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大源中学“麦家·小作家”文学社期刊 第3期

期刊/内刊校刊2024-07-05
562

“麦家•小作家”文学社
    
    名誉顾问:麦家
           顾问:方格子   陆桂云   周喜军    陆军波
           社长:孙金良
        总编辑:  张振华
    副总编辑:俞小荣
    责任编辑:何国锋
    数字编辑:盛其峰
           编委:何丛楠   施欣    许姣   俞小荣   张振华    
课程总策划: 陈斌

封面题词:
        “读书就是回家”——麦家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麦家•小作家”  ——蒋良良     富阳区文联主席

        2019年2月,我曾经为母校的一本校内读物《读书就是回家》写过一篇《序》。大源中学把“读书就是回家”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做有温度的教育,我认为是掌握了教育的要义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这个“家”不仅是物理意义上传统的家,更是心灵之家。让读书温暖心灵,引领人生,成就梦想,新时代的校园理应成为师生学习的快乐家园、生活的幸福家园、成长的精神家园。母校积极打造富有人文内涵的美丽校园,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致力于培养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核心素养。记得当时我就感慨地说了一句话:我看到了大源中学老师们那宽大的心,我为大源的学子们有这样的母校感到由衷高兴,我看到了大源教育的未来。
        这一次,我又回到了母校,我发现母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更有文化气息了,的的确确像《读书就是回家》一书中所描绘的那样,到处可以呼吸到文化的清香:经纬园里飘着的稻香让人陶醉,不禁回忆起儿时的过往;公园鱼池里的四季谣咿呀回转,同学们围着她欢呼雀跃;二十四节气的诗歌和着劳动教育的成果,浸润着老师们一颗慈爱的心。“心中有经纬,人生有坐标。”一幅对联跃入眼帘。说得多好,听老师说,现在的大源中学有很多新富阳人的孩子,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沿着经

大 作 家 寄 语

纬线欢聚到这个著名的地理坐标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心中有了经纬,就是有了道德准则,我认为这是人的最基本的核心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常说,教育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育人先育德,只有这样,人生就有了定位,人就不会跑偏。这句校训选得好。
       欣闻母校要成立文学社,大源中学的学子不仅要拿到初中毕业证书,还可以拿到一张“文学启程书”,我认为这是很有特点和有意义的。大源是一个有文脉的地方,大源溪不仅浇灌出了良田沃土,也孕育出了一大批作家和文化学者。四季坞是一个有文脉的地方,有的作家曾在这里求学,有的作家曾在这里工作,数量极其庞大,还硕果累累。记得2020年,大源中学举办了“稻香四季,秋满经纬”新劳动教育嘉年华。活动中要我为一批写作佼佼者颁奖,学校征求我的意见,最后这个奖项就命名为“麦家·小作家奖”。那么,我觉得,就把作家课程命名为“麦家·小作家课程”吧,文学社就叫“麦家·小作家”文学社。以文学的名义,从经纬点启程。相信在老师们辛勤呵护下,在作家们的悉心指导下,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文学社一定会取得骄人的成绩,四季坞一定会传承好文脉,为孩子们的文学成长插上理想的翅膀。
      我的心中一直有个故乡,我已经和故乡紧紧绑在了一起。继《人生海海》后,我第二部写故乡的小说已经交稿,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会写出第三

部,从而构成“故乡三部曲”,让自己所有的感情在故乡这块丰饶的土地上开出艳丽的花。我希望把自己的这一点影响力转化为造福乡亲,造福桑梓的无穷力量。我想把麦家理想谷移回到大源来,那时候,“麦家·小作家”文学社就可以在理想谷落地,生根,发芽。我想,其意义就可以无限生长,那也是我反哺家乡所能做到的一点绵薄之力。
       想到这里,我感到十分激动。
                                                        
                                                        麦家  
                                                      2024年1月8日

目录/contents

“我”站在经纬点上眺望/孙金良      1

小作家文苑

经纬点上

四季坞之夏/2022级八(2)班团队       6
动感夏日/2022级八(4)班团队      7
校园新景/2022级八(7)班团队      8
当廉洁遇上晴天/2022级八(10)班团队        9
青春的舞台/2022级八(10)班团队      10
冬夜之雪/2022级八(9)班团队      11
绿野仙踪/2022级八(9)班团队      12
四季歌谣/2022级八(3)班团队      13
经纬春韵/2022级八(3)班团队      14
校园文韵/2022级八(8)班团队      15

作家陪你读书

百步坎:流逝的记忆/盛忠民         54

“元书”之旅/骆希贝 小组         17
非遗文化之旅/吕若妍 小组         19
元书纸研学报告/李静慧 小组         22
众志成城/肖铭哲 小组         25
从竹子到纸张,传承造纸文化/郑玉婷 小组         28
挥洒汗水 ,体验造纸的乐趣/王庆依 小组         31
寻非遗文化,传承非遗文化/王紫依 小组         33
一次有益的研学活动/黎慧遥 小组         36
研学旅行的不同凡响/骆柯柯 小组         38
探索竹纸源头,了解非遗传统/张雯静小组         40
学习非遗文化,传承工匠精神/李一涵小组         43
一纸千言,体验古法造纸/马茹轩 小组         47
做竹纸,寻非遗/梅梓淇 小组         51

四季坞十景

研学报告

“你好……”我的名字叫大源中学。
你知道吗?我诞生于1958年。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生活艰苦的年代,有一个名叫“何泰康”的先生来到亭山脚下美丽的“四季坞”。他爱上了这里,选择了这里;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开始了文化苦旅。
    于是,一个个饱含知识的热血青年背着行囊奔赴这里,一群群十三四岁的青葱少年来到了这里。他(她)们一边拿着书本,一边拿着锄头、畚箕,边学习边劳动,硬是在一片山地上开拓建造了富阳第三所中学,那就是我的前身——富阳三中。因为何泰康校长的突出贡献,他被评为全国文教系统先进工作者,受国务院邀请参加“全国文教群英会”,还因此受到敬爱的周总理亲切接见呢!
     一转眼,一个甲子过去了。冬去春来,一代代人为
我的发展殚精竭虑,我变得越来越美丽。你们看吧,我栖

“我”站在经纬点上眺望
孙金良

1

经纬点上

2

息在四季坞母亲的怀抱里,鸟语花香,绿荫如盖,整齐的房屋鳞次栉比,高大的香樟树黄绿错综。这里的人们脸上带着微笑,同学们多么活泼可爱,健康向上。老师说:“微笑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
    60年来,有多少学子从我经纬点起程,走向世界。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麦家就曾经在我这里耕读。我为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获得的杰出成就感到无比自豪。我也真切希望我的孩子们能向我们的前辈学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你知道吗?北纬30度、东经120度经纬线就从我这里穿过,我站在经纬点上眺望。北纬30度是一条多么重要的纬线啊!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在这条线上昂首矗立,四大

文明在这里萌芽滋长,百慕大神奇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发现,央视“远方的家”栏目“北纬30度行”节目令人神往。东经120度,我们这里可是标准的“北京时间”哦。北纬30度、东经120度经纬点犹如人生的坐标,站在经纬点上向外望,那就是360度的展望。我们大源中学人就是站在这里,展望未来;起于这里,走向世界。
    生命不止,起点常在。“每一个起点,都让人憧憬。”人的发展是多元的,“美在起点”就是鼓励每一个孩子能认识自己,做最好的自己;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吾生也有涯,吾知也无涯。”人,永远是在不断追求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著名作家刘心武说:“终点之美,属于优胜者;起点之美,属于每一个人;而自觉地进入起点并调动起自己的美来,便是人生中的一种优胜。”说得多好!
    现在,我正迎着教育改革的春风不断发展着自己。“读书就是回家”是我的办学理念;“心中有经纬,人生有坐标”是我的校训。读课程之书,读文学之书,读研学之书,我希望给孩子们营造一种家的氛围,培育孩子们的家国情怀。我也希望每一个从我这里毕业的孩子心中有准则,心中有审美,心中有理想;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同学们,我对你们的未来有着无限的期望,你现在打好了基础,有了兴趣志向,说不定你将来在某个领域就会有杰出的成就,实现自己的价值,造福他人。

3

经纬点上

4

    同学们,作为你们的母亲,我正在努力创建一个幸福的家园。过去,我虽然贫瘠,但也很美:忘不了煤渣的操场、灯光的球场、刻字的油印,忘不了淘米的小溪、大号的饭盒、摆满自行车的礼堂,更忘不了成片的翠竹、漫山的桃林、高大的木槿花。不过,学子们在意吗?不在意,当他们回忆起在母校时艰苦的生活,笑了,有的只是深深的眷念,那个甜呀!       
    现在,我变得更美了,更现代化了:塑胶的操场、宽大的教室、现代的装备、整洁的道路、明亮的食堂、创新的课程、绿色的校园;同学们在这片广阔的知识海洋里自由地翱翔,老师们把我当做最美的校园、称心的家园。
    看吧,孩子们在球场上英姿飒爽;听吧,孩子们在教室里书声琅琅。我的孩子是睿智的,你们质朴,你们诚信,你们自律。我经常会看到整齐的队列,听到拾金不昧的表扬,看到团结协助的身影。这几年,我尽可能地为你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生活环境。你知道吗,我荣幸地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特色学校、全国足球特色学校、浙江省农村示范初中、浙江省绿色学校、浙江省劳动教育示范学校、杭州市人民满意学校、杭州市清廉学校、杭州市Steam教育种子学校。当然,我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住宿条件还待改善,课程建设还不够活泼多样。我一定会努力进步的,不辜负你们的希望。
    孩子们,我多么希望你们在我的怀抱里幸福地成长。只要你们笑,我就会笑;只有你们幸福,我才会感到幸福。
    孩子们,请记住:我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大源中学!

