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钟家村小学教育集团
读书分享会
钟
小
集
团
电子书专刊
读《学习究竟是什么》有感
朱永军
杨静
李沁
翟瑞
谢菲
谢守琴
张清颖
:
:
:
:
:
主编
副主编
技术指导
编辑
素材整理
序言
我时常问自己,读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想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有人认为读书是为了娱乐,为了消遣;有人认为读书为了开阔视,获取知识;更有甚者,以为读书是为了完成任务,诸多观点,不一而足。我本亦然,但在和着音乐翻看谢守琴主任发给我的读书分享电子专刊的过程中,心中对这个问题逐渐有了新的答案。
这本电子专刊总共收集了18期读书分享的内容,记录了近半年来全体教师参与“同读一本书,读书分享活动”的精彩瞬间。本次持续近半年的线上读书分享活动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多。参与人数多,400余名教师作为发言人参与此次读书分享活动;二是长。持续时间长,18期读书分享活动持续近半年;三是新。读书分享的形式新,内容新。
专刊里收录了许多精美的照片,每一帧照片里都留下时光的印记,珍藏着老师们恋恋不忘的青春。专刊文字内容深刻,每一段精彩感悟里都流淌着老师们的教育情怀,深藏着身为人师睿智与期待。更为重要的是从这些精美的照片,深刻的文字,精彩的交流里让我遇见了更好的你们。窥见生命成长的秘密:生命成长的过程是一次又一次的遇见,遇见山川草木,遇见四季冷暖,遇见人生百态,不断前行,最终遇见更好的自己。我想读书的意义不也恰在于此吗?
书于此,抬头见窗外灯火阑珊,大雪纷飞。岁末已至,愿钟家村小学教育集团的每位教师在新的一年能够遇见更好的自己。
朱永军 2023年1月于汉水之阳
Contents
目录
读书分享活动总安排
1.《学习究竟是什么》之《学精第一》 本六年组
2.《学习究竟是什么》之《学广第二》 寄六年组
3.《学习究竟是什么》之《学精第一》 坡东综合组
4.《学习究竟是什么》之《学广第二》 本五年组
5.《学习究竟是什么》之《学广第二》 坡东五年组
6.《学习究竟是什么》之《学精第一》 寄五年组
7.《学习究竟是什么》之《创造第三》 本四及综合组
8.《学习究竟是什么》之《创造第三》 寄四年组
9.《学习究竟是什么》之《创造第三》 坡东四年组
10.《学习究竟是什么》之《策略第四》 本三及英语组
11.《学习究竟是什么》之《策略第四》 寄三年组
12.《学习究竟是什么》之《策略第四》 坡东三年组
13.《学习究竟是什么》之《兵器第五》 本一二年组
14.《学习究竟是什么》之《兵器第五》 寄二年组
15.《学习究竟是什么》之《兵器第五》 坡东一二年组
16.《学习究竟是什么》之《无为第六》 坡东英语及综合组
17.《学习究竟是什么》之《无为第六》 寄二年组
18.《学习究竟是什么》之《无为第六》 坡东一二年组
李霖
钟小教育集团全体组长
赵丹
遇见更好的自己
important news
第一期
01
公司要闻
1、双击输入您的标题内容
2、双击输入您的标题内容
3、双击输入您的标题内容
4、双击输入您的标题内容
书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从杏花春雨的江南到白雪皑皑的塞北,从波涛翻滚的东海之滨到风沙茫茫的西北大漠,方寸之间,便是世界。
《学习究竟是什么》之《学精第一》
殷殷寄语拉序幕
作为省市示范学校,我校一直高度重视读书分享活动,把读书作为提升教师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效的途径。因此,“阅读——实践——反思”应成为教师职业的行为方式,它会让教师变得积极、乐观、豁达、智慧,能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更能成就教师职业的幸福。
今天是我们钟小教育集团读书分享的首场活动,进行阅读分享的是本部六年组,他们将围绕暑期推荐书目《学习究竟是什么》第一章,讲述他们的阅读故事。相信他们的分享能启迪我们的智慧,让我们感受到读书的力量!
本六年组
第一期
卷首语
金桂飘香 秋日读书滋味长
各抒己见共交流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在第一期读书分享活动中,本部六年级语数老师全面深入地学习了万维钢老师的《学习究竟是什么》的重要论述,并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行了认真仔细地记录。在线上交流会中,老师们就第一章节的内容各抒己见,交流这段时间的收获与感悟,氛围热烈。
第一期
第一期
万维钢老师总结了刻意练习的四个要点,很清晰:1.只在“学习区”练习,一言概之就是“在舒适区做事,叫生活;在学习区做事,才叫练习。”想持续进步,就得持续在“学习区”做事。2.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万老师指出,人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并不是零散的信息和随意的动作,他们大多会具有某种“结构”,他把这种“结构”称作“套路”。“得套路者得天下”,针对不同行业特点,找到相应的方法,剩下的就是不断重复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能生巧”无不告诉我们重复练习的重要性。
刻意学习
关于刻意练习还有这两个方法:1.练习过程中随时获得有效反馈。人在很多情况下会高估自己的知识。我们以为自己知道,其实不知道。如果一个学生把教科书里的东西看过好多遍,每次看的时候都感觉看得很明白,他会自认为已经掌握了,可是一旦考试就发现自己并没有真正理解。其实把一本书看好多遍,只是让我们对这办法是考试和测验。这就是反馈!2.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我们需要将练习和娱乐区分开来,因为学习是要付出代价的,耐力和汗水必不可少。
刻意学习
人都是通过已知来理解未知的,而且未知的内容在15%左右,学习效率是最高的。你一定想问知道这个效率,对我们学习有啥用。我觉得至少在下面三个方面有指导意义:1.不去学那种完全不懂的内容。 2.对现有的学习内容做设计,对于那些已经学过,没有啥新东西的知识,就可以放弃,不要浪费时间。对于那些学习很困难的内容。那么最好的方式,是先学里面能看得懂的那一部分。或者换个相对简单一些的同类书籍先学习。3.如果确实每天都在做熟悉的事情,感觉学不到什么东西,根据15.87%的理论,你完全可以找出15%的那部分用来进行创新。每天用不同的方式去尝试。
最高学习效率
万老师在这个章节中,实际上介绍了一种思维模式理论,该理论的提出者,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罗尔•德韦克。德韦克写了一本书,叫做《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型》,德韦克讲我们的思维模型,分成两种,一种叫做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学习与天赋无关,而是需要后天的努力。另外一种叫做固定性思维模式,认为学习这件事情,与自身天赋有很大关系,擅长的东西就会学得非常快。德韦克通过严密的三盲实验证明,如果一个孩子拥有成长型思维,这个孩子的日后发展会更好,直观来看,就是学习成绩更好。
万维钢老师在《学习究竟是什么》中给了他的理解∶1.对于一门课程,慢慢学才是好办法。这周学一点就放下,下周接着学之前先提取下前面的记忆。2.对于读书来说,可以同时读好几本书。一本书拿过来读一章就放下,明天换另一本书书读,过几天再回头读第一本。3.记忆性的工作,可以搞一定程度的多任务。比如学习数学时,巩固了一种技巧的基本思路(这时会有点像骑在有辅助轮的自行车上)后,就要开始穿插练习不同类型的题目,过几天再进行回顾练习。因为一旦理解了基本概念,在这个学习期间内再继续巩固概念,并不会如你所愿地去强化长期记忆中的各种联结。
1.对于一定的内容,你要在学习时间上安排一定的间隔,不要突击学习。 2.你可以在不同场景下,用不同的方式学习同一个内容。3.需要经常参加测试,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掌握了相关的知识。4.要把新学到的知识和以前的知识建立连接,不管是知识层面的还是实践层面的。所以,孩子的学习我觉得简单点的习惯是:课前预习,划重点,课堂听课做好记录,课后复习,巩固收获,练习来进行检测成功,考试之后及时查找原因并复习,并阶段性的复习知识,配合以运动,放松,和在具体执行运用中的各种技巧性方法,我相信能够科学有效的提高学习成果,成人的学习亦如是。
提高学习成绩的最简单心法
最高学习效率
忘记是为了更好的记住
第一期
第一期
所谓"脆弱”,是怕折腾。所谓“反脆弱”,是怕不折腾,越折腾就越强大。在一定的范围内,人体就是反脆弱的。比如,平时养尊处优,偶尔饥寒交迫一次,体内的冗余就会发生作用,比如说储备了多时的脂肪这时候就能燃烧掉一些。这正是健身的意义所在。那么根据这个反脆弱的原理,日复一日采用同样的健身套路就是不好的。因为人体能快速适应新局面,一旦身体已经适应了这个套路和强度,就没有什么新的潜力可挖了。这也是为什么健身减肥都是初期效果最好,可是很快就能达到一个不再进步的平台区。所以应该不断变换花样。这个项目进入平台期,那就赶紧换个项目让身体继续进步。
反脆弱的理念在生活中我们常见的例子就是“鲶鱼效应”。而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应巧用“鲶鱼效应”,会让班级充满活力,我们可在班内进行各种比赛和评比,并有意在班内培养几条“鲶鱼”。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关注他们,帮助他们正视并改正自身缺点,能够正确地选择自身的行为,不但他们自身会产生积极的转变,而且还可以把他们培养成骨干,使之产生“鲶鱼效应”;后进生也会看到更容易学到的榜样,收到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第一期
反脆弱式学习养生法
反脆弱式学习养生法
教师感悟收集
当幸福的老师,做温暖的教育,感谢老师们的分享。一本好书总是能让人不断复读、不断咀嚼、不断反思;一本好书总是能让你在案头、在书架上第一眼就看见,并忍不住再次翻阅。《学习究竟是什么》就是这样一本好书,一本能帮助我们开启智慧教育、智慧学习的好书。让我们静静地合上书,听听本部六年级老师们的心得感悟。
读了这本书,干货满满,受益匪浅,最让我有感触的是以下两点:一、刻意练习:这里说的可以理解并不是熟能生巧,而是要刻意去针对你相对有一定挑战难度的事情,所以学习过程并不是轻松的,需要走出舒适圈,体验一次次成功带来的成就感才会愉悦。二、自学的理解:现在社会资源丰富,学生不可能一辈子都指望老师将知识送到嘴边消化,那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尤为重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熊洋老师
刻意练习并非熟能生巧,而是要刻意去针对你相对有一定挑战有一定难度而不是已经能轻松应对的新知识,所以学习绝对不可能是轻松写意的,除非这种快乐指的是你每一次进步所带来的成就感。学习确实是有很多方法,但是没有努力和汗水是一定不可能的。
——许奕瑶老师
读了万维钢老师的《学习究竟是什么》,很有收获:我们真正拥有多少知识取决于能在恰当的场合用出来多少,忘记是为了更好的记住,掌握科学学习方法,不仅更好引导学生学习,更利于自己的成长。
——张艳老师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错误会给我们带来反馈,从错误中学习会让我们进步。允许自己犯错,甚至主动积极的试错,这样才能发现存在的问题,防止更大的错误。我们才能及时做出调整并做出改进,以取得更快的取得进步,变得比之前更强大。这样,在不断的试错过程中,反脆弱性就增强了,我们的教育目的也就达到了。
——孙俊娟老师
第一期
精准点评凝共识
此次读书分享会,不仅是交流读书感悟,更重要的是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我们的分管行政潘主任就这次读书分享会先是借著名的央视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在《白说》中的一段话作为开头:我们读所有书,最终的目的是读到自己。继而剖析了这本书——从六个维度全面解读了学习是什么?学精第一,学广第二,创造第三,策略第四,兵器第五,无为第六。最后也呼吁大家:阅读是教师成长最有效的方式,有时候读一本书胜过几次的培训,建议大家以后放下手机,多参与阅读,让自我在一本本优秀的书籍中,读到那个最想成为的自己,在教育路上遇到那个最幸福的自己。
在践行中,如果感到学习很费力,或者学习的效率很低,不妨就换一个环境换一种方式学习,因为这既可以刺激我们的大脑,也在最大限度上提升我们的学习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和指导学生学习时,也可注意情景的设置和变换。教学和学习方法的多样性,这样会更好的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杨莉老师
第一期
第一期
教师感悟收集
我们在课堂教学时,我们可以努力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相匹配,这样是更科学、高效的做法,能帮助学生学到更多新的知识,快速提升能力。比如:教授一个知识点,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先看一遍老师的演示,这是视觉;再听一遍老师的讲解,这是听觉;回家自己完成相关练习,这是读写;下一堂课,再动手操作一遍,讲给同学听一遍……这样用不同的方法,调动多种感官来学习同一个内容,效率提高,效果很好。
——喻昀子老师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是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做老师的要不断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只要孩子们尽力了,我们都要诚心地为他们祝贺,真心地为他们高兴,不要吝啬鼓励性的词语。教师可以运用口头语言、表情语言、肢体语言,调动全身的每个细胞参与对学生的鼓励,通过恰如其分的动作、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把自己的情意传给学生,以自己的真情感染学生,这样才可以使鼓励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李玉婷老师
梁启超说:信仰在于一个人,为一个人的元气。在一个社会,为一个社会的元气。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学习就是相遇,是发现,是成长,是改变,这是人的责任,也是所有人元气饱满的关键。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我们永远都有不知道的东西,对于我们教师来讲,也更应该具备的是无限的思维。
——程甜甜老师
我们这个世界充满不确定性,很多事情就算你特别努力,而且使用了正确的方法,也未必能成功,但学习不是这样的。学习是一件让人充满掌控感的事,你可以做到日日精进,你会感到快乐。怎样掌控学习呢?你需要拥有自己的学习心得,学习之道,才可以进行接下来的深造,才可以成为有学问的人。
——林松老师
温情鼓励促成长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
在这样生机盎然的秋日,让我们捧起书,拿起笔,一起来好好读书吧!我们相信,书籍是人类之光,在读书的时候,我们走入了一个更广阔、更美好的世界,它比我们现实的世界还要辽阔和丰富。我们年组在以后的工作中,还会坚持以书籍陶冶情操,以书籍提升专业素养,共享读书的乐趣,感受读书的魅力。
在读书分享的最后,朱校长说道:爱读书的人是最美丽的。朱校长肯定了六年级组老师的读书分享很精彩,一是课件制作精美;二是老师们分享的内容富有美感;三是老师们在真读、真悟、真学,老师们不光是在读书,而是在读书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朱校长还提出几个希望:一是希望我们在读书要做到“四字诀”:学(学习把握教育的规律,按教育的规律去做教育)、思(书中学到的方法、理论和我们的教育教学对接起来,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悟(悟教育之道,真正掌握教育的本源规律,我们才能变得更加从容)、行(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和孩子们一起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二是希望老师们业余时间读更多好书,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走得更远,走得更高,走得更实。
结束语
第一期
第二期
殷殷寄语拉序幕
作为读式教学的发源地 ,作为读式文化 的践行地 ,我们钟家村小学一直倡导读书 , 把读书作为师生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 。本学 期 ,我们将 围绕暑假推荐书 目《 学 习 究竟是 什么 》继续开展有特色的读书分享活动 , 目 的是通过读书分享增长教师的智慧 ,愉悦身 心 ,消释职业倦怠 ,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 同时成就教师职业的幸福感。
01
公司要闻
如果说“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的愿景,那么共读共写共 同生活就是实现这个愿景的方法和策略。共读共写带来共同语言,共同语言带 来行动一致。共读共写能解决行为不一致背后的凝聚力问题。共读共写能让我们更团结。
《学习究竟是什么》之《学广第二》
寄六年组
卷首语
先锋引领 读行合一
各抒己见共交流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要做“活水”,要做源源不断 的“长流水”。在第二期读书分享活动中,寄部六年级语数英老师全面深入 地学习了万维钢老师的《学习究竟是什么》的重要论述,并将自己的所思所 想进行了认真仔细地记录。在线上交流会中,老师们就第二章节的内容各抒 己见,交流这段时间的收获与感悟,氛围热烈。
第二期
第二期
易琛,是我们寄部六年组先锋模范教师,获得湖北省荆楚教师提名 奖。踏上讲台二十二个春秋的她,认定当老师是一种情怀、是一种奉献、 是一种永不停歇的攀登,并笃定地在读懂心灵的教育实践中助力每一位学 生的成长。教育路上,她用德行之美塑造健全人格,用文化之美熏陶华彩 气韵。她关注“学”,尤其关注学的主体对象“人”,她引导孩子们关注 生命,关注社会,关注责任. ..... 达到塑造和培养“人”之根本目的。 这,是她的不变的追求!
刻意学习
减负不减质,增效不增量,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孩子 们爱我的课堂,他们会为一道题有多少种不同的解法来展开大讨论。也 会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展开辩论赛。他们爱我的作业,超市里有我们班 的红领巾围在做活动的品牌牛奶前,他们在算买两瓶送一瓶。那么现在 一瓶比平时优惠了多少钱?
通过钟小名师工作坊,我们将光和热散播出去,聚是一团火,散是满 天星。我们做好减负增效的加减法,让每个孩子都拥有轻负乐学的精彩 童年。
在易老师的榜样力量感召下,我们每一位六年组的教师们,努力学习, 力 争践行,追求成为一位位像她一样优秀的人民教师。暑假里我们加强学习,用 书本武装大脑,提高教艺,精读了科学作家万维钢所著的《学习究竟是什么》 这本解开重大学习秘密的书。
一、教师广博的学识,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教师广博的学识,可以让你的学生爱上你。
三、教师有 广博的学识,才会教给学生更多的本领。
当然,学广的前提是你爱自己的工作,如果你不够热爱 起码你应该有责任感,因为你的行为会影响孩子一生。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的思想更加开阔,也让我静下心想想自己做了些什么,我是尽心的,教语文近三十载,只想把我的心得与年轻老师分享,希望你们做得更好。
学广
先锋引领
精进自由技艺,我们老师当然是在工作之余通过阅读闲书 来实现的。毋庸置疑,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认真阅读直接指 导和应用于教育教学日常工作的书籍,它是让我们更加称职的 “有用之书”,是为“稻粱谋”,而那些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社会学等书籍不会马上对自己的教学业绩产生立竿见影之效,她们属于自由技艺的范畴,就是所谓的闲书了,我们也要坚持阅读,益处多多。老师天天跟学生打交道,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我们读点闲书,多读点文艺作品丰富自己的学识,增强自由技艺,形成自己的风格。在教育教学中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真正赢得学生的心,学生就会自然生成对老师的爱戴之心,虚心地接受教师的教育。
1、自由技艺 ―― 自由技艺培养的是具有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的人。自由技艺是比专业技能更高级的知识, 自由技艺教给我们的,是去做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去做一个工具。
2、重要技能 ――有三个来自自由技艺的技能,比任何本科专业都重要。它们是:批判性思维、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哲学的意义—―哲学的一个智慧,就是看你在混沌不明的情况下做出自己的判断,在相互矛盾的情况下能不能正常行事。
4、深度对广度—―全才不仅仅专注于这一个领域,它能够把核心领域中的技能运用到邻近的领域中去。他通过这样的方式,能不断学习新东西。
第二章主要包含自由技艺、屠龙术的日常应用,从刻意练习到功夫在诗外和深度对广度等内容,教会我们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交流和解决问题三大技能。
自由技艺
生而有涯而知无涯, 以有涯而追无涯
深度对广度
第二期
第二期
多学,会练,善思
万维钢老师的《学习究竟是什么》这本书专攻学习方法,对我很有帮助。书里说的学习方法不是为了应付填鸭式教育, 而是可以用来提升自己各方面本领和终身续航能力的方法。1. 多学(自由技艺) 任何一个时代,博学多才的人都是受人羡慕和尊敬的,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中国古代圣人孔子,都是博学之人,所以才有众多学生,言传身教,学业有成,而后帮助人们解决现实问题,或传承文化与技能。这是符合万维钢老 师的自由技艺观点。2.会练(刻意练习到功夫到诗外) 最近这 几年“刻意练习”这个词特别火,没有所谓的天才,只有方法得当,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被训练成一个领域内的精英人才。“一万小时的训练定律”强调了大量的练习对知识掌握的重要性,但是这个一万小时,必须不是盲目性的训练,要有针对性。
书中指出所谓“批判性思维”,就是对一个事物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能力,简单的说就是你能不能独立思考。这一幅幅充满巧思与智慧的整理,正是他们思维碰撞之后独立思考的结果呈现,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 也会更坚定执行下去。
生而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而追无涯,学“无用”之用,不疾不徐,人生才恒久浪漫可爱。
1.从“刻意练习”到“功夫在诗外”。2.重视那些刻意应试的知识,而忽略了把我们的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相联系,这不正是本书中提到学习要学广,还要把知识和知识联系起来。3.成长型思维模式比固定型思维模式更容易使人优秀,思维的训练不是刻意练习和学习出来,不是一层不变,而是需要我们打破固定思维,让思维发散,潜移默化地成长。那教育我们的孩子就应该称赞:你很努力学了这么多!而不是你很聪明!4.学习不仅要专一,更要学得广些。这正是“功夫在诗外”。
身为一名合格教师,其首要一条就是具备深厚而广博的学识,这是一名教师最基本的业务素质。一名理想的教师的知识 结构应包括三个方面: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扎实系统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 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但对所教课程有精深的认识,还要有广博的知识。所谓“精”,就是要对专业知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所谓“博”就是要触类旁通,具有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为了走在时代的前列,不做知识的落伍者,这就要求我们具备“学会学习、善于学习”的能力,不断汲取知识,扩大学识,做一个有渊博知识的教师,善于更新知识结构,树立并实践终身学习的理念,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第二期
成为一个“渊博”的人
学习要专而广
教师感悟收集
对老师而言,教学水平是硬实力,“自由技艺”是软实力。我们要夯实自 己的硬实力,提升自己的软实力。感谢老师们的分享。一个民族因读书而兴旺, 一个国家因读书而富强,一个人的一生因读书而美丽。让我们听听寄部六年级 老师们的心得感悟。
凡是都要把握好一个度,人,还是需要有“自由技艺”的,还是要有多种能力、技能的加持 才能成为一个立体的、完善的、全面的人,但要根据自身的条件来培养,谷爱凌是极端个例,不 可能人人都成为谷爱凌,更多的人还是和小妍一样的普通人,所以我们广学的“自由技能”只要 能够满足我们的兴趣爱好,能够让我们自信且更具竞争力,能够满足今后生活需要就好。
—— 肖琦老师
学习的广度是将知识联系起来的关键。而学习的深度则是让你把联系构建成体系。怎么去 构建这种体系?除了大量练习,经验的积累之外,还有一点很重要;多进行知识间的比较,尤 其是相似知识。运用哲学的艺术,做兼有深度与广度的学习者,提高日常教学工作中解决问题 的能力。
——罗远娟老师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在教学中,我注意多角度、多方位地设 计各种思考题,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使学生不单单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 学的内容上,而且要利用现学的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去创造,去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增强创新能力。
—— 贾菲老师
我阅读了《学习究竟是什么》这本书,也进行了一些的思考。今天我跟大家分享四组词, 有限思维到无限思维、量变到质变、被动到主动、套路到无为。从学精、学广到创造,学习的 这个过程定是自己主观愿意去做的,应该是无须扬鞭自奋蹄的时不我待的自我要求。那看看我 们今天是用什么方式给学生传递知识,从知识的输入到知识的输出是不是存在链条的断裂,这 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项目制学习的运行我们可以尝试一下。
——赵伟老师
第二期
精准点评凝共识
人为什么要读书?诗词大会的主持人董卿如是说,我始终相信我读过的所有的书都不会白读,读书是可以给人力量,给人快乐的。著名作家毕淑敏也说, 日子要一天天过,书要一页页读,清风朗月,水滴石穿,一年几年一辈子读下去,书就像微波从内到外震荡着我们的心……
读书后为什么要分享?今天六年级老师的表现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用广博的学识激 趣,用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用广识博学提升自我,用自由技艺增加个人魅力,做有深度、有广度的学习者……这些,都是六年级教师的读书感悟。每一种新颖独到的观点都凝聚着老师们对读书的深入思考,都彰显着老师们的教育教学智慧和生活智慧。
从六年级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积极、乐观、睿智。谁说读书无用?谁说读书只会增添老师负担?老师们言语间的轻松诙谐,交流中的反思顿悟,无不体现着书的魅力和读书的美好。读书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书中未必有黄金屋,但读书会使人谦逊、豁达、快乐、智慧、美丽,会带给你更多人生的可能。愿钟寄的伙伴们能多读好书,相信在书香文墨里你能认识世界的美好,成就最好的自己!
学校教育主要是传授知识,家庭教育的任务主要是生活教育,家校合作共育孩子们的人格 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所以,对孩子的培养,重要的不仅仅在于孩子能考多少个满分,而是要 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读书的兴趣、坚强的意志、崇高的人格、长久的幸福感等等,无论是生 活还是学习,让孩子都能够充满热情。最好的教育,先要让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刘艳老师
第二期
第二期
教师感悟收集
当我读到第二章节《学广第二》时,我从中发现作者告诉我们想成为通才,我们既要“学 精”,也要“学广”。好老师无疑能学精,还能学广,不是吗?作为语文老师不可能只懂汉语 就能教书,就这么简单啊。瞧现在的大学汉语言文学老师不仅教大学生知识,还和他们一起实 践、探索。
——黄晓青老师
阅读完《学习究竟是什么》后,给我第一印象这是一本简单易懂,书中很多观点能让人找到日 常所遇问题的答案,对养成一种有效的学习生活习惯很有帮助。坚持在喜欢学习的基础上,真 正去领会到“好学、善思、会讲、能干、干成”的企业文化, 日日精进、持之以恒。
—— 陈希老师
我觉得这部分内容好像就是针对小学教学进行量体裁衣,与目前小学教学的方法不谋而合对于常规性学习,比如要掌握一项简单技能或者在某个标准化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刻意练习这个方法就足够了,它能让你学到精通的地步。
—— 高原老师
这本书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低阶到高阶,让你觉得学习原来不是我们简单意义上理解的有努力的态度和巧妙的方法就行,原来学习也是分段位的。
纵观此书,让人忍不住给自己定位一下,是不是还傻傻地囚困在“刻意练习一万个小时”的牛角尖里,试图铁杵磨成针?
