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2022-2023律师学院精彩集结

精彩集结 HIGHLIGHT Review

▷汇·专业
▷辩·争锋
▷抒·多元
▷融·交流

2022-2023
邦信阳中建中汇
律师学院

2023.01.10
业务促进中心 汇编整理

上海邦信阳中建中汇律师事务所
上海·北京·南京·武汉·杭州· 西安·宁波·厦门·郑州·上海临港

邦信阳中建中汇律师学院

邦信阳中建中汇律师学院始创于2009年,系邦信阳中建中汇律师事务所与海内外广大优秀法学院应届毕业生双向交流的重要平台。学院开设有法学方法论及律师职业有关的各类通识课程,如律师商务礼仪与职业形象、律师行业与律师职业、法律文书与写作、沟通与表达、律师实务场景应对技巧等,由法学名家、行业专家及从事实务一线的执业律师授课,旨在为有志于从事律师职业的广大优秀法学青年提供“律师职业第一课”。

目  录

Contents

结识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他们来自国内外知名院校,未来他们也许会成为职业道路上的重要伙伴与人生中的亲密朋友。

全方位律师职业通识技能培训:实务一线律师倾囊相授律师“必杀技”,律师行业专家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律师职业与律师行业,助力做好职业规划,选择自己适合的发展平台。

一系列福利:量身定制的学院院服、漂亮的学院徽章、结业证书、培训津贴,并通过展示自己赢取奖学金及邦信阳中建中汇实习与工作机会。

试炼、试错、挑战自我、认识自我的平台:为法学青年人才的长远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机遇和尝试机会。

10月开始精心筹备,全过程跟进

活动流程

01

物料、资料、设备、组织,一站式精细化服务

前期准备

02

汇集各行业各专业力量

汇·专业

03

小组对抗辩论赛

辩·争锋

05

个人主题演讲

抒·多元

07

多形式双向交流

融·交流

22

律师学院“春华秋实”计划启动招募通知
空中宣讲会预热宣传(品牌树立、福利宣传)
空中宣讲会(视频介绍+直播)
招募倒计时3天
简历投递截止
领取院服、抽签
律师学院培训及考察
结业仪式、冷餐交流、合影及海报签名留念
律师学院全过程精彩回顾

活动流程

前期准备

PROCESS

 >>>

2022年10月14日
2022年11月03日
2022年11月04日
2022年11月15日
2022年11月18日
2022年12月09日
2022年12月10-11日
2022年12月11日晚
2023年01月10日

正式开班

顺利结业

学员手册、学院院服及配套物品、学院徽章、讲师/专家纪念、结业证书、背景板、讲台牌、桌旗、培训津贴、结业海报等等 ······

-1-

-2-

专业

汇集杰出合伙人律师、法学名家、外部专家等对学员们进行全方位培训。

律师的思维模式、法学方法论

孙维飞

律师行业与律师职业

王家德

法律文书写作

陈云开

律师职业形象与商务礼仪篇

夏晓萍

破产实务篇

陈鹏

刑事实务篇

竺培艺

执行实务篇

徐鲁嘉

-4-

-3-

争锋

学员们围绕四大辩题展开激烈、深入的辩论,展现了新时代法学青年的精神面貌。

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是否增进安全?
正方(姜欢、张超众)
反方(欧阳铭瀚、常旭博)

面对“内卷”,我们要不要选择躺平?
正方(马傲、杨宸)
反方(徐悦、谢磊)

学者明星化是不是学术传播的歧途?
正方(张洁)
反方(谢雨馨)

公司监控员工电脑是否合法?
正方(董亚美、吴雨涵、许海娇)
反方(黄忠淦)

-6-

-5-

张  洁

关于认知半径决定你是否看清世界,我是从前后两个关键词入手。
首先我们来理解“认知半径”这个词,这个概念是一位气象学家提出的,他把人的认知范围比作一个圆,圆的半径越大,人的认知范围也就越广,对事物的认知会更清晰,掌握事物的本质会更深入。
从这个概念本身来看,似乎已经指明了它和看清世界的关系,但是我还想强调的是:真正的看清世界是不带偏见的,客观的认识这个世界。在明确这两个关键词之后,能够肯定的是,认知半径至少对人的眼界是有影响的。例如法律专业知识的掌握扎实与否,至少能够决定面对一个案件时,作为一位律师,能够想到的道路是否齐全、角度是否全面、能否在众多的法律事实中拨开云雾见本质。只有当脑海中对一个事物,至少是这个事物存在本身有一定的认知,你才能够有机会将这种新的事物与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交互、联合、串联,才能够进一步思考它以及在实践中运用这个知识的机会,进而形成更深层的认识。
认知半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在动态地相对于世界发生的变化、相对于世界的发展而变化的。我们每天的经历都是在对认知半径进行调整,认知半径的扩大虽然不代表我们就能够彻底的系统掌握某个知识,但它至少是通过一个新领域的开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继续探索的入口,此外还能够形成一种正反馈的循环,通过圆周的扩大,接触到更多的新事物,进而使这个范围进一步扩张。
但是认知半径的扩大并不是自然发生的,那么接下来自然要问:该如何扩大这种认知的范围?
我能想到的是两个回答,第一,正视自己的偏见,然后丢掉偏见。第二,终身学习。其实这两者本质上是一致的,拒绝偏见,意味着接受这个世界与自身认知的偏差,接受自己认知半径还很狭窄的事实。其次是允许和接受新的知识对既有认知体系的冲击,在智能终端设备和智能算法普及的当下,我们很容易主动或者被动地受困与算法泡沫和信息茧房,以为这个世界就是在按照我们个人的认知发展的。
我很喜欢法考的时候一位老师说过的话,一个人的固执藏着最低水平的认知。如果一个人只能在自己的认知层次里打转,那么当他接触到更高层次的结论、理念时,就会本能性的有抵触,会退回自己的舒适圈,而长期在这种舒适圈内,自然会让人安于现状,不再追求进步。
所以保持好奇心去接纳新的事物,扩大自己的认知范围,接受世界真相与自己认知的出入,然后不断调整认知,我们才能够真正的看清世界。

上海财经大学/法律(非法学)
法律硕士(在读)

姜  欢

上海师范大学/国际法  
 法学硕士(在读)

