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安徽服务第4期_副本

头条看点

行业资讯

中国提速数字贸易对外开放

协会动态

企业风采

我会成功申报
《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2022年省级高级研修项目》

讯飞智元入选安徽省建筑业50强企业

安徽省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协会 / 东方头条 

2022年第1期  (总第4期)

2021年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

安徽服务贸易热点动态

Contents

目录

刊首语

头条看点

永攀高峰  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4

12
14
16
18
20
22

商务部通报2021年我国服务外包发展情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商务部服贸司负责人介绍2021年全年服务贸易发展情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商务部:2021年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商务部:2022年一季度我国服务外包情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季度我国服务贸易逆差同比下降3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5
07
08
10
11

23
25
26
28

29
31

我会第三届理事会、监事会第五次会议以线上形式顺利召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安徽省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协会开展首次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  - - - - -
《医药研发外包服务工作规范》安徽省地方标准正式发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1年安徽省呼叫中心外包服务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获奖选手荣获“安徽省巾帼建功标兵”称号  - - 
我会受邀参加省民政厅推动商协会发展有关配套政策文件座谈会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会成功申报《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2022年省级高级研修项目》 - - - - - - - - - - - - - - - -  

协会动态

科讯嘉联入选2021年度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瑞鹄模具荣获“芜湖市节水型企业”称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国泰检测荣膺“2021年皖美品牌示范企业”荣誉称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玉臻集团荣获招联消费金融“2021度优秀合作机构”奖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讯飞智元入选安徽省建筑业50强企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平安金服合肥分公司荣获安徽企业“2021年最佳雇主”称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企业风采

77
82
84
86
89
91

93

32
33
35
39
42
44
46
52
54
56
57
64
65
68
70
76

去年我国研发投入约2.79万亿元 基础研究经费比上年增长15.6%- - - - - - - - - - - - - - - - - - - - - - 
“十四五”行业发展规划指明方向——以创新驱动重塑旅游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稳中提质 多措并发,中国服贸新年展新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盛来运:逆境中促发展 变局中开新局 ——《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评读  - - -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发展 创新活动呈良好态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稳住经济增长大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东西联动“算”出经济新活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数字经济“出圈” 制造业加速“联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稳就业 服务外包如何成为实力担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全面深化服贸创新发展试点再进一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制造业转型竞跑绿色数字化之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商务部:关税下降 RCEP红利释放 将继续推进实施自贸区提升战略 - - - - -  - - - - - - - - - - - - -

Contents

目录

行业资讯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  - - - - - - - - - - - - - - - - - - 
全球服务贸易仍低于疫前水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WTO:2021年Q3全球服务贸易复苏同比增长2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数量已达132个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提速数字贸易对外开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全球观察站

商务部:今年将升级建设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商务部等6部门关于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指导意见 - - - - - - - 
商务部:将制定适用于所有自贸试验区的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  - - - - - - - - - - - - - - - - - - - - - -
“商务部办公厅印发用好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支持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通知  - - - - - - 

国内视界:官方发布

国内视界:权威解读

商务部: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文涛部长《求是》刊文: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 - - - - - - - - - - - - - - - - - - - 

113
114
117
124

Contents

目录

安徽省进出口总额首破千亿美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国务院批复同意在27个城市和地区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安徽两地入选 -- - - - - - - - 
中国(合肥)声谷入选商务部公示专业类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名单- - - - -  - - - - - - - - - - - - - - - 
安徽省利用外资稳定增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安徽省:稳外贸打出“组合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合肥中欧班列“风驰电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前2个月安徽省外贸实现开门红 进出口总值达1128亿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前两个月合肥中欧班列发运141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安徽出台加快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经贸新规则扎实推进高水平开放
实施意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安徽立法呵护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发展 建立容错纠错免责机制   - - - - - - - - - - - - - - - - - - - - 
关于印发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与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统筹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 - -
安徽自贸试验区“成绩单”来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安徽或将探索开展自贸区易货贸易试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安徽要闻

自贸区连线

94
95
97
98
99
103
105
107
108

刊首语

Front words

永攀高峰
抓住新機遇,迎接新挑戰

当前,全球经济正经历深刻的调整变革。今年来,我国在服务业领域加快开放步伐,服务业发展活力不断释放。“十三五”时期安徽服务贸易实现了稳步增长,结构持续优化,区域布局更趋均衡,市场开拓更加多元,企业经营水平不断提升,服务贸易日益成为贸易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力量。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服务外包发展仍存在不少挑战。当前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思潮蔓延,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引发的供应链中断等各种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之下,服务外包将面临不确定的发展前景。
进入新发展阶段,安徽服务贸易与服务外包产业仍将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这些新的发展趋势和挑战,安徽省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协会以协会会刊为平台,通过分析服务贸易政策对企业的影响以及企业面临的机遇挑战,增进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提升协会的服务水平,进而为安徽省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添砖加瓦,推动安徽省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 

(安徽省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协会会长 夏波)

商务部通报2021年我国
服务外包发展情况

来源:商务部网站

—5—

头条看点

2021年,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首次突破一万亿元人民币(币种下同),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主要有以下特点:
从产业规模看,2021年,我国企业承接服务外包合同额21341亿元,执行额1497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4%和23.6%。其中,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首次突破一万亿元,达到11295亿元,执行额86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0%和17.8%。(以美元计算,2021年承接服务外包合同额3224亿美元,执行额226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0.9%和29.2%。其中,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1717亿美元,执行额130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2.3%和23.2%。) 
从业务结构看,我国企业承接离岸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和知识流程外包(KPO)执行额分别为3631亿元、1308亿元和366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3%、11.1%和25.3%。其中,管理咨询服务、工程机械维修维护服务、新能源技术研发服务、电子商务平台服务、信息技术解决方案服务、工业设计服务、医药和生物技术研发服务等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增速较快,同比分别增长141.8%、93.9%、90.4%、43.3%、41.2%、37.7%和24.7%。
从区域布局看,全国37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总计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9591亿元,执行额7336亿元,分别占全国总额的84.9%和85.3%。长三角地区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5100亿元,执行额4022亿元,分别占全国总额的46.0%和46.8%。

头条看点

从国际市场看,我国承接美国、中国香港、欧盟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分别为1994亿元、1456亿元和1154亿元,合计占我国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的53.5%,同比分别增长28.6%、21.5%和18.6%。我国承接“一带一路”国家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2261亿元,执行额161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7%和18.7%。
从企业性质看,民营企业承接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2320亿元,占全国27.0%,同比增长27.1%,比全国平均增速高出9.3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承接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3700亿元,占全国43.0%,同比增长16.1%。
从吸纳就业看,截至2021年12月底,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累计吸纳从业人员1395万人,同比增长8%,其中大学及以上学历898万人,占64.3%。1-12月,服务外包产业新增从业人员104万人,其中大学及以上学历78万人,占74.9%。

—6—

来源:商务部网站

2021年,我国服务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全年服务进出口总额达52982.7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16.1%;其中服务出口25435亿元,增长31.4%;进口27547.7亿元,增长4.8%。服务出口增幅大于进口26.6个百分点,带动服务贸易逆差下降69.5%至2112.7亿元,同比减少4816.6亿元,为2011年以来的最低值。与2019年同期相比,服务进出口下降2.2%,两年平均下降1.1%,其中出口增长30%,两年平均增长14%;进口下降20.4%,两年平均下降10.8%。12月当月,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6197.3亿元,同比增长28.6%。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稳定增长。2021年,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23258.9亿元,增长14.4%。其中,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12623.9亿元,增长18%;出口增长较快的领域是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知识产权使用费,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分别增长35%、26.9%、22.3%。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口10635亿元,增长10.4%;进口增长较快的领域是金融服务和保险服务,增速达57.5%和21.5%。
运输服务进出口大幅增长。运输服务伴随货物贸易的高速增长大幅增长。2021年,运输服务进出口16821.5亿元

商务部服贸司负责人介绍2021全年
服务贸易发展情况

增长10.4%;进口增长较快的领域是金融服务和保险服务,增速达57.5%和21.5%。
运输服务进出口大幅增长。运输服务伴随货物贸易的高速增长大幅增长。2021年,运输服务进出口16821.5亿元,增长61.2%,其中运输服务出口8205.5亿元,增长110.2%,运输服务进口8616亿元,增长31.9%,成为服务贸易十二大领域中增长最快的领域。金融服务,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进出口增速分别为31.1%和19.3%。
旅行服务进出口继续下降。新冠肺炎疫情对旅行服务进出口的影响仍在持续。2021年,我旅行服务进出口7897.6亿元,下降22.5%,其中出口下降35.7%,进口下降20.9%。剔除旅行服务,2021年我国服务进出口增长27.2%,其中出口增长35.6%,进口增长18.3%;与2019年同期相比,服务进出口增长30.9%,其中出口增长43.8%,进口增长18.1%。

头条看点

—7—

来源:商务微新闻

商务部:2021年承接离岸服务外包
合同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

商务部于2022年1月27日(星期四)下午15时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在发布会上公布了2021年全国服务外包有关情况。
2021年,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首次突破一万亿元人民币(币种下同),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主要有以下特点:
从产业规模看,2021年,我国企业承接服务外包合同额21341亿元,执行额1497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4%和23.6%。其中,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首次突破一万亿元,达到11295亿元,执行额86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0%和17.8%。(以美元计算,2021年承接服务外包合同额3224亿美元,执行额226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0.9%和29.2%。其中,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1717亿美元,执行额130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2.3%和23.2%。) 
从业务结构看,我国企业承接离岸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和知识流程外包(KPO)执行额分别为3631亿元、1308亿元和366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3%、11.1%和25.3%。其中,管理咨询服务、工程机械维修维护服务、新能源技术研发服务、电子商务平台服务、信息技术解决方案服务、工业设计服务、医药和生物技术研发服务等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增速较快,同比分别增长141.8%、93.9%、90.4%、43.3%、41.2%、37.7%和24.7%。

务、电子商务平台服务、信息技术解决方案服务、工业设计服务、医药和生物技术研发服务等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增速较快,同比分别增长141.8%、93.9%、90.4%、43.3%、41.2%、37.7%和24.7%。

从区域布局看,全国37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总计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9591亿元,执行额7336亿元,分别占全国总额的84.9%和85.3%。长三角地区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5100亿元,执行额4022亿元,分别占全国总额的46.0%和46.8%。
从国际市场看,我国承接美国、中国香港、欧盟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分别为1994亿元、1456亿元和1154亿元,合计占我国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的53.5%, 同比分别增长28.6%、21.5%和18.6%。 我国承接“一带一路”国家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2261亿元, 执行额3

头条看点

—8—

700亿元,占全国43.0%,同比增长16.1%。
从吸纳就业看,截至2021年12月底,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累计吸纳从业人员1395万人,同比增长8%,其中大学及以上学历898万人,占64.3%。1-12月,服务外包产业新增从业人员104万人,其中大学及以上学历78万人,占74.9%。 

头条看点

—9—

商务部:2022年一季度我国服务外包情况

来源:商务部网站

2022年1-3月,我国企业承接服务外包合同额4881亿元人民币(币种下同),执行额318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3%和17.2%。其中,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2648亿元,执行额172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和12.1%。(以美元计算,1-3月承接服务外包合同额749亿美元,执行额48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4.5%和22.0%。其中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407亿美元,执行额26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8.1%和16.8%。) 
从业务结构看,1-3月,我国企业承接离岸信息技术外包(ITO)执行额718亿元,同比微降0.5%;承接业务流程外包(BPO)和知识流程外包(KPO)执行额分别为341亿元和669亿元,同比增长11.3%和30.2%。
从区域布局看,1-3月,全国37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总计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2388亿元,执行额1576亿元,分别占全国总额的90.2%和91.2%。长三角地区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1203亿元,执行额9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7.7%,占全国总额的45.4%和52.9%。
从国际市场看,1-3月,我国承接中国香港、美国、欧盟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分别为424亿元、349亿元和223亿元,合计占我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的57.6%。我国承接RCEP成员国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382亿元,同比增长3.2%,合计占我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的22.1%。
从企业性质看,1-3月,民营企业承接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505亿元,占全国29.2%,同比增长42.9%,比全国平均增速高出30.8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承接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801亿元,占全国46.4%。
从吸纳就业看,截至2022年3月底,我国服务外包累计吸纳从业人员1422万人,其中大学及以上学历915万人,占64.3%。1-3月,服务外包新增从业人员26万人,同比增长13.1%,其中大学及以上学历17万人,占64.7%。

头条看点

—10—

一季度我国服务贸易逆差同比下降30%

来源:商务部网站

2022年一季度,我国经常账户顺差5685亿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9205亿元,服务贸易逆差1156亿元,初次收入逆差2720亿元,二次收入顺差356亿元。资本和金融账户中,直接投资顺差4126亿元,储备资产增加2498亿元。
按美元计值,2022年一季度,我国经常账户顺差895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1450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182亿美元,初次收入逆差428亿美元,二次收入顺差56亿美元。资本和金融账户中,直接投资顺差650亿美元,储备资产增加393亿美元。
按SDR计值,2022年一季度,我国经常账户顺差643亿SDR,其中,货物贸易顺差1040亿SDR,服务贸易逆差131亿SDR,初次收入逆差307亿SDR,二次收入顺差40亿SDR。资本和金融账户中,直接投资顺差467亿SDR,储备资产增加282亿SDR。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表示:
2022年一季度,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其中,经常账户顺差895亿美元,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2.1%,继续处于合理均衡区间;直接投资净流入650亿美元,保持在较高水平。
一是货物贸易进出口延续平稳增长趋势。一季度,我国国际收支口径的货物贸易顺差1450亿美元,为历年同期最高值。其中,货物贸易出口8032亿美元,同比增长16%,主要是全球经济复苏态势下外需稳定,我国经济韧性强,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为外贸增长提供坚实支撑;进口6582亿美元,同比增长15%,主要受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位、内需逐步恢复及出口带动等影响。
二是服务贸易逆差继续收窄。一季度,服务贸易逆差182亿美元,同比下降30%。旅行、知识产权使用费为主要逆差项目。其中,旅行逆差294亿美元;知识产权使用费逆差77亿美元,同比增长11%,收入和支出分别增长14%和12%,反映我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国际合作持续加深。运输顺差28亿美元,主要是运输收入增速整体快于支出,上年同期为逆差90亿美元。
三是直接投资保持较高水平净流入。一季度,直接投资净流入650亿美元,主要是来华直接投资净流入1070亿美元,创新高,反映在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坚持国内高水平开放和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背景下,外资在华投资兴业意愿较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420亿美元,显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有序进行。

头条看点

—11—

我会第三届理事会、监事会第五次会议
以线上形式顺利召开

来源:安徽省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协会

1月6日下午,安徽省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监事会第五次会议以线上会议形式顺利召开。省商务厅服贸处一级调研员、处长鲁伟、我会党建指导员项莉、会长张浩、监事长齐长林、秘书长夏俊和42名协会理事、监事单位代表在线上一同参加了此次会议。按照协会《章程》规定,参会人数超全体理事、监事数的三分之二,此次会议有效。本次会议由项莉指导员主持。

协会动态

—12—

第一项议程
会议开始,张浩会长从产业推进、创新服务、双招双引、党建扶贫及收支等方面详细汇报了协会2021年度工作和财务情况,并表示因工作调动原因,申请不在担任协会会长职务,感谢大家一年来对协会及其工作的支持和帮助,同时希望大家今后可以继续支持协会发展。
第二项议程
随后,夏俊秘书长从双招双引、标准化建设、内部建设、公益党建、会员服务、政府服务等六个方面汇报了秘书处初拟的协会2022年工作计划。

第三项议程
接着,会议审议了安徽通信产业服务有限公司《关于变更安徽省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协会第三届理事会会长人选的申请》,并通过在线投票形式表决通过。
第四、五项议程
最后,会议审议了合肥人瑞、安徽申博等2家单位的增补理事申请及安徽安凯、数据堂、阳光电源等12家单位的入会申请,并以线上投票形式表决通过。

协会动态

—13—

至此,安徽省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监事会第五次会议完成既定程序,圆满结束!

安徽省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协会
开展首次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员
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

来源:安徽省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协会

1月15日-16日,安徽省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协会首次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考试在安徽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举行,本次认定考试是在安徽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和安徽省技能人才管理服务中心的指导和支持下,严格按照相关政策要求筹划开展。
此次考试认定等级为网络安全管理员(四级/中级工),分理论知识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两个部分,其中1月15日上午为理论知识考试,下午以及1月16日全天为技能操作考核。

协会动态

—14—

理论知识考试

此次认定工作是我会组织开展的首次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为做好该批次认定工作,协会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考试过程中,考场秩序井然,防控措施得力,圆满完成了认定考试任务,为今后大批量认定考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协会动态

—15—

技能操作考核

质量督导

《医药研发外包服务工作规范》
安徽省地方标准正式发布

来源:安徽省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协会

根据《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下达〈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等 298 项地方标准计划的通知》(皖市监函〔 2021〕 357 号)的要求,由省商务厅归口,我会提出、我会理事单位华益药业科技(安徽)有限公司牵头起草的《医药研发外包服务工作规范》(项目计划编号:2021-2-170)经过起草、调研、征求意见、研讨、评审及报批等程序后,已正式完成制订任务,于2022年3月29日正式发布,并将于2022年4月29日正式实施。

协会动态

—16—

标准参编单位
第一起草单位
华益药业科技(安徽)有限公司
参与起草单位
合肥市开凡检测科技有限公司
合肥市诗泰特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安徽省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协会
安徽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
卫达临床医学研究(合肥)有限公司
标准建设必要性
     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发布了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这一制度为医药研发外包服务机构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医药研发外包是指相关医药企业利用第三方药品研发机构来完成药品研发工作。医药研发职能外包有利于药品产业链分工更加合理,提供产业链的协同能力。2020年5月,安徽省商务厅等5部门联合发布的《安徽省关于推动服务外包加快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皖商服[2020]33号),将发展医药研发外包作为服务外包转型升级的重点发展领域。目前,医药研发外包服务机构承接医药研发服务工作存在不规范的行为,对委托机构的要求不能及时兑现,研发周期拉长、成本增加,导致医药研发外包服务质量稂莠不齐。为了促进医药研发外包行业发展,提高服务质量,急需制定相关的基础标准来规范和引领。
标准建设意义
     《医药研发外包服务工作规范》作为我会参与编写的第二项地方标准,为我省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行业标准化体系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该标准作为我省在医药研发外包领域的首个地方标准,可优化我省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业务流程,提高医药研发外包工作的效率,提高医药研发质量,保障医药研发委托机构和消费者权益,对我省医药研发外包行业起到引领和示范效应。

协会动态

—17—

2021年安徽省呼叫中心外包服务行业
职业技能大赛获奖选手荣获
“安徽省巾帼建功标兵”称号

来源:安徽省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协会

为提高我省呼叫中心外包服务行业人员素质,推动呼叫中心外包服务行业发展,我会于2021年11月26日举办2021年安徽省呼叫中心外包服务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展现我省呼叫中心服务外包从业人员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为鼓励先进,我会积极推荐在本次大赛获个人一等奖的章慧敏选手申报相关荣誉,经安徽省商务厅、安徽省总工会、共青团安徽省委员会、安徽省妇女联合会批准,章慧敏选手荣获“安徽省巾帼建功标兵”称号!希望章慧敏选手珍惜荣誉,不断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技能报国的道路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协会动态

—18—

—19—

协会动态

我会受邀参加省民政厅推动商协会
发展有关配套政策文件座谈会

文章来源:安徽省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协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更好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三地一区”建设和“双招双引”中作用的意见》要求,3月17日,省民政厅召开推动《关于加大培育发展优化行业协会商会登记服务的意见(讨论稿)》等三个配套政策文件座谈会,广泛听取业务主管单位和行业协会商会建议意见。我会会长夏波受邀参会。
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高光权主持座谈会,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张冬云出席会议,并对推进政策文件贯彻落实提出明确要求。

协会动态

—20—

我会成功申报《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
工程 2022年省级高级研修项目》

来源:安徽省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协会

我会以“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为主题,成功申报《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2022年省级高级研修项目》。此次高研班已是我会连续7年成功申报“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省级高级研修项目”,我会将继续发挥多年办班优势,认真做好此次高研班的承办工作,争取将2022年度高级研修班办出实效、办出特色!届时欢迎各相关单位积极报名参加研修!

协会动态

—21—

协会动态

—22—

科讯嘉联入选2021年度安徽省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来源:科讯嘉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2021年12月31日,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发布了《关于公布2021年度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的通知》,科讯嘉联凭借在AI客服领域的创新研发实力与优异的市场表现,通过层层审核、成功入选,被认定为2021年度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企业风采

—23—

继被评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高新区瞪羚企业之后,本次入选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标志着科讯嘉联再一次在技术研发、科技创新等方面获得高度肯定。
荣誉历程
2018年评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2019年评定为“合肥市大数据企业”
2019年度入选“合肥高新区瞪羚培育企业”
2020年度入选“合肥市高新区瞪羚企业”
2020年入选合肥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2021年再度入选“合肥市高新区瞪羚企业”
2021年度入选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科讯嘉联多年来在“AI+客服”领域深耕,依托领先的AI技术,公司的电话机器人产品在金融、保险、物流、家电等行业多次做到业界首创。并坚持推行标准引领、品牌塑造。参与制定了多项行业标准,精细化运营,不断提升运营指标,很多业务场景的指标已接近或超过人工水平。
本次入选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科讯嘉联仍将秉持初心“以恒心办恒业”,聚焦主业、苦练内功、强化创新,锻长板补短板,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之路。力争早日跻身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4—

企业风采

—25—

瑞鹄模具荣获“芜湖市节水型企业”称号

来源:瑞鹄汽车模具股份有限公司

“节水型企业”
为深入贯彻落实以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方针,大力推动全社会节水,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奠定基础。日前,依据《节水型企业管理评价要求》,由市水务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节约用水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评审认定2021年度芜湖市节水型企业名单,瑞鹄汽车模具股份有限公司名列其中。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物质资源之一。一直以来,瑞鹄模具十分重视节水工作,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建立科学合理的用水制度,完善合理用水评价,同时密切配合节能减排工作,提升员工节水意识,深挖节水潜力,推进节水型企业建设。
此次获评“芜湖市节水型企业”称号是对瑞鹄模具节水工作开展成效的肯定。今后,瑞鹄模具将再接再厉,不断巩固节水成果,进一步强化管理,争做节水型企业标杆。

企业风采

近日,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认定2021年皖美品牌示范企业167家,安徽国泰众信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泰检测)榜上有名!

