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掌故
RENWU ZHANGGU
中国最著名的说客——苏秦
成语概括人生--蔺相如
目录
contents
姜太公钓鱼
04
骊山烽火换美人一笑
05
06
卧薪尝胆的勾践
09
08
07
10
4
2
1
3
5
6
7
8
纸上谈兵的赵括
最著名的刺客——荆轲
9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11
青梅煮酒论英雄
12
目录
contents
竹林七贤
历史上著名的女作家
古代的华丽家族
10
9
11
12
编委会
13
16
18
23
姜太公钓鱼
姜太公原名姜尚,单字望,又字子牙,世
人尊称其为姜太公。姜子牙曾经在殷纣王那里
做官,因为纣王暴虐荒淫而离开,之后隐居于
东海之滨。在隐居的日子里,姜子牙终日以钓
鱼打发时光。据说他钓鱼用的是直钩,从不挂
钓饵,这样自然无法钓到鱼。这就是歇后语“姜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来历。其实他不过是
以钓鱼为掩饰,等待贤良的君主,寻找出山 的
机会。
当时西周君主文王姬昌实行仁政,甚得民心,是老百姓非常爱戴的国君。一日,姜子牙正在垂钓,正好碰上了游猎的姬昌。两人纵谈天下大事,十分投机,都觉得相见恨晚。姬昌向他请教治国安邦之策。姜子牙提出要将“贤”作为治国之本,国君要注意提拔贤人,大臣要注意任用贤人,文士要尊敬贤人,这样才能使国家富强起来。姬昌听后大喜过望,就亲自把姜子牙扶上车,并拜姜子牙为太师。姜子牙得到周文王的信任,于是尽心尽力,为西周的强大出谋划策。
不久,周文王去世,武王姬发继位。武王对姜子牙的话奉行不渝,使周朝的政治更加清明。周武王十一年(约公元前1062年),殷商的忠臣比干被杀,箕子被囚,微子出逃。姜子牙遂劝周武王兴兵。周武王率领大军聚集于牧野(今河南淇县南),与纣王的军队展开决战。殷商之兵此时已毫无斗志,很快就败下阵来。从此,殷商灭亡,周朝建立。姜子牙因兴周灭商中建有殊功,被封于齐,都城营丘(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
姜太公钓鱼
西周为了防备犬戎的侵扰,在都城镐京附近的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一带修筑了几十座烽火台。一旦犬戎进袭,军士就立刻在台上点燃烽火,附近的诸侯见到后,知道京城告急,就会发兵来救。这些要算是历史上最有名的烽火台了,因为它们居然导致了西周的灭亡,可谓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事情。
西周末年,镐京发生大地震,民众饥寒交迫、四处流亡。周幽王不知体恤百姓,反而重用佞臣,大肆掠夺人民,使得国力衰竭,社会动荡不安。大臣褒鮱劝谏幽王,周幽王非但听不进忠言,反而把褒鮱关押起来。褒鮱的亲人为了救他,就把一个名叫褒姒的漂亮姑娘献给了幽王。幽王十分高兴,立刻释放了褒鮱。幽王从此对国事更是不闻不问,只知宠爱妃子褒姒。但褒姒虽然生得艳如桃李,却是个从不肯笑的冷美人。幽王为了博得褒姒的一笑,想尽了办法,甚至悬赏求计。
一日,虢石父献计说:“现在久无战事,烽火台长久没有使用了。假如把它们点起来,各地诸侯见了,一定会急急忙忙赶来一日,虢石父献计说:“现在久无战事,烽火台长久没有使用了。假如把它们点起来,各地诸侯见了,一定会急急忙忙赶来。