认知半径决定你是否能看清世界?这是一个疑问句。秉持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法律逻辑,我们首先对这个问题做一个简要的分析——什么是认知半径呢?
所谓认知半径,指的就是我们认识世界、看清世界的一个范围,也可以说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一个感悟、一个认知、一个了解,它也可以理解为你认识世界的一个范围大小,也就是你对这个认知范围之内一个事物以及事物之间存在关系、内在逻辑的一个把握能力,可以请大家简要的思考一个问题——你的认知半径是一成不变的吗?
显然不是。以时间跨度为界限的话,我们今年的认知半径显然是同去年的我们是不一样的,我们的认知半径一定是在不断的扩大,在不断的变化的。那么我们的认知半径是如何产生如何变化呢?
一方面,我们的行为由我们的意识和认知主导,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我们能够不断的去扩大、去深化我们的认知,如此螺旋上升,认知的范围以及它的外延是不断的在扩展。当你从小视角转向为大视角,你的认知半径就会变得越来越大。不管是从学习、生活、实习、工作,我们都会接触到很多人、很多事,你可以把这些人、事比作你认识世界的邻居,这些邻居会影响着你的生活,影响着你的认知,影响着你行为的方式,那么这是否算是一种认知范围的不断的变化呢?而这又是否决定了我们是否看清世界呢?
我的想法是,认知半径是决定了我们的视野,但是这个“决定”不是说决定这个世界的大小,或者说是决定这个世界是不一样的,而是决定着你能否看清楚这个世界,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一个回答,是永远的在变更、在更新的,而不是说当下你的一个决定,决定你以后所有的认知范围。
我想起叔本华的一句话,世界上最大的监狱就是我们各位意识。什么意思?其实就是说认知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而这个认知就是我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在此期间呢,我们的认知变化是不断更新的,不断变化的。
由此呢,我们可以衍生出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认知半径在某个阶段会变得很小呢?我们可以想一想,是不是当下我们的思维逻辑很狭隘,是不是我们没有跳出我们的思维圈,是不是我们过于传统产生的一个限制。
那么由此我们衍生出再一个问题——我们该如何去拓展我们的认知半径呢?其实像昨天王律师有提到一个问题,就是面对我们这些年轻律师,我们应该去培养一些广泛的兴趣爱好,那么其实在你涉及这个兴趣爱好的同时,你就是在扩大你的认知半径。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不断的学习、不断地接触新事物,你才能够去深化你的认知,你才能够去提炼你的认知,而这也就决定了你的世界到底有多大、有多小,但是这个有多大有多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说我们要不断地、主动地、有意识地去练习,或者说是刻意的去掌握你的认知。因为可能我们在接下来接触很多事情中,我们会不断的去更新我们的认知,可能在某一个阶段我们的认识比较狭隘,比如说现在,其实我也知道,大家来到这里,其实就是抱着一种“来这里拓展认知半径,当然也是一种锻炼、一种实习、一种经验”的心态。最后的话,我想要对所有的同学说,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两天的律师培训去扩大自己的一个认知半径,能够找到你对自己、对世界、对职业生涯、对律师的一个认知,也希望大家能够找到自己的答案,认清楚自己的世界,谢谢大家。

认知半径决定着你是否看清世界?

认知半径决定着你是否看清世界?

扫码收听音频

扫码收听音频

-8-

-7-

欧阳铭瀚

今天的主题的演讲的主题是,别让任何人打乱你的人生节奏。开个玩笑讲,唯一打乱我节奏的是昨天被淘汰的葡萄牙。针对这个主题呢,我能想起的是尼采说那句“What does not kill me makes me stronger”,我觉得就是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在一次次的挫折中成长和成为现在的自己的,我今天的演讲不应当是分析完题目之后给大家喊口号,说我就是抗压的一个人,而是分享我自己的几次经历获得的一些真实的挫折和我之后去面对挫折采用的一些解决方式,来给大家展示真实的我。
我并不是一个一帆风顺的人,从无论是从小的学习还是到大学的生活之后,我都面临过很多挫折。
我曾经被他人的否定试图打乱过节奏,在我2021年19岁生日的那一天,我收到来自华政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的前辈的否定,拒绝了我留任成为下一届负责人。而且他告诉我,他从我的能力、态度、人品、处事风格等方面对我进行了全方位的否定,因为可能和他在其他方面有过误会,但是呢当时他就直截了当告诉我说,我没有资格、没有能力成为一个学生组织的领导,我是一个非常幼稚、非常没有成熟的能力的人。虽然当时感受到了被伤害,但是我并没有被他的否定所打乱,他人的否定只是一个单方面的评价,代表他的主观情绪,我不能因为个别人的否定而消沉堕落,我自己的信心和勇气才是坚定的勇气。
现在的我,在被否定之后,是大学校团委对外联络中心的2021~2022级的负责人,在我的领导下,这个学生组织从我刚开始进去的30个人到今年现在发展成150个人的一个部门。在我主导的改革的情况下,已经从原来可能只是做一些活动的赞助、一些协助,到现在对于学生就业、对于高校联络、对于社会资源联络的一个完整的主题部,就是校团委的一个独立的大的部门。而我的这些成果,恰恰是用我自己的自信和勇气来促成的,能够直面他人对我的一些否定,但他的否定并没有打乱过我的节奏。
我也曾经被他人的议论试图打乱过节奏,我曾经因为我的个人兴趣,成为了目前华东政法大学电竞社的社长,但虽然现在电竞产业发展迅速,但是仍然不是主旋律所接受的一个行业,我也曾被很多同学议论过,觉得这个方面只是网络,对法学的专业有什么用,我用这些业余时间去做这些,就算获得了很多荣誉、有些资源,但对于可能我们同业的竞争来说,有些人会更看重辩论、模拟法庭这些更直接的东西、更有含金量的奖项。
虽然我也确实因为这个迷茫过,但是我也并没有被打乱,因为讨论的知识点太多了,你不了解我的实践过程、我的兴趣、我在这方面实际做了什么东西,那么他们也没有资格打乱我的节奏。现在的我在过去的一年中,凝聚了上海30多个有电竞团体的所有的学生团体,去和上海的电竞头部企业进行一个联动,并且和上海电子竞技协会进行了深度合作。在刚刚过去的周五,我们联动了几家上海市做电竞法相关的实务律师,举办了华政某某实务讲堂,过300人次学生来参与,而且我们也在过去的一年中推进了上百所电竞岗位的实习。他人的指指点点,并没有打乱我的节奏,而我坚定的在这条我特别感兴趣的、积累自己社会资源的、对于文娱体育法方向可能有自己观察的一个律师职业规划的路上继续走下去。
我也曾被他人的安排试图打乱过节奏。比如父母的安排,包括法学开始,因为我父亲是个商人,他可能对于法官和检察官这种社会地位高和可能在商人眼中有权利的这样的一个角色更加看重,所以他也希望我可以成为一个法官或者检察官,但是呢我从大一开始我就开始坚定了要当一个律师,所以我从大一开始并没有受到他的节奏的影响,有了自己稳定的规划。父母的规划可能是有一定的考虑,是有他的成熟的考虑,但是人生的规划都是我自己走的,所以我现在也在坚定地走。现在呢我并没有被这个节奏打乱,目前我是积累了一些律师事务所的实习经验,也能够结合我的各方面能力,愿意向大家呈现一个完美的答卷,一直带着我的这些能力去走下去。

