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民族时报·舍不得的丽江 留得住的丽江

其他分类其他2024-04-07
186

主编 陶红

2024年1月第4期
主编  陶红

★民族家园★时代记忆★

舍不得的
留得住的

丽江

——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丽江实践

电子书阅读指南

目录

舍不得的丽江
留得住的丽江

P07-17

以文彰旅 以旅促融

唯一拥有3项世界遗产的地级城市
直接从事旅游业的人员有10万人
间接从事旅游业的人员有30万人
2023年“五一”假日,丽江文化和旅游业持续保持强劲复苏态势,全市文旅市场客流强势增长,整个假日文旅市场安全、平稳、祥和、有序。据统计, “五一”假日,丽江古城景区共接待游客843780人次,较2022年增长228.6%,较2019年增长16.68%。“五一”假日强势复苏的丽江文旅市场引起了央媒高频次关注。央视CCTV4中文国际频道《中国新闻》栏目以“假期出行持续火热 ,丽江古城迎来客流高峰”为主题进行报道;央视CCTV2财经频道《经济信息联播》栏目作了“丽江古城人流如织 假期活动丰富氛围浓”主题报道;央视CCTV13新闻频道《午夜新闻》栏目聚焦丽江纳西族舞蹈“打跳”迎八方游客;中国之声一线调研记者则走进丽江纳西古乐,关注并报道纳西古乐会在文旅融合中焕发新的生机。

● 丽江·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丽江实践

1

P18-P36

2

P37-P61

3

丽江是一个和谐的家

P62-P82

4

数 读

丽江是一个奋斗的舞台

丽江是一条悠长的河

专题策划统筹 陶红 龙兴刚
本期撰文 陶红 喻劲勐 龙兴刚 马新焕 胡娇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丽江市民族宗教局、丽江市古城区非遗中心、丽江市文化和旅游局 提供 

数 读

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截至2023年上半年
争取、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95亿元
实施了197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项目
先后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6个
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149个
积极选树标杆典型抓示范区建设
涌现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1个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11名
涌现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30个
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40名
创建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448个
示范户208个
丽江市、古城区、华坪县、宁蒗县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县)

数 读

促进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4.43万户17.91万贫困人口脱贫
250个贫困村、3个贫困县摘帽
城镇实现GDP占全市总数的70%以上
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1万公里
高速公路里程增加到了421公里
全市财政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在75%以上
夯实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基础
建成联通海内外
100多个城市的航空交通网络
2条线路纳入云南省60条红色旅游线路
3条线路纳入云南省委党史学习教育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奋斗精神”
学习体验活动示范线路
建设8个农文旅融合示范点
建设非遗传习基地20余个

● 丽江·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丽江实践

● 丽江·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丽江实践

舍不得的丽江 留得住的丽江

在这里,被誉为“冰川博物馆”和“动植物宝库”的玉龙雪山十三座雪峰连绵不绝,冰川融水浇灌着各族群众的民族团结之花;
在这里,生物多样性的宝库、位于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核心区域的老君山,默默筑牢着各族群众民族团结的生态基础;
在这里,我国保存最为完整、最具民族风格的丽江古城插上了科技的翅膀,颇具亲和力的服务让多元文化交流互鉴的故事走向更广泛的群体;
在这里,泸沽湖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奇特的民族风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舞台;
在这里,融纳西古乐、东巴经卷、东巴绘画、建筑艺术及宗教文化为一体的纳西东巴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在这里,横贯于崇山峻岭间的茶马古道,向人们诉说一段段茶马互市中各民族友好交往的动人故事……

感悟中华文化之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线路

白沙古镇

束河古镇

大研古镇

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

滇西北革命根据地暨边纵七支队纪念馆

红军长征过丽江指挥部纪念馆

方国瑜故居

边屯文化博物馆

——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丽江实践

丽江观光火车

● 丽江·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丽江实践

这一切的美好,随着流过丽江大地的金沙江从云贵高原奔腾而下,汇入长江,融入中华文明的滚滚洪流之中。
这,就是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东部,金沙江中游,云南省西北部、滇川藏三省交汇处的西南边城丽江,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除汉族外,全市居住有纳西、彝、傈僳等47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5.8%。
近年来,丽江依托自身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充分发挥“两山、一城、一湖、一江、一文化、一风情”为主要代表的丽江旅游品牌效益,以景区为平台、游客为主体、群众为基础,依托旅游景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文化、红色文化、革命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地理人文禀赋和优势资源,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族群众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让各族游客在了解丽江、体验丽江、游览丽江的过程中,感悟中华文化、增进各族群众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更具亲和力、更具感染力、更具互动力、更具发展力、更具影响力”。
被媒体誉为“丽江保护第一人”的中国民居建筑大师、昆明理工大学教授朱良文40年间来丽江120多次,长年致力于丽江古城和纳西族民居研究的他,早将丽江当成他的第二故乡,他也早已和丽江融为一体。
“新疆也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地方,到了丽江,我感受到多彩民族文化的魅力,木府更是让我切实感受到中华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洽关系,让我体会到中华文化璀璨星空中有这么多耀眼的星。‘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这里给出了最好的回答。”来自新疆的邓先生参观了丽江古城博物馆后,由衷地感慨着。

章虹,来自湖北武汉,2012年来到丽江后,被这里的一切所吸引,她说,丽江是她梦里的老家,来了就不走了。如今,在文林村经营着一家客栈的她,已经是文林村荣誉村民,她说:“我自豪,我骄傲”。
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丽江,丽江成为了令人“舍不得的丽江”。现在,这份骄傲与光荣仍将持续,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脉搏在丽江依然强劲而澎湃。
开通丽江古城至玉龙雪山的铁路,顺畅了各族游客交往交流交融的渠道;作为COP15大会第一阶段会议的分会场,丽江成为滇金丝猴再次亮相世界的舞台;在丽江木府举行的丽江古城申遗成功25周年暨《世界遗产公约》颁布50周年纪念大会,再一次坚实了丽江迈向世界的步伐……
俯瞰三江并流,丽江各族人民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持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论述精神,实施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深化“丽江模式”探索,发挥丽江市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的作用,加速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将丽江打造成新时代中国文旅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排头兵和全国智慧旅游的标杆,奏响丽江加快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的奋斗强音,书写新时代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篇章。

● 丽江·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丽江实践

当前,玉龙雪山景区甘孜甘坂婚纱摄影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红光忙碌不已。该公司从2016年成立以来,依托玉龙雪山景区的品牌优势,用好用活旅游业反哺农业政策,延长旅游扶贫产业链,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景区带动型”经济,开展婚纱摄影服务业务,带领各族群众增收致富。
“从成立第二年开始,公司年年给村民分红,现在大家的日子好过了,好些员工都买了汽车,还在城里买了房子,成了人人羡慕的对象。开业以来,我们累计向国家缴纳税款1800万元呢。”杨红光说道。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丽江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120多万各族群众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夯实各民族携手共进、共同发展的思想基础、物质基础、文化基础和社会基础。如今,旅游业成为丽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产业、第一大战略支柱产业,是云南乃至中国一张响亮的旅游名片。
多年来,丽江围绕旅游发展,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改善旅游发展条件和环境。
自1994年以来,丽江建成了民航、铁路、高速公路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英迪格、希尔顿等一批国际知名品牌酒店建成开业。如今,丽江古城保护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玉龙雪山景区改造提升、泸沽湖景区开发、老君山国家公园等一批“一体两翼”重大项目建设全面加速,丽江FOLIDAY地中海国际度假区等一批旅游综合体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快。目前,全市建成开业的国际品牌酒店11家,星级酒店156家,特色民居客栈103家,全市宾馆(饭店)、客栈等各类住宿设施床位数已达20多万。

注入旅游新内涵 改善民生新引擎

一项项基础设施的完善,为丽江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拓展了各民族之间交往空间,让丽江成为年游客流量超过5000万人次的超级“流量王”。
在旅游产业发展的带动下,丽江17.9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市水利设施、城乡电网结构、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县域义务教育实现均衡发展,全市各族群众民生福祉得到有力保障。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享受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红利,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五个认同”不断增强。

打造旅游新路线 增加供给新思路

随着各族群众旅游需求不断提升,从过去的观光、休闲,到挖掘文化的深度,刺激着各大旅游景点不断推出更为丰富多元的产品,以吸引更多游客的目光。为此,丽江通过加快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景区、景点、旅行社等联手打造更多品质化、特色化、定制化的旅游产品,满足现代游客对高质量旅游的需求,让各族游客在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价值理念的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中,正确认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漫步在古香古色的丽江古城,方国瑜故居里一幅用民族文字写的、当年敬献给毛主席的“我们永远跟着您走”的锦旗,感染着每一位来此的游客。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雪山书院、纳西象形文字绘画体验馆等分布在古城区不同街区的20余个文化院落由点及线、从线及面,展示着古城浓厚的文化氛围,成为一个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阵地。
这是丽江打造的以丽江古城各民族融合景区为核心,泸沽湖摩梭文化、老君山傈僳族文化为两翼的旅游线路体系的典型体现。各族游客在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线路上增进“五个认同”,在红色旅游文博线路等民族融合示范旅游线路和红色旅游精品新线路中,更深刻理解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因线路特色显著,丽江2条线路纳入云南省60条红色旅游线路、3条线路纳入云南省委党史学习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奋斗精神”学习体验活动示范线路。

● 丽江·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丽江实践

为推动旅游升级迭代,丽江成立旅游景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联盟,一体推进景区创建,全市10个主要景区景点创建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丽江玉龙雪山印象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不断探索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模式。
丽江还本着“优势互补、资源互补、客源互送、市场共赢、互惠互利、统筹发展”的原则,开展全面广泛的区域旅游合作。深化川滇黔十二州市区域旅游合作,推动昆明、楚雄、大理、丽江、迪庆五州(市)共建云南旅游精品圈,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旅游局、大理白族自治州旅发委共同打造滇西北黄金旅游线路,与德宏、西藏林芝、昌都、浙江丽水等地签署了旅游合作协议,实现全国最大组团联盟“云美·云南”落地丽江。通过不断完善区域交通网络,实现区域信息服务共享,加强区域客源互送,构建务实高效、互惠互利的区域旅游合作体系,打造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丽江正逐步成为中国“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门户与集散地,丽江、成都、重庆8小时黄金旅游圈的重要目的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更加广阔,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影响力进一步彰显。 

发展旅游新业态 满足游客新需求

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在旅游发展中也不例外。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勐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步入小康,综合国力日益增强,旅游成为国民的普遍需求,旅游消费观念日益成熟,游客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旅游产品,发展旅游新业态成为必然的趋势,让旅游产品更具亲和力,满足游客的新需求。
丽江以当地群众广泛深入参与、游客深度融入体验、东西部市场主体深化合作为切入点,积极打造新型旅游发展业态。
当阳光洒向藏在文笔山腰里若隐若现的星托邦自驾营地,远处的玉龙雪山云带束腰、雪峰皎洁,脚下的文笔海一汪碧绿,瞬间让人的心灵静了下来。在星托邦自驾营地里,几位来自河南的“新丽江人”沐浴着冬日暖阳,喝着咖啡,唱着歌剧,感受着独属这个城市的惬意。
除了这种新兴的业态,一些老牌旅游企业在进行着转型升级,发展着旅游新业态,并成为市场的新宠。丽江东巴谷景区便是其中之一。
“我们这里从开业至今人都很多,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有7000余人。主要是因为我们在坚持原生态的民族文化为引领的同时,因地制宜地把丽江独有的民族文化和自然景观优势与现代健康理念和技术相融合,实现旅游转型升级。

● 丽江·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丽江实践

先后实施了雪山峡谷演艺公园、‘雪山神话’演艺、‘木村’商贸文创区、东巴谷汽车旅游营地(国家五星级)、杜鹃园、科普研学基地、户外拓展营地等一大批立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服务的文旅项目,努力彰显丽江旅游的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特色,为打造‘舍不得的丽江、留得住的丽江’作出贡献。”东巴谷景区副总经理木占先骄傲地告诉记者。
除此之外,丽江还建设白沙纳西族活态文化展示区等“旅游+农业”新业态,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引入香港新华集团、正威集团、复星旅文集团等国内外知名文旅企业,建成地中海国家度假区等文旅新业态项目,推动丽江旅游升级迭代,不断满足现代游客需求,让游客、原住民在旅游构建的多元情境交流中进一步促进民族文化的融合,在民族文化共享、文化交融中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培育旅游新主体 打造文旅新高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旅游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

丽江在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中,注重培育新主体,推动民族地区旅游演艺、文化遗产旅游、医药资源、特色节庆展会等传统商业综合体转型升级,打造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的文体商旅综合体,进一步提升游客的参与度、满意度和舒适度,增加景区人气,为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搭台唱戏”,在文旅融合中提升文化的活力。
以丽江千古情景区为例。这里用IMAX3D的大片视觉播放被称为“丽江文化之魂”的大型歌舞《丽江千古情》,重现了“纳西创世纪”“泸沽女儿国”“马帮传奇”“古道今风”“玉龙第三国”等丽江流传千年的历史与传说,引领观众穿越雪山,在旷远原始的洪荒之域、在泸沽湖畔的摩梭花楼、在挟风裹雨的茶马古道、在曼舞欢歌的古道重镇、在浪漫凄情的玉龙第三国、在世外桃源般的香巴拉相约一场风花雪月的邂逅,感受着丽江的魅力。
景区有毗邻文笔海自然景观,与玉龙雪山遥相呼应,除了《丽江千古情》还包括茶马古街、那措海、雪山沙滩、民族村落、千古情广场、大型室内科技游乐综合体等多个主题区域,已经成为一个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的文体商旅综合体,也为文旅融合打造了新高度,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增添了新的活力。

打造旅游新基地 搭好团结新舞台

丽江是云南省唯一拥有3项世界遗产的市级城市,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东巴文化、毕摩文化、边屯文化、傈僳文化、摩梭风情等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为了不断拓展旅游的深度,推动丽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丽江市委、市政府持续推进“旅游强市”“文化立市”建设世界文化名市,不断加强对民族文化资源挖掘、整理、弘扬和保护,实施名人故居遗迹修复,打造民俗文化展示项目,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设立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基金,推进文化铸魂、实施文化赋能,把丽江的民族文化通过旅游展现给游客,传播给世界,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 丽江·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丽江实践

