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总第2期
主管单位:潍坊市坊子区教育和体育局 主办单位:潍坊市坊子区基础教育研究中心
优秀教学法专刊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指出:“优化教学方式。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各地要定期开展聚焦课堂教学质量的主题活动,注重培育、遴选和推广优秀教学模式、教学案例。”2021年“双减”政策出台,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颁布,2023年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2024年潍坊市启动高中招生改革,这一系列的政策、改革的背后,未来的教育会有怎样的变化?如何应对?如何形成我们自己的教育智慧,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做好教学实践?坊子教体局提出开展“123”课堂教学提升行动,即2024年内打造 100 节精品课,总结推广20项特色教学法,凝练形成30 篇优秀教学论文,回应时代之问,做好坊子回答。 在此背景下,《坊子教研》推出“教师优秀教学法特刊”,旨在集结和分享坊子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宝贵经验和创新成果。本期特刊遴选了坊子区各类优秀教学法22项,收录已在市级获奖的优秀教学法5项,共计27项。 教学法,是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下,基于课程标准,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根本价值取向,针对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结合学校育人目标、学科特点以及自身教学风格,运用独特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育人质量的教学实践。它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或技巧,更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以解决教学难题为出发点,结合教师个人风格、学科特性和学校育人目标的综合性教学策略。
本期特刊中的教学法,根据其特点和影响力,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操作体系,实践中获得很好的效果。这类教学法往往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检验,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框架和操作流程。它们在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潜能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
二是在某个点上有突破,有独到可借鉴之处。针对某类课程内容、某类教学难点或某个教学环节形成独到的见解和创新,并取得良好实际效果。虽然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在突破特定领域或特定实践问题上具有较高的启发意义。
三是学校层面推进的教学范式。这类教学法往往与学校的教育理念和育人目标紧密相连,是学校在持续的教学改革中,提取各学科共性要素,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特色教学范式。
三种类型的教学法,为不同需求提供借鉴。我们希望通过本期特刊,能够搭建一个平台,让优秀的教学法得以传播,让老师们能够相互学习、相互碰撞,相互启发。
需要提醒的是,学习借鉴时切忌照搬照抄,要深入理解教学法背后优秀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考,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和创新。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教学亦然,其法无常定,唯变所适,能因材施教者,谓之善教。我们衷心期待本电子刊能够成为教师们交流思想的平台,成为凝聚坊子教育人智慧的平台。同时,也希望所有教师积极参与,不仅作为学习者和实践者,更要成为创新者和贡献者!
炼教学之法 弘教育之道
The Preface
刊首语
坊子教研
2024年12月
第2期
contents
目录
理论自觉:架构与实践
- 07 / 小学语文“任务驱动型读写一体”教学法 李瑞芹
- 12 / 初中数学素养“六化”教学法 周秀丽
- 16 / 认知心理学视域下的物理课堂“七步教学法” 李金娥
智慧洞见:突破与创造
- 21/ 初中数学实验课“五步五星”教学法
- 王红艳 刘国桂 韩雪梅 束钊欣 张 雪
- 26 / 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生物模型建构教学法 冯小亭 马如意 陈翠翠
- 30 / 小学劳动“三园三渠”闭环教学法 王 宁 周家蓉 刘 雪
- 34 /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体育“任务驱动式五步”教学法
- 王 翠 赵晓蕾
- 38 / 关于脑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法 王敬敬 刘江山 孙业娟
- 42 / 小学科学真实情境下引问-探究-应用-评价进阶式教学法
- 范海君 季盼盼
- 47 / “导练评改”四位一体作文教学法 郎艳红 张丹丹
- 50 /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SEP”三步体验式特色教学法
- 徐亚男 李佳倩 邱晓南 杜程瑶
- 56 / 初中英语支架式写作教学法 蔡 瑶 王英矫
刊首语
范式引领:学校与革新
- 95 / “三段六环”循证式教学法 王玉兰 于江涛 霍福荣
- 99 / 坊子区兴国小学“生学课堂”教学循证范式 宋晓敏 徐之勇 孙月平
荣誉呈献:典范与示范
- 105 / 小学语文随文练笔教评改一致性的实践 王玉兰
- 110 / 初中生物学一线(图)式教学法 刘春梅
- 115 / 小学语文“三创三探”单元整体教学法 赵晓蕾 王璐璐 张天香
- 118 / 导思·展思·创思——思维生长型课堂“三思”教学法 孙玉凤 郑海娇 陈洪亮
- 123 / 初中生物学探究式主题单元教学法 陈艳丽 武雪芹 刘春梅
- 60 / 小学英语课本剧“三段五步”玩演学教学法 丁翠翠 郭爱荣
- 64 / 小学数学“三维五步”教学法 程淑光 王 亮 周家蓉
- 69 / 小学中高年级“三环六步”习作教学法 王玉伟 扈丛丛 孙金凤
- 72 / 小学美术“三维两P”创意实践教学法 魏倩倩
- 77 / 小学古诗文“三二二”吟诵教学法 高 君 阚淑慧 王玉伟
- 80 / 指向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心理健康“3维4段”教学法 王晓林 孟晓燕 郭爱荣
- 86 / 化整·共融·提升--“语言运用”素养下的单元化整教学法 周淑娟 李东升
- 90 / 初中化学“双行教学法” 刘 萍
contents
目录
主管单位 潍坊市坊子区 教育和体育局 主办单位 潍坊市坊子区 基础教育研究 中心编委会主任 李强副主任 吕雪梅 赵培明委员
编辑部执行主编 吕雪梅 编辑 美术编辑责任校对 投稿邮箱fzjiaoyandk@163.com联系电话 0536-7519671
炼教学之法 弘教育之道
坊子教研
2024年12月
第2期
本板块聚焦于教学法的系统归纳,深入挖掘那些具有完整理论架构与操作流程的教学智慧结晶。在这里,读者将领略到教育思想如何从抽象的理念逐步构建成具体可行的实践蓝图。这些教学法并非空中楼阁,而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与打磨的成果,从教学目标的精准定位,到教学内容的合理编排;从教学方法的精心选择,到教学评价的科学设计,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环环相扣。读者将在这里领略到教学法背后的深刻逻辑与原理,理解其如何在不同教育情境下灵活运用,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我们不仅仅呈现这些理论,更注重展示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为读者提供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初涉教育领域的新手教师,渴望寻找一套完整的教学指南,还是经验丰富的教育工作者,期望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体系,本板块都将为您开启一扇洞察教学本质、提升教学境界的大门,引领您在教育之路上更加自信从容地前行。
理论自觉:架构与实践
小学语文“任务驱动型读写一体”教学法
潍坊市坊子区第二实验学校 李瑞芹
【摘要】借鉴读写结合优秀传统,立足新课标理念,提出“任务驱动型读写一体教学”主张,并建构形成该教学法理论体系、操作体系、教学资源。“理论体系”是以遵循新课标理念中的“任务驱动、读写融通、教学评一致性、实践中学”等思想,立足言语图式理论、建构主义理论、逆向设计原理,融入大单元教学、读写教室、读写共栖、PISA测试项目中的读写联系体等理念。“操作体系”包括该教学法的设计模型和教学范式。是立足大单元视角,以主题为引领,以情境任务为载体,驱动学生进行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迁移应用、展示评价等语文实践活动。“教学资源”是与之相匹配的读写资源。 【关键词】任务驱动 读写一体
【正文】
一、项目背景
(一)教学改革需要
“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是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中读写教学的重要性,要以语言学习为核心,带动其他素养提升。
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六个任务群统领语文课程内容,实现课程内容结构化,任务驱动成为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重点。同时,各任务群名称表述又体现读写相融,因此,如何将任务驱动与读写教学相融合,成为教学改革新思路。
学校自2020年9月起,进行任务驱动式单元整体教学改革,积累了一定经验,为本项目研究提供丰富的路径参考。
(二)教材编排需要
2016年,部编版教材开始使用,每个单元都围绕特定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训练要素进行编排,每篇选文都是为落实单元训练重点服务,且单元训练重点又包括阅读与习作两个层面,这就为单元整体教学下读写教学的落实提供资源便利。
(三)学生发展需求
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大多在表达中得以训练,教师做的更多的是训练读学写,但更多的是从例文到习作的单向的技术模仿,更多的是就技巧学技巧,就结构仿结构,不仅做法单向,训练单一,且学生的兴趣不能激发,能力不能提升。在具体教学中也往往是以单篇课文为单位,未能站在单元的角度进行系统设计,且存在目标不明、落点不准、手段单一等问题,造成读写教学的僵化。鉴于此,学生的阅读、表达之间如何衔接,成为读写教学中应关注的重点。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一)2012—2016年,初步尝试,让读写结合有“序”
2012年起,围绕“主题读写”,进行教材研读,深入分析小学语文三至六年级教材例文特点,确定表达训练主题,进行教材内容重组,创新教学模式,初步形成“主题读写教学”,解决读写分离现象,提高了读写教学的“有序”。
(二)2016—2020年,深入探索,让读写结合有“点”
2016年起,部编版教材使用,深入研读教材双线编排特点及各训练要素具体要求,立足原生单元,探索单元阅读训练要点与习作训练要素之间衔接的“桥梁”——“读写结合点”,并在实践行动中形成“统编版读写结合路
新希望
2024年3月
第3期
径”,解决读写结合的盲目、片面,实现读写之间的有效迁移和互通共生。
(三)2020年至今,构建体系,让读写结合有“法”
遵循新课标理念中的“任务驱动、读写融通、教学评一致性、实践中学”等思想,立足“言语图式理论、建构主义理论、逆向设计原理”,融入“大单元教学、读写教室、读写共栖、PISA项目”等理念,在大单元视角下,进行“任务驱动型读写教学”,建构形成全面、完善的教学体系,让读写教学有理可循、有法可依。
三、成果内容
(一)核心概念
任务驱动:这里的任务是指体现读写一体的“单元大任务”,“单元大任务”是整个单元的组织架构,统领整个单元的学习活动,驱动学生展开阅读探究、实践表达、迁移应用。
读写一体教学:是以单元主题为统领,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任务为驱动,体现读中有写、写中有读,读写相融、互为一体,共同提升。包括理论体系、操作体系。
(二)成果概要
1.理论体系
借鉴读写结合优秀传统,立足新课标理念,提出“任务驱动型读写一体教学”主张,并建构形成该教学法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是在言语图式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理论基础上,提出独特的读写育人价值,在此基础上分析基本特征、教学中的关键要素以及学生实践学习样态。
(1)育人价值
梳理总结本教学法的育人价值为:在任务实践中学会读写;在真实情境中学会做事;在主题建构中学会做人。
(2)基本特征
本教学法的基本特征为情境性、真实性、综合性、实践性。
(3)关键要素
教学中的关键要素是“主题、情境、任务、活动、评价” “主题”是融合单元主题和
单元训练要素,确定指向深度理解、以短语形式呈现的概念主题,引领学生学习。“情境”联结学生真实生活,是任务的依托。“任务”包括“单元大任务,以及相对应的系列读写一体学习任务”。“活动”是围绕任务展开的各类语文实践活动,其中,阅读探究与表达实践又体现来回往复的特点,体现读中有写、写中有读、读写共生、读写相长。“评价”是对单元学习成果的评价,包括自评、师评等多种形式。
(4)实践样态
学生实践学习的样态是任务驱动下的真实探究、真实语用中的读写活动、反思评价中的自我建构。
2.操作体系
(1)设计模型
立足大单元视角,围绕“主题、情境、任务、活动、评价”等关键要素,设计模型。其设计是以主题为引领,以情境任务为载体,驱动学生进行“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迁移应用、展示评价”等语文实践活动。单元学习之后,进行单元整理和提升。
(2)教学范式
其基本的教学范式包括“问题情境、解析任务、规划学程、实践探究、成果展示、整理反思”,是“感知阶段、探究阶段、展示阶段、反思阶段”中的主要教与学方式。
(3)读写资源
包括62个单元的“读写导览表”和“单元任务群”,并创新设计“读写练习本”。
(三)教学体系图
在整个教学法体系中,“设计模型”和“教学范式”立足理论体系构建,“读写资源”又是进行读写一体教学的重要保障。如图所示:
(四)实施策略
1.解读教材,确定概念主题
(1)从课标中学习任务群的内涵中提取
课标中对每个学习任务群的内涵都有具体的界定,涵盖语文学习中的关键、上位概念,如“语言文字与积累与梳理”中的汉字构字特点、汉字文化、语言文字运用规范等,均是语言文字学习中的关键概念。如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便是根据“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中的“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描述,结合教材内容,提取其指向概念的单元主题为“联想想象”。
(2)从单元导语、训练要素中提取
先阅读单元导语,整体把握单元基本要求,然后再深挖训练要素,阅读文章内容,结合交流平台、课后习题等,抓住关键语句,提炼单元主题。如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人文主题是“童话王国”,单元训练要素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教材中的四篇童话分别体现不同的类型,《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经典童话,《在牛肚子里旅行》是科普童话,《那一定会很好》《一块奶酪》是文学童话,四篇童话都体现了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因此,让学生感受童话的想象和奇妙,理解童话的特点和特征,是本单元要达成的概念理解。其单元主题设置为“童话奇妙的想象”。其概念图谱如右图:
2.立足单元主题,构建读写结合内容序列
立足单元主题,从“读写结合点”“训练要求”“习作设计”等方面设计形成读写结合内容序列,为读写一体教学提供方向性指导。
如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读写结合设计如下:
单元主题:新鲜的学校生活
读写结合点:新鲜感的语句,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运用有新感的词句
训练要求:知道什么是新鲜感的词句;学会寻找不同类型的有新鲜感的词句并表达感受;分析不同学校生活的乐趣,运用新鲜感的词句描述自己学校生活有趣的事、有趣的同学。
习作设计:写写有趣的同学
3.以表达为核心,设计单元大任务
(1)以表达为核心
本研究中单元大任务的设计是以表达(书面表达、口语表达、演讲展示等)为核心,以此架构整个单元的读写学习,从而推动“有目的地阅读”“有方法的迁移”,实现以写促读、读写共生。
在具体设计中,如果是习作单元,则直接将 习作任务转化成单元大任务。如果是策略单元,立足读写结合点,分析其习作任务与阅读策略关联性,设置其融阅读、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任务。如果是常规单元,以口头表达、综合展示、图文集等方式为主,将阅读、习作融入其中。
坊子教研
2024年12月
第2期
理论自觉:架构与实践
新希望
2024年3月
第3期
(2)联系学生生活
联系学生生活,借鉴威金斯的GRASPS设计理念,围绕“目标、角色、对象、情境、表现或产品和标准”六个要素展开描述。
如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大任务描述如下:
班级要举行“童话故事分享会”(情境),你(角色)需要根据提供的词语创编一个童话故事(目标),并把它有感情地读给老师和同学听(对象)。你要在阅读名家童话的基础上完成一篇童话故事(产品),此童话故事中的角色要鲜明,情节要生动,想象要丰富(标准)。优秀作品会集结成册。
这样的单元大任务,与学生生活密切相联,是本单元学习内容的组织者,是本单元习作的拓展,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集合体,充分体现其情境性、综合性、实践性。
4.遵循语言学习规律,设计读写一体学习任务
立足单元大任务,按“整体感知,概括主题——阅读探究,发现规律——表达实践,运用规律——成果展示,交流分享——整理反思,认知提升”的语言学习规律,通过台阶式设计,由浅到深,由阅读到表达,将单元大任务分解为一个个小的子任务,形成读写一体任务群。目前,已形成三至六年级各单元读写一体任务群图谱61个。
如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设计的读写一体任务群设计如下:
5.“四板块”读写一体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围绕单元任务群展开,聚焦读写一体,用任务驱动学生阅读、探究、梳理、表达,主要包括“感知阶段、探究阶段、展示阶段、反思阶段”。其中“感知阶段”主要是整体感知、解析任务、规划学程。“探究阶段”主要是进行阅读探究、表达实践。“展示阶段”主要是进行成果展示。“反思阶段”主要是自我反思、评价改进。不同阶段形成7种不同课型。
感知阶段的“主题感知课”主要是对单元主题、单元任务有明确、清晰的认知。
探究阶段中的“读写一体单篇教读课”主要引导学生解码表达技巧,学习表达方法。
“读写练习略读实践课”主要是指导学生回顾整理上节课所学阅读方法,用图示、流程图等呈现阅读步骤、方法,学生以此为支架进行自主阅读。
“读写说一体口语交际课”主要是教师根据口语交际类型(质疑、求助、评价、介绍、请求、汇报、辩论、演讲)等,设置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掌握倾听、表达时的技巧,并进行情境体验、交际表达。
“读写评一体习作课”主要是结合单元学习,指导学生思考可以运用本单元学的哪些方法。结合课内外相关例文,综合运用相关方法进行习作练习。并依据标准进行佳作欣赏与评价。
展示阶段的“成果展示课”主要是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个人介绍,朗读,表演等。根据评价标准,进行多样化的评价,自评,互评,评选优秀作品。
