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01 ►
03 ►
05 ►
07 ►
执行概要
项目背景
02 ►
04 ►
06 ►
项目介绍
团队介绍
技术与优势
产品与优势
项目模式
财务分析
风险分析与对策
08 ►
09 ►
一.执行概要
坑口村位于淤上乡东南部,全村海拔高度约353米,气候垂直差异明显,物种丰富;年降雨量1740.5毫米,年日照时数1757.2小时。 自然环境特征为当地的竹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近年来,受产业转型升级、劳动力流失、经营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导致竹林生态退化,产值下降,上千当地农民面临歉收的困境。
为改善该现况,“青山竹海”助农团队以学生为主体,联合丽水市现代农业科技研究中心、丽水市农科院等研究机构,致力于竹林多目标综合开发和果蔬高效培育研究,利用毛竹林定向培育、竹林复合栽培和竹材炭化调理土壤劣变的竹炭基有机肥研发应用等技术在坑口村进行培训与推广,以此促进当地产业提质增效,推动竹林多目标综合发展。
团队在丽水市毛竹博士朱强根教授的带领下,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为高坪新村产业发展做全方位的规划和助力。以实现竹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加快林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大力实施林业科技精准帮扶,深化推广“一亩山万元钱”科技富民模式,采用了“团队技术研发+农民参与式技术培训与推广+示范基地(户)建设”的助农模式,具体如下:
(一)加快提升竹林定向培育水平。团队联合高校、政府,承接毛竹产业扶贫富民等项目,丰富竹笋类型,稳住春笋、提高冬笋、拓展鞭笋,四季有笋挖,效益向上爬。同时,运用农民参与技术研发,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实现技术的二次传播。经济效益以2020-2021年度实施的“毛竹林生态化经营利用技术示范与推广”为例,建立毛竹林双减增效
经营管理示范基地面积1000亩,基地每亩节本增效产值增加600元/度,达到7800元/亩·度;培养了一批农民技师与技术骨干,其中4名获国家级、省级乡土专家称号。
(二)大力发展竹林复合栽培。团队充分利用竹林枝下高空阔的特点,运用生态化栽培技术手段,发展竹林下中草药的竹林复合经营模式,有效提升了竹林的立体经济,产出效益显著提升。以竹林套种多花黄精为例,林地产出年增效2000元/亩以上。
(三)研发竹炭基有机肥及推广应用。团队考虑到竹材的增值利用,特别是废弃竹料回收,研发了竹炭基有机肥新产品,对果蔬茶叶等栽培土壤劣变、酸化和退化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在我们的技术助力下,可实现竹林亩产值提高54%-65%,节约劳动力投入7-12工/公顷,发笋率提高12%,多花黄精林地产出年增效2000元/亩以上,辣椒单株产量增加15%等效果,为打通“两山”转化新通道,坑口村乡村振兴全面起势奠定基础。
近年,团队扎根乡村,集中开展培训50余场次,农民座谈70余场,现场指导服务100余次,建立10个企业、合作社等长效机制,示范户150余户,服务农民2500余人,带动解决农村劳动力5000余个工。真正实现科技扶贫、智力扶贫,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发挥着重要的堡垒作用。
未来,青山竹海助农团队将致力于竹定向培育技术、竹林复合栽培技术和竹炭基有机肥研发推广业务,用科技推动竹产业革命。根据发展规划,预计在浙江、四川、福建、江西等地建立30个合作培训基地,带动6000人就业,促使科技成果的技术普及。预计到2022年,我们可以为中国落后县、村等地共增收2.1亿元。
二.项目背景
2.1坑口村情况
2.1.1坑口村发展概况
坑口村位于淤上乡东南部,距离县城约23公里,229省线改线后过境。全村海拔高度约353米,气候垂直差异明显,物种丰富;年降雨量1740.5毫米,能够充分满足作物生长所需水分;年日照时数1757.2小时,无霜期212-326天,热量资源丰富。境内毛竹资源丰富,有山林4545亩,其中毛竹林2024亩。
该村所在的遂昌县一直以来便有“中国竹炭之乡”的美誉,其竹炭业发展迅猛,企业数量、规模、产值都已位居全国前列;5291亩广阔竹林,5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436个竹户、1325人,这些都为项目——多方向竹资源开发的后续开展夯实基础。而在县政府的推动下,坑口村的脱贫攻坚效果显著,去年村农民收入就达9500元。
但当地村民的观念相对陈旧,种植管理毛竹方式传统且落后,对提升毛竹产业产能和经济效益缺乏研究和办法,竹产业“有而不精”。在乡村振兴的衔接过渡期,如何在原先基础进一步扩展,如何利用技术推动竹产业结构升级,如何于全国各地竹乡推广“乡村绿色实现经济增收”模式,在坑口先行先试具有很好的代表性意义。
2.1.2坑口村发展存在的问题
(1)土壤肥力下降。坑口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水充足,村内土壤大多为酸性土壤。以磷为例,酸性土壤中铁、铝活性高,与磷形成难溶性的铁磷和铝磷,甚至有效性更低的闭蓄态磷,使土壤磷和施入土壤中的肥料磷绝大部分转化为固定态磷,致使绝大多数的酸性土壤都严重缺磷,土壤肥力低。土地长期使用肥力下降,竹林低产低质,竹农收益不理想,改良土壤成本高,农民不易接受。
(2)管理方式落后。村民技术能力有限,这导致竹林培育管理不到位,大多数竹林处于自然状态。杉、松、阔等树种侵占竹林,在竞争的存在下,竹林生产力低下,经济效益很低。且传统的大小年观念根深蒂固(冬笋大年的话,第二年的春笋即为小年,以此往复),大年灭绝式挖采,小年则无人管理,大小年现象越来越明显,严重影响了竹子的正常生长。
(3)竹产业发展受限。竹产业作为浙江省林业的主导产业,近年来伴随着“低碳减排”理念,栽培面积更是稳中有升,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到2018年为止全省竹类产品加工企业达到6000余家,其中竹材加工企业有5000余家,竹笋加工企业400多家。而多数企业未形成规模性系统性的产业链,产业发展容易受制,竹市场容量有限。显然,像坑口村这种以竹产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村落,在提升竹品质的同时,急需开辟新的收入途径。
(4)缺乏品牌效益。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竹农是产品的生产者,其对市场信息判断能力、市场销售渠道的开发能力薄弱。一味的按照市场需求,存在盲目性和滞后性。所以坑口村的竹产品应当有定位,寻找出适合发展的渠道,产生自己的品牌效益。
