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天祝县观摩点简介

欢迎浏览

天祝观摩点简介

Brief introduction of Tianzhu observation point

中共天祝县委农办

天祝县发展和改革局

二〇二一年七月

劳动节简介

劳动节简介

祁连天山至冰沟河至旦马土塔生态廊道是贯通冰沟河AAAA景区的一条重要绿色生态廊道,全长53公里。2021年,以开展“美丽天祝行动”为契机,着力打通冰沟河AAAA景区纵贯线,围绕高祁公路、青大坂至冰沟河景区道路2条主干道,高质量打造绿色生态廊道。
大力实施通道绿化工程。重点对牛祁公路天祝段进行了绿化美化,对通道两侧的渣台、崖头、坑穴等创面进行平整、回填、覆土,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适地适树的原则,采用大苗木,多树种,高标准,点、线、面结合,乔、灌草有机搭配,完成通道绿化14公里,栽植各类苗木2万余株。
高标准打造美丽乡村。突出田园乡土、游憩休闲特色,在祁连村、青大坂、横路、石达坂4个村组房前屋后、裸露空地、通道水道、村落四旁等区域,大力开展乡村景观提升工程,并依托现有林草资源,通过石子路铺设,木栈道、廊亭修建,建成森林小游园5个,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也为发展乡村休闲生态旅游夯实了基础。
着力培育山杏产业。近两年,利用冰沟河和南岔河沟谷河滩、闲滩空地植树造林1850亩,其中山杏700亩5.5万株,并分区域嫁接“唐汪杏”和“李广杏”,着力打造“杏花谷”,培育发展山杏经济产业,在绿化美化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

祁连天山至冰沟河至旦马土塔生态廊道简介

实施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在冰沟河和南岔河治理河道26公里,新建防洪堤33公里,其中新建绿滨垫坡式生态护堤6.977公里、固滨笼台阶式生态挡墙护堤25.534公里,既有效防止河岸遭水流侵袭破坏,又实现了水体与坡下土体间的自然对流交换功能,达到生态平衡。

祁连镇马场滩村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项目是全镇打造的3个美丽乡村示范点之一,建设当中坚持系统观、整体观、长远观、群众观理念,系统谋划,前瞻布局,统筹推进,建成绿色装配式农房32套,景观化改造排洪渠1处,建设小游园1个、生态停车场1处、农特产品加工和教育培训基地1处。项目总投资1640万元,其中群众自筹220万元,争取项目投资1420万元。
一房两能绿色低碳建房子。在设计、规划、施工、材料等各个环节中注入生态环保理念,均在绿色、低碳上下巧劲、务实功,建成一门进、功能全、分步走、可提升的装配式农房32套,每套面积120平方米。
不留死角基础配套全覆盖。配套建设水、电、路、美化亮化绿化、护坡、水系、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高标准建设农旅结合型美丽乡村。
因地制宜绿化造景优环境。以推窗见绿、出门游园、移步换景的建设理念,在房前屋后栽植国槐、云杉、榆叶梅等乔灌木2000多株,打造小游园、排洪渠、污水处理站景观,实现功能与景观的有机结合。
注重节约循环利用治污水。配套建设日处理50方的污水处理站,主体结构全部采用地埋式建设,地上部分通过植绿进行景观化建设。春夏秋冬利用处理后的中水

祁连镇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情况

浇灌周边绿植,冬季中水储存在修建的200方清水池中,第二年春季再利用浇灌绿植。

景区带动文旅融合育产业。依托冰沟河国家AAAA级景区带动能力优势,打造乡村旅游新模式,实现“一房两能”,旅游旺季发展民宿、农家乐搞经营,旅游淡季自住自用,从而推动传统养殖业向乡村旅游业转变。建成的游客服务中心,总建筑面积1200㎡,植入农特产品加工和教育培训新业态,一层为生产加工区、产品展示销售区、游客接待服务区,大力实施“后备箱”工程,满足游客“购”的需求。提炼打造具有代表性的“吐谷浑烧酒、冰河啤酒、弘化牧场酸奶、顶上胡麻油坊、杏花熏醋、祁连雪磨坊面粉、石达坂粉条”等为主的“祁连七作坊”,通过“项目引领建基础+招商引资搞经营+利润分成促增收”模式,每年给马场滩村集体分红7万元,壮大村集体经济。二层为天祝县乡村振兴培训学员祁连分院,为乡村人才振兴“加油”“充电”提供服务。

一是做足“治乱”文章。全面开展“四个归整”,深入推进“五项清理”,大力实施“六化治理”,按照“一户一宅、占新腾旧”的原则,拆除腾退废旧宅基地3000亩,全部整理复垦,常态化开展全域无垃圾整治,持续消除镇域内脏乱差。
二是做足“建新”文章。以推窗见绿、出门游园、移步换景建设理念,打造石达坂村、马场滩村横路组、祁连村下河组美丽乡村3个,共建设绿色装配式住房110套,配套建设生态小游园5个。
三是做足“造景”文章。坚持因户因人因爱、就地就势就材建设理念,对360户群众的住房、庭院进行改造提升;组织群众种花增绿,强化乡村自然野趣;并通过安装木栅栏、修砌生态护坡等形式,打造乡村景观,提升乡村“颜值”。
四是做足“植绿”文章。近两年,在冰沟河和南岔河流域种植山杏、云杉、圆柏、国槐等各类苗木1850亩18.5万株,其中山杏700亩5.5万株,并分区域嫁接“唐汪杏”和“李广杏”。完成通道绿化14公里。
五是做足“创业”文章。通过家庭农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等创办领办,培育发展6个杏树园100顶吐谷浑帐篷风格的特色餐饮区;建成100亩滑冰场,冬季滑冰、夏季种菜,既造景又增收。

祁连镇美丽乡村建设情况

六是做足“育人”文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挖掘乡村文化,培育乡村文明。设置“康养圣地·冰河祁连”旅游品牌主题LOGO,利用原有的树石花草,刻字绘画楹联造景,修建文化亭轩7个,建成祁连村文化广场1处。
文化广场投资200余万元,于2020年9月建成,占地面积2.68万平方米,安装36平米高清电子显示屏1个,修建文化长廊1处、休闲廊亭2座,安装景观路灯50盏,配备健身器材30件,栽植山杏、油松、丁香等苗木4500株,栽植黄花鸢尾、萱草、八宝景天等花卉18.2万芽。建成后发挥了四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宣传党的理论政策的重要阵地。分时段播放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内容,让党的创新理论和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开展安全生产、环境保护、防电信诈骗、科学种养殖技术等宣传培训活动30多场次。
二是开展群众文娱活动的重要场所。举办月饼大赛、送文化下乡、庆祝“三八”妇女节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村民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实现“德润万家、万家美好”。
三是推进基层协商民主的重要平台。小广场变身“村民说事堂”,群众在休闲娱乐中面对面交流村规民约、集体经济、生态环保、基础建设等方面的村级事务,有效促进了基层协商民主建设。

四是展示幸福美好祁连的重要名片。从原来脏乱差面貌到现如今区域群众的“文化打卡地”,每天近百人在广场载歌载舞、休闲健身,提振了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精气神,展示了祁连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风貌。