反思阶段的“反思回读整理提升课”是借助思维导图,表格,问题等支架回顾本单元课文的情感表达,写作方法等。并再次感受单元主题在自己语文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从情感上升华主题。
四、创新点
(一)理论体系——读写育人价值的提升
本教学法中所构建的理论体系进一步提升了读写育人价值,将读写结合教学从原有的技巧训练提升到育人高度,其提出的“在任务实践中学会读写;在真实情境中学会做事;在主题建构中学会做人”,不仅仅是学生能力的提升、素养的发展,更是“立德树人”要求的落实。
(二)教学体系——读写教学范式的创新
本教学法中的教学操作体系涵盖“设计模型”和“教学范式”,是从“教学设计”到“课堂实践”的全覆盖,路径清晰、策略具体、方向明确。它将“读写结合教学”与“大单元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理解为先教学、主题教学”等融于一体,建构起独特的“任务驱动型读写一体教学体系”,体现读写共栖、共生、共长,读写环环相扣且来回往复,提升了读写学习的深度。
(三)任务驱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生在主题引领下、在真实情境中、在任务驱动下,激发起好奇心与求知欲,建构起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联。同时,学生借助相关读写工具,进行“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迁移应用、展示评价”,整个学习过程,语言运用真实发生,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建构、自主反思、自主评价”,是学习方式的变革和创新。
五、效果与反思
(一)学生素养发展
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实现了读写相融,实现了“读—写—读—评”的闭环学习,让“语言运用”素养得到充分提升,从而实现了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学生素养成果在山东教育电视台、中国教师报、大众网等媒体报道。
(二)教师教学特色形成
教师教学成果突出,相关项目成果获潍坊
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潍坊市课堂教学改革金点子一等奖、潍坊市三说一等奖、潍坊市优秀教学法二等奖,潍坊市教学自主创新一等奖等。近两年,在省市区进行公开课展示、经验介绍30余次。
(三)学校语文教学品牌形成
语文学科成为学校品牌学科,学校每年均会承办十余次市区教育教学工作会。济南、青岛、聊城、安丘、寒亭、滨海等外地教师前来参观学习。
(四)区域辐射带动显著
本人作为山东省特级教师、齐鲁名师培养人选(2022—2025)、潍坊市语文学科领军人才、潍坊市创新教育名师、坊子区小学语文名师,设有自己的工作室,围绕“读写教学”通过多种形式实现优质资源共享。通过云资源平台、公众号进行宣传与推介,实现成果辐射与经验共享。
(五)媒体宣传推广
潍坊日报、潍坊晚报报道其事迹材料,山东教育电视台也对其进行采访,了解其学生素养培养策略。《主题读写助力教师实现新起跳》在《中国教师报》报道,大众网、海报新闻、坊子教育先后八次报道人及工作室相关经验成果,在区域内产生广泛影响。
坊子教研
2024年12月
第2期
理论自觉:架构与实践
新希望
2024年3月
第3期
初中数学素养“六化”教学法
潍坊市坊子区博文现代学校 周秀丽
【摘要】目前数学教学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概念统领、情境贯穿和任务驱动不精准;二是数学素养的培养如结构化、数字化等核心要素不完善。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三会、四基、四能”,既要有科学理论支撑,又要有适切操作方法。针对数学教学中概念理解、体系建构、问题解决等被轻视现象,以及数学核心素养培养路径不清晰问题,我们构建了初中数学素养“六化”教学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素养、六化
【正文】
一、研究缘起
(一)普通高中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颁布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教学内容要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二)现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不良现象:情境引领有始无终,导向性不强;知识体系被分解,结构性不强;知识应用局限于数学问题,生活化不强。
二、教学主张
针对数学教学中概念理解、体系建构、问题解决等被轻视现象,以及数学核心素养培养路径不清晰问题,我们构建了初中数学素养“六化”教学法。
初中数学“六化”教学法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以建构主义理论和做中学理论为支撑,在大概念统领、大情境贯穿、大任务驱动下,通过建构情境化、模型化、数字化、结构化、整体化、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和迁移,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一)情境化
以激发学生情感为主,将一个个零碎的知识点用一个情境串联起来,课堂教学从情境中来到情境中去。情境导入的切口可大可小,大到以学段、学年、学期为视角,小到以主题、单元、课时为视点。
(二)模型化
以模型思想渗透为主,实施“双线四步建模”教学。双线是指“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四步是指建模教学过程分为“创、化、探、用”四步。
(三)数字化
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利用软件、平台赋能教学、评价、作业和跨学科学习,破解教学难点。
(四)结构化
以数学知识建构为主,八方联系,浑然一体。
(五)整体化
以认知结构构建为主,利用概念图等工具进行系统总结。
(六)生活化
以实际问题解决为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流程
该教学法综合审视初高中课程标准,提练了让数学核心素养“三会”有效落地的六个路径,即大概念统领、大情境贯穿、大任务驱动下的“六化”教学。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情境可大可小,大到以学段、学年、学期为视角,小到以主题、单元、课时为视点。
(二)任务驱动,建立模型
模型分为概念类等原始模型、方程类等抽象模型、垂直类等专题模型、推理能力类等素养模型。
(三)数字赋能,破解难点
运用希沃白板、智慧中小学等平台赋能教学。
(四)概念统领,关联结构
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通性通法和技巧技法。
(五)评价反思,整体建构
运用表格、概念图等总结,运用AI评测。
(六)生活链接,问题解决
将数学知识迁移到生活实际中,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四、实施策略
(一)建构“六化”理论操作体系
基于课程标准,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和从做中学理论,借鉴“设计”“结构”“情境”教学法,提取“六化”因子,重构课堂教学路径和流程。
(二)建立“六化”实践操作路径
基于核心素养,在大概念统领、大情境贯穿、大任务驱动下,实施情境化、模型化、数字化、结构化、整体化、生活化的课时、单元、主题式(项目化)教学,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三)设计“六化”具体操作流程
为促进“六化”有效实施,将操作路径细化为课前、课上和课外三线,重点在课堂。
1.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前“六步备课”
理解课标,把握目标→通读教材,梳理结构→查阅资料,丰富资源→研究学情,确定教法→选择工具,突破难点→评价反思,改进措施
2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上“六步教学”
情境创设,激发兴趣→任务驱动,建立模型→数字赋能,破解难点→概念统领,关联结构→评价反思,整体建构→生活链接,问题解决
坊子教研
2024年12月
第2期
理论自觉:架构与实践
新希望
2024年3月
第3期
3.基于数字赋能的课外“六化作业”
借助AI课堂教学数据分析工具,课前了解学生学情,课上进行实时监测,课后回顾学生课堂表现,进而调整作业目标、形式、内容、时间、设计和评价,实现作业明确化、多样化、层次化、弹性化、精准化、多元化。
目标明确化→形式多样化→内容层次化→时间弹性化→设计精准化→评价多元化
五、研究过程
(一)情境化、模型化的课时新授课(2010.09—2020.08)
为夯实“四基”,以2010年立项的潍坊市十二五规划课题《加强数学建模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研究》为契机,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模型思想”为依据,以李吉林“情境教学法”为参考,经过两年探索,于2012年形成“初中数学‘双线四步建模’教学法”,强调情境化、模型化。
情境化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学习,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模型化突出思维训练和模型建构,重在解决学生不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苦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结构化、整体化的单元统整课(2020.09—2022.08)
为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使教学过程从碎片化、零散化走向结构化、整体化,依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2020修订)“教学内容要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的要求,于2020年开始“初中数学整体教学法”研究,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借鉴孙维刚“结构教学法”,在模型化、生活化的基础上突出结构化、整体化,运用概念图、思维导图、表格等工具促进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整体理解与把握。单元统整课打破教材原有章节的知识呈现顺序,重新整合单元知识点,实现数学内部知识的整体建构。
(三)生活化、数字化的主题探究课(2022.09—2023.08)
为深化2022年结题的潍坊市《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学习领域实施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提升学生“四能”,依托立项的全国“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双减”背景下应用数字化教学有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策略研究》,运用做中学理论,借鉴克伯屈“设计教学法”,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对“主题(项目)学习”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的要求,在上述两种教学法基础上又特别关注了生活化、数字化。
生活化的素材,一方面来源于教学资源,另一方面捕捉于现实生活,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重在发展教师研究课标、挖掘教材、开发校本教材的能力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字化体现在智慧教学、智慧作业、智慧评价上,促进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
(四)构建初中数学素养“六化”教学法(2023.09—至今)
为落实核心素养“三会”,将上述三种课型中的情境化、模型化、结构化、整体化、生活化、数字化进行重构和深化,调整“六化”顺序,使其适合于所有的课型,只是不同课型侧重点有所不同,最终形成初中数学素养“六化”教学法,确保初中数学核心素养落地。
六、应用成效
(一)应用
1.应用情况
初中数学素养“六化”教学法从萌芽到雏形再到完善,日渐成熟,历时十余年。教学法的前身是“初中数学双线四步建模教学法”和“初中数学整体教学法”。其中“建模教学法”于2010年9月至2016年8月,分别在潍坊市北海双语学校和工业发展区实验学校实验并实施;“整体教学法”于2020年9月至2022年8月,分别在潍坊北海中学和黄旗堡实验学校实验并实施;“六化教学法”于2022年9月在坊子区博文现代学校实
验并实施,同时本人作为坊子区初中数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带领坊子区崇文中学和尚文中学的工作室成员在这两个学校推广使用。教学法得到了同行的认可,三次被坊子区教体局评为优秀教学成果,并在坊子教育公众号刊发。
2.应用说明
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六化”教学法中的情境化、模型化、数字化、结构化、整体化、生活化不仅仅是指一个课时的基本要素,同样适合于单元、主题式和项目化学习。课时教学更侧重于突出情境化、模型化,单元教学更侧重于突出整体化、结构化,主题式教学和项目化学习更侧重于突出数字化、生活化。
比如情境化教学可以站在整个初中学段进行设计,以足球为背景设置的大情境问题贯穿于七、八、九三个年级,涉及足球制作(白皮、黑皮块数计算)、足球比赛(方案制定、赛制规则)、足球射门(最佳射门角度)等活动和话题,关联到立体图形、视图、圆、一元一次方程、二次函数、统计与概率等数学模型,与之对应的主题是“足球与数学”,指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会观察、会思考、会表达”足球世界里的问题。
(二)效果
1.学生综合素养提高
辅导和所教的学生多次在国家、省、市、区级比赛中获奖,包括创新比赛、实验比赛、素养展示等活动。所教毕业班学生A+、A率连年提升,所教非毕业班学生成绩优异,平均分和优秀率位居备课组第一名,赢得了家长的赞誉。
2021.01,被评为潍坊市中小学创新技能系列活动优秀指导教师。
2023.04,指导的王姝妍同学的论文《科技改变生活,劳动创造未来》获得潍坊市中学生科技劳动主题征文活动初中组一等奖。
2023.06,指导的王建豪、李金璘同学分别在潍坊市中小学创新技能纸飞机大赛、魔方比赛中获得初中组二等奖。
2024.02,设计的跨学科作业被评为潍坊市寒假优秀作业。
2024.04,指导的跨学科学习《牛奶饮用与生产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被评为2024年潍坊市中小学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成果。
2.个人教学特色形成
个人被评为潍坊市特级教师、潍坊市首届学科育人示范标兵、潍坊市立德树人标兵,坊子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坊子区教科研先进个人、坊子区师德模范、坊子区最美教师,在潍坊北海教育集团公众号专栏介绍。研究期间,建模教学和整体教学的论文、课例多次获国家、省、市一等奖,主持、参与的12项国家、省、市级、区级课题结题。建模教学和整体教学做法在《山东教育》《中小学教学研究》上刊发,在中芬基础教育课程教学创新论坛、潍坊市级骨干教师培训会上做课改典型发言,建模教学法获潍坊市创新燎原奖三等奖,坊子区一等奖,整体教学法获潍坊市优秀教学法二等奖。执教的公开课、示范课10多次获省市区奖励。参与编写的跨学科课程《博雅泥韵》获得“潍坊好课程”二等奖。
教学法系列研究和深入推进,得到了专家的认可。2021年10月在潍坊北海中学执教的理解力公开课得到了杭州师范大学张华教授的充分肯定,2023年6月撰写的新学程大单元教学设计赢得全国幸福教育联盟高峰校长的好评。
3.带动区域内外教师专业成长
个人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作用,带动、影响、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工作室9名成员中有6名教师获得市级、区级优质课比赛一、二等奖,截止目前9名成员全部成为区学科育人能手,4人为潍坊市学科育人能手。
研究期间,本人在校、区、市、省乃至全国一些学术性会议上多次发言,得到与会专家、同仁的好评。
2012.09,“初中数学双线四步建模教学法”在潍坊市暑期骨干教师培训会议上作经验介绍。
坊子教研
2024年12月
第2期
理论自觉:架构与实践
新希望
2024年3月
第3期
2016.06,去坊子区九龙中学做“建模教学”专题讲座并送一节观摩课。
2019.06,在中芬基础教育课程教学创新论坛上作题为“以生为本,点亮未来—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发言。
2021.03,与潍坊市高新区汶泉学校数学教研组开展教学论坛。
2023.06,在潍坊市广文中学新学程会议上作“课程重构和课堂再造”发言。
2023.08,在内蒙古多伦多新学程会议上作“新学程实验与研究的瓶颈突破与深入推进”报告。
2023.10,在昌乐党校为菏泽骨干教师作“初中数学六化教学法”报告。
2023.11,为新疆教育考察团作“聚焦减负提质,深耕课堂教学”报告。
2024.05,在日照举行的山东省第七届新课程教学改进暨人工智能新时代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上作“基于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报告。
【摘要】课堂是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学习动力的智慧殿堂。据认知心理学理论,循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出发,紧扣注意力和理解力、主动输出、知识内化三个学习力核心任务,构建了初中物理课堂七步教学法,包括班内分层、课前准备、问题激发、思考交流、放松训练、教师精讲、反思提升七个环节。重点环节有四:一是班内分层是前提,据掌握知识快慢,把学生分为A、B、C
三层,分层布置任务实施差异化教学。二是问题激发是关键,打破课堂常规快速出示问题,激发主动思考,破解了讲与听“两张皮”的课堂难题。三是给充分思考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知识流动起来。四是课堂有效放松是保障。总之,七步教学法聚焦于班内分层教学,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种高效易操作的教学法。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 班内分层 问题激发 放松训练
正文:
一、实践背景
(一)人才发展的需求
国家教育部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多个文件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近几年,高考对课堂教学的导向也是立德树人、强化考教衔接和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学生发展的需求
初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思维正处在从具体到抽象、从依赖到独立、从简单到复杂的过渡阶段,教育教学的核心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求知欲。传统课堂教学多为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索和批判性思维的机会,不利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使得很大一部分学生变得思维僵化。
(三)教师发展的需求
优质的教育教学能激发教师不断学习与成长,提升专业技能和教育理念;而教师的发展又能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体验,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成长和发展成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四)课题研究的基础
自2005年至今,本人一直在课堂教学中探索高效教学法。2007年作为骨干成员进行的《学科课堂教学效益与讲授时间研究》获潍坊市教育教学重大问题行动研究
认知心理学视域下的物理课堂“七步教学法”