——杨艳玲老师
这本书竟然给了我不错的参考答案。书中讲了不少的学习理论,按照科学的研究案例得出结
果,供我们读者参考。其中好多理论我之前都没有看到过,这本书相当于给我展现了非常全面的
学习相关理论,其中不少结果还是超出我意外的,非常有趣。比如一个记忆力理论模型,讲究人
的记忆有两个强度:存储强度和提取强度, 存储强度是不会随着时间减弱的。所以我们反而应该
在学习新知识后间隔久一点再提取记忆,这样对两个强度的增加才更有帮助。
—— 尹莹老师
温情鼓励促成长
书,是人类通向美好的道路,书,是清新的风,带给我们心旷神怡的享受,书, 是一碗温暖的心灵鸡汤,在冬天带来阳光,书,是最美丽的。
读书交流会结束了,但是读书的生活却没有结束,书是一道风景。读书 就是让你走进景区,寻找自己的感受。风景是别人的,感受是自己的,让我 们和学生们一起做个快乐的读书者!
在读书分享的最后,朱校长肯定了六年级组老师的读书分享很精彩, 一是课件制作精美; 二是老师们分享的内容富有深度。通过老师的读书分享,朱校长也分享了三点感悟: 1、看见。老师们的分享让我们看见了老师们丰富的学识。2、洞见。老师们在读中领悟,在读中与自身的教学相联系, 以读促教, 以读共学。3、遇见。“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有知识,有情感,有精神,有思想,有智慧。老师们通过读书遇见了更好的自己,遇见了教育更好的样子。把教育教学放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去。
结束语
第二期
第三期
殷殷寄语拉序幕
01
公司要闻
学习究竟是什么?学习,是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践等途径获得知识的过 程。正如万维钢老师所说 ,“真正的能决定一个学生进步幅度的不是智商,而是内在动力 和 学习方法。”可见学习和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虽然教学再一次被疫情所阻挡,却阻挡不 了老 师们乐学上进的学习劲头。我们贯彻钟家村小学校训“读书求真,与时俱进”,乐学 乐读的 钟小教师再次拜读万维钢老师的《学习究竟是什么》,这本书给了我们许多新的视 角去审视学习、去思考如何学习。
《学习究竟是什么》之《学精第一》
坡东综合组
卷首语
读书分享乐学向上
研读了万维钢老师出品的《学习究竟是什么》一书,用科学的方式为大家解读学习 的本质。这是一本知识点密集,需要认真阅读、思考才能收获更多理解的书籍。读书拓 宽了老师们的视野,丰富了老师们的知识,升华了大家的思想。2022年10月26 日下午, 在行政刘行运老师的指导下,音体美组在肖莉老师和霍婵老师帯领下举行了线上读书分享会,会上老师们积极发言分享读《学习究竟是什么》之“学精第一”后的感想。
聚焦交流,各抒己见
学无止境,心无所止,通过本次阅读分享,老师们得到了科学前沿理念引领, 极大开阔了思维和事业 ,明晰了努力方向、博采众长,全面提升自己,是学习的最终目的,交流讨论是实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方法 , 18位老师从多个角度、不同维刻意练习度,结合自身经验分享了《学习究竟是什么》之“学精第一”后的感想。
第三期
第三期
吴利芳老师: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已做不好的事。真正的练习不是为了完成运动量,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已做不好的事。跳出自已的舒适区进入学习区去练习才是最适合我们现在学习的状态。学生是无法提高音乐美感的。
学习区
张丹老师:我们教师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能在训练时以旁观者的身份提供即时的反馈。想要真正了解所学知识的程度,唯一的办法是得到反馈。在美术教学中,反馈是具有高针对性的,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时,反馈的有效性能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以及更好的掌握知识和提高学习效率。在刻意练习过程中,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刻意练习是枯燥的,它要求练习者调动大量的身体和精神资源,全心全意地投入进去。
及时反馈+注意力集中
徐慎涵老师: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是最适合我们现在学习的技能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提到,要想在工作中达到心流状态,这项工作的挑战和你的技能必须形成平衡 。难度与意外的最优数值解 :《最优学习的85%规则》通过研究闻申经学习网络学习算法,得出意外的占比为15.87%。熟悉很重要,应时刻追求效率最大化。
学习效率
邵娅婷老师:刻意练习也就是学习的态度与方法,训练内容有意识地 分为 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小块重复练习,体育教学中的分解训练法就 是按照这 一方法进行的。分解训练法是指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 程合理地分成 若干个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 。对于体育训练, 训练时长不是最重要的,练习方法才是最重要的。这就 意味着能够通过练习大幅提高,方法至关重要,学精第一。
分解训练法
贺倩倩老师:人的记忆其实有两个强度:存储强度和提取强度。储存强度不会随时间减弱。存储强度只增不减。记忆遗忘曲线和记忆力理论模型为我们学习提供了指南方向,即学而时习之。1、要在学习时间相关的知识。2、要把新学到的知识和以前的知识建立连接。
胡甜甜老师:人体是反脆弱的,天生不怕折腾,越折腾越强大,随 机不确定性要比固定性重复要好,主动去创造不确定性来训练自己。从 儿时的学习走路开始,刚开始走路必然会摔到,只有摔疼才会知道什么样的走路姿势会避免摔倒,印证反脆弱原理的有效性和成功性。挫折教 育的 方法:因材施教提高学生耐挫折的能力、以身作则用榜样的力量激 励学生、 培养学生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我们在面对挫折时,千万不要 灰心和沮丧,阳光总在风雨后。
王柯文老师:一、建立连接:所谓建立连接,就是把新学到的知识和以前学到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知识。二、间隔学习;间隔学习法指的是学习者对一个学习任务进行多次学习,并且每个学习时段不是连续不断的,中间还间隔穿插有其他学习项目的学习 方式。三混合学习:将学习内容、学习场景、学习方法混合使用 , 也就是在不同的场景下,用不同的方式学习同一个内容,做到学以致 用。四、自我测验;考试,或者说测验,经常会让我们感觉到困难。测 验的困难却是“有利的困难”,它能让我们学得更深。
记忆模式
学习方法
反脆弱原理
第三期
第三期
吴康老师:改变思维可以通过先行评估哪一些思维模式对个人来说 是有 帮助的,再决定你想要改变成哪种思维模式。改变思维模式最核心 的部分, 就是坚信自己有能力去改变。尝试改变思维模式方面,千万不 要像完美主义 者一样对自己要求过高。运用启动效应,找到一个帮助你 进入正确思维模式 的仪式 。“学习金字塔”理论:1、被动学习:如听讲 '阅读 '视听、演示,这 些活动对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为5% '10%'20 %和30%。2'主动学习:如通过 讨论 ' 实践 ' 教授给他人,将被动学习的 内容留存率提升到50%、75%和90% 。
忘记是为了更好的记住
学习思维模式
张丹老师:读了《学精第一》这一章后,我发现课堂教学反馈是课 堂教 学的关键环节,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美术课教学 中的反馈 是有效培养学生“鉴赏美'体验美”的实践能力的不可或缺的 手段。例如作 品展评环节,学生上台展示和讲解自己的作品,或者利用 “拍照上传”功能 将作品上传至电脑屏幕,学生们在浏览和欣赏后,进 行自评' 他评、互评, 老师再进行及时的评讲和总结。在“互联网+” 环境下的美术课堂中,每个人都可以评价他人的作品,每个人的作品都 可能被他人评价。
吴利芳老师:阅读了《学习究竟是什么》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更让 我领悟到了从有限思维到无限思维的重要性。对于我们教师来讲 ,更应该具 备的是无限的思维。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同时量变到质变的 飞跃也是我们 应该深刻思考的。我们的学生,应该怎么教会他们学习 ,怎么引导他们学习, 提高效率,这是我们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另外我 们应该从被动到主动,学 习的这个过程一定是自己主观愿意去做的。最 后,我想说的是,大鹏之动 , 非一羽之轻;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一 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希望我们携 手共同学习,共同开创奇迹。
第三期
教师感悟收集
书是知识的海洋,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情怀。坚持 读书是教师基本素养,读书能不断完善自己,促进教师的精神生长,提升人生品味, 促进专业发展,超出“匠”的局限。相信教师们在读完《学习究竟是什么》后,对学 习和日后工作产生了许多感想。
《学习究竟是什么》这本书告诉我们,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能够让我们在浩瀚的知识海洋 中 “乘风破浪”。学习高手们会首先建立起自己的思维模式,明确学习目标后,寻找到自己的学 习风格, 当取得阶段性成功后,他们会感受到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并在学习中找到自身的价值 ,从而越学越有 兴趣,直至触内旁通越学越广,这种良性循环,最终使他们获得成功。
—— 肖莉老师
在我们年轻的时候不要只是抱怨,应该多学习一些技能,了解更多知识,让自己饱腹诗书, 才能为未来挣得谈判的筹码。在广泛学习的同时,也一定要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学精,只有你足够 优秀了,别人才会看见你的努力,你所付出的一切都不会白费。
——霍婵老师
通才并不是掌握各家武功的高手,而是能够综合运用各派武功心法的人。通才的最高追求 是自 由。要做一个对自己命运有掌控的人,做一个对世界负责的人,翻开这本书,做个通才,做个自由的人。
——余世敏老师
很喜欢文章中举到的马克 •扎克伯格的例子,做为目前世界上最年轻的富豪之一,为了不 让自己留在舒适区,每年给自己设定一个新的目标。2021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开局、两个一百年交汇的关键时期,国家提出了新的要求,谋划了新的发展,作为老师也要审时度势,依 据学情做出更科学的谋划,针对现在的孩子采取更有效的策略,走出舒适区,在学习区做事。
——梁若涵老师
第三期
聚焦实践,不断修炼
汪琪老师 :《学习究竟是什么》书中带给我的精神食粮远不止这些 ,通过阅读这本书,优化了我的思维配置,让我领悟了一些学习的门道,能站在更高一点的地方觉察和要求自己。开卷有益,好书值得多读几 遍,至少我可以离智慧更近一点。以往的我总是更喜欢安逸,这样容易让自己陷人 定思维模式,止 步不前,以后我会主动增加一些不确定性,如主动读几本自己领域外的书等等,拓展自己知识面的同时也许还能带来一些意外的惊喜。这本书读 完 了,但我们前进的步伐从未停下,我会在以后把这本书推荐给更多的 人 ,我觉 得好的理念应该被更多的人知道。
精准点评凝共识
听得出来,老师们都很认真的研读了《学习究竟是什么》这本书 ,并 且老师们结合自身的学习经历、教学经历谈了深刻的感受,尽管 在过 去的学习经历和教学经历当中走了冤枉路,绕了远路,有些问题 百思不得其解,不能说你读了这本书以后,所有问题都能解决,但是最起码给我们带来了良方和新的认识和思考,让老师们大为受益,希望老师能够保持这种学习的劲头,用于日后的工作和学习当中。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智慧,让我们的教育一路书香,让我们的生命 因书籍而更加厚重。让我们都走进书的海洋,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让 我们在这书香弥漫的秋日里,与书籍携手同行,开启教育生涯的心灵之旅。
无论是作为体育生或者运动员来说,我们都应该在“学习区”练习,跳出自己熟悉的“ 舒适区”,体育练习不是为了完成运动量,而是不断去挑战各种高难度的动作与技能,才能成 为优秀的运 动员。
——郭思老师
第三期
第三期
教师感悟收集
有效的练习任务必须在学习者的学习区内进行,他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学习者必须随时 了解 自己最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旦已经学会了某个知识或技能,就不应该继续在上面花时间 ,应该立即转入下一个困难点。
——万真老师
这个世界逐渐变成一个需要“通才”的世界,天才是个稀有物种,平常人又很难达到 ,所以称 为通才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现在的世界需要创造力等复杂技艺的人。
——张永莉老师
通才并不是对什么东西都略知一二的人,不是只知道各个门派的趣闻轶事的人,而是能综合运用各个门派的武功心法的人。而这本书探讨的正是如何增长智慧和本领的学习方法,而且是经过最新科学研究验证的、能达到最高效率的学习方法 。
——刘灿老师
很多人虽然多年坚持学习,却往往是按部就班地读书、记忆、写作;没有摸索出一套科 学高效的学习方法。本书层层深入,把科学家们通过实验研究和对学习高手的观察,结合心理学及脑科学总结出一套系统、科学、高效的学习理论分享给我们,配合操作性很强的学习建议,帮助我们成为更有章法、更有智慧、真正的学习者。
——雷欣老师
温情鼓励促成长
本次线上读书分享,以营造浓郁书香校园文化氛围为手段,开展有特色 的 读书分享会,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为重点,真正让读书成为教师生活的方式 ,引 导他们在阅读中提升修养,拓展人生,愉悦身心,静享幸福。让“阅读—— 实 践——反思”成为教师职业的行为方式,以积极的学习态度,勤勉的实践意识 ,深 刻的反思精神消释教师的职业倦怠,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成就了教师职业的幸福感。
在本次读书分享会的最后,周校长说道:今天是三里坡东校区的 第一场读书分享会,我们的音体美老师率先打开了此次读书分享活动 的新篇章。
从音体美老师的读书分享活动中,我们不难看出,老师们的读 书 活动,开展有序,内容准备充分。在活动中,充分展现了音体美老 师 的团结协作精神,整个分享活动充满着浓郁的书香氛围,在短短一 周 时间内,老师们克服了线上活动的种种困难,不受疫情的影响,认 真 而高效的开展了此项活动,其中的经验和精神,值得后面参加读书分享的老师们,借鉴和学习。
结束语
第三期
第四期
01
公司要闻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读书可以使我们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能知书达理,博古通今;能让我们修身养性,多才多艺;能让我们懂得怎样为人处世,做一个真正有智慧、有思想、有魅力的教师。
《学习究竟是什么》之《学广第二》
本五年组
卷首语
书香涵泳润心灵,阅读永恒促成长
各抒己见共交流
“腹有诗书气自华”“细嗅书香,风雅自来”。一本好书可以带读者走进一个新的世界。在第二期读书分享活动中,本部五年级组语数老师和电教组老师,全面深入地学习了万维钢老师所著《学习究竟是什么》中的重要论述,并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行了认真仔细地记录。在线上交流会中,老师们就第二章节的内容各抒己见,交流收获与感悟,气氛热烈。
第四期
第四期
通才的创新并不仅仅来自于更快、更高、更强的硬件,更来自于人的思想。通才的创造力让人羡慕,但它又不像天赋一样无法被复制,它是一件可以通过刻意学习而获得的能力。创造力总是通过发散思维来得到,但灵光一现并不是建立与虚无基础上的,它恰恰需要集中思维的沉淀,为灵感的到来建立“答案区”和“高速公路”。通过有技巧的“不”思考,你的创造力会带来更令人惊喜的表现,会让遥远的想法实现更加奇妙的连接,也会让你更接近于成为一个通才。
天才不可复制
所谓通才是具有广阔的知识平台、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多种技能的人才。简单说来,通才知识综合化,技能多样化,适应变动的能力强。从人才学、教育学的角度则称横向型人才。
通才教师需要具备以下基本知识和能力:一、一专多能。二、具备专业教学、综合课教学、班主任工作、组织课外活动和从事教育研究的能力。 三、具有宽厚的文化修养和良好的审美修养,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不仅是教师,现在各类行业交融性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所谓边缘性行业兴起,需求的更多的是全方位的人才。
横向型人才
作者研究了一个重大的课题——自由技艺,谈到了自由技艺在日常的应用,从刻意练习到功夫在诗外,从深度到广度,进一步指出要把知识本身当成回报。万老师认为这些称为“自由技艺”的知识既是软实力,更是“屠龙术”。自由技艺的学习培养的主要是三方面的技能:批判性思维、交流和解决问题得能力。古往今来,杜甫、辛弃疾、陈望道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实例无不印证着“功夫在诗外”的经验总结。从学精、学广到创造,学习的这个过程一定是自己主观愿意去做的,是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时不待我的自我要求。
功夫在诗外
21世纪什么人才最贵?答案当然是天才最贵。天赋无法复制,可遇不可求,是最稀缺的资源。那什么人才是第二贵的呢?答案是通才,多面手。作为教师的我们如何能培养出更多的通才呢?在课堂上,围绕着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不但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而且在多种多样的情境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学广就是读各种各样的书,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它的意义就在于在知识的各个节点之间建立更多的联系,从而达到融汇贯通的效果,也许在某个瞬间会有解决问题的灵感,从而提高一个人做选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什么要学广
学广第二这一章的核心——培养学习兴趣。这一章节中的“从刻意练习”到“功夫在诗外”最能让人体会学广是多重要。一位语文老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把握好文本,才能把薄书读厚,透过语言文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习的兴趣,要在课堂上因材施教,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有所得,感受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是点燃每一个童心渴望知识的“火药”的导火索。一个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引领力,要让语文教学、语文课堂变得更有深度、有广度,还要有热度。
作者万维钢提出了自由技艺这个词,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自由艺术”,但它说的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艺术”。自由技艺是最正统的西学,其地位在工程、医学等一切应用学科之上,它原本是一种最高级的学问——统治者的学问。作者还指出自由技艺的课程项目在历史上有个演变的过程。到了中世纪, 被确定为七个项目。七个技艺分别是:文法、逻辑、修辞、算数、几何、音乐、天文学。教师与学生的共情正是源于与学生不断的交流中,学会从学生的角度和情感来思考问题、推进教育。自由技艺,它提供的不是知识而是智识,让你拥有更独立的思辨、更自由的人格、更从容的智慧。
《学习究竟是什么》第一章告诉我们学精第一,第二章讲到学广第二。但学精不是万能的,学广的人是稀缺的。长期以来,在人才培养中是否应采用通才教育或专才教育一直是争论的焦点。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不仅是一种价值层面的教育理念,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则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念及其指导下的课程设置。并且,前者之间主要是矛盾关系,后者主要是并列关系,即使含有矛盾,也是统一多于对立。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式需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高度结合。
培养学习兴趣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选择
共情式交流沟通
第四期
第四期
第四期
第四期
教师感悟收集
读书使人学到知识,读书使人增长见识,读书使人提高境界。成功者大多皆是通过阅读提升能力,书中的理论总是能够指导实践,帮助需要的人辨别前进的方向,指点很多问题之所在,解决一些棘手的难题。《学习究竟是什么》就是这样一本好书,让我们静静地合上书,听听老师们的心得感悟。
要成为专才+通才融合的“全才”,作为一名教师,要有一口好的普通话,一手好板书,一副好口才,一笔好文章,一套好方法。知识的海洋浩瀚无边,点点滴滴都要通过教师之口缓缓流进学生的心田。每一个教师都要力争做到出口成章,下笔成文。
——孙静老师
喜欢万维钢老师的语言风格,简单易懂,又不失时代气息,书中很多观点能让人找到平日所遇问题的答案,对养成一种有效的学习生活习惯很有帮助。这个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但学习,日日精进,能让你充满掌控感的快乐!
——王辉老师
我们都需要主动学习,成为更高段位的终身学习者。一个需要啥就能学啥,学啥就能会啥的人,必定是一个高自尊的人。他对生活有强烈的掌控感,无所畏惧,游刃有余,宠辱不惊。终身学习是一种修行,是人格的自我完善,是潜能的最大发挥。要做到这一切,就必须要主动学习。
——周凌老师
学习的广度需要注意的是,我们需要有一个核心领域,在这个领域研究得比较深。可能比专才要浅一些,但全才不只专注于这一个领域。他会把这个核心领域的技能,运用到邻近的领域。
——周敏老师
教师一次推心置腹的谈心,一个信赖的目光,都有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对于外向型的学生,教师可以直接与他们交谈,对于内向型的学生,教师则必须首先接近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借题发挥,正确诱导,真正从心灵上与学生交流。
——卢佩老师
书中不是为了劝人努力学习,也不是教人如何提高学习成绩,而是是向我们展示经最新科学验证的高效学习方法。世界发展到现在,知识已浩如烟海,我们即使穷尽几辈子,也无法学完。那我们该学什么,答案是学习“学习的方法”。
——谭瑶老师
要成为通才,首先要成为专才,放开心态,涉猎多领域的知识,虽不能通过具体的目标去学习各领域的知识,因为说不定哪个知识对问题解决有用,但通过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把知识本身当成回报的目的,尽量多学习。
——杜小娟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早期教育,应该是先慢慢培养兴趣。只有内驱力才是最持久的动力源泉。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激励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吴昭老师
空洞无物的东西,学生是不能支持的,而严肃的说教,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而我们真正的做到寓教于乐,从小故事引发出深刻的道理,这才是一个好的教师所应该具备的。
——李晖老师
有了批判性思维,你就能建立正确的认识;学会交流风格,你就能让别人接受你的认识;掌握了解决复杂问题的手段,就能灵活运用。归根结底,自由技艺交给我们的,是去做一个独立的人。
——幸畅勤老师
如何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要有良好的心态,无论面对多大难题,首要做的是调整好心态去对待。第二做好梳理工作。把自己遇到的问题按照紧急且重要、紧急但不重要、不紧急但重要、不紧急也不重要的方式罗列出来,既能避免遗漏,又能知道自己每一时刻该做什么事。第三要有坚定的信心。要相信自己一定做能到,要相信一切难题都是你前进的阶梯。
——韩宗宏老师
“欲求教好书,先做读书人”。书籍富含人生智慧,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每位教师的必修课,也是教师“最长远的备课”。莫道春来早,学习正当时。教师们捧起书本,静心阅读,细品书中的智慧,传递着宁静致远的书香气息!