华东政法大学/法学(沪港交流涉外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国际经济法方向
法学学士(在读)

谢雨馨

复旦大学/国际法学   
法学硕士(在读)

免费是世界上最昂贵的东西,这句话其实是出自于马云,马云他在某一次演讲时说的,他的意思是免费只是暂时的,之后你都会付出一定的成本,而且这个成本是最昂贵的。我想大家应该都听过一句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个是经济学的基础,也就是说每件东西都是有成本的。
免费这两个字,我们对其最大的感觉就是,你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不花一分钱去获取一个东西,也就是一个零成本的东西,但是现在来看它其实是有成本的——机会成本。那机会成本是什么呢?
经济学原理中提到,一个公司的机会成本就是,你为了获得这个价值,而放弃了公司的其他价值,也就是机会成本。我相信大家可能都经历过一些生活中的小细节,比如说不愿意去开会员,然后花了60秒,甚至是更多的东西。去看一个视频,或者是去免费下载一些小说,这些视频或者小说可能里面存在很多水印,它的这种水印,都会让我们的体验感下降。所以呢这种免费得来的东西,它蕴含的成本就是,可能我们需要降低我们的体验感,以及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
还有一个比较直观的就是,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邀请过别人帮忙拼多多砍价,我之前是有被邀请过,但是我没有邀请过别人,后来我就问他你们这个砍价或者是提现成功了吗? 99%的人给我的答复都是“没有,还差一点”,但在这个过程当中并不是免费的,尽管说你最后不花一分钱获得了这个东西,但你能说这是免费吗?你想一下你为了获得这个东西而付出的东西——时间,包括其他一些人情等等。它并不是免费的,而是你以其他方式去支付了。
因此我觉得免费这个东西它并不是真正免费,反而是世界上最昂贵的东西。免费它背后蕴藏的可能是更加珍贵的东西,它可能是你宝贵的时间,或者是你的体验感,甚至你的生命。总的来讲,天下掉下来的馅饼可能不那么好吃,可能会更贵。
然后我还想从另一个角度看——帮忙是免费的,但人情可能是最昂贵的。我想大家都有过请别人帮忙的经历,帮忙可能暂时对于我们来说是不需要支付任何代价的,但可能意味着后期别人会找我们帮忙,我们会觉得欠别人的人情。但你不知道别人到底会找你帮什么忙,而且可能这个对于你之前而言,因为别人帮过你了,然后你要去回报或者是反馈别人对你的帮助。我觉得这两者之间是有差别的。
然后我最后想要说的一点是,其实生活当中确实也有不计较我们支付多少东西,免费但又是最昂贵的东西,就是爸爸妈妈给我们的爱。一个孩子,他一出生父母对他的爱就是无私奉献的,没有一个父母会跟小孩说,如果你不给我回报,那我就不疼爱你。恰恰相反,父母对我们的爱是免费的,那为什么说它是昂贵的呢?父母对我们的爱不会因为我们的成长而贬值,也不会因为他们的年老而减弱,我觉得这个是免费的也是世界上最昂贵的。
总的来说,免费是世界上最昂贵的东西,它不仅教会了我们一些道理,更重要的是提醒我们,去珍惜身边这些无私而又默默的情谊,谢谢大家。

别让任何人打乱你的人生节奏

免费是世界上最昂贵的东西

扫码收听音频

扫码收听音频

-10-

-9-

许海娇

终其一生平凡,后悔吗?
我拿到这个题目的瞬间,就自己短暂的人生进行了一定的思索,然后现在给出我的回答——不后悔。
当然,我觉得这个问题的回答主要是取决于,每个人对“平凡”这个词的定义。有人呢,会认为平凡就是千篇一律、碌碌无为、按部就班的过掉了这一生,也对此加上了一些比较强烈的贬义的色彩。但是我比较愿意去给平凡下一个感情色彩比较弱的定义。我认为,平凡就是一种大多数,比如说是正态分布曲线,曲线中间占比90%、99%这样的,是芸芸众生,而能够真正的去成就不凡、成就伟大的,就是曲线尾部的不到1%的青史留名的这些伟大人物。
或许在宏观的视角上来看,我们普罗大众每天过的生活可能就是千篇一律的,极为普通的,极为平淡的。但是我认为平凡的每个人都是具有自己的特殊性的,我们每个人都在过属于自己的选择,属于自己的一些特殊的人生。
平凡也不完全代表一成不变,不奋斗和碌碌无为。虽然的确有一部分人,在过着没有什么期望、也没有什么奋斗的、按部就班的生活,但我相信更多的平凡人是在努力地去过好自己的生活,也会向往一个更好的自己,去完成属于自己的一个个小的成就,点亮自己人生中一个个小的闪光点。甚至我觉得不甘于平凡,想要去追求不凡的人生,想要去成就一个伟人,也是我们普通的人最为普遍的一种想法。
尽管我们大部分人都深藏于众生之间,但是仍然有其对于自己人生道路的一种选择权。回顾我短暂的20多年的人生,曾经我因为年纪小,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反类,会觉得考试成绩考得很好、去担任一些学生干部,或者说拿到一些比较好的比赛名次、能够考上好的大学、考上研究生这些是不平凡的,会觉得自己似乎是一个不平凡的人。但是,随着我自己个人的成长,随着我年纪的不断增长成熟,接触到更多的人和事,我也会不断地发现,曾经我以为我身上那些很不凡的事情,其实是我周围的人普遍都会拥有的东西,很不足为奇,甚至比我更为优秀的也大有人在。我呢,也曾为这些落差消极过一段时间,但是又觉得自己陷入一种自我消耗的精神面貌,是非常不可取的事情。所以后来我选择与自己和解,选择去接受自己其实还是一个很平凡的人。但我也不是说,平凡就是不去努力,而是说对自己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知,放平自己的心态,努力去做自己,而不是去做过多的比较,过于纠结、消沉、低落的状态。
我也坚信我会保持着这样清楚的心态,虽然平凡,但是也抱有梦想,也有一些提升自己向上的动力,努力去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希望去成就不凡,但是也不对此过多的耿耿于怀。我认为这样清醒而向上的去度过我的一生,待我老的时候,如果去回顾我这一生,如果我当时依旧处于一个大多数的平凡人生,我也不会后悔,我觉得虽然身处众生之间,但是我已经选择了我自己的一种最好的人生话题,谢谢。

复旦大学/法律(非法学)
法律硕士(在读)

黄忠淦

复旦大学/法学   
法学学士(在读)

