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青岛农技推广期刊

其他分类其他2022-07-11
431

青岛农技推广

02

2022第2期

主办单位:青岛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目录

市农技中心上半年“争先进、创典型、树标杆”活动,32项工作成果取得突破性进展

   顶层设计到位,目标明确,党建统领,措施得力,管理到位,成效显著。      党建工作扎实有效,政治站位稳步提升。      技术推广手段不断创新,典型示范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      农民培训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攻克技术难关,实现夏粮提质丰产。      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实现生产节本增效。      重大项目稳步推进,技术示范效果明显。

03

02

政策引领
一件一件办好农民的事
国家发改委:坚定不移推动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乡村振兴
科技稳粮效果好 青岛小麦迎来“晚播高产”
农技推广
青岛多举措保夏粮丰收
青岛市通过“四个强化”助力“稳粮扩豆”
典型引领
市农技中心农业技术创新与集成试验示范基地 之莱西市怡禾家庭农场
青岛农技力量助力日喀则成功探索草粮兼收种植新模式
新技术
优质强筋小麦生产技术
他山之石
乡村人才振兴如何推进、面临哪些难点? 看看来自6省20个县的调研报告

04
05
06
11
13
16
21
23
25

05

04

政策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赴四川考察时,走进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察看村容村貌,了解乡村建设情况。他强调指出,老百姓的事,要实实在在干,干一件是一件,干一件成一件。看似平凡的话语中,饱含着总书记对民情农情的深刻洞察,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工作作风。
        办好百姓事要实实在在,办好农民的事更要实在。农民更朴实、更实际也更务实,他们更相信眼前看见的、手里拿到的实在收益。做好三农工作,先得把实实在在的成果摆给农民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启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征程,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正源于立足国情农情的稳步推进,源于“干一件是一件,干一件成一件”的求真务实。下一步做好三农工作,更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叮嘱,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为农民而兴、为农民而建的价值取向,一件一件地把农民的事情办实办好。
        树立正确政绩观,真心实意为农民着想,事事处处把农民利益放在首位,真正解决好老百姓最关心和最迫切的问题。
        一件接一件办好,一年接一年抓实。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未来就会一步接一步实现。

政策引领

国家发改委:坚定不移推动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相关部门,坚定不移推动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提高产量、优化结构、增强能力、引导消费”为重点,在更高层次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是提高产量。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坚持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和种粮补贴制度,加快粮食作物保险,保障农民种粮合理收益,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将有限的水土资源优先用于稻谷、小麦等口粮生产,巩固提升玉米生产能力。大力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进一步抓好大豆和油菜、花生等油料生产,提高生产水平。二是优化结构。贯彻落实大食物观,坚持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推动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现代化水平。三是增强能力。加大耕地保护和农田建设力度,实施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持续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加快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在水土资源条件适宜地区建设改造一批大中型灌区。深入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支持将符合条件的盐碱地等后备资源适度有序开发为耕地。强化现代种业等科技支撑,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推进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加快构建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四是引导消费。引导粮食深加工业有序发展,避免粮食深加工与人畜争粮。更好保障饲用玉米需求,合理发展玉米深加工产业。积极推广节粮减损适度加工技术。落实反食品浪费法,实施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大力推动健康消费,引导粮食消费方式从“过度消费”向“健康营养”转变,形成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勤俭节约的社会风气。

一件一件办好农民的事

06

07

乡村振兴

科技稳粮效果好 青岛小麦迎来“晚播高产”

麦茬齐齐,秸秆离田,麦粒归仓,秋粮下种。在青岛平度蓼兰镇青农种子产销专业合作社的“超吨半粮”高产示范田里,山东省农业农村厅组织专家组正在对小麦进行实打测产。平均亩产823.2公斤!结果一出,大家在地头乐开了花儿。这是自2018年以来青岛小麦高产攻关单产第4年突破800公斤大关,创新集成的技术模式进一步熟化,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主推技术,对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晚播、春旱、骤然高温,克服重重难题迎来“晚播高产”的丰收硕果,离不开现代化农业科技的给力支持。近年来青岛加大科技兴农力度,特别是通过良种推广、新种选育、良法配套推行措施,实现了稳粮、增产、增收。

乡村振兴

 引导和优化品种布局
  良种实验成果多
      为引导和优化品种布局,发挥优良品种对农业生产的增产增效作用,20多年来青岛持续开展农作物新品种试验工作,每年引进展示评价小麦新品种近百个。“针对旱地小麦生产,今年还在莱西市安排了旱地小麦试验,试验品种达130多个。”青岛农技中心种子部负责人陈炳强对今年小麦实验品种的表现熟稔于心,对苗头品种青农6号、青农7号、泰科麦34、鑫星169等小麦品种的综合性状都做了详尽介绍,为小麦品种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今年我进行了小麦晚播试验,这片试验田里一共是12个品种7个播种时期,最晚的播期在12月3号,目前来看,晚播期的小麦产量虽然比正常播期低一些,但是通过我们后期管理的加强,产量比预期好很多。”在青岛6月7日的小麦新品种新技术观摩会上,青岛市农技中心高级农艺师孙旭亮站在一片长势和成熟度差异较大的麦田认真地向大家做介绍。受去年秋汛影响,小麦播种偏晚、播期拉长,秋冬麦苗长势普遍较弱。为科学指导晚播小麦苗情转壮升级、提升稳粮保供技术服务能力,青岛市农技中心安排了晚播小麦试验示范。孙旭亮告诉记者,今年的晚播实验品种多、播期长,通过实验,可以更加准确地掌握了不同播种时期小麦的生长发育情况,为科学指导晚播小麦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团建活动