潍坊市坊子区崇文初级中学 李金娥
成果三等奖、潍坊市第六届教学成果三等奖(位次2),2022年作为骨干成员参与的《初中20年体验式生涯教育探索》获山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潍坊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7年主持的坊子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初中学生内在成长动力提升策略研究》、2024年主持的潍坊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脑科学”子课题《基于脑科学的初中生学业情绪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及干预策略研究》顺利结题。近年来,把关于学习动力、生涯教育与物理学科渗透、及脑科学背景下学业情绪干预策略的研究成果,结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及物理课堂教学特点,探索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七步教学法”。
二、教育理念与理论依据
本教学法的核心部分——班内分层、问题激发、思考交流三个环节。
(一)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最早出自《论语·为政》,孔子是这一理念的提出者和实践者,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全面了解学生的性格、兴趣、能力、习惯等方面的特点,针对性实施教育。二是据学生不同特点,进行差异化教学,满足学生不同需求。三是针对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辅导和支持,帮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四是通过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充分发挥潜能和优势,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注意力
注意力是有效学习的核心品质,有三个维度:一是分配机制,注意力的分配受情感、记忆和任务要求等多种因素影响,如在复杂任务中,会优先分配注意力到更紧急或重要的部分,以确保任务顺利完成;二是选择性注意,当面对大量信息时,人们会选择性地关注某些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这种选择机制有助于提高认知效率。三是网络的调节,注意力系统由警觉网络、定向网络和执行控制网络等多个相关联的网络组成,它们协同工作,共同调节,以应对不同认知任务。
(三)理解力和知识内化
爱因斯坦的名言“如果你不能简单地说清楚,那说明你还没完全明白”。学生对知识深刻理解与清晰表达之间的紧密联系,理解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前提。以为别人讲问题为目的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的新认知,能提升学生学习时的愉快感受和丰富体验,在讲解与交流中,讲题者需要不断反思和简化表达,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能促进知识内化,形成系统的知识架构。
三、构建实施
认知心理学视域下的初中物理课堂“七步教学法”包括班内分层、课前准备、问题激发、思考交流、放松训练、教师精讲、反思提升七个环节。
环节一:班内分层
因材施教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班内分层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因材施教的核心教育理念,为实施七步教学法的前提。根据知识掌握的快慢程度和学生自身的意愿,把学生分为A、B、C三层,分层布置不同学习任务。
A座区有8-10名同学,一般为A等级和几个接近A等级的同学,对他们提出更高要求,增大课堂和课后训练难度、加快做题速度、互相讨论自行解决问题,同时承担班内小助教的任务,在必要时为其他同学解惑答疑——解决优秀生“吃不饱”的问题。
B座区学生最多,一般为B、C和部分D等级同学,他们是教师重点关注的群体,注重基础知识讲解、易错题分析及学习状态调整,同时鼓励在遇到难题时,主动向A区同学请教——解决中等生“吃得好”的问题。
C座区约6-8名后进生,布置相应的基础知识记忆及基础练习,遇到问题也可以随时向A区、B区同学求助——解决后进生“吃不了”的问题。
需说明的是:班内分层不是固定不变的,根据成绩和自身意愿两方面相结合而
坊子教研
2024年12月
第2期
理论自觉:架构与实践
新希望
2024年3月
第3期
确定。班内分层是否落实,是后面各环节顺利推进的前提,是构建活力物理课堂的核心。
环节二:课前准备
学生在课堂,偷懒的约占10%,做事拖拉、跟不上老师节奏的约占12%,假装学习的约占7%,只跟着老师模仿的约占53%,真正主动思考的约18%。尤其在刚上课的几分钟,学生注意力仍被课间无关事情所干扰。因此,教师课前准备是设计在上课五分钟内出示的思考题,一般是与生活和本学科密切相关的趣味题、计算题等,激发思考,帮学生快速回归课堂。
环节三:问题激发
在传统课堂,大多为老师先讲学生听,之后再布置练习题。这种课堂设计以老师为主导,会导致学生在课堂前半段时间内大脑活跃程度降低。为此,教师在上课后五分钟之内布置思考题,打破常规模式,把学生快速地从课间干扰过度到课堂学习,帮学生启动大脑思维程序,专注于问题解决,主动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环节四:思考交流
针对前面出示的问题,教师要说明解题时错误想法的价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寻求解决方法。然后与周围同学交流讨论,探讨解决方法。也可以在班内走动,请A区或B区的同学帮助讲解问题。此过程教师不评价,只是巡查并鼓励能讲题的同学主动热心地为求助者讲解问题,鼓励胆小沉默的同学主动寻求其他同学的帮助,打破传统课堂模式,讲者与听者互帮互助,开放交流,让知识流动起来。
若在习题课上的思考交流也是如此。与新授课不同的是:A区学生因知识接受能力强,做题速度比较快,他们完成后可以结对到教室外交流,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遇到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由教师点拨。
通过实际操作、语言交流和思维碰撞,不同层级的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索新知,有利于知识内化,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五:放松训练
初中生专注力持续时间一般为25-30分钟左右。因此,及时调整学习状态很重要。因课
一种放松方式是35-50秒左右的腹式呼吸。腹式呼吸是一种有意识的呼吸,每次腹式呼吸则在17秒左右,这样做可以使人情绪稳定,身体放松。它的原理是利用腹式呼吸能够把人的内脏器官的运动调整到与呼吸节奏相近,作为一种缓慢的刺激,把这种自我调节的信号传送给大脑,帮助把脑波调整到α波状态。腹式呼吸的技术操作有三步:吸气时,好像闻远处的花香,腹部鼓起来;屏息3秒钟;呼气时,好像吹灭远处的蜡烛,腹部凹下去。腹式呼吸一般课中做2-3次这是一个基本的注意力训练,也可以作为一个放松练习,休息的时候可以做。大约1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安静下来,让大脑得到高质量的休息,在后面的学习中更专注地集中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
另一种放松方式是40秒左右的手脑操。手既是脑之母,又是脑之子。因此用2分钟左右的时间做手脑操可以清醒大脑。手脑操共十节,根据课堂时间可以每节四个4拍或四个8拍。通过对双手手腕、大鱼际、小鱼际、五指、手心等手部各部位进行力度适合的碰撞按摩,达到缓解疲劳、清醒大脑、集中注意力的目的。
以上在课堂上调整学生学习状态的两种方法,二选一即可,仅用40秒左右的时间,就能帮助学生快速调整学习状态和专注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环节六:教师精讲
教师讲解的内容要针对性强、少而精,一是讲解能帮学生构建物理解题模型的核心母题,提升举一反三的问题解决能力,构建物理思维;二是要针对学生讨论的情况进行方法点拨,有的放矢的讲解,构建知识框架,讲透重点、难点内容,授之以“渔”。
环节七:反思提升
因材施教,班内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课堂反思的内容也不同。
对于A区全部学生和B区部分学生来说,需要反思自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和为他人讲解问题时能否清晰的表达,如何组织语言清晰表达,把“自己懂”的让“别人也懂”,以提升自己的创新问题解决和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B区部分学生和C区的学生来说,需要反思的是对疑难问题解决思路的表述和回顾,以及基础知识的查漏补缺与迁移、解题方法的应用。
对教师来说,需要从三个方面反思:一是上课五分钟内抛出的题目是否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能否帮助构建物理模型和激发学生课内课外主动继续探讨的欲望;二是反思课堂如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互动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内在能动性,快乐学习;三是反思课堂时间的调控与有效安排,提高课堂效率。
四、创新点
本教学法创新点有三:
(一)班内分层
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学的关键。据掌握知识的快慢程度和学生意愿,把学生分为动态的A、B、C三层,分层布置课堂任务。对A层同学加快学习速度和增大学习难度,鼓励互相讨论解决难题,同时承担物理答疑小助教;B层学生是教师重点关注的群体,注重基础知识讲解、易错题分析和母题及方法的训练;C层为后进生,布置基础知识理解及基础题训练。
(二)问题激发
上课即时出示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典型问题,打破教学常规,帮学生快速进入思考状态,以解决教师讲与学生听“两张皮”的课堂难题。
(三)放松训练
针对学生注意力保持时间在25分钟左右的问题,对学生采用腹式呼吸或手脑操或观息法三种简洁有效的方式,快速达到身体放松和专注力提升的目的。一种放松方法是课前或课中做2-3次腹式呼吸,让大脑得到高质量休息。另一种放松方法是做手脑操,用1分钟左右对双手手部各部位力度适合的碰
撞按摩,达到放松精神、清醒大脑、集中注意力的目的。第三种放松方法是课前或课中2分钟左右的观息法,闭眼内观调整状态放松大脑提高课堂效率。这三种方法选一即可。在紧张的学习间隙做放松训练,能帮学生放松紧绷的神经和肌肉,缓解学习的压力与疲劳,这种短暂休憩能有效减少课堂分心现象,有助于学生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重新投入学习。
五、取得成效
在多年物理教学实践中,七步教学法不断调整日趋完善,效果显著:本人今年53岁,多年来在一直承担学校的家校合育工作、心理健康工作、主持潍坊市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等多项兼职工作的情况下,承担着八年级2个班的物理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一直探索并践行“七步教学法”,仅靠课堂45分钟的有限时间,上学期期末学情检测所教学生物理成绩优异,有6人进入全年级(18个班)前65名,所教班级物理平均分第3名、总评第2名的好成绩,帮优秀生更加出类拔萃,帮中等生在课堂学习中敢于表达找到学习乐趣,帮后进生逐步提高找回学习的信心。
在课堂教学中,践行认知心理学视域下的初中物理课堂“七步教学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内动力,把课堂教学跟学生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本教学法是一种在脑科学大背景下,融合了心理学干预技术的高效、创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它适用于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教学的多种课型。
坊子教研
2024年12月
第2期
理论自觉:架构与实践
新希望
2024年3月
第3期
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在教育的道路上,每一位教师都是一位艺术家,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在教学的画布上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本板块聚焦于优秀教师在教学法上的独特见解和创新实践。他们不拘泥于传统,勇于在教学的某个关键点上寻求突破,形成了个性鲜明、效果显著的教学特色。这些独到的见解往往源自对教学实践的深刻反思,以及对教育规律的精准把握。在这里,读者将看到教师们如何敢于打破常规,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这些教学法可能源于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也可能是对新兴教育技术的巧妙运用,但它们都体现了教师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怀。我们希望通过本版块的展示,让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够从中汲取灵感,学习这些优秀教学法的精髓,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同时,我们也期待更多的教师能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智慧洞见:突破与创造践
初中数学实验课“五步五星”教学法
潍坊市坊子区尚文初级中学 王红艳 刘国桂 韩雪梅 束钊欣 张雪
【摘要】数学实验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五步五星”实验课教学法,是以大单元的视角设计实验活动,旨在探讨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材的互动式教学方法。五步是指将实验课分成五个步骤,五星是指五步对应五个星级的进阶性的评价,二者指向高度一致。引导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以期为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实验课、互动式教学、五步五星、评价
【正文】
一、背景分析
(一)教学改革的推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领域越来越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要求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这种改革趋势促使数学教学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实践操作,从而推动了数学实验教学的发展。
从国内看,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们开始尝试运用多样化的数学学习方式,如情境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信息技术在数学实验课堂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如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数学运算、利用几何画板、GGB进行图形绘制等,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数学实验课堂的效率和趣味性。虽然数学实验课程已被广泛引入中学教育,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数学实验可能过于理论化或抽象化,实验内容与教材内容脱节,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缺乏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导致学生在实验中难以找到共鸣和实际应用的价值。也有部分教师过于依赖演示性实验,缺乏学生自主参与的环节,导致实验教学的辅助作用未能充分
发挥,同时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部分学生对数学实验教学的参与度不高。他们可能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索和实验的兴趣和动力。
从国外数学实验课教学的发展来看,他们在数学实验教学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多媒体数学实验教学、英式实验教学、仿真实验教学等。多媒体数学实验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设备,提高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可操作性、多样性,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理论;英式实验教学则是指教师鼓励学生共同讨论,互动探究,运用实际经验去发现知识和发现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性;仿真实验教学则是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模拟实验,将复杂的理论问题进行仿真实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二)课程内容的要求
2022年版新课标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设计了四个核心学习领域,其中“综合与实践”部分重在解决实际问题,主要包括主题活动和项目学习等,以问题解决为导向,而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针对数学问题而研究,课堂与实践是分离的,不符合现在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文化传播应该精进不已、与时俱进,数学教师更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致力于培养新时代的数学人才,贴合时代的发展与进步,遵循新课标倡导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即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促进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和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这是实现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也对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学生发展的需求
数学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强调使学生获得数学基础
坊子教研
2024年12月
第2期
新希望
2024年3月
第3期
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简称“四基”)的获得与发展,发展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简称“四能”),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数学实验课教学通过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能使学生通过直接参与实验操作和观察现象,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创新思维。