四季坞十景

5

6

四季坞的夏,萌发在渐渐生长起来的依傍在粗壮树干上的新芽里。嫩芽刚生长出来,二三结对,四五成群,不断的从那树干中窜出自己的小脑袋,像是相互打着招呼,挥着手。像是一年前刚步入校园的我们,处处散发着青涩的气息,用青春洋溢的脸庞,努力结交朋友,融入新的集体。那粗壮的树干上此起彼伏的是她历经风雨兼程、岁月流逝后的痕迹。这让它看起来并不非常完美,但也就是这样的不完美孕育出了那几株努力生长的小芽们。这不正是我们的大源中学吗?1958年起,无论碰到怎样的困难,她依旧初心不改,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子。

四季坞之夏
2022级八(2)班团队

小作家文苑

掀开遮挡视线的茂密枝叶,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如同一幅美丽画卷般的公园。更引人注目的是一潭小池,正静静地卧在幽林中,轻风轻轻拂过,带起池水涟涟。它像一块翡翠,不知被何人遗落至此。在日光的照耀下,池面雾气霭霭,扑朔迷离,仿佛步入幻境。而在其中转动的水车,更添了一股灵动。它矗立在池水中央,缓缓转动,经过岁月的洗礼呈现出一种温润如玉的美。随着水车的转动,池水被水车带起,又缓缓落下。池面因水的流动而泛起层层涟漪,身后的山树也默默成为了它的背景板。

7

动感夏日
2022级八(4)班团队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不知不觉中,大源中学的夏已深,富春湾新城已凤凰涅槃。千丝万缕的蓝、层层叠叠的绿,夏季犹如一个大染坊为大家带来绚烂多滋的青春色彩。光透过树的碎影洒在操场上,洒在草坪上,洒在学生的身上,洒在大源中学的各个角落,为每个人带来光明与希望。操场上的学生们沐浴着日光,如鱼跃龙门一般争先恐
后地飞奔着,跳跃着,他们都在拼全力追逐梦想与目标,他们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尽显青春的朝气与活力。他们为青春染上梦想的颜色,他们为夏季染上生命的颜色,他们无惧无畏,这是光明的色彩。一切都向大家展示着大源中学“骏马争先奔经纬″的四季坞精神,这也是夏季想告诉我们的真理。

小作家文苑

8

校园新景
2022级八(7)班团队

一缕阳光洒在“廉洁亭”上,她仿佛散发出一种特殊的光芒。这种光芒不仅照亮了我们的眼睛,更照亮了我们的心灵。廉浩如同水一般纯净,清澈见底,令人心旷神怡。她如同风一般清新,吹散人心中的污浊;它又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的信念。用手抚摸着“廉洁”一词,不禁想到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为廉洁付出一生的人。他们或许名不见经传,但他们的事迹却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们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传承着廉洁的精神。正如古人所说:“廉洁者,虽富贵而不骄,虽贫贱而不戚。”思绪回转,清风吹过,好似看到一大群人向这里走来,他们和“廉洁”一起,发出金色的光芒,照亮了整个世界。

9

当廉洁遇上晴天
2022级八(10)班团队

体育课上,秋风吹拂,操场边的小草开始泛黄了。阳光透过稀疏的树叶洒在地面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秋天的故事。有些叶子已变成金黄色,随着秋风翩翩,仿佛一群蝴蝶在跳舞。而有些叶子则已经枯黄,随着秋风飘荡,在空中摇曳。每当看到这些叶子,我就会想起一句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仰望着天空,阳光透过云层,显得格外明亮。它仿佛是一个顽皮的孩子,在天空中游荡,而云朵则像是它忠实的伙伴,无论它到哪里,云朵都会跟着它,不愿离去。

小作家文苑

10

青春的舞台
2022级八(10)班团队

雪,无疑是冬天的灵魂和主角。它以独特的魅力,为冬季描绘出一幅静谧而又生动的画卷。当雪花从天空中缓缓飘落,它们就像是天空的信使,带来了冬天的问候和祝福。
    夜晚的冬雪为摄影师提供了丰富的元素。深夜的朦胧与地面上铺满的洁白雪花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宇宙与自然的交融感。摄影师可以通过长时间曝光捕捉云雾,或是利用前景,如树木、建筑等,来增加画面的层次感和深度。
冬天的雪花纷纷扬扬,
像是大自然洒下的一
场白色的盛宴。外面
的世界被雪覆盖,显
得那么纯净洁暇。脚
下的雪发出嘎吱嘎吱
的声音,仿佛在诉说
冬天的故事 ,留下
一片片悠远的印记。
    四季坞夜幕下的
篮球场闪闪发光,就
像是一片晶莹剔透的
宝石。远处的山脉被
雪覆盖,与天空相映
成趣,构成了一幅美
丽的画卷。冬天的景
色虽然冷清,但却充满了诗情和画意。

11

冬夜之雪
2022级八(9)班团队

春是万物
复苏的
时节,一切生
物都迎来了新
生,渴望向大
自然汲取营养,
展现蓬勃的生
机。那什么才
是春的使者?
冬雪一生短暂,
化成春雨,留
给我们一片绿
荫,她无愧于春的使者。
    近景的小草与远处的水车组成的画面,呈现出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和丰富的层次感。近景的小草作为前景元素,占据画面的一角,其鲜明的绿色和细腻的纹理为画面增添了生机和细节。而远处的水车则作为背景元素,出现在画面的深处,其复杂的结构为画面提供了层次感。
    春天来了,静谧的经纬园仿佛披上了一层绚丽的华衣。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落下来,轻柔的光线穿过树叶,投下斑斓的光斑。粉红的花叶从树枝上舒展开来,宛如仙子下凡,轻轻摇曳。微风拂过,远处水车汩汩,仿佛是自然大合唱中的一部分。春意在微风中舞动,勾勒出一幅幅生机勃勃的画面。

小作家文苑

12

绿野仙踪
2022级八(9)班团队

初春时节,校园中的小公园如同一幅细腻的画卷,在绿树青山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宁静而生动。而在其中转动的水车更是为其增添了一抹灵动的美。它静静地伫立在那儿,轮盘缓缓转动。轮盘的木板经过岁月的洗礼呈现出一种深沉而温润的色泽。
仿佛蕴藏着时光的秘密。随着水车的转动,池水被轻轻扬起又缓缓落下,发出潺潺的流水声。这声音与周围的鸟鸣交织在一起,形成一首自然的交响曲。让人感受到初春的生机与活力。绿树青山好像成了水车的背景板,为它的转动增添了一抹静谧与深远。绿树郁郁葱葱,枝繁叶茂,同水车一起转过岁月流逝。远处的青山则如同守护神一般,同水车一起默默守护着这片美好的校园。

13

四季歌谣
2022级八(3)班团队

阳光下的山茶花在校园的怀抱中悄然盛放,如同一群揣着理想的少年,在青春这只属于他们的舞台的上热烈地绽放。山茶花的花瓣在阳光下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每一片都像是少年心中那份不灭的梦想,既坚韧又绚烂。它们热烈地拥抱着
阳光,仿佛在向世界宣告着青春的力量与美好。阳光透过树梢洒在山茶花上,形成斑驳的光影,这些光影在山茶花的花瓣上跳跃、舞动。如同少年们追逐梦想的脚步,坚定且有力。在这个充满阳光与希望的校园里,山茶花与少年们共同书写着青春的篇章。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理想与朝气,感受着青春的美好与力量。

