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教师微讲堂论文汇编

其他分类其他2024-08-24
387

教师微讲堂论文汇编

Compilation of Teacher's Micro Lecture Papers

师者如光
微以致远

大庆市第四中学

        于春夏之交开展的2024年教师微讲堂系列活动是大庆四中业务大讲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微”字为先、“讲”字为要,旨在以此增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教师能力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集思想型、研究型、学者型、专家型为一体的名师团队。
        这部汇编,汇集了我校教师在专业成长、精致课堂、复习备考、课例研究、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思索和心得,凝聚了他们的汗水和智慧,折射出四中人孜孜不倦、求索创新的教学追求和教育人生。
        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本次微讲堂论文汇编是第一次以电子期刊的形式呈现,既是见证,也是践行,我们坚信,它会成为我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发展战略的一面旗帜,必会助推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内涵式提升,赋能大美四中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师者如光,微以致远。衷心地期望大家“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面取得教育教学新成果,为教育人生增添绚丽色彩。

序言

preface

《大庆四中》编辑部
编 委 会:教务处
总 编:滕春年 李荫楠
主 编:李春柱
责任编辑:程军 邹丽丽 刘小鑫
版面设计:高华顺

大庆市第四中学
地址:大庆市龙凤区龙政路
电话:0459-6228298

contents

目录

01

[本期推荐]

学思践悟 运斤成风——以写作撬动教师专业成长/06
从风向到考向 从可为到有为 ——2024年高考语文试题特点及备考策略分析/10
分层备课重时效 精致课堂促发展/14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下,数学学科一轮复习探索/22

02

[本期推荐]

立德树人担使命 夯基固本启新航 ----新高考命题导向与试题特点交流研讨/30
越平常,越超常/38
2024高考应用文试卷评析--暨2025高考备考策略/42
2024年高考英语新课标II卷试题分析与教学启示/46

03

[本期推荐]

2024年黑龙江省新高考物理真题分析及备考经验总结/58
教材中超分子化学的内容辨析与知识拓展/66
生物学科项目化教学的设计/70
2024东三省生物高考命题解读及备考启示/74

04

[本期推荐]

树立思政理念 提升融育能力——以大思政理念为引领,多措并举发挥思政课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育人作用/80
校本课程的开发心得/82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研讨/88

微讲堂

2023-2024第二学期

       
       听了大家的分享很受启发,大家都能结合阅读,将书中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并思考自己接下来的教学方向,我想这就是学思践悟的过程,这也是年级设置读书分享这一活动的初衷和意义所在。青年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专业书籍的阅读,如果说阅读是引领教师思想进阶的明灯,那我想写作则是撬动教师专业成长的杠杆。有效度的阅读产出有价值的写作,这才是完整的阅读。正如今天的读书分享才能为我们的读书活动画上圆满句号。
       接下来,我结合自己写作的经历,和大家谈一谈如何将我们的阅读、思考转化为论文写作,以期和各位探讨、交流,共同进步。
        首先来和大家谈一谈写作的重要性,也就是写作的意义。
一、写作是对工作的留痕记录
       很多发表的文章都是来源于自己生活中的感悟,只要是你发自内心,用心思考,文章也一定会打动编辑。和大家分享我个人的一段经历。可能也会有老师和我有同样的感觉,就是经常做梦梦见自己高考,梦里也往往是高考失利,梦中那种痛苦、难过的感觉常常是醒来感叹幸好是个梦,这可能是我们的职业压力导致。这个梦在我当班主任时经常会梦到。后来我就把这个过程写成文章《被梦叫醒》发表在《班主任之友》上,知网可查,记得当时给了我65元稿费,那种幸福感,不言而喻。这也是我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日后再回顾这些文章,这就是你曾经的生活,曾经的心路历程。
这篇文章发表于《班主任之友》(中学版)2019年第6期,正逢高考季,这篇文章切合主题,就入选卷首。我们的感悟不局限于此,课堂教学的一个小小感悟,也可成为一篇不错的文章。

二、写作是与阅读的良性互动
       语文学科常说“读写结合”,其实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也需要读写结合,会读能写,以读促写,以写带读。正如魏书生所说:“结合实际去写,就逼着自己去看更多的书,在实践与写作的过程中又加深了自己对理论的理解,养成了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的习惯,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只有当我们阅读了相关的文章、书籍,才会对前沿教育教学理论有更深刻的理解,不人云亦云。所以说阅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要在阅读中汲取资源,丰富自己。同时,写作又促进我们去更好地阅读,尤其是文献式、体系化阅读。其实,写作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前期阅读是需要花费一些功夫的,每次写作我都会去知网上阅读系列文献,而且时间常常是21:00—23:00,最静的时候阅读。
三、写作是同教学的真诚对话
       高中老师的写作多结合我们平时的教学实践、教学案例,对某一节课,对某一个学科知识,对某一种理论或模式的实施等,从这个角度来看,写作是对我们教学的有效反思,是对教育教学的不断优化。在写作中实现教学复盘,完善教学环节,提炼教学模式,何乐而不为?
       19年(上届)大庆二模作文试题命制,当时全国二卷一直未出现宏大主题作文,当时预测,今年的二卷会不会回应时代,如全国一卷一样,重在引导学生书写家国情怀,于是以习近平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为素材命制了一道作文题,在教研员终审环节通过。后来当年高考作文题也印证了这一猜测。
       因为是自己命制的作文题,所以想把这个作文作体系化梳理、研究,从命题思路、到解题、立意分析、学生作文升格,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这篇文章当时发表在了《教学考试》杂志上。
       而由于这次写作,促使我对这道作文题深入研究,无论是命制前,还是市里模考之后,尤其是完善了作文讲评课的各个环节,而作文升格指导给所有学生一定的借鉴性,对于如何书写宏大主题作文,学生也不感到陌生。其实这就是写作与教学的真诚对话。
       以上只是结合自身的经历和一些思考和大家谈谈写作的重要性,当然写作的重要性不止这些,相信大家心中也有自己的思考。只是有时候忙于工作,来不及为生命留痕,或者感悟颇多,又不知道该从哪方面下手,但从今天开始,希望我们所有的年轻教师要在平时的工作中学会积累,多阅读,勤思考,善动笔,学会为自己生命留痕。
       接下来我还是结合自己的写作经历,和大家探讨下如何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坚持去写——用你的写来影响学生
(一)谈谈自己写下水文的经历
       想想从写第一篇下水文到不写为止,我一共写了近40篇,其中2020年疫情期间写了20多篇,写到最后,就觉得既然都写到这个程度了,就坚持写下去吧,也算是为生命留痕,共计写作字数为132923字。

学思践悟 运斤成风——以写作撬动教师专业成长

微讲堂

2023-2024第二学期

(二)学生文章发表
       鼓励学生去写,搭建平台,师生共写,教学相长。
二、勇敢表达——记录生活的诗与远方
       教师随笔我想可以包括一些生活散文,或者是工作、生活中的杂文,我想我们需要生活在诗意中,我们生活也需要诗和远方。教师要善于发现,勤于思考,敢于写作,让写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我们老师要做生活的感悟者、思考者、记录者。
三、专业书写——成长蜕变的必经之路
       基于课堂实践的教学论文写作几种常见模型
(一)基于教学经历的串联式写作
       教师日常教学中一些很好的教学案例,一些很有价值的教学经验与思考,零零碎碎,往往都分布在教师教学经历的不同场景之中,或者这些经验散落在不同时期,不成体系,而串连式写作就需要教师找到一个合适的主题作为主线,有机地串起这些散落的经验与案例,并赋予它们新的理论生命力。例如曾经有几年我一直关注高考作文和中考作文,高考作文不用说了,而中考作文涉及到初高中衔接问题,看看学生初中的写作动向有助于我们高中写作教学的开展。在研究中考试题的过程中,我发现中考试题中有很多省份是哲理思辨类作文,这在审题立意上难度是很大的。通过梳理多年各省份中考真题,建立体系化审题立意方法,形成了这篇文章——《哲理思辨类作文审题立意方法举隅》,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
(二)基于教学问题的行动性写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往往要通过调查、分析、研究等手段,寻找真相与答案。教师把解决问题的整个行动过程用文字展示出来并上升为具有可信度的理论概述就是基于教学问题的行动研究及写作。如《症候表现与分析下的深度写作》发表在《语文月刊》上。
(三)基于教学实录的反思性写作
       实录反思性写作是教师围绕课堂实录所进行的反思过程和结果文本的再现。实录反思性写作,其中实录是载体,反思是方式、目的,有好的实录,才能发生有意义的反思。所以,反思性写作关键要把握两个步骤:一是对教学过程的生动再现二是对教学过程的深刻反思。如《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以<兰亭集序>课程设计为例》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文化交流与互鉴:自我与世界的生命之歌——部级精品课<自己之歌>品赏》发表于《语文教学与通讯》。

       最后还想和大家谈一谈重视写作能力的意义。教师要促进专业成长,必须要坚持写作。当代著名的特级教师,像李镇西、魏书生、窦桂梅等,还有千千万万正在教育一线上茁壮成长的名师,无不都是善于写作的高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背景和心灵历史,都有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方式和情绪释放方式。而写作正是一种生命运动,是生命开发和提升的过程,是自我生命发展的内在需求。通过写作我们可以表达教育思想,反思和改进教育实践,促进教育阅读,促进个人成长,最终收获人生幸福,使我们成为学者型、专家型教师。
       所以在座青年教学分享的每一篇读书心得都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形成一篇论文,期待大家早日见刊,迈出自己专业化素养提升的第一步。
       最后我想说写作不仅可以让我们自由思考在云端,也可以让我们扎实地行走在大地上。写作让我成长,我也希望写作能让大家练就运斤成风的本领,收获教师的职业幸福。

微讲堂

2023-2024第二学期

       
       
       2024年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共命制了3套全国卷试题。试题呈现怎样的命题特点?对标高考试题,反思去年的备考策略,哪些措施是行之有效的?具体分析如下:
一、2024年高考命题的总体情况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将其归纳为三个“坚持”——坚持立德树人,坚持考教衔接,坚持面向未来。
       其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高考命题深入调研高中教情学情,重视教考衔接,引导日常教学“回归课标,回归课堂”。且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破除唯一答案的束缚,为学生提供更加开阔的思维空间。以上命题特点在语文试卷中均有落实体现。
二、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特点
       试卷整体呈现以下特点:
(一)坚持铸魂育人的思想定力
       在立德树人方面导向鲜明。例如,新课标Ⅰ卷信息类文本节选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彰显党的创新理论;新课标Ⅱ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节选自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赓续红色基因等。三套试卷的选材坚守立德树人,从党的创新理论、爱国主义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引导青少年润心、养德、修身、立世。
(二)激发科学探究的创新活力
       在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方面,试题增加了考查力度。例如,新课标Ⅰ卷写作试题“答案与问题”,引导考生在看似矛盾对立的关系中拓展思维的广度,增加思维的深度。再有,试题拓展了考查纬度,增强了跨学科的综合性、角度的开放性。例如,新课标Ⅰ卷

19题、22题,参考答案均给出两种不同观点,且特别标注,只要言之成理,均可得分。鼓励学生充分发挥阅读体悟的独立性、自主性。
(三)增强语文学科的实践动力
       一方面,持续回归语文学科本位。例如,新课标Ⅰ卷第4题考查疑问中的“设问与反问的论证效果”,古诗第16题考查对比手法,新课标Ⅱ卷第18题考查借喻修辞手法;全国甲卷诗歌阅读考查炼字的艺术效果;文言文考查宾语前置、被动句等特殊句式,意动用法等词类活用,偏义复指等重点实词。知识点考查越来越细致,且提问方式较直接简短,不再设置繁难情境,返璞归真。另一方面,继续强化教考衔接。例如,三套试卷11题文言知识直接对标教材内容,新课标Ⅰ卷15题将课外文本与课内《兰亭集序》进行关联,全国甲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选材,图文结合,关联《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等。
       再有,比较2023年和2024年试卷的命题特点,我们发现2024年试卷的命题特点取消了“服务拔尖创新人才选拔”这种说法,也就是说今年语文试题的核心作用不在于“区分度”而在于“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因此整体难度不大。且要求更加明确,提出了“夯实知识基础,提高思维品质,培养科学创新精神”的具体要求。
三、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六大创新题型及其解析
       这六大创新题型也是教育部考试院在《中国考试》上官方发布的。
(一)全国甲卷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第5题、第6题
       第5题,由原来的选择题变为填空题,且每空1分。考生只有阅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才能够填写正确。且每空1分,增加了区分度。
       第6题,在原文基础上,援引第5题建构了新的情境,引导考生综合题干、文本的多元信息,融合提炼作答,这种文本建构方式,与当下多元冗杂、开放包容信息社会更契合。
       无论是多文本的情境构建,还是富有巧思的赋分方式的转换,均是新的尝试。
(二)新课标Ⅰ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第9题
       试题的答案别有洞天。参考答案给出了两种看似对立看似矛盾的观点,只要考生结合文本,言之成理,均可得分。
       观点一认为文章“就事论事”,做到了不为放牛赋予意义。这种写作态度,体现着作者写作的自省自律,是对 “拔高意义”的警惕。也在隐性提醒考生,在日常写作过程中不要空喊口号。
       观点二认为文章为放牛赋予了意义。在回忆的过程中,字里行间隐藏着“意义”,流动着“情感”,体现着主观的留恋态度,自然赋予了正向的价值。
(三)新课标Ⅱ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第8题、第9题
       该文本节选自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这部小说曾荣获2023年的茅盾文学奖, “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为革命历史题材写作传统展开了新的艺术向度。”该文本是当代文学中的优秀代表作。按照高中课标的要求高中生应“关注当代文学创作动态,选读新近发表的有影响的作品及相关评论”,因此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像葛亮、班宇、双雪涛等当代作家的有影响力的作品。

从风向到考向 从可为到有为
——2024年高考语文试题特点及备考策略分析

微讲堂

2023-2024第二学期

       第8题是传统的语句含义题,需要注意的是,题干设问中包含着“离去”和“未离开”之间的矛盾性的、思辨性的张力。仍然注重考察学生的思辨力。
       第9题从叙述时间、叙述顺序的角度,考查小说的叙述特征。初看有些难度,但仔细分析。这种历史的纵深感,我们在《故都的秋》中体会过;过去、未来、现在的时空交织,在《百年孤独》中学习过;且过去与现在、回忆与现实相交织,在2018年《赵一曼女士》中就曾考查过。今年的考点,不是高考的新考点,而是常考点。
       这两道题,均延续了2024年九省联考小说题《牵手》的命题思路“因文设题”。即避免套路化,避免程式化,依据文本最核心的篇章特征命题。回顾高考试题,类似考查方式反复出现:2018年《微纪元》考题中“谈谈科学与幻想的关系”,因为科幻小说最基本的文本特色就是“科学”“幻想”;2022年《江上》考查“将义士换成普通渔人的文学效果”,同样是立足于最基本的文本特性。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引领学生分析文本最突出的独特性,而不是将小说试题简单处理为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主旨、读者、文本等方面进行概念化分析。要还原读者最可贵、最本真的阅读感受,要知套路,但不能陷没在套路中,要着重考查读者“读懂”文本的最基本素养。
(四)新课标Ⅰ卷文言文阅读第14题
       选文阅读材料将“史实”和“史论”结合,打破了一元看历史的视角,构建了多元视角看历史事件的空间格局。且注重了教考衔接的渗透,学习过《报任安书》《苏武传》学生对李陵的人生经历会有了解,在此基础上阅读文本,会了解得更明晰。教育部考试院强调,“此题作为一道简答题,因考查的能力要求有所提升——不仅包括理解分析能力,还包括批判性思维能力,所以分值比去年有所增加。”也就是说,在日常教学和备考中,要引导学生建构多元视角,增强批判思维。
(五)全国甲卷古代诗歌阅读第14题
       第14题建构了真实的情境,即古典原典中文字资料的缺失。这种还原真实阅读场景的尝试,特别可贵。与以往个别试题人为设置晦涩情境相比,这个情境更真实、更有效、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求。学生只有充分调动既往所学,调动诗歌赏析、传统文化积累等多方面的知识储备,才能够获得正确的认知。
(六)全国甲卷语言文字运用第21题
       第21题同样设置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认知,在谈话过程中既存在内语境也同样存在外语境。说话人的身份、听话人的立场、交流谈话的目的等均关乎谈话的成效。唯有在综合真实生活情境的基础上,再综合压缩语段的答题方法,才能有效答题。总之,2024年的高考试题,在创新意识、批判意识、自主意识、文本意识等方面,均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四、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作文分析
       主要有三种命题形式:思辨类、读写结合类、话题类。
(一)思辨作文
       二元思辨、三元思辨在日常训练中是常见的作文类型。本次命题,舍弃了简单的二

