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大洋洲美学与设计

电子杂志文化2022-10-24
835

2110787 环境艺术  刘雨婷

Oceania, with a total land area of about 8.97 million square kilometers, accounts for about 6% of the world's total land area, is the smallest continent in the world. It is a continent with the least population in the world except Antarctica.

大洋洲美学与设计

South   America

大洋洲的土著美学古朴简练,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其中澳大利亚原著居民早在四万多年前的远古时代就来到了大洋洲,澳洲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澳洲土著居民神秘而又独特的艺术。充满了土著文化元素的原住民视觉艺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目录

1

历史渊源

1.地理环境
2.自然环境
3.土著居民

2

美学表现与分析

3

音乐与舞蹈

4

文学与电影

5

现代设计演绎

卷首语

大洋洲位于太平洋中部和中南部的赤道南北广大海域中,在亚洲和南极洲之间,西邻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并与南北美洲遥遥相对。由一块大陆和分散在浩瀚海域中的无数岛屿组成,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伊里安岛以及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波利尼西亚三大岛群。是世界上最小的一个洲,也是除南极洲外,是世界上人口最少的一个洲。

自然环境

历史渊源

地理范围

    大洋洲拥有一块大陆和诸多群岛,有着不同气候下多样的自然景观,拥有如此丰富的物种、自然地理景观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大洋洲最主要的一块陆地就是澳大利亚大陆。澳大利亚地形地貌也对当地土著文化具有极大的影响,东部山地,中部平原,西部高原,这样的地形地貌决定着澳大利亚的畜牧文明。
         澳大利亚大陆地形因素与气候条件使得大部分土著居民居住地都分布在沿海地带,所以海洋文明相对发达,让植物、贝壳、石料成为大洋洲艺术的主要材料,所以木工艺、编织工艺、贝制品、石制品都在大洋洲的土著文明中占有一席之地。

土著居民

   大洋洲最早的土著居民来自亚洲大陆,包括南亚与东南亚尼格罗热带黑色人种和亚洲北方黄河流域的黄色人种蒙古利亚人种。
   澳大利亚土著人是澳大利亚最早的居民,他们没有固定的居住点,分散在整个澳大利亚,在欧洲人占领澳大利亚之前,共有 500 多个部落,人数达七十五万之多。他们与世界上的其它地方完全隔绝,以打猎和采集为生。十八世纪时,欧洲人来到这里,强迫土著人离开他们的领土。许多土著在白人社会里感到孤立,但他们仍努力维护他们部族的个性。

大洋洲艺术包括澳大利亚、波利尼西亚、 美拉尼西亚和密克罗尼西亚在内的太平洋诸岛的文学、表演和视觉艺术。
大洋洲的美学多反映当地土著的生活习性和社会状况,体现了大洋洲的原始性和原生态性,并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
古代大洋洲的工艺美术受图腾崇拜影响明显,具有强烈的宗教性。
有着鲜明的艺术风格和时代特色,具有古朴、坚韧的原始艺术气息。

澳大利亚土著(Aboriginal Australians)是于四万多年前定居澳大利亚大陆的澳洲原住民(Indigenous Australians)。他们与世界上的其它地方完全隔绝,以打猎和采集为生。十八世纪时,欧洲人来到这里,强迫土著人离开他们的领土。许多土著在白人社会里感到孤立,但他们仍努力维护他们部族的个性。 澳大利亚土著人是澳大利亚最早的居民,他们没有固定的居住点,分散在整个澳大利亚,在欧洲人占领澳大利亚之前,共有 500 多个部落,人数达七十五万之多。澳洲土著人就是在这种与大自然抗爭的漫长的生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

澳大利亚美学(澳大利亚土著人)

美学表现与分析

美学特点

澳大利亚土著人

图腾崇拜

在澳大利亚土著中问,图腾动物具有崇拜物的意义。
虹蛇是土著人的图腾,被土著人吉作保护神、造物主、上帝来崇拜。人们常常在绘画中看到的澳洲土著人虹蛇图腾的形象是一介长着袋鼠头、鳄鱼牙鱼尾巴………长穗般身躯的古怪动物.各地土著部落有许多夫于虹蛇的神话传说。
虹蛇拥有铜质的身体,外表如长蛇,是超越一切善恶的至高无上的神,澳大利亚土著认为虹蛇存在伟大的意志。

