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清明节缅怀革命先烈主题教育画册

其他分类其他2023-03-29
2251

缅怀革命先烈

清明祭扫/ 缅怀先烈 /传承革命精神

XX县委宣传部

前言

爱国主义教育是指树立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的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是一面具有最大号召力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是:艰苦奋斗、辛勤劳动,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财富;反对民族分裂 和国家分裂,维护各民族的联合、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在外敌入侵面前,团结对外,英勇抵抗,维护祖国的主权和独立;同一切阻碍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势力和制度进行斗争,推动祖国的繁荣和进步。
爱国即爱祖国,而祖国的直接体现是同胞,国家的直接体现是政权,祖国与国家不是一回事。公民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国家应该效忠自己的公民。我爱我的祖国。
“桃花红雨英雄血,碧海丹霞志士心。今日神州看奋起,陵园千古慰忠魂。”时逢清明将至,在这样一个悼念逝者、缅怀先烈、寄托哀思的日子,全国各地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来深切祭奠为了民族独立解放、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献出宝贵生命的无数英烈。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作为青年一代,更应该清楚了解英烈的光辉业绩,认识到英烈的无私奉献精神,依循先辈足迹、传承英烈精神,将其弘扬传颂。时值清明,在深情缅怀革命先烈的同时,介绍先烈鲜为人知的革命事迹,引导青年传承英烈精神,肩负起青年的责任和担当。 

缅怀革命先烈

contents

目录

01

清明节概述

02

清明缅怀先烈

03

爱国是奉献的源泉

04

让爱国奉献精神成为新时代人才的核心价值追求 

清明节概述

第一部分

清明节概述

清明节(别称:踏青节,英文名:Tomb-Sweeping Day)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
国人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因此在清明时节逐渐形成春祭的传统。每年一到清明节,很多地方都会以不同的形式,举行各式各样的纪念活动来缅怀革命先辈,纪念战斗英雄。民间有踏青郊游、扫墓祭祖等风俗。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节,比如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3年清明节的放假调休日期的具体安排为:2023年4月5日放假,共1天。

中文名 清明节 节日起源 干支历法、原始信仰、祭祀文化 节日意义 礼敬祖先、亲近自然
外文名 Tomb-Sweeping Day 节日活动 踏青郊游、扫墓祭祖 节日类型 中国传统节日
别名 踏青节、行清节 节日食物 祭祖金猪、鲜果茶点等 设定地点 中国
节日时间 斗指乙、太阳黄经15°、公历4月5日前后 后一个节气 谷雨
流行地区 中国、东亚、东南亚等华人华侨聚集地 前一个节气 春分
拜山流程 清杂草、摆贡品、拜祭、鸣放鞭炮 非遗保护单位 文化和旅游部

清明节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快速
导航

清明节概述

清明节概述

自然节气
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节日。“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二十四节气”原以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确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廿四节气有着密切关系。在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时间,北斗七星会指向不同的方位,也因此成为上古时代人们判断季节节气变化的依据,即所谓“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的星象规律。“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干支历将一岁划分为“十二月建”(十二辰或十二地支),“建”代表北斗斗柄顶端的指向,斗柄旋转依次指向“十二辰”。在传统文化中,干支时间与方位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斗柄从正东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起始,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当斗柄指向正东偏南的“乙”位时为清明节气。清明这一节气,万物皆洁齐、生气旺盛、吐故纳新、气温升高,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文化内涵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春秋二祭,古已有之。清明节历史悠久,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据考古发掘,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了万年前的墓葬,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表明上古先民在万年前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与礼俗观念。“墓祭”礼俗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清明“墓祭”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上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节日形成提供了前决条件,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礼俗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经历史发展,清明节在唐宋时期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清明节节日起源

清明节虽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但在全国范围盛行并设扫墓假期是在唐宋之后。据资料记载,唐代,由于官吏回乡扫墓,时有耽误职守的事,唐玄宗颁布政令解决假期的问题。开始规定寒食节放假四天:“(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唐会要》卷八十二),按大历十二年(777年)诏令,唐朝衙门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贞元六年(790年),假日增加到七天。这样官员们可以从容地进行扫墓祭奠之事。唐朝王冷然的《寒食篇》中说:“秋贵重阳冬贵蜡,不如寒食在春前。”由此可见,当时寒食节已经成为唐朝一个很重要的节日。
宋代的寒食、清明也放假七天。北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一记载:“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五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说:“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而民间以一百四日禁火,谓之私寒食,又谓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扫祭先茔,经月不绝,俗有寒食一月节之谚。”据宋《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常成为社会全体亲身参与的事,数日内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规模极盛。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其中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清明节假期包括调休又改为3天。