其实当我第一眼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心中是比较疑惑的,因为我第一感觉是,你这一生过得后悔与否跟你平不平凡,我感觉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就昨天晚上我回去问了我们宿管阿姨,我说阿姨你这一生你觉得你后悔吗?她说,为什么后悔?我吃得饱、穿得暖、睡得香,我也没做过什么亏心事,我有什么好后悔的呢?对吧?平凡的人生,她也不后悔,那反过来说,那些不平凡的人,他们就一定不后悔了?前段时间一个大明星被判强奸罪进去了,大家都知道。那他那么不平凡,又帅又有钱是大明星,那他后悔吗,对吧,判了十几年,那他肯定后悔。
孔子说过一句话,朝闻道,夕死可矣。刘慈欣根据这句话写了一篇科幻小说——《朝闻道》,他说有一天人类科学家马上就要研究出宇宙大统一模型了,但是就在这个研究成果出来的前一天,外星人派宇宙飞船来把人类所有的研究设施和资料全部摧毁了。为什么?他们觉得人类研究这个东西太危险,但是作为交换,他们跟人类科学家说“我们可以告诉你们所有宇宙的秘密,但是代价是,你们要付出你们的生命”。一时间,地球上所有的那些高端的科学家、知识分子都愿意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去聆听这些外星人的教导。当他们去接受外星人的教导并奉献出自己的生命时,他们后悔吗?他们肯定不后悔,不然他们也不会选择这条路。他们之所以不后悔,是因为他们这一生过的平凡与否吗?我觉得不是的,这后面一定还有更深刻的东西在里面。屈原在《离骚》中有一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后悔吗?开玩笑,他死九次他都不后悔。为什么?亦余心之所善,只要合乎我心中美好的道德方向,我觉得死九次我都不后悔。
在卡尔·马克思提出的“人的异化”的概念基础之上,马尔库赛提出了“单项度人”的概念,他说在我们这个现代社会,现代工业技术高速发展,看似赋予了人们更多的选择、更多的自由,但由于资本在这个社会中所占的统治地位,我们这些所谓的选择和自由实际上被赋予了一种“单向度”的方向。我们的思考和行动虽然不太受强权的压迫,但我们却为这些现代工业技术的便捷和实用所异化,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不愿意去思考。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们要选择一个无悔的人生,我们应该往回看。看什么?看高呼“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孔子,看“伏清白以死直兮”的屈原,看为真理而殉葬的苏格拉底,去体悟他们的人生、选择和精神。是什么呢?就是用内在的思考和反省,去代替外在的臣服和趋同,通过叩问自己的内心得到的结果,作为自己人生路上的指南,并在自己内心的指引下迈出人生的每一步。
人生是一个小径分岔的花园,走上这条路,意味着你错过了那条路的风景,但只要脚下的这条路是你的心之所向,那么另外一条路上的风景对你来说不是遗憾,不是后悔,而是一种选择,是一种取舍。
在演讲最后,我想向大家分享一本书,《明朝那些事儿》。它描绘了大明王朝三百年来的历史,波澜壮阔,多少的王侯将相、金戈铁马、荣辱浮沉,但是在这段历史的终点、这本书的结尾,作者却采用徐霞客的故事来为这本书结尾。徐霞客,以世俗的观点来看,他一生不成家不立业,就是到处去旅游,去穷游。按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图个乐、纯开心,为什么呢?因为作者想用徐霞客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所有的帝王霸业在历史的面前最终会化为粪土,这世界上真正的成功只有一种,那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度过这一生。

终其一生平凡,后悔吗?

终其一生平凡,后悔吗?

扫码收听音频

扫码收听音频

-12-

-11-

吴雨涵

人生处处是考场。大家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是不是就已经有了一种风声鹤唳的竞争的感觉了?所以当天我拿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个人感觉这个跟我的形象是比较不符的。因为我感觉这个题目特别适合学生愤慨激昂地在国旗下讲话的时候作为结束语,然后告诉大家人生处处是考场,我们要做好准备,我们要时刻投入着,然后准备竞争赢得胜利。
当我们看到“考场”这个词的时候,我想我们一定会想起来中国第一大考——高考。在座的各位都经历过高考,而且应该是高考中的佼佼者。那高考的特点是什么?我们去回忆一下,我记得高考就是标准答案是有一套新的课标,我们用三年的时间来准备这场考试,然后很多门科目加在一起,最后按平均得到一个总分,然后再排名去争夺我们每个人都欣欣向往的大学资源。当时我们所有的考试、所有的安排其实都是多年沉淀下来的老师规划好的。当时高考的时候,老师一定会告诉我们说,等高考结束了,你们的人生就会变得特别的轻松。那现在我们肯定也都知道,这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局。我当时在读书的时候,我个人几何学的非常不好,因为我是一个抽象思维比较差的人,所以我选了文科,但是我个人非常喜欢写议论文,我是一个非常喜欢逻辑性表达的人,我非常喜欢辩论,所以每次考语文的时候,我就可以奋笔疾书,但是考数学的时候,我就可能真的是提笔写不出来两行字。我当时就异想天开,说那如果我如果高考的时候能够7科都考语文就好了,那这样的话我的成绩一定会非常的高,当然了这肯定是不可能的。等我上了大学,然后再去考法硕的时候,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我的愿望,就是法律硕士不考数学。
言归正传,回到这个题目本身,“人生处处是考场”,在这个题目上我希望大家可以往前看,忽略“考场”这两个字。“人生处处”,有的时候我看到这句话,其实我脑海里跳出来的第一个短语就是“人生处处是风景”。当我们用一个乐观的眼光去看待这个题目的时候,就不会把我们假设到 “我们存在在一个高度竞争、需要时刻准备的环境里”了。就像“人生处处是风景”一样,这一层有这一层的风景,而我们需要修炼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当然了,当我们走出考场,成为一个社会人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人生处处是考场的意思在于,人生处处是不同的挑战。就像当我去参加研究生考试,我当时去考试的时候,我的心态是希望未来三年都可以在象牙塔里去学习、去工作、去做未来入职的一个准备。但是最终,我考了非全日制,我会发现这个东西对我来说是一个我没有做好准备的挑战,也让我更快一步、提前一步的参与到实习工作,因为我必须要通过工作来保证我在上海求学的生活支出。在这种情况下,当时我个人正好遇到了一个事情,就是我的一位亲属去世了,但是他名下有一个借名买房的纠纷,当时这个情况对于我一个刚刚通过研究生考试的人来说,其实我是不懂得如何处理的。但是在这种时候,这种挑战的出现就告诉我,人生的考试,它不会在你准备好的时候告诉你几点开考,告诉你答案,它就是要你猝不及防,要你在这个事情出现的时候,跌跌撞撞的去做这个事情。所以那段过程,确实刚开始它是跟遗产继承法和房屋借贷纠纷是放在一起的,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来说,确实是比较难,也是在很多人的帮助下,我克服了这么一个过程。
所以这个时候我再去回想我的整个经历,然后来跟大家分享这个主题的时候,我想告诉大家的就是,人生处处是考场,同样人生处处是机遇、是挑战、是冒险、是创造。人生的一次次考试,一次次挑战,是为了让我们认识自己,而非迎合标准。人生的考场没有监考官,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开考时间,每个挑战的主动权在自己手里,输赢的评判也在自己手里,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处处是考场,但是你只需要跟自己论输赢。