加强文旅行业从业人员培训,紧紧围绕各族人民共生共长共融、携手创造美好家园的历史佳话和现实故事,讲好丽江广为流传的纳西族《创世纪》、木府大门楹联、徐霞客在丽江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故事”,讲好“时代楷模”张桂梅的“优秀故事”,讲好红军长征过丽江的“红色故事”,讲好改革开放以来丽江大跨越、大发展的“时代故事”,让各族儿女切身感受丽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魅力,加深各民族对历史文化的认知与认同,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相亲相爱,团结互助。
丽江还注重依托优质的民族文化资源,先后拍摄了《一米阳光》《木府风云》等优秀影视作品,宣传丽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不断提升丽江旅游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以“三多节”“火把节”“阔时节”等民族节庆为载体,通过举办雪山音乐节、东巴文化艺术节等,将民族歌舞乐、民族服饰、民俗文化等相结合,通过“品文化”“享美食”“赏歌舞”“唱民歌”等多种旅游体验活动,让“文化的盛会”与“传统的节日”和“民俗风情”相融合,让各族同胞参与进来、融入进来,一起过节、一起体验、一起唱跳、共享喜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胜景。

丽江古城通过智慧赋能,助推监管效能新提升,为游客提供精细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旅游服务,提升游客服务新体验。利用3D、AR等技术,开发沉浸式体验产品,丰富文化展示形式,实现传统文化现代表达,增强游客体验感和吸引力,弘扬丽江古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提升文化魅力,让这个八百年的古城焕发新的生机。
除了文旅融合,丽江还着重发展农文旅融合,打造观光旅游的田园综合体。比如,拉市海高原湿地南侧的海南村,发展丽江雪桃集中连片区、建设田园观光带,以生态观光为主的乡村旅游业、以绿色无公害蔬菜为主的种植业、以生态养殖为主的畜牧业取得成效,朝着乡村振兴示范园(田园综合体)项目核心区的建设目标迈进,成为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基地。
不仅如此,丽江还依托古城区开南街道四季花开、白沙镇农耕文明和农旅融合建设8个农文旅融合示范点,建设非遗传习基地20余个,开发珐琅银器、东巴纸等非遗文创产品,打造“丽江伴手礼”。丽江古城智慧小镇案例入选2022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实践优秀案例,丽江市入列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社会发展节奏,为丽江旅游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十四五”画卷正徐徐铺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丽江将乘着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东风,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展现各民族共创中华文明的光辉历史、共建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共赴强国复兴的精神风貌中凝聚磅礴力量,将丽江创建成全国乃至世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舞台、心心相融的大热土、幸福生活的大家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基地,用智慧和汗水奋力书写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丽江答卷!

● 丽江·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丽江实践

是一条悠长的河

丽江

在丽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都是有迹可循的。木府,既是多元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现,也是丽江各族群众对中原文化认同的见证;永胜边屯文化博物馆娓娓讲述着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的历史;方国瑜故居里,一面锦旗五本书,让丽江各族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地流传下来;丽江古城西口的民族团结亭则向各族游客诠释着丽江各族群众一心一意跟党走的决心和意志……时光流转至今,在党的领导下,各族群众吃起了旅游饭,过上了好日子;大家在这里和睦相处,连外地人在丽江都当起了“村长”……从历史走到现在,丽江走出了一条承古烁今、继往开来的中华民族共同发展之路。

编者按

边屯文化是云南一大传统特色历史文化,而丽江永胜边屯文化则是其中集大成的代表。
位于永胜县程海湖畔的毛家湾,因毛氏宗祠而远近闻名。2011年12月26日,毛氏宗祠旁兴建的中国永胜·云南边屯文化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加上毛泽东祖先纪念园、毛泽东铜像广场、边屯文化研究院等,成为目前国内唯一一个展示边屯文化和毛氏渊源的国有专题博物馆,是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丽江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跟随馆长王建生的脚步,记者进入博物馆内依次参观了“边屯云南”“翰墨丹青话边屯”“北胜州与澜沧卫”等七个展厅,在一件件文物、图片的印证下,中华边屯、云南边屯和永胜边屯的来龙去脉以及波澜壮阔、沧桑厚重、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的边屯文化历史,被王建生如数家珍般地一一道来。

永胜边屯文化:
丽江历史文化的一张新名片

“边屯文化是一种以汉文化为核心、以戍守和屯垦为特色的边地文化。”王建生讲解道,各民族兄弟,特别是汉族同胞,当年的先祖不管是以军屯还是民屯、以商屯还是政屯的形式,大多都是从内地迁徙来到云南的,只不过他们迁来的时间或迟或早。而且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过“夷汉通婚”“军士入赘”等形式实现了融合,形成了如今云南汉族与少数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自然和谐、和睦相处”的良好传统。
在永胜的边屯历史文化中,毛氏文化最具代表性。
据韶山毛氏族谱、永胜毛氏族谱、碑文记载和有关专家考证,毛泽东的第20代先祖毛太华,因躲避元朝末年的战乱,于元末至正年间(1341-1368年)从江西吉州仙茶来到北胜州(今永胜县)。不久,毛太华应募加入了进军北胜州的平滇明军,在平定北胜州的过程中立下军功,升任百户长,娶当地夷女王氏为妻,并奉命率其所部屯驻于程海湖西南畔凤羽山下的毛家湾。
明朝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朝廷调云南中卫6500人到北胜州设置澜沧卫。毛太华又奉命率其所部与调入北胜州的云南中卫官兵一道参加了澜沧卫城(今永胜县城)的建设。在其所部承担的澜沧卫城建设项目竣工后,毛太华立下军功,受到嘉奖,被赐封为“武德将军”而“以军功官入楚省”,并于明朝建文二年(1400年),因被朝廷“简拔内迁”而携妻王氏、长子毛清一和四子毛清四“居湖南湘乡北门外绯紫桥”。

● 丽江·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丽江实践

十余年后,毛清一和毛清四兄弟又“卜居湘潭三十九都之七都七甲韶山冲”。500多年后,毛清一一支出了一代伟人毛泽东。毛太华的次子毛清二和三子毛清三因“继承军户”留居澜沧卫毛家湾而衍续至今。
“应该说,永胜的边屯史本身就是一部民族团结进步的发展史。”王建生说,边屯的军士、汉族移民与当地少数民族在文化生活、各种风俗等方面相互交融、相互影响。边屯文化见证了中华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交流、大融合、大发展的历史,见证了各民族共同保卫边疆、开发边疆、稳定边疆、维护祖国统一的历程,见证了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和睦相处、团结奋斗的传统。
“来这里参观之前,我对边屯文化一词还是难明就里。在馆长生动的讲解中,透过烟锁尘封的历史,我仿佛走进了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中,来到那当年苍凉蛮荒的红土地上,在旌旗猎猎的卫所堡垒里,会见了那些驻守边疆、传播文化、团结各族同胞的中原士兵和百姓。”游客王先生感慨之余,在留言簿上奋笔疾书,“让我们发扬历代先辈的边屯文化精神,学习当代兵团战士的英雄气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撸起袖子加油干!”
永胜县边屯文化博物馆自建成开馆以来,共接待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130余万人次,在“5·18国际博物馆日”“世界文化遗产日”和国家重要传统节日等,还组织举办一系列活动和专题讲座,开展对外交流。近年来,先后与丽江市博物院、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文管所等开展馆际交流,共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编辑出版边屯文化理论著作《边屯文选》系列丛书共四册以及《边屯文化简明知识读本》,开展了“中华民族一 家亲”系列文娱活动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
同时,永胜边屯文化博物馆充分利用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和博物馆品牌,到多所学校开展边屯文化进校园宣传活动,生动宣传了各民族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故事和现实情景。截至目前,受教育人群已超过5万人次。
“我是在程海边长大的人,对这里的历史文化有由衷的热爱,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见证。”王建生说。

毛氏宗祠 陶红/摄

● 丽江·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丽江实践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见证各民族共荣共生历程
——访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白沙壁画博物馆馆长

文物是民族文化的鲜活切片,博物馆是文化的“储存卡”和历史的“记录仪”,交织着过去,连接着现在和未来。坐标投向丽江,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白沙镇的白沙壁画博物馆作为历史上纳西族对多元文化兼收并蓄、多民族共荣共生的典型见证,被评为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丽江对外宣传和旅游中最精彩的历史文化景点之一。
近年来,白沙壁画博物馆以“博物馆+旅游”的路子,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文物中,深刻了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成为“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明证,并将这段历史在各族游客的交往交流交融中,播撒在人们的心田,汇聚起增强各族群众文化自信、增进“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力量。
记者专访了玉龙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白沙壁画博物馆馆长杨志坚,听他讲述白沙壁画博物馆里纳西人对多元文化兼收并蓄、多民族共荣共生的故事。

白沙壁画为什么能与敦煌莫高窟、北京法海寺、山西永乐宫的壁画并称为我国四大壁画?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杨志坚:丽江纳西族地区在地理上处于滇川藏交界地,白沙是纳西族进入丽江坝子最早的落脚点,是纳西文化的发源地,是唐宋时期丽江坝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是木氏土司的发祥地,也是丽江纳西文化的一个缩影。白沙壁画博物馆主要展示白沙明清古建筑群及其内的壁画。白沙明清建筑群中,大宝积宫、琉璃殿、大定阁内保存有大量明清壁画,共计45铺,总面积144.77平方米。

白沙壁画 马新焕/摄

早在1965年,白沙壁画琉璃殿与大宝积宫(白沙壁画)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2月,琉璃殿与大宝积宫被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沙壁画绘制时间跨越明初到清初的300年,先后有汉、藏、白、纳西等民族的画师参与创作绘制。它融合了汉、藏、纳西、白等民族的绘画风格,既有汉族绘画的传统技法、藏族绘画的重彩浓墨,又有白族绘画的线条细腻流畅,还有纳西族绘画的粗犷与浪漫的艺术风格。内容上体现了纳西族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兼容并蓄,是研究民族史、艺术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我国南方保存的早期壁画迄今为止最早可上溯至明代。而白沙壁画作为明代早期壁画,是我国南方早期壁画珍贵的实物证据之一,白沙壁画所具有的多元文化的特色,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兼具艺术、历史、文化等多重性质,使丽江壁画这一艺术珍品成为体现中国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随着丽江旅游业的发展,以往地理边界的限制进一步被打破,各民族日益频繁互动成为新常态,白沙壁画让游客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熏陶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史料支撑和历史鉴照。

白沙壁画博物馆是如何展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共荣共生的?

杨志坚:现存白沙壁画除了大定阁部分是清初重建、补绘的以外,其他是在明朝两百多年里,先后由各民族的众多画师陆续完成的,其中有江南人马肖仙、中原道士张氏、藏族画工古昌、纳西族画匠和氏东巴,以及大理白族杨氏画师。可以说,白沙壁画是中华各族人民传统友谊的结晶,多彩的民族创作技艺在这里交流互通,农耕和游牧文明从碰撞到交流互鉴。在漫长的时代里,多民族文化在这片土地共荣共生,所形成的多元文明成果被描绘在墙壁上,成为中华文明海洋中一朵绚烂的浪花。 
在元明时期,中原文化大规模进入丽江,汉、藏、白、纳西等民族杂居共处。各民族共同发展,兼容并蓄,使丽江成为一个多民族共生共荣的多元文化区。随着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兴盛,丽江因其独特的地缘成为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互通有无、友好交流的一个重要见证地,也是纳西、汉、藏、蒙古、白等民族文化共存共荣之地。

● 丽江·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丽江实践

白沙壁画集儒、释、道文化为一体,壁画风格兼收并蓄,汉式壁画和藏式壁画的表现手法集于一室,吸收了汉传佛教绘画中精细、洗练的笔法,融汇了道教及藏传佛教绘画中流畅绚丽的风格,又不乏纳西族东巴绘画中的粗犷,成为壁画艺术中的珍品。历经民族互通、冲突与交融,带着中华文明荟萃的沉淀,反映了多民族、多文明、多信仰和合共生的独特历史格局,是中华民族文化交流的果实,是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的象征,是研究民族史、艺术史和宗教史的珍贵材料。通过深入挖掘、整理、开发白沙壁画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可以推动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流和共享,进一步引导各族群众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来,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白沙壁画博物馆是如何践行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

杨志坚:自2012年至今,白沙壁画博物馆先后将“丽江白沙壁画精品图片展”“丽江金沙江岩画精品图片展”“大美丽江 纳西净土——纳西文化风情展”等展览带到广东、上海、广西、贵州及省内各大博物馆,共举办展览39场次。
2019年,“白沙壁画临摹精品展”成功申报为国家艺术基金项目。通过两年多的努力,项目将集中展示丽江明清壁画临摹的精品代表作55件,体现了“一带一路”与丝路文明的异彩,向全国讲述了白沙壁画多民族文化和谐发展的故事,成为宣传丽江、宣传玉龙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窗口。项目让博物馆的藏品都“活”起来,为各地群众带去一场文化盛宴,并在文化共享、文化交融中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不仅如此,近年来,博物馆以数字化保护为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记录保存的方式对白沙壁画进行保护,利用文创产品更好地宣传纳西文化和白沙壁画,提高了白沙壁画博物馆的知名度,让更多人能够“看懂”传统文化,在抽丝剥茧中体会多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过程,获得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幸福感。
作为大玉龙旅游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白沙壁画接待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参观人数逐年呈平稳增长趋势,近五年年均接待人数超10万人次。
今后,白沙壁画博物馆将继续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化文旅融合,扎实推进文物保护及活化利用工作,丰富旅游新业态,在文旅发展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断滋养着各族游客的心田。

在旅游促“三交”中彰显担当
——丽江古城博物院(木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

丽江市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的重镇,是我国西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和多种宗教传播的交汇点,也是纳西文化以及多元文化的荟萃之地。而丽江古城博物馆(木府)则成为承载纳西族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展现纳西族多元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的见证。

