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换道领跑战略解读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朱鸣: 实施换道领跑战略 推动河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省委组织部突出“四个扎实” 服务保障“十大战略”落地见效
省自然资源厅以“三个注重”为牵引推进换道领跑战略
省政府国资委聚力换道领跑
跑出制造业产业发展“加速度”
省市场监管局发挥职能优势主动融入
助推换道领跑战略
服务推进“十大战略”(五)
省委直属机关工委主办的河南“十大战略”系列专题讲座,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郝敬红详细解读换道领跑战略。主要内容摘编如下: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了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的重大安排部署,绘制了“十四五”和未来一个时期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蓝图。换道领跑战略是“十大战略”之一,也是推动河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
一、换道领跑战略的背景与内涵
(一)为什么要“换道领跑”。经过多年的发展,河南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大省,形成了完备的工业体系,拥有全国41个行业大类中的40个、207个行业中类中的199个。2020年,全省制造业企业数量13.8万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接近2万户,完成工业增加值1.8万亿元,制造业的规模总量连续多年稳定在全国第5位,中部地区第1位。但我省制造业当前也面临着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占比过重,新兴产业贡献弱。二是产业布局不够优。传统资源型产业比重高,产业转型升级任务重;新上项目环境容量不足,产业发展空间受限。三是工业用地日益紧张。我省担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永久基本农田红线不能碰,各地工业用地日趋紧张,省内调整产业布局的空间越来越小。四是高能级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少。河南领军型的头部企业少,缺少龙头企业的带动,难以培育出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千亿级、万亿级的产业集群。五是创新能力总体较弱。《2020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显示,河南区域综合创新能力仅位居全国第13位。六是金融支撑不够。金融多层次支持实体经济的格局和体系没有形成,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多年来没有得到有效破解。
初步测算,河南要在“十四五”末赶上全国平均水平,每年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就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个百分点左右,要实现这一目标,制造业责无旁贷,因为制造业是二产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很多产业循环的发起点、支撑点和结合点,拉动着一产、支撑着三产,如果制造业增速上不去,经济增速肯定上不去。基于此,省委作出实施“换道领跑”战略这一重要决策,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
(二)怎么理解和把握换道领跑战略的深刻内涵。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实施换道领跑战略就是要在传统产业上高位嫁接,在新兴产业上抢滩占先,在未来产业上前瞻布局。同时,要在生态圈层上培土奠基。”包含了四层意思:一是在传统产业上高位嫁接。我省的传统产业年产值3.2万亿元左右,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当前仍是河南工业的基本盘和压舱石。所以要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向中高端延伸,延伸出传统产业发展的“新赛道”,让传统产业转型为新兴产业,焕发新活力,再造新优势。二是在新兴产业上抢滩占先。新兴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中最具活力和最具竞争力的组成部分。“十四五”期间,新兴产业的竞争是省域之间产业竞争的关键。作为传统工业大省的河南,必须在新兴产业上迈出更大步伐,抢占重点领域发展的“新赛道”,实现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三是在未来产业上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是当前已经有一定的技术储备、出现产业化的倾向,且在今后一个时期能够快速释放发展潜力成为重要支撑的产业,代表了未来的产业制高点。在发展未来产业上,河南要结合实际,以前瞻30年的眼光提前布局,依托现有资源,聚集关键领域,力争实现由实验室技术突破到产业规模化发展,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四是在生态圈层上培土奠基。无论是提质发展传统产业,还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都需要良好的生态圈层,也就是产业发展的环境。要在产业生态圈层上培土奠基,关键是要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要素链和制度链五链深度耦合。首先,要对产业进行定位,确定重点要发展什么产业,形成什么样的产业链。然后,围绕产业链构建配置要素,包括土地、能源、资源等传统要素和创新资源、金融、现代物流、大数据等现代要素以及政策体系、制度保障等。
二、换道领跑战略的关键
换道领跑战略的关键是构建我省制造业现代产业体系。产业体系是指一产、二产、三产的占比结构,制造业产业体系就是指制造业中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占比结构。实施制造业换道领跑战略,确定产业体系尤为重要,要明确重点发展哪些产业、优先发展哪些产业、限制发展哪些产业。省委提出要着力构建以“传统产业为基础、新兴产业为支柱、未来产业为先导”的先进制造业体系,为我们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指明了方向,也确定了主基调。在此基础上,省政府确立了打造河南“876”先进制造业体系的总体要求。具体讲就是要高位嫁接钢铁、有色、建材、化工、装备、汽车、食品、轻纺8个传统产业,抢滩占先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7个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氢能与储能、量子信息、类脑智能、未来网络、生命健康、前沿新材料等6个未来产业。近期,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河南省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发展行动方案》《河南省加快新兴产业重点培育行动方案》《河南省加快未来产业谋篇布局行动方案》等,进一步明确了构建我省制造业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和任务。
