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万川税苑第4期

刊首语

记忆中的乡土味道

邓嘉欣

她是一首意蕴悠长的诗,涌动生生不已的精神力量;她是一支余音绕梁的曲,滋润纯真清澈的心灵底色。悠邈的时间,不会使她褪色;漫长的岁月,依旧如始温暖。悠悠乡土情,念念赤子心。
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乡土情怀,一股人类共同的情怀,一个永恒的人生话题,但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像中国人民那样深厚、浓烈和执着,融进了华夏儿女的血脉,根植于国人的心灵,成为民族文化的基因。大概是因为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源于农耕文明的乡土观念,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缘,即使在科技发达的当下时代,我们所依附的乡土之根依旧不改。
张九龄说:“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是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的慨叹,是“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的思念,也是“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夜晚响起”的感怀。故乡的山水草木、风物时俗、人情世故,不管在何时都能引起在外游子的魂牵梦绕。那故乡,不仅是遮风挡雨之所在,更是一种使命、一种寄托和心灵归宿,有着无尽的眷恋和深深的爱。
习近平说:“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城市化的浪潮,让那些乡村流落于边缘……可是,心系乡土,终究是国人的本能,乡土的魅力不会终结。2020年,是我们国家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也是党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之年,时代赋予了乡村新的定义,让我们看到了乡村焕发的新生与活力。对于家乡,我们没有人是旁观者。乡村振兴,使命光荣,任务艰巨。

本期《万川税苑》聚焦“乡土情怀”这一主题,有回忆、有叙事,或感动、或深思,不一而足。愿你能在绵和的慢情怀中品尝质朴的乡土气息,聆听充满泥土芬芳的悠扬乡音,收获从乡土中所汲取源源不断的成长力量。
最后,引用清华大学的邱勇校长在2020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寄语:“希望你们把根扎进土地,把敬意献给人民,把责任担在肩上,永葆乡土情怀,守望美好家园。”

主题征文
杂文随笔
书画天地
光影世界
人物专访
大埔风情
知识问答

目录

电子邮箱:

顾 问:

江佳伟  杨萍萍  郭玉文 
肖卓希  何小康  温尚凯 
林方虎  何    峰  廖高基

编委主任:

林泰良

编委:

黄    雯 温亿雄 张智浩
杨彩霞 吴建满 邓华生 
谢国照 范环登 邓新娜
赖   杨

编辑:

张洪德 管佳容 喻思敏 
李思诗 曾    悠 张   辉 
廖世城 邓嘉欣 吴君玲

编辑部地址:

大埔县湖寮镇人民东路43号

dbsw2018@163.com

老家房子附近有许多大树,长辈们告诉我,其中有几棵是在我出生前种的,我和它们一同长大,和它们是一样的。那时的我笑而不语,心里却默默反对:我才不像它们,一辈子都“困在”这片乡土上,走不了。长辈们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都道我是太小了,还不懂,以后我就会明白,一个人走得再远,心却走不了,因为根永远在那里。
种子
种子还埋藏在土里的时候,环绕四周的,都是黄泥土,那便是它的全世界,接触的除了土还是土。妈妈总是笑称:“谁说只有现在的孩子才有胎教的,你也有啊,不过你受到的是乡土胎教”。从妈妈的回忆里,我知道她怀着我时,家里条件不好,城里买不起房,白天县城上班,晚上赶回乡下。那时工作忙,白天埋头苦干,晚上和周末或节假日都还是在乡下生活,感觉自己丝毫没进化为“城里人”。而待在肚子里的我,自然而然听的都是“乡土胎教”了。乡邻乡亲,总是在晚上或农忙结束后聚在一起闲聊,聊聊锄的地、种的菜、收的米,说说谁家盖了新房子、打了口井、买了辆新自行车,谈谈谁家媳妇多能干、谁家子女有出息……所有话题,无一例外都围绕着村里村外,人与人之间仿佛没有多少距离,大家总是亲如一家,一起谈天说地,一起辛勤劳作,到处都是一片祥和淳朴之气,我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来到这个世界的。
嫩芽
种子发芽了,嫩绿的芽尖儿冒出厚重的土壤,可由于太过幼小,还是紧紧地挨着土地,难舍难分。去了趟集市的我觉得还是待在老房子里好,人是熟悉的人,周遭物件也是熟悉的物件,那种亲切感让我格外依赖。父母常年在县城打拼,留我在老家由祖辈们照看,住的房子,吃的米饭,相交的人,都是自我出生时便一直接触至今,我早已无比熟悉,而一到热闹的集市,却有一种陌生感和距离感。尽管对新事物也有着好奇心,但远不及我对于老家那股乡土气息的情谊。爸妈常在休假的时候回老家探望我,给我带城里好吃的好玩的,收到礼物的我总是乐呵呵的,祖辈问我今晚跟着爸妈回城里好不好呀?我立马皱巴着脸,秒变小老太婆,可不情愿了。年幼的我说不出那是一种什么情愫,只晓得自己舍不得离开这片乡土,舍不得离开和我一起踩黄土、丢泥巴的小伙伴。
树苗
嫩芽长得飞快,已成一株茁壮的小树苗了,它总是那么奋力向上,想要有更广阔的天地,不想再拘泥于土里。我总算是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毕竟父母已在城里安家,而我也到了接受教育的年纪。虽然在开始之初很不习惯,但没多久我便适应
了这里的一切。这里有高高的楼房,有平坦的马路,有漂亮的公园,还有许许多多以前从没见过的新鲜事物。那一刻我真觉以前自己是井底之蛙,竟认为那片乡土便是世界的模样,现在看来,城市才是新世界的模样。在这里,大人们谈的是经济金融、房子车子,孩子们说的是电脑手机、潮流文化,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城市化”,不再是“乡土气”。而融入到县城生活中的我,也仿佛早已忘却曾经的乡土生活,只以城里人自居。

王佳悦

一等奖

主题征文

评审人:管细周(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大埔县作家协会主席)
2020年11月28日

老师评语:该作品以“树”为题,实则以“树”扎根大地为喻,与人之于乡土情怀相比,这未尝不是《诗经》中比兴手法在文章写作中的运用与体现,角度新颖,手法独特。全文从 “种子”“ 嫩芽”“树苗”“大树”“落叶”五个方面来构思行文,既写出“树”的生命历程,也同时抒写了三代人(爷爷、父母、我)对于故土的情怀,两条线索相驱并行,脉络清晰,主题显现。
全文以“我”的角度,“我”的切身感受去表达乡土情怀,语言朴实,感情却很真挚。文章最后一段这样写道:“如同这片乡土上的人,男女老幼,各不相同,却有着一种相融相通的情愫——对这片养育我们土地深沉而热烈的爱,我想,这就是每一个人都有的乡土情怀吧!”卒章扣题,阐明主旨,水到渠成!