Regiment building activities

08

09

乡村振兴

新技术新模式多管齐下
  良法推行效果好
“现在突破亩产800公斤大关的核心技术,是以滴灌水肥一体全程机械化为核心的创新技术模式。”青岛农业农村局农技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该技术是青岛农技推广部门与青岛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协同技术创新取得的一项重大技术成果,针对青岛粮食生产灌溉水短缺、水肥利用效率低、大规模种植灌溉施肥用工量大等瓶颈问题,以滴灌技术为核心变革传统种植方式,集成了水肥一体、堆肥还田、深耕深松、宽幅精播、冬春镇压、氮肥后移、一喷三防等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的绿色高效新技术模式,具有节水30%以上、节肥20%以上、节地10%以上、省工2个以上、亩节本增效200元左右等特点。
水肥一体核心技术推广走在前沿水平,针对小麦生长年景配套的其它各项技术也紧跟小麦生长周期。受去年小麦较大面积晚播影响,小麦苗情普遍偏弱,再叠加今年春季叠加春旱和突然高温,青岛夺取夏粮丰收压力较大。天不逢时人给力,青岛农业农村部门不等不靠,提前谋划,成立正高级职称专家组成的技术指导组,分区包片、下田入户开展技术指导服务。记者了解到,今年青岛高标准农田建设突出灌排设施、高效节水灌溉、土壤改良等重点,通过实施农水、农电、田间道路等一系列配套建设,在项目区内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5.1万亩。同时,青岛市农业农村局统筹中央、省、市资金7636万元,重点支持春季麦田管理,组织全市70多家服务组织的1600多架植保无人机,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小麦“一喷三防”,提高小麦抗旱能力。据统计,今年青岛全市统一喷施叶面肥150万亩、实施小麦“一喷三防”面积347万亩,全市小麦“一喷三防”实现全覆盖。全市投入抗旱机具4万台(套),抗旱浇地面积214.6万亩,有力保障了夏粮丰收。针对去年的冬小麦播期晚、拔节期气温低的情况,青岛市农技中心与青岛

农业大学协同开展了小麦—玉米两季“超吨半粮”技术研究,对麦田进行了生物追肥实验,通过根际促微生物措施,促进小麦根系生长,增强茎秆抗倒伏能力;针对近几年麦田茎基腐病害发病率逐年上升的趋势,青岛农技中心实施了“碧护生长调节剂调控小麦生长及高产试验示范”和“小麦播前种子包衣及返青起身期药剂防治茎基腐病”试验示范,为科学防治小麦茎基腐病探寻新方法新路径。多管齐下护粮,各种技术手段并进,科技成为稳粮增产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

新品种促稳产高产
育种创新步履不停
        良种是粮食增产的关键贡献因素之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种业发展,指出“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首先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问题”。近年来,青岛市种业发展迅速,在小麦良种选育研发上步履不停,自2006年自主选育“青丰1号”首个新品种以来,经过10余年的小麦育种科技创新,自主研发小麦品种数量由“零”增至16个。今年平度蓼兰镇青农种子产销专业合作社的“超吨半粮”高产示范田里的示范田种植的小麦品种为青农7号,是青岛青丰种子有限公司自主选育的高产新品种,2019年通过山东省审定。该品种株高适宜、抗倒性好、抗病性强、千粒重高、产量潜力大,审定当年就创出亩产812.7公斤的超高产水平,适合全省高产地块种植利用。通过今年的高产示范,青农7号的抗倒性、抗病性等性状得到良好展示,特别是籽粒容积大、后期灌浆强度高的品种优势得到充分验证,小麦千粒重达到50克水平,是实现高产超高产的理想品种。
“我们育成的‘青农6号’具有高产稳产、抗寒性好、分蘖力强,适种范围广等特点,2019年通过山东省审定、2020年通过安徽省审定,今年又通过了国家审定,推广应用前景很广阔!”青农种子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侯元江30年如一日开展小麦新品种选育,站在自己的试验田里,他激动地向大家介绍他们的“新星”——青农6号。30多年来,青农种子专业合作社累计引进国内外品种资源2000余份,杂交小麦组合800多个,先后育成“青丰1号”“青农2号”“青农6号”“青农7号”“青农177”等9个小麦品种,这些品种已在全市及周边地区进行推广,部分品种成为青岛市主栽品种。
        为了从海量的农作物品种中筛选出适合本地种植、满足市场需求的优良品种,推荐给农民,青岛市农技中心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建设、引进试验、展示评价、示范推广等多环节构成的新品种评价体系,以基地为平台集聚优质资源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把良种良法切实带给种植户,让科技力量转化为丰产丰收的持续动力支撑。

