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城市传播与治理研究动态 22年5月刊

研究动态

城市传播与治理

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 编

总13期

2022年5月刊

05

目录
CONTENTS

04
05
05
08
09
10
11
13
14
14
16
17
18
19
19

公共危机时期地方政府如何使用社交媒体赋能政府                        01
打造自主可控的平台,需知底层逻辑                                              01
湖南:湖南卫视+芒果TV,启动双平台融合
山东:破圈“元宇宙”,数字藏品交易服务平台“海豹藏”正式上线
浙江:宁波日报全媒体联动城市大脑,移动直播能政务服务
山东:烟台日报社“烟台民意通”创新实践
福建:打响数字福州国际品牌 当好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先行官
宜昌:举全市之力塑城市品牌
浙江:数字化平台进社区,赋能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无锡:为防疫插上“数字翅膀”,城市治理更精准高效
绍兴:文化场馆建设助推乡村振兴
温州鹿城:全域打造“三化”阵地 促要素集聚助力共同富裕
北京:点亮不落幕的博物馆之城
线下关门线上不打烊 北京7077个数字文化资源库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线上展发布 全景式展现北大红楼红色资源
北京拟将京味文化融入公共文化服务,展示保护胡同、四合院
凯德集团首发NFT数字藏品,北京来福士化身“多元世界”

前沿视点

城市文化传播发展动态

城市治理发展动态

北京城市文化

20
22
25

鹿特丹:城市转型始于港区更新
新城典范:法国巴黎地区马恩拉瓦莱新城

国际城市文化建设动态

美国公共设施改善计划在城市更新中的应用及其启示——以密歇根
安娜堡市为例

公共危机时期地方政府如何使用
社交媒体赋能政府

研究阐释了危机期间同时存在信息不足和信息过载的悖论情况下,政府应当如何利用新兴信息工具实现“赋能政府”。通过对189个地级市官方微博账号在2020年1月1日至3月15日的发帖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与验证,得出以下结论:1. 政府社交媒体可以通过增强公民对自我利益的认知和政府-公民的合供属性提高公民在现实生活中的政策遵从性。2. 社交媒体的不同信息供给具有差异性,政策和预防措施主题的信息,而非危机情况主题的信息,才是公民线下遵从性的中介影响机制。3. 社交媒体可以成为一种有效且低成本的政府治理工具。
该研究通过对中国经验的理论提炼,为信息时代全球范围的政府治理提供了新的启示。研究相关成果,也已通过决策内参形式,提供给有关部门参考。(Political理论志,2022.5.1)

新冠疫情期间地方政府通过社交媒体的使用,是否能够增加公民的政策遵从度?清华大学唐啸副教授与对外经贸大学江汉臣老师对此进行了大数据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在公共管理学科顶尖期刊《Public Administration》中发表。现将有关结论摘录如下。

打造自主可控的平台,
需知底层逻辑

在融媒体建设的推进过程中,诸多平台开始积极探索私域流量的建设路径,如何将公域流量的用户吸引回自身平台中,成为探寻的重点。而回到起点,由广电转型的融媒体平台,更需要加强对平台特性的认知,方可探索出独具特色的私域流量池。因此本月特摘录由快手运营总监韩叙发表的个人文章,以供地方融媒体建设参考。

前沿视点

01

前沿视点

02

1、双边(多边)市场可承载多种角色,且都能在平台中有收益。
   平台的底层逻辑是经济学,所以主要有两种核心角色:生产者和消费者。生产者提供的服务可以是实物商品,也可以是虚拟服务。生产者可以通过供给商品或服务满足消费需求,也可以带动和重构消费需求。而消费者会给出反馈,反过来指导和促进生产者。在市场里也有少量有价值的其他角色,这些角色越丰富合理,平台的生命力越强。
2、网络效应,在经济学中叫做网络外部性。规模或具备规模化的能力是前提,然后再拆分为供给规模经济和消费规模经济。
   规模与网络效应强相关。通过网络效应良性循环,能进入其中的角色或场景的数量就更多。一个有效或者对的平台,是能够快速进行规模扩张的。供给规模经济,是指生产数量的增加,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得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单位成本降低,从而带来优势。需求规模经济是指,一个网络的用户数目越多,那么整个网络和该网络内的每台计算机的价值也就越大。
3、核心互动,平台里双边或多边角色的交换行为。比如信息交换、商品或服务交换、货币交换。平台价值和双边角色的需求,就是在交换中产出释放的。在每次交换中,都会产生一次价值单元。而视频价值单元就是平台里非常重要的指标,当这个指标到海量庞大的时候,这个平台就可以影响老百姓的生活了。
4、商业模式,平台有让各角色都受益的商业模式。没有利益,前面说的双边多边的存在、交换行为的发生,就都没意义。
5、监管治理,平台有规则有制度,有监管者。监管职责是用管理的手段,维护关键角色的利益,保证平台的正常有序的运转。

平台五大特征

平台构成的三大元素

   组成平台的元素核心是参与者、价值单元和过滤器。平台三元素的公式:参与者+价值单元+过滤器=核心互动。
  三大元素的关系如
图:第一行是平台三元
之间的关系;第二行
平台可提供的工具或
务;第三行是生产者
费者的诉求。

前沿视点

03

1、具备体系粘着性
   如果用户放弃A平台,同时意味着也放弃了B、C、D这三个产品或服务。当平台做大了,会以生态视角来增加竞争力,给用户更多使用的理由和场景,反过增加用户放弃平台的成本。
2、独特的产品服务
3、多种角色蜂拥而至
   好的平台不仅可以让双边有收益,而且可以养活非常多的角色,这是证明平台实力和生命力的重要特征。角色蜂拥而至,拿出人力和资源来参与耕耘这个平台,对于平台来说是有收益的。
4、具备产业纵向深度
   平台是靠包容性来落地行业的独特性的,是可以承载多个产业的纵向深度需求的。这样的平台的效率是远高于传统媒体的。

好平台的画像

平台实操怎么做

1、定目标
   由上文提到的平台三元素,平台的目标应该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参与者,双边或多边的角色;内容或交易数量——价值单元,具体看业务类型;双边需求的匹配情况——过滤器,比如内容平台的时长、社交平台的活跃好友/粉丝数;信任度或认知度——平台有监管,除了提升指标,也要带来信任。
   平台可以也应该有北极星指标,比如交易型平台的GMV、内容型平台的DAU/时长、社交平台的活跃好友/粉丝数等。如此就可以用来拆解到各个业务线,这个逻辑和其他类型产品没什么不同。但不同的是,平台的目标一定是需要多方兼顾的指标组合,且这些指标也是互相牵制。同步去提升,再互相有牵制,理想的状态下平台才会往好的方向发展。毕竟有互相牵制的关系,实际上很难所有指标项都显著提升,在定目标的时候,需要明确重点是什么,可以损失的是什么,能承受损失的最大限度是什么。没有损失的目标就没有重点,缺少指向性。
2、瞄准核心角色及关系链,明确优先级
   当面对生产者(供给端)和消费者的时候,明确前者最重要。供给和消费是前者带动后者,后者反作用前者的关系。供给端是相对集中的,能抓到的;消费端是分散的,只能靠供给来吸引。
3、提升匹配效率
   供求关系是动态不平衡的,平台才有价值。没那么匹配才有竞争动力。除了优化算法,还可以将服务标准化和内容范式化,以提升匹配效率。但问题在于,不是所有商品和服务都可以标准化的,且平台需要提供多样化供给,才能满足用户

城市文化传播发展动态

04

需求。如果面对的是非标的产品或服务,平台能做的是间接标准化,可以从规则制定或者运营引导等方面去落地。(德外5号,2022.5.26)