大树
树苗长大了,成了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树上的叶子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要离土地更远、离蓝天更近。外面的世界可真精彩啊!在大城市求学的我,早已被那些美轮美奂的高楼大厦“迷倒”,丝毫不怀念那一点都不精致、到处散发着泥土味的乡下。但从电话那头得知,父母时常回老家去,他们总说那是自己的根,要常回家看看。我总以为小时候他们时常奔波在县城和乡村之间,只是为了探望留在老家的我,可在我离开老家后,他们依然时不时回去看看。每次他们回去,都会在微信家族群里,分享他们拍摄的图片,告诉在外地工作的亲朋好友们老家的变化。从那些照片中,我看到,得益于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老家早已旧貌换新貌,宽敞平整的水泥路,错落有致的独栋小房,清澈见底的小溪小河,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它早已不再是当年落后、破烂的光景,在保留绿水青山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化元素,可谓是“乡而不俗、土而不粗”。内心那“消失”多年的情愫又慢慢涌出,我竟有些渴望重返那片焕然一新的乡土。

落叶
绿叶渐渐染黄,不再似“年轻时”强劲有力,牢牢连着树枝,一阵风扫过,金黄色的叶子便飘落而下,回归到土壤上。年龄越大,爷爷越爱往老家跑。在城里住了这么久,爷爷依然对老家的一切念念不忘。早些年身强体健,自己蹬个自行车来个说走就走的“返乡之旅”,如今腿脚没那么利索,便叫爸爸开车送他回去,看看以前住过的老房子,耕过的地,拜访乡里乡亲们。爷爷曾说过希望将来可以长眠于此,和奶奶一起,因为他们的根在这里。我想起以前读过的一篇文章,说很多逝于异国他乡的同胞都无比渴望魂归故土,或许这就是中华民族最难割舍的乡土情怀吧。树长得再高,离天空再近,可它的根始终都在土壤里,它的叶子也终归会由绿变黄再落入土中。落叶归根,人和树其实是一样的。
老家的树长了一波又一波,每年都有新芽,也有枯树,就如同这片乡土上的人,男女老幼,各不相同,却有着一种相融相通的情愫——对这片养育我们土地深沉而热烈的爱,我想,这就是每一个人都有的乡土情怀吧!

主题征文

吾乡吾土

吾乡吾土,吾民吾邦,执节堂堂,以向四方。在中国人眼中,故乡不只是一种思念,更是刻入血脉的记忆,无论我们身处什么样的时代,中国人骨子里那强烈的乡土情怀从未改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是所有中国人深信不疑的观点。
对乡土的眷恋,源于亲情。“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亲慈子孝,兄友弟恭,是写入中华民族血脉的东西。当抚摸着家乡的土地,我不会忘记一个这样的场景。我的妈妈抱着我在田野边坐着,我当时的样子已不清了,但我妈妈的样子依然是那样的清晰。爸爸在对面山坡上,那里有一棵橘子树,我们摘了那么多橘子。然而仅摘了一次,好像再也没有见过那橘子树了。爷爷带弟弟到废秧边,点燃秧,慢慢大火燃起。那时每次去爷爷家就会去烧秧,而且每次都是冬天,如今,爷爷也不在了。望着风在吹,总想起那些令人眷恋日子。
对乡土的认同,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厚流光”。其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便如母亲甘甜的乳汁,养育了每一个华夏儿女。其香醇厚,每一滴都满溢出中华民族对祖国母亲的眷恋。当你能读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高尚,体会“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烈,领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担当,感悟“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奉献,领悟“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的胸怀……你很难不对一个拥有如此优秀文化的文明产生认同感,自豪感,使命感以及责任感,并庆幸生于其中。
对乡土的信仰,源于那段血与火的经历。身既死矣,归葬山阳。山何巍巍,天何苍苍。山有木兮国有殇。魂兮归来,以瞻家邦。回望祖国不平凡的崛起历程,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愫在升腾。从硝烟弥漫、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到一穷二白、筚路蓝缕的建设岁月,再到波澜壮阔、惊涛拍岸的改革时代,无数先锋模范在国家前行的大势中寻找人生价值、标注成长坐标。亿万人民振奋精神、接续奋斗,将个体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结在一起,投身于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洪流,为家国情怀写下最生动的注脚。伟大复兴的梦就在眼前,中华民族的脚步永不停息,在这个和平年代我们或许不需要“抛头颅、洒热血”,但身负历史发展使命,税务人员、边防战士、执勤交警、电力工人、外卖小哥……一颗颗普通的“螺丝钉”、一块块寻常的“铺路石”,坚守平凡岗位,守护万家灯火。而这,何尝不是对乡土情怀的有力诠释。
树叶飞舞到故乡,传承便生生不息。前人的经历化为养分,让新芽生于更高的地方。中华民族那融入骨血的乡土情怀,不仅承载了一代代国人对故乡的思念,也是其饱经风雨而依然伟大的秘方。

赖迪

二等奖

主题征文

老师评语:该作品是一篇关于乡土情怀话题的思辨文章,全文从三个层面去阐述,逐层深入,充分表达了作者关于乡土的思考,思想深刻。
本文语言没有阐述事理所常见的抽象,反而有常见画面感的描绘,比如“我的妈妈抱着我在田野边坐着”,“爸爸在对面山坡上,那里有一棵橘子树”,诸如这样的言语,很自然地唤起读者的想象,有比较具体可感的画面感。另外,本文论述情理结合,引用不少诗句名言,这既可为作者的思想见解作有力的佐证,增添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同时也让文章在深刻的思想之外,让语言更具浓郁的书卷气,显现其文字的魅力。

评审人:管细周(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大埔县作家协会主席)
2020年11月28日

主题征文

水乃生命之源,择水而居是自古以来人类的执着追求。每一座城市的文明发展,都离不开水的哺育滋养。一座城,若是有一条河流环绕或是从中穿过,那么这座城便像人一样有了灵性。幸运的是,我的家乡,我从小生长的地方,就有这么一条河——伊犁河,慈母般哺育着世世代代的伊犁人。
伊犁河发源于巴基斯坦境内汗腾格里峰北侧,是跨越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国际河流,更是一条流向自东向西、“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另类河流,因居住了少数民族,更添多几分美丽神秘色彩。地处伊犁河谷的这座城市,便取名为伊犁。据《西域同文志》记载,“准语伊犁即伊勒,光明显达之谓”。我五岁跟随父母来到了伊犁,对于出生地南充的记忆寥寥无几。台湾作家龙应台曾说,“一座城市所拥有的历史和记忆、它所呈现的丰满繁密的生活细节才是它真正的魅力所在”。伊犁便是这方充满魅力、让我深深眷恋的土地,而伊犁河承载了我整个幼年欢乐时光。
伊犁河一年四季皆有不同,心灵深处的记忆依然清晰。
春天,伊犁河的冰雪融化,成片的杏树、苹果树、郁金香开花,整个河谷散发着清清甜甜的花香。我喜欢摘几支插在空啤酒瓶里,摆在窗台前的书桌上,读书时闻着让人心旷神怡、倦意尽消。到了周末,会跟弟弟在旧报纸或纸盒上作画煳成风筝,跑到伊犁河边跟别家孩子比谁做得更美、飞得更高。成群的野鸭在河中悠闲游着,时而伸进水中捕食美味,偶有丹顶鹤从河面飞过。维族老者坐在岸边柳树下的草坪上,轻轻拨动热瓦普琴弦,琴声欢快而悠扬。
夏天,河谷旁的农田里,传来“腾腾”的机器声,勤劳的伊犁人正在忙着播种,田埂上的马兰花分外抢眼。我很喜欢马兰花,记得有首童谣是这样唱的,“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勤劳耕耘的伊犁人拥有马兰花般坚韧顽强的品质,通过不断努力收获美好人生。因为生长在河边,男孩子自小水性好,尽管家长再三发出禁令,仍会偷偷结伴在河里游泳。冰凉清澈的河底,是五颜六色的雨花石。记得有一次我跟弟弟偷偷去游泳,被父母逮着狠狠揍了一顿。事实上,家长们的担心不无道理,伊犁河时有涨水,水流湍急,也的确出过人命。当然,那时我喜欢夏天的伊犁河,有个特殊原因:虽然就读的学校就在河对岸,但平时要绕一大圈才能过桥,到了夏天便可以淌河去学校,足足省了二十几分钟路程。
秋天,伊犁河层林尽染。马路上铺满了金灿灿的谷子,农民在其中不停走动翻晒。河畔,红彤彤的苹果和橘红的沙棘果挂满枝头,红的黄的落叶踩起来沙沙作响。一大片芦苇荡在秋波中摇曳,不禁让人想起刘禹锡的《晚泊牛渚》中的诗句“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伊犁河浪漫得像首诗,浓烈又不失静美和婉约。大桥下的河滩,喝足水的俊马静立水中,众多文人、画家和摄影爱好者汇聚于此,翘首等待“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曼妙美景出现。
冬天,伊犁河谷白雪皑皑,晨雾缭绕,雾凇挂满枝头,似一副水墨画。此时万物虽枯败,但它们枯而不死、败而不亡,在寒冷中孕育着新的生命,展现出最优秀的原始生命律动。随着冬天第一场大雪的到来,我们会兴奋地跑到户外滚