(一)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发展。在当前我国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风险和挑战增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复杂严峻形势下,保持传统产业平稳发展,对稳住工业基本盘、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平稳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十四五”期间,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发展、高位嫁接,重点是要落实好以下四项任务:一是加速基础材料向高端“新材料”延链。推动传统金属材料向先进合金材料转型,推动传统化工产业向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转型,推动传统建材向绿色新材料、功能性材料、环境友好型材料转型。力争到2025年,全省材料产业规模达到2万亿元,其中“新材料”产业规模要突破1万亿元。二是加快传统装备转型智能“新装备”。装备制造转型发展的方向是大型化、智能化、服务化和国际化。争取到2025年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装备产品,产业规模达到1.5万亿元,其中“新装备”产业规模突破8000亿元。三是拓宽汽车产业智能网联“新赛道”。加快推动河南传统汽车产业向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转型,争取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过30万辆,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营总量突破1万辆。四是打造消费品工业现代时尚“新品牌”。重点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同时要提高服装、轻纺、家居的创意设计能力,增加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力争到2025年建成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纺织服装基地、现代家居基地和绿色食品基地。
(二)加快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十四五”时期,我省提出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7个产业作为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相比新兴产业发展较好的省市,我省这些年在新兴产业培育和抢滩占先上的确是失了先机。所以要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构建具有河南特色的新兴产业生态体系,到2025年,新兴产业产值达到2.6万亿元左右,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超过30%。下一步,在新兴产业培育上,重点要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芯屏网端器”生态圈。聚焦“补芯、引屏、固网、强端”,重点做强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智能传感器、网络安全、5G及先进计算等产业链,加快培育集成电路、光通信、汽车电子等产业链,形成“芯屏网端器”产业生态圈。到2025年,要建成全国新兴的万亿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地。二是推动高端装备产业打造“大国重器”。依托装备制造现有产业优势,向高端装备进军,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农机、高端电气装备、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等高端装备,积极发展工业CT等前沿装备。到2025年,河南高端装备产业要达到5000亿级产业规模。三是推动新材料产业跃升高端前沿。聚焦先进金属材料、新型功能材料和高性能尼龙材料等,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实现从材料到器件、到装备的跃升。重点做大先进钢铁材料、先进合金材料、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到2025年,河南新材料产业规模要达到万亿级。四是推动生物医药“康养一体化”发展。打通生物医药与康养产业链条,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构建预防、治疗、康养产业链,培育医学、医药、医养新生态。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现代中药、高性能医疗器械和医用卫材等产业。到2025年,形成现代生物医药5000亿级的产业规模。五是推动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应用。抢抓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机遇,加快培育新能源商用车和乘用车,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大力开展氢燃料汽车研发和示范应用,力争走到全国的前列。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要形成3000亿级产业规模。六是推动新能源产业“高占比用能”替代。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氢能、生物质能及储能等产业,加快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分布式能源、微电网、多能互补等智慧能源的发展。到2025年,河南新能源产业要形成2000亿级以上规模。七是推动节能环保“装备+服务”链式提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鼓励龙头企业建设远程运维智慧平台和再生资源交易平台,推广“互联网+回收”新模式;推动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着力形成“装备+服务”的节能环保产业体系,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支持企业由单一装备制造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到2025年,力争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到8000亿元左右。
(三)加快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的典型特征是“三新”:依托新科技、引领新需求、创造新动力。未来产业将催生新的产业业态和新的产业模式,为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十四五”时期我国重点将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同时在科教资源优势突出、产业基础雄厚的地区,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先导示范区,推动形成未来产业策源地。此外,还要实施产业跨界融合示范工程,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加速培育若干未来产业。具体到我省,要结合我省产业和科技研发的实际,以“现有产业未来化”和“未来技术产业化”为重点推进未来产业的发展,实施创新体系构建、高端人才引育、产业孵化加速、金融资本汇聚、对外产业合作“五项工程”,到2025年初步建成氢能与储能、量子信息、前沿新材料、生命健康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未来产业增加值占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超过15%,努力打造具有全国竞争力的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先行区。