2.1.3坑口村问题的解决途径
(1)推广竹炭有机肥。竹炭有机肥可以显著提高了表层土壤养分含量、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降低了脲酶活性和土壤 pH 值,且土壤性质和酶活性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另外,竹炭生物有机肥营养元素可以被微生物缓慢分解,营养成分可以在土壤中积蓄,不易流失,有机肥分解后的腐殖质与土粒结合,形成团粒结构,增加了土壤的通透性,有利于疏松土壤。竹炭有机肥还能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 减轻植物病害的发生。综上可得,竹炭有机肥处理后比仅施高量有机肥的土壤改良效果更佳,达到减量施用有机肥目标。而遂昌有“竹炭之乡”的美誉,原料来源便宜简单,适合竹农用于改良土壤。
(2)推广竹林高质量管理体系。针对竹农管理的难易程度,将公路沿线500米以内易管理的竹林划分为笋用林,500米以外偏远山区的竹林划分为材用林。培训农民科学的笋用林种植方式,丰富竹笋类型,稳住春笋、提高冬笋、拓展鞭笋,建立“一竹三笋”高产高效经营模式,实现“四季有笋挖,效益向上爬”。在材用林地区推广大径竹管理技术,既减少了竹农的投入时间与成本,也增加了竹农的收益。这些技术上手容易且见效快,坑口村利用此技术将很好的改善效益低下、质量低的问题。
(3)通过公开课等方式将技术落实。单纯的推广技术而不落实是无用功,扶贫先扶智,针对产业效益低下、管理粗化等问题,需要从农民的观念上改起,在坑口村开展公开课,让竹农掌握科学种殖的方式。以培养出2~3位农讲师为目标,让他们成为村里乡村振兴的领头羊,能解决竹农管理遇到的问题。另外,通过技术总结,编写为宣传册,分发给竹。做到让每一位竹农都有信心有能力管好自家的竹林地。
(4)推广林下复合栽培。竹市场的容量有限,竹农的收入增长乏力,亟需转型。而丽水素有“华东药用植物宝库”的美誉,药材市场价格理想,成交活跃,利润大。未来,充分利用空间的立体种植技术是发展的一个方向,通过种植黄精等药材,在充分利用土地的同时,提高竹林及林地空间资源利用率,对竹林本身不存在危害,从追求竹材、竹笋等单一的竹林产品逐步转向多元化产品产出,实现竹林经济效益与生态功能协同发展。
(5)做好宣传推广。宣传推广在互联网时代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网络推广能直接为企业带来大批客户集体,为产品打造品牌知名度。而像抖音,微博等推广方式,成本低、速度快;另一方面网络的覆盖面广,没有地域限制。线上直播也已经初具规模,通过直播可以获得固定的订单来源,利于找准市场定位,帮助产品更好的从村里“走”出去。
2.2市场痛点
2.2.1全国市场痛点
1.竹林面积逐年增长,资源聚集性分布明显
中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为丰富、产量最多、栽培利用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国竹资源的数量、面积、竹产品产量及加工水平,皆居世界产竹国之前列。
以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来看,自1973年至2018年9次的清查,40多年来我国竹林面积增加了341。39万hm²,年均增加8.13万hm²,年均增长率位1.83%。以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的结果为例,我国竹林面积641. 16万hm²,占林地面积的1.98%,占森林面积的2.94%。其中毛竹林467.78万hm²,占72.96%,其他竹林173.38万hm²,占27.04%。我国竹林资源总体上呈现数量持续増加、质量稳步提升、生态功能不断増强的良好发展态势。但受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和竹种生物学特性等因素的影响,竹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福建省竹林面积最多,为113. 96万 hm²,占全国竹林面积的17. 77%; 其次为江西省,竹林面积为105. 65万hm²,占16. 48%。竹林面积列前5位的省份依次为福建、江西、浙江、湖南、四川。而整个西部地区竹林面积140. 46万hm²,仅占21. 91%。
2.竹产业初具规模,但产业发展区域性差异大
我国被誉为“竹子之国”,竹子产量丰富,预测2021年我国的竹林产量可达41.0亿根。虽然我国整体竹产量丰富,但竹产业区域差异却很明显,下面将举例具体的在一二三产业及各地区发展方式来证明竹产业区域发展差异。
(1)第一产业(竹食品、饮料)
我国笋竹食品从鲜食、鲜笋加工发展成为清水笋、笋干、多味笋等传统初级加工产品。我国可食用笋竹资源极为丰富,含楠竹、罗汉竹、方竹等多个优良品种,笋竹食品多以鲜食和初加工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目前正向精深加工不断突破。数据显示,我国笋干产量达85.8万吨,福建、浙江、四川占全国总产量的60%,其次是湖南、广东、江西、安徽、广西、重庆等地区。
(2)第二产业(竹建材)
竹材易生长、易加工,竹制品生产成本低于木类材料。近年来环保性已成为城市居民家居需求的第一大要素,竹家居制品正迎合了这样的消费理念。我国及东南亚国家出口的竹制家具价格相对低廉,正在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消费品之一。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1年我国竹材产品市场规模可达379.51亿元。
(3)第三产业(竹文化旅游)
发展具有资源依托性,随着竹林资源在健康养老、休闲养生等方面的效益得到开发,依托竹资源开展生态旅游、休闲体验、竹林康养等第三产业,在浙江、四川、湖南、广东等主要产竹省区迅速发展,形成众多知名旅游景点,深受旅游者青睐,竹文化旅游成为竹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到2025年我国竹林旅游接待游客量可达18000万人次。
3.竹产业链存在“缺链”现象
竹产业发展存在产业链不完善问题,竹产业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增大生产量、全球分工中过度依赖加工制造环节和加工贸易、竞争战略过度依赖成本价格,而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研发设计、营销、品牌和供应链管理等高端环节缺失。产业结构实际高度化明显不足。典型表现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主要依靠传统种植技术,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足。从产业链来看,我国竹产业的优势仍集中在最终产品的加工组装阶段,产品加工深度不足,初级产品比重比较大,虽然半成品从比较劣势上升为初具比较优势,但在核心技术、设计、软件、关键零部件、关键设备和模具、供应链管理、销售和品牌等环节上具有明显薄弱。