国泰检测荣膺
“2021年皖美品牌示范企业”荣誉称号

来源:安徽国泰众信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企业风采

—26—

国泰检测秉承“传递信任、服务发展”的经营理念,遵循“科学规范、客观公正、准确高效、创新精进”的质量方针,高度重视企业品牌建设,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打造品牌优势。
国泰检测将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建立品牌影响力。坚持不懈努力,成就客户,努力成为最值得信赖的检测认证整体解决方案一站式服务商。

企业风采

—27—

2022年1月,玉臻集团再次获得客户给予的认可,荣获招联消费金融公司“2021年度优秀合作机构”奖项。

玉臻集团荣获招联消费金融
“2021度优秀合作机构”奖项

文章来源:安徽玉臻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28—

企业风采

玉臻集团自2019年开始和招联消费金融展开合作。在三年多的合作中,我司不断精进业务、扩展项目团队,2021年度再次以高效、专业的服务,优异稳定的成绩表现,获得招联消费金融的高度认可。此次获奖是对玉臻在合作方面的极大肯定,也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
我们衷心感谢招联消费金融对我司的信任和肯定,同时感谢该项目组每一个管理人员和作业同事的辛勤付出。新的一年,我们将继续携手同行,互信互惠,互利共赢,勇往直前,继往开来,共同开创更加辉煌的未来!

近日,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了2021年度安徽省建筑业10强县(市)10强区50强企业名单,讯飞智元作为唯一一家智能化企业入选榜单。

企业风采

讯飞智元入选安徽省建筑业50强企业

文章来源:讯飞智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据悉,本次评选由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起,旨在进一步培养壮大安徽省建筑业优秀企业,带动安徽省建筑业竞争力的提升,实现由建筑业大省向建筑业强省跨越。

—29—

获此殊荣,既是政府主管部门对讯飞智元近年来发展与成就的鼓励肯定,也是讯飞智元在2021年中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以蓬勃向上、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取得良好成绩的充分体现。讯飞智元秉承“用人工智能建设美好城市”的历史使命,在2021年中,研发具有讯飞特色的“讯飞天枢云”建筑超脑平台;用匠心工程赢得客户信任,保持安徽省工程业务公开招标市场占有率第一,并逆势而上实现海外市场突破。
未来,讯飞智元将继续锐意进取,奋勇争先,发挥“50强”企业的带动作用,助力安徽省向全国建筑业强省迈进,为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企业风采

—30—

2022年3月,安徽企业最佳雇主TOP榜单揭晓,平安金服合肥分公司从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荣获“2021年最佳雇主”称号。安徽企业最佳雇主评选活动主要围绕企业文化、社会责任、行业美誉、薪酬福利等八个指标进行评定。

平安金服合肥分公司荣获安徽企业
“2021年最佳雇主”称号

文章来源:深圳平安综合金融服务有限公司合肥分公司

—31—

据悉,在本次参评的614家企业中,平安金服合肥分公司以总票数第一荣登榜首。近年来,平安金服合肥分公司全面打造员工培训体系,深化薪酬机制改革,大幅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获得行业内的广泛认可与赞誉,未来将继续秉持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重视雇主品牌建设,践行员工培养责任,持续为客户提供有温度的金融服务。

企业风采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RCEP)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

来源:商务部网站

—32—

行业资讯

全球观察站

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文莱、柬埔寨、老挝、新加坡、泰国、越南等6个东盟成员国和中国、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等4个非东盟成员国正式开始实施协定。
历经8年谈判,RCEP于2020年11月15日签署,经过各方共同努力,于2021年11月2日达到生效门槛。RCEP的生效实施,标志着全球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落地,充分体现了各方共同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信心和决心,将为区域乃至全球贸易投资增长、经济复苏和繁荣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中方将全面和充分履行RCEP义务,高质量实施协定,扩大对外贸易和双向投资,不断稳固和强化产业链供应链,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引导地方、产业和企业利用好协定市场开放承诺和规则,更好把握RCEP带来的市场开放机遇。商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持续做好RCEP培训工作,支持自贸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强化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网功能,为各地方、各行业和广大企业高水平实施协定做好指导和服务。
中国将与RCEP成员方一道,积极参与和支持RCEP机制建设,为RCEP经济技术合作作出贡献,共同推动提高协定的整体实施水平,持续提升区域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将RCEP打造成为东亚经贸合作主平台。

全球服务贸易仍低于疫前水平

来源:金台资讯

本报日内瓦讯(记者杨海泉)世界贸易组织(WTO)近日发布服务贸易报告称,2021年三季度,全球服务贸易同比增长25%,与货物贸易增长保持同步,计算机、金融和商业服务等数字化可交付服务是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运费飙升使全球运输服务同比增长45%,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12%。
报告说,由于2021年三季度全球服务贸易水平仍比2019年同期低5%,因此,最新的增长值尚不能代表服务贸易

已全面复苏到疫情前水平全球新冠疫苗分配不均,新冠病毒新型变异毒株的出现,以及各国边境限制等继续对国际旅行造成影响。疫情封锁措施导致消费者对一些商品的需求飙升,加之发达经济体推出财政刺激措施等因素,推动了经济复苏。但由于需求激增和疫情相关限制措施,导致港口运输瓶颈、全球集装箱分配不当和交货延误出现,进一步推动运费大幅上涨。2021年三季度亚洲运输出口同比增长71%,比2019年同期增长46%。

报告显示,航空客运复苏继续滞后,仍远低于疫情前水平。2021年三季度全球国际旅行者支出在2020年的低基数基础上同比增长54%,但仍比2019年的数值低52%。与疫情前相比,欧洲国家降幅最低,为32%,原因是2021年夏季欧洲大陆放松了旅行限制。相比之下,因为一些国家仍处于关闭状态,亚洲旅游出口较疫情前下降了81%。
2021年三季度,全球建筑、娱乐、法律和金融服务等其他服务平均同比增长15%。作为一个整体,这些服务受疫情影响较小,2020年出口同比仅萎缩1%。
2021年前三季度,计算机服务继续强劲增长,累计出口较2019年同期增长34%。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出现快

—33—

行业资讯

全球观察站

行业资讯

—34—

目被推迟或取消。
根据最新数据,2021年1月至11月,许多经济体的服务出口累计价值仍低于2019年的水平,其中澳大利亚降幅最大,达35%。非洲的摩洛哥和乌干达服务出口比2019年下降了20%。相比之下,在运输服务的支撑下,中国和韩国的服务出口分别增长了37%和12%。得益于计算机服务,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其他亚洲经济体的服务出口超过了疫情前水平。

速增长,其中,美国计算机服务出口增长29%,毛里求斯增长42%,爱尔兰增长51%,乌克兰增长63%,孟加拉国增长68%。
互联网流量在疫情期间达到顶峰。据国际电信联盟(ITU)估计,2021年全球国际互联网带宽增长了30%。但与2019年相比,2021年前三季度电信服务费用下降了4%,反映出全球电信服务价格特别是捆绑通信服务价格稳步下降。
建筑业仍然是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领域之一。2020年全球建筑出口下降了18%,2021年前三季度比2019年同期下降12%。作为全球最大建筑商的欧盟和中国,其建筑业出口分别比2019年下降了19%和4%。造成这一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钢铁和劳动力等面临供应链瓶颈,价格不断上涨,并导致建筑项

WTO:2021年Q3全球服务贸易复苏
 同比增长25%

来源:全球经济

—35—

笼罩在服务贸易上空的乌云暂时消散。当地时间1日,世贸组织(WTO)发布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第三季度服务贸易复苏,同比增长25%,其动力主要来自运输业和数字服务贸易的高增长。具体而言,计算机、金融和商业服务等数字化可交付服务是数字服务贸易的主要驱动力,而运输业的增长则受到运费飙升的推动。
不过,目前的增长尚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2021年第三季度服务贸易仍比2019年第三季度水平低5%。相比之下,建筑业仍是受疫情影响最严重行业之一。2021年1月至9月期间,全球建筑出口仍较2019年同期下降12%。
1月30日中国商务部发布2021年全年服务贸易发展情况显示,2021年,中国运输服务进出口16821.5亿元,增长61.2%,其中运输服务出口8205.5亿元,增长110.2%,运输服务进口8616亿元,增长31.9%,成为服务贸易十二大领域中增长最快的领域。

行业资讯

全球观察站

运费大幅上涨提拉服贸
2021年第三季度,全球服务贸易增长(25%)终于开始与同期货物贸易增长(24%)保持同步。其中,全球运输服务一支独秀,在2021年第三季度同比增长45%,与2019年同期相比也增长了12%。

行业资讯

—36—

WTO认为,一系列封锁措施导致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飙升,而发达经济体的财政刺激措施在此方面也推波助澜。需求激增加上与疫情相关的限制导致港口塞港、全球集装箱分配不当和延误,从而导致运费大幅上涨。
以中美之间航运价格为例,在2020年8-9月份,中美海运价格在3000-4000美元/FEU(40英尺标准集装箱)之间,而在2021年10月,该价格曾达到2万美元/FEU上下,同期上涨500%。
记者查阅波罗的海航运交易所与Freightos推出的全球集装箱货运指数显示,2月2日,从中国到美国西海岸的运输费用降至15485美元/FEU,但在2020年同期,这一价格只有3800美元/FEU左右。
WTO数据显示,2021年第三季度,亚洲运输出口同比增长71%,与2019年第三季

度相比增长46%。
相比之下,由于旅行限制,全球航空客运的复苏继续滞后,远低于疫情前水平。2021 年第三季度,全球国际旅行者支出同比增长54%,但需要指出的是2020年的基数极低,因此仍远低于疫情前水平。具体来看,与疫情前水平相比,欧洲国家旅行者支出降幅最低(-32%),因为在夏季欧洲放松了旅行限制,并且通过新冠疫苗接种通行证促进了跨境流动。相比之下,亚洲旅游者支出比疫情前低 81%。譬如,柬埔寨的旅行者支出下降了 97%。
商务部数据也显示,2021年,中国旅行服务进出口继续下降。新冠肺炎疫情对旅行服务进出口的影响仍在持续。2021年,我旅行服务进出口7897.6亿元,下降22.5%,其中出口下降35.7%,进口下降20.9%。
计算机服务出口蓬勃

WTO数据显示,计算机服务行业在 2021年1- 9月继续显著增长,与2019年同期相比累计出口增长34%。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均录得快速增长:美国计算机服务出口增长29%,毛里求斯42%、爱尔兰51%、乌克兰63%、孟加拉国68%。
由于远程工作、学习、娱乐和电子商务,互联网流量在疫情期间达到顶峰。根据国际电信联盟数据,截至2021年,全球国际互联网带宽估计增加了30%。尽管如此,与2019年相比,2021年前9个月的电信服务总价值下降了4%,反映出全球价格稳步下降,尤其是在捆绑通信服务方面。
商务部数据亦显示,中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稳定增长。
2021年,中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23258.9亿元,增长14.4%。其中,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12623.9亿元,增长18%;出口增长较快的领域是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知识产权使用费,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分别增长35%、26.9%、22.3%。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口10635亿元,增长10.4%;进口增长较快的领域是金融服务和保险服务,增速达57.5%和21.5%。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教授周念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知识产权使用费的增长很多反映的是内容产品的交易,比如版权交易就被纳入这一项的统计。这意味着大家对内容产品的需求量提升了。”

行业资讯

全球观察站

—37—

行业资讯

—38—

她解释道,除此之外,技术研发的专利等产品交易也属于这一范畴。“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一项的增长也是受数字经济和经济数字化转型的推动,底层计算机信息服务的投入和需求增多,所以也就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她称。
此外,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口增长较快的领域是金融服务,增速达57%。周念利说,金融服务属于生产性服务,这有可能是受货物贸易增长影响,导致生产性服务随之增加。
WTO:前11月中国服贸出口大幅增长
WTO此次指出,根据最新数据,2021年1-11 月期间,在运输服务的支持下,中国的服务贸易出口增长了 37%,韩国的服务贸易出口增长了 12%。
商务部发布的2021年全年数据则显示,2021年,我国服务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全年服务进出口总额达52982.7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16.1%;其中服务出口25435亿元,增长31.4%;进口27547.7亿元,增长4.8%。服务出口增幅大于进口26.6个百分点,带动服务贸易逆差下降69.5%至2112.7亿元,同比减少4816.6亿元,为2011年以来的最低值。
与2019年同期相比,服务进出口下降2.2%,两年平均下降1.1%,其中出口增长30%,两年平均增长14%;进口下降20.4%,两年平均下降10.8%。
若剔除旅行服务,2021年我国服务进出口增长27.2%,其中出口增长35.6%,进口增长18.3%;与2019年同期相比,服务进出口增长30.9%,其中出口增长43.8%,进口增长18.1%。
周念利表示,在服务贸易中,旅游服务和运输服务占比较高。“因为疫情,出国旅游仍受影响,旅游服务这种消费性服务应还会处于下降趋势。与此同时,生产性服务的占比在(服务贸易领域),在2022年会继续提高。”她称。
此外,由于计算机服务,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其他亚洲经济体的服贸出口量超过了疫情前水平,欧洲国家中趋势不同。由于金融服务,卢森堡的服贸出口增长了 21%,而该地区的其他大型旅游出口国的服贸出口则继续萎缩。

来源:中国政府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39—

伴随鄂尔多斯市、扬州市等27个城市和地区获批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中国目前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数量达到132个。作为国际贸易新业态,跨境电子商务近年展现出强劲发展活力,其中,数次扩围的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在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明显带动作用。
进出口贸易新引擎
“我们公司实现大发展的机会来啦!”获悉所在城市获批设立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马鞍山麦朗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庆既激动又满怀憧憬。以前,该公司不得不把仓库和物流放到外地,现在他们正准备把这些业务迁回本地,这将节省很多人力和管理成本。“接下来我们计划开拓国际市场,提升跨境电商经营能力。”
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是中国跨境电商先行先试的试验田,通常指通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实现跨境电商自由化、便利化、规范化发展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在跨境电商的交易、支付、物流、通关、退税、结汇等环节的技术标准、业务流程、监管模式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

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数量已达
132个 跨境电商发展活力更足了

行业资讯

全球观察站

行业资讯

—40—

国务院日前批复同意新一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鄂尔多斯、扬州、镇江、金华、马鞍山、喀什地区等27张“新面孔”上榜。这是该综合试验区近7年时间里的第6次扩围。此次扩围后,中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数量达132个,覆盖30个省区市。
“除了政策措施的推动,中国经济出现的一些新变化为跨境电商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商务部研究院现代供应链研究所所长林梦表示,消费升级是中国跨境电商快速增长的最大动力,特别是三四线城市消费的持续升级,为跨境电商
发展提供了持久动力。
从一组数据能清晰看出设立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带来的明显效果:2014年,中国跨境网络零售交易额为4492亿元,从事跨境电子商务的平台和企业约5000家。到了2020年,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1.98万亿元,从事跨境电商的相关企业3万多家,且注册量仍在逐年增长。

快速增长的最大动力,特别是三四线城市消费的持续升级,为跨境电商发展提供了持久动力。
从一组数据能清晰看出设立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带来的明显效果:2014年,中国跨境网络零售交易额为4492亿元,从事跨境电子商务的平台和企业约5000家。到了2020年,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1.98万亿元,从事跨境电商的相关企业3万多家,且注册量仍在逐年增长。
中国跨境电商稳步发展,已经成为进出口贸易的新引擎。此次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扩围,有利于应对新冠肺炎疫

情影响和促进“稳外贸”目标实现。鼓励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扩围,支持其开展先行先试,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渠道,有利于拓展多元市场空间,促进外贸稳中提质。
企业切实得到实惠
河北德福来商贸有限公司多年运营在美国的海外仓,具有完备的人员架构和运营体系。由于石家庄此前没有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资质,该公司业务发展曾较为缓慢。
2019年,石家庄获批设立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作为支撑跨境电商发展的基础设施,由河北省国和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运营的石家庄跨境电商综合公共服务平台通过积极沟通,成功帮助企业打通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业务,公司近年来保持了30%的年销售增长率。“设立综合试验区和服务平台后,企业真正感受到了实惠和便利。”河北德福来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黄铁成说。
在石家庄跨境电商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和当地海关帮助下,很多当地企业以全国通关一体化模式先后打通跨境电商B2B(企业对企业)直接出口、出口海外仓等业务,极大扩展了业务发展空间。

      据河北省国和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韩志伟介绍,该服务平台目前集成了线上进出口通关、退税等政务服务,链接金融、物流等市场服务,为跨境电商外贸企业提供全方位跨境电商进出口运营服务,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
为了让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发挥更大作用,各地各部门深入创新、先行先试,打造了近百项支持政策,让企业在物流、支付、法律、税务、人才等方面享受便利、红利的同时,自身也积累了很多可供复制推广的经验。
比如借鉴杭州的探索,各地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逐步搭建起“两平台六体系”的基础框架。两平台即线上综合服务平台、线下产业园区平台;六体系即信息共享体系、金融服务体系、智能物流体系、电商诚信体系、统计监测体系、风险防控体系。
在西安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浐灞自贸功能区内,跨境人民币结算B2B综合性服务平台“通丝路”进一步提升了入驻企业跨境人民币收付体验及支付效率。“以前我们都是通过沿海港口的一些第三方公司来做进口贸易,结算复杂,周期也长,还存在一定风险。入驻平台后,货物贸易结算‘一站式’解决,方便多了。”陕西迪亿全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佺说。

有效提升消费体验
      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一系列便利化举措以及增值税免税等优惠政策,不仅让市场主体受益,也提升了消费者体验。“我很喜欢红宝石葫芦造型的项链,看价格也不贵,就下单了。”在一个跨境电商平台,北京居民胡女士近日为家人挑选了很多来自国外的礼物,“现在不出国门就能买到价格实惠、种类丰富、质量有保障的国际精品,选择更多,也很方便。”
        防疫期间,跨境电商的优势更加凸显,但也面临全球运力紧张、运输成本上升以及通关效率低等挑战。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认为,下一步应完善跨境电商的经营规则和标准,包括采购进货、进出口标准和通关程序以及有关代理费的规则等;加快形成对海外仓建设的规范要求,有序拓展海外仓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加快建设海外仓的物流配送体系,形成竞争优势;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加快发展数字贸易,提高贸易的竞争力。
        记者了解到,新近获批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城市大多有各自的特色产业,如鄂尔多斯的煤炭、景德镇的陶瓷、潮州的食品、舟山的水产、汕尾的服装珠宝等。如何将这些特色优势产业与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政策改革优势结合起来,成为这些地方进行制度创新、拓展发展空间的着力点。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城市应充分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发展特色,加大制度、业务和模式创新力度,推动外贸新业态在规范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行业资讯

全球观察站

—41—

来源:国际商报

     近年来,伴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数字贸易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据世界贸易组织预测,到2030年数字技术将促进全球贸易量每年增长1.8~2个百分点,全球服务贸易占比将从2016年的21%提高到25%,以数字贸易为核心的全球贸易竞争格局正在重塑,数字贸易规则主导权争夺日益激烈。
CPTPP作为迄今为止全球范围内最高标准的自贸协定,更侧重于提高数字贸易规则水平,其数字贸易规则框架既延续了电子传输免关税、个人信息保护、线上消费者保护等传统电子商务议题,又创新性地引入跨境数据流动、计算设施本地化、源代码保护等较具争议性的议题,还为多项条款预留了回旋的空间如设置例外条款等。
DEPA则以电子商务便利化、数据转移自由化、个人信息安全化为主要内容,并就加强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领域的合作进行了规定。
中国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但从整体上看,中国数字贸易产业尚未形成规范化体系,存在法规制度不尽完备、头部企业参与不足、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统计方式仍未统一、监管模式需要创新等问题。此外,数字贸易带来的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
在研究数字贸易战略布局的关键时刻,承担国家使命的自贸试验区更要勇立潮头,将加快试行CPTPP和DEPA的数字贸易规则当作一项新的任务,积极打造数字贸易示范区,为参与数字贸易国际谈判、形成数字贸易中国方案积累经验。
 一是构建适应国际数字贸易发展的法律体系。建议参照全国经济特区在法治、税制等方面的特殊政策,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予以一揽子授权,首先加快海南自贸港、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各项相关法律的单独立法,保障改革创新于法有据,建立健全独特的法治体系。对照CPTPP和DEPA条款,结合数字贸易的实际需求,对产品版权、防盗软件、源代码开放、数据流通、信息保护、数字交易、不正当竞争、保守商业秘密和数字化产品税收等行为设立详细而明确的规范要求,完善适应国际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创新需求的国际经贸新规则。  
二是打造数字贸易开放创新体系。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IPv6、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国际互联网交换中心,构建起安全便利的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加强数字信任安全底座建设。另一方面,培育数字贸易企业。重点发展云服务、数字内容、数字服务与跨境电子商务等数字贸易产业,大力吸引和培养数字贸易龙头企业,鼓励数字贸易领域的新业态新模式,扩大数字贸易行业的产业群,加快形成数字贸易发展新高地。
三是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例如,在数据跨境流动方面 , 上海 、 海南等自贸试验区

中国提速数字贸易对外开放

行业资讯

—42—

(港)已经试点开展数据跨境流动安全评估,应基于此,进一步确立跨境数据流动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制度,为中国在全球开展互认的数据跨境流动规则奠定基础,进而推动中国的行业标准成为国际或区域性的标准。
四是构建全要素多层次智慧监管体系。提升政府部门的数字化治理水平,完善多层次、全要素完整的监管架构,建设涵盖商务、海关、税务、外汇管理等的智慧监管大数据平台,制定联动处置应急预案,以跨部门和平台化的方式开展工作,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数字贸易进行实时的风险评估和梯度管理,不断完善智慧监管体系。
去年中国申请加入CPTPP,彰显中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意义就如同“二次入世”。当下,世贸组织面临着极高的改革呼声,其在全球贸易中的重要功能之一即解决贸易纠纷争端,但由于部分国家的阻挠而无法发挥正常作用,被逐渐边缘化。因此,在申请加入CPTPP之际,我们应高度关注争端解决机制,与国际最高水平接轨,让这一机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目前,CPTPP在争端解决方面可能引起与中国现有法律之间争议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管辖争端。CPTPP第28章限定的争端解决机制的适用范围规定极易与中国诉讼法、国际法中的专属管辖、属地管辖、属人管辖等规定内容产生冲突及法条解释论层面的争议。二是上诉争端。与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不同,CPTPP取消上诉机制,但各国目前都拥有错案纠正制度,会形成某一主体在中国法律体系内胜诉但在CPTPP框架下却败诉的相互矛盾的局面。三是其他创新可能带来的风险。在争端解决环节中CPTPP作出的其他创新性规定可能会导致司法救济系统的紊乱,造成司法资源的严重浪费。

行业资讯

全球观察站

—43—

商务部:今年将升级建设国家
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

来源:国际商报

2021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创2011年以来新低,服务贸易逆差为何大幅缩减?

