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瓷都里的红色印记

其他分类其他2024-09-24
62

瓷都里的红色印记

景 德 镇 红 色 地 标 图 本

江西服装学院“瓷韵红心”走读实践队 
实践作品

前  记

景德镇,不仅是蜚声中外的瓷都,而且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作为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十军诞生地和新四军瑶里改编地,全市红色资源星罗棋布,如珍珠点缀在绿水青山之间,承载着宝贵的革命精神财富。
近年来,景德镇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重要指示精神,通过筑牢红色堡垒、深挖红色资源、发展红色产业、凝聚红色力量等,集中打造一批主题鲜明的红色名村。乐平界首村入选中组部“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昌江童坊村、浮梁程家山村入选第一批“省级红色名村”。
2024年盛夏,江西服装学院“瓷韵红心”走读实践队以“瓷”为主线路,来到了千年瓷都景德镇,踏上了寻访千年“瓷”文化和百年红色记忆的旅程。在这里,实践队师生通过开展实地调研、探寻红色足迹、聆听红色故事、开展红色宣讲等方式深入学习和了解瓷都里的红色印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江西服装学院“瓷韵红心”走读实践队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用心感受、用行动传承着这份珍贵的红色遗产,特编制《瓷都里的红色印记》,通过图文、视频等解说方式,让历史脉络更加清晰,让红色精神更加鲜活。

目  录

第一章 乐平市·························································1
    1.1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建军旧址 ····························2
    1.2 赣东北特委旧址 ··············································5
    1.3 方志敏旧居 ····················································6
    1.4 中共鸣山煤矿支部旧址 ·····································7
    1.5 文山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旧址·························10
    1.6 峡山阻击战纪念碑 ··········································11
    1.7 乐平革命烈士纪念塔 ·······································13
第二章 昌江区 ·······················································14 
    2.1 荷塘精神教育展馆 ··········································15
    2.2 岚山烈士纪念园 ·············································16
第三章 珠山区 ·······················································17
    3.1 平民夜校 ······················································18
    3.2 ‌莲花塘革命烈士纪念塔 ····································21
第四章 浮梁县 ·······················································22
    4.1 江式训革命烈士纪念馆 ····································23
    4.2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指挥部旧址 ························24
    4.3 程家山革命烈士陵园 ·······································27
    4.4 新四军瑶里改编旧址 ·······································32
    4.5 赣北红军医院旧址 ··········································34
    4.6 中共河西县委旧址 ··········································35
    4.7 中共浮梁县委旧址 ··········································38
    4.8 浮乐婺中心县委纪念馆 ····································40
    4.9 天宝红军烈士纪念广场 ····································41
   4.10 浮梁县革命烈士陵园 ······································42

01

瓷韵

红心

瓷都里的红色印记

第一章      乐平市

1.1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建军旧址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建军旧址位于景德镇市乐平市众埠镇南界首村。
    南界首村有一座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的由戏台、广场、祠堂组成的建筑,它便是红十军建军旧址。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建军旧址包括两部分:

    一是红十军建军典礼台——众埠镇界首万年台(戏台)。该台占地240平方米,始建于明朝时期,是马氏家族重大活动场所。该台受马氏家族名人马廷鸾、马端临影响,巧妙借鉴了皇家建筑风格,同时又不失于继承发扬南方传统的建筑艺术,是集建筑、工艺、雕塑、美术和文学于一炉的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其造型雄伟,气势恢宏,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和观赏价值。1988年,为弘扬红十军精神,有关部门筹资近10万元对万年台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重修,使该台焕然一新,古色古香,基本重显当年雄风。

02

瓷都里的红色印记

瓷韵

红心

03

瓷韵

红心

瓷都里的红色印记

    二是红十军军部旧址—马氏宗祠。现作为红十军建军历程展览室对外开放参观。宗祠占地面积约460平方米,室内面积约400平方米,是马氏家族兴旺发达的象征。该祠堂始建于明朝时期,在大革命时期也一度遭到破坏,但一直被马氏家族积极保护。

    现在看到的马氏宗祠,是1990年4月重修的。该展览室大门上梁悬挂着由原中共中央副主席汪东兴于1989年12月6日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建军旧址”门匾。室内摆放着21块大型图片展,张贴着许多珍贵的历史图片。
    红十军建军旧址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省文物保护单位。
    故事介绍:1927年底,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人响应党的号召,分别从吉安、景德镇、南昌等地潜回家乡弋阳、横峰一带发动纵横百余里的弋阳—横峰年关暴动,暴动。持续了三个月,在遭到国民党军队的疯狂镇压后,于1928年2月宣告失败。方志敏等人及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认为组织一次群众暴动并不难,难的是在暴动之后,没有一支持之以恒的队伍,革命是不能持久下去的,革命成果也是得不到巩固的,只有建立起一支属于人民自己的军队才能取得最后胜利。于是,他们从参加弋横暴动的各农军中,挑选了二十几名骨干,组成了赣东北第一支正规革命武装——工农革命军第二军第二师第十四团第一营第一连。这支队伍后扩编为两个连。1929年4月,它奉命改番号为江西红军独立第一团。
    1930年春,信江军委主席方志敏、红军团长周建屏抓住中原混战爆

发,蒋介石无力顾及“进剿”红军的大好时机,指挥红一团采用游击战术,向苏区外线出击,取得“秧畈大捷”;后又奇袭景德镇,全歼驻镇守敌,动员近千名瓷业工人参加了红军,开辟出浮梁苏区等大好革命局面。红军队伍日益壮大,为红十军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0年7月中旬,按照中央的指示精神,信江特委和赣东北特委合并,组成了新的赣东北特委。同时,以江西红军独立第1团为基础,吸收赣东北各地的游击队、赤卫队和少年先锋队的部分队员,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红十军于7月21日正式编成,全军共有指战员1700余人,长短枪1000余支。军部下辖1、10、19三个团,每团下辖六个连,每连80余人,枪63支,另编一直属军部的特务营,特务营下辖三个连。此外还编了一个机炮连,配备机枪一挺,迫击炮一门。红十军军长周建屏,政委吴先民(代),参谋长舒翼,政治部主任吴先民(兼);第1团团长颜文清,政委叶蓉,第10团团长龙志光,第19团团长匡龙海,政委王樵(后为刘肩三),特务营营长黄立贵。按照中央指定,方志敏、胡庭铨、周建屏、宣大统、李文滔、李杰三、李上达7人为红十军前委常委,胡庭铨任书记。
    7月22日,红十军在乐平县众埠界首村举行了隆重的建军典礼。军部设在界首村马氏祠堂,典礼主席台设在祠堂前的“万年台”(古戏台)上。参加典礼的队伍梯次排列。主席台前面是持枪而立的红十军战士,紧随其后的是手拿梭标的赤卫队员和少年先锋队员,最后面的是背着木头枪的儿童团员。队伍四周,站满了围观的群众。会场外和村外都布满了岗哨。红十军前委和军部主要领导人都参加了这一盛况空前的典礼。方志敏主持典礼并讲了话。他庄严宣告,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正式成立了。从此,一支新型的红军部队诞生了,它肩负着赣东北人民的重托,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开始了新的征程。
    红十军建军后,血战东南,屡建奇功,声威远播。后来在方志敏领导下,高举北上抗日大旗,进军皖南,历经艰险,英勇作战,为巩固和发展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配合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斗争,为全国的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04