虹蛇掌管气候,深眠于圣泉之中,如果所处的泉水遭受污染,虹蛇便会因而发怒亦引发洪水。传说中虹蛇会被女性月经来潮的经血气味所触动醒觉,而且虹蛇会将犯下各种罪恶的人吞下,将罪人净化,并将其吐出。所以,在澳洲原居民的习俗中,男孩呕吐会被视为成长的象征。很多美术作品会引用虹蛇,好比中国的龙。

同很多土著人一样,取决于自然的服饰装饰,人体彩绘,刺青紋身,用植物编制的头饰
在干燥地区,澳大利亚土著人到了夏天就不穿衣服或者只穿一个很短的草裙(用草绳,羽毛或者小动物的尾巴做成),盖住他们的隐私部位。

在寒冷的地方,土著人到了冬天就会穿上用袋鼠皮做成的斗篷。一些地方的妇女穿用树叶编成的裙子。土著人的男人和女人们都戴用贝壳、动物牙齿和骨头做成的项链或项圈。为了出席某些特殊场合,一些部落还用鸵鸟羽毛或者其他东西作成头饰。

作为世界岩画的组成部分,澳大利亚当之无愧地成为大洋洲很多重要的岩画点集中地。从十八世纪末起, 考古学家已发现澳大利亚有世界上最重要的旧石器时代的艺术遗址;同时也发现许多岩画遗迹。在本世纪七十年代, 人们已承认,这里是世界上最丰富、最庞大的岩画艺术的画廊之一。 
土著人的岩石画已被公认是世界上最古老和年代最久远的传统画。
石壁画是以四纹刻在洞六式山岩的石壁上的,因而得名。,其表现内容多为神化传说及人和动植物,绘画形式简单,一般都寓有一定的涵义,记录或象征某种事物或事件,所用颜料多取于画址附近的褐色、白色矿石,将其磨成粉末调制而成,画面一般与实物大小相等。
澳大利亚岩画是土著人创作的。他们的精神世界中宗教信仰和生与死的观念,都在岩画中得到充分地展现。

岩画

米米风格岩画

澳大利亚最古老的风格可能是一种称为“米米”的风格,形象画得很小,有着纤细的体态和复杂的头饰。米米风格的人物始终在运动着:他们的身体弯向前面,叉开双腿,迈着大步,他们过长的胳膊张开,正在投掷出一支长矛或回力棒。回力棒在“米米”崖壁画中占有重要位置,棒的形状有弯曲的,也有成角的,这种成角的类型在阿纳姆高地早已不再使用了。在有些岩画点,几乎所有的“米米”人都戴着巨大的头饰,把脸孔都遮住了,使人们看不清人物的脸部面貌.手脚很少画手指和脚趾等细节。男人在作品中出现得较多,但也有些画得很好的跳舞或奔跑的女人。

 “汪吉纳”岩画,主要发现在澳大利亚西北地区,往往画在可以防避热带暴雨的悬崖下面;也有画在巨石下面,石块的形状上宽下狭,很像一朵蘑菇,可以防止雨水的滴落,这也是绘画“汪吉纳”岩画的理想的所在。偶然也发现在崖脊上或河谷里。但是,这些地方的岩画往往是不容易发现的。汪其纳岩画,是一种神灵的形象。
“汪吉纳”被画成人形,总是采取躺卧的姿势,面部不画嘴巴,只画眼睛和鼻子;身体上通常是用白色直线画的,手和脚仅仅只是示意而已,可是脚却总要把脚掌画出来,犹如脚印。 在“汪吉纳”崖壁画的上面,作为陪衬,通常还画了一些较小的“汪吉纳”,以几个小小的头形来表现。据说这些是大“汪吉纳”的孩子们。与此同时还有许多食用的植物和动物,如袋鼠、鱼、鸟等等,表示这些动物是和“汪吉纳”一起生长着的。

汪其纳风格岩画

“X光线风格”这个术语,曾被人们在论述南美印第安人岩画时使用过。在澳大利亚北部的阿纳姆高地, 这种被称作"X光线风格"的岩画, 有动物也有人物. 它的特点是: 所画的形象有点像X光线的透视图. 游鱼、走兽、飞鸟和爬虫, 除了画出外部形象之外, 还画出了骨骼、心肺和肠胃等内脏;也有一些人像, 画出了五脏, 意图在于表现那些正在舞蹈、狩猎或战斗的人们的内在精神状态.

