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四川能投屏山电力有限公司中华文化学习刊

其他分类其他2024-03-07
217

电子期刊

同屏共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川能投屏山电力有限公司
中华文化学习刊

共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共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北京天安门

万里

长城

天安门位于北京市中心,故宫的南端,属于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以杰出的建筑艺术和特殊的政治地位为世人所瞩目。天安门正中门洞上方悬挂着毛泽东画像,两边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大幅标语。 天安门是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建,其规模比现在小。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建后定名天安门,城楼整体建筑面阔为九开间,进深为五开间,重檐六排柱子,前后带廊,歇山屋顶。天安门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造型威严庄重,气势宏大,是中国古代城门中最杰出的代表作。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天安门进行了多次维修,如今已经焕然一新。左右两侧筑起大型观礼台,供大型庆典贵宾观礼之用;金水河南并辟有绿化带,花木四季常青。

长城,又称为万里长城,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意志与力量。 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 。现存长城文物本体包括长城墙体、壕堑、界壕、单体建筑、关堡、相关设施等各类遗存,总计4.3万余处(座/段) 。 1961年3月4日,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长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20年11月26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名单 。

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北京故宫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故宫的宫殿建筑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总面积达72万多平方米,传说有殿宇宫室9999间半,被称为“殿宇之海”,气魄宏伟,极为壮观。无论是平面布局,立体效果,还是形式上的雄伟堂皇,都堪称无与伦比的杰作。
1961年,国务院宣布故宫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五六十年代起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整。1988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國家建築
     標識篇

           坚持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    中华民族形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的母亲河——黄河

黄河,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位于中国北方地区,属世界长河之一,中国第二长河(也有称第二大河流)。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其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流域冬长夏短,冬夏温差悬殊,季节气温变化分明。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流域降水量小,以旱地农业为主,冬干春旱,降水集中在夏秋七八月份。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长江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象征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意志。
长江是亚洲第一长河,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干流流经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共11个省级行政区(八省二市一区),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全长6397公里,在世界大河中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居世界第三位。 
长江干流宜昌以上为上游,长4504公里,流域面积100万平方公里,其中直门达至宜宾称金沙江,长3464公里。宜宾至宜昌河段习称川江,长1040公里。宜昌至湖口为中游,长955公里,流域面积68万平方公里。湖口以下为下游,长938公里,流域面积12万平方公里。

坚持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國家地理
標識篇

 黄河流域是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在世界各地大都还处在蒙昧状态的时候,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就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斩荆棘、辟草莱,劳动生息,创造了灿烂夺目的古代文化。

国家象征
标识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原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1978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词是: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前进! 2017年11月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将侮辱国歌行为写入其中,规定在公共场合侮辱国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2021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七)》规定了侮辱国旗、国徽、国歌罪罪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国旗的设计者是曾联松,一名来自浙江瑞安的普通工人。 1990年6月28日,中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于1990年10月1日起开始施行。《国旗法》不仅规定了国旗的制法、悬挂场合及悬挂方式,还强调了国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因此每个公民与组织“都应当尊重和爱护国旗”。 2020年10月1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的决定,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2021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七)》规定了侮辱国旗、国徽、国歌罪罪名,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象征着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四颗小五角星环绕一个大五角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人民的大团结;齿轮和麦稻穗象征着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工农联盟;天安门则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同时也是我们伟大祖国首都北京的象征。国徽在颜色上用正红色和金黄色互为衬托对比,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吉寿喜庆的民族色彩和传统,既庄严又富丽。 1950年6月18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对该图案的说明。同年9月20日,毛泽东主席命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及其通过的以后历次宪法均予以确认。1991年3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8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颁布主席令,予以公布,自1991年10月1日起施行。

坚持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为左上角镶有五颗黄色五角星的红色旗帜,旗帜图案中的四颗小五角星围绕在一颗大五角星右侧呈半环形。红色的旗面象征革命,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联系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的团结。

春节

  国家民俗
标识篇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广义节期是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狭义节期是农历正月初一。 春节是集祈福攘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新春贺岁活动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拜神祭祖、驱邪攘灾、祈求丰年等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贺岁活动,在传承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买年货、扫尘、贴对联、吃年夜饭、守岁、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祈福攘灾、游神、押舟、庙会、游锣鼓、游标旗、上灯酒、赏花灯等。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底蕴。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鬼节等。它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并称为中国三大著名“鬼节”。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是扫墓祭祖。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清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现在,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2013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其意义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抒发各族人民的爱国情怀。相传农历五月初五日,古代爱国诗人屈原在这天投江自杀,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天当做节日,有吃粽子、划龙舟等风俗。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他被后人称为“诗魂”。据说,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打捞,一直航行了很远却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湖面上争相打捞屈原的尸体。于是便发展形成了划龙舟。百姓们没有打捞到屈原的尸体,又怕江河里的鱼虾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咬食屈原的身体。这便形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现在,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草等。

           坚持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    中华民族形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 “二十四节气” ,被世界气象界誉为 “中国第五大发明”, 在2016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是中国人世代相传的生产和日常生活的时间指南。夏至日白昼最长,冬至日白昼最短,春秋分日,昼夜平分。通过这四个节气,一年被分为四季:春、夏、秋、冬。

惊春清谷天
 

 夏芒夏暑相连

坚持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寓意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和知识体系,24节气不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而且鲜明地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氛围。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二十四节气的意义并不仅仅限于对于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它还彰显出人类应该遵循客观规律,亲近自然、保护自然的积极生活态度,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文化基因。

二十四节气凝结着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承载着祖先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更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这也正是二十四节气得以延续并需要继续传承的原因所在。我们应进一步挖掘节气文化内涵,发挥好节气文化的价值,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坚定文化自信,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露秋寒霜降

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5大发明,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十四节气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不仅表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这一遗产项目的充分认可,更重要的是,它向世界充分展示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无穷的魅力。

*二十四节气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24节气有着深厚的内涵,绝不仅仅只局限于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它作为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虽然发源于黄河流域,但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已经渐渐融入了汉人文明所覆盖的人群之中,各地的节气活动尽管种类繁多、各有不同,但是都反映出人们希望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景。

四川能投屏山电力有限公司电子期刊
中华文化学习刊
联系电话:0813-5723778
地址:屏山县屏山镇金沙江大道319号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