“近年来,旅行服务是我国服务贸易最大逆差领域。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国旅行服务贸易逆差大幅下降,从2019年的14941.6亿元降至2021年的6430.4亿元。这是我国服务贸易逆差大幅下降的重要原因。”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在2月10日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说。
高峰表示,2021年,商务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围绕做好“六稳”工作和落实“六保”任务,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与服务贸易发展,会同有关部门及时推动出台一系列稳定服务贸易的政策措施。全年服务贸易持续快速增长,服务进出口总额达52982.7亿元,服务贸易逆差缩窄到2112.7亿元,充分体现了我国在服务贸易领域结构调整、出口竞争力提升等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效。

—44—

行业资讯

国内视界:官方发布

高峰进一步表示,总的来看,服务贸易逆差大幅缩减的主要原因,除了旅行服务逆差大幅下降以外,还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我国服务业快速增长为服务贸易协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3.3%。服务业新动能逐步激发,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与此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大提高了服务的可贸易性,制造业与服务业持续融合,服务供给的质量、效率明显提升,这都为服务贸易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竞争力显著提升
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影响了人们生产生活方式,视听服务、医疗、教育、网上零售等在线提供与线上消费大幅增长,数字支付手段大量运用,为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快速增长拓展了空间。2021年,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增长18%;其中,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知识产权使用费,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分别增长35%、26.9%、22.3%,显示出较强的出口竞争力。
三是运输服务出口快速增长
受货物贸易和价格因素的影响,全年运输服务出口持续快速增长。2021年,我国运输服务出口8205.5亿元,增速达110.2%,成为服务贸易十二大领域中出口增长最快的领域。运输与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一道带动全年服务出口快速增长,增速达31.4%,高于服务进口增速26.6个百分点,推动服务贸易逆差比上年下降69.5%。
高峰透露,今年,商务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持续推进服务贸易改革、开放、创新,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会同有关部门扎实推进实施《“十四五”服务贸易发展规划》,落实好各项任务举措。
二是研究推动出台一批新的政策措施,大力促进数字贸易、技术贸易、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
三是探索服务贸易制度型开放路径,推动出台全国版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
四是持续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各项政策举措落地见效,总结推广更多制度创新成果。
五是遴选试点成效显著的地区,升级建设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大力发展数字贸易,打造数字贸易示范区,促进科技、制度双创新。
六是推进特色服务出口基地提质升级扩围,完善基地管理制度和促进体系,落实支持基地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

行业资讯

国内视界:官方发布

—45—

商务部等6部门关于高质量实施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RCEP)的指导意见

来源:商务微新闻、商务部网站

商务部等6部门关于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RCEP)的指导意见
商国际发〔2022〕1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有关部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工商联,中国贸促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协定规定的市场开放承诺和规则,引导地方、产业和企业适应区域市场更加开放的环境、更加充分的竞争,更好把握RCEP带来的机遇,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实施RCEP,实施自由贸易区提升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二、总体目标
通过高质量实施RCEP,以更高水平开放促进更深层次改革。将把握RCEP发展机遇与各地方发展战略紧密对接,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引导鼓励企业以RCEP实施为契机,进一步提升贸易和投资发展水平,扩大国际合作,提升质量标准,促进产业升级,增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重点任务
(一)利用好协定市场开放承诺和规则,推动贸易投资高质量发展。
1. 促进货物贸易发展。鼓励企业用好成员国降税承诺,结合各成员降税承诺和产业特点,推动扩大服装、鞋、箱包、玩具、家具、电子产品、机械装备、汽车零件、摩托车、化纤、农产品等优势产品出口,积极扩大先进技术、重要设备、关键零部件、原材料等进口,支持日用消费品、医药、康复设备和养老护理设备等进口。(商务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各地方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 确保优惠原产地规则发挥实效。进一步加强原产地规则组织实施和签证职能管理,探索与RCEP成员国共同推动原产地电子联网建设, 扩大自助打印证书适用国别范

行业资讯

—46—

围,提升签证智能化水平,提高签证准确性和规范性。实施经核准出口商制度,鼓励企业用好区域原产地累积规则,指导企业用足用好原产地自主声明便利化措施。及时帮助进出口企业沟通解决享惠受阻问题。(海关总署、中国贸促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3. 高标准实施海关程序和贸易便利化规则。除特殊情况外,进出口环节监管证件统一纳入“单一窗口”受理,最大限度实现通关物流环节单证无纸化。进一步督促指导各地方口岸管理部门落实口岸收费目录清单制度,做到清单之外无收费。积极推进与RCEP成员国“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合作。有条件的口岸对抵达海关监管作业场所且完整提交相关信息的RCEP原产易腐货物和快件,在满足必要条件下争取实行6小时内放行的便利措施。(海关总署、商务部按职责分工负责)
4. 加强动植物检疫和食品安全国际合作。加强与RCEP成员国的动植物疫情信息共享,推动国际动植物疫情监测合作,探索认可成员国间动植物检疫措施的等效性。加大对RCEP成员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关注和研究。按照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做好对采信机构实施目录管理工作,为RCEP框架下互认打好基础。(海关总署、农业农村部按职责分工负责)
5. 提高服务贸易对外开放水平。落实好协定服务贸易开放承诺,推动制造业研发、管理咨询、养老服务、专业设计等服务承诺逐一落地。开展服务具体承诺表由正面清单向负面清单的转换,按照协定承诺在协定生效后6年内尽早完成。为区域内各国投资者、公司内部流动人员、合同服务提供者等各类商业人员及其随行配偶和家属的跨境流动提供必要的便利。(商务部及各有关部门、各地方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6. 提升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履行好协定投资负面清单承诺,确保开放措施落地到位。推动完善全国版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版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落实好“十四五”规划纲要关于有序推进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开放的部署,在确保国家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大开放。(各有关部门、各地方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7. 提升对外投资便利化水平,提高对外投资质量效益。推动企业参与区域产业链供应链重塑,引导对外投资绿色低碳发展。推进对外投资便利化,推广使用电子证照。高质量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提高合作区与国内园区协同发展水平。加强对外投资保护,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各有关部门、各地方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8.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按照RCEP知识产权规则,为著作权、商标、地理标志、专利、外观设计、遗传资源、传统知识、民间文艺和商业秘密等提供高水平保护。完善国内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打击盗版、假冒等侵权行为。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司法保护、社会共治的有效衔接。研究制定跨境电子商务知识产权保护指南。强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加强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和维权援助。按照RCEP规定推动加入知识产权领域国际条约。(商务部、中央宣传部、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知识产权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各地方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行业资讯

国内视界:官方发布

—47—

9. 高水平履行电子商务规则。推动跨境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推进数字证书、电子签名的国际互认。加强电子商务消费者保护和个人信息保护。鼓励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全球化经营,完善仓储、物流、支付等全球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深化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支持各综合试验区结合本地实际创新发展。鼓励引导多元主体投入建设海外仓。积极发展“丝路电商”,与更多RCEP成员国开展电子商务务实合作。(商务部及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促进制造业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
10. 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结合RCEP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开展技术改造,推进制造业补链强链,强化资源、技术、装备支撑。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建设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鼓励企业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强设备更新和新产品规模化应用。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各地方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11. 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结合RCEP实施,推动各行业、各地区,以及广大企业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不断提升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水平,增强对外贸易质量效益。推进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强化协同发展、集成服务、互联互通。以质量提升加强我国在RCEP区域中的市场参与能力。(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商务部、各地方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12. 加强高端产业链合作和制造业项目合作,培育多元化全球供应链网络。充分发挥我国产业和市场优势,在RCEP区域内积极推动企业围绕共同关心的产业链供应链环节开展紧密合作,促进企业开展研发和技术交流,进一步推动高端产业链优势互补、深度融合。加强绿色产业链合作,推动建立绿色制造国际伙伴关系。(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按职责分工负责)
13. 健全产业开放安全保障体系。密切关注区域市场深度开放引发的贸易风险,发挥多主体协同作用,加强预警监测和法律服务。依法运用贸易救济措施维护产业安全。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开展贸易调整援助工作,推动建立贸易调整援助制度。(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海关总署、各地方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推进国际标准合作和转化,提升标准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14. 积极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快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标准化体系。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加强标准化工作统筹协调。对接国际标准,推进重点领域标准制修订,增加国家标准有效供给,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标准有效衔接,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市场监管总局负责)
15. 加大对适用的国际标准的采标力度,提升转化率。聚焦RCEP成员国重点贸易领域需求,积极开展国际标准的适用性分析和关键技术指标比对,提出采用国际标准重点领域,加快采用国际标准,提升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一致性。 根据RCEP区域内标准

行业资讯

—48—

协调的需要,对国家采标标准立项申报项目实施审评快速程序。(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按职责分工负责)
16. 加大参与国际标准制订和对接力度,加强行业交流合作。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积极参与关键领域国际标准制订。鼓励我国标准化专家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支持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检测机构加强与RCEP成员国交流合作,共同开展国际标准研制。利用国家标准化委员会与RCEP成员国建立的标准化合作机制或签署的标准化合作协议搭建平台。(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按职责分工负责)
17. 推动标准协调和合格评定结果互认合作。开展RCEP成员国标准化体系及合格评定程序研究,促进标准协调、合格评定结果互认。支持合格评定机构结合区位优势,与RCEP成员国合格评定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并建立灵活高效的合格评定结果互认模式。积极开展RCEP标准化协调推进关键技术研究,及时汇总发布RCEP成员国合格评定市场准入制度及相关调整信息。(市场监管总局负责)
(四)完善金融支持和配套政策体系。
18. 进一步提升贸易投资的金融服务质效。结合RCEP实施,鼓励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和商业可持续性原则,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外贸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贸企业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优化对外贸领域小微、民营企业的信贷信保产品和服务。(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商务部按职责分工负责)
19. 提高人民币结算对贸易投资发展的支持作用。推动RCEP区域内贸易投资活动更多使用人民币结算,帮助市场主体降低汇兑成本,规避汇率波动风险。持续优化政策安排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人民币跨境使用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引导金融机构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支持金融机构创新人民币交易、投资、避险产品,为市场主体提供便捷高效的跨境人民币金融产品和服务。(人民银行负责)
(五)因地制宜用好RCEP规则,提升营商环境。
20. 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各地方要严格实施与RCEP强制性义务对应的国内法律法规规章。以RCEP鼓励性义务作为进一步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抓手,不断提高地方治理能力。充分发挥RCEP作用,提升贸易投资环境,促进对外贸易和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区域内资金、人才。地方可依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自身优势,就高质量实施RCEP探索经验,在本省(区、市)辖区内有条件的地方建立示范区,带动提升本省(区、市)整体实施协定的效果。(商务部及各有关部门、各地方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1. 结合地方优势和特点抢抓机遇。强化地方政府服务功能,深入细致研究当地产业优势和RCEP国别市场机遇,指导企业开拓RCEP成员国市场,重点推动优势产品出口。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鼓励支持企业完善重点市场营销渠道。培育建立地方营销服务平台,构建国际物流供应链服务保障体系,提升物流水平。鼓励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加强外资企业服务保障。(商务部及各有关部门、各地
23. 发挥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和RCEP的叠加效应。落实好海南自由贸易港相关方案集各方面诉求,加强地方和产业对RCEP实施工作的参与。及时查找、分析和解决实施中

行业资讯

国内视界:官方发布

—49—

方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2. 帮助中西部等地区提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鼓励中西部和东北重点地区加强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建设,积极发挥当地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级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加工贸易产业园等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作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特别是加大加工贸易承接力度。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通过北部湾国际门户港、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等重要枢纽,拓展面向RCEP成员国的经贸合作服务功能。落实《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适时修订鼓励类产业范围,规范企业享受税收优惠的申报程序。(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各地方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3. 发挥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和RCEP的叠加效应。落实好海南自由贸易港相关方案和政策措施,深入研究RCEP规则条款及缔约方市场准入承诺,推动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制造业等方面更快发展。实施好海南自由贸易港跨境服务贸易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商务部、海南省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4. 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积极推动制度创新。推动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创新的政策措施。制定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跨境服务贸易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商务部及各有关部门、相关地方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5. 促进边境贸易发展。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继续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边境口岸通行能力。加快双边检验检疫议定书签署,扩大边境贸易进口商品品种。优化边境贸易检验检疫流程。鼓励边境地区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发展,促进边贸电商市场融合发展,为边贸企业提供通关、物流等优质服务,培育面向国内外的边境地区商品市场和商贸中心。(商务部、海关总署及各有关部门、各边境省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持续深入做好面向企业的配套服务。
26. 建立自贸协定实施公共服务平台。强化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网服务企业的功能,便利企业了解和查询关税优惠、原产地操作、服务投资开放、知识产权、电子商务等规则,就RCEP提供咨询服务,提供知识产权数据接口等服务支撑。鼓励地方积极开展自贸协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努力为企业提供优惠关税政策、原产地证书申领、通关便利化、服务投资咨询、商事仲裁解决、商业保理等自贸伙伴贸易投资一站式解决方案。(商务部、中国贸促会、各地方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7. 发挥驻外经商机构对企业在海外的服务功能。在RCEP区域的中国驻外经商机构要加大对当地中资企业用好协定的支持力度,鼓励当地中资企业商(协)会充分发挥提供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服务等方面作用,为企业在当地开展业务合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供咨询帮助。(商务部负责)
28. 增强展会等平台对贸易投资发展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展会平台服务企业的作用, 扩大面向RCEP国家

行业资讯

—50—

的贸易投资促进和推广,鼓励相关地方利用现有展会活动,更好带动与RCEP国家的对外贸易、双向投资和技术交流。(商务部负责)
       29. 持续做好宣传培训。建设解读RCEP规则和指导实际操作的专家队伍。通过相关部门自主组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微企业的培训力度,结合各地特点和实际需要开展针对性培训,着力提升中小企业对RCEP规则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商务部、财政部、中国贸促会、全国工商联、各地方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30. 加强RCEP实施效果跟踪。深入开展调研,广泛收集各方面诉求,加强地方和产业对RCEP实施工作的参与。及时查找、分析和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改进实施方法,提升企业利用RCEP的便利性,用足用好优惠措施。(商务部、各地方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组织实施
      各有关部门、各地方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全面做好RCEP实施相关工作的重大意义,加强部门联动、央地协同,按照职责分工抓好贯彻落实,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将RCEP实施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商务部
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人民银行
海关总署
市场监管总局
2022年1月24日

行业资讯

国内视界:官方发布

—51—

商务部:将制定适用于所有
自贸试验区的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

来源:国新办举行坚持稳字当头 推动商务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

去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央深改委第二十次会议,在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了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成效,对下一步自贸试验区的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商务部会同相关的部门和地方,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在自贸试验区建设方面又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
第一个进展,是进一步开放市场准入,在跨境服务贸易领域制定了第一张负面清单——海南自由贸易港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这个负面清单实现了我国跨境服务贸易管理模式的一个重大突破,为推动跨境服务贸易领域扩大开放迈出了重要一步。
第二个进展,是进一步压缩了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自贸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第一张是2013年,经过六次修改到2020年变成了30项特别管理措施,去年进行了第七次修改,把30项又降到27项,这是在投资领域的进一步扩大开放。
第三个进展,出台了一批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措施。专门出台了一个文件,有19条措施,包括提升贸易投资、国际物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便利度、探索司法对贸易投资便利的保障功能方面,赋予了自贸试验区更大的改革自主权。我国还出台了加强自贸试验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强化公平竞争等政策文件。

行业资讯

—52—

      第四个进展,形成了一批新的制度创新成果。自贸试验区不只是为了特定区域的发展,更重要的要为国家试点,创造出好的经验用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去年推出新的一批18个最佳实践案例,自贸试验区已经累计推广制度创新成果达到了278项。
       第五个进展,自贸试验区本身得到发展。举一个例子,自贸试验区为外贸外资基本盘的稳定作出了贡献。去年21个自贸试验区利用外资增长19%,比全国高出了4.1个百分点。外贸进出口增长29.5%,比全国高出8.1个百分点。自贸试验区面积很小,但是占到全国利用外资的18.5%,全国进出口的17.3%。
今年,我们将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采取措施推动自贸试验区的高质量发展。
        一是推动在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包括申请加入CPTPP和DEPA,我国将对照这些高标准的自贸协定,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电子商务、知识产权这些领域加大探索力度,推动制度型开放。
        二是推动出台实施自贸试验区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去年我国出台了海南自由贸易港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今年在此基础之上,准备制定适用于所有21个自贸试验区的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这就扩大了开放的范围,为未来更大领域内的开放积累经验。
       三是进一步支持外向型产业的发展,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作出贡献。会有针对性地指导自贸试验区围绕各自的战略定位,立足于当地的实际和比较优势,开展全产业链的开放创新,加强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完善外贸外资的服务体系,吸引产业链全球要素资源,加快优势外向型产业集聚,使得自贸试验区在发挥高水平开放方面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四是进一步形成新的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指导自贸试验区发挥首创精神,加强差异化探索,总结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这些制度创新成果,首先要求要在省里先行先试,条件成熟的形成第七批改革试点经验,报国务院批准以后,在全国推广。

行业资讯

国内视界:官方发布

—53—

商务部办公厅印发用好服务贸易创新
发展引导基金支持贸易
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通知

来源:商务部网站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跨周期调节进一步稳外贸的意见》(国办发〔2021〕57号),更好发挥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以下简称服贸基金)作用,近日,商务部办公厅印发《关于用好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支持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通知》,鼓励以融资新途径支持贸易新业态新模式。
服贸基金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基金,由商务部、财政部战略指导,是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设立4年来,为探索拓宽外经贸领域融资新途径、带动社会资本支持服贸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通知要求,各地商务部门要结合外向型企业特点,用好服贸基金等直接融资手段,推动金融信保机构与服贸基金合作开展金融服务创新,积极为外向型中小企业融资纾困解难。
通知指出,要聚焦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发展新动能,鼓励地方相关基金及社会资本与服贸基金协同配合,加大对新业态新模式的投资力度,支持海外仓、跨境物流等跨境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数字贸易企业,推动老字号优质服务“走出去”。
通知提出,鼓励各地与服贸基金加强信息沟通、建立工作联系、积极引荐项目、组织参加各类投融资活动等,扩大服贸基金影响力,支持其更好落实国家战略。
附件:商务部办公厅关于用好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支持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通知.wps
商务部办公厅关于用好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
支持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通知
商办财函〔2022〕4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商务主管部门:
2022年1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跨周期调节进一步稳外贸的意见》(国办发〔2021〕57号),提出“积极利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等,按照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促进海外仓高质量发展”。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以下简称服贸基金)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支持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拓展企业和项目融资渠道,做好跨周期调节,促进对外贸易平稳发展,现将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行业资讯

—54—

一、高度重视发挥服贸基金作用
服贸基金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基金,是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在外经贸领域引入融资新模式、带动社会资本支持服贸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地要高度重视发挥服贸基金作用,探索以多种方式开展与服贸基金合作,以融资新途径支持贸易新业态新模式。
二、用好直接融资手段为外向型中小企业纾困解难
外向型中小企业普遍轻资产、可抵押物少,通过银行信贷等传统方式融资较难,但其具备商业模式新、增长潜力大等特点。各地要充实外向型中小企业融资支持手段,拓宽融资渠道,推动商业银行、出口信保等机构与服贸基金合作开展金融服务创新,整合金融资源,满足外向型中小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建立支持创新发展的投融资生态圈。
三、聚焦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发展新动能
跨境电商、海外仓、数字贸易、云外包等新业态新模式是贸易发展的有生力量,也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趋势。加快发展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有利于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培育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地方相关基金及社会资本加强与服贸基金的协同配合,加大对新业态新模式的投资力度。支持构建适应跨境电商发展的配套服务体系,支持提高海外仓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优化完善布局,发挥“蓄水池”作用,帮助中小微外贸企业借船出海;支持跨境物流服务商发展壮大,促进国际物流体系建设。支持培育数字贸易企业和项目,孵化国际化数字贸易提供商。引导符合条件的代表性领域老字号企业创新开展服务贸易,推动老字号优质服务“走出去”。
四、积极支持服贸基金做好项目对接
鼓励各地商务主管部门与商务部相关司局加强信息沟通,与服贸基金建立工作联系,加大对新贸易新经济代表性强、发展潜力大、引导带动作用明显的企业和项目的引荐力度。组织参加相关贸易投融资论坛、研讨会、项目对接会等各类活动,扩大服贸基金在外经贸领域影响力,支持服贸基金更好落实国家战略。利用多种渠道向服贸基金推荐企业,动员符合条件且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在项目库网站(https://fmfund.cmft.com)填报项目信息,助力对外贸易企业,特别是中小服贸企业开展股权融资。
联系人:财务司戴晓琼 服贸司敬艳辉
电 话:010-65198453 010-85093368
邮 箱:daixiaoqiong@mofcom.gov.cn
jingyanhui@mofcom.gov.cn
商务部办公厅
2022年3月2日

行业资讯

国内视界:官方发布

—55—

商务部: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
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来源:商务部网站

1月13日,商务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束珏婷表示,
近年来,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21年1-11月进出口总额20428亿元,同比增长13.5%。其中,出口增长18.1%,进口增长8.3%。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保持稳定增长,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是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近年来我国新兴服务业发展较快,服务供给的质量、效率和出口竞争力显著提升,为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增长动能。去年前11个月,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增长23.3%,知识产权使用费出口增长29.3%,其他商业服务出口增长14.2%。
二是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催生了大量数字化需求。视听服务、医疗、教育、网上零售等在线提供与线上消费大幅增长,去年前11个月,个人文化娱乐服务进出口增长11.8%;随着数字支付手段的大量运用,金融、保险等服务进出口分别增长30.3%和8.2%。
三是服务贸易领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稳步推进,122项具体举措中110项已落地实施,落地率超过90%;支持服务外包和特色服务出口基地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陆续推出,服务贸易国际合作不断深化;服务业外资准入持续放宽,营商环境继续改善,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进一步呈现。
2022年,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国际环境依然复杂严峻,仍面临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同时,我服务领域开放水平不断提升,数字化进程逐步加快,包括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在内的服务贸易趋稳向好的总体态势没有改变。下一步,我们将稳步推进《“十四五”服务贸易发展规划》实施,加快服务贸易制度型开放步伐,建设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打造数字贸易示范区,继续办好2022年服贸会,完善服务贸易国际合作与促进机制,推动服务贸易开放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