瓷都里的红色印记

瓷韵

红心

05

瓷韵

红心

瓷都里的红色印记

1.2 赣东北特委旧址

    赣东北特委(赣东北革命委员会)旧址位于景德镇市乐平市翥山东路78号,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诞生地,是方志敏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土地革命时期工作过、战斗过的地方。建于二十世纪20年代初期,是中西合璧园林式建筑,占地面积1215平方米。

    1930年8月20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攻克乐平县城,随后中共赣东北特委、赣东北革命委员会、赣东北军事委员会和中共乐平县委迁驻此楼办公达三月之久。该楼一度成为赣东北根据地的指挥中心,为赣东北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和闽浙皖赣根据地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 
    该旧址在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8年被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该旧址以其便利的交通环境和深厚的红色文化积淀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课堂,为广大干部群众及军人加强革命信念和党性锤炼,是青少年学生学习革命传统、培育爱国情感的重要场所。每年参观人数达到2万人次。

1.3 方志敏旧居

    方志敏旧居位于景德镇市乐平市十里岗乡篁坞村中,距乐平市区54公里。旧居属20世纪乐平东南乡典型落檐山墙式民居建筑,依山傍水,环境优雅。旧址总面积约14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0平方米,周边有敏枫亭、革命烈士纪念碑、志敏小道、烈士陵园、香樟树碑、红色文物陈列馆等建筑群,并有红色广场、教育培训室等配套设施。

    1927年,方志敏在弋阳漆工镇领导后遭追捕,同年9月27日夜,由其姐夫护送,秘密来到乐平篁坞村汪歧芬家。方志敏在该村安全居住了40余天,并进行了一系列革命活动,使当地一时成为赣东北地下革命斗争指挥中心。

    1958年方志敏爱人缪敏为此写下《方志敏同志在篁坞》专著。1983年10月公布为乐平县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06

瓷都里的红色印记

瓷韵

红心

07

瓷韵

红心

瓷都里的红色印记

1.4 中共鸣山煤矿支部旧址

    中共鸣山煤矿支部旧址位于景德镇市乐平市乐港镇工人社区。
    乐平第一个党支部:乐平鸣山煤矿的煤炭开采历史悠久。清道光年间,乐平当地人用土法开采鸣山煤炭,直至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使用近代技术开采。

    1918年,汉冶萍公司和上海裕丰商行在鸣山共同发起成立鄱乐煤矿公司,该公司是当时乐平工人最为集中的地方。在此期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乐平的传播,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乐平的煤矿工人和纺织工人及广大人民群众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他们迫切需要一个先进的革命政党来领导。
    乐平煤矿的矿史中记载,1921年9月,武汉共产党支部曾派张浩、林育英等人到大冶工矿区了解工人的政治经济生活状况,并于1922年4月到鸣山煤矿宣传马列主义思想,先后发展多人入党,后秘密成立鸣山煤矿党小组。

    《中国共产党江西省乐平历史·第一卷》记载,1925年10月,中共湖南区委派参加安源路矿大罢工的共产党员何一平深入鸣山煤矿宣传马列主义思想,开展工人运动。何一平在鸣山煤矿以创办工人夜校为掩护,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培养工运骨干,组织工人进行斗争。工人夜校不是简单地教认字,而是用革命思想启发大家,结合国内外时事,开阔工人们的眼界,提高工人的思想觉悟。何一平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到工人家里谈心,向他们宣传革命道理。通过夜校的学习,工人们的思想觉悟有很大提高,大家都迫切感到需要组织起来和反动派斗争,很多人要求加入党组织。工人夜校的创办,一方面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对工人进行了启蒙教育;另一方面培养了一批入党积极分子,为乐平党组织的建立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1926年6月,中共江西地委和青年团南昌地委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派遣当时在南昌第一师范学校担任交通员的共产党员黄振华来到鸣山煤矿从事建党工作,开展工人运动。
    黄振华和先期到达的何一平取得联系,经过3个月的努力工作,秘密发展了8人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10月,乐平第一个党支部——中共鸣山煤矿支部正式成立,隶属中共江西地委。同年12月,中共江西地委改名中共江西区委。中共鸣山煤矿党支部的成立,是乐平党史上的一件大事,开启了乐平历史的新进程,为党领导乐平人民有组织地进行斗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此乐平工农运动进入了新阶段。
    鸣山煤矿暴动:1929年冬,乐安江干涸,船不通航,煤运不出去。矿长张文通以此为由,扣发了工人3个多月工资,致使全矿工人及其家属的生活无以为继,革命情绪空前高涨。1930年1月19日晚,中共鸣山煤矿党支部书记王乃太等人秘密召开党员大会,研究决定利用农历除夕,矿长、矿警队长和大小工头都在家里过年的时机举行起义,并派人到信江苏区求援。信江苏区确定其苏维埃政府主席方志敏亲自率红军支援,同时建议起义时间推迟到1930年4月,待红军在弋阳方家

08

瓷都里的红色印记

瓷韵

红心

09

瓷韵

红心

瓷都里的红色印记

墩整训后进行。煤矿中共党支部一面安定工人情绪,一面进行准备。4月12日前后,王乃太连续获悉矿长张文通发出请帖,于4月16日晚上宴请周围各村土豪劣绅,图谋进一步加强勾结,利用宗族关系,分化和压制工人。这一巧合,为工人起义提供了最佳时机。
    4月16日傍晚,方志敏率领江西红军独立第1团和弋阳、万年的部分赤卫队员进入矿区埋伏。晚上8时许,王乃太拉响气笛,发出了起义信号。鸣山、虎山、扁担山、灰山、撕子山、回源怜、大春岭的工人,从矿井、工棚、家里奔出来,燃着火把,挥着铁镐、大刀、长矛、鸟铳等,按预定目标,分别奔向煤矿金库、兵工厂和各个岗楼:红军和赤卫队分别扑向矿警宿舍,宴会厅、河栈房。晚10时左右,起义结束,除矿长带几名随从逃脱外,俘煤矿头目、土豪劣绅等23人和矿警70余人,缴枪30余支、银圆9万多两和大批纸钞、子弹及制造枪支弹药的材料。
    4月17日,召开了有3000余人参加的庆祝胜利大会。王乃太在会上宣布:一,成立鸣山煤矿工人委员会,管理矿山一切事宜:二,立即将缴获的全部钞票分给工人,解决目前的生活困难。会后有100多名矿工参加红军。这次起义,扩大了信江苏区的红军队伍,并为创办赣东北兵工厂获得了一批资金,材料和技术人才。
    中共鸣山煤矿支部旧址始建于民国初期,建筑占地面积253平方米,砖木结构,硬山顶,小青瓦屋面。旧址见证了鸣山煤矿工人发动暴动的英勇历程,在中共党史上有着重要意义。该旧址已成为缅怀革命前辈丰功伟绩和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场地,成为党员干部廉政教育示范基地,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2018年3月被公布为第六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1.5 文山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旧址

