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首都医科大学教学简报003

期刊/内刊其他2022-10-18
1845

TEACHING   BRIEFING

教学简报

2021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ffairs,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首都医科大学教务处

03

2021年度第03期

目录

01  ►

教材建设

04-04

首都医科大学“第十一届校级优秀教材奖”结果揭晓

04

02  ►

教师成长

05-08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圆满完成线上理论授课检查

05

北京中医医院举办教学质量月系列教师培训活动

07

03  ►

实践创新

09-14

首都医科大学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中医药经典能力等级考试

09

我校2021年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立项名单出炉

11

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2019级学生“迎冬奥、促提升”——医学英语短剧比赛展急救先锋风采

12

04  ►

质量建设

15-18

学校举办“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交流会

15

国际学院召开本科留学生(英文授课)培养方案研讨会

17

首都医科大学圆满完成2021年高等教育质量检测国家数据平台数据信息采集填报与分析工作

18

02

目录

05  ►

基地建设

19-23

首都医科大学2021年度临床联合教研室工作会成功召开

19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科教中心迁址工作顺利完成

21

06  ►

文献学习

24-24

首都医科大学2020-2021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4

03

首都医科大学“第十一届校级优秀教材奖”结果揭晓

为进一步落实我校优秀教材编写激励保障机制,着力打造精品教材,按照《首都医科大学教材建设管理办法》、《首都医科大学关于教材建设资助和奖励的规定》等文件要求,学校组织开展了首都医科大学第十一届校级优秀教材评选工作。经个人申请、学院推荐、专家评议,共评出校级优秀教材67部。
校级优秀教材分为自然奖、公开出版奖和内部出版奖三个奖项,本次评选共有来自各个学院和临床医学院的87部教材申报。其中《人体寄生虫学(第9版)》(诸欣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3版)》(韩德民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等18部教材获自然奖一等奖,另有30部教材获自然奖二等奖。《临床药理学》(赵秀丽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临床流行病学》(张玲主编,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等18部教材分获公开出版奖的一、二、三等奖;陈卉老师主编的《医学统计学基础》获内部出版奖二等奖。

04

 TEXTBOOKS CONSTRUCTION

教材建设

学校将对获奖教材团队进行表彰,并鼓励获奖教师能够充分挖掘学校优质教育资源,锤炼精品、传承经典,不断推进教材建设理念、机制和方法创新,打造出更多优质、精品教材。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圆满完成线上理论授课检查

2021年11月17日上午,首都医科大学教务处组织专家组对临床理论课授课情况进行检查。此次检查课程为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外科教研室副教授闫家智为临床医学专业(“5+3”一体化)2018级本科生讲授的外科学课程,讲授内容为上肢骨折与关节损伤。
参加此次授课检查的专家组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附属复兴医院、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附属北京潞河医院等8家临床医学院的专家以及学校教务处副处长朱庆双、临床教学办公室主任付斌组成。
由于疫情原因,此次检查采用教师线下授课、督导专家线上听课的形式开展。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专家虽然不在现场,但仍能清楚地看到学生、教师和课件三个不同角度的画面,能够客观地对授课情况进行评价。

05

课后,专家组一致认为授课教师备课充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启发式案例,以及比较、归纳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将理论知识和临床手术病例相结合,使授课内容变得通俗易懂,学生易于理解记忆,同时又结合了该学科最新的研究进展,拓展了知识面。同时,授课教师还把医学人文、思政元素融入到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了引导,符合新时代课堂的最新要求。

TEACHERS DEVELOPMENT

教师成长

教育处处长任依表示,学校教务处组织的此类教学活动,给临床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教育处会引领教师弥补不足,争取做的更好!通过参加类似教学活动,将助力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本科教学工作越做越好。

06

最后,学校教务处副处长朱庆双对本次教学工作进行点评,首先肯定了教师的精彩授课;而后再次强调,为确保临床教学质量需充分发挥联合教研室作用,通过系列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水平,达到同质化教学目标;最后,对学校制定的新版教学设计(教案)的内容和格式进行了详尽解读,并对临床医学专业(“5+3”一体化)学生课堂教学的英文专业词汇应用和讲授提出要求。
本次教学活动采用线上线下同步互动,通过教育处前期测试和筹备,保证了线上授课及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最终取得圆满效果。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教育处和教研室将总结经验,重点把本次教学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反馈给相关教研室,以评促改,推进本科教学工作的质量提升。

