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8《讲透方剂》治燥剂·祛湿剂知识点合集

目录
 
治燥剂 
  第一章 轻宣外燥剂     第1讲 杏苏散 ————————————— 5p    第2讲 桑杏汤 ————————————— 11p    第3讲 清燥救肺汤 ——————————— 16p    轻宣外燥逆剂小结 ——————————— 16p
  第二章 滋润内燥剂    第1讲 麦门冬汤 ———————————— 24p    第2讲 增液汤 ————————————— 31p    第3讲 益胃汤 ————————————— 36p
    第4讲 养阴清肺汤 ——————————— 40p
    第5讲 百合固金汤 ——————————— 45p
    治燥剂小结 —————————————— 50p

祛湿剂
  第一章 化湿和胃剂
    第1讲 平胃散 ————————————— 53p
    第2讲 藿香正气散 ——————————— 58p
    化湿和胃剂小结 ———————————— 64p
  第二章 清热除湿剂
    第1讲 茵陈蒿汤 ———————————— 66p
    第2讲 八正散 ————————————— 71p
    第3讲 三仁汤 ————————————— 76p
    第4讲 甘露消毒丹 ——————————— 81p
    第5讲 连朴饮 ————————————— 86p
    第6讲 当归拈痛汤 ——————————— 91p
    第7讲 二妙散 ————————————— 96p
    清热除湿剂小结 ———————————— 102p
  第三章 利水渗湿剂
    第1讲 五苓散 ————————————— 105p
    第2讲 防己黄芪汤 ——————————— 110p
    第3讲 五皮散 ————————————— 115p

  第四章 温化寒饮剂
    第1讲 苓桂术甘汤 ——————————— 121p    第2讲 肾着汤 ————————————— 126p    第3讲 真武汤 ————————————— 130p    第4讲 实脾散 ————————————— 135p    第5讲 萆薢分清饮 ——————————— 140p
    温化寒饮剂小结 ———————————— 145p
  第五章 祛风胜湿剂    第1讲 羌活胜湿汤 ——————————— 148p    第2讲 独活寄生汤 ——————————— 152p
    祛湿剂小结 —————————————— 158p

治燥剂
第一章 轻宣外燥剂
第1讲 杏苏散
课程总结:
治燥剂是指以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等作用为主,用于治疗燥证的方剂。
  燥证分为外燥证(外感)和内燥证(内生),外燥证又分为温燥和凉燥,温燥由燥邪加热邪导致,凉燥由燥邪加寒邪导致,治疗宜轻宣祛邪外达;内燥证由津液亏耗、脏腑失润导致,治疗宜滋养濡润复津。
  外燥易伤肺,因为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本身喜润恶燥,燥邪最易伤肺;内燥以肺、胃、大肠多见,因为肺、胃、大肠皆喜润恶燥。
杏苏散出自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
一、主治证候:外感凉燥证
二、病因:外感凉燥,肺失宣降
三、病机、症状
    凉燥袭表则营卫失常,会出现恶寒(怕冷)无汗、头微痛的症状;肺失宣降则会导致咳嗽痰稀、咽痒;燥邪伤津后会出现鼻干、咽干的症状。
四、治法: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五、配伍
君药:苏叶9g辛温不燥,宣肺解表;杏仁9g苦温而润,肃降肺气。

臣药:前胡9g疏散表邪,降气化痰;桔梗6g质轻,宣肺,枳壳6g理气降气,合用宣肺降气、疏理气机。
佐药:陈皮6g、半夏9g,合用理气燥湿化痰,取二陈汤之意;茯苓9g渗湿健脾,以防生痰;生姜3片、大枣3枚和营卫,滋脾行津。
佐使药:生甘草3g利咽为佐药,针对咽干咽痒;调和诸药为使药。
六、配伍特点:苦辛微温,肺脾同治,重在宣肺。
七、辨证要点:恶寒无汗、咳嗽痰稀、咽干咽痒。
八、加减变化
    外感凉燥证,受凉咳嗽加重,怕冷厉害,说明寒邪重,此时可用杏苏散加羌活、葱白祛散寒邪;
    外感凉燥证,头疼得厉害时,可用杏苏散加川芎、白芷(取川芎茶调散之意);
    外感凉燥证,痰多时,适用杏苏散加紫苑;
    外感凉燥证,干咳无痰时,宜用杏苏散去陈皮、半夏。
九、现代用法:辨证为外感凉燥证的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
十、方歌:杏苏散内夏陈前,枳桔苓草姜枣研。
                  轻宣温润治凉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知识点梳理:
1、治燥剂以什么作用为主?主治哪类证候?
    治燥剂以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等作用为主;用于治疗燥证。
2、燥证分为哪些类型?如何治疗?
    燥证分为外燥证(外感)和内燥证(内生),外燥证又分为温燥和凉燥,温燥由燥邪加热邪导致,凉燥由燥邪加寒邪导致,治疗宜轻宣祛邪外达;内燥证由津液亏耗、脏腑失润导致,治疗宜滋养濡润复津。
3、外燥和内燥最易伤哪些脏腑?为什么?
    外燥易伤肺,因为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本身喜润恶燥,燥邪最易伤肺;内燥以肺、胃、大肠多见,因为肺、胃、大肠皆喜润恶燥。
4、杏苏散的主治证候是什么?其病因是什么?
    杏苏散主治外感凉燥证,病因是外感凉燥,肺失宣降。
5、杏苏散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凉燥袭表则营卫失常,会出现恶寒(怕冷)无汗、头微痛的症状;肺失宣降则会导致咳嗽痰稀、咽痒;燥邪伤津后会出现鼻干、咽干的症状。
    上述症状皆因凉燥由外侵袭人体而发病,辨证为外感凉燥证。适用轻宣凉燥,理肺化痰的杏苏散。
6、杏苏散的君臣佐使各是哪些药,分别具有什么作用?
君药:苏叶9g辛温不燥,宣肺解表;杏仁9g苦温而润,肃降肺气。

臣药:前胡9g疏散表邪,降气化痰;桔梗6g质轻,宣肺,枳壳6g理气降气,合用宣肺降气、疏理气机。
君臣药皆有宣有降,符合肺宣降之特性。
佐药:陈皮6g、半夏9g,合用理气燥湿化痰,取二陈汤之意;茯苓9g渗湿健脾,以防生痰;生姜3片、大枣3枚和营卫,滋脾行津。
佐使药:生甘草3g利咽为佐药,针对咽干咽痒;调和诸药为使药。
7、杏苏散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配伍特点是苦辛微温,肺脾同治,重在宣肺。
    方中杏仁味苦,苏叶味辛,二者性皆微温可以除凉;其配伍既宣降肺气、理气化痰,还兼顾了脾胃。
8、杏苏散适用证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辨证要点有恶寒无汗、咳嗽痰稀、咽干咽痒。
9、杏苏散在临床使用时如何加减变化?
    外感凉燥证,受凉咳嗽加重,怕冷厉害,说明寒邪重,此时可用杏苏散加羌活、葱白祛散寒邪;头疼得厉害时,可用杏苏散加川芎、白芷(取川芎茶调散之意);痰多时,适用杏苏散加紫苑;干咳无痰时,宜用杏苏散去陈皮、半夏。
10、现代临床中可用杏苏散来治疗哪些疾病?
    现代临床中可用杏苏散来治疗辨证为外感凉燥证的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

思考题:
外感凉燥证为什么会出现恶寒、无汗、头微痛的症状?
    恶寒发热是邪气在表的表现。外感凉燥证由外感凉燥,肺失宣降所致,凉燥袭表,邪在卫表,卫气与之抗争,引起发热;卫气与邪气抗争,卫阳被邪所遏,肌肤失却温养则恶寒、无汗。外邪侵袭人体,大多从太阳而入,卫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出现头微痛的症状。

第2讲 桑杏汤 
课程总结:
桑杏汤出自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
一、主治证候:外感温燥证
二、病因:外感温燥,肺失宣降
三、病机、症状
    外感温燥,邪伤卫分会出现身热不甚、微恶风寒、头痛的症状;燥邪伤肺则肺失宣降,导致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口燥咽干、舌质稍红、舌苔偏干。
四、治法:清宣温燥,润肺止咳
五、配伍
君药:霜桑叶3g苦寒质轻,宣肺、清热,杏仁4.5g苦降温润,降逆止咳,一宣一降,符合肺宣降的特性。
臣药:淡豆豉3g辛凉透散,使邪从表而解;浙贝3g清热化痰、止咳。
佐药:沙参6g养阴生津,润肺止咳;栀子3g入三焦,清上焦肺热,兼去中下焦热;梨皮3g益阴降火,生津润燥。
六、配伍特点:辛凉甘润,透散温燥之邪不伤正,凉润肺津不留邪。
七、辨证要点
    身热不甚,干咳无痰,痰少而粘,口燥咽干。

八、加减变化
    外感温燥证,恶寒偏重时,适用桑杏汤加荆芥等温性不强的辛温药;
    外感温燥证,口燥咽干,且咽喉红肿热痛时,可用桑杏汤加桔梗、牛蒡子
    外感温燥证,口干渴欲饮时,宜用桑杏汤加芦根、天花粉。
九、现代用法
    辨证为外感温燥证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
十、方歌 :桑杏汤中象贝宜,沙参栀豉加梨皮,
                   身热咽干咳痰少,清宣凉润温燥宜。
知识点梳理:
1、桑杏汤的主治证候是什么?其病因是什么?
    主治证候是外感温燥证,病因是外感温燥,肺失宣降。
2、桑杏汤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外感温燥,邪伤卫分会出现身热不甚、微恶风寒、头痛的症状;燥邪伤肺则肺失宣降,导致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口燥咽干、舌质稍红、舌苔偏干。
3、桑杏汤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分别具有什么作用?
君药:霜桑叶3g苦寒质轻,宣肺、清热,杏仁4.5g苦降温润,降逆止咳,一宣一降,符合肺宣降的特性。

臣药:淡豆豉3g辛味发散,凉性除温,辛凉透散,使邪从表而解;浙贝(象贝)3g清热化痰、止咳。
佐药:沙参6g养阴生津,润肺止咳;栀子3g入三焦,清上焦肺热,兼去中下焦热 ;梨皮3g益阴降火,生津润燥。
方中诸药合用清除邪气,恢复肺的功能;药物质地都比较轻,剂量较小。
4、桑杏汤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配伍特点是辛凉甘润,透散温燥之邪不伤正,凉润肺津不留邪。
    发散的药物有伤津之弊,用沙参滋阴防伤津;而单纯滋阴容易闭门留寇,又以辛味透散邪气防敛邪。
5、桑杏汤适用证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辨证要点有身热不甚,干咳无痰,痰少而粘,口燥咽干。
6、桑杏汤在临床使用时如何加减变化?
    外感温燥证,恶寒偏重时,适用桑杏汤加荆芥等温性不强的辛温药;外感温燥,口燥咽干,且咽喉红肿热痛时,可用桑杏汤加桔梗、牛蒡子;外感温燥,口干渴欲饮时,宜用桑杏汤加芦根、天花粉。
7、现代临床中可用桑杏汤来治疗哪些疾病?
    现代临床中可用桑杏汤治疗辨证为外感温燥证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等疾病。

思考题:
桑杏汤中用的是川贝还是浙贝?这两味药有何异同?
    桑杏汤中用的是清热化痰、止咳作用强的浙贝。
    川贝和浙贝都可清热化痰,散结消痈。其不同点在于:川贝甘味为主,性偏润,个小,长于润肺止咳,适用于内伤久咳,肺热燥咳,散结作用稍弱;而浙贝为浙江象山的道地药材,也称象贝,以苦味为主,性偏泄开,个大,长于清肺化痰,适用于外感风热或者痰热咳嗽,散结作用较强。

第3讲 清燥救肺汤
课程总结:
清燥救肺汤出自清代喻昌《医门法律》。
一、主治证候:温燥伤肺(重证)
二、病因:外感温燥,气阴两伤
三、病机、症状
    外感温燥,邪伤卫表则身热头痛;肺失宣降则气逆而喘、胸满胁痛,且干咳无痰;气津两伤则会出现咽喉干燥、心烦口渴、舌干红无苔、脉虚而数的症状。
四、治法:清燥润肺,益气养阴
五、配伍
君药:霜桑叶9g辛散凉润,清宣温燥。
臣药:生石膏9g清肺热、生津;麦冬4g养阴润肺。
佐药:杏仁2g、枇杷叶3g肃降肺气,止咳平喘;阿胶3g、胡麻3g养阴润燥;人参2g益气补中健脾胃。
佐使药:生甘草3g清热解毒利咽为佐药;调和药性为使药。
六、配伍特点:
    宣清合法,宣中有降,清中有润,气阴双补,培土生金。
七、辨证要点
    身热头痛,气逆而喘,干咳无痰,咽喉干燥,舌干红无苔。

    清燥救肺汤是治疗温燥伤肺重证的代表方。
八、加减变化
    温燥伤肺重证,温燥偏于温,有大量粘稠黄痰时,可用清燥救肺汤加浙贝、瓜蒌等化痰药;
    温燥伤肺重证,痰中夹血丝时,用清燥救肺汤加仙鹤草、白及等清热凉血止血药;
    温燥伤肺重证,伴手足心发热等阴虚血热症状时,适用清燥救肺汤加生地、丹皮;
    温燥伤肺重证,体温升高时,清燥救肺汤加水牛角以防热极生风;
    温燥伤肺重证,大便干结时,用清燥救肺汤加桃仁。
九、现代用法
    辨证为温燥伤肺证的肺炎、支气管哮喘、急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急性发作、肺癌。
十、方歌:清燥救肺参甘杷,石膏冬杏胶胡麻,
                  经霜采收干桑叶,清燥润肺效堪夸。
知识点梳理:
1、清燥救肺汤的主治证候是什么?其病因是什么?
    主治证候是温燥伤肺(重证),病因是外感温燥,气阴两伤。

2、清燥救肺汤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外感温燥,邪伤卫表则身热头痛;肺失宣降则气逆而喘、胸满胁痛,且干咳无痰;气津两伤则会出现咽喉干燥、心烦口渴、舌干红无苔、脉虚而数的症状。
    综上可辨证为温燥伤肺之重证,适用清燥润肺、益气养阴的清燥救肺汤。
3、清燥救肺汤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分别具有什么作用?
君药:霜桑叶9g辛散凉润,清宣温燥。
臣药:生石膏9g清肺热、生津;麦冬4g养阴润肺。
佐药:杏仁2g、枇杷叶3g肃降肺气,止咳平喘;阿胶3g、胡麻3g养阴润燥;人参2g益气补中健脾胃。
佐使药:生甘草3g清热解毒利咽为佐药;调和药性为使药。
4、清燥救肺汤是治疗那类病症的代表方?
    清燥救肺汤是治疗温燥伤肺重证的代表方。
5、清燥救肺汤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配伍特点是宣清合法,宣中有降,清中有润,气阴双补,培土生金。
方中桑叶宣肺,石膏清肺;桑叶宣,枇杷叶、杏仁降,宣中有降;桑叶、石膏清,麦冬、阿胶、胡麻润,清中有润;人参益气,麦冬、阿胶、胡麻养阴,气阴双补;脾为土脏,肺为金脏,培土生金,人参、甘草益气健脾以培补肺脏。

6、清燥救肺汤适用证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辨证要点有身热头痛,气逆而喘,干咳无痰,咽喉干燥,舌干红无苔。
7、清燥救肺汤在临床使用时如何加减变化?
    温燥伤肺重证,温燥偏于温,有大量粘稠黄痰时,可用清燥救肺汤加浙贝、瓜蒌等化痰药;温燥伤肺重证,痰中夹血丝时,用清燥救肺汤加仙鹤草、白及等清热凉血止血药;温燥伤肺重证,伴手足心发热等阴虚血热症状时,适用清燥救肺汤加生地、丹皮;温燥伤肺重证,体温升高时,宜用清燥救肺汤加水牛角以防热极生风;温燥伤肺重证,大便干结时,用清燥救肺汤加桃仁。
8、现代临床中可用清燥救肺汤来治疗哪些疾病?
    现代临床中常用清燥救肺汤来治疗辨证为温燥伤肺证的肺炎、支气管哮喘、急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急性发作、肺癌等疾病。
思考题:
1、清燥救肺汤为什么要用生石膏而不是煅石膏?
    石膏为清热泻火药,生石膏可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石膏可敛疮生肌,收湿,止血,宜外用,虽然《医门法律》原方中用的是煅石膏,但是按照病理机制分析,患者的主要表现为咳嗽严重、无痰或咳少而粘难以咳出、气逆而喘、咽红、舌红质干苔少、身热头痛,病位在肺,皆由

外感温燥之邪伤肺所致,需清燥润肺、益气养阴,因而此处用清肺热、生津的生石膏更合适。
2、为什么说清燥救肺汤是治疗温燥伤肺重证的代表方?
    清燥救肺汤中用药有宣有降,以降为主,既符合肺的生理特性,又针对肺气上逆的基本病机清热、宣温燥祛邪气;气虚则补气;津液亏虚则养阴生津,完全符合温燥伤肺重证的病理机制,所以说清燥救肺汤是治疗温燥伤肺重证的代表方。

轻宣外燥逆剂小结
1、轻宣外燥剂适用于哪类证候?代表方有哪些?
    轻宣外燥剂适用于外感凉燥或温燥之证。代表方有杏苏散、桑杏汤、清燥救肺汤。
2、轻宣外燥剂3个正方的组成和主治各是什么?
    杏苏散由苏叶、杏仁、前胡、桔梗、枳壳、陈皮、半夏、茯苓、生姜、大枣、生甘草组成,主治外感凉燥证;
    桑杏汤由霜桑叶、杏仁、淡豆豉、浙贝、沙参、栀子、梨皮组成,主治外感温燥证;
    清燥救肺汤由霜桑叶、生石膏、麦冬、杏仁、枇杷叶、阿胶、胡麻、人参、生甘草组成,主治温燥伤肺。
3、同为治疗温燥伤肺方的桑杏汤和清燥救肺汤有何异同?
    桑杏汤清宣温燥,润肺止咳,治疗的是外感温燥轻证,患者有发热症状但不严重、舌质稍红、舌苔偏干;清燥救肺汤清燥润肺,益气养阴,治疗的是温燥伤肺重证,患者发热重、舌干红无苔,但都有干咳无痰、咽喉干燥的症状。
    从用药来讲,二者都用了霜桑叶(宣)和杏仁(降),一宣一降,符合了肺宣降之性,用的药物质地都比较轻,剂量较小;现代临床中都可用于急性支气管炎的治疗。