哈溪镇乡村旅游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位于双龙村西岔组。项目总投资600万元,其中扶贫专项资金300万元、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100万元、贫困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200万元。总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969平方米。
项目主要内容为建设哈溪16号院子系列民宿,分东、西两个院子。东院设有会客厅、客房、小餐厅、垂钓台等,配套建设湖泊、水车、杏桃林等景观;西院设有写生基地、咖啡厅、景观湖等休闲设施和村民服务中心、文化室、供销社、集体食堂等民俗场所。目前,主体工程和配套设施建设已完成,正在进行内、外部装饰。投入运营后,预计日接待游客100人次,可吸纳本村20余名群众参与乡村旅游服务业,人均增收10000元以上,可带动周边群众开办农家乐、销售农副产品,拓宽增收渠道,擦亮叫响“一眼四季 金色哈溪”文化旅游品牌。
下一步,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抢抓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机遇期,不断加大项目争取力度,改造提升马莲滩、朝阳、东岔组人居环境,鼓励农户发展以住宿、美食、休闲为主的田野民宿。建设集民宿、娱乐、购物、展示为一体的双龙民族文化街,着力将双龙村打造成生态旅游示范村。

天祝县哈溪文旅农融合发展示范园
双龙乡村旅游特色村简介

天祝县立足独特的自然、地理、气候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先后规划建设了天沪香菇双创、臣祥滑子菇、天禾海鲜菇、瑞珍秀珍菇等6个食用菌产业园,成为全省最大的食用菌栽培种植基地。2019年6月,天祝县被(国家)食品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誉名为“中国高原食用菌之乡”。2020年全县食用菌袋栽2500万袋、畦栽30万平方米以上,产值达2.06亿元,带动全县4386户1.75万人发展食用菌产业,户均增收2.5万元,人均增收6250元;2021年力争全县食用菌袋栽3000万袋、畦栽30万平方米以上。食用菌产业逐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转变,现已成为我县促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一是品种多样化:全县食用菌栽培品种已从2003年的金针菇、双孢菇、平菇3个品种发展到香菇、滑子菇、海鲜菇、羊肚菌、赤松茸、秀珍菇、金耳等11个,品种从单一结构向多样化、高端化、珍稀化发展。
二是品质优良化:成功誉名“中国高原食用菌之乡”,连续三年获“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独特的自然气候,造就了高品质的食用菌产品;含水量低,口感脆嫩,蛋白质含量高、营养积累丰富,产地清洁,无病虫危害,赋予天祝食用菌“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品质优势。

天祝县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简介

三是生产标准化: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联动发展模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由企业统一生产供应菌棒、技术服务指导、产品保底价回收的“订单+保单”风险保障模式,实现了菌棒大小、菌种质量、技术服务、收购标准和公共品牌统一的“五统一”。
四是集约高效化:通过企业抓两头,农户管中间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制袋、养菌、出菇、分级包装、冷链储藏、销售为一体的集约化现代食用菌产业园。食用菌产业园已基本实现全自动化生产和智能化养菌,日产菌袋25万,智能化养菌车间将120天的养菌周期缩短至90天,实现高效化生产。

近年来,哈溪镇充分发挥水源足、土壤好、光照强、气候凉、温差大、污染少的水土光热气组合优势,把食用菌产业作为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特色农业的重点产业,聚力打造哈溪镇食用菌菌棒生产及种植基地。该基地占地面积555亩,总投资5460万元,建成菌棒生产中心和食用菌种植园区。其中:菌棒生产中心投资1460万元,建成钢结构车间3489平方米,内设拌料区、装袋区、灭菌区、菌种培养室和实验室,配套蒸汽锅炉、拌料罐、分料机、全自动装袋机等设备,可日产菌棒3.3万袋,年产800万袋。
食用菌种植园区投资4000万元,建成钢结构食用菌棚500座,棚均面积300平方米,配套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菌棒加工园区已于今年5月初完成调试运行并投入生产,现已生产平菇菌袋80万袋;食用菌种植园区计划袋栽香菇、平菇300万袋,畦栽赤松茸3万平方米。目前,100万香菇菌袋已上架,80万平菇菌袋已进棚,3万平方米赤松茸已出菇,其余平菇菌袋正在生产当中。
基地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动发展模式,通过“土地流转、生产经营、务工就业、托管兜底”四种增收模式和“订单+保单、保本供菌”双保障的“4+2”发展举措,实现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农户互利共赢的局面,从而以点带面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今年全面完成食用菌种植计划后,总种植面积可达全县的10%左右,预计可生产食用菌3100吨,产值达3300万元。该基地年

天祝县哈溪文旅农融合发展示范园
哈溪食用菌菌棒生产中心简介

土地流转费用20.2万元,可使212户农户户均实现土地流转收入1000元。带动3个合作社和45户农户发展食用菌产业,棚均净收入达2万元以上,可向5个村集体经济分红27.53万元。由合作社和种植大户与特殊困难农户签订托管代种协议,每户发放增收金1500元。同时,可吸纳当地160余人务工就业,年人均工资收入达1.2万元左右,实现劳务收入192万元。

天祝县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将藜麦产业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八大产业”之一重点培育,紧紧围绕“一都五中心”高标准建设藜麦产业园,全产业链发展藜麦产业,推进藜麦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形成了生产与加工、产品与市场、企业与农户协调发展的格局,成为全国最大的藜麦生产基地。
中国高原藜麦之都:
就是在2017年试种成功后,中国藜麦协会专家来我县考察,认为我县是最适合藜麦种植的一区之一,2018年11月被国家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授于“中国高原藜麦之都”。
种质资源中心:
全球现有藜麦种质资源500多个,2019年我县从省内外科研院所引进486个黎麦种质资源,建立藜麦种质资源圃50亩,开展品种选育、密度、播期、抗倒伏等各类试验研究19项次,目前已筛选出了适宜天祝种植的品种3个。
种植聚集中心:
通过“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和“订单+保单”的发展模式,带动农户发展藜麦产业。2017年试验种植藜麦5000亩;2018年种植藜麦3.38万亩,2019年种植藜麦6.4万亩,2020年种植藜麦11.6万亩,2021年种植藜麦10.3万亩,占到全国种植面积的40.6%,年实现总产量1.54万吨,可实现产值1.23亿元。

天祝县藜麦产业发展情况

生产加工中心:
引进甘肃纯洁高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甘肃格瑞丰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建成藜麦水洗加工生产线2条、藜麦饼干等熟食品加工生产线1条,年可加工藜麦米3万吨,藜麦饼干、藜麦茶250吨,年代工藜麦啤酒100吨,实现产值2.36亿元以上。
技术研发中心:
通过“研究院+科研院所+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平台式组建了高原藜麦研究院,开展品种选育、栽培技术、产品研发等方面的试验研究,成功研发藜麦播种机械和联合收割机,机械化程度达95%,形成了农机农艺高度融合、可复制推广的集成技术体系。 成功研发藜饼干、藜麦粥、藜麦茶、藜麦糖、藜麦挂面、藜麦锅巴,藜麦果汁饮料、藜麦白酒等产品。
展示交易中心:
充分发挥“甘味”区域公用品牌优势,用足用好“天祝原生”区域公共品牌和“中国高原藜麦之都”金字招牌,“一年一穗”“粒粒缘仓”企业商标,着力构建品牌营销体系。在省内外开设“天祝原生”农产品专卖店5家,建成天猫店1个,淘宝店207个,推进农超产销对接和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年销售藜麦米及产品2000多吨。