行业资讯

国内视界:权威解读

—56—

王文涛部长《求是》刊文:以高水平
对外开放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来源:求是网

《求是》杂志2022年第2期刊登商务部党组书记、部长王文涛署名文章《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全文如下: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深刻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我国发展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制度型开放;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任务,生动体现了党中央实施更加积极主动开放战略的坚定信念。面向未来,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定不移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
一、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

—57—

行业资讯

国内视界:权威解读

行业资讯

—5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中国越发展,就越开放,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
有利于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利于促进深层次改革,打通“断头路”,疏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强调,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不会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的决心不会变。图为2021年11月2日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场馆——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南广场。 中新社记者 殷立勤/摄

从生产看,通过对外开放,可以引入高端生产要素和短缺资源,弥补国内生产所需,推动技术进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2020年,我国技术进口合同金额约2200亿元,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约4.7万亿元,集成电路进口额约2.4万亿元,原油和天然气进口额近1.5万亿元,农产品进口额约1.2万亿元。
从分配看,通过对外开放,加速了我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提供了就业,提高了收入,既有利于做大“蛋糕”,又有利于分好“蛋糕”。改革开放40多年来

外贸外资企业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超过2亿人,其中8000多万是农民工。
从流通看,通过对外开放,可以促进效率提升,解决内部循环不畅等问题。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流通业还存在成本高、效率低、标准不统一等短板弱项。2020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比率为14.7%,比美日等发达国家高5—7个百分点。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可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使国内流通企业在国际竞争大潮中不断提升效率、发展壮大。
从消费看,通过对外开放,可以提供优质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比如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带来了“最小心脏起搏器”、“最灵活的手术机器人”、“智能清洁机器人”、“会说话的智能锅”、优质农产品和消费品等,助推国内消费升级。
 事实上,没有开放的促进带动作用,国内大循环就会成为“独轮车”。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国际大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能够推动形成我国经济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有利于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同时,更好发挥开放的作用,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不仅要畅通国内大循环,还要提升国际大循环,以国内大循环牵引国际大循环,国际大循环促进国内大循环,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上形成良性循环。
推动市场相通的良性循环。一方面,不断扩大出口,优化国际市场布局,促进贸易创新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扩大进口,释放内需潜力,把强大国内市场打造成自身发展的主引擎、共同发展的加速器。例如,第四届进博会盛况空前,有127个国家和地区的2900多家企业参展,进博会已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示范窗口”。
推动产业相融的良性循环。一方面需要高质量“引进来”,通过不断扩大市场准入,营造良好营商环境,让外商在中国安心、放心、有信心;另一方面需要高水平“走出去”,推动我国企业深度参与国际分工,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打造更加开放、更具韧性、更有活力的产业链供应链。就前三届进博会而言,带动外资项目622个,投资额约305亿美元。
推动创新相促的良性循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是我们的成功经验。比如高铁、智能手机等,都体现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我国科技创新进步很快,但不少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差距,需要继续借鉴国际经验,在开放合作中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
推动规则相联的良性循环。促进国内规则与国际规则的有效衔接,注重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有效提升我国对外开放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有利于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既为中国经济发展开辟国际空间,又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增添新动力。

—59—

行业资讯

国内视界:权威解读

开放合作是促进疫情防控和疫后经济复苏的关键。新冠肺炎疫情对各国经济造成冲击。中国率先控制住疫情,是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既对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又促进了国际抗疫合作。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了约3700亿只口罩、超过40亿件防护服、超过80亿人份检测试剂、超过20亿剂新冠疫苗。当前,世界经济复苏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仍然较多,更需要各国扩大开放合作,互为发展动力。
开放合作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开放融通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人为“筑墙”、“脱钩”违背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则。中国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将为世界带来“开放红利”,既可让世界各国分享中国强大国内市场的“蛋糕”,又能以中国开放促进世界共同开放,做大国际市场的“蛋糕”,增加共同发展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
二、我国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多重优势
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危和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必须具备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我们要看到,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我国已经拥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经济韧性不断增强,综合优势不断凸显。
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当今世界最稀缺的资源是市场。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国内市场,是我国的巨大优势。从现实看,我国市场持续扩大。尽管受疫情影响,2020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然达到39.2万亿元,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等蓬勃发展,服务消费占“半壁江山”;连续4年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累计成交额超过2700亿美元,为全球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从长远看,我国市场空间巨大,预计未来10年累计商品进口额有望超过22万亿美元。我国市场成长性好,中等收入群体还将不断扩大,消费结构还将持续升级,将为我国经济发展开辟新空间,为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坚实基础。
全产业链的竞争优势。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的领先优势日益凸显,在全球产业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全产业链提供了强大的供给能力,既可优化国内大循环,又可支撑带动国际大循环。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工业体系最为健全的国家,完整产业链优势无可替代。纺织服装鞋帽、玩具箱包等传统产业在全球具有优势;电子电气设备、机械设备等中高端产业正加速由加工组装转向零部件生产环节;高铁及光伏等新能源发展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技术、价格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我国规模配套优势可大大降低企业成本,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近年来,虽然我国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但综合考虑生产效率、要素资源供给、基础设施、综合配套等因素,我

行业资讯

—60—

国制造业仍具有明显优势。全产业链优势具有“虹吸效应”,可汇聚全球要素和资源,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为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筑牢安全屏障。
      科技创新的潜在优势。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其中加快科技创新是关键。近年来,我国在关键科技成果、科技体制改革、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进步,科技创新具有良好基础。人才上,每年有近1000万大学毕业生,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居世界首位;投入上,2020年研发经费支出达2.4万亿元,是2012年的2.4倍;技术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既可放大我国优势,也可增强回旋余地;产业上,人工智能、5G等新兴产业与发达国家处于同等竞争水平;市场上,我国强大的国内市场,可迅速成为新技术的“应用场”、“推广场”;体制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重点攻关项目“揭榜挂帅”,谁能干就让谁干,将激发出澎湃创新活力。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信息,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5年的第29位上升至2021年的第12位,科技创新的优势正在集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加速发展,国家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为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强大动力。

中国市场是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2021年5月,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在海南举办,有利于世界各国共享中国市场机遇,有利于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也有利于中国为世界提供更多优质消费品。图为2021年10月30日,在位于海南省海口市日月广场的海控全球精品免税城,游客在选购免税商品。 求是图片 王程龙/摄

—61—

行业资讯

国内视界:权威解读

党的领导的制度优势。一百年风雨兼程,我国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积累了发展经验,彰显了制度优势。制度优势优在党的领导、举旗定向。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着眼长远谋划发展。制度优势优在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制度优势优在团结一致、勠力同心。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果断决策,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经济率先复苏,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一枝独秀。党的坚强领导是我们的最大底气,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是我们的制胜法宝,为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根本保障。
三、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要举措
经济全球化时代,内外循环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站在新起点上,只有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才能顺应时代大势,赢得发展主动。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中美元首视频会晤等重要场合多次强调开放的重要性,在第四届进博会上提出了“三个不会变”和“四个坚定不移”,表明了中国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一贯立场和坚定信心。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决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胸怀“国之大者”,坚定不移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推动内外需协调发展。我国市场规模和内需潜力巨大。我们将进一步扩内需促消费,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加快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加快构建对接产销、贯通城乡、联通内外的高标准现代商贸流通网络;补齐流通设施短板,发展流通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提升跨境物流能力,促进国内外市场更好联通。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强化贸易领域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和业态创新,推动进口与出口、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贸易与双向投资、贸易与产业协调发展,大力发展数字贸易、绿色贸易,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发挥好重要展会平台作用,推动平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办好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消博会等重大展会,放大综合效应,增加优质产品进口,与世界共享中国大市场,不断满足产业升级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加快推进制度型开放。制度型开放是我国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继续放宽市场准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农业和制造业全方位开放,有序扩大电信、医疗等服务业领域开放。扩大鼓励外商投资范围,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健全外资服务体系,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高质量发展,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行先试作用,出台自由贸易试验区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赋予更大改革自主权,加大开放压力测试,持续释放改革开放红利,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

行业资讯

—62—

建设。统筹好开放和安全,推动形成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当今世界,一家独大、赢者通吃的路越来越走不通,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世界共同面对,越来越多的议题需要各国加强协调。要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统筹考虑、谋划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共建“一带一路”,聚焦发力点,塑造新结合点。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秉持绿色、开放、廉洁理念,深化经贸领域务实合作,提升贸易畅通水平,提高投资合作质量,加强国际合作,讲好中国故事。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支持中欧班列发展,打造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高水平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推进第三方市场合作,促进合作共赢。深化疫苗合作,推动在全球范围内公平合理分配,确保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共同弥合“免疫鸿沟”,助力构筑全球免疫屏障。

港口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在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图为2021年9月11日,桥吊林立的上海港洋山深水港作业繁忙,多艘大型集装箱船停泊在码头装卸货物。 人民图片 计海新/摄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中国将积极参与多双边区域经贸合作,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动国际规则更加公正合理,不断丰富新形势下多边主义实践。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改革,推动世界贸易组织第12届部长级会议取得积极成果,保障发展中国家权益和发展空间。不断提升国际合作水平,积极参与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机制合作,加强贸易和投资、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领域议题探讨,贡献更多维护自由贸易、加强开放合作的中国智慧。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加快出台《关于高质量实施RCEP的指导意见》,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加快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构建新型国际经贸关系,推进大国协调合作,深化同周边国家经贸关系,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扩大互利共赢,积极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63—

行业资讯

国内视界:权威解读

去年我国研发投入约2.79万亿元
 基础研究经费比上年增长15.6%

来源:中国政府网、人民日报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数据显示:根据初步测算结果,2021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以下简称“研发投入”)达27864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增速比上年加快4.0个百分点,延续了“十三五”以来两位数的增长态势。按不变价计算,研发投入增长9.4%,高于“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年均增长不低于7%的预期目标,实现良好开局。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创新动能有效增强,以及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和项目管理等激励政策不断完善、落实到位,进一步激发了研发主体的投入热情。”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统计师张启龙介绍。
研发投入强度再创新高。2021年,我国研发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达到2.44%,比上年提高0.03个百分点。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1年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132个经济体中位列第十二位,较上年再提升两位,稳居中等收入经济体首位;自2013年起,我国排名保持持续稳定上升势头,9年间提升了23个位次。
基础研究投入恢复到疫情前增长水平。2021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中,基础研究经费为1696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增速较上年加快5.8个百分点,恢复到疫情前两位数的增长水平。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比重达到6.09%,比上年提高0.08个百分点。(记者 陆娅楠)

行业资讯

—64—

“十四五”行业发展规划指明方向
——以创新驱动重塑旅游业

来源:经济日报

受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和防控政策影响,2021年旅游市场表现疲软,市场预期的“报复性增长”并未到来,行业发展亟需提振信心。
日前,《“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公布,科学研判了“十四五”时期大众旅游进入全面发展阶段所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围绕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为加快建设旅游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
“《规划》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旅游业的高度重视,这对于正在经历最艰巨挑战、最漫长复苏和最深刻变革的旅游业而言,无疑是现阶段最大政策利好。”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说。
迎来大众旅游时代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是在过去两年,也是‘十四五’前半段旅游业发展最大的影响因素,但从总体上看,旅游业仍处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戴斌表示。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旅游消费已经成为我国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期间我国年人均出游超过4次,旅游成为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的刚需。
“我国人均GDP已超1.2万美元,人们在精神、文化、休闲层面的消费占比将不断升高,旅游业市场规模、社会价值将长期利好。”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副院长邓宁说,这正是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坚实的市场基础。
在疫情期间,微旅游、微度假成为行业热词和市场主体创新的重要方向。虎年春节假期,本地游、周边游的热度不减。“增长的意愿、升级的消费和下沉的市场,是旅游业复苏的信心所在,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所在。”戴斌说。
按照《规划》判断,“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全面进入大众旅游时代。这不仅意味着出游人群将进一步扩大,出游频次将进一步增加,更意味着人民群众的旅游消费需求发生了改变,将从低层次向高品质和多样化转变,由注重观光向兼顾观光与休闲度假转变。
需求的改变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如何从供给侧发力,更好满足大众旅游消费需求,让旅游有效供给、优质供给、弹性供给更为丰富?《规划》从完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拓展大众旅游消费体系等方面明确了“十四五”旅游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65—

行业资讯

国内视界:权威解读

“满足大众旅游新需求,需有更完善的基础和配套设施支撑,更富有吸引力的消费场景、更高质量的产品创意和服务,需要依靠科技赋能带来更多虚实结合的全新体验,也需要推动文旅进一步融合,带给消费者更丰富的选择。”邓宁说。
“全面进入大众旅游时代,需用新理念、新思维将旅游要素融入更多领域,凝聚更多力量,推动‘旅游+’发展,以此对接更加多层次、多样化的旅游消费需求。”河南大学文化产业与旅游管理学院教授陈楠表示。
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疫情给旅游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凸显创新对于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依靠创新体制机制、应用先进技术,旅游业的管理效率大幅提升,旅游企业经营方式作出调整,全新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应运而生……困境之下,创新成为重塑旅游业的重要力量。
“过去40年,旅游业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并不完全是资源开发和市场创新的结果,而是享受了开放和人口红利。即使没有疫情,传统红利窗口也会关闭。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正在取代传统的自然、历史和人文资源,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新动能。”戴斌告诉记者。

“《规划》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十四五’旅游业发展的重点任务,标志着我国旅游发展方式发生了重大调整,即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不仅是个实践问题,也是个理论问题,需要从业者认真思考,精心布局。”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教授张辉说,我国旅游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注重技术创新以外,尤其要关注制度创新,从需求侧入手,通过制度创新释放消费需求,同时要研究管理创新,更好发挥协会、商会等组织的作用。

行业资讯

—66—

“高度重视创新驱动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旅游业亟需从资源、资本等初级要素驱动向高技术、高素质人力资本驱动转变,加快推动新技术在旅游领域的应用普及,同时要用新技术改造传统酒店、景区、饭店等业态,为传统产业赋能。”中国旅游研究院战略研究所博士韩元军说。
“旅游的多元性与综合性,决定了旅游业创新是个广泛的概念,包括资源利用、产品设计、服务理念、跨界融合、消费场景、科技运用等诸多方面。”邓宁说,总体而言,其核心是利用科技,特别是“互联网+”驱动旅游这一传统业态实现数字化转型,一方面创造新的旅游场景和体验,另一方面提升各环节效率和效能。
构建全国旅游空间新格局
“综合考虑文脉、地脉、水脉、交通干线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统筹生态安全和旅游业发展,以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和丝绸之路旅游带、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沿海黄金旅游带、京哈—京港澳高铁沿线、太行山—武陵山、万里茶道等为依托,构建‘点状辐射、带状串联、网状协同’的全国旅游空间新格局。”《规划》首次站在全国层面从空间角度对我国旅游业发展进行了整体布局。
陈楠表示,构建旅游空间新格局是综合考虑了自然、人文、生态、交通、经济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结果,将旅游业从全国层面布局,说明旅游业在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旅游业不仅将发挥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还将为建设文化强国、展示全新的中国形象贡献更大力量。”
专家表示,优化旅游空间布局是一个长期过程,从区域范围看,要完善交通等设施,发挥目的地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各具特色、相互补充的联动发展;从城市层面看,城乡规划要充分考虑生活休闲布局,实现旅游精细化、特色化提升。
邓宁认为,目前我国旅游发展在区域上还存在不平衡的问题。“对东、中、西部的差异化发展定位应更加明晰,对旅游的区域性特征及目的地类型需进一步明确,对疫情发生后异地旅游与城市周边休闲旅游的格局变化需要更加关注。”他表示,《规划》的出台将针对现存的问题,加快构建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旅游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记者 张雪)

—67—

行业资讯

国内视界:权威解读

稳中提质 多措并发
中国服贸新年展新颜

在全球服务贸易仍未走出疫情阴霾的2021年,中国服务贸易复苏脚步越走越稳、越走越快。2022年,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重点工作有哪些?
2022瞄准稳中提质
在商务部日前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相关负责人透露,2022年,商务部将重点做好几个方面工作:一是会同有关部门扎实推进实施《“十四五”服务贸易发展规划》,落实好各项任务举措。二是研究推动出台一批新的政策措施,大力促进数字贸易、技术贸易、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三是探索服务贸易制度型开放路径,推动出台全国版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四是持续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各项政策举措落实见效,总结推广更多制度创新成果。五是遴选试点成效显著的地区,升级建设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大力发展数字贸易,打造数字贸易示范区,促进科技、制度双创新。六是推进特色服务出口基地体制升级扩围,完善基地管理制度和促进体系,落实支持基地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
实际上,商务部此前召开的全国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就对2022年重点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会议强调,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努力实现服务贸易稳中提质。启动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在全国推进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高质量办好2022年服贸会,大力发展数字贸易,高标准建设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系统推进特色服务出口基地提质升级扩围等。
对此,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郑伟分析,从会议内容可以看出,2022年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将从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推动服务贸易全面扩大开放。在商业存在方面,2022年我国大概率将继续删减和降低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中涉及服务业的特别管理措施,助力商业存在模式的服务贸易加速开放。在跨境服务贸易方面,2022年,全国版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版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有望出台实施,这将助力我国跨境交付、境外消费、自然人移动三种模式的服务贸易在更大范围加速发展。
第二,着眼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一是国家将大力推动以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为主力的新兴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助力我国服务贸易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二是大力发展数字贸易,鼓励数字技术、数字产品、数字服务、数据信息等作为标的物开展跨境交易。三是数字赋能传统服务贸易,利用数字技术赋能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助力其提质增效。四是鼓励服务领域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培育服务出口新动能。

来源:国际商报

—68—

行业资讯

第三,强化服务贸易平台载体建设。2022年,我国将启动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这是继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之后,又一更高水平的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平台;继续办好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为全球服务提供商搭建全方位交流、展示、合作的舞台;高标准建设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助推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加速转型升级;继续加强国家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建设,推动数字、中医药、地理信息、人力资源等特色和优势服务产业出口,加速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
2021复苏步伐加快
2021年,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全国商务系统着力推动服务领域对外开放,统筹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促进重点商贸服务业良性发展。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好于预期,服务消费稳步复苏,为“十四五”良好开局作出积极贡献。
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服务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全年服务进出口总额达52982.7亿元,同比增长16.1%;其中服务出口25435亿元,增长31.4%;进口27547.7亿元,增长4.8%。服务出口增幅大于进口26.6个百分点,带动服务贸易逆差下降69.5%至2112.7亿元,同比减少4816.6亿元,为2011年以来的最低值。
商务部服贸司相关负责人表示,2021年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主要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稳定增长。2021年,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23258.9亿元,增长14.4%。二是运输服务伴随货物贸易的高速增长大幅增长。2021年,运输服务进出口16821.5亿元,增长61.2%。三是新冠肺炎疫情对旅行服务进出口的影响仍在持续。2021年,旅行服务进出口7897.6亿元,下降22.5%。
郑伟也表示,2021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下,我国服务贸易仍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相信随着疫情逐渐趋稳,加之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2022年我国服务贸易将为世界贡献一张更为亮眼的成绩单,为世界经济企稳复苏贡献更多力量。

—69—

行业资讯

国内视界:权威解读

盛来运:逆境中促发展 变局中开新局 
——《2021年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评读

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力度,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
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实现新突破。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经济规模突破110万亿元,达到114.4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突破8万元。2021年我国人均GDP达到80976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551美元,超过世界人均GDP水平。
产业发展韧性彰显。农业生产稳中有进。2021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1%,保持较快增长。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2021年猪牛羊禽肉产量比上年增长16.3%。制造业发展向好。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31.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8%,占GDP的比重为27.4%,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稳居世界首位。2021年我国微型计算机、手机、汽车、钢材产量分别达4.7亿台、16.6亿台、2653万辆、13.4亿吨,继续保持世界第一。服务业逐步恢复。202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2%。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交通网络更加完善。2021年新建高速铁路投产里

来源:商务部网站

—70—

行业资讯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沉着应对,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奋勇前进、攻坚克难,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最新发布的《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面展现了一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取得的新成就,生动记录了奋进新征程路上取得的新成绩。
一、国民经济持续恢复,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
面对复杂国际环境、疫情和极端天气等多重挑战, 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

程、新改建高速公路里程分别达2168公里、9028公里。电力生产能力提升。2021年末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23.8亿千瓦,比上年末增长7.9%。信息通信网络不断加强,服务能力稳步提升。2021年末全国移动电话基站数996万个,其中5G基站达143万个;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13.99亿户,比上年末增加2.64亿户;全年移动互联网用户接入流量2216亿GB,比上年增长33.9%。
国际影响力继续扩大。2021年,按年平均汇率折算,我国经济总量达到17.7万亿美元,预计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超过18%,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5%左右。我国货物贸易额、外汇储备均居世界首位,服务贸易、对外投资、消费市场规模稳居世界前列,为推动世界经贸复苏、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全面改革持续深化,创新活力不断释放
为突破科技支撑短板,夯实实体经济发展基础,我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稳步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强化创新驱动,科技促发展作用日益增强,新动能培育壮大。
市场主体增加。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助企纾困政策加快落实,新的市场主体不断涌现。2021年新登记市场主体2887万户,日均新登记企业2.5万户,年末市场主体总数达1.5亿户。财政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加大。2021年新增减税降费约1.1万亿元;北京证券交易所揭牌,为创新型中小企业开辟了直接融资新天地。
创新投入加大成效显现。2021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7864亿元,比上年增长14.2%,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44%,比上年提高0.03个百分点。创新扶持力度加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纵深发展。截至2021年底,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累计设立36支子基金,资金总规模达624亿元。2021年,专利授权量比上年增长26.4%,年末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5件。
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基础前沿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成果,祖冲之二号、九章二号成功研制,在超导量子和光量子两种物理体系上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战略高科技取得新进展,“天问一号”开启火星之旅,“羲和号”实现太阳探测零的突破,“神舟十三号”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海斗一号”全海深潜水器打破多项世界纪录。2021年我国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2位。
发展新动能增势良好。新产业新产品快速成长。2021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2%,快于规模以上工业8.6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6.0%;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52.5%、37.5%。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2021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2.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24.5%。 
三、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发展协调性稳步提升
疫情冲击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凸显,我国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我国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 

