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兰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宣传册

flbook.com.cn

交通运输学院

school of traffic and tansportation

目录

目录

contents

知名教授                                 05

Famous Professor

诚聘英才                                49

Join US

合作交流                                 47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人才培养                                 23

Talents Cultivation

科学研究                                 37

Research

师资队伍                                 09

Faculty

组织结构                                 07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学院简介                                 03

About of US

校史沿革                                 01

History

Contents

学科建设                                 17

Program Development

       兰州交通大学坐落在甘肃省省会城市、“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兰州,是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与甘肃省人民政府、国家铁路局与甘肃省人民政府双共建高校,西班牙塞维利亚大学孔子学院授权建设单位,教育部批准的天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对口支援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入选高校,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中西部教育振兴计划”支持高校,教育部来华留学生示范基地,甘肃省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拥有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全国铁路科普基地、国家北斗科普基地、教育部文化传承基地和西北地区小语种培训基地等一大批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前身可追溯到1896年成立的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和1909年成立的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1958年,铁道部决定在兰州创办我国第三所铁路本科高校——兰州铁道学院。铁道运输、铁道电机、铁道建筑、铁道桥梁与隧道、铁道机械5个系7个本科专业、5个专科专业由北京铁道学院(即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现北京交通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即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现西南交通大学)成建制迁入兰州,以林达美、沈智扬、胡春农、孙祺荫、张殿执为代表的京唐两院340余名专家学者来到兰州任教,当年顺利实现了446名新生的招生。60年代,又抽调了一批留苏科学技术副博士和研究生充实教师队伍,老一辈教育家们带领五湖四海的学子一起,在西北艰苦的环境下初心不改、孜孜以求,以他们建校、爱校、荣校的智慧和情感开启了兰州交大的第一个甲子岁月。2000年,学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体制。2003年,兰州铁道学院更名为兰州交通大学。经过65年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中国铁路工程师的摇篮,坚定地走出了一条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的特色办学之路,发展成为一所行业特色鲜明、服务地方能力突出、享誉国内、在西北地区轨道交通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性的高等院校。

校史沿革

       学校学科特色鲜明、门类齐全,涵盖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和教育学等8个学科门类,现有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等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2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70个。有6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7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现有15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专业评估。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9个省级教学团队和1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校史沿革

history

守正创新 再续辉煌

02

与世界相交 与时代相通

01

       兰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的前身是兰州铁道学院铁道运输系,成立于我校1958年建校之时,是我校最早建立的5个系之一。1958年,在北京铁道学院(现北京交通大学)运输系主任、我国铁道运输专业的奠基者与创始人之一、著名运输专家林达美教授的带领下,由北京铁道学院部分教师成建制迁兰组建而成,并于当年招收了首届铁道运输专业本科生60人。1988年以后,先后增设了包装工程、工业企业管理、会计学等专业。1995年,学校成立经济系,将本系的经济管理类教师和学科划归经济系。2003年,学校进行二级学院整合,运输系正式更名为交通运输学院。
       学院现有教职工90多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4人、教授22人、副教授36人,具有博士学位52人。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甘肃省科技领军人才5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6人、333跨世纪学科带头人3人、飞天学者5人、甘肃省教学名师1人,入选全球前2%科学家榜单1人。在校本科生2200余人,博硕士研究生400余人,在站博士后8人。       六十多年的办学历程形成了以铁路为特色,面向多种交通方式的高水平教学和研究体系;建立了以交通运输领域为主,向物流、信息管理领域拓展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具备从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到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现有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交通运输工程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物流管理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3个二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系统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交通运输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和物流工程与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交通运输、交通工程、物流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4个本科专业,其中交通运输、交通工程、物流管理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交通运输、交通工程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院被授予甘肃省园丁奖先进集体;学院教师主编教材专著60余部,有5部教材入选国家重点建设教材,有《管理运筹学》、《铁路运输组织学》2门国家精品课程;主持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现有1个国家铁路局高原铁路运输智慧管控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轨道交通、交通工程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兰州市科普基地。在近年来全国大学生交通运输科技大赛、物流设计大赛和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中,我院学生荣获多项一、二等奖。
       学院在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交通与物流系统管理、复杂系统分析与决策等领域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学院教师近年来在国际交通运输与运筹管理类顶级期刊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Part C、Part D等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科研及教育教学项目200余项,成果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40余项,其中参与完成的“中国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完成的“运筹学在铁路运输中的应用”获中国运筹学应用二等奖,为全国近300余家企事业单位提供科技服务。