澳洲树皮画中点线圆圈的图纹最为常见,是澳洲土著艺术中最典型的符号。线和圆圈通常代表原住民日常生活中能够看到的东西,已成为土著人绘画的最高成就之标志,内容以神话为主,以及大量表现袋鼠等常见动物和狩猎情景的内容。表现手法既具象征性又显抽象性。

澳大利亚美学

树皮画

X光线风格

树皮画

树皮画

沙石画

沙石画是居住在沙漠地区的土著人创造得杰作,务巢中于识大利亚中部的萨荒漠地带。
主要以沙石,树枝,木炭和羽毛等做画。主题多为神话故事,主要用于祭祀礼仪。
主要以沙石、树枝、木炭、羽毛等物品作画,在一块平整的地面上构成一定的图案,然后用颜料、动物血在上面描摹,表现主题大多为神话故事。

毛利人(Māori),是新西兰的原住民和少数民族,属于南岛语族-波利尼西亚人。其民族语言原本没有文字,1840年开始以拉丁字母作为民族语言之文字。[1]现多信仰基督新教。[1]“Māori”这个词在毛利语语境中表示“正常”或“正常人”之意,当时的欧洲人进入新西兰地,毛利人便如此自称。外邦人则称呼“Pakeha”(原意有“反常人”的意思。)。
毛利人约于一千年前由太平洋中部,从传说中的哈瓦基乘木筏迁徙至此,并从此定居。今天,生活于城市的毛利人,依然继承了毛利的传统文化。

13世纪前后,毛利人迁徙到新西兰,成为这里最古老的土著居民。早期毛利人没有文字,他们以口头传说和在木头上刻记号记载历史,由此形成独特的毛利人木雕。关于毛利人木雕有一段古老传说:鲁阿是毛利人的祖先。一天,他的爱子不幸被海底群魔绑走。恶魔们用妖术将鲁阿之子变成木头,作为装饰品竖立在魔王洞穴前。鲁阿寻子前来,走入洞门,发现墙边整齐排列着一座座木雕人像,这些木雕竟相互说起话来。黑夜,恶魔们都睡熟了,鲁阿将洞内所有透光的门窗遮掩起来,洞内一片漆黑。天色大亮,恶魔们依然呼呼大睡。这时,鲁阿迅速将掩遮物全部揭去,强烈的阳光穿透门窗,直射到洞穴里,群魔们顿时头晕目眩,抱头鼠窜。鲁阿趁势抡起石棒,痛打恶魔,救出爱子,凯旋而归,同时随身带回一些木雕人像。它们便成为毛利人木雕艺术的渊源。几个世纪以来,毛利人执著地保持着本民族文化和艺术的统一性。

新西兰美学(毛利人)

美学表现与分析

新西兰美学

新西兰美学——木雕

毛利人

木雕

在毛利人居住的乡村,通常都有一个活动中心,就是聚会堂。聚会厅是毛利人建筑艺术的典苑,厅内外东中了大量的木雕、彩绘以反编织艺术。建筑房顶是两面坡式的。毛利人的房屋都是用坚固的圆木建造,房屋的形状也较规整,一般是方形或长方形。屋子的门窗总是朝向东边,房前还搭有遮棚.屋顶是两面斜坡,用茅草苦盖。房子的正面还刻有各种花纹图案。毛利人村庄中用作开会和典礼的会堂由当地老树沃卡巴巴雕成,聚会厅是毛利人建筑的典范。

新西兰美学

建筑

新西兰美学——建筑

• 美拉尼西亚意为“黑人群島”,后被人译为“黑島之島”(西南部)。
•包括所罗门人,瓦努阿图人,新喀里多尼亚人,斐济人必及巴布正新几内亚的美拉尼西亚人,共约110万人 (1978)。属澳大利亚人种美拉尼西亚类型,皮肤助黑,头发卷曲,阔脸竟鼻,领部突出。