王妃见他们狼狈不堪的样子,一定会发笑的。”昏庸的周幽王采纳了虢石父的建议,马上带着褒姒,由虢石父陪同登上了骊山烽火台。幽王马上下令点燃烽火,顿时浓烟滚滚,烽火冲天。各地诸侯见烽烟大起,以为犬戎入侵,战事紧急,立即率领兵马赶来救援。到了骊山一看,连一个犬戎兵的影儿也没有,只见周幽王和褒姒正在饮酒作乐。诸侯们这时才知道受了欺骗,都满腹怨言,怏怏而回。褒姒见了各诸侯的狼狈相,觉得十分有趣,果然微微一笑。幽王见了,心中十分舒畅。他认为虢石父立下了大功,赏赐了千金。
过了不久,犬戎果真发兵进犯,幽王听到犬戎进攻的消息,惊慌失措,忙下令点燃烽火报警。可是诸侯们因为上次上了当,以为又是周幽王在戏弄他们,便没有一个诸侯发兵。于是犬戎攻破镐京,把周幽王和虢石父杀了,抢走了褒姒,西周宣告灭亡。
骊山烽火换美人一笑
褒姒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于公元前494年发生战争,结果吴军惨败,吴王阖闾也被越军射死。阖闾之子夫差继位后,厉兵秣马,发誓要报越国杀父之仇。两年后,吴王夫差率兵攻越,在夫椒(今太湖洞庭西山)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困在会稽山,走投无路,只得派文种到吴王营里去求和。虽然吴王夫差同意,但是他的大臣伍子胥却坚决反对,事情悬而未决。文种回去后,多方打探,发现吴国的大夫伯嚭是个贪财好色的小人,就带了一大批美女和珍宝,悄悄送给伯嚭,请伯嚭在夫差面前讲情,接受越国的降书。
伯嚭见财眼开,答应了请求。他参见夫差,多方劝说,使吴王接受了越国的求和,让勾践与大臣范蠡留在吴国,作为奴隶。勾践将国家大事托付给文种,自己在阖闾墓旁的石室里为吴王养马,对他百依百顺。这样过了整整3年,夫差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他,便放越王君臣回国去了。
勾践回到越国后,立志报仇雪恨。为了磨砺志气,铭记屈辱,不让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意志,他撤下棉被,用柴草做被褥,晚上就睡在上面。同时在屋内悬挂一只苦胆,吃饭时先舔一下苦胆,同时问自己:“你忘记了以前的耻辱吗?”以使自己警惕,不要忘记复兴大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卧薪尝胆”。
勾践励精图治,礼贤下士,任用贤能,重用范蠡、文种等忠臣。他亲自与百姓一起共同耕作,还让自己的夫人也织布裁衣,来鼓励生产。他敬老恤贫,以百姓为念,减缓刑罚,轻徭薄赋,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深切爱戴。因为战争的灾难,越国人口大大减少,勾践就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奖励生育。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左传·哀公元年》),经过长期奋斗,越国国势蒸蒸日上,终于转弱为强。而在同时,吴王夫差却骄傲自大,荒于政事,不能容纳贤良,国力不断衰微。公元前482年,勾践乘吴王夫差与诸侯会盟之机,发动了复仇战争,大败吴军,还俘获了吴国的太子。当时吴国实力犹存,勾践答应了他们 求和的请求。公元前475年,勾践再次大举攻吴,两年后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夫差自杀,吴国被越国吞并。从此越国成为强国,勾践也成为当时政坛上显赫一 时的风云人物。后来勾践被周王封为伯,也就是各个诸侯的首领,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
卧薪尝胆的勾践
成语概括人生--蔺相如