    文山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旧址位于景德镇市乐平市众埠镇文山分场文山村,原是文山祠堂,清嘉庆始建。坐北朝南,建筑面积490平方米。
    在文山祠堂举行的乐平县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提出了组织难民回乡生产,重建家园的决议,纠正了立三路线的“左”倾错误,恢复和扩大苏区指明方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旧址在第二次国内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还是红十军独立营营部所在地,更是红十军的整编旧址。缩编后的红十军不断发展壮大,从此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形成正规红军、地方红军和群众武装三位一体的革命武装体系。缩编后红十军为赣东北根据地成为红军进行武装斗争的坚固后方,使赣东北根据地成为中国革命史上最有影响的六大根据地之一。2018年3月被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10

瓷都里的红色印记

瓷韵

红心

11

瓷韵

红心

瓷都里的红色印记

1.6 峡山阻击战纪念碑

    峡山阻击战纪念碑位于景德镇市乐平市镇桥镇古塘村 。
    峡山阻击战是解放乐平的关键战斗。1949年4月27日,国民党第八兵团十八军残部企图由古塘经万年向南溃逃。4月28日,陈赓将军的十三军三十七师由鄱阳饶埠抢渡乐安江至万年石镇鱼塘里

一线进行阻击,全歼敌军。为纪念这次战役,2018年修建了峡山阻击战纪念碑。

    故事详情:寡妇桥(镇桥街原称)西南五华里,有个千亩水面的古塘湖,湖北岸有个一百多户的村庄叫峡山张家村。古塘湖南岸一片高山峻岭,老“206”国道(皖赣公路)

像把利剑穿湖并直插山涧而过。两边都是高山,中间道路非常狭窄,故此村庄便得名峡山张家村。穿湖而过的是座木桥,叫峡山桥。古塘湖南岸西边有座高山曰独山,东边有座高山,叫雕楼山(原名刘家山,因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山顶上修筑了碉堡、壕沟、故当地群众把它称为雕楼山)。山南脚下皖赣公路边有个二十来户的小村庄叫竹案里村。
    经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革命形势一片大好。毛泽东主席又立即发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解放军通过渡江战斗,已如破竹之势,国民党部队溃不成军,纷纷南逃。1949年4月27日,国民党第八兵团十八军残部逃到乐平,企图经万年向南逃窜至台湾。当时,皖赣公路是唯一的交通枢纽。那时,败兵都

窜逃了三天三夜,沿线老百姓大都吓跑了。并有很多伤兵随行,窜到竹案里村,就钻进老百姓家里,睡在人家床上,可第二天,大都成了僵尸。枪、子弹、刺刀、炮弹、呢子大衣等丢得到处都是,真是溃不成军、狼狈不堪。
    4月28日,陈康将军的十三军先头部队三十七师官兵从景德镇经波阳饶埠抢渡乐安河到万年石镇街。占领石头湖东南数里的皖赣公路北侧的珏田、南侧的鱼塘里一线的有利地势。敌军在鱼塘里受到解放军截击后倒退到公路南侧的鹧鸪山、雕楼山。凭借雕楼山原有战壕等有利工事、企图顽抗到底。当晚,一颗红色信号弹在古塘湖上空升起,雕楼山阻击战打响了。国民党残部以雕楼山为中心,疯狂地向解放军阵地扫射。当时,天空乌云密布,下着倾盆大雨。解放军是人民的军队,军民鱼水情深,当地老百姓很多都自告奋勇地为解放军战士送去吃的、喝的,主动为解放军当向导。如竹窠里村村民张如泉、张祥福、张祥仁、张志江,鹧鸪山村张金湖、张元哉,洪西源村张寿生、张寿美、张寿谷等等。解放军部队从石头湖西山嘴一线先攻下土旁山、蔡家岭、娱蛤嘴山、而后攻下鹧鸪山、雕楼山。敌军不甘失败,再次顽抗冲锋,企图夺回雕楼山。这时枪声、炮声、手榴弹爆炸声、人声、马嘶声四起,战斗愈打愈激烈,一伪军团长被解放军战士击毙在峡山桥头。此时,敌人已兵败如山倒、慌忙奔上小路向墩上、金山方向逃窜审,妄想绕道避开阻击。时因连日下雨,湖水猛涨,为了迅速追击敌人,几十名英雄的解放军战士由蔡家岭泅水过湖,呈三角队形向敌人背后猛攻。敌军腹背受袭,纷纷逃至峡山桥乱窜。因人多桥窄,挤不上桥的就涉水过湖。很多水性不佳的被淹死在湖中。
    这一仗一直打到4月29日傍晚结束。共歼敌四百多人,击毙伪团长一名,俘敌二千多名,缴获轻重武器不计其数。为解放乐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雕楼山上红旗招展,雕楼山下一片欢腾。当地群众纵情欢呼:“我们村解放了!解放军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

12

瓷都里的红色印记

瓷韵

红心

13

瓷韵

红心

瓷都里的红色印记

1.7 乐平革命烈士纪念塔

    乐平革命烈士纪念塔矗立在景德镇市乐平市区东部登高山顶峰。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有着光荣传统的乐平人民在长期革命战争中,前赴后继,英勇奋战,付出了重大牺牲,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为了缅怀革命先烈,经乐平县人民委员会批准,1959年建革命烈士纪念塔。

    纪念塔建在县城东登高山顶峰,坐东朝西,塔基海拔62米,塔高14米,塔基呈正方形,长宽各25米,塔身为梯形,正面题有阴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塔顶阳刻红五星,纪念塔周围由栏杆环抱,钢筋混凝土结构。登高山西麓,竖立一座“浩气长存”的牌坊,从坊门而入,190级水泥台阶直至革命烈士纪念塔前。每年清明节,自发到纪念塔悼念革命烈士的各界人士络绎不绝。

第二章      昌江区

14

瓷都里的红色印记

瓷韵

红心

15

瓷韵

红心

瓷都里的红色印记

2.1 荷塘精神教育展馆

    荷塘精神教育展馆位于景德镇市昌江区荷塘乡童坊村。
    荷塘是赣东北革命老区,1930年8月,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方志敏同志亲临荷塘指导农民运动,同年9月,在荷塘乡童坊村成立苏维埃政权,开展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当地的土豪劣绅勾结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疯狂的反扑,将时任童坊村农民协会副主席童贵宝杀害。

2.2 岚山烈士纪念园

    岚山烈士纪念园位于景德镇市昌江区鲇鱼山镇吕蒙村,位于岚山路南侧,占地面积3.9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烈士纪念碑、英烈墙、公祭广场、展示长廊等。为了纪念革命先辈的伟大功勋,岚山烈士纪念园于2019年9月建成。

    高耸的纪念塔与周边苍翠的青山相得益彰,庄严且肃穆,浩气满乾坤。塔下的一面面石雕刻画人物表情细腻、制作精美,展现了当年如火如荼的革命运动和那个波澜壮阔的革命年代。

    在纪念园的英烈墙上,曾在景德镇地区参加革命的烈士赫然醒目,正是他们的奋不顾身、无私奉献,让革命火种薪火相传。如今,岚山烈士纪念园已经成为景德镇重要的红色旅游景点,同时也是全市开展瞻仰革命先烈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

    20世纪60年代,为缅怀革命先烈,在童坊村北建立革命烈士纪念塔。新中国成立后,当年的荷塘农垦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精神,把荒山荷塘建成“社会主义时代的南泥湾”,全国农垦系统的红旗单位,与当时的大庆、大寨一起并称“全国三面红旗”而蜚声海内外。