美拉尼西亚的陶器,质地粗糙,极易损坏,也不适应作精美的图案装饰。他们大多是用草和羽毛特别加工,临时制作而成。传统的美加尼西亚社会充满了野蛮和英气概。

三大群岛美学(美加尼西亚

美学表现与分析

三大群岛美学

三大群岛美学——陶器

美拉尼西亚

树皮织物面具

用树皮加工而成的。制作需一套特殊的工序,次水洗,棒槌敲打,使植物纤维软化,树皮变宽,晒千后再作画。光刻纹理然后漫染颜色,嵌在树皮上常用的有褐、黑、红了色。
在新不列颠群岛和新赫布里群岛上,祭祀演戏的陈设品是用树蕨类和泥土覆盖着棕榈叶材料制作而成。

 所罗门群岛中部各岛,因制作独木舟而著名。装饰板上的形象多染成黑色,并镶嵌着珍珠母。
独木舟是极为原始的工具,通常在船头、船尾、船舷处装饰,装饰题材为鸟、人物和二者复合体形象。是大洋洲装饰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

独木舟

独木舟

建造目的:祈求这些形象所代表的图腾祖先保佑他们平安。
船桨的制作:型制:长把、短把
造型:橄榄形,线型流畅、轻巧美观
装饰:图腾祖先、几何紋样
技法:雕饰--细线凹刻
色彩:神秘莫测,充满原始宗教气氦,是大洋洲实用工艺品中的饺依者

独木舟

波利西尼亚人口约142万,由北端的夏威费.南端的新西兰和东边的复活岛构成一个大三角地域,其问共有130余座島站,一般称为“波利尼西正文化圈”。國内包括夏威夷、萨摩亚、大溪地、汤加、
• 、斐济、新西兰毛利、马克萨斯等7个主要的岛崎。这些島上居住的多是擅长雕刻与舞蹈的波利尼西亚人,因而形成一种特珠的波利尼西亚文化。

波利西尼亚

高更名画《塔希提少女》)

高更《大溪地之旅》

复活节雕像

音乐与舞蹈

哈卡舞(Haka)在新西兰泛指毛利人的传统舞蹈形式。于各太平洋地区中,诸如汤加、塔希提岛、萨摩亚等国都有略异的哈卡舞。源于夏威夷和波利尼西亚。哈卡舞是动作、拍打配以叫嚷和哼声的团体舞蹈。
哈卡舞表演的目的,包括消遣、对来宾的热情欢迎、对特殊成就或场合的承认、部落之间相聚的仪式;现时最广为人知的,是新西兰国家榄球队全黑队在比赛前表演的哈卡舞“Ka Mate!”。 

波伊舞,又叫火舞,是新西兰土著毛利人传统舞蹈。舞者用栓有火球的链子、棍棒等表演,这种舞蹈目前在美国旧金山等地成为健身时尚。据专业人士介绍,练习该舞蹈对身体的柔韧度、协调性都有很好的锻炼。 

毛利人哈咔舞

毛利人波伊舞

草裙舞是一种正面、赋子生命力的力量,能让表演者和观赏者在时间和空间中升华至健全美好的状态。能让心灵、肉体和精神合而为一;以心灵的了解来驯服教化一个人的自我,进而让他或她找到真诚和创造力。

音乐与舞蹈

草裙舞

波利西尼亚人草裙舞

推船调是把大木舟从岸上推到海里时所唱的劳动号子,毛利人的大木舟和生活在我国台湾省兰屿岛上的高山族雅美人的大木舟形制很接近,推船调与雅美人所唱的同类歌曲听起来也很近似。

毛利人推船调

歌词
(领)啊,大家来推船。(众)推船哟!(领)用力推呀!(众)推船哟!(领)再加把劲哟!(众)推船哟!(齐) 快把它推到那预定的位置上呀,推船哟!