乡村振兴

        今年我市夏粮生产主要呈现三个特点: 
        一是夏粮播种面积稳步增加,产量基本持平。得益于近几年种粮收益增加、政策扶持有力、技术支撑到位、粮价高位运行,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全市小麦在田面积344万亩,比去年增加近3万亩,实现了面积稳中略增。春季苗情加快转化升级,一二类苗比例达到83%,比冬前提高6个百分点,亩成穗数38.4万,比上年增加0.5万,构建了适宜的群体结构。虽然4月份以来降水偏少,对小麦穗分化造成不利影响,平均穗粒数较上年减少0.7粒,导致小麦单产略减。总体而言,总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为夺取夏粮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农机农资保障有力,智能装备水平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市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智能化,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90.2%,获评全国第一批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市。加快推进“智慧农机”发展,全市北斗导航无人驾驶拖拉机800多台、植保无人机1000多架,安装深松、保护性耕作监测仪2300多台套,实现农机作业监管精准化。“三夏”生产以来,全市组织7000余台小麦联合收割机有序流动、跨区市作业,成立小麦机收应急作业服务队49个,检修各类农机数量13.6万台,确保小麦颗粒归仓。会同市商务局、中石化、中石油等部门,实施价格直降优惠,每升优惠0.2元。提早做好农资调配和准备工作,储备种子1万余吨、化肥16万余吨、农药4000余吨,保障了夏种需要。

农技推广

青岛多举措保夏粮丰收

10

11

      三是政策支持空前,田管措施落实到位。受去年小麦较大面积晚播影响,小麦苗情普遍偏弱,今年春季叠加春旱影响,夺取夏粮丰收压力巨大。全市农业农村部门不等不靠,提前谋划,先后出台《关于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意见》《科学抗旱春管夺夏粮丰收预案》,提前部署抗旱保春播工作。成立正高级职称专家组成的技术指导组,分区包片、下田入户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今年以来,发布青岛农技指导23期、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9期、病虫情报12期、夏收夏种气象服务专报2期。高标准农田建设突出灌排设施、高效节水灌溉、土壤改良等重点,通过实施农水、农电、田间道路等一系列配套建设,在项目区内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5.1万亩。统筹中央、省、市资金7636万元,是近几年最多的一年,重点支持春季麦田管理、小麦促弱转壮稳产和“一喷三防”,组织全市70多家服务组织的1600多架植保无人机,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小麦“一喷三防”,提高小麦抗旱能力,全市统一喷施叶面肥150万亩、实施小麦“一喷三防”面积347万亩,全市小麦“一喷三防”实现全覆盖。全市投入抗旱机具4万台(套),抗旱浇地面积214.6万亩,有力保障了夏粮丰收。

农技推广

农技推广

青岛市通过“四个强化”助力“稳粮扩豆”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破解耕地资源制约,推动玉米大豆兼容发展、协调发展乃至相向发展的主要途径。青岛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大豆产能提升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落实部、省下达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为抓手,深入实施大豆油料提产能行动,强化政策扶持、强化技术支撑、强化机具配套、强化试验示范、强化种源保障、强化宣传引导,多措并举,为“稳粮扩豆”保驾护航。
      一、强化政策扶持,落实种植任务
        青岛市坚决扛牢扛实粮食安全主体责任,市农业农村局于3月25日制定印发了《青岛市2022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实施方案》。《方案》确定了千方百计扩大播种面积、科学确定种植模式、加强农资储备调运、配套保障适用农机、做好病虫草害统防统治等重点任务,依托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粮食经营主体,建设一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点和示范片,按照200元/亩的标准对项目实施主体给予物化投入和社会化服务环节投入补助,力争年内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以上,努力实现“玉米基本不减产、增收一季大豆”目标。目前,项目建设任务已分解落实到各区市,各项工作按计划稳步推进。