蔺相如是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的惠文王曾得到天下闻名的和氏璧,秦昭襄王听说了,就派使者去见赵惠文王,说愿意用15座城地来换和氏璧。赵王跟大臣们商量,如答应秦国,恐怕秦国不守信用,不给城池;如不答应,又怕秦国派兵来攻。正在进退两难的时候,有人推荐自己的门客蔺相如,认为他可以应对这个局面。赵王将蔺相如召来,蔺相如说:“我愿意去一趟。秦国若给城,我就把璧留在秦国。不然,我一定完璧归赵。”到秦国后,蔺相如将和氏璧献上,秦昭襄王十分高兴,却根本不提城池的事。蔺相如知道他毫无诚意,就说玉上有一个小瑕疵,要指给秦王,将玉璧拿回,然后靠着一根大柱子说:“我看大王您没有交换的诚意,若是您逼我,我就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王无奈,急忙拿出地图,指出了15座城。蔺相如估计秦昭王只是假意应付,就提出秦王应当斋戒5天,以示郑重,昭襄王只得答应。回到住处,蔺相如便让人带着和氏璧偷偷返回了赵国。到交换的时候,他提出只有秦王先将城池交给赵国,然后才能 将和氏璧奉还。秦王此时也毫无办法,只好让蔺相如返回了赵国。
蔺相如回到赵国后,因为为国立功被封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秦王约请赵王会于渑池(今河南渑池县)。到了渑池,秦王设宴款待赵王。酒过三巡,秦王说:“听说您喜欢弹琴,请弹奏一曲。”赵王就弹了一曲。秦王则命其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见秦王如此骄横,就说:“请秦王击缶为乐。”秦王再三推辞,蔺相如说:“你我相距不过五步,假如您不肯敲,您的血可就要溅到我身上了。”秦王只好在缶上敲了一下。蔺相如就让赵国的史官记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由于赵国的军队集结于边防,秦王虽恼怒也不敢发作。因为蔺相如不辱国体,回国后被封为上卿,位置在大将廉颇之上。廉颇见自己居然不如一个文人,十分恼怒,多次扬言要羞辱一下蔺相如。蔺相如听说后,却多次回避廉颇,不与他正面交锋。手下人愤愤不平,蔺相如则说:“我和廉将军必须团结,这样才能抵御强敌。”廉颇听说后,十分惭愧,就背负荆条,到蔺府上请罪。
蔺相如智勇双全,和他有关的事迹已经演化成“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成语,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中国最著名的说客—苏秦
苏秦字季子,东周洛阳人。苏秦年轻的时候比较落魄,常受人讥讽,嫂子甚至不给他饭吃。后来他忍辱负重,发愤读书,夜间如果疲倦欲困,就用锥子自刺其大腿,有时还把头发拴在房梁上,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头悬梁,锥刺股”的典故。经过一番苦读,他终于把兵书谋略都融会贯通,烂熟于心。苏秦发现各个诸侯国中齐、楚、燕、韩、赵、魏、秦最为强盛,而七国之中秦国最强。于是,苏秦决心促成六国结盟以共同对抗秦国。
苏秦首先到了燕国。经过一番游说,燕文侯见他所说合情合理,就资助他去游说赵国。之后苏秦先后游说韩宣王、魏襄王、齐宣王、楚威王,同样大获成功,合纵的谋略终于实现了。苏秦做了合纵联盟的首领,并且担任了六国的国相,佩戴上了六国的相印。苏秦商定六国联盟之后,就返回赵国。途中经过洛阳,苏秦的兄弟、嫂子、妻子都来迎接,非常恭敬。苏秦笑着问嫂嫂说:“你以前为什么傲慢,现在却如此恭顺呢?