清明节假期变迁

清明节概述

清明节概述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春祭大节,与清明春祭相对应的是重阳秋祭,春秋二祭,古已有之。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清明节有着久远的历史,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后续渐渐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习俗。古时中国南北风俗各异,唐代以前,北方上墓祭扫主要是在寒食节与寒衣节。从《礼经》等文献的记载来看,唐代以前北方并没有清明节上墓祭扫的例规,到了唐代时清明节上墓祭扫已成风气。唐代是中国南北各地墓祭风俗融合时期,沿袭清明墓祭风俗,并扩大到全国各地。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因与清明节日期相近。宋元时期,清明节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并融汇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等习俗内容。
融汇了寒食与上巳两个节日习俗的清明节,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的禁火、冷食风俗与上巳郊游等习俗活动相融合定型;由于寒食节的禁火、冷食习俗移置到清明节,中国北方一些地方还保留着在清明节禁火与吃冷食的习惯。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

清明节发展演变

清明节气点:斗指乙;太阳黄经为15°;于公历4月04-06日交节。“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以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来确定,斗柄从“寅位”开始,然后顺时针旋转,当斗柄指向“乙位”时,为清明节气。汉代至清初采用“平均时间法”划分节气,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分割为24段(每段15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清明节气从冬至日算起,即在冬至后第105天。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定气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当太阳黄经达15°时,为清明交节点。时至清明,在黄赤交角及其附近一带地域已气候清爽温暖、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清明”的含义是气候暖和,草木萌动,杏桃开花,处处给人以清新明朗、欣欣向荣的感觉。
《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文中的“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清明三候所代表的花信为:“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三花一开,春满枝头,春意盎然,绿意萌动。

清明节节日涵义

清明缅怀先烈

第二部分

清明缅怀先烈

对一国家、一个民族来讲
革命先烈是一面永不退色的旗帜
是一支凝聚人心的火炬

践行群众路线

坚定理想信念

缅怀革命先烈

清明缅怀先烈

清明缅怀先烈

董存瑞爱国主义英雄事迹

董存瑞(1933-1948)1945年,年轻的民兵董存瑞参加了八路军,他在激烈的战斗中逐渐锻炼成为一个机智勇敢的战士,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8年,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我军被敌暗堡所阻。董存瑞抱着炸药包冲到桥下,但找不到炸药支架,为保证整个战斗胜利,他毅然手托炸药包,炸毁了敌人的暗堡,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邱少云身后就是一条水沟,只要他后退几步,就势一翻,就可在泥水里将火苗扑灭。但为了不暴露目标,确保全体潜伏人员的安全和攻击任务的完成,他放弃自救,咬紧牙关,任凭烈火烧焦头发和皮肉,坚持30多分钟,直至壮烈牺牲。

邱少云爱国主义英雄事迹

为了世界革命,为了战斗的胜利,我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

清明缅怀先烈

清明缅怀先烈

梁士英爱国主义英雄事迹

梁士英 ,1948年9月,梁士英参加解放锦州作战,被派到尖刀连8连2排5班当战斗组长。10月14日上午,总攻锦州的战斗打响了。梁士英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身躯死死地顶住了就要爆炸的爆破筒。随着“轰”的一声巨响,敌堡被炸毁,梁士英壮烈牺牲,年仅26岁。

时年只有21岁。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了表彰罗盛教用生命救出朝鲜少年的国际主义精神,给他追记特等功,并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模范称号。团中央追认他为“模范青年团员”。他还荣获了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和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罗成教爱国主义英雄事迹

清明缅怀先烈

清明缅怀先烈

刘伯承爱国主义英雄事迹

狼牙山五壮士爱国主义英雄事迹

刘伯承(1892~1986),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人,现代军事家。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入学生军,参加了护国、护法战争。
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组织过沪顺起义、南昌起义,先后任过中央红军总参谋长、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军事学院院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他对中国革命军队的建立和壮大,对革命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对我军向正规化现代化的迈进都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这是当年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为狼牙山五壮士纪念塔题的词。抗战时期,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战士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五位英雄,为掩护群众和主力撤退,毅然决然地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在子弹打光了的情况下,纵身跳下了万丈悬崖,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
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