小作家文苑

14

经纬春韵
2022级八(3)班团队

我们的校园生机盎然,被郁郁葱葱的山和树木包裹着。九年级教学楼前,一棵挺拔的香樟树,披着绿装,挺立在那儿,她枝叶茂盛,如同一把巨大的绿伞,庇护着树下休憩的同学;它散出的淡淡清春,让人不禁陶醉真中。
    远处的教学楼,宏伟壮观,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外墙的白色瓷破在阳光下闪耀着柔和的光芒.给人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
    我们生活经纬园中,那是一个多么有文韵的校园啊!心中有经纬,人生有坐标。校园中的一草一木,我们都会爱护,因为它们已经和我们融洽地生活在一起。这个生态文明的校园是我们的母校,她必定迎来新的腾飞。

15

校园文韵
2022级八(8)班团队

小作家文苑

16

研学报告

六月份的劳动周,学校组织全体八年级学生进行了“数字赋能元书纸”项目化学习课程。在班级内的分组后,我们确定了本组成员:骆希贝、肖程程、陈馨悦、陈佳欣、高泽浩、雷鹏运。
    元书纸,古称赤亭纸,又名谢公笺,是杭州富阳的传统手工艺品,曾被选用为“御用文书纸”。本次课程带领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一传统手工艺,同时增长了我们的见识。
    在外出前,我们小组先是分批学习了关于元书纸的许多相关知识,如元书纸的制作过程、材料等等。随后,我们来到了双溪书画纸场,近距离地观看元书纸制作的过程。在做完第一个团建活动后,我们进入了工厂,进入后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这里是一个火炉。我们参观了工人晒纸的房间,那黑漆漆的墙壁散发出阵阵热浪。工人阿姨的头发像是被汗淋湿了,接着又被热气蒸干,如此循环往复。这样一对比,我甚至觉得屋外的毒辣辣的阳光有些“温暖”。
    制作元书纸,总共有72道工艺,但我们所见识到的仅仅是晒纸这一项。但仅仅这一项,所需要付出的辛劳和汗水已经大大地震撼了我们。我们看着工人师傅们熟练地撕下纸,接着贴上去,最后再刷两下,原本还卷曲的纸,瞬间变得平整。他们的速度快到简直让我觉得这是多么的简单,我也可以做到,但等到刷子握在我的手上,轮到我去抚平黑墙上的纸时,我才意识到,那些想法是多么的愚蠢!米黄色的纸多么倔强!那翘起的边,当我刷下去的时候却是出现了道道褶皱。不管我怎么刷这道褶皱,就是扶平不了。即使使出了吃奶的劲,那米白的纸

“元书”之旅
——“数字赋能元书纸”课程研学报告
骆希贝 小组

17

上也只是出现了一些草痕,褶皱却依然存在。
    在工人师傅工作的时候,我们采访了一些问题。当然最好奇的就是:在这么闷热的房间里面工作难道不会中暑吗?他们的脸上毫无波澜,显得格外平静,只见他们手上动作不停,一把草刷依旧在眼前飞舞。“当然会啊。”语气自然到让我认为工作的时候中暑只是一件很平常不过的事。她们说,如果中暑了,那就吃点药休息一会儿,然后继续工作。竟然还要继续工作?他们的话,让我十分惊讶,这份敬佩默默地留在我的心中。
    午饭过后,我们跟随着导员一起参观了其他几个工艺项目,有书籍装订和拓印等等。那些高高在上的“非遗”此刻落在了我的身边。
    本次活动让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丰富了我们的精神内涵。最后希望我们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去了解传统文化,别让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慢慢地被遗忘。

18

小作家文苑

5月28日,我们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研学活动——前往非遗文化基地“双溪元书纸生产基地”,学习有着“纸寿千年”美誉的竹纸文化,去探索那传承千百年的竹纸技艺,品味那份蕴含着工匠精神的工艺。
    清晨,我们一行人抵达了生产基地。解说员热情地迎接我们,并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元书纸的制作过程。我惊讶于它的复杂程度,竟然要经过多达72道工序。每一张小小的竹纸,都凝聚了工匠们的汗水与智慧;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严谨的态度和精湛的技艺。这是一种对工作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我觉得这就是工匠精神。其中,斫青、断青、削竹、拷白、断料等工序更是至关重要,它们决定了纸张的质量和特性。
    上午,
我们体验了
晒纸这一环
节。晒纸通
常使用火墙
烘纸,先用“鹅榔头”在直筒上划动,将湿纸划松,再小心翼翼地揭下。
火墙的炽热
让我感到些
许不适,我
难以想象那
些工人们是如何在这般高温下坚持工作。我感叹于只要纸张有一点破损和褶皱就会当成残次品,这更使我们深入地理解了工

20

小作家文苑

非遗文化之旅
吕若妍 小组

匠精神的核心——坚持与精益求精。
    午饭后,我们跟随解说员来到了削竹的地方。削竹的师傅告诉我们,选择竹子要讲究时节。小满前后的竹子最为适宜,因为那时的竹子不是很嫩也不是很老。随后,我们体验了拷白这一工序,双手捧着竹子在长方形石头上甩打,去除竹节。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技巧。
    最令人期待的环节莫过于抄纸了。进入车间,一股难以形容的气味扑鼻而来,但这并没有影响我们对抄纸的好奇与热情。我们观看了一位师傅的抄纸过程,他边唱歌边抄纸,动作娴熟而优雅。解说员告诉我们,这位师傅旁边的师傅是抄纸比赛的冠军,我们不禁对他肃然起敬。
    我们也亲自尝试了抄纸:首先我们用木耙将料浆搅匀,接着我们端着纸帘,前后晃动,试图倒出多余的纸浆。然而,实际操作远比想象中要困难得多。我们手中的纸残缺不全,往往粘在帘上无法取下。尽管如此,我们仍乐在其中,享受着这份来自传统工艺的乐趣。

19

    在活动的最后,我们还体验了针线缝书。每当遇到困难,我们都会一起讨论,找出问题的根源。虽然过程曲折,但成就感却无比强烈。随后我们还用晒好的元书纸进行了拓印,每个人都拿到了自己制作的工艺品。
    经过询问,我们得知厂长家族四代都是制作元书纸的,他们对元书纸有着深厚的感情。对于未来的发展,他坚信元书纸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朝着智能化、数字化、现代化发展。
随后我们还询问了“御富春”品牌名称的缘由。“御”是因为自古时起元书纸便是皇帝的御用纸,彰显我们元书纸的悠久与尊贵, 不过现在元书纸已经可以让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而“富春”便是用来代言我们富阳的一种非遗,让大家都知晓富阳这个地方。
    通过这次研学活动,我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探索,勇于创新,非遗文化一定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大学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道德准则。我们还体验到了工匠的辛勤与智慧,感受到了职业的尊严与责任。我们品味到了美的独特魅力,我们的身体和心灵都得到了锻炼。我们更加明白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意义。
    工匠们因为共同的信念、热爱、传承聚集到了一起,为了元书纸的未来他们不畏艰辛,一直坚守在传承非遗的一线。
    组员:吕若妍 何玉涵 俞玥 许翔斐 盛子聪 冷子豪

小作家文苑

22

团队名:元遗
组员:李静慧、许可清、吕雨馨、林亮余、夏浩哲、孙佳红
一、研学背景
    元书纸是一种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传统纸张,传承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自古以来元书纸在说话文献记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促使学生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弘扬传统文化,因此学校开展了本次研学活动。
二、研学目标与任务
    本次研学活动的主要目标是为了了解元书纸的制作技艺特点及其文化传承的价值。
    具体任务包括:
    1.参观元书纸生产基地,了解元书纸的原材料、制作流程以及技艺传承;
    2.通过实地考察观察元书纸的质地、色泽、纹理等特性。
    3.与元书纸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交流,了解他们对传统工艺的认识和看法。
三、研学过程与方法
    本次研学活动中,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和策略:
    1.文献查阅:搜集并整理关于元书纸的历史文献研究资料等,以便对元书纸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实际参观:前往元书纸生产基地进行实际参考,观察制作过程,并与技艺传承人进行深入交流;
    3.实验操作:在技艺传承人的指导下,我们尝试亲手制作元书纸,体验其制作的艰辛与乐趣;

