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了凡四训》

前 言

   《了凡四训》又名《命自我立》, 是一本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教育书籍。是书成于公元1602年,全文分四个部分。
    作者为明代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了凡四训》正是袁了凡要给儿子的训示。其以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原本为教训自己的儿子,故取名《训子文》,其后为启迪世人,遂改今名。
    曾国藩深受《了凡四训》的影响,将其列为子侄人生修养的必读之书。胡适也把《了凡四训》看作是“研究中古思想史的一部重要代表作”。

目 录

第一篇:立命之学
第二篇:改过之法
第三篇:积善之方
第四篇:谦德之效

立命之学

第一篇

原文:     
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
译文:
我童年的时候父亲就去逝了,母亲要我放弃学业,不要去考功名,改学医,并且说:学医可以赚钱养活生命,也可以救济别人,并且医术学得精,可以成为名医,这是你父亲从前的心愿。
原文:
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
译文:
后来我在慈云寺,碰到了一位老人,相貌非凡,一脸长须,看起来飘然若仙风道骨,我就很恭敬地向他行礼。这位老人向我说:你是官场中的人,明年就可以去参加考试,进学宫了,为何不读书呢?

01

了凡四训

第一篇:立命之学

原文:
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极数正传,数该传汝。
译文:
我就把母亲叫我放弃读书去学医的缘故告诉他,并且请问老人的姓名,是哪里人,家住何处。老人回答我说:我姓孔,是云南人,宋朝邵康节先生所精通的皇极数,我得到他的真传。照注定的数来讲,我应该把这个皇极数传给你。
原文:
余引之归,告母。母曰:善待之。试其数,纤悉皆验。
译文:
因此,我就领了这位老人到我家,并将情形告诉母亲。母亲要我好好的待他,并且说:这位先生既然精通命数的道理,就请他替你推算推算,试试看,究竟灵不灵。 结果孔先生所推算的,虽然是很小的事情,但是都非常的灵验。

02

了凡四训

第一篇:立命之学

原文:
余遂起读书之念,谋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余遂礼郁为师。
译文:
我听了孔先生的话,就动了读书的念头,和我的表哥沈称商量。表哥说:我的好朋友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里开馆,收学生读书。我送你去他那里寄宿读书,非常方便。于是我便拜了郁海谷先生为老师。
原文:
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
译文:
孔先生有一次替我推算我命里所注定的数;他说:在你没有取得功名做童生时,县考应该考第十四名,府考应该考第七十一名,提学考应该考第九名。 到了明年,果然三处的考试,所考的名次和孔先生所推算的一样,完全相符。

03

了凡四训

第一篇:立命之学

04

了凡四训

第一篇:立命之学

原文:
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
译文:
孔先生又替我推算终生的吉凶祸福。他说:那一年考取第几名,那一年应当补廪生,那一年应当做贡生,等到贡生出贡后,在某一年,应当选为四川省的一个县长,在做县长的任上三年半后,便该辞职回家乡。
原文:
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
译文:
到了五十三岁那年八月十四日的丑时,就应该寿终正寝,可惜你命中没有儿子。 这些话我都一一的记录起来,并且牢记在心中。

原文:
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
译文:
从此以后,凡是碰到考试,所考名次先后,都不出孔先生预先所算定的名次。
原文:
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及食米七十余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
译文:
唯独算我做廪生所应领的米,领到九十一石五斗的时候才能出贡。哪里知道我吃到七十一石米的时候,学台屠宗师(学台: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厅长)他就批准我,补了贡生。我私下就怀疑孔先生所推算的,有些不灵了。

05

了凡四训

第一篇:立命之学

原文:
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五策,即五篇奏议也,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
译文:
后来果然被另外一位代理的学台杨宗师驳回,不准我补贡生。直到丁卯年,殷秋溟宗师看见我在考场中的‘备选试卷’没有考中,替我可惜,并且慨叹道:这本卷子所做的五篇策,竟如同上给皇帝的奏折一样。像这样有大学问的读书人,怎么可以让他埋没到老呢?
原文:
遂依县申文准贡,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
译文:
于是他就吩咐县官,替我上公事到他那里,准我补了贡生,经过这番的波折,我又多吃了一段时间的廪米,算起来连前所吃的七十一石,恰好补足,总计是九十一石五斗。

06

了凡四训

第一篇:立命之学

07

了凡四训

第一篇:立命之学

原文:
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
译文:
我因为受到了这番波折,就更相信:一个人的进退功名浮沉,都是命中注定。而走运的迟或早,也都有一定的时候,所以一切都看得淡,不去追求了。
原文:
贡入燕都,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
译文:
等我当选了“贡生”,按照规定,要到北京的国家大学去读书。所以我在京城里住了一年。一天到晚,静坐不动,不说话,也不转动念头。凡是文字,一概都不看。

08

了凡四训

第一篇:立命之学

09

了凡四训

第一篇:立命之学

原文:
己巳归,游南雍,未入监,先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
译文:
到了己巳年,回到南京的国家大学读书,在没有进国家大学以前,先到栖霞山去拜见云谷禅师,他是一位得道的高僧。 我同禅师面对面,坐在一间禅房里,三天三夜,连眼睛都没有闭。
原文:
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
译文:
云谷禅师问我说:凡是一个人,所以不能够成为圣人,只因为妄念,在心中不断地缠来缠去;而你静坐三天,我不曾看见你起一个妄念,这是什么缘故呢?

原文:
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
译文:
我说: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了,何时生,何时死,何时得意,何时失意,都有个定数,没有办法改变。就是要胡思乱想得到什么好处,也是白想;所以就老实不想,心里也就没有什么妄念了。
原文:
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
译文:
云谷禅师笑道:我本来认为你是一个了不得的豪杰,那里知道,你原来只是一个庸庸碌碌的凡夫俗子。

11

了凡四训

第一篇:立命之学

10

了凡四训

第一篇:立命之学

原文:
问其故?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
译文:
我听了之后不明白,便请问他此话怎讲?云谷禅师说道:一个平常人,不能说没有胡思乱想的那颗意识心;既然有这一颗一刻不停的妄心在,那就要被阴阳气数束缚了;既被阴阳气数束缚,怎么可说没有数呢?虽说数一定有,但是只有平常人,才会被数所束缚住。
原文:
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
译文:
若是一个极善的人,数就拘他不住了。 因为极善的人,尽管本来他的命数里注定吃苦;但是他做了极大的善事,这大善事的力量,就可以使他苦变成乐,贫贱短命,变成富贵长寿。 而极恶的人,数也拘他不住。因为极恶的人,尽管他本来命中注定要享福,但是他如果做了极大的恶事,这大恶事的力量,就可以使福变成祸,富贵长寿变成为贫贱短命。 

原文:
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
译文:
你二十年来的命都被孔先生算定了,不曾把数转动一分一毫,反而被数把你给拘住了。一个人会被数拘住,就是凡夫,这样看来,你不是凡夫,是什么呢?
原文:
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
译文:
我问云谷禅师说:照你说来,究竟这个数,可以逃得过去么?禅师说:命由我自己造,福由我自己求;我造恶就自然折福;我修善,就自然得福。从前各种诗书中所说,实在是的的确确,明明白白的好教训。

12

了凡四训

第一篇:立命之学

13

了凡四训

第一篇:立命之学

原文:
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译文:
我们佛经里说:一个人要求富贵就得富贵,要求儿女就得儿女,要求长寿就得长寿。 只要做善事,命就拘他不住了。因为说谎是佛家的大戒,哪有佛菩萨还会乱说假话,欺骗人的呢? 
原文: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
译文:
我听了以后,心里还是不明白,又进一步问说;孟子曾说:凡是求起来,就可以得到的,这是说在我心里可以做得到的事情。 若是不在我心里的事,那么怎能一定求得到呢?

原文:
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译文:
譬如说道德仁义,那全是在我心里的,我立志要做一个有道德仁义的人,自然我就成为一个有道德仁义的人,这是我可以尽力去求的。若是功名富贵,那是不在我心里头的,是在我身外的,要别人肯给我,我才可以得到。倘若旁人不肯给我,我就没法子得到,那么我要怎样才可以求到呢?
原文: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了。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译文:
云谷禅师说:孟子的话不错,但是你解释错了。你没看见六祖慧能大师说:所有各种的福田,都决定在各人的心里。福离不开心,心外没有福田可寻,所以种福种祸,全在自己的内心。只要从心里去求福,没有感应不到的!