甘肃格瑞丰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于2018年10月注册成立,注册资本3000万元,是天津市蓟州区招商引资企业。2020年在哈溪镇东滩村投资建设了产业小区,占地面积20亩,总投资2346万元(其中交通银行扶贫资金270万元),建成水洗藜麦米、藜麦饼干生产线各1条,库容700吨的轻钢结构保鲜库1座。目前,藜麦水洗加工设备、藜麦饼干等熟食品加工设备已安装完成并投入使用。格瑞丰产业小区年可加工藜麦米8000吨,生产干鲜菇80吨,藜麦饼干、藜麦茶250吨,实现产值9000万元以上。
2020年甘肃格瑞丰签订藜麦订单6.4万亩,涉及32个合作社1129户种植户,开发藜麦产品5大类17种产品,收购藜麦原粮6700吨,增加就业岗位200个,人均务工收入2万元以上,辐射带动1200余户贫困户增收。2021年,甘肃格瑞丰在松山、哈溪、大红沟、祁连、安远、朵什、西大滩、赛什斯等七个乡镇签订藜麦订单4.5万亩,已完成全部种植任务。

天祝县哈溪文旅农融合发展示范园
甘肃格瑞丰产业小区简介

高站位大谋划。今年以来,天祝县增强上游意识,勇担上游责任,坚持守护屏障、生态报国、力争上游,从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定位切入,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为抓手,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统筹协调“6+2”生态要素,系统营造10条绿色生态廊道,源头治理8条一级河流,综合管护9座较大湖库,持续推进生态移民、生态修复、草畜平衡、生态本底调查、生态监测体系构建5件大事,健全河湖长制、林草长制落实机制,建立全民守护制、属地管护制、行业治理制、一岗双责制4项制度,完善责任体系,努力走生态文明与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赢的创新发展之路。
盯细小抓落实。针对生态保护与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生态综合补偿试点政策等重大机遇,创新推动美丽中国在天祝的生动实践,以美丽天祝行动为牵引,组织开展9项专项行动。
——在美丽山川行动中,重点围绕10条绿色生态廊道,重点开展生态本底调查,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等8项工作。目前,生态本底调查和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价值评估已经完成;初步完成三条控制线划定;制定生态移民搬迁工作方案。人工造林1万亩、通道绿化129公里。开展各类巡查360余次,制止违法行为26起。

美丽天祝行动简介

——在美丽河湖行动中,严格落实“3895”措施,压紧压实三个层面管护责任,统筹推进八化措施,对照九不清单排查整治,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河湖生态治理目标。建立“1+5”联动工作机制;设立了“美丽天祝护水日”。累计巡河湖1545次、检查65次,清理垃圾442方,制作河湖长公示牌159块。正在实施水利项目20项。
——在美丽草原行动中,实施美丽草原“3453”行动,摸实草原本底,治理退化草原、毒杂草、鼠虫害和草原创面。按照“一落实三严禁”要求,严格执行草畜平衡政策,引导畜牧业由传统放牧向牧区繁育、农区育肥转变。完成草原生态修复治理12.25万亩。查处违法占用草原问题1起。
——在美丽田园行动中,以耕地保护为重点,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撂荒地整治;围绕产业结构调整,推广“三变”和“两单”模式,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百千工程”,规划建设三大示范园区,发展循环农业,开展田园垃圾整治。整治撂荒地4.87万亩;已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6万亩。
——在美丽村镇行动中,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重点开展“五大提升”行动,实现生产空间集约

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完成6个省市级试点村庄规划,编制16个美丽乡村示范村村庄规划并开工建设;建成行政村公共休闲绿地127个;计划重建、加固抗震性住房1500户。

——在美丽社区行动中,按照“一年建示范、两年创全面、三年抓完善”的步骤,示范引领,整体推进,实施“十项工程”,建设“六化八好五美”新型城市社区。完成8个社区“睦邻驿站”建设;改造老旧小区43个26万平方米;城区新增绿化面积6.2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0.5%。
——在美丽单位行动中,实施“6+N(传统人文美、环境整洁美、庭院绿化美、节能环保美、团结协作美、文明新风美+公众形象美、服务优质美、安全生产美、公益奉献美)美丽行动”,全面打造美丽和谐的办公环境、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和安全高效的生产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梳理“最多跑一次”事项670项。
——在美丽庭院行动中,以“共建美丽庭院,共享高品质生活”为主题,推进净化、绿化、美化、序化、文化“五化”措施,以居室整洁美、庭院净化美、环境绿化美、布局协调美、家庭和谐美、耕读传家美“六美”为标准,组织引导城乡居民从自身做起,用庭院“小美”点亮乡村“大美”。清理房前屋后垃圾100余吨,帮助1230名困境老人、留守妇女儿童美化庭院环境。

建机制强保障。为保障美丽天祝行动顺利推进,取得实效,县委、县政府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推动工作落实的制度机制。一是建立以县委常委会统筹抓、协调推进办公室牵头抓、专责组具体抓、部门专业抓和乡镇属地抓的工作体系。二是建立工作报告、责任清单、资金保障、宣传引导、督促检查、定期通报、满意度测评和工作考评8项工作机制。三是建立“县级领导+协调专员+各乡镇+专责部门”督导工作机制;采取“双月一调度、每季一督查、半年一通报、全年一考核”的推进措施,实行重点工作进展“红榜”“黄榜”通报制度。
开新局见实效。今年以来,通过开展美丽天祝行动,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在开新局上见实效。一是增加了绿色资源总量,全县森林覆盖率达34.38%,比2018年提高了0.42个百分点;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境内野生动物数量明显增多;有水文监测记录的大通河、金强河县内年均径流量,2019年以来达到30.25亿m³,比多年年均径流量增加3.77亿m³、增加12.47%。二是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上半年全县优良天数158天、PM2.5

——在美丽生活行动中,突出“文明、健康、和谐”主题,走好四条路子、提升文明程度,实施八大行动、激活健康元素,聚焦五个重点、构建和谐生活,为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提供精神动力和健康保障。对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开展了全面量化考评,对特殊群体进行了健康体检。妇女“两癌”筛查710人次。

浓度均值同比降低15.6%;土壤环境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地表水全部好于Ⅲ类水体,金强河地表水监测结果在Ⅱ类以上,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三是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农村环境变美了,农业生产改进了,农民生活更好了;天祝县被评价为全域绿色食品产地。四是强化了生态文明自觉,干部群众保护生态的意识进一步提高,勤俭节约、适度消费的绿色低碳生活习惯正在逐步养成。

安远镇因古驿站安远驿而得名,位于乌鞘岭北麓,是河西走廊门户,1951年至1984年为天祝县城所在地。全镇辖1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7805人,其中镇区人口2730人。今年以来,根据县委、县政府开展美丽天祝、书香天祝、平安天祝“三项行动”的总体部署和“一城六镇八中心”布局,按照精心、精工、精细、精致的“四精”要求,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精致高原驿站小镇。
坚持精心规划。坚持无规划不建设,强化镇区总体规划与祁连山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镇域旅游发展规划等各类规划的协调衔接,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严格“三区五线”镇域空间和各村庄规划管控,留足未来发展空间,切实发挥规划的管控和引领作用。按照美丽乡村景村一体、镇村融合、农旅结合、传统提升和生态收缩的5种类型,对全镇13个村精准定位、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房屋选址、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镇区按照“一心、两带、三轴、五片区”进行功能布局(“一心”指以镇政府为主的镇区服务中心;“两带”指青河景观带和沿长城遗址形成的传统文化景观带;“三轴”指沿安驿路传统商贸发展轴、连接镇区东西两区形成的文化旅游发展轴和镇区北部经济发展轴;“五片区”指综合服务片区、居住片区、文化旅游片区、冷链物流仓储片区和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加工片区),全力实现生产空间高效集约、生活空间适度宜居、生态空间山清

天祝县安远特色小城镇建设情况简介

水秀。规划设计中下足“绣花”功夫,比如在住房规划设计中采用美观、节能、防水性好的坡屋顶;在道路规划设计中,拓宽主干路红线,开辟绿化带和人行道,实现人车分离,消除道路交通安全隐患。