2.2.2浙江市场痛点
1.竹资源质量不高,综合产出低,所谓“地不尽其力”
浙江竹林资源质量不高,丰产竹林面积不足30%,采用了节水灌溉、科学施肥、机械化抚育等技术的集约经营竹林地少之又少。竹农对于经营竹林的认识和水平较低,“重采伐轻抚育、重索取轻投入”的观念严重。当前竹加工业不景气,拉动一产能力乏力,毛竹价格下跌,竹农经营竹林的意愿持续下降,许多地区都出现了挖掉毛竹改种杉木、油茶、茶叶的现象。竹林的景观效益、竹林地的复合经营等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竹林的综合产出很低。
2.产业集中度不高,科技含量低,所谓“物不尽其用” 浙江竹产品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单打独斗,没有形成集群效应,抗风险能力弱,“大资源、小产业”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全省没有一家竹产业主板上市公司。
受当前环保加压、银行惜贷、行业技术发展缓慢等因素影响,企业停产倒闭增多,企业对资金、技术、人才需求迫切。现有的竹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竹产业自动化、连续化技术水平不高,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缓慢。
3. 产品宣传不足,品种多品牌少,所谓“竹不显其贵”
竹产品消费市场呈现萎缩趋势,现有竹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新开发的竹产品消费市场开拓不足,竹产品企业洞察和开拓市场能力不足。品牌建设滞后,企业缺乏品牌意识,注重短期效益,忽视品牌的长期培育和推广,全省有品牌效益的企业少。此外,竹产品质量鱼龙混杂,主流媒体对竹产业也缺乏有效的宣传引导,对竹产品缺乏公平正确的评价,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受欢迎程度不高。
2.2.3痛点分析总结
目前,浙江地区的竹产业尚处于成熟阶段,但竹资源量和竹业产值不呈比例,竹资源利用不充分,竹子的质量偏低;竹产业链的数量少,长度短和厚度薄,以一产为主,二产次之,三产很少,产业发展仍处于不协调状态;缺乏资金投入,更迫切需要有实力的公司或企业为引领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品同质化严重,作坊式生产普遍,缺乏政府宏观调控;竹产品市场占有量小,产品单一,品牌力量小,无特色,竹企业宣传推介力度有限,导致竹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现代竹产业体系尚未建成,附加值低。需要当地政府政策支持,大企业带动小企业发展,形成竹产业链集群,构筑完整的竹产业格局。
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中,习总书记对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提出了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十三五时期”的实践也证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驰而不息重农强农的战略决策完全正确。党的“三农”政策得到亿万农民衷心拥护。“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的。中国共产党丽水市第四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对丽水市“十四五规划”和二零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建议,包括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突出农民主体,发挥特色优势,注重品质发展,深化"千万工程",全域建成新时代美丽乡村,争当全国乡村振兴排头兵。
毛竹被确定誉为浙江省富民之竹和四大特色树种之一,毛竹产业更是作为我省山区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的发表,在提高乡村农民收入方面,对毛竹项目的开发与实践提供了非常大的支持。
2.3政策支持
三.项目介绍
青山竹海团队通过推广竹林高质量培育技术和林下复合栽培技术,帮助坑口村的竹农提高经济收益。团队先对坑口村进行实地调研,了解竹农当前的困境与愿景。针对调研结果,以丽水学院生态学院为科研实验基地,研发出的竹林高质量培育技术和林下复合栽培技术。通过在村里开展公开课和分发宣传册的方式,培养了乡土专家也让技术更好的落地。同时,团队申请了竹炭有机肥专利,与企业共同生产来改良土壤。竹农的产品团队也进行了售后服务,通过微博,抖音来推广宣传,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赚钱”,从而助力乡村振兴。
3.1项目简介
3.2项目紧迫性
按照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设立衔接过渡期。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做到扶上马送一程。过渡期内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并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节奏、力度和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推动“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抓紧出台各项政策完善优化的具体实施办法,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
还应当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以大中型集中安置区为重点,扎实做
好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工作,持续加大就业和产业扶持力度,继续完善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产业园区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切实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