TEACHERS DEVELOPMENT

教师成长

为进一步提高临床教学质量,本学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聘请国内中医教育专家对全院教师进行了8次教育教学线上培训,每场培训参加人数均达400人以上。培训主题包括如何在教学查房中彰显中医人文、如何开展教学病例讨论、教学中如何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如何做有效的教学设计、如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建立健全考核与评价体系、如何在教学中培养中医临床思维、如何进行形成性评价、课堂教学和教研室建设的重要性等方面。

为了让教师们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融入贯穿于教学设计、形成性评价等临床教学实践中,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在系列教学培训活动后,医院又组织开展了院级第五届教学查房、首届教学病例讨论比赛。24个承担学校本科生教学任务的临床科室参赛,开展了23场教学查房比赛及24场教学病例讨论比赛,共47位教师参赛。医院邀请学校专职督导专家车念聪教授、王秀娟教授,宣武医院教育处王亚军处长、朱庆双副处长、李小霞教授,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梁金锐教授、王倩怡副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校级督导专家农孟培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教育处杨承芝副处长、许亚梅教授、关秋红教授、孙旗教授等院外专家12人,本院教学督导专家4人以及院内各临床科室评委24人参与评审,作出点评,帮助参赛教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举办教学质量月系列教师培训活动

07

TEACHERS DEVELOPMENT

教师成长

期间,刘清泉院长和王笑民副院长分别观摩了教学病例讨论和教学查房的比赛并发表指导意见,参赛教师们受到极大鼓舞,比赛氛围热烈,学习氛围浓厚。

围绕学校中医学专业认证准备,医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更新教学理念,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真正达到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的目的。

师规范流程、发现问题。刘清泉院长和王笑民副院长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教学内涵的提升,亲自动员部署。经过六天紧张激烈的评比,专家们热情、专业、准确的点评让科主任、参赛教师们和观摩学习的教师们受益匪浅,找到了实现自己从好医生转变为好教师的路径。

08

TEACHERS DEVELOPMENT

教师成长

首都医科大学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中医药经典能力等级考试

2021年11月6日,我校组织中医学专业本科生与研究生参加《全国中医药经典能力等级考试》2021年下半年试点联考一级考试。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此次考试,教务处将最新改建完成并投入使用的阶平楼154智慧教室,作为学校首次承接此类考试的考场,帮助80名考生顺利完成考试。校医院忻平院长提前到考场检查指导疫情防控工作,教务处与中医药学院安排三位老师监考,教务处副处长朱淼与中医药学院副院长刘长利巡考。

全国中医药经典能力等级考试,是在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全国中医药大会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要求,由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共同主办,考试采取全国联网线上机考方式进行,在100分钟内完成词语解释、判断题、A1型单选题、A2型单选题、多选题共计五种题型112题,考试范围涉及《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著作等中医四部经典的相关内容。本次联考全国共有26所中医药院校参加。

09

PRACTICE & INNOVATION

实践创新

全国中医经典一级考试要求考生熟练诵记中医四部经典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证原文,并掌握其文义、医理。为了做好此次中医经典等级考试的组织与备考工作,中医药学院为每位报名考生购买了《中医经典能力等级考试指南》,本科生导师在课内外指导学生学习背诵,四部经典任课教师出题并组织两次雨课堂模拟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开展针对性地辅导。学院希望通过联考能够让学生在中医经典的学、思、悟、践四个方面下苦功,形成“学经典、用经典”的新风,从而全面提升我校中医学专业人才的经典理论水平和临床诊疗能力,最终实现“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的专业培养目标。

10

PRACTICE & INNOVATION

实践创新

首都医科大学2021年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 立项名单出炉 

近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公布了2021年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立项结果。首都医科大学申报的5个教改项目,全部获得立项。其中药学院赵明教授牵头申报的《国家级一流课程“药物的波谱解析”立体教材建设》项目获批为“四新”建设重点项目;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张旭教授牵头申报的《以能力提升为目标的<个性化科研与工程训练>课程改革与实践》、燕京医学院杨红教授牵头申报的《基于“医教产研协同”的医学技术类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第二临床医学院黄晓峰教授牵头申报的《<口腔科学>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以及第二临床医学院杨盈赤副教授牵头申报的《新医科建设背景下临床医学实习生“双导师制”教育模式的研究和实践》等四个项目获批为“四新”建设项目。
我校将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发挥学校办学优势及特色,以育人为核心,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支持本科人才培养建设项目,有效发挥教学改革在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中的重要作用。