结束语
第四期
第五期
01
公司要闻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的精神成长,需要高品位阅读的滋养。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经典专著的引领。
《学习究竟是什么》之《学广第二》
坡东五年组
卷首语
同读一本书 共享新智慧
精准点评凝共识
阅读是人生永恒的主题,是获取智慧和经验的重要途径,读书要贵恒、贵悟、贵行。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无论我们有多大年纪,阅读都是一件终生的事情。教师分享后,李霖主任为本次读书分享会做了点评,她肯定了每位教师通过阅读,靠着更独立的思辨、更自由的人格、更从容的智慧,以自己的软实力,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她希望老师们能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坚持读书,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同时老师们也能在实践中反思,在理论中提升,通过各种方法总结、提炼使每位教师成为专业的引领者。
各抒己见共交流
2022年11月9日,钟家村小学又一次围绕万维钢老师的《学习究竟是什么?》开展了教师读书分享活动。三里坡校区五年级语文、数学老师本次交流的是第二章“学广第二”。交流分享气氛轻松而愉悦,每位教师清楚表达了自己读书时的所想、所思、所悟,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分享了书中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第五期
第五期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1、保持质疑的精神,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有质疑精神,可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愿意认真学习教材,然后发现问题,这往往是创造发明的前提,也是获取和理解知识的前提。2、保持质疑的精神,能培养创新思维发展能力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通过提问活动,我们可以学习分类、类比、演绎、归纳、联想、想象、思维等各种思维方法。3、保持怀疑精神,有利于提高自学能力。质疑精神可以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意识,从而缩小自己与教材之间的认知差距,使学生不再看数学那么高深莫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特别是对题目保持一点怀疑,就能更好理解。
敢于质疑
批判性思维不仅包括发表自己的观点,还包括质疑、思辨的能力。四年级语文统编教材中,四上第二单元主题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单元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四下第二单元以“科普”为主题,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在阅读策略上的进一步发展,旨在增强学生主动提问的意识,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养成阅读时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所以批判性思维已然渗透到了语文教材中,在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是对一个事物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的能力。就是你能不能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是一项重要的思维训练,一个已经有是非结论的事情,可以翻过来掉过去地论证;现实中的大多数问题并没有现成标准答案,就算是参考别人的分析,也要重新审视其间分析过程是否有足够证据?逻辑链条完整吗?有没有偏见?反对他的人说的有没有道理?要学会发现和鉴别事实真相,坚持对事物进行严谨理性的分析。
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
有的人认为,成为专家的办法,在于“刻意练习”,所谓刻意练习就是人们都认为的练习时间的长短,比如你要练习一万个小时,才能成为专家。“一万小时”这个说法来自马尔科姆的《异类》一书。它告诉人们:天才不是天生的,是练出来的,而且要练习一万小时。因为这本书太出名了,所以很多人就相信了“刻意练习等于一万小时”这种说法。其实,这种说法不全面,也不够严谨。万老师在《学习究竟是什么》这本书里明确指出了两点:第一,有严格固定规则的领域,练习的作用最大;没有严格规则的领域,练习的作用非常有限。第二,环境局面越是可控和可预测的,练习的作用越大;局面如果是复杂多变,不可预测的,练习的作用就很小。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所谓的功夫在诗外,我认为教师在教育学生中不仅仅要教授学生课本上的知识,也要教授学生做人做事的本领,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作为青年教师不仅要做好教授学生知识的教书匠,也要做学生品格品行的大先生,扣好学生的第一粒扣子。欲知其德,先看其文,所谓言为心声。德育活动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流芳千古的名篇就是教育人的好作品。现在这个物欲横流、处处喧嚣的时代,尤其是在小学时期,德育活动不仅仅可以健全学生的身心,更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质、向上的精神;德育活动,就是想让每个学生都学会付出,懂得谦让,知道努力,勇于追求,掌握知识,以便做一个优秀的人才,为国家尽己之力,升华自己的人生。
丰富的知识经验,是学生展开思路的基本条件。学生面对新问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原来的知识库中提取相关的信息予以整理和筛选,经过有条理的思路,提出解决问题的猜想。通过各种形式交流猜想,选择更优方案。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得到不同的解题猜想。比如在探究“如何测量一片树叶的面积”时,对于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估计,学生第一次接触,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不规则图形,这些大多无法分割成学过的图形。因此促使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对一个新问题产生了一种有价值的思考和猜测。学生通过线上线下双驱动下,采集树叶并收集资料,来选定合适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什么时候练习最有用
解决问题的能力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第五期
第五期
一个人的知识、见解、视阈、智慧毕竟是有限的:一位好的教师,除了要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学识外,还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式教学”,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智慧、创造出交流热情的课堂气氛,只有这样,知识量、信息流、智慧场才能够无限释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交给学生找水的能力和法,提供找水的工具。换句话说: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还要“授之以渔”。有了这样的能力和方法学生就会获得更多的水或者说更多的“鱼”,学生才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第五期
教师感悟收集
读书可以使我们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能知书达理,博古通今;能让我们修身养性,多才多艺;会让我们懂得怎样为人处世,做一个真正有智慧、有思想、有魅力的教师。让我们来听听钟家村小学三里坡校区五年级语文、数学老师的感悟。
万维钢老师在《学习究竟是什么?》中通过学精、学广、创造、策略、学习工具、无为等六个部分阐述了他对学习得认知和理解,书中引用了大量得最新研究案例,也讲述了不少他自己得亲身学习经历,可谓论据充足,数据详实,读来干货满满,受益匪浅。
——王小迪老师
《学习是什么这本书》第二章指出练习不仅注重时间,还要注重方法。刻意练习的关键不是时间,而是方法。但是问题在于,方法很难观测,而时间却容易统计。当我们在一个有固定规则的领域,练习的作用就会最大。回到我们的教学方面,我想到了我们刻意练习运用得最明显的地方就是练字。在指导学生练字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强调时间,让学生每天练,练多少,还强调练习的方法,他的坐姿,他是临摹还是自由写,他写什么,笔画达到什么要求。
——杨欣老师
很多人练习只是喜欢在自已的舒适区重复练习,很难进入到学习区练习。就像普通运动员更喜欢练习自己早已掌握的动作,而顶尖运动员则更多地练习各种高难度的动作。真正的练习不是为了完成运动量,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已做不好的事。跳出自己的舒适区进入学习区去练习才是最适合我们现在学习的技能。练习不仅要注重时间,还要注重方法。刻意练习的关键也不是练习时间,而是练习方法。但是在我们平常的教学中,教学方法会随着教学对象的变化而适当地做出调整,但是练习时间却是方便计算的。
——向洋老师
在数学学科中,让学生保持一颗“怀疑”的心,更是学习的关键。有了疑问,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探索的欲望,我们在数学课堂上也要鼓励学生以创造性思维学习质疑和探索知识。
——王芃景老师
第五期
从学精、学广到创造,学习的这个过程一定是自己主观愿意去做的。不管我们是什么角色,老师也好、儿女也好、父母也好……我们都需要主动的学习,成为更高段位的终身学习者,一个需要啥就能学啥,学啥就能会啥的人,必定是一个高自尊的人。他对生活有强烈的掌控感,无所畏惧,游刃有余,宠辱不惊。这种气质比任何学历证书都更令人尊敬,比财务自由更令人羡慕。终身学习是一种修行,是人格的自我完善,是潜能的最大发挥。要做到这一切,主动学是唯一的途径。
精准点评凝共识
此次读书分享会,大家既有了颇丰的收获,也对读书、教学甚至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三里坡校区五年级语文组长朱颜老师指出小学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学会生活的导师,是专业的智慧开启者和能力培训师。因此,教师不应限缩或空荡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应把眼界开阔、思想开阔和心胸开阔列入任务栏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就像我们在分享中谈到到“学广”的重要性。
但是如今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走的是“从学校到学校"的路线,即由中小学到高等院校再回到中小学,学到的主要是狭窄的、纯粹的“专业知识”,没有其它行业的历练,也很少有机会去游历,与学校以外的人接触甚少,因而应对学生浅显而广博的知识需求时,常常会“余额不足”,应对管理班级和引导特定学生成长时,常常会左支右绌,应对学生家长和各种社会人士时,常常会握不住话题的“方向盘”。因此,当前促进教师眼界开阔的主要途径就是阅读和交流。我们小学教师不断通过阅读和交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才能“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发展自己。
第五期
第五期
教师感悟收集
我认为不管是哪个行业都有它行之有效的一个或者多个套路,刻意练习、批判性思维、成长型思维、利用思维导图、研读笔记这些方式方法都是学习的套路,如果学生能理解学习的套路打法,我想前提是我们需要改变思维,就像是师傅带徒弟一样,师傅得先懂套路。学习究竟是什么?学的是套路,学的更是心法,归根结底还是知行合一,形神合一。
——郭杨老师
在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太重视死知识的硬背呆记,太依赖所谓精确化的考试,因此极不利于学生创造灵感的产生,甚至扼杀了创造性思维活动。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启发学生思维的多向发散,只有多向发散,才可以使学生思维广阔,思维扩散,超越常规,求异探新。其次是要引导学生从思维的发散中有选择地辐合集中。只有发散与辐合结合,求异中求同,对立后同一,才能是全面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才能使启发后产生的灵感思维导向形象或抽象思维的创新。
——余畅老师
教育学生最好的契机是当时的就事论事,更是平常生活学习时的“事外”,作为小学生来说他们好奇心、自尊心都很强,自律性不高,不会去甄别是非对错。作为教师在平时一定多下功夫。“每个人的成长之路,都是“少有人走的路”,未必遵循所谓的成长阶段。一个人的成长,可能是对数增长,前快后慢;也可能是指数增长,前慢后快。如果是后者,早期不要着急,耐得住寂寞,坚持会有惊喜”。
——徐璐老师
理想和行动的关系,就如同引线和风筝的关系,这风筝能飞多远关键是你手中的线,这个线就是你的内心愿望。你的内心越淡定、越从容,你就越会舍弃那些张扬的、虚有其表的、看似辉煌的外在形式,而尊重内心安宁的声音。这会使你走在社会角色中时,能够不失去自己。
——罗丹老师
做好德育工作,我们要加强宣传,如采取黑板报、宣传栏等形式,记录一些陶冶情操的名人名言,定时进行广播,建设少年先锋队博客,让少年先锋队的成员有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园地。或在教师的带领下,走进小区,清理环境,进入老年公寓,每星期日和孤寡老人进行交流,开设红领巾广播站,宣传好人好事。一旦发现有需要帮助的对象,如果人单力孤,少先队员之间及时沟通,及时传播信息,相互协助;随时交流思想,谈论理想,传递情感,公布好人好事,激励大家,同时发挥语文的特点,写笔记,作总结。 ——雷家培老师
温情鼓励促成长
读书分享活动,不仅是交流书籍,更重要的是交流思想,传递书香文化。老师们在阅读中寻找灵感,在交流中启迪智慧。我们相信,阅读会成为老师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读书会成为恒通的一种习惯,书香会传递在整个校园。
此次读书分享会,老师们畅谈了读书感言,抒发了读书感悟,给聆听的老师带来了一场心灵盛宴。最后,刘颖校长对第二章“学广”谈了谈自己的见解:首先,学广是博学,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意思。正如鲁迅先生曾说:读书就像蜜蜂采蜜一样,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其次,学广是增长、增加的意思。“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说明了“问”与“学”相辅而成的关系,强调学习和勤问结合的重要性。这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增长才干。第三,学广是开阔视野、开阔胸襟的意思。她引用了《佛光菜根谭》中的一句:水深波浪静,学广语声低。意思是说:水越深的地方越没有波浪,人的学识越广越不会有声响。希望所有的老师都能不断地学习,拥有十分丰富的内心世界。
结束语
第五期
第六期
01
公司要闻
泡一杯清茶,读一本好书,看一次人生百态,品一次酸甜苦辣,读书似读人,长知识,磨性情,长经验,明是非,去静静感悟一本书,方知人在路途不孤独。
《学习究竟是什么》之《学精第一》
寄五年组
卷首语
莫惧木叶半青黄,立冬静读滋味长
殷殷寄语拉序幕
近段时间上网课,感触良多。为了提高网课的效率,许多临近退休的教师也开始在网络上咿呀学语、蹒跚学步。怎样在熟练操作电脑的基础上增加互动?怎样在保证学生静心学习的同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们的老师一直在摸索,在学习。学习,的确是我们新时代教师一辈子的功课。
学习究竟是什么?我们一直在思考,科学作家万维刚也一直在研究,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浓缩于《学习究竟是什么》这本风靡全球的书中。应该学什么?应该怎么学?怎样使学习效果最大化?如何有效地内化,正确地输出?如何有效地积累?读了这本书,这样一些萦绕我们多年的问题都会慢慢找到答案。
今天承担分享任务的是钟寄五年组的老师们,他们将围绕第一章《学精第一》展开研讨,相信他们的交流将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收获。
各抒己见共交流
书山策马,可攀学术之峰;书海畅游,—解求知之渴。假期里,寄部五年组的老师们用心研读了万维刚老师的作品《学习究竟是什么》,书中充满了各种关于学习的方法论,涉及心理学、统计学、教育学方方面面的前沿理念和当前科学理解。有些知识我们可能听说过但未详细了解,有些观点可能颠覆我们的认知。重要的是,针对学习这件事情,我们已站在比别人更高的台子上,觉察到更广阔的知识世界了。本次线上读书交流会,老师们就第一章节“学精第一”的内容各抒己见。
第六期
有效的练习任务就必须在受训者的学习区内进行,它当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必须随时了解自己最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旦已经学会了某个知识或技能,就不应该继续在上面花时间,应该立即转入下一个困难点。
在语文教学中,对己,我们要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地职业素养,因人而异,比如:书写,课堂教学组织管理能力,专业地教学水平等等。对于学生而言,落实好每个单元的学习目标,长篇习作的提升可以从句子的仿写,片段的仿写着手提升。不仅要练,还要反复训练,长期坚持训练,形成一种学习的思维模式,变成一种“长”在大脑的技能。
刻意学习
人在很多情况下会高估自己的知识。把一本书看好多遍,只是让我们对这个东西“熟悉”而已,而熟悉并不等于理解。想要真正理解,唯一的办法是考试和测验。这就是反馈!没有测验,你的知识只是幻觉。
即时反馈
学习是已知和未知、简单和困难、熟悉和意外的搭配——从信息论的角度来说,它们说的都是“旧信息”与“新信息”的配比!当你练习一个东西的时候,在你的认知能力里,它的内容中大约85%是它熟悉的,有大约15%是令它感到“意外的”。学习的内容和过程中追求85%的熟练度,但学习结果还是要追求100%的成功。
在体育教学中,教授学生前滚翻这个教学内容的时候,有部分学生能完整完成前滚翻动作的同时,能在老师未要求和提示的情况下进行连续性的第二次前滚翻的动作,那么除了达到本节课的目的之外,还为后面要学习的连续前滚翻内容做到了课堂的延伸性。具备前瞻性,让教学更有延续性,使学生对陌生内容的学习减少了恐惧心理,增加了开拓性思维,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对学习更加“上瘾”。
最高学习效率
如语文习作教学中,孩子写完之后不仅应该自己读一读,改一改,也应该给家长和老师看看。因为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很可能会非常不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我们需要一个旁观者来指出自己注意不到的错误。通过即时反馈,帮助孩子在写作时学会搭建框架,学会取舍内容,懂得抓要点、抓细节,确定要把哪些素材放进去,哪些应该细致着重描述、哪些可以简单一笔带过甚至直接删掉,再写下来,并结合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古诗词、名人名言等。这样,有了即时的评价与反馈,再进行刻意练习,孩子的写作能力一定会更有进步的。
第六期
提高学习成绩的最简单心法是什么呢?万维钢老师在这一节中提到了德韦克的思维模式理论。德韦克认为,人对智能的思维模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增长提高,学习不在于天赋,而在于努力,只要努力用功,什么都能学会。另外一种是固定型思维模式,认为能力是固定的、不可控的,相信天赋的作用,擅长的东西就是擅长,不擅长就怎么学都没用。
如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在学习和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结论,更要重视过程,教育学生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关注学习任务本身,关心自己对学习任务的掌握、学习和理解。德韦克的研究也证明了,成长型思维模式有利于人的成长,而且他还建立了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只要我们能够向一个孩子灌输成长型思维模式,就能促进他的成长。
人的记忆,其实有两种强度:存储强度和提取强度。存储强度,决定了这个东西是否进入了你的大脑;提取强度,决定了你能不能把它回想起来。那么为什么我们会忘记一些东西呢?那是提取强度出了问题。如果没有复习,提取强度就随着时间延长慢慢减弱。你对一个东西接触的次数越多,存储强度就越高。你对一个东西想的次数越多,提取强度就越高。
以学生背单词为例:第一次复习是在一天后;第二次复习可以在一周后;然后可以放在一月后或更长时间,这种间隔法,先忘记再记住是很好用的。看书背古诗词也一样,时不时翻翻以前抄的,咋一看好像忘了,实际上一读还是会接出下句,脑子里还是有很多东西的,要学会与大脑配合。慢慢学,像牛一样慢慢反刍,可能是另外一种快。
世界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有自已不同的选择,这多好啊。好是好,但问题是,用自己喜欢的风格学习,是不是就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呢?这个问题已经被人研究过很多年,结论是否定的。研究表明有差不多1/3的学生学习方法跟自己的喜好是匹配的。可以想见他们的学习过程肯定更愉快。然而,尽管他们在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学习,可能很享受学习过程,但并没有获得更好的成就。看来,“享受”不等于就能学的更好。研究还发现,很多学生都喜欢的那些方法,恰恰对谁都没好处。比如把单词、公式、各种知识点做成卡片,没事拿出来翻看,人们认为这个方法有利于加强记忆。但是研究表明,这些方法的效果并不好——它们不能帮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到底什么方法才是有效的?心理学家几十年的研究结果表明,真正有效的方法对每个人都有效,不管你喜不喜欢。
提高学习成绩的最简单心法
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一种风格
忘记是为了更好的记住
第六期
第六期
学习的时候除了要专注之外,还需要学会摆脱自己的“舒适区”,多去“学习区”折腾一下,所谓的折腾就是拥抱不确定性,即今天选择读50页书,明天就要看一下有关的视频,后天就要去和人们讨论一下书里的内容,而不是选择再读50页的书籍。我们应该给予自己身体更多的小刺激,小压力,通过随机性战胜规律性。适用随机性的前提是只在学习和锻炼上面,而不是任务上面,完成任务需要确定性的,而想要提升学习效率则可以选择随机性。随机性是利用了我们头脑中的“提取记忆”原理,即暂时的选择“忘记”,过不久再选择“回忆”一下,是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
我们每时每刻都会去接受大量的信息,其中绝大部分信息都被大脑自动忽略掉了,剩下的就是主动记忆下来的:比如学生平时学习的知识,这些知识一旦进入了学生的大脑,它就永远存在。学生下一次再见到相关知识,它在学生大脑里的储存强度就会增强。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是如此,不能一味地追求进度,马不停蹄地上新课。每周把要教给学生的内容提前规划好,不能一周教太多,上完一定量的内容之后就先缓缓,下周再接着学,并在学新知识的时候引导同学们回忆一下之前学习过的知识,提高提取强度,这样反复多次,关于知识的记忆自然就加深了。
第六期
忘记是为了更好的记住
反脆弱式学习养生法
第六期
此外,我们的大脑喜欢多样性的环境刺激,这样的刺激,大脑在抵御的同时也增加了我们深刻记忆的能力。在践行中,如果你感到学习很费力,或者学习的效率很低,不妨就换一个环境换一种方式学习,因为这既可以刺激我们的大脑,也在最大限度上提升我们的学习能力。
讨论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老师们读书后分享交流讨论自己的疑惑。
万维钢老师总结了刻意练习的四个要点,很清晰:1.只在“学习区”练习,一言概之就是“在舒适区做事,叫生活;在学习区做事,才叫练习。”想持续进步,就得持续在“学习区”做事。2.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万老师指出,人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并不是零散的信息和随意的动作,他们大多会具有某种“结构”,他把这种“结构”称作“套路”。“得套路者得天下”,针对不同行业特点,找到相应的方法,剩下的就是不断重复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能生巧”无不告诉我们重复练习的重要性。
学习区就是既要有熟悉的也要有意外的,科学研究者通过大量的统计研究终于找到了最佳学习效率:15.87%。了解了这个科学结论,我们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强烈的想要解决的问题,甚至是外在的压力,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专注当下,保持正念。
第六期
教师感悟收集
花影淡逸萦书简,竹叶扶疏映砚池。一片昏晓读书日,正是人间最乐时。老师们开启智慧,细细阅读品味书中之趣,感悟书中之理。寄部五年组老师们分享收获。
选一种适合自己、对的学习方法。学习有很多种方法,可不少招数不切实际,很多事倍功半,很多费力不讨巧,很多无效路径,很多不适合自己。如果你已经意识到学习中选择的重要性,就一定要选一种适合自己、对的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要不断复习旧有的知识,可能短期看来比较麻烦甚至无用功,但长期下来,有用而系统的知识理念会深深的印刻在脑海中。学习应该是终身的。坚持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一般来说形成一项好习惯需要二十一天,更新学习方式也需要二十一天,真正融汇贯穿看到反馈和效果可能需要更久的时间。不要害怕一时的失败和低谷,如果在你想要走的路上,就坚定的走下去吧。
—— 李敏老师
读完第一部分,给我得感觉就是得观点让我特别感到震撼和意外。如果要真正在某项技能,某项可以上成为基本不错高手,除了刻意练习之外,练习时能得到及时得反馈非常重要。书中举了美国篮球教练训练队员时用得三段论方法,即:第一遍演示正确得动作,第二遍演示错误得动作,第三遍再演示正确得动作。通过这样得即时反馈和矫正,队员后面得训练就更有针对性和目得性,而不是在错误得动作上反复练习。引用科学家们推导出得一个数学公式,并结合相关案例,证实一个人学习新知识中如果有大约15.87%得知识为新知识,其余为自己所熟知得知识时,效率最高。通俗点说,就是你要学习得东西不能太难,否则你容易放弃,也不能太简单,否则你会失去兴趣。只有在15.87%这个平衡点左右,你才会收获蕞大。当然,重要得是你要学会找出这个平衡点。
——魏灵老师
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你永远都有你不知道的东西,对于我们教师来讲,更应该具备的是无限的思维,填鸭式的教育已经不适应教育的变革。不断探寻、寻找无限的思维是我们应该思考的。刻意不是枯燥的重复和机械的训练,是基于问题和反馈的持续改进,在不断的复盘中,学习形成一个个的闭环,在整合突破的过程中提升综合能力。对我来说,我应该思考一下,我们的学生,应该怎么教会他们学习,怎么引导他们学习,提高效率。。我们今天是用什么方式给学生传递知识,从知识的输入到知识的输出是不是存在链条的断裂,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终身学习是一种修行,是人格的自我完善,是潜能的最大发挥。要做到这一切,主动学是唯一的途径。不管是哪个行业都有它行之有效的一个或者多个套路,刻意练习、批判性思维、成长型思维,学的是套路,学的更是心法,归根结底还是知行合一,形神合一。
——魏晨老师
第六期
万维钢提到,学精第一,学广第二。所以,对我们来说,要提升社会竞争力,首先要精通一门技能。精通的最佳策略就是刻意练习。刻意练习这个概念最早也是万维钢在他的《万万没想到》中提出来的。知识和技能分为: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刻意练习就针对学习区的练习,既然是学习区,那么一定不会舒服。刻意练习不是一件开心的事,寓教于乐已经在美国被证明是一种教育的灾难。但,如何划定学习区和舒适区呢?
万维钢提到,学精第一,学广第二。所以,对我们来说,要提升社会竞争力,首先要精通一门技能。精通的最佳策略就是刻意练习。刻意练习这个概念最早也是万维钢在他的《万万没想到》中提出来的。知识和技能分为: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刻意练习就针对学习区的练习,既然是学习区,那么一定不会舒服。刻意练习不是一件开心的事,寓教于乐已经在美国被证明是一种教育的灾难。但,如何划定学习区和舒适区呢?
数学起源于生活,最终也将运用于生活。所以即使开展起始课的教学,我们也可以充分连接现实生活实例,化解数学在学生眼中的孤立和抽象性,引导学生一起学习、思考,不但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数学难题的能力。
第六期
第六期
教师感悟收集
脆弱,就是怕折腾;强韧,就是不怕折腾;反脆弱,就是欢迎折腾,越折腾越强大。一定范围内,身体是反脆弱的。例如:逐渐增加负重的健身、偶尔的饥饿等等。从学习和创新角度考虑,应该增加一些不确定性,又如:多读几本领域之外的书籍,了解和自己不相关的领域等。但是,你不可能在生活的所有方面都追求不确定性。你越是在某一方面冒险,就越应该保证其他方面的稳定。
——甘露老师
书中在第一章,针对传统的教学方法,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思路,新方法。开篇就给我们提出,“成为一个领域的顶尖高手,现在所有人都知道一个标准答案,那就是练习1万个小时”。所以我们传统教育很多情况下,进行的都是刻意的练习。但是我们不能不说这种刻意练习在运作的过程中其实是很困难的,因为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吃苦已经过时了,这个时代的所有人都是幼儿”。没有人愿意去吃苦,因此也就没有人去刻意地学习。因此作者就给我们引入了奖励的机制。但与我们平时实施的奖励机制不同的是,作者通过大量的实验来说明,奖励学习的过程应该比只看学习的结果效果更好。我想这也是这本书当中思想过硬的一个方面。我们总是在孩子取得成绩的时候给他们奖励,其实真不如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激励他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本质区别。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的是这样的吗?作者提出最好的早期教育,应该是先慢慢培养兴趣,我觉得这一点是我非常赞同的。只有内驱力才是最持久的动力源泉。
——邓红莲老师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作为教师,能找到知识的调整最佳方式,对于学生来说,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自信、自爱、自尊是孩子的内在动力,当孩子在学习区得到肯定时,才会更加自信、更加爱惜自己所拥有的,而这又决定了孩子做事,处理问题的感觉,当孩子感觉处于最佳状态,才会敢于尝试各种各样的事情(学习、交往……)在尝试过程中,孩子会积累一定的经验,经验有成功、有失败,这些都是在给孩子积累生活能力,能力越强,越容易得到周围人的肯定,孩子更自信,如此循环……
——饶瑛老师
本书不是一本劝人努力学习的书,更不是一本教人如何在学校取得好成绩的书。这本书说的是真正的、为了增长智慧和本领的那种学习。大多数人学不好不是因为不努力,而是因为不得法。现代的老师的最大作用是什么呢?正是提供即时的反馈。当你训练一个东西的时候,你给它的内容中应该有大约85%是它熟悉的,有大约15%是令它感到意外的。研究者把这个结论称为“85%规则”,我们干脆把15.87%叫作“最佳意外率”,这个数值就是学习的“甜蜜点”。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会把任务当成一个学习的机会。他并不是通过任务来证明什么,而是通过任务来提高自己。他把任务当成机会,结果他的表现会好得多。每一次提取记忆,提取强度都会增加;而因为这个记忆在你脑子里又过了一遍,所以存储强度也增加了。学习最好时刻让自己保持在“学习区”,而不要停留在“舒适区”。
——罗习智老师
只在学习区练习。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圈。最里面是舒适区,中间是学习区,最外面是恐慌区。舒适区是我们已经掌握的内容,学习区是我们未理解但可以学习的内容,恐慌区是完全理解不了的。我们应该不断增大学习区。在舒适区里的,叫生活;在学习区里的才叫练习。规划好好刻意练习的时间和复习内容,不要临时抱佛脚。练习就是要重复、重复、再重复。人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抱有幻想,获得反馈才是最实在的。而且反馈最好完成学习后立即进行考试无疑十分重要。扎心的是最佳反馈就只有考试、测验。
——艾龙老师
有的孩子似乎天生就对某一领域感兴趣,别人觉得很枯燥的活动,他们乐此不疲。就算明知干这个不能带来金钱和荣誉,他们还是愿意干。他们觉得干这个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甚至这就是他们生活的目的。“感兴趣”当然并不一定说明他能做好,就算不感兴趣只要愿意练,也能练成。兴趣最大的作用是让人自己愿意在这个领域内苦练。学习一个技能的初期,智商可能是决定性因素。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兴趣的作用可能就越来越大了,因为兴趣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谁能坚持下来。你可以把一个边缘学生勉强拉住让他不掉队,但你很难用钱把他砸成数学家。至于那些玩命苦练的职业运动员,他们固然有极强的取胜欲望,但如果一点兴趣都没有那也是不可能的。
——钱俊老师
做一个先进的带动人他教给孩子们认真读书,自己首先就刻苦钻研。他所教给孩子的学习方法,就是他自己在认真读书、刻苦学习中所得到的成功体验,就是向学生传授其所得的自学方法和科学规律的再现。他规定孩子们坚持“道德长跑”,他自己率先写下了几百万字的日记、笔记、文稿,他也不辞劳苦并且快乐的和学生一起做着这些事情。当然,仅仅这些可能不够成为一代教育家的标准。
——梅新老师
生活中可以多提醒自己走出定势效应,不要总停留在原先的思考逻辑里,多听多看,也许能从别人的思考方式里获得新的启发。多主动进行发散思维,答案区以外,找找新东西,有可能是需要找人讨论,也可能单纯停下来去散散步,试试看也有新收获,不要总是太心急。无意识地后台运行的前提是,之前大量思考带来的储备,在潜意识里才能自动进行连接,形成“慢直觉”。
——朱家辉老师
教师感悟收集
读书,不需要千言万语,统而言之一句话:名著如细粮,多嚼有益;而闲书,则如粗粮,只有多嚼粗粮,才能让身体更加的壮实。读书,已有太多的定论,封闭了我们的思想,已被传统所蒙蔽,我自有自己的一套想法。
——蒋茂兰老师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少而读书,如日出之阳;壮而读书,如日出之光;老而读书,如秉烛之明。读书能启人心志,撼动心灵,丰富人生;读书能积淀学养,激动思考,指点迷津。让我们与书籍同行,开启教育生涯的心灵之旅,期待我们的课堂充满智慧,期待我们的教育一路书香,期待我们的教育生命更加厚重深沉!