数学实验课“五步五星”教学法将学生置于教学过程的中心。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通过参与实验活动,主动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探究者。这种方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和总结规律,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实验课教学法研究的必要性
数学家波利亚(1887-1985)曾经说过:“数学具有两面性,它既是欧几里得的严谨的科学,但同时也是别的什么。以欧几里得方式表现出来的数学看上去是一种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在形成过程中的数学看上去却是一种实验性的归纳科学。这两个方面都如同数学科学本身一样古老,但是第二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又是新的,因为正处于创造过程中的数学(被我们)从未完全以这种方式呈现给学生或教师自己,乃至一般的公众。[3][4]”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建议(如下图)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建议:
数学实验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的内容的理解,有助于体验数学发现和发展的过程,有
助于将数学理论与实践问题有机联系起来,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数学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创新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小组合作的本领,这些都是创造才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数学实验课教学的必要性。
三、“五步五星实验课教学法”的概述与实施步骤
(一)核心概念
实验课教学:数学实验课是指学生在教师为其创造的思维背景下,通过实际操作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过程,是知识“再发现”的过程,是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教学体系。
“五步”:根据知识内容,将整个实验过程分为五个步骤,前三个步骤在课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合适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如何利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四步,锻炼学生的表现能力与表达能力,概括总结能力等,第五步,学以致用。
“五星”:指五个进阶式的评价体系,根据内容深度、方案设计,对数学实验课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依据完成的程度与质量对学生进行进阶式评价。一星,评价课前个人自主学习;二星,评价课前小组合作;三星,评价课前小组实施;四星,评价课上小组展示,通过提升与总结实现单元内容结构化;五星,能够将方案在课后运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并解决问题。
(二)实施步骤
“五步五星”实验课教学法主要针对数学自然单元或整合单元的综合与实践应用,以大单元任务的情境方式,将数学实验课分五个步骤,对应五个层级评价,将教学评有机融合于实验教学中(如下图所示)。
1.第一步---查:学生根据实验内容预设的单元大任务实际问题情境,提出问题,课下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包括网络资源、本学科及跨学科资源,为解决问题做好前期准备(对应评价等级一星);
2.第二步---设:根据前期准备,以小组为单位,汇总资料,筛选有用信息,结合相关知识,分工合作,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写出实施规划书(对应评价等级两星);
3.第三步---验:根据方案规划书,进行实景实践或在虚拟、模拟场景中进行实践,以模拟真实情况,验证方案的合理性,解决情境问题(对应评价等级三星);
4.第四步---展:课上小组代表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展示方案的合理性,其它小组进行评价,指出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并能够对方案进行整合,得到最优方案,根据展示及问题的解决,提升与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评价等级四星);
5.第五步---用:将实验结果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应用到新的情境中,或对实验进行拓展,以深化理解和应用能力,学以致用(对应评价等级五星);
整个方法围绕数学三大核心素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附表:对应星级评价表
四、取得的成果
(一)学生方面
通过“五步五星实验课教学法”,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发现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问题,并能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撬动数学学习
深度发生,通过动手动脑、合作、交流与表达等,经历“实践出真知”的认知建构过程,与实验同伴互动交流的社会交往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经历由具象到抽象的过程,体会研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深度理解知识发生过程,提升数学高阶素养。
“五步五星”实验课教学旨在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已取得的成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理解与应用: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原理和公式,掌握数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包括数据收集、分析、解释和呈现,并将这些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思维能力提升: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学会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和得出结论,通过实验活动,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自主探究和自我评估,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数学实验中培养数学核心素养,如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等,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实验课教学的成果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提升,还包括思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些都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师层面
“五步五星”实验课教学法提供了数学实验课教学的可操作的课堂模式,将课内与课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评价结合,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并且数学教师能够将教学法融于常态化的课堂中,提高教育质量,达到育人目的。
坊子教研
2024年12月
第2期
智慧洞见:突破与创造
新希望
2024年3月
第3期
数位数学老师在实验教学优质课大赛评比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束钊欣执教的《有理数的乘方》、张爽执教的《三角形的中位线》、曹俊秋执教的《物体的三视图》均获得区级二等奖,王红艳老师在2023年11月21日“潍坊市优秀教科研项目推介会”上提供《测高问题》示范课,从单元视角下,以项目为引领,运用“五步五星”实验课教学法驱动探究学习,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并在“潍坊日报”上进行报道。
五、附件 案例分析
以青岛版九年级数学综合应用-“测高问题”为例,浅谈五星实验课教学法的实施,首先将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等单元以实际问题情境进行结构化的重组,设计合理的问题情境,开启“五步五星”实验课。
(一)查
【数学活动】问题情境:每年冬季,气温骤降,我校栽植的耐寒较差的树种,需要穿上“保暖衣”,搭建防寒棚(如下图所示),为了节约资源,减少浪费,提前设计好棚的高度,需要测量树的高度,你知道现实生活中有多少种测量物高的方法吗?请你查阅相关资料,总结至少两种方法。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所设计的问题情境,意在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
(二)设
【数学活动】选择恰当的测量工具,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测量树高的方案。
【设计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将实际问题中的数学化
(三)验
【数学活动】根据设计方案,对校园内的一棵树进行测量,完成下面的表格
【设计意图】利用真实的生活与数学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内容并展示,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小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何直观的能力,能实现几何问题与代数问题相互转化,提升模型意识,并将学生的表现根据评价量表及时评价:
(四)展
【数学活动一】小组代表展示方案,其他小组给予评价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与表达能力,以学生为主,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将数学理论与实践问题有机联系起来,提升其能力。 【评价量表】
【数学活动二】立柱AB前有一斜坡EFC,如果不用翻越斜坡,站在斜坡前测量出AB的高度,那么任务一中的四种方案,哪种方案可以测量?
学习要求:小组合作,借助模具,利用测树高问题中的工具,说出测量AB高度的方案,画出方案示意图,并用测量数据表示出立柱AB的高(测量数据长度可用a、b、c表示,角度可用α、β、θ等表示)
总结本节知识点:
(五)用
【课后作业】某住宅单元楼的人脸识别系统(整个头部需在摄像头视角围内才能被识
别),其示意图如图2,摄像头A的仰角、俯角均为15°,摄像头高度厘米,识别的最远水平距离OB=150厘米.
身高208厘米的小杜,头部高度为26厘米,他站在离摄像头水平距离130厘米的点C处,请问小杜最少需要下蹲多少厘米才能被识别.
【设计意图】利用条件改变进行变式,结合方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思维上升一个高度,实现深思维,并利用结构化的思维导图总结提升;同时提出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利用本节课的探究点进行解决,使知识得以巩固,能力得到升华。
“五步五星”实验课教学法能够以阶梯式螺旋上升的问题形式,将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真正的得到学以致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能将学生正在的代入学习中,从探究过程中的收获,从合作探究中得到知识的升华,能够实现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是值得进一步探究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2]中国青年报;2011-12-13(版次:03版)
[3]关于提升学生课堂提问能力的思考,浙江教育报;2022-11-18(版次:06版)
[4]徐章幍,基于课堂教学的数学探究性学习(是否引用:否)
坊子教研
2024年12月
第2期
智慧洞见:突破与创造
新希望
2024年3月
第3期
串联知识,将蓝色和红色的彩灯导线拼接到一条线路上,代表体肺循环血液成分变化,用组织细胞、肺泡彩图示意物质交换与气体交换,用彩灯闪光的快慢代表血流速度。
5.对模型展示交流并总结反思
(1)开展班级展览会,展示建构的模型,相互评价,相互学习,形成最优制作方案。
(2)描述模型各部分代表的结构、各部分的联系、推测各部分结构的功能、概述生理过程等,建构相应概念,进一步形成相关核心素养。
(3)用模型形成概念解释生活实际问题。
下面继续以构建血液循环模型为例对本环节进行说明。①学生展示模型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评价的过程中,进一步形成了最优方案,将普通的红蓝彩灯换成了红蓝流水灯,能表现出血液的流动,用开关控制红蓝流水灯的速度更容易看出体肺循环血流速度的不同。通过对模型的制作与讲解,学生很容易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心脏病人口服药物在舌下毛细血管吸收后到达心脏的路径是?肝脏产生的尿素通过尿液排出依次经过的动脉血管是?②该模型的建构是一种跨学科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重要概念9.1:针对特定的生物学内容,运用生物学、物理、技术、工程学等学科概念,以及结构与功能、尺度、比例和数量、系统与模型等跨学科概念,选择恰当材料,设计并制作模型,直观地表征相应的结构与功能,提升探究实践能力。同时也形成了重要概念5.1:人体通过循环系统进行人体内的物质运输。通过以上模型建构与分析发现,学生在动手动脑构建模型的探究实践过程中不仅有利于科学思维的形成,还能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此外根据刘徽教授《大概念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我们可以知道,概念的形成为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打下了基础。
(二)构建物理模型之绘图模型
建构立体的物理模型有时候需要的材料
多、费时费力,在进行知识总结形成更大概念的时候又不易建构,这时候可以采用绘图模型。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
1.确定要总结的知识、形成的概念、落实的素养。
2.准备绘图工具并进行绘图。用到的绘图工具可能有白纸、铅笔、彩笔、尺子、电脑等等,注意色彩搭配,内容科学性逻辑性。
3.全班进行展示交流,相互评价,相互借鉴,选出最优绘图模型。
4.利用绘图模型,解释生活实际问题。
例如,建构绿色植物三大生理作用过程绘图模型,在白纸上绘制一棵空白大树,让学生用箭头、文字等画出三大生理作用过程及关系如下图1所示。通过学生绘制与讲解,可以看出学生更好的理解了重要概念4.2植物通过根部吸收生活所需要的水和无机盐,通过导管向上运输,供植物利用,其中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和重要概念4.3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有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概念的形成促进了素养的进一步落实。
图1.绿色植物三大生理作用过程绘图模型
再比如,人体生理中理解人的生活需要营养、人的生活需要空气、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人体内代谢废物排出以及她们之间相互关系时抽象有很难理解,并且这部分内容也是重点,在中考试题中又占有较多分值。如果通过构建物理模型之立体模型确实不好建构,所以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给学生呈现以下图2空白图,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箭头、文字等绘制生理过程图并讲解此模型。有的学生电脑操作能力强,也可以用电脑绘制人体生理过程彩图,非常直观展现消化、呼吸、循环、废物的形成与排出、神经激素
调节等生理过程,有效地理解各生理过程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图2.人体新城代谢生理过程绘图模型
图3.人体生理过程电脑绘图模型
(三)建构数学模型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数学模型主要体现为曲线模型,它的变化趋势能给人最直观印象,是人们研究和认识生命现象及生命活动规律常用的工具。初中生物教材中常见的数学模型有环境因素影响呼吸、光合作用曲线、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关系曲线、进餐后血糖变化曲线、种子萌发干重鲜重变化曲线等等。
数学模型建构教学流程及策略如下:
1.设置真实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给学生直接在ppt或学案上呈现曲线图并为曲线设置一定情境,分析曲线的变化趋势、起点、转折点、交点、最高点、最低点等,发现生命活动规律,为解决实际问题做理论准备。
2.将发现的规律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相关曲线分析。2023年我国实行“退林还耕”新政策。由于多种原因有可能出现全球性的粮食危机。所以为了牢牢的把铁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就要保护和发展耕地。分析下列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各点的含义及原因,说出呼吸作用和光
合作用现象中所蕴含的规律。用大方框代表大棚、用简笔画代表玉米、电灯、太阳等以及文字,绘制出在大棚中提高玉米产量的措施模型。
六、创新点
以往的模型建构重点在于描述模型的种类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并进行简单举例。本次研究的是利用模型建构教学法提出了建模的实施步骤,有利于其他教师学习、可复制,同时让学生在建构模型的过程中基于新课标下形成概念并进一步落实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
在模型建构中列举了物理模型之立体模型、物理模型之绘图模型、数学模型等形式突破教学的重难点策略。并且在文本中创新了绘图模型,绘图模型是完全基于教师本人的理解为学生创立的。该绘图模型不仅仅帮教师在公开课中有精彩表现,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形成概念落实素养。
七、应用及效果
在学校范围内进行模型教学法课堂教学展示得到同行教师及领导认可。
血液循环模型参加了坊子区指向减负提质的作业设计优化项目论坛展示,学生讲解了模型的选材、创新、原理、形成概念的过程,得到区领导及老师们的认可。
2022年--2023年参与了中国教育科学院的课题“核心素养导向的项目式混合式教学”,并给该课题提供了优秀课例:制定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方案——“人体的各系统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之四,里面运用了模型教学法。
坊子教研
2024年12月
第2期
智慧洞见:突破与创造
新希望
2024年3月
第3期
利用模型有利于检测学生概念形成理解的程度—评价可视化
直观模型有利于学生形成概念并且解决了抽象的问题。例如现实生活中,学生可以借助模型思考分析:①在运动会上,运动员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小肠吸收的葡萄糖到达骨骼肌细胞的途径是怎样的?骨骼肌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的途径是?②当扁桃体炎的时候,医生会经常静脉注射药物的方法治疗,药物是怎样到达病灶扁桃体的?
