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攀登者-第3期

其他分类其他2024-09-23
116

总第3期

季刊   2023年9月

第 3  期

内部交流 | 请勿外传

十四五规划政策梳理

商业卫星产业研究报告

3

《攀登者》

总编辑:朱晓清
编辑:黄蓉   何馨    王文清    李小丹   章芳芳
主办:江西省江投尽调咨询有限公司

2023年9月/第3期/总第3期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目录

01

01

02

行业政策                      01-20 

十四五行业政策梳理

行业认知                      21-40

商业卫星产业报告

集团动态                      41-46

江西日报主题教育专栏:省投资集团学以践行 彰显国企担当
总规模20亿!江西赣江新区高质量产业引导基金工商注册成功
江投集团上榜2023中国企业500强、服务业企业200强
江投资本与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签订院企合作协议

团队风采                     47-52

江投尽调黄蓉至遂川县开展尽调实务培训
7月奉新仰天峡团建活动
三季度员工生日祝福

02

03

04

1

十四五行业政策梳理

       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加快构建具有江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为抓手,加快构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立足优势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以此为依托,拟对十四五行业规划中所涉及部分产业进行行业政策收集及披露。

尽调三部

02

      十四五规划内,为重塑“中国制造”辉煌,深入推进工业强省战略,坚决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打造全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高地。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有色金属行业特别是高温合金这一细分领域发展的产业政策。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AI芯片行业发展与创新,《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关于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的指导意见》等产业政策为有色金属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广阔的市场前景,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为发挥有色资源优势,以高端应用、终端产品为主攻方向,加强研发创新,增强资源控制、绿色开发和循环利用能力,延伸拓展产业链条,提升精深加工水平,打造全国有色金属产业重要基地提供了有力支撑。

传统产业政策

有色产业

《有色金属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

1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7部门于2023年08月发布。
      主要内容为2023—2024 年,有色金属行业稳增长的主要目标是:铜、铝等主要产品产量保持平稳增长,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年均增长5%左右,铜、锂等国内资源开发取得积极进展,有色金属深加工产品供给质量进一步提升,供需基本实现动态平衡。营业收入保持增长,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贸易结构持续优化,绿色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加快,铜、铅等冶炼品单位能耗年均下降 2%以上。力争 2023 年有色金属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5%左右,2024年增长 5.5%以上。

《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

2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于2022年11月发布。
      主要内容为“十五五“期间,有色金属行业用能结构大幅改善,电解铝使用可再生能源比例达到 30%以上,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确保 2030年前有色金属行业实现碳达峰。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化解电解铝过剩产能成果。

《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2 年版)》

3

      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22年10月发布。
      相比第一版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2 年版更强调对于高新技术、新材料在有色金属领域的应用。

《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

4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于2022年2月发布。
      科学做好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提出明确要求,一是引导改造升级;二是加强技术攻关;三是促进集聚发展,四是加快淘汰落后。其中,“有色金属冶炼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的工作目标是,到2025年,通过实施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铜、铝、铅、锌等重点产品能效水平进一步提升。电解铝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比例达到30%,铜、铅、锌冶炼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比例达到50%,4个行业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基本清零,各行业节能降碳效果显著,绿色低碳发展能力大幅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5

      国务院于2021年3月发布。
      制造业之高端新材料核心竞争力提升:推动高性能合金、高温合金等先进金属材料取得突破。

石化产业

      石化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基础性、支柱性产业,经济总量大、产业关联度高,关乎工业稳定增长、经济平稳运行。当前,石化化工行业运行和产业发展遭遇全球经济下行、阶段性压力加大等问题,存在需求恢复不及预期、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内生增长动力不足等问题,国家政策的支持为行业稳定运行注入新动力,“六力”并举保行业稳增长,政策实施将为推动石化化工行业平稳运行、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扎实基础,为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石化化工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

1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生态环境部 、商务部、应急管理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等七部门2023年8月联合印发《石化化工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提出2023—2024年,石化化工行业稳增长的主要目标是:行业保持平稳增长,年均工业增加值增速5%左右。2024年,石化化工行业(不含油气开采)主营业务收入达15万亿元,乙烯产量超过5000万吨,化肥产量(折纯量)稳定在5500万吨左右。

03

04

《“十四五”全国清洁生产推行方案》

2

      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生态环境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2021年11月联合印发《“十四五”全国清洁生产推行方案》,提出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评价认证,推动能源钢铁、焦化、建材、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印染造纸、化学原料药、电镀、农副食品加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一行一策”绿色转型升级,加快存量企业及园区实施节能、节水节材、减污、降碳等系统性清洁生产改造。

《关于加强产融合作推动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

3

    工业和信息化部 人民银行 银保监会 证监会2021年11月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产融合作推动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实施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建材、轻工纺织等行业绿色化改造。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针对钢铁石化等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绿色建材与新能源汽车生产应用、老旧船舶电动化改造、绿色产品推广等方面的金融产品。

《石化化工重点行业严格能效约束推动节能降碳行动方案(2021-2025 年)》

4

    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2021年10月联合印发《石化化工重点行业严格能效约束推动节能降碳行动方案(2021-2025 年)》,提出到 2025 年,通过实施节能降碳行动,炼油、Z烯、合成氨、电石行业达到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超过 30%,行业整体能效水平明显提升,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绿色低碳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

5

    国务院2021年2月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坚持系统观念,用全生命周期理念理清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过程,提出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明确了经济全链条绿色发展要求,推动绿色成为发展的底色,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我国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

钢铁产业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领域。到“十四五”时期,根据《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布局结构合理和绿色低碳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以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等,成为“十四五”时期我国钢铁行业的重要任务,同时政策托举为推进钢铁行业平稳运行提供保障。

《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

1

      工信部等七部门于2023年8月联合印发《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提出2023—2024年,钢铁行业稳增长的主要目标是:2023年,钢铁行业供需保持动态平衡,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经济效益显著提升,行业研发投入力争达到1.5%,工业增加值增长3.5%左右;2024年,行业发展环境、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不断提升,工业增加值增长4%以上。

《关于印发“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的通知》

2

      国务院于2022年1月印发《关于印发“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完成5.3亿吨钢铁产能超低排放改造,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燃煤锅炉全面实现超低排放,通过实施节能降碳行动,钢铁、电解铝、水泥等重点行业产能和数据中心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的比例超过 30%等。

《“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

3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自然资源部等部门于2021年12月印发《“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行业能源消耗总量、碳排放总量控制取得阶段性成果。钢铁行业吨钢综合能耗降低2%;钢铁等重点领域关键工序数控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等。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

4

      国务院于2021年10月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深化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严格执行产能置换,严禁新增产能,推进存量优化,淘汰落后产能。推进钢铁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优化生产力布局,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为重点,继续压减钢铁产能。促进钢铁行业结构优化和清洁能源替代,大力推进非高炉炼铁技术示范,提升废钢资源回收利用水平,推行全废钢电炉工艺。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深挖节能降碳动力,鼓励钢化联探索开展氢冶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一体化等试点示推动低品位余热供暖发展等。

建材产业

      建材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改善人居条件、治理生态环境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建材生产国和消费国,水泥、平板玻璃等主要建材产品产量跃居世界首位。由于产业规模大、窑炉工艺特点等原因,建材行业也是工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点领域,是我国碳减排任务最重的行业之一。建材行业实现碳达峰对工业,乃至全社会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至关重要。近年来,推广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被动式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在内的新型建筑相关政策陆续出台,提升新建、改造建筑物能效,推广全装修交付成为政策文件重点。

05

06

《建材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

1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7部门于2023年8月印发《建材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提出2023—2024 年,建材行业稳增长的主要目标是:行业保持平稳增长,2023 年和 2024 年,力争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 3.5%、4%左右。绿色建材、矿物功能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等规上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 10%以上,主要行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 65%以上,水泥、玻璃、陶瓷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 超过 15%,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不断提升。 

《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

2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22年11月印发《建材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十四五”期间,水泥、玻璃、陶瓷等重点产品单位能耗、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水泥熟料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降低3%以上。“十五五”期间,建材行业绿色低碳关键技术产业化实现重大突破,原燃料替代水平大幅提高,基本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3

      住建部于2020年9月印发《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推广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推进建筑全装修,推广精益化施工建造。

产业产业

纺织服装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我国服装产业围绕“科技、时尚、绿色”新定位,坚持“科技”、“品牌”、“可持续”和“人才”四位一体的创新发展之路,基本实现了服装制造强国的既定目标。行业发展愈加健康,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增长动力更加多元,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行业素质大幅提升,全行业进入到高质量发展的新轨道。
       行业的良好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指引与规范,我国服装行业经历了从代工到自有品牌生产、出口,再到绿色化、品质化、品牌化的发展路径,政策的不断演变反应出了我国服装行业发展的良好势头与强劲动力。“十四五”时期,我国服装行业将围绕规划的发展方向继续前行,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2022年日用及纺织品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情况通报