4、轻宣外燥剂中的哪些方子出自吴鞠通,各自的作用和配伍特点是什么?
    杏苏散和桑杏汤都出自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杏苏散可轻宣凉燥,理肺化痰,用于外感凉燥证,配伍特点是苦辛微温,肺脾同治,重在宣肺;桑杏汤可清宣温燥,润肺止咳,用于外感温燥证,配伍特点是辛凉甘润,透散温燥之邪不伤正,凉润肺津不留邪。

第二章 滋润内燥剂
第1讲 麦门冬汤
课程总结:
滋润内燥剂用于脏腑阴液亏虚的内燥证。
麦门冬汤出自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一、主治:阴虚火旺肺痿
二、病因:肺胃阴虚,虚火上炎
三、病机、症状
    肺胃阴虚,金失土养则肺叶枯萎,导致咳逆上气;肺不布津,聚液成痰则会咳唾痰涎;胃阴亏虚、胃气上逆则气逆呕吐或干呕;津不上承导致口干咽燥;阴虚内热会导致手足潮热、舌质干红舌苔少(光剥)、脉虚数的症状。
四、治法:滋养肺胃,降逆下气
五、配伍
君药:麦冬42g 归肺胃经,甘寒清润,养阴生津,以滋阴润燥;清虚热,针对虚火上炎。
臣药:半夏6g降逆下气,化痰和胃,针对肺、胃气上逆,止咳止呕;性温,入胃经,开胃行津,让胃产生、输布水谷精微;温燥之性制约麦冬的寒性又防其过于滋腻,一药三用。
佐药:人参9g、甘草6g(炙甘草更好)、粳米6g、大枣4枚,四药合用

健脾益气,培土生金。
使药:甘草调和诸药。
六、配伍特点
    重用甘寒清润,少佐辛温降逆,滋而不腻,温而不燥,培土生金,肺胃并治。
七、辨证要点
    咳逆上气、咳唾痰涎、气逆呕吐、口干咽燥、手足潮热。
    麦门冬汤为肺胃阴虚的代表方。
八、加减变化
    阴虚火旺之肺痿,阴虚重,舌红苔光剥时,麦门冬汤加沙参、玉竹;
    阴虚火旺之肺痿,咳嗽严重时,用麦门冬汤加款冬、百部等止咳药;
    阴虚火旺之肺痿,手心脚心发热时,用麦门冬汤加银柴胡、地骨皮等退虚热药;
    阴虚火旺之肺痿,吐得厉害时,适用麦门冬汤加竹茹、陈皮行胃气、降胃逆;
    阴虚火旺之肺痿,呕且不想吃饭是,可用麦门冬汤加生山楂、生麦芽消食。
九、现代用法
    符合肺胃阴虚,阴虚火旺的慢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纤维化、慢性咽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干燥综合征等。

十、方歌:麦门冬汤用人参,枣草粳米半夏存,
                  肺痿咳逆因虚火,清养肺胃此方珍。
知识点梳理:
1、滋润内燥剂用于哪类病证?代表方有哪些?
    滋润内燥剂用于脏腑阴液亏虚的内燥证。代表方有麦门冬汤、增液汤、益胃汤、养阴清肺汤、百合固金汤。
2、麦门冬汤的主治是什么?其病因是什么?
    麦门冬汤主治阴虚火旺肺痿,病因是肺胃阴虚,虚火上炎。
3、麦门冬汤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肺胃阴虚,金失土养则肺叶枯萎,导致咳逆上气;肺不布津,聚液成痰则会咳唾痰涎;胃阴亏虚、胃气上逆则气逆呕吐或干呕;津不上承导致口干咽燥;阴虚内热会导致手足潮热、舌质干红舌苔少(光剥)、脉虚数的症状。
    综上辨证为阴虚火旺,适用滋养肺胃,降逆下气的麦门冬汤。
4、麦门冬汤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分别具有什么作用?
君药:麦冬42g 归肺胃经,甘寒清润,养阴生津,以滋阴润燥;清虚热,针对虚火上炎。
臣药:半夏6g 降逆下气,化痰和胃,针对肺、胃气上逆,止咳止呕;性温,入胃经,开胃行津,让胃产生、输布水谷精微;温燥之性制约麦冬

的寒性又防其过于滋腻,一药三用。
佐药:人参9g、甘草6g(炙甘草更好),粳米6g,大枣4枚,四药合用健脾益气,培土生金。
使药:甘草调和诸药。
5、麦门冬汤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配伍特点是重用甘寒清润,少佐辛温降逆,滋而不腻,温而不燥,培土生金,肺胃并治。
    方中麦冬和半夏的剂量比例为7:1,重用甘寒清润的麦冬,少佐辛温的半夏,达到了滋而不腻,温而不燥的结果。人参、甘草、粳米、大枣通过培土生金,同时治疗肺、胃。
6、麦门冬汤适用证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麦门冬汤为肺胃阴虚的代表方。辨证要点有咳逆上气、咳唾痰涎、气逆呕吐、口干咽燥、手足潮热。
7、麦门冬汤在临床使用时如何加减变化?
    阴虚火旺之肺痿,阴虚重,舌红苔光剥,麦门冬汤加沙参、玉竹;阴虚火旺之肺痿,咳嗽严重,用麦门冬汤加款冬、百部等止咳药;阴虚火旺之肺痿,手心脚心发热,用麦门冬汤加银柴胡、地骨皮等退虚热药;阴虚火旺之肺痿,吐得厉害时,适用麦门冬汤加竹茹、陈皮行胃气、降胃逆;阴虚火旺之肺痿,呕且不想吃饭,可用麦门冬汤加生山楂、生麦芽消食。

8、现代临床中常用麦门冬汤来治疗哪些疾病?
    现代临床中常用麦门冬汤来治疗符合肺胃阴虚,阴虚火旺的慢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纤维化、慢性咽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干燥综合征等疾病。
9、麦门冬汤中用人参健脾益气具有什么意义?
    麦门冬汤中用人参健脾益气的意义有二:1、脾胃相辅相成,胃出现问题,脾也会出现问题,故胃阴亏虚也需健脾益气;2、气属阳,津液属阴,阴阳之间互根互用,“善补阴者于阳中求阴”,津液亏虚,用人参补气,使脾气健旺(阳),津液(阴)生成,即阳中求阴,又称气旺津生。
思考题:
1、肺胃阴虚,虚火上炎为什么会引发肺痿?
    肺喜润恶燥,肺胃阴虚,虚火上炎,肺阴虚不能滋养则引起肺燥,阴虚还会产生虚火,灼伤肺叶,而肺五行属金,胃属土,土生金,胃弱腐熟功能下降,气血化源不足,产生精微物质不够,不能向上滋养肺,肺金又失去了脾土产生的精微物质的滋养,合起来引起了肺叶枯萎,出现肺痿。
2、麦门冬汤中麦冬和半夏的剂量比例为多少?这样配比有什么作用?
    麦门冬汤中的麦冬养阴生津,以滋阴润燥;清虚热,针对虚火上炎,

半夏一药三用既降逆下气,化痰和胃,针对肺、胃气上逆,止咳止呕,又开胃行津,让胃产生、输布水谷精微,其温燥之性还可制约麦冬的寒性又防其过于滋腻,二者的剂量比例是7:1,这样重用了甘寒清润的麦冬,少佐以辛温的半夏,达到了滋而不腻,温而不燥的结果。

第2讲 增液汤
课程总结:
增液汤出自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
一、主治:肠燥便秘
二、病因:热邪伤津,津亏肠燥
三、病机、症状
    热邪伤津,津亏肠燥失润则大便干结,津不上承会致口渴;阴虚内热会使舌干红,内热轻则脉细数,内热重则沉细无力。
四、治法:增液润燥
五、配伍
君药:玄参30g清热,滋阴,生津;
臣药:生地24g生津,滋阴,清热;
佐药:麦冬24g滋肺增液,生津润燥。
六、配伍特点:重用咸寒甘润,增水行舟。
七、辨证要点:大便干结、舌干红、脉细数或沉细无力。
八、加减变化
    肠燥便秘,伴发热,大便更干,可用增液汤加大黄、芒硝(增液承气汤);
    肠燥便秘,伴阴亏火旺之牙痛时,使用增液汤加牛膝、丹皮;
    肠燥便秘,伴胃阴亏虚之饥不欲食,舌绛无苔时,可用增液汤加沙

参、石斛滋养胃阴。
九、现代用法:习惯性便秘、牙周炎。
十、方歌:增液汤中玄地冬,津亏肠燥便不通,
                  加入硝黄名承气,热结较重此方行。
知识点梳理:
1、增液汤方名的由来是?
    本方用于治疗肠道津液亏虚导致的便秘,需用增液行舟,即生津润肠以行大便的方法,因此方名为增液汤。
2、增液汤的主治证候是什么?其病因是什么?
    增液汤主治肠燥便秘,病因是热邪伤津,津亏肠燥。
3、增液汤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热邪伤津,津亏肠燥失润则大便干结,津不上承会致口渴;阴虚内热会使舌干红,内热轻则脉细数,内热重则沉细无力。
    综上辨证为肠燥便秘,适用增液润燥的增液汤。
4、增液汤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分别具有什么作用?
    君药玄参30g清热,滋阴,生津;臣药生地24g生津,滋阴,清热,君、臣合用在生津、滋阴的基础上清热;佐药麦冬24g滋肺增液,生津润燥。本方三味药用量都大,以大剂量滋阴、生津的药物直指病机。

5、增液汤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配伍特点是重用咸寒甘润,增水行舟。
    方中都为性寒,味咸或甘,质地润的药物,味咸向下走,质润、味甘可养阴生津,用以补水使肠润,大便通畅。
6、增液汤适用证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辨证要点有大便干结、舌干红、脉细数或沉细无力。
7、增液汤在临床使用时如何加减变化?
    肠燥便秘,伴发热,发热会使大便更干,此时可用增液汤加大黄、芒硝(增液承气汤);肠燥便秘,伴阴亏火旺之牙痛时,使用增液汤加牛膝、丹皮;肠燥便秘,伴胃阴亏虚之饥不欲食,舌绛无苔时,可用增液汤加沙参、石斛滋养胃阴。
8、现代临床中可用增液汤来治疗哪些疾病?
    现代临床中可用增液汤来治疗习惯性便秘、牙周炎等疾病。
思考题:
肠燥便秘大便也有干结,为什么只能用增液汤,而不宜用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适用于阳明腑实证,患者邪热亢盛,大便干、脘腹胀满,必须痞满燥实四症俱在,又有发热症状时,才急用大承气汤以泻下存阴。肠燥便秘患者前期或发过烧,出现大便干结、口渴,或仅有大便干结,无发烧症状,但津液亏虚都很严重,需增液润燥,而大承气汤里的大

黄、芒硝、枳实药力峻猛,峻下热结后会更加耗伤阴液,因此阴液亏虚较重或阴虚有内热的肠燥便秘,只可用增液汤,坚决不可以用大承气汤。

第3讲 益胃汤
课程总结:
益胃汤出自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
一、主治:胃阴亏虚
二、病因:热病伤津、吐下过度、慢性胃病
三、病机、症状
    热病伤津、吐下过度、慢性胃病使胃络失养,以至胃中灼痛,或隐隐作痛;胃失受纳,轻者饥不欲食,重者干呕呃逆;津不上承会导致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胃内津液亏虚,下不润肠则大便干结。
四、治法:养阴益胃
五、配伍
君药:生地15g、麦冬15g养阴生津,清热润燥。
臣药:沙参9g、玉竹4.5g养阴生津。
佐药:冰糖3g益胃生津。
六、配伍特点:甘凉清润,清而不寒,润而不腻。
七、辨证要点:胃中灼痛、饥不欲食、口干咽燥、舌红少津。
八、加减变化
    胃阴亏虚,伴气虚表现,可用益胃汤加党参、五味子;
    胃阴亏虚,饥不欲食伴胃胀满不适,益胃汤加陈皮、神曲、生麦芽。

九、现代用法
    辨证为胃阴亏虚的慢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糖尿病(治疗糖尿病时不加冰糖)。
十、方歌:益胃汤治胃阴伤,生地沙麦竹冰糖,
                  饥不欲食口咽燥,胃脘灼痛此方良。
知识点梳理:
1、益胃汤的主治证候是什么?其病因是什么?
    益胃汤主治胃阴亏虚,病因是热病伤津、吐下过度、慢性胃病。
2、益胃汤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热病伤津、吐下过度、慢性胃病使胃络失养,则胃中灼痛,且是隐隐作痛;胃失受纳,轻者饥不欲食,重者干呕呃逆;津不上承会导致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胃内津液亏虚,下不润肠则大便干结。
    综上辨证为胃阴亏虚。病位在胃,故需养阴益胃,适用益胃汤。
3、益胃汤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分别具有什么作用?
君药:生地15g、麦冬15g养阴生津,清热润燥。
臣药:沙参9g、玉竹4.5g养阴生津。
佐药:冰糖3g益胃生津。
4、益胃汤被誉哪类证型的代表方?
    益胃汤中四味药物都是养阴之品,被誉为胃阴亏虚的代表方。

5、益胃汤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配伍特点是甘凉清润,清而不寒,润而不腻。
    方中药物皆味甘、性偏凉,可清热、滋阴;药性偏凉但不苦寒,因此有滋阴之效而不滋腻,是一个比较平和的方子。
6、益胃汤适用证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辨证要点有胃中灼痛、饥不欲食、口干咽燥、舌红少津。
7、益胃汤在临床使用时如何加减变化?
    胃阴亏虚,伴气虚表现,如总觉得累、精神状态不好等,此时可用益胃汤加党参、五味子;胃阴亏虚,饥不欲食伴胃部胀满不适时,适用益胃汤加陈皮、神曲、生麦芽。
8、现代临床中可用玉女煎来治疗哪些疾病?
    现代临床中可用玉女煎来治疗辨证为胃阴亏虚的慢性胃炎(如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糖尿病(糖尿病人使用不加冰糖)等疾病。
思考题:
胃阴亏虚为何会导致便秘?便秘了能否自行用药?
    胃内津液亏虚,津液不能下行,肠道失润则会导致便秘。
    导致便秘的原因很多、很复杂,若自行用药有可能会使病情加重,如肠道津液亏虚时用番泻叶,不但会加重肠道津液的损伤,还会伤及胃内津液,反而导致便秘加重,故便秘不是小问题,需找专业医生辨证治疗,不可自行用药。

第4讲 养阴清肺汤
课程总结:
养阴清肺汤出自清代郑梅涧《重楼玉钥》。
一、主治:白喉
二、病因:肺肾阴虚,外感疫毒
三、病机、症状
    肺肾阴虚,虚火上炎,疫毒上蒸导致咽喉肿痛、喉中有白膜且不易拭去,病情发展迅速;热达于表则会发热,热闭于内则无发热;肺失宣降,气道不利会导致呼吸有音、似喘不喘、咳或不咳;阴虚有热则鼻干唇燥、脉象细数。
四、治法:养阴清肺,解毒利咽
五、配伍
君药:生地6g滋肾水救肺燥,清热凉血解疫毒。
臣药:麦冬4g养阴润肺,生津润燥;玄参5g清热解毒,散结。
佐药:白芍3g敛阴和营,泄热;丹皮3g凉血活血,消肿;贝母3g润肺化痰,散结;薄荷2g辛凉宣散,利咽,方中凉药过多,容易把火热之邪郁遏于体内即“寒包火” ,佐以辛凉解表的薄荷可使邪气从内、从外而解。
佐使药:生甘草2g解毒利咽为佐药,调和药性为使药。
六、配伍特点:甘寒辛凉,滋肾润肺;金水相生,清解寓散。
七、辨证要点:咽喉肿痛、喉中白膜且不易拭去、鼻干唇燥。

八、加减变化
    咽喉肿痛伴发热时,用养阴清肺汤加连翘;
    咽喉部肿痛伴咽干严重时,可用养阴清肺汤加天冬。
九、现代用法
    辨证为肺肾阴虚的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以及白喉的辅助治疗。
十、方歌 :养阴清肺是妙方,玄参冬芍草地黄,
                   贝母丹皮薄荷加,时疫白喉急煎尝。
知识点梳理:
1、养阴清肺汤的主治是什么?其病因是什么?
    养阴清肺汤主治白喉,病因是肺肾阴虚,外感疫毒。
2、养阴清肺汤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肺肾阴虚,虚火上炎,疫毒上蒸会导致咽喉肿痛、喉中有白膜且不易拭去,病情发展迅速;热达于表则会发热,热闭于内则无发热;肺失宣降,气道不利会导致呼吸有音、似喘不喘、咳或不咳;阴虚有热则鼻干唇燥、脉象细数。
    综上辨证为肺肾阴虚,外感疫毒,中西医皆称为白喉。适用养阴清肺,解毒利咽的养阴清肺汤。
3、养阴清肺汤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分别具有什么作用?
君药:生地6g滋肾水救肺燥,清热凉血解疫毒。

臣药:麦冬4g养阴润肺,生津润燥;玄参5g清热解毒,散结。
佐药:白芍3g敛阴和营,泄热;丹皮3g凉血活血,消肿;贝母3g润肺化痰,散结;薄荷2g辛凉宣散,利咽,方中凉药过多,容易把火热之邪郁遏于体内即“寒包火” ,佐以辛凉解表的薄荷可使邪气从内、从外而解。
佐使药:生甘草2g解毒利咽为佐药,调和药性为使药。
    病邪在肺、咽喉,“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故方中药物剂量皆轻。
4、养阴清肺汤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配伍特点是甘寒辛凉 ,滋肾润肺;金水相生,清解寓散。
    方中生地甘寒,薄荷辛凉,麦冬、玄参味甘性凉,皆可滋阴。肺金、肾水相生;用生地、玄参在清热解毒时,佐以薄荷散邪。
5、养阴清肺汤适用证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辨证要点有咽喉肿痛、喉中白膜且不易拭去、鼻干唇燥。
6、养阴清肺汤在临床使用时如何加减变化?
    咽喉肿痛伴发热时,用养阴清肺汤加连翘;咽喉部肿痛伴咽干严重时,可用养阴清肺汤加天冬。
7、现代临床中可用养阴清肺汤来治疗哪些疾病?
    现代临床中可用养阴清肺汤来治疗辨证为肺肾阴虚的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以及白喉的辅助治疗。