模型建构还将物理学的相关知识与生物学融合实现跨学科
例如,物理串并联与生物知识融合构建血液循环动态模型,物理气体体积气压与生物学相融合构建的膈肌舒缩模型。
参考书籍:
1.2022年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
2.《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吴成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摘要】《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存在各类局限,克服各类阻碍,有效推动劳动教育实施是实现劳动育人目标的重中之重。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探索依托校园、家园、田园“三园”,利用主题调查、融合探究、合育提升“三渠”,构建劳动课程目标体系,形成闭环教学模型,完善“双线并行评价模式”,对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三园、三渠、闭环教学
正文:
一、问题提出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针对劳动教学的师资、场地、经费缺乏保障,劳动教学局限在课堂劳动技能讲解,劳动课程资源不能有效推动劳动教学这些问题。自2019年起致力于“三园三渠”闭环教学法研究。
二、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
(一)解决问题过程
1.活动式劳动教学路径初探阶段(2019.09-2020.08)
依托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中指出的“要大力加强劳动,将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求,自2019年始开始探索活动式家庭式劳动路径,结合重大节日制定节庆劳动实施方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参与劳动,以此解决劳动大多集中在日常劳动和手工制作的问题,同时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参与家庭和社会劳动,增加学生劳动社会实践机会。
2.劳动技能分层整合设计阶段(2020.09-2022.08)
为解决劳动中缺少系统性教学方法,缺少标准的、可操作的评价机制这些问题,自2020年起,依托潍坊市小课题《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融合视域下的劳动技能分层设计研究》结合各年龄段学生身心特点,在综合实践与学科融合的框架下,分年级、分学期梯次呈现出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劳动技能内容,建立小学阶段劳动技能分层设计体系,劳动教学有计划、有层次的开展。
3.“三园三渠”闭环教学法实施阶段(2022.09至今)
基于《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版)》提出:“学校结合实际,自主选择确定各年级任务群学习数量;......生产劳动四个任
务群和服务性劳动两个任务群,其内容要求和劳动项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选择性。学校可以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根据任务群安排,开发劳动项目,形成校本化劳动清单”。本阶段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一是,依托一团两研教研路径构建形成节气导向下小学劳动课程资源目标、内容体系,同时还建立相应课程资源库供师生使用。二是以“三园三渠”闭环教学法进行课程学习。三是,利用积分制双线并行评价模式,从课堂参与和形成成果两方面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推动课程稳步实施。
(二)解决问题方法
1.调查研究法。以问卷星方式开展问卷调查,筛选小学劳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类汇总,为探索研究方向和范围提供前提。
2.归纳分析法。搜集中小学劳动课程教学研究成果,分析归纳规律,结合区域教育教学现状,制定小学劳动课程资源目标、内容体系、教学模型和有效评价机制,探究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深入研究。
3.行动研究法。开展行动研究验证教学模型、教研机制和评价机制的实践效果,反思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以一贯之的一致性,找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解决问题,改进课堂教学并优化目标体系等过程性成果,深化研究。
三、成果内容
(一)构建形成劳动课程目标内容体系
依托三园,即校园、家园、田园建设,分低中高三个学段,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按劳动教育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四大核心素养阐述课程目标,融入课程标准十大课程群,设置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知节气识劳动”、“晓节气乐劳动”、“明节气智劳动”三大板块内容。
为让课程内容更好达成课程目标,我们配有相应课程资源库,资源库里包含与节气相对应的24个资源包。每个资源包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设计方案,方案明确目标、内容与实施策略,可供老师直接使用。二是项目指南,包含指向课程内容的视频、图片、示例图和指导学生开展项目探究的导图、表格等。三是作品集展示学生优秀成果。
图2 资源包示意图
(二)探索形成“三园三渠”闭环教学模型
1.主题调查。学生利用资源库中的视频、图片、示例图和项目探究的导图、表格对二十四节气中的劳动智慧进行初步调查,形成知识储备。
2.融合探究。针对学生课前调查不能解决的问题和兴趣点,课上通过分解节气中蕴含的文化、自然、数理等方面的知识,结合劳动技能训练,采用多学科联合授课模式,组织学生大胆进行跨学科探究。
3.合育提升。在校园学习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的情况下,利用家校合育,引导学生走进家庭、田园结合课堂探究、社会资源和资源包操作指南要求,在真实场景中完成劳动体验,并尽最大可能做到劳动创新。
小学劳动“三园三渠”闭环教学法
潍坊市坊子区实验学校 王宁 周家蓉 刘雪
坊子教研
2024年12月
第2期
智慧洞见:突破与创造
新希望
2024年3月
第3期
案例:
现以芒种节气为例介绍“三园三渠”模型如何推动课程实施。一是校园内与语文、科学学科融合,带领学生借助思维导图范式搜集相关资料思维导图和知识小报,完成“知芒种”这一任务,同时感受节气在劳动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在此基础上借助家校合育,走进家园、田园进行“麦”主题探究:学生在家长指导下走出家门,走进麦场,体验收麦的劳动过程,感受丰收的喜悦,并将麦的生产加工流程图制作出来,对各环节发现的劳动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教师向学生和家长推送传统花饽饽视频,学生用新麦在家长协助下蒸出各种花式面食,传承习俗锐意创新。 整个过程,学生利用各类课程资源经历了知识搜集-亲身实践-智慧提升的过程,完成了“三园三渠”闭环衔接。
(三)完善形成“双线并行”评价模式
依托“一团两研”路径,全程全员双线并行的评价模式贯穿课程实施全过程。“全程”指
项目前、项目中、项目后。项目前设置学前检测,采用诊断性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做好新知学习准备。项目中,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设置与活动内容匹配的、可操作、可执行的评价量规,确保评价有效促进学生成长。项目后,采用终结性评价方式,由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为主,家长评价为辅,评价学习过程及公开成果。
每个节气项目学习总分100分,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成果性评价双线并行的方式,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其中过程性评价权重50%,从考勤、课堂表现和参与探究活动三方面结合评价量表围绕劳动核心素养进行评价;成果性评价主要采用加分制,提报成果可得20分;如果获评良好作品可额外奖励10分,纸质作品集中展览后装订成册;优秀作品可额外奖励30分,在学校公众号进行展播,为学生成长存下电子档案的同时充实资源库建设,也为下一步项目调整提供依据。
表1 坊子区实验学校学生探究过程评价量表
四、创新点
(一)理念创新
以学科融合推动劳动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依托学生观察、体验、反思找到劳动与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美术、体育等其它学科的学习融合点,以节气研究为为主线,继承优良老传统,彰显时代新特征,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教育贯穿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全过程,结合课程目标以及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以核心素养为主的多维评价内容、多种评价方法、多元评价主体进
行劳动综合评价,以提升学生素养,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引领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基本劳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走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道路,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实践创新
探索形成“三园三渠”闭环教学模型。“三园”分别是校园、家园、田园;“三渠”分别指学科融合、主题探究、家校合育。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确定探究主题,学生根据资源包学习相关知识技能。不能解决的问题汇总上报,利用学科融合针对学生薄弱点由相关学科教师给予学生针对性指导;在校园学习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的情况下,利用家校合作,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家庭、田园在真实场景中完成劳动体验。同时,借助学校“五味园”劳动基地中的体力活体验区和高科技大棚两大区域弥补家校合育的短板,有针对性的给予学生创新劳动的指导。
五、应用及效果
(一)应用
1.课程纲要学科内广泛应用
“跟着二十四节气去劳动”课程纲要要分低中高三个学段,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按劳动教育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四大核心素养进行课程目标的阐释。依据目标按照四季中的节气顺序,设置“知节气识劳动”、“晓节气乐劳动”、“明节气智劳动”三大板块内容。“知节气识劳动”是学生在对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制定的探究中,完成节气对应物候对劳动的影响并进行梳理归类;“晓节气乐劳动”主要通过天气探究、农事劳动、时令美食、民俗劳动、家居劳动提升学生劳动技能养成良好劳动习惯;“明节气智劳动”中融合各学科知识,采用实验、探究、收集信息、绘画、动手制作等多元活动形式,综合设计活动内容,鼓励学生在传统劳动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做一个有智慧的劳动者。此纲要涵盖小学各阶段,在学科内广泛应用。
2.课程资源各学科共享
配套课程资源库,包括课程纲要在内,
整理出10G+及近万字的数字及纸质资源劳动课程资源。在视频资源中学生录制28个中英文节气介绍,20个养生妙招8个创新天气实验,另有图片和推送劳动技能视频超过8G。每一个节气的优秀资源都在学校公众号推广发布,并且有8个视频和文字资源被省市区各大媒体和官微收录发表。本校各学科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包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灵活、方便、快速地组合出各种个性化的套餐。
3.评价方式多学科迁移
“双线并行”评价方式,现在已经广泛迁移到如“道德与法治”“音乐”等学科,通过过程性表现和成果性评价两个方面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同时,引入家长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和家长对劳动的重视程度,形成家校共育的氛围。通过全方位评价还推动了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劳动,共同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和技能。
4.区域辐射带动
教研共同体8所学校的老师利用此教学法和资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共同体8所学校师生共同参与的“槐香麦青”劳动体验,冬至包饺子等。教学法研究以来每年都吸引来自上海、青岛、聊城的教育同行前来学习劳动经验,2023和2024年学校科技劳动节启动仪式为全区和市区40余所学校提供参观现场。学校教学节闭幕式上,“霜降”节气的劳动、科学、美术跨学科联合教学为全区100余位老师提供学习现场,受到与会专家老师一致好评。
(二)效果
1.学生劳动素养不断提升
(1)劳动素养带动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李承霖获得宋庆龄奖学金,1个班级荣获全国优秀少先队集体,融传统教育和劳动为一体的课本剧获山东省一等奖。
(2)学生从劳动技能到劳动创新能力都有显著进步。经统计,2022年项目研究起学校在各类劳动比赛中屡获佳绩。多届全国中小幼学生“劳动·创造·幸福”创意活动中有12位同学获奖;全国青少年劳动技能与
坊子教研
2024年12月
第2期
智慧洞见:突破与创造
新希望
2024年3月
第3期
智能设计大赛复赛9名同学入围,决赛3名同学获奖;仅2023年在潍坊市中小学科技劳动系列活动中有14人获奖,并有4个项目在潍坊市创新研究院官微推介,在坊子区的各项劳动技能大赛中有60余人次获奖。
表2 坊子区实验学校学生2023-2024获奖统计
2.教学科研水平得到提升 (1)教师业务水平得到提高 教学法申报人先后荣获潍坊市学科育人能手,中小幼学生“劳动·创造·幸福”创意活动优秀辅导教师等称号;获得潍坊市四创项目二等奖,坊子区教学成果二等奖;融多学科为一体的课程案例获市二等奖;多项劳动(方案)获评坊子区一等奖。团队7人次在各级比赛中获优秀裁判员称号,指导学生劳动作品获奖14人次,在坊子区劳动(课程)方案展评获奖19人次。 (2)科研水平得到提升 总结经验先后立项并结题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规划课题一般课题和坊子区十四五规划课题,在坊子区进行劳动经验介绍。一系列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中国教育报》《潍坊教育》。 3.学校劳动特色凸显 学校被评为潍坊市劳动特色学校。学校劳动成果在中国教育报发表,一团两研教研方式在山东教育发表,优秀做法在朝闻天下等省市区平台发布,第二届科技劳动节在山东新闻、潍坊新闻等频道播出。
【摘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版)》颁布后,体育核心素养已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引领体育教学变革的重要引擎。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方面核心素养的落实,就需要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小学体育“任务驱动式五步”教学法就是基于课程标准,在教学实践形成的,以“学会”为指向的体育教学方法。课堂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共同的任务活动,通过“明确任务、学习方法、自主回顾、输出传授、阐述观点”五步,进行自主练习与体验、小组探究学习、对抗练习形成自己的理解,完成既定任务并在教学比赛、实战中实践运用,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体育、任务驱动、教学法
正文:
一、提出的背景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体育课程改革需要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版)》明确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增加学生身体健康为主要目的。体育核心素养已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引领体育教学变革的重要引擎。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方面核心素养的落实,就需要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要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要把学生做为教学的真正主体,以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为导向,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实践性,培育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二)基于学生熟练掌握运动技能的需要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的目标任务。但长期以来,体育教学中存在着碎片化的教学现象,使学生无法完整的熟练掌握一项运动技能。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师过于重视单个技术的学习,课堂停留在简单的记忆和重复性操练,学生无法将所学的技术动作在比赛中进行运用,同时也缺乏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的能力。
(三)基于体育大单元教学的需求
新课标发布后,体育大单元教学势在必行。在设计体育大单元教学中,必须从大主题、大任务为中心,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组、开发,形成有明确主题目标,通过探究任务驱动,帮助学生在真实运动情境下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规划。如何将大单元教学的设计真实落地,就需要优化体育课堂教学方法,明确大单元教学实施策略。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一)基于核心素养,确定体育大单元教学的核心
新体育课程标准突出强调“核心素养”,这也是开展大单元整体教学的落脚点。结合新课程方案与新课标,指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的核心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以体育核心素养为本,全面发展学生学科素养,培育完整的人;二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起以“学”为中心学习活动,助力学生学会学习;三是构建系统的、结构化学习内容,以任务驱动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注重“体育情感”的培育,将游戏与比赛链接生活,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喜爱,进而提升素养。
(二)设计体育大单元教学实施路径
大单元教学设计实施路径主要有开发主题、素养为纲、真实情境、任务驱动、评价跟进五个关键要素。首先体育大单元主题开发,是以课标、教材为基准,结合学生已有
的学科知识、关键能力、生活经验,从内容指向、方法指向、能力指向方面入手,形成多维度、放射状、立体化的学习空间。其次是学习目标的制定,要以素养为纲,也就是就是基于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方面去制定明确具体可行的学习目标。再次是真实的运动情境的创设,运动情境一定是有现实意义和育人价值的,其实质是真实的学习任务。最后是任务驱动式教学,这个过程是改变了学生学的方式,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实践、思考等。整个过程中,教学评价活动一以贯之,评价的重点不在是对某一单个运动技术的掌握,而是灵活有效运用运动技能的能力,同时要注重多元与发展性评价。
(三)基于课程标准,开发体育主题单元课程
基于体育课程标准,从内容指向、方法指向、能力指向三方面入手开发3-6年级主题单元课程。内容指向主要以知识、技术学习为主的单元,如韵律操、武术等;方法指向的主要是以关键技战术运用为主的单元,如足球进攻技术的运用;能力指向主要以实战比赛、问题解决为主的单元,如校园篮球联赛。切合学生已有的运动经验,把知识技术、组合动作技术、局部技战术配合活动、比赛与规则、体能发展有机整合,形成多维度、放射状、立体化的学习空间,建立起以强健体魄、指向学生体育素养发展的课堂样态。
(四)立足行动研究,构建“任务驱动式”体育单元整体教学法
基于体育课程标准,进行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变革。借鉴“费曼教学法”,进行以“学会”为指向的体育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探索并实施以“做中学,用中学,创造中学”为显著特征的小学体育“任务驱动式五步教学法”的单元整体教学策略。通过“明确任务、学习方法、自主回顾、输出传授”五步,学生首先明确关键任务(达成的预期学习结果),在真实的运动的情境,学生通过自主练习与体验、小组探究学习、对抗练习形成自己的理解,并在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体育“任务驱动式五步”教学法
潍坊市坊子区坊华小学 王翠 赵晓蕾
坊子教研
2024年12月
第2期
智慧洞见:突破与创造
新希望
2024年3月
第3期
教学比赛、实战中运用,从而加强学生对所学运动技能的完整体验和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成果主要内容