1

      2022年,市场监管总局组织开展了日用及纺织品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并于2023年4月发布督导抽查情况通报。针对浙江省、福建省的童鞋、广东省的旅行箱包,各有关省份市场监管部门要组织开展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加大辖区内重点企业监督检查力度,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保持质量监管高压态势,严肃处理违法行为,提升质量安全水平。

《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

2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于2022年1月印发《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要求全面促进重点领域消费绿色转型,提出鼓励推行绿色衣着消费。推广应用绿色纤维制备、高效节能印染、废旧纤维循环利用等装备和技术,提高循环再利用化学纤维等绿色纤维使用比例,提供更多符合绿色低碳要求的服装。推动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更多采购具有绿色低碳相关认证标识的制服、校服。

《“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

3

      国务院于2021年10月印发《“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规划提出须完善服装设计等时尚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中国服装行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和2035年远景目标》

4

      中国服装协会于2021年10月发布《中国服装行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和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2035年,在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时,我国服装行业要成为世界服装科技的主要驱动者、全球时尚的重要引领者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推进者。

产业产业

食品安全

       近年来,为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及引导食品行业健康发展,国家有关部门陆续颁布了多项政策,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实施一定程度上提高食品行业的准入门槛,但同时也避免了劣质产品扰乱市场秩序,促进了食品行业健康发展。

《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保健功能目录 非营养素补充剂(2023年版)》

1

      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于2023年9月联合发布《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保健功能目录 非营养素补充剂(2023年版)》,规范保健功能声称管理,落实企业保健功能声称和研发评价主体责任,促进产业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关于印发2022年度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立项计划的通知》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于2022年9月印发《关于印发2022年度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立项计划的通知》,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最严谨的标准”要求,把握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起草要求。

《2021年度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立项计划》

3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于2021年8月印发《2021年度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立项计划》,要求把握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起草要求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为依据,参考相关国际标准和风险评估结果,以保障健康为宗旨,充分考虑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客观实际需要,确保标准严谨,指标设置科学合理。

07

08

家具产业

       近年来,为响应智能制造战略,我国有关部门及行业协会、地方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以及采取一系列措施,持续支持和鼓励家具行业的发展。尤其鼓励家具行业在智能化等方向上转型升级,为企业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商务部等13部门关于促进家居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

1

      商务部等13部门于2023年7月联合发布《商务部等13部门关于促进家居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和相关行业协会依托全国消费促进月、国际消费季等平台,组织开展家居消费季、家纺消费节、家装消费节等促消费活动。

《推进家居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2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等4部门于2022年8月联合发布《推进家居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家居产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高质量产品供给明显增加,同时明确在家居产业培育50个左右知名品牌,建立500家智能家居体验中心,以高质量供给促进家居品牌品质消费;到2025年,在家用电器、照明电器等行业培育制造业创新中心、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等创新平台,重点行业两化融合水平达到65%,培育一批5G全连接工厂、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优秀应用场景。反向定制、全屋定制、场景化集成定制等个性化定制比例稳步提高,绿色、智能、健康产品供给明显增加,智能家居等新业态加快发展。

新兴产业政策

       为深入推进工业强省战略,聚焦航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中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大力实施“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坚决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十四五规划内,要求立足优势发展新兴产业,依托研发环节基础优势,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航空产业

       航空装备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领域重点发展的领域,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从“十五”计划到“十四五”计划,我国航空装备行业发展的根本性支持政策方向从积极推进航空装备制造技术逐渐演变为推动航空装备创新发展。航空装备作为代表国家先进技术的高端装备,近些年来,国家陆续出台各项产业政策,引导国产航空装备发往产业化、商业化、高端化发展,努力推进航空装备行业人才培养计划,为航空装备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关于印发落实数字中国建设总体部署加快推动智慧民航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

1

      中国民航局于2023年6月发布《关于印发落实数字中国建设总体部署加快推动智慧民航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到2027年,智慧民航建设数字化转型取得重要进展,数字基础设施高效联通,数字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数字政府建设成效显著,数字化发展环境更加完善,数字技术应用创新活跃,数据资源融合共享,数据要素价值有效释放,全面推动民航创新能力、安全水平、运行效率、服务质量和治理效能大幅提升。

《关于修改〈民用航空情报工作规则〉的决定》

2

      交通运输部于2022年11月发布《关于修改〈民用航空情报工作规则〉的决定》,一是对航空情报服务机构建立的情报质量管理制度,增加了确保航空情报准确性、及时性、完好性等要求。二是优化了航空情报原始资料提供与审核机制,增加了航空情报服务机构对航空情报原始资料的核实、颁发、符合性检查等要求。三是在航行通告方面增加了无线电频率干扰、航天活动、烟花等影响空中航行的危险情况,以及跑道表面状况评估和雪情通告等内容。

《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

3

      国务院于2021年12月发布《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提升航空、航天和海洋领域计量保障能力。建立完善航空、航天、海洋等领域计量保证与监督体系,加强产品型号总计量师系统建设。推动航空装备计量数字化、体系化发质,健全全产业链、全寿命周期计量评价体系,为航空发展提供一体化计量测试技术支撑。

《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晚中和工作的意见》

4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1年9月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晚中和工作的意见》,要求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产业产业

电子信息

        江西省十四五规划内,针对电子信息产业,将重点攻克新型光电显示、印刷电路板、电子材料、智能传感器、汽车电子、智能识别等领域关键技术,推动移动智能终端、光电显示、半导体照明、数字视听(智能家居)等优势领域取得新突破,促进电子信息产业“芯屏端网”融合发展,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转移,打造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

《关于印发落实数字中国建设总体部署加快推动智慧民航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

1

      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于2023年8月发布《关于印发电子信息制造业2023—2024年稳增长行动方案的通知》,2023—2024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平均增速5%左右,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突破24万亿元。2024年,我国手机市场5G手机出货量占比超过85%,75英寸及以上彩色电视机市场份额

09

10

 超过25%,太阳能电池产量超过450吉瓦,高端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新增长点不断涌现;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集群建设不断推进,形成上下游贯通发展、协同互促的良好局面。

《加快电力装备绿色低碳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2

《关于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3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

4

《“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

5

       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22年8月发布《加快电力装备绿色低碳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加速数字化传感器、潮流控制器、固态断路器等保护与控制核心装备研制与应用。加快数据中心、移动通讯和轨道交通等应用场景的新型配电装备融合应用与高度自治配电系统建设。

       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于2022年6月发布《关于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关键技术突破。自行车变速器、中置电机力矩传感器,高能效理电池安全技术,机械手表机心精密制造工艺技术、智能手表用微型压力技术,动态电子衡器、智能衡器、无线力与称重传感器,动态质量测量技术等。

       国务院于2022年1月发布《“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规划要求瞄准传感器、量子信息、网络通信、集成电路、关键软件、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新材料等战略性前瞻性领域,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皮优势、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提高数字技术基础研发能力。以数字技术与各领域融合应用为导向,推动行业企业、平台企业和数字技术服务企业跨界创新优化创新成果快速转化机制,加快创新技术的工程化、产业化。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于2021年12月发布《“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规划加快推动重大技术装备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加强新型传感器、智能测量仪表、工业控制系统网络通信模块等智能核心装置在重大技术装备产品上的集成应用,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增强产品的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力。

产业产业

智能装备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是培育我国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必由之路,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对于推动我国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我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实现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为此,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智能制造装备行业的产业政策,以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当前,全球新冠肺炎已度过大流行时期,但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我国慢性病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传统传染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更加重视生命安全和健康质量,健康需求不断增长,并呈现多样化、差异化特点。有效应对多种健康挑战、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迫切需要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更好发挥其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十四五”时期明确了中医药发展目标任务和重点措施,助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和走向世界,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更好的保障人民健康提供有力支撑。

《关于印发<智能检测装备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

1

《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

2

《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的指导意见》

3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于2023年2月发布《关于印发<智能检测装备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通知要求到2025年,智能检测技术基本满足用户领域制造工艺需求,核心零部件、专用软件和整机装备供给能力显著提升,重点领域智能检测装备示范带动和规模应用成效明显,产业生态初步形成,基本满足智能制造发展需求。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生态环境部于2022年1月发布《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规划提出完善环保装备数字化智能化标准体系,建设一批模块化污水处理装备等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稳步提高大气治理污水治理、固废处理等领域技术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等6部门于2021年7月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的指导意见》,引导优质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和5G应用创新行动。

产业产业

中医药产

《关于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1

      国务院办公厅于2023年2月发布《关于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着力彰显优势、夯实基层、补齐短板,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促进优质中医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发挥中医药整体医学优势,提供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服务。

《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官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

2

      国务院于2022年12月发布《《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官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优先选择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高端仪器、航空航天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11

12

《“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

3

      国务院办公厅于2022年3月发布《“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政策和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