—71—

行业资讯

国内视界:权威解读

行业资讯

—72—

产业升级蹄疾步稳。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2021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9%,快于规模以上工业3.3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2.4%。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2021年服务业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4.9%,高于第二产业16.5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7.2%,明显快于全部服务业。
  需求结构继续改善。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占主导。2021年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79.1%,其中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为65.4%,比资本形成总额高51.7个百分点。消费结构持续升级。2021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8%,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比上年增长17.8%,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重为44.2%,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短板弱项领域投资得到加强。2021年高技术产业、社会领域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17.1%、10.7%。
  城乡发展持续优化。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2021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72%,比上年末提高0.83个百分点。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农村居民收入继续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缩小。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快于城镇居民2.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50,比上年缩小0.06。
  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貌。统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扎实推动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我国区域发展协调性稳步提升。2021年,西部、中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上年名义增长9.4%、9.2%,分别比东部地区快0.3、0.1个百分点。 

四、绿色低碳转型加快,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顺应人民对绿水青山的向往和期盼,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巩固拓展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统筹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绿色发展底色更加靓丽。
节能减排扎实推进。2021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2.7%,重点耗能工业企业单位电石综合能耗下降5.3%,万元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3.8%。清洁能源消费占比上升。2021年,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5.5%,比上年上升1.2个百分点。污染物排放下降。2021年,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化学需氧量、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指标顺利完成年度目标。
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空气质量继续改善。2021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7.5%,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全年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占64.3%;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30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9.1%。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3641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4.9%,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生态安全屏障逐步加固。截至2021年末,全国共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74个,国家公园5个。“复绿还青”取得新成效。2021年,全国完成造林面积360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面积134万公顷;种草改良面积30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24万公顷。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2万平方公里。 
五、高水平开放纵深推进,对外经贸合作加强

—73—

行业资讯

国内视界:权威解读

      对外开放,持续拓展对外开放范围、领域和层次,致力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为全球合作发展注入新动力。
对外贸易量增质升。货物贸易规模再上新台阶。2021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9.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1.4%,按年平均汇率折算已超过6万亿美元,连续5年蝉联全球货物贸易第一位。贸易结构不断改善。2021年一般贸易进出口比重为61.6%,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额比上年增长20.4%。服务贸易增长较快。2021年服务进出口额比上年增长16.1%,其中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额增长18.0%。贸易新业态蓬勃发展。2021年跨境电商、市场采购出口额分别比上年增长24.5%、32.1%。
利用外资成绩斐然。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持续缩减,投资便利化水平提升,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广阔的市场机遇、优化的营商环境使中国继续成为引进外资的热土。2021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9%,首次突破1万亿元;其中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16.7%、17.1%,利用外资结构不断改善。
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2021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额11.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3.6%,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203亿美元,增长14.1%;中欧班列开行量超过1.5万列,增长22.0%。截至2022年1月,我国累计与147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自贸区建设扩围提效。制度型开放高地建设成效显现。2021年,综合保税区、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进出口额分别比上年增长24.3%、26.4%、57.7%。我国与协定已生效的自贸伙伴进出口额增长23.6%,高于外贸总体增速2.2个百分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为高水平开放发展带来新机遇。 
六、民生保障有力有效,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完善社会保障网,构筑起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上年实际增长8.1%,快于人均GDP增速,与GDP增速同步。脱贫县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21年,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5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1.6%,实际增长10.8%,快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教育文化体育繁荣发展。教育发展持续提升。2021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均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文化服务不断改善。2021年,我国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分别达到3217个、3671个、3317个;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6.0%。全民健身条件持续改善。2021年末,全国体育场地397.1万个,比上年末增加25.8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41平方米。竞技体育成绩亮眼。2021年,我国运动员在16个运动大项中获得67个世界冠军,共创12项世界纪录。

行业资讯

—74—

七、经济循环逐步改善,安全发展得到加强
世界经济艰难复苏,全球生产供给循环不畅,对我国经济平稳运行制约加大。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经济循环,统筹发展与安全,有效保障经济社会大局稳定。
生产流通稳步恢复。工业生产增长面扩大。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41个大类行业中,39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增长面达95.1%;统计的612种工业产品中,450种产品产量实现增长,增长面达73.5%。货物交通总体活跃。2021年,货物运输总量、货物运输周转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2.3%、13.7%;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6.8%;完成邮政行业业务总量增长25.1%,快递业务量增长29.9%。
分配消费总体改善。企业、居民、政府收入持续增长。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服务业企业利润总额分别比上年增长34.3%、13.4%;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9.6%,人均经营净收入增长11.0%;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上年增长10.7%。消费恢复性增长。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上年增长13.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6%;限额以上单位18个商品类别中,14个类别商品零售额实现两位数增长。
安全发展继续夯实。粮食生产再获丰收。2021年粮食总产量13657亿斤,比上年增产267亿斤,增长2.0%,再创历史新高。能源保供力度不断加大,生活生产用能总体得到保障。初步核算,2021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43.3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6.2%;发电量85342.5亿千瓦时,增长9.7%。金融运行总体平稳。2021年末,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14.1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3%;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长11.6%。2021年沪深交易所A股累计筹资16743亿元,比上年增加1326亿元。
2021年,我国成功战胜疫情汛情等多重挑战,砥砺前行,经济实力、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稳步提高,改革开放创新深入推进,民生福祉持续提升,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艰苦奋斗的结果,成之惟艰,需要倍加珍惜。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推进“十四五”发展的重要年份。尽管全球疫情影响仍在持续,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国内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发展韧性好、潜力足、空间大的特征没有变,经济稳定恢复和转型升级态势没有变,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条件没有变。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75—

行业资讯

国内视界:权威解读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发展 
创新活动呈良好态势

2月28日,国新办举行促进工业和信息化平稳运行和提质升级发布会。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田玉龙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介绍,这几年,工信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共同努力,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呈现加快发展态势,创新活动呈现良好态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不断夯实。培育较大型工业互联网平台超150家,平台服务的工业企业超160万家。二是转型范围不断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制造业加速融合渗透,特别是钢铁、汽车、装备、电子、石化等工业行业领域。“5G+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全国2000多个。三是转型程度不断提升。规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55.3%,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达74.7%。数字化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发展创新,开展网络化协同和服务型制造的企业比例分别达到38.8%和29.6%。
田玉龙表示,下一步主要延续前期工作,重点抓好三方面:
一是要突出重点,增强企业数字化能力。总结推广一批好技术、好做法,分行业、分领域发布有关指南和指导。培养一批优质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支持行业龙头企业搭建面向中小企业发展的数字化赋能平台。
二是要扩大应用,丰富产品供给。挖掘一批“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打造一批5G全连接工厂标杆。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进基地、进园区、进产业集群。
三是要建生态,优化数字化改造环境。进一步完善转型的标准体系。完善制造业转型的人才培训体系。通过联合金融机构,丰富数字化改造的金融产品。加强数字化转型中的数据安全保障。积极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支持北京、上海建设数据交易所。加强行业数据安全监管。

来源:国新办网站

行业资讯

—76—

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稳住经济增长大盘

➤数字经济将为中国经济全面注入新的动能和活力,数字技术将全面提升服务业和整个经济的效率水平
➤数字技术从消费、投资、技术转化和生产制造等多个方面,带来新的增长空间
➤数字服务全球化发展迅速,合乎科技与经济发展规律
➤到2025年,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部分产出合计将超过GDP总量的5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1/3
文 |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江小涓

来源:瞭望2022年第9期

  我国进入服务经济时代
  服务业在我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2012年超过制造业占比,2015年占比首次超过50%,我国进入了服务经济时代,与此同时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也开始加大。
  从国际上看,进入服务业为主的时期后,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也是相对普遍的趋势。二战以后陆续进入服务业为主时期的多个经济体,在服务业比重超过一半后,增长速度都呈现下降趋势。这种现象在经济学理论上被称为“鲍莫尔病”。这个理论研究为什么进入服务业为主的发展阶段后经济增长速度会降低。其解释是,从传统的技术进步的角度,可以将经济划为两个主要部门:一个是技术影响强的“进步部门”,在这个部门,创新、资本积累和规模经济带来人均产出的累积增长;另一个是技术影响弱的“非进步部门”,这个部门由于新技术应用甚少,劳动生产率保持在一个不变水平。“进步部门”是指那些可以应用先进技术设备、能大规模生产、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的制造业部门;“非进步部门”则主要指一些服务业,由于受技术进步影响弱,劳动生产率有限提高,当服务业成为经济主体后,就必然带来整体经济效率的下降。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一文中指出,发展数字经济意义重大,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要求,我国数字经济在“十四五”时期转向深化应用、规范发展、普惠共享的新阶段。展望数字经济在“十四五”期间的发展趋势,可以肯定,数字经济将为中国经济全面注入新的动能和活力,数字技术将全面提升服务业和整个经济的效率水平。促进数字经济全面快速健康发展,成为稳定经济大盘、继续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让中国经济预期更乐观,发展更有底气。
 

—77—

行业资讯

国内视界:权威解读

2021年9月6日,工作人员在河北石家庄举行的2021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上操作智能镜子 王晓摄/本刊

现十分困难。现在,消费端的搜索技术使消费者能够从网络上海量服务产品中选择他们各自感兴趣的。生产端和销售端的智能算法能够了解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和潜在倾向,为消费者提供更合意更有个性的产品和服务。两个因素结合,使得一项服务可以为更多消费者服务,也使得个性化服务需求满足的成本极大降低。以上两个因素结合带来服务效率的显著提升。
从经济活动的类型分析,数字技术从消费、投资、技术转化和生产制造等多个方面,带来新的增长空间。
数字服务拓展消费新空间。数字消费广泛渗透生活服务各个领域并不断创新出新的消费内容和形态。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网络视频、网络社交等新消费方式继续发展的同时,数字学习、数字医疗、数字文化以及各种数字生活场景等都快速发展,催生行业级的新型数字消费场景,为消费者带来新消费体验,为经济带来新增长点。特别是高通量低时延的5G网络和虚拟现实融合技术,将成为中高端数字消费升级的重要部分。
以数字医疗为例,以前的远程医疗主要是远程会诊,实现鉴别诊断和治疗建议两大功能。5G之后真正的远程医疗有可能实现,包括远程检查、远程手术等。积水潭医院在我国较早开始远程骨科手术,原来腰椎手术要切一个大切口,而且目视只能是二维。现在5G条件下可以三维视觉,小切口,很精准,还可以远程操作,高水平的医生在北京可以为基层医院的病人实施手术。再如远程教育, 以往主要是远程听课, 传输的

数字技术为全面提升效率
提供新动能
数字技术最显著的经济学特点之一,是能够全面显著提升服务业效率。数字经济发展的三个基础要素即现代信息网络、智能算法和数据资源,都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全新动能,促进服务业全行业提高效率。同时,通过数字生产者服务创新,向农业、制造业等各个经济领域赋能,提高各类经济行为的效率并创造出巨大的新增长空间。
数字时代服务业提高效率源自两个基础因素:一是数字技术的无尽连接能力。一个消费平台可以连接的用户数以亿计,商品和服务的内容以百万计,极大降低了服务供给和服务消费的边际成本,产生出极为显著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遍布在世界各地的消费者,可以同步在线上消费同一款基于数字技术的服务,消费者只要持有手机,在全球任何有网络的地点都能线上观赏世界各地的演出或比赛。二是数字技术的海量数据汇聚和处理能力。以往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渠道很有限,彼此发
  

行业资讯

—78—

是声音和文字。但是很多工科医科特别是职业教育,需要实验和实训,需要传输动作和行为,这在以前是非常困难的。有了5G之后,这些都可以实现,线下教育和线上教育可以做到同质等效。数字消费还能提高教育、医疗、文化等高水平资源的普惠化水平。
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技术产业化提供新投资新生产空间。最近几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中国重要的投资领域。包括5G网络和基站建设,数据中心建设,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物流、环保等领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以及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我国5G基站、数据中心在全球都是增长最快的。到2021年11月5G基站已建成139.6万个,全球70%以上都在中国,覆盖了所有地级市以上的城市,5G覆盖的终端数接近5亿,占全球比重接近80%。“十四五”期间以及更长时期,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绿色、安全可控的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仍将有巨大的投资机会和增长空间。数字领域重要产品和技术发展也将加快发展,包括传感器、量子信息、网络通信、集成电路、关键软件、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区块链、新材料等领域,软硬件一体的技术产业化都有巨大发展空间,将提升现有产业水平并催生新的规模化高技术产业。
数字生产者服务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和新动能。生产者服务是数字服务发展最迅速的领域之一。研究开发服务、金融服务、产品和建筑设计服务、软件和系统集

2021年1月20日,杭州余杭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查看舒心就医大数据,了解实时就医动态、预约就诊趋势等信息 黄宗治摄/本刊

—79—

行业资讯

国内视界:权威解读

成服务、供应链管理服务等各个主要生产者服务领域,以往线下服务都有效率低下问题。数字化极大提升了生产者服务的效率。例如银行建设服务平台,建立数字化风控体系,就能够为大量中小企业和个体户及消费者提供多种金融服务,还可以链接到需要金融服务的各个领域。大型平台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市场开拓服务。突破了中小企业的市场进入障碍,有些中小企业借助平台渠道向全世界消费者提供服务。数据服务业是近些年发展最为迅速的新服务行业,为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多种形态的数据收集、标识、计算和回嵌服务,不仅自身是高效率的服务业,而且成为实体经济数字化的基础条件和重要保障。
  数字制造和产业互联网促进产品和服务转型升级。数字生产者服务为实体经济数字化提供支撑,农业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在过去十年的起步之后将持续加速,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带来巨大增长空间并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首先是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水平持续提升,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业务数字化全面推进,全流程数据贯通,全价值链业务协同,提升企业整体运行效率和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效率。其次是产业互联网加速发展,产业互联网面临着高度差异化的行业属性,“十四五”期间,我国产业互联网处在起步后的加速阶段,能够释放出较大增长动能。要特别鼓励行业平台龙头企业开放数字化资源和能力,提供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实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大平台广泛链接拓展的共赢。农业数字化转型水平也将提升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各环节数字化水平,提升农业生产规模、品质和效率。
  数字全球化带来新机遇
  上一轮全球化主要是制造业全球分工体系的发展,数字时代服务全球化快速推进,网上内容远距离传输增加的边际成本很小,因此数字服务天然适合服务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最近几年,全球贸易和投资环境并不平顺,疫情影响也很明显,但是2021年中国和全球主要经济指标中,都是进出口增长最快,成为引领经济复苏力量最强劲的那驾马车。
  现在,全球数字驱动的服务贸易增长非常迅猛,已经占到了服务贸易的一半,其中数字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主体,尤其是ICT服务持续快速增长,表明信息服务业全球化动力持久而强大。
  数字服务全球化发展迅速,合乎科技与经济发展规律:首先是数字时代创新周期缩短,技术迭代迅速,创新应用的复杂性加大,创新合作成为必然要求;其次是数字技术发展要求最大限度连接供需双方,最大限度获得数据资源;再次是数字平台跨境连接、传递和分发成本较低,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机会更多。因此,不同主体和要素之间跨越国界的合作更加普遍和深入,共同促进数据流动、知识流动和成果扩散。
  以技术开发和产品设计为例,现在迅速涌现出多国共同创新网络,数字化的全球设计服务平台可以有几十个国家几百位工程技术人员同步以串联方式研发设计一款新产品。国内有一个跨国设计平台“橙色云”, 平台上有十多个国家、 26万名工程设计技术人

行业资讯

—80—

员,拿到一个研发项目之后分解成模块,每一个模块都从全球找最好的设计者来做,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养得起各个领域最顶级的研发团队,而这种全球合作模式能够用这样的方式来汇聚人才,用适宜的人才匹配每一项研发设计任务。
     成为经济半壁江山和主要新增长点
  我国具有发展数字经济的有利条件。数字技术为经济增长全面提供新动能,我国具备特别有利的条件。
  一是数字市场规模巨大。我们网民数全球最多,有11.4亿移动互联网月活用户,同时人均网络使用时间排在全球前列,每天移动端的上网时长达到6小时,这些用户合计提供了每天大约70亿小时的移动端线上时间,如此巨大规模的数字消费市场无人可以比拟,使国内数字产业能同时获得规模经济和竞争效应的双重优势,驱动商业模式不断创新,持续开拓新的增长空间。
  二是数字基础设施发展迅速。我国5G基站建设规模全球遥遥领先,在数百个大中型城市开启大规模商用,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已经超过10亿个,强大的通信基础设施能够建立广泛的人-人、人-物、物-物连接,高质量的数字化传输能力支撑为丰富内容在网络空间进行传递。
  三是数字企业竞争力强。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2021年,以互联网平台企业为核心的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完成业务收入15500亿元,同比增长21.2%,其中平台服务收入达到5767亿元,同比增长32.8%。在制造平台方面。世界经济论坛和波士顿咨询共同评选出的全球90户“工业4.0时代的灯塔工厂”中,有31家企业来自中国,今后若干年,我们必将出现数字时代的全球头部企业群。
  “十四五”数字产业将成为经济半壁江山和主要新增长点。按照国内习惯分类,数字经济可以分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部分。所谓数字产业化,是指那些数字及相关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主要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电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数据服务业等。所谓产业数字化,是指各类产业应用数字技术所带来的产出增长和效率提升,包括数字农业、数字制造业、数字服务业、数字两化融合等广泛的产业领域。从比重上看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分别占到数字经济的1/5和4/5左右。
  根据《“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我国数字产业化部分的增加值占GDP比重将由2020年的7.8%提升至10.0%,因此年增长率要达到GDP增长速度的2.1倍。这个速度高于“十三五”时期数字产业化部分实际增长速度,不过从当前数字技术发展趋势、数字技术产业化的趋势和我国的发展条件看,经过努力可望达到。发展规划并未对产业数字化部分的增长做出具体规定,如果产业数字化部分的增长速度也2倍于GDP增长速度(过去十年明显超过2倍),到2025年,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部分产出合计将超过GDP总量的5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1/3,数字经济将成为国民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和增量的主要贡献来源。

—81—

行业资讯

国内视界:权威解读

东西联动“算”出经济新活力

来源:国际商报

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8大算力枢纽节点和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的宏大布局,让“东数西算”迅速引发社会各界关注,频登热搜。全国两会召开期间,来自全国各地各领域的代表委员积极为“东数西算”工程的建设实施建言献策,认为“东数西算”符合加强数字中国建设的需要,将为企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释放巨大红利,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心的发展压力,有效降低东部碳排放并促进东西部协同联动,将为相关企业提供发展契机。
“在长三角布局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区域内的企业都会从中受益,将推动区域产业提质增效、提档升级,率先跨入数字经济发展的大平台。”全国人大代表,亨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崔根良表示,亨通集团地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早在十年前就率先启动了工厂智能化、制造精益化、管理信息化工厂建设,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大量数据,迫切需要最强的“算力大脑”,“东数西算”工程切中企业实际需求。
“‘东数西算’工程是贵州进一步实现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契机,也是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来自贵州的全国政协委员朱山直言,作为“东数西算”工程中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之一,贵州也是4个面向全国的非实时性算力保障基地之一,为新时期的发展增添了新引擎。
来自安徽的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表示,人工智能最重要的是数据贯穿,关键在于要素流动,需要系统性创新。芜湖数据中心集群的落地将为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注入强大动能,深入推进制造业升级。

“东数西算”红利可期
“东数西算”是中国在数字经济领域开启的一项大工程。目前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构成了“东数西算”的总体布局设计。“东数西算”的宏大布局缘何而来?又将带来哪些利好?
全国政协委员、佳都科技集团董事长刘伟表示,“东数西算”工程是优化全国数据中心建设布局的重要举措,东部地区土地、能源等资源日趋紧张,难以大规模发展数据中心。将东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可以充分发挥西部地区人口密度低、太阳能和水电资源丰富、土地广阔等优势, 缓解东部数据中

行业资讯

—82—

作为数字经济背景下的战略性工程,随着“东数西算”工程布局加速落地,红利将体现在方方面面,有利于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同时也将为百姓的数字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
协同发力稳步推进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东数西算’,都是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中央委员、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邵志清表示,“东数西算”并不是东部就不要“算”,而是东西部各有分工,分层、错位地部署算力。比如将涉及金融证券、人工智能、远程医疗、工业互联网等对网络要求较高的业务放在东部,将后台加工、离线分析、存储备份等网络要求不高的业务放在西部。
作为一项重大工程,“东数西算”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全国政协委员、启明星辰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严望佳建议,借鉴水利基础设施模式,针对数据要素建设“数利”基础设施,从而形成“数据流域化大格局”,如同水系流域一样将数据要素分布在数据流域内,让数据要素像水一样安全、顺畅地流淌在“数利”基础设施内,最终可以像使用水力和电力一样安全、便捷地使用数据要素。“全面推进‘数利’基础设施建设,以城市、主力行业和产业链为支点,而且还应遵从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步运行的‘三同步’原则,构建网络和数据综合安全体系。”
作为一项跨区域协同的重大工程,“东数西算”也需要各地方的努力。朱山

表示,在推进“东数西算”的过程中,贵州应尽快完善地方性规则体系,这对抢抓先机具有现实意义,特别是针对研究尚不充分的领域,应及时补强完善政策,提供正面指引和指导,配合有效宣传和稳定的执法尺度,打消创业创新顾虑,最大限度解决规则体系不完善引发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宁夏政协副主席马秀珍建议国家将医疗健康的行业大数据中心放在宁夏,宁夏要加大对康复数据平台建设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大力发展“互联网+康复服务”,提供远程诊疗、评估训练、辅具适配、健康监测等服务,推动算力资源向西部转移。
       针对企业应如何融入“东数西算”新机遇,刘伟建议,一是加强核心技术与自主产品研发的投入力度,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二是在研发体系上的创新,打造AI中台,不断提高产品标准化程度。三是探索出更优的AI落地场景和商业模型。四是做好定位和规划,加大创新投入,融入数字经济建设大局。

—83—

行业资讯

国内视界:权威解读

来源:国际商报

作为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数字经济”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关键词。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围绕如何推进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有效融合,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聚焦当下,着眼长远。

数字经济“出圈” 制造业加速“联姻”

