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城市传播治理研究动态 22年6月刊

研究动态

城市传播与治理

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 编

总14期

2022年6月刊

06

目录
CONTENTS

01
04
05
06
07
08
09
11
12
13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生活在“码之城”:疫情下的社会机制再造                   
激活造血机能:媒体生态平台构建的现实困境与突破         
广东:“人民党建云”智慧党建平台将亮相“粤有数”交流会
浙江:推出首个数字文化国潮产品“谷小雨”
云南沧源:智慧广电固边工程实施的沧源样本
湖北宜昌:加强城市品牌塑造与传播
山东青岛:“青岛品牌日”正式设立,品牌引领城市经济站上新起点
湖北当阳:“长坂雄风 信义当阳”城市品牌发布
北京:响应率100%,接诉即办何以成超大城市治理样板
无锡:从“治理”到“智理”,用数字技术“把脉”城市精细化治理
柯曲镇:以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
南丰:打造数字乡村 赋能乡村振兴
北京市文旅局推出“云游·数字服务
《北京市数字消费能级提升工作方案》发布
依托数字技术,大运河5A景区将再现“舳舻蔽日”
“云游长城”上线,毫米级高精度数字还原长城
诺里奇如何成为故事之城
城市品牌建设和营销要点

前沿视点

城市文化传播发展动态

城市治理发展动态

北京城市文化

国际城市文化建设动态

生活在“码之城”:
疫情下的社会机制再造

二维码数字技术与城市的深度嵌合,在“媒体城市”的演变进程中显示出一种新的形态——“码之城”。
近年来数字技术同人类生物世界的高度融合与新型互动,各种开创性实践无不是以打通线上线下为基点,撬动原有的社会基础与系统,探索媒介与人、社会的新型接合机制。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世界范围内的人体接触和移动限制,偶发性地造成了数字媒介再造社会机制的动能大爆发。这种非常时期的社会实践,推动二维码这个看似简单的技术整合各种社会系统,一时成为社会运转的中枢端口。现今的城市生活中,二维码已经成为最普遍的数字技术应用,实质是社会系统的重组与再造,以及人类存在方式的变迁。

本文作者系复旦大学孙玮教授及其团队,刊载于《探索与争鸣》2021年第8期,原标题为《“码之城”:人与技术机器系统的共创生》。本文以健康码数字技术应用下发展出的“码之城”为基础,讨论了其中人与技术关系反转(人成为技术的延伸)和“码之城”共创生的系统形态,深刻阐述了健康码技术发展中催生的社会机制再造。本文认为人类与技术机器的共生互动应成为未来的普遍性趋势。

“码之城”:“媒体城市”的新形态

人与技术关系反转:人体作为数据技术的延伸

二维码在形式上即与那些典型意义上的媒介迥然不同,就具体使用而言,“扫描”才是二维码正确的打开方式,是专属于机器的。这意味着这种媒介方式不再局限于和人类感官的接合。人们凭借手机这样的电子器官,才能识别二维码,这正是技术将人作为自身延伸的绝妙体现——在二维码系统中,人高度附属于技术系统,呈现为机器的数据物。
雄安新区“每一棵树都有二维码”属于非常典型的数字时代话语,呈现了建设智慧城市、数字城市的必由之路:城市的一切必须数据化,如此才能织就覆盖整个城市空间并接入各个社会系统的数据之网,以其作为智慧城市的基础性设施,驱动城市系统的运作。

01              前沿视点

“码”具有以下技术特点及媒介特性:其一,人与物都数据化,可被机器全面读取;其二,抽象和分类生成信息进行管理和控制;其三,一切以复杂的方式动态互联。这些技术特点和运作方式,使得二维码支撑的城市与以往形态截然不同,这突出地表现为二维码与空间的独特连接方式:它通过连接数据化的人与物,实现了虚拟空间和实体空间随时随地的穿梭与融合,不断生成、转换着形形色色的城市空间,由此嵌入各种社会系统,形成一种新型社会运作机制。
  数字仿生的二维码机制城市系统中,人成为数字技术的延伸。所谓“人是技术的延伸”,可以理解为:在人与机器的关系中,早期“器械适应于有机体”的状况,正在转变为“机器本身正变得有机化”。技术机器系统由此得以将人吸纳进自身的有机性中,人与技术的关系面临转折点。

前沿视点

02

突破表征论:
从自创生到共创生的媒介系统

健康码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为应对春节后复工潮而出现的。早期的健康码只是搜集和汇总人员信息的方式之一,尚不能被视为一种媒介系统。紧接着,健康码的颜色分类直接影响到持有者是否可以自由流动。
健康码从最初简单的电子信息记录,转变为中介和转换各种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媒介系统。这个系统处于一个动态过程中,健康码的每一次使用,都和特定时空的人相关联。健康码呈现出“自创生”系统的明显特征,并无固定的先天性界域,它的运转及有效性,正在于持续的数据流转换。每一次数据信息的输入或输出,都孕育了新的系统状态,延展着系统的边界。
而另一方面,健康码已经超越了机器自创生系统。这集中表现在,人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被编织到这个系统里。首先,人及相关信息必须被数据化;其次,肉身主体在城市空间的各种场景中,凭借所持手机健康码通过机器(二维码)或人设置的接口,从而跨越某个实体空间边界(当然也可能受阻);再次,每个个体即时即地的扫码信息,或者仅仅是被动地留下的电子痕迹,又回馈到系统中,成为新的数据输入,引发系统的重新集合及下一轮线下行动。如此循环往复,通过数据化的集合,将作为生物有机系统的人与技术机器系统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人与技术机器系统“共创生”的崭新状态。这种状态对媒介表征论形成了颠覆性的冲击。

前沿视点

03

健康码作为二维码的极致形态,不仅仅把活生生的人吸纳进系统,而且系统的输出直接规约着人的活生生的现实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讲,二维码是机器自创生和人类自创生系统的进一步融合,可称为“共创生”系统,机器和人的集合由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如果说自创生系统论强调的是一个系统自我生成的能力,有机体的人、具备有机形式的技术机器系统,都可视为自创生的;那么共创生系统则展示了数字技术的最新进展:打破自创生系统的自我封闭性,将多个自创生系统融合为一种新型系统。从自创生到共创生的演进,体现出生物有机人与技术机器系统的深度融合,由此,媒介的意义从再现、建构现实,拓展到直接驱动实在的生成。