思考题:
什么是白喉?与哪些脏腑有直接关系?一旦发现该怎样治疗?
    白喉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表现为咽喉疼痛、扁桃体红肿且覆盖有难以去除的白膜,初期发热或咳嗽,声似犬吠;主要表现在咽喉部,咽喉为肺的门户,少阴肾经循行也会经咽喉到舌根,因此白喉与肺和肾都有关系。
    白喉与非典、新型冠状肺炎是传染性疾病,都属于疫毒,一旦发现必须立即隔离治疗;还应注意当白膜、发热等症状除掉后,需继续隔离,每两天做一次白喉杆菌检查,连续三次检查为阴性,方能解除隔离。

第5讲 百合固金汤
课程总结:
百合固金汤出自明代周之千《慎斋遗书》。
一、主治证候: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
二、病因:肺肾阴虚,虚火上炎
三、病机、症状
    肺肾阴虚,虚火上炎灼肺,伤及血络则咳嗽气喘、咽喉燥痛、痰中带血;阴精不足致头窍失养,会出现头晕目眩;阴虚内热,重则骨蒸盗汗,轻则手足潮热,且舌红、脉细数。
四、治法:滋阴润肺,止咳化痰
五、配伍
君药:生地9g、熟地9g滋养肺肾之阴,生地偏于滋阴清热凉血,熟地偏于养血,一药二用,见微知著。
臣药:百合6g、麦冬6g滋养肺阴,润肺止咳;玄参3g滋阴凉血。
佐药:贝母(川贝)6g清热润肺,化痰;桔梗3g利咽,载药上行,质轻、入肺经直达病所;当归9g、白芍3g养血,敛肺止咳。
佐使药:甘草3g合桔梗利咽为佐药,调和诸药为使药;桔梗也为使药,剂量在佐药中已有。
六、配伍特点:以甘寒,肺肾同治,金水相生。
七、辨证要点
    咳嗽气喘、咽喉燥痛、痰中带血、骨蒸盗汗、舌红、脉细数。

八、加减变化
    肺肾阴虚,虚火上炎,痰多色黄时,可用百合固金汤加清热化痰的胆南星、黄芩、瓜蒌;
    肺肾阴虚,虚火上炎,咯血或咯血量多时,适用百合固金汤加凉血止血的仙鹤草、白及;
    肺肾阴虚,虚火上炎,咳嗽、气喘重时,用百合固金汤加止咳的杏仁、收敛的五味子;
    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肺病伤脾,不想吃饭时,用百合固金汤加陈皮、三仙(培土生金)。
九、现代用法
    辨证为肺肾阴虚,虚火上炎的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慢性咽炎。
十、方歌: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母甘桔藏。
                  麦冬芍药配当归,喘咳痰血肺家伤。
知识点梳理:
1、百合固金汤的主治证候是什么?其病因是什么?
    主治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病因是肺肾阴虚,虚火上炎。
2、百合固金汤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肺肾阴虚,虚火上炎灼肺,伤及血络则咳嗽气喘、咽喉燥痛、痰中带

血;阴精不足致头窍失养,会出现头晕目眩;阴虚内热,重则骨蒸盗汗,轻则手足潮热,且舌红、脉细数。
    综上患者病位在肺、肾,辨证为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适用滋阴润肺,止咳化痰的百合固金汤。
3、百合固金汤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分别具有什么作用?
君药:生地9g、熟地9g滋养肺肾之阴,生地偏于滋阴清热凉血,熟地偏于养血,一药二用,见微知著。
臣药:百合6g、麦冬6g合用滋养肺阴,润肺止咳;玄参3g滋阴凉血。
佐药:贝母(川贝)6g清热润肺,化痰;桔梗3g利咽,载药上行,质轻,入肺经直达病所;当归9g、白芍3g养血,敛肺止咳。
佐使药:甘草3g合桔梗利咽为佐药,调和诸药为使药;桔梗也为使药,剂量在佐药中已有。
4、百合固金汤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配伍特点是主以甘寒,肺肾同治,金水相生。
    全方以甘寒药物为主,性寒可清热,味甘可补益;肺为金脏,肾为水脏,肺肾同治以达金水相生的目的。
5、百合固金汤适用证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辨证要点有咳嗽气喘、咽喉燥痛、痰中带血、骨蒸盗汗、舌红、脉细数。

6、百合固金汤在临床使用时如何加减变化?
    肺肾阴虚,虚火上炎,痰多色黄时,可用百合固金汤加清热化痰的胆南星、黄芩、瓜蒌;咯血或咯血量多时,适用百合固金汤加凉血止血的仙鹤草、白及;咳嗽、气喘重时,宜用百合固金汤加止咳的杏仁、收敛的五味子;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肺病伤脾,不想吃饭时,用百合固金汤加陈皮、三仙(培土生金)。
7、现代临床中可用百合固金汤来治疗哪些疾病?
    现代临床中常用百合固金汤来治疗辨证为肺肾阴虚,虚火上炎的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慢性咽炎等疾病。
思考题:
1、为什么说地黄在百合固金汤中具有见微知著的作用?
    见微知著指的是从细微的地方掌握整个疾病动态变化及内在病理机制。百合固金汤用于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患者因为虚火灼伤血络导致痰中带血,因此方中取地黄一药二用以滋养肺肾之阴,同时用生地凉血,熟地养血,可谓见微知著。
2、百合固金汤在治疗肺结核方面有什么作用?
    肺结核也是传染性疾病,治疗中抗痨药物的耐药性是一大困惑,我国是最典型的国家之一。结核病在治疗中,常会出现毒副作用(肝、肾毒性,胃肠道影响等),导致患者不能坚持服药,此时配合中药百合固金汤治疗既可增强疗效,又可减轻毒副作用。

治燥剂小结
1、治燥剂主要用来治疗什么病证?可分为哪两部分?
    治燥剂以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等作用为主,主要用来治疗燥证;可分为轻宣外燥剂和滋润内燥剂,其中轻宣外燥剂用于感受自然界的燥邪,如凉燥、温燥、温燥伤肺;滋润内燥剂用于脏腑阴液亏虚的内燥证。
2、治燥剂各证型中有哪些代表方?
    清燥救肺汤是治疗温燥伤肺重证的代表方;麦门冬汤为肺胃阴虚的代表方;益胃汤是胃阴亏虚的代表方。
3、治燥剂主要有哪些方子,其主治和组成各是什么?
治燥剂共讲了8个正方。
    轻宣外燥剂3个正方:杏苏散主治外感凉燥证,由苏叶、杏仁、前胡、桔梗、枳壳、陈皮、半夏、茯苓、生姜、大枣、生甘草组成;
    桑杏汤主治外感温燥证,由霜桑叶、杏仁、淡豆豉、浙贝、沙参、栀子、梨皮组成;
    清燥救肺汤主治温燥伤肺之重证,由霜桑叶、石膏、麦冬、杏仁、枇杷叶、阿胶、 胡麻、人参、生甘草组成。
滋润内燥剂5个正方:麦门冬汤主治阴虚火旺之肺痿,由麦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甘草组成;
    增液汤主治肠燥便秘,由玄参、生地、麦冬组成;
    益胃汤主治胃阴亏虚证,由生地、麦冬、沙参、玉竹、冰糖组成;

    养阴清肺汤主治白喉,由生地、麦冬、玄参、白芍、丹皮、贝母、薄荷 、甘草组成;
    百合固金汤主治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由生地、熟地、百合、麦冬、玄参、贝母、桔梗、当归、白芍、甘草组成。
4、桑杏汤与杏苏散、桑菊饮有什么不同?
    桑杏汤与杏苏散均可轻宣外燥,治疗外燥咳嗽。杏苏散用于外感凉燥证,由凉燥袭表,肺失宣降所致,治法以轻宣凉燥,理肺化痰为主,组方中用辛温解表的苏叶、杏仁为君,配以疏散表邪,降气化痰的药物,有苦辛微温,肺脾同治,重在宣肺的特点,主要症状为咳嗽、咽干、咽痒、恶寒; 桑杏汤治疗外感温燥证,因外感温燥,肺失宣降而引起,所以治法为清宣温燥,润肺止咳,以辛凉解表的桑叶、杏仁为君,配伍清热润肺止咳药物,有辛凉甘润,透散温燥之邪不伤正,凉润肺津不留邪的配伍特点,主要症状为身热不甚,干咳无痰,痰少而粘,口燥咽干。
    桑杏汤与桑菊饮方中都用了桑叶、杏仁,可治疗感受外邪、肺失宣降所致的咳嗽口渴、身热不甚、脉浮数之证。桑菊饮中配伍薄荷、菊花、连翘等疏散风热、除表证,用辛苦宣降之品止咳嗽,适用于风温初起,感受风热之邪所致咳嗽,主要症状为咳嗽、口微渴。

祛湿剂
第一章 化湿和胃剂
第1讲 平胃散
课程总结:
祛湿剂,即以化湿利水、通淋泄浊作用为主,用于治疗水湿证的方剂。
化湿和胃剂,通过化脾脏之湿以达到和胃的效果,适用于湿邪中阻,脾胃失和证。
平胃散出自《简要济众方》。
一、主治证候:湿滞脾胃证
二、病因:湿阻中焦
三、病机、症状
    湿阻中焦,气机不畅导致脘腹胀满;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致嗳腐吞酸、恶心呕吐、腹泻、苔腻;肢体失养,引发肢体困重、倦怠嗜卧。
四、治法:燥湿健脾,行气和胃
五、配伍
君药:苍术12g燥湿健脾要药,入脾胃,通过祛湿邪使脾运化正常。
臣药:厚朴9g行气除满,侧重行气使胃气下行。
佐药:陈皮6g理气和胃,燥湿醒脾。祛除困脾的湿以醒脾,疏通气机以和胃。
佐使药:甘草3g健脾为佐药,和药为使药;大枣2枚、生姜2片,健脾和

胃。
六、配伍特点:燥湿行气并用,以燥湿为主。
七、辨证要点:脘腹胀满、纳呆无味、腹泻苔腻。
八、加减变化
    湿滞脾胃,郁而化热,大便溏薄,次数多,腹胀重伴苔黄腻,用平胃散加黄连;
    湿滞脾胃,寒邪较重,大便稀、吃凉加重,平胃散加干姜、草豆蔻;
    湿滞脾胃,湿邪重,舌苔厚腻,可用平胃散加茯苓、泽泻。
九、现代用法
    辨证为湿滞脾胃的慢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糜烂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
十、方歌 :平胃散中苍术朴,陈皮甘草四味药, 
                   燥湿运脾又行气,湿滞脾胃此方扩。
知识点梳理:
1、祛湿剂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可分为哪两类?
    祛湿剂以化湿利水、通淋泄浊作用为主,用于治疗水湿证。分为化湿和胃剂和清热除湿剂两类。
2、什么是化湿和胃剂?
    化湿和胃剂指通过化脾脏之湿以达到和胃的效果,适用于湿邪中阻,脾胃失和证的方剂。

3、平胃散的主治证候是什么?其病因是什么?
    平胃散主治湿滞脾胃证;病因为湿阻中焦。
4、平胃散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湿阻中焦,气机不畅导致脘腹胀满;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致嗳腐吞酸、恶心呕吐、腹泻、苔腻;肢体失养,引发肢体困重、倦怠嗜卧。
病位在脾胃,辨证为湿滞脾胃证,适用燥湿健脾,行气和胃的平胃散。
5、平胃散的君臣佐使各是哪些药?
君药:苍术12g燥湿健脾要药,入脾胃,通过祛湿邪使脾运化正常。
臣药:厚朴9g行气除满,侧重行气使胃气下行。
佐药:陈皮6g理气和胃,燥湿醒脾。祛除困脾的湿以醒脾,疏通气机以和胃。
佐使药:甘草3g健脾为佐药,和药为使药;大枣2枚、生姜2片健脾和胃。
6、平胃散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平胃散的配伍特点是:燥湿行气并用,以燥湿为主。
    脾胃散适应证的根本原因是湿邪,基本病机是中焦气机不畅,方中药味简单,药效专一,指向湿邪与气,以燥湿为主。
7、患者出现哪些症状时,可用平胃散?
    平胃散是治疗湿邪困脾、脾胃失和的基础方。当患者出现脘腹胀满、纳呆无味、腹泻苔腻的症状时,可使用平胃散。

8、平胃散在临床中如何加减变化?
    湿滞脾胃,郁而化热,大便溏薄,次数多,腹胀重伴苔黄腻,用平胃散加清热燥湿的黄连;湿滞脾胃,寒邪较重,大便稀、吃凉加重,平胃散加干姜、草豆蔻;湿滞脾胃,湿邪重,舌苔厚腻,可用平胃散加茯苓、泽泻。
思考题:
平胃散为什么能适用于湿滞脾胃证?
    湿邪为患,阻滞气机则气机不畅,再加上中焦脾胃失和,精微物质不能布散,肢体失养,共同导致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恶心呕吐、腹泻苔腻,肢体困重、倦怠嗜卧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疾病的病位在脾胃,辨证为湿滞脾胃证。而平胃散药效专一,指向湿邪与气,以燥湿为主,燥湿与行气并用,解决湿阻中焦的问题,因此适用于湿滞脾胃证。

第2讲 藿香正气散
课程总结:
藿香正气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一、主治证候: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二、病因:风寒在表,湿滞脾胃
三、病机、症状
    风寒袭表,湿滞脾胃,邪正交争导致恶寒发热、头痛;湿阻中焦、脾胃不和致纳呆呕恶、肠鸣腹泻、舌苔白腻;湿阻气机则胸脘胀满、脘腹疼痛。
四、治法: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五、配伍
君药:藿香9g辛香,内化湿滞,外散风寒。
臣药:半夏6g性温、降气,陈皮6g理气,合用理气燥湿、和胃降逆,止呕;茯苓6g、白术6g甘淡,入脾经,健脾渗湿,止泻。
佐药:紫苏3g辛香走窜,醒脾宽中,行气止呕;白芷3g辛温发散,助君解表;大腹皮3g、厚朴6g入大肠经,行气化湿,畅中行滞,使气行湿化;桔梗6g宣肺利膈,宣可助藿香、白术解表,行气可助化湿邪;大枣1枚、生姜3片内调脾胃、外和营卫。
佐使药:甘草6g 助生姜、大枣和胃为佐药,调和诸药为使药。

六、配伍特点
    表里同治,重在化湿和胃;脾胃同调,以升清降浊为要。
七、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头痛、纳呆呕恶、肠鸣腹泻、舌苔白腻、胸脘胀满。
    本方为夏月感受风寒、内伤湿滞,脾胃失和的代表方。
八、加减变化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外感风寒重致恶寒发热重,用藿香正气散加香薷;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脘腹胀痛厉害,藿香正气散加木香、元胡加强行气作用。
九、现代应用
    辨证为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的急性胃肠炎、胃肠型感冒。
十、方歌: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茯朴术俱,
                  夏曲白芷加姜枣,外寒内湿并能祛。
夏曲:原方用的是夏曲,由法半夏和其它药物加工发酵而成。
知识点梳理:
1、藿香正气散的主治证候是什么?其病因是什么?
    藿香正气散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病因是风寒在表,湿滞脾胃。

2、藿香正气散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风寒袭表,邪正交争导致恶寒发热、头痛;湿阻中焦、脾胃不和致纳呆呕恶、肠鸣腹泻、舌苔白腻;湿阻气机则胸脘胀满、脘腹疼痛。
    综上辨证为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适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藿香正气散。
3、藿香正气散的君臣佐使药各是什么?
君药:藿香9g辛香,内化湿滞,外散风寒。
臣药:半夏6g性温、降气,陈皮6g理气,合用理气燥湿、和胃降逆,止呕;茯苓6g、白术6g甘淡,入脾经,健脾渗湿,止泻。
佐药:紫苏3g辛香走窜,醒脾宽中,行气止呕;白芷3g辛温发散,助君解表;大腹皮3g、厚朴6g入大肠经,行气化湿,畅中行滞,使气行湿化;桔梗6g宣肺利膈,宣可助藿香、白术解表,行气可助化湿邪;大枣1枚、生姜3片内调脾胃、外和营卫。
佐使药:甘草6g 助生姜、大枣和胃为佐药,调和诸药为使药。
4、藿香正气散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藿香正气散的配伍特点是:表里同治,重在化湿和胃;脾胃同调,以升清降浊为要。
    方中既有外解风寒药,又有内化寒湿药,以化湿和胃为重;既有归脾经的药,又有归胃经的药,使该升的升,该降的降。

5、患者具有哪些表现时,可用藿香正气散?
    藿香正气散为夏月感受风寒、内伤湿滞,脾胃失和的代表方。当患者出现恶寒发热、头痛、纳呆呕恶、肠鸣腹泻、舌苔白腻、胸脘胀满的症状时,可用藿香正气散。
6、藿香正气散在临床中如何加减变化?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外感风寒重致恶寒发热重,用藿香正气散加香薷;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脘腹胀痛厉害,藿香正气散加木香、元胡加强行气作用。
7、藿香正气散中有哪些常用药对?
    藿香正气散中的半夏和陈皮,茯苓和白术皆为临床常用药对。
    如:陈皮、半夏加茯苓、生姜、乌梅、炙甘草可组成二陈汤;茯苓、白术加人参、甘草为四君子汤。
8、仅有内伤湿滞时,能用藿香正气散吗?
    藿香正气散中藿香、白芷、紫苏都可辛温解表,但作用较小,因此患者没有外感风寒,仅是内伤湿滞,服用藿香正气散依然有效,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本方用于既外感风寒,又内伤湿滞者。

思考题:
为什么化湿过程中一定要用行气药?藿香正气散如何行气?
    从生理上讲,津液布散依赖于气的推动、温煦、固摄;从病理上讲,湿邪要化,必须靠气让它行起来,即气行则湿化。
    藿香正气散中用紫苏醒脾宽中、行气止呕;大腹皮、厚朴行气化湿、畅中行滞,使气行湿化;桔梗6g宣肺利膈,行气助化湿邪。

