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和乐书香第一期

电子杂志文学2018-04-05
1058

阅读,让我们遇见自己
和乐书香第一期
榆次区五处小学
2018年3月

榆次区五处小学简介

 榆次区五处学校地处锦纶路179号,桥西街小区内。榆次区五处学校的前身隶属中铁三局集团公司第五工程有限公司,于2006年11月回归榆次区地方政府。五处学校教学设施先进,网络齐全。学校配置有综合电教室,电脑室、实验室、教师书吧、学生图书室、美术画室、围棋教室、琴室、管乐室、舞蹈室、教工活动室等齐全,专用教室完全能够满足教学所需。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40名,专任教师32名,其中中学高级教师2名,小学高级教师28名;市级学科带头人两名;受区级以上表彰的教师近年来在80人次

     近年来,五处学校秉承"为学生终生幸福奠基,为教师持续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全力打造以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绿色校园为内涵的“和乐校园”,致力于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师生健康成长奠基。

写在前面的话 

       人的生命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向外扩展的,表现为好好地生活,好好地工作;一个是向内延伸的,体现在深入内心,关注精神世界。(引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单就知识体系这一方面而言,全科教师就比单科教师更受学生家长的欢迎。课堂上能旁征博引的教师就比只能教书本知识的教师更能得到学生的青睐。

“要做教育专家,不做教书匠”这一提法,将老师们低头教学的目光,拉扯到理论的高度。每学期,我们除了要系统地把握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外,还必须不断更新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毕竟上师范时所学的知识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

    基于个人专业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寒假期间,杨润兔校长责成教学处给大家布置了阅读任务。品读着老师们的读后感,一时浮想联翩。

        读书,静下心来读书,深入到自己的灵魂,这也是一种放松身心的好方法。感谢这些用心读书并能将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分享给大家的同事们。希望这份内部杂志能让每个读到的人都有收获。

最后,祝全体教师生命绚丽如阳光:外放,可以照耀我们的学生,内敛,可以温暖自己的人生。

             榆次区五处小学  罗虹

          20183月15日

 目录 

榆次区五处小学简介……………………… 2

写在前面的话……………………………… 4

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杨润兔)  12

读《遇见未知的自己》(安彦亲)……  16

读《教育漫话》(杨凤根)………………21

读《读书杂谈》(田小明)……………  27

读《傅雷家书》(李梅)………………  34

读《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邓荷娥)………………………………  39

读《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杜靖宇) ……………………………44

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郎林梅)… 49

读《学会关心》(李雪萍)…………… 53

读《不抱怨的世界》(刘彦华)……… 57

读《骆驼祥子》(王鹏)……………… 61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姚健)… 66

读《最好的老师》(马雯)…………… 74

读《今天怎样做教师》(唐文彦)…… 78

读《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吕伟红) ………………………………85

读《“印象”雷夫》(高焱)…………  89

淡定是做好的良药(张静)…………… 100

读《水知道答案》(罗虹)…………… 103

读《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

(王双玲)…………………………… 109

读《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

(李红霞)…………………………… 114

读《谛听教育的春天》(王平平)…… 120

读《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

(陈志刚)……………………………   126

读《亲子阅读》(李宁)……………   132

读《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

(王冬梅)………………………………136

读《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刘霞)142

读《小学体育》(杨星军)……………148

读《黄洲中的苏东坡》(姚蕾)………152

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李志)…155

读《窗前的小豆豆》(张珺)…………161

读《好家长成就好孩子》(乔鹏)……163

读《论语》(齐鹏程)…………………167

读《三国演义》(严慧艳)……………170

后记……………………………………… 174

主编:杨润兔

编委:安彦亲  杨凤根  田小明

责编:五处小学教学处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 

榆次区五处小学  杨润兔

     闲暇之余,我终于读完了这本教育专——《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由此我认识了李希贵老师,了解了一名农村中学教师,成长为全国知名教育家的传奇人生。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凡是我所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功于书。我国也自古就有“读书改变命运”的说法,李希贵老师的人生历程或许能作为这些话的映证。他在文中写道:像多数文学爱好者一样,我搜寻着所有可以找到的名,急切地、贪婪地阅读,我恍若置身另一个世界,时而犹豫,时而彷徨,时而沉思,时而激昂…这种高度痴迷、全身心投入的大容量阅读,为我的精神世界储蓄了一笔丰厚的财富,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这笔财富不断生息、增值,实实在在地滋养着我的心灵,影响着我的价值取向,为我的生命打上了浓厚的底色。

    毫无疑问,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将幸福地享用这笔财富的‘利息’。他说:我真正的学习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

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李老师之所以能从教师---校长---局长---教育家一路走过来,跟他通过读书进行的大量的阅读积累及对这种阅读积累进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开的。他走到哪里,就把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他以自身和专家、大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每一个孩子和

每一位家长: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在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坚持学习。今天倡导教师多读书活动,其实更多的是要求教师要处在真正的读书状态。做一个善于读书,知识渊博,视野广阔的读书人,而不是只在原有知识水平上,作低质量的重复。当今这个正在发生巨大的、深刻变化的时代,新学科、新知识迎面而来,只有学习,才能丰富自己,才不会落后,不会被时代淘汰,新的教育环境,刻不容缓的教育改革,逼人的教育形式---我们没有时间再去重复,去等待,去观望。

人生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它不会停留在

一个地方,也不会停止在某一阶段,它需要不断超越,但不是超越所有的人,而是要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的过去。

                    

2018年3月5日

遇见更好的自己

——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有感 

榆次区五处小学  安彦亲

前年因肺炎住院时,买了本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消磨时间。出院了书看到一半,搁置到今年寒假才又重新拿起读完。怪不得人们常说“书是借来的好”。

这本书是教师阅读推荐书目中唯一的一本小说,可以把它当做一本有趣的小说读,也可以当做一本生活指南细细品味。张德芬用一个简单都市女人的人生困境告诉大家,我们所追求一切物质与心灵的东西越来越多时,会忘记了最初具有的爱、喜悦和和平。她用一个神秘老人的话让我们开始审视自我、本我与超我,围绕我是谁?展

开了一个个的问题:我不是我的工作,也不是我的地位,更不是我的外壳……用种种否定来寻找正确答案,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找到“我”?

一个故事的发生,在于印证心所要经历的冒险,初入社会的我们,就像还未锻造好的钢材,需要社会的淬火和打磨。在摔打、历练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时的我们应该像书中的老人所说的那样,将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件都当成是一个个经过仔细包装的礼物。只要我们愿意面对它有时候有点丑恶的包装,带着耐心和勇气一点儿一点儿地拆开包装的话,我们会惊喜地看到里面深藏的礼物。所以我们要认清自己,学会多角度看待自己,明确自己要走的路,正视自己面对的事件和周遭发生的人事。

光来。光出现了,黑暗就消融了,这是亘古不变的定律。”《沉思录》上有一句名言就是:人会受苦的最大原因,就是和事实抗争! 《遇见未知的自己》让我学会了臣服已经无法改变的事情,而专注当下可以努力改变的事情。因此,我们要学会接纳和臣服,学会在问题、挫折、困境中找到成长的契机。

    通过阅读本书,我和作者一起见证了若菱的成长,看到她在老人的指点下,不断检视自己的内心,挑战自己的信念,用爱、喜悦、和平消融内心的负面阴影,最终走出阴霾,抵达真我,就好像自己也经历了一遭一样。最后,用马斯洛的话做总结: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在顺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旧心存喜乐,认真地

记得有位哲人曾说,生命必须有裂缝,阳光才能照射的进来。所有事件的突然造访,就犹如生命中的裂缝,它们绝不是故意找茬,它们是修正自我、完善自我的良药,是为我们积蓄内在力量的源动力。因为我们年轻,犯错误总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我们不能逃避。很多事情的发生,不是必然中的偶然,就是偶然中的必然,没有什么是毫无缘由就发生的。就好比工作中一旦出现差错,我们要做的不是追究别人,而是臣服于它已经发生的事实,然后寻找行之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不要像书中的若菱一样,在起初遇到各种生活中、工作中的问题时,多的是埋怨、躲避、压抑,消极的负能量多了,自然内心的正能量就会被消耗殆尽,生活也会随之变得黯淡无光。就像书中所说:“这些负面的情绪就像黑暗一样,你是驱散不走它们的。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带进

活在当下。

正如作者希冀的那样:愿正走在人生路上的我们,都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2018年3月

《教育漫话》读后感 

 榆次区五处小学  杨凤根 

    好久没有读过教育经典。偶然间发现有这么一本算是尘封已久的经典名著,于是就借来也只是粗略的阅读,不过或多或少也能领悟书中的道理,结合实际谈谈自已的感受。这是一本字数不多语言不是华丽,封面也不花哨的小册子。名叫《教育漫话》。他整体涉及三个方面的话题,按作者约翰。洛克的排列依次是体育、德育和智育。本书中首先提及的是体育,实质谈的就是健康教育。开篇洛克先生就亮出了他的观点“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围绕如何使儿童拥有健康的身体,洛克先生从“温暖、游泳、空气、衣服、饮食、睡眠、药物”等多方面进行了讲述。他认为第一件应该当是“无论冬天夏天,儿童的衣着都不可过暖”,因为“大多数儿童的身体,都因娇生惯养之故弄坏了,至少也受到了损

害。”他指出,身体强键的主要标准在能忍耐劳苦。也许日本小朋友与中国小朋友一同进行的友好夏令营的案例,大家都早已耳闻熟悉了,面对中国孩子较弱的身体素质,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是不是也该好好反思一下看一看洛克先生给出的药方,“多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多睡眠;食物要清淡,酒类或烈性的饮料不可喝,药物要用得极少,最好是不用;衣服不可过暖过紧,尤其是头部和足部要凉爽,脚应习惯凉水,应与水接触。”多么简单易行,可是在我们现在的教育环境下,能让孩子做到几项最近国务院又下发了《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共十二条,其中心还是要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而且要落到实处,应该要成为一种学校规范,学生的习惯。

      “教育上难于做到而又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目

标是德行””洛克先生从英国当时社会的实际,从培养绅士的角度出发,必须具备理智、礼仪、智慧和勇敢这四方面的道德品质。而这些“道德品质应该及早形成,那可是影响儿童一生一世的。”在我们周围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父母对孩子的错误放纵不管,他们认为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这恰恰是最危险的。洛克认为应该在儿童“精神最纤弱,最容易支配的时候”要让他们习惯于遵守约束,服从理智,免得以后难以纠正。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同时培养的习惯不能太多,否则,花样太多会把他们搞得晕头转向,反而不利于习惯的培养。在德育培养的过程中,榜样示范的作用不可小视。我们知道,孩子是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的,都爱模仿别人,特别是小学生。如果我们把他们熟识的人的正确的或错误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的面前,同时说明为什么美丽或丑陋,这种榜样的力量比任何说教的力量都大。当然作为教师我们还不能忽视我们自身的榜样作用,“倘若某件事情,你认为他做的是

一件过错,你自己却做了,那么,他便一定会以你的榜样为护身符,那时你再想用正当的方法去改正他的错误就不容易了。”那么一旦孩子不慎犯了错误该怎么办洛克指出,他认为惩罚应尽量避免,主张唤醒儿童内心深处的,触及心灵的荣誉感和羞耻心,因为“儿童对于名誉是极敏感的”,他们觉得被别人看得起是一种快乐。他们一旦懂得尊重与羞辱的意义后,对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刺激,“只有出自内心的羞耻心和不愿见恶于人的畏惧心,才是一种真正的约束”。

    洛克先生认为,相比于品质,学问不是最重要的。学问是应该有的,但是它应该居于第三位,只能作为辅助更重要的品质之用。所以本书中,把智育放到最后来谈。他首先提醒我们“应该极力注意,决不可把读书当作他的一种任务,也不可使他把读书看成一种工作。”一旦读书成为儿童的负担,他就会立

刻讨厌它,哪怕他们以前本来很喜欢读书。应该把学习看做是一种游戏、消遣,把它当作一件做了别些事情以后的奖励。这种观点,他在书中曾多次提起。在语文学习上,洛克先生是反对机械学习,反对靠文法学习语文的,他举了个例子:一个法国妇人教一个英国女孩学习法文,只是和她闲谈,一点不需要什么文法,只是口语,有了一两年的功夫,英国女孩就能把法文说得很好,读得很好了。主张重视儿童的兴趣,“因为儿童兴致好的时候,学习效率要好两三倍”,对儿童充满求知欲望的好奇心给予鼓励。在本书的最后,作者指出“每个人的心理都与他的面孔一样,各有一些特色,能使他与别人区别开来。两个儿童很少能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去教导的。”对儿童的教育要根据儿童的不同特点进行,和我们的祖师爷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一致的。

    《教育漫话》的教育思想主流是进步的,是值得今天的我们继续学习的。如这一段话,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不掉的。”这样的话不能不让人去审视自己:我犯的错误会给学生留下什么影响,还能补救多少总之即使是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2018年3月5日

寒假读书心得

榆次区五处小学  田小明 

      今年寒假,我读到了平时没看过的书,读书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一个假期里,我感觉收获颇丰。以下就是我这一假期来读书的心得。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但是我们却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就应如何读书?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十分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我。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

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我。同时我们也应抛弃古时旧的求知理念,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都不足取。   

为了使读书到达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能够帮忙我们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如果所读的书是自我的书,我还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我看法、疑问、评论等,或做一些记号。它会加强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记忆,作文时如果要参考、模仿渡过的文章,有没有做过评注的,效果大不一样。

    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在研读中,我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完美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这样不仅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

    读书让我更深刻得体会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我因此常和学生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回想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

,我的情绪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

    更深的体会是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要教好自我的学生,首先务必认识学生是什么?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如何做人?其实这不只是学生就应学会的`,更就应是我们教师要学会的!从众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们不难发现,做人贵在“求真”。只有“真”才是美,只有“真”才会善。我的这种感受是在学习过程中的积累,一向以来,我就以教育家的成功经验为借鉴,坚持以“认真负责”处世,以“严于律

己,宽于待人”为原则,我觉得,作为一位教师,首先务必做到:   

一、说到做到,从不失信;   

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三、尊重学生,一视同仁;   

四、讲求效率,仔细认真;   

五、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六、精读细讲,教学相长。   

    话又说回来,常言道: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教师不仅仅要 

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学习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学习中最大的乐趣。学习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带给了充裕的学习资源。学习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能够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取和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进度等等。   简言之,同时结合自我的教育教学实际,我觉得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并不是如“蜀道之难”。只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不断积累经验,长期地持续一颗好奇心,想一想这天学生又将演出一幕怎样的好戏?我这天又将看到孩子们的什么新花样?我自我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事?处处为孩子们着想,在为学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时,你也必然在一

步一步的接近成功!   