在我生命里流淌的河

余芳芳

二等奖

主题征文

评审人:管细周(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大埔县作家协会主席)
2020年11月28日

老师评语:人们抒写乡土情怀,大多离不开家乡的山与水,本作品写家乡的河,以“在我生命里流淌的河”为题,直言家乡的河与自己生命已经融为一体无可分割情感事实。
伊犁河的四季风物,伊犁河的今昔风貌,以及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作者思之愈切、情之愈真的真情流露中,在字里行间得到较为全面地呈现。行文洋洋洒洒,在为读者展现一幅在新时代里发展形势喜人的域外风光图的同时,也让读者对作者远离家乡后的故土情思感同身受。

“清脆马蹄声,渐渐去远方,草原儿女爱家乡……”一年四季,一日三餐,我在伊犁河的哺育中长大,却还未来得及回馈,便已启程去远方,然而这份故乡情我始终无法割舍。尤其是参加工作后,在听不到家乡话、吃不到家乡味、见不到家乡人时,思乡之情更为浓烈。
我也在一次次的回家探亲中,深刻感受到伊犁河谷日新月异的变化。记得2009年读大学,我从市区坐大巴一路颠簸到乌鲁木齐。2010年回来时,伊犁河谷就通了火车,但也要耗时10个钟。到了2017年,伊犁开通特快列车,耗时仅5小时。家乡的几个团场合并成立了自治区直辖县级市,公路和铁路横穿而过,形成了“一河两岸”空间格局。我家也由平房搬进了新建的小区楼房,随着公园、广场、活动中心的建成和完善,父母的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母亲不再是印象中守着电视机一整天的刻板形象,开始关注时事政治、关注养身健康,甚至约着姐妹一起去学跳舞了,她比从前更开朗年轻了。我的父亲也一改从前那些吃了饭便懒在床上或是一整天打麻将的坏习惯,竟然戒了烟,开始约着母亲逛公园或者去广场健身了。
近年来,伊犁不断擦亮“塞外江南·诗画伊犁”品牌,耗资数十亿打造出伊犁河谷生态文化景观,并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努力打造成世界级旅游经济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景区内,七彩广场、体育馆、大剧院紧紧相依,成为伊犁新的地标,市民百姓徜徉驻足,热闹非凡。许多婚礼庆典也常常在这里举办,维族、汉族、回族、哈萨克族等多民族欢聚在此,自弹自唱、欢快跳舞,给伊犁河谷添多一丝浪漫风情。伊犁各个民族更加团结、文化更加多元、社会更加和谐安定,百姓有了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勤劳朴实的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在党的带领下,不断创造属于伊犁的辉煌。今日的伊犁,已然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对外形象展示的窗口。今日的伊犁,无需过多介绍,便已令人神往,令每一个伊犁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当我再次驻足在伊犁河畔回望,伊犁河依旧是那条充满希望和活力的生命之河,它将不断见证着家乡的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无论身处何地,伊犁人民团结友善、热情好客、积极进取的精神都将被发扬光大,会有更多人感受到伊犁河谷的勃勃生机。

雪球、堆雪人、打雪仗。雪积得厚了,就可以堆砌个冰的城堡来,在里面钻来钻去。等到路面都结冰的时候,会翻出父亲做的雪橇,我和弟弟便轮换拉着对方去学校。等到河里的冰结厚了,就会约着小伙伴一起去冰上打陀螺。或是跟着父亲在冰上凿个窟窿用网捕鱼,炉上煲一锅香喷喷的鱼汤,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聊聊家常。

主题征文

那人那山那狗 

我的家乡是一个小山村,父亲母亲都是村里的人。当母亲怀上我的时候,为了给我更好的生活条件,便和爷爷奶奶分了家搬到了县城。自打我上了学,只要有假期,我就嘟囔着要回老家。在家乡待的时间虽然不多,但在我的脑海中,总是能轻易回想起一些人一些事。每每回想,足以慰藉我的思乡之情。
住在村门口的老李头,是我和小伙伴们以前经常捉弄的对象。老李头个子不高,体型瘦弱,留有一把发白的胡子,笑起来眼睛就眯成了一条缝。小时候,我们往他的饭菜里加过胡椒、在他家的大门口撒过尿、朝他做过鬼脸喊过他“小老头”...每每被他抓到,他总是用胡须扎来刺挠我们的小脸,然后便笑着放过了我们。正是因为他的好脾气,让我的童年多了些快乐回忆。听人说老李头的儿女早早在县城安了家,因为不习惯,他还是决定回来村里住。在村里,老李头是出了名的“热心肠”,今天管管谁家的鸡鸭少了、明天在哪家的田里帮忙做做农活,总是没有闲着的一天。每逢年关,老李头又扮演起保安的角色,在村里的街头角落巡查一遍又一遍,遇到生人就会上岗上线的“盘查”起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李头现在已经八十几岁回到县城安享晚年,村子里再也见不到他忙碌的身影了。
村子附近有座山,名字叫做“高观音”。不同今日,公路已经修到了山顶,人们可以开车直接到山顶便可将县城风光一览无遗。那时候,通往山顶的还是蜿蜒曲折的黄泥路,又弯又陡足有十公里,登山艰辛可想而知。但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探险之路”越困难我和小伙伴们便越是兴奋。我依稀记得某个夏天的早上,天色还是黑蒙蒙估摸着三点多,我和小伙伴相约去山顶看日出。一路上叽叽喳喳,尽管很累但感觉身体总有用不完的力气。离山顶有个陡峭的斜坡,我们个矮单凭自己无法爬上去。领头的小二哥攀爬上旁边的树,把手指粗的树枝捆成一条绳子。我们就通过这个“绳子”,手牵手一个接一个的向上爬,像极了猴子上树。黑夜过去,我们在山顶吹着自由的风,不断高声唿喊。那天初升的太阳,照亮了整个村子。
叔叔有次在回老家的路上,发现有条白色的土狗一路跟随。在确认不是周围人的家狗后,叔叔把它带回了村子。都说“猫来贫狗来富”,对于这个家伙的到来,爷爷奶奶也很是高兴。爷爷给它取名叫“旺财”。旺财白天喜欢趴在天井处晒太阳,晚上就待在大门口守护我们。狗的听觉、嗅觉灵敏,旺财也不例外。每次我回家乡,远远的旺财便听到我们的声音,从家门口一路飞奔过来迎接。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因为它真的很通人性。记得爷爷外出务农的时候,奶奶总是把煮好的饭菜装在饭盒让旺财叼去给爷爷,旺财也总能够完成任务。这一幕就像是电影里的情节,神奇而温馨。在粗茶淡饭的日子里,旺财就像是我们的家人,陪伴着爷爷奶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家乡很近,距离县城不到十公里的路程;家乡又很远,印象中的模样早已不在。有时候我们怀念家乡,可能是怀念家乡的美食美景,也可能是怀念家乡的亲人朋友。可对我而言,家乡的概念更多是跟时间关联,我怀念那段在家乡的时光,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而无论怎样定义,家乡在我们心中都有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它不会时时刻刻出现在你的嘴里,却又可以随时随地在你心中想起。这就是家乡。