聚力精工建设。把拆临、拆违、拆乱、拆堵“四拆”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的切入点,突出集镇,统筹村组。目前,全镇累计拆除废旧宅及临违建筑1.48万平方米,其中,镇区拆除26处4560平方米,实现了“拆通、拆透、拆清”的目标。精抓工序、工程、工匠、工料“四工”,精管每一道工序,严把工程质量,秉持工匠精神,就地精选石材、木料,从细节入手,精雕细琢,确保每一个项目都建成标杆工程和民心工程。通过应绿尽绿、破硬植绿、拆墙透绿、建园增绿“四绿”,大力实施国土绿化倍增行动,精选适生树种,乔灌花草结合,累计种植各类苗木5.3万株512亩,绿化通道9.6公里,做到两季有花、四季常青。践行“书香天祝”行动,把传统文化、乡土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四种文化”运用到项目建设和环境改造提升中,以文铸魂,以文化人。比如,在镇区小游园和南泥湾乡村记忆馆建设中,用楹联、奇石、画作、鼓石等点缀景点。
狠抓精细治理。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升小城镇治理能力。成立道德储蓄所,将善行“量化存储”,让美德“保值增值”,引导群众“文明从我做起”,自觉成为文明行为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实施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严格“门前三包”责任,形成全民共建共治共

享的环境卫生新格局。建立村集体资金、光伏扶贫收益与公用经费合理分担,政府购买服务的镇村垃圾、污水收转处机制,实现镇村垃圾日产日清。对新栽植的各类苗木精细管护。统一规范镇区商户门头牌匾。开展“清网行动”整治凌乱线路2.3公里。千方百计让镇区绿起来、美起来、靓起来。

呈现精致效果。通过精心规划,精工建设,精细治理,建成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群众满意的精致高原驿站小镇。城镇道路、给排水、供热、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备,镇容村貌明显改善,人居环境更加优美,田园山川更加秀丽,镇村处处是景。干净整洁成为群众的自觉行为,文明新风滋养美丽乡村,宜居宜业宜游的小城镇让老百姓有了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一、书香天祝行动的背景及意义
书香天祝行动是天祝县“三项行动”中最早实施的一项行动,从2019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就坚持问题导向,提出了书香天祝行动,主要是基于三个需要:一是中央巡视组反馈天祝县脱贫攻坚行动中群众内生动力不足,需要进一步提高全民素质,增强各族干部群众的文化自信;二是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需要进一步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以文化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保护绿水青山,打造文旅首位产业需要进一步厚植文化根脉、培育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
书香天祝行动经过了三个阶段。
一是活动引领。2019年,县委、县政府组织文化系统开展了书香天祝“读书沙龙”等一系列文化活动,着力打造“书香天祝”特色文化品牌。
二是扩面增效。2020年,县委、县政府把巩固拓展书香天祝成果纳入全县50项制度体系建设工程之中,提出持续开展“文润天祝·文化振兴”系列活动。
三是全面推进。2021年,县委提出以美丽天祝、书香天祝、平安天祝三项行动统揽全县重点工作,书香天祝行动作为其中一项在全县范围内全面推开,覆盖到全

书香天祝行动简介

二、书香天祝行动的具体做法
书香天祝分“书香社会” “书香机关”“书香企业” “书香校园”“书香社区”“书香景区”“书香家庭”七项行动。
(一)“书香社会”行动。坚持导向引领,传播优秀传统文 化,深入挖掘天祝优秀地域文化资源,以“华锐讲坛”“读书沙龙”“我要朗读”为载体,搭建阅读交流平台,满足人民群众阅读和精神文化需求,引导全社会感受阅读、享受阅读、爱上阅读, 用健康向上的文化成果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净化心灵,引领全民阅读实现点上突破、面上拓展,把文化元素渗透到社会每一个细胞。
(二)“书香机关”行动。“书香机关”包括各乡镇、各部书坛”“书籍推荐”“先锋引领”“楼宇文化”“读书分享”等活动,把读书学习与精神文明创建结合起来,与业务工作结合起来,与改革创新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广大干部职工读书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在学习和工作中创先争优,营造“人人爱阅读、处处飘书香”的浓郁氛围,着力提升干部职工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干事能力。

县各乡镇、村组、社区、部门、企事单位和学校。

(三)“书香企业”行动。以“书香伴我行”活动为载体, 利用“职工书屋”、信息平台公众号,举办“读书周”“读书月”“读书座谈会”等活动,各企业聚焦企业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好“四项活动”载体,即创建职工书屋或图书角、集齐五类经典好书籍(企业质量文化类、安全文化类、创新文化类、人本 文化类、诚信文化类)、打造一面企业文化墙、每月举办一场读书活动,每季度开展一次“职工讲堂。开展好“书香筑梦,安全生产”读书周、“创新发展大讨论”“诚信经营示范企业”“我是企业主人翁”主题征文等活动。 
(四)“书香校园”行动。以“经典进校园”为载体,在各学校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打造个性化、人文化校园阅读生态环境,开展“两进两不进”“阅读直通车”“师生伴读”“书香研学”“环境赋能”“图书纳新”等活动,把学校打造成“学校有书香气,老师有书卷气,学生有书生气”的书香校园,营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校办学品位和办学水平,提升师生综合素质,推动学校创建特色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五)“书香社区”行动。以“走进阅读世界·享受悦读人 生”为载体,通过书籍捐赠、图书漂流、好书推荐、社区文化墙、文化专栏、图书流动点、“藏乡天祝”APP 文

苑栏目、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等场所及图书资源,举办书画展览、书友分享、征文比赛等活动,提高居民文化素养和文化品位,营造爱阅读、爱学习的良好氛围。加大全民阅读宣传力度,活跃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培育文明新风,增强全民阅读活动吸引力和公众参与度,引导居民走进阅读世界,享受阅读快乐,为和谐社区建设注入文化活力。

(六)“书香景区”行动。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化拓展“文润天祝·文化振兴”系列活动,以“故事里的天祝”为载体,开展图书进景区、书画摄影进景区、流动文物进景区、文、艺巡演进景区等“四进”活动,持续开展“五个百名”“四个节气”活动,深度挖掘“青藏之眼·绿色天祝”县级总品牌+一乡一 品牌的自然人文内涵,保护传承华锐民歌、土族格萨尔、华锐唐 卡、华锐民俗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宣传以汉、藏、土、回、蒙古等民族为主的华锐地域文化,以“八景”为主的自然文化,以各民族演进和发展为主的历史文化,以“八俗八艺八珍”为主的民俗文化,在六大旅游景区厚植天祝山水、天祝历史、天祝民俗、天祝故事、白牦牛文化、岔口驿驿站文化、华锐百里风情爱国主义文化等自然和人文故事。加快“九馆十三巷”建设,在商业聚集区、特色街巷

、文化广场、旅游景区景点等人流密集场所推广“商业+书吧”“餐饮+书吧”等新业态阅读空间,充分利用融媒体传播平台,持续推出新闻、文艺作品,提升天祝文化软实力。具体抓好门票装点、文化陶冶、非遗展演、活动引领、文化挖掘、硬件提升六项行动。

(七)“书香家庭”行动。以“书香飘万家”活动为载体,通过“小手拉大手”“亲子阅读”“数字借阅”“书香家庭评选”等系列读书活动,涵育良好家风,推动书香社会健康发展。举办一次“共读一本经典”活动。开展“三进”活动。号召家长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带孩子到县图书馆、博物馆、新华书店等场所开展读书、购书活动。图书馆、博物馆、新华书店制定各自方案,每月或每季度搞一次集中活动,向全社会进行公布活动方案,吸引更多家庭参与活动。
三、书香天祝行动的保障措施
一是机制上,建立“县委常委会+协调推进办公室+专责组+各部门+各乡镇”工作机制,办公室牵头抓、专责组具体抓,各部门配合抓、社会协同联动、群众积极参与。