21

元书纸研学报告
李静慧 小组

    4.小组讨论:与团队成员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探讨元书纸的特点;
    5.实际操作:用元书纸制作灯笼作为文创产品。
四、研学过程
    首先我们来到双溪书画纸厂听讲相关的知识。接着我们到了晒纸房进行晒纸。晒纸房中的阿姨先给我们演示了一番,阿姨告诉我们说:“晒纸不能用一身蛮力,但力气又不能太轻,而是要有技巧的。”当看着阿姨做出一张张完美整齐并没有皱纹的纸时,我们都十分惊讶,惊叹她们的技艺高超。虽天不热,但晒纸的房子却十分的闷热。阿姨们大汗淋漓,汗如雨下,而我们却只是待了一会儿便受不了了。休息后,我们去了抄纸的车间看师傅抄纸。抄纸车间中的水是真的很臭。不知道抄纸师傅每天待在这样的环境中,是如何忍受下来的?最后大家分组进行了团建游戏后就去晒纸了。在采访厂长过程中,我记忆犹新的一句是——在未来,他要以机械化、科学化继续把厂开下去。
五、主要发现与成果
    元书纸的制作工艺独特,原材料主要包括竹、草等天然植物纤维,经过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
    元书纸具有质地坚韧、色泽自然、纹理清晰的特点,非常适合书画创作和文献记录。
    元书纸制作技艺传承人对这项传统技艺具有深厚情感,他们致力于传承和弘扬元书纸文化,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六、学习成果与收获
    对于这次研学活动,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首先通过此次研学活动,同学们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和审美修养。其次,研学活动有助于拓宽同学们的知识领域,增强

小作家文苑

24

化自信。最后,研学成果可以向更多同学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七、总结与展望
本次研学活动不仅让我们深入了解了元书纸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还让我们认识到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关注元书纸的发展动态,探究更多传承与创新的可能性。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此次研学活动能激发更多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23

众志成城
——元书纸研学活动有感
肖铭哲 小组

小组成员:肖铭哲,韩子坤,方绍晟,刘恩余,蒋建辉,史文楷。
    三日的元书纸研学活动令我们小组收获良多:我们感受到了元书纸文化的独特魅力,更是亲自体验了一把“造纸人”的快乐,最后聚合整个团体的力量制作了一个可爱的小灯笼。
    研学活动正式开始之前,是研学活动准备阶段。准备活动是在大家的分组中开启的。分组后,每一个小组都精神焕发,信心百倍,都期待各自的小组能有完美的表现。于是,只要有时间,各个小组都会围在一起,分析、探讨、思考。讨论到兴头上,大家甚至开始了唇枪舌战,好不热闹。
    经过三天紧锣密鼓的准备,我们的研学活动正式拉开了帷幕。首先是一节研学理论课。在课堂上,孙老师着重向我们强调:这次团结活动的机会是非常珍贵的。因为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绝大多数都是独立学习的。之后进行了一节实验课,这堂课的任务相对比较简单,是对原书纸的诸多物理特性进行测试。小组里每个人领取了自己的任务,大家分头行动,同步开展各项测试,不一会儿功夫就完成了小组的全部任务。大家还真有些意犹未尽。“这就好啦?”这是我们小组完成后不约而同的想法。
    第二日,我们一大早就到了双溪书画纸厂。上午的团建活动特别有趣,就是难度稍微有点大。下午的活动,我想才是这次活动真正的意义价值之处。
    我们来到晒纸车间体验了一把晒纸。车间两位晒纸阿姨相当和善,在指导我们晒纸的时候,我们的记录员抓住机会向她

小作家文苑

26

    在工作车间参观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很多的工人,他们有高有矮,有胖有瘦,但无一例外的是他们干起活来都非常之娴熟。尤其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是,他们一边干着活儿,竟然还一边悠哉悠哉地唱着歌,好不快活。此刻,这小小的车间俨然已装不下他们自由的灵魂,他们不是为了工作而工作,而是对这份文化的挚爱而乐在其中。
    之后我们来到了另一个教室,指导老师教大家如何进行古书装帧。老师教的非常细致,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指导我们。即便如此,仅凭一个人的脑子还是很难记得住所有步骤,但全小组六个人的配合,相对而言就容易多了。小组成员明确分工,一步一步操作下来,真的是一个字:顺!三个字,太顺了!何为完美配合?这就是完美配合。我们的志在这一刻变成了牢不可摧的城!
    庄先生是这家纸厂的厂长,据他介绍,这家造纸厂成立之初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个个困难接踵而至。但他并未被打倒,反而是在逆境中成长,方才取得如今成就。这一切并不是三言两语所说的那么简单,但我想他那时正像和我们一样有一个同心协力、携手前行的团队才一步步走出逆境,走向成功。
    第三天,也是此次研学活动的最后一天,主要的任务是制作灯笼。灯笼的制作并没有花费太多功夫。我认为不用双面胶打底可能会更简单,但小组讨论之后没有采纳我的意见,我只好作罢。此刻,我体会到为了实现团队目标,团队合作是需要个体适当妥协的。灯笼框架完成后,本想安排小组内几位手工好手来将元书纸布置在上面,可无人响应,可能大家都不擅长,包括我自己。团队合作在这一刻遇到了问题。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问题的出现呢?小组成员进行了深入沟通,几轮讨论之后,由我最终完成了元书纸的布置,包括后面的绘画等等步骤。历尽波折,我们终于完成灯笼的制作,我长舒了一口

25

气,体会到了合作的不易。
    经过三日的元书纸研学活动,大家意识到了团结并不像我们之前想象中那么简单,它不是一蹴而就能完成的,它需要的是精心的准备、充分的表达、精准的判断和果断的决断。所以真正能够做到完美的团队必定是坚如石,强如虎、众志成城、同心协力的。

小作家文苑

28

研学时间:5月29日
研学地点: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双溪书画纸厂
    小组成员:郑玉婷、张凯迪、李璟玉、徐新如、卢雨婷、吕雯倩、洪钰欣
研学过程:
    我有幸参加了这一次的造纸体验馆活动。通过亲身体验,我深刻感受到了传统造纸技艺的魅力,对操作流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环保意识,对文化传承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同时,团队协作也让我体会到了集体力量的伟大。
    在造纸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环保的重要性。传统造纸技艺虽然古老,但其中蕴含的环保理念却值得我们深思。例如,在原料的选择上,我们尽量选择可再生资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在废水处理上,我们采用环保技术,确保废水达标排放。通过这次体验,我更加明白了环保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责任。
    造纸技艺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体验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传统造纸技艺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的传承。我们应该珍视这些传统技艺,将其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认识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次体验活动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在造纸过程中,我们需要相互协作、密切配合,才能确保每个环节的顺利进行。通过团队协作,我们不仅完成了任务,还收获了友谊和信任。这种团队精神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人的力量

27

从竹子到纸张,传承造纸文化
郑玉婷 小组

是有限的,但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次体验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历练和成长机会,我将把这些收获和启示应用到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最重要的是,在本次活动中,我感受到了工匠精神。
    在体验馆中,我有幸目睹了传统造纸技艺的完整流程。从挑选原料、浸泡、蒸煮、漂白,到最后的成型和晾晒,每一步都充满了古人的智慧和匠心。看着手中的纸张从最初的原材料逐渐蜕变成洁白细腻的成品,我深感传统技艺的神奇与魅力。这种技艺不仅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还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自体验了舂料、抄纸烧煏和牵纸几个步骤步骤。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抄纸这一步骤。我卷起袖子,先把一个带有竹帘的木头框放进一个抄纸槽中,里面是混有原材料的液体。然后小心翼翼地把整个框拿出来,让纸纤维均匀地平摊在竹帘上,形成薄薄的一层湿纸页,最后把抄成的湿纸移置在抄纸槽旁的湿纸堆上。这就是抄取纸浆,沥去水分的过程,这样可以初步完成脱水。据说就这样一层层地叠上去,可以叠到大约20厘米高。太神奇了!
    元书纸以天然材料为原料,经过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具有色泽自然、纹理清晰、质地坚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生动元书纸在书画艺术中成为不可或缺的载体。书画艺术家通过在其上挥毫泼墨,能够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晒纸是元书纸制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晒纸前要用一种叫“鹅榔头”的木质工具把纸一张张分开,这叫“牵纸”。“牵纸”到特制的煏弄上进行烘干,熟手也难保证张张完好。因为水汽的蒸发,晒纸坊里一直氤氲蒸腾,一张张散发着毛竹清香的书纸随着热量轻盈而下,每百张成一刀。

小作家文苑

30

    晒纸坊让人冬天爱、夏天恨,原因是里面有个把纸烤干的巨大铁制“煏弄”,一年四季都要生火保持其热量以烘干一张张湿纸。干燥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温度和时间,以确保纸张能够均匀干燥并避免变形或开裂。此外,晒纸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对细节的处理和把握,以呈现出更加丰富和生动的艺术效果。
    在体验过程中,了解造纸的各个环节。从最初的挑选原料开始,我逐步了解了每个步骤的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通过实践,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造纸技能,还深刻体会到了工艺的复杂性和精细性。这种亲身体验让我对造纸技艺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9