数字化转型加速跑
“当前,工业互联网对制造企业的赋能、赋值、赋智作用日益凸显。”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提供了一组数据:目前,具有一定区域和行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已超过100家,连接的工业设备达到7600万台(套),平台汇聚的工业APP突破59万个,服务的工业企业超过160万家。
来自数字科技产业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也表示,当下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正处于系统化、全方位融合的关键时期。从技术方面看,数字技术不断革新,人机交互界面正在迭代,孕育着新一代互联网的发展,为数字技术和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深层动力;从产业层面看,在与数字产业融合中,制造业也正在加速转型升级,实践中充满创新活力。此外,数字治理和数字化公共服务等不断完善,为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中国进入向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阶段,面向制造强国的建设,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尤为紧迫。”作为身处制造业一线的全国政协委员,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许礼进持续关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他建议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许礼进特别强调,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难点在中小企业。在新一轮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有不少中小企业“不想融、不会融、融不了”,主要原因是“买不起、用不起”核心技术和装备。
对此,许礼进建议,可以集中建设“智能共享制造”平台,产业聚集区的中小企业只需专注研发和销售,无需自建工厂,由智能共享工厂集中提供制造服务,进而加速区内中小企业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转型升级。
马化腾亦直言,随着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不断推进,也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比如技术应用与制造业需求的适配性还不强,不同数字工具间存在“隔阂”,系统性的数字化公共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提升。

行业资讯

—84—

为此,他建议引导数字科技企业面向核心产业和重点领域进行研发,精准高效推动对“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升级的支持,加强技术标准统领以促进工具间集成打通,加强对新一代互联网的关键技术与治理规则开展前瞻研究,引导数字技术、资金等资源要素流向制造业,同时推动数字技术向更偏远地区的制造企业普及。
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目前,数字经济正迅速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除传统制造业外,新基建、智慧城市等也成为数字化发展的重点领域。
在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看来,智慧城市是数字经济的重要载体,城市数字化包括经济、治理、生活三大领域,其中经济领域的数字化是发展基础和驱动力,应该让工业互联网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周云杰建议,首先,要支持全国重点省市先行先试,以工业互联网构筑“数字经济”产业底座,将工业互联网作为串联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脉络。其次,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市打造城市级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一键在线全覆盖”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再次,要引导产业链龙头企业与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共建垂直行业平台,推动产业园区、经济开发区企业规模化开展数字化升级,提升区域制造资源共享和协同水平。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奥克斯集团董事长郑坚江则将目光聚焦于“5G+工业互联网”领域,提出支持宁波创建“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的建议。
他认为,宁波以工业立市强市,当前已形成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体系,在宁波创建国家“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将成为立足浙江、辐射长三角的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枢纽,为工业互联网集群式创新发展创造良好生态,进一步加速数字经济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与此同时,通过数字技术的深度运用还可以形成新的智能制造产业,加速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进程。科大讯飞就是深拓人工智能产业的典例。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表示,人工智能可应用于教育、医疗等各领域的产品和服务形态,同时可以开拓全新领域,比如在全球率先开展无障碍智能通信服务,不仅可以形成新通信产业,而且有助于密切国际交流,助推传统制造业出海。

—85—

行业资讯

国内视界:权威解读

来源:国际商报

作为“六稳”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稳就业备受关注。
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5%。在此基础上,报告提出了今年的就业预期目标: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
这一目标与去年的计划持平,但叠加疫情干扰、经济增速放缓因素,2022年“稳就业”任重道远。
业内专家表示,作为就业和吸纳高端人才的“蓄水池”,服务外包行业应勇挑重担,成为稳就业的实力担当,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贡献力量。
稳就业压力增大
2022年的就业形势怎么样?政府工作报告作出了研判:消费和投资恢复迟缓,稳出口难度增大,能源原材料供应仍然偏紧,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困难,稳就业任务更加艰巨。
对此,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郑伟认为,稳就业压力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不利因素叠加影响,世界经济下行导致国际社会需求下降,我国出口企业将在吸纳就业方面受到较大负面影响;二是我国今年将有超过1000万大学毕业生,高端就业人数的增长将导致我国面临较大的结构性失业风险;三是数字化、智能化已经成为全球发展趋势,其在带来效率提升的同时,也将导致替代性失业风险上升;四是根据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新常态下经济增速回落或导致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下降。
北京市海淀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企业协会理事长钟明博也有同感,他表示,“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很大,最大压力来自于消费疲软和未来预期,这种情况下稳就业的重要性,第一体现在改善心理预期,提振信心。就业稳,民心就稳,人民群众对未来就更有信心,企业就更愿意投资。第二体现在拉动消费,就业稳,收入才稳,人民群众才有可能放心地花钱消费。”
面对压力,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在两方面继续发力,以推动实现今年就业目标:一是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注重通过稳市场主体来稳就业,重视财税、金融等政策对市场主体的支持作用,清理和取消各类对吸收就业的不合理的市场主体管理政策,激励各地各级政府都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二是落实落细各项稳就业举措,延续执行降低失业和工

稳就业 服务外包如何成为实力担当?

行业资讯

—86—

伤保险费率等阶段性稳就业政策;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和就业保障,促进农民工就业,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强双创平台服务能力;完善灵活就业社会保障政策,开展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使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持稳岗和培训,加快培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急需人才,让更多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让三百六十行行行人才辈出。
服务外包勇挑重担
“服务外包作为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近年来除在服务出口方面表现亮眼外,在拉动就业,特别是高质量就业方面也一直成绩斐然。”郑伟说。
商务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底,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累计吸纳从业人员1395万人,同比增长8%,其中大学及以上学历898万人,占64.3%。2021年全年,服务外包产业新增从业人员104万人,其中大学及以上学历78万人,占74.9%。
谈及服务外包吸纳就业人才这一点,身为一名服务外包行业“老兵”的钟明博向记者娓娓道来:自本世纪初,服务外包行业兴起以来,由于其绿色低碳、环境友好,不占用土地资源和消耗其它资源等突出优点,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从2006年商务部牵头实施千百十工程,倡导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到2021年年底,从业人员由6万人增加到1300万人,新增从业人员基本上都是应届大学及职业学院毕业生。同时,在这15年间,中国的互联网产业蓬勃发展,金融、通信、能源行业的信息化、数字化发展取得长足进步,都离不开服务外包行业的人才输送。
“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2021年,在服务外包行业受职业训练后转行进入互联网、金融、通信等行业的技术人员不低于1000万人,为中国经济腾飞、中国社会的信息化、

—87—

行业资讯

国内视界:权威解读

数字化、智能化吸纳并培育了大量骨干技术人员。”钟明博列出了这组数据。
      那么,在2022年稳就业压力下,服务外包行业应如何担当?郑伟表示,2022年,在国际国内多重因素影响下,我国在稳就业方面压力较大,服务外包企业应继续在吸纳就业方面勇挑重担,作出更大贡献。
      郑伟建议,一是用好国家对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在人才培训和职工教育方面的优惠政策,助力员工拓展职业技能,提升企业引才吸引力;二是加强校企对接,做好推广宣传,让更多高校毕业生了解并融入服务外包产业;三是利用“一带一路”、RCEP等带来的发展机遇,推动企业做大做强,承接更多离岸业务,提升人才吸纳能力;四是加快服务外包转型升级,鼓励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拓宽吸纳就业“蓄水池”;五是引导服务外包梯度转移。一方面,引导ITO等传统服务外包业务向中西部转移,充分发挥传统业务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特点,提升当地就业水平。另一方面,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BPO、KPO业务,吸纳更多高端人才就业。
       “今年服务外包行业的外部环境非常好,疫情背景下数字经济逆势而行、蓬勃发展,从而释放出越来越多的外包需求,服务外包行业普遍呈现用人需求增加的现象。与此同时,很多企业也出现了招聘难现象。因此,今年应着力解决供需脱钩问题。”钟明博建议,在用人端,企业应加大人员培训投入力度,改善业务形态和管理流程,大力发展自主平台,从而降低应届毕业生进入行业的技术门槛;在供给端,各院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引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倡奋斗精神;在政府侧,应持续给企业减负,对于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共存的服务外包行业来说,相比减税,减轻社保负担更有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行业资讯

—88—

来源:国际商报

—89—

日前,国务院服务贸易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第二批“最佳实践案例”,供各地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工作中参考借鉴。
第二批“最佳实践案例”从完善管理体制、扩大对外开放、提升便利水平、创新发展模式、健全促进体制、优化政策体系6个方面编撰形成17个案例,涉及上海、深圳、苏州、石家庄、广州等试点城市以及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
2021年5月,国务院服务贸易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第一批16个最佳实践案例。“第一批案例对各地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已在更多的试点地区落地实施。”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郑伟表示,一是试点地区服务贸易发展迅猛,占全国总额的比重不断提升,对全国服贸发展的引领作用凸显;二是试点地区大胆探索扩大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总结出两批33项最佳实践案例向全国推广,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三是试点地区根据总体方案部署,着力推动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发展,推动提升我国服贸整体发展质量;四是试点地区在服务出口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大幅提升我国服务出口国际竞争力,在国际市场打响“中国服务”品牌;五是2021年9月,国务院决定在试点地区暂时调整实施7条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文件规定,从法律法规层面为推动全面深化服贸试点建设“松绑”,也为我国其他试点建设探索出一条新的支持路径。

全面深化服贸创新发展试点再进一步

在国际市场打响“中国服务”品牌;五是2021年9月,国务院决定在试点地区暂时调整实施7条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文件规定,从法律法规层面为推动全面深化服贸试点建设“松绑”,也为我国其他试点建设探索出一条新的支持路径。
在试点工作的推动下,2021年,我国服务贸易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达52982.7亿元,服务贸易逆差缩窄到2112.7亿元,充分体现了我国在服务贸易领域结构调整、出口竞争力提升等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效。
时隔不到一年,第二批案例出炉。“与第一批案例相比,第二批‘最佳实践案例’中各试点地区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在完善管理体制、推动体系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探索,取得的实践成果更多、更实,更具复制推广意义。”郑伟如是说。郑伟举例到,上海市在管理体制方

行业资讯

国内视界:权威解读

行业资讯

—90—

面进行创新,制定国际船舶登记制度,简化办事流程,有效助推跨境运输服务能级提升;深圳市、苏州市在职业资格互认领域进行探索,有效提升了自然人移动模式的开放水平;国家外汇管理局、石家庄市、广州市分别从外汇收支、知识产权保护、创办港澳子弟学校等方面开展试点,使得服务贸易往来的便利化水平大幅提升;雄安新区、深圳市、西咸新区分别从数字人民币应用、跨境医疗服务、国际教育服务方面探索新路径新模式,为上述领域的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上海市、广州市、海南省、厦门市、武汉市、威海市在建设服务贸易促进体系方面下功夫,在商事纠纷、国际仲裁、质量认证等方面加大探索力度,为我国建立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提供了新思路,作出了新贡献;济南市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分别从增值税留抵退税、支持运输服务出口方面优化政策支持体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政策层面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目前,我国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进程过半,其在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创新、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引领作用十分明显。”郑伟表示,接下来,推动试点工作方面可从五个维度着眼:探索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地区应继续在体制机制方面大胆创新,突破发展瓶颈,为我国在服务贸易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先试、积累经验;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试点地区应继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降低商业存在准入门槛,提升跨境服务贸易三种模式的开放水平;推动数字贸易发展,试点地区应把握国际数字经济发展趋势,鼓励本地数字产业做大做强,成为我国数字贸易的发展高地;升级传统服务贸易,试点地区应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探索传统服务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其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大国际人才引进,试点地区应率先加大国际人才引进力度,在从业资格、出入境便利化、资质互认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探索,吸引更多国际高端人才来华兴业。

制造业转型竞跑绿色数字化之路

来源:国际商报

绿色低碳转型和数字化转型正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工业领域如何走好绿色数字化之路?工信部部长肖亚庆此前透露,今年将出台工业领域及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发布绿色低碳升级改造导向目录。当前,相关部门研究编制的“工业互联网+双碳”实施方案正在酝酿待出。与此同时,各地也正在密集推出举措,进一步加大对企业数字化、绿色化改造的资金支持。
绿色化数字化“两翼齐飞”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建设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推进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节能降碳,强化交通和建筑节能”。同时,强调要“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培育壮大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提升关键软硬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经所财经政策研究室主任张淑翠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制造业转型需要数字化和绿色化“两翼齐飞”,因为制造业绿色化是一条集约化的发展道路,要求资源能源消耗低、污染少、科技含量高。数字化要求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大量的数字技术投入,不仅可以加速绿色化进程,而且可以提升制造业的生产效率,提升制造业发展

的质量和水平。“数字化和绿色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张淑翠说。
国家相关部门已在行动,以“工业互联网+双碳”为方向加速转型升级。据媒体报道,围绕加快新兴技术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相关部门正聚焦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等工业领域重点行业研究编制“工业互联网+双碳”实施方案,推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绿色制造。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等领域是传统制造业的重点领域,这些领域多为工业的基础领域和上游产业,也是传统的“两高一低”(高能耗、高污染、低水平)产业,绿色发展潜力较大。更为重要的是,随着近年来产业转型加快,这些产业也具备数字化和绿色化发展的基本条件,“工业互联

—91—

行业资讯

国内视界:权威解读

行业资讯

—92—

网+双碳”对这些传统制造业乃至整个制造业的绿色发展将会产生新动力。
整体而言,在制造业领域,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已经取得较好成效。世界经济论坛与麦肯锡咨询公司自2018年开始在全球发起评选“灯塔工厂”项目,寻找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典范。目前,已有来自全球22个行业的90家工厂入选,其中有31家位于中国。
抓统筹强支持“双管齐下”
全年建成绿色低碳工业园区10个、工厂100家,完成清洁生产的企业有685家,创建节水型企业180家;全年遴选“未来工厂”15家以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150家以上……这是浙江推动制造业向绿色化、数字化转型的“大手笔”,也是3月初印发的《2022年浙江省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建设暨产业数字化推进工作要点》中的部分量化指标。
实际上,为鼓励企业加快制造业绿色化、数字化升级,多地已在行动,纷纷出台相关支持措施。比如,内蒙古对被新认定为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等的企业给予100万元一次性奖励;辽宁正开展2022年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场景征集工作;江西通过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征集、评审工作,已确定第一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江苏宿迁近日设立智改数转绿色化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对全市工业企业被纳入智改数转绿色化项目进行融资增信。

“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做好顶层设计很重要,要有‘一盘棋’的思想,同时需要采取一揽子的举措助力制造业企业转型。”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需要资金、资源、人才、产业配套等综合因素作为基础条件,因此需要全盘统筹。与此同时,在当前制造业企业面临挑战和压力的背景下,也需要财税金融等政策帮助企业纾困,需要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
      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副司长王孝洋介绍,“十四五”期间将更加注重数字化技术对工业绿色发展的引领作用,从夯实数据基础、加快数字化改造、培育应用场景三个方面推动数字经济的新优势转化成为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新动能。
      此外,刘向东还认为,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绿色化转型的过程中,需要更多地去关注数量众多的中小微企业,这些企业不仅迫切需要转型,而且数字化水平和绿色发展水平均较低,面临比大企业更多的困难。针对这些企业的转型要避免“一刀切”,需要循序渐进找到转型之路。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93—

商务部:关税下降 RCEP红利释放 
将继续推进实施自贸区提升战略

  3月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介绍坚持稳字当头,推动商务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
王文涛介绍,经过近20年的努力,自贸朋友圈不断地扩大,自贸协定内容也日益丰富,水平也不断地提升,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已经初步显现,已经跟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9个自贸协定,自贸伙伴覆盖了亚洲、大洋洲、拉丁美洲、欧洲和非洲。和自贸伙伴的贸易额占了整个贸易额35%左右。特别是今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生效,这就意味着全球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的自贸区正式落地。我们也抓住这个机遇,前不久商务部会同五个部门印发了《关于高质量实施RCEP的指导意见》,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提升企业利用的能力和本领。我也借这个场合呼吁一下,各地、各部门特别是商务主管部门,包括一些机构,要帮助企业加强这方面的培训,帮助他们了解RCEP的一些协定内容。同时,也呼吁企业能够自主网上查询,网上有这方面的介绍和答疑。未来随着RCEP各方逐步降低关税,我希望企业能够关注到原产地累积规则,这些红利将会逐步释放,企业将会获得更多“真金

白银”的实惠。
  下一步将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从“扩围、提质、增效”三个方面发力,推进实施自贸区提升战略,有效联通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机制性保障,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家也关注到了,去年我们正式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也就是CPTPP和DEPA,这体现了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决心和信心,也体现了我国加强全球数字经济领域合作、促进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真诚意愿。目前,中方同两个协定的缔约方开展了接触、沟通和磋商,主动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制度型开放。
  同时,还在继续推进与海合会、厄瓜多尔、以色列、挪威以及中日韩等自贸协定谈判,积极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等自贸协定升级。也愿意与更多经济体和国家共同探讨商量自贸协定商签。积极参与数字经济、环境保护等新规则议题谈判,共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行业资讯

国内视界:权威解读

 2021年,我省出口企业克服疫情起伏、生产成本及国际航运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抢抓机遇,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全省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实现1071亿美元、增长36.1%。
2021年,在政府引导和企业努力下,我省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出口391.4亿美元、增长43.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88.3亿美元、增长47.3%,占全省出口比重比上年分别提高2个和1.6个百分点,达61.7%、29.7%。

安徽省进出口总额首破千亿美元

来源:合肥日报

近年来,我省商务部门充分利用产业集聚的优势,积极争取、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产业集群。2021年,新获批6个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国家级基地数量达24个,位居全国第六位。2021年,电子信息类基地实现出口101.8亿美元、增长31.5%,汽车及零部件类基地实现出口33.6亿美元、增长92%,家电类基地实现出口32.9亿美元、增长28.5%,省级光伏类基地实现出口27.2亿美元、增长62.8%,转型升级基地对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的支撑作用已显示出强劲势头。

下一步,我省商务部门将实施贸易产业融合行动,举办产贸对接活动,继续争创和培育一批国家和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挖掘潜力,稳定并扩大电子信息、汽车、家电、光伏出口规模,加快优势产品出口,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行业资讯

安徽要闻

—94—

国务院关于同意在鄂尔多斯等27个城市和地区设立跨境电子商务
综合试验区的批复
国函〔2022〕8号

国务院批复同意在27个城市和地区设立
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安徽两地入选

来源:安徽日报

内蒙古自治区、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山东省、湖北省、广东省、四川省、云南省、陕西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商务部:你们关于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请示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同意在鄂尔多斯市、扬州市、镇江市、泰州市、金华市、舟山市、马鞍山市、宣城市、景德镇市、上饶市、淄博市、日照市、襄阳市、韶关市、汕尾市、河源市、阳江市、清远市、潮州市、揭阳市、云浮市、南充市、眉山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宝鸡市、喀什地区、阿拉山口市等27个城市和地区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名称分别为中国(城市或地区名)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具体实施方案由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分别负责印发。
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以下简称综合试验区)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复制推广前五批综合试验区成熟经验做法,发挥跨境电子商务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数字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引导跨境电子商务健康持续创新发展,全力以赴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推进贸易高质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复制推广前五批综合试验区成熟经验做法,发挥跨境电子商务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数字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引导跨境电子商务健康持续创新发展,全力以赴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同时,要保障国家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交易安全、国门生物安全、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和有效防范交易风险,保护个人信息权益,坚持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为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创造良好的环境。

—95—

行业资讯

安徽要闻

化建设等方面探索创新,研究出台更多支持举措,为综合试验区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更好地促进和规范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壮大。要进一步完善跨境电子商务统计体系,实行对综合试验区内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货物按规定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等支持政策,企业可以选择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对经所在地海关确认符合监管要求的综合试验区所在城市(地区)自动适用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试点政策,支持企业共建共享海外仓。商务部要牵头做好统筹协调、跟踪分析和指导服务,建立健全评估和退出机制,定期开展评估,促进优胜劣汰,会同有关部门及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重大问题和情况及时报告国务院。

      三、有关省(自治区)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综合试验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健全机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综合试验区建设发展。要按照试点要求,尽快完善具体实施方案并抓好组织实施。要进一步细化先行先试任务,突出重点,创新驱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效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扎实推进综合试验区建设。要建立健全跨境电子商务信息化管理机制,根据有关部门的管理需要,及时提供相关电子信息。要定期向商务部等部门报送工作计划、试点经验和成效,努力在健全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配套支撑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各综合试验区建设涉及的重要政策和重大建设项目要按规定程序报批。
       四、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加强对综合试验区的协调指导和政策支持,切实发挥综合试验区示范引领作用。按照鼓励创新原则,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协调配合,着力在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对企业(B2B)方式相关环节的技术标准、业务流程、监管模式和信息

行业资讯

—96—

2月7日,商务部发布《关于公示专业类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名单的通知》,对专业类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名单予以公示。位于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的中国(合肥)声谷入选语言服务领域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名单。

中国(合肥)声谷入选商务部公示
专业类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名单

来源:安徽发布

域特色服务出口基地14家。

2021年11月,商务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知识产权局、中国外文局等7部门,共同组织开展人力资源服务、地理信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和语言服务等4个领域的特色服务出口基地评审认定工作。经地方申报、省市商务和相关领域主管部门初审推荐、第三方机构客观指标评审、专家评审、部门工作组复核等程序,初步认定人力资源服务领域特色服务出口基地12家、知识产权服务领域特色服务出口基地9家、地理信息服务领域特色服务出口基地5家、语言服务领

中国声谷是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重点打造的国家级人工智能产业基地,此次入选,有助于推动合肥片区进一步提升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发展水平,扩大智能语音等特色优势服务出口规模,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更好发挥服务贸易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作用。

—97—

行业资讯

安徽要闻

 外资一直是推动我省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2021年以来,我省多措并举利用外资,外资规模不断扩大。记者日前从省商务厅获悉,2021年前11个月,我省实际使用外资180.5亿美元(含再投资、留存收益等到资),同比增长4.9%。
2021年1月至11月,我省新设外资企业385家,同比增长14.2%。皖江示范区实际利用外资135.9亿美元,同比增长5.1%,新设外资企业292家,同比增长3.9%。皖北六市实际利用外资38.2亿美元,同比增长5.2%,新设外资企业47家,同比增长17.5%。全省利用外资总量前五位的市分别为:合肥市34.8亿美元,占全省总量的19.3%;芜湖市29.8亿美元,占全省总量的16.5%;马鞍山市27.9亿美元,占全省总量的15.5%;滁州市15.9亿美元,占全省总量的8.8%;宣城市13亿美元,占全省总量的7.2%。
主要投资来源地保持稳定。2021年前11个月,前十位国家(地区)实际投入外资168亿美元,同比增长6.2%,占全省总量93.1%。香港地区继续保持首位外资来源地优势,实际投入资金124.8亿美元,同比增长8.5%,占全省总量69.1%;爱尔兰、法国、新加坡、日本实际投入外资分别增长488%、46.2%、39.6%、22.6%。