同济大学/法律 
法律硕士(在读)

马  傲

华东政法大学/民商法   
法学硕士(在读)

人生处处是考场,在有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中国,相信大家一定对“考场”并不陌生。从小学到大学,我们经历了无数场考试,但是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种考场,它不以书桌和试卷的形式出现,在试验时复杂的各种情况当中,唯一有迹可循和能够触摸感知到的这个考场的考试规则,那就是道德与法律。
这其中国家司法机关和广泛的网络媒体充当了监考官的角色,我们无论是在人际交往、日常生活还是工作、市场交易当中,都要受到这两项规则的约束和检验。如果一定要排序的话,那么我认为道德是第一类的,法律是第二类的,法律是最低的道德标准。实践中并不乏有这样的案例,有的人虽然遵守了最低的考试标准,也就是法律,但是他却没有通过道德的检验。
我们假设这样一个场景,有一个好朋友A和B居住在一起,有一天A的男友因为情感纠纷前来寻仇,A很害怕,要求B能不能出面去应对这位男友,B出于对朋友之间的义气,就独自出面面对这位怒气冲冲的A男友,却不想招来了杀身之祸,而此时A躲在房间内不敢出声,也没有施救,就任由自己的这位好朋友惨遭杀害。我们不能说A违反了法律,因为她并没有实施任何实质性的违法行为,但是她的行为不符合一般意义上的道德标准,将受到社会的谴责。那么在这场道德和法律为规则的考场上,她是否通过了这场考试呢?
相反,生活中还有这样的案例,有些人虽然违反了一些既定的法律条款,但是他就在道德上受到了高度赞扬。在药神案中,陆勇自身患有慢性白血病,医生建议他服用一种瑞士诺华公司生产的名为“格列卫”的抗癌药,这种药品售价高达23500元一盒,对于有一些经济实力的陆勇来说还可以接受,但是对于更多普通甚至贫穷的白血病患者来说,足以压垮整个家庭。2004年6月,陆勇得知印度在生产一种仿制“格列卫”,它的药效几乎相同,但售价仅4000元一盒,于是陆勇自身开始服用仿制“格列卫”的同时,也为数千名患者代购此药。显然陆勇的行为已然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国家司法机关的惩治,但是与此同时,陆勇又为数千名白血病患者延续了生命,带去了希望。
那么在这场以道德和法律为规则的考场上,他又是否通过了这场考试呢?我们可以发现,人生处处是考场,但这个考试的衡量标准并不以分数或你是否通过这种考试,而是你是否愿意且能够接受这个考试的结果。我认为关键就在于你的选择,这个选择并不是两者只能选其一,因为在人生很多时候并没有复盘和改错的机会,而应当是以遵守法律为底线,与此同时坚守自己的道德标准。悬剑在空,犹如监考老师锐利的双眼,法锤在侧,犹如考场上无孔不入的摄像头,我们只有遵守法律,坚守道德,才能顺利通过人生这场考试。

人生处处是考场

人生处处是考场

扫码收听音频

扫码收听音频

-14-

-13-

张超众

我想请问在座一个问题,你们觉得自己的生活是否完美?
觉得完美的可以举下手,没有人举手。
我和大家一样,也觉得我们的生活是不太完美的,因为我们大家聚在这里,至少我们还没有确定自己未来的一份工作,我们多多少少都会对未来、对毕业有一份焦虑。这样的状态并不完美,但是正是因为这样的不完美,我们在这里努力学习,我们没有摆烂放弃,不管我们的结果如何,我相信这两天的学习我们一定能收获到很多,这叫做不必完美。说实话,今天在这里演讲我觉得非常的紧张,因为在我看来,各位同学都讲得很好,还有脱口成章的,我很怕自己说的不流利,也怕自己讲的内容没有太多的深度,但是正因为这种紧张,我会去努力的准备。我不是一个完美的天才,我觉得这个任务对我来说并不能随随便便的就去做好,我努力去熟练自己的发言,哪怕到最后我觉得如果我的演讲也不是完美无瑕的,但我的努力也可以让我变得更好,这叫做不必完美。
是的,我想说的不必完美,不是说去放弃努力,不是说去放任躺平,而是说我们要去拼尽全力,并享受这个努力的过程。那可能会有人想问,为什么要不必完美?为什么不能必须完美?因为在我看来,生活它本就不存在完美。什么是完美?完备美好,没有缺陷。然而在生活中真的可以拥有一切毫无缺憾吗?我想是不存在的。我们小时候受家长的管制,非常希望可以自由,但长大了我们可以自己做主了,我们又要为生计去担忧;我们没有工作的时候会非常的焦虑,但等我们上了班,我们又会觉得加班很累;我们吃多了的时候会想减肥,然后我们真的去减肥的时候,我们又很想吃火锅、喝奶茶;我们没钱的时候想有钱,当我们有钱的时候,也不等于完美。有钱如王思聪,他也会被微博禁言,有钱人如马斯克,他也处理不好父子关系,所以我们可以去用客观的物质去衡量一个人的生活水平,但没有办法用完美去评价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因为生活中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完美。
然而幸运的是,我们也不必去追求所谓的完美,我们可以接受生活不完美。如果我们一直觉得生活不完美就不满意,那我们会陷入一种困境,我们会持续的焦虑,患得患失,会不断的精神内耗。试问这样的精神状态,这样的生活状态,离所谓的完美到底是更近了,还是更远了?生活其实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失去和拥有的过程,我们没有办法避免失去,可能拥有一切,所以我们除了要去努力拥有之外,还要去学会享受当下已经拥有的东西。
我们不完美,我们也不必完美,我们追求完美,所以我们去努力。接受不完美,所以我们会知足,我们努力去把生活一点一点变成我们自己理想的样子。哪怕这样的生活,最后和我们所渴望的那个模样有所区别,我们也一定可以比开始时活得更幸福,更有成就,正是因为我们的生活不必完美。最后希望我们都可以过一个不必完美、但足够幸福的生活。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非法学)
法律硕士(在读)

和伟杰

上海财经大学/法律(非法学)
法律硕士(在读)