湖南:湖南卫视+芒果TV,启动双平台融合

5月18日,以“逆风双打”为主题,湖南卫视&芒果TV双平台首次联合举行的招商会在长沙召开,宣布启动了双平台融合仪式。湖南广电公布了“王炸人才舰队”“王炸综艺制作矩阵”等内容生产营销体系;介绍了台网深度融合后的营销体系,如依托台网曝光资源、小芒电商转化资源、风芒短视频社交传播资源及互娱私域等,打造市场上唯一一家真正打通台网的广告营销平台。
2022年3月,湖南卫视与芒果TV深度融合推进会召开。人力层面,推进双平台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制度层面,建立双平台内容采购、定制、研发、上线的联席机制。内容制播、广告经营的一体化,成为芒果模式3.0破题的第一步。
在节目内容制播上,双平台将打通双平台近50个团队开展协作,统一调配、统一管理,打造“最有创造力的内容创作中心”。剧集方面,“湖南卫视、芒果TV双平台730金鹰剧场”概念的提出,表明了双平台拉通版权采购、双平台排播、整合传播的希望。据悉,芒果TV影视中心还融合了芒果影视、芒果娱乐等湖南广电老牌制作团队,组成芒果超媒影视矩阵。在拥有优质内容这一核心资源的基础上,芒果也尝试在内容矩阵、全域用户三方面定义台网融合下的新营销,剑指市场上唯一一家真正实现台网资源打通的平台。
当“降本增效”成为视频行业新热词,湖南广电媒体融合将构建“新型主流媒体”作为战略核心,凭借党媒国企的稀缺属性及主流价值观引领的经验优势,在互联网赛道实现全面突围。在更宏阔的构想中,长视频、短视频、音频、电影、内容电商、文旅+投资等六大类主要内容的产业版图之上,湖南广电意在打造“平台型热带雨林型组织”。这既是一个巨生态,也是一个强生态。
从内循环生态到内外双循环大生态,湖南广电还在持续布局、步履不停:与中国移动加强资源整合,又与咪咕签署战略协议;华为视频接入芒果TV,实现双向融合的独有优势,让“台”的导向意识、主流价值把握能力,与“网”的灵活创新、迅速机动充分结合。(整合“广电独家,2022.5.18”“德外5号,2022.5.28”内容)

城市文化传播发展动态

05

山东:破圈“元宇宙”,
数字藏品交易服务平台“海豹数藏”
正式上线

由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和山东文化产权交易所联手打造的山东首个国有数字藏品交易服务平台——“海豹数藏”项目将于5月20日正式上线。“海豹数藏”项目于4月15日启动建设,目前已进入内测试运行阶段,并取得数字藏品交易平台运营所需资质。“海豹数藏”响应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与国内数字藏品管理、咨询、研究机构和平台等开展合作,共同制定文化数字资产确权和交易的规范和标准,探索建立数藏产品认证机制,建设专家智库、IP资源库、机构合作库,搭建立足山东面向全国的具有权威性、专业性数字藏品交易服务平台,赋能中华优秀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合理表达与正规交易,助推山东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平台上线后,将陆续推出数字非遗、数字大师、数字文旅等各种品类丰富的文化类IP的发行和发售。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是以大众网为主体、融合大众报业集团新媒体资源的山东省属大型文化传媒集团。集团自主研发的“大众链”区块链技术将首先应用于“海豹数藏”平台,未来将依托“大众链”延伸开发沉浸空间、数字虚拟人等系列产品,并通过强有力的区域覆盖、宣传资源、技术团队和市场拓展优势,助力山东省文化产业“元”升级。“海豹数藏”项目的建设,标志着大众报业集团正式进军“元宇宙”相关领域,开启“云服务”向“元服务”的模式探索。
另外,平台精心选择将《大众日报》创刊号作为首发藏品,在艺术化还原《大众日报》创刊号的基础上,引入了“数字艺术家”技术,让每份数藏“创刊号”都有细节差别,真正做到“独一无二”。(大众日报,2022.5.18)

浙江:宁波日报全媒体联动
城市大脑,移动直播赋能政务服务

宁波日报甬派客户端成功实现新媒体与城市大数据深度融合应用,打造“新闻+政务服务商务”平台,开启了“新媒体+大数据”双轮驱动的“数字媒体”之路。2021年7月,台风“烟花”裹挟着大风暴雨直逼浙江宁波,宁波日报全媒体发挥宁波城市大脑的大数据集合功能,推出“甬派+城市大脑跨介质互动直播”,该直播开创了国内媒体通过城市大脑大数据实景场景的首次直播运用,成为国内媒体数字化应用的最新探索。

城市文化传播发展动态

06

1.“全景式”场景直播

防御台风直播主阵地设立在宁波城市大脑指挥中心,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指挥舱内可以实时调入宁波防台一线的实景和数据,200平方米的L型指挥大屏直观呈现了宁波各地的风情、雨情、路况、水位、积水点等实时变化情况,实现多维度实时感知,真正做到了“一屏通览全城”。直播过程中,3位主播站在L型指挥大屏前接连上阵主持,将大数据技术获取的有效信息及时反馈给受众,为用户带来了全新的角度和数字化的立体呈现。

宁波城市大脑

2.“全周期”时长报道

在宁波城市大脑的紧密配合下,宁波日报全媒体直播实现了对台风的“全周期、全天候、全闭环”追踪。台风“烟花”期间,直播总时长达74小时;台风“灿都”期间,直播总时长达40小时。“全周期+全天候”直播是一场持久战,直播采用3位主播轮番播报、视频连线、前方记者采访等新闻内容输出,以及宁波城市大脑提供的20余万路覆盖全宁波的实时公共视频、水利应急等应用系统,构建起完整直播体系,让网友实时了解台风最新情况。

3.“全媒体”连线视频

直播过程中,宁波日报报网端记者发挥全媒体采编优势,与直播主阵地进行视频连线,赶赴市气象局等部门,及时发布权威预警信息;前方记者还蹲点象山等地,发回群众转移、渔船回港避风等情况;还分赴市区易积水地段,带来第一手视频报道。通过直播连线系统,共推出30余次视频连线报道,将触角伸入台风一线,也为保障城市有序运行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主流媒体的积极作用。

城市文化传播发展动态

07

直播过程中,在努力做到“一屏通览全城”的同时,还实现了一线实时画面与指挥中心直播无缝结合。本次直播接入了近30个慢直播点位,除了宁波各地的实时画面,还与台州日报全媒体中心、舟山日报全媒体中心联手,跨区域接入了舟山、台州等地点位并与之互动,带来一场跨区域的直播。

受制于台风这一突发状况,直播面临交通不便、信号不佳、人力有限等因素制约,记者赶往事件现场艰难,很难保持时效性。基于这一移动直播的困境,大数据能快速获取处理数据。该直播案例中,甬派客户端充分发挥宁波城市大脑大数据集合功能,从20余万路覆盖全宁波的实时公共视频、水利应急等应用系统中,快速抓取有效信息,通过主持人解读、大屏直观呈现等方式传播给受众,简化了传播模式,提升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通过精准的数据挖掘和提炼,从海量的信息中获取有用信息,并用媒体的语言进行叙事解读,与记者的点上直播报道方式形成互补关系。在本次直播中,通过城市大脑收集到的实时天气预报信息、公共视频、台风路径等信息,实现了全方位拓展、多触角延伸,通过“一屏通览全城”,让信息具象可感,从直播内容、技术、形式等方面,进一步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大数据技术融入移动直播,将更大程度满足受众快速获取新闻资讯、数据的需求,也满足了受众对于突发事件分享、社交的需求,通过受众的“浏览”“点赞”“评论”“转发”等参与行为,增强传播者与受众的黏性,共同构建直播生态。
此次直播也为大数据的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价值密度低是大数据的核心特征,通过大数据技术获取的数据中,真正有价值的数据所占比例很小。在此次直播中,通过宁波城市大脑数据库总共获取了20余万路覆盖全宁波的实时公共视频,但真正运用于直播中的慢直播点位仅有近30个。这期间,媒体人要发挥“数据把关人”的作用,在直播信息发布前形成一道“关口”,对庞杂的数据进行取舍加工,筛选能直观体现台风影响的画面,并以九宫格的形式呈现。此外,媒体人要实时关注慢直播画面,不断调整慢直播点位,以免出现信号切断等事故,且要规避侵犯个人隐私画面的出现。(传媒评论,2022.5.11)