    在市、区两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荷塘乡充分利用丰富的红色资源,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不断加大投入,将革命烈士纪念塔、红色记忆馆等打造成起点高、标准高、有内涵的红色教育载体。2021年7月,经江西省委省政府批准同意,江西省委宣传部命名景德镇市昌江区荷塘精神红色教育基地 为第六批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2年10月命名为江西省廉洁文化教育基地。

16

瓷都里的红色印记

瓷韵

红心

17

瓷韵

红心

瓷都里的红色印记

第三章      珠山区

3.1 平民夜校

    平民夜校位于景德镇市珠山区珠山街道胜利路78号。1925年11月,向义等人以“平民教育促进会”的名义,筹办成立了“平民夜校”。这是景德镇最早的一所宣传马列主义,对瓷业工人进行革命启蒙教育的学校,是景德镇市马列主义思想传播的初始地。

    平民夜校门口有四块展板,分别展示着党组织在景德镇的发展历程。走进平民夜校,一件件实物展品和图片,再现了当年一群又一群瓷业工人艰苦作战的场景。 

    “坯房佬,坯房佬,淘泥做坯双手搅,弯腰驼背受煎熬,死了不如一根草。”这首民谣是旧社会景德镇瓷业工人的真实写照。1925年夏,向义受中共南昌特别支部派遣,回景德镇发展中共党的组织。他到景德镇后,以小学教员身份,创办了景德镇市平民教育促进会。 11月的一天,景德镇市中心厂前的广场挤满了男女老少,这里是景德镇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在御窑厂内“风火仙庙”门前贴着的一张红纸引起了大家的围观,上面写着“为提高广大市民的文化知识水平,本会将在东门头‘平教

会’内开办夜校,免费向瓷业工人和普通百姓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希望广大市民踊跃报名。景德镇平民教育促进会。”大家七嘴八舌,议论起来。
    “好啊!我大字不识,免费教我识字,太好啦!”
“景德镇平民教育促进会是什么东西?还免费?天上不会掉馅饼的,会不会上当哦?”  

18

瓷都里的红色印记

瓷韵

红心

19

瓷韵

红心

瓷都里的红色印记

    “管他呢!先报名再说。”
    夜校的课堂就设在东门头“平教会”内,教室里只有一块黑板,十几张长桌椅。一个星期2次课,每次约2小时,第一期学员有50多人,其中多为瓷业工人。讲课的教师多是平教会的负责人,识字课本是平教会发的《平民千字课本》。老师在上课时不仅仅是简单的教认字,而且用革命思想启发大家,结合国内外时事,开阔工人们的眼界,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 

    第一堂课,教员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穷”字,然后问大家:“工人为什么穷?富人为什么富?”
    一个工人说:“我们祖宗几代都是穷人,所以穷……”

    另一位工人说:“生来的穷八字嘛,工字不出头,出头就要进‘土’啦。”
    老师说:“那么大家说,我们工人就一辈子不想出头了?”一句话把大家问住了。老师随手拿起一个茶杯,问大家说:“你们平均一天能做几个?”
    “可以做40个。”
    “每个卖几多钱?”
    “5分钱。”
    “那就是说,你们1天可以生产2元钱。可是为什么你们每天的工钱不到1角、2角钱呢?”“工人之所以穷,都是因为老板把工钱剥削去了。瓷器是泥巴做的,本钱很便宜,老板买点瓷土,请工人做,一年可以赚上三、四百元,这些钱都是工人们给老板做出来的。” 
    大家一个个都说老师讲的有道理,如梦初醒。一堂堂课,就像黑夜里一盏盏明灯,把大家的思想照得越来越亮。

    学员们都说“我们工人要团结起来,消灭剥削,翻身当主人。”“必须组织起来和反动派及资本家斗争”。不少工人都要求加入党组织。
    夜校的开办受到了瓷工们的热烈欢迎,每次上课都被挤得满满当当。在向义等人的努力下,又发展了多所夜校。平民夜校的创办,一方面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对劳动人民进行了启蒙教育;另一方面培养了大批工人积极分子,为景德镇党团组织的建立,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20

瓷都里的红色印记

瓷韵

红心

21

瓷韵

红心

瓷都里的红色印记

3.2 ‌莲花塘革命烈士纪念塔

 ‌   莲花塘革命烈士纪念塔位于景德镇市珠山区莲花塘畔,是县级烈士纪念设施。
    为纪念在景德镇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英勇献身的英烈,中共景德镇市委、景德镇市人民政府于1984年春建成莲花塘革命烈士陵园,并隆重举行了落成典礼仪式。莲花塘革命烈士纪念塔于1995年建成,2019年重修。

第四章      浮梁县

    全市登记在册的革命烈士共有1763人。庄严的烈士纪念塔威严耸立,“为国牺牲永垂不朽”八个刚劲有力的鎏金大字金光闪闪、熠熠生辉。
    该纪念塔不仅是县级烈士纪念设施,而且具有深厚的红色历史意义。它不仅是当地居民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莲花塘革命烈士纪念塔的建立,旨在纪念那些为国家和人民作出巨大贡献的烈士们,他们的英勇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此外,该纪念塔也是景德镇市开展瞻仰革命先烈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通过纪念塔的建立,人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铭记那些为国家和民族解放作出贡献的英雄们。

22

瓷都里的红色印记

瓷韵

红心

23

瓷韵

红心

瓷都里的红色印记

4.1 江式训革命烈士纪念馆

    江式训革命烈士纪念馆位于景德镇市浮梁县江村乡诰峰村,距浮梁县城75公里。
    该馆为两层仿徽派建筑,建筑面积200平方米,2019年8月12日,在江式训烈士牺牲89周年之际正式开馆。

4.2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指挥部旧址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第七军团指挥部旧址位于景德镇市浮梁县经公桥镇储田村。
    1934年7月,中共中央为了宣传和推动抗日,反对国民党独裁政权的统治,调动和牵制敌人,减轻国民党军队对中央根据地的压力,决定派出以原红十军和红19军为主组建的红七军团为“北

上抗日先遣队”,部队以曾洪易为中央代表兼随军全权代表,以寻淮洲为军团长,乐少华为政委,刘英为政治部主任,粟裕为参谋长,从中央苏区先行北上抗日。

    江式训(1904-1930.8),浮梁诰峰村人,浮梁早期的共产党员,出身茶商之家,早年就读江村北斗书院,后入读上海南洋大学(今上海交大),接触进步思想,并参加了上海“五卅运动”。毕业后,回到景德镇工作,1926年加入党组织。1927年3月,按党组织安排,以国民党员公开身份,进入国民党浮梁县党部工作。1929年底,化名江立身、江范斋等,潜入当时国民党首都南京,在南京党组织的安排下,负责与在江西井冈山进行武装斗争的朱德、毛泽东等领导人通讯联络,传递情报。1930年7月16日,因左倾冒险主义与“立三路线”影响,南京地下党组织的“南京暴动”失败,在南京夫子庙广场被捕。国民党南京卫戌司令部对其反复审讯,他坚贞不屈,8月12日,被枪杀在南京雨花台。

    2008年,央视播出《共和国不会忘记你》节目,寻找雨花台烈士亲人,全国各媒体跟进报道。在景德镇工作的诰峰村人在《江南都市报》看到“寻找五位江西籍烈士亲人”的消息后,他拨通了江式训家人与媒体的电话..失联八十年,杳无音信的江式训,其事迹渐渐浮出水面,晓白天下。