元、三元概念化思辨,引导考生思考“表层现象”背后可能隐匿的“深层问题”,更能彰显考生的“思维深度”。延续2024年九省联考作文广西、吉林卷的“送礼物还是送钱”,2024年新课标Ⅰ卷写作试题聚焦技术发展背景下“问题”内涵与外延的变化,引导考生思考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伴着旧问题的解决,新问题是否会减少?当AI很快为你解答各种问题,人类是否会停止思考?表面的“问题”少了,深层的“问题”会不会越来越严重?
(二)读写结合类作文
       读写结合,延续2023年新课标Ⅱ卷关联语言文字运用Ⅱ作文“安静一下不被打扰”、2024年九省联考关联现代文阅读Ⅰ作文“交错带”,本次关联现代文阅读I探究“抵达未知之境”,突出不惧失败、不断尝试、放眼未来的品质。话题较传统,学生有话可说。
(三)话题类作文
       近两年话题类作文,往往聚焦青少年成长、社会生活、文化传承等学生熟悉、有话可说的话题,引导学生结合亲身体验观察自身、观察成长、观察生活、观察社会、观察文化等。2023年课标I作文“好故事,是有力量的”、2024年全国甲卷“真正的相遇”均属于这一类。
       总之,2024年高考3道作文试题,不在审题立意上设置门槛,力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或社会议题都能找到写作切入点。
五、高三复习备考策略分享
(一)析弱点,教考衔接,全面覆盖
       1.落实教考衔接。在高三复习过程中,我们始终围绕教材知识。复习一个模块,回顾该模块对应的教材内容。比如复习文言文,就关联课内文言知识挖空;复习小说,就关联课内小说串讲等。尤其重视教材的新增内容、单元学习任务、单元主题等。每个部分都是9位老师分工合作共同整合。
       2.考点全覆盖。对每一个模块均进行归纳梳理,尤其是语言文字运用部分,每一个考点,均有效复习。像今年的考题,考查的非常细致,例如语言文字运用涉及成语、病句、补写、长短句变换、压缩语段、词语含义和用法等。正因为做到了知识点全覆盖,才能有效应对。
(二)强规范,精选试题,实战演练
       1.精选试题。学校订的套题非常丰富,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精选了各地的模拟题,像T8、广东、广州、温州等地的模拟题质量较高。依据不同班型的实际情况,有效删减调整试题容量,尽可能多地进行试题训练。
       2.实战演练。除了大型考试,周测的试题大家也都批阅登分。且9位老师汇总学生答题中出现的问题,包括审题方向是否正确、答题思路是否规范等,整合成统一课件,修正学生考试中出现的问题。
(三)重衔接,查缺补漏,回溯原点
       最后半个月,我们再次回归教材,回归高考真题,回归大型考试试题,回归原点,形成知识闭环。
       正所谓 “行者常至,为者常成。”希望在高考备考的岁月里,我们都能沉思静气,心无旁骛,全力以赴,行可为之事,成有为之志!

微讲堂

2023-2024第二学期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由我们高二数学备课组进行集体备课展示,首先由我介绍我们的备课模式。
       在校领导的指导下,依据教务处的关于集体备课的相关要求,结合新课程标准、新教材、新高考、新高考评价体系要求,我们备课组明确了集体备课的以下落脚点,创新备课模式,采用分层分组主备说课、全员参与讨论模式,以提高备课的深度、广度,使备课内容更加适于各层次学生,更好的进行分层教学,实现精致课堂。
一、集体备课的落脚点
1.重视四基,聚焦数学关键能力
       重视基础知识、落实基本技能、掌握基本思想方法、经历探究过程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牢牢抓住核心主干知识模块。选择好的母题,通过变式推进将核心知识点展开,形成知识模块,总结求解常规题型的通性通法,推进深度学习,发展关键能力和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2.重视情境,抓住数学关键模型
       在新授课的教学中注重情境的导入,整合使用教材中的现实情境,引领学生建立模型,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数学建模、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等素养。
3.重视真题,关注数学运算与转化
       在每一章节开始前,备课组都集体研究高考真题,重视对高考真题的收集、整理、归类、拓展,明确其考察的内容、方向,感受高考的变化趋势,将高考对章节内容的要求落实到备课、落实到课堂。

4.重视教材,寻找高考真题的源和流
       平时教学中加强教材的阅读理解,加强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训练,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深刻理解,引导学生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让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问有所悟,教学中把精力放在讲透课程重点内容上,注重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融会贯通。
二、集体备课的模式
单元主题备课分为四步:
       第一步,明确课程标准要求, 结合课程标准、教材、新高考、高考评价体系等提炼单元主题;
       第二步,根据单元主题对本章内容进行知识单元的划分,明确每个知识单元的评价要求,明确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目标;
       第三步,确定对应知识单元的主备小组分层备课,进行单元-课时的教学设计,组内交流,其他教师自备。我们备课组分为三个小组,每个小组由教授A,B,C层的教师代表组成,每周每个小组轮流作为主备。
       第四步,集体备课中,首先主备小组展示,依次由ABC三个层次老师以说课形式展示教学设计,之后每位教师发表看法进行研讨,通过研讨确定A,B,C三层具体每课时的划分,重点,难点,学法,知识单元的教学评价,以主题、任务统领各课时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落实单元任务。

分层备课重时效 精致课堂促发展

微讲堂

2023-2024第二学期

       集备前 个人初备,小组内交流——突出两个围绕
       围绕课程标准要求,整合教材、高考真题、模拟题等课程资源
       围绕教学目标的落实,分层进行教学情境设计、重难点的突破设计,预设各层次学生独学、群学的主要问题,对各层次学生目标达成进行知识单元的教学评价设计,将高考的内容选用或改编进入课堂,形成预备案,并建立本知识单元的备选例题与习题库,在备课前发给组内教师。
       集备中——突出两个重点
       主备教师结合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进行说课,重点阐述各层次情境导入的设计,重难点的突破设计,学生活动,对学生教学目标达成的知识单元教学评价设计。
       集体研讨,围绕教学重点结合主备设计,其他教师针对各层次的例题设计、教学评价设计、作业设计提出自己的观点,研磨,最终合成同层次共案,同层次教师统一进度,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评价,统一作业。
       集体备课后
       完善本周备课内容电子材料,形成统一分层分课时细目表,供组内教师统一使用,本周教学后进行教学反思,完善教学设计。
       将备课材料上交教研组、教学处,形成学科资源库。

三、以下为导数单元集体备课部分内容

微讲堂

2023-2024第二学期

       

微讲堂

2023-2024第二学期

集体备课后形成的第一课时细目表

       

微讲堂

2023-2024第二学期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下,数学学科一轮复习探索

        2019年11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了《中国高
考评价体系》,体系中明确了“一核四层四翼”。从高
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这三个方面回答
了“为什么考、考什么和怎么考”,回答了“培养什么
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些教育的根本问题。
“一核”是高考的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
“四层”为高考的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回答“考什么”的问题;
“四翼”为高考的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回答“怎么考”的问题。
       现在距离2019年《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提出,已经过去了四届高考,很明显,体系中所提出的“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已经显现在每一届的高考中。首先我以2023年高考和今年的九省联考为例,做简单阐述。
(1)2023年新课标2卷19题,该题要求合理平衡漏诊率和误诊率,制定检测标准。试题情境既有现实意义,又能很好的体现数学学科的应用价值,体现了四翼中的应用性。

(2)2023年新课标2卷22题,通过导数、函数、不等式等知识,深入考察了分类讨论以及化归和转化的思想,对知识、方法的综合运用和思维能力均有较高的要求,突出了数学学科的理性思维,体现了四翼中的综合性。
(3)2024年九省联考第7题,以简单三角恒等变换公式和同角三角函数关系为载体,该题题干简洁,注重基础,难度适中,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及灵活应用,体现了四翼中的基础性。
(4)2024年九省联考第19题,作为压轴题,真正起到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用。它涉及到的数论,密码学等知识,正是体现了四翼中的创新性。
      

微讲堂

2023-2024第二学期

       如果说19题这种压轴题对绝大多数考生来说,意义不大,但是九省联考整套试卷结构上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带给我们的感受却是震撼与不安。
       我们高二年级数学学科,即将进入一轮复习阶段,正所谓“预则立不预则废”,面对高考改革已成定型的局面,我们必须早做准备,探索出一条更适合当下高考评价体系的一轮复习之路。以下是我的一些浅显看法,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同事批评指正。
一、回归教材,重视基础,追溯本质,拓展广度
       一轮复习具有时间紧,内容多,任务重的特点,教师如果过于依赖一轮复习资料,缺少自己的理解和整合,忽略了回归教材的重要性,就无法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这既不符合我校学生的学情,又与当下的高考评价体系相矛盾。
       一轮复习,必须全面、系统的复习回顾基本知识,了解知识规律的来龙去脉,透彻理解概念的内涵外延,让学生经历教材由薄变厚的过程。
       当然,回归教材,不代表局限于教材,我们要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追溯本质,拓展广度。因为这正是历年高考试题的真实写照。
       那么究竟如何回归教材?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重构知识过程,提升学习能力
       在一轮复习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回顾教材知识的建构过程,形成“由定义到性质”的思维路径。这正是解决高考中新定义、新概念题型的有效方法,从而助力学生在考场的短时间内经历学习新知识,探究新性质的过程。
(二)强调基础概念,重视教材细节

       我们应当重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教材中的重要概念和易混易错概念,重视课后习题,同时不遗漏教材中的非正文部分,思考教材中的“思考”“探究”等插入栏中的问题,让学生学会从中提炼重要信息。同时在一轮复习中,要重视高考真题的题源分析,让学生感受高考题与教材习题的密切关联。比如2023年全国Ⅱ卷12题关于信号0,1传输问题正与选择性必修三第51页例6有着极为相似的情境。
(三)挖掘隐含知识,适当拓展延伸
       通过深挖教材,我们能够发现,考试中的一些所谓的超纲知识,其实在教材中都有所影射。如德·摩根定律、糖水不等式、函数的凹凸性、柯西不等式、阿氏圆、空间直线与平面的方程等等,都在教材中有所体现,我们在时间精力允许,学生水平允许的前提下,应该适当拓展延伸。这样既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也能为感兴趣的同学提供思考方向。
二、重视素养,培养思维,提升能力,开放创新
       现阶段,如果我们仅仅将知识传授作为一轮复习的主要活动目标,则无法符合高中数学教育改革的要求。为了避免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在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模式,跳出“知识本位”的传统格局,走向“素养本位”的全新天地。
       那么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一轮复习,该如何去落实?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加强课堂讨论,培养思维创造性
       纵观近两年全国各地高考数学试题,不难发现,试题愈发具有创造性。因此,一轮复习的课堂不可满堂灌,要注意留白,教师要在课堂中设计有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开阔思路,丰富想象,促使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用全新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特别是新颖,异于常规的问题。
(二)重视一题多解,培养思维灵活性
       我们知道,思维灵活性强的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多方向思考问题,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能够综合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一题多解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有效途径。
       所以,在一轮复习的课堂中,我们不应一味追求课堂进度,对具体题目的讲解,我们要学会慢下来,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勇敢创新,多方位思考,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特别是具有章节交叉知识的题目,尝试一题多解,用问题的解决代替知识的回顾,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基础知识的逻辑,形成概念的框架体系,深入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构建数学模型,培养思维应用性
       数学建模在如今的高考考察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一些简单的考点一旦披上数学建模的外衣便会让考生望而生畏;但数学建模本身又是虚无缥缈的概念,难以形成固定答题范式。在这里刷题是无效的,我们甚至会感觉无从刷起,这就为我们的一轮复习带来了困难和挑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建模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微讲堂

2023-2024第二学期

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要过三关。一是事理关,即明白问题中说了一件什么事,学会建模分析;二是文理关,即阅读理解关,该类问题要么文字阅读量大,要么题意晦涩难懂,通过阅读找出关键词和关键句,并理解其意义非常重要;三是数理关,即从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会用恰当的数学方法去解。
       以上三点,思维的创造性,灵活性,应用性的培养均指向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如果说一轮复习是一场万里长征,回归教材和夯实基础是长征的第一步,那么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落实则是我们走向胜利的重要工具。
三、重视真题,考教衔接,有的放矢,直面高考
       高考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引导教学”,高考数学试题中呈现“考教衔接”的导向就是对目前政策最好的呼应,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在“高考命题实现由“以纲定考”,到'考教衔接“的转变中指出,高考命题要严格依据高中课程标准,确保“内容不超范围,深度不超要求”,考查内容限定在课程标准范围之内,考查难度限定在技能能力要求之内。因此研究一年一度的高考真题是我们的必修课。研究高考真题不仅仅是拿来做一做,更应该从高考真题中反复“品尝”,潜心研究,从试题中发现高考新趋势、理解高考试题的新动向。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研究高考真题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研究近年真题找共性,找趋势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历年高考真题既有共性,又有一定的变化趋势。与往年相比,2023年的高考数学试卷都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但在试卷结构上也都适当进行了一些调整,主要体现在对关键位置上的单选题(如第6题)、多选题(如第12题)及解答题所考查的知识单元进行了一些调整,意在引导高中数学教学摒弃机械刷题与套路训练。这也是目前高考的变化趋势。
       我们以概率与统计生活实践情景类试题为例,对比观察这12份高考数学试卷,每份试卷中都设置了2、3道现实情境试题,这些情境对于学生而言都比较熟悉,其内容也丰富多样。

       例如,全国新高考I卷第2题以甲、乙两人投篮为背景,意在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渗透体育精神。类似的问题还有全国新高考1卷第13题、全国新高考2卷第3題、全国甲卷(理科)第6题.又如:全国甲卷(文科)第4题以文艺汇演为背景,意在引导学生加强艺术修养.渗透了美育;全国甲卷(理科)第9题以志愿者参加社区服务为背景,意在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增强社会责任感,渗透了劳动教育;全国新高考1卷第IO题以噪声污染中的声乐级为背景、意在引导学生增强环保意识、建设大美中国;全国乙卷(理科)第7题以课外读物为背景,意在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扩大知识面。
       这些分析指引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引导我们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体的操作可以体现在每一节新课中,每一个习题的选择中,每一次考试的考察中。总之,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的相关能力。
(二)研究不同真题找规律,找特点
       目前,正处于新高考和老高考的新旧变化时期,特别是数学学科,试题变化较大。只有通过不同真题找出试卷的各自特点,在未来变化之中才会临危不乱,更好地有的放矢,直面高考。
       重点内容重点考查,我们可以从每一个重要考点出发,研究同一个考点在不同真题中的考察位置,考查形式和考察特点。从变化之中探寻不变性,从试题中找到规律和特点,这样更有利于一轮复习中教学设计的“高标准”定位。
       以三次函数与导数这一常见考点为例:
       首先,2021年全国乙卷(理科)第10题考到了三次函数,接着2022年该考点穿插轮换到新高考1卷第10题,然后2023年该考点穿插轮换到全国乙卷(文科)第8题。出题的位置,难度,解题方法都为我们提供了复习思路。