黄城

三等奖

主题征文

老师评语:“乡土”的真谛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贴合,2号作品写了“那山”“那人”,甚至也写了“那狗”, 文章层次清晰,首尾照应的结构安排,让文章浑然一体。
文章写了“那山”“那人” “那狗”,其实都是在写乡土情怀里人们内心深处最温情的记忆。我们一路向前,故乡其实并没有走远,作者的笔触跟随着他的思绪,将乡土岁月里留下的印迹,波澜不惊地呈现。文章最后关于“家乡”的定位理解及其感慨,则又可以让人感受到作者在家乡这片土地上所承载的难以割舍的情意。

评审人:管细周(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大埔县作家协会主席)
2020年11月28日

主题征文

碧空丽日里,八月骄阳下,国家税务总局大埔县税务局扶贫驻村干部刘锋穿梭在柚林中,认真检查着一个个即将长成的柚子,像精心呵护一个正茁壮成长的孩子一般。这片柚林正是他帮助所在挂点扶贫村山子下村村民们一同种植的,如今已是硕果累累。4年前的山子下村还随处可见破旧的老房子,村民的经济来源单一,用水难、住房难、上学难等问题还较为普遍。改变从一对一定点帮扶开始,大埔县税务局挂点扶贫干部刘锋同志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把握扶贫工作精准要义,依托特色产业扶贫的思路,深入田间地头,用点点滴滴的经验积累和实实在在的帮扶行动与山子下村村民携手走出一条脱贫致富“幸福路”。
因地制宜,柳暗花明又一村
2016年10月,初到山子下村,刘锋通过走访发现村子里的多是留守老人和儿童,青壮年多是外出打工或求学,村子的劳动力整体水平差,经济薄弱,在26户贫困户中有些“特困户”的生活异常艰难。他摸清村子情况的同时也深刻认识到自己肩上沉甸甸的担子。带领村民脱贫过上好日子这个攻坚任务时时刻刻牵动着刘锋的心,他也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善山子下村的情况。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找到一条符合山子下村实际的脱贫路,他把目光投向了蜜柚,摆脱贫困需要产业的支持,产业有所发展才能带来经济的发展,才能充实村民的钱袋子。大埔是蜜柚之乡,蜜柚种植技术相对成熟,产业链相对其他的产业也较为完善,借着这个响亮的名牌引导村民们种好蜜柚可以走出一条上手快的特色农产品种植业扶贫好路子。
说干就干!通过不断的入户走访,积极做思想工作引导村民转变思路,大力发展蜜柚种植业,动员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和村民都参与种植,以集体的力量带动村子经济的发展。“一个难题也不能放过”他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要改变村民的思想观念,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但他绝不想轻易言弃,想方设法做工作。他坚持不懈的努力得到了村民的积极响应和支持,脱贫的星星之火已经燃起,他仿佛也看到了燎原的希望。
悉心培植,种得柚花扑鼻香
他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改变山子下村的情况,要在“输血式扶贫”的基础上进行“造血式扶贫”,让村民有自己的能力扩大再生产。他了解到,山子下村有蜜柚种植和脘鱼养殖的基础,但由于缺乏专业性的种植养殖技术在加上规模小,带来的经济经济效益不佳,村民也缺乏积极性。他带头主动学起了蜜柚种植技术,通过联系找到大埔的农技专家和蜜柚种植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向他们学习如何种柚子。“别看我是税务人员,在扶贫的时候我更愿意做一位农民,深入田间地头了解种植的情况,学习种植技术,才能更好地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刘锋说。他在自己主动学习的同时还经常邀请蜜柚种植专业人才给村民进行现代农业种植技能培训,提升村民的劳动技能和蜜柚种植的技术含量。经过系统性的学习,村民们尝到了甜头,发现有了专业技术的支撑,种出来的柚子高质高产,每每闻到扑面而来浓郁的柚花香,村民们喜笑颜开,知道又是一年丰收季。

“税务蓝”为脱贫奔康画卷添彩增色

喻思敏

三等奖

主题征文

2020年在疫情的影响下,线上直播带货成为了销售农产品的一种“新潮流”。刘锋抓住机遇,积极与电商平台取得联系,依托网络传播快,覆盖面广、受众群体多的优势,进一步扩大蜜柚的销售途径。“蜜柚产量上去了,销售路子也越来越广,我们在脱贫的路上也越走越顺了,这都离不开刘锋同志积极为我们村民出谋划策,他是党和人民的好干部。”村民纷纷为刘锋点赞。
“全面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这是一场硬仗。”习近平总书记铿锵的话语时时刻刻回荡在在他的脑海中,也更加坚定了他作为一名扶贫干部的初心和使命:拔掉山子下村的“穷根”,让村子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前面的是一条需要不断探索的脱贫路,后面的是需要帮扶的父老乡亲,就算泥巴沾满裤腿、汗水浸透衣背,他的身影依然坚定前行,在脱贫攻坚的路上绘出了一道靓丽的“税务蓝”风景线。

老师评语:该作品是一篇纪实类文章,报道了在我们脱贫奔康的征途上,扶贫驻村干部刘锋不忘初心,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的“税务蓝”形象。作者把握时代脉搏,以乡村振兴脱贫奔康为大背景,笔触贴近生活,文章用事实说话,叙写内容细致翔实,扶贫干部的人物形象生动真实,跃然纸上。

评审人:管细周(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大埔县作家协会主席)
2020年11月28日

主题征文

牵线搭桥 ,引得源头活水来
蜜柚成熟后打开销路成为山子下村村民的头等大事,也成了刘锋自己的头等大事。为了帮村民打开销路,刘锋采用“熟人销售”的方式,通过发动亲戚、朋友、同事,在网络媒体平台发布相关信息,大力推介该村产出的蜜柚。同时通过联系局内的业务部门,利用税收数据分析,找到柚类加工企业合作,畅通村民蜜柚销售的渠道。

田间地头也是刘锋和村民的课堂,为了让蜜柚产业发展壮大,刘锋常常和村民们一起在园中劳作,时不时就要去检查一下,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蜜柚的“成长”。“看着柚子从开花结果到采摘落地,我自己也有满足感和自豪感,心里也踏实了许多。”刘锋说。为了督促村民将学到的技能运用到生产中,刘锋还采用了激励措施,对蜜柚种得好的农户进行奖励,充分调动起村民的种养积极性,让村民实现了“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据了解,山子下村的蜜柚种植产业可以使每户贫困户每年平均增收1万多元。