11

PRACTICE & INNOVATION

实践创新

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2019级学生“迎冬奥,促提升”
——医学英语短剧比赛展急救先锋风采

2021年10月28日,距北京2022冬奥会倒计时99天,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科教科组织2019级五年制临床本科急救班学生开展了“迎冬奥,促提升”——医学英语短剧比赛(初赛)。
比赛由医学英语授课教师吴震宇主持,科教科王英、高颖花、王爽三位副科长,班主任张立荣以及内外科教研室脱产教师贾兆坤、范明鑫担任评委,并特别聘请了燕京医学院教学基本功比赛英文组获奖者魏方圆老师现场点评。

王英副科长指出,作为急救本科班的学生,同学们的“大本营”市急救中心已经投入冬奥会保障的准备工作,希望同学们以此为契机,以赛促学,以赛促进,不断提升专业英语水平,通过比赛进一步超越自己。

12

PRACTICE & INNOVATION

实践创新

本次比赛同学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全班34人有25人报名参赛,比赛共分为五大组:第一组除了带来生动活泼的表演之外,精心制作的道具也让大家眼前一亮。第二组的表演非常贴近生活,参赛同学不仅将剧本台词烂熟于心,还深入体会角色,带入情景,更用流利的英语口语及精湛的表演将儿科诊室内的精彩故事呈现在全体师生面前,即使有口误发生,也临场不乱,极致的应变能力让大家为之赞叹。第三组是参赛人数最多的一组,每位同学都积极认真对待比赛,拿出饱满的热情展现自己的风采,每位同学的表演都极其精彩,精准地体现了病人与医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及医生对病人的人文关怀。第四组是最为精彩的一组,该组同学亲自编写了剧本台词,还结合时事,在就诊环节前加入了入院扫描健康宝二维码的情节,同学的表演极具特色,表演夸张却不脱离实际,幽默感十足,现场笑声不断。第五组在编写剧本时充分融入了冬奥会元素,同步紧跟时事,构建真实情景,医护人员遇到外国游客发烧需要进行医疗救治的情况,场景丰富,道具准备充分,表演的内容也体现了急救班的特色,在紧急救援的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进行哪些病史采集,以确保后续诊治顺利的进行。精彩的表演引发老师同学们的思考,更获得了阵阵掌声。

13

PRACTICE & INNOVATION

实践创新

14

每一场表演结束后,魏方圆老师及吴震宇老师都会对同学们的表现进行点评,对同学们的精彩表演给予赞扬,同时也指出不足,提出建议,让大家改进完善,以期在后续的比赛中更加出色。
比赛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同时还颁发了最佳风采奖 、最配合患者奖、最温柔医护人员奖、最悦耳口语奖、最佳配角奖、最佳第六人奖等个人奖项。

本次比赛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创造了学习英语的良好氛围,也激发了同学们对英语的热情,让医学英语不仅仅停留在课本及试卷中,也让医学英语“活”起来,切实提升了医护人员的英语口语水平。

PRACTICE & INNOVATION

实践创新

首都医科大学举办“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交流会

为进一步推动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11月15日,我校召开“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交流会。基础及临床教师、学院及学系领导、教学秘书及教学管理人员约500人参加线上会议。
为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指导纲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于2020年初出台“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按照方案要求,12月份组织开展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及优秀教学案例的评选工作,从本专科、研究生及成人学历教育课程中共评选出24门富含思政元素、积极发挥思政功能的示范课程,同时评选出21个可推广的课程思政优秀教学设计案例。2021年,教育部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评选工作,学校推荐的二门课程荣获教育部医学类“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其中,《生理学》入选教育部普通本科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消化系统疾病诊治新进展》入选研究生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同时,相应课程负责人和教学团队获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