安徽省利用外资稳定增长

来源:安徽日报

行业资讯

—98—

稳中求进赋能开放高地
近日,在滁州华海工艺制造有限公司仓库里,滁州海关关员对一批出口至日本的蔺草席进行查验,经检疫合格后快速放行。“我们公司生产加工的蔺草席很受海外市场欢迎,订单多、数量大,海关对我们进行‘一对一’帮扶,即使在疫情期间,通关速度也能保持高效,给予我们很大帮助。”该公司业务经理张伟说。
目前,我省注册登记竹藤柳草制品生产企业共有320余家,产品丰富、低碳环保、品质优良,远销近百个国家和地区。2021年,我省共出口竹藤柳草制品11.1亿元,同比增长50%。
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供应链中断、通胀高企等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复苏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进出口在需求、供给和预期等多方面都面临压力。从供给来看,“缺柜、缺船、一箱难求”短期内难以彻底缓解,全球经济循环仍有待进一步打通。商务部确定2022年为“外贸巩固提升年”,并将通过一系列举措来提升外贸综合竞争力。
“我们多措并举稳定外贸基本盘,持续推进贸易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外贸交出亮眼成绩单。”省商务厅厅长张箭表示,2021年,我省加大外贸主体培育。举办培训20场、参训企业2300多家;全省进出口实绩企业超1万家,进出口过亿美元企业129家、净增33家。

安徽省:稳外贸打出“组合拳”

来源:安徽日报

—99—

行业资讯

安徽要闻

针对具体外贸行业在不同国际市场遇到的难点痛点,我省多元化开拓国际市场。去年以来,省商务厅发布200个境外知名展会目录,组织3000多家企业参加广交会等线下线上展会,评选“安徽出口名牌”94个。
在形势严峻复杂的情况下,必须对标对表中央和省委要求,把握好“稳”与“进”的关系。“稳”既要靠存量稳定和优化,也需要增量的当期转化和实现;“进”既要靠增量的扩张,也需要存量的提升和贡献。
“2022年,要打好外贸提升攻坚战。推动外贸促稳提质,加快拓展外贸市场,让更多安徽优质产品和服务走向世界。”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我省将实施贸易产业融合行动,稳定并扩大笔记本电脑、平板显示、集成电路、家电、汽车、光伏出口规模。实施国际市场开拓行动,继续开展“皖美制造·畅行全球”活动,围绕美日欧等传统市场“一带一路”、RCEP等新兴市场,优选发布一批境外展目录,组织参加广交会、华交会、进博会等境内重点展会和20场左右线上线下重点境外展会。

创新业态 提升发展动能
在合肥跨境电商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工人们正在紧张作业,两条X光机分拣线高速运转,一个个包裹通过叉车运送到海关监管车内,经过庐州海关关员审单、查验、转关、施封等环节后通关放行,该批出口的电商商品货值351万元,主要是工艺品和衣服鞋帽等。
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新模式新业态,集聚优势资源,推动跨境电商集约突破发展,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据合肥市商务局统计,2021年,合肥跨境电商交易金额预计实现20.3亿美元,同比增长53%。
“我们将充分发挥合肥区位优势和跨境电商出口的政策优势,不断培育跨境电商全产业链和生态圈,积极推动传统外贸企业转型‘触网’,应用跨境电商助力品牌‘出海’,为促进合肥跨境综合试验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打造新引擎。”庐州海关副关长段逸舟表示,将推动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双轮驱动”,打造“陆海空”物流通道。
疫情之下,跨境电商凭借其线上交易、非接触式交货和交易链条短等优势,成为稳外贸的“轻骑兵”、外贸新业态中的“尖子生”。2021年,我省新认定5个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支持100家企业使用和建设海外仓200多个,预计全年跨境电商交易额超200亿元、增长40%以上。
另一种外贸新业态——市场采购贸易,同样表现不俗。
作为安徽省内唯一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单位的蚌埠中恒商贸城,通过了商务部等七部委联合验收,自2021年1月25日起,正式开展市场采购业务。去年,蚌埠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出口11亿元,实现商户在家门口做国际贸易,推动传统商品市场转型升级,带动更多中小微企业参与对外贸易, 为全省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增添了新引擎, 助力

行业资讯

—100—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今年,我省将实施贸易新动能培育行动。加快3个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和14个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建设,加大跨境电商头部平台招引。同时,加大全球主要贸易伙伴海外仓布局,加快推进蚌埠中恒商贸城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建设。”省商务厅相关负责同志表示。
  
优化环境 释放市场活力
“今年原产地证书申领改革力度很大,原先原产地证书经海关审核后我们要到宣城海关现场打印,来回300多公里,耗费不少人力、经济和时间成本,如今,证书智能审核秒过,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原产地证书打印了。”近日,在宣城市绩溪县,安徽立兴化工有限公司业务员葛冬青告诉记者。企业凭海关签发的原产地证书,出口到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的产品可获得10%的关税减免优惠。同时从2022年1月1日起RCEP生效,从日本进口的间二氯苯关税将由5.5%直接降为零,预计全年能直接减免关税近70万元。
原产地证书是出口企业享受进口国关税减免和其他优惠政策的重要凭证,在国际贸易中被称为“纸黄金”。据统计,2021年合肥海关共签发各类原产地证书11.43万份,签证货值83.78亿美元,可为安徽省出口企业享受进口国关税优惠约3.28亿美元,助力安徽外贸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站稳全球市场,打造口岸营商环境“升级版”。
“去年以来,我省跨境贸易环境不断优化提升。”省商务厅相关负责同志介绍。芜湖港扩大开放,成为全国第一个无纸化进口放货内河口岸。合肥中欧班列开行668列 、 增
  

—101—

行业资讯

安徽要闻

长17.6%,连续4年居全国第一方阵;合肥国际陆港成功获批并成为长三角首个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长三角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合作进一步深化。
  针对在上海洋山港进出境货物“陆水中转”物流成本较高的问题,合肥海关联合省港航集团、上海海关于2021年3月启动洋山—芜湖“江海一港通”海关监管作业模式,出口货物运抵芜湖港后视同运抵洋山港,实施“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实现沪皖港口一体化监管。该模式打破地域限制,将以往的“陆水中转”变为“水水中转”,企业国内运输成本可降低30%。截至目前,该模式已进出口241个标箱,货值约1.5亿元。
  去年以来,合肥海关加强外贸企业信用培育,推动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改革成果落地见效,全省现有AEO认证企业66家。简政放权进一步推进,企业制度性成本不断减少,进出口通关时间进一步压缩,船边直提、抵港直装全面推广,实现“零延迟、零等待”。船边直提平均每批节省整体通关时间8小时至11小时。“2022年,合肥海关将围绕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认真贯彻落实海关总署各项改革措施,紧密结合安徽开放发展实际,开展自由贸易试验区专项推进、贸易新动能培育、外贸主体培育壮大等具体行动,推进安徽开放型经济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高层次发展。”合肥海关关长辛建民说。

行业资讯

—102—

 近年来,合肥中欧班列作为陆路运输通道的“钢铁驼队”,不断开拓新业务,增添新线路,持续助推“皖货皖运”。2022年1月开行69列,超去年同期50%以上,迎来“开门红”。
为本土企业走出去“插上翅膀”
去年12月8日上午10点半,一列满载着约5000台美菱冰箱的“美菱号”中欧班列在合肥北站物流基地发车。这是安徽本土品牌美菱的定制专列,也是合肥发运的第2000列中欧班列。此列“美菱号”共发运50个标准箱(TEU),目的地为俄罗斯莫斯科。
“合肥中欧班列有效降低了企业在物流运输上的成本,为我们发展国际市场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美菱相关负责人表示,“再加上对自主产品的不断优化和创新,我们在海外市场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疫情期间,合肥中欧班列马不停蹄,逆势上涨,助推‘皖货皖运’,不仅成为美菱等制造业企业的物流先锋,更是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制造的信心。”业内专家分析。  

合肥中欧班列“风驰电掣”

来源:合肥日报

—103—

行业资讯

安徽要闻

1月开行企业定制专列超14列
1月31日22时58分,一列合肥中欧班列从俄罗斯伊尼亚-东缓缓启程,开启回程之路,经二连浩特口岸发运至合肥北站。这趟班列的开行,标志着合肥中欧班列开辟了伊尼亚-东这一新站点,同时实现1月30日、31日班列“8连发”。
此次“8连发”,包括1列中亚去程、3列中亚回程,4列中欧回程,发运货物包括干衣机、液压缸、棉纱、江淮汽车配件、电解铜等。值得注意的是,1月30日20时发运的中亚去程班列为江淮专列,共运载100个标准箱(TEU)的江淮汽车配件,从合肥北经霍尔果斯发运至哈萨克斯坦阿腾科里。
其中,1月份,合肥中欧班列开行企业定制专列超14列,安徽本土化率超78%。“2022年,合肥中欧班列将扩大国际经贸合作,助推开放型经济发展。”合肥国际陆港相关负责人介绍。 
开辟绿色通道助推“皖货皖运”
2月6日晚上8时30分,一列满载货物的中欧班列从合肥北站缓缓开动,经阿拉山口口岸发运至德国汉堡。此趟列车共发运100个标准箱(TEU),货值近927万美元。其中安徽本土货物30个标准箱(TEU),品类丰富,既包含纸杯、塑料托盘、塑料水壶等生活用品,也包含铝塑管、铜箔、铝合金拉手等金属工业制品,还有女裤、无线路由器等服装和通讯产品。
今年春节期间,合肥中欧班列保持平均每天至少2列的开行频次。发运的16趟班列中,有5列为企业定制专列,其中江淮2列、奇瑞1列、马钢1列,白电1列;发运的去程班列货物中,本土化率超70%。
“皖货皖运”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保障。去年以来,为支持合肥中欧班列的发展,庐州海关通过推进一体化申报叠加提前申报、两步申报的通关模式,积极压缩整体通关时间。
具体来看,支持企业根据物流需要和自身意愿,自主选择在进出境口岸或属地办理货物的清关手续。同时,开辟特定商品进出口通关绿色通道,提供“全程优先”的定制通关措施,助推“皖货皖运”,陆续开通了茶叶专列、汽车专列、跨境电商专列等。
此外,积极探索推广中欧班列运费分段结算估价管理改革,厘清企业实际支付的运输成本构成,推进重构运费机制,合理分摊国际、国内段运费,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
“我们将继续全力以赴支持合肥中欧班列物流枢纽建设,努力打造以合肥为枢纽,服务安徽、辐射长三角的国家级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庐州海关相关负责人介绍。

行业资讯

—104—

据海关统计,2022年前2个月,安徽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128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22.3%。其中,出口653.9亿元,增长25.4%;进口474.1亿元,增长18.3%。

前2个月安徽省外贸实现开门红 
进出口总值达1128亿元

来源:安徽商务

值得注意的是,前2个月,安徽省进出口、出口、进口增速分别较全国高9、11.7、5.4个百分点。
  
合、芜、铜三地市占比超7成
前2个月,合肥、芜湖和铜陵分别进出口554.5亿元、130.4亿元和123.1亿元,分别增长34.9%、17%和14.2%。三地市合计占安徽进出口的71.6%。 
对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均增长
前2个月,安徽对前三大贸易伙伴美国、欧盟、东盟分别进出口156.4亿元、153.7亿元、122.9亿元,分别增长38%、29.6%、26.3%,分别占进出口总值的13.9%、13.6%和10.9%。
同期,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287.7亿元,增长23.8%,高于整体1.5个百分

—105—

行业资讯

安徽要闻

点,占25.5%;对RCEP贸易伙伴进出口总值为280亿元,增长14.6%,占24.8%。对拉于美洲进出口192.8亿元,增长16.7%;对非洲进出口55.1亿元,增长16.7%。 
 
民营企业占进出口比重提升
前2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586.1亿元,增长35.2%,占比52%,比上年同期提升4.9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297.2亿元,增长17.9%,占26.3%;国有企业进出口244.4亿元,增长3.5%,占21.7%。

行业资讯

—106—

  日前,一列满载货物的中欧班列从合肥北站启运,将经阿拉山口发运至哈萨克斯坦多斯特克,共发运100标箱,货值967万元,主要货物为客货车散件。据统计,今年前两个月,合肥中欧班列累计发运141列,同比增长93.15%,搭载5795标箱,同比增长93.62%,发运货值33亿元,同比增长129.52%,货重8.38万吨,同比增长147.2%。
今年以来,合肥中欧班列发展迅速,朋友圈继续扩大。2月16日,中越铁路贯通后安徽开往越南的首趟国际货运列车顺利启运,也标志着安徽与东盟经济贸易合作开辟了物流新通道。为支持合肥中欧班列发展,庐州海关优化通关流程,确保货物不滞港、通关“零延时”,确保货物及时查验,班列准时发运,推动合肥中欧班列物流枢纽建设,努力打造以合肥为枢纽、服务安徽、辐射长三角的国家级中欧班列集结中心。下一步,庐州海关将加强对中欧班列发展情况调研,不断提高合肥中欧班列运行效率,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深化交流合作搭建更加高效便捷的桥梁。

前两个月合肥中欧班列发运141列

来源:安徽商务

—107—

行业资讯

安徽要闻

安徽省推进“三地一区”建设领导小组改革开放新高地执行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安徽省关于加快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经贸新规则扎实推进高水平开放实施意见的通知
皖开放办〔2022〕6号
省有关单位:
     《安徽省关于加快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经贸新规则 扎实推进高水平开放实施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推进“三地一区”建设领导小组改革开放新高地执行小组办公室
2022年3月23日

安徽出台加快对接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
经贸新规则扎实推进高水平开放实施意见》

来源:安徽商务

安徽省关于加快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经贸新规则扎实推进高水平开放实施意见
为加快全面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经贸新规则,引导企业更好把握RCEP带来的机遇,积极适应区域市场更加开放的环境和更加充分的竞争,全方位深化安徽对外开放合作,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制订本意见。
一、发展目标
全面拓展和深化与其他RCEP国家的经贸合作,引导鼓励企业以RCEP实施为契机,进一步提升贸易和投资发展水平,扩大国际合作,提升质量标准,促进产业升级,增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力。推动与RCEP成员国要素流动更加自由,资源配置更加高效,市场融合更加深入,合作平台更加广阔,营商环境更加良好。到2024年,全省与其他RCEP国家货物贸易、对外投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比达30%、20%和10%。
二、重点任务
(一)大力发展货物贸易
1.扩大优势产品出口。建立RCEP国别商品税率对比清单,深化企业对RCEP重点国别关税减让的理解掌握。(合肥海关负责)巩固纺织、服装、鞋帽、箱包等传统产品出口优势,扩大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机械设备、家用电器等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

行业资讯

—108—

品出口占比。(省商务厅牵头,合肥海关配合)支持农业企业在日本、东盟等RCEP国家注册境外商标、获取专项认证,通过设立农产品直销中心等方式,深耕境外市场。(省商务厅牵头,省农业农村厅配合)
2.积极扩大进口。扩大自其他RCEP国家铁矿石、铜矿石、铝矿、煤等大宗商品的进口规模,推动采购来源多元化。发挥合肥经开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作用,探索设立集成电路关键设备和零部件自其他RCEP国家进口的绿色通道。建立进口关键原材料检测中心和验放监管改革试点,扩大自其他RCEP国家先进技术、设备及关键零部件进口,增加优质日用消费品进口,丰富进口消费品供给。(省商务厅牵头,合肥海关配合)
3.用好原产地规则。加快实施经核准出口商原产地自主声明制度,降低企业制度性成本。加强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关于原产地证书申领程序、业务流程等方面的培训,切实用好原产地区域累积规则,指导企业合理进行产业布局。全面推广原产地证书“智能审核”,扩大自助打印证书范围,提高签证准确性和规范性。积极为企业提供优惠原产地规则利用指导、企业原产地合规与管理等咨询服务,及时帮助进出口企业沟通解决享惠受阻问题。(合肥海关牵头,省贸促会、省商务厅按职责分工配合)
4.着力拓展对日贸易。指导企业用好中日关税减让承诺,针对首年关税为零的2034种、5年内关税减让显著的2725种出口商品,以机械设备、电气设备和纺织服装等为重点,加大市场开拓力度;针对首年关税为零的2070种进口商品和5年内关税降幅较大的5048种商品,以汽车零部件、精密仪器、化学品等为重点,加大从日本进口中间产品和项目引进,扩大食品、美妆、母婴等日用消费品进口。(省商务厅牵头,合肥海关配合)
(二)推进服务贸易升级
5.深化服务贸易合作。推进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探索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逐步放宽和取消与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和自然人移动等模式相关的限制性措施。加大制造业研发、工程设计等领域开放力度。依托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平台,推进在外汇便利化、数据跨境流动、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探索。发挥合肥市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作用,探索建设专业性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开展跨境服务提供信息与咨询服务。推进与其他RCEP国家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开展学术交流、学分互认、中外合作办学等项目。(省商务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外汇管理局、省教育厅按职责分工配合)
6.大力发展数字贸易。巩固对新加坡、日本、越南等国新能源设计、软件开发等离岸服务外包规模,推动通信、5G等信息技术服务外包扩大境外市场。依托合肥高新区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加大数字服务企业招引力度,加强与其他RCEP国家数字领域合作,高水平建设国家语言服务出口基地。组织参加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等展会,支持数字服务企业开拓RCEP市场。(省商务厅负责)
(三)加快贸易新业态发展

—109—

行业资讯

安徽要闻

7.推动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深化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支持各综合试验区结合本地实际创新发展。支持企业以RCEP税差作为“卖点”,加快数字化转型,借助跨境电商平台和数字营销及社交营销工具拓展RCEP市场,培育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省商务厅负责)
8.支持海外仓建设布局。指导企业加快和优化在其他RCEP国家的海外仓布局,发挥海外仓“蓄水池”作用,夯实双方贸易发展基础。开展省级公共海外仓认定,推进与“海外智慧物流平台”合作,促进海外仓资源共建共用共享。(省商务厅负责)
(四)深化双向投资合作
9.推进落实外商投资国民待遇。落实好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工作,给予其他RCEP国家投资国民待遇。提高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和投资项目审批便利化水平,清理调整与RCEP投资规则不相适应的投资管理措施。建立健全外商服务体系,加强外商投资合法权益保护。(省商务厅牵头,省市场监管局、省发展改革委、省司法厅按职责分工配合)
10.加大双招双引力度。加大对日、韩、新加坡等RCEP国家在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光伏、家电、半导体材料等领域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发展市场化、专业化的中介招商、委托招商。加强与东盟、日本、韩国行业协会及华人华侨商会对接联系,拓展引资渠道。(省商务厅牵头,省十大新兴产业推进组工作专班牵头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11.拓展对外投资领域。支持汽车、建材、装备、机械、家电、纺织等企业“走出去”。支持市场化方式在东盟等国建设主导产业明确、公共配套完善的经贸合作区,为省内企业“走出去”提供载体平台。指导企业优化投资结构,由提供资金向提供“资金+产品+服务”转型。开展农业技术合作、农业机械化合作。扩大对东盟在农业种植、畜牧饲养及产品加工等领域合作,支持创建农业合作示范区,带动农机、农技、农资等生产资料输出。(省商务厅牵头,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农村厅按职责分工配合)
12.加强区域合作。全方位参与RCEP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企业投融资、设计咨询、工程建设、运营服务等多维度发展,支持打造能源、路桥、建材、化工等领域绿色示范项目。(省商务厅负责)
(五)搭建经贸合作平台
13.加快合作园区建设。培育RCEP区域内商品采购、产业技术、投资促进合作平台,加强推进与其他RCEP国家间经济、文化、服务、旅游全方位交流合作。加快推进与东盟重点国家“两国双园”建设,探索以飞地模式与越南、泰国、印尼等国建设合作园区,申建中国-东盟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区。(省商务厅牵头,省外办、省贸促会按职责分工配合)
14.用好经贸交流平台。支持企业利用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世界制造业大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等贸易平台,加强与其他RCEP国家的商务推介和招商引资工作。支持企业抱团赴境外参展,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省商务厅牵头,省经济和信息化厅配合)探索市场化方式举办RCEP地方政府合作论坛。(省外办

行业资讯

—110—

负责)
(六)提升产业竞争力
15.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结合RCEP实施,围绕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引育产业链“链主”企业,实施“串链行动”,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布局。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家电等企业开展研发和技术交流,进一步促进产业链优势互补。促进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提升终端产品智能化水平,鼓励企业针对RCEP市场需求,布局柔性定制。(省十大新兴产业推进组工作专班牵头单位牵头,省十大新兴产业推进组工作专班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配合)
16.加强标准化建设。培育一批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标准化示范企业,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标准有效衔接。(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负责)支持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企业参与重点领域标准制订修订。(省市场监管局负责)
(七)优化营商环境
17.提升货物通关效率。对RCEP国家货物抵达海关监管作业场所且符合正常放行条件的48小时内放行,其中,易腐货物和快件、空运货物、空运物品,实行6小时内放行便利措施。对符合要求的进境农产品检验检疫审批申请实施即报即审,做好便利政策的服务指导。加大AEO高级认证企业培育力度。(合肥海关牵头,省港航集团、省机场集团按职责分工负责)
18.打造国际物流网络。依托合肥、芜湖等国家物流枢纽,推动构建支撑“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全球销售”的国际物流服务网络,支持率先布局RCEP成员国物流通道。(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交通运输厅、省民航机场集团、省港航集团按职责分工负责)推动合肥新桥、芜宣机场协同联动、错位发展,加密日本、韩国等RCEP成员国全货机航线。构建多式联运服务体系,加强与宁波舟山港、上海洋山港等枢纽港合作。(省交通运输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民航机场集团、省港航集团按职责分工负责)
19.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按照RCEP知识产权规则,加强著作权、商标、地理标志、专利、外观设计、遗传资源、传统知识、民间文艺和商业秘密等方面全链条保护。贯彻实施《安徽省知识产权保护办法》,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发挥中国(合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作用,加强快速协同保护。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司法保护、社会共治的有效衔接,共同推进知识产权行刑衔接、诉调对接机制。组织实施跨境电子商务知识产权保护指南。强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加强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和维权援助。(省市场监管局牵头,省版权局、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司法厅、省公安厅、省商务厅、省文化旅游厅、省贸促会按职责分工配合)
20.优化金融信保服务。充分宣传人民币便利化、本币结算规避汇率风险等政策优势,鼓励企业在经常项目下更多使用人民币结算。深入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和商业可持续性原则,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111—