我很庆幸自我是一名教师,我也期望与我的同仁共勉:在读书中自我提高,走近学生,我们都将是人生舞台中最重要的主角!

                       2018年3月

《傅雷家书》读后感 

榆次区五处小学  李梅 

《傅雷家书》编入傅雷夫妇写给两个儿子的180多封家书,它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它不仅仅是家书,更是傅雷对远在万里之外的儿子的教育的文字篇本,其中最长的家书达七千多字。这该是有多深沉的爱,才能一封书信长达7000多字啊!傅雷先生一生以严谨著称,但在家书中完全颠覆了往日那个冷峻严肃的傅雷,而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慈父的形象。

1955年,当儿子取得巨大的成功,被掌声和鲜花包围时,傅雷写了一封信告诫儿子要懂得控制情绪。他以“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 

情激励儿子要时刻保持谦卑,不惧怕孤独,要勇于攀登艺术的止境,同时他借儿子成功之机给予他更多,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保持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指出一个成熟的人的心理应当是冷静而超然的。

此外,傅雷在家书中一直传达出这样一个信念——坚强。傅雷对孩子说:“只要你能坚强,我就放心了!”可见坚强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坚强有两个方面的体现:一是不怕挫折;二是永远保持谦卑之心,也就是胜不骄,败不馁,这也是我们可以学到的。

傅雷作为一个成功的文学翻译家,对于孩子的教育自然是不同寻常的。但孩子从小就不在父母身边,于是用信传达爱意的接力开始了。傅雷在每封家书中都不写白字,这是很重要的。这一

点傅雷做的不错,这既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也是教育远在万里之外的儿子做事要认真的一个极好的机会。此外, 傅雷还在信中教儿子识更多的外文,甚至整篇都用法文或英文书写而成。

另外从《傅雷家书》中你还会发现傅雷是个做事雷厉风行的人,例如有的信就十分短小,简要地说明用意就好了。傅雷治学严谨在他的绝笔中也可以看出,事物的清单为完成的事一项一项的,一点也不凌乱,一点也不像出自面临死亡的人的手笔。从他的绝笔信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他不仅治学严谨,而且富有责任心和强烈的爱国和爱子之情。即使他的晚年受着政治斗争的迫害,他也绝不会怨恨祖国,而是一如既往的教导儿子要热爱祖国,热爱中国文化,他一辈子都坚定的坚持着自己的信仰,他虽死犹生。

傅雷这种处事态度影响了儿子一生,为傅聪走向未来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傅雷所写的这些书信也就是非常重要的,给傅聪上了一堂人生课,让他知道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立足。

傅雷还很重视“因材施教”,他对儿子从不苛刻。而且他对傅聪的音乐事业十分的重视,对傅聪事业的点点滴滴都非常的在乎,这让傅聪十分的感动。

傅雷可以说是千千万万个父亲中的一个杰出的代表,他的对子女那深厚的爱使得他的儿子成长为极其优秀的人。其实,我们身边的父亲也跟傅雷一样的伟大。我的父亲也是经常为我们的生计,为了我们的学习,为了我们能上一个好的学校,为了我们能拥有好的成绩,使得自己的头发都白了,费尽了心血,这是真正的伟大,这才是 

是真正的父亲!

《傅雷家书》是教育子女的一本好书,同时也应该是作子女的了解父母的一本好书。子女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父母,父母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子女,傅雷在信中所写的每字每句已经成为经典,永垂不朽的经典。

                                

2018年2月20日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 

榆次区五处小学  邓荷娥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美国三位博士教育专家在一所家长咨询机构根据十几年的心理辅导和教育子女的经验撰写的一本值得我们静心阅读之书。主要是论述关于子女成长的过程中,如何把孩子把培养成积极向上,全面发展而且心灵纯洁的人。给我们做父母又是老师者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方法。

    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多年,已经到退休年龄,当读到此书的每一章节都倍感亲切,似乎感觉我孩子小时候的教育和遇到的困惑历历在目,难免有许许多多的思考和叹息。今天,面对我们当今聪明活泼又缺少责任感的学生,他们在校的所作所为,无不想到这些孩子们的父母如何和孩子们

一起成长的,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和自己的孩子从一点点小事的沟通、教育、帮助、引领、示范、理解、鼓励等等。思考之余,自己深深感受体会到教育家阐述的深刻性。正如文中所言,现在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怕孩子走错人生路,一门心思的把孩子学习放在第一位上,在传授他们技能、纠正他们的过错方面却忘记了亲子关系最重要的元素,和孩子共享快乐时光,和他们一起欢笑、一同成长方面做的欠缺很多。同时也有很多像文中 “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满足自己,而不是孩子们的需要”之感,把自己希望拥有的东西奉献给现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疗自己童年的伤。当孩子做错事对孩子发火时,有没有问过自己,到底是因为孩子做错了事而沮丧,还是自己本来就不懂得孩子的教育……是呀,正如教育家所说,教育子女不是要我们去书写他们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

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父母成长了,教师同样也成长了,也就意味着我们能放开手脚去爱孩子,欣赏孩子,不再纠结于“如何做才会让孩子成功”等问题。  

    面对现在置身于难以教育的学生,我们这些八十年代的老师,更该好好学习,自我不断的反省自己,减少在孩子面前暴露自己的懦弱,用教育家的理论和实践中的经验来鞭策自己,让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学生展示长大成人的实质,丰满有血有肉的人生。 孩子面前控制自己的情绪,无论多大压力烦恼,,都不会撒在无辜的孩子身上。很多时候,孩子可能只是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却换来家长、老师的暴怒和大声呵斥。无形之中,孩子遭到惊吓,就可能从此沉默,孤言寡语。事实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的幼小心灵,需要我们大人细心呵护。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再小心都不为过。面对高科技信息化的时代下的孩子们,更需要我

们多向孩子传递有价值的价值观念,从小要有高度责任感、诚实守信、文明礼仪 ,博爱之心、尊重他人、懂得感恩等。这些中华传统和优秀品格都需我们后天的培养,这不仅需要父母持续的向孩子传递稳定的中化民族道德价值观,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更需要我们这些小学老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之中,时时提醒督促和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新人。老师和家长在孩子面前的言传身教就尤为重要了,作为一线教师,就要不断的学习,不仅要学习教育专家的理论论述,还要不断提高自己专业水平,丰满自己,在自己喜欢的岗位上做得更好。孩子好好学习,自然天天向上。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一起学习!一起努力!一起进步!!

                                     

2018年3月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书笔记 

榆次区五处小学  杜靖宇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教师工作者在新课程推行过程中的心得 体会和经验,也是广大体育教师工作者在新课程推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经 验,涉及了教师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角色行为 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教师主动参与教学内容的构建、教学方法的 创建等多方面内容。

掩卷深思,作为中学体育教师,面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注重 学生的体质健康、体育知识、体育技能掌握的同时,要积极提炼体育的内涵 与精神,并感化和指导十分喜爱体育运动的广大学生,让他们在增强体魄的 同时,塑造健全的 

的人格,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而领悟体育的内涵,指引 自己的人生道路。要引导学生是积极地参与,明白参与不是做做样子,运动中并不在乎水 平、能力的高低,全身心投入却是最关键的,运动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 过程的体验却是丰富而深刻的。积极的投入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态度,呈现出 良好的精神面貌,最终达到促进身心发展的最佳效果。而被动的参与是无效 的,实质上也违背了体育的基本要求与精神。

    体育不仅仅可以强身健体,其还有愉悦身心的功能,能调节人的情绪, 化解紧张的心理压力,提高人的心理品质,给人带来快乐。要让学生把积存 的能量和紧张通过体育运动合理地释放出来,放松自己的心情 ; 既要让学生参 与到喜爱的球类运动当中去,获得运动的快乐,也要组织学生从事一些器械 类运动,因为它陌生,需要付出更多的勇气和智慧,一个技术动作的尝试和把握, 

握,这种体验更深刻,成功的快乐能迅速地转化为人的自信。再如长跑运动,它同样也能给人带来快乐,只不过许多学生太急功近利只看到吃力的表象,境界未到而已。进而,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乐观的心态。世上什么水最 甜 ? 大汗淋漓、筋疲力尽之后喝一杯白开水;什么事情最开心 ? 通过自己的努 力,终于超越了原来一直不能战胜的对手;什么人最让大家敬佩 ? 是跌倒后能 站起来,再跌倒后仍能笑着爬起来 !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必先苦其心志,劳 其筋骨,饿其体肤 …… 要使学生面对困难与挫折,能积极应对,明白痛苦与 压力也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的真正快乐,在于不断拼搏向前的快乐, 在于勇于克服困难的快乐,能化苦为乐。

    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教了48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总摆出教师的架子,孩子们不会喜欢,作为教师,应该按照自己

喜欢的老师来塑造自己! 张光鉴说过:要蹲下来看学生,老师要和学生相似,而不能要求学生和老师相似。于永正和学生相似了,所以他成功了!我不敢奢望自己成功,但我希望我的每个孩子都喜欢我!于是我就努力做他们喜欢的老师。孩子们不喜欢枯燥的作业,我就改变我的作业设计,让机械性和枯燥的作业远离孩子;孩子们喜欢玩,那我就绝对不占用下课那宝贵的时间;孩子们喜欢一成不变的课堂,我就力争让我的课堂充满新鲜感,让他们从每一节课中都有新的收获…… 我和孩子们之间没有距离感,当孩子们簇拥在我的身旁,老师这道题我还有点不懂?老师这个要不要做?老师这个我已经提前做好了,你帮我改改?老师要不要我帮你……等等的时候,那一刻,我觉得我是最幸福的!总之,一切工作以孩子们的喜好为前提。 

于老师像甘草一样温厚,多学生温和宽厚。微笑是他的名片。宽厚是他的品格。在于老师语言中,一个被男生洒上墨水的女孩的脸蛋是“锦上添花”,一句幽默的语言,让女孩子破涕为笑。化干戈为玉帛。于老师智慧小语:他的做人原则:不论人非,但言人是;容人之过,谅人之短;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

    于老师智慧小语:先处理好自己的心情,再处理事情。我们教育孩子“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其实每个学生都很在意老师对他的态度,内心深处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喜爱。即使我们不能保证喜欢每一个学生,那也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 我想对待所有的学生,我就是教学能力并不是他们所吸引的地方,我想“微笑”才是低年级学生所需求的。于老师说,“温”就是宽容、大度、有气量、不计较。                                  2018年2月

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有感

榆次区五处小学  郎林梅

利用寒假,我拜读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书中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群众路线和“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八个字。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指出,要切实加强全体党员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这是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思想基础。

    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奋斗过程中,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

们党的传家宝。通过党性教育,广大党员懂得了有没有群众观点、是否联系人民群众,是衡量一名共产党员有没有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有没有坚强党性的试金石。

群众观点是指导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武器。要真正贯彻好作为党的生命线的群众路线,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王彦生,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心里装着人民群众的利益。正是这种牢固的群众观点,指导和鼓舞他们一心为人民,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只有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共产党人才能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有效地克服官僚主义。习近平同志严肃地指出,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一些问题还相当严重,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

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特别是官僚主义,它的滋长往往是跟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搞形式主义联系在一起的。这些现象的产生,从思想深处找原因,就是这些同志的头脑中缺乏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这就告诉我们,有效地克服“四风”必须真正树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每一名共产党员、每一个党的干部,都要按照党章的要求,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不断增强群众观点、自觉实践群众观点。这是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前提,也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思想基础。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正如我们教师,我们的初心是教书育人,要耐心负责的对待每一个孩子。无论走的再远、再辉煌,我们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此外,我们不仅要学习书本的知识,更要加强研究学习课外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争做新时代好教师!