12

13

      二、强化技术支撑,开展指导培训
     (一)编制技术指导意见。组织专家编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推广技术指导意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主推技术等技术文件,印发全市农业农村部门。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良种搭配、模式选择、机具配套、科学施肥、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给予详细介绍与指导。
      (二)实施农技推广“四季行动”。 根据农时季节、农事生产以及疫情防控形势变化,围绕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组织全市农技推广系统开展双线技术服务指导,为民办实事、解难题、求实效。市农技中心成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指导组,为70余个实施主体全部建立台账,逐一编号建立技术服务卡,分组包片开展调研和技术服务100多人次。创新“互联网+”数字农技服务模式,充分利用公众号、视频号、微信群等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信息,指导种植户科学生产。
      (三)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农民教育培训“四个课堂”作用,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列为必学内容,扩大受训群体,加快技术推广普及。一是培训主阵地—固定课堂。依托农民技能培训市办实事项目,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班班必教、人人必学。二是培训游击队—流动课堂。成立由市农技中心和青岛农业大学专家组成的技术指导小组,对种植主体面对面的培训指导。三是培训实操地—实践课堂。在胶州市、西海岸新区等地打造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样板田”,为广大种植户提供学习实践场所。培训即时看—空中课堂。通过“腾讯会议”“云上智农—青岛市农技中心农民培训云课堂”等网络平台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培训直播,让有种植意向的农户应看尽看、应知尽知,线上浏览达8.5万人次。

农技推广

      三、强化机具配套,推进机艺融合
     为尽快增加适用复合种植机具有效供给,满足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对播种、施肥、植保、收获等农艺措施的特殊需求,青岛市加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支持力度,引进30台套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用机具开展示范演示,积极支持科研单位、农机企业开展新型专用机具研发攻关,不断调动农机企业生产开发和农户购置使用复合种植专用机械的积极性。结合农机装备实际,青岛市农机推广部门研究编制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配套机具应用指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配套机具调整改造指引,提出因地制宜以机适地的机具调整改造原则,指导农机企业、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改装现有机具10台套,在提高现有农机具利用效率的同时,最大限度达到农艺要求。
      四、强化试验示范,熟化种植模式
      相比之前的大豆玉米间作套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一项创新的种植模式,应结合地区生产实际,科学配置带宽、行比和带间距,因地制宜构建合理群体结构,充分发挥高位作物玉米的边行优势,扩大低位作物大豆的受光空间,实现同一地块大豆玉米和谐共生、一季双收、增产增效。为做好青岛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储备,青岛市农技中心制定印发了《青岛市2022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试验示范工作方案》《青岛市2022年大豆新品种试验及品种展示评价实施方案》,围绕作物良种、栽培模式、病虫防控、浇水施肥、种管收等环节部署了一系列试验示范;投入专项资金20万元,建设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示范基地1处,不断探索总结适合青岛地区的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协同种植模式,实现试验示范、技术集成、推广应用的有机衔接,加快提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综合效益。

农技推广

14

15

典型引领

市农技中心农业技术创新与集成试验示范基地                                    之莱西市怡禾家庭农场

                基地简介
      
       莱西市怡禾家庭农场位于莱西市姜山镇兴隆屯村,经营土地规模1670亩。主要从事种植粮食、奶牛养殖、采摘观光、粮食深加工和市场营销,是综合性家庭农场。常年雇工35人,现有大型拖拉机、深松整地机、玉米收割机、小麦免耕施肥播种机、秸秆灭茬还田机、粪肥还田抛洒车等设备40台(套),办公室150平方米,农资仓库2000平方米。
          规范化建设成效
       作为青岛市农业新技术核心基地之一,中心一直以加大家庭农场培育力度,推进家庭农场规范化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技术集成和推广应用,打造“饲草种植+奶牛养殖+废弃物处理+有机还田”为主的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场为目标,在深入调研农场种植、养殖结构的基础上,将农场里的所有生物相关连,并与环境密切结合,遵循生态平衡理念,在提供优质农产品、发展生态农业的同时,提高资源循环和能量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农场内部良性生态循环系统。把农场建设成技术先进、功能多元、设施配套、带动明显的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与集成试验示范基地,为青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2021年,在怡禾家庭农场单独设立了专家工作室,制定了核心基地岗位制度,明确农场实行农场主负责制,拟定农场年度生产计划,组织农场按规划进行建设。中心负责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协助农场制定标准化生产制度,为基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意见和建议,在基地开展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
      科技赋能解决疑难杂症。聚焦解决农场种植、养殖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中心技术团队严格按照生态农场产地环境健康、生产过程清洁、资源有效利用、产品绿色生态的要求,为农场定制了“以养定种、种养结合、饲畜配套”发展方案,集成推广生物堆肥、水肥一体化、无畦背等行距种植、小麦宽幅精播、氮肥后移及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农业新技术。养殖场牛粪结合农作物秸秆及周边食用菌菌渣,通过生物堆肥制作有机肥,既解决粪污带来的环境污染,牛粪有了“用武之地”变废为宝;又通过还田,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推行粮油兼做种植模式,改传统小行距(15~20厘米)密集条播为等行距(22~26厘米)宽幅精量播种,通过采用宽窄行农艺双腔双管排种,提高播种质量和均匀性,配套小麦滴灌装置,全程机械化作业,实现小麦播种、施肥、灌溉、喷药、收获等关键作业环节的定量化和机械化。将小麦追施氮肥时间适当向后推迟,放在小麦生育中后期,有效的控制无效分蘖过多增生,塑造旗叶和倒二叶坚挺的株型,使单位土地面积容纳较多穗数,达到增产的目的。2021年基地粮食产量超过80万吨,收入达190万元。牛粪堆肥还田土壤肥沃,种植的青贮玉米品质优良、营养丰富,成为奶牛的牧草主食,牛奶产量和质量大大提升。今年销售牛奶1050吨,收入550万元。2021年,农场被评为国家首批生态农场、全国家庭农场典型案例。