最浓乡情过年时

在小城里长大的我,能体会到的最浓的乡土情怀,大概就是过年回老家的时候。
回乡
大年三十,车刚进老家门口小道,没停好,就看到在摘菜的邻居亲戚,叔伯叔婆,笑眯眯地望着着我们,然后迎面而来说,好久不见呀!小孩个子都这么大了!我们下车第一件事,便马不停蹄地给乡亲邻里送去年货,互相寒暄问候,乡戚也给我们摘了家里种的大把的大白菜,捉大活鸡提到我家。
虽然他们不太会说,但乡土情最热烈直接的表达,大概就是尽自己所能,送家里养的最好的鸡,自己种的菜吧。
拜神
在家乡拜神烧香虽看似迷信,但与神明沟通念词的时候,发觉也是有必要的。其一是对表达祖先的缅怀、思念,教我们学会感恩;其二也是一个家族的年终总结和思想汇报,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和祝愿,教会我们对自己要有认知,要有梦想。再对神明恭敬地奉上果糖,倒茶酒,烧衣纸银钱,以表达虔诚感恩的心意。
乡土情怀,大概是怀念故人,忆苦思甜吧。
烧火
我们刚打开家门入屋,邻居二话不说便把他家门口放着的噼好的柴、芒箕抬进我家,放到大灶台旁边。空空如也的柴房瞬间被填满,知道我们要回来便早早把柴火给我们备好了。在我们烧菜间隙,还会把他们刚烧好热腾腾的狗肉端来一同分享。我们做好饭菜后,也招揽亲邻一同享用,开瓶好酒,热热闹闹一同庆祝。
餐后,妇女们开始欢快地收拾碗筷,刷碗,边干活边拉家常。家里的男主人们甚至隔壁村的亲朋也过来了,开始在客厅高谈论阔。他们怀念过往,讲述幼时调皮捣蛋的趣事, 想念往日的恩情,惦记问候亲人的身体状况,展望现在的孩子在哪儿读书工作,相谈甚欢,甚是幸福。
饭后小孩们便开始在天井下欢乐地跑,大门口踢皮球,晒太阳,或跑到田里捉虫子。不管是城里的孩子还是乡里的孩子,爱玩都是他们的天性,很快就打成了一片。
乡土情怀,大概就是一大家子过年回家,用传统古老的方法烧火做饭,煎甜炸丸子,做乡土特色菜,是家乡的味道儿时的味道,然后大人在畅聊,小孩在无忧无虑地玩耍吧。
烧鸡
     午后休息了一下。邻居小叔子就说带我们去田里做窑鸡。我们提了个宰好的鸡,拿了几根番薯,带上几瓶酱料,两卷锡箔纸,带上弟弟妹妹们,高高兴兴地去田地里了。我们先找了个平地,拿竹竿搭个架子,把鸡抹上酱料腌制晾晒着。然后找了一堆土石头,盖起了小石坡,生起了火。等火热的差不多了,我们就把用锡纸包好的鸡和番薯扔进去烧,烧红了,就打塌小石坡让火灭了,再用余热继续窝。一小时过后,我们把鸡和番薯从土里翻出来,闻到一丝香味,这就算烧好了吗?然后我们把它装进小桶,在夕阳的余晖下,路上捡了些松果,拍了些风景照,蹦蹦跳跳地回家了。

李宁彬

三等奖

主题征文

烟花
夜晚的节目是放烟花。我们从房间里抬出几个大烟花,男孩们负责点,点了跑,老人小孩就在屋里捂着耳朵。烟花的嘭嘭啸啸声响彻山谷,十分绚丽。就算看了再多遍,也会想把美丽的烟花录下来。爸爸说,他小时候的愿望呀,就是过年时,家里有放不完的烟花,现在终于实现啦。
乡土情怀,大概就是可以在乡下亲自点烟花爆竹,听着噼里啪啦的喜庆吧。
走访
大年初一,走亲访友。凑了一群亲戚邻居,我跟着大部队,边散步聊天边串门,好不热闹。我们去拜访乡里乡亲们前,买了好多鞭炮。因为每去一户人家,进门前都会放一卷鞭炮,作为屋主也是为了表达对客人的热烈欢迎。一圈走下来,原来老家我们还有那么多亲戚呀,不管是远房还是近亲,都聊的好开心。每次要离开的时候,主人都要送鸡送菜,盛情难却,阿婆听说我想做艾粄,还带我去地里摘了好大一把。
乡土情怀,大概就是家乡的人都还记得你,如昔日一般的淳朴热情,就像我们从未离开过一样吧。
乡土味最浓是过年时。乡土情怀,除了那山,那景,更重要的是那人,那情。不管走了多久,走了多远,乡音依旧未改,相见依是相识,只是鬓毛微衰,情谊不变,对家乡的情怀热爱不变。

老师评语:曾经,年味的淡褪让我们耿耿于怀,该作品写的是一个“小城里长大的我”所经历所体会的乡下年味。作者对生活观察细致入微,感情体验细腻,行文轻松欢快。作者通过“过年时”这个特定时段,截取一个个“年景”,逐一描绘出来,展现出一幅幅浓郁醇厚的乡下民俗图。
文章以若干个小标题去定义每一幅年景,每一个“年景”的卒章之处,紧扣乡土情怀予以小结,文章节奏明朗。

评审人:管细周(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大埔县作家协会主席)
2020年11月28日

主题征文

“爸爸妈妈,快过来看看我们下午的劳动成果!”打开锡纸,那鸡肉还热乎乎的,散发着甜酱香,咬了一口,嗯!味道不比外面五星级大酒店烧的差!没想到用这土的方法做的鸡能这么好吃!在城里的家里大概没办法用这方法做鸡吃的。
乡土情怀,大概就是在风景宜人的农田里,边欣赏美景边劳作吧。

初秋的清晨,我背上背包,坐上贯穿南国的火车。
回家,或者,旅行。同样是在路上的一种方式,火车沿着绵长的轨道行进,看得见远方又亲近着大地。这便是为什么,在众多的交通工具中,我唯独最爱乘坐火车。英国文学家刘易斯说:“人生并不像火车要通过每个站似的经过每一个生活阶段。人生总是直接向前行走,从不留下什么。”我们都生活在这个繁忙的世界,很多时候,需要一种能够静下心来看风景的放松心态。
清晨的田野蒙着一层薄雾,如纱,那层白茫茫,像是由无数个挂满水滴的蛛网铺就,近了看是细丝上坠落无数珍珠,莹润闪亮;远了看,是稻田之泊上,浮散了一汪一汪的白色纱幔。火车上可以看见不一样的风景,她载着我们到达一些无人涉足的地方,缓缓地,向我们展现,平日难得看到的山川风貌。南国的风景总是如此恬淡幽美,令人欣喜。
时间静静流淌,火车持续前行着。通透明媚的阳光,站台棱角分明的建筑物,一波一波上下的旅客。当火车经过数不清的隧道,轰鸣的声音断而又续,长长短短,似与群山筝瑟和鸣。一旦穿越隧道的黑暗出来,我看到,所有阳光下的植物都在闪闪发亮,微微凉风,也被太阳烘暖了,吹在脸颊上,有一种美好的温柔感触。轨道不远处,有碎长的棕叶条,在风里柔柔荡漾,索索悉悉如低语。黄绿的稻田从远山一直延伸,田埂没在长势极好的稻叶尖,细细的纹路走向,隐隐可见如少女丰润肌肤上的小细纹。我向远处静静地眺望,期待着下一站的独特风景。
午后的植物,在最强烈的阳光下,喷发着最强盛的生命力。清晨的南国是恬静,午后则是热烈的。恬静的生活使人从容平和,热烈的生活则让人无法忘记。翠绿色在发亮,那是水稻叶在午后的阳光下蒸腾着热气,叶片尖儿都齐整地添一抹鹅黄,欢畅地展示成熟