三、实施换道领跑战略的目标
实施换道领跑战略的目标就是提高河南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三个《行动方案》,要提高河南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关键是要实施好“七大行动”:创新高地建设行动、集群强链提升行动、项目投资支撑行动、优质企业培育行动、数字融合赋能行动、绿色低碳制造行动和区域协同发展行动。这是顺应当前产业发展的五大趋势,提升我省制造业竞争力的具体举措。
(一)创新高地建设行动。提高产业竞争力,首要任务就是提升创新能力。一是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重点提高工业“四基”能力: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二是着力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紧盯国际前沿,强化研发和技术攻坚,加大政策支持引导力度,努力为国家突破“卡脖子”技术作出河南贡献。三是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四是培育创新型企业。重点培育国家级工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到2025年力争培育10家独角兽企业、新增10家国家级创新示范企业、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五是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和研发活动全覆盖。要调动大中小企业研发活动的积极性,大企业要发挥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加大研发投入,创新驱动发展,为行业发展引领方向;中小企业也要主动建立研发机构,有条件的独立开展研发,没有条件的可以联合其它企业、高校或科研单位一起开展研发。六是加快新产品推广运用。完善和落实装备首台(套)、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支持政策,加大河南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力度,为新产品开放更多的应用场景,做好产销对接,推动豫材豫用、豫用豫材。
(二)集群强链提升行动。围绕主导产业,全面梳理产业链条,稳链补链强链,培育在全国乃至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一是提高先进制造业集群能级。重点培育装备制造、绿色食品、新型材料、电子信息等一批万亿级战略支柱产业集群和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现代化工3个5000亿级集群。到2025年,力争培育2-3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二是壮大新兴与未来产业链。加快布局新型显示与智能终端、智能传感器等10个新兴产业链和生命健康、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链。三是指导各地市培育地方优势产业集群,打造特色产业链条。
(三)项目投资支撑行动。做好顶层设计,科学系统地谋划好一些重大项目,尽可能争取国家支持。一是突出产业招商。把招商重点放到引进先进制造业项目上来,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大力开展园区招商、项目招商、资本招商等,探索开展“云上招商”“净地招商”“揭榜挂帅招商”等新型招商方式。二是扩大先进制造业投资。研究出台扩大先进制造业投资若干意见,实施制造业投资万亿提升工程,按照“三个一批”方式,实施好“三个专项”支撑项目,开展新技改行动,加快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改造,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全覆盖。
(四)优质企业培育行动。培育龙头企业,特别是培育百亿级的头部企业是优质企业培育工程的重中之重。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培育头雁企业。支持头雁企业通过创新转型、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支持头雁企业创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到2025年,每年力争新增百亿级企业3-5家、50亿级企业8-10家、10亿级战略新兴企业20家以上。二是推进中小企业上规模。持续开展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程,加快“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研究配套支持政策,推进中小企业晋档升级,每年力争新增上市挂牌企业2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0家、规上工业企业2000家。
(五)数字融合赋能行动。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行动;深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
(六)绿色低碳制造行动。坚持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一是实施工业低碳工程,支持一批碳中和园区(工厂)试点示范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二是建设绿色制造业体系,持续开展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创建。三是实施清洁生产提升计划,深入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对标达标活动,培育一批全国能效、水效标杆企业。四是加快建设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五是严控“两高一危”项目,加快危化品企业搬迁入园。到2025年,基本完成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高耗能产业的绿色化改造,全省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从城市建成区搬迁进入化工园区。
(七)区域协同发展行动。一是做好郑州都市圈等产业规划,促进都市圈内城市间的产业协同发展。二是下大力气调整优化全省制造业布局,推动沿黄资源型产业有序向省内有环境容量的地市转移。三是围绕优势产业链在全省布置供应链,以全省供应链的水平分工,保障产业链的稳定和安全。四是加强与国内重点区域的产业合作,积极利用发达沿海地区的研发人才和技术优势,建设“科创飞地”,加速未来产业、新兴产业等技术成果在河南孵化转化。
四、营造换道领跑的良好生态
营造换道领跑的良好生态,就是营造河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生态,重点是要强化政策、人才、用地、资金、服务、组织“六项保障”,培土奠基产业生态圈层,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五链深度耦合。