典型引领

16

17

      运行机制创新
      
      成立以中心技术委员会专家为主、各专业技术协作团队专家共同参与的专家团队为基地提供技术指导,以家庭农场为依托,辐射发展亚东畜牧养殖合作社、志涛农机专业合作社、隆硕丰小麦专业合作社,构建起“1个基地+1个专家团队+4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技推广机制。生态部牵头领办莱西市怡禾家庭农场,负责日常与基地的对接,对基地的需求及时整理汇总并协调相关部门主动解决,为基地拓宽增收链,促进产业融合出谋划策。

典型引领

试验示范开展情况
      1.NCS智能膜覆盖堆肥技术。 农场现有奶牛存栏400头,每天产生10几吨牛粪,牛粪有机质和养分含量较低,质地细密,腐熟缓慢,要实现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是农场亟待解决的首要任务。生物堆肥则是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有效手段,也是耕地地力提升的重要途径。NCS智能分子膜覆盖堆肥技术,将一种特制膜材用于有机废弃物好氧发酵,形成一套自控程度高、布设快捷、操作简便、环境友好的新型有机肥发酵工艺。与传统的堆肥工艺相比,NCS智能膜堆肥无需翻堆,通过膜覆盖之后,底部的曝气能给堆体内微生物提供足够的发酵所需的氧气,随着温度的上升,氨气,硫化氢等臭气的大分子外溢,膜的微孔结构能够阻挡外面的水分进入,但能穿过小分子的水分子,氨气、硫化氢等大分子不能通过,溶于膜表面的水蒸气最后返回到堆体再被微生物所利用,这样就达到了即除去水分,又没有臭味的效果,生产出腐熟有机肥可直接还田。
      我们采用“政府+农场+第三方技术服务”的运营方式,在农场安装了1条膜覆盖堆肥生产线,每30天一个周期,每年可处理12批牛粪、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生产堆肥2400立方米;2条条垛式堆肥生产线,年生产堆肥1500立方米,全年生产符合国家堆肥标准的有机肥近4000立方米,可满足农场1500亩地使用。
      2.小麦-玉米滴灌水肥一体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以深化机艺融合、实现节本增效为目标,从改革种植方式入手,对种肥异位同播、滴灌水肥一体化、无人机等绿色防控病虫害和机械化收获等单项技术进行集成创新。打破传统的种植方式,水浇地小麦改“有畦背”为“无畦背”、玉米改“等行距种植”为“宽窄行种植”。推广应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更新滴灌水肥一体化装备系统,延长各项工程的使用寿命,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

典型引领

18

19

      3.小麦-玉米秸秆还田技术。针对农场小麦、玉米轮作特点和当前还田存在问题,我们总结形成了农作物秸秆精细化全量还田技术。在小麦收获季节,利用带有秸秆粉碎还田装置的联合收割机将小麦秸秆就地粉碎,均匀抛洒在地表,直接免耕播种玉米节约成本,不误农时。同时,地表有秸秆覆盖,能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在玉米收获季节,用秸秆粉碎机完成玉米秸秆粉碎,配合撒施腐熟剂、增施氮肥,使用大马力机械采用两年旋耕一年深翻的方式还田,能实现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和高质量利用。小麦秸秆还田后,玉米大喇叭口期至穗期,大斑病、小斑病、茎腐病、穗腐病、褐斑病等病虫害发生较集中,玉米秸秆还田后,小麦生长中后期赤霉病、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叶枯病和颖枯病等发病率较高,团队专家针对病虫害情况,开出了绿色防控良方,为粮食增产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典型引领

青岛农技力量助力日喀则成功探索
草粮兼收种植新模式

典型引领

      6月中旬,西藏日喀则桑珠孜区在边雄乡扎西岗村举行农业科技培训观摩会,一片绿意盎然的小黑麦格外亮眼。来自青岛市农业农村局的援藏技术干部、青岛市农技中心的专家韩新生研究员正忙碌地穿梭于试验示范田间,为前来观摩学习的农技人员和农户进行技术讲解。他主持实施的小黑麦新品种创新利用试验获得成功,为当地探索出草粮兼收冬春闲田利用新模式,这在日喀则市尚属首次。冬春闲田利用新技术模式改变了日喀则传统的“一年一作”种植制度,使“一年两作”变为可能,从而有效解决了当地草粮争地矛盾,实现草粮双丰收,将“援藏”答卷写在了雪域高原的大地上。
       畜牧业是桑珠孜区的重要支柱产业,牛羊等牲畜存栏量常年稳定在31万头以上,畜牧业发展质量关系着全区乡村振兴的成色。援藏技术干部韩新生自2021年3月份进藏以来,坚持把产业援藏作为第一要务,积极深入基层一线调查了解当地农业基本情况,努力找准技术援藏的突破点。在进村入户调查中发现,冬春时期当地十分缺乏营养丰富的新鲜饲料,牛羊多以喂养干青稞秸秆为主,这个时期饲养的牛羊生长缓慢、长势瘦弱,制约了养殖户增收致富的步伐。