Schoo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formerly known as Railway Transportation Department of Lanzhou Railway Institute, was established in 1958, the year when the institute was founded. It was one of the first five departments set up then. The department was set up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Professor Lin Damei, the dean of Transportation Department of Beijing Railway Institute (the present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one of the founders of and initiators of the discipline of railway transportation in China, who moved to Lanzhou in 1958 with some professors and core teachers of the Railway Transportation Department of Beijing Railway Institute. The year also witnessed the enrollment of 60 undergraduates in the faculty of railway transportation. From 1988 on, 3 new majors have been added, including Packaging Engineering, Management of Industry Enterprise and Accountancy, and the department was renamed Management Engineering Department. In 1995, the department changed its name to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Engineering with its faculty members pursuing research in the economic field and relevant subjects transferred to the newly established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During the reorganization of the departments and schools of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in 2003, the department was finally named the Schoo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There are over 90 teaching and staff members in the school at present, including 14 doctorate supervisors, 22 professors and 36 associate professors. Among them, 52 teachers are doctors. There is 1 national candidate for the "One billion talents project",1 candidate for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Excellent Talents Support Program for the new century", Gansu provi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ader 5 people, Gansu province 555 innovation talent 6 people, 333 cross-century discipline leader 3 people, 5 flying scholars, 1 Gansu province famous teachers. One of the world's top 2% of scientists. The school has a current enrollment of approximately 2,200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nd 400 graduate students.
Over the past 60 years, a high-level teaching and research system featuring railways and oriented towards various modes of transportation has been formed, and the field of transportation has been established as the main field, to Logistic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o expand the field of high-level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At present, it has a complete talent training system from undergraduate, master, doctor to postdoctoral. The school currently has 1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post-doctoral station,Traffic &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imary discipline doctor and Master's degree authorization point, 3 Second-level Discipline doctor and Master's degree authorization point (Traffic &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Logistic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master's degree authorization point in Systems Engineering. master of Communications and Transportation Professional Degree Authorization category and Logistics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degree authorization field, and 4 undergraduate programs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Traffic Engineering, Logistics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Traffic Engineering and Logistics Management are National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Point. The major of Traffic & Transportation and Traffic Engineering has been certifi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re are more than 60 monographs in chief textbook, 5 textbooks have been selected into the national key construction textbooks. There has “Management operations research” and “Railway transport organization” 2 national quality courses. We get 2 Second-class National Teaching Achievement Award, 1 Provincial Teaching Achievement Special Award,3 first-class Award,5 second-class Award. At present, there is A Key Laboratory of Railway lndustry on Plateau Railway Transportation Intelligent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National Railway Administration, two provincial-level experimental teaching and Demonstration Centers for rail transit and traffic engineering, and a Science Popularization Base in Lanzhou. In recent years, the students of our college have won many first and second prizes in the National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eti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echnology Competition and logistics design competition and National Mathematics Competi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 school has strong research capabilities in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Transportation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transportation and logistics system management, complex system analysis and decision-making. In recent years, more than 500 academic papers have been published in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 Part C, Part D, etc. , he has undertaken more than 200 state-level scientific research, education and teaching projects, including Nation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jects, National Natural Resources Fund and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und. Among them, China Railway Tickets Sale & Reserving System, in which we have taken part, is honored the first prize of National S&T Advance Award; Operational Research Application in Railway Transportation, which is presided over and accomplished by us, is awarded the second prize of National Application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Award. School for nearly 300 enterprises and institutions across the country to provid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ervices.

学院简介

Introduction to Schoo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守正创新 再续辉煌

04

与世界相交 与时代相通

03

学院简介

about OF us

     林达美(1905~1996),男,祖籍四川省南充县。1929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北平铁道管理学院运输系。毕业后至1941年,在北宁铁路局、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及重庆国民政府交通部先后任副站长、列车长、站长及主任科员、业务专员等职。1944年获美国伊利诺尔大学经济学硕士。1944年9月至1947年5月在华盛顿任驻美中国物资供应委员会交通处秘书。1947年7月回国后,曾任沈阳铁路局副局长,粤汉铁路局专门委员、台湾航业公司总务处长、台湾省公路局副局长等职。1949年10月任北京铁道管理学院运输系主任、教授,组织实施该专业革新工作,主导增设工程方面的基础课及技术基础课,首次将铁路车站和枢纽设计列入主要专业课之一,培养这方面的技术人才。1958年6月率十余名教师到新建的兰州铁道学院,任运输系主任,与从北京铁道学院分配来的毕业生7人,共同艰苦创业,当年9月迎来第一届新生。60年代,与我院夏泽政老师合作,编写《电子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讲义,亲自为教师和学生讲课,并指导58级本科生作运用电子计算机编制列车运行图的毕业设计,开创铁路高校运输系讲授这门课程并将其用于研究铁路运输问题的先河。1974年将讲义修改补充后于1976年由人民铁道出版社出版。1987年以82岁高龄退休,退休后,仍然念念不忘他毕生从事的铁路建设事业,为铁路建设的每一个成就兴奋不已,他以耄耋之年,着手编纂《英语铁路词汇》一书,直至去世。

林达美教授

       滕传琳(1925~2009),男,江苏江都人,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运输管理系,毕业后在东北铁路工作。1956年7月起任北京铁道学院经济系讲师。1958年7月至1990年10月,历任兰州铁道学院运输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因教学需要,曾主讲铁道概论、高等数学、专业英语等8门课程。1979年起开设《管理运筹学》新课,提出将其运用于解决铁路运输问题的若干设想,是铁路高校运输系少数几位倡导者之一。曾运用高等数学研究铁路运输及运输经济学中的几个问题,发表论文多篇。主编铁路高校统编教材《管理运筹学》,1986年由人民铁道出版社出版,1991年获铁道部第二届优秀教材一等奖。1989年获甘肃省首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曾任中国铁道企业管理协会理事、名誉理事,甘肃省铁道学会及甘肃省企业管理协会理事。指导的7名硕士研究生中,李引珍、徐瑞华现已成为博士生导师。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罗国雄(1928~2016),男,教授,湖南衡山人,1953年毕业于北京铁道学院运输系铁道运输专业,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56年晋升为讲师。1953~1958年在北京铁道学院运输系任教,主要侧重于铁路冷藏运输问题的研究,为培训铁路冷藏运输人员和解决铁路冷藏运输生产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1956年被铁道部授予的“全国铁路先进工作者”称号,被北京市授予“建设社会主义青年积极分子”称号。1958年兰州铁道学院成立时调入学院运输系任讲师,1979年晋升为副教授,1987年晋升为教授。在此期间主要从事铁路货运组织和铁路运输方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并担任硕士生导师。先后任货运教研室主任和运输系统管理工程研究室主任。
       1978年获甘肃省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铁道部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1987年获甘肃省教育厅授予的教书育人奖。1989年获铁道部授予的优秀教师称号。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编《铁路运输方案》、《铁路货运组织》、《铁路货场管理》、《铁路冷藏运输》等4部教材和专著,其中《铁路货运组织》1992年获甘肃省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40多篇。