结语:人与技术的共生互动

人作为生物的自创生系统和技术机器的自创生系统融合,形成一个共生系统——“码之城”,它持续性地孕育着自己的组织和边界。上述两个系统在城市运作层面的互嵌,标志着人与机器的结合正在迈向一个新阶段。
人与技术机器系统的共创生,带来了人类社会的重大变革,由此激发的动能不可限量。数字技术嵌入城市,大数据运作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理性的操控,也蕴含着广大市民进行多样化城市实践的可能。实践的城市、感官的城市,构成了数据之城的另一个侧面,从而构成了城市异质性的平衡张力。
可以看到,中国的数字城市实践正在展现乃至超越思想家们的理论畅想。当前的实践表明,简单将人视为宇宙的主宰,或认为其将沦为机器的奴隶,恐怕都是极端化的思维。人类与技术机器的共生互动,才应成为未来数字技术与人类文明发展的普遍性趋势。

【下篇文章提前看】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曾祥敏携博士生杨丽萍发表《激活造血机能:媒体生态平台构建的现实困境与突破》,原载于《青年记者》2022年第10期,以下为“广电独家”公众号所整理的文章要点内容:

媒体融合时代,主流媒体的事业单位属性与企业化管理之间的矛盾张力更加凸显。这一方面体现在传统的广告收入已经难以支撑媒体的茁壮发展,而国有媒体的新闻采编业务不被允许引入非公资本。由于体制限制,融资范围受限,而资本支撑又是新平台得以在发展之初脱颖而出的关键。一位省媒工作者形象地描述了主流媒体的经营发展困境,“做新媒体的资金投入就像一个无底洞,我们拼不过互联网公司,而互联网公司往往也不是依靠旗下的新闻产品实现盈利”。
另一方面,相较于腾讯、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公司,部分主流媒体的产业经营和运营管理的理念仍较为滞后。现阶段,制度和理念是主流媒体产业经营的两大难题。在制度层面,“一元体制二元运作”的体制机制没有理顺。就广电媒体而言,治理模式落后、营运方式老旧,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缺乏健全的财务、投资和内部管理、激励约束制度等,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原因。而在理念层面,许多媒体在多元化经营和产业链开发方面的创新意识不够,在投融资运作方面也较为保守僵化,使得主流媒体在与市场化媒体的竞争中难免捉襟见肘。
媒体融合也带来了主流媒体产业经营的发展机遇。在政策层面,2020年《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从政策层面,对媒体深度融合的资金来源进行了“固本培元、守正创新”的双重指引:一方面,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强化资金保障”,支持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另一方面,指出“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增强主流媒体的市场竞争意识和能力,探索建立‘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运营模式,创新媒体投融资政策,增强自我造血机能”。
同时,媒体融合发展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原先不同层级媒体产业经营之间的“伞形竞争结构”。省市县级媒体通过产业化经营和平台、账号运营,可能突破原有的覆盖范围,达到内容乃至品牌“出圈”的效果。
采用SWOT分析框架,对融合时代下主流媒体的产业化经营进行系统性的战略评估,可以总结得出我国主流媒体产业经营的四重战略:(1)利用机会优势(OS):争取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进一步深耕优质内容产出;在体制、品牌等优势下,加强优质人才引进。(2)改进机会劣势(OW):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开展多元化经营,创新投融资渠道;尝试打造IP记者、账号,增强用户黏性,扩大内容覆盖面;引进年轻创意人才,加强产品运维推广。(3)监视优势威胁(ST):检测具有良好口碑的自媒体品牌,把握用户兴趣风向,跟进主流媒体品牌、工作室建设。(4)消除威胁劣势(TW):在自主技术开发条件不足时,联合商业平台进行多元新闻产品服务的开发。

媒体生态平台构建的现实困境与突破

前沿视点

04

广东:“人民党建云”智慧党建平台
将亮相“粤有数”交流会

近日,从2022“粤有数”新技术治理交流会LOGO发布暨“元宇宙与智慧文旅”专家座谈会上获悉,“粤有数”18个优秀案例将亮相7月15日举行的“粤有数”交流会。其中,“人民党建云”智慧党建平台作为新技术治理最佳案例将分享党建引领与新技术新应用的优秀经验。
据了解,“粤有数”系列活动由中国体改会互联网与新经济专业委员会、广州南方学院(原中山大学南方学院)、中山大学MPA校友会数字化专委会联合发起,案例征集开始于2021年10月,在100多个候选案例中经线上评审、实地调研、打分复核等流程,18个优秀案例脱颖而出,活动得到了各界、各部门的广泛支持。
“人民党建云”是由人民网自主开发运营的、国内最早的专业化智慧党建平台,始终为党中央党建工作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提供优质党建服务。2021年10月,“人民党建云”2.0版本改版上线,定位于人民网党建服务频道,成为集“权威党建资讯汇聚、党建创新工作展示、智慧党建解决方案打造”于一体的国内首个全场景、SaaS化党建云平台。
“人民党建云”智慧党建平台具备权威大数据、多功能一体化系统集成、党务工作标准化科学化、灵活的线上线下和党务业务“互联互通”等特点,为基层党建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促进了“指尖上的党建”。激发基层党建积极性,提升党建价值,促进持续不断的党建创新,使百年大党永葆青春。
“粤有数”18个优秀案例涵盖在党建引领与新技术新应用、数字政府与治理现代化、数字三农与乡村振兴、数字经济与产业创新、舆情引导网络问政与数字社会建设等5个领域优秀经验,旨在通过新技术治理的先进案例,推动公共治理的现代化,助力造福人民群众美好生活。(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2022.6.27)

02    城市文化传播发展动态

城市文化传播发展动态

06

浙江:推出首个数字文化国潮产品“谷小雨”