14

了凡四训

第一篇:立命之学

15

了凡四训

第一篇:立命之学

原文:
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
译文:
能向自己心里去求,那就不只是心内的道德仁义,可以求得,就是身外的功名富贵,也可以求到,所以叫做内外双得。换句话说,为了种福田而求仁求义,求福,求禄,是必有所得的。 一个人命里若有功名富贵,就是不求,也会得到;若是命里没有功名富贵,就算是用尽了方法,也求不到的。 
原文:
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
译文:
所以一个人,若不能自己检讨反省,而只是盲目地向外面追求名利福寿;但得到得不到,还是听天由命,自己毫无把握。这就合了孟子所说,求之有道,得之有命的两句话了。 要知道纵然得到,究竟还是命里本来就有的,并不是自己求的效验,所以可以求到的,才去求,求不到的,就不必去乱求。 

原文:
内外双失,故无益。
译文:
倘若你一定要求,那不但身外的功名富贵求不到,而且因为过份的乱求,过份的贪得,为求而不择手段,那就把心里本来有的道德仁义,也都失掉了,那岂不是内外双失么?所以乱求是毫无益处的。
原文:
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余以实告。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
译文:
云谷禅师接著再问我说:孔先生算你终身的命运如何?我就把孔先生算我,某年考的怎么样,某年有官做,几岁就要死的话详详细细的告诉他。云谷禅师说:你自己想想,你应该考得功名么?应该有儿子么?

16

了凡四训

第一篇:立命之学

17

了凡四训

第一篇:立命之学

原文:
内外双失,故无益。
译文:
倘若你一定要求,那不但身外的功名富贵求不到,而且因为过份的乱求,过份的贪得,为求而不择手段,那就把心里本来有的道德仁义,也都失掉了,那岂不是内外双失么?所以乱求是毫无益处的。
原文:
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余以实告。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
译文:
云谷禅师接著再问我说:孔先生算你终身的命运如何?我就把孔先生算我,某年考的怎么样,某年有官做,几岁就要死的话详详细细的告诉他。云谷禅师说:你自己想想,你应该考得功名么?应该有儿子么?

原文:
余追省良久,曰:不应也。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
译文:
我反省过去所作所为,想了很久才说:我不应该考得功名,也不应该有儿子。因为有功名的人,大多有福相。 我的相薄,所以福也薄。又不能积功德积善行,成立厚福的根基。并且我不能忍耐,担当琐碎繁重的事情。别人有些不对的地方,也不能包容。因为我的性情急燥,肚量窄小。
原文:
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
译文:
有时候我还自尊自大,把自己的才干、智力、去盖过别人。心里想怎样就怎么做,随便乱谈乱讲。像这样种种举动,都是薄福的相,怎么能考得功名呢! 

18

了凡四训

第一篇:立命之学

19

了凡四训

第一篇:立命之学

原文: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
译文:
喜欢干净,本是好事;但是不可过分,过分就成怪脾气了。所以说越是不清洁的地方,越会多生出东西来。相反地,很清洁的水反而养不住鱼。
原文:
余好洁,宜无子者一;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
译文:
我过分地喜欢清洁,就变得不近人情,这是我没有儿子的第一种缘故。 天地间,要靠温和的日光,和风细雨的滋润,才能生长万物。我常常生气发火,没有一点和育之气,怎么会生儿子呢?这是我没有儿子的第二种缘故。 仁爱,是生生的根本,若是心怀残忍,没有慈悲;就像果子一样,没有果仁,怎么会长出果树呢?所以说,忍是不会生养的根;我只知道爱惜自己的名节,不肯牺牲自己,去成全别人,积些功德,这是我没有儿子的第三种缘故。 

原文:
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
译文:
说话太多容易伤气,我又多话,伤了气,因此身体很不好,那里会有儿子呢?这是我没有儿子的第四种缘故。 人全靠精气神三种才能活命;我爱喝酒,酒又容易消散精神;一个人精力不足,就算生了儿子,也是不长寿的,这是我没有儿子的第五种缘故。 一个人白天不该睡觉,晚上又不该不睡觉;我常喜欢整夜长坐,不肯睡,不晓得保养元气精神,这是我没有儿子的第六种缘故。
原文:
其余过恶尚多,不能悉数。
译文:
其它还有许多的过失,说也说不完呢!

20

了凡四训

第一篇:立命之学

21

了凡四训

第一篇:立命之学

原文:
云谷曰:岂惟科第哉。
译文:
云谷禅师说:岂只是功名不应该得到,恐怕不应该得的事情,还多著哩!当知有福没福,都是由心造的。有智慧的人,晓得这都是自作自受;糊涂的人,就都推到命运头上去了。 
原文:
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
译文:
譬如这个世上能够拥有千金产业的,一定是享有千金福报的人;能够拥有一百金产业的,一定是享有一百金福报的人;应该饿死的,一定是应该受饿死报应的人。比如说善人积德,上天就加多他应受的福。恶人造孽,上天就加多他应得的祸。上天不过就他本来的质地上,加重一些罢了,并没有一丝毫别的意思。

原文: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
译文:
就像生儿子,也是看下的种怎样,种下的很厚,结的果也厚。种下得薄,结的也薄。譬如一个人,积了一百代的功德,就一定有一百代的子孙,来保住他的福。
原文:
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
译文:
积了十代的功德,就一定有十代的子孙,来保住他的福。积了三代或者两代的功德,就一定有三代或者两代的子孙,来保住他的福。至于那些只享了一代的福,到了下一代,就绝后的人;那是他功德极薄的缘故,恐怕他的罪孽,还积得不少哩!

原文:
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相,尽情改刷;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
译文:
你既然知道自己的短处,那就应该把你一向不能得到功名,和没有儿子的种种福薄之相,尽心尽力改得干干净净。一定要积德,一定要对人和气慈悲,一定要替人包含一切,而且要爱惜自己的精神。
原文: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
译文:
从前的一切一切,譬如昨日,已经死了;以后的一切一切,譬如今日,刚刚出生;能够做到这样,就是你重新再生了一个义理道德的生命了。

22

了凡四训

第一篇:立命之学

23

了凡四训

第一篇:立命之学

原文: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译文:
我们这个血肉之躯,尚且还有一定的的数;而义理的、道德的生命,哪有不能感动上天的道理?书经太甲篇上面说道:上天降给你的灾害,或者可以避开;而自己若是做了孽,就要受到报应,不能愉快心安地活在世间上了。
原文: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译文:
诗经上也讲:人应该时常想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合不合天道。很多福报,不用求,自然就会有了。因此,求祸求福,全在自己。

24

了凡四训

第一篇:立命之学

25

了凡四训

第一篇:立命之学

原文:
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也;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译文:
孔先生算你,不得功名,命中无子,虽然说是上天注定,但是还是可以改变。你只要将本来就有的道德天性,扩充起来,尽量多做一些善事,多积一些阴德,这是你自己所造的福,别人要抢也抢不去,哪有可能享受不到呢?
原文: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
译文:
易经上也有为一些宅心仁厚、有道德的人打算,要往吉祥的那一方去,要避开凶险的人,凶险的事,凶险的地方。 如果说命运是一定不能改变的,那么吉祥又何处可以趋,凶险又哪里可以避免呢?

原文:
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汝信得及否?
译文:
易经开头第一章就说:经常行善的家庭,必定会有多余的福报,传给子孙;这个道理,你真的能够相信吗?
原文:
余信其言,拜而受教。因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
译文:
我相信云谷禅师的话,并且向他拜谢,接受他的指教;同时把从前所做的错事,所犯的罪恶,不论大小轻重,到佛前去,全部说出来;并且做了一篇文字,先祈求能得到功名,还发誓要做三千件的善事,来报答天地祖先生我的大恩大德。

26

了凡四训

第一篇:立命之学

27

了凡四训

第一篇:立命之学

原文:
云谷出功过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记;善则记数,恶则退除,且教持准提咒,以期必验。
译文:
云谷禅师听我立誓要做三千件的善事,就拿了功过格给我看。叫我照著功过格所订的方法去做,所做的事,不论是善是恶,每天都要记在功过格上,善的事情就记在功格下面,恶的事情就记在过格下面。 不过做了恶事,还要看恶事的大小,把已经记的功来减除,并且还教我念准提咒,更加上了一重佛的力量,希望我所求的事,一定会有效应。
原文:
语余曰:符箓家有云:不会书符,被鬼神笑;此有秘传,只是不动念也。
译文:
云谷禅师又对我说:有一种画符篠的专家曾说:一个人如果不会画符,是会被鬼神耻笑的。 画符有一种秘密的方法传下来,只是不动念头罢了。

原文:
执笔书符,先把万缘放下,一尘不起。从此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混沌开基。
译文:
当执笔画符的时候,不但不可以有不正的念头,就是正当的念头,也要一齐放下。把心打扫得干干净净,没有一丝杂念,因为有了一丝的念头,心就不清净了。到了念头不动,用笔在纸上点一点,这一点就叫混沌开基,因为完整的一道符,都是从这一点开始画起,所以这一点是符的根基所在。
原文:
由此而一笔挥成,更无思虑,此符便灵。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
译文:
从这一点开始一直到画完整个符,若没起一些别的念头,那么这道符,就很灵验。不但画符不可夹杂念头,凡是祷告上天,或者是改变命运,都要从没有妄念上去用工夫,这样才能感动上天。