15

QUALITY CONSTRUCTION

质量建设

会上,学校主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刘芳教授,就如何挖掘专业课程中的育人元素,从宏观视角对全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进行了指导。她表示,希望老师们提高对专业课程中“课程思政”的认识,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其自然顺畅地融入课程中。随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院长张澍田和我校基础医学院党委书记王伟,作为医学类“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负责人,分别介绍了各自在专业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经验与体会,表示要针对研究生、本科生的不同特点,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是“主力军”、课程是“主战场”、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各门课程负责人均应承担起育人责任,推进各类课程同向而行,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

16

QUALITY CONSTRUCTION

质量建设

国际学院召开本科留学生(英文授课)培养方案研讨会

国际学院一贯重视留学生培养质量,致力于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的优化。为了提质增效,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于2021年11月16日在国际学院召开了本科留学生(英语授课)培养方案研讨会,国际学院王蕾院长、刘祯副院长、梅雪岭副院长、基础和临床相关专家以及教学办公室的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刘祯副院长主持。

依据《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版)、《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2018版)、《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授课)质量控制标准(试行)》(2020版)的要求,国际学院对本科留学生(英语授课)的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研讨会上,刘祯副院长首先强调了培养方案修订的重要性,并对此次培养方案的修订依据、修订内容及过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增加了汉语课程的学时,并贯穿临床实习前的教学全过程;同时提出要安排2周社区医院实习,进一步突出了培养方式的特色。与会专家针对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课程设置、实践课程开设等环节进行了深度而开放的讨论,为方案的修订建言献策,使其更加完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是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手段和措施,通过对培养方案修订内容的再梳理与研讨,形成符合国家标准的文案,有效促进留学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17

QUALITY CONSTRUCTION

质量建设

首都医科大学圆满完成2021年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数据信息采集填报与分析工作

根据北京市教委《关于做好2021年北京地区高等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填报工作的通知》精神,由首都医科大学教务处牵头,各职能部处及校本部各学院、临床医学院及教学医院大力配合,我校于 9月27日 至 11月15日 完成了2021年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数据信息采集填报及分析工作。
采集、填报的数据作为今后本科教学质量常态监测、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和撰写年度教育质量报告的重要依据,旨在建立本科教学质量常态监测机制,健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此次采集填报的数据内容包括学校基本信息、学校基本条件、教职工信息、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学生信息和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等七大类方面的数据,较往年更加注重特色内容的涵盖,尤其对中医学类、中药学类、药学类、护理学类专业课程的建设情况进行了更加详实的统计。  
在数据采集填报过程中,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专门召开会议,全面部署数据采集工作,明确了工作内容,提出了工作要求。各部门根据任务分工,本着“负责、客观、真实、准确”的原则开展工作,通过学院及职能部门填报、专人负责,按照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数据采集的各项工作任务。教务处于 11月 15日准时上传相关数据,形成数据分析报告并撰写了《首都医科大学2020-2021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通过本次数据的采集填报与分析,学校对一些比较关键的信息点变化进行了研判,并对数据填报过程中发现的瓶颈问题进行了梳理,进一步优化数据内涵及逻辑关系,作为全面考察本科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证据性材料,对于我校参加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至关重要。

18

QUALITY CONSTRUCTION

质量建设

首都医科大学2021年度临床联合教研室工作会成功召开

为了更好地履行学校临床联合教研室的组织机构功能,充分发挥临床教学资源整合优势,提升学校临床教学整体水平,11月16日上午,教务处以线上会议形式组织召开了“首都医科大学2021年度临床联合教研室工作会”。会议由教务处武艳处长主持,副校长王松灵院士进行了总结性讲话及指示。

会议第一议程由教务处副处长朱淼主持,朱淼副处长首先介绍了教务处目前的内设机构及主要职能,而后对临床联合教研室运行管理规定进行了解读,使各联合教研室在充分了解教务处内部分工的基础上,对联合教研室的组织形式、职责与任务、运行与管理、监督与考核四个方面有了深入的了解,为后期顺利开展工作奠定基础。
会议第二议程为联合教研室主任聘任环节,由教务处处长武艳教授宣读24个临床联合教研室主任、副主任名单。此次共任命联合教研室主任、副主任40人,聘期三年,并颁发聘书。