近日,浙江卫视倾力打造的“首位数字化宋韵推广人”——谷小雨正式登场。浙江卫视赋予“数字人”历史的纵深感和宋韵之魂,并利用“数字人”的交互能力、演绎能力,打通传统文化的现实和虚拟界限,尽显电视美学之道,创新弘扬传统文化。
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度发展,AI技术的不断成熟,“数字人”不再局限于网络平台,而是走进了各大卫视荧幕,北京广播电视台的手语播报数字人助力冬奥赛事直播、广东广播电视台也打造了首个粤语虚拟偶像……数字人的身份愈加多元,赛道也不断细分。近日,在浙江卫视的音乐励志节目《天赐的声音》收官一期中,“首位数字化宋韵推广人”——谷小雨作为惊喜嘉宾,正式登场。谷小雨与浙派古琴传承人徐君越以及一位音乐合伙人,共同演绎了由宋词改编而来的经典歌曲《但愿人长久》。

立足地缘优势 宋韵文化具象化

作为由浙江省委宣传部指导、浙江广电集团浙江卫视与腾讯互娱知几联合打造的数字人,谷小雨是国内首个在广电AR实时舞台实现实时渲染的超过200万面数的高精度写实虚拟人。浙江卫视立足地缘优势,结合宋韵文化的江南气派,打造浙江地域特色的文化标识,通过把宋韵元素与新媒介、新技术、新应用融合,创新性地打造出一个有形的形象,让宋韵文化人格化、具象化,巧妙而有力地链接历史与当下。

数字技术加持 为文化创新赋能

借助数字技术的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特点,谷小雨成为彰显文化自信、增进文化认同、唤起文化共鸣的情感媒介。谷小雨未来还将频繁“现身”浙江卫视各大节目中。浙江卫视后续还会筹建数字虚拟技术实验室,探索数字人更多元的应用场景。如联动浙江省内各大博物馆进行文化展览;打造“我有一个虚拟人朋友”的学生第二课堂等。

年轻国潮之力 助推“美好中国”品牌战略

谷小雨作为浙江卫视首个数字文化国潮产品,深层契合了浙江卫视“美好中国”品牌战略的方向。自品牌战略升级以来,浙江卫视从顶层设计着手,以更富时代朝气、更具人文标识、更显平台温度的崭新形象,肩负起“重要窗口”的主流使命。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浙江卫视立体开发宋韵文化“富矿”,将宋韵元素融入综艺晚会、纪录片、短视频等节目形式,以接地气、有温度、有内涵的节目矩阵,探寻高质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
与此同时,浙江卫视推出谷小雨,既是在向传统文化靠近,也是在向年轻人群看齐。在数字化和宋韵文化的双重加持下,谷小雨以“新型文化传播者”的形象,跃然成为主角和宋韵文化的代言人。(国家广电智库,2022.6.6)

城市文化传播发展动态

07

云南沧源:智慧广电固边工程实施的
沧源样本

2021年云南省广播电视局在沧源佤族自治县进行智慧广电固边工程试点,为2022年全省实施提供样本。

一、明确任务清单,强化实用实效

智慧广电固边工程云南沧源试点经广电总局统一部署,云南省广电局围绕“一网络两平台”建设内容,安排了13项任务,中国广电云南网络公司承担11项,云南广播电视台承担2项。共投入资金约408.86万元,全部由中国广电云南网络有限公司自筹。建设周期3个月。
“一网络”:基本特点是“共建共享、充分利旧”,系硬件建设。建设边境地区广播电视传输网络。投入资金约185.21万元,占总投入的45.3%。试点完成后,有效推动有线电视网络向边境乡村、疫情防控点延伸覆盖。
“两平台”:
一是建设智慧广电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基本特点“因地制宜、统筹资源”,软硬结合。共七项建设任务,投入资金约165.8万元,占总投资的40.6%。包括:
1.智慧广电公共服务基础平台建设。
2.有线电视抵边入户。
3.智慧广电固边工程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建设多画面监控系统和屏幕墙终端显示系统,对接县级融媒体中心和应急广播系统,连接班洪乡和班洪村视屏会议系统,可对沧源试点建设成果进行相对集中的呈现。
4.民族团结乡村振兴大屏建设。
5.红色文化数字化集成。对班洪乡红色文化进行数字化采集及结构化存储,通过高清互动电视红色文化教育专区提供宣传展示和点播学习服务。这也是文化数字化战略在乡村一级的落地实施。
6.“七彩云端”智慧广电固边工程专区建设。在手机端延伸智慧广电固边工程服务内容。内容服务直接服务边境百姓,是网络建设的直接成果。
7.县级融媒体中心智能广播系统部署。此任务为试验项。

城市文化传播发展动态

08

二、做实实施机制,做优长效机制

实施机制要解决领导主体、推动主体、参与主体、运用主体、协同主体、督导主体。沧源试点的经验突出一个“实”字,因地制宜,具有样本价值。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让推动更有力。二是加强沟通对接。三是整合资源、统筹推进,明确运营主体。发挥台网优势,形成工作合力,重视系统互联。四是因地制宜搞创新。五是科学管理,加强督导。(国家广电智库,2022.6.6)

湖北宜昌:加强城市品牌塑造与传播

5月11日,在2022年宜昌城市品牌推广周启动仪式上,湖北省宜昌市正式发布了新的城市形象口号,并向全球推介。

大视野策划 城市品牌更有号召力

宜昌市发布《加强宜昌城市品牌塑造与传播工作实施方案》,以“创新活力之城,宜人昌盛之地”为方向,全面打造具有宜昌特点、时代特征、全国知名、有世界影响的城市品牌。今年4月,经宜昌市委常委会研究同意,将5月第二周确定为宜昌城市品牌推广周,开展系列城市品牌宣传推广活动。此次将中国品牌日所在周设立为城市品牌推广周,是宜昌在城市品牌塑造与传播上的一次创新探索。

大格局塑造 城市品牌更有竞争力

宜昌开展“一句话叫响宜昌”“一首歌唱响宜昌”“一部剧带火宜昌”等创作、征集活动,拍摄系列城市品牌宣传片,设计城市LOGO,发布城市吉祥物,推出系列城市微信表情包。其中,2021年9月发起的“一句话叫响宜昌”城市形象宣传口号征集活动,相关话题网络阅读量超1500万次,搜索引擎相关搜索结果16400多个,收集到应征口号56303条。

二是建设专用文化信息服务平台。依据“专网专用、服务大局”的思路,完成3项建设任务,投入资金约57.85万元,占总投资的14.1%。包括:1.部队边防文化服务专区建设。2.边境疫情防控点广播终端部署。3.乡村视频会议系统建设。