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实施脱贫地区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广泛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深化拓展消费帮扶。持续做好有组织劳务输出工作。统筹用好公益岗位,对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进行就业援助。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吸纳更多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在脱贫地区重点建设一批区域性和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加大对脱贫县乡村振兴支持力度。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确定一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集中支持。支持各地自主选择部分脱贫县作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
团队目标:做 “中国竹产业领航专家” ,让农民“在家门口赚到钱”;将学校科研成果进行商业化市场化转化,打造“小忠龙藏”冬笋、等特色生态产品,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再造我省竹产业发展新动能、竞争新优势和发展新局面,从而实现科技兴农,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
团队宗旨:发展团队、回报社会、服务农民、乡村振兴。
团队理念:专业细致、热情周到、诚信服务、一切以农民为中心。
团队文化精髓:责任、诚信、敬业、协济、豁达、感恩。
四.团队介绍
4.1团队简介
4.2助农团队
——郑俊超,项目负责人:园艺19级学生,来自浙江衢州。遂昌县“乡村振兴特聘人才”,丽水学院新媒体策划公关部副部长,多次参与市、校大型创赛活动工作的策划和主持。参与实验室的项目研究,涉及毛竹资源开发和植物病害等专业领域。能吃苦刻苦,有较强的组织本事和团队精神,多次到丽水市和以下市县交流学习新型农业种植模式以及农旅企业的市场运营及营销,对现代农业管理规划较为熟悉。
——高雅楠,技术负责人:园林19级学生,来自浙江丽水。中共预备党员,三仁畲乡技术特派员。曾获浙江省政府奖学金、三好学生等多项荣誉。主持浙江省新苗人才一项,致力于理论成果的实践转化,对营销策划的研究较为深入,有一定的运营经验。
——郑陈城,生产负责人:园林19级学生。现任丽水学院学生会和丽水“山耕”品牌研习协会副部一职,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主要有生产技术管理、技术革新、平台维护、监察监督等职能
——李梦佳,设计负责人:园林19级学生。在国瓷迎新设计比赛中获一等奖,专业成绩优秀,在19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中担任负责人,评为校级优秀团队,优秀个人。在团队中负责排版美化,图片处理等工作,有较强的审美眼光和艺术认知能力。
——夏宁宁,运营负责人:汉语言文学19级学生。任丽水学院学习部部长、多次参与学校大型活动策划,曾获国家励志奖学金,校二等奖学金等多项荣誉,在个人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精于管理与组织协调。
——戴海文,培训推广负责人:小学教育20级学生。主要负责培训市场拓展,能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品定位和市场定位,在明确了产品市场和产品销售对象后,能够制定出详细的市场推广策划方案,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为团队走品牌路线打好市场基础。
——刘建坤,财务负责人:财务管理19级学生。学习成绩优异,目前已考取多项财会类证书,积极参与各类商业金融知识竞赛,多次作为助农团队的财务负责人参与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财务专业基础扎实,在校期间入驻丽水学院大学生创业园,合伙经营丽水特色文创产品店铺。
朱强根:浙江省特派竹产业团队科技特派员骨干成员,毛竹博士。主要从事森林土壤学、竹林克隆生态学和竹林高效培育利用研究。曾获中商联全国商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参与科研成果获梁希林业科技奖一、二、三等奖各1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战杜鹃:风景园林学博士,主持和参与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等项目多项,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公开出版发行教材2部,编著共3部。参与完成国家级课题1项,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1项,参与省部级课题3项。研究方向为景观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
4.3指导老师
五.技术与优势
5.1毛竹林定向培育技术—“亩产千斤”助力乡村振兴
5.1.1笋用林定向培育技术
(1) 点穴式非均匀施肥管理技术
项目基于土壤养分的异质性,明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规律,研发了分区测土推荐施肥技术,并且阐明了毛竹林肥料最大效率期为幼叶期,集成了毛竹林减量增效施肥技术体系;探明了竹林地下鞭根的趋富特化和生理整合机制,根据培育类型进行土壤管理,研发了间距为2.0 m-3.5 m的点穴状非全覆盖式垦复方法施肥方法。
与传统的“一个萝卜一个坑”撒施施肥方法相比,点穴式非均匀施肥方法拥有以下四大优势:
1.专业测定,精确把控
采用竹林随机点穴施肥法进一步验证竹林养分整合效应的尺度范围,通过空间分布的点格局方法分析施肥穴与新发竹笋之前的空间关联性,可以看出,新发竹笋与施肥穴在20-220 cm尺度上存在显著的正关联性(p<0.05),超过220 cm以上则表现为不相关,表明施肥穴对新发出笋的影
响尺度范围主要在0-220 cm。综合以上试验和分析可以得到,毛竹种群对异质养分条件下,发挥高效的养分整合作用尺度主要在0-250 cm范围。