”即所谓“前倨后恭”。他的嫂子脸贴着地面,诚惶诚恐地说:“因为您地位高贵并且有钱啊。”听了这些话,苏秦非常感慨。回到赵国后,苏秦被封为武安君。这时秦国虽然强大,但也无法和六国的合力抗衡,从此不敢轻举妄动。后来秦国用计使苏秦受到赵王的责备,他不得不出使燕国。
由于燕、齐两国仇恨未了,燕昭王想攻打齐国。苏秦献计说:“如果使齐与西面的宋国发生征战,那么就可以削弱他们的兵力,我们就可以乘虚而入。”燕昭王就让他再次出使齐国。苏秦对齐王说:“宋国国君荒淫无度,假如我们加以讨伐,正是顺天命的举动。这样您就可以名震诸侯,成为中原诸侯之首。”于是齐国发兵攻宋。后来宋国割地求和,而齐国的国力也受到了损耗。其后,苏秦利用齐宣王对他的信任,劝齐王大兴土木,同时不断对其他诸侯国进行征讨。这样齐国的国力不断削弱,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也越来越差,苏秦的目的已经实现了。
后来苏秦被人刺杀。他死后,燕、赵等国联合攻齐,大获全胜,这与苏秦的谋略是分不开的。
纸上谈兵的赵括
公元前262年,秦军进攻赵国长平,赵国老将廉颇率军坚守,深沟壁垒,避营不出,做好了长期抗战的准备。秦军虽然多次挑战,但廉颇经验丰富,并不上当。秦军毫无办法,只好回复秦王。秦王于是请范雎出谋划策。范雎用反间之计,使人到赵国散布谣言,说:“廉颇已经老了,不敢出战。其实秦国最害怕赵括率领军队。”
这里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他自幼熟读兵书,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十分狂傲,连自己的父亲也看不起。赵王于是将他请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满口应承。赵王就拜赵括为大将,让他去接替廉颇。大臣蔺相如见此,就劝赵王说:“赵括虽然读了不少兵法,但只是纸上谈兵,不会临阵应变,千万不能让他率领大军。”赵括的母亲也对赵王说:“这孩子的父亲临终时就说过,赵括将带兵打仗看作游戏,同时十分骄傲,目中无人。如果大王让他带兵,恐怕赵军会断送在他手里。所以请大王收回成命吧。”但赵王充耳不闻,一意孤行。
公元前260年,赵括接替廉颇,驻守在长平。秦国得知赵军调换了将领,就以白起为将,指挥秦军。白起率军攻打,赵括不像以前廉颇那样死守,而是出营作战。秦军先打了几个败仗,以诱敌深入。赵括就长驱直入,一路追赶,进入了秦军的埋伏圈。秦军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并冲击赵军的大营,将其包围。赵军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只好突围,结果赵括被乱箭射死,赵军也全军覆没。
纸上谈兵
最著名的刺客——荆轲
战国末期,秦强而燕弱,燕国不断受到侵略。燕太子丹筑
黄金台,招聘天下英雄豪杰,决心富国强兵,抵抗秦国。后来
燕国的形势越来越危急,太子丹决心派人刺杀秦王嬴政。他先
找到了田光,但田光已经年老体衰,不能胜任,于是推荐了勇
士荆轲。经过了一番请求,荆轲答应了太子丹。于是太子丹尊
荆轲为上卿。
过了很久,荆轲并没有出行的意图。此时秦国已经对燕国的威胁更大,太子丹不得不再一次催促荆轲。荆轲说:“樊於期本是秦国人,逃到了燕国,秦王用金千斤来购买他的头。如果我能拿着他的头去见秦王,然后诈称要献土地,在地图里包上匕首,则一定能够成功。”
樊於期听说后,为了刺秦王的计划能够成功,拔剑自刎。太子丹又找来了另外一个勇士秦舞阳,作为副手。临行那天,太子丹和荆轲的朋友高渐离等人远送荆轲直到易水。即将分别之际,高渐离击筑,荆轲高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慨动人,催人泪下。然后荆轲登车而去,再也没有回头。
到了秦国,秦王听说燕国来献樊於期的人头以及土地,十分高兴,于是穿上盛装,召见荆轲。荆轲捧着樊於期的人头,秦舞阳则捧着地图盒子。由于少见世面,秦舞阳此时吓得瑟瑟发抖。荆轲不慌不忙,拿着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将地图展开,翻到最后突然露出了匕首。这就是所谓的“图穷匕见(现)”。荆轲左手抓着秦王的袖子,右手拿起匕首就刺,但秦王用力挣脱,结果袖子撕裂了。秦王想要拔剑,由于剑太长而一时难以拔出。秦国大臣按规定不能带兵刃,秦王惊慌之下又忘记了召唤兵士,只得围着柱子狂奔。后来侍医夏无且以药囊击中了荆轲,秦王趁机拔出背上的宝剑刺中了荆轲的左股。荆轲用匕首投掷秦王,却击中了铜柱,秦王遂将荆轲乱剑砍死。荆轲以一己之力抵抗强秦,最终未能成功。