城市文化传播发展动态

09

大流量推介 城市品牌更有吸引力

宜昌市立足大平台,大流量、高频率推介宜昌城市品牌。聚焦城市品牌传播,一系列作品争先亮相:“三峡大坝钢琴音乐会”话题累计点击量达2.1亿次;微信专题作品《湖北宜昌,不止一个三峡》和短视频《意想不到的宜昌》,全网可统计播放量逾5000万次;系列宣传推广视频以及原创歌曲、城市MV,全网阅览量超2亿次。一系列重大活动的网络传播取得丰硕成果:第十二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全网累计点击量超3亿次;2022年宜昌市元宵节焰火晚会相关话题浏览量破3亿次;2022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开幕式和龙舟赛直播共吸引4500多万人在线观看,相关浏览量达2.1亿次。
让世界看见宜昌品牌,让世界听见宜昌声音。宜昌将持续实施城市品牌塑造与传播工程,为建设“六城五中心”,打造产业兴旺、功能强大、文化厚重、人气鼎盛的现代化梦想之城营造良好氛围。(人民日报,2022.6.29)

加快建设屈原文化研究院、屈原文化公园,打造大型山水实景剧《九歌》,推动历史话剧《屈原》改编重演,重设“屈原诗歌奖”,举办首届“屈原文化研究国际论坛”。精心办好2022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湖北省第十六届运动会等重大节会活动。高水平筹建宜昌大剧院、美术馆、科技馆等城市新地标。常态化举办好“西坝之夜”音乐会、草坪音乐会、橙子音乐节等文化活动,加速打造活力之城。

山东青岛:“青岛品牌日”正式设立,
品牌引领城市经济站上新起点

青岛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深化质量强市和品牌战略;叫响青岛制造、青岛服务、青岛旅游、青岛购物、青岛农品等品牌,擦亮“品牌之都”名片。6月25日,青岛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将每年的7月17日定为“青岛品牌日”。至此,青岛成为全国首个设立“品牌日”的城市,意味着青岛通过品牌引领经济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城市文化传播发展动态

10

设立品牌日的积累

2019年以来,根据市政府专题会议部署,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创新开展了大规模的“青岛制造”品牌宣传。2021年7月17日,举办“青岛品牌日”系列活动,打造了全新城市IP形象,实现了青岛品牌营销的深度转化和升级。“青岛制造品牌日”传播活动,荣获2021ADMEN国际大奖数字营销金奖,与苏宁、小米、百事可乐等一批“大牌”同时登上领奖台。
在政策方面,市委市政府出台政策措施,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开展“青岛金花”培育示范行动,开展品牌传播活动。在媒体方面,青岛日报安排观海团队,并建立有关智库,具体承担品牌日有关活动策划和组织工作。中央省市相关媒体也从不同角度予以大力传播。在协会方面,充分发挥青岛制造品牌联盟、青岛市新经济联合会等各类协会作用,引导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在高校方面,发挥青岛大学商学院作用,在活动策划、模式解读、专家资源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设立品牌日的深层次考量

2022年市党代会和市两会,首次鲜明地把“工赋青岛智造强市”上升到城市品牌的高度,实施新一代“青岛金花”培育行动,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培育一大批优秀中小企业。“青岛品牌日”的设立,将“青岛制造”与城市旅游、节庆经济相结合,打造“网红”平台,提高青岛品牌的传播声量,吸引国内外年轻人喜爱青岛、留在青岛、创业青岛。“青岛品牌日”的设立,将“青岛制造”与城市旅游、节庆经济相结合,打造“网红”平台,提高青岛品牌的传播声量,吸引国内外年轻人喜爱青岛、留在青岛、创业青岛。

“青岛品牌日”的活动内容

围绕推介青岛制造品牌、传播青岛形象,针对青岛品牌特色和企业需求,2022年的“青岛品牌日”活动设置六大板块:717青岛品牌日启动仪式暨青岛品牌创新论坛、青岛品牌体验展、青岛品牌发布会暨青岛国际啤酒节“工赋青岛”之夜、青岛品牌采购季暨“嗨购一夏”促销活动、青岛品牌开放日、青岛品牌保护宣传周。
品牌日通过系列活动,搭建企业间交流互动的平台,提升自主品牌建设意识,共同助力企业的品牌建设和品牌营销。青岛品牌采购季暨“嗨购一夏”促销活动版块,在电商平台、知名商圈、企业品牌门店等,联合举办“嗨购一夏”线上线下促销活动,在全城范围内掀起“青岛品牌日”消费热潮。“青岛品牌体验展”环节,在“工赋青岛智造强市”的主题下,全面呈现新时代青岛金花的前行力量——老一

城市文化传播发展动态

11

代金花的持续创新和新一代金花的强势崛起,展现青岛制造品牌的变革能量。此外,青岛品牌发布会暨青岛国际啤酒节“工赋青岛”之夜,将结合第32届青岛国际啤酒节与“717青岛品牌日”两大城市盛典的影响力,以节庆活动聚集人气,持续放大城市品牌效应。
   青岛品牌日是一个事关品牌培育、经济发展的系统工程。青岛走出了一条“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经济—品牌城市”的特色发展道路,随着“青岛品牌日”的设立,品牌或许能给城市带来更大惊喜。(青岛新闻网,2022.6.26)

6月28日晚,2022当阳城市品牌发布会举行。当阳城市品牌标识、城市宣传语、城市IP、城市合作清单、“信义”典型等一系列城市品牌标志性项目、成果集中亮相,共同擦亮“中国义城”新名片。
当阳城市宣传语为“长坂雄风 信义当阳”。城市品牌标识主体部分为“当”字,其中上半部分,红色代表关羽、蓝色代表赵云、绿色代表张飞的抽象化脸谱形象;下半部分三色弧线,分别代表当阳“产业强盛、人文荟萃、绿色宜居”美好愿景;作为“义”字的变体,展现了“民族大义、社会信义、人间情义”的精神内核。活动现场还发布了当阳城市IP形象“关关”和“云云”,分别为关羽的坐骑赤兔马和赵云的坐骑照夜玉狮子。活动现场,当阳还面向全国发布了“信义当阳 共同缔造”城市合作清单。围绕“强产、兴城、植文、聚人”,聚焦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化工、绿色建材、智慧城市、文旅产业、休闲康养等重点领域,发布合作清单37条,总投资553.6亿元。