朱校长首先充分肯定本次读书分享活动。表示本次活动分享精彩,内容丰富,如同我们读的这本书一样厚实。整场的策划非常好,老师们的个人分享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分享有深度,讨论很精彩。相信老师们一定收获良多。
朱校长同时还表示:读书分享,分享的不仅只是阐述书中的思想方法观点,同时还要加上我们的教育实践及反思。读书的意义不再是为了读书,不是简单的为读这个书而读这个书。是期望大家。在读书的这个过程中,我们去对照我们过去的教育教学中的经验,去反思。这样的读书才是具有意义的读书。读书过程第一就是把读书与培养自己终身学习的习惯联系起来。为什么要终身学习?终身学习的核心的终极的目的是什么?我觉得就是不断的。超越自我的一个过程。通过读书。来提升我们的认知水平。把读书和提升认知水平结合起来。
最后朱校长对老师们报以深深的期待。期待老师们将学到的东西用在工作的实践起来,知行合一,学用结合。期待老师们通过这样一些思维方法去读书。也期待其他的年级组有更好的更精彩的分享。
结束语
第六期
第七期
温情鼓励促成长
01
公司要闻
读书是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的精神成长,需要高品位阅读的滋养;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经典专著的引领。为了努力营造书香校园,让好书陶冶教师高尚情操,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加强教师间的交流,打造学习型的教师团队,钟家村小学教育集团号召全体教师在暑假开展共读一本书的活动。在此期间,全体教师携手书籍,共同开启了一段崭新的心灵之旅,得到了许多读书感悟。
《学习究竟是什么》之《创造第三》
本四及综合组
卷首语
阅读悦分享 悦读润师心
各抒己见共交流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读书分享时。读书是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的精神成长也离不开高品位的阅读滋养。2022年11月23日下午4点,在我校谢菲书记的指导下,本部四年级全体教师们举行了第七期线上教师读书交流分享会,本次分享的内容是《学习究竟是什么》之《创造第三》,会上老师们积极发言分享心得和感悟。
第七期
第七期
变通性需要借助横向类比、跨域转化、触类旁通,使发散思维沿着不同的方面和方向扩散,表现出极其丰富的多样性和多面性。变通性,我认为在数学中主要体现在转化思想的运用上。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把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求出四边形和正六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这一问题也用到转化思想,即:把四边形和正六边形都转化成若干个三角形的和。
学会变通
发散点就是知识点,它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特殊意义。由于任何知识点,都有一番被发现者发现的过程,因此,可以这样说,教科书上的所有知识都可以被当作发散点,用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学生来看,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处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选择发散点需遵循难易适度,时间适中的原则。选择可采取以下的方法:在重点、难点、疑点知识中筛选。因为这些知识是联系整章、整节、前后知识的纽带,教学抓住了这些知识,就抓住了关键,其他知识也就迎刃而解了,将其作为发散点,以它为中心,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效果就非常显著。
选择好发散点
读了万维钢老师的《学习究竟是什么》一书让我很受启发,作为一名老师关注课堂、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集中学生注意力是非常重要的。课堂的教学往往比较机械、枯燥,但如果能让学生全身贯注地投入到课堂中,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专心学习的好习惯,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课堂教学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成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一块磁铁,这样就能取得更加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吸引学生注意力
在我们教育中,如果发现了与周围同学格格不入的学生,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宽容。生活中的弱者也许是思想上的巨人,是那种不拘一格的人才,我们以前叫奇人异事,现在称呼这些人为大神,在他没成“神”之前,也许是我们大家唾弃的人,只有当他的才华展示在我们的面前,我们才知道用错了观察他们的眼光,期待吧,也许今天我们天天谆谆教导耳提面命的一个调皮佬,将来会成为我们学校骄傲。今天我以钟小为荣,明天钟小以我为荣,在此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发展的眼光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需要我们进行创新性地教学。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从“小”处着眼,小学生的一点新看法对于其本身的知识水平来说,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我们应该肯定它的创新性意义;二是要紧密联系小学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教师应在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否则,它只能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是不可能有成效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学习观在小学阶段也应该得以体现。比如我们学习古诗词时,要想达到陶冶情操、激发诗意联想、培养审美感的教学目标,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诗歌所在,比如举办班级摄影展,将你拍摄的照片和学过诗歌相结合,并通过介绍自己拍摄过程,将诗歌内容和学生个体感受完全融合。以语文课堂的内容为契机为他们提供增长见闻、接触社会和走进大自然的途径,丰富课外生活的素材积累这也是为他们进一步搭建创造的脚手架。
文化自觉的第二个用处是给你发挥创造力积累资源。语文教学是传承与创新的事业,需要以文化自觉来引领,只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才能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语文教师必须是高度的文化自觉者,这种自觉必须基于不断自我鼓励,反复给潜意识施加影响,使潜意识的行动不断促成意志力量的觉醒,进而转化成为有意识的自觉行动。语文教学还承担着创新的使命,语文教学既是科学探索过程,也是一种创新性实践过程,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做的付出。
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做文化自觉者
搭建创造的脚手架
第七期
第七期
书的第197页是《创造的脚手架》,在这一部分,作者万维钢说“创造的基础技术是借鉴。”他非常宽容人们在创作的时候借鉴同行作品。但是你得明明白白地说这是模仿、借鉴或是学习,绝对不是叫你去抄袭。任何创作应该是基于内部驱动力,最终目的是自我实现,学习本身亦是如此。学习团体的近亲繁殖可能短期内带来小派系的繁荣,但是会给学术创新带来毁灭性的影响,真正的协同创新并非所有人、所有机构的同质,恰恰相反,只有彼此异质才能互补提升。
第七期
教师感悟收集
书香浓浓,意蕴无限。九位老师的分享或慷慨激昂,或深情质朴,或风趣幽默,让那积淀着智慧结晶映射着理性光辉的经典著作在分享中熠熠生辉,为我校全体老师送上一场视听的饕餮盛宴,再一次拉近了教师们与《学习究竟是什么》这本书的距离。让我们静静地合上书,听听本部四年级老师们的心得感悟。
创造是想法的连接,把很多想法经过筛选,再连接在一起,就会有新的想法,就会有创新。而这需要发散思维,需要横向纵向的思维交集,想要有发散性思维就得自己主动实践,这是灵感突现的思维源泉,而灵感是要求你之前必须在这个问题上已经花费了大量的集中思考的时间。
——王玲玲老师
首先一定要清晰理解作者的逻辑脉络。做笔记的目的就是,获得灵感和想法,并主动建立知识间的连接,加深记忆,拓宽应用范畴。因此,好书要读两遍,一遍是陷进去,一遍是跳出来,这样才能将书读薄。。因此,要了解作者的思路,知道作者在说什么之后,后续出现的灵感和以前学过知识的熟悉感才会变得敏感,才会产生化学反应,如果还能加以运用在实践中,那就更能学到作者的精髓。
——舒丹老师
知识蕴藏着丰富的智力因素,是我们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富,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鼓励学生创新思维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王刚老师
在这里,我们可以对教育本身做更进一步的区分。教育包含两个属性,第一是“价值性”,第二是“工具性”。价值性的属性是教你怎么做好人,教你怎样达到灵魂上的完备;工具性的属性,教你具体工作怎么完成。柏拉图所谈论的教育,强调的主要是价值属性,也就是说古典教育更加注重的是价值性。
——葛澜老师
第七期
我们可以借用“刻意练习”这个词,把文化自觉的修炼称为“刻意吸收”。为了建立和保持文化自觉,你每天必须要用20%醒着的时间吸收自己领域的东西。 如果你是作家话,每天花费20%醒着的时间读一读别人写的新小说。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修炼你的文化自觉,我把文章中诠释的知道现在别人都喜欢什么东西,改为我们的学生怎么样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也需要每天用20%醒着的时间像海绵一样汲取自己领域的营养。
刻意吸收
如何创作
读书使我们陶冶性情,美化心灵;读书使我们远离庸俗,走向文明;读书使我们积累知识,扩大视野;读书使我们加速成长,助推成功。看一本好书,如同跟一位高尚的人交谈,书籍可让教师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从中享受教育教学的乐趣,从中找寻理想的栖息地,增强教师的人文底蕴。而交流可以让大家分享各自灵动的思绪、精湛的见解。让我们把读书变为一种生活习惯,让书香成为气质的一部分,提升自己,提高水平。
结束语
第七期
第八期
01
公司要闻
遇见一本心仪的好书,
打开一个新奇的世界。
在灵动跳跃的文字里,品味智者的心灵独白;
在柔软温润的书香中,感悟自我心性的蜕变。
《学习究竟是什么》之《创造第三》
寄四年组
卷首语
采撷一朵书香 润色教育之美
精准点评凝共识
邓思倩老师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分享了教学中应因势利导,开拓思路,培养发散思维;连清平老师分享了帮助学生去搭建属于学生特有的无法复制的认知体系;胡漪文老师分析了发散思维的特征,交流了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发散思维;买首强老师结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接纳学生的差异,激发学生的潜能,学会欣赏和鼓励;盛杰英老师从优化课堂结构、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运用多媒体教学等方面,使课堂教学成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一块磁铁;鲜梦思老师结合语文教学,从三个方面分享了帮助学生搭建创造的脚手架的思考;许瑶艺老师分享了唤起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主动重建自身的文化的启发;喻燕林老师就作为教师如何加强学习反思,立德树人交流了自己的体会;詹清丽组长站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结合丰富的教学实例,培养思维的独立性、打破定势,培养思维的多向性三个方面,深入思考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殷殷寄语拉序幕
今天,将由知性美丽的刘菲主任带领着九位来自四年组的年轻活泼帅气的教师闪亮登场,与大家共同分享他们读书的收获,教学的感悟。
课程的本质是激发禀赋,教育的本质是人点亮人。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高度,深入阐释了教育、科技、人才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作用: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几位老师的分享正是对学习什么样的知识才能拥有创造力、怎样学习知识才能拥有创新人才品质的教育思考与实践。
2022年11月23日正值小雪时节,丹桂浓,菊暗香,虽入微寒,但老师们热情不减,下午3:45钟寄全体教师相聚云端,共赴本学期第8场读书分享之约。
没有一艘非凡的战舰,能像一册书籍,把我们带到浩瀚的天地;也没有一匹神奇的坐骑,能像一页诗扉,带我们领略人世的真谛。
各抒己见共交流
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作为教育工作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自然离不开书的滋养。在第8期读书分享活动中,寄部四年级全体老师全面深入地学习了万维钢老师的《学习究竟是什么》的重要论述,并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行了认真仔细地记录。在线上交流会中,老师们就第三章节的内容各抒己见,交流这段时间的收获与感悟,氛围热烈。一起来看看老师们的所思、所想、所悟和所获吧!
第八期
翻越层恋的书山,我们能看见知识的光辉:畅游深邃的文海,我们能收获智慧的宝藏。初冬之时,我们因手不释卷而相聚;未来之日,我们因志同道合而进取。很高兴能拥有如此特殊的机会,我们能共同进行读书交流和分享。
今天为我们带来心得分享的几位老师,他们将紧密围绕《学习究竟是什么》这本书中的“创造第三”章节,从思维、创作、创意等不同方面,深层次地剖析读书对阅读者的影响。同时,他们也将分享真实生动的实例。希望通过他们深入浅出的分享,能鼓励我们进行阅读习惯的培养。
那就让我们开卷有益,就让我们专注阅读。
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其实是一种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而且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常常被我们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发散度越高,产生高质量创造性设想的可能性越大,但这种发散的结果并非都是有价值的,有的甚至是错误的。所以,通常在学生发散以后,我们还得通过集中思维才能引导他们得出正确结论。为做到上述要求,我认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三个关键环节:
发散思维
高斯曾说过“一个自尊的建筑师不会在盖好房子里留一个脚手架”。看来,所谓的创造是借鉴但不是直接使用,是在借鉴的基础上增加了自己的思考。这样一想,咱们的读书分享活动也是在借鉴作者思想之上,加上自己的思考。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也在思考我该如何创造,如何能帮助学生学会创造。
1.将知识点与兴趣点结合。
2.将知识点与时事结合。
3.将知识点与知识点相结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思考如何帮助学生学会创造就更为重要。新课标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需要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这需要我们更细心的观察生活,学会在借鉴之后撤去脚手架,真正的创造出独特的问题。帮助学生在学习时以题为鉴,在生活中以人为鉴。
创造的脚手架
一是要找准发散点,提出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开放性问题。
二是要给出充足的时间,尽可能让学生把能想到的不同答案都说出来。
三是要能集中。没有集中,就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将无所适从,学习成果便无法产生。
第八期
尹:哈利波特第一部出来被拒稿十几次,罗琳没有在意,她想写就写出来,自己满意就行,结果就是你完全可控的。正如苏敏老师所说,创作的悖论是你不在乎市场,市场反而更有可能反应好。但苏敏老师,我有个不太理解的地方,外部激励是别人对你的认可,内部激励是你自己对自己内在的要求。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外部激励是非常常见的。为什么说外部激励不行呢?
苏:外部激励对很多简单的普通的工作是非常有效的。但我们进行创作并不是简单的工作,特别是对于我们教育工作来说,更不是简单的工作了。我们要想真正地搞好创作,搞好教育创作,就必须依赖内部驱动了。
尹: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内部驱动。爱尔兰诗人叶芝说过一句话,被全世界教育专家引用。教育不是铸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只有培养他们主动学习、主动吸取的精神,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想要点燃这把火,需要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内驱力。
第三章节的主要内容是: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能让自己感觉很好的秘密项目,这是除工作或学习以外的另一件大事。
对于学生来说,秘密项目就是在课下和课后进行一种体育锻炼,坚持体育锻炼能调节学生紧张情绪,消除读书带来的压力;能改善生理和心理状态,舒展身心,使人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学习中。
作为体育教师来说,我希望学生能做到以下几点:
1.养成终身运动的习惯。孩子们能够坚持天天运动,甚至还有一定的运动技能。
2.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人生漫长,不在于你一时跑得有多快,关键是要保持健康的生活节奏。一生如此,就一定能达到你理想中的前方。
3.积极的心态,对未来抱有美好的预期。
能做到以上三点,那么秘密项目就算完成。
从本节中我们可以提取三个关键词:内部驱动、熟悉和意外。
内部驱动告诉我们若想轻松应对教育活动必须要真正的热爱教育、热爱我们的教育对象,只有从内心里真正的热爱了,所有的苦对我们来说都是蜜糖。
而熟悉和意外我觉得从教师角度来说就是对应我们日常教学活动的反思和教育机智。只有一遍又一遍不断地去积累我们的教学反思,我们才能够从容应对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境,只有不断的修炼增强我们的学识,我们才能够有足够的教育机智去迎接学生课堂、课间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为孩子们健康学习、快乐成长保驾护航。
点评与质疑
创作者的悖论
秘密项目
第八期
第八期
今天我听了两位老师的发言,有所感悟,对于学习也有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真正的学习到底是什么呢?我一直认为自己越来越不会学习,我不知道该着重于哪里,不知道该如何入手。在教育生涯中,渐渐地我发现创造性思维,创新,灵感这些东西越来越重要。
数学家张益唐告诉大家“好的灵感离不开长期思考的沉淀”,这其实就是必须先有大量的集中思维在大脑中做好各种准备。储备的想法多了,大脑自动就会做各种连接,也许某个连接就把问题解决了。
学习不是学生才应该做的事情,学习是终身的。我们的头脑如海绵吸水,可以源源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作为教师,精心备课是高效课堂的必备前提。备课时,我常常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假装自己是别人,假装自己是所学故事的主角Toby, 想它所想,说它想说的话;假装自己是数学老师,于是英语课上冒出了数学的运算What is thirteen minus fourteen? (13+14=?) 多次转换下来,实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与融合,课堂丰富了,学生感兴趣了,自己上课也是有滋有味。
注意力是一个有限的资源,我们平时不用注意力的时候,应该主动进入默认模式网络来养神。不要害怕短暂的休息,定期挤出时间放空大脑和冥想。善于用脑的人,第一,它的状态切换会更主动、更自由;第二,他能达到的状态比别人多。
所以,让我们在集中注意力的同时,不妨试试“不集中注意力”为我们带来的重重惊喜吧!
第八期
怎样“不”集中注意力
点评:如何学会学习
教师感悟收集
教师不仅要“善读”,更要”善悟”,共读一本书,共悟一本书,真正做到“读”有所悟,“悟”有所用,“用”有所得。让我们听听寄部四年级老师们的心得感悟。
学习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考试时,学生面临的都是陌生的题目,然而,所使用的解题方法却是曾经练习过的。因此,他们需要在一个新的情境中创造性地运用旧的方法。有些学生会思考出新颖的解题方法,而这更是离不开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解题方法的熟练掌握。正如第3章的标题,任何学习都是创造性活动。学习不是让我们做一个”知识搬运工“,而是让我们成为”知识加工者“。消化吸收并内化所学内容的过程,才是学习。
—— 钱婧老师
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
——邹杰莉老师
有了学精和学广的积累,就可以开始创造了。以前我对创造的理解是从无到有,现在我却认同创造其实从有到有。创造其实就是想法的连接。记得我们组在研讨跨越式跳高两腿依次过杆的重难点教学时,组里的老师们首先积极发言,各抒己见,再融合众家之长,再已有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再经过不断地尝试、到器材的选用,才能探索到最佳的练习方法进行重难点的突破教学。要想有创造性,还得学精学广,这样才能让我们看到的、学到的有机会在我们的神经网络里发生碰撞。
——肖莎老师
“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 ——习总书记
本书的第三章讲的是创造、发散思维、集中思维、高级借鉴、完善自己。我认为创造是幸福之源,快乐之本、生命之根。创造可以体验生活之真、感悟精神之美、唤醒生命之灵。
——杨磊老师
第八期
创造是学习的前提,发散思维可以使学习深化,两者相辅相成。
如果我们每位老师都能通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就可以将学生的“苦学”变成“乐学”。
——熊利娟老师
精准点评凝共识
刘主任用三个短语归纳老师们的分享:
一是从有限思维到无限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关键词是学习。对于我们教师来讲,面对新的教育变革,我们学什么怎么学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是从量变到质变。只要方法得当,任何人都能大概率地被训练成一个领域内的精英人才。如何给自己定一个目标,通过怎样的练习方式让自己成为教育行业里的精英,这是我们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三是从被动到主动。学习的这个过程一定是自己主观愿意去做的,当我们主动去学习、去思考、去连接,对熟悉和意外会有更高的敏感度,所谓的灵光乍现就不会那么神秘了。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在学习这条路上,愿大家都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寒假时学习了万维钢老师所著的《学习究竟是什么》,收获颇多,其中第三章,创造三给了我非常多的启示。结合数学学科来说:数学学习过程,是以思维发展为主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技能,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周佳燚老师
第八期
第八期
教师感悟收集
细读完《学习究竟是什么》,作者由浅入深的讲述了学习的奥秘。从学精第一,到学广第二,再到创造第三。前三章仿佛一个孩童的学习进度,一步一步螺旋上升,精益求精。今天重点想站着教师的角度来谈一谈创造第三这一章中的一个主题-到底什么是发散思维。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十分重要。在学习完教材基础知识点后,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进行适当的实践探索,在实际的探索中根据不同情况主动切换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余风华老师
在学生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提问是最常用、最直接的一种方式。教师的提问艺术和技巧是启发学生想象,拓展学生思维活动的重要方法。想象是思维跳动的火花,没有想象也就谈不上进行发散思维,提问的方式有启发性提问、假设性提问和解释性提问。
——钟容老师
很多人虽然多年坚持学习,却往往是按部就班地读书 、记忆、写作……没有摸索出一套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本书层层深入,把科学家们通过实验研究和对学习高手的观察,结合心理学及脑科学总结出一套系统、科学、高效的学习理论分享给我们,配合操作性很强的学习建议,帮助我们成为更有 章法、更有智慧、真正的学习者。《学习究竟是什么》值得我们反复品读,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收获
——高春林老师
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开拓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就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徐梦老师
温情鼓励促成长
谢主任充分肯定了寄部四年组的读书分享,他们本次的分享活动非常有自己的特色。分享时每位老师打开了摄像头,采用在线的形式现场与大家分享读书的收获。四年组的分享与点评有机融合,每位老师之间发言过渡自然。谢主任同时也提出要求,后期的年组在分享时要总结前期好的经验加以继承,找准自己的特色。她表示朱校长也一直非常关注每个年组的分享状态,希望通过这样一个读书活动,能让每位老师从中收获满满。
阅读《学习究竟是什么》这本书,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可以看得更远,以书作垫脚石,我们可以攀得更高。“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暴十寒。”让我们以审视的目光阅读书籍,与书为友,以书为鉴,让一缕书香伴你我同行!
戈校长为这场优质的读书分享会做出了精彩总结。她肯定了四年级组团队的创新和细心:分享衔接自然,内容联系教学富有深度。
她勉励老师们要多读书,把读书作为日常行走的方式,把读书内化为一种潜在的动力。将书中的宝贵经验与自身的教育实践相结合,敢于担当,肩负起家长和社会对钟寄的期望,始终把学生的身心发展放在教育的第一位,做懂学习、会学习、爱学习的智慧型教师。
结束语
第八期
第九期
01
公司要闻
拜读名家大作,可造就雄辩之才。沉浸在书香,从深深浅浅的车辙,从哲人头顶的光辉,我们总能在书籍中体会到阅读的快乐。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学习究竟是什么》之《创造第三》
坡东四年组
卷首语
金桂飘香 秋日读书滋味长
各抒己见共交流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在第九期读书分享活动中,钟家村小学教育集团三里坡东校区四年级语数老师们对万维钢老师所写的《学习究竟是什么》的第三章——创造,进行了深入研读,并在六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发散思维;怎样不集中注意力;创造的脚手架;秘密项目;创作者的悖论以及文化自觉。
第九期
第九期
万鹏老师认为注意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你要是不擅长不集中注意力,你就不擅长集中注意力。研究表明,注意力也是一个有限的资源。当你集中注意力的时候,你就在消耗有关注意力的脑回路——你可以把注意力想象成一种能量。注意力要是耗光了,你就会变得容易冲动,不愿意帮助别人,不愿意跟人合作,也不能做出正确决策。所以注意力需要“养”,所谓“闭目养神”,也许注意力就是这个神。在默认模式网络中,大脑会重新发掘过去的记忆,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畅想,并把不同的想法连接起来。这种遥远的连接,就是我们前文说过的“发散思维”,这是创造力的来源。
怎样“不”集中注意力
倪可老师认为借鉴是创造的起始。创造性思维是最高级的思维活动,是创新人才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语文的习作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用好创造的脚手架——借鉴,让学生勤于借鉴别人的写作经验,然后借助它们的迁移,将别人的经验用于自己的写作。借鉴名篇佳作的写法,经多次训练,并且能有所改进和创新,慢慢就会变成自己的方法。借鉴不是“拿来主义”,要创新、要有新思路,以借鉴为脚手架,踩在前人的肩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高明的借鉴是不留痕迹的,需要加入自己思考、想象、创意等等,再去构建一个新的作品。
批判性思维是对一个事物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的能力。就是你能不能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是一项重要的思维训练,一个已经有是非结论的事情,可以翻过来掉过去地论证;现实中的大多数问题并没有现成标准答案,就算是参考别人的分析,也要重新审视其间分析过程是否有足够证据?逻辑链条完整吗?有没有偏见?反对他的人说的有没有道理?要学会发现和鉴别事实真相,坚持对事物进行严谨理性的分析。
到底什么是散发思维
创造的脚手架
高子璐老师在《学习究竟是什么》一书《创作者的悖论》这一章节中发现书中提到:你要是一味地迎合市场,反而得不到市场;你要是不管别人怎么评价、就做自己,反而可能引领市场。以及外部驱动会让你陷入疲于奔命的状态,而内部驱动的创作才值得赞美。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取不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小学数学包含:小学数学的概念、计算、问题解决、几何等不同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风格不能一成不变的,应在自己形成的较稳定的风格基础上去应和不同教学内容的要求。课堂上学生对教学内容难免会有不同的意见,作为老师,不能按照预设一味寻求答案标准性,而应注重课堂的生成性。由于学生实际情况的不同,教师也应该灵活变通。
蒋雨晴老师分享了《修炼你的文化自觉》这一章节。品位是你自己喜欢什么东西,能提高你的生活质量;文化自觉,是你知道现在别人都喜欢什么东西,能允许你从事一门创造性的事业。文化自觉有两个用处,第一个是模式识别,模式识别有两个境界,第一境界叫提取原型prototype,原型指的是,你心中,优秀的原型有哪些特征——好东西的大部分特征都很难量化,你无从准确判断,但是如果你积累足够多的经验,你就会进入第二境界——范例exemplar——你知道的范例越多,你的识别能力越强、识别速度越快,也会越来越依赖范例。范例来自意会,不像提取原型那样有明确的判断规则
创造力强的人物,常常是有点疏离感的人。段晨老师认为孤独的人创造力强,是因为“外来者”这个心态,他们更善于理解复杂问题,更善于处理互相矛盾的信息,而且更善于应对不确定性。而越遥远的连接,往往越有意思。外来者能提供一些来自边缘的连接。他们可能不太擅长“融入”圈子,但是他们能帮着扩大圈子。像这样的人常常能身体在这里,心思在别处;他们一边做着这个,一边想的是那个。所以疏离的本质不是玩不好大家都在玩的东西,而是自己另有一套东西在玩,这样的人代表了所在圈子的水平,还能给这个圈子贡献新东西。
创作者的悖论
秘密项目
修炼你的文化自觉
第九期
第九期
凤舒老师在在交流讨论中表示: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关系及如何运用。知道了发散思维的重要性,并且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每天让学生坚持摘抄好词好句,学习写作文的套路和方法,借已知知识理解其他的知识。教师行业是一门创造性的事业,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教诲。教师要有“一桶水”,不断地学习,教授学生知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帮助学生更快的成长。
第九期
教师感悟收集
书是一道厚重的门,垂青着每一位敲门者。感谢老师们的精彩分享!有了书的陪伴,我们的生活将会一路智慧,一路书香;有了书的陪伴,我们的教育也将更有深度,更添厚度。《学习究竟是什么》就是这样一本好书,钟小三里坡语数组的老师们在读中认真思索,在读中细细感悟,在读中不断收获。
读了万维钢老师的《学习究竟是什么》,收获颇丰,“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教育事业亦是如此,在教育这片宽广的土地下我们也应该报有宽广的眼光,读了这本书之后,我试着从书中解疑,我明白了教育不仅要有爱,还要有方法,要让爱具有教育性,爱得让学生如沐春风。
——章子余老师
学习了《学习究竟是什么》这本书的第三章节《创造》之后,我知道了好的灵感离不开长期思考的积淀,这其实就是必须先有大量的集中思维在大脑中做好各种储备。储备的想法多了以后,大脑自动就会做各种连接。就如我们学习语文的过程,需要多看书、勤积累,方能厚积薄发,当我们有了一定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当我们有了很多的知识储备,需要的时候才能从大脑中提取并加以运用。而灵感不是轻易产生的,它要求你在之前必须在这个问题上已经花费了大量集中思考的时间。当我们有了一定量的知识储备,还需要我们自己主动思考,精细加工。
——吴芬老师
在教书中,我发现创造性思维实在太重要。作者提出要得到灵感与否,这与集中思维、发散思维的切换有关。集中思维关乎专注力。但一个人的专注力有限,我们需要闭目养神,把专注力“养’起来。集中思考一段时间后我们去做别的,启动发散思维,主动地不思考。可以做积极且有建设性的白日梦。小睡片刻。在数学教学时,也要锻炼学生的思维,实施“一题多解”!
——陈晶老师
第九期
陈栋老师认为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兴趣是学生创造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想象力是涌现创造性思维的源泉,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性活动的关键,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崭新途径。在数学教学中可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比如:
1.在数学教学中可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2、在数学教学中需要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
3、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精准点评凝共识
明代大思想家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绯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的分管行政赵主任提出,对于教师,源头活水就是读书,学习。保持终身学习是每一个现代人应该必备的技能,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究竟是什么这本书不仅是一个工具书,更像一个督促我们学习进步的警钟。本次的读书分享会,四年组语数老师们认真研读、精心准备在合作学习中交流探讨,在思想撞击中迸发智慧的火花,加深了对《学习究竟是什么》这本书第三章《创造》的理解。教师,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递者。我们是人一生中很重要的角色。我们从事的就是创造性的事业。我们跟孩子们一起创造每一天的生活,一起创造出未来生活的无限可能。愿老师们一如既往地保持昂扬的读书热情,让读书和学习成为我们的秘密生活!