4

《关于进一步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的意见》

5

《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措施》

6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部门于2021年12月发布《“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医疗装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主流医疗装备基本实现有效供给,高端医疗装备产品性能和质量水平明显提升,初步形成对公共卫生和医疗健康需求的全面支撑能力。到2035年,医疗装备的研发、制造、应用提升至世界先进水平。我国进入医疗装备创新型国家前列,为保障人民全方位、全生命期健康服务提供有力支撑。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于2021年6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的意见》,明确进一步完善综合医院中西医协同相关制度,加强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建设,创新中西医协作医疗模式,推动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发展。

      江西省人民政府于2021年5月发布《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了28条具体措施,着力破解当前江西省中医药发展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推动中西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产业产业

新能源产

      近年来,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多部门都陆续印发了支持、规范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政策,内容涉及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技术路线、产地建设规范、安全运行规范、能源发展机制和标杆上网电价等内容,对我国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全面指引。

《关于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公告》

1

      财政部、税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23年6月发布《关于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公告》,为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促进汽车消费,对购置日期在2024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间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其中,每辆新能源乘用车免税额不超过3万元;对购置日期在2026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期间的新能源汽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其中,每辆新能源乘用车减税额不超过1.5万元。

《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2

      国家发改委 国家能源局于2022年5月发布《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在创新开发利用

模式、构新型电力系统、深化“放管服”改革、支持引导产业健康发展、保障合理空间需求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效益、完善财政金融政策等七个方面完善政策措施,重点解决新能源“立”的问题,更好发挥新能源在能源保供增供方面的作用。

《“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

3

《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

4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

5

《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措施》

6

      国家发改委 国家能源局于2022年3月发布《“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加快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全面推进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优先就地就近开发利用。在风能和太阳能资源赋较好、建设条件优越、县备持续整装开发条件、符合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等要求的地区,有序推进风电和光伏发电集中式开发,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设,积极推进黄河上游、新器、冀北等多能互补清沽能源基地建设、积极推动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屋顶光伏开发利用,推广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开展风电、光伏发电制氢示范。鼓励建设海上风电基地,推进海上风电向深水远岸区域布局,积极发展太阳能热发电。

       工信部、住建部、交通运输部等于2021年12月发布《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突出发挥光伏作为新能源发厌的主力军作用,需充分提升光伏发电电网友好型、降低光伏发电波动性间歇性对电网平衡造成的冲击,建设智能光伏发电系统、开发应用各类电网适应性技术、发层智能光储系统、拓厌智能光伏技术 合等多种举措。

       国务院于2021年10月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全面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加快建设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加快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升级和特色应用,创新“光伏+”模式推进光伏发电多元布局.到2030 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于瓦以上。

      国家发改委  国家能源局于2021年5月发布《做好新能源配套送出工程投资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各地和有关企业要高度重视新能源配套工程建设,尽快解决井网消纳矛盾,满足快速增长的井网消纳需求 做好新能源与配套送出工程的统一规划,考应规划整体性和运行需要,优先电网企业承建新能源配套送出工程,满足新能源井网需求,确保送出工程与电源建设的进度相匹配。

13

14

产业产业

新材料产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在市场经济方面的进一步推进,在广泛引进国际上有关化工技术与产品开发理论基础上,中国的化工材料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十二五”时期,我国IT行业,尤其是消费类电子行业发展迅速,推动电子化学品原材料需求增长;“十三五”时期,我国化工新材料着重于空白品种产业化进程发展,提高行业自给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化工新材料研究开发取得了多项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十四五”时期,在政策推动下,化工新材料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质量强国建设纲要》

1

《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

2

《关于深化电子电器行业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

3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3年2月发布《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质量技术创新投入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促进品种开发和品质升级。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2年12月发布《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推进前沿新材料研发应用。促进重大装备工程应用和产业化发展,加快大飞机、航空发动机和机载设备等研发,推进卫星及应用基础设施建设。

       国务院办公厅于2022年9月发布《关于深化电子电器行业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结合基础电子产品发展实际,动态调整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加大对基础电子产品的支持力度。

数字经济产业政策

        为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全国数字经济产业重要基地,十四五规划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扎实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

产业产业

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VR)作为元宇宙的初级核心载体,自VR技术诞生以来,国家就对其保持高度关注,随着5G高速传输、物联网、人工智能、柔性显示、移动式高性能图形计算卡等技术的出现,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已经成为了我国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虚拟现实属于新兴技术,我国国民经济“十三”计划才首次提到虚拟现实,明确未来将大力扶持虚拟现实技术。2021年3月,“十四五”规划纲要正式发布,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被列入“建设数字中国”数字经济重点产业。

《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

1

《关于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上水平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若干意见的逼知》

2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于2022年11月发布《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提出推进关键技术融合创新。提升“虚拟现实+”内生能力与赋能能力,加快近眼显示、渲染处理、感知交互、网络传输、内容生产、压缩编码、安全可信等关键细分领域技术突破,强化与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21年11月发布《关于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上水平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若干意见的逼知》,提出促进“服务+制造”融合创新,加强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在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等领域应用,发展健康设备、活动装备、健身器材、文创产品、康复辅助器械设计制造,实现服务需求和产品创新相互促进

产业产业

物联网产

        我国最早的关于物联网的政策可以追溯至2006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此后,进入“十二五”规划时期,我国工信部印发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表示在“十二五”期间,我国要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壮大物联网。“十三五”期间,物联网被列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加速推动物联网自身发展的同时,开始逐步尝试“物联网+”形式的业态模式转变。而在2020年后的“十四五”时期,我国开始了深入推进物联网全面发展的过程。
       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应用物联网技术来促进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方向转变,这对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信息化水平、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通过对人、机、物的全面互联,构建起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新型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是数字化转型的实现途径,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力量。

《关于加强 5G+智慧旅游协同创新发展的通知》

1

       工业和信息化部、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于2023年4月发布《关于加强 5G+智慧旅游协同创新发展的通知》,提出围绕 5G 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融合创新应用和产业生态构建三大领域提出总体发受目标和九大工作任务,力争到2025 年,我国旅游场所5G网络建设基本充善,5G 融合应用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5G+智慧旅游繁荣、规模发展。

《关于印发“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道知》

2

       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年12月发布《关于印发“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道知》,提出推动大数据、物联网、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冷链物流领域广泛应用。

15

16

《关于印发“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道知》

3

       工信部于2021年10月发布《关于印发物联网基础安企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2021版)的通知》,提出进一步发挥标准对物联网基础安全的规范和保障作用,加快网络强国建设。

产业产业

云计算产

        云计算软件行业从“十二五”开始成为国家重点发展任务。2012年国家发布《中国云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对云计算软件相关技术做出规划。云计算经历了“十三五”的夯实基础,再到“十四五”时期培育壮大产业的阶段性发展。2021年的“十四五”规划中,数字中国建设被提到新的高度,云计算成为重点发展产业。
        近年来,国务院、工信部等部门发布一系列云计算相关法规标准,一方面将用于指导云计算系统的设计、开发和部署,另一方面更是规范和引导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云计算服务能力水平(尤其是云计算安全方面)、以及规范市场秩序等。数字化转型和产业升级是大势所趋,云计算作为数字经济的基石,有望依托政策拐点,率先迎来行业景气度的新一轮提升。

《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质量和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

1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务院国资委于2023年3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质量和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大质量创新投入,强化质量领域技术、管理、制度创新,加强质量领域基础性、原创性研究,突破一批质量关键共性技术、沿引领技术和重大颠覆性技术,引领全产业链质量水平提升。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质量管理深度融合,大幅提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改进等质量管理全过程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速质量管理数字化应用场景创新。

《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2年10月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技能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库。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

3

       国务院于2022年1月发布《"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规划肯定了以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融合,催生更多新生产方式、新行业形态、新 支持类商业模式和新经济增长点,推动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大踏步迈进。

《"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

3

       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21年11月发布《"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目标十四五期间制定 125 项重点领域国家标准,知识产权服务、工程化、质量管理、价值保障等能力有效提升;基础软件、工业软件等关键软件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具有生态影响力的新兴领域软件产品,到2025年工业APP突破100万个:到2025,主营业务收入达百亿

 级企业过百家,千亿级企业超过15家规模以上企业软件业务收入突破14 万亿元,均增长12%以上。

产业产业

集成电路

        集成电路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行各业实现智能化、数字化的基础。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八五”计划至“十四五”规划,国家对集成电路行业的支持政策经历了从“加强发展”到“重点发展”再到“瞄准前沿领域战略性发展”的变化。
        发改委、财政部、国务院、商务部、科技部等多部门都陆续印发了规范、引导、鼓励、规划集成电路行业的发展 政策,内容涉及集成电路技术规范、集成电路集群发展支持、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支持等内容。

《关于做好2022年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集成电路企业或项目、软件企业清单制定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