湖北当阳:“长坂雄风 信义当阳”
城市品牌发布

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当阳市深挖关公文化和信义文化,成立关公文化研究院,设计城市表达系统,选树推介典型人物,举办宣传节赛活动,倾力打造“中国义城”IP。(湖北日报,2022.6.29)

北京:响应率100%,
接诉即办何以成超大城市治理样板

03      城市治理发展动态

6月27日,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开幕,蔡奇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提出要深化接诉即办改革,推进主动治理、未诉先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探索形成以接诉即办为牵引的超大城市治理“首都样板”。

人民群众来信来访(信访)、政务热线(12345)、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市长信箱、社交媒体(微博、微信、短视频等),都为市民反映问题和提出诉求提供了渠道。接诉即办使北京市跻身国际大都市的治理创新行列,也推动北京方案走向世界。虽然北京不是最早开通政务热线的城市,也不是最早把市民诉求和城市治理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北京在此方面的成绩却非常突出,与此同时,北京市也为其他城市复制推广“首都样板”经验提供了宝贵智慧,吸引越来越多的城市通过接诉即办来撬动城市治理创新。

接诉即办使北京成全球城市治理标杆之一

北京的优秀做法

首先,北京市接诉即办不只是政务热线的简单应用,而是从战术上升到战略层面。以政务热线为切入口,又超越政务热线而深入到城市治理的深刻变革,使其成为超大城市治理的“抓手”。
其次,接诉即办注重“小切口,大问题”,强调见微知著,以小见大,深刻诠释了“小即是大”的城市治理哲学。接诉即办通过坚持不懈地关心解决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来践行城市治理的“国之大者”。例如近年来,北京市紧紧抓住物业管理、垃圾分类这两个“关键小事”,通过接诉即办来动员社区并联动基层自治,撬动城市各方面的制度变革。
接诉即办离不开领导的持续高度重视,而“书记抓,抓书记”使接诉即办频频成为各级关注焦点。接诉即办的成功也同绩效管理不无关系,月度考核推动响应率、解决率和满意率“三率”齐升。

城市治理发展动态

13

接诉即办改革进站上了新起点

此外,接诉即办囊括了一系列城市治理创新,也代表着城市治理的持续改革与迭代创新。在“吹哨报到”的前期改革基础上,北京市接诉即办走向未诉先办与主动治理,通过“每月一题”等举措带动城市治理体制机制改革,并通过地方性条例等将改革经验固化推广。这使接诉即办走向自带动能的良性循环,营造了城市治理创新的良好氛围。

接下来,接诉即办要从非常态发展转向常态化运营,使其成为首都治理的新常态。接诉即办实现了“一竿子插到底”,将基层治理诉求在市级汇聚和统筹,有利于实现“全市一盘棋”。未来,如何让基层问题基层解决,特别是社区问题不出门,是未来接诉即办需要破解的课题。
此外,在一些城市的接诉即办中,不同程度存在“领导干,群众看”的问题,市民参与往往停留在反映问题的层面。如何让公众从旁观走向参与,是接诉即办未来发展关键。使广大市民不仅反映问题,而且也参与推动解决问题,能让接诉即办蕴含更强大的生命力。2021年9月,随着北京颁布实施《接诉即办工作条例》,接诉即办改革进入法治化发展新阶段,站上了新起点、迈上了新征程。(新京报,2022.6.29)

无锡:从“治理”到“智理”,
用数字技术“把脉”城市精细化治理

2021年9月,江苏省首个以数字底座为核心的城市运行中心在无锡投用,无锡于全省率先建成了全域覆盖、全时感知、全效管理的城市数字治理平台。今年的疫情让这个被称为“城市大脑”的数字治理平台遭遇考验;到6月20日,随着该市疫情防控指挥平台1.0版正式上线运行,借助数字技术“会思考”的城市已更进一步——城市有“大脑”,治理才能更“聪明”。

城市治理发展动态

14

“算法”加持的城市变得越来越聪明

高考首日,作为“城市大脑”的城运中心首次开启了高考云护航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6月7日早晨7时,城运中心已在线上展开了与5个部门、9个考试中心、2个指挥中心、18个考点和8个板块城运分中心的实时联动互通。在城运指挥大屏上,工作人员全方位观测各考点内外的考试组织情况、交通秩序情况、考生入场情况,如有突发情况,就通过移动基站电台,与考点现场的交警在线对话,第一时间协助实现力量调度、资源统筹、协同处置。
治理数字化的广度和深度,在于以场景建设为牵引,而无锡市城运中心的目标就是要打造成为治理现代化的场景孵化器,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让城市治理像绣花一样精细。目前城运中心牵头推进的首批10项数字治理场景中,大部分都要做到即时和精确量化,个别还要求做到超前预判和排险,“变看见为预见”。通过让数据在线上跑得更流通顺畅,使得管理在线下处置得更精准高效,最终实现城市的高效治理。
据了解,到2024年,城运中心将接入市级部门40个以上行业智慧应用,建成35个“一网统管”标杆性多跨场景,重点应用场景实现基层全覆盖;城市数据“一屏通览”等,在全省全国有影响力的可复制、可推广的“一网统管”体系全面建成。

“面对疫情,只有最大程度发挥数据价值,才能实现以快打快,跑赢病毒。”无锡市大数据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积极响应社会疫情数据共享要求,该局牵头制定了包括疫苗接种信息、24小时采样点、抗原试剂预约药店、“门铃码”信息等49个数据项在内的城市大数据中心疫情数据共享清单,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提供各类关键疫情数据超过1亿条。
数据流动让算法发挥效率,城市变得越来越聪明。目前,无锡市城运中心已与文明办联合创建了25个专项,涵盖市场商超、医院学校、街道社区等区域600路视频,囊括非机动车监测、机动车乱停监测、沿街晾晒、暴露垃圾、垃圾箱满溢等14个专题算法,178路监控点位视频,通过AR客户端实时产生预警,5月以来已检测到15941条不文明行为,算法准确率达95%以上。(无锡日报,2022.6.28)