28

了凡四训

第一篇:立命之学

29

了凡四训

第一篇:立命之学

原文:
孟子论立命之学,而曰:夭寿不贰。夫夭与寿,至贰者也。
译文:
孟子讲立命的道理说道:短命和长寿没有分别。乍听之下会觉得奇怪?因为短命和长寿相反,而且完全不同,怎样说是一样呢?
原文:
当其不动念时,孰为夭,孰为寿?
译文:
要晓得在一个妄念都完全没有时,就如同婴儿在胎胞里面的时候,哪晓得短命和长寿的分别呢? 等到出了娘胎,渐渐有了知识,有了分别的心;这时,前生所造的种种善业恶业,都要受报应了,那也就有短命和长寿的分别了。 因此,命运是自己造的。

原文:
细分之,丰歉不贰,然后可立贫富之命;
译文:
如果把立命这两个字细分来讲,那么富和贫要看得没有两样,不可以富的仗著有钱有势,随便乱来,穷的也不可以自暴自弃去做坏事,尽管穷,仍然应该安分守己的做好人;能够这样,才可以把本来贫穷的命,改变成富贵的命。本来富贵的命,改变成更加富贵,或者是富贵得更长久。
原文:
穷通不贰,然后可立贵贱之命;
译文:
穷与通,要看得是没有两样,不发达的人,不可因为自己不得志,就不顾一切,随便荒唐;发达的人,也不可仗势欺人,造种种的罪业,越是得意,越是要为善去恶,广种福田。 能够这样,才可以把本来穷苦的命,改变成发达的命,本来发达的命,就会更加发达了。

30

了凡四训

第一篇:立命之学

31

了凡四训

第一篇:立命之学

原文:
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
译文:
短命和长寿,要看得没有两样,不可说我短命;不久就死了,就趁还活著的时候,随便做恶事,糟蹋自己。要晓得既然已生成短命,就更加应该做好人,希望来生不要再短命,这一生或许也可以把寿命延长一些哦! 命中长寿的人,不要认为自己有得活,就拼命造孽,做奸犯科,犯邪淫。要晓得长寿得来不易,更应该做好人,才可以保住他的长寿呀。能够明白这种道理,才可以把本来短的命变成长寿,本来长寿的命,更加长寿健康。
原文:
人生世间,惟死生为重,曰夭寿,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
译文:
人生在世,只有这生与死的关系最为重大,所以短命同了长寿,就是最重大的事情。既然说到这最重大的短命同了长寿,那么此外一切顺境,富有和发达;逆境,贫穷和不发达,都可以包括在内了。 孟子讲立命的学问,只讲到短命和长寿,并没讲到富和贫,发达和不发达,就是这个道理。 

原文:
至修身以俟之,乃积德祈天之事。
译文:
接著云谷禅师又告诉我说:孟子所说的“修身以俟之”这句话,是说:自己要时时刻刻修养德行,不要做半点过失罪恶。至于命能不能改变,那是积德的事,求天的事。
原文:
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实学。
译文:
说到修字,那么身上有一些些过失罪恶,就应该像治病一样,把过失罪恶要完全去掉。讲到俟,要等到修的功夫深了,命自然就会变好,不可以有一丝一毫的非份之想,也不可以让心里的念头乱起乱灭,都要完全把它斩掉断绝,能够做到这种地步,已经是达到先天不动念头的境界了。到了这种功夫,那就是世间受用的真正学问。

32

了凡四训

第一篇:立命之学

33

了凡四训

第一篇:立命之学

原文:
汝未能无心,但能持准提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持得纯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
译文:
你现在还不能做到不动心的境界,你若能念准提咒,不必用心去记或数遍数,只要一直念下去,不要间断。念到极熟的时候,自然就会口里在念,自己不觉得在念,这叫做持中不持;在不念的时候,心里不觉的仍在念,这叫做不持中持;念咒能念到这样,那就我、咒、念打成了一片,自然不会有杂念进来,那么念的咒,也就没有不灵验的了。
原文:
余初号学海,是日改号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
译文:
我起初的号叫做学海,但是自从那一天起就改号叫做了凡;因为我明白立命的道理,不愿意和凡夫一样。把凡夫的见解,完全扫光,所以叫做了凡。

原文:
从此而后,终日兢兢,便觉与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厉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恬然容受。
译文:
从此而后,终日兢兢,便觉与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厉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恬然容受。
原文:
到明年礼部考科举,孔先生算该第三,忽考第一;其言不验,而秋闱中式矣。
译文:
从我见了云谷禅师的第二年,到礼部去考科举。孔先生算我的命,应该考第三名,那知道忽然考了第一名,孔先生的话开始不灵了。孔先生没算我会考中举人,那知道到了秋天乡试,我竟然考中了举人,这都不是我命里注定的,云谷禅师说:命运是可以改造的。这话我更加地相信了。

34

了凡四训

第一篇:立命之学

35

了凡四训

第一篇:立命之学

原文:
然行义未纯,检身多误;
译文:
我虽然把过失改了许多,但是碰到应该做的事情,还是不能一心一意的去做,即使做了,依然觉得有些勉强,不太自然。自己检点反省,觉得过失仍然很多。
原文:
或见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或醒时操持,而醉后放逸;以过折功,日常虚度。
译文:
例如看见善,虽然肯做;但是还不能够大胆地向前拼命去做。或者是遇到救人时,心里面常怀疑惑,没有坚定的心去救人。自己虽然勉强做善事,但是常说犯过失的话。有时我在清醒的时候,还能把持住自己,但是酒醉后就放肆了。虽然常做善事,积些功德;但是过失也很多,拿功来抵过,恐怕还不够,光阴常是虚度。

原文:
自己巳岁发愿,直至己卯岁,历十余年,而三千善行始完。
译文:
从己巳年听到云谷禅师的教训,发愿要做三千件的善事;直到己卯年,经过了十多年,才把三千件的善事做完。
原文:
时,方从李渐庵入关,未及回向。庚辰南还。始请性空、慧空诸上人,就东塔禅堂回向。
译文:
在那个时候,我刚和李渐庵先生,从关外回来关内,没来得及把所做的三千件善事回向。到了庚辰年,我从北京回到了南方,方才请了性空、慧空、两位有道的大和尚,借东塔禅堂完成了这个回向的心愿。

36

了凡四训

第一篇:立命之学

37

了凡四训

第一篇:立命之学

原文:
遂起求子愿,亦许行三千善事。辛巳、生男天启。
译文:
到这时候,我又起了求生儿子的心愿,也许下了三千件善事的大愿。到了辛巳年,生了你,取名叫天启。
原文:
余行一事,随以笔记;汝母不能书,每行一事,辄用鹅毛管,印一朱圈于历日之上。或施食贫人,或买放生命,一日有多至十余圈者。
译文:
我每做了一件善事,随时都用笔记下来;你母亲不会写字,每做一件善事,都用鹅毛管,印一个红圈在日历上,或是送食物给穷人,或买活的东西放生,都要记圈。有时一天多到十几个红圈呢!也就是代表一天做了十几件善事。

原文:
至癸未八月,三千之数已满。复请性空辈,就家庭回向。九月十三日,复起求中进士愿,许行善事一万条,丙戌登第,授宝坻知县。
译文:
像这样到了癸未年的八月,三千条善事的愿,方才做满。又请了性空和尚等,在家里做回向。到那年的九月十三日,又起求中进士的愿,并且许下了做一万条善事的大愿。到了丙戌年,居然中了进士,吏部就补了我宝坻县县长的缺。
原文:
余置空格一册,名曰治心编。晨起坐堂,家人携付门役,置案上,所行善恶,纤悉必记。
译文:
我做宝坻县的县长时,准备了一本有空格的小册子,这本小册子,我叫它作治心篇。意思就是恐怕自己心起邪思歪念,因此,叫‘治心’二字。 每天早晨起来,坐堂审案的时候,叫家里人拿这本治心篇交给看门的人,放在办公桌上。每天所做的善事恶事,虽然极小,也一定要记在治心篇上。

38

了凡四训

第一篇:立命之学

39

了凡四训

第一篇:立命之学

原文:
夜则设桌于庭,效赵阅道焚香告帝。
译文:
到了晚上,在庭院中摆了桌子,换了官服,仿照宋朝的铁面御史赵阅道,焚香祷告天帝,天天都是如此。
原文:
汝母见所行不多,辄颦蹙曰:我前在家,相助为善,故三千之数得完;今许一万,衙中无事可行,何时得圆满乎?
译文:
你母亲见我所做的善事不多,常常皱著眉头向我说:我从前在家,帮你做善事,所以你所许下三千件善事的心愿,能够做完。现在你许了做一万件善事的心愿,在衙门里没什么善事可做,那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做完呢?