20

21

      为尽快解决桑珠孜区冬春季青饲料短缺的现状,韩新生与当地农技人员深入交流并广泛查阅资料,多方了解桑珠孜区农业生产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种植习惯,并结合自己多年的农技工作经验,决定将青岛冬春闲田利用技术经验嫁接到雪域高原,通过引进特色品种和技术创新,对当地传统耕作剩余的水热光田资源进行再利用,探索改变“一年一作”种植制度,实现“一年两作”、草粮兼收。
      在青岛市农技中心技术团队的帮助下,桑珠孜区农业农村局于2021年9月从青岛引进了7个饲用小黑麦品种开展引种试验。经过韩新生的悉心指导,首个“小黑麦-春青稞”草粮轮作种植新模式示范基地在日喀则市建成并试种成功,青岛市农业援藏再添新成果。
      首次引种试验初步表明,引种的饲用小黑麦品种适应性好,能够适应当地严酷的自然资源条件,根系发达,分蘖多,茎叶生长旺盛,拔节-抽穗阶段生长极为迅速,5月底株高可以达到1.5m以上。据初步测产,灌浆期一次性收割鲜草每亩产量可达2吨以上,能为畜牧业生产提供丰富的青饲料。此时收获不影响下茬作物种植,能充分利用西藏冬春闲田,有望改变日喀则地区种植结构,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还可对西藏农区冬季裸露的农田进行覆盖,减轻沙尘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了种养增收以及生态环保的双赢。

典型引领

                   技术概述
技术基本情况
      2020年8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山东将加快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创新发展,到2025年,全省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3000万亩,其中强筋小麦1200万亩,建成全国最大的优质专用小麦优势产区”。该技术集成选用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和高质量种子、精细播种、机械镇压、合理肥水、绿色防控、预防倒春寒危害、适时收获、防止混杂等各关键环节技术措施,为我市优质强筋小麦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示范推广情况
      近年来,该技术已在平度市和莱西市等区市进行示范推广应用。
              提质增效情况
      通过优质强筋小麦生产技术示范推广,取得了三方面成效:一是实现了节本增效。采取精细播种技术措施,有利于培育冬前壮苗,提高综合抗逆能力,减少了田间管理成本;二是实现了绿色增效。示范推广的滴灌水肥一体化、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节水节肥节药技术,有效提高了水肥资源利用率,减少了农药用量;三是实现了优质增效。优质强筋小麦受到用粮企业的欢迎,收购价格较普通小麦每公斤高0.2元以上。
 技术要点
      1.选用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和高质量种子。根据生产和市场需求,选用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达到国家强筋小麦品质指标并且经试验适宜当地种植的的冬性或半冬性强筋小麦品种。种子质量应符合国家小麦种子质量标准的规定,即大田用种纯度不低于99.0 %,净度不低于99.0 %,发芽率不低于85 %,水分不高于13.0 %。未包衣种子,播种前应根据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发生情况,选用安全高效的杀虫剂、杀菌剂进行种子处理。药剂选用应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的规定。
      2.精细播种。精细耕整地,适墒、适期、适量播种,综合运用小麦宽幅精播、规范化播种等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力争苗齐、苗匀、苗壮。

新技术

优质强筋小麦生产技术

22

23

      3.机械镇压。小麦播前和播后机械镇压,提高出苗质量和防止苗期干旱。冬前机械镇压,使麦根和土壤紧实结合,促进根系发育,确保小麦安全越冬。春季机械镇压,压碎土块,弥封裂缝,提高植株抗旱、抗寒能力,利于根系吸收养分,促苗早发稳长。
      4.合理肥水。根据土壤肥力基础,合理施用有机肥和氮磷钾肥。因地、因苗、因墒浇起身水或拔节水,并结合浇水合理追肥。灌浆前、中期进行叶面追肥,可与病虫害防治结合进行。严禁浇麦黄水,以免影响小麦品质。
      5.绿色防控。选用抗病品种。综合应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措施,绿色防控病虫草害。
6.预防倒春寒危害。小麦拔节后,若预报出现日最低气温降至0℃~2℃的寒流天气,且日降温幅度较大时,应及时浇水预防冻害发生。寒流过后,及时检查幼穗受冻情况,发现幼穗受冻的麦田应及时追肥浇水,每亩追施尿素5~10公斤。
      7.适时收获。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当籽粒呈现小麦品种固有色泽时及时收获。
      (三)适宜区域
      青岛及周边适宜地区,土壤质地偏沙、瘠薄地及无灌溉条件的田块不宜种植强筋小麦。
     (四)注意事项
     1.在强筋小麦适宜地区推广单品种集中连片种植。
     2.收贮时要做到单收、单运、单晒、单贮,防止混杂,确保纯度和品质。
      (五)依托单位
青岛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新技术