场景建设深入城市管理末梢

城市治理发展动态

15

乡村文化振兴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具有强大的内驱动力。果洛州甘德县柯曲镇聚焦州委“一统领四推进”总体思路,以“四联三卷”为主线,以县委“155党建链”为载体,“党建+乡村振兴”为具体抓手,开展一系列文化振兴活动。
挖掘文化魅力,厚植文化底蕴。2006年柯曲镇德尔文村被命名为格萨尔史诗文化村,相继出现了影响果洛格萨尔文化传承的挖掘大师谢日坚措,被国家四部委命名的“唱不完”格萨尔说唱艺人昂仁,“写不完”格萨尔艺人格日尖参,“画不完”格萨尔艺人阿吾尕洛等文化传承艺人。柯曲镇弘扬格萨尔史诗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迸发新活力。柯曲镇积极打造以格萨尔为主题的特色果洛锅庄舞的柯曲“代言人”助推乡村振兴。长袖飘飘、连臂踏歌、围圈起舞……在柯曲镇干部职工带头“起舞”的欢快篇章下,如今在柯曲镇各村随处可见这样的场面,格萨尔特色的果洛锅庄舞蹈,正在随着柯曲人的努力下一步步传承和发扬。
弘扬乡村文化内涵,淬炼特色文化品牌。近年来,柯曲镇通过成功举办格萨尔文化旅游艺术节,进一步弘扬了格萨尔文化,提升了柯曲镇格萨尔史诗故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依托格萨尔史诗文化村的影响,打造柯曲格萨尔文化品牌,为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涂上一抹亮丽色彩;激发乡村“内生式”文化力量,打造“牧民参与、牧民满意、牧民惦记”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品牌,充分尊重牧民主体地位,调动牧民积极投身创造,以乡土文化温润乡村“精气神”,激发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文化振兴赋新意,乡村劲风吹文明。为了更好地发挥文化阵地作用,柯曲镇建立了文化专干、格萨尔文化志愿者及柯曲镇果洛锅庄舞志愿队等三支队伍,让他们扎根乡村“种文化”,对牧民进行文化传帮带,初步形成了村村有“特色戏”、社社有“演出”的亮丽风景;编排以移风易俗和政策宣讲为主题的戏曲、小品等节目,以健康向上、情趣高尚的文化引领群众,使群众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教育;加大文艺创作力度,培养乡土文化人才,提炼本土文化特色,努力创作出更多反映牧民思想实际、带动牧民转变观念、激励牧民奋发向上的优秀文艺作品。(甘德发布,2022.6.28)

柯曲镇:以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

城市治理发展动态

16

近日,南丰县首个“数字乡村云平台”在紫霄镇藕塘村建成投用。数字乡村通过实施农业农村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为藕塘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也标志着该县农村正式迈入数字化时代。在紫霄镇藕塘村,村干部正使用数字乡村云平台,与村民邱长金进行视频连线,了解新安装的家庭云监控系统运行情况。在藕塘村数字乡村的建设村中,为方便在外务工子女及时了解家庭长辈状况,这个村给10户子农户安装了家庭云监控,在外子女仅需运用手机APP就可实现远程视频连线和在线对话。
藕塘村是由省委网信办于2021年7月挂点帮扶的一个偏远乡村。近几年,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这个村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特色产业发展有序推进,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为加快推动藕塘村振兴步伐,在驻村工作队的协调对接下,藕塘村数字乡村信息化建设项目于今年5月正式启动,通过运用AI、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重点围绕基层党建、村民村务、疫情防控等内容开发了农村党建云平台、乡村数据库、云监控、云广播等数字化特色应用,有力提升了村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让当地村民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数字乡村建设带来的便利。同时,依托联通助农商城,今年5月村办公司共销售蜂蜜600斤,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3.2万元。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战略方向,数字经济是我省“双一号”工程之一。省委网信办作为我省数字乡村建设牵头单位,与江西联通签订了“共同推进江西省数字乡村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我们驻村工作队根据乡村振兴的相关要求,依托江西联通的技术人才优势,结合藕塘村实际情况,打造“数字藕塘”南丰样板。达到减轻基层干部负担,提高乡村治理效能,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目的,进一步提升村民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省委网信办驻藕塘村第一书记魏建辉说。
近年来,南丰县坚持“数字乡村战略”导向,加快物联网、地理信息、智能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的深度融合,不断催生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以建设数字乡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人民网-江西频道,2022.6.23)

南丰:
打造数字乡村 赋能乡村振兴

北京市文旅局
推出“云游·数字服务

04        北京城市文化

2022年端午节将至,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统筹全市线上文旅资源,开展系列线上文旅活动。这将有利于市民通过智慧旅游平台实现精准微旅行。
“北京智慧旅游地图”微信公众号是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设立的智慧旅游平台。目前,该平台已实现旅游等级景区、老年人文化旅游接待基地等多种旅游资源点的分类搜索、虚拟导游,以及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在线查询等功能,为市民游客提供吃、住、行、游、娱、购六要素的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其中,虚拟导游功能可提供全市所有旅游等级景区,以及91家红色旅游景区、17家老年人文化旅游接待基地的语言导览。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在线查询功能使得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服务中心一目了然。尤其面向特殊人群开辟的无障碍旅游景区、无障碍卫生间、家庭卫生间以及无障碍游览路线的专属查询,可实现旅游精准服务。
北京旅游网中文网站的“云上端午”专题,将推出端午云游京城、端午云赏大戏、端午出游提示、端午文化集萃等内容。该网站还将通过微博、微信等端口,每天发布涉文旅行业的最新疫情防控政策、景区开放状态、出行提示等便民服务类信息,方便市民出行。
端午假期将至,故宫博物院闭馆不闭展,观众可通过“故宫展览”手机App或登录故宫博物院官网点击“展览”,足不出户欣赏《何以中国展》《纳天为书——韩美林天书艺术故宫展》《光影共见——驻华使节眼中的故宫摄影展》。
中青旅国际旅游有限公司将推出“觉醒年代青春骑行”线上游览活动,邀请全国特级导游张洋带领观众云游“觉醒年代”主题线路。
北京市文化旅游体验基地也纷纷推出线上直播活动。中国紫檀博物馆紫檀文化体验基地将推出博物馆里的端午节·云游紫檀宫线上直播活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体验基地将推出“清华藏珍·丝绣华章: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品展/织绣部分”系列教育活动等。北京海洋馆将于6月3日和4日,在抖音平台上发布海洋动物的端午节特色美食。
另外,雅典中国文化中心也利用其海外社交媒体账号推出端午文化习俗短视频,向当地民众介绍这一中国传统节日。(央广网,2022.6.2)