毛利人哈卡歌

    哈卡歌也用于欢迎仪式。今年2月7日,在威灵顿城市广场举行的新西兰国际艺术节开幕式上,毛利族的青年们便演唱了这种歌来欢迎各国艺术家。各国艺术家站在广场的一边,而毛利合唱队在另一边女前男后站成两个横排,并有一持木桨者站在一旁领唱。仪式开始时,领唱者走到广场中央放下一束带有羽毛的树技后便退回原地。外国艺术家的代表则走过去拾起这束树 枝以示诚意,此时领唱者开始唱歇,合唱队齐声呼应。在歇声中外国艺术家走到广场的另一边和等候在那里的主人行毛利人的传统礼节一碰鼻礼。哈卡歌在过去也作为战歇来用,在战斗之前,演唱这种歌以鼓舞士气,在战斗中则用于恐吓敌人。用于备战的哈卡歌称为 “图吞噶拉互” (t ut ung alh w)或“发卡图瓦瓦”(wh ak otuw aew ae)。过去毛利人打仗500人为一方阵,在战斗之前50人必先一起唱歌跳舞,动作达到整齐划一之后,方能上战场。毛利人相信 “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在打仗时唱的哈卡歌毛利语称“皮路皮路(pe ru r pe ru).现在演唱时,男人仍要手执长矛、石斧等武器。

咒语歌被毛利人称为“卡拉几亚” (Karak la),领唱这种歌曲是巫师的职责。每一段落的结束音常出现下滑是其特点。毛利人相信这种歌中大部分作品是在来新西兰的路上 ,由船长和在船上的巫师所创作的,有一小部分作品的创作年代甚至可以追溯到迁居新西兰之前。演唱这种歌时必须准确无误,毛利人认为演唱中出现的任何错误都会使神不满,从而导致神对演唱者的惩罚。咒语歌过去是在进行各种祭祀活动时演唱的,现在则只在村子中心的大会议厅落成时或修绪完毕时演唱。

摇篮歌”毛利语称为 “奥利奥利” (ioroi)r.但这种歌和我国各民族的摇篮曲不同。过去,
当部落的酋长或军阶较高的战士家主生下孩子后,父母或祖父母就要为孩子创作一首摇篮歌,歌中所唱的是有关部落和家族的传说、历史和一些文化传统知识、生活常识及做人的道理:这种歌实际上是一本本不同的教科书。摇篮歌的曲调简单易学,但歌词却很长:出生在社会地位较高家庭中的孩子们从小就要听这种歌,在他们长大后还要用很长的时间去学唱这种歌,以了解历史并学得许多有用的知识。

毛利人摇篮歌

毛利人咒语歌

妇女歌毛利语叫 “帕太来”(aPtere),大多为独唱,也有时齐唱或用一领众和的形式演唱。
这种歌的特点是每段词的最后音高总是先要上升,然后再下降到开始的那个音上结束。当一个妇女受到损害或污蔑、排谤时,马上就要编唱这种歌来报复或证明自己的清白。但在歌中这位妇女井不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辩解,只是背通自己的家谱,或讲述自己家族的光荣历史。这样,人们就会认识到出于一个伟大家族的妇女是不会像别人所说的那样,干出荒唐事来的。于是大家就会怀疑诽谤的真实性,这位妇女的名誉便可得到恢复。如果一位妇女的丈夫被敌人所杀害,她也会编歇来诅咒敌人如希望神杀死他、吃他的肉、喝他的血等。

18世纪未欧洲移民来到之后,曾派了大量传教士到毛利人中间去传播基督教,在传教士传教的过程中,教会了毛利人用毛利语演唱基督教的多声部圣咏。这些圣咏中一部分作品后来被毛利人所吸收,成为民歌,而毛利人也模仿圣咏的风格创作了许多作品,这些从欧洲传入的作品和毛利人新创作的歌曲共同构成了毛利人的新民歌。新民歌大都采用四声部合唱,并用吉它伴奏,由于新民歌 多和舞蹈相结合,所以又被称为 “活动歌” (acitonsongs).所有的 “活动歌”都不用乐谱传承而用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所以“活动歌” 中的和声是自然形成的,并没有人去谱写。人们在学习这种歌的时候,先学会主旋律,但在演唱时却不一定唱主旋律,而是根据自己的声音条件来唱一个自己觉得合适的声部。