荆轲
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各诸侯国实力越来越强,其中较大的诸侯国强迫弱国臣服,并互相争夺,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先后成为霸主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
齐桓公继位后任用管仲为相,实力越来越强。他多次召集诸侯开会,威信越来越高,在公元前679年成为霸主。齐桓公死后,齐国因为内乱而力量削弱,宋襄公趁势而起,企图充当霸主。但宋国国力并不强盛,所以其难以与齐国相比。晋文公曾在国外长期流亡,饱经磨练。他继位后努力发展生产,使政治清明、百姓安定,同时又注意与各国的关系。公元前633年,晋国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为霸主。秦国在今陕西一带,经过多年的发展,力量逐渐增强。秦穆公先向东方发展,后败于晋国,于是转而向西,称霸于西部。楚庄王在位时国力也非常强盛,与晋国作战而大胜,后又攻宋,成为中原霸主。经过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7个国家实力最强,被称作“战国七雄”。
战国初期,韩、赵、魏3家曾一度结成联盟,齐、秦、楚等大国难以抵抗。 但很快联盟破裂,同时齐、秦等国也逐渐强大起来。公元前354年魏国攻打赵国,齐国援助而大获全胜,这即是有名的“围魏救赵”。后魏国攻韩国,孙膑又指挥齐军用减灶之法大胜,即著名的马陵之战。战国后期,在秦赵长平之战后,秦国越来越强,其他六国都已经衰弱,无力单独抵抗秦国。最初它们想联合起来,同力抗秦,但秦国经常离间各国的关系,使六国常难以形成合力,甚至它们各自还亲近秦国。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战略,先灭韩国,然后集中兵力趁赵国遭灾之时灭了赵国。接着消灭燕军的大部,继而灭魏国。进攻楚国的时候,秦国开始并不顺利,后多亏老将王翦方将楚灭亡。后秦又征服齐国,最终统一了天下。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青梅煮酒论英雄
三国时,刘备被吕布打败,无处可去,只好投奔到曹操门下。但曹、刘二人本各怀异心,刘备更是暗中与国舅董承计划谋除曹操,所以他时刻小心提防,生怕露了马脚。刘备每日在住处后院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关羽、张飞两位兄弟对此大惑不解,问:“兄长,你不练习武艺,也不读兵书战策,种菜干什么呢?”刘备只是笑笑,并没有过多的解释。
一天,曹操派人请刘备去赴宴。见面之后,曹操说:“早年打仗的时候,军士口渴而难觅水源,我就说前面有青梅,使士兵们望梅止渴。今日梅子又青了,所以请您来赏梅、喝酒。”二人坐下,开怀畅饮。酒过三巡,曹操说:“您看当世谁能算得上英雄呢?”刘备说:“袁术、袁绍、刘
表、孙坚、刘璋、张鲁、张绣,这些人都雄霸一方,该算得上英雄吧?”曹操鼓掌大笑道:“这些碌碌无为之辈,何足挂齿!依我看来,天下只有您和我曹操是真正的英雄!”刘备一听这话,以为自己的计谋被曹操察觉了,吓得手中的筷子掉到了地上。恰好这时天上打了个响雷,刘备就从容地俯下身去拾起筷子,说:“雷声的威力,竟然这样大。”曹操不由得笑了:“大丈夫难道连雷震也害怕吗?”刘备说:“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我岂能不怕呢?”这样就巧妙地掩饰过去了。
竹林七贤
嵇康
嵇康,字叔夜,三国时谯郡!县(今安徽宿州)人。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称嵇中散。嵇康虽然家世儒学,但却崇尚老庄,追求自然之道。他擅长鼓琴,一曲《广陵散》天下闻名。他本是曹魏宗室的女婿,所以与后来的司马氏政权格格不入。嵇康的朋友山涛为司马氏的大官,离职时推荐他,嵇康就写下了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与山涛绝交。后最终被司马昭寻找借口杀掉。