研学时间:5月29日
研学地点:杭州市富阳区双溪书画纸厂
    小组成员:王庆依、孟子卿、张思涵、彭天露、李梦娇、骆炜怡
研学目的: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知识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在这次研学之旅中,我不仅学会了如何做纸,更重要的是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这种体验是课本上无法给予的。
研学过程:
    本次研学,我们去了双溪书画纸厂。那是一个乡下的厂,坐落在美丽的双溪村,那儿空气十分清新。我看着路边的风景,好奇与兴奋的情绪在我心里流淌。原本我以为,它是像大城市里的那种厂房,实际并不是,它像一座隐居在山中的房子,像普通百姓的家。看到它的模样,我心里油然出震惊。
    大巴车停在门口时,我看到一个正在田里摘菜的奶奶,她看着我们,我试探性地对她招了招手,原本以为她不会回应我,却没想到,她笑着挥起那双满是茧子的手,对我们打着招呼。
    下了车,教官带着我们,做了集体活动。十二到十一人为一组,一人拿两根绳子,同时拉着绳子,用中间的挂钩把积木勾起来放在另一块积木上。我知道,这是在考验我们的团队能力。一共三组,我们是二组。开始训练时,我们都极为生疏,但我们竟是三组里面最好的,我们成为第一个挑战成功的组,因此我们对后面的活动倍感自信。开始正式比赛时,第一组挑

小作家文苑

32

挥洒汗水 ,体验造纸的乐趣
王庆依 小组

战失败,轮到我们组时,我们吸取经验,一起协作,十分钟的挑战时间,我们用了四分钟就挑战成功,可以说是非常快了。最后一个积木搭上去时,我们都怀着忐忑不安的心。直到看到积木稳稳地放上去后,我们兴奋地呐喊。
    随后我们去晒纸,那里有一个很大的机器,上面很烫,一进去一股热气就扑面而来,让人立马想逃离这里。旁边的阿姨耐心地教每个同学如何去做,尽量让每一个同学都能体验到这个过程。看着她们脖子的汗水和早已被汗水浸湿的短袖,我难以想象她们是如何在这么热的坏境下执着地做着这项工作的。顶着高温,在厂房里做着这项不起眼的工作,我对这些勤劳辛苦的工人们感到敬佩与赞美。
    中午我们不是吃盒饭,也不是像食堂一样打饭,而是吃大桌饭,十个人一桌,让我觉得我们不是外来人,而是他们心中的亲人,待我们如亲人一般。在很远就闻到了香喷喷的炒饭香,让我和大家有家的感觉。厨师们脸上洋溢着笑容,仿佛看见自己家的小孩子,极为亲切。饭菜很好吃,平时挑食的同学都吃的津津有味。
    我们又去看了很多项目,学了很多东西,这都令我们感动与敬佩。
    研学过程中的团队合
作和交流让我学会了沟通
与协作。在与同学们共同
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我学
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尊
重不同的观点,并在讨论
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
案。这种团队精神和协作
能力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都是极其宝贵的。

31

34

小作家文苑

一、活动时间:2024 年 6 月 4 日
二、活动地点:双溪书画纸厂
三、活动人员:王紫依 董展翔 王硕 马天宇 张文博 张智萱
四、活动目的:了解元书纸的历史与发展,传承非遗文化,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五、活动过程及感悟
查阅资料
    元书纸是竹纸的一种,古称赤亭纸,又名谢公笺,是产于浙江富阳的传统手工艺品。北宋真宗时期已被选作“御用文书纸”。因皇帝元日庙祭时用以书写祭文,故名为元书纸,又因名臣谢富春推崇此纸生产,故尚有谢公纸或谢公笺之称。但薄薄的一张纸却要经历72道工序。
特色
    元书纸具有洁白柔韧,微含竹子清香,落水易溶、着墨不渗、久藏不蛀、不变色等特点。 古代主要用于书画、写公文、制簿册等,现仍为书画家和书画爱好者喜好。此外,还可作裱装画轴及上等包装纸等。元书纸点燃后的灰烬是白色,而非一般纸张燃尽后的灰黑色,这是元书纸的一个特点。
活动过程
    在实践活动的前一天晚上,我就已经急不可耐地想去双溪书画纸厂了。
    到了目的地,四面竹树环合,门前还有一条小溪,流水潺潺,幽雅静谧。
    首先是张老师向我们介绍制作元书纸的工序与讲解每一道

寻非遗文化,传承非遗文化
———竹纸技艺项目化学习活动报告
王紫依 小组

工序的做法与历史发展,如:削竹,拷自,翻摊,淋尿,抄纸等等。让我记忆最为深刻的就是抄纸这道工序。这些抄纸的员工们每天早上四五点就要爬起来工作,每位员工都是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由于长时间的抄纸,他们的手早已发白肿胀。听此,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也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如此的辛苦。
    
 
   在参加竹纸技艺项目化学习活动时,我发现很多同学都对竹纸技艺充满了兴趣和热情。他们通过亲身体验和学习,深入了解竹纸技艺的制作过程和文化价值,纷纷表示要为竹纸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接着就是提问环节。我们上了二楼,先是观看了关于元书纸历史发展的视频。从视频中我也深刻体会与感受到竹纸技艺的魅力和价值。随后,我们热烈欢迎了庄总,并对他进行提问。我们组由我向庄总提问。“抄纸过程中员工们的手会与水有长时间的接触,出现发白肿胀,这会对员工的日常生活有很

33

大的影响吗?”庄总思考片刻后回答道:影响是肯定会有的,每一项职业都会有相对应的职业病,就比如教师这项职业,老师们都要讲话,那么教师们就会有咽喉上的疾病。但是既然我们的员工选择了这项工作,就需要尽职尽责。“竹纸技艺是一项非遗传承文化,请问庄总有想过向更大的区域发展这项技术且智能化吗?”庄总回答:“是的,近年我们就在考虑这个问题,并且打算这么做。现在是一个科技化的时代,且一些工序机器该如何解决,我们也正在研究,就比如抄纸的这道工序。”
    
    最后一项活动就是团建活动,训练同学们的团体合作能力,这也是这次活动的目的之一。
    通过这次活动,我不仅学到了竹纸技艺的制作过程和文化价值,还体会到了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和意义。我相信,只要我们继续加强竹纸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传统手工艺,竹纸技艺一定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元书纸不仅仅是一项非遗,更是一项文化,需要人们发扬并传承。

小作家文苑

36

5月29号这天,阳光明媚。
我们班同学个个心情甚好,因为学校安排的研学活动轮到我们班了。上完第一节课,同学们疾步走出教室,怀着欣喜的心情乘坐停于校门口的学校大巴,高高兴兴地参加此次元书纸课程研学活动。
    研学地点安排在富阳的双溪书画纸厂。这是一家小微企业,位于大源镇大同村,主要经营手工宣纸、草浆、木浆、工艺美术品等,当然还包括我们此次研学的主题——元书纸。
    从大源中学出发,大巴车行约半小时,便到达了双溪书画纸厂。此地翠竹漫山,竹香四溢,山脚驻着一个小村落,零星的散落着一些民房。村间有好几处造纸作坊,双溪书画纸厂则是规模比较大的一处。
    研学安排的第一项活动是团建游戏,全班分成三组进行比赛。每组成员拿着绳子,绳子中间套有一挂钩,挂钩主要用来挂积木,积木需要一个个垒起来。游戏看似简单,实则需要默契配合,每个同学得合作才能快速完成游戏。第一项活动,我们组团队协作取得胜利,组员有我、周欣辰、骆颖、许诺、华烨彬5人组成。接着第二项活动,晒纸。晒纸房有点热,走进纸房只见工人们额头汗珠淋漓,个个脸热得通红。小小纸房,劳动条件甚是有些艰苦,可掌握竹纸工艺的工人们懂得坚守,为了技能的传承,默默付出,默默劳作。我们在一旁悉心观摩,默默感受他们的技艺。
    正午时分,是午饭环节。吃午饭安排在田间的一个凉亭下,是大同村里的家庭妇女们给我们做的家常饭菜,这味儿可能没饭店丰盛,但不失美味,有外婆家的味道,吃着可香了,同学们个个吃得香喷喷的。
    吃过午饭,是研学活动最后一个项目——为古籍装线。装