毛利人妇女歌

毛利人活动歌

迪吉里杜管Dideeridoo是澳大利亚土著部落的传统乐器,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器之一。音乐声响起,那个“嗡嗡〞的声音就是它。在演奏该乐器时,通过嘴唇的顫动再加上运用circular breathing(循环换气)技巧,能够制造出非常出色的回响效果,听者会有一种大地在農动的感觉。按照当地的风俗,通过吹奏该乐器,活着的人能够与死去的亡灵进行“交谈”。所谓的迪吉里杜管,实际上就是一根空心的树干。制造这种乐器的过程很有趣,大家都知道白蚊的一生都在不停地蛀木。土著人就利用白蚁的这个习惯,把小桉树的树干砍下来,插在白蚊洞穴上,如此一来,白蚊得到原料,土著人得到了心爱的乐器。迪吉里杜管已经成为土薯人文化艺术的瑰宝和代表,现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己经成为澳大利亚的一个象征。

活动歌

活动歌”的主旋律一般是在女中音声部,而其他声部的演唱带有很强的即兴性,旋律并不固定,只要感觉到谐和就成。“活动歌”声部的数量也不固定,有时男声会由两个声部变成三个声部.有时又会只剩下一个声部。“活动歌”一般都要和传统民歌(一般是哈卡歇和拋依赛)结合起来演唱,唱一段传统民歌,再唱一段“活动歌”和“活动歐”一起唱的“拋依歌”的曲调中也有许多源于欧洲,其中有欧洲各族的民歌,也有同欧洲国家作曲家的作品,但毛利人对它们进行了改编。“拋依歌”中还有不少旋律是毛利民间艺人根据欧洲音乐的风格创作的。所以这部分“抛依歌”其实也应当视为新民歌才对。“活动歌 〞的内容一般是关于爱情,也有不少是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期问欢送入伍的士兵及欢迎军人从欧洲战场胜利归来时创作的。

澳大利亚迪吉里杜管

音乐与舞蹈

波利尼西亚人普遍使用的主要为体鸣乐器,最常见的是树缝(lali/1ogo/ pate/nafa)用一段原木凿一开口而成,用一对木棒敲奏。树缝鼓除为舞蹈伴奏之外,亦作为一种发布信号的工具,如召唤教堂礼拜、上学和聚会等等。

露兜叶垫(pandanus)•是用露兜叶编织的坐垫,不仅是波利尼西亚人传统的家用品,而且是作为一种击奏乐器来使用。在萨摩亚,露兜垫被卷起来,里面塞入竹简或空瓶,然后用一对木棒击奏。在罗图马岛,一组歌唱者击打一叠露兜垫伴奏。

波利西尼亚树缝鼓

波利西尼亚露兜叶垫

文学与电影

澳大利亚文学起始于殖民时期(1788~1890),以流放犯和乡野劳动者的口头歌谣为开端。帕特森搜集编纂的《古丛林歌》(1905)就是这一时期的歌谣汇集,其中大多抒发被侮辱与被压迫者的感受,有较多的民主精神。最早在澳大利亚出版的诗集是英国官员巴伦·菲尔德(1786~1846)的《澳大利亚诗歌的第一批果实》(1819),但艺术性不高。随后出现一批当地出生的诗人,其中哈珀较为突出,他受英国诗人弥尔顿、华兹华斯和雪莱的影响,擅长描绘景色和叙事。继之而起的亚当·林赛·戈登(1833~1870)在当时颇负盛名,但意境不高,(1839~1882)是这个时期造诣较高的诗人,以抒情诗见长。
这个时期的文学创作,无论是诗歌还是小说,成就都不甚突出,基本上囿于英国作家和文学流派的影响,没有形成澳大利亚文学自己的风格特色。多数作品在艺术上也不够精湛,特别是小说,往往侧重于叙述故事,忽视人物形象的刻划和心理描写

约瑟夫·弗尔菲 (1843~1912)和亨利·劳森(1867~1922)是这个时期创作成就最大而且最有影响的两个作家。弗尔菲是工人出身的小说家和诗人。他的长篇小说《如此人生》(1903)以日记的形式描述了丛林风光和劳动人民的悲惨境遇,有明显的民主精神,语言生动幽默,生活气息浓郁。劳森既写诗也写短篇小说,出版过诗集《在海阔天空的日子里》(1896)和短篇小说集《当罐里的水沸腾的时候》(1896)等14部作品。1946年土著女作家乌哲如努那可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我们要走了》,这是第一部澳大利亚土著英语诗集,她成为澳大利亚史上第一位土著女诗人。他的这本诗集被视为澳大利亚土著文学的里程碑。她用诗歌作为工具去发挥他作为一个教育者的作用,在白人中发展“土著思想的主权”这一理念。