行业资讯

安徽要闻

21.加强法律咨询援助。依托跨境贸易投资法律综合支援平台,为企业在其他RCEP国家开展经贸活动提供法律援助等服务。(省贸促会负责)强化贸易摩擦应对“四体联动”机制,加大对企业出口其他RCEP国家反倾销案件应诉指导。(省商务厅负责)
三、保障措施
22.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利用省推进“三地一区”建设领导小组改革开放新高地执行小组协调机制作用,加大对实施RCEP推进安徽省对外开放总体部署,以及重大事项、关键政策、改革创新、宣传推广等协调力度。(省推进“三地一区”建设领导小组改革开放新高地执行小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23.加强培训指导。省、市、县联手组织开展多层次RCEP专题培训,运用各种平台和媒介,向企业、商协会等开展政策解读和宣传,帮助企业用足用好规则。提供面向RCEP成员国市场的关税查询和咨询服务,指导企业规划调整市场布局。(省商务厅牵头,合肥海关、省贸促会按职责分工配合)
24.加强风险应对。建立与其他RCEP国家经贸往来重点联系企业机制,及时把握形势。审慎防范国际新形势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积极应对其他RCEP国家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规范企业境外投资经营行为,防范化解境外疫情、政治、安全、环境的各类风险。整合RCEP成员国驻华使领馆、投促机构、商协会、境外园区、企业等联络资源,为企业对外交往提供更多渠道和保障。(省商务厅牵头,省外办、省贸促会按职责分工配合) 

行业资讯

—112—

2020年8月3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安徽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建立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试验区)。随后,安徽省委、省政府围绕自贸试验区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
为充分发挥安徽自贸试验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试验田的先导作用,加快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的体制机制障碍,为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改革创新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为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提供法治支撑,2021年初,安徽启动了《条例》制定工作。
《条例》共计九章六十五条,主要内容包括鼓励改革创新,坚持政策从优;明确体制,完善机制;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完善金融服务,加大金融支持;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等。
为形成鼓励改革创新宽容失败的制度环境,《条例》明确对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或者限制的事项,鼓励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在自贸试验区开展创新活动;建立鼓励改革创新的激励机制,对自贸试验区建设作出重大成绩和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条例》明确建立鼓励改革创新的容错纠错免责机制,对有关单位和个人在自贸试验区进行的创新出现失误或者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但是符合改革方向,程序合法,未牟取私利的,对有关单位和个人不作负面评价,免予追究相关责任,以及绩效考核、职务晋升不受影响。

安徽立法呵护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发展
 建立容错纠错免责机制

来源:人民网

—113—

行业资讯

自贸区连线

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马鞍山市、安庆市政府办公室:
      现将《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与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统筹发展若干措施》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省商务厅
合肥海关
省发展改革委
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省财政厅
省自然资源厅
省生态环境厅
省税务局
2022年1月29日

关于印发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与
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统筹发展
若干措施的通知

来源:安徽商务

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与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统筹发展若干措施
为深入贯彻《商务部 海关总署等8部门关于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与自贸试验区统筹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商自贸发〔2021〕224号)精神,统筹完善两类区域布局、统筹优化两类区域管理、统筹用好两类区域政策、统筹推动两类区域产业发展、统筹推进两类区域改革创新,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如下落实措施。
(一)支持自贸试验区申建综合保税区及优先扩区。推进蚌埠片区申建综合保税区,同步开展机构设置、用地保障、项目招引等筹备工作。根据发展需要,适时启动合肥、芜湖综合保税区扩区或申请增设综合保税区。(责任单位:合肥、芜湖、蚌埠市政府)
(二)统筹安排两类区域用地。合理调整两类区域用地结构,根据两类区域产业人口规模和需求,适当增加并优化商业、教育、医疗、公共交通、人才公寓等功能性服务设施布局。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对产业链关键环节、核心项目涉及的多宗土地实行整体供应,确保重点产业项目用地需求。(责任单位:省自然资源厅,合肥、芜湖、蚌埠市政府按照职责分工落实)

行业资讯

—114—

(三)理顺两类区域管理体制。探索推进合肥片区逐步实现由同一管理机构统一负责两类区域的产业发展、制度创新、“双招双引”等事项。深化芜湖片区统筹两类区域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人、地、权、财”等方面工作机制,推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责任单位:合肥、芜湖市政府)
(四)推进监管机制优化。以庐州海关为试点,结合隶属海关功能化改造,优化整合承担两类区域监管职责的海关机构和业务流程。适时推广“远程可视化属地查检新模式”,提升海关监管效能,降低通关时效,减少执法成本,便利企业需求。(责任单位:合肥海关)发挥管理机构作用,提升综合保税区数字化监管效能,推广“进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无感通关’新模式”。(责任单位: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市政府)
(五)加强企业认证培育工作。加大海关政策宣传力度,通过“一对一”辅导、设立企业协调员、集中培训和认证观摩等多种形式,对自贸试验区内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企业,优先培育,优先认证为海关高级认证企业(AEO)。(责任单位:合肥海关)
(六)集中布局外商投资项目。推动两类区域重点产业纳入《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组织专项“双招双引”推介,围绕两类区域产业定位,梳理产业链上下游重点企业,着力引进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头部企业和强链补链企业。(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按照职责分工落实)
(七)集成推进制度型开放。建立企业需求清单,跟踪服务重大项目,聚焦商事、贸易监管、金融开放创新、事中事后监管、“科创+产业”等领域开展制度创新,编制企业应用案例。(责任单位:省商务厅牵头,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落实)推进自贸试验区内综合保税区海关改革实践和制度创新,深入开展差别化探索,条件成熟后,扩大推广至关区内其他特殊监管区域。(责任单位:合肥海关)
(八)促进保税维修发展。推动自贸试验区内综合保税区企业开展本集团国内自产产品维修,不受维修产品目录限制。支持合肥经开区综合保税区结合实际完善全球维修监管方案,扩大维修产品目录。鼓励芜湖综合保税区加快开展全球保税维修业务。(责任单位:省商务厅)对符合条件的入境维修复出口产品免于实施装运前检验。(责任单位:合肥海关)
(九)推动开展保税检测业务。招引专业性检测服务机构,按海关总署统一部署推进第三方检验结果采信。支持合肥经开区综合保税区、芜湖综合保税区内企业开展集成电路关键设备及原材料、智能网联汽车、航空器等检测业务,促进服务贸易发展。(责任单位:合肥、芜湖市政府)
(十)引导开展再制造业务。用好省“三重一创”、内销选择性征收关税等政策,支持合肥经开区综合保税区、芜湖综合保税区内企业开展航空航天、工程机械、数控机床、汽车发动机等再制造业务。(责任单位:省商务厅)
(十一)发挥海关指定监管场地功能。支持符合条件的自贸试验区内综合保税区,根据区内业务发展需要申建、整合海关指定监管场地。(责任单位:合肥海关)支持合

—115—

行业资讯

自贸区连线

肥、芜湖、马鞍山、安庆现有进境粮食、肉类、水果等海关指定监管场地扩大业务规模,打造辐射中部乃至全国的进口商品交易中心、集散和分拨中心。(责任单位: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市政府)
(十二)推动开展汽车平行进口工作。发挥安庆汽车整车进口口岸作用,推动汽车整车年进口数量累计达到标准后,加快报审汽车平行进口试点,在安庆综合保税区探索设立平行进口汽车标准符合性整改场所。(责任单位:安庆市政府)
(十三)加强改革创新协同。推广企业集团加工贸易监管改革。推动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集成电路及智能终端、生物医药等产业链保税监管模式创新,将仓储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模式扩大到为其配套的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保税监管场所。(责任单位:合肥海关)
(十四)提高自贸协定利用率。用好RCEP关税减让、原产地累积等规则,实施经核准原产地自主声明制度,合理规划生产资源配置,优化产业链和供应链布局,扩大与RCEP成员国间进出口贸易规模,指导两类区域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责任单位:省商务厅)
(十五)开展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工作。鼓励符合条件的综合保税区推广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税务、财政、海关等部门加强业务指导,帮助安庆综合保税区建立健全联合监管和信息共享机制,尽快达到备案条件。(责任单位:省税务局牵头,省财政厅、合肥海关按照职责分工落实)
各责任单位要将推进两类区域统筹发展列为重点工作,狠抓贯彻落实,可以启动实施的改革创新措施原则上应在2022年上半年落地见效;需要持续推进的,应建立常态化推进机制。在工作推进中,要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建立健全风险防控制度安排;坚持绿色发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行业资讯

—116—

2月24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新闻发布会(第八场),省商务厅厅长、省自贸办主任张箭,芜湖市人民政府市长宁波,合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赵明,蚌埠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铭到会,介绍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有关情况。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汪晔宇主持发布会。
发布会上,合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赵明介绍了合肥片区的有关情况。
2021年以来,合肥片区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要求,紧紧抓住制度创新这一核心任务,全力推进各项改革任务,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主要有三个方面成效。
一、高质量发展态势持续保持
紧盯自贸试验区发展四项关键指标,精心谋划,创新举措,序时推进落实,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概括起来就是“11581”:进出口总额超一千亿规模,达1041亿元、同比增

安徽自贸试验区“成绩单”来了

来源:安徽发布

新闻发布会现场(许梦宇 摄)

—117—

行业资讯

自贸区连线

—118—

长2.67倍,占全区总量68%。新设市场主体近一万家,实有企业3.8万余家,占全区总量85%。营业收入迈上五千亿台阶,达5348亿元,同比增长25%。直接利用外资突破八亿美元,达8.7亿美元。合肥中欧班列累计运行近一千列,服务范围从零星通达拓展到基本覆盖欧洲全境,覆盖16个国家、通达67个城市站点,常态化运营“中欧班列+跨境电商”,获批长三角首个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

二、项目建设资源加速集聚
聚焦片区定位,紧抓产业项目开展“双招双引”,持续优化产业生态,累计签约入驻项目639个,落地资金320亿元,一批大项目正塑造形成大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基本形成。引进入驻大众安徽新能源生产基地(一期)及研发中心、蔚来中国总部等重点企业项目,集聚上下游企业120余家,形成整车、关键零部件、应用和配套产业生态闭环,2021年,片区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产值323亿元,同比增长74.2%。跨境电商贸易业态蓬勃发展。建设的“一园一区一口岸”已集聚跨境电商企业400多家,月清关量从获批前2万单增至100多万单,月交易额从53万美元增至3800多万美元,2021年,助力全市跨境电商交易额实现20.3亿美元,同比增长53.6%。国际交流合作日趋频繁。增强对外开放门户功能,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成立全国首个欧美同学会长三角海创中心、入驻20余个海外留学人员科创项目,建设中德合作创新园,打造中德国际客厅,合作设立大众学院,探索双元制教育模式,中外合作范围、合作层次不断提升。

发布人:合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赵明(许梦宇 摄)

行业资讯

三、改革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紧贴企业需求,聚焦前期走访500多家企业、梳理200多项企业诉求的基础上,结合“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活动收集的100余条政策建议,加强集成化改革、差别化探索,正在形成一批能解决问题、让企业受益的制度创新成果。投资贸易便利度大幅提升。建设跨境电商海内外集散基地,创新“跨境电商+中欧班列+定制包机”出口模式,境内境外双基地联动,开通定制出口专列和包机,实现“双向通联、内外互应”,助力“皖货出海”、皖货皖运从本土化率不足10%提升到60%。全省率先实施进出海关特殊监管区“无感通关”,采取“提前申报、卡口采集、系统自动运抵验放”方式,实现车辆“无感”过卡,助力合肥经开区综保区年进出口额突破百亿美元。通关效率大幅提升。持续推进长三角海关特殊货物检查作业一体化,企业进口特定设备和原材料“先放后检”,平均每票货物节省通关时间5天、节约仓储费用4万元,目前,试点企业拓展到18家、货物种类增至400余项。创新实行综保区内企业全流程“外发加工”,允许综保区内企业通过区外委托加工扩大产能。服务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全国率先开展“产业化经费股权投资改革”,放大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科创投资,中科院合肥创新院已对85家科创企业使用产业化经费,带动社会资本投资近16亿元。联合推广长三角“双创券”通用通兑模式,服务科技类企业400多家、实现交易230多个、发券超1亿元。创新“科创企业信用贷款”,推出全省首个自贸试验区纯信用贷款产品,支持企业50余家,贷款近1.5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牢记“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职责使命,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大胆实践、积极探索,统筹谋划、加强协调,力争推出更多首创性制度成果,加快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努力把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打造成高质量自由贸易园区。

发布人:省商务厅厅长、省自贸办主任 张箭(许梦宇 摄)

—119—

行业资讯

自贸区连线

芜湖市人民政府市长宁波介绍了芜湖片区的有关情况。
芜湖片区成立以来,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紧紧围绕“三区”的战略定位,发挥先行先试优势,推进重点产业链开放创新,赋能产业发展,交出了一份满意的报表。
一、外向型经济成效显著
2021年完成进出口总额65.9亿美元,同比增长38.5%;跨境电商平台交易额达1.2亿美元,实现历史性突破,菜鸟和天猫国际两大中心仓落户芜湖综保区。建设易货贸易平台,实现电解铜、铝锭贸易2亿美元。设立汽车出口金融服务平台,开工建设跨境物流产业园。
二、产业项目稳步推进强力推进
“双招双引”一号工程,累计招引项目202个,总投资1881.8亿元,一批重大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方面,总投资130亿元的奇瑞“未来一工厂”、总投资32亿元的长信科技高端显示器件及模组项目已部分投产。获批第二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协同发展”试点城市,为芜湖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全面赋能。智慧家电产业方面,总投资50亿元的美的智能厨热产业园项目当年投产并达规。航空产业方面,总投资100亿元的天航国际航空器“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项目进入主体施工阶段。外资项目方面,总投资30亿元的信义光伏六期项目四条线全部投产,总投资27亿元的江森日立家用商用空调核心零部件项目主体完工,总投资10亿元的海立马瑞利新能源汽车空调及热交换器项目厂房主体封顶。

发布人:芜湖市人民政府市长 宁波(许梦宇 摄)

行业资讯

—120—

三、改革创新成果丰硕
一是制度创新更实。出台《芜湖片区制度创新工作推进办法(试行)》,按照“听意见、列清单、研究透、试点突破”工作步骤,通过企业家接待日、专题座谈会等方式收集企业诉求200余条,并逐一梳理研究解决,上报70个制度创新案例,经认定具有在全省范围内复制推广价值案例13个,超额完成试点改革任务。“信用服务机构+银行+担保”的中小微企业信用融资模式,为企业提供信用贷款72.6亿元。“贸易投资领域跨境人民币结算”新模式,带动全市88家市场主体纳入人民币跨境结算便利化试点,实现跨境收支224亿元。“洋山港—芜湖港联动接卸江海联运新模式”节省每个集装箱运输成本约2000元人民币,入选长三角自贸试验区首批联动创新案例。
二是营商环境更优。树立管理的核心是赋能的理念,实施“1%工作法”,帮助企业降低用工、用能、物流、融资等成本,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常态化举办“畅聊早餐会”,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每周与企业家面对面交流,通过顶格倾听、顶格服务,解决问题、碰撞思想、激发创意。实施“紫云英人才计划”,成立全省首家人才发展集团,助力企业解决人力资源难题。在全省率先建成综合服务中心,设置“区块链+综合窗口”“帮办代办服务”“7×24小时政务服务”“非标准化服务”等四大功能版块,形成“前台综合受理、中台专业支撑、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政务服务新模式。
三是改革赋能更强。开展自贸试验区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统筹发展改革,启动直辖综保区、法定机构改革、设置“准一级”财政等一系列改革举措。芜湖综保区完成进出口额17.2亿美元,同比增长53.3%。推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主管谁监管”原则,设立芜湖片区行政审批局,承接212项省级特别清单事项和170项市区级赋权事项,实行“一颗印章管审批”。强化政校企合作,与本地高校合作成立自贸区研究院,开展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路径等前沿课题研究。推行法定机构改革,在人民日报刊登公告,面向全国招揽英才,打造一流“双招双引”和企业服务团队。

发布人:蚌埠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张铭(许梦宇 摄)

—121—

行业资讯

自贸区连线

最后,蚌埠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铭介绍了蚌埠片区的有关情况。
蚌埠市以打造世界级硅基和生物基制造业中心为主攻方向,以推进制度创新、推动产业发展为主要抓手,扎实建设发展蚌埠片区,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推进项目建设。截至2021年底,蚌埠片区已入驻项目91个,总投资681.6亿元,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3个,10亿元以上16个。今年以来,蚌埠片区强化招商全过程闭环管理和重大项目专班推进,新设1家外资企业,推动凯盛君恒药用玻璃等12个项目开工建设。2月12日,王清宪省长在蚌埠开展“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活动,得到企业积极响应和广泛好评。蚌埠片区同步梳理片区内企业关于用地用工、研发转化、延链招商等各类诉求建议56条,逐项研究解决,全力促进片区内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
二是加强平台建设。外贸方面,2021年,蚌埠港国际集装箱码头吞吐量7.22万标箱,蚌埠铁海联运到发重箱4746标箱。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出口额1.6亿美元。金融方面,新设立片区支行3家、保险机构3家、基金公司4家。设立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皖北分中心。法务方面,组建律师协会片区专委会,设立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和仲裁调解中心,成立巡回法庭,蚌埠片区仲裁中心即将挂牌。今年以来,我们坚持高新区、自贸试验区、综保区“三区联动”,全力申建综保区,已完成综合保税区选址、可研报告编制等工作,招引、编制拟入驻项目60余个。今年2月12日,“十四五”首批、安徽首个、全国玻璃行业唯一的国家创新中心——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在蚌埠片区成立。
三是开展制度创新。康宁药玻、壹石通等企业10多个项目享受到事项审批程序简化带来的便利,国显科技、帝晶光电等企业减免加工贸易保证金超3亿元。今年以来,新梳理出营商环境优化、贸易投资便利化、金融创新、产业发展等多个领域17项创新事项,其中:正式上线运行“一照通”系统,发放了安徽首张“一照通”营业执照,行政审批事项提交材料数量平均精减30%以上,办理时限平均压缩85%以上;建设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实施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政策,目前已对4笔59.41万美元的业务进行了系统核验,银行每笔事后核查平均提速2-3个工作日。
下一步,我们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四化同步”发展为路径,拉高标杆、奋勇争先,抓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持续开展制度创新。通关便利化方面,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扩大海关AEO高级认证范围。推动重点进出口企业建立完善ERP系统。金融服务方面,继续深化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建设,支持片区内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扩大跨国公司跨境资金池。商事制度改革方面,设立数字化综合服务中心。定期开展企业集中接待活动,积极构建以需求、问题、市场导向为牵引的制度创新机制。
二、着力推动产业发展。做优做强做大市场主体。持续推进企业培育“五大工程”,推动更多“个转企、小升规、规入新、新上市”,净增“四上”企业30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上市公司2家。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加快鸿合科技智能终端产业园、大富科技5G产业基地等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大力推进“双招双引”。建立蚌埠片区重点企业、项目台账,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50个以上,到位资金100亿元以上。

行业资讯

—122—

三、统筹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协同发挥各类平台作用,全力推进蚌埠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申建工作,创新资源整合自贸试验区、高新区和综保区“三区联动”创建运营模式。谋划实施好跨境电商产业园和市场采购贸易试点结合。开通运营“蚌合欧”国际货运班列。对标国际经贸新规则,加强对RCEP协定的研究应用,支持相关企业扩大合作范围,培育新的外贸主体,与RCEP成员国贸易额增长20%以上。大力引进外资企业,新设外资企业5家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探索设立中外合作产业园。

新闻发布会现场(许梦宇 摄)

新闻发布会现场(许梦宇 摄)

—123—

行业资讯

自贸区连线

   3月23日,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在合肥开幕,会议审议了《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草案修改稿)》(以下简称《草案修改稿》)。根据《草案修改稿》,我省或将探索开展易货贸易试点、推进自贸试验区绿色低碳发展、建立鼓励改革创新的容错纠错免责机制。
建立鼓励改革创新的容错纠错免责机制
法制委员会研究认为,明确自贸试验区容错纠错免责机制的适用条件和免责内容,有利于增强实施的可操作性,进一步激励自贸试验区守正创新、先行先试,是必要的。
《草案修改稿》规定,建立鼓励改革创新的容错纠错免责机制。在自贸试验区进行的创新出现失误或者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但是符合国家和省确定的改革方向,决策和实施程序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未牟取私利,没有造成重大损失和严重不良影响或者主动挽回损失、消除不良影响的,对有关单位和个人不作负面评价,免予追究相关责任。经确定予以容错的单位和个人,在绩效考核、评先评优、职务晋升、职称评聘和表彰奖励等方面不受影响。
探索开展易货贸易试点
法制委员会研究认为,自贸试验区审慎探索开展易货贸易试点,有利于进一步拓宽自贸试验区贸易模式,降低贸易成本,扩大贸易规模。
《草案修改稿》增加规定,自贸试验区可以审慎探索开展易货贸易试点,创新易货贸易形式。法律、行政法规明确禁止或者限制的除外。
推进自贸试验区绿色低碳发展
法制委员会研究认为,对提升自贸试验区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作出具体规定,有利于探索产业发展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问题的解决路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必要的。
《草案修改稿》增加规定,自贸试验区应当成为绿色低碳发展的先行区,推进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集聚发展,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鼓励自贸试验区内企业申请国际通行的环境和能源管理体系标准认证,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和技术,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
细化产业用地保障规定
法制委员会研究认为,细化产业优化升级用地要素保障规定,推动自贸试验区内存

安徽或将探索开展自贸区易货贸易试点

来源:中安在线

行业资讯

—124—

量产业用地提容增效等,有利于提高自贸试验区土地资源配置利用效率,降低用地成本,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是必要的。
  《草案修改稿》规定,在自贸试验区实行产业链供地,对产业链关键环节、核心项目涉及的多宗土地实行整体供应。鼓励自贸试验区内存量产业用地提容增效,按照规划和产业导向,存量工业和仓储用地经批准提高容积率和增加地下空间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鼓励工业、仓储、研发等产业用地多用途混合利用。

—125—

行业资讯

自贸区连线

责任编辑:夏俊、朱燕                                 审校:程圆圆、张华玮、吴敏

—126—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