微讲堂

2023-2024第二学期

       又比如: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是每年高考中的必考题型之一,由于其点多线杂,内容丰富,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特别是在三角函数y=Asin(wx+φ)的图象与性质中,w对整个图象的性质影响是最大的!因此,对w的取值范围的考察就是高考的热门考点之一,这部分考题呈现出综合性较强,对学生的逻辑推理,直观想象素养要求较高的特点,比如2019年三卷12题等,2022甲卷11题等等,考察难度相对较大。所以,在一轮复习中,对正余弦型函数的研究首先离不开对w的取值范围的研究。在此之后,我们可以研究正余弦型函数的图象,然后是利用辅助角公式求值域等。最后,再来研究一些由上述函数进一步包装生成的其他复杂函数。在循序渐进中完成对这部分内容的一轮复习。
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要过三关。一是事理关,即明白问题中说了一件什么事,学会         总之,我们教师在一轮复习中,要陪伴学生把这些“共性、趋势、规律、特点”具化并找到,让学生体会到老师能够把握复习的“脉搏”,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参与,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当然,我今天的分析与探索,均来自于近几年高考,2024高考即将到来,高考之后,我们还要根据新的高考形势做进一步调整。
       借此机会,在这里也预祝我校高三学子:不负努力,不畏考验,一跃龙门,得偿所愿。更预祝大美四中:高考大捷,再创辉煌,势不可挡,桃李芬芳。
      
      

身为一名准高三一线教师,我们和学生携手共同三年磨一剑。历经两个寒暑,如今,我们终于来到了一轮复习的重要关口,我深知一轮复习的重要性,更深知自己的认知和能力还有不足,但是前路漫漫亦灿灿,笃行步步亦驱驱,我会继续探索,不断地优化复习策略,提高一轮复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与学生一起奋战,决胜高考。

微讲堂

2023-2024第二学期

       
       
       2024年是我省“三新”改革下首届高考,采用了3+1+2高考模式,这标志着我省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首次尝试。直面高考新形势,解读高考新教材,把握高考新动向,做好高一高二新课教学,以及高三的复习备考工作,我们要有新理念、新方法、新策略。
一、 指导思想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当作基础,把“立德树人、为国育才”当作核心,把所有的教学活动统筹推进。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2023年1月《教育部关于做好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也明确提出,要持续深化考试内容改革。高考命题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
       2023年10月,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提出: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将“考知识”作为基础,加大对“考能力素养”的推广力度,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重点放在培养能力与核心素养上,注重与教材的联系,减少对死记硬背的依赖,让教学回归课标,回归课堂。
       因此,根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我们应当精准把握高考要求和命题趋势,明确“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考试本源性问题。
二、新高考的命题方向及试题特点
       新高考命题呈现出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的典型特征。新高考试题特点强调基础性,突出综合性,重视应用型,倡导创新性。打破传统的高考复习模式

(题型+套路+刷题),实现新高考“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考查模式。
       以2023年和2024年新高考试卷结构对比,2024年试卷体现了“多想少算”的试题特点:
       1.题量减少,思维量加大:试卷结构由过去的8+4+4+6变为现在的8+3+3+5;
       2.分值调整,选拔性提升:多选题的分值由过去的5分调整至6分,解答题的分值发生的变化最大13+15+15+17+17=77;
       3.题型变化,创新性增强:考点不再具有规律性;
       4.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了考教衔接,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突出主干内容。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对2024年高考数学全国卷做了如下分析:今年的全国卷突出考查思维过程、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持续深化考试内容改革。新高考卷创设全新的试卷结构,减少题量,为学生预留充足的思考时间,加强思维考查,强化素养导向,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充分展现才华的空间,服务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最近几年的高考题和适应性考试的试题,重基础,出活题,考素质,考能力,考思维,集中体现了“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求活,活中求能”的特点,以立德树人、服务选才为命题指导思想,适应性考试以及今年的高考代表着改革的方向。
       对比近几年的高考,高考题呈现出:
       1.稳定性:(1)题型稳定 (2)考点稳定 (3)突出主干知识点
       2.考点知识点覆盖广,如2023,2024年的新高考题:
2023年
       《必修第一册》考7道题,共35分;
       《必修第二册》考7道题,共39分;
       《选择性必修第一册》考5道题,共35分;
       《选择性必修第二册》考3道题,共29分;
       《选择性必修第三册》考2道题,共17分。
2024年Ⅰ卷
       《必修第一册》考5道题,共25分;
       《必修第二册》考4道题,共28分;
       《选择性必修第一册》考4道题,共41分;
       《选择性必修第二册》考4道题,共45分;
       《选择性必修第三册》考2道题,共11分。

立德树人担使命 夯基固本启新航
----新高考命题导向与试题特点交流研讨

微讲堂

2023-2024第二学期

2024年Ⅱ卷
       《必修第一册》考5道题,共26分;
       《必修第二册》考5道题,共33分;
       《选择性必修第一册》考4道题,共43分;
       《选择性必修第二册》考3 道题,共26分;
       《选择性必修第三册》考2道题,共22分。
       由上可知,2023年2024年的高考基本上覆盖了课本的所有知识点。
       3.打破解答题顺序的固化,引导教学回归
       4.落实立德树人,用数学方式育人
       5.重基础,回归数学本质
       新高考在全面考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思维能力和思想方法,同时强调数学素养的重要性,突出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的考查,发挥数学学科在人才选拔中的重要作用。
       2023年高考,2024年九省联考,2024年高考试卷的基础题,中档题,难题的分值如下:
       2023年Ⅰ卷 基础题50分 中档题78分 难题22分
       2023年Ⅱ卷 基础题50分 中档题83分 难题17分
       2024九省联考 基础题80分 中档题48分 难题22分
       2024年Ⅰ卷 基础题70分 中档题46分 难题34分
       2024年Ⅱ卷 基础题92分 中档题28分 难题30分
       对比这两年试卷中各个档次题型的分值,我们已经明确了教学的方向,要正本清源,夯实基础。
三、重视教材 深研高考
       我们要深入研究新课标和历年高考真题,把握考试方向。历届高考真题是高考备考的绝好素材,落实以概念的理解、公式、法则的合理运用为本,高考真题为载体,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构建知识与方法的网络,从而提升新课教学,以及高考复习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因此,我们要重视教材再现,做好试题溯源。以2024年新高考的部分试题为例:

微讲堂

2023-2024第二学期

微讲堂

2023-2024第二学期

       章建跃教授是这样评价今年的高考数学试卷的:
       今年的高考数学试卷,已经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无论是日常教学还是高考备考复习教学,“回归课标、重视教材才是王道”。我们应坚持这样的观点:教材是教学的核心资源,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学业评价和高考命题的依据,课堂教学应以课程标准为遵循,根据学情、利用教材进行创新设计与实施。我们要追求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在面对新颖情境、陌生问题时能独立找到解决方法。
       新高考试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活于教材。我们要关注试题的命题背景,深研高考真题,要以必备知识为基础、以关键能力为重点:高度重视教材,以教材为核心;突出主干复习,夯实6大板块;提升关键能力;展示思维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
       1.高一高二新课时,注重知识生成和探究的经历;
       2.一轮时,“温故知新”专题梳理,拓展提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和推导过程;
       3.二轮:侧重教材渗透的思想方法的应用,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达到提升;
       4.三轮:以考为主,主要是实战经验的积累,能力达到全面提高。
四、新时代高考命题改革理念
       1.“立德树人”应放在学科命题和教学的核心地位;
       2.试题具有时代性,与科技进步保持一致;

       3.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
       4.试题具有开放性,引导教学走向更加灵活开放的思维;
       5.强化思维能力的考查,引导教学注重课堂的实践性;
       6.注重考查问题的本质,培养更高级的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7.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引导教学回归教材和课程;
       8.命题改革创新,加强核心素养的养成。
       以上就是我在这轮新高考教学工作中的一点经验分享,希望我们共同交流学习,共同进步!
       展望未来,我将带着这份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继续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教学一定会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3年03期:23-40.
[2]包水梅,陈秋萍.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治理困境及其突破——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74(01):74-81.
[3]素养导向新举措 能力考查新突破——2018年高考数学试题评析[J],《中国考试》, 2018(07):8-12.

微讲堂

2023-2024第二学期

       
       高三英语备课组在学校领导、教务处、科研室、教研组等部门的指导下,按照计划,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做好每一天的工作,尽力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高考的要求,不断地探索教法,调整训练方案,力求做到高效复习。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三英语组在复习高考备考中的做法,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一、三新背景下英语教学面临的的新挑战
       新高考给师生都带来了很多新挑战。高二期末考试反应出了学生的一些问题,比如:学生英语成绩差距大,听力前5题失分率高;听力材料提速或朗读者有口音时,学生失分明显;阅读完型失分现象普遍,长难句看不懂;答题时间不够;书写不规范且偶有低级错误;心态焦虑导致答题效果不佳。同时很多学生存在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等现象,还有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动力。
       高三英语组以“稳中求变、狠抓双基”为原则,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近5年高考真题的特点,根据高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高二下学期末制定了高考复习计划。本年级的学生在几次大考中,在英语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提升。以下是我们在高考英语复习备考中的一些做法和心得体会。
二、一轮复习的宗旨:统一步调,坚持三个周日常计划
       始终贯穿高三英语复习的是“3个量”:词汇量,做题量,写作量。三个周日常计划即每周集体备课,每周测试和每周教学内容。
(一)落实教材夯基和3量

       一轮复习的时间是2023年9月到2024年1月。在高二的暑假,我们让学生为一轮复习做了一些准备工作,比如让学生复习初中单词,考纲单词及高考高频678个单词,让学生在假期自己找出知识漏洞,在音形义初级层面掌握考纲词汇,并在8月份集中讲解了5套高考真题。我们在每次大考之后都会分层次做组内分析和研讨,先总结学生在考试中暴露出的问题,再想相应的解决办法并真正实施,以做到以考促教。
(二)三个周日常计划
1.一轮复习周计划:备课组日常安排
       高三英语组每周的集体备课流程为团队合作--协作分工--集体备课--二次多次备课--实际教学中调整。每周都按照计划表进行组内听课评课,包括教师自评和互评。这项活动使各位老师获益匪浅:有的老师语法讲得很明白,有的老师很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组内听课很能开阔大家的思路。评课时一定要指出本节课可以改进的地方,对授课老师的课后反思和年轻老师的成长非常有益。
       每周三开展集体备课,每人会按计划表发言,每次备课有6-7名教师发言。高三大型考试比较多,每次考试后英语组内会有主题探讨,如依据评卷情况,在平时的读后续写教学中该做出哪些调整?教师在批卷过程中获得了哪些启示?在总结出考试暴露出的问题后适当地修改复习计划。
       另外,集体备课时分层次备课,各位教师针对对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题量有适当删减,比如3类班,可以不做特别复杂的分析理解题,要拿到该拿到的分数,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自己选做拔高题,有问题课下问老师。1类班的同学会在年级统一的练习基础上做额外的习题,平时练习量够,考试时反应才会更快。
2.一轮复习周计划:学生日常测试。
       每位老师都会做到考必批,批必评,必二批。本组教师每天上课时都会考单词,每个单元都有年级统一的测试卷,除此之外还会有形式多样的测试环节,比如听写、提问、PK等。老师会在当天重考不合格的同学。每周有3次英语晨读,前10分钟背诵好词佳句,后20分钟进行听力练习,每周三晨读会有一次听力测试,教师批改后在当天进行讲评。每周三晚自习第一节组织英语周考,老师们上传各班成绩单。第二天根据各题的错误率有针对性地及时讲评试卷,课后找部分学生给老师讲解自己的错题。每复习完一册书会利用早读时间统一考一次基础知识,对每班的前5名进行表彰,后5名同学在全年级范围内进行重考。
3.一轮复习周计划:每周教学内容。
       一轮复习最重要的的两条主线是词汇和语法。
       词汇复习有两个基本原则:学一会四,及时检测。
       高三伊始,先复习音标等语音知识,助力学生背单词和提高听力。词汇方面,我们按照教材中的单元划分,在集体备课中确定重点词汇,要求学生掌握重点词汇的4点相关内容

越平常,越超常

微讲堂

2023-2024第二学期

即发音、词性、词义及固定搭配。同时我们还利用信息差,额外给学生补充了吉林省所用的人教版教材的词汇,两个省份使用的教材版本不同,但高考用同一套高考题,所以在一轮复习时,每天上课抽出3、5分钟的时间使用单词闪卡,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同时,我们还补充了高频动词专练,教材外考纲内词汇专练,熟词生义等。
       语法复习也有两个原则:讲练结合,英汉互译。在一轮的语法复习中,我们结合高考真题和课标,重视基础知识并反复操练,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建立自己的错题本,学会分析失分原因,不断总结做题经验。围绕动词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复合句等核心语法知识,在每周的复习周计划都渗透一个语法点。同时渗透长难句分析和理解。我们额外做了这样一个工作,把每册教材最后面的课本注释部分里的句子提炼出来,让学生做英译汉,汉译英的练习,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法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写作复习的两个原则是:教师少讲,因材施教。写作复习重视日常积累,引导学生充利用碎片化时间,坚持朗读背诵常用句型和优秀范文。每周一个应用文写作的话题,摒弃大量讲解,教师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写作机会,修改学生习作,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的水平。每周还有针对新增的读后续写题型的训练,从读懂原文、审题、找明线暗线、布局谋篇,到细节描写,教师帮学生释放创造力和想象力,规范并润色语言。
       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的阅读题和续写原文,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相应的话题这表明抓基础、重教材是一轮复习的核心,所以本组教师从教材每个单元中挑选出能用于读后续写中的句子,带领学生分析背诵并创设情境以应用所学知识。
三、二轮复习:侧重专项,少讲多练,学法指导
       二轮复习的时间是2024年1月到2024年4月,共有3种课型:基础知识复习课,专题复习课,习题讲评课。题型专项练习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和做专项训练,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老师的有效辅导相结合。在二轮复习习题的选择上,本组教师做了大量的工作,现有习题的质量良莠不齐,大家提前做出很多套题,从中筛选出优秀的有代表性的套题,或者挑选出几道类型题,以节省学生的时间。通过多种练习形式和做经典题,让学生分析明确考点和易错点。对于典型错误再巩固过关训练。同时更重视学生的反思小结,加强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每节习题讲评课上教师都会先拿出3到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修改习题。也尝试让学生自己编题,揣摩出题人的出题心理,比如找到长难句,理解透彻的基础上自己给同学们出一道题目并附上正确答案,逆向促进学生思考。教师指导学生完善错题本,不盲目抄写,而是挑零碎的单词、语法知识或某种做题方法进行记录,最重要的是归纳反思方法,不能盲目刷题。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还增加了听力训练的比重,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听力材料,让学生熟悉不同的语音、语速和语调。同时,教授学生一些听力技巧,如预测、抓关键信息等。在阅读理解方面着重提升学生的做题速度及解题

技巧,并通过阅读积累的大量的单词,又有助于阅读的提升,形成良性循环。写作时注重语法和拼写的正确性,模仿优秀范文,避免低级错误并规范书写。
       培优辅差也是二轮复习的重点。各位老师的成绩单上都标注了学生在哪个方面有欠缺并会及时辅导。学困生练基础,在达成了第一个目标之后再向下一个目标努力。英语较好的同学着重练习思维能力,注重长难句的分析和理解。
四、三轮复习:高效练习,调节心态
       三轮复习的时间为2024年4月底到6月初,强调高考真题的训练和回归教材,加上大量刷题并总结重点词汇的综合应用,以做到把书读薄,不再像大海捞针一般不知道哪里是重点,而是让他感觉这个资料重要,背一背就能提成绩,同时增强信心。再死记硬背和抠语法不好用了,一定要强化词汇在阅读、语言运用和书面表达中的地位。
       最后关头须身体力行,每天坚持每天足量阅读和适量写作。夯实英语词汇基本功,做到精准遣词造句。同时多进行适应性练习,计时做题,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速度以及心态,毕竟水平再高,时间不够也完不成任务。
       坚持定时定量地狠抓落实基础知识,全力以赴地抓好培优辅差工作,想方设法让学生掉进英语的“海洋”,尤其是做好词汇上的突破,高三英语组教师坚持做好每一件事和每一个细节,稳中求变、狠抓双基,用好每位老师的长处,互补分享,不断讨论整合出最适合本年级学生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知识层面和学法方面的指导,让学生少走弯路,高效学习,信心满满备战高考。