                      

2018年3月4日

学会关心  理解学生  需大学问 

榆次区五处小学  李雪萍 

假期中读《学会关心》一书,这本书确实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研读,也值得每一位母亲细心品味。这位伟大的女教育家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一个母亲真心的体验向我们阐述了关心教育模式的重要性以及关心所体现的人类道德的美好境界。

教育最好围绕关心来组织:关心自己、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与自己有各种关系的人,关心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制造出来的物品、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原来关心的顺序应该是从人到环境,最后到知识学问的。这和我们中国的千年古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替、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人、有余力、则学文。”不是不谋而合的吗?

很难想象美国这个自由民主的国家也存在这样的现状和尴尬,也许是因为世界强国不能忍受做世界第二,美国的孩子也有相当一部分列入了“我们不在乎你”的行列,所以,当美国的少女怀孕率、青少年自杀率、犯罪率急剧上升的时候,教育家开始探寻教育的问题出在哪里? 《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一书就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维度阐述了应该怎样培养孩子们学会关心。而这对于中国的教育来说也如久旱逢甘霖。

关心自己是人类生存的首要条件,没有热爱生命的情感,没有关心自己的能力,最终将带给亲人和社会沉重的灾难和深深的遗憾。

为了母亲对自己选择职业的强硬态度而自杀的青年大学生,为了家庭贫困而自杀的女研究生……近年来,多少这样年轻鲜活的生命陨落了,在无比伟大而尊贵的生命面前,这些孩子草率的选择了放弃,全然不考虑亲人会多么悲痛,社会有多么哀叹。我想死去的人儿不关心自己,亲人和社会也没有关心她们的内心需求,在人类灵魂如此需要关心的时代,关心却离我们日渐遥远,所以悲剧层出不穷。

热爱生命是人类最最基本的需求,教育必须唤醒这种需求。关心自己同样是提高生命质量的根本,教育必须传授这些技能。

    我们不愿看到为了教育学生撇家舍业的教师,连自己最亲爱的父母孩子都不关心的老师不是什么道德楷模;我们不欣赏孩子生病也顾不上

照顾的老师,自己的孩子都不关心,如何去关心别人的孩子。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老师是多么爱自己的家人比背负老师如此尽心学生还不好好学习的责备要阳光的多。所以一个热爱生命关心自己的老师才会感召一批热爱生命、关心自己的学生。

                          2018年2月

《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 

榆次区五处小学  刘彦华 

    假期读了一本鲍温的著作,这是一本全球500强企业团购率居第一名,且居美国,台湾畅销书排行榜 榜首的伟大的心灵励志书。此书在美国,《时代周刊》与《纽约时报》联合美国NBC电视台发起的“影响你一生最重要的一本书”投票,仅次于《圣经》对人类的影响度是美国最伟大的最受尊重的心灵导师,威尔写的《不抱怨的世界》。 作者通过许多平易近人的生活故事,以及温暖恳切的心灵建议,一步步探索了我们为何会抱怨,抱怨如何破坏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又如何驱除这种杀伤力十足的表达方式等等,以及多个问题 。作者聚集了全书中最核心的理念,即:任何人和团队要想成功,以及解决的行动力。 通过阅读此书,我们看到了自己真是的,潜在的一面与自身性的弱点,这使

得我们能够更好的审视自己,并试着改变自己,学会感激,感激那些 帮助过我们的人,感激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感激我们周围的一切,默默陪伴着我们。不要去抱怨,以为抱怨的实质就是表达哀伤、痛苦或不满,抱怨就是推开自己想要的东西,从而使其结果更糟糕。“抱怨”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一种情绪,有的人几乎每一天都会抱怨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抱怨呢?书中鲍温牧师说:“我们之所以会抱怨,就和我们做任何事情的理由一样:我们觉察到抱怨会给我们带来好处”,或至少不觉得这样做会带来什么坏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会用书中的观念和理念竟是自己,渐渐的就会减少抱怨,直至不抱怨,因为此时的我们深刻的懂得了抱怨是 嘴消耗能量的无益举动。 如果你心中仍有不甘,你可以研究一下成功人士的生平,你会发现他们之

所以成功并不是排除了生命中的挑战。不向别人陈述自己受到多少委屈,而是开始寻找挑战中的祝福。同样,你对待事物的态度,也就是你内在思维的外在表现,就如20世纪的激励大师说的"我们拥有的一切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可惜对于这一点,只有成功承认" 我们的人生,就是一成电影,就看我们怎么演,而演的如何,演的好不好,都是我们自己填写的结局。书中通过一只手环向我们传递了“抱怨不如改变”的生活理念,手戴紫手环者只要一察觉到自己有抱怨情绪,就将手环换到另一手上,如此反复,直到手环在一只手上连续21天为止,21天不抱怨不批评别人,不到一年,你就会慢慢改变,当然这并不是只神奇的手环,只是此时此刻得你心态变了。其实我们每个人无时无刻都在创造自己的人生,重点是真正争起缰绳,引导马匹大棚我们要去的地方,抵达目的一地,而不是到我们不要去的地方。 产生抱怨的情形大至有这么几种:第一种希望通过抱怨能获得同情和帮助;第二种希望通

过抱怨能改变身边的人;第三种希望通过抱怨表现自己的优秀;第四种是我们无意识的说出来的抱怨,比如抱怨天气不好、抱怨上班时间堵车,说这些话时很明显我们知道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是发泄一下自己不满的情绪而已。不要抱怨,心平气和的看待周围的一切,不利条件是你一生的财富,而这份财富只有经得起风浪的人才能俘获,收起抱怨的废话吧!勇敢迎接挑战,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而成功往往青睐于积极的人。产生抱怨的情形大至有这么几种:第一种希望通过抱怨能获得同情和帮助;第二种希望通过抱怨能改变身边的人;第三种希望通过抱怨表现自己的优秀;第四种是我们无意识的说出来的抱怨,比如抱怨天气不好、抱怨上班时间堵车,说这些话时很明显我们知道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是发泄一下自己不满的情绪而已。

                                2018年3月4日

《骆驼祥子》读后感 

榆次区五处小学  王鹏 

    最近,我又重温了了老舍的名著——《骆驼祥子》,从而令我感触良多。  小说通过一个旧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描绘了旧社会如何把一个正直、好强、善良、自食其力的洋车夫从肉体到灵魂加以毁灭的过程 祥子是北京旧三十年代一位青年车夫。他相貌一般,块头大,跑得快,不怕吃苦。他有理想的职业--买车,流了三年的汗水,终于换来了一辆自己的新车。那是抗战时期,北乱成团,祥子稀里糊涂被兵抓去打杂。车子--他的生命的部分被夺走了。有一天,炮声把营里的兵吓住了,他们决定迅速转移,祥子趁乱带上兵营里的几匹骆驼,溜了,他卖了骆驼,凑了三十几块大洋,又回到“仁和厂子”拉车。厂主刘四爷的闺女虎妞,都三十多了还没找到婆家,就是因为太泼辣了,

可虎妞骗了祥子最终与她成亲,虎妞死于难产,祥子的小福子悲惨的离开人世,祥子人财两空。    那么先来看看祥子的三起三落吧:

一起:来到北平当人力车夫,苦干三年,凑足一百块钱,买了辆新车。

一落: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车没了,理想第一次破灭。

二起:卖骆驼,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买新车。

二落:干包月时,祥子辛苦攒的钱也被孙侦探搜去,第二次希望破灭。

三起: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祥子又有车了。

三落:为了置办虎妞的丧事,祥子又卖掉了车。

  三落以后其实还是有希望的,毕竟他的心中还有小福子,那个懂得过日子、忍辱负重的小福子。但是当祥子知道小福子也死了,这最后的一根希望稻草终于压垮了那颗奋斗的心,从此过上了骗吃骗喝、百无聊赖的生活。

对于骆驼祥子,我感到遗憾,感到惋惜,也感到无奈,但也感到敬佩,我佩服他从前的坚强,他的上进。然而他最终没能战胜自己,没能战胜社会,终究还是被打败了。也许是因为社会的极度黑暗,也许是因为个人的因素。人是有思想的动物,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但是要因人而异,因社会而异。如果总是无法实现理想,那么就有可能变成“祥子”,堕落、衰败,厌恶

生活。毕竟能够一生都坚忍不拔的人是少数。追求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改变的过程,然而这一过程会很复杂,人很容易失去自我,失去自我就会迷失方向,甚至堕落。

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祥子胸怀大志,勤劳节俭,为什么最终还是走投无路?其实祥子只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典型,他的下场就是当时社会所有无权无势的人们的下场。从中可以了解到,在当时混乱的社会里,人们是过着怎样的生活。  我们现在的社会就是美好的,幸福的。现在社会,有许多人进步了,也有许多人退步了,祥子的命运一直警示着我:不能遇到困难就自甘堕落,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挫折面前,敌人不是对手,而是自己。我们不要为一时的痛苦、失败而蒙蔽了自己的双眼,而要将自己的命运交给

自己来安排,努力找回自己的出路。哪怕我们很多努力都显得那样徒劳,但我们也应该永不言弃,只有这样才能活得无怨无悔。

                    

2018年2月25日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有感 

榆次区五处小学  姚健 

     1977年,前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写成《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这本书里所传达的真知灼见,到这天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每部分都有许多的精华,给我很大的振动,在那里,我想摘出几句来,让我们一齐细细地品读。

  一、教师要做自己的主人

  教师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就应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他们也要享受生活……这样的观点就把教师从“圣人”的位置上拉了下来。教师不可能人人成为“圣人”,也没有那个必要。要做 一个成功的教师,务必首先学会做一个成功的普

通人。做自己的主人绝不仅仅限于做自己肉身的主人,而是指以下一个完整的过程:一是认识自己,对自己的专长和优缺点要心知肚明,那有做自己主人却不认识自己的?个性是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更就应明白自己的优缺点。二是要自己选取,如果教师这个行当是你自己选取的,就要无怨无悔的做下去,而且要尽自己的努力做得更好。三是按自己的方式教书,本来就“教无定法”的,只要你守着教学的基本规范,剩下的空间都是你的,在完成教学目标任务的前提下,你能够这样教也能够那样教,教出你“自己”来。四是自己评价自己,自己教的好不好自己要总结,只有善于总结才会去学习提高。

  二、教师要继续学习

  以前总是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务必有

一桶水,可按此刻的局面来看,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用的。一个教师如果不继续学习,他将不能胜任教师这个工作。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以前很少有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近来常有紧迫感,总觉得知识欠缺,“书到用时方恨少”。近一年来,在学习这一块有了大进步,便觉得自己充实了许多,自信也增强了许多。教育改革的发展指出了继续学习的迫切性。学校的发展也体现了继续学习的迫切性。随家庭择校就读也同样指出了继续学习的迫切性。现代教育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要求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所谓: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务必要养成继续学习的好习惯,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三、爱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

  “金杯银杯不如口碑”刚开始看到这句话觉得有些荒诞,不是说事实胜于雄辩吗,而且此刻基本招工单位不是一律看简历、荣誉吗。但读完这一段话,静心细想,确实如此,一位教师是否优秀怎样能凭几节作秀的公开课或论文的篇数来断定呢。如果你的上司、你的同事、你的学生、你的学生的家长们都“口口相传”地赞美你、敬重你,你有着很好的口碑,你的工作肯定也很出色。而要想做一个“口碑”很好的教师,郑校长说的第一条真的很重要,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你终将被时代淘汰。我觉得今后的生活就应把学习摆在第一位,“爱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让自己活得美丽而开心。

    四、“欣赏缺憾”

  古人说得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存在着许多完美,也有许多的缺憾,就看我们有没有潜力去直面它,欣赏它。作者认为“欣赏缺憾的人生是追求幸福的人的一种潜力,这种潜力来自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因为理解了生活而升腾起的对生活的挚爱”。虽说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是一份崇高的职业,可经历中仍难免有一些不令人愉悦的回忆,甚至是心底涌起的阵阵苦痛,但这些不是生活的全部,只要我们足够热爱生活,投入生活越多,就能去体验生命中的每一点感动,哪怕这感动并不是完美的。能够这么说:有着缺憾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懂得欣赏缺憾的人生,才是美丽的人生。

   

    五、永不放下

  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个性的孩子正是透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盼,他们或许很有期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下,绝不放下。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下。”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而且在幼儿园不用成绩去评价孩子的优劣,

所以每个孩子都是祖国的期望。对于这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就应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个性的爱给个性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六、“学会倾听不容易”

  “倾听”与“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听是入耳,一种生理游戏,但不必须入心,别人说话你听到了,仅仅是一种声波和信号,是人的一种本能而已。而倾听呢,是一种身心两方面的活动,既入耳又入心,需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学会倾听是十分重要的,倾听不仅仅是一种交往艺术,更是一种美德。教师当然需要倾听,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者期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务必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真正的教育必然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

又是从真诚的倾听开始的。教师善于倾听才能理解孩子,才能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从而提高自己的水平。工作之余,善于倾听又会让你交到知心朋友,拥有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因此,学会倾听真的很重要,透过它会让你学到更多的东西,也会让你得到许多东西。