原文:
夜间偶梦见一神人,余言善事难完之故。神曰:只减粮一节,万行俱完矣。
译文:
在你母亲说过这番话之后,晚上睡觉我偶然做了一个梦,看到一位天神。我就将一万件善事不易做完的缘故,告诉了天神,天神说:‘只是你当县长减钱粮这件事,你的一万件善事,已经足够抵充圆满了。
原文:
盖宝坻之田,每亩二分三厘七毫。余为区处,减至一分四厘六毫,委有此事,心颇惊疑。
译文:
原来宝坻县的田,每亩本来要收银两分三厘七毫,我觉得百姓钱出得太多,所以就把全县的田清理一遍;每亩田应缴的钱粮,减到了一分四厘六毫,这件事情确实是有的;但也觉得奇怪,怎么这事会被天神知道,并且还疑惑,只有这件事情,就可以抵得了一万件善事呢?

40

了凡四训

第一篇:立命之学

41

了凡四训

第一篇:立命之学

原文:
适幻余禅师自五台来,余以梦告之,且问此事宜信否?
译文:
那时候恰好幻余禅师从五台山来到宝坻,我就把梦告诉了禅师,并问禅师,这件事可以相信吗?
原文:
师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乎?
译文:
幻余禅师说:做善事要存心真诚恳切,不可虚情假意,企图回报。那么就是只有一件善事,也可以抵得过一万件善事了。况且你减轻全县的钱粮,全县的农民都得到你减税的恩惠,千万的人民因此减轻了重税的痛苦,而获福不少呢!

原文:
吾即捐俸银,请其就五台山斋僧一万而回向之。
译文:
我听了禅师的话,就立刻把我所得的俸银薪水捐出来,请禅师在五台山替我斋僧一万人,并且把斋僧的功德来回向。
原文:
孔公算予五十三岁有厄,余未尝祈寿,是岁竟无恙,今六十九矣。书曰:天难谌,命靡常。又云:惟命不于常,皆非诳语。
译文:
孔先生算我的命,到五十三岁时,应该有灾难。我虽然没祈天求寿,五十三岁那年,我竟然一点病痛都没有。现在已经六十九岁了(多活了十六年)。书经上说:天道是不容易相信的,人的命,是没一定的。又说:人的命没有一定,是要靠自己创造的。 这些话,一点都不假。

42

了凡四训

第一篇:立命之学

43

了凡四训

第一篇:立命之学

原文:
吾于是而知,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
译文:
我由此方知,凡是讲人的祸福,都是自己求来的,这些话实在是圣贤人的话;若是说祸福,都是天所注定的,那是世上庸俗的人所讲的。
原文:
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当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
译文:
你的命,不知究竟怎样?就算命中应该荣华发达,还是要常常当作不得意想。就算碰到顺当吉利的时候,还是要常常当作不称心,不如意想。就算眼前有吃有穿,还是要当作没钱用,没房子住想。就算旁人喜欢你,敬重你,还是要常常小心谨慎,作恐惧想。就算你家世代有大声名,人人都看重,还是要常常当作卑微想。就算你学问高深,还是要常常当作粗浅想。

原文:
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
译文:
讲到远,应该要想把祖先的德气,传扬开来;讲到近,应当想父母若有过失,要替他们遮盖起来;这里即是说明孟子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大义所在;讲到向上,应该要想报答国家的恩惠;讲到对下,应该要想造一家的福;说到对外,应该要想救济别人的急难;说到对内,应该要想预防自己的邪念和邪想。
原文: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
译文:
一个人必须要每天知道自己有过失,才能天天改过,若是一天不知道自己的过失,就一天安安逸逸的算自己没过失。如果每天都无过可改,就是每天都没有进步;

44

了凡四训

第一篇:立命之学

原文:
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
译文:
天底下聪明俊秀的人实在不少,然而他们道德上不肯用功去修,事业不能用功去做;就只为了因循两个字,得过且过,不想前进,所以才耽搁了他们的一生。
原文:
云谷禅师所授立命之说,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旷也。
译文:
云谷禅师所教立命的许多话,实在是最精,最深,最真,最正的道理,希望你要细细的研究,还要尽心尽力的去做,千万不可把大好的光阴虚度过。

改过之法

第二篇

45

了凡四训

第二篇:改过之法

46

了凡四训

第二篇:改过之法

原文:
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
译文:
在春秋时代,当时各国的高级官吏,常常要从一个人的言语、行为、去加以判断;就可以猜想到这个人可能遭遇到的吉凶祸福,并且没有不灵验的。这可以在左传和国语这几种书上看得到的。
原文:
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俗眼多翳,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
译文:
大凡吉祥和凶险的预兆,都在心里发出根苗反应出来,虽然根苗是由心里发出来的,但是会表现到全身的四肢上,譬如一个人很厚道,那么他的全身四肢都会显得稳重。一个人刻薄,那么他的全身四肢都会显得轻佻。 一个人凡是偏在厚道的,一定时常得福;偏在刻薄的,一定时常近祸。一般人没有见识,眼光像被一层膜给遮住了,甚么都看不到;就说祸福没有一定,而且是无法预测的。 

原文:
至诚合天,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
译文:
一个人能够做到极诚实,毫无半点虚假,这个人的心就可以与天心相合了,因此,能够用诚心处人处事,福祸就会自然降临。所以观察一个人,只要看他的行为,都是善的,就可以预知他的福,就会来了。
原文:
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
译文:
相反的,观察一个人,只要看他的行为,都是不善的,就可以预知他的祸,就要来了。人若是要得福,要远离灾祸;在没有讲到做善事前,先要把自己的过失改掉。

47

了凡四训

第二篇:改过之法

48

了凡四训

第二篇:改过之法

原文:
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
译文:
世界上,令人可羞可耻的事情,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孟子说:一个人最大的,最要紧的事情就是这个耻字。
原文:
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此改过之要机也。
译文:
因为晓得这个耻字,就会把自己的过失尽量改掉,就可以成为圣贤;若不晓得这个耻字,就会放肆乱来失掉人格,便和禽兽相同了。 这些话都是改过的真正秘诀。

原文:
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
译文:
但改过的方法,第一要发‘羞耻心’。想想古时候的圣贤,和我一样,都是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他们可以流芳百世,大家还要以他们做为师表榜样,而我为什么这一生就搞得身败名裂呢?
原文:
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
译文:
这都是因为自己过份贪图享乐,受到种种坏环境的污染,偷偷做出种种不应该做的事,自己还以为旁人不知道,目无国法,毫无惭愧之心;就这样天天的沉沦下去,同禽兽一样了,自己却还不知道。

49

了凡四训

第二篇:改过之法

50

了凡四训

第二篇:改过之法

原文:
第二、要发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难欺,吾虽过在隐微,而天地鬼神,实鉴临之。
译文:
改过的第二个方法,是要发戒慎恐惧的心。要知道天地鬼神,都在我们的头上。 鬼神和我们不一样,它们什么都看得到,所以鬼神是不容易被欺骗的。我虽然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犯错,但是天地鬼神,实际上就像镜子那样的照着我,把我的过失罪恶照得清清楚楚。
原文:
重则降之百殃,轻则损其现福;吾何可以不惧?
译文:
过失重的,就有种种的灾祸,降到我的身上来;就算过失轻的,也要减损我现在的福报,我怎么能够不怕呢?

原文:
不惟是也。闲居之地,指视昭然;
译文:
不只是像前面所说的而已。就是在自己家里空闲的地方;但神明的监察,仍然是非常的厉害,非常的清楚。
原文:
吾虽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终难自欺;被人觑破,不值一文矣,乌得不懔懔?
译文:
我虽然把过失遮盖得十分秘密,掩饰得十分巧妙;但是在神明看来,我的肺肝,早被看透,马脚全露出来了。到最后还是没有办法欺骗自己,若是被旁人看破,这个人就一文不值了。又怎么可以不时常存著一颗戒慎恐惧的心呢?