35

一次有益的研学活动
黎慧遥 小组

线之前,我们要对这造纸作坊的主人进行采访。面对元书纸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主人有很多话要说,我们也是积极提问,问了不少造纸有关的问题。主人对答如流,不亦乐乎。采访结束后,我们看了老师示范后,开始试着为古籍装线。一旁看老师示范时,感觉很难,可上手装时发现没那么难。三两次操作后,竟也会装线了。其他同学也说,装线非难事。
    午后三时许,研学结束,我们乘上大巴返回学校。在车上,同学们有说有笑,都很开心。
    此次研学活动让我们对元书纸的制作有了很仔细的了解:我们富阳元书纸有一整套成熟的生产制作工艺,该纸制成后洁白柔韧,微含竹子清香,具落水易溶、落墨不渗、久藏不蛀、不变色等特点。古时主要用于书画、写公文、制簿册等,现仍为书画家和书画爱好者喜好的书画用纸。

小作家文苑

38

一、研学时间
   6月5日——6月7日
二、研学地点
   双溪书画纸厂
三、小组成员
   骆柯柯、郎浩宁、高俊豪、夏瑶浩、刘若琳、肖紫轩
四、引言
    造纸术,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其影响和意义深远且广泛。今年,我们有幸参观了大源镇双溪书画纸厂,并对其进行了探究。
五 、研学过程
    我们到达双溪书画纸厂后,最先了解的是造纸厂的由来及发展,接着,我们学习如何用针线装订书本和拓印。吃完午饭后,我们来到原材料制作的地方,探究如何制作原料,然后我们又体验了荡料入帘的过程,最后我们参观并体验了如何晒纸。

37

研学旅行的不同凡响
骆柯柯 小组

六、心得体会
    研学旅行,一个看似寻常而又充满无限可能的旅程。它不仅仅是一次走出校园,走进异地的简单行动,并且是一个开拓视野、丰富经验、锤炼能力的重要过程。在这过程中,我们不仅学会了如何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更学会了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中与人沟通、合作,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通过研学旅行,我们走出了舒适区,见识了更广阔的世界,成长了不少。
    我们来到了双溪,一个融合了古今文化的村镇。在这里,每个角落都有着历史的痕迹和现代的气息。我们不仅参观了造纸厂的工作部位,还有机会亲手体验了非遗传统手艺,这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研学的过程中,我深深
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一次制作灯笼活动中,我们
分组完成任务,我和组员们一
起讨论、研究,最终成功完成
了任务。这不仅让我学会了如
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还让我明白了不同的观点和思
想能够为解决问题提供更多可能。
    研学旅行还让我领略了自然的美丽。在双溪村里,我被眼前的美景震撼到了。清新的空气、古老的亭台、宁静的湖水,所有的一切都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宏伟和神秘。这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也让我明白了要更加努力学习的意义,以便有朝一日能为保护这美好的自然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明白了,研学旅行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旅行,而是一次生命的体验和成长的过程。它让我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经验,也让我更加明白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小作家文苑

40

一、活动时间:2024年6月4日
二、活动地点:双溪书画纸厂
三、活动人员:张雯静 张艺朵 韩雨渲 韩佳辉 盛泽鑫 冉诗涵
四、活动目的:学习并了解元书纸技艺,弘扬传统文化。
五、活动过程及感悟:
    (一)过程
    ①采访厂长,采访工匠,
了解相关问题
    ②观看元书纸宣传视频
    ③了解并体验抄纸过程
    ④自己动手印一张图案
    ⑤体验古籍装帧并带回
    ⑥自己动手晒一张纸,
写一句送给长辈或老师的话,
并装裱
    (二)感悟
    竹纸技艺,作为我国传
统手工艺之一,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在2024年6月
的一次学习活动中,我们有
幸参加了在浙江省杭州市富
阳区双溪书画纸厂的竹纸技艺研学活动。此次活动旨在提高小组的合作能力,让我们亲身体验竹纸制作的过程,并采访厂长和工匠,深入了解竹纸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39

探索竹纸源头,了解非遗传统
——竹纸技艺项目化学习报告
张雯静 小组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加速,传统手工艺逐渐被忽视和遗忘。然而,竹纸技艺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文化价值不容忽视。因此,我们应当加强竹纸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传统手工艺。
    首先,竹纸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有助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纸技艺作为我国传统手工艺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传承和发展竹纸技艺,我们可以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其次,竹纸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竹纸技艺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木魅值机专力。通过传承和发展竹纸技艺,我们可以将其推广到国际舞台,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此外,竹纸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有助于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竹纸技艺作为一项传统手工艺,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传承和发展竹纸技艺,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如果你以为竹纸技艺只是一项普通非遗项目,那么你真是大错特错了。制作元书纸一共要经历72道工序,基本属于纯手工制作。她的背后不仅仅是一根根翠绿的竹子,更是无数工匠们的辛勤劳动与心血,她凝聚了匠人们的智慧以及汗水,值得我们去传承。
    在抄纸车间,我们亲眼目睹了匠人们辛苦的工作场景。在我们刚进去时,不禁抱怨车间内浓重而难闻的竹浆味,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然而,这些匠人们却能够忍受这种气味,坚持不懈地进行着竹纸的制作。看着他们娴熟的抄纸动作,在水中泡得发白的双手,匠人们每一天重复着这么一个动作。抄纸时不可以带手套,如果带上的话,手套上的水滴滴到抄好的纸上

小作家文苑

42

那么这么一沓纸大多是费了。简直不敢想象其中的艰难和辛苦。他们的辛勤劳动和勇于奉献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
    在采访庄总时,我们问他为什么要将元书纸这项非遗发扬下去。庄总回答道,一开始是因为生活,但后来发现自己爱上了这项非遗,觉得必须要有人发扬并传承下去。同时我们也问了一个问题——以后这项非遗将如何发展,庄总的回答是:要进行技术化,数字化,现代化。相信在未来,全国各地都可以看到这项非遗文化。
    在晒纸车间里,我们体验了元书纸另一道工序——晒纸。一进去,我们就感受到这里的温度非常高,工人们不能吹风扇、空调,只能忍受着炎热坚持晒纸。随后我们体验了晒纸的过程,先拿刷子从上到下刷纸,再左边两下右边两下。每一位同学都很认真仔细,相信我们以后也可以成为元书纸非遗文化的传承人以及推广者。
    通过这次竹纸技艺项目化学习活动,我深刻体会到了竹纸技艺的魅力和价值。在双溪书画纸厂,我们亲身体验了竹纸的制作过程,感受到了工匠们辛苦的劳动和勇于奉献的精神。在采访厂长和工匠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竹纸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看到了竹纸技艺的未来和希望。
    我不仅学到了竹纸技艺的制作过程和文化价值,还体会到了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和意义。我相信,只要我们继续加强竹纸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传统手工艺,竹纸技艺一定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感谢这次活动!

41

一、活动时间:2024年6月4日
二、活动地点:大源双溪书画纸厂
三、活动小组人员:李一涵、朱芸珊、张宇轩、孔泽楠、夏文欣、金思成
四、活动目的:弘扬工匠坚持不懈、锐意进取、执着坚韧的精神,深入研究元书纸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文化内涵、市场应用等方面,探讨其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保护、学习并宣传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我们学会团队合作,培养自身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校训理念,提高道德准则与行为审美,明确理想信念和方向,努力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经纬少年”。
五、活动过程及感悟:
查阅资料
    富阳素称“土纸之乡”,东汉明帝时,富阳就有造纸活动,至少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从唐五代时期富阳就开始用嫩竹为原料生产土纸,到宋代,富阳竹纸以“制作精良、品质精粹、光滑不蠹、洁白莹润”等特点被誉为纸中上品,名扬天下,其中,代表性纸种元书纸是当年朝廷锦夹奏章和科举试卷的首选用纸,皇帝试用后取名为“元书”,也因其以元代时期最为盛行,因此得名。自古有“京都状元富阳纸,十件元书考进士”的美谈,是文人墨客书写诗词歌赋的理想用纸,被誉为“纸中之王”。元书纸作为中国传统手工纸的代表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制作工艺。

小作家文苑

44

学习非遗文化,传承工匠精神
——大源中学项目化学习元书纸活动报告
李一涵 小组

课程学习
    这周,学校组织我们参加了竹纸技艺项目化学习活动。首先,对竹纸不甚了解的我们参观了元书纸课程创新实验室,探究了竹纸纤维,也观看了大源竹纸申报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的视频,我们从中了解到了许多与竹纸相关的知识。孙金良老师和我们说了课程的由来、目的和意义,让我们对其充满的好奇和期待。
    那么,竹纸和常见的纸有什么区别呢?抱着疑问我们进行了科学实验探究,去了解竹纸的纤维分布情况,厚度以及能承受的拉力和竹纸书写情况等。通过对比宣纸、元书纸和报纸三种纸样,我们发现元书纸在制作工艺、文化内涵和市场应用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渗透性能等,最终得出了元书纸书写质感更优等特点。我们亲眼目睹了实验过程,也因此见识到了新的实验仪器。