“任务驱动式”: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共同的任务活动,以“学会”为指向进行自主练习与体验、小组探究学习、对抗练习形成自己的理解,完成既定任务并进行在教学比赛、实战中运用,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体育“任务驱动式五步”教学法”,通过“明确任务、学习方法、自主回顾、输出传授、阐述观点”五步,建起以“做中学,用中学,创造中学”为显著特征的小学体育“任务驱动式五步教学法”的大单元整体教学策略。
(一)明确任务:明确本单元或本节课表现性任务(即本单元或本堂课要达成的学习预期目标)。在真实的运动情境下,明确本单元或者本节课要完成什么学习,并对学到什么的程度有具体清晰的要求,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明确、具体、可操作的学习目标或任务。这个任务是一个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能够真正持续驱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以五年级足球单元为例,本单元的任务为足球小将成长记:本学期我们将进行足球小将成长记活动,期间我们将举办巧掷界外球比赛、运球射门小能手比赛、两人传接球射门赛和5对5足球比赛,以此记录大家成为足球小将的成长足迹。在比赛中能正确做出掷界外球动作并掷出4米以上距离可得掷界外球小能手勋章;能熟练掌握2种运球射门、1种接球射门技术
动作并能够射门得分可获得运球射门小能手勋章,接球射门小能手勋章;在5对5比赛中,遵守比赛规则,学会在足球运动中设法得分和阻止对方得分的基本方法,完成担任角色任务,获得足球比赛勋章,得3枚以上勋章的同学即可获得足球小将荣誉称号。
(二)学习方法:围绕着学习任务,通过听取教师讲解、示范或小组自主探究学习掌握学习重点。整个过程,学生真正主动思考、相互合作探究、进行角色担当,完成基本知识与动作方法、技战术运用、体能训练、展示与比赛方法、规则与裁判方法、比赛观赏与评价六个方面的学习与理解。通过沉浸式的完整运动体验,学生达到深度认知与理解所学运动项目。例如在四年级田径单元中立定跳远的学习中,通过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指导学生观看平板视频,进行合作、讨论并练习,然后再通过教师的动作示范、精讲点拨,规范动作要领,学生自主练习过程中利用平板拍摄动作观看改进,完成对立定跳远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真正思考、自主学练,不断提高动作技能。
(三)自主回顾:在适切的情境中,以实践运用为导向,进行自主练习与体验、小组练习、对抗练习,集体展示,学生在练习与体验中巩固、内化相应的运动技能,形成运动能力,实现在做中学中对领悟到的运动技能进行回顾。例如在六年级篮球单元中运传投组合学习中,基于篮球实战比赛,设计有防守队员2对1攻防练习,从消极防守到积极防守过渡,每次攻防到球进篮后,学生交换攻防角色,轮流进行运传投组合动作练习。这个过程既是对组合动作技术巩固过程,也是将运动技能实践运用的过程。
(四)输出传授:将所学的动作方法和技能通过模仿教给其他同学或者在个人赛、小组赛、挑战赛、闯关赛、对抗赛等不同形式的比赛中进行实践运用,完成输出,实现用中学,达到能用、善用、会
赛的目的。这也是检验学生是否对动作技能真正理解、学会的妙方,这个过程教师进行及时评价和再指导,以达到提升巩固的效果。例如在六年级体操单元中,学生通过前几课时的学习,掌握了前滚翻、交叉转体180°、后滚成肩肘倒立、前滚成蹲立、燕式平衡、挺身跳等技术动作学习和组合技术动作,在设计动作组合创编与展示比赛环节里,要求学生将所学技术动作科学合理的进行编排并展示比赛,同时学生也要担任展示或比赛的裁判,判断其他同学展示的动作质量并执裁,这就学生理解技巧运动的比赛规则和裁判方法。这个输出传授的过程中,学生主动编排成套技巧动作进行输出,同时在执裁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与交流,再一次审视自己的编排,真正实现学中用,实现用中学。
(五)阐述观点:将自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或者传授他人后形成的对动作技能的理解形成观点,用简练的语言进行分享与表达,这是学生在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后形成的深刻见解和观点,是学生对整个单元或者对某个运动项目的学习后内化的深度思维,是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思维,内化体育品德的过程。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已知知识技能和学生的实际问题,智慧地给出追问,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在学习过程中,对不同技术动作的分析、评价、思考,利用自己已有的信息进行加工,分享获得的新认知和理解。如在六年级排球单元中最后的比赛环节,随着比赛的结束,最终产生了本节课的冠军小组。教师请冠军队选出本节课最有价值球员并说出推选的原因。在这个环节里,师生的问答,体现出一节体育课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理解与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如何与同伴合作、沟通、交流,学会信任、学会坚持、学会团结……由一节课延伸到整个体育运动带来的
“红利”,把学生带到运动项目本质特征的深处,体验到体育学习的乐趣和价值。
四、创新点
基于《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版)》,立足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以“学会”为指向,设计指向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知识或理解的驱动性问题和任务,引导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与实践中自主合作,实践探索,在深度学习的过程,培育学习品质,实现体育核心素养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效果和反思
体育“任务驱动式五步”教学法,对实施大单元教学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注重目标的明确性和导向性,更能帮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学生在强烈的任务动机下,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实践完成任务来掌握运动技战术、提高运动能力,发展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体育课堂需要有明确学习目标任务驱动,促进课堂教学的转变,让学生从被动、机械的接受到充分自主实践、探究和反思,从而达到技能的真正的掌握和运用。
坊子教研
2024年12月
第2期
智慧洞见:突破与创造
新希望
2024年3月
第3期
【摘要】脑图是思维导图的一种形式,与树形结构图、流程图对比,它更全面和综合。它从中央主题开始,通过枝干和分支不断扩展和细化,用图形和符号来展示思路和关系,更加注重展示概念之间的关系和联系,适用于展示各种主题和概念之间的关联性。这正适用于初中历史教学,历史学科的综合性很强,学习历史需要详细的了解人类发展史,具体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方面,涉及范围广,知识联系性强。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运用脑图意义重大,脑图可将繁杂的历史知识有效整合、梳理,按照时间、事件因果等逻辑构建知识体系,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使单调知识变得有趣;在绘制脑图时还可以培养逻辑、发散和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间合作交流,为历史教学质量提升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思维导图 构建体系 知识整合 自主学习
一、教学法产生的背景
(一)教育理念的转变
现代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概括分析能力。因此历史教学更注重学生在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家国情怀这五大核心素养的培养,历史测试更侧重于材料研读、图片识别、逻辑论述等方面的考察,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已经不能适应课程的需要,他必须明确事件的内在逻辑,理清发展历程,构建清晰条理的逻辑思维。而脑图作为一种可视化思维工具,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其在绘制过程中自主探索、
归纳总结,构建清晰明确的知识体系,从而契合了新教育理念的需要。
(二)学科特点与学习需求
初中历史知识涵盖面广、时间跨度长且内容繁杂,从远古到现代,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脑图可以将碎片化知识整合,形成清晰知识网络,帮助学生梳理脉络,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学习效果。
(三)学生现状分析
1.缺乏对历史全貌的认知,难以将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对于历史时间的长短、先后顺序以及不同地域的历史背景等概念较为模糊,难以准确理解和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时空联系;
3.难以在短时间内记住大量的人物、事件、时间等信息,容易出现混淆和遗忘;
脑图通过图文结合形式呈现知识,合理地运用图案、线条以达到刺激大脑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兴奋感,有助于加深记忆,提高课堂效率。
二、教学法内涵解读
(一)核心工具——脑图
脑图是思维导图的一种形式,是一种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将抽象的知识以图形、文字、线条、色彩等多种元素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出来,通常由中心主题、分支、子分支、关键词与图像组成,形成一个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的知识网络。
(二)脑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特点
1.结构直观系统性 脑图将历史教材中抽象的思维过程和复杂的知识结构转化为清晰可见的图像,帮助学
生快速建构知识框架,梳理历史发展的关系。增强记忆效果,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2.知识系统逻辑性
通过分支和子分支的镶嵌,清晰地展示了历史事件之间的层次结构和逻辑关系,使其有条理地组织起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以“世界近代史”为主题,可按时间顺序细分不同阶段,每个阶段再展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有助于系统的把握历史发展脉络。
3.语言简洁概括性
脑图要求用简洁的关键词和短语来概括历史知识,能够突出重点,便于学生快速抓住核心要点,提高语言概括能力。例如在学习“新航路开辟”时,用“背景”、“条件”、“代表人物”、“探寻路线及成就”、“影响”等关键词概括,简洁明了。
(三)脑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1.促进自主学习
脑图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自主学习的工具和方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例如在预习或者复习历史课程时,可以自行绘制脑图,找出自己的知识薄弱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强化。
2.培养思维能力
在绘制脑图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概括等,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探讨“工业革命的影响”时,学生可通过脑图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拓宽思维广度,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3.强化记忆效果
脑图通过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可视化,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地理解和记忆。同时,制作脑图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反复思考和加工的过程,进一步强化了记忆效果。以“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为例,学生在绘制脑图时,需对各个条约的签订时间、背
景、内容、影响等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更牢固地记住这些知识点。
三、脑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课时新授课——预习感知和知识小结
在新授课时,可以采用两种方式运用脑图:
1.教师绘制简易脑图供学生进行预习感知
学生需要先通读课本,掌握本节课的大致内容;其次观察教师构建的脑图,明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在大脑中建构知识体系;然后依据脑图在课本勾画重要内容,明确本课的中心主题,标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重要信息,完善本节课知识体系的建构;最后教师在讲课时,要依据脑图构建情境,逐步展开知识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知识框架。例如:在讲解《秦末农民大起义》时,教师以“秦末农民大起义”为中心节点构建脑图,分别引出“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秦的灭亡”等分支,让学生在预习时填充具体表现、原因、结果等内容,让学生清晰地了解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全貌。
2.知识小结时学生自行绘制特色脑图
新授课结束时,为便于教师检测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本节课重点内容,同时强化知识记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行绘制特色脑图,在绘制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让学生根据脑图内容进行复述或回答问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于脑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教学法
潍坊市坊子区尚文初级中学 王敬敬 刘江山 孙业娟
坊子教研
2024年12月
第2期
智慧洞见:突破与创造
新希望
2024年3月
第3期
通过教学实践,在新授课时使用脑图具有以下四方面意义:
1.构建知识体系
(1)系统整合:脑图可以将分散的历史知识点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进行整合,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框架。不再是孤立地记忆单个事件或人物,而是能够清晰地看到历史发展的脉络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2)层次分明:通过分支和层级的设置,将历史知识按照不同的主题、时期、领域等进行分类和组织,使知识的层次更加分明,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2.提高预习效率
(1)快速梳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能够快速地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梳理和提炼,用简洁的方式呈现在脑图中,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明确重点:在绘制脑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教师的要求,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提高学习的效率。
3.培养思维能力
(1)逻辑思维:绘制脑图需要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和推理,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加理性地认识历史事件和现象。
(2)发散思维:在构建脑图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地联想和拓展,将相关的知识和信息联系起来,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历史问题。
4.增强学习兴趣
(1)自主创作:脑图的绘制是一个自主创作的过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风格进行设计和创作,使学习过程更加有趣和富有挑战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形象直观:通过图形、颜色、线条等元素的运用,使历史知识更加形象直观,易于理解和记忆,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单元复习课——框架整合
历史单元复习课是针对历史教材中某一单元内容开展的系统性复习教学活动。它旨在帮助学生对该单元的历史知识进行全面梳理、深化理解、强化记忆,并提升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脑图在单元复习课时有两种运用方式:
1.常规复习课让学生自行绘制脑图,确保单元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注重知识结构和逻辑关系的合理性。
复习课时,引导学生从中心主题出发,逐步展开分支,涵盖本单元的各个知识点。例如,对于“古代亚非欧文明”这个主题,可以分为亚非文明、欧洲文明等分支。每个分支再进一步细化,如亚非文明分支可以包括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等,欧洲文明分支包括古希腊和古罗马。在每个古代文明旁边,标注出重点内容、关键事件或人物。可以用不同的颜色、符号或字体来突出重点。比如,在“古代埃及”这个知识点旁边,可以标注“发源地为尼罗河、文明成就包括太阳历、象形文字、金字塔”等重要知识点。同时鼓励学生思考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关系,并在脑图中用线条或箭头表示出来。例如,尼罗河促进了古埃及的农业发展,农业发展又为文明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尼罗河定期规律的河水泛滥,也促进了古埃及科学文化的发展。
2.初三一轮复习时由教师构建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快速回忆并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 初三一轮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内容会涵盖初中三年的所有历史知识,此阶段不是简单的知识罗列,而是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将分散的知识点按照时间顺序、历史发展脉络等进行整合,形成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知识网络,使学生能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趋势。 教师在一轮复习时构建脑图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逻辑清晰 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构建脑图,比如时间先后顺序、因果关系、总分关系等,最佳方式就是以单元或者社会发展规律为单位。比如:以一战及战后世界为中心主题,以“一战”、“十月革命”、“凡—华体系”、“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为分支依次展开,使知识层次分明,便于理解和记忆。
(2)重点突出
运用不同的颜色、字体、图形等方式,对重点知识进行突出显示。可以将重要历史
事件用红色标注,关键人物用加粗字体表示,让学生在复习时能够迅速聚焦重点,提高复习效率。
(3)简洁明了
文字应简洁精炼,避免冗长复杂的表述,尽量使用关键词和简短的语句概括知识点。这样既能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又能使脑图简洁美观,易于记忆。
(4)关联拓展
注重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拓展延伸,通过线条、箭头等符号表示知识之间的关联。例如在“一战及战后世界”,可以将“一战”以及“凡—华体系”;“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进行关联,形成知识网络,加深对整体历史的整体把握。
通过教学实践,在单元复习课时使用脑图具有以下四方面意义:
1.强化知识整合与记忆
(1)知识系统化:历史单元通常涵盖了一定时期、主题或地域的相关内容,脑图可以将这些分散的知识点有条理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2)增强记忆效果:通过将知识以图像和分支结构的形式呈现,能够刺激大脑的视觉记忆和逻辑记忆,使学生更容易记住大量的历史信息。
坊子教研
2024年12月
第2期
智慧洞见:突破与创造
新希望
2024年3月
第3期
2.提升思维能力
(1)培养逻辑思维:在构建脑图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历史知识进行分类、归纳和排序,梳理事件的因果关系、发展脉络,从而有效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激发创新思维:绘制脑图鼓励学生以个性化的方式组织知识,不拘泥于传统的教材编排顺序和呈现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不同角度理解历史。
3.提高学习效率