现状:各类人才稳步增长 
能力素质仍需提升
      农村生产经营人才培育加速,总量规模仍然不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资源投入力度。例如,2019年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三年提质增效行动,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转型升级,全面提升质量效能。截至2021年底,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已超过2000万人,增长势头良好。截至2020年6月底,通过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四级联创,全国县级及以上示范社已达16万家,培养了一批作风廉洁、遵纪守法、表率作用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但是,在农村生产经营人才培育过程中,有的地方由于培训体系不够完善、培训单位师资不足、部分教学内容流于形式、与学员沟通少互动少等因素,尚不能充分满足学员生产经营实际需要。
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不断增加,优惠政策有待加强。农村双创人员数量持续增加,截至今年4月,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超过1100多万,产业业态越来越丰富,形成带农富农效应。针对农村电商人才需求,各地纷纷出招。比如,2021年底,山东莘县农村电商实用型培训共计开展152场、304课时,惠及全县24个乡镇18056人次。乡村工匠挖掘培养工作取得明显进展,比如,广东江门已评定乡村工匠职称1071人,其中,高级职称30人、中级职称332人、初级职称709人。然而,一些人才优惠政策存在重视实力强劲的大企业、忽视小微企业和返乡创业农民工的现象,无法提供涵盖面广、更为细化的有效帮扶。
      乡村公共服务人才建设步伐加快,队伍水平有待提升。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明显。

他山之石

乡村人才振兴如何推进、面临哪些难点?看看来自6省20个县的调研报告

24

25

      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高度重视、持续推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例如,截至2021年底,山东寿光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全面落实农村教师满年限晋升职称政策,惠及教师1936人,大幅激发教师队伍工作热情。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进展加快。例如,2021年,湖南省常德市定向培养101名乡村医生,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乡村文旅人才建设取得新进展。例如,安徽省六安市引导文化旅游能人做好陡沙河温泉小镇、九月山庄等乡村旅游项目,发挥文艺人才作用,年均开展“送戏进万村”活动2200余场、相关巡演活动150余场。然而,乡村人才队伍水平仍待提高:乡村教师社会地位不高、工资待遇不理想、职称晋升困难等问题未完全解决,很多优秀人才难以长期坚守;乡村医疗卫生人员职称、学历普遍不高,专业技术水平相对薄弱,人才队伍结构缺陷较为突出。
      乡村治理人才根基稳固,服务意识仍需加强。近年来,“第一书记”“三支一扶”人员、“大学生村官”等乡村治理人才为农村现代化建设贡献了至关重要的智慧与力量。如河南2021年招募帮扶乡村振兴岗位630人,有效改善了基层人才队伍结构,为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人才基础,“三支一扶”工作成为基层就业的亮丽品牌。调研发现,在乡村治理人才队伍中,有些村干部缺乏服务意识与竞争意识,工作态度被动消极。同时,农村法律援助需求量大、援助经费不足,村民法律意识淡薄,农村法律人才在工作中往往感到力不从心。
      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实力增强,但应用转化能力不足 从2011年起,我国开始组织实

他山之石

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经过十年培养计划,建立起一支6000多人的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队伍,打造了一批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启动实施“神农英才”计划,攻关农业核心关键技术。2021年,广东选派422个省级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1266名农村科技特派员驻镇帮扶901个重点乡镇,在“三支一扶”岗位中,七成以上用于助力科技兴农;截至2021年底,山东潍坊引进农业领域博士以上高端技术人才46人,农业科技人才总数达669人,培训高素质农民1万多人,同时大力实施“百千”科技支农工程,开展下乡服务活动1.5万人次,指导农户10.5万户。但是,农业农村科技人才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衡,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农业战略科学家、创新团队比较匮乏,具有较强科技应用转化能力和科研能力的企业技术人才存在较大缺口。
      探索:创新机制           各地举措特色鲜明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全国各地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人才振兴模式。
      广东“N+人才”模式:广东以党建为引领,通过产才融合、科技助力,打造乡村人才振兴的“N+人才”路径。
      通过“党建+人才”培养农业农村工作主力军。如广东省连南县打造乡村振兴党员干部人才“四库全书(册)”(后备头雁库、后备党员库、后备人才库、后备干部库)共计537人,让人才紧密围绕在村级党组织周围,激活乡村振兴“源头活水”。
      通过“产业+人才”打造产才融合示范基地。2021年底,广东省农民合作社总量达5.2万家,入社农户达72万户,省级示范社1201家,带动非成员农户117万户,农民合作社逐渐成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中坚力量。浙江“1+X”模式:浙江重点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和引进机制,打造“1+X”人才团队,即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X个能够助力乡村振兴的人才和群体。