4.“全区域”联动直播

城市文化传播发展动态

08

“烟台民意通”采用“4+1”全媒体模式:“4”是大小新闻客户端民意通频道、水母网“烟台民意通”频道、《烟台日报》和《烟台晚报》“烟台民意通”专版,抖音号“烟台观察”的“记者帮”栏目,报、网、端、微同步宣推;“1”即“烟台民意通”专用报料热线6601234。“烟台民意通”充分发挥融媒体的特色,全渠道收集信息,新媒体快速推动,报、网、端、微联动报道,同时推送至第三方新媒体平台扩大传播面,阳光监督问题的整改和工作作风的提升。
  大小新闻客户端发挥新媒体反应快的优势,第一时间对收集到的线索进行回复,使市民能及时了解问题的办理进程。记者落实后的民生事项,第一时间刊发。同时,针对市民集中关注的民生热点咨询问题,大小新闻客户端“烟台民意通”频道建立“咨询台”,分类回复日常咨询。烟台日报、烟台晚报分别在重要版面设立专版,突出刊发记者的报道,并设置“回音壁”栏目,对报道过的民生事项进行追踪,盯紧相关区市、部门、单位进行问题整改。
  为确保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烟台民意通”首先建立专门队伍。从烟台日报社抽调骨干记者,并从大小新闻客户端、新闻热线抽调人员,由全媒体采集中心副总编辑牵头,成立专门团队,采集中心近百名记者随时调度,全员参与到“烟台民意通”的运作中。核心成员分别负责线索收集、线索核实与采访、平台更新与管理,项目牵头负责人根据线索平台的线索情况和落实进度,及时调配人手,确保所有问题必须在与相关部门沟通、落实后,为用户提供专业、有效的回复。其次打通四条线索渠道。大小新闻客户端、“烟台民意通”报料平台、烟台观察抖音号和水母网民意通频道四条渠道面向全市征集民生线索并及时回复。最后确立落实机制:收集线索录入平台,记者与报料人沟通,现场落实;情况核实后,记者对接相关区市、职能部门,协调民生事项解决;在相关区市、职能部门答复时限内记者回访,看解决情况。对于收集到的线索,原则上要求记者当天落实,当天形成新闻稿件。
  “烟台民意通”积极纳入市委、市政府政务建设考评体系。2021年4月17日,烟台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建立“事要解决”督导落实机制的意见》,烟台日报社“烟台民意通6601234”成为民生诉求问题的渠道之一,从收集机制、提报机制、收集标准以及相关要求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开通第一个月收到问题线索335条,经过报道推进后,294个咨询、民生类诉求得到解决。“烟台民意通”积极与烟台政务服务热线12345联动:线索共享,疑难事项交由12345督促落实;督导同行,民意通记者与12345督导员同赴现场核实、督导,以新闻报道来促进问题解决。(传媒,2022.5.26)

山东:烟台日报社“烟台民意通”创新实践

城市文化传播发展动态

09

福建:打响数字福州国际品牌 
当好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先行官

5月26日,福州广播电视台播出“30年30事”之《打响数字福州国际品牌 当好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先行官》。2018年以来,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已在福州连续举办四届。凭借数字峰会的金字招牌,福州签约了数百个数字经济项目。如今,这些项目陆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推动传统产业加速升级,催生新业态竞相涌现,赋能城市治理迈向现代化。
数字基础设施实现新突破 :“十三五”期间,福州开通海峡两岸直通光缆和福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光网和4G网络实现城乡全覆盖,福州在全省率先发布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福州的“5G+智慧教育”应用示范项目获评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2020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
数字经济发展取得新跨越: 2020年,福州数字经济规模达4600亿元,GDP占比超46%,规模及增速均为全省第一。“十三五”期间,福州培育形成软件、大数据、物联网、新型显示、光电等数字产业集群,截至2020年,福州全市共有数字经济上市企业37家,占全市上市企业的43%。福州还获批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评“中国软件特色名城”。
数字政府建设再上新台阶:“十三五”期间,福州市共实施数字福州政务类项目275个,打造了政务数据等一批城市级大数据平台,“一云一网多平台”的政务基础支撑体系基本形成。福州打造“智能+政务服务”和“秒批秒办”业务体系,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政务服务“跨市通办、跨省通办”,群众办事线上“一网通办”“最多跑一趟”,率先实现电子证照全流程应用。
智慧城市应用实现新拓展:福州成功打造12345、e福州、惠民资金网、信用“茉莉分”“信易+”“网证+”等一批品牌数字应用工程,智慧教育等公共服务数字化深入推进。福州水系智慧调度项目和“5G+”智慧城市项目获世界智慧城市中国区大奖,数字鼓楼入选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平安福州建设不断深化,统一网格划分标准,初步形成“纵向畅通、横向集成、联动融合、共用共治”的网格化管理体系。
数据汇聚共享利用迈向新高度:福州出台首份地市级公共数据开放类的专项管理办法《福州市公共数据开放管理暂行办法》,建立首席数据官制度,揭牌启用福州市公共数据创新基地。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试点工程扎实推进,“十三五”期间已汇聚全市211家医疗机构数据400亿条,初步实现数据利用和运营闭环;归集信用数据超15亿条,助力城市信用排名进入全国前十;建成政务数据汇聚共享平台和公共数据开放网站,归集政务数据超30亿条,政府数据开放指数排名全国前列。

城市文化传播发展动态

10

紧抓大机遇升级新产业,依托数博会融入新格局

《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 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行动纲要》提出重点建设六个城,打响数字福州等五大国际品牌,实施九大专项行动,推动福州率先实现现代化、全面迈向国际化。2021年,首届数字产品博览会与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同期举办。举办数博会,是为了抢抓国际消费电子展变化、复苏的发展先机,从产品流通端发力,深化和扩大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成果,提升数字峰会实效,以实际行动育发展新机、开发展新局。同时,举办数博会是福州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有力实践。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制造国,福州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战略支点城市,接下来,中国国际数字产品博览会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更有力的举措、更优质的服务,牵手更多数字产业领域代表企业,全方位展示数字技术和数字产品,高规格发布数字化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多角度呈现各类数字化应用场景。

加快建设全国数字应用第一城,
当好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先行官

2022年,福州市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福州市“十四五”数字福州专项规划》,提出加快建设全国数字应用第一城,打响数字福州国际品牌,当好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的先行官。“十四五”期间,福州市进一步提出数字福州“131”体系。“1”是数字底座,打造支持迭代循环赋能的统一平台;“3”是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构建“三位一体”的数字应用发展空间;“1”是数字生态,培育适配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新理论、新机制、新模式、新规则、新文化、新平台。(新闻110,2022.5.26)

整个5月,2022年宜昌城市品牌推广活动的浪潮,刷爆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以中国品牌日所在周设立宜昌城市品牌推广周,是宜昌在城市品牌塑造与传播上的一次创新探索。

大视野策划,城市品牌更有号召力

宜昌:举全市之力塑城市品牌

宜昌市第七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以打造“创新活力之城,宜人昌盛之地”为方向,全面打造具有宜昌特点、时代特征、全国知名、世界影响的城市品牌。经宜昌市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同意,将2022年5月第二周确定为宜昌城市品牌推广周,开展系列城市品牌宣传推广活动。