罗国雄教授

滕传琳教授

知名教授 

contents

守正创新 再续辉煌

06

与世界相交 与时代相通

05

       林达美教授在铁路高校辛勤耕耘了38年,培养了一大批铁路运输方面的专家教授及铁路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桃李满天下,是享誉全路的运输专家和教育家。经中国铁道学会推选,入选由中国科协主持编纂的《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1994年出版,是全路非重点高校专业课教师中唯一的入选者。
       林达美教授曾任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及铁道部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林达美教授毕生为我国铁路运输事业及铁路运输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是我国铁道运输专业的奠基者与创始人之一,是革新铁道运输专业的组织者,是将铁路站场设计纳入铁路运输学科的先驱者,大力倡导将电子计算技术运用于铁路运输工作。他为中国培养了大批铁路运输高级专门人才,对中国铁路运输学科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以自身的严谨治学及开拓创新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同志。

副书记副院长:王宏伟
Vice-Dean & Vice-Secretary
WANG Hongwei

分管学生、共青团、工会校友工作

现任领导

Leadership 
Team

行政机构

Administrative 
Structure

副院长:刘斌 
Vice-Dean:LIU Bin

分管本科教学、实验室工作

副院长:朱昌锋
Vice-Dean:ZHU Changfeng

 分管科研、学位建设、研究生工作

主持党委全面工作,分管党建、思想政治、意识形态、师德师风工作。

书记:张浩玮
General Party Branch Secretary:
ZHANG Haowei

行政办公室
Executive Office

研究生办公室  Office of Postgraduate Administration

科研办公室  Offi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dministration

党委办公室 Office of the Party Committee

教务办公室  Office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学生工作办公室  Office of Undergraduate Administration

Tel:0931-4938025

Tel:0931-4956942

Tel:0931-4938046

Tel:0931-4938035

Tel:0931-4956940

Tel:0931-4938095

办公室

交通运输系  Department of Traffic& Transportation

田志强 教授
TIAN Zhiqiang  Professor

物流管理系  Department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技术基础教研室Department of Basic Technology

交通工程系  Department of Traffic Engineering

信息管理系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吕斌  教授/博导
Lv Bin  PhD & Professor

代存杰  副教授
DAI Cunjie  Associate Professor

王建强 副教授
WANG Jianqiang  Associate Professor

李洪涛  教授/博导
LI Hongtao  PhD & Professor

教学系/部

组织结构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守正创新 再续辉煌

08

与世界相交 与时代相通

07

院长:李海军
Dean:LI Haijun

主持行政全面工作,分管人事、财务、学科建设工作

       学院现有教职工9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8人,博士生导师14人、教授22人、副教授36人,具有博士学位52人。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甘肃省科技领军人才5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6人、333跨世纪学科带头人3人、飞天学者5人、甘肃省教学名师1人、入选全球前2%科学家榜单1人。在校本科生2200余人,博硕士研究生400余人,在站博士后8人。

学术头衔或人才称号

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

FACULTY

守正创新 再续辉煌

10

与世界相交 与时代相通

09

师资队伍

李引珍,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兰州交通大学原校长。“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入选者,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詹天佑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铁道部首批科技拔尖人才,甘肃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甘肃省“333”人才,甘肃省“555”人才第1层人选、甘肃省领军人才第1层人选。获科技部、团中央等部门联合授予的“中国首批十大软件杰出青年”提名奖,获甘肃省优秀园丁奖,甘肃省教学名师,获“铁道部火车头奖章”一枚。先后任交通运输学院院长、科技处处长、研究生处处长、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委员会交通运输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交通运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铁道部交通运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交通运输与物流协会副会长、美国数学评论特邀评论员、甘肃省《铁道学报》、《兰州交通大学学报》及《铁道运输与经济》编委之职。共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多篇论文被SCI、EI、美国数学文摘等收录,出版教材著作4部,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铁道部科技攻关、教育部骨干教师重点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曾获中国运筹学应用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国家精品课程“管理运筹学”负责人。
学科领域: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物流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
E-mail:liyz01@mail.lzjtu.cn

LI Yinzhen,PhD & Professor

牛惠民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获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的博士学位。2000.4~2000.10和2001.10~2002.4在香港理工大学做访问学者,2004.7~2005.7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做访问学者。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国家精品课程《铁路运输组织》负责人,甘肃省创新人才和领军人才获得者。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运筹学会理事,“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常务编委,兰州市委政策研究咨询顾问。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在交通类国际顶级期刊“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Part C、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以及“中国科学、铁道学报、交通运输工程学报、中国铁道科学、运筹学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2015年发表在Part B的论文为4-6月Top Hottest论文的第二名,2013年发表在Part C的论文为ESI高引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Part B、Part C、Part E、IEEE、Journal of Scheduling等多个期刊论文审稿者。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后基金评审专家。
研究方向:轨道交通运输组织,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运筹学在交通运输中应用。
Email:hmniu@mail.lzjtu.cn

NIU Huimin,PhD & Professor

刘林忠,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在西北师范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93年在兰州铁道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2006年在清华大学数学系获运筹学与控制论专业的博士学位。现为兰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博士生导师,甘肃省三级教授。先后担任第八届中国运筹学会理事,中国运筹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副主任委员,中国运筹学会不确定系统分会理事等学术兼职。现为国际信息和管理科学学会理事。先后发表各类学术论文近200篇,其中SCI检索论文10余篇。先后获得近20项科研奖励和其它荣誉。 此外,为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Information Science等10多个SCI期刊评阅近100篇学术论文。
学科领域:交通运输优化、物流和供应链网络设计、优化算法设计和信息系统设计等E-mail:liulinzhong@tsinghua.org.cn