在初秋的火车上

杂文随笔

喻思敏

火车行进时候,最能深刻感受到时间的流淌。行进得很快时,像铅笔在纸上擦出一排排线条;银色的铁轨如执着的白蛇,对火车紧追不舍;村舍和山林,在我眼里不断变换叠加:白墙、青瓦、飞檐、农人晾晒的衣物……一并在阳光下,变小,直到消失为普蓝色的点。
当我沉浸于自己的想象世界。望向窗外,好像世界只剩我一个。一个人的世界,车窗里的人群,窗外景深景浅,他们是一个凝固的整体,而我像一条金鱼缓缓游离出来,在另一个空间。耳边此刻是寂静地没有任何声音,那像是,叶子从树上飘落也化为慢镜头的静。
太阳突然从云端显现,这时,隔壁座位小女孩清澈的笑声,让我的视线又移入车内,思绪也拉回现实。我似乎刚从一个遥远的地方归来,那是一个思维触角可以尽情舒展的神秘边界。在火车上是思考的最好时刻,我的感觉灵敏丰沛,思维也深刻了许多。
火车就像是一个生活的过渡点,抹去每个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然后,将每个人送达各自的目的地,去寻找到另一种生活方式。而从登上火车到下火车的这个时间区间里,我们的心灵是最自由的。中国人的春运最壮观便在于火车,虽然每个经历过春运的人,都会对那份喧闹与拥挤记忆犹新,甚至为其眉头一皱。但我们不得不承让,也正是那份路上的艰辛,将我们回家的幸福发酵的更浓厚。我们可以选择温和地与他人攀谈,或安静地透过窗户看风景,让不断变换的美丽景色与友善的人情,温暖我们的旅程。也许会有些许的疲乏,然而,坐在火车上的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目的

杂文随笔

的希冀。每一处因风而动,反射光芒的枝条,都在逸散着鲜活气息。草木葱荣,在这干燥而清爽的初秋,他们的生命力仍以无可阻挡的气势勃发。我的身心仿佛与这一切融为一体,惊愕于这些自然界最普遍却最重要植物的生命能量。在这广阔天地下,我们都要试着更纯粹些,就像此刻只是沐浴在阳光下,努力生长的一株小树。

地。我们此刻无需在乎那些日常琐碎,也可以放下那些繁忙工作,所有的难以抉择会忽然明朗起来。因为此刻我们可以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是如此的清晰有力。

在无数次的独自看风景中,我们不断地发现自己。无论曾经历过怎样的复杂,自然界的风景总是单纯的美着。在能理解身边的一切之后,仍然去爱这个世界,这才是生活想告诉我们的。

一百响的电光鞭炮噼里啪啦地响彻街头巷尾,惊得鸡嗔嗔地叫,吓得狗愤愤地跑,震得墙抖个不停,已全然听不见电视里在说些什么,可放鞭炮的人家眼里望着炸开的红碎纸飞满天,铺满地,心里却是乐得开了花。大家双手握拳互道新年好,嘴是乐得怎么也合不拢了。这是新年的第一道鞭炮,家乡习俗有讲究,必须在年三十团圆饭开饭前放,意思是喜迎亲人和贵客,以示隆重。
但我常想,这放的或许根本就不是鞭炮。
平日里大家繁忙,电话或有几通,视频或有几次,探亲或有几回,但是三言两语总也道不尽心中的挂念,嘘寒问暖总也放不下老人的健康,来去匆匆总也来不及做遍你爱吃的家常菜,余下的思念、担忧、期盼、遗憾、愧疚、寂寞、委屈心里放不下的时候就拿出来扎成炮籽,拿根细绳每日将它们串到一起,到了年底可不就编成了一卷鞭炮。
等到年三十,等在家门口的老父亲老母亲远远望见风尘仆仆、拖家带口的孩子们早已是泪眼婆娑,眼看脚步越来越近,喜悦之情更是达到了极致。一个个肥硕的炮籽吸尽这喜悦竟似这装满水的气球,越变越大,外皮涨得发亮,一直往下坠,怎还是那细细的绳儿栓得住的。等到亲人相拥而泣的霎那,炮籽一个接一个地暴裂开来,思念啊、担忧啊、期盼啊、委屈啊等等全部都迸飞上天,化成无数金色火光,噼里啪啦作响后马上就吹散在风里不见了踪影,唯独那喜悦全部落回地上,碎成一地的红纸,喜庆万分。终于是踏实了,家人的心也是,栓炮籽的绳儿也是。
这年,也就开始了!有滋有味儿……

黄婧

鞭炮里的那点年味儿

杂文随笔

普通的点心千篇一律,好吃的蛋黄酥万里挑一。区别于中秋月饼的蛋黄酥,没有季节性限制,是一个值得被反复记忆的美食。一口酥,两口香,三口留味,层层分明、咸甜交错、酥到掉渣,好吃还不腻,这便是属于蛋黄酥的独有美味,可谓是糕点届的网红。
纯手工制作的蛋黄酥以咸鸭蛋黄为灵魂,酥皮内的肉松缠绕着细腻的红豆沙,而豆沙包裹着整颗咸蛋黄,加之酥皮上点缀的黑芝麻,一口咬下去是层层的惊喜。这是一种属于中式开酥点心中的小开酥,比大开酥好操作,方法也容易掌握,只要在配方、制作上注意几个关键点,就可以做得层次漂亮、味道香甜。身为热爱烹饪美食的我来说,当然不能错过此等美味。中秋节快到了,既然有人不喜欢吃甜腻的月饼,那么就自己动手做蛋黄酥吧。于是扑哧扑哧,一捣鼓就是6个小时,而第一批成品仅20个。
蛋黄酥的食材主要分为三部分,水油皮、油酥和内陷。首先是水油皮部分,混合着中筋面粉、猪油、白糖和水,需要混合均匀揉成光滑的面团后,醒面半小时。这一步,是酥皮不破的关键,也是最费力费时的环节。因为成功的水油皮若需要达到“手套膜”的光滑、不黏手程度,就需要制作者在案板上不停地揉搓,辅以面团的摔打方式,持续20-30分钟方可出膜。其次是油酥部分,仅需均匀混合低筋面粉和猪油两种简单食材后放置备用即可。最后便是内陷,咸鸭蛋敲破洗净表层白膜,便得到一粒粒橙红色新鲜饱满的蛋黄,在其表面刷完高度白酒后放入烤箱,烤制变黄即可。随后将红豆沙分成同等份,包进放凉的蛋黄备用。
这时候,就到了怎么包的步骤了。水油皮、油酥均分同等份,用油皮包裹油酥后收口包好,接着用擀面杖擀成椭圆形,自上而下

酥酥寄情 焙动我心

邓嘉欣

等蛋黄酥凉透便是包装环节,而这仅仅20个蛋黄酥的制作却足足花费了我6个小时。揉、起、擀、包、刷、烘,每一步都极其讲究。美味变化的背后,更多的是食材的精挑细选、用料的精确计算、时间的严格把控,还有制作者的细腻用心。
虽然是第一次做,却得到品尝者们的一致好评,顿时感觉一切苦累都是值得的。为了可以和朋友们一起分享美味还特地加了包装盒,结果有人还以为是外面买来的。虽然最后是封口的不平整显示了这的确是由本人亲手制作,但误认的那一刻,我的内心不免暗自欢喜。
小小一枚手作的蛋黄酥,满含的不仅是真材实料,还有疲惫生活的小确幸,让美味更有心意,也让这个中秋佳节,增添别样一番幸福的味道。

杂文随笔

卷起来,盖上保鲜膜松弛15分钟。全部弄好后再次重复此项操作,最后擀压薄成油酥皮,包裹上肉松和咸蛋黄内陷后,收口朝下放在烤盘。其中,中间擀开、卷起来的那两次操作,便是层层起酥的关键步骤,与两次擀的力度、长度和松弛度息息相关。接着刷上蛋液,撒上黑芝麻装饰就可以送入烤箱。20分钟后,酥到掉渣的蛋黄酥便新鲜出炉啦!色泽金黄诱人的蛋黄酥由里至外共4层,每一层都让整个蛋黄酥的口感更加丰富,尤其是夹在酥皮和红豆沙之间的肉松,平衡了整个蛋黄酥的口感和甜度,带来美妙的味蕾体验。最重要的是,自己纯手工制作的蛋黄酥,不添加香精、色素和防腐剂,老少皆宜,百吃不腻。