城市治理发展动态

11

大格局塑造,城市品牌更有竞争力

以屈原为源头,宜昌市研究提出打造屈原文化“一标三地”,建设屈原文化公园,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屈原文化研究院。同时,一批具有屈原特色的标志标识融入市民生活。大力传承发展屈原文化,通过游轮光影投射,在三江河道间演绎屈原九歌故事,让屈原文化成为宜昌亮丽的精神标识和文化品牌。长江夜景灯光提升工程点亮“一江两岸”,成为宜昌培育发展“夜经济”、打造三峡“不夜城”的新引擎。

大流量推介,城市品牌更有吸引力

“书记(局长)带你游”文旅品牌推荐短视频,通过旅游局长与县委书记带领,给网友提供了宜昌的攻略指南。去年9月,宜昌市面向全球发起“一句话叫响宜昌”城市形象宣传口号征集活动,吸引447家媒体刊发相关报道,阅读量超1500万。聚焦城市品牌传播要求,一系列表现宜昌风景与文化的作品争先亮相,微信专题作品、短视频等在互联网上收获了千万播放量,数万人点赞。宜昌市在不断塑造、发现中,激活城市品牌传播的“流量密码”。2月15日晚,元宵节焰火晚会成功举办,向海内外发出世界旅游名城“诗与远方”的盛情邀请。434万网民在线观看,相关话题浏览量破3亿,登顶抖音热搜同城榜第一名。(极目新闻,2022.5.25)

浙江:数字化平台进社区,
赋能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数字化平台进社区,赋能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有的社区中存在社工工作负担重、工作内容无留痕、辖区底数不清晰、服务居民渠道少等诸多痛点。杭州市多个街道社区,紧扣数字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推进城乡社区现代化建设,通过打造“邻里治”(“盈丰里”)数字化平台,实现自动化数据采集、标准化建模计算、可视化指挥调度、便捷化居民服务,提高基层治理质效和精细化水平,解决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的难点痛点,提升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数字赋能,改变传统工作模式
  杭州市萧山区盈丰街道努力打造“盈丰里”数字治理社区平台,为社社区治理开拓了新模式。通过“盈丰里”平台,盈丰街道构建了标准化、易用式的数据录入体系,降低基层人员办公软件使用门槛;

城市治理发展动态

12

通过电话、短信、小程序三端齐用多元居民触达,有效让居民对社区工作可感、可观、可管。目前,“盈丰里”是街道“一网统管”体系在社区的延伸和补充。通过“盈丰里”,实时观测辖区内重点地区情况、部分联动社区事件推进情况及反馈,以居民个体为“神经元”,楼宇、社区为“毛细血管”,源源不断为街道“一网统管”的中枢小脑输送活力。
数据集聚,基层治理三端掌控
  为了解决基层治理中日常工作数据留痕难、各条线数据多头录入、重复报送、统计繁琐的难点痛点,杭州市南苑街道借力“邻里治”数字化平台,通过资源整合,打造街道端、社区端、居民端管理服务闭环,实现了各条线数据信息横向纵向贯通,让数据“一头录入,多方共享”,并为街道精准管理、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利用‘邻里治’,搭建辖区‘人房企事物’基础要素,不仅能全面掌握社区整体数据,还能直观地管辖辖区内发生的动态情况,辖区数据呈现更加直观,日常工作任务也能全程追踪展现。后续,“邻里治”将开发将开发更多场景应用,增加居民服务侧的功能研发,并推广到更多社区应用。
数字防疫,筑牢疫情防控防线
  在疫情防控上,也借助数字化手段进行赋能。崇贤街道目前已在17个社区完成了‘邻里治’数字化平台的部署应用;自部署数字化平台以来,崇贤街道通过数字化平台搭载的AI数字社工、问卷流调、风险看板等工具,已经累计梳理169404份数据;完成14097次居民智能接待,居民满意率达到92.8%;节省了约15000小时的工作量。疫情防控期间,居民咨询问题有70%都是重复性问题,通过平台将标准回答制作进AI,利用AI智能接待帮助社区减少大量电话接待的时间,实现了居民咨询24小时服务,不仅完成了大量的疫情防控接待任务,实现提效减负,也提升居民满意度。
数字结合,织密社区组织体系
  为了让基层社会治理能够更好更有效地解决民生需求、化解居民矛盾纠纷、提升基层队伍战斗力,杭州市滨江区闻涛社区积极探索“一长二员”(楼道长、信息员、保障员)小红书模块与“邻里治”数字化平台相结合的数字化管理模式,将“一长二员”日常工作进行线上线下结合,真正实现“规范化、精细化、数字化”基础治理模式。“一长二员”小红书模块通过“邻里治”数字化平台上报事件、每日信息及工作日报,平台会自动进行存储、筛选、分析,通过这些数据,能让社区工作有留痕、事件有响应,更好地链接社区开展日常工作联系,让事件反馈形成一个良好闭环。 (浙江日报,2022.5.24)

城市治理发展动态

13

无锡:为防疫插上“数字翅膀”,
城市治理更精准高效

   无锡作为,数字化城市在面对不断变化的疫情形势时,见招拆招,亮出了战“疫”的不寻常打法。这背后,是城市治理能力在“嫁接”数字化手段后的不断提升,是无锡企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领域的领跑优势。
数字防疫“工具箱”为市民带来便捷
   自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无锡以灵锡APP“防疫专区”为承载,开发、上线、运营、迭代数字化防疫产品超过20项。灵锡“防疫专区”还积极开拓企业服务。全省首创、48小时内上线了进口冷链食品申报追溯系统等面向企业的工具类疫情防控产品也及时上线,力争“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双胜利。对标学习周边省市防疫先进经验,无锡结合城市特色,不断补齐防疫短板,打造人人可用、触手可及的数字防疫“工具箱”。灵锡“防疫专区”还开发了很多创新产品。“祭扫预约”为市民提供线上预约、云祭祀等服务;“疫时通”为保障城市基本运转的工作人员提供“疫情防控应急通行证”,有效保证城市运行。
“城市大脑”高效运转实现科学调度
  3月30日,无锡疫情防控进入应急状态,疫情联防联控应急指挥部迅速搭建起一个临时数据指挥中心——“小城运”,通过三块大屏连接市城运中心,为前方指挥部提供互联网、政务网及各种网络终端设备云网端的技术保障,有序推送封控区、隔离点、拥堵道口视频画面与系统数据,全市核酸检测点位和个高速、国省干线等重要交通卡口的实时视频画面一一可见。并且还要做到实时通讯,城运中心在全市高速、国省干线重要卡口,重点农贸市场、商超等重点区域配发了100台可视化对讲机,实现指挥部与基层一线的可视通信与视频点调,确保调动力量及时、现场处置及时、情况反馈及时。无锡全域还调用了21架无人机每天2次巡航,进一步提升实时监测能力,有效改善重要保供物资货车通行拥堵情况,实现远程立体巡视与指挥,动态掌握并协调满足现场的物资需求、生活需求,确保居民生活平稳有序。无锡城运中心协调公安、卫健、行政审批等多个部门,7×24小时坚守,保证了“城市大脑”的正常运转,实现了“以快制快”的数字防疫。
城市数字化转型“起得早动得快”
  无锡在此轮疫情防控中,能够快速制定数字精准防疫措施,得益于多年来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的耕耘,建设了较为扎实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培育了大批产业链龙头企业。疫情防控中形成的有效手段、先进经验将转化为城市全面数字化转型的能力建设,助推无锡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化治理走在前列。(无锡日报,2022.5.21)