LIU Linzhong,PhD & Professor

LIU Linzhong,PhD & Professor

何瑞春,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甘肃省“555”人才,甘肃省领军人才。获甘肃省青年科技奖,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兰州市青年科技奖等。2008年毕业于兰州交通大学,获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专业的博士学位,2007.7~2007.10在日本广岛大学做访问学者,现担任中国交通运输与物流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交通协会青年科技工作者委员会委员。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多篇论文被SCI、EI收录,主编出版著作教材2部,完成的课题有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目前主持在研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教育部、甘肃省等多项科研项目。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等20余项。现任兰州交通大学学科规划与建设处处长。
研究方向:交通系统分析与优化,交通网络复杂性分析,管理决策分析。
Email:herc@mail.lzjtu.cn

李海军,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交通运输学院院长。本科毕业于北方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硕士、博士毕业于兰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工学博士学位。甘肃省交通运输协会副会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轨道交通分委会委员、甘肃省首批创新创业导师、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与教材建设委员会委员、兰州市社科院特约研究员。
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权威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被SCI、EI检索20余篇;主持国家重点研发、国铁集团系统性重大、教育部人文社科等科研项目(课题)10余项,参与完成国家自然基金等纵横向科研项目20余项;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曾获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技进步三等奖,参与完成的科研成果曾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主编《铁路运输设备》《铁道概论》等教材4部,主持《铁路旅客运输》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主持完成省级教学成果培育项目1项、省级创新创业教改项目1项、甘肃省“十三五”规划教改课题1项,主持获甘肃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甘肃省教学成果教育厅级奖2项。
学科领域: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物流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
E-mail:lihaijun@mail.lzjtu.cn

LI Haijun,PhD & Professor

钱勇生,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获人文地理专业的博士学位。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555”创新人才获得者,甘肃省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甘肃省道路交通安全协会理事,甘肃省实施城市畅通工程专家组专家,甘肃省预防道路交通事故专家组成员,交通运输学院道路安全研究所所长。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50多项,荣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甘肃省社会科学三等奖1项,兰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武威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酒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甘肃省建设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物理学报、Kybernetes、系统仿真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ISTP检索30余篇。目前主持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1项。
研究方向:交通流仿真、交通安全与控制。
Email:qianyongsheng@mail.lzjtu.cn

QIAN Yongsheng,PhD & Professor

朱昌锋,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交通运输学院副院长。2008.~2009在日本中央大学交通计划研究所做访问学者。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Journal of Advanced Transportation、IET 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被SCI、EI检索50余篇;主持完成了包括国家自然基金2项、铁路系统性重大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3项、中国物流学会科技项目1项、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甘肃省研究生导师基金1项、兰州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兰州市社科规划基金3项等科研项目30余项;主持完成了包括中国物流学会教改课题在内的教改项目6项,完成的6项教学成果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物流学会教学成果一等奖、甘肃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甘肃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及教育厅奖。
研究方向:轨道交通运输组织;交通系统优化与决策;立体综合交通系统优化;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Email:cfzhu003@163.com

ZHU Changfeng,PhD & Professor

吕斌,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肃省教学名师。现任交通工程系主任,甘肃省省级特色专业交通工程专业负责人。2012年6月毕业于兰州交通大学,获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博士学位,2012年12月~2014年5月美国内华达大学访问学者。曾荣获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2015年)、兰州交通大学教书育人奖(2014年)等。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在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交通运输工程学报、公路交通科技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20多篇,被SCI、EI检索10余篇;主编参编教材3部。目前担任“中国公路学报、交通运输工程学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等期刊的审稿专家。主持或参与完成的课题曾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年)、甘肃省教育厅级教学成果奖(2011年)、甘肃省建设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甘肃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三等奖(2015年)等。目前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以及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课题各1项。
Email:jdlbxx@mail.lzjtu.cn

LV Bin,PhD & Professor

师资队伍

FACULTY

守正创新 再续辉煌

12

与世界相交 与时代相通

11

马昌喜,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及博士毕业于兰州交通大学。兼任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青年科技工作者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函评专家、甘肃省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专家。出版英文专著1部,主编及副主编教材3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SCI检索论文80余篇,EI(JA)检索论文30余篇;荣获甘肃省建设科技进步一等奖、兰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8次;荣获兰州交通大学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兰州交通大学科研先进个人等荣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项及甘肃省硕导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研究方向:危险货物运输安全、交通运输系统优化与设计、智慧交通、交通影响评价。
E-mail: machangxi@mail.lzjtu.cn

MA Changxi,PhD & Professor

孟学雷,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肃省飞天青年学者。2011年7月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获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博士学位。以第一作者身份在“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控制与决策、北京理工大学学报、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近20篇,被SCI、EI检索20余篇。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科技成果一等奖、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技进步三等奖等称号;获2018年兰州交通大学“百人计划”项目资助;主持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三十余项。
研究方向:轨道交通运行管理与决策优化、突发事件条件下列车运行组织
Email:mengxuelei@gmail.com

MENG Xuelei,PhD & Professor

XIANG Wanli,PhD & Professor

ZHANG Yu,PhD & Professor

李洪涛,男,理学博士,教授, 博士生导师,现任技术基础教研室主任, 博士毕业于兰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在“Mathematical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Physics”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住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多项,主讲本科生《管理运筹学》,研究生《最优化理论与方法》课程,学科领域: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智能交通、铁路运输组织、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与决策、预测理论与方法等
E-mail: liht@mail.lzjtu.cn

LI Hongtao,PhD & Professor

朱大鹏,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毕业于西安理工大学,获机械工程专业的博士学位。以第一作者在“振动与冲击、Advances in Information Sciences and Service Sciences、机械科学与技术、中国机械工程”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0多篇,被EI、ISTP检索8篇。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联合基金1项,金川集团预研基金1项。
研究方向:运输与物流安全,随机振动与系统可靠性,运输包装
Email:zhudapeng@mail.lzjtu.cn