以上是我读了本书后的点滴想法,读着著作中的每个推荐,就像登上了每一个台阶,我就感到了我们职业的光明,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新的认识,我会因此更从容的走好自己的未来之路。

                                         2018年3月

过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

            ——读《最好的老师》有感

榆次区五处小学  马雯

寒假期间,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我深深得陷入了沉思,有新的教育理念强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既是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也是对当下畸形教育提出疗治的愿望计划。李镇西正是享受“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人,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这些看似平凡、实则真实可信的记叙,字里行间的让人感受到的就是“爱的教育”。

书中记录很多以教育为主题的美丽、可爱又

动人的故事,他在给高三学生的信中说到:“每一个人都是一棵树,我们生活的世界就像一片森林,在这个森林中的,有的人是乔木,有的是灌木;有的人是参天的白杨,有的人是婆娑的杨柳。你即将毕业,可能升入大学,可能参加工作,但志愿和职业的选择现在还不能取决于你。你以前的理想是好的,但现实并非可以随心所欲”。

    这句话不仅启迪学生,更加启迪了我们,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平凡与神圣中穿行,我们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是的,我们可能无法选择我们的职业,无法选择我们工作的学校,无法选择我们所需面对的学生,我们可能无法成为大师名人,但我们可以自己怎么去做,可以选择让自己应该的位置,选择做比昨天更好的自己。希望我们都能还原成

真实的生命,真实的“人”,以幸福成全生命的“人”。   李镇西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和谐的成长",能够让每个受教育者获得成功智力,整合的智慧,高尚的德性,丰富的情感。还是在这一封信中,李老师说到:“你或许不是最美丽的,但离考研最可爱;你或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或许不会追富有,但你可以是追充实;你或许不会追顺利,但你可以是追乐观;你或许不会成名成家,不能名垂青史,但你可以是那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中的一个最好的自己”。

教师职业比其他职业更加精彩纷呈,因为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作为一名教师,班主任,我们要了解学生、认识学生、

适时的赞美和接纳、鼓励与协助,培养学生挫折和容忍的价值判断能力等等,让学生快乐成长、茁壮,更会利用各种机会和家长取得联系,适时的提供教养子女的咨询与方法,共同为学生的未来而努力。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也是学生的榜样,用良好的心态对工作与生活,用阳光的心态对待学生,对待你的课堂。你的学生同样会收获阳光雨露的的普照与滋润,他们就会茁壮健康的成长!这样良性循环,学生会越来越喜欢你,你离做最好的教师也会越来越近。   

做最好的老师,尽可能每天自己能做好的事,哪怕暂时遭遇挫折与不幸,最后也将赢的人生的快乐,做最好的老师,让我们在与孩子们的相互关爱中收获一份宁静,让自己更加踏实与充实。

教师需要多读书

---《今天怎样做教师》读书笔记   

榆次区五处小学  唐文彦

  在当今形势下,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怎样做一个合格的教师? 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当教师?书中一言以蔽之: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激情燃烧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 然而好多人都觉得现在当老师太难了,常常内心茫然,手足无措。而我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学生违反课堂纪律,对他们进行教育时,也常常觉得黔驴技穷。寒假读了《今天怎样做教师》这本书,自感获益非浅。

首先我了解了今天为什么有如此多的老师会

感觉教师难当,因为我们的工作方法太简单了,而且多年如一日,变化不大。无非是一边“严管”,一边“奉献爱心”。严管不见效,就用爱心感动,爱心感动不了,就更加严厉地管理,再不管事,只好借家长的手再来“修理”。然而学校管不了的学生往往家长早就失控了,家长还在指望老师把他的孩子教育过来呢!于是没招了。剩下的只有牢骚、无奈和疲惫。然而书中的提供的很多案例都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书中告诫我们:面对新的教育对象,一个个活生生、多变的个体,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有激情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

    有的教师盲目相信师爱的力量,以为教师只要爱学生,一切就好了。针对这种倾向,作者王晓春老师尖锐指出:“很多教师都是这样,想用‘关爱’换来学生的‘感激’。教师一厢情愿

地以为,学生一感激,就会改正缺点。可是现在的孩子由于家庭的溺爱,感恩心态越来越淡薄。你想,你关爱再多,能超过家长吗?家长关爱了那么长时间,那么大的力度,都没能使孩子听话。您的爱怎么就那么灵呢?”“千万不要以为爱能包治百病,爱不属于专业能力(虽然它对于教师是必须的,非常重要)。……他们缺少的不是爱,而是理智,是智慧,是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可见在这本书里,王老师对案例中老师行为的评价,很现实,没有像其他所谓专家那样高谈论阔,空谈义理,也没有像有些所谓知名教授那样逃避现实,不敢对现实做出评论。而是做到了对现实的披露。

    王老师指出大量的案例中存在着教师非专业化的反应,比如碰到钉子就急躁,遇到失败就沮丧,稍不称心就埋怨,怨气冲天,顾影自怜,工

作情绪化。其实仔细想一想,这难道不是大部分一线老师的写照?在王老师看来,一个专业化的老师遇到难题,首要的任务是了解情况,进行分析,锁定问题性质,然后才可以根据性质进行干预。万不可上来就管,那样容易下错药。王老师分析了解决问题的两种思路,一种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促使学生成长”,一种是“看到现象——进行教育——达到教师目的”,然后提出:“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我们先要尽可能周全地了解情况,占有材料(否则根本无法研究,因为研究就是思考,而思考是需要有材料的,人的脑子不能空转),然后根据这些材料提出种种归因假设(假说),即初步诊断。有了诊断,就可以开药方试试了,于是采取措施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干预。再根据反馈回来的干预结果,调整假说,调整诊断,调整药方……如此巡回往复,认识不断深入,问题也就逐渐得到解决。”可见在今天这个知识爆发的

的年代,做老师越来越难。只有不断的提升和充实自己,同时也要不停的转换角色才能当好教师。

    要当好教师,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在工作中,对待问题要多问“为什么”,学会理性的思考进行分析。下面对书中的一则案例发表自己的感触:案例中讲的是一名老师帮助一个学习成绩差且没有兴趣的孩子培养兴趣,提高学习成绩的案例,案例中,那名老师的耐性让人佩服,他真的是倾注了自己的爱给学生。感动之余不仅想到,如果有人问我:“你会喜欢每一个学生吗?”在没有看书之前,我会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爱每一个孩子是教师的职责。这不正是经常教导我们的思想吗?要全身心的把爱无私的奉献给每一个孩子们?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不正是教师的职业精神吗?我们的教师行为是否与说的相一致?面对案例中的学生,自己是否能向那位老师那样耐心呢?这时我不禁想到了自己在看到成绩优秀同学那一字不差的作业时的心花怒放,

和看到成绩较差同学那满是狼籍的作业时的怒火攻心,反省一下,我是否真的做到自己所说的爱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呢?细细品位王老师的点评,不禁让我感触颇深,她说:“要区分职业的爱和私人的爱”,书中说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主要是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因为任何一个人爱的付出,都是有选择,有重点的,“博爱”不仅会把人累死,更把教师的职责范围扩大。是啊,职业的爱是必须做到的,但私人的爱是无法强求的。教师就必须用教师的职业的爱去对待每一个孩子,在孩子有困难时,在孩子做错事时,在孩子得到进步时,作为教师才能一视同仁的对待,教师的爱就是渗透在平时的点滴中,贯穿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简单的几句话让我豁然开朗。

    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

不会教的教师”这个极端的教育谎言像枷锁一样天天束缚着我,使我常常生活在自责和愧疚之中,使我天天怀疑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我真的就认为我就是那个不会教的教师,否则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学生不会学习呢。今天通过学习我才知道,它只是一种浪漫主义的宣传鼓励口号,而绝不是评价教师工作的客观标准。 读了这本书,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只有使自己改变,加强学习,博览群书,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做一个有理想、智慧型老师。

                     

2018年3月2日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

    榆次区五处小学  吕伟红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纪伯伦《先知》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是由三位美国教育专家写的,他们在一所家长咨询机构上班,根据十几年的心理辅导和教育子女的经验,他们指出:要解决子女的问题,得先解决父母的问题后者才是最重要的。   的确如此,工作至今,接触过学生,每个学生兴趣爱好习惯各不相同,性格脾性品格更是截然不同。然而在我的眼里,只有两类学生:家教好的,家教不好的。彬彬有礼的孩子,他的父母

必然也是温文尔雅;蛮不讲理的孩子,他的父母中必有不讲理的;爱打人的孩子,家里定有时常动手打人的长辈。在中国,人们习惯将教育培养孩子的事情交给老师,孩子不好必定是老师教育的不好。其实,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父母在潜移默化中给他的影响已是根深蒂固,如要改变,绝非易事。所以,是时候,咱们家长得将目光转向自己,审视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是否是合格的家长。   你可以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的情绪吗?   现代社会人们普遍面临巨大工作压力,每天为生计日日奔波的人们占社会大多数。有压力就会有烦恼,有烦恼就会有怨气。每个父母都得反思下,你有没有将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压力转化成怨气,撒在无辜的孩子身上。很多时候,孩子可能只是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却换来家长的暴怒和大声呵斥。无形之中,孩子遭到惊吓,就可能从此沉默,孤言寡语。不是危言耸听,我的一位学生家长就曾经很痛苦焦急的和我说,在孩子读

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他将孩子狠狠打了一顿,结果从那之后孩子就变得沉默少言,几乎不愿意和他交流。作为父亲,他不知道该如何改变目前和孩子之间的冷淡局面,如何弥补一次冲动造成的裂痕。事实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的幼小心灵,需要我们大人细心呵护。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再小心都不为过。如果父母自己都无法在孩子面前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你如何要求你的孩子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你把握好帮助孩子的分寸了吗?   当孩子好奇的将手伸向家里的仙人掌的时候,也许你的第一反应是大叫:“哎呀,那个有刺,碰到会疼,不能碰!”其实,在不太危险的情况下,你不如让他自己碰一下那刺,亲身体验到疼之后,想必今后他再也不会主动去触碰。帮助孩子要拿捏好分寸,不要事事代劳,剥夺孩子感知接触世界万事万物的机会,把成长的权利交还孩子。

你向孩子传递有价值的价值观念了吗?   有责任感,诚实礼貌,有爱心,懂得尊重别人,能感恩,可以积极参与到家庭劳动中。这些良好品格和表现大都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养成的,这就需要父母持续的向孩子传递稳定的有价值的价值观念,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   父母与孩子的相遇亦是一份来之不易的缘分,愿天下父母孩子都好好珍惜,尤其是父母,言行举止得配得上父亲母亲的称呼,得时时提醒自己要做好自己,才能教育好孩子。

                    

2018年2月28日

“印象”雷夫

-----《56号教室》读后感

 

榆次区五处小学  高焱

寒假在家,又拿起了书柜里这放置已久的书《56号教室》来看。没想到看完之后,心里生出诸多想法,就写出来,记下来。

 介绍雷夫

神一样的人,但是有血有肉那样的真实,我想,也许他就是是上帝派来带给孩子快乐的胖天使。人格魅力深深吸引我,以至于到了今天我再回想起那天的讲座仍然心潮澎湃。雷夫已经是六十岁了,但他身上仍然焕发着青春,他的语言里充满着童真,他的思维中洋溢着活力。最让我佩

服的是,他坚持着自己的教育理念,没有因为体制而阻止他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他竟然敢跟美国教育部部长叫板。他在讲座中多次说到他听到的最愚蠢的话就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同志们,听到这样的话,是不是很解气?他还说,那些高高在上指手划脚的人不知道我们作为老师的挣扎;我们不是万能的上帝,但是现实却让我们解决掉所有的问题。这些话语总是能让我在繁杂的教学工作中,看到一缕清新的阳光,立马让自己原地满血复活了。

雷夫的不同

    说白了,雷夫不过是个教育工作者,但是他却是那个很特别的存在。对于他的不同,我归纳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以学生为中心”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

这个观点,而且在写总结写报告中也会多次用到提到,但是当我再次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真正理解了这句话。雷夫在课堂上跟学生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孩子们,我不重要,你们才重要。并且,雷夫在课堂上表扬孩子的重点没有放在孩子答案是否有对又快上,而是对于在说话前能够深思熟虑的同学,认真倾听的同学,学习时注意力集中的同学大加赞赏。他说他不在乎考试的分数,只能通过考试的是机器人,他更在乎孩子十年之后的样子。他现在课堂上交给孩子的东西你能够学以致用,强调学生为自己而学。他经常告诉他的学生:即使没有好的成绩,你们的人生依然会很美好,这次的考试只是你漫长人生的一个小片段。在他的书中很多地方让我领悟到:当你教学的时候,永远要考虑到学生的感受,你教的是学生。聆听学生,走进学生,你就会更容易进