19

BASE CONSTRUCTION

基地建设

同时武艳处长对各联合教研室近期需开展的工作进行了梳理,并提出要求。希望各联合教研室遵照运行管理规定,认真落实职责与任务,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联合教研室这一首医特色的组织机构在学校临床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会议最后由副校长王松灵院士进行工作指示。王校长指出,此次参与聘任的24个联合教研室中,院级领导任教研室主任的有8人,足以显现各学院、临床医学院对联合教研室相关工作的高度重视,希望各位主任、副主任能够在专科学院(系)的优质平台上,在学校联合教研室的组织框架内,更好地发挥以学科引领教学的作用,推进各学院、医学院相同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使各个教学基地能够达到统一的、相对规范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达成临床教学的同质化;希望在联合教研室的带领下,培养更多的年轻教师尽快成长为优秀教师;希望联合教研室以考评指标为目标,加强内部建设,提升内涵质量。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学校的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一定会做得更好!
各联合教研室主任、副主任、教学秘书、相关学院及职能部处的领导、教学管理人员等共计七十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20

BASE CONSTRUCTION

基地建设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科教中心迁址工作顺利完成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是首都医科大学第八临床医学院,其科教中心楼位于西城区白云观北里六号,是医院的教学专用场所,由于年久失修,出现管道、线路老化,存在多种安全隐患。为了给学生提供更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在医院、区卫健委及首都医科大学的共同努力下,财政拨款八千余万元,将于2021年11月至2023年10月对科教中心楼进行装修改造。
学院于9月15日至10月31日进行了整体搬迁,日常教学工作及学生生活周转至北京博文学校(位于房山区窦店镇白草洼村,距离科教中心约42公里),并于9月27日起在该校正式上课。搬迁期间教育处多措并举,做到不停一天课的教学场地无缝衔接,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

21

BASE CONSTRUCTION

基地建设

针对学校目前情况,教育处告知学生签署知情及安全保证书。北京生源要求回家居住的,教育处通知相应家长,保障学生人身安全,做好疫情防控,并要求家长及学生签署安全保证书;宿舍管理24小时值班轮守,每天早晚巡视宿舍,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由于周转房地点与医院距离较远,既要保证教师授课的时间,还要按要求完成学生的见习、实习,刚开始困难重重,经教育处与多个教研室反复沟通后,一方面辅导员进行实时跟进,另一方面教育处对教学计划进行相应调整,最终确保授课及见习、实习的顺利进行。
教育处实施三级管理以确保教师准时到岗授课。疫情期间临床教师工作量相对繁重,因此,教育处需做好充分预案。对于特殊情况允许网上授课,要求所授课程内容必须适合网课,并经教师本人提出申请、教研室主任签字同意、教育处审批后方可进行,同时需严格控制课程数量。

22

BASE CONSTRUCTION

基地建设

为了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我院充分发挥了教育处、教学督导、教研室和班级作用。要求教学督导随时了解授课情况,并加强听课监督;教研室主任不定期监督检查任课教师的上课情况,及时解决教研室问题;辅导员深入班级,每周听取学生的教学反馈并向主管领导汇报;教育处负责教学信息员工作的教师要及时听取信息员反馈意见,并及时向主管领导和教研室反馈沟通解决问题;教育处要随时了解各教研室的教学状况和学生动态,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班车管理则实行校方-教育处-教师及学生管理,建立班车管理群,每天告知班车发车时间,由辅导员负责早晚统计学生上车人数,知晓学生行踪,保证学生安全。通过一段时期的运营及反复沟通,逐渐摸索出合理的发车时间安排,保证教师按时上下课、学生按时到医院参加见习、实习。
由于学生每天在医院见习实习的时间跨度较大,教育处与各临床科室积极沟通,为学生提供中午休息场所,做好学生在医院的后勤保障工作。
改造后的科教中心楼将成为集学生教学、科研、培训、生活为一体的综合楼,满足300余人学习、生活的要求。复兴医院全体人员将团结一心,克服重重困难,确保教学工作顺利完成,同时做好接下来的中医学专业认证,以及2023年的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两年后我们也将以崭新的、现代化的教学环境,更好地完成首都医科大学的教学工作!

23

BASE CONSTRUCTION

基地建设

《首都医科大学2020-2021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4

Files Learning

文件学习

责任编辑:谢千池

美术编辑:沈红涛

审阅校对:金   玲

首都医科大学教务处

地址:丰台区右安门外西头条10号

电话:83911064

Copyright © 2025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