    7月6日晚,红七军团6000余人,由中央苏区瑞金出发,转战闽中、闽东、浙西、浙赣边后,于10月8日抵达皖赣边苏区程家山。先遣队出发后,国民党派出了第7师、第49师、第55师、新编第7旅和闽、浙、皖、赣的地方保安团、队进行围追堵截。

    先遣队于10月8日下午向峙滩流口方向前进,9日清晨,在流口芭园地方与国民党军发生战斗,又经梅湖、三门里、洪村,到达蛟潭的新桥。9日下午1时,在新桥与国民党新编第7旅1团发生战斗,击溃了敌军。敌军退至石鼓待援。是夜红军在洪村、新桥一带宿营。10月10 日先遣队经官桥、曲阿里,到达储田村。他们选择依山傍水的桥头村作为驻扎点,把抗日先遣队指挥部设在了桥头村,先遣队在此休整了三天。
    北上抗日先遣队指挥部旧址在桥头村中部(该自然村分为上桥头、

24

瓷都里的红色印记

瓷韵

红心

25

瓷韵

红心

瓷都里的红色印记

、下桥头,全村都姓程)一栋当时很新,现在仍保存完好的民居里。该屋由程明显、程明球两兄弟合建,于1925年动工,1928年完工,占地200多平方米,有正房、后房、厢房、陪屋共八间房,楼上由木板铺就,也可住人。该房 带有清代晚期建筑的明显特征,各个房间的窗户均系木雕花的,墙上的窗户都是砖雕花的,整个厅堂由三个大花格砖窗透过来的光线照射,显得较为明亮。当时,程氏兄弟二人及全家所有的男丁都躲到山里去了,家里只剩下一个媳妇,她由于刚生小孩,不便行走,便留在家里。
    先遣队的领导寻淮洲、乐少华、刘英、粟裕等都住在这里。警卫连住在楼上、过道和厅堂里。住下之后,无线电报的“滴滴”声就没停过。先遣 队还在储田村前1公里的几个山上挖了战壕,以防从南面景德镇方向来 的敌人。红军驻下后,写了许多宣传标语,其中保留在这幢屋里的目前完 好的标语就有5条,内容是“农民起来,打土豪,分田地!反对国民党保护日本帝国主义掠夺福建”“白军兄弟们,起来加入战争,参加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的民族革命战争!”“反对国民党分散抗日和抗日义勇军!”“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现在仍然清晰可辨。先遣队驻下后还 四处征粮,当时就有个红军干部问该屋的媳妇查梅香:“你家有粮食吗?” 查说:“有,在楼上柜子里,那是我一家人自己吃的。”红军说:“不要紧,我们是红军,征粮以后会给钱的。”事后,查梅香果真在粮柜里发现了数张十元的苏维埃钱票,后来,这些钱票遗失了。
    先遣队驻扎桥头村后,国民党第49师到达窑里(今浮梁县瑶里),即以291团向查湾、店铺等方向“追剿”,主力朝桥子岭、金竹庵、曹村、程家山、锦里、潭口前进截击。敌副指挥官电令该团向石鼓方向前进,与新编第7旅夹击先遣队,敌49师于11日下午6时到达峙滩。国民党浮梁县第四区区长姚以南报告:“匪之大部,现在柏林、儒林、储田桥一带。”于是,国民党第49师遂向储田桥“进剿”。下午8时,敌人确定了前卫、后卫,并以289团为第一线,294团为第二

线,291团以一部推进于无名村北端高地,设防于儒林、叶村等地,余为预备队,并在曲坳里(今曲阿里)设临时野战医院。
    国民党军前卫于12月上午6时,向储田桥搜索前进时,在铁柱坞高地与先遣队接触。先遣队乘国民党军尚未展开之即,即发起全线猛攻,总指挥寻淮洲、参谋长粟裕,亲临前线指挥。先遣队临时指挥部在离铁柱坞不到1华里之小河旁的洼地,不时受到迫击炮的轰击,国民党军289团第3营已迫近储田桥村落,欲切断我军左翼退路。由于先遣队对地形熟悉,乃以一部进攻该团第3营,一部进击敌第1营后方隘路(此隘路为全战场咽 喉)。国民党军289团迫击炮连正在阵地向先遣队炮击,先遣队分两路迎战。国民党军左翼有新编第7旅,右翼有294团主力掩护,而正面先遣队 的火力密集,多次重创国民党军。国民党军以294团第2营二个连兵力增 加正面。先遣队复以一部向敌军施行包围。国民党军令第2营集中轻机枪,对先遣队进行侧射,另一连从左翼出击。至下午5时许,先遣队主动撤出,退至塘中一带的小山包,即以一个排兵力在塘中掩护主力转移。战场硝烟弥漫,树被炸断、烧焦,连树叶都被枪弹打落遍地。先遣队战士浴血奋战,与阵地共存亡。在皖赣红军独立师的配合下,先遣队主力顺利地 转移到北源桥一带。这次战斗击毙国民党军官兵34人,伤46人,缴获轻机枪1挺,步枪6支。斗争非常惨烈,山包上、山坳里、田埂边到处都是死伤的敌人和牺牲的红军。
    战后,先遣队指挥部主动撤离储田桥头村,向鸦桥、黎痕、祁门方向转战。此后,又发生了几次战斗。在安徽东至县黎痕村驻扎时接中革军委电令,转移回皖赣边苏区程家山,后又转移至闽浙赣苏区与方志敏领导的新红十军会合。
    旧址后山坡上至今还有一条保存较为完好的战壕,依山而筑,总长约500米。解放初期和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地民众开荒种茶时,在战斗遗址挖到不少尸骨,有的还附着军服,而且遍地都是弹壳,可见当年战斗之惨烈。

26

瓷都里的红色印记

瓷韵

红心

27

瓷韵

红心

瓷都里的红色印记

4.3 程家山革命烈士陵园

    程家山烈士陵园位于景德镇市浮梁县兴田乡程家山村,距市区76公里。
    程家山烈士陵园占地面积5800平方米,陵园由程家山革命历史纪念馆、烈士纪念碑、烈士墓、休闲花园等设施组成。

1934年闽浙赣省委和方志敏领导下的赣北特委、皖赣特委、皖赣边军分区、保卫局、中共浮梁县分区委、河东县等重要党政军领导机关均设立在兴田程家山,是领导皖赣游击战争的重要领导机构。方志敏、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率领北上抗日先遣队抵达程家山,在程家山龙源指挥了新桥、流口、鸦桥等大小十几次战斗。同时在程家山龙源村成立了红军医院总部、被服

    1953年为了纪念程家山革命斗争,缅怀在斗争中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收集了程家山所在的锦里乡和附近的清溪、英溪三个乡128具烈士残骸,进行了集中安葬,修建了革命烈士墓。1977年对程家山革命烈士墓进行修整重建,并且新建了一座烈士塔,塔高14米,塔顶增设了党旗标志。随后的1978年至1991年间在墓地周围增设台阶、围墙、门楼、功德亭等建筑,并在四周栽种青松翠柏,扩建为程家山烈士陵园。2015年再次对烈士陵园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改造,增设程家山革命历史纪念馆。
    烈士陵园的建设不仅是对革命先烈的深切怀念,更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2010年程家山烈士陵园被列为市、县两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3年被列为“中共景德镇党史教育基地”、2014年被列为“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6年被列为“景德镇市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宣传基地”,现程家山龙源组有保存完好的苏维埃区委政府旧址、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委员会旧址、中共皖赣分区委旧址等。