(1)快速梳理重点:脑图能够快速地将单元中的重点知识、核心概念突出显示,使学生在复习时能够迅速把握关键内容,减少在非重点内容上花费的时间。
(2)查缺补漏:学生通过查看脑图,可以直观地发现自己对某些知识点的理解或记忆存在的漏洞,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复习,提高复习的质量和效率。
4.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1)自我主导学习:绘制脑图要求学生主动对知识进行加工和整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导者,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学习策略:运用脑图进行复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在实践中逐渐掌握并熟练运用这一策略,能够提升整体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5.便于知识的长期储存与提取
(1)构建长期记忆:以结构化的脑图形式存储历史知识,有助于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使知识在大脑中储存得更加牢固。
(2)快速提取运用:在需要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或应对考试时,学生可以通过回忆脑图的结构和内容,快速准确地提取所需的信息。
脑图在历史教学中犹如一座明亮的灯塔,照亮了学生在历史知识海洋中探索的航路。它不仅是知识的可视化呈现,更是思维的拓展与深化,是兴趣的激发与维持,是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桥梁。通过脑图,学生们不仅学会了梳理知识、强化记忆,更培养
了分析问题和综合归纳的能力。在历史教学的舞台上,脑图充分展现其独特魅力,让历史不再是遥远、枯燥的过去,而是一幅生动、鲜活、有逻辑的画卷,为教学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带来无尽的可能,推动着历史教育迈向新的高度。在未来的学习道路上,希望加强脑图在教学中的应用,引领学生在历史的浩瀚海洋中畅游,探索更多的奥秘,收获更多的智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关键词】小学科学 真实情境 进阶教学
正文:
一、提出背景
过去传统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师往往占据了课堂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教学方法单一,重点考核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和掌握程度,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样的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限制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创新思维的发展,也缺乏对于学生的全面评价,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科学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基于核心素养目标,加强综合实践和探究实践,体现教、学、评一致性。《课程标准》提倡“做中学、用中学和创中学”,特别注重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提倡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进行多元评价,避免“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做法。
为改变传统课堂的不足,贯彻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打造小学科学课堂新样态,我们从2018年开始研究,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并总结出小学科学真实情境下的“引问—探究—应用—评价”进阶式教学法,既能为科学教师提供清晰的教学思维路径,又能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彰显、科学思维得到提升、探究能力得到培养。
二、教学内涵
小学科学中,真实情境下的“引问—探究—应用—评价”进阶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通过真实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实现科学思维的进阶式发展的教学方法。
其教学基本流程如下图所示:
三、环节解读
(一)引问
通过模拟或再现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生活实例等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或者探究动机,引导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发现问题,找到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基于对新任务的探究,有的是基于对现有结论的困惑。
例如,教学《热传导》一课,教师准备了一个装有热水的杯子,并在热水中放入一把金属勺子,让学生触摸勺把,并引导学生提出疑问:“热源在热水里面,勺把为什么会烫手?”“热是如何从水杯传到勺把的?”用这一个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入本节课研究的问题。
(二)探究
学生在具有实践性、探究性、进阶性的任务中,解释、分析现象,自主构建知识概念,发展科学思维,促进学习真实发生。本环节,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学生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对问题作出预想或假设,设计问题解决方案。教师要对学生方案中不正确或不完善的地方提出质疑,指导或引导学生对方案进行完善,经过完善的最终方案要明确出示,让学生清楚明白。
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做好分工,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发现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的问题,需要立即纠正的予以纠正,需要在展示交流过程中解决的留待展示交流时解决。
例如,教学《浮力》一课,教师提供生活中常见木筷、泡沫板、乒乓球、橡皮等作为实验器材,让学生体验在水中上浮的物体受到浮力,然后引导学生提出疑问“下沉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吗?”通过猜想、设计实验、研讨实验方案,具体操作实验,让学生进一步证明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
(三)应用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新的问题,使学生建构的概念得到应用、拓展和升华。问题从生活中来,问题解决之后
小学科学真实情境下引问-探究-应用-评价进阶式教学法
潍坊市坊子区实验学校 范海君 季盼盼
【摘要】《课程标准》提倡“做中学、用中学和创中学”,特别注重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学科学中,真实情境下的“引问—探究—应用—评价”进阶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设计真实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实现科学思维的进阶式发展的教学方法。将此教学法应用于日常教学中,以期学生能够在深度的探究实践中,发展科学观念,提升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科学素养得到综合提升。
坊子教研
2024年12月
第2期
智慧洞见:突破与创造
新希望
2024年3月
第3期
要回归到生活中去。好的教学模式应当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根据问题在现实中的具体应用,实现知识的拓展迁移,并且在应用的过程中能衍生出新的问题,启动新一轮的学习任务。
例如,教学《安全用电》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查找家庭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再如学生学习《液体的热胀冷缩》时,认识到常温下的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师再出示“水结冰把水缸撑破”的图片,向学生提问“水的结冰又是怎么回事?”安排学生课下研究水的反常膨胀现象。
(四)评价
利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引导学生反思,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交流评价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比较各组探究结果的异同,分析造成不同结果的原因,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发展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评价多元化,通过观察、提问、展示、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利用评价信息促进教学。
例如,教学《小鱼朋友》一课,设计了三个评价任务,评价贯穿课堂始终,出示评价标准,学生自评,获得不同奖励。
四、具体实施
以《材料的漂浮能力》这一课为例,阐述真实情境下的“引问—探究—应用—评价”进阶式教学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材料的漂浮能力》课堂流程图
1.引问——在真实情境中激发学习动机
“引问”是真实情境下的“引问—探究—应用—评价”进阶式教学法的起始环节,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将外在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为他们全身心投入后续学习中做好准备。
真实的生活情境能有效唤醒学习者的身份以及原有的生活经验,促使学生进入高投入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教师先创设将学校五味园水培种植区的水培草莓在教室安家的真实情境,由此提问学生:“有什么方法可以使草莓苗漂浮在水上?”学生各抒己见后,达成共识——做一个漂浮板帮助草莓苗漂浮在水面上。那什么样的材料可以用来制作漂浮板呢?这一问题自然而然就产生了。此时,学生的探究兴趣高涨。教师引导学生明确研究方向,将学生思维聚焦到“什么样的材料是漂浮材料”这一具有驱动性和可研究性的科学问题上。学生在这一问题的驱动下,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呈现出了高效学习所需的高情感投入状态,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2.探究——在探究任务中构建知识概念
“探究”是真实情境下的“引问—探究—应用—评价”进阶式教学法的中心
环节,也是科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环节的主要方式是学生自主探
究,指向学生科学思维进阶式发展。
在“材料的漂浮能力”探究过程中,教师准备一堆物品,让学生找出能在水中漂浮的物体。学生依次将物体放入水中,发现有的小组的铝锡箔纸漂浮在水面上,而有的小组的铝锡箔纸则沉入水底。经过对比发现:铝锡箔纸形状不同,一个是小船形状,一个是被折叠压缩的。为什么不同形状的铝锡箔纸在水中呈现出不同的漂浮状态?由此引发学生对于“其他漂浮在水面上的材料改变形状后是否还能继续漂浮在水面上?”这一问题的探究。接下来,小组合作,通过揉捏、拆分等方式改变物体的形状,发现橡皮泥捏成球下沉,泡沫板、木头不管掰成多小,放入水中都能漂浮。经过实验探究,学生分析现象发现,铝锡纸、橡皮泥、泡沫、木条漂浮在水中,但铝锡纸、橡皮泥改变形状后,沉入水底,而泡沫、木条不论怎么改变形状依然漂浮在水面上,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自然状态下,像木材、泡沫这样的材料,在水中具有漂浮能力,而且他们的漂浮能力与形状无关,是材料本身的一种性能,这样的材料是漂浮材料。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对比分析实验现象,自主构建漂浮材料的概念,真正理解“漂浮能力”这一科学术语,发展科学思维。
学生从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入手,逐步引入“漂浮材料”这一科学概念和原理,再引导学生探究更深层次的科学问题——泡沫板和木板,谁的漂浮能力更强?在这一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提出假设、自主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验证。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通过图表、文字等形式呈现分析结果,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形成共识性的结论。探究任务逐步升级,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不同层次的训练,逐步提升思维能力水平,体现进阶式教学方法。
上述教学实践中,探究是以学生为主的,教师只是科学学习的帮助者和服务者。当学生实验需要材料时,教师出示已经准备的材料清单,给学生设计实验提供材料支
架;当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适时设置层层递进的高质量问题作为思维支架,引导学生思维向深处发展;当学生开始动手实验时,教师根据学生需求提供实验材料,服务学生的探究;当学生描述并解释实验现象时,教师根据描述,发现疑惑点,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正确构建科学概念。
3.应用——在知识运用中促进深层理解
在“应用”环节,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或具有挑战性的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度,同时将知识延伸到课外,拓宽学习空间,增强实践能力。
在“材料的漂浮能力”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举例说出漂浮材料在生活中的运用,将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并出示泡沫救生圈图片,提出问题: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选择这些材料有什么优势?引导学生发现:泡沫救生圈外壳是塑料制成,抗老化、耐高温、耐腐蚀、抗重压;里面填充的是泡沫,漂浮能力强。顺势提出,生活中不同的需求,材料的选择是不同的。根据人们的需求,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又发明了新型漂浮材料——漂浮混凝土、漂浮树叶能在水上生产可持续的汽油替代品;浮在水面上的金属铝,比头发丝还细的空心玻璃微球,能抵抗万米水深压力,让中国奋斗者号下潜更深等等。教师带领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意在引导他们在更广阔的时空中进行持续性的知识迁移应用活动,进一步体验科学学习的魅力。
4.评价——在多元评价中提升科学素养
“评价”表面上是真实情境下的“引问—探究—应用—评价”进阶式教学法的最后一个环节,实则贯穿科学教学的全过程。评价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非单纯的知识掌握情况考查,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才能更好地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更高层次。
在“材料的漂浮能力”教学中,教师使用评价单,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探究任务
坊子教研
2024年12月
第2期
智慧洞见:突破与创造
新希望
2024年3月
第3期
中,从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以师评、自评、生生互评多种形式呈现,全面反映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表现和发展状况。在总结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节课我有什么收获?”“在学习过程中,哪些活动、教学对你有帮助?”“有什么需要改进的?”“还想继续探究什么?”等一系列问题,不断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反思性思维的形成,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五、取得的成效
(一)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稳步提升
真实情境下的“引问—探究—应用—评价”进阶式教学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和效果。通过真实情境的创设和问题引导,让学生把所学习的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应用阶段的实践拓展和总结反思,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评价阶段的正确评价和引导,帮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这种教学法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求,而且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近几年,多位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斩获佳绩。张宸硕等16名学生在全国中小幼“劳动·创造·幸福”创意活动中获奖;郭子熙等50余人次在市级比赛中获奖,卞文欣等100余人次在区级比赛中获奖。累累硕果,彰显了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二)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稳步提升
真实情境下的“引问—探究—应用—评价”进阶式教学法的运用,需要科学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效果,在这潜移默化的变化中,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在逐步提升。
范海君荣获山东省小学科学优质课一等奖;季盼盼、王惠荣获山东省实验精品课二等奖;多位教师在市区级的教学比赛中获得
优异成绩。
(三)促进学校科学教育的稳步提升
真实情境下的“引问—探究—应用—评价”进阶式教学法的应用,有效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都为科学课堂质量的提升打好牢固的基石,也为学校科学教育的提升提供内驱力。
学校分别荣获2021、2023全国中小幼“劳动·创造·幸福”创意活动优秀组织单位。学校被评为潍坊市首批小学科学课标落地研究项目实验学校。同时,与高校建立合作平台,与潍坊学院成立两个科学项目组——“纸飞机中的空气动力学”“蔬果自动灌溉系统”;与潍坊学院物电学院展开合作,开展科学社团课程等,学校科学教育在全面提升。一项项亮眼的成绩,都展现了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与进步。
实践证明,真实情境下的“引问—探究—应用—评价”进阶式教学法既能为科学教师提供清晰的教学路径,又能使学生在科学知识、探究能力、思维品质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是使科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一种很好的范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
【2】思维型科学探究教学的理论建构[J].胡卫平;郭习佩;季鑫;严国红;张睆.课程.教材.教法,2021(06)
【3】小学科学深度实验教学实践[J].步敏.湖北教育(科学课),2023(05)
【摘要】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写作是语言运用的直接体现。初中学段应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作文指导教学与写作后的评改是一项重要且艰难的工作,我们在初中作文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在“导练评改”的一体化教学中进行了尝试,收到了初步的效果。具体做法是在两节作文课中,采用“2521”的时间分配形式,即20分钟教师指导,50分钟学生写作,20分钟师生互评,10分钟修改提升,实现导练评改的一体化,,从而让学生的作文得到提升。
【关键词】导练评改 语言运用 作文提升
正文:
一、项目背景
目前,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作文教学一直是整个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作文难”的现状制约着教师的语文教学和学生的语文成绩。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以“教师讲析为主”的作文教学模式,学生写作兴趣不高。因此,在教学中开发以学生为本的新型的、实用的作文教学法,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需要。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一)调查分析
根据对我校语文教师作文教学现状的调查结果,得出以下结论:作文指导教学与写作后的评改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传统的作文教学是教师给学生出示题目,简单指导后学生写作,然后就是漫长的教师批阅过程,等教师批阅完成再进行反馈。这个时间通常会持续一周左右,教师耗费大量的精力,学生经过一周的等待,教师再进行反馈,收效甚