化湿和胃剂小结
1、化湿和胃剂适用于哪类病证,讲了哪两个方子,其的作用及组成分别是什么?
    化湿和胃剂适用于湿邪侵犯人体,伤及脾胃,引起脾气不升、胃气不降的病证,共讲解2个正方:
    平胃散主治湿滞脾胃证。方由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大枣、生姜组成。
    藿香正气散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外感风寒之恶寒发热头痛与内伤湿邪、脾胃不和症状并见。方由藿香、半夏、陈皮、茯苓、白术、紫苏、白芷、大腹皮、厚朴、桔梗、大枣、生姜、甘草组成。
2、化湿和胃剂有哪些代表方、基础方?
    平胃散是治疗湿邪困脾,脾胃失和的基础方。
    藿香正气散为治疗夏月感受风寒、内伤湿滞,脾胃失和的代表方。

第二章 清热除湿剂
第1讲 茵陈蒿汤
课程总结:
清热除湿剂治疗外感湿热之邪,或湿热之邪内生,以及湿热内生下注引起的一系列疾病。
茵陈蒿汤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一、主治证候:阳黄
二、病因:湿热郁滞,邪无出路
三、病机、症状
    湿热郁滞,熏蒸肝胆,胆汁外溢则身目俱黄、色泽鲜亮;湿热郁滞,气机不畅导致腹满,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大便不畅;热不得外越,湿不得下泄致发热无汗、小便不利;湿热内郁,津液不化导致口中渴,且渴而不欲饮。
四、治法:清热利湿退黄
五、配伍
君药:茵陈18g清利脾胃肝胆湿热。
臣药:栀子12g清利三焦湿热,导湿热自小便而出。
佐药:大黄6g泻热逐瘀、通利大便,令湿热自大便而去。
六、配伍特点:苦寒通利清腑,分消退黄,给邪以出路。
七、辨证要点:身目俱黄、色泽鲜亮、舌苔黄腻、脉濡数。

八、加减变化
    阳黄,湿重,身目发黄不重,苔厚腻而不黄,用茵陈蒿汤加茯苓、泽泻等淡渗利湿药;
    阳黄,热重,身目发黄较重,伴口苦,茵陈蒿汤加黄芩、龙胆草、夏枯草等清利肝胆之热药;
    阳黄,伴胁部胀痛,属黄疸型肝炎,可用茵陈蒿汤加郁金、柴胡。
九、现代用法
    可用于辨证为湿热郁滞的黄疸型肝炎、胆囊炎、胆结石(胆石症)。
十、附方
1、茵陈四逆汤,由茵陈加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组成。
    1)主治证候:阴黄;
    2)主要症状:四逆(手脚发凉)、阴黄(身黄、色晦暗)、皮肤发冷、身体沉重、倦怠乏力;
    3)组方:茵陈6g干姜4.5g附子6g甘草6g。
    阳气不足,用附子、干姜、甘草回阳救逆。
2、栀子柏皮汤出自《伤寒论》。
    1)主治证候:阳黄,热重于湿;
    2)主要症状:身目俱黄、色泽鲜明、心中懊恼、身热、口渴、苔黄。

    3)组方:栀子10g黄柏10g甘草6g。
    栀子、黄柏清热燥湿退黄,甘草清热、固护脾胃之气。
十一、方歌:茵陈蒿汤治疸黄,阴阳寒热细推详,
                      阳黄大黄栀子入,阴黄草附与干姜,
                      亦有不用茵陈者,加草栀子黄柏汤。
知识点梳理:
1、清热除湿剂主要治疗哪类疾病?主要方剂有哪些?
    清热除湿剂治疗外感湿热之邪,或湿热之邪内生,以及湿热内生下注引起的一系列疾病。主要方剂有茵陈蒿汤、八正散、三仁汤、甘露消毒丹、连朴饮、当归拈痛汤、二妙散。
2、茵陈蒿汤的主治是什么?其病因是什么?
    茵陈蒿汤主治阳黄;病因是湿热郁滞,邪无出路。
3、茵陈蒿汤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湿热郁滞,熏蒸肝胆,胆汁外溢则身目俱黄、色泽鲜亮;湿热郁滞,气机不畅导致腹满,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大便不畅;热不得外越,湿不得下泄致发热无汗、小便不利;湿热内郁,津液不化导致口中渴,且渴而不欲饮。
    由此辨证为阳黄。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因此湿热之邪所致阳黄,需清热利湿以退黄,适用茵陈蒿汤。

4、茵陈蒿汤的君臣佐使各是哪些药,分别具有什么作用?
君药:茵陈18g清利脾胃肝胆湿热。
臣药:栀子12g清利三焦湿热,导湿热自小便而出。
佐药:大黄6g泻热逐瘀、通利大便,令湿热自大便而去。
5、茵陈蒿汤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配伍特点是苦寒通利清腑,分消退黄,给邪以出路。
    方中三味药物都是苦寒之品,栀子通利小便,大黄荡涤肠胃,分别从小便、大便两条道路赶走邪气以退黄,给邪气留下出路。
6、茵陈蒿汤是治疗哪类疾病的基础方、代表方?辨证要点有哪些?
    茵陈蒿汤药味简单、各司其职、效果好,是治疗阳黄的基础方,也是清热利湿退黄的代表方。
    证见身目俱黄、色泽鲜亮、舌苔黄腻、脉濡数时,可辨证为茵陈蒿汤的适应证。
7、茵陈蒿汤在临床中如何加减变化?
    阳黄,湿重,身目发黄不重,苔厚腻而不黄,用茵陈蒿汤加茯苓、泽泻等淡渗利湿药;阳黄,热重,身目发黄较重,伴口苦,茵陈蒿汤加黄芩、龙胆草、夏枯草等清利肝胆之热药;阳黄,伴胁部胀痛,属黄疸型肝炎,可用茵陈蒿汤加郁金、柴胡。
8、茵陈蒿汤的现代应用有哪些?
    茵陈蒿汤可用于辨证为湿热郁滞的黄疸型肝炎、胆囊炎、胆结石。

思考题:
1、茵陈四逆汤、栀子柏皮汤的适应证及症状各是什么?两方由哪些药物组成?与茵陈蒿汤有何不同?
    茵陈四逆汤适用于阴黄,主要症状是四逆(手脚发凉)、阴黄(身黄、色晦暗)、皮肤发冷、身体沉重、倦怠乏力;方由茵陈、干姜、附子、甘草组成。
    栀子柏皮汤出自《伤寒论》适用于阳黄(热重于湿),主要症状是身目俱黄、色泽鲜明、心中懊恼、身热、口渴、苔黄;方由栀子、黄柏、甘草组成。
    人体出现黄疸症状时,茵陈蒿汤适用于湿热郁滞之阳黄(湿热并重);栀子柏皮汤适用于湿热郁滞之阳黄(热重于湿);茵陈四逆汤适用于阴黄。
2、茵陈蒿汤中的三味药如何发挥退黄作用?
    茵陈蒿汤药味简单、各司其职、效果好,方中的三味药物都是苦寒之品,栀子通利小便,大黄荡涤肠胃,分别从小便、大便给邪气留下出路,从两条道路赶走邪气以退黄。

第2讲 八正散
课程总结:
八正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一、主治证候:湿热淋证
二、病因:湿热下注,蕴结膀胱
三、病机、症状
    湿热下注,蕴结膀胱,膀胱气化不利,导致尿频尿急、排尿涩痛、淋漓不尽、癃闭不通、小腹急满;湿热蕴蒸则尿色浑赤;津液不布导致口燥咽干;内有湿热导致舌苔黄腻、脉滑数。
四、治法: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五、配伍
君药:滑石10g柔滑细腻,滑窍;川木通10g上清心火,下利湿热,合用清热利湿通淋,使湿热自小便而出。
臣药:扁蓄10g、瞿麦10g、车前子10g清热利湿通淋。
佐药:栀子10g清利三焦之热,导热自小便而行,大黄10g荡涤热邪,导热自大便下行,合用分消热邪。
使药:生甘草10g调和诸药,味甘缓急;灯芯草少许,清热导热。
六、配伍特点
    集寒凉通利降泄之品于一方,苦寒清热、滑利降泄之功甚强。
七、辨证要点
    尿频尿急、排尿涩痛、淋漓不尽、舌苔黄腻、脉滑数。

    八正散为治疗湿热淋证的代表方。
八、加减变化
    血淋,用八正散加生地、小蓟、白茅根等清热凉血药;
    石淋,用八正散加金钱草、海金沙、石韦等排石;
    膏淋,八正散加石菖蒲、萆薢。
九、现代应用
    辨证符合湿热淋证的下泌尿系感染、膀胱炎、急性前列腺炎、泌尿系结石、肾盂肾炎。
十、方歌: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大黄栀滑研,
                  草梢瞿麦灯芯草,清热通淋此方先。
知识点梳理:
1、八正散的主治证候是什么?其病因是什么?
    八正散主治湿热淋证;病因为湿热下注,蕴结膀胱。
2、八正散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湿热下注,蕴结膀胱,膀胱气化不利,导致尿频尿急、排尿涩痛、淋漓不尽、癃闭不通、小腹急满;湿热蕴蒸则尿色浑赤;津液不布导致口燥咽干;内有湿热导致舌苔黄腻、脉滑数。
    综上辨证为湿热淋证。适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的八正散。

3、八正散的君臣佐使各是哪些药,分别具有什么作用?
君药:滑石10g柔滑细腻,滑窍;川木通10g上清心火,下利湿热,合用清热利湿通淋,使湿热自小便而出。
臣药:扁蓄10g、瞿麦10g、车前子10g清热利湿通淋。
佐药:栀子10g清利三焦之热,导热自小便而行,大黄10g荡涤热邪,导热自大便下行,合用分消热邪。
使药:生甘草10g调和诸药,味甘缓急;灯芯草少许,清热导热。
4、八正散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八正散的配伍特点是:集寒凉通利降泄之品于一方,苦寒清热、滑利降泄之功甚强。
    方中滑石为大寒之品,木通、扁蓄、瞿麦、车前子等为通利湿热之品,栀子、大黄等为降泄湿热邪气药物。苦寒药物清热,滑利药物通利尿道,降泄之品降泄湿热的作用都很强。
5、八正散适用证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八正散为治疗湿热淋证的代表方,其适应证的辨证要点为尿频尿急、排尿涩痛、淋漓不尽、舌苔黄腻、脉滑数。
6、为什么说八正散中川木通不可短缺?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心与小肠相表里,膀胱中的尿液及湿热,由小肠分清别浊而来,因而治疗时还要用川木通清心火、利湿热。

7、八正散滑用于尿道涩滞不通时,用了哪种治疗方法?
    滑石质地柔和细腻,取象比类可滑窍,治疗尿道涩滞不通时,滑石的滑和尿道的涩,从药物作用的趋向上来讲和症状相反,为正治法。
8、八正散的现代应用有哪些?
    八正散可用于辨证符合湿热淋证的下泌尿系感染、膀胱炎、急性前列腺炎、泌尿系结石、肾盂肾炎。
思考题:
1、八正散主治哪类淋证?中医淋证与西医淋病有何不同?
    八正散主治湿热淋证;中医淋证与西医淋病截然不同,中医淋证指由湿热、气虚等多种原因引起的小便淋漓不尽、涩滞不畅;西医中的淋病是由淋病球菌引起的性传播性疾病。
2、什么是血淋、石淋、膏淋?如何用八正散化裁治疗?
    血淋:膀胱湿热,热重灼伤脉络,致尿疼痛、尿中带血(尿有潜血、肉眼血尿)。用八正散加生地、小蓟、白茅根等清热凉血药治疗。
    石淋:泌尿系的结石,如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等引起的淋证。治疗用八正散加金钱草、海金沙、石韦等排石。
    膏淋:小便质地较稠,浑浊如米泔,上有浮油。可用八正散加石菖蒲、萆薢治疗。

第3讲 三仁汤
课程总结:
三仁汤出自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
一、主治证候:湿温初期,暑湿
二、病因:外邪入里,里湿为合
三、病机、症状
    外邪入里,里湿为合,邪遏卫阳导致头痛恶寒;湿性重浊致身重疼痛、肢体困倦;中焦不畅,引发胸闷不饥;湿遏热伏导致午后潮热。
四、治法: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五、配伍
君药:滑石18g清热利湿,解暑。
臣药:杏仁15g入肺经,宣利肺气,气行湿化;白蔻仁6g芳香化湿醒脾,畅通中焦气机;薏仁18g甘淡之品,渗利下焦 。
佐药:通草6g、淡竹叶6g质地轻,淡渗利湿,将湿邪从小便引走;半夏15g、厚朴6g行气除满,化湿和胃。
六、配伍特点:芳化苦燥,寒清并用,宣上畅中,渗下并行。
七、辨证要点: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午后潮热。
    三仁汤是治疗湿温或暑湿湿重于热的代表方。

八、加减变化
    湿温初期或暑湿,头痛恶寒等卫分证较重,用三仁汤加化湿解表的藿香;
    湿温初期或暑湿,伴寒热往来,可用三仁汤加青蒿、草果治疗。
九、现代应用
    辨证符合湿温初期或暑湿的长夏季节的肠胃炎。
十、方歌: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通草滑竹存,
                  宣畅气机清湿热,湿温初起法堪尊。
知识点梳理:
1、三仁汤的主治是什么?其病因是什么?
    三仁汤主治湿温初期、暑湿;病因为外邪入里,里湿为合。
2、三仁汤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外邪入里,里湿为合,邪遏卫阳导致头痛恶寒;湿性重浊致身重疼痛、肢体困倦;中焦不畅,引发胸闷不饥;湿遏热伏导致午后潮热。
    疾病发生于湿热之邪盛行的长夏季节,说明本证邪气为湿热之邪,且在初期,辨证为湿温初期,暑湿,适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的三仁汤。
3、三仁汤的君臣佐使各是哪些药?
君药:滑石18g清热利湿,解暑。
臣药:杏仁15g入肺经,宣利肺气,气行湿化;白蔻仁6g芳香化湿醒

脾,畅通中焦气机;薏仁18g甘淡之品,渗利下焦。
佐药:通草6g、淡竹叶6g质地轻,淡渗利湿,将湿邪从小便引走;半夏15g、厚朴6g行气除满,化湿和胃。
4、三仁汤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三仁汤配伍特点是:芳化苦燥,寒清并用,宣上畅中,渗下并行。
    方中白蔻仁、厚朴芳香可化湿,半夏、杏仁味苦可燥湿;滑石、淡竹叶、通草性寒可清热;杏仁宣利上焦,白蔻仁、半夏、厚朴畅通中焦气机,薏苡仁渗利下焦。
5、患者出现哪些症状时,可用三仁汤?
    三仁汤是治疗湿温或暑湿湿重于热的代表方,当患者出现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午后潮热的症状时,可使用三仁汤。
6、三仁汤在临床中如何加减变化?
    湿温初期或暑湿,头痛恶寒等卫分证较重,用三仁汤加化湿解表的藿香;湿温初期或暑湿,伴寒热往来,可使用三仁汤加青蒿、草果治疗。
7、什么是寒热往来?患者有寒热往来就是疟疾吗?
    寒热往来指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患者有寒热往来不一定是疟疾,但疟疾一定有寒热往来的症状。

思考题:
三仁汤治疗湿温初期,暑湿时,为什么在清利湿热时要宣畅气机?
    湿温初期之暑湿因外邪入里,里湿为合所致,里湿虽由脾胃形成,但肺为水之上源,肺气不宣,会导致再生湿邪,气行则湿化,因此治疗时需宣肺利气,使上焦气机畅通,湿邪才可能化掉。方中的三仁,杏仁、白蔻仁、薏仁合用,使三焦功能恢复,气机畅通,则湿邪得以代谢排出。

第4讲 甘露消毒丹
课程总结:
甘露消毒丹出自《医效秘传》。
一、主治证候:湿温时疫,湿热并重
二、病因:湿热疫毒,蕴结气分
三、病机、症状
    湿热疫毒,蕴结气分,湿热交蒸,充斥气分导致体温一般高于38.5℃,口渴、肢体倦怠;湿邪困阻,气机不畅致胸脘胀闷;热毒上攻则咽喉疼痛;熏蒸肝胆导致身目发黄;湿热下注,下注前阴导致小便短赤、淋浊、女子带下黄臭,下注后阴则腹泻;湿热在内导致苔黄腻或干黄、脉濡数或滑数。
四、治法: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五、配伍
君药:滑石15g利水渗湿,清热解暑;茵陈12g利湿退黄;黄芩10g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臣药:白蔻4g、石菖蒲6g、藿香4g行气化湿,悦脾和中。
佐药:连翘4g清热燥湿;薄荷4g辛可发散,凉可清热;射干4g清热解毒,消肿利咽;贝母5g清热;木通5g清热通淋,导热下行,使邪热从小便而出。
六、配伍特点:苦寒芳化渗利同用,上解中化下利并行。

七、辨证要点:发热口渴、肢体倦怠、咽喉疼痛。
    王士雄评价甘露消毒丹为治疗湿温时疫的主方。
八、加减变化
    湿温时疫,身目发黄较重,用甘露消毒丹加栀子、大黄;
    湿温时疫,咽喉红肿疼痛较重,可用甘露消毒丹加玄参、板蓝根。
九、现代应用
    辨证为湿温时疫,湿热并重的黄疸型肝炎、胆囊炎、急性肠胃炎。
十、方歌: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
                  芩翘贝母射干薄,暑疫湿温是主方。
    贝母,本方中用的是偏于苦寒的浙贝。
知识点梳理:
1、甘露消毒丹的主治证候是什么?其病因是什么?
    甘露消毒丹主治湿温时疫,湿热并重;病因是湿热疫毒,蕴结气分。
2、甘露消毒丹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湿热疫毒,蕴结气分,湿热交蒸,充斥气分导致体温一般高于38.5℃,口渴、肢体倦怠;湿邪困阻,气机不畅致胸脘胀闷;热毒上攻则咽喉疼痛;熏蒸肝胆导致身目发黄;湿热下注,下注前阴导致小便短赤、淋浊、女子带下黄臭,下注后阴则腹泻;湿热在内,导致苔黄腻或干黄、脉濡数或滑数。