2.养分利用率高
在林地中形成养分空间资源差异,营养充足的地方,趋富特化而生长发育较多鞭根,以吸收更多营养,并通过克隆整合将养分输送至整个竹林系统加以利用。与传统相比,发挥竹林自身对养分的高效利用,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
3.低耗费、高收益
与“一个萝卜一个坑”施肥方法不同,随机不均匀点穴施肥法更加灵活,随机分布性打破了传统的均一性,减少了挖坑的数量,减少了时间资金的投入,又增加了竹子的产量。
4.节约劳动力
可节约劳动力投入7-12工/公顷,大大节省了前期种植劳动力的投入
(2) 鞭笋管理技术
项目基于定向培育要求,以竹笋产品为主,通过竹笋采收时间、采收方法和采收量化等措施,使一竹三笋培育技术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竹笋采收留养就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竹笋采收留养技术不仅是简单一竹三笋管理,还与竹林结构动态调整、竹林地下鞭定向优化等管理技术紧密结合。如通过鞭笋采收结合断鞭等管理可培育更多“有效鞭段”,发笋(鞭)率由传统5%上升至17%以上,显著增加了冬春笋产量。
① 鞭笋的认识
毛竹林在春笋小年的春季竹林换叶后(幼叶期),鞭梢或断梢附近的侧芽抽发新鞭开始延伸生长,6月至7月的生长最快,到10月以后竹林大量孕笋而逐渐停止;传统管理思想,没有把竹林充分当成一个整体,忽略了竹林通过地下鞭连接成为一个种群。第二,地下鞭可以采收鞭梢食用,鞭梢断裂有助于进一步促发叉鞭和竹笋。
② 鞭笋管理技术
毛竹地下鞭上的侧芽萌发形成新的竹鞭称为岔鞭。切断鞭梢或竹鞭可以促发岔鞭的形成。在鞭笋的定向培育中,通过“壮鞭弱挖、弱鞭强挖”的方法促进岔鞭萌发,实现一个鞭段鞭笋多发并分批多次采挖。
鞭笋采收要求:一般在6月中旬至10月上旬, 以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为鞭笋产量高峰期。其中,“梅季(6月)”以埋为主,挖掘为辅;“伏季(7-8月)”以挖为主,埋鞭为辅。
采挖方法:在竹林里找到了地表有一裂隙就可用锄头往下挖,一般从裂隙的两边往下挖,避免伤鞭笋。鞭笋挖掘后的穴要覆浮土盖平,用脚踏实。
技术要点:五月初长宜多养,七月高峰应多挖,九月鞭段定型全挖光。
③鞭笋管理效益
竹鞭管理显著增加了鞭笋采收数量,同时促进了冬笋的发育。项目实施前后对比可以看到,总体鞭笋在项目实施前,鞭笋几乎不采挖,经过竹鞭管理技术指导,鞭笋型竹林鞭笋达到每亩度量110斤,冬笋型笋用林鞭笋产出也超过了50斤。项目实施不仅改变了农户经营管理竹鞭的理念,也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成果。
(3) 冬春笋管理技术
项目研发的冬春笋管理技术是以竹笋安全生产为基础,通过竹笋采收时间、采收方法和采收量化等措施,基于笋-幼竹生长的非对称竞争,使一竹三笋的培育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涉及土壤和水分等多项管理措施的一整套技术体系,从而研发了全面的冬春笋管理技术。
①冬春笋生产情况
传统的观念认为,采挖冬笋会减少春笋产量,事实上,竹林发笋存在非对称竞争现象,经过调查,得出 “冬笋挖去又春笋,四季三笋都是钱”,冬笋的采挖有助于春笋生长,竹笋生产就冬笋而言是越挖越多。
②冬春笋管理关键技术包括
A.冬笋采挖技术:从10月中旬开始,到翌年3月。采挖方法:冬笋采收,应不伤损竹鞭、鞭芽和鞭根,并采挖后覆土;技术要点:冬笋窜长裂缝开,锄头一刨露黄尖;冬笋放心采,春笋少不了。
B.春笋采挖技术:采收方法:以出土后笋高5~10厘米挖取,此时笋质优笋体重。挖笋时还要注意将竹笋整体挖取,以提高竹笋重量和利用率,并注意切勿伤断竹鞭。技术要点:初期挖了,中期留好,后期挖光。
③ 冬春笋管理效益
A.冬春笋管理显著增加了笋用林竹笋采收数量,同时促进了竹林结构的调整。
B.项目实施前后对比可以看到,总体冬笋在项目实施前每亩采收量不足20斤,经过冬笋管理技术指导,冬笋产量达到了600斤/亩;采挖冬笋不仅没有降低春笋产量,还使春笋产量由之前的700斤/亩提高到了1000斤/亩。
C.项目实施不仅改变了农户经营管理理念,也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成果。
5.1.2材用林定向培育技术
①大径竹的认识
大径竹通常是指小头直径2.5cm截梢,胸径13cm以上,竹杆高度14米以上,用于渔用等特殊用途的竹材。大径竹培育存在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多施肥就会使得竹子变大,事实上最核心的体现在母株和子株的异速生长关系上,因此,管理大径竹需要科学合理的认识和采取合适的技术措施。
②大径竹培育技术
立地选择:竹株胸径和高度的异速生长关系在不同海拔条件下存在差异。在浙西南地区毛竹主要分布在海拔200米至1200米,而以海拔400-600m的竹子随胸径的增加,高度增长最快,即在这一海拔下,相同胸径的竹子具有更高的竹杆高度。因此,遂昌县坑口村偏远地区海拔约为600-700m,相对比较适合培育大径竹材,但应选择土层深厚、水热条件较好的林地作为大径竹材培育的立地条件。
施肥促进:施肥是培育竹林的一种重要措施,而深穴施肥是培育大径竹材的关键之一,由于竹笋出土前主要是横向生长,因此诱导竹鞭下行有利于培育更大竹笋(竹材)。施肥穴深达到30厘米以上,即每亩地挖取长80厘米×宽20厘米×深30厘米规格,诱导竹鞭在深层土壤中生长。施肥的要求之二是采用非均一施肥,由于竹子胸径和竹鞭粗度呈现为异速生长关系,即大竹子长的鞭更粗,反过来更粗的鞭长的竹子更大,非均一施肥改善竹鞭的生长,同时形成良好的地下鞭空间分布,从而间接的促进了竹林的平均胸径的增长,以每亩挖取施肥穴90个至120个为宜。施肥促进技术要点总结为“肥深鞭下行,出笋笋亦大,笋大鞭渐粗,粗鞭长大竹。”
留养择伐:从胸径来看,由于竹林发笋期,早中期的笋大,晚末期的笋小,因此,培育胸径较大的竹子要及时合理留养早中期竹笋。但是,过早留笋容易导致退笋,施肥有助于提高早期竹笋存活率,从而间接的增加了竹林的平均胸径。从竹子的高度来看,相同胸径条件下,中后期的竹笋成竹较早期笋成竹有更高的竹株高度。留养择伐的技术要点为“大笋长大竹,去小留强笋,母大子亦壮,砍小留大竹。”
③大径竹管理效益
大径竹管理显著增加了两用林或材用林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施肥促进和竹笋采收留养与竹材采伐的结合上。项目实施前后对比可以看到,总体竹材在项目实施前每亩采收量约为1900斤/亩,经过竹林培育管理技术指导,竹材产量有了一定的提升,达到每亩度产量2200斤。通过大径竹培育技术,提高了原有竹林的胸径,增加了大径竹占有比例,从而进一步提高材用林生产经济效益。项目实施增强了农户对材用林管理的理解,提高了大竹材的比例,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成果。