厂等。至此,程家山革命根据地成为了皖赣边游击战争的领导中心。1934年10月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国民党对程家山发动了进攻围剿,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革命力量受到重大挫折,国民党军围剿程家山实行三光政策,火烧7个自然村,领导机关及被服厂等机构均遭到极大破坏,程家山第一次革命斗争暂时失败而转入秘密斗争直至1949年解放。

28

瓷都里的红色印记

瓷韵

红心

29

瓷韵

红心

瓷都里的红色印记

附:程家山革命十个红军小故事

1.宁死不屈的共产党员们
2.送郎当红军
3.泥腿子党员的信仰
4.镇压反动分子
5.上名字
6.星夜送信
7.红军鞋
8.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9.矢志不渝的红军医院院长
10.党员走在前

3.泥腿子党员的信仰
    方九元,寿溪坞方家村人。1934年入党。同年,在程家山参加培训后随方志敏北上抗日,红军怀玉山失败后被打散,潜回家乡,藏身深山老林,因坏人告密而被捕。敌人对他严刑拷打,他英勇不屈。先后被关押旧城、南昌、九江长达七年,受尽折磨。国共合作被释放,抬到家时伤口都长满蛆虫,奄奄一息,不久去世。从一个一字不识的泥腿子成长为坚强的共产党员,仅一年多时间,表现了他对党的坚定信仰。
4.镇压反动分子
    1934年5月,特委领导、共产党员周成龙等,化装成农民,先后到茶山岭、桥溪处决了反动民团头子潘致中和国民党反动区长李能珠,民情大振。后又镇压了大恶霸朱养桥、朱步青父子,并缴获大量物质分发给贫苦百姓,群众革命热情空前高涨。暴动后,600多群众齐聚小源光裕祠堂,同喝鸡血酒,宣誓干革命。
5.上名字
    小源暴动前夕,党组织派人在小源一带秘密活动。
    1933年,浮梁县委领导下的高明亮等人,在虎形村结识当地青年朱裕新,把他发展为党员,不久又在大源成立党支部,发展了朱德安、朱海水等12名党员。冒着生命危险,党员们分头行动,在集源、桃岭等村上门入户,发动群众“上名字”参加革命,很快革命群众就发展了几百人,为暴动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6.星夜送信
    程家山苏区建立,敌55师焦营在曹村义勇队引导下,准备偷袭根据地。河东县苏维埃车田村工农革命团团长共产党员吴信三,获知情报,他连夜奔山路赶到程家山,向赣北游击大队汇报。后,红军在隐将岭设伏,打了个漂亮的伏击战。

1.宁死不屈的共产党员们
    1934年11月,国民党军分五路疯狂进程家山,特委与红军转移。河东县委书记熊日财,因瘫痪不能转移,在罗坑,遭敌围捕,他与敌顽强战斗,直至子弹打光,身中数弹牺牲。特委财政部长、共产党员杨威与12岁的儿子杨桂生,在龙源大山中的胜人塘,为保护苏区财政金银,与敌搏斗,父子英勇献身。英溪工农革命团长王龙等九名党员,被捕后,残暴的楚岗义勇队,割了他们的下体,直至全部被杀,也无一人屈服。县妇女解放委员会主任、共产党员朱进茂被捕后关在屯溪监狱,受尽酷刑,坐老虎凳踩夹棍、饿饭,她宁死不叛变。被释回家,叛徒叶景云与楚岗义勇队,又对她进行吊打16天,她依旧不屈。
2.送郎当红军
    苏区扩红运动中,出现了许多义送子、妻送夫、兄弟争相参军的场面。清溪村章火炎的父亲,敲锣打鼓把儿子送到红军队伍中,说:感谢共产党来了,我家分得了房屋土地,过上了好日子。清溪滩村只有两个参军名额,但报名青年却有40多人。

30

瓷都里的红色印记

瓷韵

红心

31

瓷韵

红心

瓷都里的红色印记

7.红军鞋
    1934年4月,红军赣北游击队开赴程家山,许多战士连鞋都没有。欢送会上,闽浙赣省领导十分关切,说:皖赣边区斗争艰难,干部战士每人每月发五笔钱。到达浮梁后,要尽快解决穿鞋难问题。红军来到程家山,在党组织号召下,革命群众纷纷组织起来,日夜为战士们赶做军鞋,几天工夫,就把红军鞋做好。有些贫苦家庭,孩子们一年到头难得穿上新鞋,但为了支援革命事业,他们把备用的鞋布都用上了。
8.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寻准洲、粟裕领导北上抗日先遣队,征战浮梁时,纪律严明。发现老百姓家晚稻未收便帮收割。吃了群众的粮,杀了猪都付钱,群众因害怕躲外面,就把钱放在谷仓、猪栏。在合源,羊石还向每户百姓家送食盐一盅。在潘溪,青壮车跑了,红军就把弄好的饭菜送给老人孩子,临出发时还把自用的毛巾发给每个小孩一条。
9.矢志不渝的红军医院院长
    胡谱全,浮梁县兴田乡荞麦坑村人。1931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5月,任赣北红军医院院长。1934年12月,在突围中被俘。敌人对他施以酷刑,双目被烟熏失明,双腿被打断。他视死如归,始终未吐露党的机密。1952年7月,任浮梁县名誉副县长。同年8月25日逝世。
10.党员走在前
    苏区在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中,共产党员各乡书记,乡主席都在田间地头,普查田亩,插牌造册分田。有些群众怕敌人报复,不敢耕作。稻子黄熟时,就统一收割,由乡主席过秤,书记记账,把谷子挑送到群众家中。

4.4 新四军瑶里改编旧址

    新四军瑶里改编旧址位于景德镇市浮梁县瑶里镇瑶里村。
    1934年,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中央苏区和其他苏区的红军与游击队,开始了三年游击战争,先后建立了多个游击区。1935年,由于国民党的“清剿”,分布在皖浙赣边

区的各游击队被迫离开原游击区,转移到休宁与婺源交界的鄣公山。皖浙赣省委扩大会议成立了赣东北、皖赣、上皖浙、下皖浙和开(化)婺(源)休(宁)等5个特委,建立了以鄣公山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蓄意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卢沟桥事变,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号召中国人民团结一致,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同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蒋介石被迫调走“清剿”南方红军游击队的主力部队,分散在皖浙赣边区各地的游击队开始向根据地中心区域鄣公山集结。同年9月22日,国民党以发表《中共中央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的形式,宣告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形成。同年9月29日,项英、陈毅以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名义发表《告南方游击队公开信》,在南昌设立南方红军游击队接洽处,召集红军游击队下山。与此同时,皖赣