城市治理发展动态

14

绍兴:文化场馆建设助推乡村振兴

因地制宜 打造特色乡土金名片
保存、展示、传播乡土文化是乡村博物馆的使命。办好乡村博物馆,关键在于因地制宜,挖掘特色。小舜江村岭下党史陈列馆通过“村史村情”“红色记忆”“时代心声”三大主题,全方位展示岭下地下党支部的发展历史和主要革命事迹。东王村越剧诞生地陈列馆中,精心保存着越剧传统的行头、道具、乐器、稻桶台,重新建造起面向公众开放的古戏台,凝聚百年越剧芳华。多元的文化基因和厚重的历史积淀是绍兴做好乡村博物馆建设、打造高品质公共文化空间的坚定基石。
迈向规范 成就高品质公共文化空间
  乡村博物馆建设从最初的野蛮生长、各自为战向标准化、规范化迈进,探索有成效、可复制、易推广的建设经验。2021年绍兴启动“百家乡村精品博物馆”示范建设工作,出台《绍兴市示范乡村精品博物馆评分标准》,内容涵盖基础设施、综合管理、陈列展览、社会服务、微改造精提升五大板块。评分标准采用百分制,根据完成质量设置不同分值。22条评分细则为绍兴乡村博物馆建设画出及格线。参照建设标准,遵循微改造、精提升原则,绍兴各地乡村博物馆开始了新一轮提升改造。
三管齐下 文化密码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博物馆根植于乡间,反映着朴素、真实的群众风貌。政府推动、百姓支持和专业团队三方共同助力,推动乡村文化发展,带动乡村振兴,奔向共同富裕。乡土资源开发也需要专业的团队运营。诸暨市十里坪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路乱弹的传承基地,为保护这一文化瑰宝,当地政府引入专业团队建设运营新馆,致力于西路乱弹演出常态化,新馆可以同时容纳250人,每年开展100场至150场常态化演出。运营团队还邀请了专业的戏曲团队,对当地百姓开展培训,进一步推动这一文化瑰宝的普及和传承。(浙江新闻客户端 ,2022.5.24)

温州鹿城:全域打造“三化”阵地 
促要素集聚助力共同富裕

阵地建设“机制化”,以有形抓手保障运作活力

构建实体化运作机制,建立区委统一领导、统战部牵头协调、部门联动配合、属地街镇主抓、统战团体具体运作的基层统战阵地建设机制,全域推进建设“1+X”个“鹿力同心·统战家园”实体化运作阵地。按照“系统谋划、分域实施、一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以区级综合统战阵地为龙头引

城市治理发展动态

15

领,“伞状”辐射14个街镇,实现区、镇(街道)和重点村社统战联谊组织三级覆盖。建立资源库共享机制,对新建、改建、扩建阵地,加强区级统筹协调,协同有关部门汇聚政策、资金、智力、人力“发放”到基层助力阵地项目建设、特色活动开展。同时,充分联动海内外乡贤联谊会汇聚爱心款注入公益基金,累计筹措资金超1000万元,以阵地为枢纽向慈善救助、项目扶持、人才招引等领域注入帮扶资金。制定全方位考核机制,强化目标导向、过程导向、成效导向,针对阵地建设质量、规范运行、活动成效等模块以及参与贡献度,对全区14个街镇及“共富行”成员单位进行全方位考核,进一步提升各部门与街镇的统战意识。

阵地建设“品牌化”,以品牌引力推动资源回归

打造一核多点格局,聚焦品牌度、标识度提升,以“鹿力同心”为核心标识,打造“鹿力同心+”系列品牌阵地。同时充分释放“品牌+”效应,不断丰富基层统战特色阵地内涵,推出“鹿力同心·统战大讲堂”“鹿力同心·同心共建”“鹿力同心·乡贤寻访”“鹿力同心·我建言”等系列品牌活动,形成“一个核心,辐射引领多个亮点”的品牌格局。提升品牌引流效力,扩大品牌影响力,通过提升统战阵地品质及品牌增值,吸引一批人才流、资金流、技术流。“鹿力同心”品牌引领打造“鹿力同心·共富基金”;打造“鹿力同心·聚贤共富”五色工程,创新载体畅通联谊联络渠道,建立新乡贤引归数据库,推动金岙谷乡村休闲项目等一批文旅项目助力乡村振兴。加强品牌培优建设,推动统战各领域结合自身特色实施品牌培优计划,鼓励各统战团体围绕助力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千年商港,幸福温州”等中心工作创新优质活动、引育优质项目,以项目品质提档推动品牌文化升级。

阵地建设“效益化”,以资源合力推动效能释放

项目带动,发挥阵地附加效能:将建设基层特色阵地与项目运作紧密结合,引导街镇根据自身实际全线梳理统战特色(重点)项目,申报年度特色(重点)项目创建计划,围绕项目规划统筹布局适应区域发展的统战阵地,推动阵地扩能实现项目宣传、产业文化展示等附加价值。目前,全区范围内建成投用的乡村振兴和乡贤回归项目达25个。因地制宜,发挥阵地文化效能,结合当地统战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各区域侨、贤、企业、民主党派等文化特色,通过设立统战讲堂、乡情驿站、乡贤会客厅、侨胞之家等,推动海内外文化交流、情谊互动、资源共享。资源联动,发挥阵地助富效能,依托阵地资源集聚作用,挖掘并联通海内外文化资源、人才资源、项目资源等,条块整合形成合力,推动产业、技术回归,带动区域整体发展。(温州市鹿城区委统战部,2022.5.30)

北京城市文化

16

北京:点亮不落幕的博物馆之城

     1912年,北京第一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在国子监“诞生”,到2021年底,本市已拥有204家备案博物馆,成为世界上拥有博物馆资源最多的城市之一。本市博物馆之城建设全方位开启,多层次、全类型、广布局的博物馆集群逐步形成,点亮首都这座不落幕的城市全域博物馆。
精品馆分类“抱团”盘活
2021年6月,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辽金城垣博物馆三家遗址类博物馆整合组建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一馆三址“抱团”发展。三处遗址将串讲北京城3000年历史脉络,三处遗址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仅要整体利用,还将进一步升级,建设北京地区考古文化的展示交流中心,创新展示手段,让考古发掘过程、考古人的工作生活走进公众视野,打造更亲民的考古教育基地。这种“抱团”发展的方式,还延伸至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从2000年起,散落在街巷里的名人故居成立“联盟”,每年设置主题,盘活各故居馆藏、科研成果、文创资源,进行综合展示,扩大影响力。 “联盟”不仅在北京的社区、学校等地进行展示,还沿着名人足迹,将展览送到国内外,成为北京文化的重要品牌。
2021年以来,国家文物局与北京市签署了共建北京“博物馆之城”战略合作协议;积极开展《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等规划、文件编制工作;在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博物馆之城专项工作组,为博物馆之城建设提供政策依据……一个个精品博物馆都将化零为整,分门别类整体盘活,展示北京古都文化和现代风采。
“博物馆云”开启新时代
近年来,随着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不断深入,一座座云端博物馆照常开门,24小时不间断地讲述京味儿故事。故宫博物院官网,数十个“平行展厅”开放,在云端,不仅看得更细,听得更多,甚至可以和文物来一场互动,解锁全新观展模式。包括官网云展厅在内,故宫通过APP、微信小程序等打造了一座“7×24小时”的博物馆,90个展览云端不打烊。
近年来,包括故宫在内,国博、首博等综合类博物馆相继推出数字文博产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园林博物馆、中国电影博物馆、北京天文馆等各类博物馆纷纷“触网”,开启本市文博领域“互联网+”新时代。今年,“北京博物馆云”服务平台上线,204家博物馆未来将齐聚云端,提供一键预约参观、云观展、文化教育活动等一站式服务,搭建市民与博物馆沟通的桥梁。
“集聚效应”助推博物馆之城建设
北京市204家备案博物馆中,国家一级博物馆达18家,从博物馆数量、密度、布局、办馆水平、发挥公共服务效能上看,已经形成了全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城市博物馆集群。北京市利用博物馆数量