5.2竹林复合栽培技术—“林药模式”辐射式带动就业
A.技术目的
竹药复合经营主要以增加竹林综合效益为目的,提高竹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旨在提高竹林及林地空间资源利用率,从追求竹材、竹笋等单一的竹林产品逐步转向多元化产品产出,实现竹林经济效益与生态功能协同发展。
B.案例分析
实施地点:丽水市遂昌县坑口村基地—多花黄精种苗繁育技术推广示范
团队以“团队+农户+基地”的组织模式,坚持走绿色竹林下套种多花黄精的方式,打造地道药园的理念和带动农户发展经济不出家门致富奔小康的经营模式。该基地推广面积达130亩因地制宜推广山核桃+中药材(黄精)立体生态多功能经营方式创新,亩产可达一万元。2020年销售额293万元,利润97万元,人均年增收4.8万元。
基地栽培执行《毛竹林下套种多花黄精栽培技术规程》,坚持标准化的管理方法。基地推行有机生产技术,不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人工合成生产资料。
基地负责人王金村的“林下立体经济”创新模式,不但使村民得到林地的租金收入,还能在家门口打工增加收入,同时使部分村民加入到合作社一起参与中药材种植项目。项目间接带动增加集体经济收益。更重要的是,使村民们看到了乡村蕴藏着希望与商机,现在有不少村民回村与老王商讨,准备回村种植中药材、开农家乐,回乡创业。
C.套作药材
团队的竹药复合经营模式作为新的经营模式逐渐被推广应用。常选用套种的药用植物主要有:多花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 Kimura et Migo)、三叶青(Tetrastigma hemsleyanum Diels et Gilg)、白芨(Bletilla striata)等。常见的经营模式有毛竹林下开发林下原有药用植物,例如:淡竹叶和多花黄精、麻竹林下套种草珊瑚、毛竹林下套种金线莲;或将竹林改造成带状,在产笋带内种植白术、党参等药材。
坑口村
“竹林+白芨”
复合栽培模式
坑口村
“竹林+三叶青”
复合栽培模式
坑口村林下
“铁皮石斛+多花黄精”
复合栽培模式
D.技术效益
①生态、经济效益倍增:经济效益比单一毛竹林经营提高1~3倍,且显著提高立地肥力,降低水土流失。
②推广特色生态产业:铁皮石斛产业是省委、省政府确定12大特色生态产业之一, 团队在用好绿色产业扶贫基金政策的同时,将结合全县各乡镇实际,拟发展仿野生铁皮石斛种植基地600亩。
③打造近野生栽培优良品质:在毛竹上种植铁皮石斛,顺利地解决了土地问题种上毛竹后,石斛的生长主要依靠自身根系吸收毛竹和空气中的营养,顺应其生物习性,减少了人工干预,更接近野生品质,就具有更高的经济价值。
④辐射式带动乡村就业:目前,一期种植的600亩铁皮石斛增加当地100余人(含建档立卡贫困户10户15人)就近务工收入,可带动2个乡镇3个村集体合作社发展,为村集体合作社和群众带来纯收益217万元。
5.3技术优势
5.3.1毛竹定向培育技术优势
(1)培育乡村振兴生力军(乡土专家)
案例分析:团队培育的首批国家级林业乡土专家—邓金发
左一为乡土专家邓金发
邓金发为遂昌县高坪新村人,因培育毛竹笋高产而成为全省远近闻名的能人,先后荣获县科技星火带头人、市优秀示范户、国家级林业乡土专家等称号,并先后被县政府聘为农民林业技师、市农民讲师团成员。
在丽水学院朱强根教授以及县竹产业办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邓金发的毛竹覆盖冬笋亩产量达到886公斤,创下历史新纪录,树立了浙西南竹林高效经营成功的典范。
“自己富了,要带动乡亲一起富”,这个愿望一直是老邓想法,于是,老邓组织坑口村农户,成立了“遂昌县山哈竹笋专业合作社”,目前成员已达420人。除了组织社员培训外,常常在施肥、挖笋等生产季节,亲自到各户指导生产,以及在标准化生产上做好记录。邓金发决心通过合作社的平台,带动社员及周边的农户开展毛竹“一竹三笋”高效培育,为当地农户增收致富、乡村振兴作出新的贡献。
(2)种植优势
分析不同纬度、海拔、气候以及毛竹自身地下茎的情况对毛竹胸径的影响,结合出一套培育大径竹的栽培模式,通过科学施肥、胸径-密度控制技术,能使毛竹以最大程度吸收养分防止养分的流失,同时,节约了劳动力。
在充分认识了毛竹林克隆种群特征通过对毛竹林点穴式施肥,提高了养分的利用率,节省了人力物力。
应用减量增肥技术,毛竹地的径流系数为0.0005-0.003,泥沙流失量为1.99-18.02kg/hm2,大大减轻了水土流失的风险,使土壤质量大大提高。
(3)市场技术优势
A.受益人群优势
毛竹产业是丽水的特色产业,丽水竹类资源丰富,竹林遍布于全市大部分山区、半山区和丘陵乡镇,全市竹林面积12.27公顷。毛竹产业是丽水的特色产业,丽水地区竹农人数多,竹农人数在2万人以上,在农业方面所占比例大,对提高竹产量的关注度高这一优势带动了团队竹技术的宣传和有机肥产品的推广。
B.基地优势
在丽水地区,本团队先后组织建设了10个毛竹林高效培育示范基地,核心区建设面积达六千余亩。示范应用冬春笋管理技术、鞭笋管理技术等169项次,在2018-2020年的3年间,已在项目实施县市累计推广面积16.35万hm2,新增竹材18.7万t,竹笋12.6万t,新增产值4.75亿元,对国家乡村振兴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起到重要作用。
C.口碑宣传优势
本团队多次到浙江省各县市调查研究并且在遂昌、泰顺等地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帮助竹农解决竹笋种植问题,旨在提高竹林生产力,增加竹林多维度收入,帮助农民提高经济收入实现脱贫攻坚。在培训阶段,为农民免费提供技术另外使用团队研发的有机肥来配合竹林和农作物的种植培育,其产量、质量得到大家一致好评。
5.3.2林下复合栽培技术优势
(1)地理优势
丽水地处浙江西南部, 九山半水半分田,地势以中山、丘陵地貌为主,森林覆盖率81.7%, 2019年,丽水市12个国家地表水评价断面中,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100%,有“中国生态第一市”的美誉。境内野生药材蕴藏量大,也被誉为浙西南的“天然药园”和“华东药用植物宝库”。自2010年丽水市政府把中药材产业列为八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经过近十年努力,中药材产业发展逐步提升。
(2)政府支持
为深化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竹产业重点地区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推进我省竹产业高质量发展,《浙江省林业局等8部门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科学化竹培育技术体系,实施“一亩山万元钱”科技富民新模式,大力发展竹林林下经济。