第九期
第九期
教师感悟收集
只有集中思维才能让脑子里先有一个“答案区”。面对很多问题时,我们预先形成过一个思维定势。灵感不是轻易产生的,它要求你之前必须在这个问题上已经花费了大量的集中思考的时间。书里有一个小例子,我们通常学习新技能的时候,总觉得哪里别扭,但是停一停,睡一觉第二天再看,发现就舒服多了。这一小段“不练”的间隔期对大脑非常重要。我们的思维也是这样,我们需要休息,给它们时间,让它们生长。
——张依箫老师
创新的基本技术是借鉴,创造就是把新知与旧知连接起来,迸发出新的火花。而在创造新知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创造的目的是什么?和以前的旧知有没有区别?是不是在已有经验上的重复?其次,在方法上,需要先从旧的知识中提取出有用的经验,经过分析和精心挑选,而不是囫囵吞枣,毫无章法地进行借鉴。搞清楚原因和方法,才能够有的放矢,把借鉴旧知,创造新知紧密联系起来,让学习力在创造过程中更上一个台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再现这个过程,帮助学生搭建好创造的“脚手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王廷露老师
面对学生,当学生的经验不够时,教师需要从借助信息技术、引导概念研究和结合生活实际这三个教学手段,展开对学生的教育,使得学生能够在这种教育形式的引导下,发展自身的数形结合思想、抽象思想和模型思想,使得自身因此能够获得综合性的发展,使得教师能够顺利达到教育的目的。面对教师的自身发展,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要多读书读有帮助的书才能获得灵感,特别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要多多阅读才能更有感悟。所以我们要多读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做好新时代的四有教师。
——颜文依老师
温情鼓励促成长
在水韵潺潺,滋润万物;书香幽幽,培育众生。今天我们与书为伴,共享文字之美,品尽读书之乐。在阅读中汲取养分,滋养内心。我们年组在以后的工作中,仍然会以书为友,与读相伴,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陶冶情操,存远志、常读书。山高有行路,水深有渡舟,也希望各位未来之路,都有好书相伴。
在读书分享的最后,周校长表示这次读书分享活动,四年组的老师们通力合作,各展所长,为我们进行了一次精彩的展示。著名的教育家朱永新在《新教育》中曾说过:“没有书香校园的建设就没有教育;没有书香的校园是一个没有生命的校园。”我们学校一直努力营造浓郁的校园读书氛围。最后,周校长送大家三句话共勉:
第一:要多读书,读书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阅历;
第二:要读好书,读好书能使我们的情感受到震憾,心灵得到净化;
第三:要善读书,读书要讲究方法,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淡淡书香,点点墨趣,请大家积极行动起来,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让浓郁的书香充盈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师生共同读书成为学校一道永恒而亮丽的风景线。
结束语
第九期
第十期
01
公司要闻
好书,如报春燕衔来花红江蓝;
好书,似登梅鹊捎去秋实甘甜。
剪一缕冬日暖阳,拥一卷入怀,让淡淡书香,藏一段温馨时光,时时温润我心。打开一扇阅读的门,开启阅读的旅途,一场以阅读为友、以学习为伴的读书分享会,在这里如约而至。
《学习究竟是什么》之《策略第四》
本三及英语组
卷首语
深耕阅读路,闻得百花香
各抒己见共交流
时维良月,寒潮骤降。霜华初结,玄霄渐浓。本部三年级语数老师和英语组老师,从万维钢老师《学习究竟是什么》第四章节入手,结合工作实际和教学经验,不拘于形式,畅谈思想,分享感悟。在线上读书分享会上,老师们用真诚的态度、真挚的语言、细腻的感情,或娓娓道来,或激情澎湃,将一个个故事、一段段名录传递给大家。
第十期
第十期
现在这个时代我们该怎么去学习呢?万维钢在《学习究竟是什么》这本书中告诉我们的答案是:靠自学,这个自学是指自主学习。自学的第一个前提是自信。教师必须充满自信,才能让孩子们拥有阳光的心态、前行的勇气、创新的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力量。自学的第二个前提是自我管理,教师在学校所扮演的是被管理者和管理者的角色。说到教师的自我管理,我想到了几个关键词:教育教学、方法、生活、身体、情绪。这些因素是教师这一特殊职业必须要面对的。教师要学会的对自身内在的这些因素进行合理的调节,使之达到最好的状态。
——李瑞君老师
自学的前提条件
关于培养学生自学,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第一、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专家学者多思多问、刻苦努力、创造发明的事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欲望。第二、指导学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要具体明确。第三、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改善课堂气氛。教师应该在多样性上下工夫,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改善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
——蔡雅雯老师
培养学生自学
学校对学习的作用是安排学习内容,监督学习进度,考核学习水平和交流学习心得。而学习最好的策略不是教授,是自学。自学让学生有原始的学习冲动和最实在的学习行为。在英语教学中布置预习作业也算是学生的一种自学方式。需要学生依靠阅读去查找新单词,思考理解预习内容。需要自己根据老师的要求去抓要点,找答案,需要在查找相关预习内容的过程中做好时间管理,规划,与同伴交流讨论,开始真正的我要学的学习。
——陈丽媛老师
预习中如何自学
首先,我们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脚手架。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古诗资料,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当中解决基本的理解问题。其次,对于自主学习的书面成果要有统一的要求,也便于后面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
自主学习的课堂可以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可以再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由“教”走向“学”悄然间就发生了,最终也就为学生学习技能的习得提供了助力。
——孙诗璇老师
要让小学生能学会自主学习,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慢慢引导,逐步教授他们自学的各种方法和技巧。
首先,在没有音标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教授自然拼读,让学生慢慢积累字母与常见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第二,教师在教授语法知识点时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语法规律,而是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通过感知实践,在实践中学会运用,这样他们的记忆会更加深刻。第三,好的老师教给学生的是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连接;通过综合练习,让学生自己判断应该使用哪一个知识点,这样学生才能在实践中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万思思老师
《学习究竟是什么》在《策略第四》这一章里提到:知识是一个系统,而我们要通过自学建立自己的系统。教师自我成长是个漫长、没有止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完成教书育人的教育教学工作,更要不断地通过自学充实自己自我成长的过程会很辛苦,会很累,但内心的收获与充盈才是主旋律,我们面对的是日益成长的学生,只有怀揣自我成长与终身学习的心态,我们才能拥有源头活水去滋润学生求知的心田。
——严今朝老师
古诗文自学
教师自我得到成长
自学英语的方法
第十期
第十期
第十期
教师感悟收集
读书能找回我们迷失的方向,能开启我们智慧的大门。读书是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的精神成长,需要高品位阅读的滋养;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经典专著的引领。《学习究竟是什么》就是这样一本好书,让我们静静地合上书,听听老师们的心得感悟。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在课堂,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只有合理创设情境,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才能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何佩淳老师
《学习究竟是什么》第四章开篇提到了物理学家斯蒂文•霍金故事。他的学习态度是以“我”为主,方法是自学。我们通过这个故事,应该思考的是在如今这个时代我们应该怎样去学习,我们的学习策略是什么?
——盛聪聪老师
“自学”应该是自主的,是我的主动选择,是“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教育的目的早已不再是单纯地交给学生各类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教会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实现自我发展。
——刘佳琪老师
自学是大势所趋。我们教育学生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学。任何知识的最终习得,都得靠自己慢慢啃,看大量的资料,大量的试错。对学生来说,学校及老师的指导作用,就体现在这个过程中。
——肖艳霞老师
第十期
“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等待点燃的火焰。”作为教师我们要有意识地营造课堂自学的氛围。在我们日常英语活动课教学中,英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使用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辅导方法,如游戏、辩论、课本剧等。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的方式。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快速地抓住课堂的教学重点,也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王莉老师
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任何职业都离不开不断学习不断进步。那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更好的提升自学能力呢?首先应该有爱,热爱教育。只有热爱教育才能保持满满的激情,克服职业倦怠,拥有不竭的提升自我的动力。其次是要拥有正确的自学方法,拥有文本处理能力。作为新老师我们许多方面都是空白的,很难获得有效的信息。我们应该发挥我们的主动性,主动询问有经验的教师,或者去有效的平台进行学习。
——陈肖亚老师
如何提升自学能力
学生英语自学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只有在教学实践当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行精心的课堂设计,采用多样的方法指导,“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使学生逐步完成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变“苦学”为“乐学”,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英语学习的主人。
——黄鹂老师
脚步走不到的远方,文字可以;
眼睛看不到的风景,文字可以。
文以治疾,书以疗心;
读书是很好的选择。
愿钟小教师徜徉于书的海洋中,真正做到读有所悟,悟有所用,用有所得,做一个幸福的书香教师。
结束语
第十期
第十一期
01
公司要闻
学习究竟是什么?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国自古都认为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就,就必须吃苦,靠努力赢得胜利,这也符合“一万小时定律”。但事实上,对训练这件事来说,真正的关键根本就不只是训练时间的长短,而是训练的方法。这本书就带你走进学习的方法论中!
《学习究竟是什么》之《创造第三》
寄三年组
卷首语
以阅读之炬 明人生之盏
精准点评促成长
各位教师交流分享后,杨静校长为本次读书分享会做了点评,她认为喜欢阅读的教师,将具有感应世界、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不仅能够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也能更加从容地接纳孩子们的个性,挖掘孩子们的潜力,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变得更加得心应手。
阅读的真正意义,是把别人的经验与自己的实践结合起来,理顺、吸收并转化成自己的教育理念。余秋雨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只有真的开始阅读,开始行动起来,即便用碎片化的时间来阅读,也终将遇见更好的自己。相信每一次的阅读,都会是一次新的发现,发现另一个自己,多一点学术味、多一点人文情怀;多一点教师味、多一点家国情怀。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让我们一起读书吧!
殷殷寄语拉序幕
暑假至今,我们三年级的老师认真研读了《学习究竟是什么》这本书,都收获颇多,今天我们想,针对这本书的,策略第四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伴随着冬天坚实的脚步,在我们的空中会议中,有一种书香在飘逸,有一个主题在激活,有一份快乐在绽放,这一切都与读书,与分享有关,因为读书是世间最美的一道风景,它足以美丽人生,美丽校园,甚至美丽一个民族。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
身处社会的我们,如何自学? 在互联网时代,自学是一件很容的事情,只要我们愿意,就有足够的资源为我们服务。自学的两个途径:第一个途径就是阅读,这里的阅读不局限于文字,也包括视频等。自学还有四个策略,分别是建立连接、混合练习、间隔、测验。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目标,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因为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即教师决定教学质量。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专业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如何通过自学,学精第一,不断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
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就,关键在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态度是以“我”为主,方法是自学。自学是大势所趋,它不受地域、时间、金钱和年龄的限制。只要你心智成熟,就可以随时自学。
广博的知识能让你拥有变通的智慧,持续修炼文化自信方能对熟悉和意外有更高的敏感度,才能让头脑中储存的知识与各种想法建立连接,产生创造灵感。建立连接和混合练习可以教我们活学活用,测验和间隔则可帮我们加深记忆。这些都是经得起科学验证的真正有效的学习方法。
中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许多真有成就的人,他们的知识绝大部分是自己学来的,并不是坐在课堂里学来的。而教育的目的就是养成自己学习,自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手来做的这种精神。一个人一辈子自学的时间总是比在学校学习的时间长,没有老师的时候总是比有老师的时候多。那我们的老师是怎么看待自学这件事的呢?让我们先来听听语文老师的看法!
第十一期
第十一期
各抒己见共交流
“读书分享会”专题活动围绕着万维钢老师《学习究竟是什么》一书展开,旨在引导 各位老师做一个对自己命运有掌控力、自由的人,一个博弈者,一个决策者;通过阅读, 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成为一个“通才”。今天三年级老师们带来的分享的内容为策略四, 在会上老师们认真地分享自己地读书体会,还提出了不少实用的建议,来帮助我们进行更 好的教学,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精彩看法吧!
自学能力是学生未来终身学习必备的能力,诚然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其自主学习非朝夕之功,面对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我们必须要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正视学情,积极探索教学捷径,努力发掘有力因素,让学生带上兴趣这把钥匙, 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试着去开启语文这座知识宝库的大门。
第十一期
第十一期
如果一个人不自信,就不能顺利开启自学,所有的不同行为都是在跟别人比,但是只有自信的人才能有勇气去学自己想学的东西,但是除了自信我们还需要自我管理能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行的。在学习的快功和慢功里面,我学习到了,真正的学习是慢慢来的,学习知识并不是越快越好,特别是复杂的技能。在学习中,首先我们要建立知识之间的链接, 学习的目的不是考试,而要能够将旧知识转化为新知识。
如同足球队训练,有的同学是带着问题去训练的,而有些同学只是机械地进行训练,通过日复一日的训练,不同的队员会有不同的成果。
每条路都是少有人走的路,世界上不存在一个“标准”的路线。学习,是一个多样化的过程,并不存在一个所谓的“正常”的学习轨道。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在课堂学习和作业以及相处的过程中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不足和优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课堂上既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又要全面把握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充分利用激励机制,善于运用表扬对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表达能力等多方面进行及时评价。教师要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获得明显的进步。
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对学生的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并充分挖掘和展现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他们在学习、思想、习惯上全面提高。
学校对学习的作用是安排学习内容、监督学习进度、考核学习水平、交流学习心得。学校对社交的作用可能比学习的作用大多了。至于“学习”这个动作本身,那是你自己的事儿。学习,是一个多样化的过程,并不存在一种所谓“正常”的学习轨道。
自学的动机分为功利性动机和非功利性动机,自学的策略分为认知、行为和监控策略。
自学的结果会影响到学习的效率,并且自学结果与自学能力密切相关。
到底是追求快速高效的学习方式最终学习效果好,还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学习方式效果更好呢?
到底是追求快速高效的学习方式最终学习效果好,还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学习方式效果更好呢?存在即合理,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它的优势和缺点,但是我认为一步一脚印的方式更加重要。没有坚实的地基,没办法建造高耸的摩天大楼。只有先通过缓慢学习夯实学习基础,建构学习框架,在此成果上,我们可以进一步采取高效的方法,针对性学习提高效率。我认为这是在考虑了实际情况下,最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策略。
作为教师,教学不是一味地传授教材,我们要做的是尽己所能帮助学生找到其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掌握知识,灵活运用,应对困难,指导实践。
“先学"不是漫无目的的学,也不是没有老师指导的学。任务驱动的任务设计是要老师花精力解决的,任务不仅要包含要学的教学内容,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也会快乐地学习,没有压迫感,没有抵触情绪,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先学"是鼓励学生先自主学习,如果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就鼓励、指导学生在开展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后教"是指个人探究或小组合作后仍存在问题,教师再去教。这时的教,就是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 交流对话,进行启发指导。"
第十一期
教师感悟收集
教师不仅要“善读”,更要”善悟”,共读一本书,共悟一本书,真正做到“读”有所悟,“悟”有所用,“用”有所得。让我们听听寄部三年级老师们的心得感悟。
终生学习是一种修行,我个人非常认同这个观念,将学习比作修行,修行没有尽头,而学习也是一样,学无止境,这也和唐代诗人韩愈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意境不谋而合。而在这个修行中,我们不仅掌握了某个具体的技能,更是人格的自我完善,是自身潜能的最大发挥。
——王淑清老师
第十一期
通常人们认为“自学”是一种个人行为,是没有好的学习途径,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我认为人们这种对“自学”的看法需要改变。
学校传授的知识是相对统一知识,是面向所有学生的, 需要学生掌握,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这些知识,但自学是不一样的。我认为自学不仅是对正规学习的补充还说明了学生想要继续学习的学习态度和有学习的兴趣,正如策略第四的第二章所说, 近代的书变得特别便宜,内容也都是简单的白话文。好几十个学生老老实实地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每个学校里的老师讲的内容还是一样的,这是大规模普及教育特有的模式。
后教"可以是教师教学生,也可以是学生教学生。"教"不仅仅是由知识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同时也是由学生的学习决定的。在学生先学的同时,教师可以清楚地、冷静地看到学生学习的情况,并作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
读书是自学最普遍的方法,书籍是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常言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学识。但是我们应该如何读书?我认为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
作为读者,在以一尾蠹鱼的身份徜徉书海、尽情吸收书中养分的同时,要时刻有一颗清醒的头 脑,辩证地来看待不同作者的不同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人说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尽信书不如无书”应该也是这个道理。
——周砚馨老师
间隔式学习方法就是非集中式的、隔一段时间再继续深入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这是因为新知识要变成我们自己的需要一个巩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大脑会把这些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以此来加深我们对新知识的印象。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很大,有的甚至每天学习到深夜,但结果往往事倍功半。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真正有效的学习方法。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提倡学生要劳逸结合。“刻意不练习”,间隔一段时间之后再学习,当我们提取这段记忆的时候, 我们会感到困难,这就是我们想要的那个“有利的困难”。克服困难,我们才能够深度学习,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
第十一期
第十一期
教师感悟收集
一个人要先过得幸福,必须对生活有一定的控制感。自学最有控制感。你自己决定学什么,自己选择学习的材料,自己掌控学习节奏,自己把关学习成效。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试,但是目前中考高考作为筛选的方式决定着学生必须得有一个好成绩才能去更好的平台。
——魏情逸老师
在这个时代,人们除了力争接受当代各级各类学校更多的培养教育之外,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应学会自学。一个人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时间与其一生相比,毕竟是短暂的。即使是完成了高等教育,也并非是“船到码头车到站”,而是立于一个新的起跑点上,人是一部“活机器”,需要不断地加油,才能有所作为。因此,人们必须学会自学,善于学习和总结适合自己的各种相关知识,勇于实践以提高自己的动手技能。
—— 谭艳玲老师
学习应该是人的精神旗帜和人生信仰。学习是相遇,是发现,是成长,是改变,这是人的责任, 也是所有人元气饱满的关键。学习,真是一个有意思的活动呀,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也就是收获知识的真谛。终身学习是一种修行,是人格的自我完善,无所畏惧,游刃有余,宠辱不惊。
——殷嘉敏老师
终身学习是一种修行,修的不是仅仅是某个具体的技能,更是人格的自我完善。自学者所应该当追求的最高级境界,叫做“mastery”。它不是一般意义的精通,而意味着你对这个领域有统治力。这个境界不是大学或者老师能教出来的。自学是你的唯一途径。
——万贝老师
自学是最根本的学习方法。高级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主,而不是以老师为主。现在我们可以轻松获得各种层次的学习资料,自学迎来了它的春天,现阶段我们应该做到让老师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以自己为主。因为掌握任何一项技能的方式就是刻意练习,而刻意练习需要自己单独练习。
——姜依老师
自学是从自我出发,强调自己的主动性,自己的兴趣点。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既要我们有明确的目标,也要我们有完整的规划、足够的自律等等。自学虽苦,但是一想到,通过一个阶段的努力,可以从一众平凡人中脱颖而出,也一定能给自己坚持下去的勇气和毅力。
——郭雪老师
如果连学走路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都不一样,那么在学习这么长路漫漫的过程中,又怎么能要求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样的进度呢?在现在的心理学家看来,学习的快慢并不是一种“特性”,而与“情境”有关。有的人学这个快,学那个慢;而有的人学这个慢,有的人学那个 快,所以我们并不能从一个人学习某个特定东西的快慢来判断他的能力。
——罗睿黎老师
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是一直需要学习的。教师的学习内容包括教育思想,课程标准,教学方法, 学生心理,教育技术等等这些与教师职业密切相关的内容;同时也包括教师的个人综合素养,社会阅历,品德修养等等与个人成长密切相关的内容。在职业生涯的不同的时期,在个人成长的不同阶段, 教师都需要了解学习中技能增长曲线的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评价自己学习的水平,学习的状态,更好地调适自己的学习安排。
——陈强老师
教师感悟收集
在读到万维刚老师的《学习究竟是什么》有关“自学”的学问,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学能力非常重要,他提出态度是以“我”为主,方法是自学,以前的圣贤,像孔子和柏拉图带徒弟,用的可是你一句我一句对话式的教学方法。手把手教,随时给反馈,这才是最好的教学。
——吕宇老师
作为新时代教师,此书让我深刻感悟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本书从六个方面来阐述:学精第一, 学广第二,创造第三,策略第四,兵器第五,无为第六。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低阶到高阶,让我觉得学习原来不是我们简单意义上理解的有努力的态度和巧妙的方法就行,原来学习也是分段位的。
——王沛老师
中国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可见方法的重要性。纵观中华5千年历史,其所蕴藏的知识数之不尽,其后更有学富五车来形容一个人的学识。那么这么多的知识,是否可以全部通过学校教育,通过老师的课堂来学习到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么有没有一种办法让学生拥有一种能力可以尽可能多的掌握知识呢,策略第四已给出了答案,自学。
——刘媛青老师
直面痛苦:永远不要想在学习上找捷径或者让自己舒服。因为学习,意味着自我进化,意味着改变。改变必然会给个体带来痛苦感。 所以从来就没有轻松学习,寓教于乐这回事。当然这并不是学习一定要苦大仇深,挑灯夜战。而是你要直面挑战,直面挫败。
——章妍老师
精准点评凝共识
李沛主任对老师们的分享进行点评:
本次的读书分享会,寄部三年组老师们认真研读、精心准备,从撰 写读书心得、制作PPT,到录音、录制视频,整理资料,在黄蓉组长的带领下老师分工合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共同合作学习,交流探 讨,在思想撞击中迸发智慧的火花,这样便加深了对《学习究竟是什么》这本书第四章《策略》的理解。
在这个章节,作者介绍了霍金学习物理的故事,从而我们也得知, 要想真正地取得某项成就,自学才是大势所趋。自学不受地域、时间、金钱和年龄的限制。只要你心智成熟,就可以随时开始自学。
通过阅读《学习究竟是什么》这本书,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站在巨人的肩上,我们可以看得更远,以书作垫脚石,我们可以攀得更高。
“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暴十寒。”让我们以审视的目光阅读书籍, 与书为友,以书为鉴,让一缕书香伴你我同行!
最后祝大家找到自己应对这个世界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最科学的途径。学海无涯,别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教师的责任在于教会学生,而不在于把知识背一遍。” 的确,学生只有成为主人,拥有尊严、感觉自信,才能做自己学习的主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要老师或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可有可无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要对学生施以人格的影响,而不是扮演说教者的角色。其次,教师的作用是诱导、指导、辅导,而“不替学生讲学生能讲清楚的问题,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第三,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这是“无形的教师”;先有有形教师的教,然后可以不 需有形的教师的教。教学中 我对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点点的积累。
——文静老师
第十一期
第十一期
教师感悟收集
没有所谓的天才,只有方法得当,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被训练成一个领域内的精英人才。一万小时定律,只在学习区练习,才能进步。刻意不是枯燥的重复和机械的训练,是基于问题和反馈的持续改进,在不断的复盘中,学习形成一个个的闭环,在整合突破的过程中提升综合能力。多数人学不好不是因为不努力,而是因为不得法。低效率的重复练习即使达到1万小时那也只能叫熟练工。
——彭泽林老师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自己把课讲好,还要组织学生学好。上课伊始, 环顾全班,示意学生坐正。目光向老师和黑板聚集,作好听课准备。这样,虽然讲课慢了几秒钟,但营造了全班良好的学习气氛。学生们集中的注意、与老师合拍的思维,其收益绝非抢先几秒钟讲课可得。相反,如果上课铃声刚停,老师就急乎乎讲新课,置学生的松散状况于不顾。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上课开始的几秒钟的安排是值得认真考虑的。汽车驾驶员把“宁停三分,不争一秒” 作为座右铭。
——张婷老师
自学应该是先有自信,再有自我管理能力,最后再进入学习的效果最好。进入学习之 前,一定要善于处理文本的信息,这是学习的基本功,过了这一关之后,第一级是:阅读和听课要抓住要点,能否与前面的知识产生联系。这个就是深度学习的一种表现,叫做“缝 合”,这样一说,就学会了一点点。只有缝合在一起的,才是属于你的东西,因为如何抓住要点,取决于你前面积累了什么和有什么样的视角。第二是你能否从一堆书中找到答案。以问题的形式展开探索,这也是重要的学习能力。里面有一句话说得很好“课文只是指向月亮的一根手指,我们追求的是月亮本身,需要多参考几根手指。”看来用“课本教语文”这样理念是对的。第三是建立自己的系统。这不是就是“构建与反思”吗?构建自己的认知系 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字字见血,直指要点和问题。这个值得自己好好思考,究竟有哪些属于的系统。
——张文芝老师
学习对每个人都是极其重要的,是每个人成长、成才、成功、成就的基础。对于我们的学习,我认为更多的应该倾向于日常本行业信息和知识的采集,或者是本专业技能、业务水平的提高。学习很重要!让我们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使我们的人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受益。
——黄荣老师
辛勤的作家,把他们的亲身经历,把他们实践的结果,把他们丰富的经验写成一本本书流传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把那些曾经只属于他们自己的成果展示给我们大家,传授给爱读书、爱学习的人们。
我们常说,一个人之所以陷入困境,常常是由于认知不足。而读书是拓展认知和视野的捷径。有些知识学到了就是自己的,有些思想悟到了也是自己的。用生活中的感悟去读书,用读书的感悟去生活,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在面对一些问题时,思考可以更全面,从而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结束语
第十一期
第十二期
01
公司要闻
读书之乐,乐在悦心,好书是心灵的钙片。读书,可以抒发纠结缠绕的情绪,可以拨开犹豫彷徨的迷雾,可以培养纯真高尚的情操。潜移默化之中,我们的心胸更加宽容豁达。
《学习究竟是什么》之《策略第四》
坡东三年组
卷首语
良书一本 寒冬犹暖
温情鼓励促成长
谢守琴主任对老师们的分享进行总结:
一个人一辈子自学的时间总是比在学校学习的时间长,没有老师的 时候总是比有老师的时候多,所以自学才是最根本、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不管我们是选择学习的快功还是慢功,不管技能的增长是先快后慢,还 是厚积薄发。只要你能自主学习,并且坚持下来,就会有所进步,有所 突破。就算早期无人喝彩又有什么要紧呢?正如胡适先生所说——怕什 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书是我们一辈子的精神食粮, 是一把能解开谜团的万能锁,是一扇打开大千世界的窗...让我们与书本为友,与博览同行,为精神打底,为人生奠基。让我们充分享受读书的快乐,分享的快乐吧!