ZHU Dapeng,PhD & Professor

向万里,男,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14年博士毕业于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系统工程专业。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Information Sciences、Applied Soft Computing、Neurocomputing、Comput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Physica A、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等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主持/参与完成国家铁路局科研课题2项,主持/参与完成相关铁路局科研项目多项。
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数据分析与可视化
E-mail:xiangwl@mail.lzjtu.cn

张彧,男,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美国阿拉斯加大学安克雷奇分校访问学者(CSC)。担任国家自然资源部“黄河上游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重点实验室”(筹)理事,技术带头人;国家交通运输部“多年冻土区公路建设和养护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青海研究观测基地” 学术秘书。甘肃省陇原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省部级基金项目6项。主持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发表论文40余篇,专著1部,其中SCI收录10余篇(第一或通讯作者),EI与CSCD收录20余篇(第一或者通讯)。授权国家专利10余项。
研究方向:复杂环境下交通基础设施服役性智慧运维与维养加固等。
E-mail:zhangyu@mail.lzjtu.cn

教授

师资队伍

FACULTY

盖宇仙*

王花兰

吴芳

贺国先

杨延梅*

贾剑青

刘舰

杨信丰

王春生*

牟海波

田志强

高明霞

曾俊伟*

杨菊花

张玉召

守正创新 再续辉煌

14

与世界相交 与时代相通

13

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北京交通大学系统科学学院院长,国家“杰青”、“优青”获得者、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入选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骨干成员。长期从事交通优化管理与控制方面的研究。

杨立兴

李志纯

李志纯,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优青。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定价、交通行为经济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等。主持了国家杰青、优青、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全国百篇优博专项基金等科研项目。

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

副教授

师资队伍

FACULTY

刘斌

张春民

张志昆

张静芳

段刚

傅忠宁

焦红

郝群茹

孙文红

贾晓燕

赵小柠

刘应东

王建强

李世威

钱名军

张燕

陈明明

杨向飞

杨玲

徐智慧

高杨

陈喜春*

代存杰

柴获*

李小静

刘兰芬

张薇

许得杰

黄志鹏

范媛媛

巩亮*

赵红星*

王立*

杜文举

蒲菡*

郭中凯

田小鹏

贾富强

江雨星

高如虎

副教授

守正创新 再续辉煌

16

与世界相交 与时代相通

15

学科介绍

学科介绍

学科建设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1)交通运输工程*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一直是我校特色优势学科,也是西北地区唯一具有轨道交通特色的学科。该学科2002年成为甘肃省重点学科,2006年获批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07年获得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9年入选甘肃省“双一流”优势特色建设项目。在2013年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学科排全国第8位;2017年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评估等级为B类;2019年,我校以交通运输工程为主体的“工程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2021年入选甘肃省“国家一流学科”突破工程建设项目。
      我校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多年来在交通运输管理及系统优化、交通信息工程及智能控制、道路与铁道工程设计及材料应用、载运工具装备研发与运维检测等领域,紧紧围绕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西北地区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该地区轨道交通企事业单位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人员70%以上为我校毕业生。
       我校1958年建校之初,铁道运输、铁道信号、铁道工程、铁道车辆,是学校最先设立的本科专业,就此奠定了轨道交通的鲜明特色;林达美、胡春农、孙祺荫等著名铁路专家长期在此执教,1981年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雄厚的学科底蕴;2007年后,相继增设了“智能交通与信息系统工程、物流管理、交通测绘信息技术、交通物联网工程”等二级学科,使得学科支撑和方向完整齐全,为西北地区交通运输工程建设和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本学科硕士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坚实的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基础理论,系统掌握本学科领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复杂技术工作能力的创新型专业人才;博士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坚实宽广的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基础理论,系统深入掌握本学科领域的专门知识,在某一方向有深入研究并做出创新性成果,能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技术开发与管理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
       随着“交通强国、铁路先行”战略的实施,对交通运输工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持续强劲。我校是西北地区甘、青、宁、新4省唯一具有该学科博士点的高校,由于鲜明的培养特色、较高的培养质量、良好的社会声誉,始终是考生竞相报考的热门学科,生源数量充足、质量较高。
       我校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历史发展久远、行业背景浓厚、地域优势明显、学科体系完备、平台搭建完善、成果转化率高。近年来瞄准国际及行业前沿,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广泛关注和认可,是西北地区独具特色的学科,对于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和加速西部地区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作用。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通过聚焦,已形成了6个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交通运输系统优化理论与技术、西北交通基础设施性能提升与服役安全、轨道交通载运装备系统动力学与智能运维、寒旱地区交通测绘信息理论与技术、轨道交通信息与通信技术、轨道交通列车安全控制与智能运维。

       我校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是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四省区唯一具有博士点的交通特色学科,也是西北地区唯一具有轨道交通特色的学科。

守正创新 再续辉煌

18

与世界相交 与时代相通

17

注:带*表示一级学科

学科介绍

学科介绍

学科建设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2)管理科学与工程*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我校重点建设学科,也是甘肃省具有西部特色的重点学科。该学科2003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6年,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点顺利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博士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经过多年发展,逐渐形成了以交通运输管理为特色和优势,企业管理、信息管理和物流管理多领域全面发展的学科布局。
       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重点突出西部地域特色和交通运输管理特色,多年来在交通运输中的运筹与决策、大数据环境下的交通管理方法、西部通道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模式、信息化条件下区域资源环境治理与产业链管理等领域,坚持“夯实理论基础、注重学科特色、优先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建设”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西北地区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化管理人才。
       我校该学科人才培养目标为:硕士学位:培养具有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理论,系统掌握本学科领域的专门知识,培养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从事复杂管理工作能力的高层次专业型人才。博士学位:培养具有坚实宽广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理论,系统深入掌握本学科领域的专门知识,在某一方向有深入研究并做出创新性成果,能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技术开发与管理等领域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对管理科学与工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我校是西北地区甘、青、宁、新4省(自治区)唯一具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点的高校,由于其鲜明的培养特色、较高的培养质量,使得该学科近些年来成为考生热门报考的学科,整体生源情况良好、质量较高。
       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行业背景浓厚、地域优势明显,学科体系完备。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倡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深入实施和强力推进下,该学科在构筑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中挖掘甘肃地缘优势,充分发挥该学科的西部特色与优势,促进了甘肃发展快速融入国际经济发展的大潮。近年来瞄准国际及行业前沿,承担了大量服务国家交通强国战略和西部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课题,取得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为西部交通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库服务。