微讲堂

2023-2024第二学期

       
       2024年的高考已经结束,高考应用文再次引起老师的关注。今年我有幸参加了高考英语应用文的阅卷工作,对于今年应用文考题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深有感触,为了让今后的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相应地提出了几个写作题型的备考策略。
一、试卷评析
       高考试题的命题精神具有稳定性,认真研究高考真题,把握其规律,把高考与教学无缝对接,有助于我们科学备考。2024年新高考Ⅱ卷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坚持育人的方向性为核心的命题原则,试卷特点为凸显文化交融,培养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凸显价值引领,融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凸显育人本位,增强健康意识提升美育,在今年的应用文中,要求考生介绍自己在公园中上了一堂美术课,分享经历,同时写作要点为你的作品内容和你的感想,属于交际性作文,情景设置立足于考生日常生活,内容贴近考生生活实际,整体难度适中,在主题选择上主要体现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两个方面,提升了欣赏自然之美的价值,融美育与词汇,句法相结合,应用文主要结合了具体的语言活动情景,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能力。
       在评判时,应该注意采分点,分享经历,作品内容(画画或者做手工、雕塑)和基于作品的感想或者上一堂美术课的感受都可以,该应用文体裁为邮件,写信目地很强,考生应遵循邮件的规范,写出作品和感想,那么如何能得高分呢?我认为在写作中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主题句突出;2)写作层次清楚;3)句与句衔接连贯;4)句式和时态多样化;5)表达思想清楚、准确;6)书面整洁;这些是写好作文的六个方面,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训练。

二、存在问题
(一)审题不清,生搬硬套模板
       有些考生对写作的文体把握不清,死记硬背应用文的模板,直接把背诵下来的句子生硬地套在今年的应用文上,如:It’s no exaggeration to utter that this experience was like an permanent flower,blooming in my river of memories.I really want to join more activities like this.这句套话,生硬地套在作文中,不能有恰地融合在文章中,对于这种模版类的话,阅卷老师会进行屏蔽信息,要看考生真实的写作能力,不会将这套话当成是考生自己写的句子。
(二)语法结构单调,错误较多
       在阅卷过程中,发现不少考生的考卷较多出现了单词拼写错误、用法不准确、表达不恰当等问题,受汉语思维的影响,写出的句子属于中式思维表达的句型,错用了英语句式,如:Last Friday,I had an art class in the park with my classmates.这句就是一个中式思维的句子,应改成:I had an art class with my classmates in the park last Friday.考生在写英语句子的时候,经常按照汉语语序直接翻译,导致写出的句子不符合英语语序,是典型的“中式思维英语”,这样的作文就不会是高分作文(10分以上)。此外,考生还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名词、形容词、介词短语等这类跟在主语后面,谓语动词缺失,如:Drawing a picture with my classmates so much fun.句子中看似有动词drawing,但是Drawing a picture 充当的是句子的主语,而不是谓语,应改成:Drawing a picture with my classmates was so much fun.
(三)内容不相关,抄袭卷中其他语篇内容
       有的考生跑题,偏离写作内容或者抄袭试卷中语法填空、阅读理解和读后续写的语篇内容,所抄写的内容与作文题目不相关,是不会得分的,阅卷教师在批卷前会有主管教授统一培训,对于试卷中各个题型的材料会进行简单介绍,所以考生一旦抄袭考卷中的内容,是一定会被发现的。其实,考生能罗列一些有效词汇或者写出简单句子,如:That’s so funny.The park has many trees and flowers,butterflies and bees.I love it so much.这简单的几句,就值4分作文,所以只要考生认真写,都能得到分,就算真的不会写句子,只要你把与题目相关的词句写上,用词汇堆积,也会得到一档文(1分-3分),如果考生能将单词连成句子,就算结构简单,但作文全文读起来意思连贯,能让批卷教师理解,没有太多的语法错误,即使是简单句也会得到三档文(7分-9分),基础分。如果想要达到高分段,需要在内容答意连贯基础上,写几句高级句式,如:For me, it was the first time to have art class like this,I was so amazed that I could breathe in fresh air.此句子中运用了so...that 句式,所以属于高级表达,这就是10分的作文句子,再如:Not only can I enjoy the beautiful landscapes, but we can also improve our ability of appreciating the beauty. 此句子中运用了not only...but also 的短语表达并运用了倒装结构,属于高级表达,这就是(13分-15分)中的句子,所以基础薄弱的考生千万不要轻易的交白卷,即使写一句I love the class.也能得一分。
(四)衔接不好,连贯性差
       高考试题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的特点,目的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提升,高考英语应用文评分原则主要从内容、词汇、语法和篇章结构三个方面考虑,具体为:(1)写作内容

2024高考应用文试卷评析--暨2025高考备考策略

微讲堂

2023-2024第二学期

要点是否覆盖,表达内容是否答意。(2)词汇使用是否丰富和句子结构是否多样化。(3)文章中衔接程度是否得当。所以文章上下文是否衔接得当,也是确定作文档次的评分原则,高手的考生会将作文已给的句子与自己要写的内容衔接的非常巧妙,如:I’m writing to share with you an art class I had in a park last Friday.I think it is interesting for me to take the class. Hope you can like it too.这句话衔接的很好,体现学生的逻辑思维很强,衔接得当,具有英式思维模式,属于高分作文达到的标准。同时,体现文章衔接性,不一定非要写firstly...secondly....thirdly,这种列点的方式,表达观点,考生应根据作文的体裁来确定写作的风格,2024年新高考Ⅱ卷应用文中要求考生介绍自己在公园中上了一堂美术课,分享经历,属于交际性作文,正常交际,我们不会说firstly...secondly....thirdly,所以可以不用列点陈述,如果要求写一篇议论文的话,是需要通过列点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作文时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的作文类型,指导学生写作,不要成为定式。
(五)书写潦草,影响卷面得分
       书写对于作文来说是比较重要的,阅卷教师一整天面对着电脑,高强度的工作量,如果面对是一份书写潦草的作文,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印象分,在对内容要点的覆盖情况以及表述的清楚前提下,卷面的整洁也是比较重要的。有些考生,单词模糊不清、随意涂改,阅卷教师看完后,无法辨认,影响交际,将也会影响得分。高分段的作文,大都是内容覆盖所有要点,衔接得当,同时卷面整洁,字迹清晰。
三、备考策略
(一)认真审题
       教师要重视审题的重要性,在讲解试卷时,不要忽视作文讲解,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审题训练,列提纲,然后教师可以进行补充,锻炼学生的审题思维,能快速的构思出作文内容,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站起来分享自己的写作内容,互相分享并互相补充,然后教师可以给出一篇范文,带领学生欣赏作文内容以及句式结构,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能够快速的谋篇并列纲,这种能力需要平时就训练起来。
(二)布局合理
       考生在写作文时,应该合理布局,根据作文审题要点,将作文分为几个段落,三段式一般是我们所提倡的,能让老师通过每段内容,理清考生的写作思路,同时也要注意衔接得当。
       第一段:引出主题—简单介绍已知信息,同时写出写作目的。
       第二段:展开论述—围绕主题,进行具体阐述。
       第三段:总结要点—简单总结文章内容。
           

        同时也要注意答题的规范性:
       (1)错词一定要改,不能为了整洁不改。
        (2)一行中词写不下了,不用-,(如out-standing)而要在下一行写。手写时要左对齐,不要要求学生右对齐,单词尽量不要断开。
       (3)不要追求华丽的辞藻,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内容才是提倡的。生搬一些套用的模版,在高考批卷中是要屏蔽这些模版话语,而看真实学生写的句子。
       (4)避免中式思维应训练英式思维
(三)夯实基础
       从阅卷上看,写作能力非常薄弱的学生很多,写作中重要的能力就是语言的准确性,包含语法结构、词汇的准确程度和句子表达的有效程度。具体来说,语法使用是否准确,词汇拼写有无错误,时态和语态使用是否准确,句子表达是否答意等英语基础问题,只要能写出正确的单词,连贯的句子,衔接得当就可以满足高考要求。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引导学生针对某一个话题,让学生多做翻译句子,达到能够准确表达内容,让阅读教师理解其句子含义,就能在高考的应用文中,达到预期的写作目的。
(四)变式训练
       教师在备考时,可以引导学生在同一主题语境下进行应用文变式备考训练,就是同一主题变成不同体裁的应用文,引导学生进行变式训练,如聚焦2024年新高考Ⅱ卷高考英语应用文,聚焦“难忘的一节美术课”可以将这一话题转换成投稿信、通知、活动报道和演讲稿等体裁,如:变式1【投稿】假定你是李华,毕业在即,你校英文报举办了以“An Unforgettable art lesson” 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你写一篇英文短文投稿,分享一次你参加过的校园活动。内容包括:1. 活动内容;2. 活动感受
       变式2【演讲稿】假定你是校学生会主席李华,毕业在即,你将代表高三学子在成人礼仪式上发言。请你“An Unforgettable art lesson” 为主题写一则发言稿,内容包括:1. 你的作品内容;2. 你的感想         针对同一话题进行变式训练,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我们来看一下高考题型的分值分布,不难看出新高考英语已经改变了传统观念—得阅读者得天下,改成得读写者得天下,高考试卷中作文共占40分,比重之大,所以教师在平时就要加强学生写作练习,提升写作能力。新高考的命题特点为凸显素养导向,重视考查学生价值引领,促进思维发展,今年2024年新高考Ⅱ卷的应用文,在主题选择上包含人与自我和人与自然,具体来说,描述个人经历和感受属于人与自我,对画作自然景观的描述中属于人与自然,凸显育人本位,增强健康意识,提升美育,高考各个题型的选取都与主题相关,这也提醒教师在平时授课中也要具有主题意识,引领学生了解相关话题,表达出正确的思想,让自己在写相关话题作文时有话可说,表达清楚,希望在未来的高考中,考生在写作中妙笔生花,写出美好的人生。

微讲堂

2023-2024第二学期

       
       2024年年高考英语黑龙江省使用了新课标II卷,与23年考卷结构保持一致。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试题命制根据全国高等学校人才选拔工作规定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积极引领学生的全面成长,注重于对必备品格、价值观念的全面考察,充分发挥高考对教学质量的积极推动功能,同时服务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选拔,助力教育高质量的整体提升。通过精心策划,试题着眼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内容突显了英语的基础性和功能性等,并加强了对英语实践与运用能力的考核。
一、试题情况总览

(一)立德树人,发挥高考育人功能
       一是坚定文化自信,如语法填空文本就报道了中国古代文学家汤显祖的雕塑和凉亭,在英国文学家士比亚故居落成的消息,进一步展现了中西的沟通与融合,使学习者认识到到中国文学与英语文化的互相理解与推动,也体会到人类文明和谐进步之美。二是养成良好价值观念,如读后续写就介绍了作者在外出时,和出租车司机商讨解决付车费的故事,以指导学生养成诚信的良好品质,同时感受陌生人的善意并心存感激。三是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例如阅读A的语篇讲述了卡洛秋季徒步节的健身活动,引导学生走近自然,开展体育锻炼,文中提到了许多注意事项,在潜移默化中突出了安全的重要。
(二)人才选拔,强化思维品质考查
1、考查关键技能
      今年高考英语II卷持续加强对试卷的内容和命题形式的革新,并加强调整试卷设问视角与方法,提高试卷的开放性、多样性和灵活性,引领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从而培养逻辑探究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语境化”与“去模式化”试题命制趋势明显增强,而机械背诵词汇的备考方法已无法达到考核要求。例如,在试卷中阅读C篇讲述了巴比伦微型农场的室内种植体系,设置的四道题分别从细节认知、整合归纳、推理判断和主旨大意方面考察了学生的语言认知与思维能力。
2、结合生活实际
      选择了比较接近学生知识水平和日常生活实际的篇章,通过创设真实而易懂的试题情景,考察学生使用英文开展日常交际以及运用英语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如七选五的语篇是围绕过度旅游的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对策和意见,运用社会中的热点话题引领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反思解决办法。
(三)正向引导,促进中学英语教学提质增效
      试题设置注重考核知识的基础
性和实用性,促进教学落实语言知
识技能基础。着重考核整体语言应
用水平,注重多项语言知识能力的
灵活使用。试卷语篇在话题内容和
文风特点上与外研版的单元教学内
容密切相关(如表所示)。引导中
学英语教学应注重回归课堂,严格
课标规定、扎实行课堂教学、
单元教学,关注教材中对主题
展训练。

2024年高考英语新课标II卷试题分析与教学启示

微讲堂

2023-2024第二学期

二、试题分析及教学启示
(一)听力部分
1、听力概况
      话题涵盖广,五个文本属于人与自我,五个属于人与社会的主题语境。英美口音混搭,对话和独白的情境都更加接近学生实际情景,表述更为自然。题目中包括10道细节理解题,7道推理判断题,2道观点态度题以及1道主旨大意题。疑问词设置了13个what,3个why,2个where,1个how many和1个how often,比往年的灵活程度更高。原文词汇量866词左右,和2023年新高考I、II卷持平。平均语速约152词/分,平均语速最高达215词/分,较2023年有明显提高。这也提醒我们,听力的速度训练要有梯度,可适当提到1.2至1.5倍速,提高学生听力能力。试题启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培养实际生活情景下的听力理解水平。
2、词汇积累
      (1)听力文本关键信息句中存在的熟词生义,如文本2中refreshment 一词,根据所学动词,学生可能推断出“恢复活力”的含义,但根据语境“go to that cafe for a little refreshment”,理解为“食物和饮料或吃的东西”。(2)需要学生进一步夯实的词义,如文本6中consistent一词,意为“连续的、持续的”;短语hold your interest意为“吸引、抓住你的兴趣”。以及文本10中receptionist一词,意为“接待员”。落实好词汇有助于学生更为迅速、准确的获取信息。
3、答题技巧
      题目设计的角度和方法更加灵活多样,强调了对学生提取重要信息和细节内容理解的考核,也增强了对学生思考判断能力的考核,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泛听,也要精听。如14题: How often does the band come to perform in the park?
      A. Three times a year. B. Once a year. C. Every other year.