澳大利亚土著文学

澳大利亚土著文学

后殖民主义是20 世纪 70 生代兴起于西方学木界的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主要指萨义德.斯皮瓦克和巴巴这样一些西方理论家对殖民地写作/话语的研究。后殖民理论家借助德里达和福柯等的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思想,抨击西方中心主义,反对帝国主义文化霸权,批判殖民 者把自己视作真理化身和上帝使者的虚安,指出殖民者的一切话语都不过是在确保殖民统治的合法性,主张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审视文化的新视角。

《十支独木舟》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澳洲土著小说《野猫下坠》

很久很久以前,也就是在欧洲人来到澳大利亚之前,在澳大利亚北部的阿纳姆沼泽地,土著人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年轻的达印迪觊觎他的长兄的三个妻子之一丽吉玛丽尔,这样威胁部落的秩序。为了让年轻人走上正道,部落的长老米尼顾鲁鲁于是向这个年轻人叙述有关禁忌的爱情、武士、绑架、巫术以及复仇的古老的传说。
镜头开始的时候,从高空中越过澳大利亚北部地区的阿纳姆地,同时还有动人的画外音做出说明,解释这片神奇的土地与它的原著民之间有着非常深厚的精神联系。许诺这是一部“你原来从未看过的电影”。画外的这个叙述者(澳洲电视上最受欢迎的明星大卫·古尔皮里尔,在演职员表上的署名是David Gulpilil Ridjimiraril Dalaithngu),拖长了音调开始述说“很久很久以前,在十分遥远的土地上”,这时候是一阵大笑然后接着说,“我在开玩笑呢”。十分有趣的开头,以这种特别的方式带领观众进入真正的故事之中。

以黑白影像取景,这是从1930年代中期人类学家唐纳德·汤普森的一张照片中得到的灵感,在老人Minygululu(Peter Minygululu饰)的指挥下,一艘独木舟起航远征。Minygululu觉察到Dayindi(Jamie Dayindi Gulpilil Dalaithngu,大卫·古尔皮里尔的儿子)对他三个妻子中最年轻的一个图谋不轨,于是决定把这个年轻人打发走。
当老人回忆起武士Ridjimiraril(Crusoe Kurddal饰)的传说时,电影的画面转为了彩色。他的弟弟Yeeralparil(同样也是Jamie Dayindi Gulpilil Dalaithngu),想得到Ridjimiraril的一个妻子……

《十只独木舟》

毛利人诗歌传统

一般而言,毛利诗歌并不是被成功和幸福快乐所激起,而是为悲哀和死亡所激发。例如,显赫的人物在死后会得到长时间的歌颂,创作这些哀歌是作为对逆境的积极反应,作为对付逆境的积极对策。在毛利人看来,言词负载着无比的力量,言词就是行动,言词就是武器。
当他们面临生离死别之际,或是战事败北、毫无选择的时候,诗歌便提供了一种感情发泄的工具和坚定他们信念的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的诗歌就意味着压倒逆境、摧毁敌人的胜利。“怀阿塔”这种形式尤为典型。诗人们用这种诗歌毫不掩饰地哀叹逆境,陈述逆境导致的后果,并预见将来的行动。
当亲人们死去时,他们就会唱起“怀阿塔一坦基”,去减轻他们心灵上的创痛,去使亲人的亡灵进入天堂,同时表示要向敌人报仇雪恨。

在白人来到新西兰之前,毛利人是没有自己的书写文字的,口头语言是唯一的信息传递方式。但是,在这重洋围困的孤岛,一个蒙昧民族却按其自然独特的风格,发展了精湛的文学与艺术。
毛利人的早期口头文学形式种类繁多,既有神话故事,又有演讲、谚语,而占主导地位的是他们创作的诗歌。那时候他们创作的诗歌是他们表达和交流的最基本方式;诗歌是用来唱或吟诵的,而且往往还伴有很多手势或舞蹈动作。