(3)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是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是1980年我校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5个学科之一,也是全国铁路高校及科研院所中第一批获得授予权的2个单位之一。该学科一直是我校特色优势学科,也是西北地区唯一具有轨道交通特色的学科。作为交通运输学院和“交通运输工程”的主体学科,该学科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著名运输专家林达美、滕传琳、罗国雄教授为代表的一大批知名学者长期在此执教,积累了雄厚的办学基础和扎实的学科底蕴。该学科2002年成为甘肃省重点学科,2006年获批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07年获得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相继增设了“智能交通与信息系统工程、物流管理、交通测绘信息技术、交通物联网工程”等二级学科,这使得学科支撑和方向完整齐全,为西北地区交通运输工程建设和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2019年入选甘肃省“双一流”优势特色建设项目。在2013年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学科排全国第8位;2017年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评估等级为B类;2019年,我校以交通运输工程为主体的“工程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历史发展久远、行业背景浓厚、地域优势明显、学科体系完备、平台搭建完善、成果转化率高。近年来瞄准国际及行业前沿,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广泛关注和认可,对于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和加速西部地区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作用。
       该学科现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1 人、甘肃省领军人才5 人、博士生导师13 人、教授17名、副教授32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47人。近年来,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优秀成果,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方向。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和博士点基金以及中国铁路总公司科研课题等各类科学研究项目100多项,累计科研经费2000多万元,20余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在各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其中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200多篇。
       该学科主要研究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理论及方法、交通运输优化组织、现代物流配送管理、运输过程控制的智能化系统管理理论和方法及交通信息管理技术等,通过对交通运输系统的综合规划与评价、对交通运输系统运营过程的科学管理,优化交通运输系统资源配置,协调交通供需关系,保持交通可持续发展。

守正创新 再续辉煌

20

与世界相交 与时代相通

19

注:带*表示一级学科

(5)系统工程 System Engineering
       “系统工程”2002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该学科经过多年的科研攻关,该学科近年来承担科研项目30余项,被SCI、EI、ISTP收录论文20余篇,形成了“团结拼搏、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优良作风。
       该学科以现代优化理论为基础,以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和大数据技术为基本工具,采用以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方法,研究各种复杂系统的信息合成、智能控制及相关理论与技术。现有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系统建模与分析、运输系统工程、管理系统工程、信息系统工程等研究方向。

(6)安全科学及工程 Safe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安全科学及工程”200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工程硕士授予权。现有专职教师29人,包括14位校内导师、6位校内任课教师和9位校外导师。校内导师中具有高级职称14人,具有博士学位9人。校外导师均具有高级职称并且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长期以来,本学位点围绕人才培养,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服务;近5年来,承担了国家级及省部级等纵向项目40余项,企业委托课题19项,累计科研经费600余万元;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核心及以上论文66篇;获得各级科研奖励18项;获批省部级及以上校内教学科研平台2个,市级校内教学科研平台1个,校外实践基地2个。本学科近年来获省部级奖励5项,参与起草了4项国家标准(GB),拥有专利3项,教学科研设施完备,实验手段先进,拥有50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
       本学位点主要培养安全工程领域应用型技术和管理人才以及安全系统设计及应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要求掌握现代安全工程和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熟悉国家的安全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生产安全、公共安全应急、火灾与爆炸、交通安全、国境检验与检疫安全等领域的国内外发展状况和趋势,具备坚实的基础理论以及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复合型安全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能够为政府机构、现代生产企业以及安全机构服务。
       本学科现有运输安全系统工程、特种货物安全运输、商品包装安全、道路交通安全、路基稳定性及可靠性等研究方向,涵盖运输系统安全分析、评判及优化,安全生产运作组织,特种货物产品包装、性能测试、结构优化、材料改进等。 

学科介绍

学科介绍

学科建设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4)物流管理 Logistics Management
        “物流管理”学科点是从2002年开始建设,是我国最早从事物流管理的学科点之一.“物流管理”2005年获得工程硕士招生权,2007获博士学位授予权。近年来,该学科在物流路径优化、物流配送管理、物流装备信息化、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科方向,锻炼、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的学术团队,学科发展势头良好。学位点共有校内教师20名,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教授5名、副教授15名,硕士生导师20人。其中,80%的老师具有物流企业、企业物流部门以及相关设计院等单位的实践经历。
       “物流管理”综合运用现代管理理论、交通科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运筹学等理论与技术,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以及经营管理,从优化管理的角度出发,协调供需关系,为物流系统运行达到最佳状态提供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方案,使系统的组织管理高效率地实现既定目标。本学科现有物流系统规划与决策、货物运输物流化理论与方法、物流装备信息化工程、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研究方向。

守正创新 再续辉煌

22

与世界相交 与时代相通

21

学制4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物流管理专业创建于2002年,具有鲜明的铁路物流特色,面向物流科技前沿,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有机融合,2019年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该专业培养学生形成大物流系统优化思想、供应链─体化管理思想和国际化视野,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和终身学习能力,成为能够在物流领域及交通运输领域从事规划设计、项目管理、技术应用和科学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主干课程:现代物流学、采购与供应管理、物流中心设计与运营、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工程、铁路行车组织等。