      属于细节理解题。根据男士的话“Every year they arrive the first week of July and play for a week.”可知,这个乐队每年都会到此处演出。这句话本身不难理解,但由于前后文多次出现数字和时间的表述,学生容易错过真正的考点,忘记了问的是什么,要回答什么。因此答题时应注意设问,也就是要把握题干的关键词“How often”,寻找信息时有别于回答以“how long”和“when”开头的题目。
      再如19题:What did Susan do when she met Mr. Rochester the second time?
      A. She was a cleaner. B. She was a secretary. C. She was a receptionist.
      也属于细节理解题。本题题干较长,关键信息包括“苏珊遇到罗切斯特先生”和“第二次”。由于Susan在文中出现频率很高,学生不易把握哪里是第二次遇见、哪里是第一次遇见。可能会误把“Susan, the receptionist, helped me arrange everything perfectly.”这句当作第一次相遇,但这句并不是与Mr. Rochester相遇,不符合题干。真正的第一次相遇是在这句:“Shortly after Mr. Rochester bought the hotel, he made an appointment to see the hotel manager. When he arrived, the first person he met was Susan, who was cleaning the carpet.”第二次相遇根据“Six months later, Mr. Rochester paid another visit. Susan had been promoted to receptionist”可以看出她已经晋升为接待员。尽管干扰信息看似繁杂,其实只要把握住文本中的 “another”一词就能对应到设问中的“second time”。
4、教学启示
      要更加重视听力训练,重视对课本中的听说课的模式探索。听力训练时,教师不可化身“电教员”,而要作“领航员”,具体题目具体分析,指导学生练习什么、分析什么、积累什么、考查什么。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含义的基础上,更清楚听的技巧、记录的方法、重点的词汇和对文本的深层理解。如果说能够听懂并翻译出文本是钓到一条鱼,那么能够掌握听力技巧并把握文本深层含义就相当于拥有一大片鱼塘,四季更替皆有收获,拨开语音、语速和选项云雾的层层干扰,一定可以见到晴朗的天空。

微讲堂

2023-2024第二学期

(二)阅读部分
1、阅读概况及解题技巧
       试卷进一步加强语言的基础性考核,注重词汇、语法、语篇、语用基础知识的理解内化和合理使用,以及对先进人文科学理论知识的了解把握,注重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和交际场景,应用基本语言技巧,达到正确认识和高效表达。
    阅读A,原文出处https: // carlowtourism.com/ product-tag/ saturday- 7th- october2023/ 关于健康的生活方式。三道题设置均考查细节理解,重点考察细节的定位、捕捉与理解。需夯实的单词,如21题定位处的duration一词,意为“持续时间;期间”。此外需注意同义替换,如22题选项的proper和原文suitable、inappropriately形成呼应。
     阅读B,原文出自https :// www.npr.org/ 2022/06/09/ 1103884811/ san-francisco- transit- dispenses- short-stories- to-commuters。语篇讲述了快速交通(BART)在车站内设置了短篇故事自助机,这一举措不但迎合了旅客的阅读需求,提升了乘车体验,同时有望提高公共交通的旅客数量。选材可以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对社会服务的参与意识。在试题设置上,24题考查判断推理,需针对所给内容做出理解判断并归纳。25至27题是细节理解题。需注意同根词的提示,如原文rider和27题D项ridership的呼应,可以推测是与乘客相关,“Its ridership will increase.”应理解为“它的客流量将增加”。另外,可以积累文中地道的表达方式,如as of right now“截至目前为止”,和at the end of the day“最终,到头来(引出最重要的事实)”。
       阅读C,原文网址https: // inhabitat.com/ these-micro- farms-put- a-new- spin-to- farm- to- table/ 。介绍了巴比伦微型农场的情况,引领导学习者重视前沿技术与和理念,增强环境意识。试题设置方面,第28题和第29题都是细节理解题。需注意同义词替换,如29题信息定位句中in real time“实时地” 和B项current呼应。以及定位处的growing data意为“生长数据”,对应选项B中condition of the plants“植物的状况”。对比该题其他选项时,可以看到A项real-time、C项chemical 和D项pre-seeded均在原文有复现,具有一定干扰性,因此在定位后还需要对特定细节进行分析辨别。30题考查推理和判断能力。需积累的词义,如最后一段的live out意为“实践”,该段主题句 BMF employees live out sustainability in their everyday lives理解为“员工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可得出正确答案是D。31题主要考查主旨大意,意在考察学生对文章内涵的了解与把握,有一定难度。第一段提出BMF可以减少运送路程,第二段提出它的创新设计能够保障新鲜蔬果的供给,第三段则详细说明BMF的创新设计,如远程监测、提供实时生长数据等。第四段明确了该系统助于降低环境污染程度。由此可知,本文阐述了BMF的主要优点。
       阅读D,原文网址:https: // www. blackpoolgazette.co.uk/ must-read/ must-

read- of-the- week-ai- by-design-a-plan-for-living-with-artificial-intelligence-by-catriona-campbell-3696983。本语篇为对《人工智能设计:与人工智能共生的计划》这本书的简介,本书主要研究并剖析了当前AI的发展,并要求人类一起应对挑战,以避免人工智能的进展可能对人产生的不良影响。指导学习者对人工智能科技的迅速进展做出辩证反思,并号召人类协同努力,使得人工智能的发展处于可控范围。在题型设置上,32题是词义猜测题,33题是推理判断题,34题考查细节理解,35侧重推理判断。本文中存在着诸多派生词、合成词以及短语和复杂句型,对学习者的综合理解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试题着重考查了学习者如何推断理解词组含义、提炼归纳关键信息、解读分析段落大意、概括总结作者意图。
      第32题对应的信息句较长,且包含复杂结构。“In the wrong hands, such a book could prove as complicated to process as the computer code (代码) that powers AI but, thankfully, Campbell has more than two decades’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translating the heady into the understandable.”其中prove complicated是系表结构,“证明是复杂的”。as+adj/adv原级+as比较对象 ,“和...一样”。complicated to process中process是名词作动词“处理,加工”,此处理解为“(书)是复杂难懂的”。that powers AI是定语从句,

微讲堂

2023-2024第二学期

修饰code,power名词作动词“驱动”。然后由but连接并列句,其中translating部分是现在分词短语作状语。这句话的整体理解是“在错误的人手中,这本书或许会像驱动 AI 的电脑代码那样复杂难懂,但庆幸的是,Campbell 有超过二十多年的专业知识,能够把复杂的内容转变为容易理解的表述。”这就意味着本书必须由具备实力的人来写作,所以选C项。选项 D “If translated by someone unacademic(如果由非学术人员进行翻译)”中,translate 和unacademic这两个词语在该段均有词汇复现,干扰性较强。但经过分析对比即可发现该表述并不正确,因为本文所强调的是写作著书,而不是翻译。文中translate是指“转化”,并非“翻译””,故不选 D。
      七选五,原文网址:https: // www.adventure.travel/ adventure-stories/ overtourism- is-real。选材围绕过度旅游的问题展开了讨论研究并提出具体对策,内容贴近生活现实,情景真实易懂,集中体现了“结合生活实际,学用融合互促”。纵观2023年和2024年的七选五试题可以发现(见下表),试卷命制形式以及所考查的能力点变化不大,充分展现了高考所坚持的命题原则——“方向是核心,平稳是关键”。需积累的合成词,如标题中overtourism“n.过度旅游”,以及文中多次出现的类似构词形式,值得品味和积累:over-touristed“游客过多的”,overvisited“被过度参观的”。over-前缀的含义:①表示“过度、过分”,如:overwork n./v.过度工作,overdose n.药物过量。②指“在......之上”,如:overlook v.俯视,疏忽;overbridge n. 天桥。③表示“翻转、翻越”,如:overturn v.颠覆,overthrow v.推翻。2024高考英语新课标I卷中也出现这一前缀——阅读理解D篇的oversampled,可以推断词义为“过采样的”。再看文中less-visited一词。less adv. 更少,程度较低地。因此,less-visited即为“参观人数较少的”。另外,文中还出现了lesser-known 一词,而lesser也可视为little的比较级,所以lesser-known指“adj. 较少人知的,鲜为人知的”。

2、教学启示
      试卷指导我们的阅读教学要严格执行课标规定、注意日常积累,尽量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语篇中派生词、合成词以及长难句等出现较多,注重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核。试卷对学习者的深度阅读理解能力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所以接下来我们必须提高语篇意识,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语境、构词法等完成词语、短语和长难句的掌握与积累。要精读教材语篇,积累表达,掌握体裁、结构布局、行文逻辑、语言风格等多项语篇知识,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刻的把握。而且,高考语篇的材料选取非常广泛,而且许多都是来自国外杂志期刊,它们的语言和结构都很地道。阅读的C篇和D篇文章通常科普性较强,对于学生的科学素养要求也相对较高,而专业术语、长难句对学生的知识面、单词量、语篇结构和语用知识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考查要求。那么,释放的信息就是使学生能够借助英文来读懂科普、与世界接轨。要引导他们以课文语篇、高考真题文章为依据,选取权威网站或媒体的优秀文章加以解读,拓宽读书视野,培育他们的思维品质和跨文化能力。其三,定时内独立练习,针对文体特色对试题加以深入总结,突出对语篇的表层含义理解和底层含义挖掘概括能力的训练。在七选五类型题的练习中,对语篇的宏观把握同样重要,需要段落式解读,而不是以句子为单元,掌握文章主体、架构和逻辑。当然,除了要扎实掌握语法规则,更需要进一步理解词汇和语句在语境中的的准确含义,并且清楚句子、段落之间的语义连接。
(三)语言运用部分
1、完型概况及教学启示
      今年新课标II卷并没有考查更为复杂的短语辨析,而是更侧重于考查基础的词汇和学生对文章主体脉络的掌握,并适当考查了熟词生义,但总体难度较适中。在考点设置方面,均是对实词的检测,5个名词题、8个动词题、1个动词短语题、1个形容词题、没有出现副词题。最小空间距四词,最大空间距二十六词。需积累熟词生义:43空处string 名词指“线,弦,一串”,文中用作动词“把......串起来”,string together在此意为“把(单词或短语)串连成句子”。49空处fuel my appetite是指“增加、刺激我的食欲”,fuel此处作动词。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关注语境,善于利用复现信息解题,如41题选settle与上文“buy a house”形成呼应,44题选praised与后文“encouragement”呼应,50题选dish与本段的foodie, stomach, recipe和big meals属于同话题词汇。

微讲堂

2023-2024第二学期

2、语法填空概况及教学启示
      本文内容来自Interview : Chinese elements add "international" character to Shakespeare's hometown - scholar - Xinhua ( news.cn )。和2023年比较而言,2024年试题难度处于稳定状态,题目考查层级明显,有较好的导向性。从考点设计中,我们能够发现关于动词的考核比例明显增加,从2道题上升到5道,关于词性转换的部分则考核比例减少。考点灵活地借助语境进行设置,具备良好的区分效力。备考教学过程中,要扎实基础知识,注重实际应用,训练剖析句子结构和成分的能力,掌握各种语境下语法的运用规律。
3、应用文概况及教学启示
      题目要求给好友写一封邮件,与他分享自己在美术课上绘制的画作并传达自己的感受,情景设计真实合理,话题接近学生生活和教学实践。题目考查得更加灵活,不要求套路化模式化地写作,而要言之有物,要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此外背景设置在户外公园中,而不是在课堂内,这需要学生突破常规,构思时更合乎情景,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此次应用文写作是教考衔接的又一典范,指导高中英语教学务必关注课本,切实落实课标要求,重视日常积累,加强语言实践,将

教材的知识点加以迁移和运用,同时,引导学生留意观察生活,增加阅历和经验,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达成。
【写作思路】
      谋篇布局:
      第一段:和友人分享在室外上美术课的经历——令人难忘的精彩体验。
      第二段:作品具体内容,如公园的场景,有人划船、散步、唱歌或是锻炼。画作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第三段:收获与感悟,如接触大自然带来的益处、希望有更多类似的机会等。
      时态:第二段为过去式,第一段与第三段可用一般现在时。
【优秀范文赏析】
4、读后续写概况及教学启示
       语篇来源于Budget Traveller网站上的一篇文章How I met Gunter, the best taxi driver in Vienna & Austria。读后续写题型不但综合性地检验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技能,而且强调了对实际运用能力、思维敏捷度和创造性能力的深度考查,并在此过程中塑造学生正确良好的人生观。在复习备考中,注意故事性记叙文的阅读练习,分析所给语篇和续写的两个段首句,明确逻辑,捋清脉络,并进行合理衔接、过渡点题,同时还可通过对微情景的练习,从词汇、句法、逻辑等方面进一步提高表达的准确度、逻辑性、完整性。

微讲堂

2023-2024第二学期

(1)写作思路
       首先,理故事线和情感线的变化。通过五个阶段来梳理故事情节,包括开头、发展、高潮、尾声(冲突逐渐解决)、结局,并分析人物相应的情感变化。
       其次,解读人物性格。根据文章相关描述,如 “... and jumped into the first taxi on the rank without a second thought... I flashed him an apologetic smile as I pulled out my Portuguese bankcard... I jumped out of the car, made a mad run for the machine... ”可以看出“我”遇事果断、反应迅速。而从这几句话“When I was about to give up, Gunter fished out his little phone and rang up a friend... Gunter parked the taxi behind the bus, turned around, and looked at me with a big smile on his face. ‘We made it,’ he said.”可以总结出Gunter的性格特点是乐于助人、友好善良。
       最后,找准主题,构思情节。第一段构思模式是“衔接句+过渡句+衔接句”,第二段构思模式为“衔接句+过渡句+主题升华句”,再结合心理、动作、语言、环境等细节描写展开续写。无论具体情节如何展开,续写段落都需紧扣主题,传达两个内容,一是Gunter一定会帮我,让我及时上车去参加会议。二是我也会遵守诺言,把车钱付给他。

(2)优秀范文赏析
(3)原版结尾欣赏

       紧紧跟随高考趋势,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结合他们的实际状况,通过有效的专项练习和全面整体训练,提升学生运用英语知识的技能和解题技巧,以适应最新的高考模式和需求。以上是我对今年高考英语新课标II卷试题所进行的分析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微讲堂

2023-2024第二学期

       
      黑龙江省是第四批(即2024年)新高考省份,2024年黑龙江、吉林与辽宁共用同一套物理试题,本套试题依托高考评阅评价体系,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和创新性、注重物理情境,命题思想从解题向解决物理问题转化。全面考查学生的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与责任等核心素养水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发挥学科育人功能。
一、试卷分析
(一)试题特点:
       1、注重基础,教材知识点考查均衡;单选题1-5题以及多选第8题都较为基础,也是《高考评价体系》中必备知识的体现;
       2、联系实际、关注科技,无情景不成题,综合考查语文阅读理解能力,从考查解题向考查解决问题转化;如第2题依托于花式篮球表演“指尖转球”情景考查描述圆周运动基本物理量;
       3、试题新颖、注重经典模型,试题在注重经典物理模型和方法的前提下,呈现方式、命题背景新颖;如第5题利用不导电液体的介电常数与浓度的曲线关系考查平行板电容器的动态分析;
       4、重视物理过程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高中物理常见的过程,静止、直线运动、抛体运动、圆周运动等,如第9题需要学生分析双棒运动过程得出安培力沿轨道方向的分力与重力等大反向时导体棒做匀速直线运动,第6题带电小球在电场中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分析等。
       5、梯度适当、区分合理,根据试题的情况,合理设置问数,层层递进;如13题有两问、15题三问,且后一问比前一问难度逐渐增加。

(二).试卷结构
       1、试卷题型:
       2、试卷难度(适中)
       3、考情分析:

2024年黑龙江省新高考物理真题分析及备考经验总结

微讲堂

2023-2024第二学期

        其中力学部分大约42分、电磁部分大约42分、光学4分,原子物理6分,热学6分。
二、备考策略
(一)重视基础,回归教材。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不管是核心素养中的物理观念还是科学思维、科学探究,都必须以“为什么考”即必备知识为基础和前提。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高一、高二要重视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物理思想方法的学习,高三复习应在基础知识掌握的前提下建立起知识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2024年黑龙江省新高考的物理试卷中第1、2、3、4题都是非常基础,三道计算题中的第一问难度也偏向于基础。以2024年新高考的14题第一问为例:

       只要掌握平抛运动基本规律和动量守恒定律就能得到基础分5分
(二)注重构建知识网络,实现物理知识的结构化。
       2024年高考基础题考查了40分,在此之上如果想取得更高的分数,就需要解决高考中考查最多的中档题,根据学校的学情大部分同学被挡在了中档题门外,究其原因是学生学习知识碎片化,不能够把知识结构化和系统化,这就要求教师在高三复习过程中,要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建立高中物理知识的内在联系,横向纵向建立起高中物理知识网络体系,依据物理观念确定大单元、应用大单元的方式进行复习,培养综合应用物理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和各位老师学习和高三教学实践中,我找到了一种依据物理观念重新整合教材确定大单元复习的方法,在高三复习中大胆尝试后,对于思维能力差的学生,理解物理这一学科内涵,确实有一定的效果,下面我简单谈谈物理大单元教学的初步想法。
       首先,我深刻体会到教材原有的设计适合高一高二教学,教材安排是以力学模块和电磁学模块为主,然后是光学,热学和原子物理这种编排对于学生夯实基础、循序渐进十分有效。但在高三复习过程中,尤其二轮复习时需要建立起物理知识内在联系,养成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上效果不明显。
       其次,目前市面上高三总复习练习册,也是以力学和电磁学为主按照教材顺序编排,多数就是把高一高二的知识重学一遍,只不过讲的快了,难度大了。重新整合教材进行大单元教学,我想尝试以物体运动为主线,大体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大块,两种运动在生活中常见,在高考中也很容易辨别清楚,把原来力学中的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抛体运动、圆周运动运用到电磁学中,这样把高中物理中最重要的两大块放在一起学习,可以解决学生对学过的物理知识碎片化的弊端,结合今年的高考,也说明重新整合物理知识进行大单元教学是可行的,下面我们来看今年高考题中的中档题和难题部分。
       1.单选题中最后两道第6、7题是考查的是直线运动、抛体运动和简谐振动
6.在水平方向的匀强电场中,一带电小球仅在重力和电场力作用下于竖直面(纸面)内运动。如图,若小球的初速度方向沿虚线,则其运动轨迹为直线,若小球的初速度方向垂直于虚线,则其从O点出发运动到O点等高处的过程中(  )
                                                         A.动能减小,电势能增大 B.动能增大,电势能增大
                                                         C.动能减小,电势能减小 D.动能增大,电势能减小

微讲堂

2023-2024第二学期

微讲堂

2023-2024第二学期

       总之,新高考中单选最后两道、多选最后两道、大题最后两道都是以运动为情景,一共50分,我们可以在高一、高二按照教材顺序讲解基础知识,高三复习以运动为主线进行大单元教学,即适应高考,也贴近学生对生活中运动的认知规律。当然高中物理只所以被学生惧怕,被认为是最难的学科之一,不仅仅是我提到的这些,还有很多细节知识,可是我们可以以运动为主干,先让学生把主干修直,在往主干上添加分支和绿叶。
(三)注意掌握好平常复习、练习时习题的难度。
       习题不宜过难,特别是连接体、板块模型、传送带问题、碰撞问题等。习题过难,容易挫伤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出现“习得性无助”心理。
       1.物理学科考试要适当降低难度。一张试卷要有更多的简单基础题,适当中档题,少量压轴拔高题。我原来理解的考试只是一次诊断,需要学生和老师发现平时教学时的不足,及时纠正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但近几年的随着社会的变化,学生心理也发生了变化,普遍逆商很低,学生学习需要鼓励才能继续努力学下去,因此现在的考试不应该仅仅起诊断的作用,同时也需要给学生内在驱动力,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成就感,尽量杜绝出现不学习的学生物理成绩比努力的学生高,简单题多出点,甚至可以适当考查课本上的原题,优秀的学生和努力的学生都应该得到表扬。
       2.课堂教学中应大胆尝试复盘课等灵活的教学模式。物理学科对于在座的各位老师和少数的学霸确实不难,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确实无法完全吃透,因此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因材施教,找到最适合学生的知识和习题教学,对于学生不易理解的重点知识,可以尝试复盘课。本学期高三复习阶段我尝试过习题课的复盘让学生讲解拓展,学生还挺喜欢这种全新的习题课模型,下学期新高一学习新的知识,我觉得定期重点复盘效果会更好,我打算上更多的复盘课。
(四)关注科技发展,联系实际生产生活。
       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回归物理学本质。
       综上所述,2024新高考物理卷切实落实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一核”(为什么考)、“四层”(考什么)、“四翼”(怎么考)的要求。在新的一轮教学中,要注重基础,回归教材,针对学情对物理知识体系重新整合,有针对的进行大单元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起物理知识网络体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发挥物理学科的育人功能。

微讲堂

2023-2024第二学期

       
       2019年的新版高中化学教材当中,首次出现了超分子这一较为前沿的概念。但受篇幅所限,教材当中的超分子化学相关概念表述不清,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多疑问。本文将对超分子化学在教学中容易产生疑问的相关内容进行辨析,并对和高考联系密切的知识进行拓展。
一、超分子化学的发展史
       198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三位科学家:查尔斯·佩德逊、唐纳德·克莱姆、杰马里·莱恩,以表彰他们对超分子化学研究做出的贡献。早在20世纪50年代,克莱姆就开始研究某些小分子是如何在蛋白质的催化下进行反应的;1966年,莱恩出于对神经系统中离子传递过程的兴趣,产生了设计环肽类物质来监控膜间K+传递的想法;1967年,佩德逊等人在试图合成多元非环醚时第一次发现了冠醚。莱恩在当年的颁奖仪式上发表的演讲《超分子化学——范围与展望、分子、超分子与分子器件》也被视作超分子化学最初的宣言,超分子化学由此作为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独立了出来。现在,由于超分子化学方面的相关成果能从微观层面指导生命活动、表面催化、晶体结构等课题的研究,超分子化学已然成为化学科学的热门分支之一。他们三人的工作均可用一套模型概括,即一大一小两种粒子通过特定的作用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某种目的。不过“特定的作用”显然不能包括分子内部普遍存在的共价键,因此超分子就被定义为: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分子(这里的“分子”意义广泛,不单可以是中性分子,也可以是一部分带电的“大离子”或者简单离子)通过弱于典型共价单键的作用形成的结合体。
二、超分子化学的核心特征
       超分子的两个核心特征是分子识别与自组装,这两点是莱恩在分析克莱姆研究生物大分子的工作成果时所提出的。

1.分子识别
       在生物化学领域,蛋白质结合特定小分子的过程可以描述为:蛋白质分子(受体)中存在着特定大小空腔,该空腔附近还有一些特定的氨基酸残基。当一个小分子(底物)的形状适配蛋白质分子的空腔,并且能和空腔附近的氨基酸残基形成比较强烈的作用时,这个小分子就能紧密的结合在蛋白质上。这种过程迁移到超分子化学中就是:个头较大的受体分子内存在着特定区域,该区域存在着特定的空间结构或者特定基团,大小匹配该空间结构或是能和受体分子上的特定基团产生较强烈作用的底物分子就会被受体分子结合。这种受体和底物之间像锁和钥匙一样“相互选择”的现象就是分子识别的体现。
2.超分子自组装
       我们知道,分子晶体的形成过程就是大量分子通过范德华力结合形成内部规整有序的结构。而构成人体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磷脂双分子层的形成过程是:磷脂分子当中有极性很弱的尾部和极性较强的头部。细胞膜在组装的时候,各个磷脂分子的极性部分之间相互作用力强,自发相互结合;而非极性部分之间因与极性部分产生排斥,也会自发相互结合。与此同时,受生物体内溶剂环境(水)的影响,产生的磷脂双分子层总是头朝外,尾朝内,最终形成了细胞膜结构。像这样,两种或两种以上分子通过相互作用自发结合的过程就是超分子的自组装。
三、超分子的形成及稳定性因素
       由化学热力学可知,一个化学过程的吉布斯自由能变ΔG=ΔH-TΔS,ΔG<0说明这个过程能够自发进行。由于超分子需要具有上述的核心特征,因此任何通过非体积功以及改变反应温度T从而改变ΔG的手段对超分子化学研究者而言通常是冲击未知领域时才会考虑的,所以研究者们一般希望超分子化学研究当中所涉及到的任何过程尽可能都是熵增且焓减的。下面将分别对超分子形成过程中的焓变和熵变因素进行探讨。
1.焓变因素
       分子间产生了相互作用,属于使体系的焓降低的因素。
(1)离子键(静电作用)
       带电基团(如R-NH3+与-OOC-R)之间存在静电作用。除此以外,带电基团和偶极子(分子内部的电荷中心)之间也可以产生明显的静电作用,但并非典型的离子键。
(2)配位键
       中心原子(特别是金属原子)和配位体分子间形成的各种配位键。
(3)氢键
       超分子化学中很常见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在生物大分子内。包括典型的氢键(X···H-Y)与非典型氢键,例如X···H-π(离域π键),X···H-M(某些金属离子),X-H-H-Y等。

教材中超分子化学的内容辨析与知识拓展

微讲堂

2023-2024第二学期

(4)范德华力
       范德华力有三个组成部分:诱导力、色散力、取向力。取向力是两个极性分子间永久偶极子的相互作用;诱导力是指一个极性分子的固定偶极子散发出的电场使另外一个非极性分子的电荷分布发生变化进而产生瞬时偶极子,然后发生的相互作用;而两个非极性分子间虽然各自内部不存在永久偶极子,但电子是不断运动着的,因此它们各自都有机会产生瞬时偶极子,然后发生相互作用,这就是色散力。
(5)π-π堆叠作用
      因为芳香环通常具有大π键结构,电子云在环的两侧聚集,进而产生π-π堆叠作用,这是一种与氢键同样重要的非共价键相互作用。
2.几种熵变因素简介
(1)螯合效应
      螯合效应指由螯合配体形成的配位化合物,要比相同的配位原子和相同的配位数的单 齿配体所形成的配位化合物稳定。例如 ,在CoCl2的水溶液中分别加入NH3和螯合配体乙二胺(H2NCH2CH2NH2,en)时 ,它们会和中心离子Co2+更紧密地结合,替换了[Co(H2O)6]2+中的配体水分子,形成[Co(NH3)6]2+和[Co(en)3]2+。都是以N原子置换O原子,焓变差别很小,但反应的自由能变ΔG差别很大,原因主要就是形成螯合物时熵增更大。
(2)大环效应
      大环效应与螯合效应有关,即同样是单个分子和中心阳离子形成相同数目的同种配位键,分子具有闭合环状结构与没有闭合环状结构的相比,前者在形成时的反应熵变一定要比后者大,这点已经被诸多实验证实。
(3)疏水空腔效应
      超分子外壳在水溶液中时,其空腔内部存在一些通过氢键缔合的水分子,当有疏水客体存在时,其与外壳结合排挤出空腔中的水分子,这个过程也是熵增过程。例如前面所述的磷脂双分子层构建过程,非极性尾巴之间的作用力其实要比极性的头之间的相互作用弱,之所以也能牢固结合正是依靠排挤水分子从而使过程熵增而实现的。
四、超分子化学的实例
      超分子化学中有很多分子识别和自组装的例子,下面分别介绍几种超分子实例:
(1)DNA双螺旋的形成
      两条单链DNA通过适配的碱基之间形成氢键从而构建出双螺旋结构。

(2)三聚氰胺薄饼
      单个三聚氰胺分子通过特定位置上的原子识别其他三聚氰胺分子的特定氢原子形成氢键,再通过这种作用将多个三聚氰胺分子组装成薄饼状超分子。
(3)同多酸和杂多酸
       很多中心原子具有空轨道的含氧酸根很容易通过配位桥连氧原子的方式形成同多酸和杂多酸,这些巨型酸根就可以视作一种超分子,例如浓Na2MnO4溶液中锰酸根和水分子聚合形成大型球状超分子,磷酸根、钼酸根、铬酸根等生成相应同多酸和杂多酸亦属于此类。
(4)修饰环糊精
       环糊精是低聚糖类,分子形状可以描述为一个中空的圆台形,其内壁具有疏水性。如果在环糊精的小口端置换上一个疏水基团(例如-Ph-CMe3),这个基团大小恰好适配环糊精的大口端,从而能将基团插入环糊精内部。这种疏水基团和环糊精内壁互相识别并依靠疏水相互作用自发地进行组装,形成长链状超分子。
五、超分子化学在教材和试题中的体现
1.教科书中超分子定义部分的辨析
       现行人教版高中教材当中对于超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描述有两段文字值得注意,即“非键作用”和“限于分子间作用力”。从上面对于超分子内部作用力的分析可知,“弱于典型共价单键作用”才是最准确的描述,所以“非键作用”还合理些,“限于分子间作用力”若是按照高中化学对于“分子间作用力”的定义则不太恰当。现实存在的超分子在形成过程中存在离子键和配位键是合理的,题目中出现时基于教材给出的离子键、配位键等概念正常解答即可。
2.教科书中的超分子实例与常见超分子化学相关试题
       教科书上给出的两个超分子实例分别为利用杯酚分离C60和利用不同空穴大小的冠醚识别不同的碱金属离子,很多试题以这两个例子为基础进行命制。例如2024年黑吉辽三省的第9题就从作用力和反应混合物分离方面考察了超分子相关知识,对应的就是教材上杯酚和C60的例子(识别作用力:范德华力;分离反应混合物:利用相似相溶原理)。同年的湖北卷则将超分子相关内容放在最后一道选择题进行考察,背景是学生比较陌生的芳环间相互作用,重点考察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微讲堂

2023-2024第二学期

       
       每一次教育改革的推进,最终都要落实在一线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今天有幸向大家介绍一种我本人很感兴趣的的教学模式——项目化教学,又称项目式学习或项目化学习。
一、项目化学习的概念
       项目化教学是指基于学科或跨学科的核心概念或主题,设计驱动性问题,在学生自主或合作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积极学习、自主建构、生成知识、形成素养的教学模式。
       主要包括以上几个基本环节。其中头脑风暴指的是学生分析问题,将核心问题分解为几个重要问题,通过讨论的方式明确项目任务、项目实施的重点难点,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的过程。
       项目化学习不同于“项目化活动”、“基于问题的学习”、“探究性学习”。项目化学习是朝向素养的学习,不同于项目活动。项目活动比较容易完成,而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生成生物学素养就不那么容易了。项目化学习与基于问题的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之间的共性有很多,都是一种以问题为驱动,注重中持续性深入探究的学习方式,区别在于:项目化学习需要解决某个问题,产生可见的公开成果,同时要引导参与者和公众对成果和产品进行评价和分析,完成成果的修订、完善和公开报告的过程,这些都被看做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基于问题的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并不是特别强调最后产生的成果,最后的结论可以使开放的。
二、开展项目化教学的意义
       项目化学习是指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
       第一,在项目化教学中,真实有效的情境会激发学生蓬勃的求知欲。例如基于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一课内容设计的《吸引蜜蜂为西瓜传粉》的项目,就是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创设的真实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在项目化的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自主规划项目的设计,并合作完成项目。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分析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三,项目化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困难,会经历一些失败。为了打破窘境,学生必需深入思考,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例如在上述项目主题中,由于学生大多数生活在城市,没有见过垄台和垄沟,没有见过西瓜的植株,也很难像西瓜田的具体模样,更加的不理解西瓜是如何授粉的。因此学生诞生了参观西瓜田,访谈瓜农的创意。通过在西瓜田的实地进行参观,真实地观察了西瓜的雌花与雄花,并与种植专家进行交流,实现了学科知识与真实情境的融合。有了亲身经历作为基础,同学们对“吸引蜜蜂为西瓜传粉”项目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后续设计出合理的项目方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项目化学习可以采用跨学科的方式,通过学科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持续的探究来解决问题。项目化学习也可以是基于某个学科的,目前我国的相关探索主要是基于学科来做的。不同学科项目化学习的效应是不同的,相关研究表明,人文科学和语言类学科项目化学习效果是比较好的,最难的是数学学科。所以不同学科应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三、生物学科的处理方式
(一)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不是所有高中生物学的教学内容都适合项目化的教学方式。对于理论基础类的内容,如《组成细胞的分子》《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基因的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胚胎工程的理论基础》等,涉及基于事实研究而得到基础理论,还是传统的课堂更加高效一些。
       那么适合项目化教学的内容有:
1.探究实践类,如《探索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菊花的组织培养》,在有调查和实验条件的前提下,可以引导学生开展项目化的学习,亲身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技术应用类,如《基因工程的应用》《细胞工程的应用》等。这一部分内容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医疗卫生、食品加工、农牧业生产等方面。事例很多,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便于开展项目化教学。而教师讲授会使课堂过于沉闷。
3.生命观念类,如《生物技术的安全性与伦理问题》《人与环境》等,这部分内容通常在每一册教材的最后一章,设置的目的主要在于提升学生生物学素养,促进学生生命观念的形成。
4.深入探究类。如《特异性免疫》《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等。这些内容的特点是,高考考察的比较灵活、深入,但教材上的文本资料或图片又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介绍的原理相对简略,需要学生进一步探究、深入学习。通过项目化的学习方式,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深化学习内容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