(一)强化政策保障。围绕换道领跑战略实施,近期省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比如,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的“头雁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精特新”政策;支持创新的产业研究院和中试基地政策;支持新产品推广应用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政策等,全省各地也出台了不少支持产业链、产业集群发展的好政策,下一步要加强政策统筹,督促政策落实,提高政策精准度和有效性。
(二)强化人才保障。注重全方位、宽视角地引进和培养人才。一是实施制造业“智鼎中原”工程,强化高端、紧缺人才的引进和培育。二是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建设高水平企业家队伍。加强对头雁企业和民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每年培训青年企业家1000人(次)以上。三是实施“新工科”建设计划,深化产教融合。四是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全面推行新型学徒制,力争每年培训新型学徒3万名以上,今年要新增国家级高端人才创新团队60个左右,职业技能培训300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240万人。五是完善柔性引才机制,鼓励各地出台更有吸引力的人才激励措施。
(三)强化资金保障。一是利用好各类基金。去年我省加大了政府引导基金力度,设立了省级总规模1500亿元的新兴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和总规模150亿元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还设立了全省首个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基金。下一步,要发挥好这些基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二是强化信贷支持。落实制造业企业融资“白名单”制度,持续实施“头雁计划”和“育鹰计划”,开展好“专精特新贷”业务,引导金融机构向制造业倾斜;同时,将金融机构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纳入信贷政策执行情况考核,对支持制造业情况较好的银行保险机构给予正向激励。三是鼓励上市融资。加大对企业的引导和辅导,推动企业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争取早日上市。四是发挥好财政专项资金作用。扩大省级专项资金资金池规模,统筹发挥省市县财政资金作用,省级财政资金要重点支持一批牵引性、标志性项目、头雁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市县资金要做好相应的配套,合力支持一批重大项目。
(四)强化用地保障。采取“标准地+承诺制”出让方式,推广新型产业用地、混合用地、弹性用地等模式,降低项目用地成本,缩短用地报批周期,保障项目快速落地。
(五)强化服务保障。一是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二是要深化“放管服效”改革;三是要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推动解决企业各类深层次难题,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打造全国营商环境高地。
(六)强化组织保障。在省委、省政府统一领导下,由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制造业换道领跑战略实施,研究协调解决战略推进中的重大问题与事项,领导小组办公室强化重点工作事项日常跟踪和督导落实,建立任务分工台账,实行动态更新、定期通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协同推进方案实施。把主要指标及任务纳入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体系。引导各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服务好换道领跑战略实施。各级新闻宣传部门加强先进经验、典型做法的宣传,营造全省上下、社会各界推动换道领跑战略实施的浓厚氛围。
换道领跑战略解读
02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的重大要求,服务推进换道领跑战略,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引领,扎实推进、系统谋划,精心布局新赛道,取得积极成效,为实现“两个确保”提供了坚实支撑。
一、把牢战略发展机遇、谋实产业发展赛道、坚定实施三个专项。对标国内先进省市和国外前沿技术发展态势,出台了《河南省实施换道领跑战略工作方案》,推动实施传统产业提质发展、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未来产业谋篇布局三个专项行动方案。一是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重点实施“六新”工程,推动基础材料延链高端“新材料”;加快传统装备转型“新装备”,拓宽汽车产业智能网联“新赛道”;打造轻纺食品现代时尚“新品牌”,实现传统产业新型化提质发展。二是推动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大力实施“六高”工程,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芯屏网端器”生态圈,推动高端装备打造“大国重器”、新材料跃升高端前沿、新能源产业“高占比用能”替代等链式提升,实现新兴产业规模化倍增发展。三是推动未来产业抢滩占先。重点实施创新体系构建、高端人才引育等五项工程,加快布局量子信息、氢能与储能、类脑智能、未来网络、生命健康、前沿新材料6个“新赛道”,努力创建全国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
二、强化高位嫁接、突出抢滩占先、注重前瞻布局。落实换道领跑战略,决战决胜产业发展“新赛道”,重点推动三个方面:一是强化高位嫁接,提质传统产业发展。加强规划政策引导,优化省内产业布局,出台传统行业产能置换细则;完成155家城市建成区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推进数字化转型,加快传统产业嫁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创建国家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项目9个、智能制造示范工厂3个,新认定省级智能工厂和车间163个。推动绿色化转型,洛阳市汝阳县产业集聚区成功创建为国家绿色建材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鹤壁市山城区入选国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推动延链高端转型,鼓励传统产业企业通过新上项目、嫁接新技术转型为“新材料”“新装备”。焦作多氟多已从传统氟化工企业发展成为全国精细氟化工、电子级氟化工龙头企业。二是新兴产业培育,突出抢滩占先。强化新技术研发。矩形盾构、氢能源、高铁轴承等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上汽郑州智能网联汽车开发与产业化等7个项目纳入国家专项。强化新装备、新产品研制与推广,通过修订完善我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和认定办法,鼓励首台套研发,中铁工程装备研制的国内首台用于高原高寒大直径硬岩掘进的“雪域先锋号”盾构机成功下线,成为世界首台双结构掘进机。推进新标准制修订,积极推动“标准河南”建设,主导(参与)制定国际标准3项、国家标准401项,发布地方标准124项,建设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项目46个。加快打造新场景、新生态,目前,仅郑州市开展区块链相关业务的企业已超过600家,区块链应用项目服务企业超过5200家。三是前瞻布局赛道,蓄力未来产业起势。以前瞻30年的视野,强化未来产业研究。加快氢能与储能产业发展,推动氢能全产业链研发和一体化布局,成功签约上海重塑、亿华通等燃料电池项目,东大化学公司新建2000万Nm3(标立方)/年高纯氢装置开工建设。大力推进类脑智能产业发展,郑州、洛阳、新乡、许昌启动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示范区创建工作,郑州市正式获批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探索发展量子信息产业,推动信息工程大学在脑机交互和多模态脑信号解析等领域取得多项专利,组建河南国科量子通信技术应用研究院,开展量子信息技术创新与产业孵化。