北京城市文化

18

近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商务局联合发布《北京市数字消费能级提升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提出到2025年,北京市实现信息内容消费收入超5000亿元,直播电商成交额超过2万亿元,选取2至3个区打造高质量直播电商基地。
在近日举行的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纪念日直播活动中,利用8K技术通过网络平台高清实时直播的《茶馆》现场演出,网络观众达5000万人次,凸显北京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结合焕发的创新光彩。
记者获悉,今年一季度,北京市数字经济实现增加值3873.6亿元,同比增长7.2%,占全市GDP比重达到41.2%,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8.7%,占数字经济比重接近60%。北京市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业规模均位列全国各省市之首。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进步和疫情催化培育下,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加速深度融合,也让大众感受到直播、短视频催生的带货经济,以及线上娱乐等新业态推动个人用户创造数字内容正成为趋势。目前,北京市汇集抖音、快手、京东等多个直播电商平台头部企业以及大量批发和零售企业,为有效释放头部直播电商平台的技术和聚集优势,将产业优势有效转化为商品交易规模。
在此背景下,《工作方案》明确鼓励直播产业集聚升级,明确提出加大对北京市重点电商平台、优质电商直播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塑造和推广本市网络直播新消费品牌,集中优势和资源力量推动直播电商产业集聚升级等举措。包括支持首店首发经济;鼓励企业构建音视频处理、数字人、智能审核等开放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在基地建设、直播间搭建、运营管理等环节对MCN机构给予政策支持;支持开展品牌自播、工厂直播、乡村振兴直播,鼓励平台设立首店首发直播专区等。
擦亮“北京智造”品牌,大力支持新型产品研发应用,打造世界创新数字消费产品首发地是《工作方案》的另一个着力点。《工作方案》明确提出促进数字终端产品消费的举措。支持新型产品研发应用,发展新型信息产品,打造世界创新数字消费产品首发地。支持打造一批数字终端新产品首发的标志性会展平台,为数字新产品首发提供平台和渠道,增强数字新产品首发首试首用对数字消费的带动作用。
在推动数字消费新场景落地方面,北京市围绕着消费各个方面积极尝试,如在绿色交通出行方面,北京市建立出行MaaS平台,覆盖包括飞机、火车、公交、自驾,以及网约车、骑行、步行等全方位出行场景,市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获得便利高效的出行信息。为促进线上线下服务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北京市“双奥城市”综合优势,培育在线健身等数字体育消费新业

《北京市数字消费能级提升工作方案》发布

北京城市文化

19

通州区正紧锣密鼓建设北京中轴线以东首个5A级旅游区——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AR、VR、MR等数字技术手段将融入智慧景区项目建设,打造漕粮进京、运河风韵、通州八景等一系列场景,让游客沉浸式体验运河古今,将在2022年底亮相。

态,《工作方案》明确打造多种数字化消费新形态,提出持续推进市级重点商圈、市内重点景区等区域5G网络建设,推动“后冬奥”时代数字体育场景建设,积极发展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依托平台企业消费大数据分析,在餐饮、旅游、文化活动等领域定期推出特色消费榜单和消费指引,培育消费品牌。推动科技文化交互融合发展等举措。
  此外,《工作方案》围绕文化设施服务完善,提出打造基于AI、AR、位置服务、5G等一体化的数字技术综合解决方案,推动数字博物馆、数字展览馆等数字文化新模式,发展云旅游、云展览、数字艺术等消费新形态。(中国经济网,2022.6.16)

依托数字技术,
大运河5A景区将再现“舳舻蔽日”

项目将梳理大运河沿线的古遗迹、民俗生活场景和生态文化等文化遗产,借科技手段转化为景区的数字遗产,让帆樯林立、舳舻蔽日的沉浸式体验场景,嵌入大运河水上观光旅游精品线路。同时,打造古遗址体验区、休闲水文化体验区和生态科普体验区三个片区,共同组成多维立体化的数字运河游线场景。
古遗址体验区将采用建筑投影的方式,营造古代庆典的样貌和氛围。古遗址体验区、休闲水文化体验区,1号、2号码头以及桥下空间还将采用AR(增强现实)手段,重现场景让游客沉浸式体验。
目前,通州区已完成智慧园林系统平台的搭建,在大运河森林公园建成展厅和管理平台,游客小程序也已上线,实现景点介绍、导览、投诉建议等基础功能。
第三方运营公司负责景区的运维保障,将围绕游客吃、住、行、娱等开展景区运营项目,平衡智慧化建设的后期运维成本。同时结合自助售卖、智能餐车、运河主题帐篷营地、智能储物、运河文创、AR共享电瓶车等,提升整个景区的服务能力和游客活力。(北京日报,2022.6.2)

北京城市文化

20

据介绍,PCG生成技术除了处理多达10亿面片的长城墙体扫描资产,还在周围山体“种植”了超过20万颗树,用户可以 “一镜到底”看到非常完整的自然环境。实时渲染和动态光照技术,让用户可以在里面移步换影,看到树影婆娑,也可以感受早晨、中午、黄昏的美景变化。
另外,研发团队通过独有的云游戏传输流控算法,确保在手机等移动端也能呈现3A级的观看效果和交互体验。这也是全球首次将云游戏技术应用于人类文化遗产保护。
根据计划,未来“数字长城”还将输送到长城沿线的多家博物馆,为游客提供更具科技感和沉浸感的参观体验。(中国青年报,2022.6.11)