32

瓷都里的红色印记

瓷韵

红心

33

瓷韵

红心

瓷都里的红色印记

特委也派人赴南昌寻找上级领导。陈毅以中共中央代表身份两次来到靠近鄣公山的景德镇瑶里,居住在“敬义堂”,领导红军改编。 
    1938年1月,中共中央东南分局指示:红军游击队改编时机已经成熟,应尽快下山改编。从便于扩军训练、交通给养,能尽快开赴抗日前线考虑,陈毅经与国民党地方当局商洽,决定把靠近鄣公山的瑶里作为新四军改编地。红军游击队350余人从舍会山开到瑶里,驻扎在瑶河西岸的吴家祠堂、敬义堂、宏仁寺等处,准备接受改编。同年2月初,陈毅再次来到皖赣边区,抵达瑶里指导红军游击队的改编与整训。他在瑶里召开各级干部会议,传达党中央关于国共合作抗日的方针和关于南方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的决定,宣布江西抗日义勇军第二支队正式编入新四军序列。同年2月8日,各界群众抗日动员大会在瑶里程氏宗祠举行,一千余人与会。陈毅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全面分析国内政治形势。时任国民党军26师政治部主任的陈毅胞兄陈孟熙也受邀参加大会,兄弟二人用自身生动的事例说明“家人不和外人欺”,国共两党要殊途同归共同抗日,枪口一致对外的道理,号召每一个不甘当亡国奴的中国人,投身拯救祖国的战斗中。同年2月10日,集中在瑶里参加改编的全体红军战士,以及当地许多群众,在程氏宗祠召开抗战誓师大会。附近群众蜂拥而至,杀猪慰问,为子弟兵饯行。
    瑶里改编旧址包括宏毅祠、敬义堂、程家祠堂3处历史遗存,占地面积1544平方米。瑶里改编是陈毅领导南方游击队改编成新四军的重要历史事件,旧址是研究新四军历史的重要实例,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2013年3月5日,瑶里改编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5 赣北红军医院旧址

    赣北红军医院位于景德镇市浮梁县峙滩乡清溪村曲滩组章氏祠堂,占地面积186平方米,建筑结构为砖木结构,中共赣北特委曾于1934年5月在此创办赣北红军医院,用于安顿重伤病员并进行医护处理。此外,清溪村还有一处皖赣边苏区八县工农兵代表大会旧址,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在皖赣边区开展轰轰烈烈的苏维埃革命斗争的最好历史见证。

当时,战争非常激烈,红军医院在日夜不停地运送伤员,并对重伤病员进行医护处理,村民自觉地充当护理人员,一些年轻的村民主动为红军送信,军民结下深厚感情。
    1934年7月中旬,中共赣北特委在清溪村打渔章家祠堂内,召开了皖赣边苏区八县工农兵代表大会,会上,宣布赣北特委改称为皖赣分区委,成立皖赣分区苏维埃政府和军分区,参加这次大会的共有河东、河西、乐北、婺源、鄱阳、彭泽、秋浦、祁门八县的党政军负责人、工农革命团代表以及当地军民1000余人。

1934年5月,中共赣北特委从浮梁东乡小源迁至北乡程家山后,红军游击大队神出鬼没,发动了“夜袭庄湾”“桃墅大捷”等战斗,因此,红军伤员不断增加,特委决定在河西曲滩村创办赣北红军医院,委任胡普全同志为院长、朱号生为救护队队长、彭松太为救护队副队长。

34

瓷都里的红色印记

瓷韵

红心

35

瓷韵

红心

瓷都里的红色印记

4.6 中共河西县委旧址

    中共河西县委旧址位于景德镇市浮梁县蛟潭镇胡宅村琅溪组。
    琅溪村历史文化悠久,是皖赣两省三县相邻古道上,徽州商人往来歇息的村庄,自古以来还是兵家驻扎相争的要塞,至今在琅溪村的“黄泥山”上,仍留存有古时屯兵的“干洞、湿洞”,是古代战场的遗址,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朝代更迭,富贵人家藏宝于“黄泥山”中的神奇故事。

    1934年10月9日以寻淮洲为军团长,粟裕为参谋长领导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从流口出发途经儒林、梅湖、三门里、洪村、直插新桥,进抵中共河西县苏维埃政府根据地,与国民党新编7旅展开战斗,此战,敌伤亡42人,失踪40人,缴获步枪23支。先遣队牺牲10余人,损失步枪3支。当日,先遣队在新桥取得追击战胜利后在蛟潭、洪村一带宿营,次日,在河西县苏维埃政府根据地的储田桥、鸦桥等地与国民党49师辗转战斗,都取得了较大的胜利。随后先遣队转移至琅溪村休整一周,休整期间,先遣队帮助琅溪村群众收割晚稻,宣传共产党抗日的主张,把从白区没收来的食盐分给琅溪村每户群众,还帮助琅溪至包家坞村十里山路中修建木桥、水井和茶亭,人民群众主动为先遣队官兵做鞋、缝补衣服,送粮食和鸡蛋慰问红军。体现了人民拥护红军,先遣队与群众的鱼水情谊。敬爱的粟裕大将在“粟裕战争回忆录”的“活动于皖赣边”篇幅中讲述;“接中革军委电令,七军团仍要去闽浙赣苏区。我们遵命立即向闽浙赣苏区转移,经浮梁、德兴之间,通过两道敌封锁线,进入闽浙赣苏区之重溪地区。我们先后在查湾、道口、鸦桥、黎痕等地进行了几次战斗,打退了追击和堵截之敌,消灭一部分敌军,缴获一批武器。皖赣苏区给我们补充了五百名新战士。在经历了浙西一段困难之后,这时部队又开始出现了好的转机”。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河西县苏维埃政府根据地,辗转战斗,历时20余天,激发了河西县人民爱国热情,当地群众踊跃参军参战,如;琅溪村胡贱久、胡志平、章义平、吴青年等二十多名青年踊跃参加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1934年10月底,随着先遣队和河西县委、苏维埃政府搬离,国民党调集三百多兵力对琅溪村实施报复、围剿,琅溪村有60多人牺牲,有三户人家惨遭杀光,琅溪村革命陷入低潮。据统计,仅河西县境内登记在册的革命烈士就有270人。他们为中国革命和人民的解放,做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民政部拨专款为琅溪村建造了“红军小学”,修复了原“河西县委旧址和革命烈士纪念堂”。

    20世纪三十年代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于琅溪村享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成为皖赣边苏区革命根据地,据中共浮染县地方史记载;“1930年,方志敏、邵式平、周建屏、马步英等率领红军多次进入皖赣边区浮梁、秋浦等地恢复和建立党的组织和苏维埃政权”。20世纪60年代琅溪村有一位健在的老红军叫“方振中”,他于1928年参加革命,曾任中共河西县委组织部长,他在作传统报告中讲述方志敏,邵式平和其他红军领导在兴化寺下船途经包家坞村,在河西县委交通员包朝选护导下二次莅临琅溪村,(其中一次是前往秋浦县时在琅溪村歇息),指导皖赣边苏区根据地工作,使革命的烈火燃遍皖赣边大地。新中国成立后,时任江西省委书记邵式平曾派警卫员来琅溪村接老红军“方振中”到南昌见面,并挽留他在省城工作,由于文化低,他回到琅溪村务农,于1986年逝世。
    1934年4月中共河西县委在琅溪村成立。时任县委书记石善模,县委设组织部、宣传部,有党员23人。下辖4个区,一区区委,驻地外落,书记程木老;二区区委驻地包家段,书记张风梧;三区区委,驻地柏林,书记程菊香;四区区委驻地江村,书记吕秀仁;并组成67个工农革命团,4支游击中队。在皖赣分区委领导下开展分田地与扩红运动。