三、坚持“项目为王”导向,提升工业投资水平。注重产业集群招商,注重建好承接载体,注重抓好“三个专项”投资。先后两轮次征集各地三个专项关键支撑项目2720个,计划总投资2.32万亿元。成功引进超聚变服务器、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等一批重大项目;光力半导体智能制造产业基地、上汽高效节能发动机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实施;郑州合晶8寸硅晶圆一期、焦作龙佰集团分布式能源等一批重大项目竣工投产,带动2021年全省工业投资增长11.7%,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长34.9%。推动计划总投资1.5万亿元、4059个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建设,今年一季度,全省技改投资同比增长35.2%。
四、注重提升集群水平,推动五链深度耦合。坚持把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作为融入新发展格局、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全面落实“双长制”,聚力培育10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30个重点产业链,编制产业链图谱清单,强化延链补链招商,承接产业转移实际到位省外资金5679.9亿元。出台全省产业研究院建设实施意见和管理办法,9市新挂牌成立了18家省级产业研究院、17家中试基地,分别占全省的72%和81%。制定实施制造业头雁企业培育行动方案,流域内百亿级工业企业、头雁企业、单项冠军(产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达到22家、54家、18家(个)和153家,占全省的比重分别达到69%、67.9%、60%和74%。
五、深化企业服务,发展氛围浓厚。先后与省直工委、省委党校组织“实施弯道超车战略”宣讲活动,以在线直播形式开展辅导授课,对“实施弯道超车战略”进行全面系统解读,引导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躬身入局,坚定实施弯道超车的决心和信心。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解决企业诉求5.8万余个,有效纾解了产业链供应链堵点痛点。发布制造业企业融资“白名单”、实施“育鹰计划”,支持641家企业获取银行授信超过200亿元。制定中小企业纾困帮扶30条政策措施,新增减税降费255亿元。全面落实国家和我省出台的稳增长惠企政策,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财政厅、商务厅等有关部门,共同抓好规划实施。针对灾后重建、疫情防控等,会同省财政厅等相关部门靠前落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近10亿元,提振了企业发展信心。今年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
实施换道领跑战略
推动河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02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 朱 鸣
省委组织部坚持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认真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部署,以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强化“答卷”意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担当作为,在推进重点工作、重点改革、重大任务中提升能力、淬炼作风、争先出彩,为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一是扎实组织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以推动工作、破解难题成效为检验标准,推动省委动员部署会和推进会工作要求落实。紧盯清单促落地,围绕省定10项重点任务、6个突出问题,建立重点任务、重大问题、重大改革“三个清单”,采取“周对账、月总结”跟踪推进,以“开门红”带动“全年红”;对全省各地疫情防控开展专项督查,核查50个县(市、区),发现并交办问题239个。典型示范强带动,通过汇编典型案例、开展现场观摩等,围绕项目建设、产业发展、深化改革等编发简报50期,精编郑州、开封等正反两方面案例20期;谋划筹备现场观摩,筛选可观摩事项22个。培训赋能求实效,围绕城市规划、科技创新举办2期“中原大讲堂”,邀请国内外权威专家授课,直接参与学习4万余人;在浦东干部学院、复旦大学以文旅文创能级提升等为主题举办2期高级研修班;推动“十大战略”进党校,让战略牵头单位领导上讲台解读辅导。突出重点抓整改,深化粮食购销领域腐败专项整治,做好“后半篇”文章;高质量开展全省农信系统加大反腐败力度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专项整治,立案334件,留置相关人员34人;利用“四风”问题举报平台拓宽线索渠道,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884起,处理1787人。营造氛围增动力,坚持正面宣传引导,推出《“加减”并用群防联控》今豫言系列评论和《比实绩看实效》短评文章;聚焦各地各单位典型做法,推出系列报道;用好媒体“我为群众办实事”群众诉求平台,收集诉求信息59271条,办结52547条,办结率886%。
二是扎实做好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工作。优化改进年度综合考核,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创新考核内容、指标、方式,实现政治素质考核“具象化”、以事识人指标体系“精准化”、高质量发展考核结果生成“自动化”、考核运作方式“一体化”、考核工作流程“时效化”,树牢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鲜明导向,激励引导干部在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中担当作为。从严从实开展换届考核考察,严把换届人选政治关、廉洁关,突出能力关,坚决防止带病提名、带病上岗;坚持个体强、整体优,选优配强领导班子正职,优化领导班子专业结构和梯次配备结构;始终绷紧换届纪律这根弦,加强换届风气监督,落实“十严禁”要求,确保换届风清气正,目前全省1781个乡镇人大政府换届已全部完成,157个县市区人大政府政协换届将于5月底前完成。构建因事选人、以事识人、知人善任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机制,坚持因事选人,做好需求侧分析,重点建好岗位需求清单,以一地、一单位为坐标,形成清晰规范的需求目录;坚持以事识人,做好供给侧分析,重点建好干部实绩清单,综合研判得出对这个干部的基本判断;坚持知人善任,实现供需匹配,重点建好人选匹配清单,比选择优、因材施用。聚力加强专业化能力建设,在专门领域组织实施“墩苗育苗”计划,选派10名金融干部到省辖市挂任副市长,积极选拔干部到中直机关、发达地区等挂职锻炼,积极探索聘任制公务员制度,制订《省管企业领导干部选聘办法》,巩固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