生物学科项目化教学的设计

微讲堂

2023-2024第二学期

适应高考试题灵活多变的发展趋势。
(二)创建自由的课堂文化
       项目化学习提倡“让每个孩子成为心智自由的学习者”。在自由宽容的课堂氛围下,学生敢于探索、敢于质疑、乐于思考、不惧失败,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高中生物项目化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建立积极且自由的课堂文化。这是项目化教学真实开展的关键。自由的课堂文化,并不是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还不具备独立研究的能力。在项目化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表现与成长,对学生的“有效失败”进行预设,并适时地提供脚手架支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完成项目。
(三)完善高效的教学设计
       优秀教学设计是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高中生物学科的项目化教学设计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1.指向生物学的核心素养。
       学科素养的要求与项目化学习的方向是一致的。生物学项目化教学设计要指向生物学科的素养,包括生物学科的关键概念和能力。生物学素养的培育与项目化教学都离不开知识的建构、转化与迁移过程,每一项项目化活动的设计都需要明确项目实施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并寻求活动与必备能力之间的联系,构建有效的项目设计。
2.创建真实情境的驱动问题。
       真实的情境的驱动问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知识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帮助学生将习得的知识与技能迁移到真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但真实情境的驱动问题不一定是绝对真实的,可以是历史上发生过的,可以是在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也可以是虚构的事件。例如,在学习生物武器这节课时,可以虚构脊髓灰质炎病毒攻击特定种族的实例。在项目化教学中关注的真实指的是:在进行项目过程中学生发生的知识与能力建构的过程是真实的,思维的发生是真实的、达成的学习效果是真实的。
3.指导参与提供学习支架
       虽然项目化学习提倡学生自由、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但基于我们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教师不能完全绝对的放手。首先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清楚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合适的教学资源、学习工具以及必要的方法指导。但,教师的参与要适时适度,教师的指导的时机最好是在学生经历了“失败”之后。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经历的失败,是启发学生深度思考、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良好契机。教师适时适当的指导,既可以让学生有机会深刻体会“有效失败”,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促进学生新知识的生成。
(四)可见的评价与成果
       在项目化学习进行的过程中,评价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前的评价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情况,过程评价可以反馈调节学生的学习过程,最后对学生

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促进学生的反思。项目化教学中的评价需要稳定的标准,教师与学生要共同参与制定,并形成可见的参考文本,便于师生的使用。学生学习成果最好以可见的形式表达,创建学习成果的同时也是学生知识深加工的过程,可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四、项目化教学常见的问题
       在项目化教学中,学生具有旺盛的生长力,生物课堂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第一,学习目标不明确,研究过程偏离主题。
       第二,研究进程无计划,研究进度常拖延。
       第三,评价缺乏体系,评价容易主观。
       第四,学生课业压力大,研究时间有限。高中学生面对高考的挑战,时间十分宝贵。花费大量时间进行项目研究,肯定会挤占其他学科的时间,必须要平衡项目化教学需求与学习时间有限之间的矛盾。
       所以教师的整体宏观调控作用尤其重要,具体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调控
       学生在项目进行中出现的“跑题”现象是因为对学习目标不明确,教师可以在预习案中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指引学生有效地开展项目化学习。
       2.过程调控
       引导学生在进行项目之前,先做好详细项目计划,制作项目日历。什么时间节点完成哪些任务,由谁来完成,都要明确记录。学生要学会对本组的项目进程进行预设,并将计划落实在纸质版计划表中,将计划表作为项目进程的调控工具,确保项目有序地进行。
       3.评价调控
       引导学生建立互评的评价体系,并将评价标准张贴于教室的醒目位置,作为对他人工作评价的标准,落实评价的反馈作用。
       4.时间调控
       根据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学业进度特点,可以选择在高一、高二新课阶段适当开展项目化教学。在高一进行项目化教学的初级探索,选择一些小的项目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的氛围,在高二阶段可适当增加项目化教学的深度,平衡项目化教学需求与学习时间有限的矛盾,一轮复习以后,难度较大的“深入探究类”课型可以结合大单元教学的理论,进行大项目大综合等形式的持续性研究。
       教学是一种艺术,每一位教师都是一位独特的教学艺术家,对教学的方式和方法都有自己的见解.项目化教学是新兴的一种教学方式,有它独特的优点,但肯定不是万能的教学模式。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种工具纳入我们的教学模式库,作为我们教学方式的一种选择,希望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为我们的课堂锦上添花。

微讲堂

2023-2024第二学期

       
      一、2024东三省生物卷试题分析
2024东三省高考生物命题继续保持了近三年辽宁省的命题风格,立足学科特征,精心选取素材、创设情景,注重链接课程改革,保持以稳为主、稳重求进的总基调。
充分考虑学情变化,难度适中,加强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考查,更好地发挥高考育人选才的功能,助力新高考改革平稳实施。
省级命题风格鲜明。具体如下:
1、试题形式常规、无内容和形式上的大突破,只有技巧上的小难点。
2、价值观考查具体、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多。但缺少国计民生等角度的价值观考查,涉及伦理问题的胚胎工程、多亲婴儿、人造子宫、动物与人之间器官移植、病毒变异、太空移民等情景均未出现。
3、国际国内科学前沿文献、生物技术重大突破考查较少。近期诺贝尔生理学奖感官系统的感受器发现没有涉及,考查的内容情景均为较成熟并且为普及无争议的角度。
4、无实验设计,实验思路,实验原则类的考查。
5、逻辑分析和计算、曲线占比较大,对物理类考生具有优势。
6、跨模块综合考查题较少,模块融合不足。
7、题型固化,形式单一明显。
(一)2024年东三省生物卷考查知识点及分值

分值较高的知识点与生物学科五大知识模块相对应,一本书一个主体知识点,出题形式也都是填空题,分别是必修一细胞代谢(光合与呼吸)、必修二遗传变异(经典遗传学)、选择性必修一稳态调节(神经体液)、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选择性必修三基因工程。
(二)2024年东三省生物卷考查教材册次及分值 (三)题型及分值
(四)2024年东三省生物卷试题模块细目表

2024东三省生物高考命题解读及备考启示

微讲堂

2023-2024第二学期

        1-10小题为单选题,都很基础。其中3、4、7题没有出现情景,直接考查知识点,阅读量很小。中等生5-8分钟即可完成。其中第9题表观遗传是我们重点练习过的内容。
       11-15小题信息量增大、题干略加长,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灵活应用。中等生5-8分钟可完成。
       14小题,曲线和注解虽为旧版教材内容,但苏教版关于细胞培养出现过类似习题。教师备课和一轮复习教材拓展中应注意拓展相关知识。
       15小题,考查多倍体育种和多倍体遗传相关计算。虽然知识点考查较多,但难度不大,考生根据经验可直接回避计算做出正确选择。
       16-20小题,不定项选择题难度加大,信息呈现形式都是描述加上相关图表,考生需要认真思考才能正确做大。中等生需10分钟左右完成。
       不定项选择题一直是新高考生物卷中的难点,部分省试题都不设计该种题型。辽宁省到东三省考试中一直以5道小题的形式出现,并且难度一直较大,注重细节分析,答案争议也较多。
       对于不定项选择题的训练,我们年级曾经做过每日五题,时间选在高三第二学期,二轮复习阶段。根据班型不同,效果也参差不齐。不定项选择题必须是学生知识结构框架已建立,基本能力方法已掌握的前提下才能进行。部分学生因答题时间不足和基础知识不牢固等原因而习惯性“吃低保”。对于16小题和20小题这种涉及计算和逻辑能力分析的小题,也可以采取这种“策略”,但如果5道小题都是这种方法解决,就很难在考试中赋分到A段。比如16小题D选项很容易确定,但是A选项又很容易错选,此时慎重一些反而有优势。
       21-23三道填空题。考查形式类似,均为2/3基础知识和1/3能力考查。三道填空题都有类似的曲线分析,情景呈现形式类似。不清楚是有意为之还是整体设计上的瑕疵。这种形式在24年模拟卷中非常常见,曲线类习题的解决,有规律可循,对物理类考生难度不大。建议二轮复习增加该类型的集中训练。
       21小题在三道题中综合能力考查较多,原因类长空出现3处。二轮复习中需要对语言表达类长空进行专题训练。21小题原因类三个长空、22小题第(2)问和23小题“神经系统分级调节”回归教材重点复习过,学生反馈压到题了。
       24-25二道题难度较大,部分学生可能会读题困难,完全不理解题意的现象。不过命题涉及比较巧妙,做到了即使不理解题意也不影响做答。如24题(1)(2)和25题(1)(2)(3)问都可以抛弃情景直接作答。
       25题第(4)问,农杆菌转化法中标记基因的筛选时期,我们年级组最后一次校内考试压到题了。
二、2025备考启示
(一)能力培养与知识构建
       新高考从过去考查“知识掌握”逐步转化到以“知识掌握”为基础,兼顾“题目信息分析”“长句表述”“实验分析”“实验设计”四个基本能力的考查。教师在带领学生备考中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做出调整。

微讲堂

2023-2024第二学期

       1.1生物知识的掌握-2024东三省试卷中占比20分
(1)搭建基础知识
       在高中三年的学习中,可以说学生的前两年,整个高一、高二的学习和考试都是关注于基础知识层面。一轮复习中构建知识体系,比单纯记忆细小知识点更为重要。我们年级在一轮复习中参与思维导图和学案相结合方式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我们年级使用的资料主要有“单元课件”“配套学案”“阶段知识点”“配套练习”。
       生物知识体系分为大体系和小体系。大体系包括“细胞代谢”“经典遗传学”“稳态调节”“生态学”“基因工程”,小体系为其中相关内容。体系外知识点不需要花费过多时间去讲解。比如必修一的前三章,无论是高一分班前还是一轮复习过程中,都不适合过多讲解。必修一进度慢,完不成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此部分花费时间太多,而且学生每次复习都喜欢从这里开始。在备考观念上进行转变,必须对教材进行重组,打破教材局限。
       “细胞代谢”“稳态调节”“生态学”三个模块需要背基础、重能力、多拓展、多练习。而“经典遗传学”“基因工程”两个模块的特点都是逻辑强、抓规律、重内涵、不回避。
(2)知识逻辑构建
       知识逻辑主要是指“理解”“应用”层面的掌握。和老高考不同,在回归教材时,我们更应该关注教材的逻辑内涵而非简单的知识角度。教材新增内容需要多问为什么?比如为什么删掉“光合作用探究历程”?为什么增加“班廷糖尿病狗的实验”?这些改变需要我们指导学生掌握哪些能力?死记硬背不适用于新高考,侧重理解逻辑内涵更为重要
       我们年级是在二轮复习中开始进行回归教材。面临最大的困难就是学生不带书,于是我们把教材全部截图,做成了“希沃课件”,课堂上带领学生翻看。
(3)掌握基本方法
       生物学科基本方法不多,但重要。比如:遗传中配子法、系谱图分析、基因频率计算、引物选择、限制酶选择、多倍体计算。相关内容一轮复习中一定要解决,二轮复习遇到不躲避,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策略解决。
       1.2题目的信息分析-2024东三省试卷中占比62分
       (1)以知识逻辑为基础 (2)题目信息的逻辑分析 (3)题目的模型构建
       高考试题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求较高。相关试题情景比教材情景复制很多,考查学生从情景中辨识、提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相关试题比较灵活,要求考生在有限时间内对新信息进行分析,并应用新信息去解题,对考生分析能力和新知识运用能力要求很高,引导学生在基础知识上拓宽解题思路,夯实基础知识。
      不要急于求成、能力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学生经过一年训练时间、提升很大。
      一轮习题讲解开始侧重培养能力,每张卷子、每节练习都涉及少量能力题。不建议盲目练习“长题干”“四步以上生化题” “多重否定”等题型。
      二轮复习时增加题型专练、专项训练,重点突破。

      1.3长句表述--2024东三省试卷中占比22分
      (1)逻辑结构的构建 (2)规范文字描述
      “描述事实→分析本质→得出结论”建构的是答题逻辑思维步骤,考生答题的三步思维不可或缺,但在具体呈现答案时,需要依具体情况灵活应对,有时只要“描述事实”,有时只要“分析本质”。由于长句表达设问常常包含了“得出结论”,所以第三步往往可省略。另外,学生在答题训练中需养成良好习惯,语言表达和论证要符合逻辑,要点之间应分清主次先后,有效规避前后颠倒甚至矛盾的问题出现。
      1.4实验分析-2024东三省试卷中占比23分
      生物学科独立的实验分析体系(1)变量分析(2)对照分析 (3)结论分析
      精读题干,圈出关键词,在草稿纸上简要写出实验的目的、自变量、因变量、检测指标、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结论。以便厘清实验的脉络,准确写出实验设计思路、结果和结论。
      1.5实验设计-2024东三省试卷中占比0分,山东卷考6分
      掌握实验设计的文字表述套路,在高三复习课中,应关注新热点,创设新情境,开展实验设计专题复习。实验设计类试题的情境素材来源包括教材实验、生活热点、科技文献等,聚焦五育并举、生态文明教育、健康意识教育、文化自信教育,突出体现地方和民族特色,将这些情境素材融入复习课教学或用于高考模拟试题编制,可实现多角度、多途径训练学生解决新情境下实际问题的迁移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素养。
(二)关于课程设计的悖论
      生物新高考教材内容增加,考查能力全面。一节复习课中,我们要想做到“全面的知识梳理”“适当的知识拓展”“足够的题目练习”三方面同时兼顾,在短短40分钟内是不可能实现的,再加上生物学科在学生心中的“地位”,课后作用和习题知识点的及时巩固也是无法兼顾的。要想解决这些困境和问题,高效有效的复习手段是必须的。
      1.一轮基础知识全面覆盖、控制课堂速度、不能过慢、注重理解逻辑关系。但不建议笔记本跟记,建议多在书上圈画或者学案形式帮助学生整理。
      2.适应高考的内容拓展 --真题一定要练到、精讲 、侧重理解。比如光呼吸、电子传递链、C4植物、氧化磷酸化、电泳原理分析、连锁互换规律等真题中常见情景一定要精炼。
      3.尽量早点回归教材,二轮开始回归教材、课堂展示电子版教材或课件、习题讲解时注重与教材结合,可参考苏教版教材适当对比扩展。复习时要完全依托教材,对教材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学习。
      4.三轮抓教材新增知识点结合学生选题、赏析试卷。
      5.作业尽量少留、根据班型选择,比如二类班简单题不留、难题不留、上课精讲的内容不需提前留、中档选择题必须提前做。

微讲堂

2023-2024第二学期

       
       
       大思政理念是一种全面、系统、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它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重整体性、系统性和实践性,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目标。
       在大思政理念下,我们需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即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其成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品质、扎实文化素养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习总书记高度重视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性,强调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教育引导学生脚踏实地落实人生抱负。这就给思政课教育指明了目标、规划了方向。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课程思政的概念应运而生。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我认为,要以大思政理念为引领,多措并举开展好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注重以下几点:
一、教学理念更新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学科教学融入思政理念,这虽然不是教育的根本性创新,但多年来学科教育更多的是只关注本专业的知识,忽略了对学生的综合性教育。课程思政的提出,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思维,更新观念,从而顺应新时代对我国教育工作的新要求。我们需要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发挥思想优势,在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实践环节等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