二是措施上,分别制定子活动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责任,及时研究解决问题,分层按序依时推进。
三是保障上,制定考评督导体系,纳入班子和干部政绩考核,运用“平时+述职+年度”考核方式,推动工作落实。
四、书香天祝行动取得成效
一是内生动力增强。2019年,打柴沟镇成立全省首家道德储蓄所,现已成立20家。涌现出身残志坚主动退出低保的马生才、用心绘制感恩清单的李洪录、为幸福生活努力奋斗的杨有拉等一批模范典型。
二是民族交融和谐。成功创建第七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华锐儿女和睦相处、同心向党,万人唱红歌、万人升国旗、万人跳锅庄,同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三是文旅融合深入。打造出西大滩“谷场岁月”、哈溪镇十六号院子、安远镇南泥湾乡村记忆馆等乡村民俗旅游景点。
四是文明程度提高。涌现出除夕夜帮助环卫工人清运垃圾的蒲晓雯同学;高铁上救治心脏病人的刘桂梅医生;徒手接住坠楼儿童的保洁员刘达娃等先进事迹。

五是文化成果丰硕。开展“五个百名”系列文化活动,集结出版10本文化丛书,10首礼赞天祝歌曲,10部推介天祝微电影等优秀文艺作品;《乌鞘岭》杂志发行35期;选树40名“华锐英才”“华锐名匠”,实现我县美术家协会国字号会员零的突破。

南泥湾乡村记忆馆位于河西走廊自东向西的第一个村——南泥湾村,六七十年代为柳树沟公社南泥湾生产队食堂,后为农户赵国栋宅基地。1985年赵国栋按照当时象征“万元户”的拔廊房风格,对住房进行了重新修建。2017年赵国栋一家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移民至南阳山安置点。2018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建设要求,为满足广大群众对过去乡愁记忆的需要,2018年安远镇依托乌鞘岭大景区建设项目,对这个极具本地民居特色、见证发展变迁的闲置民宅进行了改造,打造为全县第一个村史馆。2021年,结合书香天祝行动,深挖历史资源,在保留原始风貌的基础上,对村史馆进行了升级改造,并更名为河西门户南泥湾——乡村记忆馆。
南泥湾乡村记忆馆占地约400平方米,共有房屋4间,建筑面积91平方米,通过村民捐赠、寄存等方式收集整理生产生活老物件191件,按照原有家庭生活的方式进行陈列布置。该馆分为村史文化展厅、厨房用具展厅、生活用品展厅、生产工具展厅和文化长廊。村史文化展厅主要展示南泥湾村大事记、党的建设历程、产业发展、乡村治理成效等,展厅内陈列2018年新农村建设时出土的汉番界石碣,该石碣刻立于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五月,印证了汉番民族交流融合的过往。厨房用具展厅主要陈列灶台、面柜、木桶等。生活用品展厅主要陈列被褥、炕桌、立柜、老家电等。生产工具展厅

河西门户南泥湾——乡村记忆馆简介

主要陈列犁头、马鞍、簸箕等旧时农具。文化长廊主要通过照片的形式展示南泥湾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2020年,对周边空地进行绿化、亮化、美化,在院内景观石上镌刻“汉番融合”字样,“汉番”二字拓于原碑文,“融合”二字采用篆书。以“天地人”为首字,取天地人和之意,撰写三柱楹联。在保留原建筑的基础上,对记忆馆墙面、廊柱、门窗等进行风貌改造,与村庄白墙青瓦、绿水青山相互映衬,进一步提升了乡村记忆馆的品味。 

南泥湾乡村记忆馆的建成,是深化书香天祝行动的务实举措,生动展示了改革开放前后,先辈们在物资匮乏的小农经济年代生产生活场景,收藏了几代人的回忆,每一个老物件的背后,都有一段难忘的故事,沉淀了岁月的痕迹。乡村记忆馆是告别贫困、铭记艰辛的真实缩影,是群众生产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见证,也是展示民俗文化的重要平台,是记住乡愁的心灵港湾,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基地,更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加油站。

为进一步打响“河西首驿•生态安远”品牌,依托区位优势、自然资源禀赋优势,结合独特自然风光,扎实开展华藏寺至西大滩至朵什绿色生态廊道安远段廊道建设。
依托乌鞘岭高山冷凉自然风光,突出驿路生态建设,采用“自然修复+人工造林”、乔灌花有机结合方式,对沿路沿线边坡沟坎和裸露地块进行进--步绿化提升,以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暴马丁香等乡土树种为主体,适度引进榆叶梅、紫丁香等花灌木树种。坚持大苗木、高标准、严要求,绿化绿色生态廊道6公里、通村道路3.6公里、零星地块512亩,栽植各类苗木5.3万株。
为进一步提升绿色生态廊道整体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对国道312线1处港湾式观景台,安远学校门口和南泥湾、直沟等村组11处地空闲地段进行了绿化提升,建成乡村小游园11处,在202县道两侧沿线3公里1.2万平方米的草原裸露地播种高羊毛、披碱草等草种120公斤;对拆临拆违腾退区域、渠道两侧等7处裸露地块进行绿化改造,种植花草树木5.2万平方米,通过应绿尽绿、破硬植绿、拆墙透绿、建园增绿等多种方式,为天祝高寒冷凉山区造林绿化树立了样板。

国道312线绿色生态廊道安远段建设情况简介

为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关于“深度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实施优势特色产业倍增扩量,突出品牌引领提质,坚持全产业链开发延链”的部署要求,天祝县委、县政府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打造,建设松山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金强河谷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哈溪文旅农融合发展示范园。
松山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于2020年被国家发改委命名,今年,我们着力规划和建设金强河谷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哈溪文旅农融合发展示范园,现已形成规划评审稿,计划于下半年实施。规划涉及华藏寺镇、石门镇、打柴沟镇、抓喜秀龙镇和安远镇等五个乡镇,与“十四五”规划相衔接,重点解决天祝县五个乡镇未来五年的产业和乡村发展问题,探索产业发展、景区建设、城镇建设、就业带动等方面联动发展新模式。
发展定位。通过“政府+公司+平台+农户”的运营模式,打造融合生态农业、文化旅游、藏式康养、交通集散、特色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为特色的金强河谷绿色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和祁连山藏乡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以生产优生态、以生态美生活,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金强河谷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简介

发展战略。在金强河河谷区域,依据产业发展特色,规划农业产业园区、工业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园区、景区景点、特色村落(民宿)五大类型,其中景区景点和农业产业园区作为主要的产业支撑;依据产业空间布局,规划金强河谷产业景观廊道和文化产业组团、农业产业组团、田园风光组团、自然风光组团的“一廊四组团”,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依据产业景观风貌,按照“一带三轴多节点”的思路,规划构建“以水为魂、以林为体、林水相依”的开放式生态绿带,连通石门镇、华藏寺镇、安远镇呈放射状的人文景观轴线,以高原山地、湿地公园、农业园区、生态公园为主要载体的景点节点建设,形成构建一带联动、三轴引领、多点共振的景观结构。
发展路径。通过外扶(规划引领)+内生(产业升级),以环境提升吸引游客,以品质提升富足乡民,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在产业、产品、产出上的创新融合,形成“1+2+3”产业发展体系和“天祝原”系列的品牌体系(天祝白牦牛、天祝藜麦等“天祝原生”农创品牌,马牙雪山、抓喜草原等天祝八景为主的“天祝原景”旅游品牌,藏式民居、天祝八俗等“天祝原乡”民宿品牌,天祝八珍、藏式康养等“天祝原味”餐饮品牌)。