51

了凡四训

第二篇:改过之法

52

了凡四训

第二篇:改过之法

原文:
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
译文:
这还不只像上面所说的种种呢!一个人只要一口气还在,就算是犯下滔天的罪过,还是可以忏悔改过的。
原文:
古人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一善念,遂得善终者。
译文:
古时候有个人,作了一辈子的恶事;到他快死的时候,忽然悔悟,发了一个很大的善念,就立刻得到好死。

原文:
谓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
译文:
这就是说,人若是在紧要关头能够转一个非常痛切又勇猛的善念,便可以把百年所积的罪恶洗干净。譬如千年黑暗的山谷,只要有一盏灯照了进去;光到之处,就可以把千年来的黑暗,完全除去了。所以过失不论长久,或者是新犯的;只要能改,就是了不起。 虽然有过失只要改过就好,但是绝对不可以认为犯过可以改,就是常常犯也不要紧,这是万万不可以的。如果是这样,就是有心犯过,罪就更加重了。 
原文:
但尘世无常,肉身易殒,一息不属,欲改无由矣。
译文:
在这个不清净的世间,是幻灭无常的,我们这个血肉之身,是非常容易死的;只要一口气喘不过来,这个身体,就不是我的了;到时就是想要改,也没法子改了。人死了,什么都带不去;只有这个孽,是一定跟去的。

53

了凡四训

第二篇:改过之法

54

了凡四训

第二篇:改过之法

原文:
明则千百年担负恶名,虽孝子慈孙,不能洗涤;幽则千百劫沉沦狱报,虽圣贤佛菩萨,不能援引。乌得不畏?
译文:
因此,明的报应,在阳间你要承担千百年的恶名;虽然你有孝顺的儿子,和可爱的孙子,也不能替你洗清恶名;暗的报应,在阴间,还要千百劫的时间,沉沦在地狱受无量无边的大苦。虽然碰到圣人,贤人,佛菩萨也不能救助你,接引你,这样怎么能不怕呢?
原文:
第三、须发勇心,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
译文:
第三,一定要发一直向前的勇猛心。一个人之所以有了过失还不肯改,都是因为得过且过,不能振作奋发,堕落退后的缘故。

原文:
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
译文:
要知道若是要改过,一定要起劲用力,当下就改,绝对不能够拖延疑惑,也不可以今天等明天,明天等后天,一直拖下去。
原文:
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与抉剔;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
译文:
小的过失,像尖刺戳在肉里,要赶紧挑掉拔掉。大的过失,像毒蛇咬到手指头一样的厉害,要赶紧切掉手指头,不可有丝毫的犹疑延迟的念头;否则蛇毒在身中散开,人就会死。

55

了凡四训

第二篇:改过之法

56

了凡四训

第二篇:改过之法

原文:
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
译文:
就像易经中的益卦所讲,风起雷动,万物都生长起来,利益是这样的大。这是比喻人若能够改过迁善,其利益是最大的。
原文:
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
译文:
一个人改过,如果能具备以上所说的羞耻心,敬畏心,勇猛心这三种心,那么就能有过立刻改了,就像春天的薄冰,碰到太阳光一样,还怕不融化吗?

原文:
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
译文:
但要改过,有三种方法。一种是从事实上改,一种是从道理上改,一种是从心念上改。 因为用这三种不同的功夫,所以得到的效验,也自然不会一样。
原文:
如前日杀生,今戒不杀;前日怒詈,今戒不怒;此就其事而改之者也。
译文:
譬如前天杀了活的东西,今天起禁止不再杀了。前天发了火骂人,今天起禁止不再发火了。这种就是在事情的本身来改错,禁止不再犯的方法。

57

了凡四训

第二篇:改过之法

58

了凡四训

第二篇:改过之法

原文:
强制于外,其难百倍,且病根终在,东灭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也。
译文:
但是勉强压住,不再犯,比自然而然的改,要难百倍。并且这犯过的病根没有去掉,仍在心里。虽然一时勉强压住,终究还是要露出来的,就像东边把它灭了,西边又会冒出来一样,这究竟不是彻底拔除干净的改过方法。
原文:
善改过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如过在杀生,即思曰:上帝好生,物皆恋命,杀彼养己,岂能自安?
译文:
肯努力改过的人,在他没有禁止做这件事之前,先要明白这事不能做的道理;譬如一个人,所犯的过失在杀生;那么他先应该想到:上天有好生之德,凡是有生命的,都会爱惜生命而且怕死。杀它的生命,来养我的身体,自问心能安吗?

原文:
且彼之杀也,既受屠割,复入鼎镬,种种痛苦,彻入骨髓;己之养也,珍膏罗列,食过即空,疏食菜羹,尽可充腹,何必戕彼之生,损己之福哉?
译文:
而且有些东西,虽已被杀,但是还没有完全死,像鱼和毛蟹之类。在半死半活的时候放进锅子里烧,这样的痛苦,一直要透到骨髓里;你看罪过不罪过呢?而供养自己,就要用各种贵重的,味道好的东西,摆满了一桌。虽然这样地讲究,但是一经吃过,便成渣滓,什么都没有了。要晓得人吃蔬菜素食素汤等等,也吃得饱啊!何必一定要去伤害生命,造杀生的罪孽,减少自己的福报呢?
原文:
又思血气之属,皆含灵知,既有灵知,皆我一体;
译文:
又想,凡是有血气有生命的东西,都有灵性知觉,既然都有灵性知觉,那么和我都是一样的了。

59

了凡四训

第二篇:改过之法

60

了凡四训

第二篇:改过之法

原文:
纵不能躬修至德,使之尊我亲我,岂可日戕物命,使之仇我憾我于无穷也?
译文:
就算是自己不能修到道德极高的地步,使他们都来尊重我,亲近我,像古时候的圣人大舜,还在他种田的时候就有象替他犁田,鸟帮他拔草。又怎能天天伤害生命,使它们与我结仇,恨我到永无尽期呢?
原文:
一思及此,将有对食伤心,不能下咽者矣。
译文:
能想到这些,那就会面对桌上有血肉,有生命的菜肴,自然觉得伤心而不能下咽了。

原文:
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于我何与?本无可怒者。
译文:
譬如像前天喜欢发怒,应该想到:人各有各的长处,也各有各的短处;碰到他人短处的地方,按照情理,应该要哀怜他的苦恼,原谅他的短处;若是有人不讲道理冒犯了我,那是错在他,与我有什么关系呢?本来就没什么怒可以发的呀!
原文:
又思天下无自是之豪杰,亦无尤人之学问。
译文:
又想到:天下,绝对没有自以为什么错都没有的英雄豪杰,因为一个人自以为了不起,那是最笨的人。天下也绝对没有怨恨旁人的学问;因为人若是真正有学问,就会更加谦虚;而且能严以责己,宽以待人,那里会怨恨别人呢?所以怨恨别人的人,定无学问。

61

了凡四训

第二篇:改过之法

62

了凡四训

第二篇:改过之法

原文:
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
译文:
一个人做事处处不能称心,都是因为自己的道德没修好,功德没修满,感动人的心不够呀!
原文:
吾悉以自反,则谤毁之来,皆磨炼玉成之地;我将欢然受赐,何怒之有?
译文:
应该都要反过来自我反省检讨。自己有没有对不起他人的地方? 能够这样的存心用功,那么别人毁谤我,反而变成磨炼我,成就我反面的教育场所了。我应该欢欢喜喜地接受别人给我的教训、批评,还有什么怨恨呢? 

原文:
又闻谤而不怒,虽谗焰薰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
译文:
还有,听到别人说我坏话而能够不生气,尽管坏话说得很厉害,像火光薰天,也不过是像拿火去烧空中,虚空中无物可烧;而火却是终归要熄灭的。若是听到别人说坏话,你就生气;虽然你用尽心思,尽力去辩,结果却像春天的蚕吐丝,把自己束缚住一样;这就是所谓的作茧自缚,自讨苦吃。所以生气不但是无益处,并且还是有害的。
原文:
其余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此理既明,过将自止。
译文:
至于其它种种的过失和罪恶,也都应该依道理,细细去想,像上边所说的种种道理能够明白,那就自然而然地不会犯过失了。

63

了凡四训

第二篇:改过之法

64

了凡四训

第二篇:改过之法

原文:
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
译文:
怎样叫做从心上改过呢?人的过失,有千千万万种那么多,都是从心上造出来的,我的心不动,就什么事情都不会造出来,那么过失还会从何处生出来呢?
原文:
学者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
译文:
凡是读书人,或是喜欢女色,或是喜欢名声,或是喜欢财物,或是喜欢发火;像这样种种的过失,不必要一类一类的去寻求灭过的方法;只要一心一意地发善心,做善事,正的念头出现在前;那末邪的念头,自然就污染不上了。

原文:
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此精一之真传也。
译文:
譬如亮热的太阳当空而照,所有的妖怪,自然会逃避消失了;这就是最精纯而唯一的修心补过的真正诀窍啊!
原文:
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
译文:
须知道过失全部是由这颗心造的,因此也应该由这颗心上来改;正好像斩除毒树一样,要斩就斩得干净俐落,连根铲除,才不会再长出来;那又何必要一枝一枝的剪,一叶一叶的摘呢?

65

了凡四训

第二篇:改过之法

66

了凡四训

第二篇:改过之法

原文:
大抵最上者治心,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即无。
译文:
改过最上最高的方法,还是修心。能修心,就可使心立刻清净。因为犯过失,都是心上动了种种坏念头的缘故。能修心,那末坏念头一动,就自己发觉。自己能发觉,就立刻把心停住不动;心不动,那么坏念头便消失,也就不会再犯了。
原文:
苟未能然,须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须随事以禁之;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为失策。
译文:
若是再不能够这样,那么一定要明白,所犯过失的理由,把这种犯过的念头去掉。若是再不能够这样,那么只好碰到犯过时,用勉强压住的方法,来禁止不犯。如果用修心的上等功夫,和明白不可犯过的道理,用打发它去的下等功夫,以及碰到犯过用强压方法禁止的下等功夫;这上下两等的功夫,同时用,也不一定就失算呀!