设计的发展永远需要紧随时代潮流,创新的艺术文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但是创新艺术发展的同时保存民族地域特征和文化的独特性也是必要的。对于民族独特文化艺术的传承是现代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原生态艺术的再设计已经成为了现代设计艺术研究的重要课题。原始艺术是在一种特定的原生态环境下滋生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原始的艺术。
原生态这一概念源于科学领域。生态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原生态是指在原始的自然状况下生存并延续下来的一种生态。
原生态艺术是在一种特定的原始生态环境下滋生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一种原始的艺术。原始艺术的创作素材源自于大自然及人类的本能,而后逐渐形成为一种多元化的、不断变化反复的,同时又是一种化原始为神奇的艺术形式,诸如澳大利亚土著艺术、新西兰毛利艺术、非洲艺术、北美印第安人艺术等

澳大利亚土著人对其文化艺术的影响十分大,现代艺术生活也充满着土著文化的内容。通过传承和创新工艺,现代设计师们将土著文化融入现代的艺术设计,创造出具有深厚内涵的设计作品,使土著文化以新面貌融入现代生活。

现代设计演绎

澳大利亚国立博物馆

位于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的澳大利亚国立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Australia),它的景观设计是以一种极具本土文化特征的表现方式,运用了现代的建筑装饰材料和工艺,将原始土著艺术中的线与点分离,以单色的木柱与自然的树木交错并置,同时将实景与由光线照射形成的阴影相混合,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天人合一、疏而不漏的空间美感,使得土著文化的精髓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得到升华。

位于新西兰奥克兰市中心的奥缇阿广场(AoteaCentre),广场上矗立的一座毛利文化的木雕牌坊,与其后的现代建筑Metro影剧院及19 世纪欧洲的钟楼建筑——原奥克兰市政厅大厦(Auckland Town Hall)的建筑组合,形成极为鲜明的反差:一边是粗犷的雕刻着原始图案并镶嵌着鲍鱼贝壳的原始文明,一边则是光滑精致,闪烁着金属光泽的现代工业文明;另外还有一边却是庄重典雅,折射出上个世纪欧洲文化的近代文明的光芒,它们仿佛在同一个时空下分别炫耀着几个时代不同文化的魅力和光辉。这一群体建筑景观十分难得,它充分地体现出新西兰文化的多元化特点,并且在同一场景
下得到充分的展示。它给予当代人以丰富文化滋养,堪称为一本活着的“图腾”与设计艺术教材。

奥缇阿广场

在雕塑方面,澳、新现代雕塑中运用传统艺术中的图形、材料及装 饰 方 式 的 更 是
多有表现,尤其在公共艺术领域,现代艺术与传统建筑的有机结合已成为一个典型的特征
位于新西兰南岛的基督城第一教堂(First Church ofChristchurch)广场上
的 一 件 城 雕 作 品,外形类似杯 的 造 型 ,用不锈钢的材料,图案运用了 植 物 叶 的 造 型 变化,与近旁建于19世纪的哥特式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们在赞叹现代文明的同时,亦领略到传统的经典。

基督城美术馆(Christchurch ArtGallery)前的一组城雕,以帆船及桅杆为视觉语言,将现代的金属材料与传统的木材相结合,金属表面进行打磨处理,随着光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阴影效果,使整个雕塑的风格既能表现现代艺术简洁概括的特征,又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寓意;在视觉上有完整的整体造型,又有极为丰富的细节表现

基督城第一教堂广场雕塑

新西兰设计师John Scott 把现代主义的住宅和澳洲土著毛利人的传统房屋特点结合,将开放大空间与小角落的关系处理得得当舒适。

后记

大洋洲的土著美学历史悠久,有着鲜明的宗教时代特色,现代的土著美学得到了较好的传承与保护,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澳大利亚土著文化更是被视为现存最具代表性的原始艺术之一,吸引着世界各地人们的目光。

参考文献

《“图腾”的再生-谈澳大利亚、新西兰原生态艺术的      再设计》   吴帆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澳洲土著小说》 吴庆宏
《浅谈澳大利亚土著文学发展》杜洪波

《澳大利亚土著美术的当代创新》     张学忠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澳洲土著小说》  吴庆宏
《当代澳大利亚土著文学的新思考:阿莱克希思·莱特和她的<卡奔塔利亚湾>》  武竞
《澳大利亚土著艺术》霍华德· 墨菲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