学制4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成立于2002年,着重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交通运输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突出“信息技术+交通管理"的专业特色和优势,致力于建设成为具有鲜明交通信息行业特色的专业,2021年被评为省级一流专业。
      该专业培养能够在交通运输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系统规划设计、研发维护、实施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网络、Web系统开发与设计、运筹学、管理系统工程、管理学原理等。

学制4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交通工程专业面向道路交通行业,是交通运输类专业中侧重于公路与城市道路领域的本科专业。2020年被评为国家级—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该专业培养掌掘交通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综合交通运输背景和道路交通特色,基础宽厚、视野开闼.发展潜力大、创新意识强,工程素养突出,具备交通运输系统分析、规划、没计与施工、运营与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交通规划、交通设计、交通管理与控制、智能交通、交通工程概预算、交通仿真技术等。

       1958年建校之初,交通运输学院仅有铁道运输1个本科专业,随着学院办学实力的不断增强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学院现有本科专业4个,涵盖铁路运输、道路交通、现代物流、交通信息等专业领域,形成了以陆路交通为主体,以现代物流为补充,涉及交通安全和信息的专业布局。

本科专业

本科专业

人才培养

talents cultivation

学制4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交通运输专业是我校1958年创建之初首批建设的五个专业之一,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09年以来4次通过工程救育专业认证,2019年获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该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人文社科素养,国际视野和职业道德。系统掌握交通运输专业基本理论与实践应用方法,能够在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行业从事规划设计,调度指挥,技术创新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铁路运输设备,铁路行车组织基础、站场与枢纽没计,铁路货物运输组织、铁路旅客运输组织、高速铁路运输组织。

守正创新 再续辉煌

24

与世界相交 与时代相通

23

省级成果

人才培养

TALENTS CULTIVATION

教学成果

轨道交通发展需求牵引的交通运输专业群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08

2021年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创新实践体系构建

09

2023年获批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培育项目

《高速铁路概论》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运用的研究与实践

10

2023年获批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培育项目

交通运输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03

2009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国家级成果

《铁路货运组织》

02

2007年获批省级精品课程

《仓储管理》

06

2021年获省级混合式一流课程

面向西部铁路建设高素质行业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07

2021年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管理运筹学》

01

2006年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

《铁路运输组织》

02

2010年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

《铁路旅客运输》

03

2013年获批省级精品课程

管理运筹学教学团队

04

2017年获批省部级教学团队

《交通设计》

05

2020年获省级虚拟仿真一流课程

守正创新 再续辉煌

26

与世界相交 与时代相通

25

扎根西部 六位协同精耕细作——新时代轨道交通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04

2023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甘肃省教学名师

01

2023年吕斌教授获甘肃省教学名师

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

人才培养

TALENTS CULTIVATION

守正创新 再续辉煌

28

与世界相交 与时代相通

27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

02

交通工程省级实验中心

       交通工程实验中心隶属交通运输学院交通工程系管理,2020年获批甘肃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包括交通规划模拟、交通信号控制、智能交通控制与仿真、城市交通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四个实验分室,总占地面积约450平方米。交通工程实验中心以交通大数据、微缩交通道路环境为载体,以交通工程领域信息获取技术、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信号控制技术、车辆控制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等关键技术为核心,为交通工程等相关专业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为组织形式,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实践的创新精神为基本目标和原则。

智能交通控制与仿真实验室

交通信号控制实验室

交通规划模拟实验室

城市交通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实验室

01

轨道交通综合省级实验中心

       轨道交通综合省级实验中心现有面积800平方米,资产总值达1500多万元,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及数字化仿真等先进技术建成多个科研平台。目前有铁路运营管理与决策支持平台、铁路车站接发列车作业模拟实验平台、列车运行与控制实验平台、编组站综合自动化实验平台等。实验中心具有理论研究与系统研制并重、技术突破与行业应用衔接的优势特色,形成了原始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的完整体系,实现了研、学、产无缝链接。

编组站综合自动化实验室

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与决策支持实验室

轨道交通车站接发列车作业模拟实验室

轨道交通列车运行与控制实验室

人才培养

TALENTS CULTIVATION

守正创新 再续辉煌

30

与世界相交 与时代相通

29

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实验室

现代物流智慧分拣实验室

实践教学

03

现代物流实验中心

        现代物流实验中心包含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和现代物流智慧分拣2个实验室,总面积220m2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实验室拥有AnyLogic、Arena和Supply Guru X大型专业仿真软件,可进行供应链管理创新设计、采购和供应流程优化、仓储布局优化仿真以及与现代物流业相关的各类仿真实验。现代物流智慧分拣实验室拥有自动搬运设备、自动分拣设备和工业机器人开发平台,可进行大型仓储系统的存储与拣货仿真实验,提供货位优化、搬运路径优化以及机器人应用二次开发等科研条件。
       本实验中心可利用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开展物流与交通运输系统的规划设计、物流与交通运输领域的现代化管理、区域物流规划和发展研究、区域物流系统网络与节点布局规划、供应链一体化与智能化管理等领域的研究。可为本科生、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训练、全国物流大赛、交通科技大赛等提供良好的实验平台。有助于为社会培养实践能力更强、理论水平高的物流管理及相关专业相关人才。