特殊的时光,不一样的陪伴

邬海燕

端午节的前一天上午,我正在单位上班,接到儿子打来的电话说他在网上买的粽叶收到了,让我下班了买点肉、糯米与梅菜干回家,说要包梅菜扣肉粽子。前几天就听他说看了个包梅菜扣肉粽子的视频后想尝试做做,我还以为他只是随口说说,心里想包粽子我都没心思去学,有点复杂,从切肉到包粽需要花费不少工夫,他一大男孩会有这心思与耐心吗?便没放在心上,现在看来他是动真格的了。都说2020年的这场疫情成就了很多大厨,一直对美食感兴趣的儿子空闲之余想做他喜欢做的事我当然全力支持配合喽。
下班后我屁颠屁颠上菜市场备齐货回家,儿子午饭都顾不上吃,兴致勃勃切起肉来,说趁早将肉切好放调料腌久一点才入味。我吃完饭进厨房时他正在吃力地切梅菜干,原来他直接将梅菜干洗后拿来切了。我便教他要先将梅菜干用温水泡软了才切省时省力,他感叹做美食技巧蛮多的。我调侃说要成为大厨是要经过磨炼的。担心他忙不过来,我帮忙洗糯米与烫好粽叶便去午睡了。
下午下班回到家,我看到桌上摆了一排包好的粽子。这粽子形状我第一次见,儿子说这是宝塔形状粽子,比市场卖的灰水粽大一些,吃起来才过瘾。儿子还在不紧不慢地包着,桌子下一片狼籍,他包好粽子要剪去边角料,我赶紧拿出个盆子让他剪到盆子里去,心想他能有学做美食的精神极可佳,地板弄脏了可以收拾干净的,不能去批评他,会浇灭他做事的积极性,只是提醒他以后干活时注意保持整洁。我也尝试想包粽子,结果米会漏下来,算了,我投降了,还是负责煮粽子吧!

杂文随笔

今年因为疫情的影响,上大三的儿子一直在家上网课,这次超长的陪伴期间,喜欢美食的他常常会下厨房做菜。儿子的懂事、成长的点滴让我由衷高兴。在一顿顿美食里感受爱,传递爱。无论是做的还是吃的都在获得,都在成长。这种美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生活中至高无上的艺术。通过美食品人生,这是特殊的时光最有烟火气儿,最美好的经历,这段时光的陪伴如此温馨、难忘。

晚上吃着软糯香的梅菜扣肉粽子,问他为啥会想到包粽子,他说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包粽子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接着问我原材料买了多少钱,市场卖的肉粽多少钱一个,我说在超市看过“广州酒家”的肉粽,一个要20元左右。他做了成本核算,开玩笑说以后可以包一些粽子拿去摆摊卖,就打“百侯酒家”的招牌。嘿,逗得我俩公婆大笑,不愧为是百侯人。

《观海听涛》—施玉书

《福缘善庆》—蓝舒婷

书画天地

《上善若水》—李宁彬

刘炬11岁(家长:刘志新)

书画天地

《陋室铭》—罗恺阳7岁(家长:肖碧芬)

《民国银行旧址》—曹鹏程

《人面桃花》—黄婧

书画天地

《水粉风景》—赖罗春(家属:张辉)

《蜜蜂采花忙》— 邓超9岁(家长:邓华生) 

书画天地

《环保卫士》—宋耀金8岁(家长:廖娴静)

光影世界

︽日出东方︾  张扬欣

︽山花烂漫︾  李明露

光影世界

︽黄金海岸线︾  饶桂莲

︽渔歌︾  何小康

︽呼伦贝尔大草原   赖雾娟

︽跋涉︾  张智浩

光影世界

︽孜珠寺︾  丘海澜

︽川西美景︾   张智浩

︽秋色︾  邬海燕

︽蜜柚成熟时︾   张洪德

光影世界

︽五鬼弄金狮︾  何小康

︽夕阳下的爷孙乐︾  罗子扬

︵家长:杨萍萍︶

《天空之镜》  黄婧

光影世界

︽戏水︾  张洪德

︽守护︾   罗子扬

︵家长:杨萍萍︶

︽鼓浪屿黄昏︾  洪雪华

︽浦东之夜︾  吴曦子

访

人物专访

全家齐上阵,携手战疫情
——采访第四届“梅州市文明家庭”获得者曾悠同志

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牵动着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心,也牵动着曾悠的心。疫情就是命令,疫情就是责任,组织需要他,他便第一时间奔赴大埔的抗疫现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青年税务干部的使命和担当。曾悠,大埔县税务局的科员,妻子是梅州市中医院职工。父亲是大埔县妇幼保健院医务科主任,母亲是一名普通人民教师。在疫情抗击这场激烈的战斗中,他们全家齐上阵,携手抗疫情。近日,曾悠同志家庭荣获了第四届“梅州市文明家庭”。
小编:疫情期间,大多数人都宅在家中,您和家人在不同的岗位上战“疫”,能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吗?
曾悠:疫情暴发的很突然,医院是疫情防控的“一线阵地”,大年初一时,我父亲跟我爱人分别接到了医院的通知,要立刻返岗参加疫情抗击,他们毫不犹豫就投入到了抗“疫”工作中。我每天都在关注疫情相关的新闻动态,再看父亲和妻子紧张的工作氛围,感觉到这次疫情的严峻态势,我的心也紧揪着。
大年初三的下午,我正带着年过80的奶奶和刚满3周岁的女儿在小区花园散步,急促的电话铃声突然响起:“当前疫情形势严峻,你曾经在县委宣传部运营政务微信公众号,经验较丰富,县里希望你能回来支援疫情防控宣传工作。”是县委宣传部的来电,我放下电话,想也没想马上奔赴大埔参加抗“疫”工作,一去就是54天的夜以继日。家人都在抗“疫”工作,照顾家中老人和小孩的重压全都压在了母亲身上。母亲毫无怨言,默默地在背后支持我们、鼓励我们。

喻思敏

小编:在这次战“疫”工作中您做了哪些工作,可以分享一下吗?

曾悠:在这次抗击疫情工作中,我除了做好本单位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也要负责以客家香格里拉为主的政务微信编发工作。春节期间,也是疫情最严峻的时候,我同办公室的其他同事没能回单位上班,当时只有他一个大埔本地人在守在办公室。前期排查干部职工有无与高风险人员接触情况以及分批返埔情况时,是我精神最紧绷的时候,就怕统计有遗漏,影响到疫情防控大局。

人物专访

宣传疫情最新消息和各类防控知识信息更新从一天一发到一天三发、四发。在编发这些信息时,为了确保及时性和准确性,我几乎每天从早到晚都在编辑信息稿件,赶不上回家吃饭、一边吃饭一边还在审核稿件是我的常态。有一次就是因为出现了一个突发情况,半夜12点了,我正在带孩子睡觉,也要起来迅速完成编发工作,这样的情况已经遇到好几次了。

小编:面对这次疫情的“大考”,您和家人是怎样一路走过来的?自己有何感想?

曾悠: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高强度的工作和紧绷的神经让我一下子就瘦了8斤,同事、朋友、家人都心疼我,让我歇一歇,不要那么拼。我却认为这份辛苦是值得的,对我个人而言也是光荣的。疫情防控的宣传多做一点,工作多严谨一些,大家的科学防控意识就增强一分,唯有大家齐心协力,我们才能打赢这场战役。
我父亲和妻子在抗“疫”一线,加班加点也是常事。特别是父亲,作为县妇幼保健院的医务科主任,年过半百的他自该院拉响医院防控战“疫”的警报后,便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场战“疫”中。医务科是本次疫情防控的核心科室之一,责任之重,压力之大,非常人所能感受,所有人员都绷紧一根弦,一刻不敢停歇,一刻不敢松懈,确保了各项防控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妻子因为工作需要,整个春节期间,都没能回家和家人团聚。我的母亲,做过心脏手术,身体一直不好。但疫情期间,她独自一人包揽家中所有的家务,悉心照料着家中的每一个人,是她一个人默默地为我们支撑起一个大后方。

共同抗“疫”的这段日子对我和我家人来说,既是成长也是一种磨练。

小编:您在抗“疫”期间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其中有什么原因吗?