43

46

小作家文苑

动手体验
    我们体验了抄纸晾晒、漂白、拓印等元书纸制作工艺。首先我们小组体验的是抄纸、削青。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抄纸了,它需要以两手端帘,以肩膀为圆心,胳膊为半径画圆弧,入纸浆后稍加晃动,再拿出,让多余的水分从下流出,再架起来,拿出帘子,右手捏下方小棒,左手捏最上方,放在板上,滤去水分,再轻轻提起,便可制成。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虽然有指导老师帮忙,但依旧很难做出一张完美的纸,所以要努力学习,精益求精。我体验了几道工序,但也感觉到了其制作工艺上的繁琐。元书纸注重手工操作,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匠人的精心操作和丰富的经验。后来我们体验了古籍装帧与拓印,拓印需要要控制好力度与量,而古籍装帧也有非常繁琐的步骤,需要很强的思维能力 。在这过程中,我看到了成员的争吵与不团结,没做的人对在尝试的人指手画脚,不愿意尝试的人在旁边闲而无事,我也没有做好管理和调节的工作,因此,我们团队还是不够团结,一切都没说的那么简单,都需要努力地学习与磨合。
    当我在大巴车上时,看着窗外的风景,我就在想:厂长会很严厉吗?元书纸在未来可能不会再被使用,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传统手工纸的市场需求逐渐减弱,还可能会被取而代之,这项工作将根据市场进行怎样的调整呢?对未来有怎么的规划呢?另外,开展这么大的企业,需要很多精力和时间;工人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心,做久了,还会有伤害,那您招工的话有什么样的困难呢?又将如何面对?到达实践基地后,我们做了一次小记者,对厂长进行了采访。虽然看了视频,但以上问题,厂长还是非常耐心地为我们解答,厂长说:“在未来,机器可以代替人类,进行此项工作,生活等靠科技改变,如此便能减少对人体的伤害,虽然以后可能不会再用,但例如家具

木头、食品等,需要进行包装,我们将会根据市场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例如从事包装业等。另外元书纸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和科技的结晶,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同时,元书纸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它,我们可以窥见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元书纸因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仍受到一部分文化爱好者和收藏家的青睐。此外,元书纸在书画、古籍修复等领域仍有一定的市场需求。”
    针对元书纸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元书纸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其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的认识;二是加强元书纸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培训,培养更多的技艺传承人;三是探索元书纸与现代设计的结合,开发具有时代特色的产品;四是拓展元书纸的市场应用领域,推动其与现代产业的融合发展。

45

一、活动时间:2024年6月4日
二、活动地点:双溪书画纸厂
    三、活动人员:马茹轩 伍瑞兰 吴静怡 何嘉杰 王庆 张燃
    四、活动目的:学习并弘扬非遗文化,传承文化精髓,促进文化交流和创新
    五、活动过程及感悟:
元书纸源于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据说,元书纸的制作技艺源自宋代,经过数代匠人的不断传承与创新,逐渐行成了独特的制作工艺和艺术风格。元书纸以其质地细腻、色泽温润、书写流畅等特点,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成为传统书法和绘画的重要载体。
    杭州富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孕育出了许多独特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其中元书纸,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成为富阳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在2024年6月的一次学习活动中,我们有幸到双溪书画纸厂参加了竹纸技艺项目化学习活动。本次研学活动旨在深入了解元书纸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技艺传承与文化价值,通过亲身实践与体验,感受这一传统工艺的魅力与活力。
    小满时节是准备元书纸的时期,也是我们踏上去往双溪的时候。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早就来到了元书纸实践基地。上午,由双溪的张老师带领我们体验做纸的过程。首先给我们介绍了做纸的72道工序,然后带领我们走访观看工匠的做纸过程。

小作家文苑

48

一纸千言,体验古法造纸
——竹纸技艺项目化学习报告
马茹轩 小组

    在张老师
的带领下,我
们先参观了削
青的过程。工
匠先将约两米
的断竹放在斜
面上,拿着削
竹刀将竹皮划
去,好似吃了
德芙一样丝滑
顺畅,不一会
儿就削完了一
根。削完竹子后,我们进行敲白。“当 当 当……”这是什么声音呢,好似雷声一般响亮。原来是工匠在敲竹子,当张老师说可以体验一下时,我们都跃跃欲试,打算大展身手。我们组有一个力气很大的同学,第一个体验了敲竹,刚拿起竹子,手就不自觉往下移,可见竹子的重量很重,也反应了工匠们的辛劳。接下来我们体验的是“舂料”,张老师说原先这项工程是很麻烦的,但古代劳作人民通过自己的智慧,做出了一种省时省力的工具,就是利用科学中的杠杆原理,工匠一边踩木板一边搅竹料,将其彻底凿碎。
    在张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进入了抄纸车间。我们亲眼目睹了匠人们辛苦的工作场景。车间内弥漫着浓重的竹浆味,一般的人难以承受。然而,这些匠人们却能够忍受这种气味,坚持不懈地进行着竹纸制作。他们的辛勤劳动和勇于奉献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正所谓“学以致用”,我们也开始体验抄纸。看似简单,实际并不简单,刚开始几张打底的纸全部都是破掉的,但我们并不放弃,在铺了五六张的时候肉眼可见的变好了

47

小作家文苑

起来。我们抄的小纸都这么的困难,工匠们在抄纸过程中的艰苦劳累可见一斑,许多工匠手上全部都是老茧和水泡,可以看出他们的艰辛和抄纸时间的长久。
    下午,先观看了元书纸宣传视频。然后采访庄厂长,我们小队问了两个问题:1.为什么可以做出不同颜色的同类纸?2.为什么晒干的纸之后撕下来不会破,也不会粘在一起?庄总都耐心地为我们解答,解答我们的所有疑惑,十分细心。其他小组也问了许多问题,印象最深刻的回答是为什么要将元书纸这项非遗发扬下去。庄总说:“一开始是为了生活,后来发现爱上了这项非遗,并且这项非遗文化必须有人发扬下去并传承下去。”这句话让我印象最为深刻。让我感受到庄总对非遗的文

50

化的重视和热爱。之后我们体验了拓印和古籍装帧,都十分有趣。我们又体验了晒纸,我们刚刚到门口,就感受到了一股股热浪从里边飘出来,走进去才能真正的感受到温度之高。在炎热的夏天里,光是在外面待一会儿就出一身汗,更别说一年四季全是高温的晒纸车间了。工人们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可以看出晒纸也是一件非常艰苦的工作。工人们没有怨言,努力干好自己手头的工作,可以体现出她们的艰辛与毅力。他们不畏高温,坚守岗位,展现出对工作的敬业与热爱。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与尊敬。
    这次研学活动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亲身体验了元书纸的制作过程,更加敬佩工匠们的精湛技艺与不懈努力。这次活动不仅增长了我的知识,还激发了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之心。明白了元书纸之所以珍贵,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工艺复杂,更重要的是它承载了古人的智慧和文化。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便捷,但同时也让我们失去了一些传统的东西。元书纸让我重新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它提醒我们要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关注和学习传统文化,努力成为一个有文化底蕴的人。我相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让世界看到中国的魅力。

49

小作家文苑

一、活动时间:2024年6月4日
二、活动地点:双溪书画纸厂
三、活动人员:梅梓淇 韩子钰 夏秋浩 羊炯明 许思沂 吴乃文
四、活动目的:通过了解元书纸制作工艺,领略非遗文化的魅力,弘扬竹纸技艺,传承工匠精神。
五、活动过程及感悟:
    元书纸是产于浙江富阳的传统手工艺品。起源于宋代,北宋真宗时期已被选作“御用文书纸”。因皇帝元日庙祭时以此书写祭文,故名又为“元书纸”。其具有渗墨性好、透墨性好、拉力强的特点。
    “片纸非容易,措手七十二”这句谚语说的就是竹纸制作需要的72道工序。其制作过程与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关于竹纸记载基本吻合,都要经过“沤、煮、捣、抄、焙”几个重要环节。每道环
节环环相扣、精工
细作,不允许有半
点马虎。从一根青
竹到一张竹纸,全
过程历时约两个月。
让我们领略到了元
书纸制作的独特魅
力。
   小满时节,是准