三是扎实做好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工作。深化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围绕落实基层党建10件事,聚焦“人、治、物、效”,研究制定出台《关于开展“五星”创建深化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意见》,谋划部署开展“五星支部”创建活动,从支部建设、产业发展等5个方面确定29项具体任务;着眼加强基层治理、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组织研究制定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推动乡镇体制规范化实体化。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重点工作,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坚持和完善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深化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研究制定出台《关于开展“五星”创建深化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意见》,做实城市基层治理网格体系,实现“一网通揽”,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做强党建联建,通过资源共享调动驻区单位和街道社区积极性,推动各领域党组织共驻共建、互联互动。
四是扎实做好引才聚才用才工作。持续加强人才工作统筹,围绕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全国重要人才中心,做好人才需求规划,跟进实施顶尖人才突破行动、领军人才集聚行动、青年人才倍增行动等“八大行动”;组建河南省人才集团,开展高层次人才引进、人才智库咨询、人才信息分析等业务。聚焦引进各领域人才团队,分类制定重点创新平台引才、重点科研院所引才等6个实施细则和潜力人才筑基等3个行动方案,实施博士后招引培育“双提”行动,用好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平台载体,推动更多创新人才带专利、项目、团队来豫创业。着力打造一流人才生态,会同省委编办、省科技厅、省人社厅等10家省直部门,研究制定出台以《关于加快建设全国重要人才中心的实施方案》为引领、涵盖引才措施、推进机制、服务配套等各环节的“1+20”一揽子人才政策措施,持续深化职能部门“放管服效”改革,为人才提供平台、事业、科研经费、安居住房、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全方位保障,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人才活力。
省委组织部突出“四个扎实”
服务保障“十大战略”落地见效
03
省自然资源厅以“三个注重”为牵引
推进换道领跑战略
今年以来,省自然资源厅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聚焦主责主业,以“三个注重”为牵引,着力推进换道领跑战略有效落实。
注重挖掘潜在资源,坚持“借势发力”。针对我省各类项目计划用地需求与指标缺口大的实际,坚持系统管理,强化用地保障。一是用规划统筹。严格按照省委“前瞻30年、谋划15年、做好近5年”指示要求,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时,将远、中、近目标相结合,系统谋划、前瞻布局,指导市县在国土空间规划中保障工业用地规模,确保工业用地占城镇建设用地的比例不低于25%,力争达到30%,加快制造业价值链跃升、产业链优化、竞争力重塑。目前各市县均已完成国土空间规划初步方案。二是用机制保障。制定印发《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关于2022年土地利用计划配置工作的通知》,对纳入国家和省级重点保障项目用地清单的项目用地应保尽保,加大计划指标省级统筹调剂力度,重点向中心城市、重点区域、重大项目倾斜。建成《河南省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和建设项目管理系统》,对省重点项目单独组卷,纳入绿色通道、快审快批,缩短报批周期。2022年为全省各类项目配置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6.02万亩;全省共批准建设用地批次(项目)769个,总面积19.58万亩。三是用重点项目带动。省、市、县三级自然资源部门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项目为王”要求,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跟着项目走”的要素保障原则,勇于担当,主动作为,成立专班,逐个排查重大项目,调整优化用地报批手续办理时序时限,采用倒排工期、容缺受理、并联办理、压茬推进等措施,确保符合要求的48个用地报件报自然资源部受理,478个用地报件完成省级受理,为我省项目加速落地创造条件、争取时间。
注重创新出让模式,推动“提速增效”。探索实施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完善批、供、用全链条监管模式,让企业实现“拿地即开工”。一是完善配套体系。印发《关于印发产业集聚区用地提质增效政策解读的通知》及其两个附件《工业项目“标准地”履约监管协议》《“标准地”企业信用承诺书》,完善了我省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政策体系,为市县出让工业用地“标准地”提供支撑。拟发布《工业用地“标准地”管理规范》地方标准,制定不同区域工业用地“标准地”亩均投资强度、亩均税收、容积率3项主要控制指标,细化标准体系。二是建立定期报告制度。印发《关于建立工业用地储备和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情况定期上报制度的通知》,全省各市县自然资源局在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成功后7天内上报省厅,每月汇总后进行通报,及时了解全省工作推动情况。三是开展政策宣讲和调研指导。多次赴市县进行政策宣讲,结合各地工作推进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调研指导,推动“标准地”出让工作在全省推开,已形成调研报告,督促未实施“标准地”出让的地市加快进度。截至4月底,全省工业用地“标准地”累计出让318宗,面积总计2.43万亩,初步建立起“按标做地、明标供地、履标用地、对标管地”的工业用地“标准地”管理体系,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注重盘活现有存量,力争“点石成金”。加大批而未用土地盘活利用力度,提高现有土地存量利用效率。一是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研究起草《关于实施开发区“亩均论英雄”提高土地集约高效利用水平的意见》,以考核评价机制为牵引,设置和构建开发区“亩均论英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分类分区域对开发区进行考核,根据评价结果评选“亩均英雄榜”,实施要素差别化配置政策,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高效区域集中,促进开发区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二是开展百园用地增效工程。下发《关于全省产业集聚区“百园增效”行动工作开展情况的通报》,召开全省产业集聚区“百园增效”行动推进会,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三是持续开展批而未用土地盘活利用专项行动。研究起草《河南省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盘活整治专项行动方案》,通过开展专项行动,使全省批而未用土地数量明显下降,新增批而未用土地增长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截至5月份,共消化2009-2019年批而未供土地4.85万亩、消化2020-2022年批而未供土地4.56万亩,处置闲置土地0.58万亩。