● 丽江·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丽江实践

木府位于丽江古城西南隅,历经元、明、清三代22世470年,是明朝丽江木氏土司府衙。“一座土司府,半部民族史”。讲解员何万平告诉记者,木府由丽江纳西、傈僳、白等各族群众仿紫禁城共同建造,充分展示出明代中原建筑的风采气质,又保留了唐宋中原建筑的古朴粗犷,其玉沟纵横、活水长流的布局,又见纳西传统文化之精髓。这既是多元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现,又是彼时丽江各族群众对中原文化认同的见证。
作为丽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地标性建筑,自1999年开馆以来,木府以自身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独具特色的建筑群,接待了一批又一批中外游客,弘扬了中华民族文化。
过往游客从木府仪门上“凤诏每来红日近,鹤书不到白云闲”的对联中,感受着木氏土司对中央王朝的忠诚和维护国家统一,以“忧国不忘驽马志,赤心千古壮山河”的心志来维护边疆安定的决心……
来自北京的游客李女士表示:“在边疆民族地区看见这样的建筑,我感受到边疆群众的强烈家国情怀。来这里旅游,我可以说是受到了一场精神的洗礼!”
何万平告诉记者,很多游客都表达过和李女士一样的感受,而这也是多年来木府多措并举挖掘民族文化,提升文化内涵的成效。在日常生活中,木府的110余名包括汉族、纳西族、白族等民族的员工中,四分之一的职工家庭是民族团结户,各民族亲如一家人。在工作中,60余位讲解员也会将木氏土司对国家的认同,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融入讲解词中,让木府成为集中宣传丽江文化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阵地,成为丽江文化旅游的一张名片,让游客在景点游览的过程中,感受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让木府成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阵地。
置身木府,记者仿佛进入时光隧道,丽江多民族文化互鉴融通,各民族共同创造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的历史画卷仿佛浮现在眼前。如今的木府,兼有民族文化搜集、整理、展示功能,成为丽江宣传民族文化,践行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窗口。特别是随着电视剧《木府风云》的热播,到木府参观游览的游客络绎不绝。

来自新疆的邓先生感慨地说:“新疆也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地方,但是我在丽江却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民族风情。尤其这里的各民族包容性很强,木府更是让我切实感受到中华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洽关系,让我体会到中华文化璀璨星空中有这么多耀眼的星。‘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木府给出了最好的回答。”
每年“三多节”期间,木府对丽江市民免费开放,每逢节假日各级部门也会在木府举办传统民俗活动,让丽江市民及游客在游览木府的同时可以深入地了解丽江发展历史和民族文化精髓,体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今后,木府将不断讲好丽江民族团结的好故事,在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彰显木府的担当和作为,积极展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丽江经验。

在中轴线上的万卷楼气势恢宏

● 丽江·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丽江实践

“叫我阿六叔就行啦……欢迎各位来到这里。”
在位于丽江古城区五一街文生巷7号的“恒裕公”民居博物馆,李君兴正热情地给游客介绍着这座他引以为豪的老宅子,说到激动时还手舞足蹈地表演起来。
青瓦屋顶、古香古色、四角重檐、优雅别致……“恒裕公”始建于1875年,是一座“四合五天井”格局的典型纳西民居院落,宅院在设计和建设上巧妙布局,使院落建筑与四个大小天井相互呼应,将纳西族居住、生活、经商、休闲等各项功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独特的纳西族庭院文化景观。在丽江经商的马帮和商号五大家族中,“恒裕公”是唯一还保留祖宅且有后人居住着的家族,这里历经140余年仍保持了当初的古朴与精美。
李君兴便是这座老宅现在的主人,李氏家族第13代传人,因为在家中排行老六,大家都亲切地叫他阿六叔。
何为“恒裕公”?
“这还得从丽江木氏说起。”即使问的人再多,李君兴依旧侃侃而谈,讲述着这座老宅的历史。
400多年前,有一位名叫李致的士人,受丽江纳西族木王府之邀 , 举家迁徙到丽江,成为这里的国学老师,并被任命为掌管整个木王府图书档案的总管理者。李致便是李君兴的先祖,从此,李家与纳西族世代通婚,成为丽江声名显赫的家族。
丽江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的重要城镇。到了清代 , 政府实施“ 改土归流” , 李氏家族决定转型,从教育世家向商业方向发展,创立“恒裕公”商号,积累家资,便建起了这座占地666平方米的精美宅院。

“我身上可是同时流淌着汉族和纳西族的血液。”李君兴对记者说道。
鎏金老门窗、雕梁、窗花……漫步在这座老宅里,每一件物品都在诉说着汉族、纳西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
“这座老宅还在默默诠释着李氏家族的家规家训。”李君兴指着天井中的铜钱图案介绍道,被嵌在宅院天井上的便是这个家族的家规家训——天井内的图案代表天圆地方,寓意着做人做事,一定要外圆内方;突出的“绊脚石”用来提醒家族的人面对金钱要取之有道,迷失在钱眼里一定会被金钱绊倒。
李君兴便是李氏家族精神的传承者。
1997年,丽江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古城内出现祖宅易手、庭院出租的热潮,部分原住民也把老宅出租、售卖,举家迁往新城生活。“我们家门口也来了很多买房、租房的外地商人,但是我们都始终坚持不卖!”李君兴说,老宅蕴含的文化价值比金钱更重要。
2010年,李君兴将老宅打造成为了民居博物馆,每天免费向公众开放。“为了维持生计,我和妻子卖过粑粑、米线。”回忆过往,李君兴红了眼眶。
2016年,在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遗迹修复、人文景观建设、民俗文化展示等项目在古城落地开花,“恒裕公”民居博物馆也在拨款资助和保护修缮中焕发生机,许多游客慕名而来。
在古城内开客栈的李老板便是这里的“铁粉”。“我昨天才带一批游客来这里参观,今天正好有空,也带着东北来的这位游客过来,听阿六叔讲述‘恒裕公’的历史和李氏家族的家训。”一有空,她就会带着游客来参观“恒裕公”民居博物馆,在她心中,这样充满文化底蕴的古建筑不多了。
“在‘恒裕公’这个饱含历史文化元素的老院落里,我更加体会到了丽江这个民族和睦相处、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城市魅力所在。”与李老板同来的东北游客激动地和记者分享着。
站在“恒裕公”民居博物馆门前,门上的“恒裕公”三个字令人沉思,它不仅见证着李氏家族的发展,还见证着丽江古城的历史变迁。通过用文化厚度稀释商业浓度,如今的丽江正以独特的方式为旅游景区、城市设施注入中华民族文化新内涵。

● 丽江·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丽江实践

将修身养德寄情山水园林中

“龙潭倒映十三峰,潜龙在天,飞龙在地;玉水纵横半里许,墨玉为体,苍玉为神。”在丽江黑龙潭公园内的得月楼上,郭沫若用三十字的楹联,道出了黑龙潭的独特魅力。
黑龙潭始建于乾隆二年(1737年),旧称“玉泉龙王庙”,经过多次扩建,成为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园林。《光绪丽江府志稿》载:“玉泉龙王庙,在府城北象山麓,依山面水,殿阁高耸,古树浓荫,寒潭漱玉,天然美景不假人工,诚邑之盛也。”
如今,黑龙潭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丽江古城的水源地,同时也是国家4A级景区。这里不仅风景秀丽,更是丽江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高度融合的景区,成为世界各地游客到丽江的打卡点,以及丽江市民休憩和游玩的人民公园。
丽江市民李祖兴时常来黑龙潭公园休闲散步。“黑龙潭公园对丽江人来说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想要了解丽江民族历史、文化和民俗,黑龙潭肯定是要先走一走的。”李祖兴说。
“黑龙潭公园人流量大、带动效应广,结合其原有风貌和潜在人文气质的特性,古城区将政德教育与景区、人民公园进行了有机结合。”古城区民族宗教局副局长赵丽娟介绍,在充分利用古城区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优势,认真汲取优秀民族文化的思想精华、道德精华的基础上,古城区打造了由“生态文明”“修身笃学”“崇德尚廉”“爱国主题”“敬业奉献”“民族团结”六个教育主题区构成的黑龙潭政德教育基地,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有力抓手。
从景区大门口的文明坊进入公园,没走几步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幅由蓝天碧水、满目翠绿与玉龙雪山构成的山水画卷,不少摄影师早已选好角度,架起相机,记录这和谐的自然风光。
“‘人与自然是兄弟’,在被纳西族先民誉为‘纳西族百科全书’的东巴经中早有阐述。”黑龙潭政德教育基地解说员和月仙一边举起手机拍摄一边说道,绿水青山间的黑龙潭公园便是丽江各族人民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体现。

在黑龙潭景区,古建筑群是多元文化交汇融合的具体展现。
龙神祠为黑龙潭主要建筑,含戏台、得月楼,分布在一组造型典雅、和谐而又变幻无穷的主轴线上。据介绍,过去每逢三月龙王庙会时,当地群众会在亭阁式古戏台唱戏娱乐。如今,这里也成为了各族群众齐聚一堂、载歌载舞的场所。
屹立于龙潭北畔的五凤楼为三叠八角飞檐楼阁,融汇了汉、藏、纳西等民族的建筑特点,是纳西族古代建筑中的佼佼者,从各角度看都可见五个飞角,就像五只振翅欲飞的凤凰。
丽江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融合的大家庭,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步形成对多元文化兼容并蓄,博取众长的文化心态。在黑龙潭公园,高4.8米,总长24.8米的浮雕墙清晰地展现了750多年来,丽江各族儿女共同熔铸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浮雕墙以‘家国情怀’为主题,通过元跨革囊、忠义木府、改土归流、抵御外辱、迎送红军、和平解放、民族心声、丽江实践、和平心愿等片断展现了丽江人民由家对国的一种认同和家国同构的挚爱情怀。”和月仙说,浮雕墙不仅展现了丽江各族儿女的爱国历程,更充分体现了“五个认同”。
“行走在黑龙潭公园,欣赏着美好景色的同时,也能让后代了解丽江人民忠勇爱国的历史传统,体会感念以家国为重的民族大义。”在浮雕墙前,丽江市民和大爷带着孙子驻足观看。

● 丽江·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丽江实践

欣赏着湖光山色,不知不觉便到达“崇德尚廉”教育主题区。此处主要以孝道文化长廊、廉政文化基地、法治长廊、四君圃等构成,分为孝、廉、法三个部分,引导广大游客、市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走进廉政广场,这个半封闭的休憩空间四周有着许多关于廉洁文化的名言警句和有趣的小故事,设置了廉洁主题的趣味游戏,分别是参与性较强的“拼图”游戏和可提供分组对抗的“飞行棋”游戏,广大游客在这里能以轻松有趣的形式学习廉洁文化。
虽临近中午,但该教育主题区却聚集了不少游客。“廉政驿站的‘嵌在地上的家训’景观小品等都是游客最为喜欢的。”和月仙介绍,互动性较强的趣味小品可将法治文化、廉政文化与公园环境美化、绿化、亮化紧密结合起来,让群众在休闲娱乐同时接受法治文化、廉政文化熏陶,起到法治、廉政宣传教育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今的黑龙潭公园,不仅是滋养丽江古城人民的水系源头,更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干部为政之德的思想“源泉”。

用一天邂逅丽江千年底蕴

“无比震撼,感觉身临其境”“演员们身着民族服装,讲述着他们的民族故事、民族文化,这是探索丽江历史、民族文化风情的新表达”“我们都深深地陶醉其中,真切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关于丽江,无数博主在旅行日记里推荐着它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厚重的人文历史,但众多各具特色的旅游演艺产品也让人难以忘怀。 
位于玉龙县城文笔山脚下、文笔海畔的丽江千古情景区便是无数游客必“打卡”之地。该景区由中国第一家演艺上市公司宋城演艺打造,以大型歌舞《丽江千古情》为核心内容,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现着丽江千年文化所蕴含的独特风情。

“《丽江千古情》是丽江文化的灵魂,凝聚丽江民俗符号与文化元素,宛若一首气贯长虹的民族史诗。”丽江千古情景区办公室主任木四珍介绍,演出包括《纳西创世纪》《泸沽女儿国》《马帮传奇》《古道今风》《玉龙第三国》《寻找香巴拉》等篇章,从旷远原始的洪荒之域、泸沽湖畔的摩梭花楼再到茶马古道、木府、玉龙第三国以及世外桃源般的香巴拉,观众可以在回顾丽江长达千年的历史与传说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自山东聊城莘县实验小学的孙老师到丽江旅游时,就专门前往景区观看了《丽江千古情》,在她的心中,最令人震撼的内容当数《马帮传奇》这一篇章。“马帮临行前,帮主妻子依依不舍,剪下长发与马鞭揉搓在一起。马帮们出发了,他们克服了茶马古道上的各种艰难险阻,谁料半路上帮主不慎跌入深渊而亡,看着捎回来的马鞭,妻子悲痛欲绝,肝肠寸断……演员的精湛演技深深折服了我们,令人垂泪不已。”孙老师在自己的旅行日记里和网友分享了自己的感受。
除了《丽江千古情》,景区还推出大型实景演出《丽江恋歌》、实景剧《大地震》,推出“木府招婿”“国潮快闪”“锅庄狂欢”“提线木偶”“流浪歌手驻唱”等精彩绝伦的外景互动演出,将云南民族特色舞蹈、国家大爱和民族大义传递给游客;通过茶马古道这一主线,景区将茶马古道沿线的纳西族与藏族、汉族等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元素进行收集、提炼并展现出来,让游客全方位感受到丽江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传统。
“景区还会开展各种各样的快闪活动,演员穿着不同的民族服装,邀请游客一起打跳,在景区逛一天,随处都能感受到丽江的民族文化。”木四珍表示,景区在打造项目的过程中,始终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目标,旨在向游客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 丽江·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丽江实践

2014年3月,丽江千古情景区正式营业,木四珍成为了第一批员工。与景区一路成长,她感触颇深。“在景区不断升级演出项目、提升服务质量过程中,员工们也提高了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识。特别是大多数员工都是周边村子的各族群众,大家不仅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还打开了与其他民族交流的心扉。”木四珍对记者说道。
与《丽江千古情》一样,丽江玉龙雪山印象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的主要经营项目《印象·丽江》,也给各族游客带来了“结得了美满姻缘,交得了知心朋友”的感受。
海拔3050米的玉龙雪山景区甘海子,是世界上最高的实景演出场地——《印象·丽江》的演出地。
《印象·丽江》是由导演张艺谋携手王潮歌、樊跃共同执导的原生态大型实景户外演出,2006年7月23日正式公演。参与《印象·丽江》演出的400多名少数民族演员大多数是周边的村民,均为非专业演员,但原生的动作、质朴的歌声却一次次带给游客心灵的震撼。
呈现一场令人震撼的演出并不容易。据介绍,考虑到演出团队地域不同、民族众多、风俗习惯不同等因素,公司对《印象·丽江》演员队伍实施了半军事化管理,经过培养、教育、锻炼,一批优秀演员骨干走上了基层管理岗位。同时结合实际,适时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各族群众在共同工作、学习、生活中增进了友谊、促进了团结。
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及全省、全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该公司还认真推动民族文化的创新和融合发展,将丽江各族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内涵通过多种形式传递给观众;同时解决周边村民就业问题,带动周边经济发展。
“观众热情的叫好声、激动的眼泪,就是对民族文化最高的认同与尊重。”“大家就像一家人,各民族兄弟姐妹一起学习交流,还能促进各族文化的交融发展。”“同台演出、互相学习,工作上相互帮助,生活上相互照应……我们过得很舒心。”在《印象·丽江》参演人员中,这样的感慨是常态。
在旅游业发展中,旅游演艺能够促进消费,也能展现特色文化魅力。丽江的众多旅游演艺作品也正是如此,深深扎根于丽江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中,并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主体。