阮籍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阮籍本有意于在政坛上有一番作为,但当时政治风云变幻,于是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有时闭门不出,有时四处游玩,有时也做出些放荡的举动。但他对司马氏政权并不作直接的对抗,故一生平安无祸。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国的七位名士: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他们放荡不羁,不拘礼法,常聚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中酣歌纵酒,故称竹林七贤。
山涛
山涛,字巨源,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人。山涛以其风神气度闻名于当时,世人说他像璞玉浑金,修养深厚而不外露,对他评价很高。与嵇康、阮籍不同,山涛的政治生涯比较顺利,先是在曹氏集团中任职,后又很得司马氏的重用,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
向秀
向秀,字子期,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人。向秀本愿做一个笑傲山林的隐士,但嵇康被杀后,他迫于压力不得不出来做官,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向秀对老庄之学有深入的研究,曾注《庄子》一书,影响非常大。今日流传的郭象的《庄子注》,其实就是在向秀的基础上完成的。
刘伶
刘伶,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州)人。他对司马氏政权深恶痛绝,就行为狂放,以作掩饰。有次他在屋里裸体,来客责问他,刘伶却说:“我以天地为舍,以屋室为裤,你干吗钻到我的裤子中?”他以嗜酒留名后世,出外时经常随身带着酒壶,边走边饮,还曾作《酒德颂》一篇。
阮咸
阮咸,字仲容,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阮籍之侄,二人合称为“大小阮”。他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懂音律,以善弹琵琶而闻名。行为不守礼法,任意而为。一次和亲友喝酒,他不用酒杯而用大盆,酩酊大醉之时,有一大群猪走来饮酒,阮咸就和猪一起喝酒,一时为人所笑。
王戎
王戎,字冲,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临沂)人。王戎从小聪明伶俐,长大后能言善辩。在“七贤”中他是比较世俗的一位。他热衷于投机钻营,仕途也飞黄腾达,官至司徒。王戎性格吝啬,喜欢聚财。他家中种有品质优良的李树,但怕别人得到种子,就把核剥出来然后出售,受到世人的讥讽。
班婕妤
班婕妤,汉楼烦(今山西朔州市)人。婕妤并非她的名字,而是汉代后宫嫔妃的称号。由于汉成帝初年,班婕妤选入后宫后初为少使,后成为婕妤。所以,后人称她为班婕妤。开始她受到汉成帝的宠幸,但赵飞燕进宫后失宠。她的作品今天大多已经散失,今存《怨歌行》《后悼赋》和《捣素赋》。其作品风格清婉,哀怨动人,情感深挚,对宫廷妇女生活的表现极为真切。
薛涛
薛涛,字洪度,一作宏度,唐代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她自幼随父居成都,聪敏过人,8岁能诗,名噪一时。薛涛洞晓音律,16岁时入乐籍,脱乐籍后终身未嫁。薛涛之诗构思精巧,语言清丽,别有韵味。现《全唐诗》中收录有89首,但不及其全部作品的1/10。
中国古典文学史是男人的天下,以男性作家居多。然而一些女作家可称巾帼不让须眉,在文学创作上有一定的成就。
历史上著名的女作家
李清照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济南人。她的诗和散文都不乏佳作,而以词名传世。其词以北宋的灭亡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多写爱情与闲适生活,后期则多悲叹身世之感和亡国之痛。李清照的作品情景交融,善于捕捉细节。语言浅显清丽,善于运用口语,富于表现力。对后世影响颇大,被称为“易安体”。