大数据时代是否让我们生活得更轻松?我的回答是否定的。
开宗明义,什么是大数据时代?我去做了一些相关的检索,没有检索到统一且有说服力的标准答案。但是关于大数据,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认为,大数据是规模超出了普通数据库软件工具在捕获、存储、处理、分析等方面能力的数据。
我有两个感受非常想和大家分享。第一个,我认为大数据时代它的第一个特征就是,数据的海量化。比如说我可以用3分钟的时间看完一部电影,我可以用5分钟的时间看完一部小说,我可以在上一秒看中国历史,我的手指一划,下一秒它就会告诉,新冠现在没有后遗症了。然后如果你每天花一些时间去翻一翻微博的热搜榜,每天努力一点的话,可能关于这个社会的很多问题、很多话题,我们都能聊上一点,每个人只要努力,就可以成为那个“懂王”,但是懂的东西好像有点碎,这是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是,个性化的推荐,当我打开美团外卖的时候,我的前几页永远都是我个人点的比较多的、好评比较多的商家。当我打开b站的时候,我的首页永远都是我是歌手或者小约翰可汗的这些视频。而如果大家现在拿起自己身边的手机,打开淘宝,搜索一下白酒,出现的推荐也会各不相同,这就是淘宝基于我们个人的消费能力,对于每个人做的个性化的标签和分析,所以我觉得这就是大数据时代的个性化推荐,千人千面,满足了我们每个人个性化的需求。但这是否意味着轻松?
汉语大词典对于轻松的定义是,轻软松散,不必感到复杂。但是大数据时代,我们是否活得轻松?大家想一下,如果你在闲暇的时间刷完了微博,刷完了抖音,刷完了知乎,刷完了b站,没有东西可以刷了,索然无味,你只有一种深深的虚妄感。你这个时候觉得,好像还好嘛,然后你会发现你的个人数据似乎慢慢地被泄露,有很多莫名其妙的电话,你在订酒店的时候,你会发现“为什么我的价格比别人高一点呀”?那这个时候你可能会意识到,大数据对我没有那么友好,它好像在对我杀熟。
当然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每个人的情绪会发生变化,但是大数据它不会跟上你情绪的变化。我举例一个场景,前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找工作,我关注了非常多的关于找工作的公众号和一些视频号,前天我写完了毕业论文,我打开手机,打算好好享受一下这些海量的数据带给来的快乐,一刷全是说,怎么找工作,怎么投简历,哪个律所需要实习生。我那个时候,就像有一个人指着我说“你工作都没有,你还在这里要轻松”?我的心里只有一句话:大数据你不懂我,我变了,但你没变。
最后我想聊一下“我们”。其实在这个时代很难去聊“我们”,所以在拿到这个辩题的时候,我在想,谁能和“我”组成“我们”?我想到了一个人,是我的妈妈。我的妈妈似乎不知道什么叫大数据杀熟,她也不知道什么叫个性化推荐,她现在每天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点开抖音拍自己唱歌跳舞的视频,然后看别的阿姨唱歌跳舞的视频,所以我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性。在这种差异性之下,我和她能不能组成“我们”,这是这个社会的代表吗?所以我昨天晚上给她打了一个电话,我说:妈,你每天刷微博你感到轻松吗,你是不是有点累啊?我妈说:没有,很快乐的。但是聊了5分钟之后,她说其实这东西也没有多少意思,我每天刷,刷到半夜,刷到脖子都疼,但是我还想再刷下一个。在听到她这个回答的时候,我意识到了一个点,就是连我妈都成为了这个大数据时代为了这个数据熬夜加工的那个人,大数据成为一种精神鸦片,而我们成为了大数据时代的一个仆人。而仆人,你有什么资格来谈轻松呢?
那我们能怎么办?我们没有办法割舍掉手机,割舍掉那些碎片但又充满诱惑力的信息。我想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每一个完整体验的机会,珍惜每一次看一部电影、看一本书的机会,珍惜像昨天和今天可以沉浸化参与一场活动,并且最终汲取到营养的机会。这也是我们对于大数据时代一些小小的叛逆,仅此而已。

不必完美

大数据时代让我们生活得更轻松吗?

扫码收听音频

扫码收听音频

-16-

-15-

常旭博

我轻松一点吧,因为这个题目叫轻松。我认为这个题目呢,它说大数据让我们更轻松,好像不太可能。我觉得,大数据技术上我们可能更便捷更轻松一点,所以我觉得这个题目换成“大数据时代下的我们活得更轻松吗”,可能会更充分一点。也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可能更严谨一些了。回归正题,我的答案跟前面那位同学一样是否定的,但是我是从另外一个视角去看的,是否轻松是要看跟什么比较出来的。
我们回忆一下,互联网时代我们更轻松吗?电器时代我们更轻松吗?蒸汽时代、石器时代我们更轻松吗?在生物角度上,可能我们活得更久了,更舒适了,做的更好,吃的更饱。但是在精神学、在社会层面,我们可能虽然活得更舒适,不需要担心温饱,但是我们可能获得的精神更缺乏,我们住的更集中紧密了,但是我们的精神却更分散了。我们人越成长,技术越进步,欲望引擎越膨胀,需求越多,但是资源也是有限的,那这种情况下,我的结论就是,在任何时代我们都活得不是轻松的。那所以呢,得到这个结论,似乎我可能就演讲结束了?也太轻松了吧。
所以我就在想那可以有什么启发吗?然后上一位同学也给我启发了,就是“我们”,但是我的理解不一样,什么是我?我们是谁?我觉得是老百姓吗,是也不是。大数据时代,把“我们”分为两类人,一个是操控、分析、使用数据的人,主体也好,企业也好,组织也好;另外一部分就是那些看一些数据的人,就是我们。开个一个悲惨的玩笑,就是大部分的人可能都活在一个信息数据茧房里,确实比较悲惨。但是我觉得有幸运的人,还有就是在座的各位,进入律师学院的各位未来律师,和现在的大律师们,我们其实是在这两类人的中间夹层。我们可以作为夹层,我们可以在这个大数据时代去做不一样的人,我们去发现大数据时代的不同的新业务,我们可能去分析数据的生成、处理在生命周期中可能产生的纠纷和风险,去规避它,我觉得虽也不轻松,但也未免是一件坏事了,这是我的一个想法。
那我还是想要轻松一点怎么办?那我就再分享一下我个人的一个小的没有经过实践锤炼的见解吧。第一个就是要锻炼大数据的嗅觉,也就是我刚才说的敏感度。像现在的一些数据合规,包括昨天讲的政府数据、产品交易等等,我研究了很多,这是第一个可能。第二个是大数据的思维,不过多描述。第三个就是运用大数据技术,这一块现在律师、律所、公司也运用的很多,但是我希望未来有机会可以去切身感受一下。第四个就是大数据时代下,我们的自我保护,那具体我也不展开了,我想在2022年在上海生活的人应该都懂的都懂。
最后我想总结一下,我觉得我们的理想肯定都是想要活得更轻松了,毕竟法律人的理想就是“无讼”,但是在目前这个时代,我们好像注定是一直在负重前行的,我们只能去想办法去创造一个尽量“无讼”的境地。我们在人生的考场上,人生的岔路口上,我们去做一些终其一生都不会后悔的事情,去尝试、去拓宽自己的认知边境,去看清这个世界是可以不必完美的事情。我们怎么做啊?我们首先在这个时代要面对淘汰、选择这个不轻松的世界,毕竟你越想轻松越会平庸,越会平庸,越可能会被这个时代侵没。