1

       国家税务总局等4部门于2022年3月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集成电路企业或项目、软件企业清单制定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为做好 2022年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集成电路企业或项目、软件企业清单制定工作,将有关程序.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条件和项目标准进行规范。重点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包括(一)高性能处理器和 FPGA 芯片;(二)存储芯片; (三)智能传感器;(四)工业、通信、汽车和安全芯片;(五)EDA、IP 和设计服务。重点软件领域包括(一)基础软件;(二)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三)生产控制类工业软件;(四)新兴技术软件;(五)信息安全软件;(六) 重点行业应用软件;(七)经营管理类工业软件;(八)公有云服务软件;(九)入式软件(软件收入比例不低于 50%)。

《关于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发展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

2

       国家税务总局等3部门于2021年3月发布《关于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发展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通知明确了免征进口关税的几种情况,包括:集成电路线宽小于65 纳米的逻辑电路存储器生产企业,以及线宽小于025 微米的特色工艺集成电路生产企业,进口国内不能生产或性能不能满足需求的自用生产性原材料、消耗品.净化室专用建筑材料、配套系统和集成电路生产设备零配件。集成电路线宽小于0.5微米的化合物集成电路生产企业和先进封装测试企业,进口国内不能生产或性能不能满足需求的自用生产性原材料、消耗品。

产业产业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国际竞争的焦点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近年来,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人工智能行业发展与创新,《关于支持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的通知》《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产业政策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了长期保障。

17

18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1

       中央网信办于2023年4月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我国的开发及应用进行规范,对AIGC产品提出了若干合规要求,主要体现在数据安全、内容合规和知识产权保护三方面

启动"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专项部署工作

2

      科技部于2023年3月发布启动"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专项部署工作,科技部将推进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人工智能模型和算法创新,发展一批针对典型科研领域的“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专用平台,加快推动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高性能计算中心与智算中心异构融合发展,鼓励绿色能源和低碳化,推进软硬件计算技术升级,鼓励各类科研主体按照分类分级原则开放科学数据。

《关于支持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的通知》

3

      科技部于2022年8月发布《关于支持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的通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围绕构建全链条、全过程的人工智能行业应用生态,支持一批基础较好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加强研发上下游配合与新技术集成,打造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标杆型示范应用场景。首批支持建设十个示范应用场景。

《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3

      科技部、教育部、工信部等部门于2022年7月发布《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场景创新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升级、产业增长的新路径,场景创新成果持续涌现,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上水平。鼓励在制造、农业、物流、金融、商务、家居等重点行业深入挖掘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促进智能经济高端高效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4

      全国人大于2021年3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聚焦高端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关键算法、传感器等关键领域,加快推进基础理论、基础算法、装备材料等研发突破与迭代应用。

产业产业

区块链产

       区块链起源于2008年,而我国区块链相关政策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13年。从2013-2021年,我国对于区块链行业的整体态度从2013年时的严厉监管逐步发展为2015-2017年时的积极应对继而发展至目前在各行业积极推动区块链的发展。2020-2021年,我国将区块链写入了“十四五”计划,旨在推动区块链与各行业的加速融合,加快产业数字化进程。

《关于促进数据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1

     工信部等十六部门于2023年1月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数据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布局新兴领域融合创新,加快数据安全技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交叉融合创新,赋能提升数据安全态势感知、风险研判等能力水平。加强第五代和第六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等领域的数据安全需求分析,推动专用数据安全技术产品创新研发、融合应用。支持数据安全产品云化改造,提升集约化、弹性化服务能力。

《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若干措施》

2

     国务院于2021年11月发布《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若干措施》,提出支持金融机构深化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手段,改进授信审批和风险管理模型,持续加大小微企业首贷、续贷、信用贷、中长期货款投放规模和力度。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承前启后的历史交汇期,是江西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开局起步期,也是江西省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的关键跨越期。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立足优势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将助推构建具有江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省内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结语

19

20

2

"

"

商业卫星产业报告

1

行业概况

       商业航天是指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指导下,按市场规则配置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以盈利为目的、独立的非政府航天活动及商业行为。相较于国外商业航天领域,我国商业航天起步较晚。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陆续发布,我国商业航天市场逐步建立。
       卫星作为商业航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业链涵盖卫星服务业、卫星制造业、发射服务业、地面设备制造四大领域。卫星服务按照应用领域可进一步细分为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和卫星遥感等。其中,卫星遥感(Satellite Remote Sensing)是指卫星从高空通过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自目标物体的信息(如电场、磁场、电磁波、地震波等信息),进而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空间分布等特征,目前广泛应用于国防、农业、林业、水利、气象、海洋、国土资源、应急管理等重要行业。

2

行业政策

      中国遥感卫星发展历程按照政策推进情况可以分为萌芽阶段、快速发展阶段、规范化发展阶段和现代化发展阶段。

阶段

政策推进情况

萌芽阶段

以《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为标志,明确提出完善民用遥感卫星数据政策,加强政府采购服务,鼓励民间资本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提供市场化、专业化服务。

快速发展阶段

以《“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发布为标志,提出打造国产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运营服务平台。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推进遥感卫星等建设,推进商业卫星发展和卫星商业化应用。

规范发展阶段

以《民用卫星遥感数据管理暂行办法》颁发为标志,这部法规在遥感卫星数据和航天行业管理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其实施将为国家卫星遥感数据的管理,推动数据共享、应用推广和相关文化产业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现代化发展
阶段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要》发布为标志,“十四五”规划中指出,围绕强化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支撑,布局建设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打造全球覆盖、高效运行的通信、导航、遥感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商业航天发射场。

22

       随着遥感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卫星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重访率及精度稳步提升,遥感卫星功能日趋强大。在满足原有遥感卫星应用需求的基础上,卫星遥感及空间信息服务能力的提升促使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认知度不断提高,社会需求更加旺盛。用户群体从以政府为主转向政府、企业和大众并重,规模不断扩大,为商业遥感卫星行业奠定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近年来,为紧跟商业遥感卫星行业世界先进水平,拓宽市场化应用渠道,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规划纲要及产业鼓励政策,具体如下:

发布时间

发布部门

2022/10

政策名称

重点内容解读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

《生态环境卫星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

到2025年,初步建成监测要素基本完备的生态环境卫星体系,实现卫星遥感由“查证式”为主到“发现与查实”并重的转变;到2035年,全面建成响应快速、天地融合的生态环境卫星体系,实现由被动到主动、监测到会诊、评估到预警的转变。

2022/7

国家
减灾委

《十四五”国家综合防灾减划》

应急卫星星座建设,依托国家综合部门、国家航天部门与商业卫星协同,针对灾害监测预警、应急抢险等决策需求,推动形成区域凝视卫星、连续监测卫星、动态普查卫星序列,构建全灾种、全要素、全过程应急卫星立体观测体系。依托应急卫星星座,基于应金管理业务希求,构建综合应用体系。加快推动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应急综合应用系统工程建设,开展重大灾害和多灾种、灾害链多要幸综合监测,建立健全卫星应急综合应用业务模式、产品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开展“通导温”一体化应用关键技术攻关与示范工程建设,提升卫星监测预警能力。

2022/5

科技部

《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的实施意见》

支持”智慧边防“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加强大数据、遥感、北斗导航等技术推广应用。

2022/5

国务院

《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

加快建设农业农村遥感卫星等天基设施。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推进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

2022/5

国务院

《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
(2022一2035)》

持续健全气象卫星和雷达体系,强化遥感综合应用做好频率使用需求分析和相关论证。加强全球气象监测,提升全球气象资料获取及共享能力。加强农业生产气象服务,强化高光谱遥感等先进技术及相关设备在农情监测中的应用,提升粮食生产全过程气象灾害精细化预报能力和粮食产量预报能力。

2022/4

国家
航天局

《国家民用卫星遥感数据国际合作管理暂行办法》

办法明确卫星遥感数据国际合作遵循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发展的原则,明确责任主体,加强多方协同,促进国际应用推广,支持卫星遥感数据的开放与共享。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负责卫星遥感数据国际合作的组织实施。

2021/2

国务院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

推动卫星通信技术、新一代通信技术、高分遥感卫星人工智能等行业应用,打造全覆盖、可替代、保安全的行业北斗高精度基础服务网,推动行业北斗终端规模化应用。

3

产业链情况

       中国商业遥感卫星产业集中度高,尤其上游卫星发射主要由中国航天完成。商业遥感卫星行业产业链上游为商业遥感卫星制造、发射及地面设备制造商,代表企业有中国卫星、长光卫星、世纪空间、雷科防务等。中游为商业遥感卫星运营商,主要提供卫星遥感数据服务、相关技术服务以及开发出售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的软件,其产业链覆盖上下游,代表企业有航天宏图、中科星图等。下游为应用领域,主要应用于气象观测领域、国土测绘领域、海洋观测领域、灾害监测领域、环境监测领域等。