各抒己见共交流
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三里坡三年级组的老师们认真学习了万维钢老师的《学习究竟是什么》第四章—策略,营造了浓郁的书香氛围,并将自己的收获记录了下来。在这次交流会中,老师们结合自己的学科各抒已见,让我们共同在书海中徜徉。
第十二期
第十二期
学校是这样一个地方:除了教学,还有教育;除了学习,还有校园生活;除了学习知识和技能,还有人格培育和身心健康发展;除了自我成长,还有同伴交往、合作学习和社会化成长。学生在学校不仅是来学习,而且是体验和成长,学生的成长是教育的全部意义,这也是学校之所以成为学校的理由。
易梦颖老师认为成绩与能力同样重要,因此,我们的教育应拿出切实行动,切不可用功利的眼睛去看待学生的成绩,而要有长远的眼光关注学生将来的发展。多方面关注这才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有关学校教育的大实话
秦春艳老师认为要想做好自学,首先要明确自学的准备条件,也就是自信心和自我管理能力。其中自信心来自文本能力,看着书不晕,有信心自己能从中提炼出信息。自我管理能力包括意志力、自控力、时间管理能力、组织、计划和安排自己的行动的能力。
自学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自学于文本。自学成败的关键,在于你是否善于处理文本信息。这也是文本功夫的三个级别。第二种是自学于操作。学习的目的不是能一讲话就能说出个一二三四,显得很有学问的样子。而是为了应用,也就是我们需要在实践中得到反馈。我们在生活中、在工作中有了学习的需求,就可以边学边用,这时的学习效果就会最好。而不是像很多人学习英语但不用,失去了价值。
柯格格老师在书中发现快功指的是老师善于让学生考出好成绩。他把课程讲得很顺,知识点有板有眼,解题操作流程清清楚楚,学生完全知道自己在课堂上得到了什么,练习非常有针对性。慢功指的是老师精彩给学生将一些规定内容意外的东西,比如数学理论的框架,诗人写诗的历史背景,习惯用语的历史起源,而这些都不能直接用在考试上。学生听了课,回去做练习,都得自己现场想办法解决,因为老师没有进行针对性的套路训练。
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老师们也、要谨记:我们不仅仅只是教授片面的扁平化的知识,要系统地传授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知识体系及结构。
学习的快功和慢功
“自学”的学问
卢云曼老师发现技能水平成长的两种类型:即对数增长和指数增长。对数增长,技能初期的进步速度非常快,到后面越来越慢。指数增长,从你开始做这件事情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几乎没有进步,一直到某个时候你就好像突破了一个什么障碍一样水平一下子就显现出来了,然后越长越快。
其实学语文就是类似的情况。初期花不了多少时间,掌握了很多的词汇积累,明白句段篇的构成,获得一定的写作能力,但想要在不同的题材和语境下正确规范的表达或者是做到生动有趣地传达一种意境或者思想,这一点对于所有人而言,想必也不是那么的简单。
王梦雅老师认为每一条路,都是少有人走的路。我们总以为存在一个“标准”的路线,但凡偏离就是错误,这个认知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以至于科学家专门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标准偏误”。学习,是一个多样化的过程,并不存在一种所谓“正常”的学习轨道。作为一名班主任,一名语文老师,班上每位同学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为什么作为老师要本着教育的初心,因材施教?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特别的学习方式,我们不能因为孩子的学习方式不同,就去否定他们,我们应该去接纳这些不同。作为家长,在教育的路上也不要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作比较,适合别人的学习方法不一定适合自己。接纳孩子的差异性,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之路才是根本。
肖珂老师认为在学习之前要明白,是在学习对数增长的技能,还是指数增长的技能。绝大多数情况提前退出是正确选择,因为能坚持的人是少数派。如果你非要选择指数增长的项目,那你一定要有恒心和耐心,做好最困难的准备。所以在你选择学习之前,应该要想好它的增长模式,再看你能不能承受得住。
明白了这两个模式,人会变得清醒一点,在你进步快的时候不要沾沾自喜,因为这个技能可能是对数增长,跟你自己的努力和环境没有太大关系。
每种技能增长曲线
两种技能增长曲线,决定学习的快慢
每条路都是少有人走的路
第十二期
第十二期
唐婉老师发现课堂教学其实是一种没有快进键、不允许麻烦跳跃的视频播放。本质上是一种被动、压迫式的学习方式。一个人要想过得幸福,必须对生活有一定的控制感。而自学最有控制感。你自己决定学什么,自已选择学习材料掌控学习节奏,自己把关学习成效。很多老师和家长都爱说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殊不知要是跟着体制走就一定是要我学,只有自学才是我要学。自学不受地域、时间、金钱和年龄的限制。要你心智成熟,就可以随时开始自学。但是你得心智成熟。
第十二期
教师感悟收集
“多读方知书中味,勤写始觉笔有神”。读书,让教师更加丰富;读书,让教师更具有魅力。读书可以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使我们更透彻地领悟教育真谛,从而更加成熟。《学习究竟是什么》这样一本好书,让我们三年级组的老师们收获颇多。
学习不只是学习别人告诉我们的东西,还要在学习中创新,主动地去学习。学习知识无论怎样学都学不到尽头,但我们不能以学无尽头为由而放弃了学习。我们要先学习书本上的内容,再多多开阔视野。当然,我们应多观察,多思考,哪怕一句话,一个字,也都不能忽略。无论他人是否告诉我们,我们都不能放弃任何知识,不只是学习他人告诉自己的知识,还要在学习中增加自己的想法,在学习中不断创新。
——高巍老师
读书多好啊,作者多少年的知识积累和生活感悟,我们几天的工夫便可将其化为己有,这是一件多么合算的事情。书中让我们明白真正有效的学习方法并不多,我们要灵活运用。而且遭遇困难才是真的学习,也是学习的门槛,只有遇到困难,深化学习,最终才能跨过门槛。
——柯格格老师
学习不是好玩的,刻意练习也不是,寓教于乐只是虚伪的幌子,没有足够的努力是没有办法学到新知的。在学习之前要想清楚,是真的为了提高某种技能,习得某种新知么?怎么学的前提,还是要考虑清楚为什么学?这才是第一步。而学习的东西,如果是自己的兴趣,就更有可能坚持下来整个枯燥、无聊、让人暴躁容易放弃的过程。学得太快,知识没有更彻底地长在大脑之中,毕竟大脑不是硬盘,慢慢学才是好办法。
——易欣老师
第十二期
彭丹老师发现如果你快速给学生灌输一些知识,的确能让他们迅速获得一个成绩优势但是,这个优势总是保持不了多久就凋零了。别人终归也会学到那些知识,而你这边后劲不足。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能突击灌输的知识,都属于“封闭式”的技能,也就是说都是一些按照规定动作操作的流程。这种知识包教包会,但是缺乏累加作用,不能成为后面继续进步的基础。要想让人没那么容易赶上你,你需要掌握的是“开放式”的技能,这种技能能跟别的知识发生连接,有复利效应。
凋零效应
自学的好处
在我们拼命低头努力的时候,还有一个视角值得思考,那就是学习的战略思维,是站在学习的根上看问题,所以在你选择学习之前,应该要想好它的增长模式,再看你能不能承受得住。明白了这两个模式,人就会变得清醒一点,去做有积累的事,去做有竞争门槛的事,用时间构建出护城河之后人就自由了。
——肖珂老师
精准点评凝共识
听了老师们的分享,我想说面对读书,我们应该是快乐的,充实的。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常言道,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我们要做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创新型教师,不但具有无私奉献的师魂、诚实正直的师德、全面发展的诗观、教书育人的师能、严谨求实的师风,而且还应具有开拓进取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勇于拼搏的英气、自强不息的骨气。
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相信我们会把这次读书活动作为起点而不是终点,把读书和学习作为我们终生的必修课。因为教师只有多读书,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
第十二期
第十二期
教师感悟收集
学习,是一个多样化的过程,并不存在一种所谓“正常”的学习轨道。作为老师要本着教育的初心,因材施教。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特别的学习方式,我们不能因为孩子的学习方式不同,就去否定他们,我们应该去接纳这些不同。
——彭莹老师
学习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不只在于习得新的知识,更在于它能帮助我们保持深度思考,从而不断修正对世界的认识、对自我的了解,继而获得真正的成长。
有句话说,“永远不要停止学习,因为生活永远不会停止教学。”从这个角度看,学习从来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它应该是人生任何阶段都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唯有不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不被淘汰。无知者以为学有涯,有知者,明白学无境。从现在起,让不断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你所获得的将会是应对生活最大的底气。
——王佩璇老师
通过学习,可以让自己能够更好地使用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备课资源、专业书籍,把书读薄,获取最需要、最有价值,能够用于实践的资源,让自己的综合能力在这个过程不断提升。生也有涯,而学也无涯;学无止境、学无终点;学无边界、学山无顶;学海无涯、学路漫长,终身学习带来幸福生活!
——秦春艳老师
学习来源于生活,也来至自己身边的一切。学习不仅仅是外表的学习,更多的是修炼自己的内心,让其自己的思想得到提升。学习来自于修炼自我的内心,来自于对自己的自觉。学习不是为了生活,而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让人仰慕的生活。 学习不是为了快乐,而是为了更好的快乐,为了让人看见我们与别人的与众不同。学习不是为了成功,而是为了更好的成功,为了让人倾慕我们所付出的努力。
——彭丹老师
学习不只是学习别人告诉我们的东西,还要在学习中创新,主动地去学习。学习知识无论怎样学都学不到尽头,但我们不能以学无尽头为由而放弃了学习。我们要先学习书本上的内容,再多多开阔视野。当然,我们应多观察,多思考,哪怕一句话,一个字,也都不能忽略。无论他人是否告诉我们,我们都不能放弃任何知识,不只是学习他人告诉自己的知识,还要在学习中增加自己的想法,在学习中不断创新。
——唐婉老师
温情鼓励促成长
“同沐四季风,共享读书乐”。今天,我们在这里以书相约,以书会友,共同分享读书的快乐。明天,我们将继续以书为友,与书相伴,用读书积累智慧,用读书点亮人生。老师们,行动起来吧!让书香溢满校园,让经典深入人心!
本次活动,三年级组的老师们精心准备,全员参与,为我们展示了一场精彩的读书分享会。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我校一直努力营造浓郁的校园读书氛围。在这个知识爆炸的网络时代,阅读虽然无法把我们变成一个完美的人,但能让我们不断探寻真知,变成更好的样子。给思想留一片芳草地,给心灵寻一处栖息所,有书籍的生活是明亮的。
站在巨人的肩上,我们可以看得更远;以书作垫脚石,我们可以攀得更高。悦读书,悦分享,在阅读中获得,在分享中进步,在交流中提升。愿每一位教师都能与书为友,让阅读成为教师最美的姿态,让书香溢满校园,让教育的涓涓细流汇成教育的汪洋大海。
结束语
第十二期
第十三期
01
公司要闻
师者为师亦为范,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书是我们共同的偶像,也是让我们不断成长的阶梯,因此我们相约一场书的分享盛会,在“云”上交流,在心中收获。今天我们继续阅读万维钢的《学习究竟是什么》。按照作者的说法,这本书不是劝人努力学习的书,也不是一本教人如何在学校取得好成绩的书,而是讲学习方法的书,是经过最新科学研究验证的能达到最高效率的方法。
《学习究竟是什么》之《兵器第五》
本一二年组
卷首语
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溢满校园
各抒己见共交流
这本书分作6部分,学精第一,学广第二,创造第三,策略第四,兵器第五,无为第六。今天我们主要学习的是第五部分武器,该部分一共分为五个主题,由一二年组语数老师共同分享。
第十三期
第十三期
去年,我就曾将这本400多页的书籍放在自己的书架,立志研读。今又在学校的“共读”下再次重拾这本书,再读来多了几分回味,多了几分思考。万维钢先生在本章节中主要是谈及了自己的写作和研究心得。通过拜读他的书,我也学习到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即“当前科学理解”。“当前科学理解”指的就是此时此刻,我们关注的问题所能得到的最好答案。随着我进一步了解,我知道了我们需要学会做研究就得基于这个理解。研究就是要得到我们关注问题的当前科学理解,通过各种手段搜集信息,做出自己的判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成事者必有其器。学习是我们必不可少的经历,但对于学习,也是需要一定的方法。大多数人学习不是不努力,而是不得法。因此事情要做得好,方法很重要。人生是这样,学习也是这样,正确的方法往往事半功倍。作为老师,我们在打磨课文教法时,可以先将脑海中的多种想法在一张白纸上列举出来,然后逐项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查找相关资源和进行模拟课堂,最后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教法。
要想提升人文素养,不一定什么书都读,关键是要有悟性。读书不是追随,而是要有自己的参与;读书不是接受,而是要有自己的创建;读书不是仰视,而是要有自己的发现;读书不是揣测,而是要有自己的判断;读书不是遵从,而是要有自己的批判。不然,自己的人文素养就会不断退化。教师要通过读书把书中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读书不是让我们成为书籍的仓库,脑袋变成装书的袋子,而是书要为我所用,让“吃下去的食物”转化为营养,成为工作中的生产力。
在书中关于管理信息第二个重要的点是“合作”。作者介绍了他在和专栏主编以及同事们运用印象笔记这个app进行文章的修改以及发布。同时,他也能够用印象笔记让助手帮助他整理文字稿。那么对于我们班主任来说,我认为我们信息处理的合作对象是家长和学校,班主任经常会有收集家长信息或者需要家长填写各种资料的任务,那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要能够学会与家委进行配合,通过使用便利的操作软件,让任务的解决能更加轻松,不要增添无端的烦恼。
要用自己的话写下每一篇章、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和它们之间的关联,这是更有效的回顾和总结之法。
强力研读是一种主动式的读书,要多在笔记中写下自己对此书的评论,可以写下自己对书中一段话的理解、自己对作者的质疑或肯定,更可以记下自己看到这段文字后所产生的灵感
一种行之有效的反思方式。可以是在书中、教案上或自己头脑中随时留下痕迹,或对课上的经典点评或一个小小的引导失误都可以作为反思的内容。
一种自我成长的教育反馈方式。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要求自己写下自己的经验、教训或困惑。
“教然后而知困”不断地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
第十三期
第十三期
第十三期
教师感悟收集
孔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育路上,一个人行走是孤独的,一群人同行是有力量的。悦读书,悦分享,爱生为源,真情为线,幸福为果。今天老师们带着浓浓之情,蕴含拳拳之心。让我们静静地合上书,听听老师们的心得感悟。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不断的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创新、写作分享的过程。阅读在教师专业发展建设中呈现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阅读是一个了解自己和思考外界连接的过程,又是一个自己比对、自我反省的过程。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素质,从读书开始,从了解学习的本质开始!
——马超君老师
一张实用主义的思维导图必定是非常潦草和杂乱的,上面画满了各种连线、重点、划掉符号,就好像演算纸一样。我们要把思维导图当成一个用于思考的工具,为自己所用,花哨的装饰和美观的外形未必实用。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应该用科学实际的眼光教育孩子们学习制作思维导图的本意,而不仅仅是形式主义。
——邓泽颖老师
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五章。厚道的人应该怎样使用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应用于语文教学中是一种探究,也是一种教学的创新,它给予了学生发展个性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特性,对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与学习态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江南老师
万维刚老师提出:“通过各种手段获取信息,然后以我为主,做出自己的判断,这就是做研究。”但是,做研究不是遇到问题才开始行动,那个时候已经来不及了。我们应该有长远的眼光,在有教育情怀的基础上,更要有教育格局。我们要站在专家学者、学术顶流的基础上,看得更远。平时的教育教学、听课磨课、外出学习、假期培训等等,都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都说会听课评课的老师才会上课,所以听课时不仅仅只是竖起耳朵听,还应该是边听边思考,就像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一样。
——苏艳老师
第十三期
“强力研读”的最佳实现途径就是写读书笔记,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笔记不仅可以记录书中的专业知识,还可以记录自己在读书过程中的点滴思考。作为普通教师,我们读完一本书或一篇论文后,不妨及时记录其中的理论知识、作者的观点及行文脉络、论证观点所用的素材与课例,以及自己的阅读收获。利用碎片时间,反复阅读自己的读书笔记,衷心希望我们的教师,能够在“休闲阅读”的同时,多一些“强力研读”,不断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
在如今这个网络发达的大环境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广泛。各种设备:手机、电脑、平板等等。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双刃剑。信息获取量大同时也必然导致信息容易混杂,反而不容易挖掘信息的内涵,而只是在外延上“上蹿下跳”。这样获得的其实都是表层的信息,相当于没有获得信息。因此,有效地管理所获得的信息就显得尤为必要了!可以从万老师的书中发现一些方法来有效进行信息管理,从而更高效地完成工作。
第十三期
第十三期
教师感悟收集
读了好思想都在哪里这一章节,个人思考是这样的,一个人的头脑中可能有不同的声音,同时考虑这些声音内存不够用了就干脆都先写出来,然后思考整理,自己跟自己开会。这个才叫思维导图,这都是为了引导思维而画张图。学习不是少年人才应该做的事情,学习应该是终身的。健康的头脑如海绵一般,可以源源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和技能。
——杨雪源老师
“思维导图”是个非常有用的武器,但是一般人根本没有发挥它的威力。学生能够通过应用思维导图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进而可以进行知识点的复习。通过应用思维导图老师也可以实现更加高效的课堂教学。
——孙雪老师
厚道的人应该怎么使用思维导图,运用思维导图来帮助总结复习具有较大优势:一是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整体的知识图谱,让他们明确整体目标;二是可以用思维导图标记重难点,让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去复习。
——吴艳老师
经常听到这么一句话,21世纪的教师要是研究型的教师。的确如此,可是研究对于我来说非常的陌生,该怎么研究,研究什么内容呢?一直困扰着我。后来我读了《学习究竟是什么》一书让我豁然开朗。书中说,研究就是通过各种手段获取信息,然后以我为主,做出自己的判断。从此我对研究更加了解了,也能带入到我的教育教学中,使我平时的教学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 张研老师
通过阅读万老师管理信息的方法,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怎样管理信息,从事脑力工作,吸收大量信息,让这些信息在大脑中化学反应,然后创造新信息:首先大脑不要强调记忆力,要更多用于思考;其次大脑不要强调搜索,而应该用一个外部系统,来存储信息,比如有道云、印象笔记等。用这样的方法可以给我们管理信息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让我们能高效的管理我们获取到的信息。
——刘昌老师
万老师介绍的笔记“四步法”对我的触动很大,弥补了我之前读书的误区,一定要分享给大家:首先一定要清晰理解作者的逻辑脉络。其次,要将书中所讲的好故事带走。第三,遇到激发自己灵感的文字一定要及时记录。第四,善于发现这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其他书或文章的联系。这样的书是一本真正的好书(伟大的书),有真正的生命力,可以适应不同层次的需要。你先前读过感到心智上的成长,并不是虚假。现在,就算你已经变得更有智慧也更有知识,这样的书还是能提升你,直到生命的尽头。
——徐秀霞老师
不管多么忙碌,都要去读一读书。书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书读多了,你就不纠结很多问题了。
——蒋志辉老师
笔记是对一本好书最好的敬意。它让我们可以专注于文章本身,在教学中也需让学生了解如何记读书笔记,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并且能在这个过程中收获读书的快乐。
——张晗老师
教师感悟收集
读书不仅不能速读,而且面对一本新书,我们还要读两遍。读书第一遍是为了陷进去,而第二遍则是为了跳出来。
——雷晚思老师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智者交谈。”短短的几个小时读书时间,细嚼慢咽“寻出一种趣味”,它将会为你的人生提供无尽的宝藏。
——余静老师
或许我是一个专栏作家,学生们则是读者。倾其一生,我努力将书本的理论知识,总结的学习方法,和我个人的学习经验传授与他们。同时,我也作为一名学生,和我自己的学生们一起学习新世界的一切。或许我的传递方式不是最新的,传递内容不是他们这个年纪最渴望的,但我是发自内心的,这是我的精神。学习道路上慢功夫才是真功夫,练别的也是为了练这个,或多或少我的努力从不会白费。
——郑萍老师
学习了万维钢老师的《学习究竟是什么》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点是要学会正确使用学习工具。综合调研就是一种研究,但研究不仅仅是搜集信息,更要能作出判断才行。思维导图,不仅仅是一个整理和记忆的工具,它也是一个思考的工具。本质上就是思维的草稿图,是我们自己使用的,不一定要花里胡哨。管理信息,我们要吸收大量外界信息,让这些信息在头脑中发生化学反应。我们要专注于识别,而不是让计算机帮助提取。
——余琪老师
手捧书籍就是手捧希望,开卷读书,就是打开世界之窗,让我们把握今天,用知识来武装自己,为精神打底,为人生奠基,让我们亲近书本,与经典为友,与博览同行。汲取知识的灵气,让我们遨游书海,享受读书的快乐,享受生活的快乐,让我们的校园溢满浓浓书香。
结束语
第十三期
第十四期
01
公司要闻
读书是人生最美丽的一道风景,为什么呢?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而读书是最简单,最快捷的方法之一。阅读亦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欲求教书好,先做读书人”,为了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分享阅读经验,提升教育智慧,今天我们齐聚云端,举行钟寄二年级组的读书分享活动。
《学习究竟是什么》之《兵器第五》
寄二年组
卷首语
勤学善思好读书 培根启智润心田
精准点评凝共识
星河万里,我们科学得当的育人方法、日复一日的坚守与付出,陪伴与关爱正是对教育哲学艺术真谛最好的诠释!教师分享后,张谊丽主任为本次读书分享会做了点评,她肯定了每位教师蓬勃的生命力以及执着求知的学习力。并赞赏了老师们从自身实际出发,进行了切中肯綮的分享,为我们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她希望每一次的分享都能带给老师们思想的启迪,并在以后的学习工作当中身体力行。
殷殷寄语拉序幕
待学期工作结束,希望老师们也能好好休整,以更饱满的精神投入新学期工作中。接下来的舞台属于寄部二年级组,本次读书分享会现在开始!