极性和创造性,教学相长,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教学环境,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二、团队思维建设是思政课程与各个学科之间相互融合的关键性因素
       当前,教学中各学科“单打独斗”现象较为突出。加强教学团队思维建设是推进课程思政的关键步骤。这就要求各科教师自觉承担立德树人的使命,不断建设自身,创新教学方式,同时结合教学团队实现优势互补,职能叠加,以此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标准。学校应组织各学科教师进行思政基础知识培训,统一思想,拓展知识,教师也可以通过自行学习方式完善自身价值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树立新的教育观念,以此推进课程教学,将思想建设融入学科教学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学团队的建设是促进思政课程与各学科之间相互融合的关键性因素,理应得到教育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和全体教师的积极配合。
三、教学内容优化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然要求
       课程思政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需要因材施教,教学内容应根据时代发展不断优化。专业课的思政教育素材需要贴近教学内容,并且结合各类特定事件选择可以与教学内容相融合的价值观念进行优化调整。充分挖掘学科知识点与思政理念之间的结合点,从而构建课程教学环节和思路。在此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考虑结合当下的时政热点设定问题,再结合各类思政素材,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从而实现二者之间的互补关系,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效果更突出。
四、教学方法创新是课程思政发展的客观需要
       除了启发式、案例式、互动式等教学方式,还可以考虑新的教学形式的应用,结合实际需求不断创新,这样才能使课程思政得到顺利有效的开展。对于专业课程而言,一般会以专业知识为载体,在教学环节中不断应用有益于课程思政的各类教学模式。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文章中提到的优秀人物进行扩展性介绍,或者要求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发挥英雄模范的引领作用,促使学生不断追求真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五、课堂内外实践是课程思政取得实效的有效方式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认识真理,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课程思政为这一实践活动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确切的方向。各科任课教师应结合本学科实际,创设实践活动,同时还需为学生提供相应的主题任务,其内容融入相关思政知识;正确认知实践活动的积极意义和价值,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实践环境;激发学生创新学习方法,让更多的学生自我认同,不断提升自信心;同时提升学生的认知,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六、要继续发挥思政课程的主导作用
       课程思政在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作用归根结底是辅助性的。在教学中,思政课程仍要发挥学科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为国家和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教育方式,旨在培养学生成为既有“德”又有“才”的合格人才。在大思政理念下,我们要逐步探索课程思政的具体做法,而不是敷衍了事、一蹴而就。我们要积极推广好的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素质、整合教育资源、完善评估机制,形成协同效应,推进思政教育取得更突出的社会效益。

          树立思政理念 提升融育能力
——以大思政理念为引领,多措并举发挥思政课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育人作用

微讲堂

2023-2024第二学期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很荣幸今天能够在这里介绍有关校本课程研发的一点体会,我研发的课程名称是基于东北地域的乡土地理。
一、校本课程的基本架构
       本课程一共分为18课时,预计一学期内完成,主要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学业压力较小,学生有余力可以进行课外拓展,为日后学习打下基础,课程以东北地区为主要背景,从学生相对熟悉的地方入手,利于知识的吸收和掌握,本课以东北的历史进程为主干,一面阐述东北的历史,一面传递其中渗透的地理知识,在这其中贯穿大的历史事件,如闯关东,中东铁路,哈尔滨建筑变迁,沈阳等老工业城市的发展,将校本课程内容与教材体系进行一一对应,将教材中生冷的文字扩展,把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故事化,通俗化,最终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堂所学,以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这是我校本课程的目录,我们可以发现在课程的后半段加入了东北地区未来发展,和德国的内容,体现了课程在时间和空间的拓展。
       本课程的主题不仅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更是为了面向高考,服务高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适应新课改新考改背景下的学情变化,希望通过这本课程的设立,能够补充现有课堂教学的不足,使我们的教学体系和2024的新高考相适应。
二、校本课程的研发依据
       接下来我想谈一下这门校本课程的设计依据,以地理学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应试能力为直接目的,在课程的准备阶段,我先总结了地理学科目前高考的命题趋势,以及我们目前教学体系中的不
系中的不足之处。以此为出发点,针对性的构建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右图中是我总结的近年来地理高考的几个趋势。
       第一点试题情景化,生活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表现在背景更加复杂,包罗万象,里面有国家政策,
风土人情,法律法规,时事热点等,这就需要我们学生见多识广。常规的课本教材由于篇幅限制额外扩展案例有限,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对外在世界的了解变得越来越重要。
       请大家看下这道考题,文中给出了数字经济,数据中心这两个新概念,体现了对国家热点经济项目的考察,但题干没有做出过多的解释,直接给出了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学生要有这方面的储备知识,下面这道题以我们的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为背景,并且以网页截图的形式给出试题信息,设计上更加新颖,命题者在实际生活情景中设置考察问题。

校本课程的开发心得

微讲堂

2023-2024第二学期

       所以这门校本课程一个目的就是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增加他们的储备知识。
       第二点是考察内容的多样化,在近几年的考题中,除了常规的考察内容之外,目前还强调模式图判读,图表分析,调研报考等,突出了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观题设问的方式也从考查为什么有什么到做什么怎么做。比如下面这道考题,这组选择题新颖的点在于考察形式的不同以往,将信息以两库管理系统页面的形式呈现,增加了学生检索有效信息的难度。
       第三,高考为了更好的检测学生的综合素质,试题在设计上也越来越强调学科融合,加强文本的深度和厚度,隐藏关键信息从而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越来越多的考试题中甚至加入古诗文等,提高审题门槛,同时作为传统人文学科,我们与历史,政治的关联度也在不断加大。下面这道考题中采用了这篇清代的航海日志作为题干,关键的信息就埋藏在这些半文言文之中,学生解题的关键就是能否找到这两句关键古诗,而下一道题的选项给出了罗盘等几个工具,让他们挑选合适的去解决对应的问题。
       所以我在校本课程的设计上,尽可能的融入了多样化的知识载体,来使学生提早适应高考的命题思路。
       最后,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一类命题趋势是试题的地方化乡土化,新高考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由曾经的全国统考演变成了各省独自命题,从今年开始黑龙江也进入了自主命题的时代,这就给我们试题的本土化带来了可能,又因为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越来越多的命题者把一些能够体现当地特色的元素加入进试题中。

       下面是一道天津市的考题,自从2020年天津首届新高考开始,每一次考试都会有至少一组以天津市当地为背景的试题,要么如图考察天津的风土人情,城市设施,要么考察其政府进行的某些新项目。
       上面的这种新的命题趋势,极大增加了开设校本课程的必要性,我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设立,能够走在命题者的前面。探究我们黑龙江地理试卷未来命题的可能方向。
三、校本课程的设计原则
       基于上面的试题分析,我针对性的构筑了校本课程的框架和内容,在校本课程的内容

       

微讲堂

2023-2024第二学期

选择上,主要从一下几点出发。
(一)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这里说的补充不仅是地理主干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针对知识呈现的方式,强调通过校本课程,把地理学内容以高考的样子展示出来,在课程的设计上,不同于常规课堂相对直白的传播方式,而是每节课设置主题,提前选好所要传递的知识点,力求课程内容为考点服务,以知识点为中心,例如在闯关东这节课中,我展示了历史照片,视频介绍,当年的行政区图和交通图,清朝的政策文件以及统计数据,这种多样化的材料展示的目的在于顺应高考试题情景化的趋势,将知识点进行包裹,加工进不同的主题材料,从而培养学生对关键信息的检索能力,并熟悉了高考的命题思想。
(二)对高频考点的深化
       在授课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概念原理并没有在课堂上进行展开的讲解,但考试的频次却很高,这里我罗列了一批关键词
政策 新能源 社会主义新农村 数字经济
       这些热门词汇越来越多的出现在高考试题中,他们要么作为背景材料,要么直接作为考点甚至答案的一部分,所以我就想通过校本课程,将这些词汇概念逐一解释,比如上面的政策因素,像海南自贸区,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东数西算,他们不断的出现在试卷中,为了讲清这个区位因素,我设计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兴衰这节课,右边边我拆分出的有关政策的知识点,左边是这节课的框架,如图所示,我将知识点融入进课程中,配合不同的案例,在鲜活的背景中对这些概念精讲细讲,这种案例式的教学过程还可以模拟高考的命题情景。
(三)加强对迁移能力的培养
       一直以来常规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都存在对考点的滞后性。目前高考试题库越来越多样,以往我们总是在追赶命题者,每当考题中出线一个新概念,新政策,新项目,我们就相应总结一套新的知识体系,并传递给学生,所此我想以校本课程的方式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举一反三的能力,让学生可以自主学习,进行知识的再创造,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绝不单单是对教材体系的复制,而是通过记述东北地区的发展变迁,在丰富的素材事件中,进行不同知识点的组合,尽力呈现出相同知识在不同背景中的应用。从而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
       最后我想说,曾经我们只要讲透这本教材,教会我们的学生会做题会审题,就可以让他们去奔赴高考,但是在今天,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同样大小的一张试卷,考题的来源却是整个世界,我们不可能预测到每一个考点,但却可以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我们的学生能够

以地理学的眼光认识世界,
以地理学的知识解释世界,
以地理学的技能解决世界的实际问题。
以上就是我校本课程研发的一点体会,谢谢大家。

微讲堂

2023-2024第二学期

       
摘要
       新课标、新素养、新教材、新高考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地理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以学生为主体,案例教学法直观又实用,能够较好的达成以上目标,因此案例教学法能够满足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要求。案例教学法还能够帮助学生认知新内容、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举例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以当下比较火的“小米su7汽车”为例,探讨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同时反思案例教学法中应注意案例内容的选择以及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
关键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地理核心素养
一、案例教学法的提出背景
(一)概念
       案例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
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和锻炼能
方法。概念中凸显了以学生为主体。
(二)中学地理课程改革                                                   
       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如图1。案例教学法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从生活中的案例素材观察入手,思考问题、触类旁通,掌握知识和方法。因地案例教学法符合新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三)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地理核心素养是最能体现地理学科价值的关键素养。由四个一级指标组成,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如图2。
(四)新教材
       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也增加了“案例”“活动”“阅读”“问题研究”等多个模块,体现了在案例教学在教材中的重要性。如贵州天眼,如图3、诸葛八卦村,如图4、根劈作用,如图5等。
19年(上届)大庆二模作文试题命制,当时全国二卷一直未出现宏大主题作文,当时预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研讨

图2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图1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图3 贵州天眼

图4 诸葛八卦村

图5 根劈作用

微讲堂

2023-2024第二学期

(五)高考改革
       高考改革后,全国卷和地方卷,试题的命题形式都体现了“案例导原理”的特点。比如23年全国卷莲花盆,如图6、吉林卷大盘山区,如图7。
(六)热点案例
       同时生活中的热点案例,如图8,可能成为高考时事考点。比如低空经济、工业上楼等。
(七)总结
       因此新课标、新素养、新教材、新高考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地理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直观又实用的教学法,符合以上要求,如图9。

二、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一)帮助学生认知新内容
       高中地理知识的难度逐渐加深,尤其是一些抽象内容,学生难以理解,案例教学法能深入浅出,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新的内容。
       如“人口迁移”,可以引用“春运”,见图10,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学生构建一个真实的人口流动的情境,帮助学生根据实际生活掌握知识。
(二)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案例教学法能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将地理知识应用于生活进而突出地理学科的实效性,辅助学生提升理解效果。
       如“产业转移”,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可引入耐克生产基地由中国制造到越南制造,直观地对比出差异,提高学习效率。

图6 全国卷莲花盆

图7 吉林卷大盘山区

图8 热点案例

图9 案例教学法的适用性

图10 人口迁移以春运为例

图11 产业转移——以越南为例

微讲堂

2023-2024第二学期

(三)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法可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到地理案例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中,引用网络比较火的图片,抛出问题秦岭如何以一己之力改变中国?如图12。
三、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一)案例展示
       教师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后展示案例,可以通过发放文字材料或多媒体等呈现方式,让学生尽快沉浸到情境中。
       如工业区位因素,以当下比较火的“小米su7汽车”为例,使学生的感受更加,直观和深入,如图13。
(二)设置相关问题组
       展示案例后,设置相关问题组,问题不要过难,要有层次性,从浅到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比如设置了生产过程中投入了哪些生产要素、子公司落户宜宾的原因、第二批交付中心选择仙桃的原因,如图15-17。

(三)组织小组讨论
       如有了前面的铺垫,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换意见,挖掘潜能,合作精神也得到了体现。如小组讨论小米汽车落户北京的原因,如图18.

图12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秦岭如何改变中国

图13 小米su7汽车

图16 子公司落户宜宾的原因

图18 小米汽车落户北京的原因

图15 生产过程中投入了哪些生产要素

图17 第二批交付中心选择仙桃的原因

微讲堂

2023-2024第二学期

(四)教师总结评价
       教师完善整体知识结构,如图19,评价学生主要以正面激励为主,以指出问题为辅。
关于案例教学法的几点反思
四、案例教学法的反思
(一)要注意案例内容的选择
1、真实性原则
       真实的案例提供的数据和观点才是可靠的,才有利于激发学生从中获得感悟和启发。如近期北江出现50年一遇洪水是真的,我国国土面积增至1045万平方公里是谣言,不能作为案例,如图20。

2、典型性原则
       案例必须具有典型性,助于学生推演出共性的规律。教材中的案例经过精挑细选和反复打磨而成,可充分利用。如气压带风带与气候中非洲角马迁徙,如图21。
3、时效性原则
       教材中的案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这一大优点,但是部分案例的时间比较久远,学生缺乏兴趣,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应选取比较新的案例。如教材16年的台风可以改为23年的卡奴,导致北方的强降水,学生感受会加深,如图22。

图19 知识梳理

图20 真实性原则

图21 典型性原则

图22 时效性原则

微讲堂

2023-2024第二学期

4、地域性原则
       核心素养中包含区域认知,因此尽量选择乡土素材,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地理。如区域发展战略中,举例“尔滨出圈”与东北振兴,如图23。
5、启发性原则
       包括对思维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启发。如海洋权益中引入近期黄岩岛事件,既能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如图24。

(二)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
       引导学生围绕案例内容分析讨论,让学生热情洋溢,充满活力,自主构建地理知识体系,如图25。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是地理学科的特色,也是优势。在新课程理念下,能够以学生发展为本,有助于实现、提升学生地理教学核心素养和教学目标。

图23 地域性原则

图24 启发性原则

图25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

微讲堂

2023-2024第二学期

        在这个信息如潮水般汹涌的时代,知识的海洋仿佛无垠的星空,每一颗星辰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引领着探索者前行。经过数月的细致筛选与精心雕琢,这本《教师微讲堂论文汇编》终于带着它独特的魅力,缓缓呈现在大家面前。它不仅是一册书籍,更是无数心灵与思想碰撞的火花集,是学术追求与知识传承的见证。
        这里的每一篇论文都是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们辛勤耕耘的成果,是他们深思熟虑后的智慧结晶。因此,在编辑与整理时,我们力求不失其真,让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那份来自学术深处的纯粹与深度。
        同时,我们也对论文的表述方式进行了适当的润色与调整。在保证学术严谨性的前提下,我们尝试让文字更加流畅易读,以便更多的读者能够轻松跨“界”阅读,走进这片知识的殿堂。我们相信,好的表达能够让思想更加生动,让知识更加亲近人心。
        此外,我们还特别注重了论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我们希望通过合理的编排与布局,让读者在翻阅这本汇编时能够感受到一种连贯与和谐的美感。每一篇论文都像是拼图中的一块,它们共同构成了这幅关于学术与知识的宏伟画卷。

        当然,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由于时间、资源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这本汇编仍有诸多不足之处。但正是这些遗憾与不足,激发了我们不断追求完美的动力与决心。我们期待着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有机会进一步完善与丰富这本汇编的内容,让它成为更多人心目中的“学术星火”。
        最后,我要向所有为这本汇编付出辛勤努力的同仁们致以最诚挚的感谢,是你们的智慧与汗水,让这本汇编得以问世;是你们的支持与鼓励,让我们有勇气面对挑战、不断前行。同时,我也要感谢每一位读者的关注与期待,是你们的信任与支持,让我们有了持续前进的精神动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继续秉持大美四中“务实、朴实、踏实”的光荣传统,不断创新探索、砥砺前行,愿这本《教师微讲堂论文汇编》能够成为一盏明灯,照亮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之路。

【教师微讲堂论文汇编后记】

微信公众号:大庆市第四中学
抖音号:DQDSZX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