36

瓷都里的红色印记

瓷韵

红心

37

瓷韵

红心

瓷都里的红色印记

4.7 中共浮梁县委旧址

    中共浮梁县委旧址位于景德镇市浮梁县湘湖镇西安村桃红组。
    中共浮梁县委旧址为土木结构材质建造,占地面积200平方米。该展陈馆原为革命烈士张仁海故居,展陈内容由南乡革命斗争、浮东南游击根据地创建、浮梁县委发展史、革命先烈事迹等几个部分组成。

    1989年浮梁县复县后,首任县委书记马博维同志曾专程将大理石雕刻的“中共河西县委旧址”牌匾送到琅溪村原址安装,并批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琅溪村现有60余户村民,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3%,20世纪70年代已修通盘山公路,距景德镇市区52公里,是一处民风淳朴,山川秀美的村庄。
    如今,琅溪老区人民继续发扬“皖赣边苏区革命精神”,响应新一届中共浮梁县委、县政府的号召;打造生态样板,发展旅游经济,促进琅溪村革命老区人民早日过上小康生活,为把浮梁建成对话世界的后花园而努力奋斗。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开始长征。闽浙赣苏区在方志敏领导下,与寻淮舟、粟裕率领的红7军团北上抗日先遣队改编为红10军团,从闽浙赣苏区出发继续北上抗日。浮梁新苏区在国民党3万余正规军围剿中沦陷。中共浮梁县委率红军游击队,按省委指示迅速转移至以九棚坞、源头山为中心的高山密林中,开展游击战,浮梁革命斗争进入最为艰苦的3年游击战争时期。在此,浮梁县委创建了以九棚坞为主要活动区域的浮东南游击根据地。

38

瓷都里的红色印记

瓷韵

红心

39

瓷韵

红心

瓷都里的红色印记

4.8 浮乐婺中心县委纪念馆

    浮乐婺中心县委纪念馆位于景德镇市浮梁县湘湖镇前程村。
    浮乐婺中心县委纪念馆于2018年7月完成馆内布置陈设,展厅面积一、二楼共计180余平方米,分为中心县委革命斗争概述、实物展示、英烈谱和抗日先遣队转战浮乐婺四个部分,主要展现浮乐婺中心县委的艰难奋斗历程和部分红色苏区时期的实物。

    “血战东南半壁红”,在国民党“移民并村”“碉堡政策”等封锁、清剿中,浮梁县委率领红军游击队,依托南乡坚实的革命群众基础,采用机动灵活的战术,天当被地当床,始终不屈不挠地坚持武装斗争,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此期间,红军游击队一直藏身于这一带的深山密林中,与敌周旋,斗争环境异常艰苦。九棚坞,包括桃红坑、双河口、枫树坞、杨家坞、辛家坞、白石源、碓臼坞、老坞等九个小山村,在国民党搜山清剿与围攻中,有七个被彻底烧毁,一些革命家庭被敌人杀绝。但是,在党领导下的浮梁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没有向敌人屈服,他们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党的革命事业无限的忠诚。在这里,柳真吾、王丰庆、李步新、匡龙海、曹新泉、张仁海等许多皖赣边苏区时期的革命前辈,他们的足迹,踏遍了这里的每一寸土地,留下了许多红色印记,演绎了许多的红色故事……

    1932年底,为配合中央苏区主力红军粉碎敌人第三次“围剿”计划,闽浙赣省委先后派王丰庆、杨贵良等到浮梁,组织农民暴动,开辟新苏区。1933年1月,闽浙赣省委派王丰庆等在此成立中共浮乐婺中心县委,随即组织农民暴动,成立苏维埃政府,组建革命武装红军独立营。中心县委下辖浮梁、乐北、婺源三个县委,各县迅速组建县、区、乡苏维埃政府。

    1934年9月,中心县委迁至婺源县梅西村。1934年12月,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浮乐婺苏区转入游击战争时期,中心县苏维埃政府撤销。其后,中心县委率游击大队转移到安徽、浙江两省边界地区的休宁、开化、太平等县活动。1936年6月,中心县委恢复重建。1937年5月中心县委再次遭到破坏,保留下来的骨干在王丰庆率领下始终坚持游击战争,直至1938年1月国共合作,所属游击队参加新四军瑶里改编,开赴抗日前线。

40

瓷都里的红色印记

瓷韵

红心

41

瓷韵

红心

瓷都里的红色印记

4.9 天宝红军烈士纪念广场

    天宝红军烈士纪念广场位于景德镇市浮梁县鹅湖镇邓村,距离市区45公里,占地面积1330平方米。鹅湖天宝,史称浮梁东乡,这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80多年前,一批又一批年轻的共产党人、红军战士,积极投身革命,在敌人围剿中,顽强战斗,英勇牺牲。

    1929年10月,在南昌学成返乡的鹅湖人吴严邃,受党组织派遣,到鹅湖东山书院,创建了中共浮梁县东乡区委,并担任书记。在短时间内,就发展了50多名党员,并组建了若干个党支部。同年12月,因叛徒出卖被捕,押往南昌英勇就义。1931年,湖北黄梅暴动失利后,潜入浮梁东乡的共产党人根老大(刘水全)等,以抬轿为名,串联群众参加革命,被捕后遇害于程村蜈蚣形。还有中共河东县区苏维埃主席、小源暴动组织领导人朱裕新;有任凭酷刑诱降,但仍然坚定不屈的红军连长、盛家墩人苏桂发;有被敌人在东山书院凌迟百余刀而不屈服的天宝柳溪人王贵来;有被捕后任凭敌人灌辣椒水、赤脚踩烧红铁板,但仍严守党的秘密的红军女交通员王盛花……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革命先辈们所创造的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的革命传统,正是新时代下中华民族得以繁荣复兴的伟大精神力量。该广场于2019年12月底建成,已成为浮梁县党性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4.10 浮梁县革命烈士陵园

    浮梁县革命烈士陵园位于景德镇市浮梁县浮梁镇旧城村。
    浮梁县革命烈士陵园占地面积22.13亩,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是浮梁县占地面积最大,年接待人数最多的县级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陵园由台阶、纪念碑主体、浮梁革命历史纪念馆、停车场及其他附属设施组成。

    浮梁革命历史纪念馆位于浮梁革命烈士陵园内,建筑面积350余平方米,共一层,徽派建筑。2015年开始筹建,于2017年9月30日全国第四个革命烈士纪念日正式开馆。馆内展出的主要内容有“五四运动”前后至“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革命烈士名录、实物等六大部分组成。

    该馆载录革命烈士1190名(其中浮梁籍1057名),珍贵历史照片320余张,存放烈士文物30余件,每年可接待前来凭吊瞻仰的各地党政机关、学校、社会各界团体以及烈士家属5万余人次。
    纪念馆作为浮梁县弘扬英烈精神、传承发扬红色基因的一个重要窗口,先后被景德镇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景德镇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景德镇学院党校“实践教学基地”、浮梁县“国防双拥教育基地”。目前纪念馆已成为浮梁县干部群众和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

42

瓷都里的红色印记

瓷韵

红心

2024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红色血脉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