04
省政府国资委聚力换道领跑
跑出制造业产业发展“加速度”
省政府国资委着眼服务“换道领跑”战略,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为总抓手,真抓实干、加压奋进,跑出制造业产业发展“加速度”,努力推动国有经济成为我省构造新发展格局关键环的塑造者、创新体系建设的国家队、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今年一季度,省管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42亿元,占37户省管企业营业收入的63.9%,同比增长12.6%;实现利润26.5亿元,同比增长33.3%,实现首季“开门红”。
一是在传统产业上高位嫁接,打造高质量发展“助推器”。基础材料向高端新材料延链按下“快进键”。河南能源集团加快煤化工转型,培育新材料产业,打造1个全系列可生物降解材料产业链,做优做强4大功能性新材料产品(POM、PVA、PMMA、特种碳纤维),加快形成“1+4”产业布局。平煤神马集团发挥尼龙产业规模优势,建成10万吨聚碳材料项目,把握碳基新材料发展方向,继续推动煤炭由燃料、原料向材料转变。传统装备向智能新装备转型驶入“快车道”。郑煤机智控系统制造基地项目开工建设,作为第四期“三个一批”、大力承接先进制造业的重要项目,将建设生产制造基地、工业互联网平台基地、研发测试测验基地以及亚新科研发中心,实现郑煤机集团“换道领跑”。先进制造业集群能级提升实现“快步走”。重点在尼龙新材料、新型煤化工、机械制造、硅材料等领域,打造一批优势企业集群,带动先进制造板块发展。着力培育现代化工等5000亿级集群,发展高能级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到2025年,力争培育2-3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二是在新兴产业上抢滩占先,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打好转型升级“主动仗”。河南能源集团实施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工程,通过“东引”,实现基础煤化产品向化工新材料和专用化工品转型;加快“西进”,将洛阳园区乙二醇、甲醇向新疆、贵州等地转移,优化产业布局。平煤神马集团发展大尼龙产业,做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打造了全球最完整、最具竞争力的煤基尼龙化工产业链,阻燃材料、芳纶制品等广泛应用于高铁、汽车、军工等高端市场领域。河南投资集团“黄河鲲鹏云生态体系建设项目”已为49家企业100余个业务系统提供云服务,入选全国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洛阳单晶硅集团加速“一芯一电一屏”项目建设,新型显示材料、半导体新材料等战略新型产业蓬勃发展。下好资本运作“先手棋”。动态保持国有资本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控制地位,投资集团、农开公司、中原豫资集团等企业作为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主体,充分发挥新兴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示范引导作用,通过股权运作、基金投资、培育孵化等方式,引领和撬动社会资本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优势特色产业领域。点燃未来产业“新引擎”。引进超聚变服务器重大项目,积累软硬件集成、设计制造等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我省数字经济弯道超车。投资集团设立中金汇融私募基金,推动国内首家具有量产能力的新石器无人车在安阳建设L4高级别自动驾驶无人车工厂,被安阳市作为“换道领跑”的典型案例。
三是在生态圈层上培土奠基,构建高质量发展“强磁场”。塑造产业链供应链新优势。航投集团加快推进航空仿真产业技术研究院和飞机维修基地建设,补强我省航空经济产业链。卢森堡货航累计在郑货运量超87万吨,高标准完成冬奥会超大超常规体育装备运输任务;龙浩航空开通15条航线,覆盖东京、大阪、首尔等RCEP主要城市,“双货航”一体化运作为全球供应链稳定贡献河南力量。郑州机场年货邮吞吐量突破70万吨、居全球40强。河南中欧班列累计开行6000余列,占全国开行总量的近12%,业务范围覆盖30多个国家、130多个城市,综合营运能力位居全国前列。交投集团与中瑞集团合资组建河南物产集团,打造河南特色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和供应链管理服务平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实现“一特区四高地”建设,着力打造创新政策“特区”,形成创新投入高地,建设创新人才高地,培育创新技术高地,构建产学研融合高地。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2021年研发经费同比增长66.4%,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比2.25%,较上年增长0.93个百分点,集中攻克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平煤神马集团区熔硅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填补了我国技术空白。围绕产业链配置要素链。强化“央地合作”,打造新时代央地合作新高地,实现企业之间信息共享、资源共用、优势互补、抱团发展,形成促进产业发展的各类要素整合。截至目前,我省已与央企签署合作项目223个,总投资6950亿元,引进央企投资1992亿元。分布集中在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电力和建筑业等行业,其中制造业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相关复合项目将引领制造业发展,助力河南数字化变革和产业转型升级。
04
省市场监管局发挥职能优势主动融入
助推换道领跑战略
省市场监管局科学统筹“大市场、大质量、大监管”,着力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创新活力和质量提升动力,持续建设现代市场体系、促进共同富裕、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市场监管治理效能,主动融入服务助推换道领跑战略实施。