朱淑真
朱淑真(生卒年不详),号幽栖居士,宋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她出身仕宦之家,婚后随夫宦游。但她和丈夫感情不好,整日郁闷满怀。她诗词皆善,诗多写生活之孤独与情感之冷寂。与诗相比,她的词名更甚,其词委婉动人,风格凄丽,是宋代仅次于李清照的女词人。
秋瑾
秋瑾,字睿卿,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绍兴人。秋瑾是近代女革命家。她不甘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东渡日本留学,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后回绍兴组织光复军,被捕,遭到杀害。秋瑾是著名的女作家,前期诗词较为纤弱,后期之作则充满激情,爽朗豪迈。
//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在中国古代,不少人家的大门两侧都会贴有这副对联。这句话实际上道出了中国古代家族在文化修养、政治地位等方面的传承性。由于有着先天的血缘关系,家族成员对前代精神文化遗产的继承是自然而然的,这也造就了不少名垂青史的家族,如赵奢和赵括、司马谈和司马迁,等等。
赵奢和赵括
华丽家族
古代的
赵奢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赵 奢最初担任 征收田赋的小官,他大 公无私,一视同仁。当时 权高位重的平原君家人拒不交租,赵奢毫不留 情,杀了9个当事者。平原君问罪,赵奢则说: “如果您不奉行公事,那么国家就会衰弱,那样您的地位也难以保持了。”平原君见他不同凡响,就推荐他管理全国的赋税,从而使国力不断增强。
后来赵奢被任用做将军,其比较有名的战役是解阏与(今山西和顺县)之围。当时秦军围困阏与,赵奢率军出邯郸30里后就安营扎寨,做出无意进兵之状。秦军派间谍来探,赵奢也把他放走,以迷惑秦军。然后他突然下令西进,很快就到了阏与附近,接着抢占了北山制高点。秦军十分被动,结果大败,阏与之围解除。回国后赵奢被封为马服君。作为将领,赵奢爱兵如子,赏罚分明,有很
高的威信。他从不固守教条,而是灵活应变,这与其子赵括恰成鲜明的对比。赵括对兵法烂熟于心,又博闻强识,理论水平很高。但是,他仅仅是空谈其父所传授的兵法,却无丝毫的实战经验。赵奢生前即对此有深切的体察,而他死后赵括率大军抗击强秦,结果在长平之战中被全歼。
西汉的司马谈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对于天文、历史、哲学都颇有研究。他著有《论六家要旨》一文,对先秦到汉初6个主要学术流派作了简要而精辟的分析,为后人所称道。司马谈任太史令,也就是史官,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搜集史料。他曾计划写作一部通史,但尚未实现即逝世了,临终时将此事托付给了其子司马迁。司马迁在史官家庭中长大,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他10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跟着董仲舒、孔安国学过《公羊春秋》《古文尚书》,基础十分坚实。20岁时他曾漫游东南,饱览名山大川,搜集了许多趣闻逸事,对一些历史典故有深切的体验。担任太史令后,他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
从上古的典籍到西汉司马相如等人的辞赋;从诸子百家的著作到各代的史料,他都认真阅读。这些工作为司马迁撰写《史记》做了充分的准备。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他正式开始编写史书。几年后,汉朝与匈奴兵戎相见,汉将李陵作战时被围,因矢尽粮绝而投降匈奴。司马迁为李陵辩解,认为李陵已经尽力。汉武帝十分震怒,于是对司马迁处以宫刑。遭此奇耻大辱,司马迁痛不欲生,但是他忍辱苟活,最终完成了《史记》的写作。《史记》兼史书与文学作品于一体,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曾被鲁迅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谈和司马迁