行班级管理;不控制学生,但让学生学会自控;不打扰学生,让他们自由成长。

两个基本点之一:莎士比亚与摇滚音乐

我总觉得雷夫的工作总是偏离着学校教学的重心,雷夫说,他每天只用三十分钟的时间准备考试,我想这30分钟的时间估计是帮助提高分数的吧。但是他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他的音乐,他的摇滚,他的莎士比亚戏剧上。他和他的学生们把摇滚的重金属音乐与高雅的莎士比亚戏剧结合,我认为这绝对是重口味的混搭艺术,可是当我看了视频以后,我才知道这种混搭却是那么的卓尔不群,震撼心灵,孩子们忘情的生动的表演着实吸引了我。雷夫爱莎士比亚戏剧,爱摇滚乐,所以他的学生也和他一样喜欢摇滚乐喜欢莎士比亚戏剧。他们的表演获得了美国一位著名导

演的好评。他说,如果让学生变得更聪明,那么就多做美术作业和音乐方面的作业。我想这也是他班里孩子学习成绩都很好的原因之一吧。

有了他的这个榜样,我也将音乐推行在了自己的班级。虽然我是班主任带语文课,但同时还带着自己班级的音乐课。我希望孩子们在音乐的带动下也能够获得学习上的乐趣。虽然每周比别的语文老师多上了两节课,但因为是兴趣之所在,也就不问价值与否的情况下,做的兴致勃勃。

第二个基本点是关注点

    雷夫把班里学生分三种,我称为孩子一、孩子二、孩子三,孩子一是天才,聪明,爱上学,爱老师,出身好,有他们在我的班级里真的很幸福。孩子三,不喜欢上学,每次考试都不及格,

非常憎恨老师,父母也恨你,如果你敢骂他的孩子,父母就会来杀掉你(大笑)。我们大部分老师都把时间都花在孩子一和孩子三身上,因为孩子一聪明,学的快,我们不要花很多时间就能教会。孩子三我们如果不花时间,他就会毁了你的生活(笑),给你带来很多的麻烦。而我呢,就把时间花在普通的孩子二身上,他们普通、平凡、数学不是最好,写作文不是最好,其他都一般般,但是他们不捣乱,老师不会在他们身上花太多精力。(我现在把雷夫说的这类学生称之为灰色儿童。)我大部分精力放在他们身上,让他们做的更好,我看到一个小女孩子,我会告诉她,你的声音很好听,我最幸运的一件事就是有你在我的班级,我迫不及待等着你的成功,他们就会非常兴奋,他么就会转化成孩子一的行为,当孩子三在那里找麻烦的时候,他们就会找不到捣乱的伴。让孩子二来影响班级,就会形成良好的班风,安静,和谐。对于所 

谓孩子三,老师的任何办法都不会奏效,我们只有为他们创造更有趣的课程,让他们产生兴趣,才能改变他们。

    三  雷夫的道德六阶段

 雷夫的观点:让学生自由成长,从而让学生逐渐学会自控。这个观点和我看过的孙瑞雪的教育书籍中的观点不谋而合。雷夫根据这个观点,他把学生的道德发展分为了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在这一阶段,学生心中充满着对教师的恐惧,他们是因为害怕惩罚和批评而做一个好孩子。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学生,要么养成奴性心理,要么及早地学会用拳头解决一切争端。反观我的学生们,大多数还是因为不想被老师批评、找谈话而安静上课、遵守规范。不得不

不得不失望的承认我们的学生多数还处于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比起“我不想惹麻烦”来说是个巨大的进步,起码他找到了前进的动力。而且,“我想要奖赏”也是赏识教育的核心理论基础。我们在教学中发现,有奖赏教学时段学生积极性特别高,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学生的反应也特别快。然而雷夫老师却指出:因为会有奖赏才做个好孩子,那没有奖赏时就不做了吗?这是功利主义的思维方式,教师绝不能过度依赖它来进行道德教育和班级管理。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学生们往往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开始喜欢这个老师所教授的科目。这种现象屡现不鲜,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如此,我们自己也深有感受。可是,雷夫老师却说这种基于情感

的好形势是极不稳定的,它对教师的言行有特别高的要求,而且它会因为学生的情绪变化而随时发生变化。更可怕的是,学生们会形成“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品行。这也不是我们想要培养的学生。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学习一些行为规范之类的知识并遵守它是德育的主要方式,也是从小培养学生尊纪守法做个好公民的必要措施。规则是要遵守的,但是是自觉遵守还是强迫遵守,这效果就相差大了。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学生行为规范》,还有一些教师和学生们共同商讨制定的《班级公约》等。制定得详细具体,却免不了引起学生反感。最后成了束缚学生手脚的囚笼,学生最终会成为胆小怕事,什么都不敢做的庸人。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规则为什么会成为束缚学生道德发展的囚笼呢?孔夫子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我想规则应当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执行,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关心他人,行事能考虑自己也考虑到他人的感受。用现在的话便是“与人方便、自己方便”。要做到这些也不容易,需要有坚持不懈的恒心才行。

     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我认为一个自信的人,一个洁身自好的人,还要有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并有主见,才能奉行自己的行为准则。唯有对个人品德的极限追求,好的品德才算真正养成并且才会伴随终身。

    其实,这六个阶段细想过来就是让孩子良好成长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老师,我们微笑着静待花开就好。

雷夫的人格魅力真是无穷,所以,我更希望能从工作中找到乐趣,加入自己的兴趣,才能不让我在学校的工作中变成教育的机器人。愿大家在自己的工作中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2018年2月28日

淡定是做好的良药 

榆次区五处小学  张静 

     寒假已悄然过去,回顾一下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啊。咱们还是先来分享甜蜜蜜的时刻吧,有一次带着孩子去超市买洗碗手套,儿子说:“妈妈你不用买了,我给你刷碗。”我很惊讶地说:“那帮我也不能总用你帮忙啊,总得自己洗啊?”他拉着我的手说:“我每天给你洗。“我知道孩子是个会体贴人的小男子汉,但是他能突然这么回答,我真的很欣慰,上天赐给我一个这么懂事的孩子,我应该把所有的爱都给他。开学了,这个学期我打算还给他自由,让他有一个独立的空间,自主的完成自己的学业,已经过去三周了,作业质量越来越高,数学计算速度提高很快,语文的预习和学案我都放手让他自己完成,我么,当然就是个修剪枝叶的园艺师了,当他有错误的时候稍做修剪,只要他的主干能够正常茁

壮的成长,这就是完美的自由空间效应吧。现在想想其实怒发冲冠,只能使小事变大,大事变得心中装不下,老盯着缺点,非但于事无补,还会把事情推向另一个极端,于人于己无半点益处,为什么淡定的”淡“字,左边是水,右边是火,水浇在火上,水止火灭啊。所以,以后不管遇到多大的事,先淡定,就不会失去理智。

    与魏老师的交谈的一席话,让我辗转反侧,问题一堆,原来在别人看来悠然自在,轻松洒脱,生活稳定,令人羡慕的表象中其实却让自己陷入了烦恼的泥沼,自己的视野越来越窄,与外在世界越来越疏离,结婚后我放弃了所有的学习,觉得自己已经功德圆满,对新的信息和资讯也没兴趣,不再对世界产生好奇,实际上我这样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是一种心理疾病,几乎每天我都和孩子绑在一起,共进退,同悲喜,老师夸奖他,我的脸就是晴天,老师批评或者成绩不理想,我的脸就会晴转多云,灰暗的一天。

有时候还觉得自己力不从心,迷茫和焦虑,怎么学习这么被动化。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说到教育的王道是执着的栽培自己,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也要不断充实自己,多去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让我的整个人生都参与到教育孩子中去。这个漫长的求索过程,既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孩子。

                     

2018年2月28日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重读《水知道答案》 

榆次区五处小学  罗虹

几年前就读过《水知道答案》这本书,作者是日本科学家江本。寒假重温,仍然会被那122张形态、感情各不相同的水结晶图片深深地吸引着。

那些晶莹剔透的"水晶花",有的美如梦幻,漂亮的六边形散发着天使一般的美丽;有的混如泥潭,杂乱的结晶告诉我们丑恶的破坏力;有的像水晶,小小的,如同散乱在地上的小黄花;有的重如黑洞,那神秘的黑色令人感觉充满了攻击性。

听过对美、对爱有深深祈望的莫扎特《第40号交响曲》的水,在竭尽全力地展现莫扎特的奔放个性;听了肖邦《离别曲》的水,仿佛听出了离别的伤感,它分散的颗粒,美得小巧玲珑,美得令人惊叹;听过维尔瓦第的《四季》,水的结晶照片充分展现了大自然在四季中所富含的意蕴,有初显嫩芽的春天,百花怒放的夏天,孕育成熟新生命的秋天,以及蛰伏静候生机再现的冬天;

听过美好祝愿的湖水结成庄严整齐的形状;听到曲调嘈杂,歌词充满愤怒和低俗字眼的重金属音乐,水结出的晶体就像一个漩涡通向深渊,显得模湖不清,杂乱一片。听到孩子的赞美话语"好可爱啊!",水形成的结晶就非常可爱,像一个害羞的孩子,而且不断听到这句赞美话的水

比偶尔听到的水的结晶,要显得整齐迷人得多;听到"混蛋!"的责骂声,水的结晶分子之间互相挤压,像在互相攻击,完全不能形成规则的形状……

水用结晶这种独特的“容颜”,风情万种地向我们讲述一个简单而又朴实的道理:你待我温柔,我回报你善良。

这不禁让我想起在微信中看到的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故事:

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位男士在海边散步,注意到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被困的小鱼尽管近在海边,也许有几百条,甚至几千条,然而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小鱼就会干涸而死。

这位男士突然发现海边有一个小男孩不停地从浅水洼里捡起小鱼,扔回大海。男士禁不住走过去:“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

“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回地回答。

“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

“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鱼扔还大海。

……

前者写的是实验现象,后者以短文的形式讲述故事,篇幅不同,内容也不同,但在某一点上却有了关联:

水结晶怀揣着美丽的梦想,期待着有人在他耳边说:“你真美啊!”

我以为:如果你能让一个孩子具有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那么他一定会对着水温柔地说:“你真美丽啊!”

小鱼儿怀揣着对生命的渴望,期待着被捧在手心的人说:“这条小鱼在乎!”

我以为:如果你能让一个孩子怀有敬畏生命的情怀,他一定会对大海说:“这条小鱼在乎!”

每天站在讲台上,看着那一双双凝望着我们的明眸,望着那一张张穿越生命历程的小脸,我不禁在想:他们是不是也在期待着有人在他们耳边说:“你真美啊!”

就像水期待美丽的结晶,鱼儿期待生命的飞翔一样?

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泰戈尔如是说。因此,教育之“育”就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美好的“善根”,也就是让学生拥有“你真美丽啊!”“这条鱼在乎”的美丽心境。

世界那么大,如何温养一份美丽的心境呢?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愿每个人都能被温柔对待!

                        2018年3月1日

《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

读后感

榆次区五处小学  王双玲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018年寒假,我读了内尔·诺丁斯著作的《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这是一本文笔独特的书,读后让我陷入久久的沉思。

《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一书就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维度阐述了应该怎样培养孩子们学会关心。而这对于从事基础教育的我来说,犹如久旱逢甘霖。

诺丁斯认为,教育最好围绕关心来组织:关心自己、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与自己有各  

种关系的人,关心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制造出来的物品、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在这段概括全书主要观点的话中,我发现:原来关心的顺序应该是从人到环境,最后到知识学问的。这和我们中国的千年古训“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替、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人、有余力、则学文。”不是不谋而合的吗?