3.1上游:商业遥感卫星的制造、发射及地面设备

       中国卫星遥感行业产业链上游参与主体为卫星制造商、卫星发射商及地面设备制造商,上游环节占卫星遥感生产制造成本超50%,其中卫星制造成本与发射成本分别占比约40%,上游议价权较低。

资料来源:头豹研究院

23

24

3.1.1 卫星制造

      卫星制造包括设计、制造、组装、测试等环节,根据头豹研究院,卫星制造成本占卫 星遥感产业链上游总成本的40%,其中材料及加工成本占比最高约为70%,其次为卫星设计约为20%及卫星测试约为10%。 

资料来源:头豹研究院

3.1.2 卫星发射

       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卫星发射市场竞争环境的日趋激烈,卫星发射企业的研究方向逐渐转变为如何降低运载火箭的成本问题,如配套产品通用化设计与核心硬件自主研发、火箭回收与复用技术等方向。SpaceX“猎鹰9号"火箭于2010年6月首飞成功,并于2015年12月完成首次回收,将“猎鹰9号”单次发射费用降至0.62亿美元,约为同类型运载火箭发射价格的30%,市场竞争优势明显。部分商业火箭的发射价格如下:

火箭名称

国家/地区

运载能力(吨)

单位质量发射价格
(万美元/kg)

Falcon 9

快舟一号甲

快舟十一号

Ariane 5

美国

中国

中国

欧洲

LEO:23

LEO:0.3

LEO:1.5

LEO:16

0.27

2.3

1

1

资料来源:头豹研究院

3.1.3 地面设备制造

       卫星地面设备主要包括网络设备及消费设备,其中消费设备占比较高。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现有密云、喀什、三亚、昆明及北极5个,可覆盖中国全部领土及亚洲70%陆地区域。中国卫星地面设备制造行业集中度高,已形成五大产业集聚区,总产值占中国总产值超80%;中国卫星地面设备领域参与者众多,多集中在天线、移动终端、地面接收站等产品研制及系统软件集成等邻域。

3.2 中游:商业遥感卫星的运营

        中国卫星遥感企业商业模式根据是否拥有自主运营的商业遥感卫星可划分为自主运营模式及数据增值模式。数据增值模式在数据整合及一体化服务能力等方面具有优势,现阶段议价能力更强。

资料来源:头豹研究院

3.2.1 自主运营企业

        遥感卫星自主运营企业业务涉及产业链上游及中游,业务模式多元且难度大,资产重且净利润低,对企业资质要求高,代表企业包括长光卫星、航天世景、天辅高分及实际空间等。企业的卫星遥感大数据产品定价主要由数据

25

26

获取成本、数据规模、精度及加工处理成本等因素决定;空间信息综合服务定价主要由系统开发、数据规模、空间信息生产及采购成本等因素决定。

3.2.2 数据增值企业

       遥感卫星数据增值企业多拥有核心软件平台产品,具备“数据+平台+应用"的一体化服务能力,在数据集成、处理、可视化及定制化等方面具有优势。在数据来源多元化趋势下,遥感卫星数据增值企业在数据整合及一体化服务能力等方面具有优势,可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企业现阶段议价能力强,代表企业包括航天世景、中科星图、航天宏图等。

3.3 下游:商业遥感卫星的应用

       中国卫星遥感产业链下游涉及国土资源、应急管理、生态环境及气象观测等应用场景,卫星遥感获取资料速度快、周期短,且不受高山、冰川、沙漠等恶劣条件限制,商业化发展潜力大。卫星遥感应用场景分析如下:

3.3.1 国土资源

        城市国土空间检测:2022年,利用优于1米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图像,对区域内所有自然资源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类型、面积、范围、分布和变化等城市监测内容进行细化和补充,进一步推动国土空间科学化、精细化治理水平的提升,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国土资源调查:2022年,利用5米光学卫星、高分五号卫星等的遥感数据实现了耕地裸土目标自动识别,在黑土地保护中得到应用 。
       了解地表覆盖变化信息:以遥感影像智能解译为核心,集成多种深度学习模型算法,突破了道路、水体等地表覆盖以及变化信息快速、自动、准确提取关键技术,实现了每日2米级光学影像400平方米以上地表覆盖变化图斑自动提取。

3.3.2 海洋资源

        海域与海岛管理:2022年,中国持续开展重点权益岛礁、领海基点等特殊用途海岛的遥感监测,海洋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情况监测评估,养殖用海遥感监测,重要海湾岸滩资源变化遥感监测和海岸线变化遥感监测。同时,加强对黄岩岛、钓鱼岛以及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全部岛屿附近海域的监测,为海域使用管理与海岛综合管理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海洋观测预报:2022年,在渤海海域冰情期间,海洋一号卫星实现了1千米分辨率一天两次、50米分辨率三天两次的监测频次:海洋一号C/D卫星开展多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在俄罗斯千岛群岛的阿莱德火山与富斯火山喷发,广西桂林市、湖南多县森林火灾中发挥重要作用;海洋二号B/C/D卫星、中法海洋卫星连续观测到全年23次台风以及热带气旋的风场变化,结合海洋一号C/D卫星观察的台风云系结构与移动变化,为汛期台风、风暴潮监测预警提供

了重要的数据保障和技术支持。
       海洋生态检测:2022年,采用约300余景高分卫星数据,完成了全国85%的红树林、互花米草信息提取,为全面提升红树林的海洋生态保护功能奠定了基础;夏季浒苔绿潮期间,海洋一号C/D卫星实现渤海、黄海和东海海域三天两次高频次观测,并结合高分三号卫星与陆地卫星数据,实现对黄海和东海每天一次监测。

3.3.3 气象观测

       气象监测分析:2022年,江南、华南地区强降雨期间,在轨的7颗风云气象卫星每5分钟生成一张中国及周边区域云图,每1分钟生成一张指定区域云图,暴雨预警准确率达到90%: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与极轨气象卫星联合应用,全球台风预报预测准确率稳步提高,在“梅花”“马鞍”等台风影响期间改善了预报偏差,提高了路径预报准确度。
       气象保障: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风云卫星参与了直接气象保障服务,形成了“一体、三维、秒级、多要素”立体监测网络建成了京津冀区域500米分辨率、冬奥山地赛场核心区域100米分辨率、每10分钟快速更新的循环数值预报系统,生成的实时监测产品和精细云图信息集成在冬奥卫星天气服务平台,为预报员提供交互式、高时空分辨率的监测服务。在历次航天发射任务前,风云气象卫星连续提供监测数据,助力精准研判各关键节点的气象条件,锁定任务“时间窗”,确保了发射任务成功。

3.3.4 应急管理

        灾害检测分析:高分、资源、环境减灾等系列卫星具备按天、周、旬定期对林火、冰凌、洪涝灾害多发易发区域开展监测的能力,及时发现风险并准确预警。2022年7月,针对吉尔吉斯斯坦的麦兹巴赫冰湖可能发生溃决并对中国境内造成洪涝威胁,利用多颗卫星连续7天对冰湖状态进行监测,提前发现异常,有效降低了损失。
        灾害应急救援:中国自然灾害应急卫星遥感保障机制基本形成,2022年陆地观测卫星共为180起自然灾害和应急事件提供服务,卫星应急成像5600余次,提供卫星应急监测数据7.1万余景。通信卫星保障了现场灾情采集、灾害预警信息广播、现场应急指挥与调度能够快速提供通信服务。
        救灾保障:2022年,在广东英德洪涝、辽宁绕阳河决口、四川甘孜泸定6.8级地震、重庆云山山火等事故灾害应急中,各类卫星提供了综合化保障。在泸定地震中,中国卫通基于中星16号卫星为抗震指挥部门建立了信息通路,中星 6D 卫星及无人机“空中基站”为当地居民提供了通信服务,中星10号和12 号卫星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四川电视台等提供了媒体传播通道。在福建、湖南、广西等地局部强降雨引发的洪涝和地质灾害应急中,7000余部天通卫星移动电话服务各地抢险救灾现场,有效保障了各级救援力量应急通信指挥和广大受灾群众对外联络。

3.3.5 农业生产

        农田监测监管:2022年,遥感卫星对高标准农田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农田输配电等工程建设情况进行监测,对高标准农田道路损毁、沟渠损毁、农业设施损毁、农田损毁、建筑物占用