预期效益。到2025年,该园区预计农业产值可达到25亿元,农产品加工值达到8亿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万元,增长率9.5%。

天祝县海拔高、气候冷凉,发展高原夏菜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品质优势、市场优势、区位优势。县委、县政府将高原夏菜列入天祝县“八大产业”之一,成为我县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优势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品种多了:经过多年的高原绿色蔬菜区域适应性试验研究和示范,全县筛选出了叶菜类、瓜菜类、菜豆类、葱蒜类、茄果类、块根块茎类等适宜性蔬菜20多个品种。目前,主要种植的有豆类、莴笋、蒜苗、娃娃菜四大类8个品种,培育出了“藏乡富盛”“华锐雪源”“介实”等蔬菜品种。从时间和空间上填补和丰富了夏季南方蔬菜消费市场。
规模大了:一是种植面积大了。天祝县高原夏菜从2000年开始进行区域适应性试验和示范,2002年种植面积390亩,实现亩纯收入5300元,创造了天祝县种植业历史上单产收入之最,自此种植面积呈逐年扩大趋势。每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2021年种植面积达11.3万亩,千亩以上集中连片种植示范村25个。二是种植区域扩了,目前已形成了以金强河流域的打柴沟、华藏寺、石门、抓喜秀龙等乡镇为主33公里传统高原夏菜

天祝县高原夏菜简介

产业带,近年通过“一户一块田”“三改”模式,辐射带动安远、松山、东大滩、赛什斯等乡镇,全县推广水肥一体化示范面积1万亩,辐射带动水肥一体化技术6万亩。三是种植主体规模大了。由传统的满足家庭收入种植,转变为产业需求的规模化种植,户均10亩以上,大户都在50亩以上,种植面积最多的专业合作社达2000亩。
品牌亮了:加快创建名优品牌,申请注册优质蔬菜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积极培育市场营销网络,提高市场占有份额。成功誉名“中国高原夏菜之乡”,入选甘味品牌1个,抓好绿色高原夏菜、绿色食品产品一体化认证工作,金强河流域高原夏菜产区认定通过绿色蔬菜产地,13个品种的蔬菜取得绿色食品认证62个。“三品一标”种植产品认证面积占食用农产品的55.4%。
链条长了:积极完善引进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扶持政策,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培育了富盛、康丰、华锐慧斌、苑美、月坤、润祥、介实、雪峰源等蔬菜产加销企业11家,佳禾等蔬菜种植合作社181个,家庭农场63个,建成蔬菜保鲜库21座,储藏能力达到6万吨,年吞吐量40万吨。有力带动

了蔬菜产业化经营,正在逐渐形成以金强川沿312线高原夏菜集散中心,经营来自周边县市蔬菜,也充分带动了劳动力就业,实现了群众家门口就近务工。

销路广了:一是市场多了。种植的高原夏菜主要销往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等国内一、二线城市,2019年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立供港蔬菜基地后,直销香港、澳门、台湾地区,部分出口到日本、韩国、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二是产品商品率高了。蔬菜销售由简单的鲜菜分级包装销售向净菜精细化加工上市,以及酱菜、冻干菜深加工蔬菜产品转变,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年加工各类蔬菜达20万吨。
效益增了:2020年,全县完成高原夏菜种植10.2万亩,实现产量35万吨,实现产值10亿元。2021年高原夏菜种植面积11.3万亩,预计产量达到36.2万吨,新增1.2万吨,产值10.8亿元,新增0.8亿元。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11.8亿元,比2020年增长3%。
收入高了:种植户达1万户,户均种植10亩以上,户均收入10万元,优势区域农民蔬菜收入占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以上。

甘肃华锐慧斌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11月,是集蔬菜研发、育种、种植、收购、加工、包装、仓储保鲜、冷链物流、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公司,是天祝县农业重点龙头企业。
公司投资5600万元,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及冷链物流一体化产业园,总占地面积67.7亩。工程计划分三期建设,一期工程投资1800万元,建成总库容20000立方米的万吨蔬菜气调保鲜库、交易大棚5000平方米、配套职工宿舍、管理用房及设施设备等;二期工程投资3800万元,于2021年3月开工,建成面积4226.72平方米农产品交易市场、库容5000立方米肉类冷冻库、电子商务中心、会议中心、产品展示中心、农资销售中心,配套100吨地磅2台及相关附属设施;三期计划修建文旅农田园综合体,工厂化育苗中心。
项目建成后,形成果蔬气调保鲜库、肉类冷冻库、蔬菜交易区、初深加工区、挑选区、包装区、中转区相配套的运转体系,预计年可吞销各类高原夏菜30万吨,可满足3000户农户、约3.3万亩蔬菜的收购,销售额2亿元,提供就业岗位500余个,预计实现年劳务收入1000多万元。

甘肃华锐慧斌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介

金强河发源于祁连山冷龙岭东端的得尔山、抓卡尔山,为黄河一级支流,河道总长188km。天祝县境内河道总长84km,至华藏寺镇界牌村进入永登县后称庄浪河,县内流域面积1610km²;多年平均径流量1.63亿m³,由石门沟、石灰沟、火石沟等30条小流域组成,有一二级支沟1686条7575.6km,河流水质为Ⅱ类;流域内现有灌溉面积10.8万亩,建有石门河、石板沟(在建)、柏林三座水库,总库容758.41万m³。
近年来,天祝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治水方针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持续推进河湖长制,制定《关于开展美丽河湖“3895”行动的意见》《天祝县“河湖长+警长+检察长+校长+村长+户长”1+5联动工作机制实施方案》,压紧压实“县级抓河湖、乡村盯溪流、全民护绿水”三个层面管护责任,强力推进常态化巡查、系统化治理、立体化监控、法治化管护、有序化利用、社会化监督、全民化参与、综合化考评“八化并举”管护措施,严格对照责任不空转、采砂不违规、公示不落后、暗管不入河、垃圾不乱倒、岸线不破损、水质不超标、护区不违建、流域不遗漏“九不清单”,聚力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五个目标”。

天祝县美丽河湖行动金强河生态
保护治理情况简介

为保证“3895”行动取得实效,天祝县将每月22日设立为“美丽天祝护水日”,深入开展排查整治,持续推动河湖管理秩序持续向好。2021年上半年,全县地表水全部好于Ⅲ类水体,大通河、金强河等主要河流地表水监测结果在Ⅱ类以上,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多年以来,我县坚持系统谋划、标本兼治、防排并重、水士流失治理与河道水环境修复兼顾,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河道治理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共治理金强河干支流河道128.3km,修建堤防226.7km,使重点干支流河道防洪标准提高到10年一遇,有力的提高了两岸村庄、学校、农田抵御山洪灾害的能力。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5.09km²,修建谷坊301座、蓄水池11座,造林3.38万亩,种草1.01万亩,封禁治埋29.17万亩,年减少土壤流失量20.82万吨。