    上述系列症状为湿热之邪一起侵犯所致,疾病为湿温,属温病范畴,常发生在夏秋季,辨证为湿温时疫,湿热并重,适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的甘露消毒丹。
3、甘露消毒丹的君臣佐使药各是什么?分别具有什么作用?
君药:滑石15g利水渗湿,清热解暑;茵陈12g利湿退黄;黄芩10g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臣药:白蔻4g、石菖蒲6g、藿香4g行气化湿,悦脾和中。
佐药:连翘4g清热燥湿;薄荷4g辛可发散,凉可清热;射干4g清热解毒,消肿利咽;贝母5g清热;木通5g清热通淋,导热下行,使邪热从小便而出。
4、甘露消毒丹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甘露消毒丹的配伍特点是:苦寒芳化渗利同用,上解中化下利并行。
    方中黄芩、茵陈、贝母等苦寒;白蔻、石菖蒲、藿香、薄荷等芳香化湿;滑石、木通淡渗;薄荷等在上面使邪由内向外而解;白蔻仁、石菖蒲、藿香等在中焦化邪;滑石、茵陈等在下焦使邪从二便而走。
5、患者具有哪些表现时,可用甘露消毒丹?
    王士雄评价甘露消毒丹为治疗湿温时疫的主方。当患者出现发热口渴、肢体倦怠、咽喉疼痛的症状时,可用甘露消毒丹。
6、甘露消毒丹在临床中如何加减变化?
    湿温时疫,身目发黄较重,用甘露消毒丹加栀子、大黄;湿温时疫,咽喉红肿疼痛较重,可用甘露消毒丹加玄参、板蓝根。

7、甘露消毒丹的现代应用是什么?
    甘露消毒丹可用于辨证符合湿温时疫,湿热并重的黄疸型肝炎、胆囊炎、急性肠胃炎。
8、什么是疫毒?
    疫毒,又称疫气,即时疫邪气,所致疾病为流行性疾病。如鼠疫、霍乱等传染病。
9、卫气营血辨证有哪几个阶段?气分证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卫气营血辨证,由清代叶天士所创,用于温病辨证,即外感温病由浅入深或由轻而重的病理过程,分为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四个阶段。
    气分证多由卫分证转化而来,病位较卫分证深,主要有发热较重、伤及津液等症状。
思考题:
1、甘露消毒丹的君药如何发挥清利湿热之效?
    甘露消毒丹的君药为滑石、茵陈、黄芩。其中滑石渗利湿向下走,偏于下焦;茵陈利湿退黄,在中下焦;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偏于上焦,三味药清利湿热,引邪气从三条道路而出。
2、为什么说薄荷在甘露消毒丹中为画龙点睛之笔?
    甘露消毒丹中的薄荷辛可发散,凉可清热。湿热之邪从外侵犯人体,单独从内清解,效果一般,而湿温时疫、湿热并重的邪在气分,需打开腠理给邪以出路,因此用薄荷来透热散邪,即通过它的辛散透热,把邪气散发到人体体外。

第5讲 连朴饮
课程总结:
连朴饮出自清代王士雄《霍乱论》。
一、主治证候:湿热霍乱
二、病因:湿热内蕴,脾胃失和
三、病机、症状
    湿热内蕴,脾胃失和导致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大便溏薄;湿阻气机,津不上承致口渴不欲饮;湿热下注导致小便短赤;热扰心神则心烦不宁;湿热在内致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四、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五、配伍
君药:芦根60g清热止呕除烦,利尿导热下行。
臣药:黄连3g清热燥湿,用姜汁炒增其止呕之功;厚朴6g宣畅气机,化湿行滞。
佐药:半夏9g降逆和胃以止呕;栀子9g清宣郁热而除烦;淡豆豉9g宣郁除烦;石菖蒲3g芳香化湿醒脾。
六、配伍特点:苦辛合法(辛开苦降),寒温并用,清化降利以和中。
七、辨证要点: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大便溏薄、心烦不宁。
八、加减变化
    湿热霍乱,腹泻较重,连朴饮加白扁豆、薏苡仁等淡渗利湿止泻药;

    湿热霍乱,呕得厉害,连朴饮加竹茹、紫苏。
九、现代用法
    辨证符合湿热之邪导致的急性胃肠炎、肠伤寒、副伤寒。
十、方歌:连朴饮用淡豆豉,半夏厚朴焦山栀,
                  菖蒲黄连芦根入,湿热霍乱此方施。
    方中栀子用炒焦的栀子
知识点梳理:
1、连朴饮的主治是什么?其病因是什么?
    连朴饮主治湿热霍乱;病因为湿热内蕴,脾胃失和。
2、连朴饮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湿热内蕴,脾胃失和导致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大便溏薄;湿阻气机,津不上承致口渴不欲饮;湿热下注导致小便短赤;热扰心神则心烦不宁;湿热在内致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综上辨证为湿热霍乱,适用清热化湿,理气和中的连朴饮。
3、连朴饮的君臣佐使各是哪些药?
君药:芦根60g清热止呕除烦,利尿导热下行。
臣药:黄连3g清热燥湿,用姜汁炒增其止呕之功;厚朴6g宣畅气机,化湿行滞。
佐药:半夏9g降逆和胃以止呕;栀子9g清宣郁热而除烦;淡豆豉9g宣郁除烦;石菖蒲3g芳香化湿醒脾。

4、连朴饮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连朴饮的配伍特点是:苦辛合法(辛开苦降),寒温并用,清化降利以和中。
    其中黄连、半夏、厚朴苦燥,豆豉、栀子辛散,故苦辛合法,辛味发散,苦味沉降,因此又称辛开苦降;黄连性寒、半夏性温,寒温并用;栀子、淡豆豉清热,厚朴、石菖蒲化湿,半夏降逆,即清化降利,用以达到和中的目的。
5、患者出现哪些症状时,可用连朴饮?
    当患者出现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大便溏薄、心烦不宁的症状时,可使用连朴饮。
6、连朴饮在临床中如何加减变化?
    湿热霍乱,腹泻较重,用连朴饮加白扁豆、薏苡仁等淡渗利湿止泻药;湿热霍乱,呕得厉害,连朴饮加竹茹、紫苏。
7、霍乱常发生于那个季节?其主要表现是什么?
    霍乱常发生于夏秋季节;由湿热之邪导致,主要表现为上吐下泻,浑身难受,心里烦、挥霍缭乱。
思考题:
为什么说连朴饮的配伍紧扣病机?方中用什么方法增强止呕之功?
    连朴饮中芦根清热利湿,将湿热之邪从尿中导走;栀子、淡豆豉合用

将热邪宣走;石菖蒲芳香化湿;厚朴宽中化湿行滞;半夏、黄连清热燥湿。用药环环紧扣、配伍精准,使每个药物的功效特点完全符合了湿热霍乱的病机。
    生姜为止呕圣药,黄连清热燥湿也可止呕,方中用生姜榨汁炒黄连,增强了黄连清热止呕的作用。

第6讲 当归拈痛汤
课程总结:
当归拈痛汤出自金代张元素《医学启源》。
一、主治证候:风湿热痹,湿热脚气
二、病因:湿热相搏,外感风邪
三、病机、症状
    湿热相搏,外感风邪,侵犯肢节,阻滞经络导致肢节疼痛、痛处灼热;湿热流注肩背经络则肩背沉重;湿热化毒,注于下肢,湿热在内导致脚气肿痛、下肢生疮、苔黄腻或白腻、脉滑数或濡数。
四、治法:清热利湿,疏风止痛
五、配伍
君药:羌活15g辛散祛风,苦燥胜湿于外;茵陈15g清热利湿于内。
臣药:猪苓9g、泽泻9g利水渗湿,将湿邪往下引;黄芩9g、苦参6g清热燥湿,助茵陈清热于内,治疗主证。
佐药:防风9g祛风、升麻3g向上走、葛根6g,合用助羌活祛风湿,发散湿热之邪于外;苍术9g除内外湿;白术3g健脾除湿;知母9g助清内热,防苦燥伤阴;当归9g活血养血,使经络通畅,防它药伤阴,人参6g益气,防它药伤阴耗气,防湿热之邪耗气,皆一药两用,合用防辛散伤气血,起反佐作用。
佐使药:甘草15g合人参健脾益气为佐药,调和药性为使药。

六、配伍特点
    辛散清利之中寓益气养血之法,邪正兼顾,表里同治,内外分消。
七、辨证要点
    肢体疼痛、痛处灼热、脚气肿痛、下肢生疮、苔黄腻或白腻、脉滑数或濡数。
八、加减变化
    湿热脚气,下肢肿重,当归拈痛汤加防己、木瓜;
    风湿热痹,身痛较重,可用当归拈痛汤加姜黄、海桐皮。
九、现代用法
    属风湿热邪引起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湿疮。(治疗湿疮时,需去掉方中羌活等气味猛烈的药物)
十、方歌:当归拈痛泽猪苓,二术羌茵苦防升,
                  芩葛知母人参草,风湿热痹此方应。
知识点梳理:
1、当归拈痛汤的主治是什么?其病因是什么?
    当归拈痛汤主治风湿热痹,湿热脚气;病因为湿热相搏,外感风邪。
2、当归拈痛汤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湿热相搏,外感风邪,侵犯肢节,阻滞经络导致肢节疼痛、痛处灼热;湿热流注肩背经络则肩背沉重;湿热化毒,注于下肢,湿热在内

导致脚气肿痛、下肢生疮、苔黄腻或白腻、脉滑数或濡数。
    以上病因皆为湿热之邪。分别辨证为风湿热邪导致的痹证;湿热之邪下注,浸淫肌肤导致的脚气;湿热下注导致的湿疮。虽表现各异,但都是湿热之邪致病,所以治疗方法相同,适用清热利湿,疏风止痛的当归拈痛汤。
3、当归拈痛汤的君臣佐使药各是什么?分别具有什么作用?
君药:羌活15g辛散祛风,苦燥胜湿于外;茵陈15g清热利湿于内。
臣药:猪苓9g、泽泻9g利水渗湿,将湿邪往下引;黄芩9g、苦参6g清热燥湿,助茵陈清热于内,治疗主证。
佐药:防风9g祛风、升麻3g向上走、葛根6g,合用助羌活祛风湿,发散湿热之邪于外;苍术9g除内外湿;白术3g健脾除湿;知母9g助清内热,防苦燥伤阴;当归9g活血养血,使经络通畅,防它药伤阴,人参6g益气,防它药伤阴耗气,防湿热之邪耗气,皆一药两用,合用防辛散伤气血,起反佐作用。
佐使药:甘草15g合人参健脾益气为佐药,调和药性为使药。
4、当归拈痛汤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当归拈痛汤的配伍特点是辛散清利之中寓益气养血之法,邪正兼顾,表里同治,内外分消。
    方中有以羌活为代表的辛散药物,以茵陈为代表的清利药物,又有益气的人参、甘草,养血的当归,诸药合用,既祛邪,又扶正,以祛邪为

主,既从表驱散邪气,又从里清利邪气。
5、当归拈痛汤适应证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当归拈痛汤适应证的辨证要点包括肢体疼痛、痛处灼热、脚气肿痛、下肢生疮、苔黄腻或白腻、脉滑数或濡数。
6、当归拈痛汤在临床中如何加减变化?
    湿热脚气,下肢肿重,当归拈痛汤加防己、木瓜;风湿热痹,身痛较重,可用当归拈痛汤加姜黄、海桐皮。
7、当归拈痛汤主治证风湿热痹,湿热脚气的表现各是什么?
    风湿热痹,由风湿热邪导致的痹证,主要症状为关节疼、红肿; 湿热脚气,由湿热之邪引起,主要症状为脚疼、脚烂、脚肿。
思考题:
1、当归拈痛汤如何内外分消祛湿邪?
    当归拈痛汤中用羌活由外祛湿邪,茵陈由内祛湿邪;黄芩、苦参助茵陈清热于内,防风、升麻、葛根助羌活从外祛风湿,内外分消祛湿邪。
2、当归拈痛汤哪些药物可“一药二用”?
    方中苍术、知母、当归、人参,四味药都有一药二用的作用。
    苍术燥湿健脾使内生之邪没有源泉,除内湿;辛味发散,散外湿,可一药两用。知母性寒,助茵陈、苦参、黄芩等清内热;质润养阴,防羌活、黄芩等苦燥伤阴,一药两用。当归活血养血,使经络通畅,又能防它药伤阴。人参益气,防它药伤阴耗气,又可防湿热之邪耗气,二者皆一药两用。

第7讲 二妙散
课程总结:
二妙散出自元代朱丹溪的《丹溪心法》。
一、主治证候:湿热下注证
二、病因:湿热下注
三、病机、症状
    湿热下注,浸淫经络关节导致筋骨疼痛、足膝红肿、脚气肿痛;下注前阴导致带下秽臭、下部湿疮;筋脉弛缓导致两足痿软、腿脚无力。
四、治法:清热燥湿
五、配伍
君药:黄柏15g寒凉苦燥,清下焦湿热。既清热又燥湿,一药二用。
臣药:苍术15g辛散而温,入脾经,健脾燥湿,使脾功能正常,不再生成内湿而治本;芳香化湿,化掉已生成的湿邪来治标,标本共治。
佐药:姜汁少量,辛散除湿,防止苦寒伤中。
六、配伍特点:苦寒温燥合剂,长于清下焦湿热。
七、辨证要点
    筋骨疼痛、足膝红肿、脚气肿痛;带下秽臭;下部湿疮;两足痿软。共有苔黄腻、脉濡数。
八、加减变化
    湿热下注,不同患者表现不同,可根据患者具体表现,在二妙散的基础上配伍:

    湿热下注,双腿双脚痿软,用二妙散加木瓜、萆薢;
    湿热下注,脚气肿痛,可用二妙散加木瓜、生薏米;
    湿热下注,下部湿疮,二妙散加赤小豆、土茯苓。
九、现代用法
    辨证为湿热下注证的风湿性关节炎、阴囊湿疹、下肢湿疹、阴道炎。
十、附方
1、三妙丸:二妙散加川牛膝。
    出处:《医学正传》;
    功效:清热燥湿,强筋骨;
    主治:湿热下注之痿痹;
    主要症状:下肢麻木、痿软;
    组方:黄柏、苍术、川牛膝。
3、四妙丸:三妙丸加生薏仁。
    出处:《成方便读》;
    主治:湿热痿证;
    主要症状:双脚麻木、痿软无力,甚则脚部肿痛;
    组方:黄柏、苍术、川牛膝、生薏仁。
二妙散、三妙丸、四妙丸治疗湿热下注导致的痿痹大同小异,相对而言四妙丸疗效更好。
十一、方歌 :二妙黄柏与苍术,湿热痿痹此方主, 
                       三妙加入川牛膝,四妙薏仁再加入。

知识点梳理:
1、二妙散的主治证候是什么?其病因是什么?
    二妙散主治湿热下注证;病因是湿热下注。
2、二妙散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湿热下注,浸淫经络关节导致筋骨疼痛、足膝红肿、脚气肿痛;下注前阴导致带下秽臭、下部湿疮;筋脉弛缓导致两足痿软、腿脚无力。
    不同患者表现的症状不同,均为湿热之邪下注所致,辨证为湿热下注证,适用清热燥湿的二妙散。
3、二妙散的君臣佐使药各是什么,分别具有什么作用?
君药:黄柏15g寒凉苦燥,清下焦湿热。既清热又燥湿,一药二用。
臣药:苍术15g辛散而温,入脾经,健脾燥湿,使脾功能正常,不再生成内湿而治本;芳香化湿,化掉已生成的湿邪来治标,标本共治。
佐药:姜汁少量,辛散除湿,防止苦寒伤中。生姜辛散,配合辛散的苍术可让气走起来,使气行湿化,又能温中和胃止呕,防止苦寒的黄柏伤及中阳。
4、二妙散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二妙散的配伍特点是苦寒温燥合剂,长于清下焦湿热。
    方中黄柏苦寒,苍术温燥,合用清下焦湿邪。
5、二妙散适应证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二妙散适应证共见苔黄腻、脉濡数的症状,不同患者可分别讲到筋骨疼痛、足膝红肿、脚气肿痛;带下秽臭,下部湿疮;两足痿软的症状。

6、二妙散在临床中如何加减变化?
    湿热下注,不同患者表现不同,可根据患者具体表现,在二妙散的基础上配伍:湿热下注,双腿双脚痿软,用二妙散加木瓜、萆薢;湿热下注,脚气肿痛,可用二妙散加木瓜、生薏米;湿热下注,下部湿疮,二妙散加赤小豆、土茯苓。
7、二妙散的现代应用有哪些?
    二妙散可用于辨证为湿热下注证的风湿性关节炎、阴囊湿疹、下肢湿疹、阴道炎。
8、黄芩、黄连、黄柏同属哪类药物,应用上有什么不同?
    黄芩、黄连、黄柏同属清热燥湿药,黄芩偏清上焦热,黄连偏清中焦热,黄柏偏清下焦热。
9、二妙散正确的服用方法是什么?
    二妙散为散剂,需打粉,用少量姜汁冲服。
思考题:
1、三妙丸、四妙丸的组成、功效及主治各是什么?治疗湿热下注之痿痹哪个效果最好?
    三妙丸由二妙散加川牛膝(即黄柏、苍术、川牛膝)组成。功效是清热燥湿、强筋骨,主治湿热下注之痿痹,主要症状是下肢麻木、痿软;
    四妙丸由三妙丸加生薏仁(即黄柏、苍术、川牛膝、生薏仁)组成。主治湿热痿证,主要症状是双脚麻木、痿软无力,甚则脚部肿痛。

    二妙散、三妙丸、四妙丸治疗湿热下注导致的痿痹大同小异,相对而言四妙丸疗效更好。
2、二妙散可用于脚气肿痛,中医里的脚气与西医中的相同吗?
    中医中的脚气与西医中的不同。中医的脚气不仅有皮肤损害,还伴有红肿疼痛;而西医的脚气是一种真菌感染性疾病。