“云游长城”上线,
毫米级高精度数字还原长城

在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主办的“云游长城”线上发布会在北京、深圳两地举办。
“云游长城”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和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协同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长城小站等众多长城保护研究专业机构及社会团体共同打造。在“云游长城”微信小程序内,用户能“穿越”到喜峰口西潘家口段长城,在线“爬长城”和“修长城”。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刘玉珠表示,在政府主导下,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发挥平台优势,会同各方力量,积极探索数字化保护、展示、公益传导等“文物+科技+传媒”工作,多角度解读并展现长城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的创新方式,为长城历史传播和文物保护普及积极探索,致力营造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
用户通过“数字长城”,不仅可以直观体验影视级超写实的沉浸式场景,还可以通过考古、清理、砌筑、勾缝、砖墙剔补和支护加固等趣味互动,学习关于长城的知识。
“数字长城”综合运用了多种创新技术。首先,通过照片扫描建模技术,实现对喜峰口长城的毫米级测量,然后渲染了超过5万张的海量素材,最终生成了超10亿面片的超拟真数字模型。

诺里奇如何成为故事之城

05    国际城市文化建设动态

在2018年对英国游客的调查中,发现诺里奇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品牌。故事之城作为诺里奇旅游的博客而存在,它是一个深受游客、当地企业和利益相关者喜爱的概念,因此,团队开始探索这一途径,作为城市品牌的创意平台。

为诺里奇建立一个品牌战略

团队的关键目标是为城市建立一个明确的战略和品牌,希望这个品牌能被居民和游客所使用,将人们带入到新品牌的旅程中是关键。诺里奇以其文学史而闻名——包括东安格利亚大学的创意写作课程,该课程培养了世界知名的作家和编剧——诺里奇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一个文学城市。故事之城将作为一种机制,为诺里奇及其居民提供一个统一的声音,该团队专注于 "策划而不是创造 "内容,以使企业和个人有机会展示城市。
战略的内容建立在四大基础之上:自豪、参与、所有权和真实性。在视觉上,团队创造了一个在外观和感觉上适应性强,兼容多个平台上并且简单到可以让品牌大使利用自己的材料在创造的参考标识。所选择的标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取自 "诺维奇,故事之城 "标志:一个代表城市的 "N",参考了著名的诺维奇市场屋顶,由8个V形组成(城市的8个区各一个)。重要的是,每个城市地区都能在品牌中得到体现,确保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声音和故事,与整体品牌形象相得益彰。

成为诺里奇——故事之城

“诺维奇,故事之城” 于2019年5月启动,通过社交媒体活动和一天的户外活动以及品牌赠品来提高知名度。当地诗人皮尔斯-哈里斯-里德(Piers Harrison-Reid)被委托写一首献给诺维奇的诗。原来的 "故事之城 "博客网站被整合到一个全新的VisitNorwich网站中,以利用该博客的知名度。城市地图得到了更新,更加注重8个区,团队还开发并安装了 "故事之城 "品牌的新路标,所有这些路标都具有NFC/QR功能,全城市范围内都可以链接到VisitNorwich网站。
最近,"诺里奇的下一章"(源于"故事之城")活动在新冠封锁之后重新激活这个城市。这是城市品牌的证明,这也是该小组得出的方向和标题;"故事之城 "是一个强大的工具,足以在这样一个充满挑战的时刻将城市团结起来。

国际城市文化建设动态

22

当地对该品牌的参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国家写作中心、东安格利亚大学和诺维奇市议会等在他们自己的内容中加入了该品牌的信息。诺福克公交车已经将包装巴士与 "故事之城 "的品牌整合在一起,而一家当地媒体公司最近与该团队接触,探讨创建 "故事之城 "全球播客系列。为了品牌的长久发展,该团队目前正在开发一个品牌大使工具包,在全市范围内分发。诺福克郡议会还将诺里奇的 "故事之城 "路标图腾纳入其3500万英镑的 "转型城市 "资金申请中,这将看到全市范围内所有标识的全面改革。(citynationplace,2022.5.18)

新冠对于那些能有统一故事的地方来说,存在着机会

最近的招聘趋势清楚地表明,工人重视远程工作给他们带来的灵活性和工作与生活的平衡。LinkedIn也看到创客经济和创业的兴起,特别是女性拥有的企业。特别是在创纪录的工作变化和创业精神增长的背景下,你的下一个访客从未像现在这样有可能成为你的下一个居民或雇主。城市需要确保商业、人才和旅游信息从相同的角度,以一个声音说话。
——惠特尼-李,LinkedIn客户总监

城市品牌建设和营销要点

我们联系了2022年美洲会议的合作伙伴,以下是他们对城市品牌建设和营销的讨论。

国际城市文化建设动态

23

总体规划仍然未被充分利用

成功的目的地品牌塑造依靠的是多方形成的网络,他们对目的地的定位和愿景保持一致,并对通过旅游可以实现的未来目标达成一致。最好的、最可持续的目的地,本质上是那些由多方参与、形成网络的产物,他们在集体塑造旅游和未来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管理组织需要利用这个机会,在目的地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建立多方的参与和协调。基于参与的总体规划是一个很好的开始。——David Peacock,Simpleview未来旅游集团高级顾问

人们在城市中找寻什么?
影响因素在不同的人口统计学中发生变化

类似的因素在不同的人口群体中对吸引游客和居民都很重要,例如成本和安全,它们在吸引游客和居民方面都排在前三位。但是,为什么有人会觉得这些因素很重要,可能会因生活阶段和经济条件而有所不同。因为当我们观察不同人口统计学的属性时,会看到一些差异。
对于年轻的北美人来说,工作机会作为一个重要项目排名较高。相比之下,对于50岁以上的人来说,医疗保健的质量排名较高,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可能需要更优先考虑自己的健康。有孩子的北美成年人更有可能将K-12学校的质量视为重要因素。在评估一个度假目的地时,35岁以下的北美人比年长的年龄组更有可能将令人兴奋的城市环境和使用公共交通出行的便利性视为重要因素。
因此,虽然在讲述一个城市或地方的故事时,顶部的属性是相似的,但讲述它为什么具有这些一般的方面会有所不同,并能吸引特定类型的游客或居民。——Mark Blutstein,Ipos高级客户经理

倾听社区的声音

一些旅游业的领导人指出,他们在过去两年中意识到的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应当同时重视当地的居民和旅行者。由于旅行的起伏影响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客人和他们的东道主社区之间往往存在紧张关系。通过更好地倾听社区的想法,你可以开发出更真实的信息,并拥抱真实性。——Rich Overmoyer,Fourth Economy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城市传播与治理研究动态 
Editor-in-Chief
主 编:刘新鑫
Responsible Editor
责 编:张依莼 戴佳玥
Compositor
排版:戴佳玥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