(3)培训优势
团队成员会定期到丽水部分县市各地开展培训了解农民需求。根据竹农的需求相应地研究林下培育策略,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和林业转型升级为目标,服务农民。借助培训的机会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借此扩大团队技术的影响力以及团队知名度便于发掘有机肥购买的潜在客户。
(1)技术意义
目前竹林土壤酸化严重,养分流失,传统土壤改良方案存在一定的弊端,探索一种合适的土壤改良方案来改善土壤环境、提升作物品质,避免土壤持续酸化,在实际生产上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竹炭作为一种良好的土壤改良剂,有对茶园土壤改良的潜力。遂昌竹炭产业较为发达,将竹炭应用于土壤改良中对推动竹炭产业和茶产业发展,加强对竹子的利用方面均有益处。
目前化肥的施用量往往过大,商品用农用化肥价格昂贵,农民往往不能承受如此高昂的使用成本,投入与实际生产效益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研究显示,肥料费用可占整个生产成本的50%,合理的价格与施用量对农业技术的推广至关重要。
六.产品与优势
6.1竹炭基有机肥—打造浙西南特色生态肥料品牌
(2)竹炭有机肥的认识
作为“竹炭之乡”的遂昌县,其竹林面积大,毛竹资源丰富。竹炭是常见的生物质碳,分子结构呈六角形,质地坚硬,细密多孔,吸咐力强,具有吸附功能。
其来源易得,价格低廉,具有作为土壤调理剂的潜力,将竹炭与有机肥进行科学配比,制成竹炭有机肥,竹炭基有机肥的推广对助力竹产业发展也有益处。
(3)竹炭有机肥的试验
实验时间:2020年7月29日
实验地点: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高坪新村
为了评估遂昌县高坪新村竹炭施用对土壤的改良效果,本次研究设计了盆栽实验(P1、P2和P3三种土壤条件下,B0、B1、B2、B3和B4四种竹炭粉施用量)和遂昌的田间试验(CK、T1、T2和T3四种不同施肥处理),对不同竹炭用量下茶树苗株高、叶片数、叶面积、叶绿素含量、茶叶品质、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磷钾、pH和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酶活性等指标进行测定和比较。
(4)技术效益
对栽培土壤劣变、酸化和退化有显著的改善作用。通过产品应用于竹林,果园等,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民的竹笋死亡率高、发病株多等生产问题,提高了土壤质量。
为竹炭改良土壤和竹炭基有机肥的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同时,这对我们实验结果也有帮助。
(1)改善土壤结构
竹炭具有吸附解吸功能,从而是一种土壤微生物和有机营养成份的载体;其次,竹炭本身含有生物生长所需的一部分矿物质,可保持良好的营养平衡;第三,竹炭为颗粒硬性物质,能粘结土壤,间接的改善土壤结构;第四,竹炭被应用于改善土壤环境,缓解或消除污染土壤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2)增加竹笋产出
以遂昌县为例,对遂昌县坑口村93户毛竹林竹炭基有机肥施肥监测户共计面积69.54 hm2和传统施肥面积16.67 hm2,竹林经营投入、产出情况进行统计,与经验施肥相比,实施竹炭基有机肥施肥为主的综合措施后,竹笋采收的用工增加,产量和产值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其中冬笋提高最多,达2700.9 kg/hm2,相应的产值也增加180%以上;春笋、竹材产量分别增加66.36% 和68.19%,相应产值增加81.81%和68.16%。投入产出比从1:2.3 降低到1:2.99, 投入增加66.42%,但单位面积产值增加99.23%。
(3)减少化肥用量,成本更低
通过竹炭基有机肥施肥显著减少了化肥使用量。我国毛竹丰产林国家标准(GB/T20391-2006)的第5.2节规定了毛竹笋竹林的有机肥使用量。以遂昌试验数据为例,取竹炭基有机肥类型的最高量,以笋为主的笋竹林施用量(基本量1125kg/hm2,N:P2O5:K2O=17:8:5),对大量元素的施用量及其全量进行核算比较,得出结果如下。
① 竹炭基有机肥的氮素施用量在各个配方情况下均低于国家标准
② 毛竹笋竹林减量增效施肥减少了有机肥施用量,结合有机肥使用,有节支增效、减少面源污染等多方面的环境意义。
(4)专利壁垒
本团队成功申请4项国家发明专利作为核心壁垒(一项已获,四项申报),依靠其技术垄断优势,保护知识产权的名义,防止被他人利用甚至滥用,保障团队的核心竞争优势。
七.项目模式
7.1推广策略
7.1.1与政府融治对接,打造青山竹海品牌口碑效应
基于本项目产品具有的可实践特点,能切实帮助政府实现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在于遂昌县政府的深入沟通后,得到了他们认可和推荐。
通过与当地政府的成功合作,树立产品在市场上的良好口碑,从而达到已合作的机构、企业在市场上力荐,未合作的机构、企业慕名而来的营销目的。
团队在遂昌县政府前与领导合影
7.2.1农产品形象塑造
立足自身成熟的技术和利于推广的竹炭基有机肥研发应用技术等优势,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依托团队的研发能力,用新农人的匠心去不断打磨产品、提供优质服务并把产品和服务做到极致,努力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树立专业的“青山竹海”品牌形象,努力打造成国内知名品牌。
7.2.2 打造农产品品牌,品牌拉客户,深推农产品
(1)打造小忠龙藏品牌竹笋
目前遂昌小忠冬笋基地被命名为“浙江省效益林业十大示范基地”,“小忠龙藏”牌竹笋连续多年获得浙江省农博会金奖。优质的竹笋品质非常适合加工成地方特色食品,通过客户体验,打造品牌口碑,已实行规模化生产。
(2)打造丽水地道特色中药材
遂昌三叶青药王谷基地作为浙江省最大的三叶青种植基地,受到新浪、搜狐网、中国新闻网等众多平台采访,基地生产的三叶青品质堪比甚至超过野生三叶青。该基地产出的三叶青,作为竹炭基有机肥种植的中草药的代表,在全国范围内展销。
7.2农产品品牌打造
7.3.1基础助销渠道
7.3.2线上线下结合助销
对于竹炭基有机肥种出来的竹笋、中草药等农产品,团队将与农户合作进行:
(1)线上营销
对于可保鲜的产品,利用互联网优势,进行线上营销。增加新媒体平台上企业与毛竹种植、林下套种的曝光度,提高市场关注度。在高曝光度的产品线下包装中,创作二维码, 引导对农产品感兴趣的用户关注公众号,从而挖掘高山作物产品的潜在客户。