原文:
执下而昧上,则拙矣。
译文:
若是坚持只用下等功夫,反而把修心的上等功夫忽略不用,那就是最笨不过的了。
原文:
顾发愿改过,明须良朋提醒,幽须鬼神证明;一心忏悔,昼夜不懈,经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验。
译文:
但是发愿改过,也要有助力;明里头,要有真正的益友在你糊涂的时候时常来提醒你;暗里头,要有鬼神替你证明;(像我把自己所犯的过失,做了篇疏文,上告天地鬼神那样。)还要一心一意的虔诚忏悔,从早到晚,从日到夜,绝不放松;像我这样忏悔经过一个七天,两个七天;直到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这样忏悔下去,一定会有效验的!

67

了凡四训

第二篇:改过之法

68

了凡四训

第二篇:改过之法

原文:
或觉心神恬旷;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嗔作喜;或梦吐黑物;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幢幡宝盖,种种胜事,皆过消罪灭之象也。
译文:
上面所说忏悔过恶的效验是什么呢?譬如你或许觉得精神上很舒服,心中很宽闲;或觉得以往很笨,忽然智慧大开;或是虽然处在烦忙纷乱之际,心中仍清清朗朗,无所不通;或碰到怨家仇人,而能全把恨心火气消除,而心生欢喜;或是在梦里,感觉吐出黑的东西来;这是种种邪念邪思,积成的一种秽气,梦里吐出,那么心地就清净多了。或是梦到古时候的圣贤来提拔我,牵引我,或是梦见自己会飞到虚空中去,逍遥自在;或是梦见各种彩旗以及装饰珍宝的伞盖,这种种少有少见的事情,都是过失消除罪孽灭去的好征兆。

原文:
然不得执此自高,画而不进。
译文:
但是也不能因为碰到这些好征兆。就自己以为了不起,而阻断了再上进,再努力的途径。
原文:
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己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
译文:
从前春秋时代卫国的贤大夫蘧伯玉在二十岁的时候,已经能时时反醒自己过去的过失,加以检讨,完全改掉了。

69

了凡四训

第二篇:改过之法

70

了凡四训

第二篇:改过之法

原文:
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
译文:
到了二十一岁的时候,又觉得从前所改的过失,并不彻底;到了二十二岁,再回忆二十一岁时,还像在梦中一般,像这样一年一年的过去,一年一年的逐步改过;直到五十岁那年,还觉得过去的四十九年,都是有过失的。古人对于改过的学问讲究就是像这样的。
【蘧伯玉呀贤大夫,二十岁时就觉悟,时时反省己过失,年年检讨再检讨;总觉得,自己改过的工夫不彻底呀,不彻底!所以说,改过的学问须讲究呀,须讲究!】

原文:
吾辈身为凡流,过恶猬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
译文:
我们都是平凡人,过失罪恶,就像刺猬身上的刺一样,聚集了满身都是。而回想过去的事,常常像看不到自己有甚么过失,这实在都是因为粗心,不知道自我反省。又像眼睛上长了翳,看不到自己天天在那里犯过呀!

原文:
然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
译文:
但是,一个人的过失,罪恶深重到了相当的地步,也有证据可以看出来;或者是心思混乱塞住,精神萎靡不振,随便甚么事转头就忘记了;或者是不值得烦恼的事,也常常感觉非常的烦恼;或者是见到品德高尚的君子,便觉得难为情,垂头丧气;或者是听到光明正大的道理,反倒觉得不欢喜;或者是有恩惠给别人,对方不领情反而怨恨你;或者是夜里都做些颠颠倒倒的坏梦,甚至语无伦次失掉平常的模样;像这样种种不正常的现象,都是作孽的表现啊!
假使你有上边所说的那种情形,就应该即刻提起精神,奋发向上,把旧的种种过失一齐改掉;而另外开辟一条新的人生大道,希望你千万不可自己耽误自己啊!

71

了凡四训

第二篇:改过之法

积善之方

第三篇

72

了凡四训

第三篇:积善之方

73

了凡四训

第三篇:积善之方

原文:
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译文:
易经上说:积善的家庭,一定会有很多福份喜庆的事。
原文:
昔颜氏将以女妻叔梁纥,而历叙其祖宗积德之长,逆知其子孙必有兴者。
译文:
例如,从前姓严的人家,要把他的女儿,许配给孔子的父亲;就将孔家所作的事情,一 件一件都提出来;觉得孔家祖先所积的德,多而且长久;所以预知孔家的子孙,将来必定会大发。后来果然生出了孔子。

原文:
孔子称舜之大孝,曰:宗庙飨之,子孙保之,皆至论也。试以往事征之。
译文:
还有,孔子称赞舜的 孝,是不平凡的孝顺,孔子说:像舜这样的大孝,不但祖先要享受他的祭祀;并且他的世世代代子孙可以保住他的福德,不会败落。春秋时代 的陈国,就是舜传下来的子孙,足以证明舜的后代兴发得相当长久。这都是非常确实的说法啊!现在我再以过去发生真实的事情,来证明积善的功德。
原文:
杨少师荣、建宁人。
译文:
有一位做过少师的人,姓杨名荣,是福建省建宁人。

74

了凡四训

第三篇:积善之方

75

了凡四训

第三篇:积善之方

原文:
世以济渡为生,久雨溪涨,横流冲毁民居,溺死者顺流而下,他舟皆捞取货物,独少师曾祖及祖,惟救人,而货物一无所取,乡人嗤其愚。
译文:
他家世代是以摆渡为生。有一次, 雨下得太久,溪水满涨,水势汹涌横冲直撞,把民房都冲失了,被淹死的人顺著水势一直流下来。别的船都去捞取水中漂来的各种财货,只有 少师的曾祖父和祖父,专门去救水里漂来的灾民,而财物一件都不捞,乡人都偷笑他们是傻瓜。
原文:
逮少师父生,家渐裕,有神人化为道者,语之曰:汝祖父有阴功,子孙当贵显,宜葬某地。
译文:
等到少师的父亲出生后,家道也渐渐的宽裕了 。有一位神仙化做道士的模样,向少师的父亲说:你的祖父和父亲,都积了许多阴功,所生的子孙应该发达做大官。可以将你的父亲葬在某一个地方。

原文:
遂依其所指而窆之,即今白兔坟也。
译文:
少师的父亲听了,就照道士所指定的地方,把他的祖父和父亲葬下。这座坟,就是现在大家所知道的白兔坟。
原文:
后生少师,弱冠登第,位至三公,加曾祖、祖、父,如其官。子孙贵盛,至今尚多贤者。
译文:
后来少师出生了,到了二十岁就中了进士。一直做官,做到三公里面的少师。皇帝还追封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与少师一样的官位。而且少师的后代子孙,都非常兴旺,一直到现在还有许多贤能之士。

76

了凡四训

第三篇:积善之方

77

了凡四训

第三篇:积善之方

原文:
鄞人杨自惩,初为县吏,存心仁厚,守法公平。
译文:
浙江宁波人杨自惩,起初在县衙做书办,心地非常厚道;而且守法公平,做事公正。
原文:
时县宰严肃,偶挞一囚,血流满前,而怒犹未息,杨跪而宽解之。
译文:
当时的县官,为人严厉方正,有一次偶然打了一个囚犯, 一直打到血流到地上,县官还是不息怒。杨自惩就跪下,替囚犯向县官求情,请县官宽谅那个囚犯。

原文:
宰曰: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
译文:
县官说:你求情本来没有什么不能放宽的 ,但是这个囚犯,不守法律,违背道理,不能教人不生气啊!
原文:
自惩叩首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况怒乎?
译文:
杨自惩一边叩头一边说:在朝廷中已经没有是非可言了,政治一片黑暗、贪污、腐败,人心散失已经很久了,审问案件若是审出实情,尚且应 该替他们伤心,可怜他们不明事理,误蹈法网,不可以因为审出了案情,就欢喜。若是存心欢喜,恐怕会把案件忽略弄错。若是生气,又恐怕 犯人受不住打,勉强招认,容易冤枉人。既然欢喜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发火呢?

78

了凡四训

第三篇:积善之方

原文:
宰为之霁颜。
译文:
那县官听了杨自惩的话,非常感动,面容立即和缓下来,不再发怒了!
原文:
家甚贫,馈遗一无所取,遇囚人乏粮,常多方以济之。
译文:
讲到杨自惩的家里,是很穷的;但是他虽然穷,别人送他东西,他一概 不肯接受。碰到囚犯缺粮,他却常用许多方法去弄一些米来,救济他们。

79

了凡四训

第三篇:积善之方

原文:
一日,有新囚数人待哺,家又缺米;给囚则家人无食;自顾则囚人堪悯;与其妇商之。
译文:
有一天来了几个新的囚犯,没有东西吃,非常的饿,他自己家里刚巧 也欠米。若是拿来给囚犯吃,那么自己家人就没得吃了。如果只顾自己吃,那么囚犯又饿得很可怜,没有办法,便同他的妻子商量。
原文:
妇曰:囚从何来?
译文:
他的妻子 问他说:犯人从什么地方来的?