北京城市文化

17

及门类均居全国前列的优势,整合博物馆资源,形成区域博物馆合力:发挥中央及市级博物馆“集聚效应”,在积极推进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升市属博物馆服务能力与水平;利用科研机构多、人才聚集的条件,加快推进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在土地、税收、资金等方面加大投入,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博物馆……当前,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迈入最佳时期,从大馆“成群”到精品馆“组团”,再到“博物馆云”形成,一系列“北京经验”开创博物馆发展新局面。(北京日报客户端,2022.5.29)

691.5万册电子书云端溢书香

虽然北京暂停开放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的线下服务,但线上服务不打烊。市文化和旅游局积极统筹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鼓励引导中文在线、超星读书、中艺广舞联盟等知名文化企业,联合推出7077个数字文化资源库,丰富活跃线上市民精神文化生活。

“十八般武艺”可线上跟视频学习

平日喜欢去图书馆借书的市民,都有“一卡通”读者卡,现在使用该卡登录市、区两级数字图书馆,可阅读总量达691.5万册的电子书,以及1500种期刊、300余种报纸和1460.3万篇学术论文,这其中不乏出版时间较新的畅销书。数字图书资源最丰富的为首都图书馆,它向读者开放31个数据库;东城区图书馆推出“科举辑萃”等专题文献,讲述“故宫以东”故事;西城区图书馆推出微信图书馆、少儿数字图书馆;门头沟区图书馆开设了中国报纸资源全文数据库、中华连环画数字阅读馆、 “西山讲堂”等主题资源库;通州区图书馆推出的互动视频图书馆、非洲野生动物资源库等也颇有特色。

线下关门线上不打烊 
北京7077个数字文化资源库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宅在家中的文艺爱好者也可以通过视频教学提升自己的“十八般武艺”。市、区两级数字文化馆推出的各类线上演出、培训、讲座等,涵盖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书法、插花、茶道等多种艺术门类。北京市文化馆搭建的北京数字文化馆平台资源最丰富,汇集艺术普及慕课、教学视频、微视频等各类数字资源5万多种。东城区文化馆推出艺+1云课堂等特色课程,以及线上演出。西城区文化馆提供云课堂、云音乐汇、云观影、云演出等齐全的云上服务。海淀区文化馆北馆推出“青春时间胶囊”摄影展和“云端再现”文艺培训直播活动。石景山区文化馆的“文化E空间”内,可以欣赏线上文艺汇演、戏曲表演、非遗展示。门头沟区文化馆推出了线上文艺辅导鉴赏节目“追梦

北京城市文化

18

知名文化企业参与免费服务丰富内容

红楼”和云端非遗。

为了尽最大可能发挥线上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市文化和旅游局协调中文在线、超星读书、中艺广舞联盟等知名文化企业在疫情期间免费提供部分数字资源。中文在线与东城区、丰台区和石景山区图书馆合作,在线提供10万种数字图书、3万集有声图书及500多种期刊。即日起至6月15日,读者还可登录“书香中国”数字阅读平台,免费阅读中文在线提供的数字资源。超星读书小程序则提供3.8万册电子图书、3500种大众期刊、1万集优质视频、1000套绘本、400门文化慕课等各类阅读服务和视频资源,满足多样化的阅读需求。中艺广舞联盟组织旗下微信公众号广舞圈、视频号花样姐姐+广舞圈等服务端,向市民提供3万多小时、36万多部广场舞视频资源。(北京日报,2022.5.18)

昨天是国际博物馆日,经过近一年的筹备和完善,“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展”线上展发布。该展览依托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陈列,采取数字化技术,以全景式展现、沉浸式体验的方式,云端讲述红色历史。
线上展览通过实景探测、720度扫描以及三维建模工具,对北大红楼楼体外立面、楼体外景、楼内空间以及全部展厅进行了实景扫描和数字复刻,对重点文物展品进行了单独数据采集,配以专业主持人的讲解,通过虚拟现实等科技手段的运用,增强了展览的互动性和观众的体验感。截至目前,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中,北大红楼、北大二院旧址等已开通线上展览,观众可以通过云展览,感受革命纪念馆的力量。
自“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主题展对外开放以来,北大红楼累计接待观众近30万人次,服务各单位开展学习活动3000余场次,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实景课堂。线上展览开启,将有效促进北大红楼红色基因库建设,推动红色资源线上展示传播。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爱军表示,要充分发挥革命类纪念馆社会教育功能作用,不断提高革命类纪念馆数字化展示传播水平,通过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持续广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努力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宣传传播体系,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本市将强化利用,进一步用好首都红色资源,持续有力推进建党、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协同发展,深入讲好首都红色故事,打造好首都红色文化品牌。(北京日报,2022.5.19)

"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线上展发布
全景式展现北大红楼红色资源

北京城市文化

19

5月25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对《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草案)》进行第一次审议。《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草案)》共八章62条,以北京特色文化浸润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多领域融合,彰显融合发展理念,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
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工作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供给不充分、发展不均衡,“文化+”多领域融合发展机制有待固化提升,社会参与机制仍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还有待加强等。
草案提出,北京市活化利用首都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开展公共文化主题活动、打造文化体验探访路线、创作文化艺术作品、开发文化艺术衍生品等多种形式的公共文化服务,展现和阐释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历史河湖水系、城址遗存等所承载的古都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形式和供给。
草案提出,北京市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挖掘重大纪念日、革命历史事件蕴含的红色文化价值,加强红色文化主题文艺作品创作,培育红色文化重点品牌;依托北大红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香山革命纪念地等革命活动旧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开展公共文化活动。
同时,草案提出,北京市推动京味文化资源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举办京味文化系列主题活动,展示和保护胡同、四合院、京剧、京韵大鼓和北京方言、技艺、医药、饮食、地名等京味文化内涵和独特价值;加强京味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和推广,推进文化典籍、民俗、口述史、民间传说等整理出版和视听化呈现。(人民网-北京频道,2022.5.25)

北京拟将京味文化融入公共文化服务,
展示保护胡同、四合院

凯德集团首发NFT数字藏品,
北京来福士化身“多元世界”

5月20日,凯德集团“来福士系列建筑艺术数字藏品”在NFT中国平台限量发售。包括北京来福士中心在内的中国9座来福士联合推出的“Met@Raffles来赴多元世界”重磅系列活动同步启幕,打造为期一个月的沉浸式元宇宙视觉盛宴。
从数字藏品的名称不难看出,以北京来福士中心为主题创作的10幅作品不乏浓郁的“京味”元素——《吃了么您呐》《来这儿溜达》《如

国际城市文化建设动态

20

戏》,而《Byte-Raffles 元宇宙》《Night and Lights》《LED》《望》等作品运用拼贴艺术、涂鸦艺术、数码像素及IP插画等表现形式,昭示出北京来福士中心的钻石切割建筑视觉语言,以及城市地标、潮流风尚等特征。来福士建筑艺术数字藏品包括40多位新锐艺术家创作的90幅作品,每幅限量发售100份,每份售价39元,5月20日至6月19日前往NFT 中国线上平台即可购卖。此外,7城9座来福士还推出同名线下展览、艺术家创作衍生内容、来福士建筑数字藏品主题凯星卡等特别企划,让大众对数字藏品建立感性认知。 
      据悉,本次线上发售凯德所得部分将全部捐入凯德旗下公益分支凯德希望基金,并加以1:1配捐,设立“凯德社区公益基金”,以支持业务所在地的“韧性社区”建设。 
       随着时代发展,来福士从领先的商业模式、数字时代嫁接智慧基因,到与当地发展规划紧密融合的城市共同体,这是凯德集团领先登陆数字虚拟世界、迈向元宇宙的崭新尝试。此次首次发行来福士系列建筑艺术数字藏品,一方面是凯德在持续推动线下与线上融合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来福士的产品优势,特别是其建筑的艺术价值,积极探索现实世界与虚拟空间的连通及交互,为消费者带来更丰富的艺术文化体验;另一方面也希望借助科技和数字化平台的力量,凝聚更多力量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北青网,2022.5.20)