(2)线下营销
通过线下营销,进行合作外包,与学校、政府、企业、农家乐民宿等建立政企多方合作运营模式。争取把产品做到宣传到位,品质有保障。
7.3助销策略
7.4.1 非实体推广(线上宣传)
(1)直接推广一互联网媒介
①在手机/iPad客户端,如微博、微信公众号 、短视频APP中,利用自媒体从多层面进行品牌与产品的推广。
②电脑网页端:在官网介绍我们的产品、团队的文化与价值观、团队主要成员的事迹、团队所获得的荣誉与奖励等。
(2)间接推广一媒体媒介
通过自主投稿等主动联系的方式,提升品牌曝光率,使得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新闻媒体报道我们的产品和成果,扩大品牌的影响力。目前,我们点竹成金项目已经被中央电视台7套、丽水公共等网页与报刊报道过,在品牌影响力上有一定的基础。
7.4.2实体推广
(1)参与各种展销会,实行赠品促销。一般情况下,在旺季来临之时,或者开辟新市场情况下,利用赠品促销可以达到比较好的促销效果。提高品牌曝光率,以求提高产品的知名度。
(2)支持毛竹种植基地线下观光游览活动。开展毛竹主题相关农家生态体验式项目,发展农旅结合,既提高农民毛竹种植基地知名度曝光度,拉动团队宣传产品增收,一方面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另一方面也提升了企业品牌的影响力。
(3)响应我国贫困地区科技精准扶贫政策。与帮扶地域结对,通过竹炭基有机肥新农产品打造和有机肥的推广,带动当地农业与发展,并辐射到旅游业等竹产业相关行业。
7.4推广途径
7.5.1打造竹笋、竹肥、竹药的多元产品线
利用“互联网+农业”模式实现线上线下销售双管齐下,在农户与市场之间建立连接;通过直销、代销、经销和展销的线下销售和传统电商优势和新闻事件营销融合的线上销售,双维度拓宽的销售渠道,实现销售盈利。
①竹笋推广
团队联合丽水山耕,在丽水及周边地区的商超、民宿销售新鲜竹笋。同时,团队充分借鉴当下网红式推广营销手段,利用快手等短视频APP,从多层面进行推广,打响“小忠龙藏”等丽水地方特色竹笋品牌。
②竹炭基有机肥推广
在免费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之时,团队将进行现场指导,以实际效果证明竹炭基有机肥的效用优势。团队以发放赠品的形式吸引农户扩大对竹炭基有机肥的宣传力度,挖掘潜在客户,实现农户、企业、工作室的三方共赢。
③ 特色中药材推广
深耕产品品类,打造差异化产品线,着力挖掘丽水特色中药材的经济价值、药用价值、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通过弘扬中药文化的丰富底蕴,促进丽水特色中药材的销售,从而激发人们对中药文化的兴趣,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7.5.2技术培训收入
团队通过承接地方政府专项扶贫计划,为农户提供免费技术培训服务,工作室从中获得一部分的政府资金支持;同时,团队有偿为各县市的农村合作社提供相关培训服务,获得的收入用以维持工作室的日常运营。
7.5对接模式
八.财务分析
项目 | 第一年 | 第二年 | 第三年 |
有机肥赠送 | 15.95 | 15.9 | 15.75 |
人工费 | 1.8 | 2 | 2.4 |
培训支出 | 55 | 63 | 72 |
成本小计 | 72.75 | 80.9 | 90.15 |
调研费 | 1 | 0.1 | 0.1 |
办公费 | 0.04 | 0.04 | 0.05 |
管理费用小计 | 1.05 | 0.14 | 0.15 |
合计 | 73.8 | 81.04 | 90.3 |
9.1.1技术风险
(1)团队的核心技术和模式在公益投入实施过程中可能会被商业人士复制,或是对方在经过一定的改造后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进行商业运营获取收益。
(2)团队成员的退出也会造成技术外泄,这些都是团队发展的不利因素。
9.1.2技术风险对策
(1)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从国家专利权益保护的角度来讲,专利保护条例第十条就明确指出,抄袭、雷同也算侵权。针对每项科技成果可能存在的技术风险,对团队来说,首先将核心技术严加保密;
(2)增加对新技术研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资比例,保持治理竹林生态成效方面的领先优势。针对知识产权风险,本团队将会设立侵权追逃小组,保护团队的核心利益。
9.1技术风险与对策
九.风险分析与对策
目前面临的市场风险有竹材产值下降、经营模式不完善;竹加工技术不成熟、加工产品单一;竹产业发展的体制和政策滞后,综合效果较差。
从竹材、竹笋的需求量来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其独特的文化性和观赏性逐渐吸引社会的关注。其次,近几年来国家多次出台相关的政策,加强对竹产业发展的支持。
9.2市场风险与对策
治理竹林生态过程中,受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其存在不可预测性,比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竹农的经济收入。应严格按照区域进行合理规划,或建造档墙等防护措施。同时,做好气象预报的相关工作,提前进行准备和组织预防恶劣天气与自然灾害造成严重危害的相关工作。必要时可以将其进行移植到大棚内,以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9.3灾害风险与对策
本团队面临的政策风险主要包括:国家对竹产业有没有优惠扶持政策,当下政策能否保持稳定。“竹产业已经成为建设秀美山川的绿色产业、促进乡村振兴的先导产业、推动农村脱贫的致富产业。”2020年浙江省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我省竹产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团队积极相应政府号召,合理化改革。时刻关注政府相关政策传达的精神走向,积极调动团队朝着该方向进行发展,朝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一重大目标前进。
9.4政策风险
资金周转包括团队经营的开支、销售的实现和现金的收回等环节。一是加强资金管理,划分五期逐步投入,合理预算,节约成本,减少对不必要支出,同时努力增加利润来源;二是努力争取地方政府“三通一平”等合理政策支持,以补充前期开发的部分投入;三是扩展技术和资金合作渠道,通过股东出资,银行贷款等解决部分资金。此外将产品积极推向国内与国际市场,将科技成果高效转化为经济效益。
9.5资金风险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