  我认为关心自己是人类生存的首要条件,没有热爱生命的情感,没有关心自己的能力,最终将带给亲人和社会沉重的灾难和深深的遗憾。我想数学家陈景润如果学会照顾自己,稍留心自己的生活和健康,他一定可以长寿延年,为国家和世界验证更多的猜想。我想英年早逝的好干部沈浩,如果在投入的工作之余能关心自己的身体,哪怕是早晨喝一杯温开水,上午吃一个苹果,或

是睡前烫烫脚,生命也许不会突然暗淡,留给人们的愧疚和遗憾挥之不去。我们不愿看到为了教育学生撇家舍业的教师,连自己最亲爱的父母孩子都不关心的老师怎么能更好的关心别人?所以一个热爱生命关心自己的老师才会感召一批热爱生命、关心自己的学生。

从书中我体会到如果想要得到幸福,那就应该学会如何去关心他人。得到他人的关心是一种幸福,关心他人更是一种幸福。 让我们一起去关心他人,并因此得到幸福。 每个人都不可能独立存在这个世界上,那么这就需要互相帮助,你想,我现在帮了别人,那么以后我有困难了别人也就会来帮助我啊。  

    那么就需要多观察一下周围的人都是怎么关心你,人家是怎么关心别人的,用心看,用心学

然后不自觉地自己就会用真心去对待别人,先从熟悉的人,朋友开始,和他们有了感情,就会理所当然地想对他们好了。  

这使我想到了我自己,作为老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不是无度的纵容,不是华丽漂亮的言辞,也不是虚无缥缈的承诺,更不是物质的给予,而应是发自内心地着眼于学生健康成长,培育学生健全人格的目标之上。作为教师,首先必须有一颗爱生之心,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处,只有关爱学生,才会尊重每一个学生,才会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切实做到“爱生如子”。  

如果世界是一间小屋,关心就是小屋中的一扇窗;如果世界是一艘船,那么关心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盏明灯。被人关心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关心他人是一种高尚美好的品德。

读了这本好书,让我的心灵得到洗礼、情感得到升华,我将把书中所体现的“学会关心”落实到我的生活和工作中去。

                       

2018年2月

《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

读后感 

榆次区五处小学  李红霞 

有幸拜读了美国内尔·诺丁斯博士的教育名著《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书中,内尔·诺丁斯主张对传统学校教育进行彻底改革,学校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建立一个充满关心而不是竞争的环境,对学生的各种兴趣和才能予以开发和培养。围绕这一主旨,书中详尽阐述了学校的主要目的是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关心自己,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制造出来的物品,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

    从书中我们可以明确一点:我们的教育应该

培养的是一个能感受关心并学会关心的人,包括关心自我,关心身边的人,关心陌生者和远离自己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地球,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关心知识。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诺丁斯更强调: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接触。两个人中,一方付出关心,另一方接受关心。要使这种关系成为一种关心关系,当事人双方都必须满足某些条件。无论是付出关心的一方还是接受关心的一方,任何一方出了问题,关心关系就会遭到破坏。在我们的教育中,过分的强调智力,往往这种关心形式、关心关系,不能得到正常的维系。但现实生活中常常会给人带来喜悦或烦恼,带来幸福或悲伤,带来顺利或困难,带来成功或失败,无论处于何种境地,人都需要别人给予相应的理解和关心。从这我感悟到了教育的实质,我们的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还有一个我们需要反复拷问自己的问题——“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一个关心自我的人,会珍惜自己的健康,正确地对待生与死,会根据自己的才能认真选择一份自己喜欢的事业,并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娱乐和劳动在他的眼里没有太多的区别,因为它们都会带来满足感和快乐。

    一个关心身边人的人,会更好地处理他与夫(或妻)、朋友、同事和邻居、父母和师长的关系,敏感地感受来自他人的关心,同时也能真诚地去关心别人。如果学会了关心,那么即使面对竞争,也会有一份健康而有益的心态。

    一个关心陌生者和远离自己人的人,会了解战争带给人类的巨大灾难,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强加于人,尊重他人的生活。

    一个关心动植物和地球的人,就会节制自己亲近

和爱惜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与人类的伙伴更好地相处。

    一个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的人,他会学会制造、修理和维护自己的物品,只有这样才能学会欣赏奇妙的技术和物质世界。在散发着檀香味的书架前,舒适地躺在杉木的摇椅上保持内心的一种安宁和平静。

    一个关心知识的人,学会认识了自己的潜力,发现知识在生活中的奇妙作用,发现了知识的本质和美,他就会用其一生来追求更多的知识和学问,为人类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并在这一过程中享受到无限的幸福。

    这样的人才是我们的教育真正需要培养的人,诺丁斯认为教育没有最后的产品——没有什

么人接受教育后能够成为完美的人。但是,教育会培养出那些向我们展示进步和成长的人,而只有一个学会了关心的人才具有这种进步和成长的张力,才会去追求和实现一生的幸福。以学会关心作为教育目的,我们要培养出更加富有爱心,更加慷慨,更加开放,更加智慧,更加善良的学生,而不是更会学习,更会考试,知识更渊博的学生。

    看了整本书我觉得深有感触.对于那些孩子,我们希望保全他们的生命,哺育他们成长,以可接受的理想来引导和教导他们.但是如果我们真正爱孩子,我们就要不仅要尊重孩子们所显示的各种才能以及他们后来所从事的各种职业,我们还要深切的关心他们,引导他们,让他们学会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一切应当关心的。

    这使我想到了我们自己,作为老师,对学生

的关心爱护不是无度的纵容,不是华丽漂亮的言辞,也不是虚无缥缈的承诺,更不是物质的给予,而应是发自内心地着眼于学生健康成长,培育学生健全人格的目标之上。作为教师,首先必须有一颗爱生之心,用爱心来教育学生,学生才有可能拥有一颗爱心,从老师的身上,学生就能学到人性的光辉,感受到关心的力量。

                         

2018年2月

让学生扬起自由思考的风帆 

榆次区五处小学  王平平

寒假读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随笔《谛听教育的春天》一书,感受很深。下面我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体会。

 ”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她吹拂过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它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慧,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谛听教育的春天》,扉页上的这段话让我在思考沉淀之后把眼光转向了教室里的学生们,我要把自己课堂成为学生真正的课堂。我改变思路、模式、策略,践行生本的理念。课前

布置预习,准备工具,引导他们先自己学习,再把困惑带到课堂,上课时我通过个体先学,小组交流,小组登台展示,让他们发现问题,放手让学生学习。无论是学习还是德行表现,都让学生主动了实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哪里来?来自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发现。发现是学生认识的提高,是尝试成功的体验,是克服困难的胜利,是那份如学登山的快乐。我组织班级学生开设了一堂生动的关于“诚信”的主题班会课,由两名负责人将班级同学自由分组,让他们自己搜集资料,根据他们自己的特长去准备。在班会课上,两名主持人表现的很棒,积极鼓励每个组的同学展示自己组的作品,有情景剧表演、游戏体验诚信、讽刺小品、视频展示、校内诚信大比拼等,此次班会改变了传统班会的思想,让同学们自己做主,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参与,也让我对班级同学又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正如你要孩子起床一样,他不起床,是因为没有一件比睡觉更好的事情刺激他。我们用“教”呼唤他们,他们的情绪会更加糟糕。如果我们去春游,就用不着“叫”,他早就醒了。因为这时的秋游比睡觉更能吸引他们,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在我所教的一堂游戏习作中,一上课并没有让同学们直接进入写作中,而是先让他们体验游戏的乐趣,喜欢上这个游戏,然后由同学们分组谈论游戏的过程快乐为学生习作做足了前戏,学生很快就投入到写作之中,写出好多篇精彩文章。

全面依靠学生学生是我们依靠的坚强后盾,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培训。我们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差,但并不是什么都差,要正确的认识他们。在书中,郭教授把生本教育改革比作换引擎的工作非常形象。虽然我对生本教育还是在

学习中,但是看到郭教授的生本课堂的实例,让我看到了老师和学生的角色的真正转变,这种变化正是决定谁是引擎的操作者,教育者要乐意将引擎献给学习者,才能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很多老师并没有在思想上完全将包袱放下,我现在也是这种情况。尽管课堂上教师少讲学生多练,是一种进步,但是还是流于一种形式,教师还是按照自己潜在的设计,默默影响着课堂。例如教某篇文章,老师事先悟到某个道理,总想让学生在分析时也要发现自己悟到的那个道理。这种不彻底的理念只能让课堂变得形式主义十足,作为教师的我们的这种“执著”精神要摒弃。我很惊讶郭教授的观察和总结能力,他经常用一些日常生活中我们能见到的事情上类比教育智慧,比如书中提到的“催熟西瓜”和“大棚蔬菜”,我们教师的作用就是既要帮助他们成长,又不要惊动他,这就是郭老师所说的“随风潜入

夜,润物细无声”吧。实际孩子的成长,就是对教师最大的补偿。杯子装水,原本平常,郭教授却能从中发现智慧。杯子越薄,边薄,装的水越多。边是“体”,装是“用”,而教学的目的如同学生用杯子喝水,老师的教是“体”,学生的学是“用”,边薄水多,就是教少而学多;反过来,教的多,就学的少。老师把一切讲的透彻,学生还学什么呢?所以郭教授认为,教师的角色只是“培根”,知识也好,德行也好,教师只是让它们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接下来就要孩子的感悟。一切要相信学生、高度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

    读了这篇本书,真的获益匪浅。学习生本教育很长一段时间了,一直以来思考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使学生“兴奋地学习”一直保持学习的热情。我一直坚信郭教授一句话“学生的问题找学生来解决”。

以往的教育模式的学生,学习很被动。我以后上课引导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学习中的问题。生本是一种理念,是教育的理想境界,让我们期待教育春天到来的那一天吧!

                        

2018年3月4日

学会关心,需要大学问 

          榆次区五处小学  陈志刚

假期有幸读了美国作家诺丁斯博士的《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一书,让我有了更多的思考。虽然本书的作者诺丁斯博士基于美国的社会背景创作了本书,但是美国当时的教育环境与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又极其相似,所以对于我们重新审视定位和思考教育的本质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尖锐的讲,我们的教育似乎也符合“道德上贫困的教育”,近些年来,社会道德水平的整体滑坡,源于多年来教育在道德上的贫困。人们对生命的冷漠,对社会公平正义的麻木,对职业道德的缺乏尊重,对社会秩序的破坏。那么我们的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缺少了什么?这本书给了我们重新审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启示。

首先,走近作者,我们肃然起敬。

《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的作者是内尔.诺丁斯教授,曾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是美国教育哲学协会和约翰.杜威研究协会前任主席,新泽西州中学数学教研部主任、芝加哥大学杜威实验学校校长。她热爱教育事业,有大量的学术研究成果,她认为教育的目的必须立足于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这意味着是一种彻底的教育改革,即在学校结构、制度和文化上的彻底改变。特别是她认为在这个新时代里面,我们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多,教育的目的越来越不明确,甚至已经形成了教育的经济化,严重左右了人们的视野,学校已变成为个人职业成功和国家经济繁荣服务的工具了,人们已经忘记了教育的目的是多重性的,我们必须要关注人类身心健康和社会发展的正确教育目标。

    在书中,作者内尔.诺丁斯教授引用了大量的前教育专家(特别是杜威)和学者的先进教育

理论来阐述“关心”在现代教育的重要意义,全文221千字,用了12个小章节细细地讲述了我们需要关心的对象,运用关心的方式和关心对社会变化、教育对策的积极影响等等先进的学术观点,借助一些事例具体详细地让读者明确到“学会关心”能创造健康的社会发展和培养有良好社会性的健全的人格的新生力量,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真实,能激起共鸣和系列思考,为此,我们应该向所有有着教育理想追求和对教育事业作出伟大贡献的先行者表示敬意。

其次,学生为什么不爱学习?

书中给出了教育的理想模式:我们希望可以充分重视每一种能力,孩子们可以在我们的帮助下发现并发展他们最有天赋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的能力。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与生俱来的天分和局限,我们的教育却忽视或者是直接漠视了这种与生俱来的天分和局限,我们在面对天赋各异的学生时,使用统一的教材,相同的教学方式,去要

求一个统一的结果。这样的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是冷酷甚至残忍的。一个合乎道德的教育政策应当认同人类兴趣和能力的多样性。

      我们知道我们的教育一定是哪个地方出了问题,所以我们在方法论的指导下不断进行着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尝试。似乎我们忘记了:真正的改革必须从教育目的和目标方面入手,而不应该只在途径方法上小打小闹。是的,也许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太过于专注方法途径,却与我们最终的教育目的背道而驰。结合我们自身的教学工作,我们尝试分组教学,我们设计情景创设,我们鼓励自主探究。其实更加本源的问题,是我们的孔夫子时代就提出的——因材施教。再好的教学方法,都不一定适用于一切学生。所以,这本书也提醒我们,不要过分追求教学手段的先进和多样化,应当更加关注我们的学生个体,关注他们的差异性,并且是我们的教育更加人性化的去尊重和保护这种差异性。也许,关心是我们发

现学生差异性和天赋的前提和切入点。

再次,如何在以“关心”为核心的教育模式下,构建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生活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也是决定学生学习热情的关键因素。因为,任何课程本身都不能自动使孩子们学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师生关系决定孩子们对课程的学习热情。那么,在以“关心”为核心的教育模式下,如何构建师生关系呢?关心学生,是教育者在开展教育行为的前奏。什么是关心,教师该如何去关心学生呢?关心基本上是一种接触,一种交流。当我们真正关心一个人,我就会认真去倾听他、观察他、感受他,愿意接受他传递的一切信息。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关心者,你必须敞开心扉接纳另一个人。同时,我们无需告诫学生去关心,我们只需与学生建立一种关心的关系,从而来演示如何关心。如此,我们既能构建良好的师

生关系,也可以通过这种关心关系的构建,让学生学会如何感受关心,如何付出关心。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又为教师深入的了解学生,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进而展开因材施教,开展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后,用作者的话作为结束语,她认为关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当代教育可以借助关心而重新焕发生机。我们谨记,我们行动,让关心成为真实可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模式,这种感性的教育模式似无形是有形,因为它就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是一种教育思想,我们当将这样的教育信念化作行动力,在教育征途中渗透,培养健康、有能力、有理想、有智慧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而努力。

                        2018年3月1日

《亲子阅读》读后感 

榆次区五处小学  李宁 

  阅读,是一种能给孩子带来无限乐趣的娱乐活动,同时,也是他们获取知识、开阔视野的一种学习方法,阅读习惯是人生最有价值的习惯。

  九月每日睡前固定的一项活动是睡前故事,我给他买的各种图书几乎都是利用睡前的时间看的。白天,一家人各忙各的,晚上下班回家也总是尽可能的陪孩子做游戏、聊天,只有睡前的时间,家里安静,九月和我静静的依偎在一起,和我一起看书,听妈妈讲故事。也只有这个时间,我们一起享受着静谧温馨的时光。我们的睡前故事资料丰富,有童话故事、成语故事、寓言故事、中国儿童百科知识、幼儿画报等,九月最喜

欢的是《西游记系列故事》。

  结合幼儿园举行亲子共读活动,我和九月一起读了《铁杵磨针》、《机智的小白鸽》和《老树搬家》三篇故事。

    《铁杵磨针》是一篇励志故事,透过唐朝诗人李白小时候偶遇磨铁杵的老婆婆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必须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机智的小白鸽》是一篇童话故事,讲了小白鸽怎样机智勇敢的利用老鼠是自己摆脱困境。《老树搬家》则告诉我们要爱护树木、保护环境。

阅读的过程中,九月提出了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读《铁杵磨针》九月并不理解为什么要把铁杵磨成针,为什么不能买一根绣花

针。我只好给他解释,老婆婆想要这样来告诉小李白,这么粗的铁杵都能磨成绣花针,只要坚持做事就必须能做好。

    大人和小孩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得到的结论自然也不一样。和孩子一起读书能较好的理解他的心理活动,能较准确的分析他的思想状态,这对理解孩子思考问题的方法很有用。并且,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面临许多的问题:怎样应对挫折和失败怎样应对胆小和烦恼……这些问题是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都会遇到的,有时做家长的我们,还真不明白就应怎样回答,尤其是应对此刻的孩子,他们有自己的世界,自己的想法,有时还真不明白该如何去教育他才好,而和他一起去读一些他这个年龄段该读的一些书,就会在书中和他一起找到答案,和孩子一起读书还能够与孩子一起享受读书带来的快乐。

亲子阅读,和孩子一齐成长。有书香做伴,生活会多一份乐趣,情感会多一份高尚,人生就会多一份精彩!