在星托邦相遇

“神石上的村落,匠人荟萃的地方”,这是人们赋予玉龙县黄山镇鲁纳古村的美誉。这个背靠文笔山、面朝文笔海的古村落景色秀丽、民风淳朴,凭借独特的纳西族风情吸引着无数游客。
当户外营地、机车元素的“狂野”与自然生态、乡村风俗、非遗文化的“含蓄”相遇,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藏于鲁纳古村山野林地里的星托邦营地给出了答案。
刚进入营地,大门上“十二星座”的符号便令人瞩目,敲一敲由12星座符号和12个牛铃铛组成的“星座铃铛”,伴随着叮叮当当的响声进入星托邦营地,顶天立地的12根柱子映入眼帘,柱子上方立着的是十二星相,广场上还停放着公路房车、越野房车、马克车头等,无处不在的机车、星座文化,诠释着星托邦内涵所在——一个以娱乐休闲方式链接起来的机车营地和帐篷营地的综合体。
“背靠文笔山,对面是玉龙雪山,面前是文笔海,这里独特的地理位置,让聚集在这里的人能俯瞰丽江城,还可以仰望星空。”星托邦品宣负责人、代言人柯燕见到记者便热情地介绍起来,星托邦营地的名字来源于“一个乌托邦的梦想 ”,由知名户外人郑义发起建立,占地规模约200亩,由房车营、摩托车营、帐篷营、木屋营、山地咖啡空间、自然学堂等构成,是一个涵盖旅游休闲、互动体验和户外演艺主题市集的场所。

● 丽江·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丽江实践

在柯燕的带领下,记者行走在主题星座帐篷间,无不感受到营地的设计巧妙。据介绍,住客的帐篷区一共有13顶帐篷,12顶帐篷是以十二星座守护星命名,还有1顶是公区帐篷,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树林间,与自然融为一体。
“其实,星托邦营地是丽江文笔海星座传奇绿色文创生态旅游项目的子板块。”柯燕说,该项目是丽江市文旅“十四五”规划“四环多点”布局中生态、康养、自驾、休闲文旅新业态的引领性项目,被列为省级重点文旅新业态项目,自2019年开工建设以来,该项目逆势而上,先后完成山上学堂、半山帐篷营地咖啡馆、星托邦主题房车营地、星托邦主题星座帐篷营地等子板块的建设并投入运营。
承载着新兴的旅游发展观念,星托邦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前来打卡。
“在这里能够真正地静下心,大家谈天说地,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将内心对丽江最深层次的爱都表达出来。”来自河南的李大姐时隔多年再赴丽江旅游,便在熟人的带领下来到了星托邦,与同频共振的人分享着丽江不一样的美。
此外,作为新型旅游发展业态,星托邦发挥着自己的积极作用。在推进地区发展方面,星托邦坚持与营地所在地乡村友善相处、资源共享、文化互补、产业互促,带动丽江文笔片区文旅产业融合提升。据介绍,开营以来,星托邦积极通过组织村民外出考察学习等方式,帮助黄山镇各族群众提升旅游产业认知水平,为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贡献力量;同时,星托邦还长期坚持助学助教、提供就业岗位、建立绿色农产品采购机制等,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在野外发展方面,星托邦还与沿线自然和荒野和谐共生,通过房车旅行生活方式,构建共同体验与创造的营地场景,传播自然、生态、和平、大同的文化价值;产业发展方面,星托邦计划以丽江为首站,将沿大滇西、茶马古道、环喜马拉雅和“一带一路”沿线布局发展。

是一个奋斗的舞台

丽江

丽江,美丽、包容、大气。不管是如今生活工作在这里的外地人,还是土生土长的丽江本地人,都在这座城市里共同奋斗,创造着幸福生活。有的创业,有的寻梦……异乡变故乡,故乡更美丽。
居住在丽江的各族人民在共同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在交往交流交融、互爱互帮互助、共同团结奋斗中,形成了“丽美千秋、江汇百川,披星戴月、奋勇争先”的丽江精神。无论是“新丽江人”还是“老丽江人”,这里有着他们的梦想和热爱,更成为了他们共同奋斗的舞台。

编者按

● 丽江·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丽江实践

在生活和度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第一次走进复游城·丽江地中海国际度假区(以下简称“丽江复游城”)的人,总会感慨于这样的画面——伴随着微风,位于天然草甸上的营地帐篷里,咖啡香气弥漫开来;而草甸一旁,羊群在草坪上悠闲觅食,牧羊犬撒欢奔跑,纳西族村民则躺在草坪上享受阳光……
“在这里,可以观赏玉龙雪山,还可以充分领略森林的奇异和幽静。”在丽江复游城帐篷营地里喝着咖啡的游客王女士说道。
湖泊散落、古木丛生,丽江复游城南据白沙古镇、北依玉龙雪山,内部保留了草甸、溪流、树木等生态原貌,是一座被植被和湿地紧紧环绕的度假区。“我们一直致力于尊重和保护自然,在此基础上对丽江历史及未来进行再定义和重新塑造。”丽江复游城前期配套部总经理翟淑青介绍,丽江复游城项目落地之后,依旧对白沙古镇周边的牧民持开放态度,也致力于保护这里的一草一木。
在翟淑青的指引下,沿着碎石小路走去,一棵上百年古树映入眼帘。“这就是著名的‘阿美泽’,意思是母亲孕育的地方。在这里,游客可以在神树下祈福、举办定制婚礼……”翟淑青一边向记者展示树上悬挂着的“名牌”一边说,丽江复游城的每一棵古树都有自己的标识牌,正是自然环境和纳西民族风情的融合,才会吸引热衷亲近自然、探索文化的人来这里。

据介绍,丽江复游城是由复星旅游文化集团(以下简称“复星旅文”)直接开发并投资的,也是复星旅文“健康、快乐、富足”三大战略业务之一“快乐”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面对消费升级所带来的新需求打造的全新旅居度假目的地产品。
“要真正融入当地的自然和社会,要与这个城市和环境一起密切成长。”一直以来,复星旅文积极与当地政府探讨如何让丽江复游城与白沙古镇更好地“相处”。
白沙古镇曾经是丽江政治、经济、商贸和文化的中心,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组成部分之一,周边文化遗产密集,包括玉湖村、玉龙村、白沙壁画、茶马古道、三朵阁、福国寺、白沙细乐等。这里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商业开发,保留着原汁原味的纳西族风情文化,这正好与丽江复游城追求的亲近自然相契合。
翟淑青介绍,结合白沙古镇的资源优势,依托复星旅文全球化FOLIDAY生态圈资源,丽江复游城倾力打造了自然田园主题纳西庄园、文化艺术丰厚的麓美小镇、国内领先的教育研学营地、国际知名的Club Med丽江度假村、丽江Casa Cook度假村及有丰富产品线的度假屋等五大板块。
“这是一个超越传统意义的度假区,复游城更希望为人们在生活和度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创造一个度假、生活乃至工作相结合的第二居所。”翟淑青表示。
当初,当地老百姓都害怕外来企业会破坏世世代代守护的生态环境,也担心民族文化资源被无限制地利用。

丽江地中海国际度假区组织端午嘉年华活动

● 丽江·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丽江实践

为了消除村民的顾虑,翟淑青天天带领着职工走村串寨,向村民们宣传项目秉承保护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去开发旅游的理念,但是村民对于项目的落地还是抱着怀疑的态度。
情况终于因为一根“管道”迎来了转机。“我们正式入驻后,首先投资7000万元在整个白沙镇铺设了排污管网。”翟淑青说道,通过这一举措,村民体会到了企业对生态、环保的态度,也都纷纷改变了排斥的思想。
同时,企业还积极租赁村民土地用于乡村振兴建设、打造纳西庄园等,运营的度假村向周边村寨招聘员工,带动了就业;与丽江文化旅游学院共同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丽江文化旅游学院学生提供就业创业平台和就业岗位;带动周边村寨发展庭院经济,一起发展乡村旅游。
“现在老百姓看到我们不仅将生态保护好了,也使民族文化得到了保护传承,还带领大家逐步增收致富,都十分支持我们的工作。大家就像一家人,一起为古镇的发展贡献着力量。”翟淑青说,尊重自然和当地民族文化,丽江复游城始终将自身发展与当地发展紧密结合,用实际行动让白沙古镇乃至整个丽江的旅游资源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利用,为当地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老君山黎明景区“攀”出新高度

丽江老君山黎明景区以丹霞地貌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亿万年形成的峰丛峭壁,千姿百态,与谷中溪流、少数民族风情相映成趣。
近年来,景区内的飞拉达攀岩项目可谓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已成为网红打卡地和全球攀岩爱好者心中的攀岩圣地,各国的攀岩高手在这里发现了近500条攀岩线路。
网名为“奚奚溪溪”的网友体验过老君山的飞拉达攀岩项目后,在社交媒体上图文并茂地发表感受:“全程玩了一个多小时,真的超值,我觉得是丽江最好玩的户外活动!听说这条攀岩线路是意大利人来开发的,所以国内的知名度不太高,国外朋友知道的更多。”

丽江老君山地处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集原始森林、冰川遗迹、丹霞奇峰、高山湖泊、江河峡谷、高山草甸、珍稀动植物等自然资源以及多民族人文资源于一体。
近日,记者来到老君山黎明景区,景区运营部经理邓志丹介绍,“从2010年至2012年,景区连续举办了三届攀岩交流会,吸引了来自日本、法国、加拿大等全球各地的攀岩高手和国内玩家。他们来到这里一住就是一年半载。这几天有2位国内的玩家还在,要租住半年。同时,景区还与昆明的教育机构联合推出7天行程的夏令营活动,其中也有攀岩体验项目,每年有五六百名孩子前来,活动已经连续做了六年。”
黎明村纳西族村民姚志军在景区没有开发之前以务农为生,“干农活、采山货,供孩子读小学都很吃力”。参与景区的旅游开发后,景区请来法国教练教授攀岩技能,姚志军取得教练证,目前已经做了8年的老君山飞拉达攀岩教练,一身专业的户外运动行头,近三年平均月收入可以达到6000元左右。

老君山黎明景区 陶红/摄 

● 丽江·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丽江实践

姚志军说:“参与旅游业后,我们收入提高很多,还接触了大量游客,两个孩子都上了大学,儿子毕业后回来家乡工作,女儿去到了国外求学。”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我们这里都是以物换物,村民采集药材、山茅野菜等,外边的人拿大米、衣服来交换。” 姚志军忆苦思甜,“旅游开发后,黎明乡村旅游合作社于2012年成立,社员全部都是村民,主要是傈僳族、纳西族等。经过教育培训,在景区从事酒店、餐饮、电瓶车、景区讲解员等服务工作,月收入正常水平可以达到2800元至4000多元,村里年轻人对外交往多了, 收入水平、生活习惯等都有了质的变化。大家都知道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懂得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
多年来,姚志军接触过攀岩游客上万人,包括参加夏令营的孩子、随行的家长,还有其他攀岩爱好者,他们来自北京、山西、上海等全国各地及国外。他说:“通过与游客、导游的沟通、交流、分享,可以了解到外界更多的情况,也对自己土生土长的这片土地有了更多的自信和热爱,知道了她的珍贵之处。”
攀岩项目仅是老君山黎明景区旅游促“三交”的特色亮点之一。
自2009年实施旅游开发以来,老君山黎明景区进行道路交通优化提升,解决当地村民的饮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环境保护等问题,充分挖掘当地特色民族文化,建立文化展演中心,举办篝火晚会、文艺表演,展示、销售芦笙、四弦琴、纺织品等傈僳族手工艺品。特别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以来,打造民族文化特色博物馆、特色餐饮、文创产品,引导当地村民开办客栈、农家乐、手工作坊,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歌舞队,开办刺绣班,依托特色民族文化,每年组织举办阔时节、芦笙文化节、“碱泉节”等活动。打造的傈僳族火塘人家观光点,白天游客可以来走访,品尝进门酒、喝茶,听老者讲故事、年轻人唱歌,晚上还可以围坐在一起交流。
邓志丹说,民族文化是老君山旅游的灵魂所在,景区以民族文化为主题,通过“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社区”的模式增加游客的互动感、体验感,以文化交流带动旅游业发展,反过来又以旅游业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走进丽江古城的游客,往往被这里古香古色的纳西民居、多彩的民俗文化吸引。可细心的游客胡女士却发现,这个古老的小镇处处焕发着“智慧”的生机。
原来,在当前游客旅游体验需求日趋多元化、个性化、便捷化的大背景下,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把握“数字云南”建设机遇,全力打造丽江古城智慧小镇,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从“管理端”和“游客端”两个维度深入研究分析,构建了一套智慧化的管理体系,以管理的精细化助推服务的精致化,提升游客便捷度和体验感,在智慧旅游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丽江古城“智慧小镇”案例还入选全国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实践优秀案例,让智慧化的丽江古城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主体。
日前,记者走进丽江古城综合管理指挥中心,硕大的电子屏幕上显示着古城当前的游客人数等基本状况,工作人员紧张有序地处理着手头的工作。
“丽江古城遗产保护区面积7.279平方公里,有经营户5000余户,年游客流量1000万人次以上,2019年游客达1465万人次,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是我们永恒的追求。”丽江古城景区管理服务分公司接待员杨宁山告诉记者,“综合管理指挥中心是我们古城的‘智慧大脑’,在这里,指挥中心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实现景区智慧化管理,管理服务中心还集旅游咨询服务、投诉受理、退换货、质量检测、司法调解、旅游巡回法庭等服务窗口于一体,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旅游服务。”

智慧化赋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丽江古城智慧小镇

漫步在丽江古城,街道整洁、秩序井然,游客怡然自得地享受着这里美好的一切。而在这背后,是这个八百年古城智慧化赋能文化遗产旅游高质量发展,让这个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文体商旅综合体在推动各民族更加广泛深入地交往交流交融,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各族人民旅游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作用的结果。