清热除湿剂小结
1、清热除湿剂讲了哪些正方与附方?其功效与组成分别是什么?
清热除湿剂共讲到7个正方,4个附方。
    1)茵陈蒿汤主治湿热蕴结,熏蒸肝胆所致阳黄黄疸,方由茵陈、栀子、大黄组成。
    附方:(1)栀子柏皮汤:主治阳黄(热重于湿),方中无茵陈,由栀子、黄柏皮、甘草组成。(2)茵陈四逆汤:主治阴黄,方由茵陈、附子、干姜、甘草组成。
    2)八正散主治湿热淋证,即湿热之邪下注导致的小便淋漓涩痛,方由滑石、川木通、扁蓄、瞿麦、车前子、栀子、大黄、生甘草、灯芯草组成.
    3)三仁汤主治湿温或暑温初期,方由滑石、杏仁、白蔻仁、薏仁、通草、淡竹叶、半夏、厚朴组成。
    4)甘露消毒丹主治感受湿温或暑温时疫之毒,方由滑石、茵陈、黄芩、白蔻、石菖蒲、藿香、连翘、薄荷、射干、贝母、木通组成。
    5)连朴饮主治湿热霍乱,即湿热之邪影响中焦,脾胃升降功能失常出现的挥霍缭乱,方由芦根、黄连、厚朴、半夏、栀子、淡豆豉、石菖蒲组成。
    6)当归拈痛汤主治湿热之邪内蕴,又外感风邪导致的风湿热痹、湿热脚气,方由羌活、茵陈、猪苓、泽泻、黄芩、苦参、防风、升麻、葛根、苍术、白术、知母、当归、人参、甘草组成。

    7)二妙散主治湿热下注所致痿痹,方由黄柏、苍术、姜汁组成。
附方:(3)三妙丸,在二妙散基础上,加川牛膝组成;(4)四妙丸,在三妙丸基础上,加薏苡仁组成。
2、清热除湿剂中有哪些基础方、代表方、主方?
    茵陈蒿汤为临床治疗阳黄的基础方,也是清热利湿退黄的代表方;八正散为治疗湿热淋证的代表方;三仁汤是治疗湿温或暑湿湿重于热的代表方;甘露消毒丹为治疗湿温时疫的主方。

第三章 利水渗湿剂
第1讲 五苓散
课程总结:
利水渗湿剂:用于湿邪侵犯人体导致的机体浮肿、泄泻类疾病的方子。
五苓散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一、主治证候:太阳蓄水证
二、病因:太阳表邪未解,循经入腑
三、病机、症状
    太阳表邪未解,则头痛、微热;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不利;下焦气机雍遏导致少腹苦里急;水蓄下焦,津不上承则口渴欲饮水;水邪上逆,胃气上逆会致水入即吐;水邪泛溢肌肤出现水肿;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则霍乱吐泻;水饮凌肺会导致短气而咳的症状。
四、治法:利水渗湿,通阳化气
五、配伍
君药:泽泻15g甘淡之品,利水渗湿。
臣药:茯苓9g、猪苓9g,均为甘淡之品,帮助君药利水渗湿。
佐药:白术9g 健脾益气,运化湿邪;桂枝6g通阳化气。
六、配伍特点:主入下焦而兼运中焦,渗利之中寓气化。
七、辨证要点:小便不利、少腹苦里急、渴欲饮水、水肿。
    五苓散是利水化气的代表方。

八、加减变化
    太阳表邪未解,循经入腑,出现腹泻时,将五苓散中的桂枝去掉,再加车前子;
    太阳表邪未解,头痛恶寒微热,伴水肿时,用五苓散加越婢汤。
九、现代用法
    辨证属于太阳表邪未解,循经入腑的急性肾炎、感冒引起的肾炎、早期肾功能不全、心源性水肿、顽固性头痛、脑积水。
十、方歌:五苓散治太阳腑,泽泻二苓加白术,
                  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肿除。
十一、附方
    四苓散出自《丹溪心法》,由五苓散去桂枝而成,组方为泽泻、茯苓、猪苓、白术,主治脾胃虚弱,水湿内停之便溏、小便少。
    病机、症状为脾胃虚弱,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水湿内停,下注大肠,导致大便溏薄(或稀薄、次数多)、小便少;治疗需健脾渗湿。
    胃苓汤出自《世医得效方》,由五苓散加平胃散而成,组方为泽泻、茯苓、猪苓、白术、桂枝、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大枣、生姜,主治水湿内停,气机阻滞之水肿、腹泻。治疗需燥脾胃湿邪、行气利水。
知识点梳理:
1、利水渗湿剂是治疗哪类疾病的方子?代表方有哪些?
    利水渗湿剂是用于治疗湿邪侵犯人体导致的机体浮肿、泄泻类疾病的方子。代表方有五苓散、防己黄芪汤、五皮散。

2、五苓散的主治证候是什么?其病因是什么?
    五苓散主治太阳蓄水证,病因是太阳表邪未解,循经入腑。
3、五苓散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太阳表邪未解,则头痛、微热;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不利;下焦气机雍遏导致少腹苦里急;水蓄下焦,津不上承则口渴欲饮水;水邪上逆,胃气上逆会致水入即吐;水邪泛溢肌肤出现水肿;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则霍乱吐泻;水饮凌肺会导致短气而咳。
    临床中,患者不一定有所有的症状,或小便不利,总想上厕所,但每次尿得不多,口渴想喝水,但水入即吐,发病前常有感冒;或感冒后继发的水肿等,在《伤寒论》中都称为太阳蓄水证,适用利水渗湿,通阳化气的五苓散。
4、五苓散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分别具有什么作用?
君药:泽泻15g甘淡之品,利水渗湿。
臣药:茯苓9g、猪苓9g,均为甘淡之品,帮助君药利水渗湿。
佐药:白术9g 健脾益气,运化湿邪;桂枝6g通阳化气。
本方五药合用,既淡渗利湿,祛除湿邪;又健脾益气,运化湿邪;还通阳化气,助膀胱恢复其气化功能。药物与病证、病机相符合,疗效甚好。
5、五苓散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配伍特点是主入下焦而兼运中焦,渗利之中寓气化。

    方中泽泻、茯苓、猪苓管下焦,白术管中焦,主要作用是往下渗利,兼运化中焦湿邪,还用了桂枝通阳化气,恢复膀胱气化功能。
6、五苓散适用证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五苓散是利水化气的代表方。辨证要点有小便不利、少腹苦里急、渴欲饮水、水肿。
7、五苓散在临床使用时如何加减变化?
    太阳表邪未解,循经入腑,出现腹泻时,将五苓散中的桂枝去掉,再加车前子;太阳表邪未解,头痛恶寒微热,伴水肿时,用五苓散加越婢汤。
8、现代临床中可用五苓散来治疗哪些疾病?
    现代临床中可用五苓散治疗证属太阳表邪未解,循经入腑的急性肾炎、感冒引起的肾炎、早期肾功能不全、心源性水肿、顽固性头痛、脑积水等疾病。
9、五苓散附方的出处、组成,及主治各是什么?
    五苓散的附方有四苓散和胃苓汤。四苓散出自《丹溪心法》,由五苓散去桂枝而成,即泽泻、茯苓、猪苓、白术,主治脾胃虚弱,水湿内停之便溏、小便少;胃苓汤出自《世医得效方》,由五苓散加平胃散而成,方为泽泻、茯苓、猪苓、白术、桂枝、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大枣、生姜,主治水湿内停,气机阻滞之水肿、腹泻。

思考题:
五苓散为什么用少量桂枝来通阳化气,而不用附子?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膀胱贮藏尿液,贮藏到一定程度时,要在膀胱的气化作用下排出,太阳蓄水证中膀胱气化功能失职,需用通阳化气的药物恢复其气化功能,将水邪引出。而“少火生气,壮火食气 ”,所以通阳化气药物需温和,且剂量不宜过多,用少量桂枝即可,附子虽然也可通阳化气,但为壮火,不宜用于此。

第2讲 防己黄芪汤
课程总结:
防己黄芪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
一、主治:表虚风水或风湿
二、病因:表虚不固,风湿外袭
三、病机、症状
    表虚不固这一根本问题会导致汗出恶风;湿郁肌腠则会出现肢体困重、肢节疼痛或轻度浮肿的症状;膀胱气化不利则会导致小便不利。
四、治法: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五、配伍
君药:防己12g祛风胜湿,止痛;生黄芪15g益气固表,利水。
臣药:白术9g益气健脾,除湿。
佐药:生姜4片辛可散风,温可化湿,助防己祛风除湿;大枣1枚助黄芪、白术健脾。
佐使药:甘草6g益气和中为佐药,调和药性为使药;与生姜、大枣合用调和营卫,针对表虚不固。
六、配伍特点:祛风除湿与健脾固表同用;祛邪不伤正,固表不留邪。
七、辨证要点
    共有汗出恶风,或伴轻度浮肿,或伴肢体困重、肢节疼痛、小便不利。

    防己黄芪汤是临床治疗风水的代表方。
八、加减变化
    表虚不固,风湿外袭,肺宣发肃降失常,出现咳喘时,用防己黄芪汤加麻黄;
    表虚不固,风湿外袭,膀胱气化不利,出现腹痛时,适用防己黄芪汤加白芍;
    表虚不固,风湿外袭,浮肿明显时,可用防己黄芪汤加茯苓、泽泻,增加利湿作用。
九、现代用法
    辨证符合表虚风水或风湿的慢性肾炎、风湿性关节炎、心源性水肿。
十、方歌 :防己黄芪白术草,姜枣加入共煎尝,
                   表虚风水风湿证,固表利水此方良。
知识点梳理:
1、防己黄芪汤的主治是什么?其病因是什么?
    防己黄芪汤主治表虚风水或风湿,病因是表虚不固,风湿外袭。
2、防己黄芪汤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表虚不固这一根本问题会导致汗出恶风;湿郁肌腠则会出现肢体困重、肢节疼痛或轻度浮肿的症状;膀胱气化不利则会导致小便不利。
    综上患者平素身体及精神状态不好,动则汗出,恶风怕冷,但其它症

状不一,若伴身体浮肿,上半身尤甚,张仲景先生称为风水;若无明显浮肿,却伴肢体关节困重,甚则隐隐作痛,小便不利,则为风湿之邪侵犯导致的痹证。辨证为表虚风水或风湿,适用需益气祛风,健脾利水的防己黄芪汤。
3、防己黄芪汤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分别具有什么作用?
君药:防己12g祛风胜湿,止痛;生黄芪15g益气固表,利水。
臣药:白术9g益气健脾,除湿。
佐药:生姜4片,辛温,辛可散风,温可化湿,助防己祛风除湿;大枣1枚助黄芪、白术健脾。
佐使药:甘草6g益气和中为佐药,调和药性为使药;与生姜、大枣合用调和营卫,针对表虚不固。
4、防己黄芪汤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配伍特点是祛风除湿与健脾固表同用;祛邪不伤正,固表不留邪。
方中防己祛风除湿;黄芪、白术健脾益气固表;但防己祛邪气易伤及正气,用黄芪可保证祛邪而不伤正;黄芪固表易闭门留寇,而防己祛风除湿,生姜辛散又可保证固表而不留邪。
5、防己黄芪汤适用证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辨证要点:共有汗出恶风,或伴轻度浮肿,或伴肢体困重、肢节疼痛、小便不利。
6、防己黄芪汤是治疗哪类疾病的代表方?
    防己黄芪汤是临床治疗风水的代表方。

7、防己黄芪汤在临床使用时如何加减变化?
    表虚不固,风湿外袭,肺宣发肃降失常,出现咳喘时,用防己黄芪汤加麻黄;表虚不固,风湿外袭,膀胱气化不利,出现腹痛时,适用防己黄芪汤加白芍;表虚不固,风湿外袭,浮肿明显时,可用防己黄芪汤加茯苓、泽泻,增加利湿作用。
8、现代临床中可用防己黄芪汤来治疗哪些疾病?
    现代临床中可用防己黄芪汤来治疗辨证符合表虚风水或风湿的慢性肾炎、风湿性关节炎、心源性水肿等疾病。
思考题:
1、祛湿的方法都有哪些?各自有哪些作用?
    祛湿是祛除湿邪的总称,包括胜湿、化湿、利湿、燥湿、渗湿等。
    胜湿指用辛温燥烈药物祛除湿邪,既能祛湿又能祛风,常用于痹证;化湿指用辛温芳香药物将湿邪化去,适于上焦及脾胃湿邪;燥湿指用苦味的清热燥湿药治疗湿热疾病;渗湿指用性平味淡的淡渗利湿药,通过渗透而散湿邪;利湿指用淡渗利湿药物使湿邪自小便而出的方法。
2、防己黄芪汤中生黄芪与白术如何一药二用?
    方中生黄芪与白术均为一药二用:生黄芪益气固表,还可以利水,既针对肺脾气虚这一病本扶正,又针对水肿利水祛邪;白术益气健脾扶正,脾健则运化湿邪能力增强,既防止内湿形成,又具有除湿功效。

第3讲 五皮散
课程总结:
五皮散出自《中藏经》。
一、主治证候:脾虚湿盛,气滞水泛,皮水证
二、病因:脾失健运,水泛肌肤
三、病机、症状
    脾失健运,水液代谢失常产生水湿之邪,泛溢皮肤则一身悉肿;湿性重浊,因此肢体沉重;湿阻气机则心腹胀满;肺气不降,水道不畅会出现上气喘急、小便不利的症状。
四、治法:利水消肿,理气健脾
五、配伍
君药:茯苓皮9g健脾渗湿,利水,专治皮肤水湿。
臣药:大腹皮9g行气消胀,利水消肿,一药二用;陈皮9g芳香、入脾经而醒脾化湿,理气和胃。
佐药:生姜皮9g辛散温通,散皮下水气;桑白皮9g肃降肺气而止咳,通调水道利小便。
    本方五味药均为药物的外皮,故称为五皮散;剂量等分,均为9g。
六、配伍特点:纳行气于利水之中,佐肃降于健脾之内,以皮治皮。
七、辨证要点;一身悉肿、心腹胀满、小便不利。

八、加减变化
    脾虚湿盛,气滞水泛,皮水证,脾胃虚弱日久,发病时偏于寒时,用五皮散加温阳的附子。
    脾虚湿盛,气滞水泛,皮水证,伴有热象,如小便淋漓涩滞不畅、灼热疼痛时,可用五皮散加滑石。
    脾虚湿盛,气滞水泛,妊娠浮肿时,将五皮散中的大腹皮减量;伴恶心呕吐时,再加理气安胎的白术;苔厚时,大腹皮减量,再加白术和行气安胎的紫苏;又伴脘腹胀满时,大腹皮减量,加白术、紫苏和醒脾燥湿安胎的砂仁。
九、现代用法
    辨证属于脾虚湿盛,气滞水泛,皮水证的肾炎、心源性水肿、妊娠水(浮)肿、脑积水。
十、方歌:五皮散中皆用皮,陈茯姜桑大腹皮,
                  脾虚湿盛溢肌表,利水健脾又理气。
知识点梳理:
1、五皮散的主治证候是什么?其病因是什么?
    五皮散主治脾虚湿盛,气滞水泛,皮水证,病因是脾失健运,水泛肌肤。

2、五皮散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脾失健运,水液代谢失常产生水湿之邪,泛溢皮肤则一身悉肿;湿性重浊,因此肢体沉重;湿阻气机则心腹胀满;肺气不降,水道不畅会出现上气喘急、小便不利的症状。
    综上患者除上述症状外,还因湿邪伴有舌苔厚、舌体胖的症状。因其肿在皮下,故称为皮水证。辨证为脾虚湿盛,气滞水泛,皮水证,适用五皮散利水消肿,理气健脾。
3、五皮散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分别具有什么作用?
君药:茯苓皮9g健脾渗湿,利水,专治皮肤水湿,直指疾病的症状。
臣药:大腹皮9g行气消胀,利水消肿,一药二用;陈皮9g芳香、入脾经而醒脾化湿,理气和胃。
佐药:生姜皮9g辛散温通,散皮下水气;桑白皮9g肃降肺气而止咳,通调水道利小便。
4、五皮散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配伍特点是纳行气于利水之中,佐肃降于健脾之内,以皮治皮。
    方中陈皮、大腹皮行气,茯苓皮利水;茯苓皮健脾,桑白皮为佐药,肃降肺气;五味药全部是药物的外皮,因此为以皮治皮。
5、五皮散适用证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辨证要点有一身悉肿、心腹胀满、小便不利。

6、五皮散在临床使用时如何加减变化?
    脾虚湿盛,气滞水泛,皮水证,脾胃虚弱日久,发病时偏于寒时,用五皮散加温阳的附子。
    脾虚湿盛,气滞水泛,皮水证,伴有热象,如小便淋漓涩滞不畅、灼热疼痛时,可用五皮散加滑石。
    脾虚湿盛,气滞水泛,妊娠浮肿时,将五皮散中的大腹皮减量;伴恶心呕吐时,再加理气安胎的白术;伴恶心呕吐、苔厚时,大腹皮减量,再加白术和行气安胎的紫苏;伴恶心呕吐、苔厚腻、脘腹胀满时,大腹皮减量,加白术、紫苏和醒脾燥湿安胎的砂仁。
7、现代临床中可用五皮散来治疗哪些疾病?
    现代临床中可用五皮散来治疗辨证属于脾虚湿盛,气滞水泛,皮水证的肾炎、心源性水肿、妊娠水(浮)肿、脑积水等疾病。
利水渗湿剂小结
1、利水渗湿剂中五苓散和防己黄芪汤是治疗哪类疾病的代表方?
    五苓散是利水化气的代表方;防己黄芪汤是治疗风水的代表方。
2、利水渗湿剂共讲了哪些方子?各自的主治和组成是什么?
利水渗湿剂共讲了3个正方,2个附方:
    五苓散用于太阳表邪未解,里传入腑导致的浮肿,即太阳蓄水证,方由泽泻、茯苓、猪苓、白术、桂枝组成。