谢安一家
“旧时王谢堂前燕”
唐朝诗人刘禹锡有《乌衣巷》诗,诗中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句,其中“谢”指东晋的谢氏家族。谢氏以谢鲲起家,尔后其子谢尚、从子谢奕、谢万等陆续出任要职,谢氏逐渐兴旺发达。谢氏家族中最著名的是谢安。谢安,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他名望很高,但是多次谢绝征召,直到将近40岁时才出仕。后来官至侍中,独揽朝政大权,声誉日隆。东晋太元八年(383年),前秦在统一北方之后,大举南下,进攻东晋。谢安一面命人加强防守,稳固后方;一面命其弟谢石,其侄谢玄、谢琰等率军前往前线抗敌。最初东晋战事不利,后来见前秦军队未能全部集中,于是主动出击,扭转了战局。然后又及时渡过了淝水,进行猛攻。而此时前秦军已经军心涣散,一败涂地。
诸葛亮,字孔明。他自幼父母双亡, 跟随叔父诸葛玄生活于荆州。叔父去世 后,诸葛亮和弟弟诸葛均隐居于隆中,静 观时局变幻。诸葛亮博学广记,胸怀大 志,被人称为“卧龙”。后刘备三顾茅庐, 诸葛亮见他为贤明之主,于是答应出山辅 佐。诸葛亮按照自己三分天下的战略部 署,联合东吴,抗击曹魏。后赤壁之战大 胜,诸葛亮与刘备趁机西进,占领巴蜀, 建立了蜀国,诸葛亮为丞相。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七擒孟获,平定南方。后又多次北伐,为重复汉室而鞠躬尽瘁,最后因积劳成疾而死。诸葛均后来也为蜀国效力,任长水校尉。诸葛瑾为诸葛亮的兄长,字子瑜。他因躲避战乱而到了江东,官至大将军、左都护等要职,是吴国政坛的重要人物。诸葛瑾气度过人,直言敢谏。同僚们对他十分尊重,吴主孙权也对他十分看重。他绝不因私废公,虽与诸葛亮常年不见,但因为各事其主,所以在出使蜀国时只与弟弟在商量公事时相见,可见其品性。
这就是著名的“淝水之战”,此战留下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典故。战后谢安被封为庐陵郡公,谢石被封为南康公,谢玄为康乐公,谢琰为望蔡公。一个家族之中居然有4位公卿,实属罕见,谢氏家族至此达到了全盛。到东晋末年,皇族开始回收皇权,谢安、谢玄等人逐渐受到排挤,谢氏家族开始衰微,但仍然属于名门望族。三国时候诸葛家族显赫一时,其中诸葛亮三兄弟在复杂的社会形势中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各自大显身手。
诸葛亮画像
蔡邕
蔡文姬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蔡邕女。蔡文姬从才华横溢的父亲处受到了良好的艺术熏陶,也是多才多艺。
蔡邕,东汉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文学家、书法家,精通音律,造诣颇高,闻名于当时。
蔡邕,东汉桓帝时专权的宦官听说后,就奏请天子令,让他入京。但蔡邕到了偃师后就以得病为借口,不再前行。灵帝时为议郎,校书于东观。他定“六经”文字,亲自写经文,立于太学门外,即是有名的《嘉平石经》。蔡邕是大书法家,其字严整中见灵动,肃穆中显生气,笔力刚健,古朴天然。另外,蔡邕精于天文数理,也是有名的辞赋家、散文家,他共有诗、赋、碑、诔、铭等共100余篇。
蔡文姬,她既解音律,又能诗赋,是历史上有名的女诗人。她所作的琴曲《胡笳十八拍》,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蔡文姬的诗中最有名的是《悲愤诗》。这首诗所记述的是她被胡人掳走直至回国的亲身经历,纪事、抒情、议论,水乳交融,将时代的动乱、个人的不幸用真切的笔触写出,读后动人心弦。
记得点赞
编辑委员会
编委
主编
校对
主办单位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本刊地址
于永超 任亚男 钟 燕 宋 旸 辛 辉 李晓静 熊 科 王海
宋 旸
任亚男
一七三队工会
072750
3617312
涿州市建设路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