04

运输安全实验中心

       运输安全实验中心拥有以运营安全为主的铁路运输冲击与振动、材料与缓冲、滚动与堆码、运输环境、集装袋强度、危险货物运输等实验条件,现有材料与冲击实验室、集装袋强度实验室和振动实验室。 属集实验教学、科研、对外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技术实体。除承担学校实验教学工作外,实验室还积极参与科研和对外技术服务,承担西北地区铁路运输包装检验任务。近年来由实验中心主持或参与已完成的省、部级研究课题十余项,其中《运输包装质量的技术管理和检测》获1993年度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电石(碳化钙)使用软包装的研究》课题1999年通过省科委技术鉴定,并被列为1999年度甘肃省重点推广项目,2000年该项目获得兰州市推广应用二等奖,2001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实验室还拥有多项国家专利;数项包装研究成果。

人才培养

TALENTS CULTIVATION

实践教学

守正创新 再续辉煌

32

与世界相交 与时代相通

31

材料与冲击实验室

集装袋强度实验室

振动实验室

学科竞赛

学科竞赛

人才培养

TALENTS CULTIVATION

守正创新 再续辉煌

34

与世界相交 与时代相通

33

人才培养

TALENTS CULTIVATION

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

博士研究生招生目录

留学生培养

学位点

       交通运输学院十分重视学科学位的建设,1980年首批获得“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硕士学位授予权(原名为“运输管理工程”,1996改为现名),是全国铁路高校及科研院所同类型专业中第一批获得授予权的2个单位之一(另一个为北京交通大学),也是我校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5个学科之一。近年来,交通运输学院进一步加快了学科建设的步伐,现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个硕士点,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和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具体情况如下:

守正创新 再续辉煌

36

与世界相交 与时代相通

35

科学研究

RESEARCH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国客票发售与预定系统

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运输网络最优化路径计算理论与方法研究

       创造性的构建了铁路网车流路径动态网络模型,并设计了高效的定向搜索算法,为铁路货运路径、编组计划系统、客票系统客运中转径路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团队成员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运输生产调度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

其他相关甘肃省科技进步奖
编组站车流组织优化等

01

铁路网车流径路

研究方向

       建立了铁路运输调度的智能优化模型,实现了铁路车流的自动推算,并以兰州铁路局为研究对象率先在全国实现了铁路运输综合调度系统的“管控一体化”,为我国智能高铁调度系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代表性科研成果

守正创新 再续辉煌

38

与世界相交 与时代相通

37

02

铁路运输智能调度管理

研究平台

国家铁路局重点实验室

高原铁路运输智慧管控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

       2022年12月30日,国家铁路局公布了第二批铁路行业科技创新基地的认定结果,交通运输学院牵头联合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等共建单位申报的“高原铁路运输智慧管控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岩调研

省级科研平台

科学研究

RESEARCH

科研平台

科学研究基地

校级研究机构

学院与蘑菇车联签署合作协议

学院与甘肃路桥飞宇公司签署合作协议

守正创新 再续辉煌

40

与世界相交 与时代相通

39

05

    国铁集团重大课题

《面向铁路全业务信息源的数据汇聚、分类及示范应用关键技术研究》课题负责人:李海军

04

    教育厅双一流重大课题

《立体交通多网耦合协同优化关键理论与技术》
课题负责人:朱昌锋

03

    国家重点研发课题

《基于空天车地信息协同的轨道交通运营与安全综合保障技术》
课题负责人:孟学雷

02

    中国工程院重大课题

《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公铁航多式联运联接发展战略研究》
课题负责人:李引珍

01

    国家重点研发课题

《铁路工程绿色设计原理、方法、技术体系、评价指标及应用》
    课题负责人:李引珍

解决国家重大需求课题

科学研究

research

守正创新 再续辉煌

42

与世界相交 与时代相通

42

高水平论文

高水平论文

学院发表论文情况统计(截至2022年底)

科学研究

RESEARCH

科研项目

科研项目

守正创新 再续辉煌

44

与世界相交 与时代相通

43

科学研究

RESEARCH

科研获奖

科研获奖

守正创新 再续辉煌

46

与世界相交 与时代相通

45

合作交流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达美大讲堂

01

行业调研

02

学术会议

03

行业培训

04

守正创新 再续辉煌

48

与世界相交 与时代相通

47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学科建设发展,进一步营造学院浓厚的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思政教育等研讨交流的氛围,开拓全院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学术视野和育人理念,学院将持续开展“达美大讲堂”系列活动,以此纪念我国铁道运输学科奠基人、我校铁道运输系创始人林达美教授,以先辈为楷模,激励全院师生守正创新、奋发向上。原则上每周一期,目前已举办23期。

       为加强学院与行业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校友交流、就业与培训等方面的对接,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学院前往国铁集团、国家铁路局、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北京交大、中南大学、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西北市政设计院、甘肃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兰州铁路局、兰州轨道公司等单位进行调研交流,

      加强学术交流,2022年上半年,举办4次学术论坛、会议,加入“黄河流域高校交通运输科创联盟”。

       为加强校企、国际合作交流,发挥铁路学科优势,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学院举办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年轻干部培训班、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车务系统骨干人才技能强化培训班、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货运系统职教骨干人员培训班、参与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有限公司开办的尼日利亚铁路运输高级研修班。

诚聘英才

Join us

       为加强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为学院的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保障,诚邀优秀人才加盟交通运输学院,学院将配合学校提供良好的办公、科研条件及配套奖励。

专业 研究方向 学历要求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铁道运输道路交通物流管理 博士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轨道交通方向 博士
复杂系统控制理论与应用 博士
计算机应用技术 交通信息方向优先 博士
管理科学与工程 物流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方向 博士
系统工程 交通系统工程计算机模拟 博士
运筹学与控制论应用数学 管理运筹学 博士

李院长:0931-4938015
县老师:0931-4938025
邮箱:lihaijun@mail.lzjtu.cn

守正创新 再续辉煌

50

与世界相交 与时代相通

49

交通运输学院

school of traffic and tansportation

电话:0931-4938025
网址:https://jtys.lzjtu.edu.cn
地址:兰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 邮编 : 730070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