鹿特丹:城市转型始于港区更新

1.保留港口肌理,港城基因风情重塑
如今,港口肌理仍在,数十家餐厅、酒吧临港而建,大量的滨水空间被改造成为城市”水岸露台”。与港口酒吧相连的,是鹿特丹著名地标建筑”立方体房屋”,造型奇异前位,利用设计也创造了大量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前来鹿特丹游客不容错过的滨水打卡点。船只、桥梁、港口起重机等设施是旧港口的符号,也是属于鹿特丹独特的城市记忆。部分港口区将这些设施保留下来,并打造为全景复现鹿特丹海港记忆、可游览的城市休闲片区。鹿特丹提供了多条时长不同的水上交通路线,串联多个沿河站点,提升交通的便捷性,更为游客市民提供了感受马斯河及沿岸城市魅力的别样视角,每条路线都提供了与众不同的水上体验。
2.将城市推向水岸,标定摩登生活试验田
几十年来,鹿特丹通过众多天马行空的现代建筑,塑造了属于自己

一、北岸——还港于城,重塑老城的港都灵魂

国际城市文化建设动态

21

的摩登内核,改变了人们对港口城市的刻板印象,成功助推城市转型。这种”摩登都市”体验,由港口延伸至老城内部:通过极具设计感的建筑和公共空间,传递这座城市迎接未来的新生力量、吸引新居民、拉动地方经济快速增长。鹿特丹通过新建滨水高端住宅、提升城市居住品质的方式,将北岸打造为真正还港于民的生活岸线。
   3.还港于绿,打造城市生态文化高地
   鹿特丹将部分港口区及附近绿地条件较好的区域打造为城市中心公园,在供市民游客日常休闲之余,植入文化设施、并承担举办大型国际盛会等功能,成为代表鹿特丹的城市文化休闲新地标。鹿特丹当代美术馆、鹿特丹公共艺术仓库、自然历史博物馆、鹿特丹建筑学院等分布在博物馆内部及周边,更汇聚城市文化生活”都市文博区”。

二、南岸——借港造城,工业港区蝶变城市新都心

1.线的连接:跨河先跨桥,将河道融入城市肌理
鹿特丹城市南跨,南北架桥是最优先步骤。南北架桥,既是强化两岸联系的联通方式、加强两岸互动,又可以作为城市景观地标,塑造城市”南跨”意向。其中最具代表的桥梁当属伊拉斯谟桥,桥身白色钝角的造型优美且富有张力,是鹿特丹市中心最靓丽的当代艺术景观。南北两岸多桥成网,真正将河道融入了城市肌理,也保证了城市南北岸之间人流、车辆和公共交通的多维互通,进一步促进了南岸港口区的快速发展。
2.面的震撼:魅力天际线树立新城展示面
在面向老城的威尔海明娜码头北面,密集布置、新建了高密度、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现代建筑,它们构成新城繁华、现代的展示面,扭转了南岸凋敝的城市形象。南岸的最美城市天际线,由多位知名建筑师明星作品的集成。于此同时,南岸滨水港区的部分旧建筑为迎合新城市功能进行了创意改造设计,现代滨水界面与精心保留的历史符号相呼应,共同构成了鹿特丹的独一无二的城市坐标。
3.片的崛起:复合开发,建设知识驱动的城市新区
通过复合功能规划,南岸区域建设为集住宅区、办公、教育、商业和娱乐设施为一体的综合性片区。城市功能的变化进一步牵引了南岸港口区产业结构完转型。随着片区更新建设的深入,港务局、海关署等公共机构迁入,南部地区产业结构由传统工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随着越来越多文化传媒、金融、商业企业的入驻,未来南岸在知识经济和创意产业等方面也蕴藏了极大的潜力。

国际城市文化建设动态

22

三、向海而生,建设与水共生的未来实验室

1. 从”地基”到”水基”,建设”漂浮城市”
在市中心瑞恩港,建设半球状浮动展馆,展示鹿特丹水上社区的未来生活图景。在兰斯兰德住宅片区规划了多类临水住宅;区域将大面积水域和住宅建筑的进行巧妙融合,探索在水上或水岸居住的多种可能性。
2. 从 “陆上”到”水上”,实验两栖生态
鹿特丹于2016年正式实施”漂浮的森林”计划,该计划将20棵树木种在回收利用的彩色浮筒内,并放置在瑞恩港的水面上,将港口变身为创意漂浮森林,提升水面”颜值”的同时更起到绿化城市的作用。
3. 从 “围堵”到”留白”,打造弹性休闲河堤
鹿特丹的河堤港口,均兼备防洪与休闲的功能。鹿特丹将在码头园区建造一个含再生能源科技实验室、浮动大坝、水上房屋、水上办公及酒店的真正”漂浮城市试验区”。此外,码头园区由造船厂改建而来,依托高校与港务局的密切合作,转型发展成为未来科技企业聚集区,其中,在海上作业离岸通道设计研发、水动力实验等方面尤为突出。(丈量城市,2022.5.30)

美国公共设施改善计划
在城市更新中应用及其启示

——以密歇根州安娜堡市为例

一、美国公共设施改善计划案例分析
——以密歇根州安娜堡市为例

1.概况
安娜堡是美国密歇根州的第六大城市,该市总体规划由《可持续发展框架》等八项城市规划要素组成,为城市交通、自然、居住环境等方面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愿景蓝图。该市针对规划要素内的目标建议制定了相应的实施行动指南,规划委员会需在每年制定的公共设施改善计划中详细阐述公共设施建设层面的具体内容。2010年后,安娜堡市的公共设施改善计划为解决需求与项目的抉择问题,利用GIS、优先度排序工具对提升改善项目进行衡量,还鼓励外部相关机构如密歇根大学与安娜堡住房委员会等相关人员加入分类别团队,共同对改善项目进行选择评估。

国际城市文化建设动态

23

2.安娜堡市公共设施改善计划的编制与实施机制
分类别建立公共设施团队,制定公共设施改善项目库
安娜堡市为统筹解决公共设施建设管理部门多元分散的问题,将公共设施项目分为公共服务设施、交通设施以及市政基础设施三大类。城市负责公共设施建设的部门如航空局、运输局等分别委派技术人员组成上述类别小组,并联合财务部门组成公共设施改善计划编制团队,基于每个类别可调配的资金指标,根据城市、居民各方需求与调研结果进行项目库的编制。编制团队通过对项目库进行系统性研究,来统筹解决一个项目中涉及不同部门时因协调不利而产生的各类问题。在未来实施时各公共设施建设部门可参照公共设施改善计划的时间表和任务安排来展开作业。 公共设施改善计划基于上述规划对项目制定从规划、设计、施工的全周期时间安排,分阶段实现项目的规划实施落成目标。
制定评分标准来确定项目建设优先顺序
在确定了这一时期安娜堡市需要进行的公共设施改善工程项目库后,为解决地区当下最紧迫的公共设施数量和品质改善要求,同时实现有限资金的高效利用,需要对所有项目进行优先级评价进而确定实施顺序。因此团队制定了优先度评分核心标准,并根据项目所满足的条件进行0~10分的详细划分。标准涉及是否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框架的目标、是否有安全合规的应急准备、资金来源是否明确等内容,所有项目经过上述指标的分数加权进而得到实施时序的依据。公共设施改善计划中列出的第一年的项目将会被自动纳入当年的政府预算,由政府拨款或举债开展项目。
明确项目实施建设资金来源和分配途径
为保证城市规划建设的资金得到合理分配,公共设施改善计划文件会将城市财政税收落实到每一个需要实施的公共设施项目。同时在政府财政资金紧张的背景下,会有占比约20%~60%的外部资金投入到公共设施改善计划所需的预算中,减轻了政府完全依靠税收在公共设施投融资方面的财政压力。此外,美国公共设施更新改造很重要的一部分资金来源是举债,分为总体责任债券和收益债券,可根据公共设施改善计划中项目性质确定举债的方式和规模。公共设施改善计划通过明确每一笔资金来源的分配途径,保障其落实到具体项目,使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做到开支精打细算。最后编制团队综合所有设施类别的公共设施改善计划项目数据表文件以及一份项目预算文件,完成整体公共设施改善计划的编制工作。
通过年度审查机制实现公共设施改善计划项目的持续更新
公共设施改善计划在编制完成并开始实施后,需要每年进行审查并结合项目落实情况考虑是否进行调整。通过一年期的建设,对该年的执行成果进行审核评估,移除已完成的公共设施项目,补充社区的新需求以及对需要进行资金和工期调整的现有项目进行调整。公共设施改善计划更像是一种动态的地区规划和财政管理工具,用于协调一