爱国是奉献的源泉

第三部分

爱国是奉献的源泉

祖国在强盛的时候是值得热爱的;祖国在贫弱的时候,同样也是值得热爱的。即“不以盛衰改节,不以存亡易心”。祖国母亲越是受人欺凌,就越需要自己“儿女”的爱,越要“儿女”们卫护自己的尊严。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共产主义战士周恩来的青少年时期,正是中国社会很贫弱、西方列强宰割中华的黑暗年代。辛亥革命的失败使有些爱国主义者悲观失望,甚至有的一蹶不振。然而,周恩来却以“中国腾飞于世界”的远大抱负开始了他那波澜壮阔的爱国生涯。为了祖国,他无私奉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文革”时期,由于“左”倾路线的错误,由于林彪反革命集团和江青一伙的破坏捣乱,为之付出了半个世纪心血的祖国陷入了巨大浩劫和灾难之中。这时,他不违初衷,为祖国的安危日夜操劳。他对祖国的感情,可谓忠贞之至,至死不渝。

01

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感是深沉而稳定的,它不以祖国的盛衰而转移。

个人生活在祖国中,也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的社会里。由于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个人际遇难免沉浮变化,有些人在个人得志之时,爱国豪情充沛丰满,而在个人遭受厄运之际,则万念俱灰,昔日的爱国情操淡得无几。忠贞不渝的爱国者与这种情形不同。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和赞扬了孔子、孙膑、韩非、屈原等人因遭受厄运而愤发有为的事。这些人物不但没有因为个人受到挫折而放弃爱国追求,反而因此倍加发愤,对祖国做出了突出贡献。

02

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感是纯洁而执著的,它不以个人际遇的沉浮而徘徊。

爱国是奉献的源泉

爱国是奉献的源泉

人们热爱祖国,就必然要同阻碍祖国进步和繁荣的消极因素和邪恶势力作斗争。在爱国奉献的道路上,充满无数的艰难险阻,存在着丧失个人利益乃至生命的威胁。但对忠贞不渝的爱国者来说,对困难和牺牲都是无所畏惧的。无数革命先烈和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都是坚定不移,无所畏惧的爱国者。共产党员、抗联英雄杨靖宇,在内缺粮草、外无救援的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率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驰骋在南满大地,转战于茫茫林海,英勇地抗击着几倍、几十倍于我的日伪军。当他作战牺牲后,敌人急于进行尸体解剖,想知道这位威震敌胆、具有钢铁意志的抗日将领吃的到底是什么?面对着杨靖宇的尸体,敌人骇然了。原来,拖着日寇在冰天雪地中周旋了几年的杨靖宇,胃里除了尚未消化的树皮、草根、棉絮外,竟然没有一粒粮食!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革命烈士”张志新生前为了捍卫党和社会主义新中国,与邪恶势力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完全献给了祖国。唐代政治家李世民有一首很有哲理的诗:“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失义?智者必怀仁。”在中华民族浩瀚辽远的历史长河中,在祖国遭受欺侮凌辱、民族危亡的历史“疾风”中,一代又一代民族优秀分子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用自己的无私奉献高扬起了忠贞不渝的爱国旗帜。

03

贞不渝的爱国情感是坚定无畏的,它不为面临的困难和牺牲所动摇 。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门的打开,人们从比较中看到我国在经济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些差距,少数人特别是一些青年同志因此产生自卑感,言必称“美国”、“日本”,似乎“外国的月亮也比中国的圆”。今天,我们更不能因为祖国的暂时落后而嫌弃她,不应改变对祖国母亲的赤诚之爱。作为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应该树立改变落后、赶超先进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心,以满腔热情去热爱祖国,以辛勤的劳动去建设祖国,把我们的祖国母亲装扮得更加美丽和可爱。

04

形成牢不可破的、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感,必须克服崇洋媚外的自卑心理,坚定爱国信念

让爱国奉献精神成为新时代人才的核心价值追求 

第四部分

让爱国奉献精神成为新时代人才的核心价值追求 

大力弘扬爱国奉献精神是传承我国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才优良传统的时代需要。

01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奉献是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的鲜明底色。从古代的苏武、班超、范仲淹、文天祥,到现代“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再到当代优秀人才代表南仁东、黄大年、李保国,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都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重道义、勇担当的优秀品质,他们始终胸怀祖国、心有大我,把自身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事迹,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的崇高气节,班超投笔从戎、出使西域的报国情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士大夫精神,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繁荣而不懈奋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90多年里,广大知识分子胸怀赤子之心,坚守报国之志,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不朽业绩,筑起了一座座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两弹一星”精神的第一条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上世纪五十年代,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等知识分子秉执“回国不需要理由”“我们中国要出头”的信念,冲破层层阻碍,与祖国走在一起,隐姓埋名、默默效力,铸就了共和国的“核盾牌”。以西安交通大学“西迁人”为代表的老一辈知识分子胸怀“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的理念,从繁华的上海大都市远迁到艰苦的大西北,表现出崇高的报国情怀和奉献精神。进入21世纪,以黄大年、李保国、南仁东、钟扬等为代表的新一代知识分子“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感人事迹和爱国情怀,树立了新时代人才的光辉典范。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知识分子的楷模。他们所表现的爱国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动力源泉。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爱国奉献的优秀人才。没有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面对新的征程、新的使命,更加需要在广大人才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传统、激发忠贞报国的民族情怀,坚守正道、追求真理、甘于奉献,坚持将个人的人生理想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洪流,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奋斗中。

