹,这是他的自由时间,但他的意见最终却因"少数服从多数"被忽略掉了。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样一种看似合理的方式其实是在行使着成人世界的暴力,进而有可能引发校园欺凌。
       所谓的议事制班会课,其实就是履行少数服从多数的法则,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质还是成人意志的表达艺术,学生从"外在规训"转变为"自我规训"。因此,班主任如果缺少正确的教育理念,那他看似正确的教育行为背后就可能隐含着对儿童生命的戕害,在班级文化建设的繁华背后就会出现"有知识而无文化"的现象。

儿童立场:
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

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之间的矛盾与张力:一味地以成人意志为主导,相信教育就是将成人认为好的知识和方法教给学生,势必会违背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漠视儿童独特的生命意义和价值。而一味地以儿童文化为中心,儿童想怎样就怎样,势必违背学校的办学宗旨,儿童便成了"旷野里的杂草",缺少了必要的规范和纪律,人类社会便无法维系。所以,学校和班级文化建设一定要发挥价值引领作用。但是,怎样的价值引领才能兼顾人类文化传承以及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呢?

14

德育策略

为此,成人世界需要有一种文化自觉:是不是社会上流行的、家长认可的就是正确的,如唯分数论、唯学历论、唯文凭论?在这样一个高度内卷的社会,学校和教师要保持必要的理性和文化自觉,从人类文明的进程和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出发,对内卷的社会文化保持必要的警惕和警醒,进而自觉发挥学校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
在我的学校考察经历中,最让我震撼的是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这是一所为了纪念孙中山而建立的学校,其校训是:"祖国高于一切,才华贡献人类"。这样一种将读书与民族、国家自觉联系起来的价值引领,很好地向学生们诠释着个人读书的意义和价值,而不是社会上普遍流行的"读书改变命运"的个人阶层跃迁。正是在这样一种读书仅仅为了改变个人乃至家族命运的"寒门出贵子"的流行文化的盲从下,读书人开始自觉投入"内卷"的洪流,学校的价值引领作用则普遍缺失了。

多元共生:
班级文化建设的空间向度

《叙事空间:班集体建设的文化路径——基于一所初中校的民族志考察》一文从教师与学生两个文化主体的视角探讨了班级文化建设的开放性问题。所谓叙事空间,就是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着两个叙事主体,往往是老师讲老师的故事,学生讲学生的故事,班级文化建设成了一种"罗生门现象"。如果班级文化建设中只有班主任的声音,听不到学生的声音,则班级文化建设视学生为不存在,班级就成了一间教室,只有桌椅板凳和墙壁,而没有了人;如果学校文化中只有成人文化,而没有学生文化的存在,那么,学校文化建设做得越多,给学生造成的压迫就越强。在某种程度上,学校和班级文化也需要"留白",为学生保留一面墙,交给学生自己创造,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山小学的办学理念是"儿童创造学校",学校将空间交给了学生,老师创造学校的前提是让儿童去创造学校。这样的办学理念非常值得赞扬,它真正把儿童放在了学校文化创造的中央。

15

德育策略

例如,该校图书馆是按照儿童的想法建造的:学生说喜欢在帐篷里、在移动的车厢里读书,学校就在图书馆里搭建了帐篷,放置了师生用纸壳建造的车厢。学校还为学生提供了"校园旅行家"课程,每个学生都能开动脑筋,成为校园的创造者之一,这让学生真正成了学校的主人。此外,学校还为亲子交流提供平台和机会,亲子可以在学校搭帐篷看露天电影;开展校园井盖绘画亲子活动,亲子涂鸦将学校井盖变为"景盖";从家长的需要出发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学会自己动手做菜……这样基于儿童立场的学校文化因为对儿童生命的尊重而让人们内心感动。

班级文化建设除了要有空间向度,还要有时间向度,即关注班级文化的诞生史。例如,班主任的班级文化建设理念是从哪里来的,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关键事件是什么,对学生的成长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班级文化建设应该站在儿童立场,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在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是班级文化的原住民,班级是他们生活以及生命成长的重要场所,更是进行社会化与个性化发展的重要场所。班级文化打下的烙印可能会伴随学生一生的发展。为此,班级文化建设应在深处、细节处见精神。越是关注细节,就越是能够见其精神。
作为成人世界的代言人,班主任应对班级文化建设保持必要的敬畏,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营造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育人环境与氛围。教师要树立班级文化的系统观,将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建设处于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的多元交错,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等多种文化元素的矛盾冲突中,而不是处在文化的真空中。具体而言,班级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细胞,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对话学校文化,将班级文化扎根在学校文化的土壤里。而学校文化则处于家长文化与成人文化、教师文化与儿童文化等矛盾冲突中,这就是文化的想象力。(来源:班主任杂志)

发展性与教育性:
班级文化建设的时间向度

16

看见文化

龙外的标识度

文/杨金锋

微风轻拂,春意在龙外校园里肆意流淌。我注视着畅谈群内的跟帖,内心十分自豪。

"影姐,今天考试见识到龙外的孩子,团结礼貌懂感恩有纪律有组织…太赞了,全场都在夸!"
"真的,考务组这几天,最省心,最安慰的就是今天龙外的孩子,只需要小声说一句,立马有组织有学生自主管理,礼貌的我们都应接不暇的回复了一早上,心里暖暖的,而且他们的状态都很好,基本都是很兴奋中且很有序,考出来的成绩明显都是自己的理想的状态。"

这是4月19日这一届中考体育结束后,考场内的一位工作人员发给体卫艺处张丽影主任的两条微信。体育中考的考点由新华中学变到观澜中学,不便的是好潮如评,赞赏有加。作为一个龙外人,看到这样的标识度,发自内心的骄傲。
其实,这样的场景不仅发生在中考体育赛场上。记得黄天成老师带着龙外的孩子参加区运动会,在比赛的间隙,孩子们几乎不约而同地拿着作业,旁若无人地认真学习。此外,还有爱之翼舞蹈团的孩子也是如此。谢静老师带她们参加庆祝中国人民共和国建立70周年的文艺演出,彩排节目特别多,孩子们在等候的过程中整齐地排列,拿着书认真地读起来。这一幕,给现场的工作人员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校园外如此,校园内亦是如此。记得又一次,区委黄立敏常委来到学校,观湖一(5)班的同学们排队去体检,当看到李渝忠书记带领客人们参观校园时,主动大招呼,声音清脆动听,笑容灿烂,随后的还有一六班的同学,这些给客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无独有偶,还是那一周,同胜学校的二十多个老师参观时,恰逢大课间,一二三年级的

17

看见文化

的小朋友,同样热情以对。

梁晓声说:"所谓文明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康德说:"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学校以"布衣精神、君子风骨"为文化内核,其旨归在于育有教养、修养、涵养的龙外学子,这就是龙外的标识度。教育的价值在于斯,意义也在于斯。
风渐起,春意更浓,朵朵风铃木向阳而生。

18

德育活动

第九周星级文明班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