27

28

农田、道路占用农田、沟渠占用农田等管护情况进行监测:结合多源时序遥感数据和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等农作物的生长期特征,进行高标准农田利用情况监测,支撑“建设好、管护好和利用好”高标准农田的目标。
        农情监测:2022年,基于高分系列卫星数据开展了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农作物生长监测和产量估测,动态跟踪了中国南方干旱、河南洪涝等灾害的发生、发展,对陕西、山东、山西、甘肃等苹果主产区的生产进行精准管控,开展了俄乌冲突下乌克兰的小麦种植生产情况监测,并评估其对国际小麦市场的可能影响,为中国农业生产管理和农产品国际贸易等提供了重要信息参考。
        农业保险:2022年,中国太平洋保险在慈溪市签署全国首个高标准农田“综合保险+卫星遥感”服务项目,利用光学和雷达卫星遥感图像进行大数据分析,提供“灾前排查风险-灾中及时监测-灾后评估损失”的监测服务,为现代农业提供集“工程质量+灾毁损失+管护服务”于一体的风险保障服务。
       智慧农业:在农机自动驾驶方面,2022年,中国基于卫星导航技术,在玉米、小麦、水稻等大田作物生产中实现了无人化耕、种、管、收;在数字农业方面,采用了依托北斗卫星导航技术的物联网监测、云计算、无线通信、无人机等技术,对农作物进行大区域、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监控,根据实时数据优化调整深耕、插秧、灌溉、施肥等农事活动。

3.3.6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服务:通过将卫星遥感与地面传感器、5G技术结合,构建天地一体的感知网络,实现生态环境及空间治理的智能监测、 分析及监管。 

3.3.7 商业和国防

       交通运输服务:高分辨率卫星退感数据可用于制作高精度电子地图,如美国移动出行平台角Uber为减少对第三方地围的依赖,与)gitalGlobe公司签署约5亿美元合同合作打透自有高精度电子地图,应用于自动驾驶汽车领域,DigitalGlobe公司主要提供高分辨率的地球图像、数据及分析,助力提升自动驾驶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国防安全:中国正大力推进国防及军队现代化建设,卫星遥感及导航技术可提供全天时的时空信息。

4

行业规模

4.1 行业上游规模

        根据《中国商业航天产业研究报告》显示,市场规模方面,根据当前提出的商业卫星星座研制计划估算,“十四五”期间,商业遥感卫星研制领域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427.3亿元。商业通信卫星规模预计将达到1078.6亿元,其他类型商业卫星市场规模将超过96.4亿元人民币。
       总体上看,目前我国遥感卫星和导航卫星领域都呈现出以公益卫星为主体,商业卫星为补充的特点;通信卫星

领域当前商业化程度较高,大部分民用通信卫星都已经以商业化方式运营。
        2015-2021年我国商业遥感卫星在轨数量逐年增多,2021年在轨数量达94颗,2022年1-6月在轨数量达126颗,体现出我国发射商业遥感卫星的增速加快。根据国家航天局公布的最新信息显示,2022年全年计划安排发射任务60余次,如顺利实现,这将再次刷新中国全年航天发射次数的纪录。

        近年来国营、民营单位纷纷合作发布商业遥感卫星星座计划,未来十年内可查的商用遥感卫星计划在2449颗以上。各地区逐步公布并推进自有商业遥感卫星计划,如山东、宁夏、四川、陕西、吉林、深圳、北京等已有部分遥感卫星成功发射并实现商业化运营,合作形式通常为民营和国资共同参与。

4.2 行业中下游规模

        2021年全球卫星遥感服务市场规模占卫星服务市场仅约2%。据SIA数据,2021年全球卫星服务市场收入口径约1180亿美元,其中遥感市场约27亿美元,占卫星服务市场规模的比重在2.3%左右,相对较少。据Euroconsult咨询公司估计,2021年全球太空经济市场规模在3370亿美元,其中按下游应用领域划分,卫星导航、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地球观测EO)市场规模占比分别为51%、41%和4%,卫星遥感市场规模远小于同属于卫星三大应用的导航市场、通信市场。
        从近几年增速看,全球遥感市场规模稳中有升,但整体增速相对平稳。据长光卫星招股说明书(申报稿)援引SIA数据,全球卫星遥感服务行业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20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的27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达6.19%,2021年同比增长率为4%。
        从数据产品看,2022年遥感高级产品收入大于遥感原始数据市场收入。据《商业遥感卫星遥感数据市场与运营服务》(林仁红,2022),从数据产品收入看,2022年,全球卫星遥感原始数据(包含0级产品)市场收入将达到13.34亿美金,初级产品市场收入为6.63亿美金,高级产品收入为24.4亿美金。高级产品市场将从目前的约50%扩大

29

30

至60%左右,但由于高级产品在成像及服务方面仍难以实现标准化,遥感卫星运营商纷纷进入产业链下游,竞争日趋激烈。

数据来源:未来智库

        中国四维总经理助理方争在WGDC2023第十二届全球地理信息开发者大会上表示,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近五年(截止2022.12)与遥感强相关的采购合同金额达241.6亿元。根据对实际市场和投招标信息的统计分析,2022年中国遥感卫星应用市场总规模约100亿元,其中信息产品与解决方案占比超过70%,增速明显。此外,方争介绍称,在全球卫星遥感产业收入年复合增长8.3%的背景下,遥感产业正在不断升级,具体表现为:由行业自身的传统市场向赋能其他行业的新兴市场升级;由基础产品向价值链高端,即信息产品及解决方案升级;由数据产品销售向云服务升级转变。

5

行业发展现状

5.1 “星球大战”在全球拉开帷幕

       当下,全球范围内低轨卫星大发射时代正加速到来,由于频率和轨道资源有限,大国主导的太空“圈地战”愈演愈烈。
       资料显示,美国的“星链”计划准备发射1.2万颗卫星,中国也已申报近1.3万颗卫星。我国星网公司于2020年9月向ITU申请了“GW”星座计划,共12992颗卫星。根据ITU要求,在卫星频率和轨道申请后的七年内必须发射第一颗卫星,九年内必须发射总数的10%,12年内必须发射总数的50%,14年内必须全部发射完成。若以此下限推算,2023到2030年国内年均发射量为180颗以上,2030-2033年年均发射量为1700颗以上,2033-2035年年均发射量为3000颗以上。
       从各国部署卫星的情况看,2030年近地轨道几乎就再无可用空间。所以,捷足先登,抢占先发优势,就显得格外重要。

5.2 2023年一系列重大工程任务将继续推进

        2023年初,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六院101所进行了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上面级氢氧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发动机主级工作120秒后正常关机,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2023年,该集团计划安排50余次宇航发射任务;空间站工程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空间站转入常态化运营模式。
        中国航天活动将继续维持高位运行,呈现高密度常态化特点。全年计划实施近70次发射任务,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累计发射次数将突破500次。年内将完成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首飞,进一步完善中国运载火箭型谱。航天科技集团还将实施宏图一号、吉林一号、吉利星座、微厘空间北斗低轨导航增强系统组网星等商业发射任务。

5.3 遥感卫星发射情况:长光卫星发射数量领先

       根据UCS截至2022年5月发布的数据,从各机构发射卫星占比角度来看,长光卫星发射的商业遥感卫星占比第一,占比达26%,其次为欧比特、天仪研究院,发射均占8%,酒泉信息、中国卫星各发射占比7%,和德宇航、航天世景、亚太卫星发射各占6%,国电高科发射占4%。

5.4 中低轨卫星凭借技术门槛较低的特点,正在成为商业卫星的主要发展方向,未来市场将不断壮大,遥感和通信卫星是主流

       目前卫星制造行业国内仍以航天科技集团、航天五院、航天八院、中科院卫星创新院等为主。但上述企业多为技术型、科学实验型卫星和全品种大中小型卫星为主,在商业卫星遥感信息服务领域目前国内以长光卫星为龙头,长光卫星的核心人员主要来自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后经过改制后引入多方资本。
由于商业卫星为定制化卫星,各技术参数根据客户要求不同而存在差异,且产品的幅宽、空间分辨率等技术指标更

31

32

依赖于采购的硬件设备,而非软件制作商,因此下列不对其产品技术参数进行详细对比。目前商业遥感卫星的研发技术水平各家差异不大,如何节约卫星制作成本、完善网络布局、发射卫星数量以及其他配套设备的完善布局是目前国内企业需要重点攻克的难题。

5.5 应用领域: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从应用领域来看,近几年,在国家大力支持和引导下,中国遥感卫星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各领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中国民用遥感卫星系统研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逐步形成了气象、海洋、陆地资源和科学试验等遥感卫星系统,也具备了一定的应用基础,但遥感卫星技术水平和商业化程度还比较低。

数据来源: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前瞻研究院

5.6 民营航天企业话语权正在加强

       目前国内卫星制造供给端呈现产能不足、成本过高的问题,推进国内卫星制造从“实验室定制研发模式”向“工业化批量生产模式”转变,有望重塑产业生态。
      卫星遥感领域,长光卫星有望收获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的第一个IPO,短期内商业卫星制造集中在遥感卫星成发展趋势,卫星遥感行业商业化潜力大。卫星导航领域,“北斗+”与[+北斗]的产业融合生态及北斗军用价值有望成新增量,北三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大。发挥民营效率优势,商业卫星公司有望重塑产业生态。