                                  

2018年3月1日

《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

                      读书笔记

榆次区五处小学  王冬梅 

任何一个关心孩子的人都有必要读一读由美国斯坦福大学荣誉退休教授内尔·诺丁斯博士写的《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这本书。在书中,内尔·诺丁斯主张对传统学校教育进行彻底改革,学校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建立一个充满关心而不是竞争的环境,对学生的各种兴趣和才能予以开发和培养。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作者给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他认为首先要保全我孩子的生命,希望他们有一个健康并且优雅的身体.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了健康教育体育,

卫生教育,毒品教育以及营养教育.教会孩子学会自我的关心.自我的身体只是一个方面,我们同时也应该注意自我的情感部分、精神部分和智力部分。围绕这一主旨,书中详尽阐述了学校的主要目的是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关心自己,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制造出来的物品,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

现实中,朴实平淡的生活,早已让我们对司空风惯的关心不以为然,不足为奇。但在我读完《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后已经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受。静心来问问自己,什么是幸福的生活?真的是越有权越有钱的人就过得快乐吗?当今,我们要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

    一个认真审视过自己生命生活的人都会发现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如果我想要孩子幸福,幸福的标准是什么?为人母的诺丁斯说,她希望她的孩子一生中免受严重的疾病和伤害,希望他们展示和发展有价值的才能,希望他们成为体面的有爱心的人,希望他们在各自的家庭、职业和社区生活之中获得爱和欣赏。那么,当我们带着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一颗为人父母的敏感心灵来审视我们的教育时,就会疼惜我们的孩子。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的是一个能感受关心并学会关心的人,包括关心自我,关心身边的人,关心陌生者和远离自己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地球,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关心知识。建立良知,学会博爱。其实说白了,爱他人就是爱自己。有舍才有得。这和我们中华上下五千年老祖宗留下的传统美德一点也不相违背。

    一个关心自我的人,会珍惜自己的健康,正确地对待生与死,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才能认真选

择一份自己喜欢的事业,并全情地投入,工作、娱乐和劳动在他们的眼里没有太多的区别,因为它们都会带来满足感和快乐。

一个关心身边人的人,会更好地处理他与夫妻、朋友、同事和邻居、父母和师长的关系,敏感地感受来自他人的关心,同时也能真诚地去关心别人,如果学会了关心,那么即使面对竞争,也会有一份健康而有益的心态。

一个关心知识的人,学会认识了自己的潜力,发现知识在生活中的奇妙作用,发现了知识的本质和美。

    作为教师多年的教学早已深刻的认识到学会关心并不会让学生智力发展或学术进步相抵触,相反,它会为智力和学术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反思我们当前的教育成果,不排除只重知识轻能力的偏重,从而导致“高分低能”的大批量的教育产物,无法适应和找到适合自己岗位和职业的学生大有人在,这造成我们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从而产生负面影响,这让我们无比担忧。反之,这些现象是可以避免的。

千古明训“人之初,性本善”“子不教,父之过”……所以说,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否需要作些调整,有必要去思考去对待,并提出有效的教育对策,让学生在学校里面,得到教师的关心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教师要让学生走进生活,学会懂得感恩。

和谐相处,做一个积极进取的人,在和善的社会中学会共赢。

在当前大形势下,这需要每一个人的真诚与付出,需要学会关心去共营共建。要学会懂得珍惜身边的人;要学会懂得欣赏成长的人;更要学会懂得感谢帮助我们的人。

作为教师,我们谨记,我们行动,让关心成为真实可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模式,这种感性的教育模式似无形更有形,因为它就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是一种教育思想,我们当将这样的教育信念化作行动力,在教育征途中渗透,培养健康、有能力、有理想、有智慧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而努力。

                                 

2018年2月20日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读书笔记

榆次区五处小学  刘霞 

怎么上课,学生才会喜欢?这是每个教师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学识渊博,学生喜欢;生动形象,学生喜欢;思维缜密,学生喜欢;亲切自然,学生喜欢;幽默风趣,学生喜欢;宽容尊重,学生喜欢。说起来,先是这本书的标题吸引了我——让学生喜欢我和我的课。

书中魏勇老师认为,能够在课堂上给学生惊喜。这个“惊喜”,魏老师解释为:课堂上常常会有出乎学生意料的,又能让学生感觉很有收获的一些东西,他可能想到了但是他没有我们课堂上所提供的东西那么深刻,于是他成长了,他变深刻了,对他来说有惊喜。还有一种情况,就是

他压根就没想到,结果老师给了一个他前所未有的想法、观念,或者挖掘了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一个想法、观念,而且这个想法和观念有相当的合理性和说服力。魏老师总结为,课堂就是老师和学生一块儿做的一次精神旅游或精神探险。

给学生惊喜的课有什么特点呢?魏老师归纳有三点:课程具有一定的“侵略性”,即让学生感到震撼;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颠覆性,即用不同的史料,从不同的角度对一些历史内容的甄别;课堂对话具有一定的“侵略性”,和学生对话,不断地让问题深入,一直到无路可逃。

要想上出学生喜欢的课,老师先要成为好老师。尽管好老师的标准难有统一的标准,但总会有一个共性。就是要始终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来看待教学教育。

魏老师说,做老师其实不难,只要你不忘记自己当学生时对老师的希望和要求,当时你希望老师怎样做,今天你就怎样做。当学生时不喜欢老师满堂灌,你现在就不要这样做;当学生时喜欢辩论,你现在就这样做。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魏老师逐渐发现了一个道理,就是想要学生喜欢听自己的课,自己就必须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来跟学生对话。也就是说,要在书本世界和学生的经验世界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他举例说明,历史课讲宗法制,西周时期的宗法制距今三千多年了,如何让三千多年前的一个制度被今天的学生充分理解呢?魏老师用“中国人的姓名和西方人的姓名有什么区别”作为桥梁,一步步引导学生分析,直至理解。

    在我看来,一个有经验的老师,应该能屈能伸,需要时可以是充满激情的演说家,也可以是默默无语的观众;必要时可以走到台前,也可以隐于幕后,一切以为学生提供最恰当的教育服务为中心。虽然这个“有经验的老师”与我之间的距离尚不可知,不过,读过之后,自己就会更专注于平衡好“把课堂交给学生”与“老师做好引导者”这两方面,只为了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成效。

无论是哪个学科,如果借助“桥梁”把书本世界和学生的经验世界打通,那么,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把教育教学当中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素养。

成为好老师,要以真实的自我跟学生相处。

打破在学生面前“完美无缺”的角色,用真实的心灵,用真实的面目和学生相处。

成为好老师,还要重新定义教师角色。

信息时代,教师不仅仅是掌握传道、授业、解惑者,还应是策划学习的主持人。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独霸知识”“独霸课堂”扮演领航员及舵手的角色,更大程度地像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去策划学习活动,把自己所掌握的学习资源,如网路资源、图书资源、学生自己的资源等,整合在一块儿,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尤其是顺应学生自己的好奇心和天性的方式高效率地来学习。

    因此,我要感谢这本鲜活且有个性的书,就像与其长谈,说到尽兴时微笑,说到激动时严

肃,将自己对教学,对学生的爱全副投入到思辨中去了。激起我认真反思已有的,认清未有的,向自己打开诸如“致广大”这类同样重要的教育思想。相信这本书中所述种种,会是我未来教学实践的一种鞭策,不忘“致广大而尽精微”,这条长路的彼端会是我教学理想的实现——怎么上课,学生都喜欢。

                                  

2018年3月

小学体育读书心得体会

 

榆次区五处小学  杨星军

为充分调动学生个体积极性,树立其自信力,必须按一定方式在学生中进行分层教学,体育教学中“吃不饱”“吃不了”是通病。按其能力素质不同我们可以将其进行分层教学,这其实也是农村小学体育教学之必然趋势。我们可以看到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长期积弊之所在。而分层教学的意义所在也正是为更好地达到教师教学的终期目标: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与培养学生自身在体育学习中得到创新思维与能力。

    必须借助于体育的人格教育力量,培养学生创新之品格。

教师可以结合讲解教材中的集体项目内容如球类项目、接力赛等,向学生强调集体配合的重要性,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观念和集体主义教育,同时,让学生在战术配合的练习中体会集体主义的精髓和集体协作的力量;在耐久跑、障碍跑教学中,培养学生坚韧之毅力,不畏艰难之勇气,勇于拼搏之精神。继而教育引导学生懂得无论学习、工作都需要具备这些意志与品质。从而使学生更深层次地领会到这一些,才会勇往直前,不断进步,为自己、为集体,智慧的火种从此埋下。

    必须改革现有体育教学模式,释放学生,还他们以自由的空间,培养其创新精神。

    传统体育教学的“讲解→示范→分组练习→巡回指导→终结评价的模式已是昨日黄。那

那种以教材为中心,力求把学生加工成“标准件”的教学,必然在组织教法中忽视学法、学生个性差异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与当今所倡导之“素质创新教育”大相径庭。美国学者罗杰斯认为:“当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向,参与发现自己的学习资源,阐述自己的问题,决定自己的行动线,自己承担选择后果时”“就最大程度上”“表明这类参与学习比消积听从教师学习有效得多。

    要有创新思维的学生,必须先有具有创造能力型的教师。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与全面推行,作为培养体育创新能力学生的教师也应面临着重新学习进修的必要。“给学生一杯,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是一个恒古不变的真理。目前的体育教学要求我们的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培养学生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竞争能力)

学会学习方法为主;要求体育教学要和健身教育结合起来,和学科联系起来,更多地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与兴趣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为学生终生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的大环境下,没有创新能力型的教师怎么能行。

让天下所有关心子女健康成长父母,让天下所有着力学生个性能力发展的老师,都来关心孩子的教育,关注他们的创新思维与能力,让他们在自我的学习中不断求新、求进、求发展。

                     

2018年3月1日

读《黄洲中的苏东坡》有感 

榆次区五处小学  姚蕾

    褚红色的陡峭石坡,直逼浩荡东去的大江。坡上有险道可以攀登俯橄,江面有小船可供荡桨仰望,地方不大一俯一仰之间就有了气势。有了伟大与渺小的比照,有视觉空间的变勃与倒错,因此也就有了冥思的相对空间价值,客观的景物只是提供一种审美的角度与可能,美丽的黄洲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洲的自然景物注入意味,而正是这种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了美。因此不好说苏东坡不仅是自然美的发现者,而是黄洲自然美的确定者与构建者。 

    但是事情的复杂性在于自然美也可以倒过来

对人进行确定与构建,苏东坡成全了黄洲,黄洲也成全了苏东坡,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承的关系,因此苏东坡写于黄洲的那些杰作,即宣告了黄洲进入了新美学等级,也宣告苏东坡进入了新美学等级。两方面一起提升谁也离不开谁。然而遭了陷害的苏东坡,数着妄图的小人们,他似乎领略到了一组有可能超越一种伪语论,我们也领略一组可能超越时空的文化群体的典型,事后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变得唐突,冒出一种一种宏大的奇迹,让世界大吃一惊。他的这种自省不是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解剖,目的是想找回真正的自己,他无情剥除了自己每一点异己的成份,哪怕这些成份曾为他带来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与空灵。然而成熟是一种明亮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

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俐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溪流汇成了智慧之湖。

    苏东坡影响了黄洲,黄洲给了苏东坡信心和力量。

                         

2018年3月4日

 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有感 

榆次区五处小学  李志

      我利用假期时间拜读了教育专著《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教育专著。通过读书让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读这些教育专著时,我边看边与自己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感触之一: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行动改变命运”。二是用思想陶