● 丽江·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丽江实践

“我以前慕名来过丽江古城,还专门住了酒吧一条街后面的民宿,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晚上一两点钟还被酒吧的音乐吵得睡不着。这次来感觉完全不一样了,即使走在酒吧街里面,音量也是很低的,旅游的感受好了不少。”来自河南的葛先生感慨不已。
原来,除受理投诉、咨询等以外,丽江古城综合管理指挥中心形成了集指挥调度、智慧消防、智慧环保、人流疏导、酒吧声音监控、视频智能分析、经营户管理等于一体的智慧管理体系,实现统一调度、科学管理,全力保障景区安全、有序。
不仅如此,在古城的大街小巷、河道桥梁、保护院落、餐饮户厨房等,近4000个点位的摄像探头24小时“值守”,这些摄像探头对各街巷人流、餐厅后厨食品加工过程等进行实时监控,成为保障游客人身安全、“舌尖上的安全”以及保护古城河道、传统民居的“守护者”,让游客在旅游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更强烈,从而增进“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从丽江古城大水车处进入,广场上一个智能急救站引起了记者的好奇。
杨宁山说,在这里,游客只需扫上面的二维码或者刷身份证,就可以领取小伤口包扎、轮椅、自动体外除颤仪等急救设备。而一旦有游客取了自动体外除颤仪,在附近进行过培训的景区管理部的工作人员会立即赶到进行急救,同时急救站会自动报警并拨打120急救电话,第一时间对出现急症的游客进行抢救。这样的急救站在古城大水车处和四方街两个人流集中的地方都有设置。
不仅如此,在智慧服务方面,刷脸入住、刷脸购物、智慧停车等在这里已经成为现实,景区实现WiFi全覆盖,古城综合管理服务中心设立旅游咨询中心、司法调解中心、旅游巡回法庭、综合指挥中心、诚信体系建设、质检中心、投诉中心和退货中心,构建旅游监管“1+5+N+1”体系,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务,实现统一调度、科学管理,助推丽江古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上台阶,让游客“吃”更放心、“住”更安心、“行”更省心、“游”更舒心、“购”更称心、“娱”更开心。

为保护丽江古城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运用科技手段对遗产要素进行科学监测和保护。通过对古建筑院落的信息采集,实现建筑物三维、二维信息集成,为遗产保护、监测和维修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建成智慧消防管理系统,以整合“人防”和“技防”为手段,通过前端感知设备,实现对古城消防栓压力、电线温度、电流、漏电、消防力量配备等情况的实时监测,形成了隐患可见、火情可控的立体化全域感知防控体系,力保“早发现、早处置、降损失、保平安”。
八百年古城也需要新表达。丽江古城利用3D、AR等技术,开发沉浸式体验产品,丰富文化展示形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表达,增强游客体验感和吸引力,弘扬丽江古城民族文化、红色文化,提升文化魅力。深化5G应用,成功运用5G无人扫地车、无人巡逻车、无人驾驶观光车让现代科技和历史古城深度融合,相互赋能。
“在智慧小镇建设过程中,我们不断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赋能八百年历史古城转型升级,不断优化旅游服务质量,为景区带来更多的人流量,把丽江古城变成一个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更加广阔的大舞台,让其成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新主体,不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丽江古城管理局有关工作人员如是说。

记者手记>>

● 丽江·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丽江实践

——探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方国瑜故居

近日,记者走访了方国瑜故居,丽江蓝天白云下的故居格外耀眼,纳西建筑风格和传统徽式建筑风格相结合,别有一番韵味。在整个参观中,初步了解了方国瑜好学的一生和所写的著作,一步步探寻着连接丽江古城历史与现实的爱国主义精神纽带。
瑶族解说员赵付英告诉记者,方国瑜,纳西族,1903年出生于丽江。在半个世纪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同时,他以爱国学者的情怀和民族责任感参与国家事务,维护了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集民族、语言、历史、教育、方志、文献六大家于一身的著名爱国学者。他的学术成为丽江古城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今的方国瑜故居于2007年5月13日开馆,陈列着方国瑜旧日照片、档案文物等实物。
采访期间,一面用6个民族的文字写着“我们永远跟着您走”的锦旗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原来,那是1951年方国瑜受邀参加国庆观礼,向毛主席敬献锦旗的复制品,代表丽江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这种爱国精神一直流传至今,转化为丽江各族群众身在边疆、心向中央的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方国瑜先生虽患有眼疾,一生却著述17部专著、论文116篇,共2000多万字。他的主要著作有《云南史料目录概说》《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彝族史稿》《论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纳西象形文字谱》等,让他成为云南地方史、西南民族史、西南边疆历史地理诸方面的拓荒者和奠基人,在中国民族学、中国西南边疆史地、云南史料目录、东巴文化等方面都作出了杰出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方国瑜先生历时四十余年创作的《云南史料目录概说》一书,1984年1月由中华书局出版。书中依据大量的文献和文物资料反复论证秦汉以来云南就是中国整体的一部分,是中国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其历史发展与全国形势息息相关,而这也让记者找到了当地各族群众之所以会向毛主席敬献那面锦旗的答案。
李女士来自西安,她感慨地说:“我是一名中学教师,参观了方国瑜故居,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因为爱国主义精神在方国瑜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回去以后我会将此转化为工作的动力,贯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培养出更多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
古城区民族宗教局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今后,我们将继续充分利用故居内资源,积极发挥社会宣传教育功能,把讲解的过程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树立和谐丽江、文化丽江、团结丽江的形象而不懈努力。”
自开馆以来,方国瑜故居共接待60余万各地游客、各族干部职工,被列为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丽江市古城区革命遗址、丽江市古城区政德教育基地、九三学社全国传统教育基地、丽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面锦旗五部书 爱国精神永流传

● 丽江·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丽江实践

旅游新业态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新IP

后疫情时代,旅游业态的创新成了各个旅游景区积极探索的领地。逃离城市喧嚣在户外露营成为单位团建、亲子旅行追捧的“慢生活”。近年来,丽江东巴谷紧跟潮流,开拓创新,以原本的民族文化展示为依托,打造汽车旅游营地、研学等新的业态模式,吸引了丽江及全国各地的游客,让东巴谷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舞台,成为丽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新IP。

发展旅游新业态

近日,记者来到东巴谷汽车营地时,皑皑雪山脚下,绿草茵茵,当地的一家公司正在搞团建活动,三十多人围成一个圈正在快乐地打跳,欢声笑语在山谷间回荡。
“丽江东巴谷汽车旅游营地是我省首家五星级汽车自驾运动营地。2020年,东巴谷汽车旅游营地以‘边完善边运营’的形式开门迎客。”东巴谷副总经理木占先告诉记者,“现在我们汽车旅游营地很火,2022年七八月份,有一个从香港来的20余人的自驾团队,他们从多角度、深层次感受着丽江各民族原生态文化、建筑、习俗、娱乐及艺术生活,在我们这里待了20多天呢。”

在高原芳香植物园里,来自丽江的张女士带着孩子正在认识植物园里的植物。“我喜欢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这里植物是上过太空的,孩子非常感兴趣。随后我们还能在茶马古道上徒步,锻炼身体的同时让孩子感受这里的文化气息。之后吃民族美食、学写东巴文字,心情特别放松,我们一有时间就会来这里。”张女士开心地说。
木占先说,张女士所说的植物园是景区结合丽江优质自然资源,积极推进高原芳香植物园建设的成果。目前,景区正与相关科研院所合作,依托公司2020年5月选送随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一起飞天的高山花卉物种,开发建设“丽江东巴谷高原芳香植物园”,使“科研+旅游”的业态延伸发展,让景区成为“生动课堂”。在景区内的茶马古道旧址上漫步,感受着藏族、汉族、纳西族等各族人民唇齿相依、不可分离的亲密关系,对“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进一步激发各族群众的民族自豪感,巩固了边疆各民族的团结,坚定了维护祖国统一的决心。
木占先介绍,2003年公司东巴谷景区在策划、建设之初,就确立了“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宗旨,以民族文化提升特色旅游,以特色旅游促进民族文化传播。通过旅游全要素的植入,实现旅游转型升级,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理念,打造了一个民族团结进步的全新民族文化IP。着力向着把景区打造成特色鲜明、易于复制的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景区样板的目标努力。
截至目前,作为“云南省高职高专院校省级示范实习实训教学基地”,景区累计接纳各大中专院校实训实习生5万余名,累计接待10余万大中小学生到景区进行传统民族文化参观研学,有效地促进了民族文化产品经营发展和青少年发展的有机结合。
“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让游客和孩子们共同感受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从景区开始经营到现在,人都很多。”说起这点,木占先非常骄傲。
不仅如此,东巴谷还尝试了“营地+活动”“营地+丽江美食”、营地帐篷下午茶、“营地+茶马古道文化+108公里野外徒步”等新产品。还以营地为圆心,加强和东巴谷景区内户外探险中心、高品质酒店等业态的互动,以营地“活起来”,带动不同业态板块“活起来”。

丽江东巴谷:

丽江东巴谷  配图

● 丽江·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丽江实践

东巴谷景区虽然有了新业态,可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依然还是这里的亮点。
走进东巴谷民族村的彝族他留人家,男主人兰新平正在吹葫芦笙,纳西族东巴何国军的儿子正在他家串门。17年前,他和妻子因在这里工作相识,按照他留人的习俗“过七关”后成为夫妻。如今,他们有两个孩子,一儿一女。
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
在民族村的“傈僳山寨”“普米金窝”和“摩梭风情”几个民族院落中居住的人家也都像他们一样,是真正的一家人,景区就是他们的家。几个院落像珍珠一样串连起来,使游客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集中欣赏、见识“活着的”丽江民族原生态文化,感受着民族文化的根和魂。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环境,让各民族共同生活在一起;又在旅游过程中让游客感知到丰富的民族文化,让来自天南海北的各族儿女增进相互间的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我们公司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大家相处融洽。公司130余名员工有三分之二的员工都是从开业干到现在。我和老公也是在这里认识结婚的。”办公室的纳西族员工王芳开心地说。
自2005年正式开业至今,东巴谷景区已累计接待1600余万人次,是丽江特色文化和非遗文化传承展示的重要窗口,人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接待7800余人次。
记者离开时,从丽江市区通往东巴谷景区的轻轨正在修建中,木占先说:“今后交通越来越方便,人流量可能就更大了,随着‘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深入实施,我们东巴谷成为展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果的重要平台的成效也越来越显著。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强对民族特色文化的挖掘,在经济社会发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之间、在凝聚文化共性与保留文化特质之间实现平衡,发挥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纽带作用,紧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立足本职,积极响应号召,向着争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领者’,争做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践行者’,争做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示范者’,争做旅游业助力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带动者’的目标不断努力前进。”

不忘原味民族风

当站在观景平台上看到泸沽湖的第一眼,所有的舟车劳顿都会因其人间仙境一般的惊艳景致而烟消云散。
阳光灿烂、空气清新,在青山的环抱中,泸沽湖透明宁静、美轮美奂,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构成一幅充满诗意的自然山水画卷,人在画中,如置身蓬莱仙境,可忘却人间烦恼。

多民族共生共享的乐园

泸沽湖:

团结互助其乐融融

“白云悠悠水涟涟,舟儿轻轻竞相随,绿荫深处蝶双现……”丽江泸沽湖景区游客中心副经理杨晓霞有感而发,指着湖对岸的山峰说,“那里就是格姆女神山,在摩梭神话传说中,此山是格姆女神的化身。转山节的时候,摩梭人都要上山祭祀女神。”
位于宁蒗县的泸沽湖景区,因摩梭母系文化、摩梭风情女儿国、母系大家庭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习俗成为人类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也成为民族历史文化的一大奇观。
“历史上泸沽湖就是多民族和谐共居的地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民族相互通婚的情况越来越多,各民族间有了亲戚关系,省外的人来安家落户的也并不少见。到了节日,各村落举办篝火晚会,大家一道跳起锅庄舞。”杨晓霞和她的两个同事向记者介绍。

● 丽江·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丽江实践

聊起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话题,杨晓霞、娜金、邓晓娟三人的家庭和经历本身就是几个生动的故事。
杨晓霞是彝族,在宁蒗县长大,参加工作后在丽江教书。她父亲原来在泸沽湖工作,对这片土地有深厚的感情,就希望她也能为这里作点贡献。“我非常记得,那是2004年8月28日下午2点半,我‘被迫’来到了泸沽湖。但是两年之后,我深深地爱上了这里——爱上了这里的山水,爱上了这里的风土人情,爱上了本职工作。”她说,她和公司里的二三十个摩梭人小伙伴都相处得很融洽,学会了说摩梭语,还取了个摩梭名字叫独支卓玛,她在做窗口服务工作的过程中认识了很多游客。
同为彝族的娜金说,家中有四个兄弟姐妹,自己排行第三,丈夫是普米族,二姐的丈夫是汉族,大姐的丈夫是纳西族,弟弟的妻子是白族。家里最多的时候养了五六十头高原黄牛,一家人团结互助、其乐融融。
汉族姑娘邓晓娟的老家在华坪县,来泸沽湖景区工作已经三年了。她说,大学毕业之后在昆明工作过一段时间,一直想来泸沽湖旅游。有一次偶然看到游客在网上发的到泸沽湖旅游的照片和评价,再次被当地风情所吸引,就想到直接来泸沽湖工作。之后正好看到网上有泸沽湖景区招聘工作人员的启事,她就来了。“刚来的时候,我在饮食、语言等很多方面都不太适应。同事们发现了这个问题,就热情地帮助我,讲话也用一半方言一半普通话的方式,慢慢地我就能听懂了,大家相处也越来越融洽。” 邓晓娟说,“三年来,我在这里学习到很多东西,越来越喜欢,融入到了这里的民族文化当中,学会了彝语、摩梭语,希望能一直在这里工作生活下去。”

建立起民族文化自信

在泸沽湖畔的洛水村,格则多吉在家中建立了摩梭文化展示中心,他家也是市、县两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户。摩梭人传统风格的院落,木质的房屋、木质的家具,神秘的祖母屋,加上摩梭文化的讲述,让这里成为泸沽湖的必游景点之一。

共治共建共享美丽湖泊

“爬花楼就是从这里上去,我年轻的时候爱打猎,身体好,三五秒钟就可以爬上去。”格则多吉指着家中一面木质的屋墙,开始了对摩梭文化的讲解。
格则多吉介绍,这个摩梭文化展示中心五六年前开始接待游客,每年来参观的游客有好几万人,以团队为主,有来自欧美的旅行团,还有来自国内、省内的游客。他们在这里喝杯茶,了解摩梭人的风俗习惯,问得最多的就是走婚风俗。其实走婚是件很严肃的事情,需要建立在男女双方长期的感情基础之上。交流得多了,游客才能够更多地了解、理解摩梭人的风俗,对民族文化多一些尊重。
“我们对来到泸沽湖的客人都欢迎,大家都要来来往往的,一起挣钱奔小康。”格则多吉说,他的媳妇是普米族,有两个孩子,岳母是汉族,家中从来不闹矛盾。感谢党的民族团结政策,感谢旅游业的发展,让他可以在家里接待游客,宣讲民族团结。通过交往交流,村里的很多年轻人对外边世界的了解多了,对优秀文化传统也开始注重起来,建立起文化自信,重视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往外跑的也少了。