国际城市文化建设动态

24

段时间内该地区的公共设施改善内容、时间与资金之间的关系。通过每年审查和更新反映不断变化的社区需求、优先事项和融资机会,确保公共设施的完备,从而推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1.在法律层面明确在城市更新规划中编制公共设施改善计划
我们应成立以规划、发改和财政部门牵头,各相关委办局提供技术支撑的公共设施改善计划编制机构,以编制五年期的公共设施项目实施落地详细计划,对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实施、运营维护、评估反馈等方面进行全生命周期的时间安排,明确项目优先次序、资金来源和分配途径,并将项目实施分类分项落实至每一年度,最终实现公共设施项目内容、实施时序与资金的高效协同,将其作为规划实施工具来落实城市发展目标。
2.建立公共设施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评估机制
可学习美国公共设施改善计划的经验,结合各地实际尤其是结合城市规划实施评估和当前的城市体检工作,制定更为细致全面的公共设施综合评估方法,对是否实现城市更新发展的目标、是否符合居民需求、是否有安全合规的应急准备、资金来源是否明确、与其他项目的协调性、对规划的落实情况、运营维护成本等内容进行评估,进而确定项目实施的优先级;再结合对资金和时间成本效益的定量评估分析,对公共设施的退化程度进行劣化趋势的研究,以防大规模的公共设施维修事件爆发。
3.加强部门统筹效率,分类别组建公共设施实施团队
各地可组建由各建设部门组成的公共设施计划编制与实施团队,通过项目库的系统性研究,统筹解决一个项目涉及不同部门时因协调不利而产生的各类问题。未来实施时,各公共设施建设部门可参照公共设施改善计划的时间表和任务清单开展工作。这样做可以分类统筹公共设施改善项目,系统解决公共设施需求,避免因实施工作分散化导致的资源浪费。通过统筹公共设施项目内容可实现各管理建设主体部门的实施统一性,实现资金的高效利用。
4.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多元化投融资模式
各地可以结合自身特点通过政府发债、企业参与融资等多种方式进行公共设施建设项目的融资。政府可发行分类债券,一种用于服务大众的公共设施如公园绿地、市政设施等,通过即将实施的房产税来偿还;另一种用于收费性公共设施如水厂、垃圾处理厂等,通过收取使用费来偿还。另外,地方政府可以使用拆迁补偿、容积率奖励、土地入市出让等手段吸引企业参与融资和项目实施。(国际城市规划,2022.5.9)

国际城市文化建设动态

25

新城典范:
法国巴黎地区马恩拉瓦莱新城

一、规划特点

马恩拉瓦莱新城是巴黎地区5个新城之一,位于北部城市发展轴线的东端,它是在地区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前提下,在短期内迅速建设而成,它的发展面临太多不确定因素。正因为如此,马恩来瓦莱新城以城市优先发展轴、葡萄串状不连续建成空间、等级化交通体系和具有凝聚力的城市组团为特征的空间布局模式被认为是城市规划设计领域的一次大胆尝试,新城在短短30年里的快速健康发展充分证明了这种布局模式的合理性。
出于保护自然空间的考虑,新城的空间发展规划沿交通干线布置城市建设、形成城市优先发展轴的设想,以RER的A号线和4号高速公路为依托联系城市化地区,由西向东形成城市优先发展轴线。其优点是一方面具有功能上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又具有操作上的灵活性。城市优先发展轴上的建设用地被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城市组团;它们通过RER的A号线和4号高速公路相互联系,又被南北向的绿色空间相互分隔,形成葡萄串状不连续的布局形态。马恩拉瓦莱新城的交通系统规划采用等级化交通体系,考虑了新城内部与外部两方面的交通需求,并且针对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的特点进行了合理分工。

二、分区建设

马恩拉瓦莱新城的4个城市分区分别建于不同历史时期,反映出不同的时代特色。

1.第一分区:巴黎之门
第一分区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初。它毗邻巴黎,区内公路、铁路汇集,原有城市建设已达到一定的密集程度,因此被确定为新城城市中心,同时承担地区城市中心的职能。这里第三产业发达,既有巴黎地区商业交易活动最为活跃的购物中心之一,又有以IBM为代表的世界著名企业的办公机构,使它成为巴黎地区的第三大城市中心,对于重组巴黎东郊的城市空间、促进巴黎东部地区的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新城早期开发活动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一是住宅开发速度过快、强度过大。二是住宅建设过多地采用了尚未成熟的新理论、新技术。三是住宅建设的类型构成不合理,吸引了大批没有生活着落的外来移民,使不少住区陷入经济和社会困境。四是现有就业岗位数量距实现居住与工作就地平衡的目标还有相当的差距。

2.第二分区:莫比埃谷
第二分区在20世纪70年代中开始动工建设,以容纳由于新城城市中心的吸引而产生的人口增长。规划充分发挥了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优势,创造出优美、舒适的住区环境,吸引了大批居民来此落户,人口规模从1975年的不足1.6万迅速增加到2000年的8.8万,新建住宅的增长速度在4个城市分区中也是最快的。同时为了适应巴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产业园区、研发中心等新型城市功能空间不断出现,使第二分区的经济功能得到加强;目前,这里拥有巴黎地区最大的产业园之一,建成办公面积50万平米,接待各类企业机构2500家,提供就业岗位3.7万多个。
3.第三分区: 比西谷
新区的规划设计 “以RER车站为核心组织各种功能空间”的布局原则,同时又表现出与早期城市组团不同的设计风格:一是城市外部空间设计有回归古典主义的倾向,不仅采用了几何形的路网结构,而且大量使用古典的设计语汇;二是将更多的绿化空间引入城市建成空间,形成自然风格的城市环境;三是在住宅设计中更加突出人性化和多样化特点,不仅增加了独立式住宅的比重,而且在集合式住宅中大量采用中等尺度的院落式布局。这些变化反映出新城开发对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关注,由此不难看出80年代以后在国际上被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对新城建设的影响。
4.第四分区:欧洲谷
在国家、地方和迪斯尼公司三方的协作下,第四分区的城市建设稳步增长;1992年迪斯尼主题公园对外开放,当年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特别是欧洲的各国游客242万人次,创造经济产值71亿法郎、税收9.58亿法郎,以及相当于62亿法郎的外汇收入。完成土地市政配套7平方公里,开发产业园区208公顷;建成用于办公、教育和培训的建筑面积达76万平方米,商业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形成了18400间旅馆客房的接待能力,每年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人口近1200万。作为新城开发的主要投资方之一,迪斯尼公司始终在第四分区的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社会、经济、旅游、税收和创汇等方面产生了巨大收益。(匠工营国,2022.5.30)

国际城市文化建设动态

26

 城市传播与治理研究动态 
Editor-in-Chief
主 编:刘新鑫
Responsible Editor
责 编:张依莼 戴佳玥
Compositor
排版:戴佳玥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