今天承担我们读书分享任务的是钟寄及三里坡西校区二年级组团队,虽然现在步入期末,老师们都在紧张地复习中,前段时间因为新冠疫情地影响,很多老师病倒了,有的老师甚至现在还未完全康复,在这样的情况下,二年级团队克服重重困难,举行今天的读书分享会,令人十分感动。这种坚持学习,坚持钻研的精神值得表扬,值得学习。在戈校长及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全体教职员工团结一心,共同对抗新冠肺炎,全身心投入教育教研工作。
周嘉老师在数学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直观感知,会用到几何画板,希沃白板或者视频动态呈现,或实物展示。而且她还充分利用了外部资源,当她发现小猿口算里能免费领取口算本,于是免费领取了一百本给两个班的学生,在课前5分钟进行集体练习,批改也可以拍照自动识别,大幅度提高批改效率。在备课过程寻找资料时她发现清华附小制作了系列视频,用动画的形式讲解每个单元知识点,生动有趣,寓教于乐。于是她到各个平台找到资源并下载到百度网盘,在教学中穿插视频激发学生兴趣进行预习或复习。综合利用多种方式,最终我们想达到的目的——让学生领悟“当前科学理解”。
音乐学科作为学生乐感能力与艺术能力发展的重要学科,在素质教育中,承担着重要作用。基于音乐课堂的发展,合唱教学是一种重要教学方式,需要以合唱教学为基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让音乐美感渗透其中。
在传统线下课上,面对面授课最大的优势是更有互动感,看得到学生的反馈,可随时调整思路多元化教学。倘若他们面露疑惑的神色,我们便可多加解释完善,反之他们如果流露出不耐烦的表情,我们就可以把预设好的教学内容穿插一些游戏、律动合作等。最主要的可以借助于琴,乐器来做示范,还可以让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
在线上课时,我们则可以利用录播与直播相结合的方式,体现音乐学科的专业性。
作为教师的我们,面对的教育资源十分繁杂,明确分类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掌握分类的技能,这不是一日之功,因为文件一开始并不会很多,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习惯,日复一日地进化自己的分类标准,随时细化文件夹。日常工作中,录音笔和手机笔记则是记录我们繁杂工作的好“兵器”,它们大大节省了老师的时间,解放了老师的大脑和双手。而学习和记录,则是创造灵感的源泉。当这种记录以新的形式渗透进入教学时,我们的课堂更加生动,我们的学生更加的动人。
第十四期
第十四期
各抒己见共交流
分享交流,方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寄部及三里坡西校区二年级组七位老师针对《学习就是是什么》第五章《兵器》一节,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分享了自己的读书收获、教学感悟。
今天由寄部及三里坡校区老师进行读书分享和交流。众所周知,2020年2月,在武汉方舱医院里,有一名戴着口罩捧书细读的年轻人走红网络,他被网友们戏称“读书哥”,连他手中那本《政治制度的起源》也跟着火了一把。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新冠疫情仍然困扰着我们,这场全球化的大疫情似乎比过往的瘟疫更为难缠,疫情时代,何以解忧?我想,读书依然是最好的选择。正如作家毛姆所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当突发疫情前所未有地强烈冲击我们时,最初地恐惧是不可避免的,此时,通过阅读洞悉我们无知的自觉,有助于抚平我们过度焦虑的情绪,此时的阅读就是我们的避难所,成为了我们心灵的栖息地。期待今天我们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温暖和力量。
明确分类方法—李朵朵
选取适宜的工具—周嘉
多种教学方式,渗透学科特征
第十四期
第十四期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做好研究,与时并进,掌握当前科学理解,把当前科学理解交付给学生,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成老师展示了自己是如何做好一份优秀的读书笔记。①清晰展示每一张的脉络逻辑脉络,用自己的话写下这一章作者到底想说什么将各章节串联起来就形成了系统;②寻找书中能够刺激自己的亮点;③大量自己的看法和心得,在笔记中写下自己对此书的评论;④发现这本书和以前读过的书和文章的联系。
在美术课上,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绘画创作与观察生活细节的重要联系,做到关注生活,从而能够生动的表现画面,我会结合游戏、录像、音乐、直观教具、实物表演等手段,让孩子们享受乐趣,唤醒儿童潜在的、个性化的本能,最后让学生在欣赏感悟作品特色的过程中,激发创新思维,发散想象,进行创作。这就是她的兵器,要“新”选择有价值的资料,通过合理的运用,能使教学事半功倍。在面临线上课无法一一指导时,则运用多媒体微课小视频进行示范,把美术教学中一些不易被理解、掌握的理论知识或操作方法,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难点。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摆花样的制作步骤,既节约了课堂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董老师在备课时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分解项目,然后将项目再分解为动作,将动作再用一种容易理解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动作,还通过模仿动物跳的形式来进行教学,通过模仿动物跳吸引学生,让学生以自己认知中的方式练习,在开放了学生思维的方式下去开启学习,学生既锻炼了身体,也开拓了思维。
万维钢先生选题的标准有三个:第一,要新;第二,要过硬;第三,要让读者能“得到”。用于教师教学即为第一,新知识的“新”,不只是新出现的事物,而是对所有事物的新认知,包括新事物,或者旧有事物。因此我们要与时俱进,积极接受新时代新思想,不断提升自我认知水平;第二,要权威,教师教授给学生的知识要是对的,教师不可信口开河,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出现知识性错误,这就要求教师要提前备课,充分备课,并且要预设课堂,要有能够处理课堂突发情况的能力,练就过硬的教学素质;第三,即是学生能听懂、能吸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自顾自地讲解知识,备好课更要备好学生。
做一份优秀的读书笔记
创新与过硬
巧用思维导图
强学博览,邂逅好思想
第十四期
第十四期
教师感悟收集
本章节,作者万维钢以大标题“兵器第五”为话题展开,其中“学会做研究”就是在提示我们“学会做研究”的学习方式和态度就是我们生活工作中的一件有利兵器。如果说工作是一场战斗,那么要想把仗打的漂亮,精彩,细致,那就必须得学会运用手中的有利兵器,而且得运用的炉火纯青才算精。在本章节中,作者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研究,首先得有一个正确的态度。的确作为老师的我们,我们总是在告诉自己的学生,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都要端正自己的态度。我们的口令震聋发聩,但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是否在工作时端正了自己的态度呢?对学生是否谆谆教诲,不厌其烦,关心照顾;对同事是否虚心请教学习;对工作学习时间是否安排恰当,这些都值得我去反思,而做好这些的前提基础,都是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郭仕花老师
读了《学习究竟是什么》中的“兵器第五”一章,让我明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重要性,用好的工具辅助自己的教学工作,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节省时间,更有助于解放我们的大脑。懂学习的人,必定有好的方法。
——肖无双老师
读了万维钢老师的《学习究竟是什么》,很有收获:我知道了采集的精神就在于把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都记录保存下来,同时又不能杂乱无章。如果积累的资源不少却杂乱无序,从不整理系统化,那么这些资源可能就不能得到及时的引用,,随着时间的流逝,可能它会失去资源存在的价值。
——杨洋老师
我读了《学习究竟是什么》中的《兵器》一章,知道了好的笔记是可以代替原书。而要做一个好的笔记也是有方法可循的:1、有每一章的逻辑脉络(就是书的目录)2、带走书中所有的亮点(一般大家都爱听故事,所以若一个道理,配合上一个故事,会更加有说服力)3、大量自己的看法与心得(说明自己有思考)4、与以前读过的书建立连接(形成知识的融会贯通,以及知识形成网络)
——乐小菲老师
读了《学习究竟是什么》的“兵器第五“一章,我体会到从学精、学广到创造,学习的这个过程一定是自己主观愿意去做的,应该是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时不待我的自我要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不管我们是为什么角色,老师也好、儿女也好、父母也好……我们都需要主动的学习,成为更高段位的终身学习者。要做到这一切,主动学,把学习当成兵器是唯一的途径。
——刘洪老师
万维钢老师说,好的读书笔记必须包括4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清晰表现每一章的逻辑脉络;第二是带走书中所有的亮点;第三是大量自己的心法和心得;第四是发现这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其他书或文章的联系。但我感觉万老师的方法太高级,能做到这四点的几乎是不可能,如果能一本书中找到一至二个对自己有用的亮点,那这本书就没有白读,这篇笔记就没有白做。
——徐妮老师
教师感悟收集
万维刚在《学习究竟是什么》一书的“兵器第五”中提到拿到一本书,可以完全按照原书的章节给读书笔记划分,也可以保留各章的标题,在每一章的开头用自己的话叙述一下这一章的内容,作者想表达的意义是说读书笔记的要义就是抛开故事,记住文章。只有当你跳出书本中的字里行间,它的脉络才能变得清晰。看清晰后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将内容提要写出来,清晰整个脉络。
——孙敏老师
在《学习究竟是什么》的“兵器第五“一章中,我意识到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读书笔记的一个重大作用,是给自己日后以最快速度重温这本书提供方便。笔记是对一本书最大的敬意:好书之所以要读两遍,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获得这些心得、灵感和联系。通过笔记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心得和收获记录下来,便于以后的二次阅读以及不同书籍间的联系。
——孙颖老师
在《学习究竟是什么》的“兵器第五“一章中,作者分享了他用“Evernote”印象笔记,进行信息管理的经验,步骤是采集—合作—创造。又一次用自己的事例说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重要性。用好的工具辅助自己的工作,不仅是提高的效率,节省时间,更有助于解放大脑。懂学习的人,必定有好的方法。而不仅仅是“努力”二字。
——隋清华老师
万维钢的《学习究竟是什么》一书中的“兵器第五”,主要是方法和工具的介绍,其中“思维导图”的学习工具成为吸引我的一种模式。一个人的头脑中可能出现不同的声音,同时考虑这些声音,大脑无法高效的进行分析和决策。思维导图,不是把学到的知识一项一项列出来,而是利用其做决策和判断。为引导思维,记录这些“声音”,自己和自己开会,从而做出决策。
——万敏静老师
一日不读书,言语无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在这个全面加速的社会里,也许唯有静下心来读书才能让浮躁的心灵得到一次彻底地放松,唯有静下心来思考才能让烦琐的工作转化为事业的升华。感谢老师们的分享,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学习究竟是什么》这本好书,让我开卷有益,一起来听听寄部及三里坡西校区老师们的读书感悟。
好思想一定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更不可能是她一个人琢磨出来的,好的思想在书里,在杂志文章里,在论文里。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代人学习的对象,学习的手段多如牛毛,找到自己的利器可以助自己一臂之力。
——张学敏老师
没有一艘非凡的战舰,能像一册书籍,把我们带到浩瀚天地;也没有一匹坐骑,能像一页诗歌,带我们领略人间真谛。让我们都走进书的海洋,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让我们在这书香弥漫的冬日里,与书籍携手同行,开启教育生涯的心灵之旅。人生唯有读书好,我们年组在以后的工作中,还会坚持以书籍陶冶情操,以书籍提升专业素养,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智慧,令我们教育一路书香。
结束语
第十四期
第十五期
01
公司要闻
“欲求教书好,先做读书人”。沐浴在悠悠的书香,沉浸在暖暖的静默,从远古时代的传说,从深深浅浅的车辙,从哲人头顶的光辉,我们总能在经典书籍中体会到“漫卷云舒,洗涤情怀”的快乐。
《学习究竟是什么》之《策略第四》
坡东一二年组
卷首语
最是书香能致远
温情鼓励促成长
戈校长对本次读书分享会进行了总结。她表示:不同学科的老师都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学科特色对《学习是什么》中《兵器》一节进行了解读和分享,令人获益匪浅。世界上有太多的名著,许多的好书,但是这很多好的文章,好的思想却只被小部分人看到,不得不说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老师有义务成为这样一个兵器,成为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分享者。同时,我们亦应该充分利用工具,选择合适的工具,让自己的学习、生活事半功倍。
在这个疫情肆虐的冬季,老师们克服重重困难,甚至拖着病体,坚持上好每一节课,这种精神令人敬佩,值得表扬。疫情终将过去,阅读永远在路上,让我们坚定信心、静享阅读,期待在春暖花开会面的那一天,我们都能收获成长。
殷殷寄语拉序幕
作为省市示范学校,我校一直高度重视读书分享活动,把读书作为提升教师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效的途径。因此,“阅读——实践——反思”应成为教师职业的行为方式,它会让教师变得积极、乐观、豁达、智慧,能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更能成就教师职业的幸福。
今天是我们钟小教育集团读书分享的第五场活动,进行阅读分享的是三里坡东一二年组,他们将围绕暑期推荐书目《学习究竟是什么》第五章,讲述他们的阅读故事。相信他们的分享能启迪我们的智慧,让我们感受到读书的力量!
各抒己见共交流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在第五期读书分享活动中,三里坡东一二年级语数老师全面深入地学习了万维钢老师的《学习究竟是什么》的第五章,并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行了认真仔细地记录。在线上交流会中,老师们就第五章节的内容各抒己见,交流这段时间的收获与感悟,氛围热烈。
第十五期
第十五期
万维刚老师在书中所提到的,人的短期工作记忆非常有限,所以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来做决策和判断。用思维导图做决策既可以改变过去做决策的主观化程度,帮助我们理清思路。又可以让决策有依据可依,提高决策的有效性。还可以通过多方面的信息搜集,知识积累,帮助我们全面考虑问题。相对于那些做完就后悔的无效决策,思维导图实际上是帮助我们使用高阶位的眼光来解决低阶位的问题,做出有效的决策和判断。
用思维导图做决策和判断
万维钢老师告诉我们读者一些关于学习、研究和写作的心得体会,提出了“当前科学理解”一词,就是目前学术界对于这个问题最权威的已经达成共识的认知,是此时此刻你关于这个问题所能得到的最好答案,不需要了解所有的技术细节,但是起码要知道科学理解在这个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和立场。知道了当前科学理解,我们对于这个问题才算是了解知道了,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之上去进行后续的学习与探索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还要在日常生活中作为学习者,了解某一概念和知识必须掌握的精准、透彻。
写作与研究
在小学语文的低段教学中,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多数是用来进行生字的识记、区分、归类,以及知识点的汇总小结等,通过图文结合的新颖方式,让孩子们动手画一画、动脑想一想,既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了相应的知识点,寓教于乐。思维导图还可以运用在新课文的预习阶段、知识点的梳理巩固阶段、期末的单元复习阶段、写话练习等等。
思维导图用色彩、图画和多维度来加以修饰,增强效果,使学习过程显得更有趣味,更有美感,更有针对性,这些反过来又增强了创造力、记忆力。也让学生的思维更具创造的特质和生命的张力,有利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升和思维品质的培养。
万维钢老师强调,管理信息有两个误区,一种是想要用大脑记住信息,强调记忆力。另一种是强调搜索,指望什么信息都临时去网上找。如果什么都指望靠记忆力,那是不太可能的,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不可能记下所有的信息。如果什么都指望临时搜索,那就太麻烦。
万维钢老师提供的做法是:使用一个外部系统,专门储存个人化的信息。他使用的工具是印象笔记。分为几个步骤:一是采集:平时浏览信息时,把任何可能有价值的东西都记录下来。例如文章链接储存在印象笔记中。二是合作:因为印象笔记是可以几人共享一个目录的,万老师在团队合作写文章时就会公用一个目录,写作时在同一篇笔记内操作,进度共享。三是创造:在万老师对一些想法感兴趣,想写一篇的时候,他会先创建一篇笔记,平时把所有的相关信息存储进去,等需要写的时候,再集中调阅。
万维钢老师在这一部分还从好思想在哪里、好思想的标准、获得好思想的办法这三个角度进行了非常全面的阐述。好思想在书里,在杂志文章里,在论文里。好想法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更不可能是某一个人琢磨出来。我们可以通过大量阅读,从中找到有趣的有用的好思想。好思想的标准有三点:1.要新。其实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观念,都在不断被刷新。2.要过硬。所谓过硬,就是这个思想背后最好要有学术研究支持。3.要让读者能“得到”,即我们能理解并应用其中的思想,或者“三观”能发生一点改变。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常规用法
好思想都在哪里
怎样管理信息
第十五期
第十五期
在《学习究竟是什么》一书中,万维钢老师推荐的读书方法是“强力研读”,强力研读有三个特点:1、不好玩。这种读法并不是寓教于乐,也不是为了休闲娱乐,是以严肃认真地态度研读书籍。当我们研读书中的内容后,需要时间慢慢消化,把书里的内容吃透,使之能够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2 用时少。在阅读时,我们一定要专心致志,不可一心几用。我们最好是选择自己精力充沛、不被打扰的时候进行阅读,这样注意力更为集中,充分调动自己的官能,也许读书的时间有限,却非常高效,一定也有满满的收获。 3 不追求快。阅读时,阅读速度一定要因人、因书而异。随着网络的发展,有些人开始强调要快速阅读,但是一味的快,却会失去读书本身拥有的价值和意义。与此同时,每个人接受知识和吸收知识的时间、程度,又并不相同,所以我们要因人、因书而异。真正的好书,我们应该细细研读,读得慢,吸收知识和增长内力的效率则会更高。
第十五期
教师感悟收集
当幸福的老师,做温暖的教育,感谢老师们的分享。一本好书总是能让人不断复读、不断咀嚼、不断反思;一本好书总是能让你在案头、在书架上第一眼就看见,并忍不住再次翻阅。《学习究竟是什么》就是这样一本好书,一本能帮助我们开启智慧教育、智慧学习的好书。让我们静静地合上书,听听三里坡东一二年级老师们的心得感悟。
读了这本书,干货满满,受益匪浅,我学到了想要明晰一个问题的“当前科学理解”,需要正确的态度和符合当前理解的世界观,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和进行相应的专门练习,收获高级视角和认知工具。还需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并且还要从实际教学的角度给我们示范如何在日常教学中贯彻终身学习的原则。
——冯心怡老师
好思想都在书中、在杂志文章里、在论文里,好想法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更不可能是某一个人琢磨出来。我们可以通过大量阅读,从中找到有趣的有用的好思想。 好思想有3个标准:要新、要过硬、要让读者能“得到”。看推荐、跟踪主流媒体书评、跟踪作者都是获得好思想的办法。让我们用上这些好方法去获得好思想吧!
——王瑾老师
思维导图不是一个整理和记忆的工具,而是思考工具。思维导图能够理清我们的思路,帮助我们做出有效的决策和判断,让决策有依据可依,提高决策的有效性。在今后面对抉择时,我们不妨也试试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
——杜鹃老师
思维导图不仅能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以其思维的发散性,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思维导图还可以运用在新课文的预习阶段、知识点的梳理巩固阶段、期末的单元复习阶段、作文教学中的运用等等教学的各个环节。用好思维导图,能够让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
——华丽红老师
第十五期
强力研读是一种主动的读书方法,它讲究态度和心法,追求深度与效率。其中,读书笔记的一个重大作用是获得灵感和想法,并主动建立知识间的连接,加深记忆,拓宽应用范畴。要能清晰地表现每一章的逻辑脉络,带走书中所有的亮点,有大量的自己的看法和心得,发现这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其他书或文章的联系。读书笔记的第一作用就是抛开故事记住文章。让一本书从厚变薄,从具体的山川景色变成抽象的地图。只有当你跳出字里行间,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俯视全书,它的脉络才能变得清晰。看清楚以后,不要抄作者的话,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脉络写出来,就好像画地图一样。最后一点,笔记是用来看的,不要为了笔记而笔记,所以,做好的笔记要能够代表书本的内容,才算过关,也因此,自己在写读书笔记还要严格要求自己。
如何做好读书笔记
强力研读笔记法
精准点评凝共识
今天听了各位老师的分享我个人是很有收获的,我知道了想要明晰一个问题的“当前科学理解”,需要正确的态度和符合当前理解的世界观,我们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和进行相应的专门练习,收获高级视角和认知工具。还需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我知道了我们需要大量阅读从中找到有趣的有用的好思想去提升自己我还知道了思维导图不仅能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以其思维的发散性,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慢慢培养学生画思维导图,理解思维导图,应用思维导图,还知道了现在是一个信息时代,大量的信息我们可能记不住,这时候使用便签就是一个很好的帮助我们记住的手段,这些都是通过读万老师这本书去理解感悟出来的,所以读书,读好书可以培养适合自己的兴趣和志向,使课堂所学与课外实践相互结合。打开了解世界的窗口,提升知识储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丰富思维方式,强化全脑思维能力,塑造良好的气质形象,和谐人际关系,提升自我能力与价值,实现自我修养与人格的自我完善。
第十五期
第十五期
教师感悟收集
读书前我们要明白该读什么书,该如何去读书,怎样才能强力研读书目。读书是一个从量到质的转变,是从一个舒适区向学习区的转变,是需要不断修炼,多花功夫的。
——刘莹莹老师
仅仅依靠记忆力和临时检索是信息管理的误区,我们在管理信息时可以建立一个外部系统,专门存储个人化的。这就需要平时做好采集。接着可以将这些信息进行合作、共享。
——严谢平老师
当你读过的书多到一定程度,你就会发现书与书之间是存在联系的。尤其是现代人写的书,极少有一本书的思想完全独立于世界,真正新的知识往往都是建立在旧的知识之上。在对学习有了一定的认知以后,看这篇文章,让我们更清楚读书笔记应该怎么去做,作者的思路、书中的精彩语句、自己冒出来的灵感和想法以及与之前读过的知识点进行相关联,一个都不能少。
——曾豆老师
温情鼓励促成长
品书中人生,看书中万千,分享书中感悟,领略书中之美。让读书成为一种快乐、一种习惯,更成为一种信仰,以读书提升综合素养,以读书砥砺初心,要做有梦想、有担当、有作为、有情怀的新时代教书人,用更加饱满昂扬的斗志投身教育事业。
在组长的带领下,年轻的老师们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语文老师一课一反思。自编歌诀,帮助学生记忆新知。数学老师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强化思维训练。他们所做的一切正如他们刚才分享的那样。在书中获取思维,在实践中发掘方法,在反思中寻找途径,在分享中碰撞智慧。今天之后2022就只剩下最后三天。作为钟小教师的我们一起回顾这一年,浸润书香,满载收获。借今天的分享会,让我们一起为一二年级老师们点赞吧!也为努力了一年的自己点赞!
结束语
第十五期
第十六期
01
公司要闻
好书,如报春燕衔来花红江蓝;
好书,似登梅鹊捎去秋实甘甜。
《学习究竟是什么》之《无为第六》
坡东英语综合组
卷首语
金桂飘香 秋日读书滋味长
殷殷寄语拉序幕
今天是我们钟小教育集团读书分享的最后一场活动,进行阅读分享的是三里坡东校区的英语综合组,他们将围绕推荐书目《学习究竟是什么》第六章,讲述他们的阅读故事。相信在分享之中,无论是分享的人还是听分享的人,都能迸发出新的知识火花,感受到知识无穷力量!
老师们好,非常感谢一二年级全体老师在这个艰难时刻克服自身各种不适,为大家倾注真情奉献的读书分享会。这是一个年轻且充满活力的团队。面对到校最多不过三周即转为线上教学的低年级小朋友,老师们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变化。梁思琴老师创新线上教学作业形式。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律,动员家长和学生共同制定一日学习计划表,让居家学习变得有序有趣。苏雅娜老师在线上教学满一个月时,根据学生一个月以来的日常表现和作业表现,评选出班级进取之星和阅读之星,精心制作了奖状,并一一私发给每一个同学。倪姗姗老师在线上教学,语言简洁清晰,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在这次区下校调研中获评A。
钟家村小学长期致力于“读式文化”的培养与建设,经过长期的打磨,在“慢教育”的宁静和浸润之中,褪去了现代教育普遍的浮躁与奢华,形成了鲜明的校本特色和比较优势。正是长期的努力与坚守,全体师生探索出了一套广受认可的文化内涵,教育价值,教育观念和行为习惯。
各抒己见共交流
读书是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的精神成长,需要高品位阅读的滋养;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经典专著的引领。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流,是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是打造专家团队的奠基工程!所以,三里坡东英语综合组的老师们全面深入地学习了万维钢老师的《学习究竟是什么》的重要论述,并将自己的所得所感进行了认真详细地记录。在线上交流会中,老师们就第六章节的内容各抒己见,交流这段时间的收获与感悟,氛围热烈。
第十六期
本文由四个部分组成,一是什么是无为?即无为是不刻意追求,不用意识控制,好像特别放松的去做一件事情,结果做的非常自然。无为并不是不做事,而是做的特别自然,让人感觉他毫不费力。无为是不生硬不刻意,还要有灵气。无为是意识和潜意识,冷认知和热认知的完美合作。第二个部分为达到无为境界的积极意义,对社会而言,无为可以帮助实现和维护社会整体的自然和谐。对一般人而言,实行无为则意味着对其一般行为或世俗行为的必需的自我限制,帮助人们进行提高。
无为≠无所作为
庄子的“无为”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单从字面来解读,有些人会误以为“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做,所以得出结论说老庄的思想特别消极,那就错了。无为不是不做事,而是做得特别自然,让人感觉他熬不费力。无为首先应是一种“自然”的状态,是庖丁解牛式的自然,它和一个没有受过训练的人傻乎乎地往那儿一站的“自然”完全是两码事。这样的自然,就是无为。怎样达到这种“自然”的状态呢?需要我们做到不刻意还要有灵气。
无为≠无所作为
万维钢老师在《学习究竟是什么》一书中提到,现在很多人都在积极探索“出神体验”,让人进入“心流”状态。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定义“心流”为一种将个体注意力完全投注于某活动上的感觉;其产生时会带给人们高度的兴奋感和充实感;通常在此状态时,不愿被打扰,也被称为抗拒中断;其发生活动同时也具有多样性。我们要达到“心流”状态需要有明确的目标,要能够得到即时反馈,注意挑战与能力相匹配,行动与意识融合,要全神贯注,要忘我,要去除时间感,能够体验内部动机,从而寻找到成就感、愉悦感和乐趣,最终能够成为幸福的学习者和有成就感的工作者。
学会主动进入“心流”
“无为”,是意识和潜意识的完美合作。意识放开了身体,让身体自发地、非常自然地去做一件事,而与此同时,意识又保持了高度的敏锐。无为和熟练、无为和刻意之间,就差那么一点点。这一点点,值得一个高手用一生去追求。
第十六期
无为是一种力求超越世俗标准和方法、直达终极关怀的更高追求。三是如何达到无为的水平,这就需要艰苦的练习。最后是将无为融入英语教学,帮助师生共同建立新认识,产生新思考,促发新行动。
万维钢老师基于“当前科学理解”的概思想重新引用和解构“天才和疯子的一线之隔”,让读者了解到了天才所达到的“无为”状态。天才和疯子的共同点是“认知抑制解除”。认知抑制是一种忽略和过滤信息的本能。而认知抑制解除就是说有的人能够解除这些认知抑制的本能。专门注意到了一些被一般人忽视掉的信息,并从中发现一些东西。那些历史上天才的发现,都是因为发现了我们正常人容易忽略的事情,才取得了改变世界的成就。而天才和疯子的一线之隔就是“智能”。智能高,就能分辨出哪些信息重要,哪些细节不重要。只有想法没有智能,是疯子;而只有智能没有想法,就会缺乏创造力。要想要成为天才,多样性的环境和后天培养的敏感度必不可少。既要具备认知抑制解除,还能保持清醒。用理智战胜任性。
人们总是忍不住将聪明才智与精神疾病联系在一起。天才和疯子到底有什么联系呢?万维钢说,“疯子”和“天才”之间,有个共同点,那就是“认知抑制解除”,两者的差别在于“智能”。
如何成为天才?作者用一个公式总结,那就是——创造力=大胆尝试新想法×智能,但是“想法多”≠“智能水平高”,如果没有足够的智能水平去驾驭和经营那些想法,最终就只会停留在肤浅的表面。
作为老师,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很重要,正如万维钢所说,创造力=大胆尝试新想法×智能。既要任性,还得理性。那我们就需要在培养孩子智能的前提下,大胆地鼓励孩子尝试新的想法,在保证孩子理性发展的前提下,允许一部分适当的任性。在正确的道路上,更好地引导孩子向高智能、多想法的方向发展,帮助孩子更好地判断和实现他们的想法。
心流是人主观上在积极参与有难度的任务时产生的体验,这种体验包括不费力的高度集中注意、自我意识的丧失、控制感和享受感。无论是老师亦或是学生,要想更加专注于工作和学习本身,达到高效、忘我的境地,进入高级的心流水平,就需要我们主动操作大脑,关闭前额叶皮层主管的“自我批评”和“时间感”。
此外心流的产生条件有三个:清晰的目标,立即回馈且挑战与能力相互配合。这也提醒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当为每堂课的学习设立清晰的目标,让学生明了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学习活动最好能尽量依靠学生自主性,以各种方式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引导学生在自己精心设计的环境中进行自主探索,并尽量让难度与学生学习技能之间达到平衡,并也要及时予以反馈,优化评价维度,让学生在每堂课上体验到高投入感。如此方能让学生体验到高级智力活动带来的乐趣。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
沉醉心流之境
既要“任性”,还得“理性”
第十六期
第十六期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学习”这一社会行为机制,贯穿始终。根据学习时大脑所运用的神经网络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
基于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的区别。外显学习主要是针对复杂的、规则性的、体系化的知识的学习。而内隐学习更适用于语言、艺术等需要创造的复杂领域。
通过对两种学习模式的特点分析,我们能更加清晰的看出内隐学习的优势。首先,内隐学习较为稳定;其次,内隐学习不容易遗忘。最后,内隐学习不容易受情绪影响。
内隐学习是一个比较前沿的心理学概念,为了理解这个概念,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反义词-外显学习。外显学习是我们熟悉的、正常的学习方式。比如要学习一个数学知识,我们需要先了解相关概念的定义是什么,掌握其中的使用规则是什么。我们记住了概念和规则,就可以在相应的场景下正确使用。这些知识是明确的,所以叫“外显”。学校里教的和书本上讲的知识几乎都是外显的。但是外显学习并不是最自然的学习方式。我们可以想一想一个两岁的小孩如何学语言。我们不会明确告诉他词汇的定义和语法规则,小孩是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语言的。这样的学习就叫做内隐学习。内隐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学习方式。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适用领域不一样。外显学习适合规则明确的简单领域。而内隐学习适合没有明确规则的复杂领域。
第十六期
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你不知道的外显学习与内隐学习
第十六期
为了使学习更加顺利有效,我们应该从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的体制机制特点出发,辩明趋向,发挥各自的优势,使其在不同的学习领域发挥作用。内隐学习要分散注意力、不刻意地学习。外显学习要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
教师感悟收集
读书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极致。一本好书,一杯香茗,便可送走一个苍白的早晨或风雪黄昏。朱自清大师说:“缓缓地咀嚼一番,便会有浓密的滋味从口角流出。〞这浓浓的滋味就是书味,读书之味。真个是:“博览群书添雅趣,缕缕书香胜饭香。〞人生乐趣在读书,有书为伴心甘甜。钟家村小学三里坡东校区英语综合组的老师们就共同拜读了万维钢老师的《学习究竟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从书中获得的快乐与收获吧!