一是以质量提升助推换道领跑战略实施。深入推进质量强省建设,坚持把质量提升深度融入河南产业发展全链条。聚焦提质发展传统产业,突出“绿色、减量、提质、增效”转型,推动传统产业与前沿技术、跨界创新、颠覆模式对接链接,加快迈向中高端。在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生物医药、新能源及网联汽车、新型材料等河南发展基础较好领域,开展全产业链质量联动提升行动,实施新材料标准领航行动和计量测试能力提升工程。充分发挥计量支撑、专利促进、标准引领、检测认证等作用,在氢能与储能、量子信息等领域,参与构建“研发+专利+标准+应用+产业”全链条推进格局。实施标准河南战略,高质量打造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郑洛新),力争2022年底,河南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10项左右、国家标准500项左右。抓紧申建国家气体传感器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国家农机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加快国家质检中心郑州综合检测基地建设,支持郑州、许昌等争创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
二是以创新驱动助推换道领跑战略实施。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深化市场监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引进、培养、评价、使用、激励机制,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浓厚氛围,提升市场监管创新供给能力。围绕创新需求和产业发展,创建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产品计量测试中心、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围绕规上企业、产业链、产业集聚区,布局建设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点,参与建立产业研究院、创新联盟、创新联合体,推动主导产业、主要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坚持以标准化推进“双创”智能化、便利化,培育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单打冠军”。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深化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郑洛新)建设,创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三是以优势再造助推换道领跑战略实施。放宽市场准入、促进公平竞争,健全“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标准体系,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助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枢纽经济先行区。聚焦产业、企业、企业家,围绕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深度耦合,强化标准引领、质量提升、专利服务,助推大型企业、龙头企业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成为关键环、处在中高端。深入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推动传统消费提档升级,促进服务消费提质增效,支持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
四是以数字化转型助推换道领跑战略实施。加快市场监管系统信息化、智能化改造,打造全省市场监管“一屏掌控”、安排部署“一键智达”、监督检查“一览无余”等数字化服务和监管的全域场景,实现市场监管业务“一网通办”、执法监督“一网通管”、政务服务“一网通享”。准确把握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内涵和外延,运用数字技术,赋能产业质量升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强化标准、计量、检验检测、高端认证等服务,助推我省建设数字经济新高地。
五是以优质服务助推换道领跑战略实施。完善包容审慎监管机制,打好品牌带动、标准引领、计量支撑、检验检测、认证认可、信用监管、融资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组合拳,推动现有产业未来化、未来技术产业化。服务构建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和河南特色的新兴产业生态体系。促进传统产业与前沿技术、跨界创新、颠覆模式对接链接。
六是以支持文化产业助推换道领跑战略实施。抓好广告、价格、文物和旅游市场监管,推进文旅、文创、康养产业标准化建设,开展旅游服务质量评价,支持文旅文创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品牌培育,进一步叫响老家河南、天下黄河、华夏古都、中国功夫等河南品牌。
七是以服务乡村振兴助推换道领跑战略实施。强化省、市、县、乡四级联动,加快实现市场监管全域化、全覆盖。加强公共服务标准化和认证体系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均衡化、优质化。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载体,促进城市经济提质提速。强化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建好国家(华北区)小麦标准化区域服务与推广平台,开展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行动。
八是以绿色品牌助推换道领跑战略实施。强化市场准入、计量检定、标准认证、价格执法等硬约束,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围绕绿色产业、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生活,狠抓绿色标准制定、绿色产品检测认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打造绿色品牌。抓好全省燃煤散烧治理,开展白色污染专项整治,倡导绿色消费,当好绿色低碳发展的引领者、维护者。
九是以创新服务助推换道领跑战略实施。主动对接国际规则、规制、管理、标准,加强标准、认证、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国内国际交流合作,助推我省产业产品、技术装备、材料器件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占领高端市场。牵头河南自贸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制度型对外开放高地。围绕我省实施“东引”“西进”“北通”“南联”战略,强化实验室开放、仪器设备共享等服务,支持招商引资、产业转移、区域合作,切实将人才、技术、装备等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学习借鉴上海浦东、深圳前海、海南自由贸易港、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等地先进经验,打造一流市场监管营商环境。
十是以深化改革助推换道领跑战略实施。深化检验检测、知识产权机构改革,推进机构融合、职能融合、人员融合、思想融合。围绕中央、省委推动共享发展、确保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要求,更加注重为所有市场主体创造平等的权利、平等的规则、平等的机会。加强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监管,对质量安全问题“零容忍”,开展“零上访零事故零案件”平安创建活动,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04
投稿電話:65903515
投稿郵箱:jgddgz@sina.com
查看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