52

做竹纸,寻非遗
——竹纸技艺项目化学习报告
梅梓淇 小组

备元书纸的时节。也是到实践基地研学的最好时节。这不,在学校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早就来到了元书纸的教研基地。上午,参观了工匠削竹的过程。工匠拿着削竹刀,三下五除二地就削完了一根。接下来就是运用科学原理——杠杆原理,将竹子捣碎,故称“舂料”。工匠一边踩着木板,一边移动竹料,将其彻底捣碎。
    随着导游的步伐,我们来到抄纸车间,近距离观看这一制纸过程。随后,
我们亲自体验
了。刚开始铺
纸时,纸特别
容易破;铺了
七八张后,便
感觉好了起来。
虽然不能像工
匠一样“刷,
刷,刷”的丝
滑完成,但抄出一张完整的纸,也是让人无比激动。
    最后,到了晒纸车间。在这个较为炎热的天气中,我们怨气满腹。抱怨学校不开空调,抱怨老天爷,抱怨上体育课。但晒纸车间一年四季都是高温,走进去就有一股热浪袭来。听导游说,这些工人一年四季基本上都是在这个环境活动,早已适应了高温。听此,既感到难以置信,也非常感动。
    下午,我们观看了一段关于富阳元书纸的短片,同时也采访了企业家庄总。提了许多问题,如元书纸这一行业给您带来了什么体验,您是如何解决行业中的困难的等等。庄总的回答让我们受益匪浅。他说:“元书纸它刚开始帮我解决了温饱问

51

53

题,后来给我带来了文化蕴含。看待问题要直面、迅速。方法与智慧是解决问题的钥匙。”
    随后,就到了拓印和装帧的环节了。我们小组首先体验的是印刷图案的环节。我们跟着工作人员,将颜料用毛笔涂在图案板上,然后拿一张竹纸轻轻覆盖在板上,再用刷子在竹纸上来回刷,使颜料充分印在竹纸上,最后小心翼翼地把竹纸从板上揭下,看到了完整的图案。其次,是装帧。用针将一本竹纸穿起来,形成一本书。通过自己动手感受到非遗文化带来的乐趣,我们都欣喜若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次研学活动深深地让我体会这两句诗的含义。也让我惊叹传统工艺蕴含的清廉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启示我们要传承好传统文化。它是我们的瑰宝,值得发扬到世界各地。

百步坎:流逝的记忆
盛忠民

百步坎在村庄的西南面。出门往山里走,一不留神,就在脚下。
    在富阳的山里,用石头垒砌的这种坎随处可见,几乎每条溪流,或者田地之间都有。江南,多阴雨。四季中属初夏的梅雨时节,雨水充沛,在山里乱冲乱撞。这些与水相抗的石头,便紧挨着站起一道道墙坎,安静、寂寞、坚强,又朴实、苍老。见证着沧海桑田,时空转换。
    许多石坎建于何时?我们不得而知,只看见石头呈现灰黑色,甚至有的还长了厚厚青苔。东前村的百步坎呢?也一样,没有一个正确的说法。我问了许多老人,都说在秦始皇时就已存在。一些老人说起百步坎的事情,讲的让人神往。这样说来,百步坎的历史应该有几千年了。人,终究活不过石头和泥土,也没有石头垒砌的坎时间长久。几千年,几百年,人,走了一拨又一拨,朝代换了一朝又一朝,百步坎依然站立在大源溪岸边,没有消亡殆尽,只不过溪越流越深,坎越来越高,而坎上每一年草木长了又衰,衰了又长。
    在村中老人的带领下,我来到了这个被村民传扬千年的地方。
    坎,有些高,下面是大源溪。因为长着荒草和柴禾,我即使探身俯瞰,也不能望到坎脚。之所以被称为百步坎,是因为传说中,从水上码头走到岸边,约一百步的路程。百步坎旁,是一条大路,据说在以前从富阳大源到场口都走这里,是一条畅通的官道,来往路人密集。站在百步坎旁的路上,仰头向西,可以看到巍峨的亭山,像一个巨大的亭子,屹立不到。人类的微不足道,一下子呈现出来,使人无端产生恐慌和敬畏。

54

作家陪你读书

    虽然很少有书籍记载百步坎的历史,但它每天都会进入村民的视线,这让许多村民不能熟视无睹。百步坎的历史,不管是繁华或者萧条,热闹或者冷清,总是一代代地被记忆、传扬、叙述。
    我还是记得一些有关联的历史记载。
    从【富春志】和富阳各个时代修缮的县志中,我们可以查阅到,在远古的宫前村,有一座紫霄宫,规模颇大,历史久远。这在富阳区域的历史上,也可以算得上是一座数一数二的庙宇或道观。连秦始皇东巡,都要落脚的地方,可想而知紫霄宫在当初时代的地位。如今紫霄宫已荡然无存,连宫殿的遗址也难以寻觅。人们只能根据史料的描述,去依稀地确认方位,至于具体的详细位置,没人说得清。但从【富春志】记载始皇东巡到富阳的路线图来推测,应该是从大源溪到百步坎上岸,然后住宿紫霄宫。由此看来百步坎码头在当时就已经具有相当的吞吐量,不管是面积的大小,或者设施的完善,不然如何容纳秦始皇庞大的东巡人马呢?而紫霄宫则完全是一座行宫般的道观了。
    

55

作家陪你读书

56

    于是,我不妨大胆地推测。紫霄宫就在百步坎不远处的亭山脚下。这里陆路有通向场口、桐庐、建德方向的官道,水路有直通富春江,大小船只可以通航的大源溪。交通是何等地方便,信息是何等地灵通
    我一直认为东前村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是一个千户大村。在当时或许整个富春大地上,还没有很多的人口比较集聚的大村落。村与村之间的交通也属于蛮荒时代的原始山路及田野小道。那些存在于水路方便的村落,便发达了起来。那时,东前村的大源溪,在百步坎以下,应该是一片广袤的水域,水天茫茫,碧帆落影。亭山脚下的百步坎得天独厚,成了一个天然的水运码头。经过一代代人的修建完善,百步坎码头终于兴旺了起来,沿岸可以停靠上百渔船和各类商船。
    随着百步坎码头的成型和扩大,东前村也空前地繁华了起来,随即有了许多街市。因为水域面积宽广,鱼类资源非常丰富,于是产生了专门从事打鱼为生的渔民。有了众多的渔民,便有了鱼市,就有了一条卖鱼集中的卖鱼街。东前村远古渔民一天的生活,在那些卖鱼的叫唤声中开始忙碌。一些远在山里 靠毛竹做元书纸或小黄纸的山民,不辞辛劳,挑着竹纸或者山货,也来到东前村,或买卖、或歇脚、或采购。在古代或近代的许多时候,东前村一直热闹繁华,一些遗迹直到现在依然清晰可见。而很多反映当时状况的地名或传说,也随着人们的繁衍生息流传了下来。
    据传,当时正因为有了百步坎码头,东前村的繁华程度非常之高。村落里有东西两条街,而链接两条街的有一座桥,叫做齐街桥,建于北宋年间,是一座石桥。具体是一座怎么样的石桥,已经没人能够说得清楚,想来也是一座精美绝伦的石桥。东街连陆路,通富阳、萧山、诸暨。西街邻溪沿着水岸延伸至百步坎码头。虽然这些都是从人们祖辈口中流传的场景,

57

    但从后来由于村庄的各类重建中,陆续挖出的一些物件来看,古代村庄中央的街路,都是由青砖直插地面铺设而成,还拼成各种图案,古朴、坚实、柔美,处处显示出北宋韵味。
    大源溪像明晃晃的碧玉带子样镶嵌在村子和山田之间,站在路上看,至少沉下去了十多米。我的脚下就是百步坎,现在已经看不出任何码头的痕迹。许多杂草、柴禾、树在这里生长茂盛,但我依然相信那些故事,那些远去了的繁华和喧嚣。我知道许多现在看来影迹无存的事情,总是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荡涤,最后消亡,其实,它们却真真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经过这地方。
    是时空把溪流变迁成这样,是时空把百步坎演绎成这样。      百步坎的荒芜或许是因为另一种交通方式出现在了这个地方。不同的一群人和不同的一些物事开始来来往往地走动,最后这些人和事,甚至生活方式又被另一拨代替。
    百步坎就像是被扔掉的一个码头和一条路,或一种生存模样。但我知道,它必定有被扔掉的理由。
    但有些东西却始终扔不掉,会留下来。一些留在了原先的模样上,成了野草、荆棘、树木的家,更多的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变成了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遗存。
    在百步坎我站立很久,觉得那是东前村的老根底子。东前村的两个村子——溪东和宫前,几千年来住了不知几辈人,老村庄住旧了就造新村庄,新村庄没多久又会变成老村庄。在这片土地上人们住惯了的两个村子,就像是坐在亭山山腰里母亲的两只脚,一只搁在了溪东后头山下,另一只搁在了溪西的亭山脚下。人们总也不愿遗弃这片土地,依旧像个孩子般依偎在母亲的怀里。

58

电话:0571-63591128
邮箱:2509250990@qq.com
地址:杭州市富阳区大源中学

心中有经纬

人生有坐标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