什么是学习的无为?学习的无为就是,以无为换有为,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习主动性要给予课堂恰当的留白;要以家长的“无为”换学生的“有为”;要尊重学生本性和发展规律;要纯化学习动机。
——周博睿老师
做事要达到无为,需要艰苦的练习。这让我想到,无数看起来行云流水般自然的优质课,都是老师们前期为此付出过坚持和努力,而绝非新手老师能一蹴而就达到的水平。这种看起来自然其实很有讲究的境界就是无为。
——刘玉莹老师
无为就是顺趋势而为,不是出于个人的主观目的,不是出于个人的主观意志。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不得已,好象有一个力量在推动我向前走,而不是我有什么目的。如此就可以从世俗的快乐、痛苦、忧愁中解脱出来,实现真正的快乐—内心的宁静、平和与安逸。
——叶颖老师
从学习这个角度⽽⾔,我认为无为,它强调的是⾃然,知识的输⼊到输出,应该是不⽣硬不刻意,有灵⽓,⾃然⽽然产⽣的,这个是最⾼的境界,学习究竟是什么?学的是套路,学的更是⼼法,归根结底还是知⾏合⼀,形神合⼀。自然而然的学习算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程梦丹老师
精准点评凝共识
教育作为一项为孩子“打底”的工程,必然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博大而高远的精神,一种充实而圣洁的灵魂,一种虔诚而温馨的情怀和追求完美人生的信念。而实现这种追求的过程是离不开读书和学习的,感谢8位老师的读书分享。你们的分享让我们和“无为”这个概念进行了一次深入心灵的交流,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了如何学习才能达到“无为”的境界,主动操作大脑对学习成功的重要性,天才与疯子的区别所给予学习的启示,和内隐学习外显学习的共同作用对学习成效的影响。这些知识必将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会学习,从而实现自我的发展。
第十六期
第十六期
教师感悟收集
通读了整个第六章节,作者告诉了很多前沿的科学研究,理论成果,展开了对庄子“无为”的阐释。这跟我们日常教学想要传授一个知识点差不多,不光只是教这个知识,更是要教会它,需要不断的用案例来佐证这个知识点的合理性,讲精,讲通,讲透这个知识点含义及其运用,以便日后需要使用的时候拿的出手。
——翟瑞老师
读了万维钢老师的《学习究竟是什么》,我感受颇多,做事要达到无为的水平,反而需要刻苦的练习,学习也是如此,努力和汗水是必不可少的。当学习不能集中注意力时,我们要主动控制自己的大脑,只要是为了一个明确目标努力,你都能体会到学习带来的愉悦感!
——王凡老师
读了万维钢老师的《学习究竟是什么》“无为第六”这一章,加深了我对“无为”的理解。万维钢老师告诉我们:无为不是不做事,而是做得特别自然,让人感觉他毫不费力。比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自如地挥动手里的刀,却能完美避开所有的骨头;比如近期一举夺得2022年世界杯冠军的梅西,他在球场上的表现是那么熟练,那么自然,如入无人之境,他一踢,你就知道球肯定能进,这就是无为。无为与熟练、刻意之间,就差那么一点点,却值得高手一生去追求。
——颜燕老师
读了万维钢老师的《学习究竟是什么》,我对“无为”有了更深的理解。“无为”,是意识和潜意识、冷认知和热认知的完美合作。意识放开了身体,让身体自发地、非常自然地去做一件事,而与此同时,意识又保持了高度的敏知。首先是个人状态不刻意追求,不用意识控制,好像特别放松地去做一件事,结果做得非常自然。但是也要刻苦练习。
——张玲老师
无为就是不生硬不刻意,毫不费力非常自然,潜意识和意识,冷认识和热认识得完美合作,还有灵气。无为和熟练、无为和刻意之间,就差那么一点点,就这一点点,值得一个高手用一生去追求,才能达到无为的境界。
——桂晶老师
温情鼓励促成长
当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时,它就像一颗小小的种子埋在我们的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我们不断地成长!
开卷有益——我们爱读书,良师益友——我们读好书,行万里路——我们多读书,乐在其中——我们勤读书,学海无涯——我们终身读书”。高尔基说:”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冰心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让我们一起去攀登这人类进步的阶梯,成为知识的富翁,精神的巨人;让我们在书的海洋里自由翱翔,让经典助我们成长,让生命闪烁亮光,让我们的每一天都在读书中有所收获!
书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智者真知灼见的积累。今天,来自英语组、计算机组和科学组的老师们分享了他们对万维钢所著的《学习究竟是什么》第6章的读后感。从老师们的分享中,我能感受到老师们认真深入地阅读了第6章的内容,也能感受到老师们通过阅读都获得了自己对学习这件事的感悟。同时,老师们能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教育教学工作来理解书中的概念,这样就实现了学习与运用的结合。相信,用这样的方式来学习,用这样的方式来读书,我们教师的生命也将变得开阔、灵动、乐观、鲜亮。让我们用读书来提升人生的层次,用读书来实现生命的升华。
结束语
第十六期
第十七期
01
公司要闻
“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曾有人这样形容读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我相信阅读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生的。在新课改的今天,教师更应该多读书,让读书成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学习究竟是什么》之《无为第六》
本体音美组
卷首语
共读共学促成长
殷殷寄语拉序幕
不仅让我们了解应该如何学习,更重要的是作为教师我们懂得怎么样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今天,体音美学课组的老师们为我们带来的是《学习究竟是什么》之《无为第六》的读书分享。无为是《道德经》中重要的概念,指出做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兴,因人之心,阐明的是遵循规律,尊重自然,和谐统一的状态。老师们从庄子无为的科学解释、主动操作大脑、天才和疯子的一线之隔、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四个方面,为我们阐述了如何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何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如何在学习中得到内外双丰收。
各抒己见共交流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要做“活水”,要做源源不断 的“长流水”。在本期读书分享活动中,音体美组老师们全面深入地学习了万维钢老师的《学习究竟是什么》之《无为第六》,并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行了认真仔细地记录。在线上交流会中,四位老师们就第六章节的内容抒发感想,分享了这段时间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收获与感悟。
第十七期
无为是一个状态。无为不是不做事,而是做得特别自然,让人感觉他毫不费力,达到了无为水平,反而需要艰苦练习。庖丁解牛式的自然和一个没有受过训练的人傻乎乎站那儿的自然完全是两码事,这样的自然就是无为。不生硬不刻意,还要有灵气,这才是无为。
“无为”是意识和潜意识、冷认知和热认知的完美合作。意识放开了身体,让身体自发地、非常自然地去做一件事,而与此同时,意识又保持了高度敏锐。
庄子“无为”的一种科学解释
主动操作大脑
你有没有发现有些同学学习时间并不短,但进入状态非常慢。比如说打开书本,半个小时注意力还没法集中,稍有风吹草动立即分心,表面上看也学了一天,实际上这一天的内容效率高时一个小时就完成了。也许不只是学生我们作为成年人也经常遇见这样头疼的事情,而在阅读了万维钢的《学习究竟是什么》后我知道了一个好的解决方法,主动操作大脑,也就是主动进入“心流”状态。
什么是心流?简单来说,就是当你特别专注的做一件目标非常明确的事情的时候,你整个人都好像开了挂一般,特别的高效。在这样的工作和学习状态下,你不仅不会觉得累和痛苦,相反你会觉得既轻松又高效且有成就感。其实每个人几乎都体验过心流的状态,比如回想一下你有没有考试状态特别好的时候?当你完全沉浸这场考试中,觉得脑子飞速运转,考试中有这样的状态,你往往都能拿高分。你试想一下,如果你在学习和工作中能经常性的进入这样的状态,那么你一定不会陷入内耗。
第十七期
第十七期
教师感悟收集
怎样才能使教师具有充实的灵魂和生生不息的精神呢?答案就是读书。只有在读书中不断实践、思考,才能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进而促进教师人生的发展和生命的成长。接下来让我们听听本部音体美老师们的心得感悟。
有人说“一个人学会了阅读,任何人都阻挡不了你前进的脚步。”教师要实现专业成长,必须阅读,还有人说〝不善于读书学习的教师,总是拿着一张教育的一日船票,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人生为一件大事而来——看风景。行万里路,观大好河山,看人世百态;读万卷书,明世问之理,阔胸中天地。阅读的目的,不在于取得多大的成就,而在于,当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时,给你一种内在的精神鼓舞。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看更多的风景,读更多的书。
—— 朱映璇老师
读书是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的精神成长,需要高品位阅读的滋养;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经典专著的引领。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流,是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阅读让我们懂得要“让终身学习、毕生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和风尚”。与书为伴,与经典为友。让心灵徜徉书海,让我们的生命因读书而精彩!
—— 刘亚琴老师
教师的成长之路上一个非常关键的词语就是“读书。”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读书,培养读书兴趣,深入思考,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广泛而深刻的阅读是创新思维的源泉,能够让自己的心真正冷静下来的就是阅读。择书有益,读好书,就是与最好的人为伍,边教边学,认真教书育人。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读好书,读有意义的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
—— 喻静老师
第十七期
外显学习:外显学习是我们熟悉的,正常的学习方式;需要相关的概念和规则,讲究的是“先定义,后使用”;不是自然的学习方式。
内隐学习:强调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内隐学习是一种“感”,更多是在实践中学;内隐学习适合没有明确规则的学习内容,不集中注意力反而更好。
外显学习是学习一套规则,能记住,能灵活运用,是一种刻意的学习。要专心致志地学习。
音乐中的内隐学习:小学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表现欲强。感受音乐、聆听音乐,多多参与音乐活动,不知不觉地掌握复杂的乐理知识。《小红帽》引导语;《咏鹅》朗读、聆听、对比;《小鸡的一家》身体律动。鼓励学生参与音乐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让每一个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音乐素养,真正爱上音乐。
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本章节借用网红书籍《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作为引子,引导读者去思考天才与疯子的界线。天才的形象在人们的印象中多少和“疯子”的特征有些相似。作者也通过科学的方式去解读这种相似性。在心理学家迪恩•西蒙顿的文章中认为这种共同点叫做“认知抑制解除”。这种“认知抑制解除”何尝不是一种天赋呢?在人们接受的几百万比特的信息中,提取人们忽略和过滤掉的信息,发现隐藏在繁杂信息背后的“真相”。这种摆脱本能的天赋,正是他们区别与普通人的地方。而天才和疯子的一线之隔在于处理这些信息的能力。无论是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还是阿加莎笔下的神探保罗他们都有着超于常人的对信息提取的敏感度。这种天赋帮助他们看破诡计寻找真相。不被巨大的信息量给吞噬,熟练的控制这种敏感度,为己所用,这个就是他们的天才之处。也是作者认为可以后天习得的本领。
天才和疯子的一线之隔
第十七期
第十七期
教师感悟收集
我们在布置作业,尤其是在放假期间,经常会把时间盯到每天,甚至每时每刻。这种做法,看似准确、有序,其实是剥夺了学生们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我们可以“无为”一些,加强对于作业内容和完成结果的检查,而不是控制好整个的完成过程。例如,批阅作文,我们可以让学生互相批改、小组合作批改,并评选出最好作业。
—— 方媛爰老师
人并非只有一个单一的自我,头脑中有各种声音。面对一件事物,人脑中在进行着一场争辩。本来我们把大脑当成自己,是用大脑控制其他东西,而心流的出发点,是用其他东西控制大脑。也就是说我们要把大脑当成一台机器,对它进行主动操作。做到沉浸式。心流的好处就是能提升创造性思维,解决复杂问题。
—— 段琼老师
张潇雨老师说,无为并不是我们理解的什么都不做,无为是不刻意追求,放松自然去做一件事情。最好的学习状态就是能够达到无为这样的状态,就比如NBA有个著名说法”今晚的篮筐像大海“, 其实就是描述处在无为这样的状态。我最近看到一句话,是来自《射箭艺术的禅宗》,其实它也是在讲无为这个概念。 他说“ 射手与目标不再是两个相对的事物,而是一个整体。射手不再把自己意识为一个想要击中对面箭靶的人。只有当一个人完全虚空,摆脱了自我,才能达到如此的无意识境界,他与技巧的完美成为一体”
—— 肖竹风老师
学习目标制定上的“无为”:观摩课堂教学时,经常可以看到,教师制定学习目标,然后公布给学生。在制定目标上,如果我们能够锻炼一下学生们的能力,让他们就学习内容设计学习目标,或者,至少,让学生们对于我们所设计的学习目标表达一下意见和想法,是不是使得目标的达成更加有针对性,也减少一下教师负担。
——李亮老师
教师感悟收集
在我们的课堂上,很多学习任务都是由教师确定的,在接触任务之前,学生们对此一无所知。例如,在课堂上,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们完成,就认为是自主学习,那么,从哪些方面能够体现出自主的成分?学生们只是在按照老师的指令完成指令而已。其实对于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的时候,也可以借助“无为”。单从学习任务上来说,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任务,应该主要由学生们来设计和确定,
——潘卓彦老师
内隐学习适合没有明确规则的复杂领域,学的是一种“感”。虽说都是在实践中学,但你越是努力寻找规则,就越可能钻牛角尖,还不如放松注意力,让头脑开放,直接感受信息,反而更容易领悟那种“感”。外显学习适合规则明确的简单领域,学习一套规则,能记住,然后能灵活运用,外显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地进行,得集中注意力,不能一心二用,分心会降低学习水平。
—— 刘静老师
课堂上,我们可以尽可能地把学习的权利赋予学生。理想的情况是,学生努力学习应该学习的东西,把冥思苦思以后不能解决的问题找出来,然后求助于同伴,在小组合作的形式下学习。小组合作尚不能解决的问题,需要由老师和学生们来共同解决。也就是说,学习,主要应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是提供适当的帮助而已。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展示环节,来为学生们提供交流的时间和机会。
——陈捷老师
学习不只是学习别人告诉我们的东西,还要在学习中创新,主动地去学习。学习知识无论怎样学都学不到尽头,但我们不能以学无尽头为由而放弃了学习。我们要先学习书本上的内容,再多多开阔视野。当然,我们应多观察,多思考,哪怕一句话,一个字,也都不能忽略。无论他人是否告诉我们,我们都不能放弃任何知识,不只是学习他人告诉自己的知识,还要在学习中增加自己的想法,在学习中不断创新。
—— 陈艺丹老师
手捧书籍就是手捧希望,开卷读书,就是打开世界之窗,让我们把握今天,用知识来武装自己,为精神打底,为人生奠基,让我们亲近书本,与经典为友,与博览同行。汲取知识的灵气,让我们遨游书海,享受读书的快乐,享受生活的快乐,让我们的校园溢满浓浓书香。
在阅读中,我们都领悟到生活是场消耗,唯有读书是补给。希望每个人都会爱上阅读,享受书籍带来的美好。再次感谢以上老师的分享,也愿诸位老师存远志,常读书,静修身,惜四时。山高有行路,水深有渡舟,不忧亦不惧。
结束语
第十七期
第十八期
01
公司要闻
书山策马,可攀真理高峰。书海扬帆,一解求知之渴。书田深耕,方知生长之道。书林漫步,静享阅读之乐。冬之美,在于积蓄与勃发;读之美,在于钻研与提升。
《学习究竟是什么》之《无为第六》
寄一年组
卷首语
三冬梅香日 正是读书时
体音美组的老师们,今天分享的读书心得,给聆听的老师们带来了一场心灵盛宴,引领我们每位教师在共读共赏,共学共进的氛围中,既学到了“授人以渔”的宝贵育人经验,更收获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幸福与快乐。
在这个发展迅速的时代,唯有静下心来读书才能让浮燥的心灵得到一次彻底地放松,唯有静下心来思考,才能让烦琐的工作转化为教育事业的升华。让我们走进书的海洋,有所思有所为,坚定自己的教育初心,让我们在这书香弥漫的冬日里,与书籍携手同行,开启教育生涯的心灵之旅。
此次读书分享活动,为教师的成长搭建了一个平台,大家交流共享、互促共进。通过读书分享活动,使教师开阔视野、感悟思想、增长见识、升华情操。在今后的工作中、生活中要继续多读书、读好书。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不断地潜心思考,打造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团队,为钟小教育事业不断增添新能量!
殷殷寄语拉序幕
相信她们的分享能够帮助教育者解开心底的疑惑,了解学习和教育的真谛。
作为省市示范学校,我校一直致力于将学校办成学习的团体,创建学习型学校;遵循“读式”文化,建设读书型学校。正是在浓厚的读书氛围的熏陶下,在不知不觉的长期坚守中,全校师生都开始逐渐成为一名真正的“读者”,互相成为志同道 合的“书友”。
“雪尽南坡雁北飞,草根春意胜春晖。”2023年1月5日恰逢小寒时节,钟家村寄宿小学迎来了本学期最后一场读书分享会活动。今天一年级组的各位老师在这里与大家共同交流《学习究竟是什么》之《无为第六》。
精准点评凝共识
各抒己见共交流
读书,给人力量,使人快乐。常读书,心若浮沉,安之若泰。习惯读书,灵魂自带香气,随风浸染,十里飘香如陈酿。坚持读书,有我无我,世事渺如尘埃,读书的境界亦是如此。在第18期读书分享会中寄部一年级组的老师就《学习究竟是什么》之《无为第六》这一内容各抒己见,交流这段时间的收获与感悟,氛围热烈。让我们走进这场回味无穷的分享会,一起看看老师们的精妙的发言和独到的见解吧!
第十八期
第十八期
1、无为而为,作为一种语文教育理念的探析。“无为教育”的核心应当是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去开展工作。隐蔽教育者的意图,通过教育环境的熏陶,教育者的示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自然互动对话。
2、内外结合,作为一种自我教育方式的思考。“无为教育”不仅是一种发人深省的教育理念,还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教育方式。我认为这种教育理念恰好与现代心理学中的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概念颇为契合。
3、综合学习,作为一种语文教学方法的启示。所谓综合学习观,即要把学习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方法相结合。把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相结合,开展综合学习。
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一、什么是无为。道家所谓“无为”是“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自然本性及其发展趋势。职责范围以内的事,一定要做得恰到好处。二、不应过度而为。首先要明确的是“无为”并不是放任自流,也不是对“教”的全盘否定,而恰恰是一种辩证的取舍,不应过度而为。三、“有为”的极致才能达到“无为”——熟练操作。四、无为所达到的目的。
在每节课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为,鼓励学生通过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思维方式认识、分析并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真正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
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我理解中的“无为”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一、教师垂范——潜移默化 古人云: “其身正,不令而行。“这就是垂范的作用。二、美术体验——创新探索在“无为”的美术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放手”是为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艺术的独特感觉在实践中体会事物的自然本质与特征,在体 验中进行艺术创作。三、实践积累——量变质变 “无为”思想首先启示我们要在正确透彻地把握教育规律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在反复实践中运用规律, “如同庖丁所解数千牛矣”一样,反复推敲以总结经验,领悟真知。 “道”不仅具有高层次,而且具有普适性。
在书本中,万老师向我们解释了他所理解的无为,他认为无为不是不做事,而是做的特别自然,让人感觉他毫不费力。在这之前,我所认为的无为,就是做事要顺应自然的规律,要按“道”行事,要遵循自然的本性和事情发展的趋势,有点类似于卢梭提出的“消极教育”,同样也是不受外界的干扰,遵循自然生长的规律。
但是在这本书中,万维钢老师为我们带来了加拿大学者森舸澜对“无为”的解读,认为儒家培养人的最高目标也是无为,这里的无为指的是把需要经过培训的才能学会的事情做的特别自然,那什么叫做自然呢?就是不仅熟练而且还不生硬、不刻意,很有灵气。
Slingerland用西方的视角定义了无为,他认为无为是放松、自然地去做事。那这种状态是一个什么状态呢?体育界里常提一个概念叫做“in the zone”,大概意思就是运动员在突然进入到无为状态的时候,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全身心地投入,一切动作都是非常自发的,不需要意识主动去参与的过程。
我觉的也可以用一个词“巅峰体验”也就是pick moment或者叫做effortless“毫不费力的状态”来解释。每个人出现这种体验的时刻都不完全相同,一个比较常见的是跑步的时候。跑圈里有一个词叫做runner’s high,大概可以翻译成跑步高潮,就是类似于这种感觉。
实践积累
学会自发进入“心流”
有“灵气”的教育
第十八期
第十八期
无为中是有具体的教学方法能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来的,老子的“ 无为而治” , 以及他“ 以进为退”“ 以柔克刚”“ 以弱胜强” 的思想, 无不体现了他独特的思维方式,即逆向思维,或者说反向思维。 老子用一种打破思维惯性、与常理完全相反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做法让人有所领悟。 老子的“无为” 暗含着深刻的教育思想, 在教育教学中,又可以作为一种策略、一种方法加以运用。 老子的“ 无为”虽然跟我们隔着几千年的历史, 但仍能给我们启迪, 值得我们思考。
第十八期
教师感悟收集
孔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育路上,一个人行走是孤独的,一群人同行是有力量的。悦读书,悦分享,在分享中获得,在分享中进步,在分享中提升!我们一起听听寄部和西校区的一年级组老师的所思、所悟和所获。让教育的涓涓细流汇成教育的汪洋大海,让我们在这样的海洋中自由徜徉。
如果说万维钢的这本书告诉了我们成为一个行业的佼佼者在于刻意练习,刻意练习就是方法和途径,那么无为就是我们要达到的终极目标。达到无为的状态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甚至是我们终身追求的终极目标。从忘掉自我、忘却时间开始,让自身投入到一件事情中,并在这件事情上进行刻意练习,力求达到“庖丁解牛”式的自然状态。对教师而言,我们终身投入的事业便是教育事业了,怀揣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一路乘风破浪,在三尺讲台亦能闪闪发光。
——田娇老师
要想使学生做到“无为”吸收知识,就要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除了教会学生如何消化基础知识,更重要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这进一步说明了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善“教”,更主要是如何使学生会“学”,关键在于学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要做好1、激发兴趣,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2、创设欢乐学习氛围,多给学生参与的机会;3、充分的交流讨论,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
——吕枚芫老师
无为不是不做事,而是做得特别自然,让人感觉毫不费力,并不是单纯的熟练,而是不生硬,还要有灵气。这个“无为”被作者解读出了一种神灵附体,有神协助的境界。要做到无为,首先少不了刻意练习,在达到熟练掌握后还要用心用诚意去对待这件事情,才有可能达到无为。当你从这件事中找到快乐,并能跟你的日常生活发生黏连互助之时,相信我,就算你不能“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但你注定是一个幸福的人。
——汤华敏老师
第十八期
老子的“ 无为” 其实是给受教育者自由发展、自主发展的空间, 是一种适当的放手。在教学方面,老师们为学生布置好学习任务,安排好学习时间, 划出重点。 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地去做,但学生就是不听,不学。 在管理方面,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地约束着学生的言行举止, 但学生的违纪违规现象就是屡禁不止。 老师们耗尽心机也不见成效。 即使见出成效, 培养出来的也是一些不能独立自主 、不懂得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没有自制力的学生。 他们一旦离开了老师的详尽安排和严格管理, 就不知所措, 无所适从。 其实老师们该放手时就要放手, 有时“ 为”不如“ 不为” 。
无为的教育策略
无为的教育策略
第十八期
第十八期
教师感悟收集
我们要将无为的思想深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首先要明确的是,无为并不是放任自流,不加引导的由着学生,也不是对教的全盘否定,而恰恰是一种辩证的取舍,不因过度而为减少课堂中的讲,减少对学生的控制,多给学生一点自由的空间去学习,这无论是对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还是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都是有利无害的。教师的无为,其实就是让学生更好的自己学习,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胡慧老师
教师感悟收集
这本书中告诉我们小孩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语言的,这就是内隐学习。内隐学习就是自动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学习,是在实践中学习的。因而我想到作为班主任,应为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在班级中,我应进行人性化的管理,宽严有度,言行上给学生做出榜样。比如和学生一起打扫卫生,创造好的卫生环境。抓好每日常规,指导班干部如何值日,让他们起到带头模范作用。对问题学生,用爱心、耐心与他们心对心的沟通,做朋友式的老师。用爱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气氛,让学生有好的内隐学习。
——朱珍珍老师
教“无为”是老子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当下老子的“无为”思想在社会各个方面都有广泛性应用,在教学方面 能够对教师积极导入素质教育理念起到引导作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作为人类最具有特色的自觉活动,更是一门要求教师高度遵循规律、“惟道是从”的科学。教育之道,即教育规律,它内容极其丰富,蕴含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这些规律是客观存在于教学全过程的,如不遵守这些规律,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师要对这些规律不断学习、反复实践,将其内化成自身的自觉行为,这样才能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做到不违背规律,不违背教育之“道”。
——闫盼盼老师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有所教,也要有所不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教师要将学习方法的传授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预习课文时指导学生正确运用学习方法;讲解课文时把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步骤告诉学生;做完习题测验后及时地总结学习方法;复习总结时归纳并传授有效的学习方法;自学指导课上,要培养学生学会质疑的精神,要让学生养成查阅资料、做课堂笔记、自我反思等良好习惯,并指导学生学会迁移。教师要使学生在实践中懂得会学、善学、巧学,一旦掌握了这些学习方法,锻炼了能力,将终生受益。
——陈聪老师
因势利导,是教育者的“无为”,促使受教育者的有为。当然,这决不是放任自流。这实际上应该包含了教育者的“无不为”理念和行为,从创设情境到引导经历,从教化进入悟化,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新的感觉和体验,获得精神的升华和灵魂的净化。这一过程教育者无不要呕心沥血,精心设计和导演。
——刘亚梅老师
第十八期
第十八期
温情鼓励促成长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
教师读书靠的是长期的积淀,坚持不懈的读书。没有书籍的滋润,何来深厚的学养,何来传道授业解惑。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让我们用读书来慰藉自己的心灵吧!一本书、一支粉笔,远离喧器和浮躁,静静地回归自我,去体验烦躁背后的冷静,繁华落尽后的从容,也是一种享受。
相信,我们的努力一定会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美好,成长的快乐!
结束语
在读书分享会的最后,谢主任说道:老师们既有对所读书籍的细致剖析,也有对自身教育经历的反思和畅想,我们全体老师共享了一场思想与心灵上的阅读盛宴。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老师们,让我们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让我们与书为友、与书相件,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
精准点评凝共识
此次读书分享会,不仅是交流读书感悟,更重要的是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我们的陈主任就这次读书分享会做出点评,我们教育者要忘掉教育去从事教育,用真心去对待一切。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教师的自身素养离不开书籍的浸润,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影响,让读书成为我们的行走方式,让阅读成为我们生命中不可停留的步伐。相信全体教师将以此次读书分享会为新的起点,志存高远,满怀信心,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钟小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