6

行业竞争格局

6.1 国际竞争格局:美国商业遥感全球领先,国内发展规模及能力快速发展

       在卫星遥感领域,国外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主要集中在少数几家国际巨头公司,如美国的数字地球公司和欧洲的空客防务及航天公司等,其较早地拓展全球市场,拥有丰富的遥感卫星数据资源,能为客户提供广泛的选择和个性化的服务,具有重要的行业影响力,寡头垄断现象明显。
        国际方面:美国遥感卫星全球领先。经历20世纪80年代遥感卫星商业化的初步尝试、90年代商业遥感卫星政策调整下的快速发展,到21世纪卫星成像分辨率突破1米,再到近年小卫星星座的初步成型、新型载荷的商业化应用,美国商业遥感卫星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卫星性能、系统建设、实践应用、发展创新等方面已经达到全球领先,涌现了“地球之眼/世界观测”、“鸽群”系列、“天空卫星”系列、“卡佩拉”、“鹰眼”等众多对地观测卫星。2022年,面向大国竞争,美国重视将商业能力纳入国家侦察监视体系,全方位发展涵盖军、情、民、商、盟的侦察监视体系,旨在提升监视能力与对抗环境下的体系抗毁能力;高度重视发展前沿系统和技术,情报界部署秘密新型大型侦察卫星,军方攻关天基地面动目标指示雷达技术和天基遥感数据边缘计算等技术,试图持续保持天基侦察监视技术全球领先。目前美国的商业遥感卫星公司可大致分为两类:以DigitalGlobe(后被Maxar于2017年收购)为代表的主要服务于政府部门的厂商、以PlanetLabs为代表的主要服务于商业客户的厂商。美国主要的遥感卫星应用厂商如下:

        国内方面: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2023-2028年卫星遥感行业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研究咨询报告》显示:国内商业发射市场需求规模近年来发展尤为迅速。随着国家政策逐步放开卫星制造和应用的权限,在传统航天发射市场外,民营企业积极进入航天领域,商业卫星成为主要手段和最佳切入点。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注册的商业航天企

33

34

业达313家。这些企业中,卫星应用领域134家、卫星制造领域84家、卫星运营领域48家、卫星发射领域47家。
我国遥感卫星主要包括国家投资的遥感卫星和商业投资的遥感卫星,其中国家投资的遥感卫星包括陆地、海洋、气象等系列高分卫星,商业投资的遥感卫星主要包括北京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发射的“北京一号”卫星和“北京二号”星座、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发射的“吉林一号”星座、中国四维测绘技术有限公司发射的“高景一号”星座。中国卫星遥感的市场情况如下:

资料来源:Choice、头豹研究院

6.2 国际竞争格局:美国商业遥感全球领先,国内发展规模及能力快速发展

       从代表性企业分布情况来看,北京有数量最多的商业航天企业,主要有中国航天、中国卫星、世纪空间、航天宏图、中科星图、航天世景等。此外,陕西、广东等地商业航天企业也较多,吉林地区有长光卫星;江苏地区有雷科防务;湖北地区有航天电子;广东地区有欧比特。由此可见,传统航天重镇北京和陕西,在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领先优势。但从区位整体来看,商业航天企业多分布于东部区域,内陆省份相对较少。

6.3 商业模式分布:“卫星+数据+应用”、“数据+应用”齐头并进

        我国卫星遥感应用企业按商业模式可分为“卫星+数据+应用”和“数据+应用”两种。
       “卫星+数据+应用”:遥感应用企业拥有自主运营(不一定自主建设)的遥感卫星,并以此为主要数据源从事遥感数据处理加工、卫星遥感行业应用等商业服务的模式。目前我国主要有长光卫星、北京二十一世纪、航天宏图、欧比特、四维高景、国星宇航、零重空间、千乘探索等企业采用该模式。
       “数据+应用”:遥感应用企业主要依靠代理国内外商业遥感卫数据或依靠公益性遥感卫星免费数据来从事遥感数据处理软件开发、数据加工、数据分析、特定行业应用等商业服务的模式。目前,佳格天地、中科遥感、中科星图、天地智绘等卫星遥感应用企业如采用该模式。

6.4 行业主要参与者

6.4.1国际参与者

        星座建设:PlanetLabs拥有目前全球最大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根据PlanetLabs官网、中国金融案例中心,PlanetLabs已发射462颗卫星,其中约200颗处于工作状态,包括21颗最高分辨率达0.5m的天空卫星群(SkySat)以及约180颗分辨率3m级的行星镜卫星群(PlanetScope,也称“Dove”)组成,每天可新增约300万张照片(约25TB)的数据,覆盖超过3.5亿平方公里的地球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68.63%),平均对每处地块均可提供约1700张历史照片。 
       业务和产品:以遥感影像采集和分析为主业并衍生出六大产品。PlanetLabs通过机器学习等技术提取图像中的关键信息,并将其整合为文字数据,提供时间序列分析,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衍生出行星监测(广域监测)、行星底图(还原底图)、行星档案(历史数据)、行星平台(分析平台)、行星任务(高频高分监测)和行星数据分析(分析特定要素)六大产品。
       收入情况:PlanetLabs收入呈快速增长态势,未来四年年化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51.66%。根据PlanetLabs官网,2016-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从0.43亿增长至1.31亿美元,CAGR高达+20.4%,远高于Maxar(2017-2022年营业收入从12.57亿美元增长至16.05亿美元,CAGR+5.01%),公司预测2026年营业收入有望达到6.93亿美元,2022-2026年CAGR有望达到51.66%。
        应用领域多元化:根据PlanetLabs,2022年国防、政府、商用占比分别为22%、33%、45%。目前公司拥有770家用户,行业遍布农业、林业、国防、政府、地图、能源、金融、保险等。农业方面能够监测农作物生长趋势和害虫情况;林业方面可以自动监控森林健康状态、跟踪森林采伐和退化情况;国防和方面可利用高频卫星提供早期;政府方面可支持政府在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监控、自然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决策。

PlanetLabs

1

35

36

客户粘性逐渐提升,同时购买更多产品、收入的可持续性增强:随着用户习惯的养成,单个客户价值量逐渐提升。根据PlanetLabs,2020-2022年使用公司3个及以上产品的客户数量占比从48%提升至70%,并且2021Q1-2022Q2可持续性收入占比从50%提升至74%,大单占收入的比重从44%降低至20%,2022Q4可持续性收入占比进一步提升至92%。

Maxar&DigitalGlobe

2

       业务和产品:Maxar(麦克萨科技)是全球领先的空间技术和信息公司。该公司是2017年由加拿大卫星通信信息公司MacDonaldDettwiler&Associates(MDA)以24亿美元收购全球领先的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供应商DigitalGlobe(数字地球公司)后两者合并而来,2020年出售MDA在加拿大的所有业务后,成为总部位于美国的公司,主要业务包括空间基础设施(产品)和信息(服务)两部分,可为美国政府机构、军方、商业客户提供从卫星硬件设计及集成、地面系统建设到遥感数据等产品及服务。
       收入情况:Maxar的主要收入为向美国客户提供高分辨率商业影像数据及服务,主要由子公司DigitalGlobe贡献。根据Maxar,2017-2022年营业收入从12.57亿美元增长至16.05亿美元(CAGR+5.01%),其中服务占营收的比重从30.23%提升至67.17%,美国客户提供的收入从55.53%提升至81.93%。

资料来源:Maxar、浙商证券研究所

6.4.2 国际参与者

国内主要行业参与者(商业遥感卫星)

7

行业发展趋势

7.1 市场发展趋势

        从市场结构上呈现出三个重要变化趋势,即商业遥感卫星研制领域由单一的光学商业遥感卫星研制到光学遥感卫星与SAR卫星(雷达卫星,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优点与一定的地表穿透能力)并重;通信卫星研制领域由扎堆提出低轨互联网卫星研制计划到大部分聚焦于研制低轨物联网卫星;卫星导航领域全球服务系统组网完成,未来热点在于建设低轨导航增强系统。

37

38

7.2 技术发展趋势

兼顾低成本和可靠性的商业元器件选用标准体系和质量体系

1

       商业微纳卫星以盈利为目的,因此在成本控制上较传统卫星更加苛刻。在成本的优化上,卫星有关元器件的成本降低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宇航级元器件相对成熟工业级元器件来说,在同样性能水平下成本可以高出数倍,但直接选用工业级元器件上星又面临空间环境的诸多考验,即使是把低成本看做很重要因素的商业卫星也不敢贸然选用。因此,发展符合商业航天选用需求的元器件标准体系、质量体系,兼顾商业航天的成本要求和可靠性要求,则成为未来商业航天发展的重要趋势。