让爱国奉献精神成为新时代人才的核心价值追求 

让爱国奉献精神成为新时代人才的核心价值追求 

弘扬爱国奉献精神是铸就新时代人才奋斗者特质的迫切需要。

03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伟大事业需要持续奋斗。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尤其需要广大人才矢志不渝、持之以恒地不懈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就要付出代价,就要不畏艰辛、甘于奉献。许多情况下,为国建功,需要舍弃一己之名;为民谋福,需要舍弃一己之利;为成大业,需要舍弃一己之荣。在个人与集体、小家与国家的考验面前,“两弹一星”的元勋们,为了国强民安,义无反顾地抛弃个人功名,作出了无私奉献。当年,留美博士邓稼先归国后,中央安排他做“国家大炮仗”工作时,他毫不犹豫地表示“听从组织安排!”沉潜在荒漠中默默奋斗了数十年,连妻子也不知其去向。著名核物理学家王淦昌,在国家需要他舍弃个人的研究方向时,他坚定而深沉地誓言:“我愿以身许国!”他化名“王京”,神秘地“失踪”了17年。这种默默埋名,为的是国家重器的一举成名;这种默默无闻,彰显的是献身国家利益的奋斗者精神。这些“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英雄,正是托举中国梦的民族脊梁。爱国、奉献、奋斗、使命、担当已成为新时代的热词,也成为新时代人才的精神内涵和行为特质。爱国和奋斗从来都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要想建功立业,爱国是方向,是前提;奋斗是体现,是结果。黄旭华,为了祖国的核潜艇,30年隐居大洋荒岛;林俊德,为了祖国的核试验,52年扎根戈壁大漠……他们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以奋斗彰显报国至诚,是真正的优秀人才、大写的科学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是长期的,也是曲折的,更需要各方面优秀人才始终弘扬爱国奋斗精神,“把为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途上建功立业。要加快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把广大人才的报国情怀、奋斗精神、创造活力激发出来。要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引导广大人才在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创造价值融入党和国家伟大事业中来,激励广大人才立足岗位,胸怀祖国、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最艰苦的岗位建功立业,不负人民期望和时代重托。要广泛宣传表彰爱国报国、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激发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才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做新时代的奋斗者、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智慧才华。

大力弘扬爱国奉献精神是新时代人才引领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

02

新时代是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时代,是人才引领创新发展的时代。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就不能真正强大起来。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进入创新驱动发展时代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是科技创新实力的比拼。与世界强国相比,我们的基础研究还不够深厚,原始创新还不够坚实,在很多领域尚处于“跟跑”地位,有些关键核心技术、前沿引领技术还不能自主可控,还有一些“卡脖子”领域还未取得有效突破。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广大人才的创造激情和创新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可贵,也迫切需要广大人才树立报国志、弘扬奉献精神,勇立潮头、引领创新,建功立业新时代。举凡世界级、国家级的科学大工程、百年大功业,皆需一代代人的接力拼搏,更需个人毕生心血的竭力付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攀登知识和创新的高峰,离不开吃苦不言苦、知难不畏难的进取精神,既要志向远大,也要意志坚强、更要甘于奉献。今天,围绕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等方面的创新实践,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难度更大、任务更艰巨。如果缺乏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奉献的精神,没有一股“于满是荆棘的荒野里踏出一条路”的闯劲,就难以取得新突破、开辟新天地。“种子专家”钟扬扎根青藏高原16年,“吃最苦的苦”,为未来留下了4000万颗种子;“高铁二等座院士”刘先林两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背后是他年近八旬依然“永不停歇”的工作身影。科技创新没有捷径可走,如果没有“春蚕到死”的奉献精神,就不会有“柳暗花明”的创新成果。“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正大步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为一切有志于创新创造、成就梦想的人才提供了广阔天地。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更需要广大人才树立雄心壮志、报国志向,靠无私奉献、不懈创新掌握关键核心技术,锻造大国重器,争取战略主动。

向革命先烈学习
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