曾悠:抗“疫”期间递交入党申请书,这跟我做的抗“疫”工作分不开,我在每日的稿件编辑中,也看遍了本县抗“疫”一线党员干部的感人事迹,在各类新闻信息中看到共产党员们无畏艰险、冲锋在前的光辉形象,让我倍加感动和深受鼓舞,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作为一名党员的骄傲,我便在三月初坚定地向党组织递交了我的入党申请书。
岗位系于身,责任千斤重,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曾悠和他的家人用他们的方式践行着初心和使命,诠释着责任担当和无私奉献,共同抗击疫情,共护一方平安。

人物专访

大埔风情—好山好水出好茶

第三届广东茶叶产业大会暨广东(梅州)茶业产品展销会于11月在大埔召开。好山好水出好茶。近年来,大埔县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茶叶产业,以规范化建设茶园、打造生态有机品牌、坚持茶旅融合发展为抓手,推动茶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大埔以茶为媒,展示风采,进一步助力嘉应茶、大埔茶香飘万里。

俯瞰枫朗镇西岩山万亩茶园。(摄影:何小康)

管佳容 曾悠

大埔风情

茶史悠久——
唐代末期,大埔已生产茶叶,至今超过千年。至明代,汕头商埠开通,茶叶出口刺激了生产发展,茶园遍布全县。至民国《大埔县志》记载:“有云雾茶销南洋各埠。”

抗战期间饱受连年战火之苦,茶园荒废,至1949年大埔县仅存茶园124亩,年产68担。
新中国成立后,大埔县人民政府把振兴茶业作为带领农民脱贫致富

1958年至1965年是大埔县重振茶业的以点带面阶段。1958年,枫朗镇创办西岩山茶场。随后,湖寮镇双鬓山茶场、岩上飞天马茶场、大东白土茶场、泮溪茶场相继建立。到1965年全县新老茶园面积跃升至1359亩。大埔县农业部门帮助茶场引进了“岭头单丛”“梅占”“大叶奇兰”“凤凰水仙”等优良茶树品种。此期间单丛茶的原料茶树种植面积已占全县茶园六成以上,为大埔单丛茶生产奠定了基础。1974年“文革”结束,国民经济恢复期,大埔茶业率先扩张规模,由此进入普及推广时期。当年年初,大埔县委在岩上磜头联队茶场召开“茶业百人会议”,学习该茶场的高产技术经验,掀起群众性开山种茶高潮,当年全县茶园面积再次跃升至4172亩。到1978年,大埔茶业进入企业化运行,茶叶开始商品化生产。至1980年,全县茶场由1966年的62个发展到334个,茶园面积由1813亩增加到4687亩。据统计,1988年全县茶叶产量比1949年增长

的重要政策,大埔县茶业生产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经历一代又一代茶农的长期培育、种植,当地出产的茶叶也因内质兰花香气,滋味醇厚甘爽,好喝耐冲泡,闻名海内外。大埔县更是先后获得“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业十大转型升级示范县”“中国最美茶乡”等殊荣,大埔乌龙茶被农业农村部登记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
至2019年底,大埔县茶叶种植面积已达10.8万亩,产量0.78万吨,产值8.5亿元。全县有发展茶叶种植的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5家,茶产业发展已成为该县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为税务干部到广东凯达茶叶股份有限公司“送政策”,为“以茶致富振兴苏区发展”增添“税动力。(喻思敏摄)

大埔风情

了122.5倍。以茶兴业的版图仍在不断扩大。上世纪90年代,全县确立了“东茶西果南瓷北烟中蔬菜”的产业发展布局,形成以西岩山麓为中心,辐射枫朗、大东、高陂、湖寮等镇的茶叶产业发展格局。进入新世纪,大埔县成立了“大埔县茶叶国家综合标准化示范区领导小组”以及大埔“西岩茶业协会”,政府重新规划茶业,做出了“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加快农民脱贫奔小康的步伐”的战略部署。

茶旅融合——
沿着崭新的柏油路来到枫朗镇上山下村,茶香与茶文化交织相融,墙上挂着制茶工序画,各色茶吧、茶厂分布上山道路两侧,“茶味”十足。如今,上山下村有328户村民,其中就有86间小型茶叶加工厂,村民分别在大中小城市开设门店186间,一些常年在外打工的村民回来种茶了,一些外出乡贤也返乡投资乡间民宿业和休闲“茶吧”。茶产业赋予了大埔旅游业新的内涵,旅游业则助推了茶产业更新升级,更能拓展广阔的商机,前景值得期待。

资料来源:梅州日报2020年10月29日刊《一片茶叶生彩翼 茗不虚传出深山》

为打开局面,大埔县以红色村为核心,大埔角村至上山下村为发展主轴,以西岩茶乡、将军輋以及大王坑村为两翼,串起岗头、南坪、岽顶湖等多个特色园区的红绿文化旅游线路,全长22公里,连通大埔县、潮州市饶平县新丰镇等三镇20余村。
依据乡村振兴发展空间布局,当地政府更是深化打造“红色党建引领绿色发展示范带”,首先拓宽和改造大埔角村“南委”旧址及其周边环境景观,完善停车场、卫生间等基础配套设施,完善南委周边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打造集旅游、教育、发展农村经济于一体的红色基地,吸引游客。
今年来,自驾游、亲子游等“旅游+茶”体验活动在上山下村火热开展。如今,该村已成为大埔县茶旅融合发展的亮丽名片,每逢节假日,茶园都会迎来游客,有机生态茶产品也越来越受到广大游客的热捧。

人物专访

编者按:上期“知识问答”刊登了五道题目,我们从参与竞猜正确的同事中,共抽出30名幸运儿,他们分别是(按照抽奖顺序排名)

以上读者获得由编辑部送出的精美礼品一份。

邹俊良 林泰良 张  扬 谢美玲 邓华生 廖世城 邬海燕 郭文洲 涂钱谋 吴君玲 张  辉 邓嘉欣 罗亦禧 刘翠媚 杨彩霞 温美齐 林  璇 赖  杨 唐  娜 刘淑伟 余芳芳 曾  悠 郭志宜 陈伟华 叶佳政 刘  冰 黄  雯 黄 婧  刘雪燕 潘振英

上期参考答案:1、正确组织路线 党的组织 党的事业2、疫情阻击战   3、D   4、A   5、B

本期题目

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      )规划和(      )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 )。

3.南海诸岛历来都是我国领土的组成部分,我国史籍对南海诸岛很早就有明确记载,东汉时称南海为( )。

4.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讲话中引用了明代官员陈诚的诗句“绿野草铺茵,空山雪 积银。四时常觉冷,六月不知春。”写的是( )的景色。

5.下列属于税收立法包含的内容有( )。

A.制定有关税收法律、法规、规章   B.公布有关税收法律、法规、规章
C.修改有关税收法律、法规、规章   D.解释有关税收法律、法规、规章

A.中国方案   B.中国模式   C.中国思想   D.中国观点

A.南洋   B.南海   C.涨海   D.七洲洋

A.西伯利亚   B.中亚   C.北欧   D.北极

知识问答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