同济大学/法学 
法学硕士(在读)

徐  悦

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  
法学学士(在读)

对于职业的喜欢、喜好,是我们在选择职业的过程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但是之前的我不是这么认为的,或者说之前的我并没有把喜欢这个因素放在一个非常靠前、非常重要的位置,因为我觉得,综合当前就业环境、生活条件还有经济状况之下,好像已经没有为我的喜欢去留有一席之地了。生活就是这样处处受限的,没有那么多事情可以随着自己的喜好去选择。
我也曾经非常简单的认为,工作就是为了赚钱养活自己,所以能赚钱的工作我都能干,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对一份职业是否喜欢、是否热爱,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你愿意对其投入的精力。因为如果你不喜欢这份职业的话,你就很难不计成果的去投入和深入。你在工作的时候,你的状态也会变得好高骛远,然后变得越来越浮躁,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对你的情绪或者精神的一种消耗,更甚至的话会对生活产生厌烦的心理。
选择你喜欢的职业,你的热情和激情会成为你之后坚持这条道路的底气,你不会因为工作而感到在内耗,喜欢使你更加愿意投入精力和深入研究,由此得到的正反馈会激励着你愿意投入更多,从此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进而慢慢在生活中、工作的过程中体会到幸福感,实现你的价值。
当然职业并不是说只分“喜欢”和“不喜欢”两个非黑即白的,对有些职业我们可以说不是很喜欢,但也不讨厌,也有一些职业可能是你对它的部分很喜欢,但也有对其他部分没有那么喜欢的,所以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就是要去学会平衡这种喜欢与不喜欢之间的这个关系。
此外选择职业也并不仅仅只有喜欢这个因素,你个人的能力与这个职业的匹配程度、你去从事这个职业时可以对社会带来的贡献、你个人带来的经济利益,都是你需要去评估的点。但是我们所要强调的是,我们并不能因为过分重视其他的因素而去忽略了对于喜欢的考量。那么说到这里我喜欢的职业是什么呢?我觉得我现在还没有办法给出一个非常直接的答案,因为我对于职业的了解还非常的浅显,在没有实际参与到具体的工作之前,我没有办法就某一项职业,就对他的一个概念,或者通过我自己的意向,对它做出喜欢或者不喜欢的判断。现在的这样一个选择可能会影响到你之后十几年甚至一辈子,刚好遇到一份你所喜欢的,又能够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又是能够被他人认可和尊重的职业是非常困难的,好比一步登天。
每个人的感受不同,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多去尝试,不要害怕试错,很多人在选择时没有那么多勇气,也缺乏一些能力,或者说是没能找到通往热爱的这个入口,我们需要的就是脚踏实地,第一步无法达到期望的高度,但只要你朝着自己所期望的方向,每一步都在为之后的选择奠定基础,过程中也许会走些弯路,第一步和最后一步的方向也可能是相反的,但是努力不会辜负你。在这里我也祝愿大家能够选择到自己所喜欢的,喜欢自己所选择的。

大数据时代让我们生活得更轻松吗?

选择你喜欢的职业

扫码收听音频

扫码收听音频

-18-

-17-

谢  磊

之前抽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有点懵,因为首先我没有什么工作经验,自己也不是什么特别厉害的人,然后也想我给大家分享这个难道是给大家做职业指导吗?不可能,是吧?后面我想了一下,这实际上这更像是一种我自己和自己的对话,只不过听众是多了一些。以前是只有我一个人在内心思考,现在是我和大家一起交流。
我是一个很随性的人,看我照片可以发现,之前我还留着长发,现在也比较喜欢说唱,我现在就相当于在freestyle,没什么准备,因为我觉得这个问题也不是特别需要准备,这个问题和你自己个人有关,你喜欢什么职业,肯定每个人都考虑过这个问题。那么先说喜欢,我觉得“喜欢”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陈述句,但是说“选择你喜欢的职业”,这其中包含了很多的疑惑和不确定,虽然它是个陈述句。
我认为这个题目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说,第一,我们把我们喜欢的东西变成了工作。第二,我们在工作中,选择一个喜欢的工作。先说第一个,能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变成工作,这是需要很大的运气的,我身边也有成功的案例。在我本科的时候,上海财大的学长,其中一个是个花花公子,他特别喜欢去夜店,每天一直在玩,结果后面没有找到工作,但是突然有一天我发现他还特别潇洒,因为他发现夜店的公众号实际上很少有人去写,他见闻比较多,最后做成了头部的公众号。然后我问了一下,他现在租的房子每个月租金好几万,但是每个月只接4个广告,4个广告就大概20万了,当时就很羡慕,可以一边喝酒一边就把钱挣了。但是如果你想把喜欢的东西变成职业的话,实际上肯定会面对很多困难的。首先第一点就是,你把它当职业你就渐渐不喜欢了,我自己特别喜欢打游戏,我的等级也比较高,但是有一次我连续打了好久,就相当于有点像训练的那种,结果发现玩游戏已经没有乐趣了,感觉像游戏在玩我。另外一点就是,就算你能坚持下来你喜欢的东西,你会发现不赚钱,这是另一个现实问题。我以前运营过财大的官方公众号,然后我看这个挺有意思的,我自己也开设了个公众号,光写文章,写的最好的一个文章,可能也就很少的阅读量,基本没有什么收益,唯一的收益就是给我打赏的。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实际上是没有任何想法,但是你得考虑现实的出路。虽然可以说从早晨到晚上一直忙到凌晨,有人给我点赞就会有成就感,但实际上我得考虑我自己现实的问题。
这就牵扯到第二个问题,是在你能选择的职业中选择一个喜欢的,这是更现实的情况。这种情况下,我一开始是比较抗拒的,我之前写论文的时候,比如说这个论文感觉抠得很细很麻烦,结果我同学跟我说,你慢慢的做,你要在你不喜欢的地方里面找到你喜欢的。昨天听了各位律师给我们的培训,我发现我还是有很多喜欢的地方,而且我发现我的一些在爱好中的技能居然可以用到工作上面。就比如说昨天陈律师说法律文书的时候,我发现我就特别喜欢写比较简短、简洁的句子,然后标点符号什么的用得也比较好。因为人生路比较长,所以我现在的一个想法就是,你需要在你的职业生涯中先去工作,先去慢慢地找到你喜欢的地方。今天中午闲聊的时候,刘律师也说她做了很多年非诉,然后发现诉讼也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地方,所以说人生的路其实很长。引用加缪《西西弗斯神话》里面的一句话,“人的很多状态是演员和幕布的分离”,我们实际上应该像西西弗斯一样不断地去对抗这个命运,然后让你自己来找到你自己喜欢的东西。我们要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哪怕是在工作中,我的演讲就在这。