    附方:四苓散用于脾胃虚弱,水湿内停,下注大肠导致的大便溏薄(或稀薄、次数多)、小便少,方由五苓散去桂枝(泽泻、茯苓、猪苓、白术)组成;胃苓汤用于水湿内停,气机阻滞导致的水肿、腹泻,方由五苓散加平胃散(泽泻、茯苓、猪苓、白术、桂枝、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大枣、生姜)组成。
    防己黄芪汤用于卫表不固,风湿之邪外袭所致的风水或风湿,即表虚风水或风湿,方由防己、生黄芪、白术、生姜、大枣、甘草组成。
    五皮散用于脾虚水液不化,泛溢肌肤所致的皮水证,方由茯苓皮、大腹皮、陈皮、生姜皮、桑白皮组成。
3、 五苓散、五皮散均可用于水肿,如何区别使用?
    五苓散是利水化气的代表方,治疗的太阳蓄水证,是因太阳表邪未解,循经传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主要表现为小便不利、少腹苦里急、渴欲饮水、水肿。临床中患者不一定有所有的症状,或小便不利,总想上厕所,但每次尿得不多,口渴想喝水,但水入即吐,发病前常有感冒;或感冒后继发的水肿等,在《伤寒论》中都称为太阳蓄水证。通过利水渗湿,通阳化气的方法,使膀胱气化功能正常。
    五皮散用于脾虚水液不化,泛溢肌肤所致的皮水证,主要症状为一身悉肿、心腹胀满、小便不利。还因湿邪伴有舌苔厚、舌体胖的症状。因其肿在皮下,故疾病称为皮水证。五皮散通过利水消肿祛除皮下浮肿,同时理气健脾,解决脾虚的根本。

第四章 温化寒饮剂
第1讲 苓桂术甘汤
课程总结:
温化寒饮剂(温化寒湿剂):用温阳的药物,治疗阳虚不能化水或湿从寒化所致的水湿痰饮、水肿等的方剂。
苓桂术甘汤出自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一、主治证候:中阳不足,痰饮证
二、病因:中阳不足,饮停心下
三、病机、症状
    脾阳亏虚,运化失常,水谷精微物质聚湿成痰则痰饮内生;饮停心下,气机不畅则胸胁支满;痰阻中焦,清阳不升会导致头晕目眩;痰饮凌心则会表现出心中悸动、短气而咳的症状。
四、治法:健脾利水,温阳化饮
五、配伍
君药:茯苓12g健脾利水,渗湿使水湿之邪向下而走,清除已生成的痰饮(治标),杜绝脾胃再生痰饮(治本),一药二用,标本共治。
臣药:桂枝9g味辛性温,温阳化气。
佐药:白术9g健脾、益气、化湿,配合茯苓治本。
佐使药:炙甘草6g补中益气,合桂枝辛甘化阳为佐药,调和药性为使药,一药三用。

六、配伍特点:淡渗甘温合法,温而不热,利而不峻。
七、辨证要点:胸胁支满、头晕目眩、心中悸动、舌淡胖、苔薄白。
八、加减变化
    中阳不足,痰饮证,咳嗽有痰时,用苓桂术甘汤加陈皮、半夏;
    中阳不足,痰饮证,心窝处痞满闷时,用苓桂术甘汤加枳实、生姜。
九、现代用法
    辨证符合中阳不足,痰饮内停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源性水肿、慢性肾病、美尼尔综合症(耳石症)。
十、方歌:苓桂术甘化饮剂,健脾利水化阳气,
                  胸胁支满饮邪逆,水饮下行悸眩去。
知识点梳理:
1、什么是温化寒饮剂?
    温化寒饮剂即温化寒湿剂,是指用温阳的药物,治疗阳虚不能化水或湿从寒化所致的水湿痰饮、水肿等的方剂。
2、苓桂术甘汤的主治证候是什么?其病因是什么?
    苓桂术甘汤主治中阳不足,痰饮证,病因是中阳不足,饮停心下。
3、苓桂术甘汤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脾阳亏虚,运化失常,水谷精微物质聚湿成痰则痰饮内生;饮停心下,气机不畅则胸胁支满;痰阻中焦,清阳不升会导致头晕目眩;痰饮凌心则会表现出心中悸动、短气而咳的症状。

    综上辨证为脾阳不足,运化失职所致的痰饮证,需健脾利水,温阳化饮,适用苓桂术甘汤。
4、苓桂术甘汤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分别具有什么作用?
君药:茯苓12g健脾利水,渗湿使水湿之邪向下而走,清除已生成的痰饮(治标),杜绝脾胃再生痰饮(治本),一药二用,标本共治。
臣药:桂枝9g味辛性温,温阳化气。
佐药:白术9g健脾,益气,化湿,配合茯苓治本。
佐使药:炙甘草6g补中益气,合桂枝辛甘化阳为佐药,调和药性为使药,一药三用。
    苓桂术甘汤用药面面俱到、短小精干,虽药味简单,但功效直接、专一。
5、苓桂术甘汤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配伍特点是淡渗甘温合法,温而不热,利而不峻。
    方中茯苓淡渗利湿,茯苓、白术味甘,桂枝性温,因此本方温而不热,具有利水作用,但并不猛烈。
6、苓桂术甘汤适用证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辨证要点有胸胁支满、头晕目眩、心中悸动、舌淡胖、苔薄白。
7、苓桂术甘汤在临床使用时如何加减变化?
    中阳不足,痰饮证,咳嗽有痰时,用苓桂术甘汤加陈皮、半夏;中阳不足,痰饮证,心窝处痞满闷时,用苓桂术甘汤加枳实、生姜。

8、现代临床中可用苓桂术甘汤来治疗哪些疾病?
    现代临床中可用苓桂术甘汤来治疗辨证符合中阳不足,痰饮内停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源性水肿、慢性肾病、美尼尔综合症(耳石症)。
9、苓桂术甘汤中哪两味药常互为对药?
    苓桂术甘汤中的茯苓健脾利水,桂枝温阳化气,常合为药对,用于阳虚所致的水液代谢障碍类疾病,即阳虚水停证。
思考题:
为什么苓桂术甘汤可用于中阳不足,痰饮证的治疗?
    中阳不足,痰饮证,患者常觉胸胁两边胀得不行、顶得慌,头晕目眩,心里慌,心跳频率快且不规律,平素脾胃功能不好,尤其不敢吃凉东西,这些症状都是由于脾阳不足,运化失职致饮停心下所致,治疗需需健脾利水,温阳化饮,适用苓桂术甘汤。

第2讲 肾着汤
课程总结:
肾着汤出自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一、主治:肾着病
二、病因:寒湿外袭,痹阻腰脊
三、病机、症状
    寒湿外袭,阳气痹阻腰脊,则身体沉重、腰下冷痛,但邪未入里,因此饮食如常、小便自利。
四、治法:散寒除湿
五、配伍
君药:干姜12g入脾胃经,温散外邪;温中暖土既祛寒湿,又治未病。
臣药:茯苓12g利水渗湿。
佐药:白术6g健脾燥湿。
佐使药:甘草6g合茯苓、白术健脾,合干姜辛甘化阳,为佐药;调和药性为使药。
六、配伍特点:辛热温散以祛寒,甘淡健脾以渗湿。
七、辨证要点:身体沉重、腰下冷痛。
八、加减变化
    肾着病,寒湿之邪入里,苔腻时,用肾着汤加健脾燥湿、祛散外湿的苍术;
    肾着病,腰困重得厉害时,可用肾着汤加祛风除湿止痛的独活。

九、方歌:肾着汤中君干姜,苓草白术共煎尝,
                  寒湿伤阳腰重疼,亦名甘姜苓术汤。
知识点梳理:
1、肾着汤的主治证候是什么?其病因是什么?
    肾着汤主治肾着病,病因是寒湿外袭,痹阻腰脊。
2、肾着汤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寒湿外袭,阳气痹阻腰脊,则身体沉重、腰下冷痛,但邪未入里,因此饮食如常、小便自利。
    本病由寒湿之邪引起,邪气还在外,没有入里,以腰的症状为主,适用散寒除湿的肾着汤。
3、肾着汤的君臣佐使各是哪些药,分别具有什么作用?
君药:干姜12g入脾胃经,温散外邪;温中暖土既祛寒湿,又治未病。
臣药:茯苓12g利水渗湿。
佐药:白术6g健脾燥湿。
佐使药:甘草6g合茯苓、白术健脾;合干姜辛甘化阳,为佐药;调和药性为使药。
4、肾着汤为什么又名甘姜苓术汤?
    肾着汤由甘草、干姜、茯苓、白术组成,因此方名又叫甘姜苓术汤。
5、肾着汤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配伍特点是辛热温散以祛寒,甘淡健脾以渗湿。

    方中干姜辛热温散,祛寒,茯苓、白术属甘淡之品,能健脾渗湿。
6、肾着汤适用证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辨证要点有身体沉重、腰下冷痛。
7、肾着汤在临床使用时如何加减变化?
    肾着病,寒湿之邪入里,苔腻时,用肾着汤加健脾燥湿、祛散外湿的苍术;肾着病,腰里困重得厉害时,可用肾着汤加祛风除湿止痛的独活。
思考题:
1、肾着汤治疗的是肾的问题吗?
    腰为肾之府,风、寒、湿三种邪气混杂侵犯人体日久引起痹病,湿邪偏重的成为着痹,因此肾着汤中的肾指的是腰部,着指寒湿之邪,因此肾着汤不是治疗肾的问题的方子,而是用于寒湿之邪着于腰部而出现的疾病。
2、在肾着病的症状中为什么要说明饮食及小便问题?
    在肾着病的症状中说明饮食及小便问题,是为了提示邪气还在表,没有入里,对人体脏腑没有产生影响。若寒湿之邪已入里,脾喜燥恶湿,湿邪入里则脾胃功能失职,寒邪入里会伤及脾胃阳气,患者会还会表现出纳呆、腹泻、恶心、呕吐的症状;太阳表证未解,循经入里影响膀胱,膀胱气化失职,还会出现小便不利。

第3讲 真武汤
课程总结:
真武汤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一、主治证候:阳虚水泛证
二、病因:脾肾阳虚,水湿泛溢
三、病机、症状
    肾阳亏虚,膀胱气化失职则小便不利;水湿内停,泛溢肌肤易致四肢沉重,甚则浮肿;湿注大肠则腹痛下利,大便变稀,甚则泄泻;水湿之邪上逆肺胃,会导致或咳或呕的症状;清阳不升则头晕目眩;筋脉失养会致筋惕肉膶,即筋脉在内抖动,或感觉有虫子在跑,或感觉筋脉在跳动。
四、治法:温阳利水
五、配伍
君药:附子9g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暖脾抑阴,温运水湿,一药二用。
臣药:茯苓9g入脾经,健脾益气,防止内湿形成(治本),白术6g利水渗湿,祛除已经形成的湿邪(治标),标本共治。
佐药:生姜9g辛温,助附子温阳散寒;辛散行水,助臣药;和胃止呕,一药三用。白芍9g利小便行水气;味酸,柔肝缓急止腹痛;敛阴柔筋;防附子大辛大热伤阴,一药四用。

六、配伍特点
    温阳利水,酸以柔缓,脾肾两调,重在温肾,温阳不燥烈,祛邪不伤正。
七、辨证要点: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甚则浮肿。
八、加减变化
    阳虚水泛证,水饮上逆影响肺,出现咳嗽时,用真武汤加干姜、细辛、五味子;
    阳虚水泛证,水饮上犯影响胃,出现呕吐时,真武汤中的生姜加量,再加吴茱萸、半夏。
九、现代用法
    辨证符合脾肾阳虚,肾阳虚为主的慢性肾病、心源性水肿、甲减(甲状腺机能低下)、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肠炎。
十、方歌: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
                  少阴腹痛寒水聚,悸眩惕膶保安康。
知识点梳理:
1、真武汤的主治证候是什么?其病因是什么?
    真武汤主治阳虚水泛证,病因是脾肾阳虚,水湿泛溢。
2、真武汤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肾阳亏虚,膀胱气化失职则小便不利;水湿内停,泛溢肌肤易致四肢

沉重,甚则浮肿;湿注大肠则腹痛下利,大便变稀,甚则泄泻;水湿之邪上逆肺胃,会导致或咳或呕的症状;清阳不升则头晕目眩;筋脉失养会致筋惕肉膶,即筋脉在内抖动,或感觉有虫子在跑,或感觉筋脉在跳动。
3、真武汤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分别具有什么作用?
君药:附子9g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暖脾抑阴,温运水湿,一药二用。
臣药:茯苓9g入脾经,健脾益气,防止内湿形成(治本),白术6g利水渗湿,祛除已经形成的湿邪(治标),标本共治。
佐药:生姜9g辛温,温阳散寒助附子;辛散行水,助臣药;和胃止呕,一药三用。白芍9g利小便行水气;味酸,柔肝缓急止腹痛;敛阴柔筋;防附子大辛大热伤阴,一药四用。
4、从真武汤中可以看出张仲景先生用药的特点是什么?
    从本方可以看出,张仲景先生用药如用兵,其方子经常用药精炼,短小精悍,一个药物起好几个作用。
5、真武汤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配伍特点是温阳利水,酸以柔缓,脾肾两调,重在温肾,温阳不燥烈,祛邪不伤正。
    方中附子温阳利水,白芍酸以柔缓;附子既温肾阳又暖脾土,重点在温肾中阳气;白芍制约附子的辛温燥烈之性,祛除湿邪又不伤正气。

6、真武汤适用证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辨证要点有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甚则浮肿。
7、真武汤在临床使用时如何加减变化?
    阳虚水泛证,水饮上逆影响肺,出现咳嗽时,用真武汤加干姜、细辛、五味子;阳虚水泛证,水饮上犯影响胃,出现呕吐时,将真武汤中的生姜加量,再加吴茱萸、半夏。
8、现代临床中可用真武汤来治疗哪些疾病?
    现代临床中可用真武汤来治疗辨证符合脾肾阳虚,肾阳虚为主的慢性肾病、心源性水肿、甲减(甲状腺机能低下)、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肠炎。
思考题:
1、从真武汤的方名可知,它与哪个脏密切相关?
    真武汤本应叫玄武汤,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为了避讳,将玄写成了真,而玄武应北方、应肾,肾中藏的是真精、真气、真阴、真阳,所以从方名可知本方与肾密切相关。
2、真武汤中用附子的目的是什么?
    真武汤治疗的是阳虚水泛证,水肿需辨阳水、阴水,阳水多发病较急,病程较短,肿处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阴水多发病较慢,病程较长,按之凹陷不易恢复。阳虚水泛证为阴水,因此真武汤中用了温阳的附子来暖脾抑阴。

第4讲 实脾散
课程总结:
实脾散出自严用和《严氏济生方》。
一、主治证候:阴水证
二、病因:脾肾阳虚,气滞水停
三、病机、症状
    阳虚水泛则肢体浮肿;湿趋于下,所以下肢肿甚;阳虚失煦则手足不温;水停气阻会导致胸腹胀满;脾虚失运,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则大便偏溏,脾虚还未达到津不上承的程度,因此口中不渴。
四、治法: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五、配伍
君药:附子10g温肾阳,暖脾以抑阴,干姜10g温脾,合用温肾暖脾,助阳化气。
臣药:茯苓10g、白术10g健脾渗湿,利水消肿。
佐药:厚朴10g、木香10g 、大腹子10g行气化滞,解决脘腹部胀满;木瓜10g入脾经,除湿和中;草果10g性温,温中燥湿;甘草6g、大枣1枚、生姜5片,益气和中,温散水气。
佐使药:甘草与姜枣合用益气和中,温散水气为佐药;调和药性为使药。

六、配伍特点
    脾肾同治,重在温脾;寓行气消胀于温阳利水之中,使气行胀消湿化。
七、辨证要点:肢体浮肿、下肢肿甚、胸腹胀满。
八、加减变化
    阴水证日久,出现气短乏力等时,用实脾散加益气利水的生黄芪;
    阴水证,伴小便不利,尿量少时,可用实脾散加泽泻。
九、现代用法
    辨证符合脾肾阳虚,脾阳虚为主的慢性肾病、心源性水肿、肝硬化腹水。
十、方歌:实脾附子与干姜,草果槟榔术朴香,
                  木瓜茯苓草姜枣,健脾制水又温阳。
知识点梳理:
1、实脾散的主治证候是什么?其病因是什么?
    实脾散主治阴水证,病因是脾肾阳虚,气滞水停。
2、实脾散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阳虚水泛则肢体浮肿;湿趋于下,所以下肢肿甚;阳虚失煦则手足不温;水停气阻会导致胸腹胀满;脾虚失运,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则大便偏溏,脾虚还未达到津不上承的程度,因此口中不渴。

    综上患者近日身体浮肿,腿肿得厉害,腹胀,大便不成形,手脚不温,为典型的阴水证,适用温阳健脾,行气利水的实脾散。
3、实脾散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分别具有什么作用?
君药:附子10g温肾阳,暖脾以抑阴,干姜10g温脾,合用温肾暖脾,助阳化气。
臣药:茯苓10g、白术10g健脾渗湿,利水消肿。
佐药:厚朴10g、木香10g 、大腹子10g行气化滞,解决脘腹部胀满;木瓜10g入脾经,除湿和中;草果10g性温,温中燥湿;甘草6g、大枣1枚、生姜5片,益气和中,温散水气。
佐使药:甘草与姜枣合用益气和中,温散水气为佐药;调和药性为使药。
4、实脾散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配伍特点是脾肾同治,重在温脾;寓行气消胀于温阳利水之中,使气行胀消湿化。
    本方整体上是脾肾同治,但以干姜、茯苓、白术等药物暖脾为主,厚朴、木香、大腹子行气消胀,附子、干姜温阳,茯苓、白术健脾利水,诸药合用使气行胀消湿化。
5、实脾散适用证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辨证要点有肢体浮肿、下肢肿甚、胸腹胀满。

6、实脾散在临床使用时如何加减变化?
    阴水证日久,出现气短乏力等时,用实脾散加益气利水的生黄芪;阴水证,伴小便不利,尿量少时,可用实脾散加泽泻。
7、现代临床中可用实脾散来治疗哪些疾病?
    现代临床中可用实脾散来治疗辨证符合脾肾阳虚,脾阳虚为主的慢性肾病、心源性水肿、肝硬化腹水。
思考题:
1、真武汤与实脾散都用于阴水,二者有何异同?
    实脾散由真武汤去白芍,加行气的厚朴、木香、大腹子,再加干姜、木瓜、草果、甘草、大枣而成。因此实脾散主治脾肾阳虚,偏于温补脾阳,又用很多行气药物解决水停所致的气阻;真武汤治脾肾阳虚,偏于温补肾阳,又用白芍敛阴防附子辛燥伤阴。
2、阴水证日久,患者还会出现哪些症状,如何治疗?
    久病多虚,阴水证日久,患者除了肢体浮肿、下肢肿甚、手足不温、胸腹胀满、大便偏溏、口中不渴的症状外,还会出现乏力、气短等症状,治疗需在实脾散的基础上加益气利水的生黄芪。