80

了凡四训

第三篇:积善之方

81

了凡四训

第三篇:积善之方

原文:
曰:自杭而来。沿路忍饥,菜色可掬。
译文:
从杭州来的。沿途熬饿,脸上饿得没有一点血色;就像一种又青又黄的菜色,几乎可以用手捧起来。
原文:
因撤己之米,煮粥以食囚。
译文:
因此,两夫妇就把自己所存的一些米,用来煮稀饭给新来的囚犯吃。

原文:
后生二子,长曰守陈,次曰守址,为南北吏部侍郎;长孙为刑部侍郎;次孙为四川廉宪,又俱为名臣;今楚亭、德政,亦其裔也。
译文:
然后他们生了两个儿子,大的叫做守陈,小的叫做守址,作官一直做到南北吏部侍郎。大孙子做到刑部侍郎。小孙子也做到四川按察使。两个儿子,两个孙子,都是名臣;而当今有两个名人楚亭和德政,都是杨自惩的后代。

82

了凡四训

第三篇:积善之方

原文:
昔正统间,邓茂七倡乱于福建,士民从贼者甚众;朝廷起鄞县张都宪楷南征,以计擒贼,后委布政司谢都事,搜杀东路贼党;谢求贼中党附册籍,凡不附贼者,密授以白布小旗,约兵至日,插旗门首,戒军兵无妄杀,全活万人;后谢之子迁,中状元,为宰辅;孙丕,复中探花。
译文:
从前明朝英宗正统年间,有一个土匪首领叫作邓茂七,在福建一带造反。福建的读书人和老百姓,跟随他一起造反的很多。皇帝就起用曾经担任都御使的鄞县人张楷,去搜剿他们。张都宪用计策把邓茂七捉住了。后来张都宪又派了福建布政司的一位谢都事,去搜查捉拿剩下来的土匪,捉到就杀;但是谢都事不肯乱杀,怕杀错人。便向各处寻找依附贼党的名册,查出来凡是没有依附贼党,名册里还没有他们姓名的人。就暗中给他们一面白布小旗,约定他们,搜查贼党的官兵到的那一天,把这面白布小旗插在自己家门口,表示是清白的民家,并且禁止官兵不准乱杀。因为有这种措施而避免被杀的人,大约有一万人之多。后来谢都事的儿子谢迁,就中了状元,官做到宰相。而且他的孙子谢丕,也中了探花,就是第三名的进士。

83

了凡四训

第三篇:积善之方

原文:
莆田林氏,先世有老母好善,常作粉团施人,求取即与之,无倦色;一仙化为道人,每旦索食六七团。
译文:
在福建省浦田县的林家,他们的上辈中,有一位老太太喜欢做善事,时常用米粉做粉团给穷人吃。只要有人向她要,她就立刻给,脸上没有表 现出一点厌烦的样子。有一位仙人,变作道士,每天早晨向她讨六、七个粉团。
原文:
母日日与之,终三年如一日,乃知其诚也。
译文:
老太太每天给他,一连三年,每天都是这样的布施,没有厌倦 过,仙人晓得她作善事的诚心。

84

了凡四训

第三篇:积善之方

85

了凡四训

第三篇:积善之方

原文:
因谓之曰:吾食汝三年粉团,何以报汝?府后有一地,葬之,子孙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数。
译文:
就向她说:我吃了你三年的粉团,要怎样报答你呢?这样吧,你家后面有一块地,若是你死后葬在这块地上, 将来子孙有官爵的,就会像一升麻子那样的多。
原文:
其子依所点葬之,初世即有九人登第,累代簪缨甚盛,福建有无林不开榜之谣。
译文:
后来老太太去世了,她的儿子依照仙人的指示,把老太太安葬下去。林家的子孙第一代发科甲的,就有九人。后来世世代代,做大官的人非常多。因此,福建省竟有一句:‘如果没有姓林的人去赴考,就不能发榜。’的传言。意思是讲:林家考试的人多,并且都能考中,所以到发榜,榜上就不会没有姓林的人。表示林家有功名的人很多。

原文:
冯琢庵太史之父,为邑庠生。隆冬早起赴学,路遇一人,倒卧雪中,扪之,半僵矣。遂解己绵裘衣之,且扶归救苏。
译文:
冯琢庵太史的父亲,当他在县学里做秀才的时候,有一个非常寒冷的冬天清早,在要去县学的路上,碰到一个人倒在雪地里,用手摸摸看,已经几乎快要冻死了。冯老先生马上就把自己穿的皮袍,脱下来替他穿上;并且还扶他到家里,把他救醒。
原文:
梦神告之曰:汝救人一命,出至诚心,吾遣韩琦为汝子。及生琢庵。遂名琦。
译文:
冯老先生救人后,就做了一个梦,梦中见到一位天神告诉他说:你救人一命,是完全出自一片至诚的心来救的,所以我要派韩琦投生到你家,做你的儿子。等到后来琢庵生了,就命名叫作冯琦。因为他是宋朝一个文武全才的贤能宰相,叫作韩琦的人来投胎转世的。

86

了凡四训

第三篇:积善之方

原文:
台州应尚书,壮年习业于山中。
译文:
浙江台州有一个应大猷尚书,壮年的时候在山中读书。
原文:
夜鬼啸集,往往惊人,公不惧也;一夕闻鬼云:某妇以夫久客不归,翁姑逼其嫁人。
译文:
夜里头,鬼常聚在一起做鬼叫,来吓唬人,只有应公不怕鬼叫。有一夜,应公听到一个 鬼说:有一个妇人,因为丈夫出远门作客,好久没回来,她的公婆判断儿子可能已经死了,所以就逼这个妇人改嫁;但是这个妇人却是要守节,不肯改嫁。

87

了凡四训

第三篇:积善之方

原文:
明夜当缢死于此,吾得代矣。
译文:
所以明天夜里,她要在这里上吊,我可以找到一个替身了。凡是上吊或者是淹死的人,如果没有替身,便无法投生,所以叫替死鬼。
原文:
公潜卖田,得银四两。即伪作其夫之书,寄银还家;其父母见书,以手迹不类,疑之。
译文:
应公听到这些话,动了救人的心,偷偷的把自己的田,卖了四两银子,还马上写了一封假托她丈夫的信;并把银子寄回家的事写在信上说明。 这位出外人的父母看了信以后,因为笔迹不像,所以怀疑信是假的。

88

了凡四训

第三篇:积善之方

89

了凡四训

第三篇:积善之方

原文:
既而曰:书可假,银不可假;想儿无恙。
译文:
但是后来他们又说:信是可以假的,但是银子不能假呀!一定是儿子很平安,才会把银子寄回来。
原文:
妇遂不嫁。其子后归,夫妇相保如初。
译文:
他们这样想以后,就不再逼媳妇去改嫁了。后来他们的儿子回来了,这对夫妇就得以保全,像从前新婚时一样,好好的过日子了。

原文:
公又闻鬼语曰:我当得代,奈此秀才坏吾事。
译文:
隔天晚上,应公又听到那个鬼说:我本来可以找到替身了,哪知道被这个秀才坏了我的事啊。
原文:
傍一鬼曰:尔何不祸之?曰:上帝以此人心好,命作阴德尚书矣,吾何得而祸之?
译文:
旁边一个鬼说:喂!你为什么不去害死他呢? 那个鬼说:天帝因为这个人心好,有阴德,已经派他去做阴德尚书了,我怎么还能害他呢? 

90

了凡四训

第三篇:积善之方

原文:
应公因此益自努励,善日加修,德日加厚;遇岁饥,辄捐谷以赈之;遇亲戚有急,辄委曲维持;遇有横逆,辄反躬自责,怡然顺受;子孙登科第者,今累累也。
译文:
应公听了这两个鬼所讲的话以后,就更加努力,更加发心,善事一天一天去做,功德也一天一天的增加;碰到荒年的时候,每次都捐米谷救人 ;碰到亲戚有急难,他一定想尽办法帮助人家渡过难关;碰到蛮不讲理的人,或不如意的事,总会反省,责备自己有过失,就心平气和地接受 事实。因为应公能够这样做人,所以他的子孙得到功名,官位的,一直到现在还是很多哩!