冶学生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感触之二: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宽容意味着承认儿童的差异,承认儿童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

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感触之三:注重教师的师德修养

师德是教师之魂,完善的思想道德修是驱使教师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教育作贡献的动力。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生式的教师”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与学生的对立关系,教师的作用不再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使用,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教师既是学生的伙伴,又是教学的组织者,诱导者,促进者;教师是“学生式的教师”,学生是“教师式的学生”,相互影响相互探究,相互学习,共同发展。课堂上,不仅仅学

习书本上前人创造的知识,也学习师生共同探究,发展,创新的新知识,使学生的认知解决,实用,贴近。教师要学会合作,要善于向别人学习,要学会支持,教师要善于运用支持的策略,使儿童获得更多的探究机会。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让我们携手,更加努力,更加勤奋,充满了爱,充满了知识,充满了对工作的满腔热忱,无愧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做新时代的好教师。

感触之四:做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教育家和教书匠,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教育家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他们以不教之本为基本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追求的

是一种充满灵性与智慧的教育教学。而教书匠往往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灌输作为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的教育教学手段。接受教育的时间越长,却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单一,视角更加狭窄,更加缺乏想象力,更加不自信,这难道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吗?我们该如何保护儿童的想象力与好奇心呢?我想,或许我们会从中获得一些启示。我觉得像这样的教育才称得上是让人终身受惠的教育。其实这种教育也在进行灌输,但它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它充满着灵性与智慧,能给每个孩子以深深的心灵震撼,又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给每个孩子树立起远大而切实可行的目标。“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教师,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教师,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教师与一个教了一年却又重复了一辈子的教师,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因此,作为一个教师,我觉得应该具有不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做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千万不要成为一个高高在上的教书匠。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到自己过去似乎都在沉睡之中,而这本书一下子就把我唤醒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没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也不可能有优质的教育。为了未来的教育,我们这些做教师的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也许我们离人们心中的理想教师还有一段距离,但我们有决心更有信心将这段距离逐渐缩短。我深信:“教育的理想会奏响新世纪中华民族的英雄乐章,理想的教育会开创新世纪中国文明的灿烂辉煌!”

                         

2018年3月1日

读《窗前的小豆豆》有感 

榆次区五处小学  张珺 

      这个寒假,我看了《窗边的小豆豆》。主要写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          

作者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指导下,让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

    这本书使我理解到小林先生的用心良苦,就拿作者来说吧,小林先生不停地对作者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这句话一直鼓舞着作者,一直支持着作者。如果作者不进巴学园,不碰见小

林校长的话,无论作者做任何事,都会被说成坏孩子,自己觉得自己是个不好的孩子,不知道怎么办才能让老师说自己好。我觉得这位小林校长十分了解做为一个孩子的心理,还会帮助孩子去掉自卑心。

我觉得,《窗边的小豆豆》是一部非常好的教育书本,给家长看,会让家长知道,现在孩子的压力是非常大的。让教师看,会学到新的教育方式。所以说,校长先生真的让人敬佩,而小豆豆的巴学园也是让人羡慕的。我喜欢小豆豆,我更喜欢巴学园,如果我能成为巴学园里那样的老师,那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2018年3月

《好家长成就好孩子》读书笔记 

榆次区五处小学  乔鹏 

     《好家长成就好孩子》把心理学、心灵成长学等许多理论和方法与亲子教育融为一体,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亲子教育进行了诠释。不仅让家长懂得了教育方法,更明白了这些方法后面的道理,并以过12关的形式,通过一环扣一环的有体验、有互动、有练习的过关训练,来帮助家长塑造自己的角色、开发孩子的生命潜能、保持孩子良好的生命状态、寻找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植入积极正面的自我意向。让家长在生动有趣的体验、互动和练习的过程中,从潜意识去修改不良的习惯,建立正确的信念找到成为一个“合格家长”的模式和感受。这样不仅事半功倍,而且使家长过去在亲子教育中遇到的一些难题变得迎

而解,确保了家长与孩子的共同成长。

    在《好家长成就好孩子》一书的第十一关:“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就是介绍了在亲子关系的形成中,父母应学会如何去爱孩子。在“亲爱的,你可以帮我吗?”这一章节中说,和孩子的相处中,并不是要求家长一定要一味的付出。真正的亲情应该父母和孩子之间相互的理解和支持,相互的关心和珍爱。因此,从小培养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意识,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需要的价值,也是很重要的一课。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可以从这几方面尝试:给予孩子责任,尤其是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言行、对自己需要完成的事情负责任;给孩子贡献的机会,让他们更懂得付出爱心、懂得珍惜和感恩;接受孩子的建议,让孩子成为这个家庭真正的主人,形成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这种氛围会让孩子更容易承担起他应该承担的责任;鼓励孩子自己做决定,在实践

中自己去获得经验和教训,这也是培养他们解决问题能力的好时机;接纳孩子的过失,虽然这种接纳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这是值得的;重视孩子努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付出了努力,家长就一定要给予肯定。

    著名教育家茨格拉夫人说:“必须教育孩子懂得他们不同的一举一动能产生不同的后果,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一定会学得很有责任感的。” 只有让孩子懂得自己的行为将会产生什么后果,他才会对自己的行为去负责任。在现实生活中,家长要试着把孩子生活中的每一项责任都放到孩子的身上,让孩子自己承担。比如,当我的女儿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会说说:“这是你自己选择的,你想想为什么会这样?”而不是对孩子说:“你已经努力了,是妈妈没有帮助你。”虽然只是一句话,却反映出了观念的不同。如果家长无意中帮助孩子推卸了责任,孩子

将会认为自己无须承担责任,这对他以后的人生道路是很不利的。

因此,作为家长要让孩子意识到被需要,这是培养孩子责任心的关键;还要给孩子提供更多贡献、建议、决定、努力的机会,这样孩子的责任心也就会随之提高。让我们用好这本书,用书中的理论来教育我们的孩子,使我们成为合格的家长。

                             

2018年3月

读《论语》的点滴体会 

榆次区五处小学  齐鹏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句。前一句:几个人在一起,那么,他们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后一句告诉我们:聪敏而一则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我的人请教为羞耻。这两句话虽是说:出自2000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天对我们的学习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不怕犯错误,只要勇于改正就好。孔子就常坦言自我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弟子;言行不当的时候,一经别人指出,他就会立即道歉并改正。他的弟子子贡就感慨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是说教师对自我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知疲倦。《论语》引孔子的话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去尔已矣。”他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样敢当!我只但是学习和工作从不厌倦,教诲学生总不知疲倦,那是能够这样说的。

    在《论语》里对以前犯过错误的少年,孔子表现出宽宏的胸怀。他说:“人洁以进,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意思是说人家已经去掉了污点而进步,就要赞许他的洁净,对他的过去就不应抓住不放。我想,如果将孔门的七十二贤三千弟子看成是棵棵树苗的话,那孔子就是肥沃的土壤,他们共同营造了一片生命的绿洲,两千多年来,这一片绿洲一向点缀装扮着华夏大地。

    孔子认为,学习务必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

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

通过学习《论语》,我懂得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更让我明白了关于学习和读书的方法、态度,真是得益非浅!

                       

2018年3月

读《三国演义》心得 

榆次区五处小学  严慧艳 

     《三国演义》在我国是尽人皆知的作品。随便找来一个人也能说出些道道来。

“温酒斩华雄”、“赤壁之战”、“空城计”等。我看时不禁拍案叫绝。仰慕关羽的神勇,钦佩诸葛亮的机智。可情节太好,看着看着就变了滋味。太玄了吧?先说“温酒斩华雄”,别人迎战华雄都被斩了,关羽师出何处?哪儿来的绝世武功,帐中人一听到账外鼓声震震就瞧见华雄人头。关羽真是天神下凡,厉害到超声速了。再说“赤壁之战”,此战的关键所在便是孔明借东风。大冬天的,只见孔明披头散发,口念咒语,站在七星台上一阵作法,便挂起了东南风。古人迷信也不能把诸葛亮神话成这样,让人

想起《西游记》里的妖怪道士,着实破坏孔明在人民心中的英武形象。其次便是“空城计”了。这一战绝了。深刻地表现了孔明在敌方心目中不可比拟的伟岸形象。“忽然飞马来报: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蜂拥而来,此时孔明身边也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吓得失魂落魄。孔明此时不慌不忙地传令下去:大门四开,禁止喧哗和出入。自个儿在那儿笑容可掬地焚香弹琴。想必那琴声必定悠扬得很,把司马懿这元大将骗得撤军。这司马家人才辈出,这司马懿怎么就不懂兵法。不进城来个擒贼先擒王不成么?能清楚地看到孔明弹琴的样子想必离的不远,拿弓箭射下他不久军心大乱势如破竹了么。就算这想不到,你那十五万大军吃干饭的么。在那城池周围困他个把月,没粮草供给,城里人哪会不出。再说了,这打仗的年头,大伙儿洒扫什么城门啊?叫我看来,这孔明的戏也太假了。若不是要把他这个读者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再塑造得高大些,就是那司

马懿太傻了。后来看《品三国》才得知。原来这空城计根本不是孔明的计谋。全是他晋朝的粉丝郭冲先生感觉大家对他的崇拜还不够,就替他打了这场流传千古的仗。事实上,司马懿那会儿在很远的地方做都督,哪能分身率15万大军来打他?

    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三种面目。一是“历史形象”,就是史学家主张的样子。二是“文学形象,就是文学家主张的样子。三是“明间形象”,就是老百姓心目中的样子。每个人对这段历史都有自己的谱。于是几千年下来便越来越邪乎。文学作品的感染力是超过史学着作的。于是《三国演义》不是真的三国,但人们就是爱看,并百看不厌。话说回来,咱不用把三国了解得很透彻。坚持心目中的人物形象,爱听戏的照旧,说书的仍靠这谋生计。毕竟历史已经过去,把搞明白玄乎历史的时间拿来创造新的历史不是更好么?

让读书成就精彩的教育人生

 

20世纪80年代,中国教育界因邵道生的《学会生存》的出版而流行“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教育宣言;20世纪90年代,中国教育界因美国学者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的出版而流行“学习型组织”的教育理念。作为学校,本身应该成为学习型组织;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倡导者、践行者。

在世人看来,我们教师应该以完美的人格表率群伦,以卓越的智慧点醒顽童,以渊博的知识启迪学生。列夫·托尔斯泰也说,“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精神成长的引路人是教师,教师是塑造学生的心灵的,“己不正焉能正人”?教师是传承人类文明的,肚里没有几滴水,怎么去“传道、受业、解惑”?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时时作好两个准备,一个是精神准备:修养,一个是知识准备:学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个学科老师。”作为教育者,必须加强师德修养。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特级教师王栋生曾感慨地说:“教师的个人修养直接作用于学生,不读书的老师怎么教得好新时代的学生?”一个身上没有书卷气的老师拿什么来感染学生,一个精神上已经沦落为乞丐的人拿什么来给予学生?明代于谦有诗云:“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中全无一点尘。”在物欲横流、喧嚣浮躁的社会里,读书可以让我们教师在清贫与劳累中,保持心灵的宁静、思想的纯洁、心里的敞亮与精神的崇高。肖川先生深有感触地说:“一个教师,其实也是社会舞台上的一个‘角色’,他在讲台上讲课,更是在社会舞台上‘做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在向学生乃至社会展示着自己的人格品位。”(引自《教育的理想与信念》P129)

    作为学科老师,必须厚实自己的学养。扎实的学科理论与知识,丰富的专业技能与讲授艺术,可以牢实我们立足讲台的根基。宋代苏轼在《和董传留别》中写道:“粗缯大布裹生涯,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养气,底气生灵气,灵气生精彩,读书让我们拥有了“本钱”。当然,在学科领域,最好读大师名家的专业理论与课案实录。有一种说法,“小和尚跟着老和尚,一辈子还是和尚;小和尚跟着如来,可能会成佛。”读大师名家的书,就是请他们倾情指点,站在他们的肩上,就看得远,成长得快。重庆名师、特级教师朱福荣,几年的阅读量达300多万字,记下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整理出50多万字的文摘卡片(摘自《派往明天的教师》P125)。“厚积方能薄发”,通过读书不断积累,才有一堂堂精彩的课,才有一篇篇睿智的文章。英国当代著名的教育理论家、西方分析教育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瑞查德·斯坦尼·彼特斯认为:“教师是传递社会文化的中介人,是文化的

权威,教师必须发挥教导者和榜样的作用。”作为“文化的权威”的教师,必须是一位知识渊博、学养深厚、在自己的学科领域敢说“不”的人。

   教师的修养与学养从那里来?从书本中来,因为教师应该算得上是个读书人,而真正的读书人,在语言学家吕淑湘眼里是要读三类书的,第一类:有关自己专业的书;第二类:与专业有关的其它门类的书;第三类:做一个现代中国人的必读之书(摘自《吕淑湘闲话读书人》。吕老认为,少一类,便不能称为“读书人”。为了教育事业,也为了自己的事业的更精彩,请捧起书本吧!

      此文转自红雨书生的博客以此作为后记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