第5讲 萆薢分清饮
课程总结:
萆薢分清饮出自《杨氏家藏方》。
一、主治证候:虚寒淋浊证
二、病因:下焦虚寒,湿浊不化
三、病机、症状
    肾阳亏虚,气化不利则膀胱失约,会导致小便频数;元阳不足,肾封藏失职,则清浊不分,出现小便混浊、白如米泔、凝如膏脂的症状。
四、治法:温肾利湿,分清化浊
五、配伍
君药:萆薢10g利湿祛浊。
臣药:益智仁10g性温且涩,温补肾阳,固精缩尿。
佐药:石菖蒲10g芳香性温,化浊祛湿,兼祛膀胱之寒;乌药10g性温,入肾经,温肾散寒;行气止痛;除膀胱寒气。
使药:食盐少许,引药入经,为引经报使药。
六、配伍特点
    利温相合,通中寓涩,分清别浊;利湿化浊治其标,温暖下元治其本,标本兼治。
七、辨证要点:小便频数、小便混浊。

八、加减变化
    下元虚寒淋浊证,伴小腹部隐痛时,属虚寒性腹痛,需用萆薢分清饮加小茴香、肉桂;
    下元虚寒淋浊证,伴乏力、气短等气虚表现时,萆薢分清饮加黄芪。
九、现代用法
    辨证符合下元虚寒证的乳糜尿、慢性前列腺炎、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盆腔炎。
十、方歌:萆薢分清台乌药,益智菖蒲治白浊。 
知识点梳理:
1、萆薢分清饮的主治证候是什么?其病因是什么?
    萆薢分清饮主治虚寒淋浊证,病因是下焦虚寒,湿浊不化。
2、萆薢分清饮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肾阳亏虚,气化不利则膀胱失约,会导致小便频数;元阳不足,肾封藏失职,则尿液清浊不分,出现小便混浊、白如米泔、凝如膏脂的症状。辨证为虚寒淋浊证,适用温肾利湿,分清化浊的萆薢分清饮。
3、萆薢分清饮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分别具有什么作用?
君药:萆薢10g利湿祛浊。
臣药:益智仁10g性温且涩,温补肾阳,固精缩尿。
佐药:石菖蒲10g芳香性温,化浊祛湿,兼祛膀胱之寒;乌药10g性温,入肾经,温肾散寒;行气止痛;除膀胱寒气。

使药:食盐少许,引药入经,为引经报使药。
4、萆薢分清饮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配伍特点是利温相合,通中寓涩,分清别浊和利湿化浊治其标,温暖下元治其本,标本兼治。
    方中萆薢利,益智仁、乌药、菖蒲温,益智仁涩,利走不好的浊,涩住好的精,清浊就分开了。利湿化浊是为了治疗元阳亏虚所致的标象,用益智仁、乌药温暖下元治本,标本兼治。
5、萆薢分清饮适用证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辨证要点有小便频数、小便混浊。
6、萆薢分清饮在临床使用时如何加减变化?
    下元虚寒淋浊证,伴小腹部隐痛时,属虚寒性腹痛,需用萆薢分清饮加小茴香、肉桂;下元虚寒淋浊证,伴乏力、气短等气虚表现时,萆薢分清饮加黄芪。
7、现代临床中可用萆薢分清饮来治疗哪些疾病?
    现代临床中可用萆薢分清饮来治疗辨证符合下元虚寒证的乳糜尿、慢性前列腺炎、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盆腔炎。
思考题:
萆薢分清饮中为何要用乌药行气止痛?
    萆薢分清饮中用乌药是因为有些患者还会小便涩,或会阴部、大腿内

侧有抽搐样感觉,男性患者还可能出现睾丸部牵引不适,而乌药除了行气止痛外,由于其性温,入下焦,还可除膀胱寒气,入肾经,还可温肾散寒,所以此处用乌药最为合适。

温化寒饮剂小结
1、温化寒饮剂中那三个方子出自于医圣张仲景?各自的主治和配伍特点是什么?
    苓桂术甘汤和肾着汤出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真武汤出自《伤寒论》。
    苓桂术甘汤主治中阳不足,痰饮证,配伍特点是:淡渗甘温合法,温而不热,利而不峻;肾着汤主治肾着病,配伍特点是:辛热温散以祛寒,甘淡健脾以渗湿;真武汤主治阳虚水泛证,配伍特点是:温阳利水,酸以柔缓,脾肾两调,重在温肾,温阳不燥烈,祛邪不伤正。
2、温化寒饮剂共讲了哪些方子?其主治和组成各是什么?
温化寒饮剂共讲了5个正方:
    1)苓桂术甘汤治疗中阳不足所致痰饮证,方由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组成;
    2)肾着汤主治寒湿之邪困于腰背部,导致腰背部的沉重冷痛的肾着病,方由干姜、茯苓、白术、甘草组成;
    3)真武汤主治脾肾阳虚,以肾阳亏虚为主出现的阳虚水泛浮肿病,方由附子、茯苓、白术、生姜、白芍组成;
    4)实脾散主治脾肾阳虚,以脾阳亏虚为主所形成的浮肿病,方由附子、干姜、茯苓、白术、厚朴、木香、大腹子、木瓜、草果、大枣、生姜、甘草组成;

    5)萆薢分清饮主治下焦虚寒性淋浊证,方由萆薢、益智仁、石菖蒲、乌药、食盐组成。

第五章 祛风胜湿剂
第1讲 羌活胜湿汤
课程总结:
祛风胜湿剂是治疗风湿之邪在表或风湿之邪痹阻经脉(痹证)的方剂。
羌活胜湿汤出自金元时期脾胃派大家李杲(李东垣)《脾胃论》。
一、主治证候:风湿在表,痹证
二、病因:风湿袭表,太阳经气不利
三、病机、症状
    风湿袭表,太阳经气不利则会表现出头身沉痛、腰部沉痛、难以转侧,疼痛严重时,翻身困难等症状。
四、治法:祛风,胜湿,止痛
五、配伍
君药:羌活6g辛香走窜,祛风胜湿,善祛上半身风湿之邪,独活6g通利关节,善祛下半身风湿之邪,合用祛一身之风湿。
臣药:防风3g散风除湿,治一身之疼痛;川芎1.5g既上行头目(治疗头痛的圣药)、旁通络脉,又散周身风邪,活血行气止痛。
佐药:藁本3g散太阳经风寒湿邪,善治巅顶部头疼;蔓荆子2g散头面部风邪而止痛。
使药:甘草3g甘味缓急,缓辛散之性为佐药;调和药性为使药。
六、配伍特点:独取辛温行散之品;量小轻扬,微汗除痹。
七、辨证要点:头身沉痛、腰部沉痛、难以转侧。

八、加减变化
    风湿在表,痹证,湿邪偏重,疼不严重,但沉困严重时,用羌活胜湿汤加苍术;
    风湿在表,痹证,风湿郁而化热,舌苔黄腻时,用羌活胜湿汤加黄芩或黄柏。
九、现代用法
    辨证符合风湿在表之痹证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质增生等骨关节类疾病。
十、方歌:羌活胜湿独川芎,蔓荆藁本草防风,
                  风湿袭表头身重,发汗升阳络脉通。
知识点梳理:
1、祛风胜湿剂是治疗什么的方剂?代表方有哪些?
    祛风胜湿剂是治疗风湿之邪在表或风湿之邪痹阻经脉(痹证)的方剂。代表方有羌活胜湿汤、独活寄生汤。
2、羌活胜湿汤的主治证候是什么?其病因是什么?
    羌活胜湿汤主治风湿在表,痹证,病因是风湿袭表,太阳经气不利。
3、羌活胜湿汤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风湿袭表,太阳经气不利则会表现出头身沉痛、腰部沉痛、难以转侧,疼痛严重时,翻身困难等症状。

    本证多发于夏季,病位在表,疾病为痹证,适用祛风胜湿止痛的羌活胜湿汤。
4、羌活胜湿汤的君臣佐使各是哪些药,分别具有什么作用?
君药:羌活6g辛香走窜,祛风胜湿,善祛上半身风湿之邪,独活6g通利关节,善祛下半身风湿之邪合用祛一身之风湿。
臣药:防风3g散风除湿,治一身之疼痛;川芎1.5g既上行头目(治疗头痛的圣药)、旁通络脉,又散周身风邪,活血行气止痛。
佐药:藁本3g散太阳经风寒湿邪,善治巅顶部头疼;蔓荆子2g散头面部风邪而止痛。
使药:甘草3g甘味缓急,缓辛散之性为佐药;调和药性为使药。
5、羌活胜湿汤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配伍特点是独取辛温行散之品;量小轻扬,微汗除痹。
    君臣佐六味药物均为辛香行散之品,方中用药剂量都很轻,微微发汗,达到除痹的效果。
6、羌活胜湿汤适用证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辨证要点有头身沉痛、腰部沉痛、难以转侧。
7、羌活胜湿汤在临床使用时如何加减变化?
    风湿在表,痹证,湿邪偏重,疼不严重,但沉困严重时,用羌活胜湿汤加苍术;风湿在表,痹证,风湿郁而化热,舌苔黄腻时,用羌活胜湿汤加黄芩或黄柏。

8、现代临床中可用羌活胜湿汤来治疗哪些疾病?
    现代临床中可用羌活胜湿汤来治疗辨证符合风湿在表之痹证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质增生等骨关节类疾病。
思考题:
羌活胜湿汤哪三个药相须为用?用川芎的目的是什么?
    羌活胜湿汤中羌活、独活、防风三药相须为用。羌活合独活祛一身之风湿,防风治一身之疼痛;其主治疾病的病位现在虽在体表,但有向里的趋势,经络中可能已经有了风邪、湿邪,出现了痹阻不通,且邪气祛除后还要让气血通畅起来,因此方中用了血中之气药川芎,上行头目,旁通络脉,散周身风邪,活血行气止痛。

第2讲 独活寄生汤
课程总结:
独活寄生汤出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一、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亏虚,气血不足
二、病因:风寒湿痹,损伤肝肾,耗伤气血
三、病机、症状
    风寒湿邪痹阻经络则气血不畅,出现腰膝疼痛、屈伸不利、麻木不仁的症状;肝肾亏虚则腰膝酸软;气血亏虚会导致心悸气短;寒湿伤阳则会导致畏寒肢冷。
四、治法:祛风湿,止痹痛,补肝肾,益气血
五、配伍
君药:独活9g祛风湿,止痹痛,祛下半身风湿之邪。
臣药:细辛6g散风寒,除风湿,擅祛风寒湿邪的顽疾;防风6g、秦艽6g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桂芯6g温散里寒。
佐药:桑寄生6g、牛膝6g、杜仲6g补肝肾,祛风湿,壮筋骨,既管肝肾亏虚,又辅佐君臣祛风除湿;当归6g、芍药6g、熟地6g、川芎6g合为养血基本方四物汤,养血活血;人参6g、茯苓6g、甘草6g益气健脾。
佐使药:甘草合人参、茯苓益气健脾为佐药;调和药性为使药。
六、配伍特点
    辛温行散与甘温滋柔合法,纳补益肝肾、益气血于祛风除痹之中。

七、辨证要点:腰膝疼痛、屈伸不利、心悸气短、畏寒肢冷。
八、加减变化
    痹证日久,关节疼得厉害时,用独活寄生汤加川乌(有毒,需久煎);
    痹证日久,寒邪较重,遇凉疼得厉害时,可用独活寄生汤加附子、干姜;
    痹证日久,湿邪较重,下肢沉重得厉害时,需将独活寄生汤中滋腻药物的剂量减小,再加防己、薏仁。
九、现代用法
    辨证符合痹证日久,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的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腰椎压迫坐骨神经疼痛、腰椎膝关节部位的骨质增生、腰肌劳损。
十、方歌:独活寄生艽防辛,桂芯牛膝杜仲匀,
                  四物四君去白术,冷风顽痹屈能伸。
知识点梳理:
1、独活寄生汤的主治是什么?其病因是什么?
    独活寄生汤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病因是风寒湿痹,损伤肝肾,耗伤气血。

2、独活寄生汤适应证的病机和症状是什么?
    风寒湿邪痹阻经络则气血不畅,出现腰膝疼痛、屈伸不利、麻木不仁的症状;肝肾亏虚则腰膝酸软;气血亏虚会导致心悸气短;寒湿伤阳则会导致畏寒肢冷。
    综上,患者腰腿疼痛多年,既有邪盛,又有本虚,需祛邪、扶正同时进行,适用祛风湿,止痹痛,补肝肾,益气血的独活寄生汤。
3、独活寄生汤的君臣佐使各是哪味药,分别具有什么作用?
君药:独活9g祛风湿,止痹痛,祛下半身风湿之邪。
臣药:细辛6g散风寒,除风湿,擅祛风寒湿邪的顽疾;防风6g、秦艽6g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桂芯6g温散里寒。
佐药:桑寄生6g、牛膝6g、杜仲6g补肝肾,祛风湿,壮筋骨,既管肝肾亏虚,又辅佐君臣祛风除湿;当归6g、芍药6g、熟地6g、川芎6g合为养血基本方四物汤,养血活血;人参6g、茯苓6g、甘草6g益气健脾。
佐使药:甘草合人参、茯苓益气健脾为佐药;调和药性为使药。
   本方中君臣合用,祛风湿、止痹痛,针对疼痛、屈伸不利、麻木不仁的当下之急,佐药既补肝肾,又益气血,针对本虚治疗,完全符合痹证日久,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的病理机制。
4、独活寄生汤的配伍特点是什么?
    配伍特点是辛温行散与甘温滋柔合法,纳补益肝肾、益气血于祛风除痹之中。

    方中独活、细辛、防风等辛温行散,当归、芍药、熟地等甘温滋柔;桑寄生、杜仲、牛膝等补益肝肾,四物汤、四君子汤补益气血,独活、细辛、防风等祛风除痹。
5、独活寄生汤适用证的辨证要点有哪些?
    辨证要点有腰膝疼痛、屈伸不利、心悸气短、畏寒肢冷。
6、独活寄生汤在临床使用时如何加减变化?
    痹证日久,关节疼得厉害时,用独活寄生汤加川乌(有毒,需久煎);痹证日久,寒邪较重,遇凉疼得厉害时,可用独活寄生汤加附子、干姜;痹证日久,湿邪较重,下肢沉重得厉害时,需将独活寄生汤中滋腻药物的剂量减小,再加防己、薏仁。
7、现代临床中可用独活寄生汤来治疗哪些疾病?
    现代临床中可用独活寄生汤来治疗辨证符合痹证日久,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的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腰椎压迫坐骨神经疼痛、腰椎膝关节部位的骨质增生、腰肌劳损等疾病。
思考题:
1、独活寄生汤中用桂芯和四物汤的原因是?
    相对羌活胜湿汤适应证的风湿之邪在表、在络脉而言,此时风湿之邪已入里,到了经脉,甚则入了脏腑,因此独活寄生汤中用了桂芯去散里寒;独活寄生汤适应证的病因中除了有寒湿之邪外,还有风邪,因此方

中用四物汤养血活血,既补血,又让血液运行起来把风邪带走,达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效果。
2、细辛不过钱,为什么独活寄生汤中细辛却用了6g?
    古人讲细辛不过钱,即细辛用量不超过3g,但本证患者痹证日久,已经出现屈伸不利的症状,若细辛量少,不足以将老寒之邪祛除掉,所以方中用了6g,初学者或经验不足者用细辛时,一定要谨慎把握它的用量。

祛湿剂小结
1、祛湿剂具有什么样的作用?主治是什么?
    祛湿剂以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的作用为主,用于治疗水湿证。
2、祛湿剂中有哪些基础方、主方、代表方?
    平胃散是湿邪困阻脾胃的基础方;藿香正气散为夏月感受风寒、内伤湿滞,脾胃失和的代表方;茵陈蒿汤为治疗阳黄的基础方,是清热利湿退黄的代表方;八正散为治疗湿热淋证的代表方;三仁汤是治疗湿温或暑湿湿重于热的代表方;甘露消毒丹为治疗湿温时疫的主方;五苓散是利水化气的代表方;防己黄芪汤是临床治疗风水的代表方。
3、祛湿剂分为哪几类方子,各自侧重于哪方面的治疗?
    祛湿剂分为化湿和胃剂、清热除湿剂、利水渗湿剂、温化寒湿剂、祛风胜湿剂五大类。
    化湿和胃剂,通过化脾脏之湿以达到和胃的效果,适用于湿邪中阻,脾胃失和证;清热除湿剂治疗外感湿热之邪,或湿热之邪内生,以及湿热内生下注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利水渗湿剂,用于湿邪侵犯人体导致的机体浮肿、泄泻类疾病;温化寒饮剂(温化寒湿剂),用温阳的药物,治疗阳虚不能化水或湿邪从寒而化所致的水湿痰饮、水肿等;祛风胜湿剂是治疗风湿之邪在表或风湿之邪痹阻经脉(痹证)。
4、祛湿剂中共讲了哪些方子,主治是什么?
祛湿剂共讲了19个正方,6个附方

    化湿和胃剂2个正方:平胃散主治湿滞脾胃证;藿香正气散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清热除湿剂7个正方,4个附方:茵陈蒿汤主治阳黄湿热并重(附方茵陈四逆汤主治阴黄;栀子柏皮汤主治阳黄热重于湿);八正散主治湿热淋证;三仁汤主治湿温初期,暑湿;甘露消毒丹主治湿温时疫,湿热并重;连朴饮主治湿热霍乱;当归拈痛汤主治风湿热痹,湿热脚气;二妙散主治湿热下注证(附方三妙丸主治湿热下注之痿痹;四妙丸主治湿热痿证)。
    利水渗湿剂3个正方,2个附方:五苓散主治太阳蓄水证(附方四苓散主治脾胃虚弱,水湿内停之便溏、小便少;胃苓汤主治水湿内停,气机阻滞之水肿、腹泻);防己黄芪汤主治表虚风水或风湿;五皮散用于脾虚湿盛,气滞水泛,皮水证。
    温化寒湿剂5个正方:苓桂术甘汤主治中阳不足,痰饮证;肾着汤主治肾着病;真武汤主治阳虚水泛证;实脾散主治阴水证;萆薢分清饮主治虚寒淋浊证。
    祛风胜湿剂2个正方:羌活胜湿汤主治风湿在表,痹证;独活寄生汤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亏虚,气血不足。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