泸沽湖位于滇川交界处,周边居住有汉、彝、纳西、普米、傈僳等11个民族。景区入口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长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林的建设,体现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主题。
自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以来,泸沽湖景区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突出“共治共建共享美丽湖泊”的创建思路,做到创建工作与景区保护开发深度融合,努力把泸沽湖建成多民族共生共享的乐园、文旅融合发展的胜景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泸沽湖景区会举办转山节,组织骑马、摔跤、歌舞等比赛,当地各族群众和游客一起转山、转湖、转风情,景区的民宿最多的时候一天可以接待一万多人。

● 丽江·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丽江实践

从杭州来旅游的乔女士,在泸沽湖边的饭店听到追忆青春的故事,在酒吧一边听歌一边聊着一路的风景,在沙滩和家人一起看夕阳,直到太阳完全落山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她说,“旅途中总会碰到有趣的人和有趣的事,我会怀念这些美景和人们。”
景区周边,永宁镇的高原红米,温泉村瓦拉别村委会阿七独支玛摩梭传统手工纺织厂生产的具有浓郁少数民族风情的披肩、围巾、腰带等,都颇受游客的喜爱。
“我们就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泸沽湖的一草一木。”杨晓霞说,景区滇川两地的管理局每年会召开共管共治联席会,商讨如何加强对母亲湖环境的保护,确保泸沽湖旅游可持续发展、安全发展。

石鼓红色文化旅游提振精气神

位于玉龙县石鼓镇的“长江第一湾”,金沙江水从高山深谷中滚滚穿行而来,在此急转流向东北,形成一个“V”字形的大转弯,之后流向华夏腹地,孕育出举世闻名的长江文化。大自然的杰作,令人叹为观止。
石鼓地处茶马古道要冲,是历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据传,历史上诸葛亮“五月渡泸”,忽必烈“革囊渡江”,便是经此地渡过金沙江。而近代以来让石鼓为人们所称颂的,便是红军长征过程中,第二、第六军团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从石鼓抢渡金沙江的故事。
“当时,红军就是从那里的第一个渡口,以及往上共73公里内的五个渡口,渡过金沙江,进入了江对岸的中甸。”指着江边正在建设中的滇中引水工程取水口,石鼓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副馆长张学文将一段历史娓娓道来。
1936年4月23日,由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王震等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第六军团,到达鹤庆县城并召开干部会议,确定兵分两路进丽江,于石鼓合兵抢渡金沙江等战略部署。24日,贺龙、任弼时率领的第二军团进入丽江,数百名丽江古城民众自发组织起来,手持“欢迎义军”的彩旗,在城南十里的东元桥迎接红军。25日晚,紧张的渡江行动开始。为了帮助红军顺利渡江,当地民众自发组织,打捞沉船、赶制木筏,在四天时间里不分昼夜,轮流摆渡。靠28名船工,7只木船和几十只木筏,一万八千余名红军将士在石鼓木瓜寨(大同)、木取独(新华)、格子、士可、巨甸(余化达)一线顺利渡江北上。至此,红二、六军团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堵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的胜利,顺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主张,在丽江的革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我的讲解是有感情的,我的爷爷曾经帮助过红军。”张学文说,听老人回忆,当时整个石鼓镇都是红军,多数讲湖南话、湖北话、江西话,老乡们又是以纳西族、藏族为主,虽然语言交流不畅,但还是克服困难完成了艰巨的渡江任务,写就了一段军民团结的佳话。

● 丽江·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丽江实践

如今,来到石鼓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的游客,可以看到红军长征过云南,在丽江石鼓一带抢渡金沙江的相片、历史文物和史实资料,品读萧克将军题写的“青峰壁立水云间,南下金沙直北还;神兵天降曾飞渡,万里长江第一湾”七绝诗,仰望《金沙水暖》红军渡江纪念雕塑上红军战士与老船工双手紧握的画面,还可以看到“红军长征展厅”“红二方面军长征展厅”“红军长征过丽江展厅”“抢渡金沙江实景展厅”等展出。游客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参观VR全景线上展馆,身临其境地感受红军长征的漫漫足迹。
“在这里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革命历史,深刻体会到金沙水拍云崖暖的感受,红色路线让我从中读懂革命先辈们的艰辛,也更加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怀。”游客江先生说。
目前,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景区被列入全国一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第四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央纪委驻文化部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等,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国防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廉政文化教育、群众路线教育等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阵地作用。
张学文介绍,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自2008年开馆以来,至2022年共接待游客160多万人次,对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三年来,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还先后到大理弥渡县博物馆、巍山南诏博物馆、丽江永胜边屯文化博物馆、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博物馆举办红军长征过丽江图片展,通过展览及讲座的形式到玉龙县多所中小学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各族干部群众和青少年的爱国情感。
“红色文化在丽江旅游中发挥着基石的作用。”张学文说,“石鼓的一鼓一桥一碑一廊一亭,即石鼓、铁虹桥、红军长征渡江纪念碑、红军长廊、红军亭等景点是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如果没有旅游业,我将仍然是农民,也没有机会为这么多游客讲解革命历史,我也是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受益人。”

《金沙水暖》红军渡江纪念雕塑 陶红/摄

● 丽江·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丽江实践

我在文林当村长

刚走进丽江市古城区大研街道义尚社区文林村,始建于1764年的“花雨东林”石坊门便映入眼帘。漫步于村中宽阔的石板路上,环视着一栋栋“三坊一照壁”布局的青瓦白墙院落,村中花草树木环绕、溪水潺潺,仿佛走进一幅秀美宜人的美丽乡村画卷中,令人陶醉不已。
来自黑龙江的民宿老板刘志强是第一批入驻文林村“新丽江人”。10多个年头过去了,在文林村经营的民宿、客栈也发展到了4家。
“我想把自己的几棵景观树移个位置,看看村里哪个位置合适,给村子美化一下环境。”记者见到刘志强时,他刚从栽树的地方赶过来。
刘志强是和文林村一起成长的,在他的脑海里依旧会浮现出文林村曾经泥泞的道路、脏乱差的环境。但文林村各族群众的热情淳朴、求发展的干劲儿,让他一直留了下来。“我才到文林村,就看到它的发展潜力。因为在这里,不分外来的还是当地的,大家都是一家人,团结才能凝聚起强大的力量。”刘志强说道。

在文林村,刘志强也不仅仅是一名民宿老板,他对村集体事务十分上心,哪家有事都冲在前,竭尽全力帮助;他还召集其他商户一起,共同参与文林村的管理,前年,刘志强还被文林村党支部评选为“荣誉村长”。
花筑奢客栈的经营者郑旭光是文林村的荣誉村民,作为第一批到文林村投资的客栈经营户,他积极为村子发展建言献策,初步打造出高端民宿发展模式,成为了文林村对外招商的名片。
文林村共有334户982人,其中的172户418人是全国各地到文林村投资、工作、生活的“新丽江人”,他们与村内汉、纳西、白、藏、普米、傈僳等10余个民族的群众共同生产生活,携手将文林村打造成为了一个民族大家庭。
在文林村,随处可见民居大门外悬挂的“党员示范户”“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户”“家风家训示范户”“荣誉村民”“诚信经营示范户”等标牌,除了刘志强、郑旭光外,彩云归、雪山遐想等客栈的120余名业主也先后成为村里的荣誉村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户。
为什么会有占全村总人口近一半的“新丽江人”选择文林村? 如何让当地村民与外来经营户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成为朋友?文林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小组长和跃文向记者道出了其中缘由。
历史上,文林村就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崇文重教的氛围非常浓厚,村名“文林”,有“文仕如林”“文化茂林”之意。文林村还素有“乐舞之乡”的美誉,有纳西古乐、白沙细乐、热美蹉、勒巴舞四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点,是丽江一个文化内涵深厚的村落。
曾经的文林村靠种菜为生,人均耕地不足半亩、产业发展单一,即使村民起早贪黑地忙碌,生活还是十分困难,人居环境脏乱差,当时的民间甚至流传“嫁女不嫁文林村”的说法。

● 丽江·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丽江实践

“为了走出困境,文林村把握丽江旅游大发展机遇,紧紧抓住各项利好政策,党员带头、村民自发参与,对村内公共设施全面修缮,居住环境好起来了。”和跃文介绍,依托大研古城核心景区的辐射带动,文林村选定庭院经济为优势产业,乘势而上号召村民以庭院外租的方式增加收入,打造一批特色主题民居客栈。
截至目前,文林村已经引进了119家客栈、41家餐饮店和54家商铺,2019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万元,比2010年增长15倍,2021年村集体收入160万元,文林村实现了集体经济由弱到强、人居环境由差到美、游客流量由少到多的华丽蜕变,成为了宜居、宜业、宜游的丽江古城后花园,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
“我们注重提升外来经营户归属感和荣誉感。”和跃文表示,每年文林村都会开展相应的评比活动,特别是“荣誉村民”,授予那些热心集体事业、团结村民的经营户和为村子建设发展作出贡献的经营户,是“含金量”很高的一份荣誉。
“要办好任何一件事,团结奋斗最重要。”和跃文表示,文林村因旅游兴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少不了“新丽江人”的推动作用。
和跃文介绍,在村组的发展过程中,文林村注重引导各族群众树立主人翁意识,定期组织经营户和村民召开互动会,沟通村组发展建设问题,同时积极开展消防安全巡查、环境卫生整治等志愿服务活动,明确居民、经营户都是文林村的守护者和建设者。

此外,考虑到村里民族众多且“新丽江人”较多,文林村还将“称呼上互相敬重,风俗上互相尊重,婚姻上提倡自由”等写进村规民约,随着旅游业不断发展,来自各地各民族的“新丽江人”到文林村投资、工作、生活,文林村的多民族家庭从10年前的30多户发展到现在的100多户。
为让经营户、居民户子女就近就便入学,文林村还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开办“文林实验学校”;为维持良好的秩序,村党支部与全村商户签订《诚信经营协议》,定期进行走访、评议等,鼓励经营户争先创优;依托火把节、三多节等民族特色节日,组织开展民族文艺展演、篝火打跳、饮食文化展、长街宴等活动,让村民、商户和游客在节日的氛围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正是文林村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包容开放的生活环境让‘新丽江人’愿意来、留得下、能发展。”和跃文表示,是旅游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让各民族群众都能在文林村安居乐业,共尝和谐幸福硕果。

● 丽江·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丽江实践

是一个和谐的家

在通过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丽江从注入新内涵、打造新路线、培育新主体、发展新业态、用好新基地五个“新”的工作上发力,让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更具亲和力、更具感染力、更具互动力、更具发展力、更具影响力,充分展现了云南通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特色和亮点。

编者按

丽江

非遗“活”了 旅游“火”了

对于丽江市古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古城区非遗中心)研究员张桂华来说,近期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丽江民族广场舞(剪辑版)》录制完成了。
广场舞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是据古城区非遗中心的调查,目前民族类广场舞较为稀缺,常见的也仅是单一的民族舞种。基于此,古城区非遗中心于去年开始了《丽江民族广场舞》的构思、编排、配乐创作等。
“这只是一个11分钟的小样,正片有55分钟,包含了纳西族、傣族、藏族等多个民族的音乐、舞蹈元素,每个动作都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且简单易学。”张桂华说,相信《丽江民族广场舞》正式推广后,将进一步成为推动全民健身,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
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载体,切实有效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古城区非遗中心的使命和担当。

自古以来,古城区是纳西、汉、藏、白等民族文化交流、经济交往的重要枢纽,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镇及军事战略要地,多元的民族民间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异彩纷呈。
2008年,古城区非遗中心成立,专门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自成立以来,古城区非遗中心积极用节庆展演向内深挖民族文化,用交流活动向外传播非遗文化,以非遗传承人为核心、以各民族文化为纽带,持续把非遗文化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乡村振兴、旅游发展等深度融合,充分发挥非遗的文化属性和经济属性。
据古城区非遗中心主任李广介绍,为充分摸清全区非遗家底,古城区非遗中心坚持深入开展以纳西族、白族、傈僳族等古城区少数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非遗田野考察和普查调研工作;搜集、记录、编目、归档非遗遗存;收集保存各种与非遗相关的图片、音像和实物资料;确立重点保护对象和保护目标,基本建立了国家、省、市、区四级非遗保护名录系统,逐渐完善了非遗资料数据档案库。

热美文化艺术节

● 丽江·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丽江实践

目前,古城区共有非遗传承人166人,其中国家级2人、省级18人、市级51人、区级95人;非遗项目283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14项、市级23项、区级242项,成为云南省拥有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最多的区县之一。
“非遗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对各族游客具有极大吸引力,这不仅有利于非遗文化的传播,还能通过非遗文化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李广表示,在文旅深度融合的背景下,要创新非遗保护工作形式,才能使非遗文化得到保护传承。
由此,古城区非遗中心积极组织工作人员将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当地节庆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各民族重要节庆日为依托,开展“春节文化系列活动”“三多节”“东山庙会”“火把节”“黑龙潭歌会”等活动,并邀请周边州市的各族群众参与其中,在扎实传承非遗文化的过程中拉近了各族群众间的距离,加强各民族的凝聚力,也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结合“中国旅游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活动,古城区非遗中心先后在游客较为聚集的玉河广场举办“非遗购物节”,永胜珐琅银器、华坪竹编、丽江木雕等30个非遗项目展示,让外地游客对于丽江非遗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古城区非遗中心还与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开展民族文化交流与互动合作,将非遗文化推向国际;与浙江、江苏、安徽、贵州等地开展民族文化互访交流活动,积极参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周”“张家界国际乡村音乐节”“张家港长江流域山花音乐节”等,在展示古城区非遗文化魅力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如今,走在大研古城、束河古镇、白沙古镇等地,东巴画现场绘画、东巴纸制作等手工作坊和民族文化院落越来越多,随着古城区非遗中心推进游客和市民互动区域的建立,非遗传承人有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走在泸沽湖、老君山、东巴谷等景区,可以发现非遗项目已经成为游客感受丽江文化内涵的重要一环。
“在这里,我了解到很多的非遗文化,尤其是纳西族的舞蹈、美食之类,希望大家都来丽江古城参观,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游客王先生说。
“充分发挥非遗和旅游的相互依存关系,才能更好地让非遗‘活’起来,让旅游‘火’起来。”李广表示。