他山之石

26

27

全省致力于打造一支包含乡镇党委书记、村干部以及后备干部在内的“三农”工作队伍,制定实施“三农”干部培训计划,激发乡土工作人员活力;积极打造包含“新农人”“新型农业科技人才”等在内的乡村能人群体。拓展新型职业农民、产业带头人、高素质农民培育渠道,建立引进、运行和激励机制。浙江省衢州市下发《关于开展“强乡壮村百团行动”的通知》,探索“专班+专项+专家”及“一乡镇一团队、一团队一项目”总体思路,建立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工作专班,组建由教育、卫生、旅游等领域1000余名专家组成的专家服务团103支,引导人才资源向基层流动。
      山东“政策+培育+服务”模式:山东人社部门与乡村振兴各有关部门从“政策、培育、服务”三方面着手,创新人才“引、育、用”机制,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多部门联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立“1+3+N”的乡村人才政策体系,实施百万高素质农民技能提升计划、百万乡土人才培育示范计划、百万乡村人才定向培养计划“三个百万计划”,激励各类人才留乡返乡。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医疗卫生资源和服务管理资源向基层下沉,实施科技特派员计划,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截至2021年5月,选派800名教师、400名科技工作者、500名医务工作者和272名文化旅游工作者赴基层一线服务。
      根据乡村人才需求缺口,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坚持分层次分类培养,拓展培养途径,开办“田间大学”“乡村学院”,大力培养高素质农民、新型职业农民以及农村致富带头人等农村实用人才和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他山之石

      不足:引才难、留才难、用才难现象仍存
      引进关:发展空间有限,人才顾虑未消。在一些调研对象看来,农村基层发展空间仍然有限,基层干部工作繁杂,工资待遇与工作强度不成正比。基层人才学习深造机会较少,提升自我的空间有限。乡村人才扶持机制不尽完善,资金保障方面仍存在审批时间过长、程序复杂等现象,导致未能充分发挥激励效用。部分地区尚未形成自上而下较为系统的乡村人才引进机制,县镇层面缺乏科学完备的协作机制,难以联合进行乡村人才项目开发和引进规划。
      留人关:配套服务与后续跟进不到位。多年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农村劳动力短缺,出现“空心村”现象。同时,对新农村建设成果宣传不足,在人力资本开发和利用上投入资金不够。农村就业环境、生活条件虽有很大改善,却仍与人才需求存在差距。农村籍大学生毕业后大多选择留在城市打拼,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人才断层和人口老龄化,乡村缺乏活力。部分乡村人才引进配套服务和后续跟进工作不到位,人才发挥作用和创造价值的平台有限。
使用关:用才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部分地区对乡村人才的使用机制尚不健全,各行业部门难以形成有效合力对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和整合利用,存在人才岗位错配现象。同时,各地区之间经济实力差距较大,贫困地区需要培训的农民数量较多但经费紧张,较发达地区经费充裕、培训较多,但精准度不够,产业、人才与服务之间的良性循环尚未形成。
      建议:让乡村天地更阔 使人才更有可为
      以机制创新为抓手,充分释放乡村人才活力。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培养开发机制,整合农业科技院校等资源,建立乡村实用人才培训示范基地,引导合作社成员、农场主积极参与技能培训。科学设置乡村人才培训计划,创新培训方式,结合学员综合能力和实际需求备课授课,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乡村人才培训质量。

他山之石

28

29

构建更加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和分类评价体系,综合运用资金、政策和技术支撑等措施,完善、创新乡村人才激励机制,充分释放乡村人才活力。
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强化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撑。一方面,加快培养农业领域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大力培育乡土人才,加快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农民培育进程,建立各级乡村人才智库以及乡村人才储备力量。同时,对乡土人才分类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加强本土人才的基础作用。另一方面,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科学利用政策、资金等吸引大学生、退役军人返乡创业创新。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积极引进农业技术推广员、农业职业经理人、农村电子商务师等各类复合型人才,改善农村人才素质结构。加强乡村人才“爱农业、爱农民、爱农村”思想教育,增强乡村人才乡土归属感和荣誉感,发挥各类人才智力支持作用。
      以优化服务环境为保障,加快乡村人才振兴。加强乡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营造良好人居环境,配套相应保障性制度,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在乡村人才子女教育、医疗保障、养老保障等方面给予相应政策支持,解决其后顾之忧。增加乡村创业就业机会,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发展特色产业,创造性增加就业岗位,增强乡村的人才吸引力。健全乡村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保障体系,建设高水平创业指导队伍,为乡村人才创业提供有力技术支持,通过一系列举措切实优化乡村人才创业创新环境,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他山之石

30

31

青岛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地址:青岛市燕儿岛路10号
电话:0532-81707517

编辑部/ The Editorial
editorial board
编 委 会:
Editor-in-Chief
总 编:
Editor in chief
主 编:
Responsible editor
责任编辑: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