91

了凡四训

第三篇:积善之方

原文:
常熟徐凤竹栻,其父素富,偶偶年荒,先捐租以为同邑之倡,又分谷以赈贫乏,夜闻鬼唱于门曰:千不诓,万不诓;徐家秀才,做到了举人郎。
译文:
江苏省常熟县有一位徐凤竹先生,他的父亲本来就很富有。偶然碰到了荒年,就先把他应收的田租,完全捐掉,做为全县有田的人的榜样。同 时又分他自己原有的稻谷,去救济穷人。有一天夜里,他听到有一群鬼在门口唱道:千也不说谎,万也不说谎,徐家秀才,快要做到了举人!
原文:
相续而呼,连夜不断。
译文:
那些鬼连续不断的呼叫,夜夜不停。

92

了凡四训

第三篇:积善之方

93

了凡四训

第三篇:积善之方

原文:
是岁,凤竹果举于乡,其父因而益积德,孳孳不怠,修桥修路,斋僧接众,凡有利益,无不尽心。
译文:
这一年,徐凤竹去参加乡试,果然考中了举人。他的父亲因此更加高兴,努力不倦地做善事,积功德;同 时又修桥铺路,施斋饭供养出家人;碰到缺米缺衣的人,也接济他们;凡是对别人有好处的事情,无不尽心的去做。
原文:
后又闻鬼唱于门曰:千不诓,万不诓;徐家举人,直做到都堂。凤竹官终两浙巡抚。
译文:
后来他又听到鬼在门前唱道:千也不说谎,万也不说谎,徐家举人,做官直做到都堂!结果徐凤竹,官做到了两浙的巡抚。

原文:
嘉兴屠康僖公,初为刑部主事,宿狱中,细询诸囚情状,得无辜者若干人,公不自以为功,密疏其事,以白堂官。
译文:
浙江省嘉兴县有一位姓屠,名叫康僖的人,起初在刑部里做主事的官,夜里就住在监狱里。并且仔细的盘问囚犯,结果发现没罪而被冤枉的,有不少人;但是屠公并不觉得自己有功劳,他秘密地把这件事,上公文告诉了刑部堂官。
原文:
后朝审,堂官摘其语,以讯诸囚,无不服者,释冤抑十余人。
译文:
后来到了秋审的时候,刑部堂官,把屠公所提供的话,拣些要点,来审问那些囚犯。囚犯们都老老实实的向堂官供认,没有一个不心服的。因此,堂官就把原来冤枉的,因为受刑不住被逼招认的,释放了十多人。

94

了凡四训

第三篇:积善之方

95

了凡四训

第三篇:积善之方

原文:
一时辇下咸颂尚书之明。
译文:
那个时候京里的百姓,都称赞刑部尚书明察秋毫。
原文:
公复禀曰:辇毂之下,尚多冤民,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岂无枉者?宜五年差一减刑官,核实而平反之。
译文:
后来屠公又向堂官上了一份公文说:在天子脚下,尚且有那么多被冤枉的人;那么全国这样 大的地方,千千万万的百姓,那会没有被冤枉的人呢?所以应该每五年再派一位减刑官,到各省去细查囚犯犯罪的实情,确实有罪的,定罪也 要公平;若是冤枉的,应该翻案重审,减轻或者释放。

原文:
尚书为奏,允其议。时公亦差减刑之列,梦一神告之曰:汝命无子,今减刑之议,深合天心,上帝赐汝三子,皆衣紫腰金。是夕夫人有娠,后生应埙、应坤、应堎,皆显官。
译文:
尚书就代为上奏皇帝,皇帝也准了他所建议的办法;就派减刑官,到各省去查察,刚巧屠公也派在内。有一天晚上屠公梦见天神告诉他说:你 命里本来没有儿子,但是因为你提出减刑的建议,正与天心相合;所以上帝赐给你三个儿子,将来都可以做大官;穿紫色的袍,束金镶的带。 这天晚上,屠公的夫人就有了身孕;后来生下了应埙、应坤、应竣三个儿子,果然都作了高官。

96

了凡四训

第三篇:积善之方

97

了凡四训

第三篇:积善之方

原文:
嘉兴包凭,字信之,其父为池阳太守,生七子,凭最少,赘平湖袁氏,与吾父往来甚厚,博学高才,累举不第,留心二氏之学。
译文:
有一位嘉兴人,姓包,名叫凭,号信之。他的父亲做过安徽池州府的太守。生了七个儿子,包凭是最小的。他被平湖县姓袁的人家,招赘做女婿;和我父亲常常来往,交情很深。他的学问广博,才气很高,但是每次考试都考不中。因此他对佛教、道教的学问,很注意研究。

原文:
一日东游泖湖,偶至一村寺中,见观音像,淋漓露立,即解橐中得十金,授主僧,令修屋宇,僧告以功大银少,不能竣事;复取松布四疋,检箧中衣七件与之,内纻褶,系新置,其仆请已之。凭曰:但得圣像无恙,吾虽裸裎何伤?僧垂泪曰:舍银及衣布,犹非难事。只此一点心,如何易得。
译文:
有一天,他向东去卯湖游玩,偶然到了一处乡村的佛寺里,因为寺内房屋坏了,看见观世音菩萨的圣像,露天而立,被雨淋得很湿。当时就打开他的袋子,有十两银子,就拿给这寺里的住持和尚,叫他修理寺院房屋。和尚告诉他说:修寺的工程大,银子少,不够用,没法完工。
因此,他又拿了松江出产的布四匹,再捡竹箱里的七件衣服给和尚。这七件衣服里,有用麻织的料做的夹衣,是新做的;他的佣人要他不要再送了,但是包凭说:只要观世音菩萨的圣像,能够安好,不被雨淋,我就是赤身露体又有甚么关系呢?和尚听后流著眼泪说:施送银两和衣服布匹,还不是件难事,只是这一点诚心,怎么容易得到呀!

原文:
后功完,拉老父同游,宿寺中。
译文:
后来房屋修好了,包凭就拉著他父亲同游这座佛寺,并且住在寺中。
原文:
公梦伽蓝来谢曰:汝子当享世禄矣。
译文:
那天晚上,包凭做了一个梦,梦到寺里的护法神,来谢他说:你做了这些 功德,你的儿子可以世世代代享受官禄了。

99

了凡四训

第三篇:积善之方

原文:
后子汴,孙柽芳,皆登第,作显官。
译文:
后来他的儿子包汴,孙子包柽芳,都中了进士,做到高官。
原文:
嘉善支立之父,为刑房吏,有囚无辜陷重辟,意哀之,欲求其生。
译文:
浙江省嘉善县有一个叫做支立的人,他的父亲,在县衙中的刑房当书办。有一个囚犯,因为被人冤枉陷害,判了死罪;支书办很可怜他,想要 替他向上面的长官求情,宽免他不死。

98

了凡四训

第三篇:积善之方

原文:
囚语其妻曰:支公嘉意,愧无以报,明日廷之下乡,汝以身事之,彼或肯用意,则我可生也。
译文:
那个囚犯晓得支书办的好意之后,告诉他的妻子说:支公的好意,我觉得很惭愧,没法子报答;明天请他到乡下来,你就嫁给他,他或者会感念这份情份,那么我就可能有活命的机会了。
原文:
其妻泣而听命。
译文:
他的妻子听了之后,没别的办法,所以就边哭边答应了。

原文:
及至,妻自出劝酒,具告以夫意。
译文:
到了明天,支书办到了乡下,囚犯的妻子就自己出来劝支书办喝酒,并且把他丈夫的意思,完全告诉了支书办。
原文:
支不听,卒为尽力平反之。
译文:
但是支书办不愿意这样做,不过究竟还是尽了全力替这个囚犯,把案子平反了。

101

了凡四训

第三篇:积善之方

100

了凡四训

第三篇:积善之方

102

了凡四训

第三篇:积善之方

103

了凡四训

第三篇:积善之方

原文:
囚出狱,夫妻登门叩谢曰: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今无子,吾有弱女,送为箕帚妾,此则礼之可通者。
译文:
后来,囚犯出狱,夫妻两个人一起 到支书办家里叩头拜谢说:您这样厚德的人,在近代实在是少有。现在您没有儿子,我有一个女儿,愿意送给您做扫地的小妾。这在情理上是可以说得通的。
原文:
支为备礼而纳之,生立,弱冠中魁,官至翰林孔目,立生高,高生禄,皆贡为学博。禄生大纶,登第。
译文:
支书办听了他的话,就预备了礼物,把这个囚犯的女儿迎娶为妾,后来生了一个儿子叫支立,才二十岁就中了举人的前茅,官做到翰林院的书 记,后来支立的儿子叫做支高,支高的儿子叫支禄,都被保荐做州学县里的教官。而支禄的儿子叫支大纶,也考中了进士。

原文:
凡此十条,所行不同,同归于善而已。
译文:
以上这十条故事,虽然每人所做的各不相同,不过行的都是一个善字罢了。
原文:
若复精而言之,则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
译文:
若是要再精细的加以分类来说,那末做善事;有真的,有假的;有 直的,有曲的;有阴的,有阳的;有是的,有不是的;有偏的,有正的;有一半的,有圆满的;有大的,有小的;有难的,有易的。这种种都各有各的道理,都应该要仔细的辨别。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