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体育健身需求,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推进文旅首位产业的快速发展,天祝县委、县政府在城北新区规划建设县体育场。
天祝县体育场建设以“青藏之眼·绿色天祝”为设计理念,以“草原盛开格桑花”为建筑造型,整体建筑似蓝天白云衬托下在高原盛开的格桑花。
项目总投资1.65亿元,其中主体工程1.26亿元。占地面积7.1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8万平方米,绿化面积2.44万平方米,绿化面积占32.57%。设置场外停车位182个,设置观众席位12527座,中心场地设有标准足球场、标准400米跑道和110米八道直跑道田径比赛场。配套建设赛事服务用房、看台和观众服务区、体育产业用房、设备用房等四个分区。该项目于2020年9月开工建设,2022年10月底建设完工,目前已完成投资5000万元,完成基础部分和一层看台浇筑,正在进行东西两侧看台二层模板架设。
近年来,天祝县高度重视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建成篮球场288个,排球场42个,足球场地15个,标准田径场2个,体育馆1个,滑雪场1个,全县体育健身场地总面积达33.04万平方米。天祝县体育场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县首个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具有一定规模的全民综合体育文

天祝县体育场建设项目简介

化活动中心,在满足全县人民群众体育健身需求的同时,具备承办全国单项比赛、省民族运动会、武威市运动会等赛事及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能力,有力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天祝县科技馆和文化馆建设项目总占地面积22亩,科技馆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总投资300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2400万元,地方配套600万元,项目建设法人主体为县教科局。文化馆建设项目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总投资200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1600万元,地方配套400万元,项目建设法人主体为县文化馆。
科技馆、文化馆按照“多馆合一、一馆多用”的思路,采取“统一设计、同步实施、独立核算、分别建设”的方式合并建设。
一是优化空间布局。科技馆、文化馆的建设,与其周边的博物馆、图书馆可以有效形成馆集群,为打造研学基地创造条件。
二是提升利用效益。科技馆建成后主要设立人工智能、光影世界等多个展厅,文化馆主要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书画展、美术摄影、民俗等主题展厅,同时按照“一馆多用、一厅多用”的思路,设立岔口驿马馆、白牦牛馆、流动展厅等。两馆合建,可以有效避免“小而散、小而分”的弊端,最大限度盘活空间、利用空间,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示更为丰富的内容。
三是提升项目规模效益。科技馆与文化馆的合体建筑,与天祝县政务服务中心隔街相望,形成单体建筑的

天祝县科技馆文化馆建设项目简介

遥相呼应,能够有效提升城市品位和规模。四是更好打造多功能展示窗口。两馆合建,有利于更好打造多形式多空间的展示窗口,使科普与文化特别是藏族传统文化充分展示,为把科技馆文化馆与其周边的博物馆、图书馆共同建成科普基地、研学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科技馆、文化馆建设项目主体结构设计为三层钢框架结构,内设大小场馆15个,分别由甘肃第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和武威市金塔建筑装饰工程公司中标承建,由甘肃资博睿通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中标监理。项目于2020年11月开工建设,今年3月复工,目前正在进行主体施工,2项目完成投资2747万元,投资完成率为55%,计划今年11月底前完工。在建设过程中,各责任主体始终将两馆建设作为精品工程来打造。
一是严把安全关。靠实项目建设主体责任,常抓施工安全教育,落实落细安全防范措施,做到日常监管到位、安全防范到位、规范施工到位,确保不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二是严把质量关。秉承“质量第一”理念,从细处入手,坚持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作业,严格落实建筑工地“六个百分百”要求,严格按施工规范、操作程序、施工工艺建设,确保项目建设提质提效。

三是严把进度关。强化组织管理,优化施工方案,创新方法措施,紧盯时间节点,统筹安排工序,提高工作效率,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加快工程进度,确保如期完成建设任务。

近年来,天祝县严格按照省市关于耕地保护总体要求,采取“长牙齿”的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健全工作机制,靠实工作责任,强化监督管理,耕地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天祝县现有耕地86.97万亩,其中水浇地12.36万亩,占14.21%;旱地74.61万亩,占85.79%。为确保耕地保护工作规范有序开展,成立了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县耕地保护与土地开发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耕地保护工作新机制。通过悬挂条幅、发放挂历和微信宣传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以“零容忍”态度,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置,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保护耕地的极端重要性。积极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清理处置工作,共整治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53个、“大棚房”问题5个。建立撂荒地专项整治县乡领导包抓制度,充分发挥村两委、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作用,引导群众因地制宜扎实开展专项整治工作,抢抓农时复垦播种,应种尽种,稳步推进耕地保护。目前,已通过高标准农田改造、农地流转、购买社会化服务、亲友代种、自种、村集体收回等六种方式整治撂荒地3.18万亩。

天祝县松山镇阿岗湾村地力提升项目简介

    

天祝县松山镇阿岗湾村土地提升项目总投资533万元,平整土地2731.2亩,修筑田埂13.9万米,修建田间道路27条1.53万米,建设田间道路17条4750米,修建涵管桥11座。将坡耕地改造成为梯田,有效改变了项目区农业种植结构,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升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加了耕地产出率,有效保护了耕地,为增加农牧民收入提供了有力保障。“十三五”期间,天祝县累计实施土地整治项目23个,建设规模5.41万亩,新增耕地1.06万亩,总投资9187万元。
下一步,将从2020年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有偿调剂费中列支3680万元,在华藏寺镇韭菜沟村、打柴沟镇铁腰村、安远镇南泥湾村等7个乡镇16个行政村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建设规模1.77万亩,计划新增耕地314亩,在有效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基础上,实现全县耕地数量、质量的动态平衡。

近年来,天祝县拉开架式构建“八大产业”发展模式。其中,立足我县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气候、区位优势和“错峰头”的市场供应优势,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逐步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转变,食用菌产业已成为我县促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秀珍菇,又名姬平菇和小平菇。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鲜美可口,具有独特的风味,美其名曰“味精菇”。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去年6月份,我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甘肃天祝瑞珍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瑞珍秀珍菇产业园。园区总投资7600万元,占地面积42亩,建成日产6万袋自动化菌袋生产车间1座、养菌车间1座、保鲜车间1座、原料库1座;并配套建设了水、电、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园区的建成,引领了我县现代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方向,其特点归结为“五化”“两模式”。
自动化。装配国内先进的食用菌生产设备,拌料、装袋、灭菌、接种、养菌各环节均采用全程自动化生产流水线,配备自动翻框码垛机,大大减少了人工,降低了生产成本。
智能化。安装智能化数控终端设备,建立区域互联网,生产企业和种植户可通过手机对生产环境的温、湿度、水肥参数进行远程设置和监控,避免外界气候和人为因素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有效降低管理成本。

天祝县瑞珍秀珍菇产业园建设情况简介

    

模块化。精准管理拌料、装袋、灭菌、冷却等生产环节,确保菌袋的大小、重量、品质统一,实现菌袋生产模块化;以40座专产温室为一个生产单元,严格控制养菌温湿度环境,确保养菌环境和流程统一,实现养菌过程模块化;全过程提供技术服务指导,集中对各生产单元出菇产品进行检测和收购,确保出菇品质统一,实现出菇产品模块化。
集约化。实行“订单”栽培,企业负责菌袋生产及产品销售,合作社或农户接单后负责管理出菇。通过企业抓两头,农户管中间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集约化、现代化生产,壮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益。
高效化。通过自动化菌袋生产线,可日产菌袋6万袋,年产菌袋1200万袋,实现了菌袋生产高效化;通过液体接菌,智能化养菌,将原来60天的养菌周期缩短至40天,实现了养菌出菇高效化;专产温室棚均放置菌袋1.5万袋,生产周期150天,棚均收益9万元、利润2.5万元,实现了群众增收高效化。
“一园N区”布局模式。采用“1个菌袋加工厂+N个生产单元”的联合经营模式,以产业园区为带动,投资9400万元,分别在松山镇德吉新村(160座)、华藏寺镇南山(70座)、祁连镇祁连村(80座),建设智能化专产温室310座,计划达到1000座。
“533”带动模式。“5项措施”:政府主导,企业带动,资金支持,合作经营,按期分红;“3种方式”:固定