丽江因文化而兴、因旅游而名,是中国西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独具魅力的国际知名旅游城市。
近年来,为了不断擦亮丽江的旅游名片,在严格实行云南省旅游市场整治22条措施的基础上,丽江举全市之力全面推进市场整治、智慧旅游建设、无理由退货“旅游革命”三部曲,紧盯旅游市场突出问题,不断探索、创新机制,不断将旅游市场秩序整治推向纵深。
行走在丽江街头,记者发现“购物自愿 退货自由 30天无理由退货”宣传标语及“一机游”退货服务平台工作流程和退货程序在机场、火车站、高速路等随处可见。记者随机询问游客是否知悉30天无理由退货政策,均得到肯定的回答。
来自甘肃的游客张女士说:“随处可见的旅游宣传标语让我心里很踏实。丽江环境优美,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当地的人都很淳朴善良,我非常喜欢这里,以后我还要带家人一起来。”
旅游业是丽江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产业、第一大战略支柱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针对丽江旅游业发展和法律法规贯彻执行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为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2022年3月1日,丽江第一部旅游业地方性法规《丽江市旅游条例》颁布并正式实施,为丽江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良好法治保障。

全面规范秩序 旅游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

● 丽江·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丽江实践

不仅如此,为了让来丽江旅游的各族游客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丽江市古城区人民法院成立了全国首家专门旅游法庭——束河旅游专门法庭,出台了《丽江市古城区人民法院涉旅游案件快速处理机制》,实现 “110”旅游审判新模式,即快速赶赴现场、快速了解情况、快速受理、快速裁判、快速执行,为当地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提供了法律支撑。
如今,丽江走出了一条“治”“建”并举、全面规范的新路子,以“五个一律”的“零容忍”态度,实现了“两个突破”, 坚定不移推进两大改革举措,结合实际,创造性制定和完善十大旅游市场监管机制。丽江旅游服务品质大幅提升,旅游市场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旅游市场总体评估呈现“两降、三升、四大难题基本突破、六大现象基本没有”的良好态势,为通过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展示民族文化 弘扬城市精神

——周霖艺术纪念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实践

丽江曾经有这样一位纳西族艺术家,他创下过“三个第一”:中国美术馆落成后举办画展第一人,云南画家进京办画展第一人,少数民族画家进京办画展第一人。他就是原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吴作人为其题词“金生丽水,艺术周郎”的周霖。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丽江市的周霖艺术纪念馆。这是一座典型的纳西族传统民居,三坊一照壁格局。院子里照壁前方周霖先生的铜像神态安详,眉目和善。
讲解员和贺珍告诉记者,周霖,出生于1902年,祖籍苏州。明朝嘉靖年间,当时木氏土司为引进优秀的人才学习中原文化,周霖的九世祖周宗耀就受邀举家迁到丽江,他家的历史也是边疆与中原地区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体现。
周霖艺术纪念馆于2018年5月10日正式开馆,集收藏、研究、展示于一体,以不同时期的艺术创作精品展示了周霖先生历经磨难、奋发图强、敢为人先,最终攀登上个人艺术高峰的不凡人生,展示了一代大师非凡的人格魅力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纪念馆中间展厅里陈列的周霖生前创作的部分书画作品,有丽江的奇花异草,有当地的真情实地写生,有表现纳西族妇女生产劳动场景的,还有反映当地民族风情的,极具云南特色、时代特色。
看了这些,来自黑龙江的游客杨先生感慨地说:“我是学美术的,所以我更喜欢通过这些丽江本土文化名家的绘画作品去感知当地的风土人情。在参观中,我切身感受到祖国的幅员辽阔,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庆幸、自豪!”
而这,正是周霖艺术馆通过发展旅游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成效。多年来,周霖艺术馆按照提升文化内涵、丰富文化产品、推进转型升级的工作要求,以民族文化为主线开展建设,并成为丽江古城第16个民族文化示范窗口,用文化的厚度稀释商业的浓度,将传统文化用现代方式表达,为增强丽江古城民族文化的承载力、创造力和传播力更添活力、倍增魅力。
丽江古城管理局有关工作人员表示,周霖艺术纪念馆是丽江古城创建民族文化示范窗口、提升古城文化内涵、弘扬城市精神的又一项重要成果,也是丽江古城转型升级进程中的坚实一步。持续抓好配套建设,丰富和完善综合功能,将周霖艺术纪念馆等为代表的丽江古城民族文化示范窗口群,打造成为连接丽江古城历史与现实的文化纽带,开展社会宣传教育、文化学习交流的课堂,宣传展示丽江古城文化、提升社会群体文明素质的重要载体,积极发挥打造古城文化品牌的示范引领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用,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的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服务。

● 丽江·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丽江实践

驻村干部宋佳芮:

“俄里课”田园综合体 农旅融合促“三交”

宋佳芮推荐村里的雪桃 陶红/摄

玉龙县海南村位于拉市海国际高原湿地南侧,海南村满祥一组距离丽江古城20多公里,坐落在宽阔的坝子里,是典型的纳西族聚居村落,“国宴珍果”丽江雪桃的原产地,“全国文明村镇”之一。
走进村里,青石铺的村道干净整洁,民居红墙灰瓦、飞檐翘角,道路两侧绿树成荫,粉红、大红的月季花争相盛开,果园内红色的苹果、黄色的梨硕果累累。阳光下鸡犬各安,白鹭结对掠过,远眺玉龙雪山,人的心瞬间宁静了下来。
宋佳芮是海南村党总支书记助理,2022年4月8日到海南村满祥一组驻村。近日,记者来到海南村,她给记者讲述了海南村开展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农旅融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

海南村与我以往去过的农村不一样,这里交通便利、道路通达、环境卫生整洁。
我们海南村目前有以丽江雪桃为代表的特色林果业、以生态观光为主的乡村旅游业、以绿色无公害蔬菜为主的种植业、以生态养殖为主的畜牧业四大支柱产业,乡村振兴示范园(田园综合体)、“海之南”文创走廊、红色走廊、“精品示范村组”、镜湖学会红色教育基地等一系列乡村振兴项目正在建设。
满祥一组作为海南村下辖的四个自然村之一,在乡村振兴示范园(田园综合体)项目中的“精品示范村”建设走在前列。
这期间的艰辛,我和各位村干部感同身受:我同海南村党总支书记与满祥一组党支部书记一道对满祥一组54户农户入户走访;和村“三委”、监事会理事会、驻村工作队员到农户家把满祥一组的发展方案与规划图拿给农户看,并详细解释赢得农户逐步理解、支持……
在不懈的努力下,党员干部带头先行,农户也在对家园变得更美丽、更富裕的愿景中,纷纷加入到了项目建设中:满祥一组党支部书记李文仨主动让出自家菜地用于修建村集体苹果园和乡村小花园;我们脚下的公用停车场,也是村民和淑花的宅基地无偿贡献出来修建的。
村民告诉我,满祥一组在纳西语中叫“俄里课”,意为沼泽地。经过“精品示范村”的建设,昔日的沼泽荒地已完成了道路改造、“三线”入地、“四水”收集、厕所革命、“五整洁”等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得到整体提升。
海南村是拉市镇雪桃的主产区,雪桃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产值超1500万元,全村70%的人从事与雪桃相关产业。为了让村里的雪桃走向更广阔的市场,2022年国庆节前夕,我还在学习强国平台为拉市镇的丽江雪桃代言,效果还不错,我觉得非常自豪。
现在的满祥一组,因党建基础扎实、特色林果业发展好、旅游文化资源集群性强等因素成为海南村“精品示范村组”打造的第一个试点,经科学规划、统筹治理,这个村组已实现了人居环境的整体提升,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初步建成。

● 丽江·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丽江实践

不仅如此,村里结合本地发展稳定的雪桃、木梨、苹果、葡萄等特色林果产业,依托拉市海、镜湖学会等独特的民族文化、田园乡愁文化、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村集体组织与市场主体合作的框架已基本搭建,让村民通过旅游新业态的发展,成为民宿、餐饮业、林果采摘园的经营主体,就近就地务工,让农民实现在家门口富起来。
参与建设“精品示范村”项目的正威集团和镜湖文旅公司在与乡贤的研讨中,一种新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展开:村民变股民、资源变资产。村里凭借特色林果业基础,生产高原绿色产品;并且塑造好“纳西原乡生活体验区”的品牌形象;增加游客的停留时间,增加旅游业的附加值。
而作为驻村工作队员的我,在村党总支的统筹规划下,既要把海南村的发展理念深入浅出地讲与农户听,赢得群众支持,又要求真务实地向各级党委政府、专家学者、市场主体呈现乡村振兴成果,展示发展潜力,让社会各界听到海南声音、看到海南魅力。
通过试点经验与发展规划的推广,获得外界专家学者的认可,以更好地招商引资,发展纳西原乡生态旅游。在推进农旅融合过程中,以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各族游客更多地了解纳西文化,爱上我们的农产品,在带动村民发展的同时,让大家的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共同为了美好的明天而奋斗,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农旅融合还将给我们这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比如,满祥一组的180亩雪桃连片基地、700亩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可以体验采摘、旅拍;家家喜欢种花种草,我们可以打造盆景交易中心,通过举办纳西族庆典活动让游客体验到滇西北纳西族原乡民俗,涵盖衣食住行的观光体验,不仅可以吸引到本地游客,外地游客也会很感兴趣。”对于村子的发展,李文仨满怀憧憬,“现在,我们村已经吸引了周边村庄的人来参观了,我希望将来到丽江旅游的人都来我们村里看看。到时候,我们这里会吸引来更多游客,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局面会进一步得到巩固。”

支部引领企业兴 “甘孜甘坂”焕新颜

——甘孜甘坂婚纱摄影有限公司党建引领促“三交”的实践

玉龙县大具乡甲子村,年年分红让周边的村民羡慕不已,只因甲子村党总支立足玉龙雪山旅游品牌优势,积极探索“资源变股权、村民当股东、人人有分红、户户有收益”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支部引路、公司经营、村委监管、群众参与、收益共享”的党建引领山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甲子村地处国家5A级景区玉龙雪山景区核心区,全村有19个村民小组,共645户2604人。曾经,这里基础设施薄弱,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是玉龙县40个省级贫困村之一。
1994年,滇西北旅游规划会在丽江召开,玉龙雪山景区迎来了旅游发展的机遇。甲子村部分村民通过向游客出租服装、牦牛、马匹和为游客拍快照等方式获取收入。
但散乱的经营方式不仅使景区秩序混乱,也破坏了雪山的生态环境。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玉龙雪山管委会的领导和关心下,从2007年8月起甲子村全面实施旅游业反哺农业政策,全村8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2015年全部摘帽脱贫,村子也于2016年脱贫出列。老百姓的日子逐步“稳”起来,但怎样让群众“富”起来的问题又摆在甲子村面前。
2016年,新上任的甲子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和世坚发现婚纱摄影服务这个商机,并带着村里的党员去保山施甸县善洲林场参观学习如何通过景区带动老百姓致富。同时,与丽江市委党校接洽,组织党员到党校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不忘初心全心全意为群众谋福利。渐渐地,党员干部的心齐了,干事创业的劲头足了,和世坚便和大家一起琢磨起甲子村的发展之路。
2016年10月,甲子村的集体企业丽江甘孜甘坂婚纱摄影有限公司成立。2017年6月成立甘孜甘坂婚纱公司党支部。甲子村村民户户参与,成为公司股东,公司以“党建+公司+农户”模式发展旅游拍摄服务产业。

● 丽江·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丽江实践

公司现有13辆服务车31名员工,公司毛收入从2017年的500万元增加到2021年的1900万元,群众年人均收益从1000元增加到4000元。除去每年按人口总数人均发放的部分外,公司累计向国家纳税近1800万元,积累固定资产达480万元,2020年纳入云南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
在公司化妆室里,记者看到来自广州的游客赵先生和妻子正在化妆,他说:“以前我和妻子谈恋爱就来过这里,被这里纯净的世界深深地吸引,当时就决定在神圣的玉龙雪山脚下许下对彼此一生的承诺。这次来到这里,山清水秀之间一抹洁白的婚纱,满足了我们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之前,我们还品尝了纳西美食,去泸沽湖体验了摩梭文化、去白沙看壁画中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印记、去木府看自古以来这里各族群众的爱国之情……我们国家真的令人自豪,各族群众共同书写了伟大的历史,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我真的是感触良多,将来有机会我们一定还会带孩子一起再来丽江!”
有了分红,村民们增强了主人翁意识:只有擦亮玉龙雪山景区的品牌,只有守护好玉龙雪山的绿水青山,这个收益才能长久下去。
41岁的藏族村民陈金山在公司开中巴车,他说:“以前我在外面打工,现在我在家门口上班,下班后还能照顾老人,我感觉很幸福。我经常在车上捡到手机、衣服等都会交回到公司。因为只有做好服务,游客满意,我们的幸福才会更长久。”
为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村民们每家还出一个工轮流负责景区的护林防火、环境卫生等。
在这里,各族村民成为同事,情感上相互亲近、经济上相互依存。员工将自己的认知又带回家庭,成为一个个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者,促进了社区的稳定,同时也推动整个景区的发展。越团结越发展,越发展越团结成为这里的真实写照。
今后,在村党总支的引领下,公司党支部将不断提升党组织在推动公司旅游业务发展中的政治引领和服务能力,以公司为“源”,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主动作为,“引”出一批乡村精品民宿、美食、租赁等服务产业,努力打造“黑水三组”特色精品旅游文化村,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创业致富,推进乡村振兴、环境保护,成为丽江乃至全省党建引领下守住绿水青山、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新典范。