一箭多星多任务并行商业测运控

2

        商业卫星大多采用微纳平台,整星重量小、成本低,前期试验阶段以搭载发射为主,正式进入组网阶段将采用专箭一箭多星的方式发射。近两年,商业卫星一箭10星甚至更多卫星的发射任务并不鲜见,Starlink星座几乎都是以一箭60星的速度快速发射,因此多星入轨和飞控阶段的多任务并行测运控将成为一个迫切且重要的技术发展趋势。

“软件+服务”变革卫星通信应用模式

3

       传统卫星通信应用模式上,卫星主要作为通信链路的节点提供管式转发服务,且业务类型以窄带通信为主。未来随着卫星通信应用领域卫星通信容量的提高,且卫星宽带通信的大力发展,以“软件服务”为特征的卫星通信应用模式将成为主流。即对于卫星运营商来说,提供语音服务、数据流量服务只是作为通信基础设施的管道化的存在,能够创造价值的部分则是以此为基础的个性化软件和服务。

人工智能技术将牵引遥感大数据产品业务的发展

4

       在卫星遥感应用的细分产品类型中,大数据产品业务近年来增速最快。大数据业务从本质上来说涉及到海量数据的目标提取、模式识别等过程。该领域的发展近年来与人工智能的发展密不可分,人工智能领域中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技术必将极大推动遥感大数据业务的进一步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未来将牵引遥感大数据产品业务的发展。

卫星低轨化发展趋势

5

       小卫星研制周期短,仅需一年时间即可完成从立项研制到发射全过程,而大卫星则至少需要5-8年的时间,阵线长且时间成本高,中国卫星企业逐渐开始采用小型低轨化设计大幅降低卫星研制成本。存在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①轨道资源有限,大国卫星部署竞争加剧。国际电信联盟(ITU)以”先申报即可优先使用”的方式对卫星低轨道资源进行分配,要求各国无线电主管部门应在卫星网络投入使用前不早于5年,但不晚于2年向ITU申报(投入使用前2年≤申报时间t≤投入使用前5年),而在申报登记后的7年内,必须发射完成所申报资源,否则资源自动失效。②为抢占6G时代紧缺的轨道频率资源,美国、欧洲、俄罗斯、中国等国家竞相对频率及轨道资源进行申报,申报后的5年内成为了卫星部署的“集中冲刺”时间。③地球近地轨道可容纳约6万颗卫星,中国自2017年开始申报低轨卫星星座宽带系统,截至2020年9月,中国已向ITU申报了12,992颗卫星组成的低轨宽带系统因此未来3年将是中国低轨卫星制造交付高峰期。

卫星高分辨率发展趋势

6

       卫星遥感高分辨率主要包括高光谱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及高时间分辨率,其中高空间分辨率指全色影像的地面像元分辨率在1m内,适用于农业、林业、减灾、国防安全等监测。随着用户对地球资源和环境的认知不断深化及对地观测技术的日益发展,用户对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质量及数量要求逐渐提高:卫星影像分辨率逐渐由10m、5m、2m、1m提升至亚米级,如DigitalGlobe的WorldView-4商用遥感卫星的全色分辨率达0.31m、多光谱为1.25m,及中国“高景一号”卫星的全色分辨率为0.5m、多光谱为2m,中国卫星遥感行业商业化空间大。

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分类及应用场景概述

39

40

3

集团

江西日报主题教育专栏:省投资集团学以践行
彰显国企担当

江西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我省保供应、稳民生的省属重点企业,产业涉及能源保供、环保、基建等领域。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省投资集团聚焦主责主业和使命任务,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贯通起来,在践行国企担当中推动主题教育见行见效。结合集团下属企业多、服务对象多的实际,为及时掌握主题教育成效,省投资集团开发主题教育数字化工作平台,并通过微信小程序搭建进展成效模块,直接调度下属企业主题教育推进情况,实现“电脑大屏一键调度、手机小屏跟踪赛马”,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省投资集团聚焦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按照“集团大课题+所属企业小课题”形式,围绕能源保供、创新驱动、赣江新区发展等领域确定调研课题232个。各调研组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将党的创新理论运用到分析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从中寻找破题良方。目前,各企业领导班子深入一线调研670余人次,分层分类发现并立行立改问题160余个。

42

集团

江西日报主题教育专栏:省投资集团学以践行
彰显国企担当

为履行好能源保供的重要职能,省投资集团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全力破解我省天然气、电煤保供难题。集团主要领导带头深入相关项目现场,推动“十四五”期间涉及我省“县县通管输天然气”的11处天然气管网开口全部获批。同时,为稳定电煤供应,省投资集团与陕煤集团达成能源保供战略合作协议,今年陕煤入赣量将从去年的780万吨增至1200万吨。此外,为有效应对今年因高温天气导致全省用电负荷激增的挑战,集团所属3个火电厂满负荷运行,彰显了电力保供“稳定器”作用。
作为赣江新区开发建设的重要平台,省投资集团在“管委会+公司”运行模式中主动靠前,在督导赣江新区项目建设、协助招商引资、保障园区运营等方面出实招、见实效。成立赣江新区百亿产业引导基金,为新区资本招商工作打好基础;推动下属中鼎国际、江投路桥、江投资本等企业搬迁入驻新区;组建10个招商小分队,新签约亿元(含)以上项目13个,合同投资总额64.2亿元。

总规模20亿!江西赣江新区高质量产业引导基金工商注册成功

       7月28日,江西赣江新区高质量产业引导基金工商注册成功,总规模20亿元,其中江西赣江招商有限公司作为有限合伙人认缴99%,主要投资于契合赣江新区直管区的生命健康、高端制造和数字经济项目。
       江西赣江新区高质量产业引导基金将发挥杠杆效应,形成“投资+招商+产业链”的闭环,为项目在新区落地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助力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

44

43

江投集团上榜2023中国企业500强、服务业企业200强

9月20日至21日,以“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为主题的“2023中国500强企业高峰论坛”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会上,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发布了“2023中国企业500强”榜单,江西省共有7家企业上榜,其中江投集团以497亿元收入位列第477位。

江西上榜企业名单:

近年来,江投集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发挥省属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功能,在能源安全保障、生态环境治理、数字经济发展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全面融入赣江新区,在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招商引资、产城融合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服务赣江新区高质量发展大局。

下一步,江投集团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十五届四次全会精神,立足省属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和赣江新区开发建设平台两个功能定位,积极融入全省“1269”行动计划,全力支持赣江新区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新区,把握能源转型、绿色低碳、数字转型、产城融合四个关键赛道,坚持创新驱动、优化产业布局、深化国企改革、打造一流企业,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贡献江投力量。

院企合作“双向赋能”▏江投资本与江西财经
大学会计学院签订院企合作协议

       为进一步深化产学研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8月31日,江投资本与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举行院企合作签约活动。江投资本党委书记、董事长,赣江招商发展集团党总支书记、董事长王志刚,江投资本副总经理罗希、冷娜,江投资本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周晨,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院长周冬华、党委书记黄文德、党委副书记肖安生等领导出席签约活动。
        王志刚首先对周冬华一行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作为全国十所质量认证为A级的MPAcc培养单位之一,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财会学子遍布省内外各行各业。希望双方以此次协议签订为契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学生就业、课题研究、业务协同等方面不断深化沟通协作,全方位、深层次促进院企双方在人才培养领域共同发展,形成适合双方发展需要、效果显著、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快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进一步推动产业链与人才链协同联动,实现产学研融合发展。
       周冬华详细介绍了会计学院生源质量、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改革发展等方面的情况。他表示,江投资本作为省内朝气蓬勃、快速发展的资本运作平台,希望在接下来的对接中能进一步加强交流互动,将合作做实、做细、做精,努力在加强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实现互利共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持续推进学院和企业合作向深向实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期间,江投资本与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还签订了《院企合作协议书》。

46

45

4

团队风采

江投尽调黄蓉至遂川县开展尽调实务培训

       为践行“全力主攻工业”的工作方略,9月15日,遂川县组织开展第十一期工业经济讲座,江投尽调尽调三部部门经理黄蓉受邀至讲座开展《如何考察一个项目—尽职调查实务》培训,培训围绕企业综合尽职调查方法及流程展开,结合实际案例系统阐述尽职调查“望、问、闻、切”四步诊断法,培训互动频多。学员们表示通过本次培训初步掌握了项目考察工作思路,为招商引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对  外  培  训

48

7月奉新仰天峡团建活动

       盛夏之际,千山一碧,万木葱茏。为增强团队凝聚力,增进彼此的交流和互动,公司来到了景色宜人的奉新开展团建活动。
       团建不在乎终点,而是途中的人和事,还有沿途的美好记忆。请一起继续努力吧,未来那么多风景,我们一起去看看。

一群人,一条路,一起成长,心怀感恩,所遇皆美好

风也欢乐,人也欢乐......

49

50

寿

7月寿星         周舟
8月寿星         彭曦
9月寿星         章凯   邓佳伟

祝各位寿星岁月长安,万事从愿

52

51

智力服务平台领导者

投融资决策第三方

江西省江投尽调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