    

分红,入园务工,自主经营;“3个特点”:零距离就业,零风险经营,零投入分红。

2021年,全县国土绿化以“美丽天祝行动”牵引,紧紧围绕纵贯全域的10条绿色生态廊道,服务“一城六镇八中心”城镇化建设布局,突出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两大主体,坚持保护优先、系统治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重点公益林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草原综合治理“五大工程”,深入推进国土绿化和林草资源保护“八大行动”,完成人工造林1万亩、森林抚育1200亩,绿化产业园区10个、景区景点2个,镇区2个、村组(社区)45个,建成乡村公共休闲绿地142个、森林小游园6个,通道绿化129公里,退牧还草12.08万亩,义务植树100万株。通过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多途径、多方式增加了林草资源总量,促进了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使全县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保护和修复,为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推动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2021年,松山镇达秀村以建设森林乡村为目标,坚持“点线面网”有机结合、“乔灌花草”合理配置,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从严落实地块、面积、树种、标准“四具体”要求,共完成造林590亩,栽植云杉、白榆、桦树、山杏、暴马丁香等各类苗木6.5万株。在改善小气候、提升人居环境、水土保持、防风固土等方面将持续发挥效益,逐步实现村在绿中、家在林中、人在画中的目标。

天祝县松山镇达秀村国土绿化建设情况简介

天祝县作为涉藏重点县,始终把平安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平安中国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平安创建行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天祝,确保全县“政治绝对安全、大小事都不出”。
一、以党建为引领,开辟市域社会治理新格局。一是健全责任体系。成立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平安天祝建设领导小组,发挥县委、县政府“一线指挥部”作用,坚持把党委政府主导推进、部门专项治理、基层共同治理等有机结合起来,整体推进。二是建立平安天祝指数发布机制。根据平安甘肃指数发布方案,27个成员单位监测评分,上传市域社会治理网格化综合管理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生成平安天祝指数,用平安指数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三是建立对标强基双月调度制度。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双月召开调度会议,根据平安指数,有针对性的分析研究解决存在的短板弱项,推动工作落实,有效防范化解影响平安稳定的各类风险。四是深化“党建+三治融合”。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发挥自治基础作用,加强村规民约建设,扩大基层协商民主试点成果,引导群众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发挥法治保障作用,建立村级警务室,推行一村一警制度,培育村干部、人民调解员、乡贤能人等法

平安天祝行动简介

治带头人队伍,夯实基层法治力量。发挥德治教化作用,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道德储蓄所、红白理事会等乡村治理模式,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群众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二、以人民为中心,打造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一是提升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实体效能。加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以县综治中心为龙头,19个乡镇综治中心为重点,178个村综治中心为基础,通过远程视频调解互联共享,充分发挥三调联动的优势,力争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二是加强基层协商民主建设。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把人民群众作为推进协商民主的重要力量,广泛听取人民内部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协商于民、协商为民,推动“管理”向“治理”转变,使基层协商民主成为促进社会和谐、激发社会活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三是深化网格化工作机制。把网格化管理和“十户联防”有机衔接,网格员、联户长、治安户长通过治安联防巡逻、矛盾纠纷调解、法律法规宣传、信息线索采集、交通劝导疏通、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采取警民携手、三调联动等多种方式,切实把各类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四是夯实平安建设基础。县级层面在政策、经费、制度机制等方面全面保障。乡村注重实践探索,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创新工作方法

,探索形成了德润万家、亮灯管理、板凳会议、马背上普法等14种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三、以智治为支撑,构建市域社会治理新体系。一是建设“雪亮工程”。安装高清视频监控探头2196个,覆盖全县19个乡镇,全部接入县公安局、县综治中心指挥平台,在维护稳定、社会面防控、疫情防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二是运用“综治E通”智能终端。聘任网格员5325名,及时上报各类信息数据,将特殊人群管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基础信息全部录入综治E通手机终端,为基层社会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用好命案预警系统。充分利用平安甘肃命案风险预警智能系统,针对辖区内危险人物预测的33个指标,满足其中一项即可判断为可能引发案件的人员,录入系统预警,基层工作人员到一线化解,防止发生命案。四是推进“智慧安防”建设。将“智慧安防”建设作为“平安细胞工程”创建重点工作安排部署,以“智慧安防”建设为抓手,夯实“平安细胞工程”创建基础,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

南阳山移民安置区位于松山镇东部,总投资10亿元,占地面积2800亩,建设住宅2367套、日光温室及养畜暖棚2367座,耕地10494亩。先后建成秀杰、藜香、华吉塘、达秀4个移民新村,搬迁安置全县9个乡镇移民群众2367户9443人,其中脱贫户1860户7335人。
近年来,南阳山移民安置区聚焦移民群众“快速融入、持续发展、稳步致富、续航振兴”的目标,强组织、夯基础、抓治理、兴产业、护生态,走出了一条民富村强、景美人和的乡村振兴示范之路。
建强基层组织,筑牢“桥头堡”。先后投资1200万元,建成4个移民新村党群服务中心,深入开展党支部建设标准化,扎实推进“四抓两整治”,圆满完成4个村“两委”换届选举,2个村配备了专职化党组织书记,切实选优配强“领头雁”,让党支部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心骨”。坚持绘好蓝图强引领,精准建立“一户一档”,分析研判村情民意,制定符合实际的村级发展思路,带领移民群众开启新生活。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双宜村”。配套完善供排水管网,建成集中化粪池4个、小型污水处理站5座,4个移民新村实现美化、硬化全覆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让乡
    

天祝县南阳山乡村振兴示范区简介

村更加美丽宜居。建成六年制小学1所、幼儿园2所、村级卫生室4所、文化广场5个、劳务超市1所,有效满足了搬迁群众上学、就医、文化娱乐、就业需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成藜麦产业园和2个食用菌产业园,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

创新社会治理,浇开“幸福花”。开展“平安细胞”创建工程,做好“网格化”管理工作,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建设和“四个三结合”乡村治理模式,举办农民丰收节、藜麦观光节、“六月六”民族传统赛马大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扎实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设立爱心理发室,加大留守老人、残疾人和孤儿等弱势群体关心关爱力度,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小事,积极营造安居乐业、守望相助的良好环境,不断提升移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培育特色产业,端稳“致富碗”。大力发展健康美丽的藜麦产业、“错峰头”的食用菌产业、多元化的生态畜牧产业,全力构建“产业园+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三变”+“一户一块田”土地经营模式,种植高原夏菜1042.96亩、藜麦5276.64亩、食用菌1042座,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4家,培训农牧

民1960余人,夯实了乡村振兴根基。2020年,移民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200元。

树牢绿色理念,打好“生态牌”。先后投资9016万元,完成安置点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项目,启动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有效解决移民群众、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垃圾和污水收集处理问题。积极打造天景公路松山段绿色生态廊道,累计清理“三堆”50余处,清运生活垃圾1160余吨,植树4万余棵,房前屋后种花200余亩,擦亮了乡村生态底色。

后记

天祝县将以这次观摩活动为契机,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守护屏障、生态报国、力争上游,努力走出一条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赢的创新发展之路”的部署要求,牢固树立“项目为王”意识,紧紧围绕推进六项重点,开展“三项行动”,全力抓好高质量发展项目建设,着力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深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努力开创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和谐天祝新局面。

谢谢观赏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