从丽江古城西口进入,便可来到玉河广场,因其位于玉河旁而命名。
2021年,古城区在玉河广场北侧修建了团结亭,并将一面意义重大的锦旗拓印制成“锦旗碑”立于亭内,向来来往往的游客诠释着丽江各族人民一心跟党走的决心。
据介绍,玉河广场是古城区较为开阔的地方,广场上人来人往异常热闹。独具丽江特色的活动也经常在这里开展,在丽江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中,身着纳西族、白族和藏族等民族服装的人们围成一个圈打跳,吸引游客加入共舞;在传统饮食文化体验展示活动中,广大游客可以品尝和制作纳西传统饮食,全身心投入到纳西美食非遗项目的学习、传承中来……“将团结亭修建于此,也是考虑到玉河广场人流量较为集中,以团结亭为平台,可以让四面八方来的游客深刻领会到丽江人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红色基因,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古城区民族宗教局副局长赵丽娟说道。
漫步玉河广场,在熙熙攘攘的人群和林立的商铺中,团结亭依然最为醒目,驻足于“锦旗碑”前,不禁让人细细品读起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敬献给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我们永远跟着您走”……
“经千百年的民族往来、文化交流、情感认同,如今在丽江可以看到穿着不同民族服饰的人们携手打跳的和谐画面,民族团结早已深入我们的内心,这些我想大家都可以在团结亭里追根溯源。”丽江市民和先生说。
据悉,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民族地区相继获得解放,为了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传达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深切关怀,1950年6月,党和国家决定派出中央民族访问团深入民族地区开展慰问活动。1950年10月9日,以夏康农为团长的中央民族访问团西南第二分团来到丽江,开始了历时一个半月的宣传慰问活动。访问团通过对民族代表的个别访问,召开民族联谊会和座谈会,开办丽江助产训练班,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等方式,有效地疏通和改善了民族关系,增进了民族之间的信任和团结,增强了各民族对祖国的认同和热爱。

团结亭内倾听民族团结心声

● 丽江·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丽江实践

1950年10月18日这天,在欢迎访问团的联欢大会上,参加丽江专区第一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向访问团献上了一面锦旗。锦旗顶端绣着“敬献给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字样,中间用汉、藏、彝、纳西、傈僳等6种文字绣着“我们永远跟着您走”字样,底端是云南省丽江区18个族群的名称落款及赠送时间。后来这面锦旗被收藏在云南民族博物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云南实践”展厅里。
锦旗是历史的见证,也是精神的传递。如今,锦旗上的“摩些”指的是纳西族,“俅族”“西番”“民家”分别被识别为独龙族、普米族、白族,“那马”“勒墨”归属为白族,“他鲁”归属为彝族,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民族平等。
“在石碑另一面,还刻着另一面锦旗。这是1951年纳西族著名学者方国瑜抵京参加会议时,敬献给毛泽东主席的一面锦旗。这面锦旗则是用象形文字绣着‘我们永远跟着您走’。”赵丽娟向记者介绍道。
2021年10月10日上午,这座承载着丽江各族人民民族团结心声的团结亭“锦旗碑”正式揭幕。
“进入新时代,我们仍要高举锦旗传递的精神,传承好丽江各族人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优良传统,谱写好‘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古城新篇章,以不断增强的民族团结进步伟力助推中国梦的实现!”古城区委副书记和占高在揭幕仪式致辞中这样表示。
如今,团结亭成为了古城游客的“打卡点”,更是丽江各族学生、党员干部等学习培训必到的现场教学点,截至目前,已经先后接待参观学习200余场,5000余人。

团结亭

● 丽江·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丽江实践

有了“样样红” 各族群众样样红

穿过层层树林,宛如一轮蓝色月亮的蓝月谷便映入眼帘。湖水湛蓝、满目苍翠,作为玉龙雪山景区的一处景点,这里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一饱眼福。
1984年,云南玉龙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保护其生态功能。在1988年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后,这里逐步走上发展旅游业之路,1993年,这里被批准成立省级旅游开发区……坐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甲子村委会各族群众本该在发展旅游业中增收致富,但是“美丽的贫困”,却一度成为这里的标签。
甲子村委会有19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纳西、彝、藏、苗等民族,是典型的多民族共居的高寒山区村落。在35岁的彝族村民毛学花的记忆里,这里气候环境恶劣,村民长期以畜牧业和种植洋芋、玉米为主,绝大多数靠政府资助和返销粮维持生活,年人均纯收入不足200元。
玉龙雪山景区开发初期,毛学花和部分群众自发在云杉坪、牦牛坪、蓝月谷等主要景点开启了“新事业”——通过从事照相、出租服装、牦牛、马匹等经营活动,甲子村群众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

“2006年,我在云杉坪景区出租民族服装。最大问题就是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影响正常经营的情况时有发生。”毛学花说,那个时候景区的生态环境也受到影响。
在创建玉龙雪山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的过程中,如何解决景区保护与发展、保景与富民、无序与有序的问题,成为丽江市委、市政府,玉龙县委、县政府以及玉龙雪山管委会的“心头事”。
为保障村民参与旅游经营服务及景区的长久稳定和持续发展,2007年,当地开始实施旅游反哺农业政策机制,按景区门票收入、公司缴纳、企业赞助“三个一点”的模式实施旅游生态补偿机制,正式成立丽江样样红旅游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样样红公司”),承担反哺资金筹措、旅游服务、村劳动力就业、村公益事业等任务。
“依托蓝月谷、云杉坪、牦牛坪等景点,我们主要为游客提供电瓶车观光游览、出租少数民族服装、骑牦牛拍照、出租防寒服等规范的综合旅游服务。”样样红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和云峰介绍,公司收回景区内所有零散的旅游服务经营项目,以集团化经营实现整个景区服务项目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和运行。
如今在玉龙雪山景区,有工作人员耐心讲解优惠政策、解答问题,还有随处可见的志愿者……“在玉龙雪山旅游是一种享受,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都值得点赞!”这里文明有序的旅游氛围让来自重庆的范女士很满意。
据介绍,按照反哺政策机制标准,样样红公司每年拨付用于旅游反哺农业的专项资金;还通过就业岗位的提供,增加村民经济收入,有效化解了村民因利益分配而引发的矛盾,促进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也为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和深度交融夯实物质基础;留守的群众则恢复生产,在管委会和企业的培训和扶持下,发展林果、药材种植和畜禽养殖等特色农牧产业。
但公司成立之初,村民也很抵触。“我是老百姓,这里是我的地盘。”甲子村委会黑水二村村民小组长马文武回忆,村民初期认为公司抢走了资源,很不配合工作,而且员工大多数文化程度较低、服务意识淡薄,经常和游客发生冲突。

● 丽江·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丽江实践

为提高职工整体素质,样样红公司提出了“一个职工改变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带动一个村落、一个村落稳定一个村”的素质提升理念。针对职工大多数学历都在初中以下的实际,公司在尊重民族风俗的基础上,对职工进行了军事化训练,并实行军事化管理,让职工在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环境中,共同熔铸对各民族文化的认知、欣赏与包容。同时,请来化妆师教会职工化妆,鼓励职工多读书看报;每年定期组织职工到国内外旅游景区开展以旅游服务、人文风情、城市文化等为主题内容的体验性考察,通过培训和考察,提升各民族职工的旅游服务接待水平。
“村里不管举办什么活动,都会邀请企业一起来参加。特别像村里杀年猪,也都是企业职工和村民一起开展,是旅游将企业和老百姓融合在一起。”马文武说,以前大家交流少,成为了一个公司的员工后大家凝聚力更强了。
随着公司发展,景区旅游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在不断完善,更多的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被不断推出,老百姓看到了景区的发展前景。“公司的成立,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甲子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也为村民提供了就近、就地就业的机会。在家门口就能按时拿到工资,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了。”毛学花便是样样红公司的第一批员工,主要担任电瓶车驾驶员。现在,她已成长为样样红公司党群工作部办公室副主任。
不仅仅是毛学花,随着不断输入的旅游反哺资金,甲子村各族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增强。
初中毕业的杨海芬是电瓶车驾驶员,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她来到公司以后,也有机会去外地参观、考察、旅游。“去过成都、峨眉山,还去过武当山、华山、北京、海南……”问起去过的地方,杨海芬自信地掰着指头数了起来。
曾国新也是公司的电瓶车驾驶员,最初并不相信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员工。“我文化低,普通话不行,和大家沟通都困难,用当地的方言游客又听不懂。”通过公司培训,曾国新现在已经熟练地掌握了相关业务,还在城里买了新房,一家人日子越过越好。
“2016年开始,甲子村已退出贫困村行列,走出了一条以旅游经济带动乡村振兴的共同富裕之路。”和云峰介绍,解决好景区保护与发展、保景与富民、无序与有序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处理好企业与村民的关系、企业发展与乡村发展的关系。如今,样样红公司已经从最初的10多名员工的小公司,成长为员工超过300名的企业,成为玉龙雪山景区旅游反哺农业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

从丽江古城向北出发,十多公里便到了玉龙县白沙镇玉湖村,原名“雪蒿村”,纳西语为“巫鲁肯”,意为雪山脚下的村子,全村分为上村、下村和文华村3个自然村。
沿着碎石铺就的小道漫步村中,依山傍水、风景如画的玉湖村令人心旷神怡。
玉湖村拥有雪山、草甸等自然景观,这里是纳西族木氏土司最早的居住地,保存着最完整的纳西族传统建筑风貌。一百年前,美籍奥地利探险家约瑟夫·洛克在这里居住长达27年,通过拍摄大量动植物、民俗风情照片以及发表《中国西南纳西古王国》等著作,将纳西族文化推向世界,也让世界认识了丽江,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打开了一扇窗户。
玉湖村,如今成为世界各地游客追寻的“秘境”。
“虽然坐拥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特色,但是当地群众在2003年之前都没有摆脱过贫困。”看着当下村中人来人往的情景,作为玉湖村变迁见证者的玉湖村党总支副书记和新华感触颇深。

玉湖村:昔日看山愁 今朝喜开颜

● 丽江·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丽江实践

和新华介绍,昔日的玉湖村流传着“看山愁、看水也愁”的说法,当地群众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生产靠救济,“有女不嫁玉湖村”的评语始终挂在玉湖村身上。为摆脱贫困,当地群众盯上了境内丰富的森林、水、矿产等资源。
长期以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观念在老百姓心中根深蒂固。如何才能改变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呢?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引导,采取有效措施,玉湖村村民的观念逐步改变。
2004年,玉湖村新一届村“两委”班子上任,对全村的发展思路进行了全面分析和定位。
“通过研讨,我们认为玉湖要走保护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新路。”和新华介绍,通过成立玉湖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全民参与的生态观光旅游产业,玉湖村形成了以合作社为主,村民参与经营客栈、餐饮、购物为辅的旅游产业格局,日子也越过越好了。2020年,玉湖村集体旅游合作社面临困难和挑战,于是玉湖引进了海南的一个企业,通过外出考察,定调玉湖村发展方向——小众旅游目的地。结合自身特色优势,目前的玉湖村采取“政府引导、村集体主导、企业运营”的模式,注重古宅古建、古树名木的保护,注重乡土文化传承,营造乡愁乡韵,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成为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传统村落”“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玉湖村传统纳西族民居被广大游客所喜爱,入驻的精品酒店、民宿越来越多,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也带动了农家乐、民宿餐饮等庭院经济的发展。
上村村民和杰林便是第一批尝到“甜头”的人。
和杰林家是典型的“三坊一照壁”格局,老宅子历经百年沧桑。起初,他开办了全村第一家客栈、农家乐,高端民宿入驻多了,便转变思路,于2020年6月修缮老宅后开办了全村第一家纳西文化体验馆。
在和杰林老宅院子的一根柱子上,挂着一本老旧的笔记本,上面是天南海北的游客写的感受、祝福还有给他的建议。在和杰林心中,这是他的宝贝。

“游客越来越多了,我收藏的纳西族‘老古董’被大家关注,纳西民俗、服饰、饮食文化等得到了游客的青睐,他们在参与体验东巴造纸、磨豆子等活动中,我们也有了收益。”和杰林说,这些都是来旅游的客人给自己的意见、思路。
在和杰林的带领下,来自广东佛山的游客李建均和朋友体验了磨豆花和写东巴文。“通过亲身体验,才发现原来纳西文化这么有意思。”李建均说。
和新华表示,从2004年到现在,在每一位村民和游客身上都可以深切感受到旅游已经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
当下,在距离玉湖村大约800米的地方,几名建筑工人正在砌围墙,这里是玉湖村游客服务中心所在地。
“玉湖村一直以骑马观光的乡村旅游为主,马粪等污染也多,所以我们争取沪滇合作项目,包括建设游客接待综合服务中心和生态马厩,将马场迁出村外,统一进行运营管理,也有利于保护玉湖村的传统村落,为游客提供舒适、整洁、美丽的环境。”和新华信心满满地说道,通过保护好生态资源、民族文化和利用好土地资源,玉湖村将积极打造为以纳西族民族文化为核心的小众高端旅游目的地。

● 丽江·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丽江实践

纯朴,这是我刚踏入玉湖村时心中蹦出的第一个词。
当踩着碎石铺就的小路,抚摸着用粗糙原始的石头垒砌而成的墙,听着村中的潺潺溪流,看着随处可见的马和骡子及无处不在的纳西族元素,这个古村落写满了故事,让我内心充满了继续走、往里走、去探索的劲儿。初次见面,我觉得玉湖村就是这样子的,坐拥玉龙雪山的丰富资源,在历史长河中从未被改变。
但听到玉湖村村干部的介绍,我不敢相信眼前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实践证明,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是行不通的。2003年以前,玉湖村一直处于贫困之中,各族群众因为争夺资源闹得不可开交。反观当下,家家户户大门敞开、精品民宿积极入驻、农家乐一应俱全,我真切感受到了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展乡村旅游走出发展致富新路子的“玉湖样本”。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因为发展旅游,玉湖村“富”起来了,各族群众相互交流、相互了解,有力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在玉湖村村民和杰林身上,我深切感受到了这一点——从开了村子里的第一家民宿、农家乐到现在的纳西文化体验馆,和杰林一直强调这些都是从四面八方来的游客带给他的想法。攀谈中,他还分享了韩国礼仪文化与中国礼仪文化的差异,不时还会说几句韩语来对比其中的区别,很难想象,这位纳西族汉子,因为旅游业还掌握了一门外语。
在玉湖村,旅游发展吸引了大量资金投入、人员往来等,极大促进了当地经济增长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我想这就是发展旅游业的魅力所在。

记者手记>>

电子书阅读指南>>

帮助

页面放大/还原

自动翻页

全屏/退出全屏

第一页

缩略图

更多功能

当前页码/总页数

上一页

最后一页

下一页

手动前后翻页:手指单指左右滑动或点击两侧箭头 
自动翻页:点击屏幕右上角自动翻页
单双页阅读切换:双手手指开合滑动
语音播报:进入页面,等待5秒,语音自动播报

操作指南

昆明市日新中路云报传媒广场A座12楼民族时报
新闻电话:0871-64158108
邮编:650228
网址:ynmzsb@163.com

主编:陶  红
执行:杨燕明
校对:李  明
美编:庞玉珍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