复旦大学/法律
法律硕士(在读)

董亚美

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  
法律硕士(在读)

其实刚刚拿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也是心里一惊,觉得我何德何能敢给律所提要求了呢?但其实我的这个初衷也是希望律所以后可以发展的越来越好,所以今天我就提几点我对律所的展望吧。
首先第一点就是,我眼中的未来律所,我觉得它应该是一家“体面”的律所。什么叫做“体面”呢?它不仅仅是指的高档的写字楼、优雅的办公环境,更重要的我觉得其实是业务方面的“体面”。什么意思呢?我前段时间听闻一家上海的律师事务所,被客户投诉他们在过程中搞恶意压价、低价竞争,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目光短浅的行为,这也是我所理解的不够“体面”的一种行为。我眼中的未来律所,它应该是遵守道德规范、遵守规则的,我们对于这个客户的好评,对于案件的接纳,靠的不是一些歪门邪道,而是靠我们过硬的专业本领,那这是我眼中的“体面”。
刚刚讲到专业本领,这是我想要讲的第二点,我眼中的未来律所应该是专业的律师事务所。如何去做到专业呢?有一句话讲得好,凡是从娃娃抓起,那我觉得未来律所应该更加注重对于律师尤其是年轻律师的专业培养。像邦信阳中建中汇律师事务所,举办了多年的这个律师学院,我觉得是非常好的一点,我也希望未来的律所越来越多加入到这样的一个活动中,为我们这样的法学青年在正式进入律所之前提供一个近距离的接触机会,去了解律师的思维、律师的实务工作,这是非常好的一点。同时,在我们进入到律所工作之后,我也希望有更多的律所可以相对比较完善的内训机制,可以针对不同阶段的律师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职业培养。我觉得在这方面是可以非常有力的去提高律师事务所的一个专业化的一项建议。这是我想讲的讲的第二点。
第三点,我觉得未来理想化的律所是可以给足我们员工幸福感的律师事务所。幸福感这个词其实是比较抽象的一个词,但其实越是抽象的词语,它其实越要体现在点点滴滴的工作过程中。比如说我们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我们冬天的第一套西装,还有我们平时的团建,大家一起看世界杯的活动之类,这些比较细节的地方,往往是可以润物细无声的去给到员工一些心理慰藉的一些点,是可以给到我们员工更大幸福感的一个点。
同时,幸福感这个词和我刚刚讲的律所的体面、专业之间,其实也是互相成就、支持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举一个例子,对于年轻律师来讲,最看重的是什么?案源。那他们的幸福感最主要的来源之一是什么?也是案源。我们可以试想一下这样的一个情形,一个年轻的律师已经有连续两三个月的时间,没有接到一个案子,没有任何的收入来源,那这个时候他心里慌不慌?他是不是也会非常的焦虑,失去了幸福感?但我觉得这个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个时候他们怎么办呢?可能在这个时候、处于这个情境之下,这些律师就会有很大可能去以一些比较极端的、歪门邪道的方式拉一些客户的案源。我的一个思考就是,我们律所为了去提高律师尤其是青年律师的幸福感,可不可以给到这个年轻律师一些更多的这个案源方面的支持,让我们年轻律师能够在法律这条道路上更加坚定、更加幸福走下去,这是我的另外一点思考。
当然以上只是我个人对于律所的一些展望,那么未来律所会是什么样子的?其实取决于在座的每一位。所以在这里我也希望能够和大家共勉,希望我们可以一起努力,共同建设一个体面、专业、幸福以及包含各种各样美好名词的律师事务所。

选择你喜欢的职业

我眼中的未来律所

扫码收听音频

扫码收听音频

-20-

-19-

杨  宸

首先我不想说律所的组织概念,我更想说律所是由一个个律师组成的。未来的律所,首先我希望是和谐而友善的,希望各位同事之间,律师之间,律师与工作人员之间甚至是与保洁人员之间,都有一个非常良好的关系,能够达到一致的奋斗目标,大家能够向着共同的目标去努力。
我希望律所的第二点就是诚信而敬业,各个律师都应该诚信地面对当事人,律师所从事的工作就是为当事人服务。我们为当事人提供的法律服务就是接受委托,然后承办的关系。这其中当事人授予我们信任,自然受人之托,要忠人之事,我希望各位律师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带动大家一起形成良好、诚信、敬业的这种工作环境。
第三个方面是法治,律师毕竟是法治的重要参与者,我希望各位律师能够带动我们后辈在法治的一线奋斗,为当事人争取权益,然后为了维护国家权利而奋斗。
最后一项是自由与平等,我希望的律所是各位同事之间关系更加融洽,更加平等,然后工作方式非常的自由。当然这个自由也不是指散乱,是指在合理的范围内能够自由选择自己更喜欢的事情,提供一些更高的效率,达成自己的目标。
我最后想说的一点是,马克思说过国家和法律最终会消融,但我认为在我们可以预见的将来暂时不会出现,我们为了法治的目标,要不断的奋斗下去,如上所说,坚持和谐友善诚信敬业,爱国法治、自由平等,把律所塑造成一个良好的品牌,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这就是我理想中的律所。

上海交通大学/法律(非法学) 
法律硕士(在读)

我眼中的未来律所

扫码收听音频

多元

律师学院的最后一天,
学员们根据之前的抽签
结果展开个人主题演讲,
分享了自己的独到观点。

-22-

-21-

交流

评委、讲师、嘉宾们与学员们进行交流探讨,对于学员们切入问题的角度、展现的个人思考表示赞赏与鼓励。

杜爱武

宋占飞

赵亮波

周瑨

嘉宾与学员们合影

施磊

“春华秋实”,意在使同学们在告别象牙塔之后,能再有所收获、有所成长。律师要具有专业、行业、通用方面的核心竞争力,邦信阳中建中汇律师学院的目的就是为学员们的律师生涯提供一个试验田,为法学青年人才的长远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机遇和尝试机会。

02

   『嘉宾』

-24-

-23-

02

『评委』

刘  慧

李  茂

楼  云

王羽中

徐志杰

史羽鸿

02

『冷餐会交流』

春华,寒窗数载终不负;
秋实,朝夕之间,只争当下。

上海邦信阳中建中汇律师事务所 
地 址:中国上海市黄浦区中山南路100号金外滩国际广场12-15楼
邮 编:200010
电 话:8621 - 23169090
传 真:8621 - 23169000
电子邮箱:shanghai@boss-young.com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