微。所以,急需思考一种系统化的作文教学与评改方式,减轻教师繁重的批作文工作,又能尽快反馈学生写作情况,让学生在写后尽快知道作文中的问题,及时修改,提高作文水平。
(二)制定策略
我们研讨后制定了“2521”一体化作文教学流程,并在九年级进行实践,经过半年的实践,已经初见成效。
(三)实践修订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修订完善,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三、成果内容
(一)概念界定
作文评改的概念很早就有人提出,但在实践中很难具体操作,原因首先在于课堂时间的局限,其次是没有给学生提供可操作的支架,我们提出的“2521”四位一体概念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时间和操作支架的问题,让作文教学实现“导练评改”的一体化。
(二)理论体系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课程总目标中提到:能根据需要,用书面语言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在第四学段(7-9年级)表达与交流中要求: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2.作文教学法理论:作文教学“首先是教师的问题”,主张“教无定法、文无定
“导练评改”四位一体作文教学法
潍坊市坊子区尚文初级中学 郎艳红 张丹丹
坊子教研
2024年12月
第2期
智慧洞见:突破与创造
新希望
2024年3月
第3期
法……”我们教师应“结合时代精神,在作文教学中寻求有效策略,使作文教学尽快走出困境,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三)操作流程
作文课的安排是两节课,共100分钟的时间。在时间的分配上,主要采用“2521”的分配形式,即20分钟教师指导,50分钟学生写作,20分钟师生互评,10分钟修改提升,实现“导练评改”的一体化。具体的做法如下:
1.教师的“导”(20分钟)
学生写作文最大的障碍是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这就需要老师的有效指导。我们在每一次写作文开始之前,教师首先要进行细致的集体备课,先在审题方面达成一致,确定最好的立意,然后再立足实际选材,最后考虑如何构思。同时要找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学生范文,最终形成写作指导教学设计。
具体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指导。
(1)明确写什么。每个单元的写作练习都会有一个主题。指导时要让学生抓住重点思考立意。出示作文题目后,让学生发散思维,从多个角度思考,把所有的立意写出来,然后比较选出最好的立意。
(2)知道怎么写。每次作文教师都要细致的讲解作文的基本写法,包括拟题、结构思路,每段的内容等,这些知识的构建对学生的写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3)用什么来写。开学初就要让学生准备积累本,平时就要让学生有积累材料的习惯,一学期一学期的积累下来,学生自己的作文材料库就会很充实。教师也要根据作文题目帮学生搜集一些对于作文写作相关的素材,比如:好的开头段、好的词语、名人名言、古诗句以及名人事例等。
(4)指导列出写作提纲。包括题目、开头、中间段的主要内容、结尾段,列好提纲后,学生根据提纲开始写作。
2.学生的“练”(50分钟)
学生写作的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巡视指导,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结合提供的写作素材,进行构思写作,要求在40到50分
钟之间完成。
教师的巡视主要从学生的书写、题目的拟定、开头段落进行指导检查,如有不合要求的或是不认真的,及时指出并纠正。并在30分钟时进行时间的提示,让学生养成在45分钟内完成作文的习惯,已经完成的可以先进行自评。
3.师生互“评”(20分钟)
(1)做好小组互评的前期工作
①根据班级小组划分情况,前后4人一小组,8人一大组。通过组内评议,选出1名组长,负责组内成员任务分工,调度讨论进度,把控时间,积极推进作文评阅工作。
②备课组提前研讨作文评价量规,此环节在写作文前尤为重要,根据中考作文评价维度,制定多维度评价量规。具体包含常规评价量规、评分标准和评语示例三类,评分标准和评语示例分记叙文和议论文来制定。
(2)教师示证,提供修改范例。 在第一次评改作文时,教师要做好范例引领。形成习惯后,学生的评改就会越来越好。当然根据作文要求的不同,教师的范例引领每次都必不可少,供学生参考。 首先,要选出一到两篇有代表性的作文,首次一般应是优、中、差各一篇,以后可以是优、中两篇。可以利用现在的多媒体在视频展台展示,教师直接在作文上圈点勾画,并结合相应的讲解,给学生提供可供参考的范例,让学生能够在评改时有的放矢。 其次,教师要根据作文评分标准从八个维度进行打分,根据每部分的得分算出总分。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总分是怎么得出来的,作文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便于修改提升。
最后,教师要根据评语示例,在作文的每一部分讲解如何写眉批,并用特定的符号对文中的词句进行重点圈画。如好词用着重号,好句用波浪线;错别字用方框,有语病的句子用横线,符号要方便操作。写好眉批后,教师要师范写总评语。总评语包括优点和建议两部分,可以根据上面的评语示例来写。当然除了以上评语示例,还要注意常规评语的几个方面,如立意、选材、内容、书写等。
(3)学生模仿范例,实践评改。
第一步:个人自评,在学年第一次评改作文需要的时间可能长些,老师需要领着学生熟悉评价标准、评价维度及评语的撰写。每位同学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自评,找出自己认为好的句段,用波浪线画出。同时找出不流畅的句段或自己认为不好的地方,包括错别字,用横线画出,并在旁边写上恰当的眉批。
第二步:组内互评,组长组织两人互换作文,阅读后讨论第一次评改是否恰当,交流评改建议,并根据交流的作文优缺点写上总评语,注意每次作文的重要训练点一定要有体现。如第一次写议论文,重要的训练点就是观点明确、思路条理。写完总评后根据八个评分维度打上分,并算出总分,签名后交给组长。
第三步:组长总结,小组内评完的作文交到组长和副组长手里,两个组长根据自评和互评情况,快速浏览,在同类作文的比较中查看作文得分是否恰当,如有不当,可以根据情况适时地在总分上进行加分或减分。完成后写出本组作文的优点和缺点,并推荐优秀作文一篇上交。
(4)教师汇总,及时讲评
各组推荐的优秀作文,教师快速浏览,找出每篇作文的亮点让学生学习借鉴。用展台展示,可全篇也可部分展示。在展示中顺势讲解本次作文的优点,并根据小组汇总情况指出本次作文的缺点,为学生后面的修改奠定基础。
坊子教研
2024年12月
第2期
智慧洞见:突破与创造
新希望
2024年3月
第3期
4.学生的“改”(10分钟)
作文交还学生本人。学生首先看总评语,然后看眉批,发现自己作文的不足之处,根据评语中的修改意见修改作文,让自己的作文得到升格。
5.教师复阅(课后完成)
作文交上来后,教师应及时进行复阅。根据本次作文的主要问题和本次作文的主要训练点进行点评。如果有批阅不当或分数过高过低的作文,要及时改正,并反馈到负责评改的小组,以规范该小组的评价标准。复阅中发现的优秀作文要继续展示到班级展板,学生可以随时阅读学习。
四、主要创新点
1.合理分配课堂时间,让作文的导练评改形成一体化。
2.研究制定了合理的评分标准和评语示例,让学生在互评时有据可依。
五、效果与反思
(一)效果
1.初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评分标准和评语示例,让学生自评互评时敢于落笔,有标可循,有据可依。
2.作文批阅在作文课中能完成初步的批阅,并及时反馈展示小组推荐的优秀作文,让学生尽快了解自己作文的优缺点。
3.学生的作文修改更及时,并且依据评分标准,明白应该修改哪里,怎么修改能提高作文分数。
4.让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指导,以及重点目标生的作文批阅上,学生作文成绩稳步提升。
(二)反思
1.在指导与批阅中主要针对记叙文与议论文制定评价标准,如果有其他文体该怎样评价,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2.学生评后如何改作文,让作文通过改之后能有一个大的变化,提高一个分数段。
3.教师如何当好互评作文的组织者,让课堂活动井然有序。
4.互评作文中的标记与符号的运用应进一
步规范,形成本班学生易理解的批改符号,并进一步规范眉批与总批的语言表述。
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树立核心素养观念,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借鉴同行的一些好的做法,让“2521”四位一体的作文教学法改进不足,更加完善,让作文的评改更具实效性,学生的作文水平有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白仓奇.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不足与改进措施[J].名师在线,2020(3).
[3]殷竞艳.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J].读与写,2018(10).
[4]邓彤.微型化写作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5]彭小明.写作教学论——三段九级写作教学模式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摘要】道德与法治学科不仅强调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习得,更着重于引导他们深入理解体会,并将知识背后的思想精髓在生活中实践。本研究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及案例分析法,探讨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体验式教学的策略,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重组,形成新的
主题,设计和开发连贯的、与主题相关的课前调查、课中体验以及课后实践的一致性活动,为学生提供可思考、可探究的学习工具支架,让学生在观察、体验及合作探究中提升创新、实践及思考能力,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活动体验式教学方法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 体验式教学 实践探究
正文:
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小学教育体系中关键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强调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更着重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体会,并将知识背后的思想精髓在生活中实践,以此塑造健全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了提升这一课程的教学效能,本文特别探讨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体验式教学的策略,旨在通过学生实际的观察、学习和体验,推动学生全面素养的提升。
“SEP”三步特色体验式教学正是依据此背景而进行设计,通过创设情境、引导体验、实践探究三步走,促使学生亲自体验道德与法治学科活动,体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力量,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和行为习惯。“体验”是体验式教学的研究核心,“SEP”三步特色体验式教学就是从“体验”出发,让学生能够深入的理解道法学习的内涵。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SEP”三步特色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一、问题提出
通过前期调研,发现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专注于阐述课本中的道德规范、法律条文等知识内容,学生被动聆听,缺乏主动参与和实践的机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难以真正内化。再加上教师很少为学生构建真实或模拟的情境来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道德与法治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难以形成深刻的情感共鸣和行为导向。在课堂上师生互动形式单一,大多局限于简单的问答环节,且问题往往围绕知识点本身,而不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体验。学生很少有机会走出教室,去接触社会中的道
德与法治现象,这使得他们无法将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面对真实生活情境时,难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和行动。正是由于缺乏体验式教学,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所倡导的价值观理解不透彻,难以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情感因素产生强烈共鸣。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为解决上述问题,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实施“SEP”三步特色体验式教学法。此教学法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以体验为主要手段,通过设计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搜集,体验运用。从而在实践中提升道德认知、道德修养的教学方法。
“S”是survey的首字母,是指课前调查;“E”是explore的首字母,是指课中探究;“P”是practice的首字母,是指课后实践。通过课前调查、课中探究、课后实践这三步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挥其主体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不断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与发展需求。
通过“SEP”三步体验活动,积极开展体验式教学,提高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效率,拓宽教学视野,推动学生持续学习,并保持学习活动的热情,促进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提升思想道德与学科素养。
(一)“SEP”三步特色体验式教学法特点
“SEP”三步特色体验式教学法主要有以下特点:
1.重组教学内容,重视学科素养的渗透
根据新课标内容及要求,按照道法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要求,即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制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以及教材所编排学习内容,将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划分,重组内容体现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实践性、趣味性、多元性、个性化特点,能够做到内化学生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学习主题突出,关注不同学段的衔接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SEP”三步体验式特色教学法
潍坊市坊子区第二实验学校
徐亚男 李佳倩 邱晓南 杜程瑶
坊子教研
2024年12月
第2期
智慧洞见:突破与创造
新希望
2024年3月
第3期
通过整合学习内容,分别从我的健康成长、我们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生活、我们的国家、我们共同的世界六大主题出发,按梯度整合主题教材资源,遵循多角度、遵法度、顺梯度的原则,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发展需求及学习内容设计小学中高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活动体验式学习活动单,在加强学生体验的同时能够保证不同学段的衔接性。
3.“SEP”三步走,保证学习的前后连贯
“SEP”体验式教学法将教学设计分为三步,分别为课前调查,课中体验,课后实践,让学生在调查中走进学习,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巩固所学,前后连贯的三步策略不仅保障了教学的一致性,也保证了学生知识学习的扎实性与创造性发展。
4.以生活为载体,保持道法课堂的连贯性
体验式教学和社会实践、日常生活、校园活动、节日活动、少先大队部活动等结合在一起,打破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界限,不仅仅将学习拘泥于课堂之中,更是提高了学生在课前的搜集能力,课中的整合能力,以及课后的实践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每个学生都能对每一堂课充分参与,得到充分发展。
5.跨学科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素养
在教学活动中,关注道德教育在其他学科当中的实践与渗透,与其他学科共同提高学生的素养发展。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兼容性,因此在教学中,将内容进行整合形成项目,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学生的学习从整合走向融通,引导学生在核心问题与项目任务的驱动下整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主动参与意义建构。
(二)“SEP”三步特色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主要体现
“SEP”三步特色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主要体现在:
1.素养导向,统整核心概念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时刻体现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关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方向,使德育教育和法治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以此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敢担当的时代新人。在小学道法教学中,以素养为导向,使学生情感内化是至关重要的内容。“SEP”三步体验式教学法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备课、教学前将素养目标进行分解,打破原有教材内容,对学习内容进行一体化重组,设计时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策略与学习工具,突出跨学科学习特点,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
2.课前调查,激发兴趣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高学段的学生经历的生活情境越来越多,道法课堂提倡通过创设真实的场景,将学生引入特定的道德法治环境中,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SEP”三步特色体验式教学法要重视教师在课前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调查工具与策略,例如,结合日常教学,围绕课前调查活动中工具的使用和学习策略,通过个人交流、组内研讨、集体归纳等方式,梳理适用的道德与法治课前调查活动学习工具及策略,整理成表格,利用预学支架,助推课前探究,常用的工具包括:课前调查单、调查问卷、问题导图。同时,教师也可以灵活运用多媒体手段、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打造一个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以“法律”这一主题为例,在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和第四单元学习前,将设计课前调查单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具体事件探究具体的法律,从而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法律既保护我们的权利又要求我们履行相
应的义务,我们在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的同时也要遵守法律,做合格公民。
3.课中体验,深化理解
教师的角色并不仅限于情境的创设者,更重要的是作为学生探索、体验的引导者。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体验情境,帮助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深化对道德法治知识的理解。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结合日常教学,围绕课中探究活动中工具的使用和学习策略,通过个人交流、组内研讨、集体归纳等方式,梳理适用的道德与法治课中探究活动学习工具及策略,整理成表格,利用任务支架(情境支架、思维支架、交流支架),助推课中活动学习感悟。常用的学习工具包括:学历案、三步提问法(观察、思考、探索)、可视化思维工具(如思维导图、韦恩图、T形图、KWL图、要点图、故事山)、小组合作学习会依据课程内容设计的多种学习工具,帮助学生完成课中体验。
以在讲述“我家的好邻居”这一主题为例,教师通过课前调查案,了解学生在生活中与邻里进行了哪些互助,在课堂探究时,借助角色体验卡,小组合作就“邻里互助”的活动进行扮演游戏。在游戏中,学生也可以扮演如邻居、社区工作人员等不同的角色,站在其他人角度,将日常生活中邻里之间遇到的各种问题,体验到邻里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的重要性,从而更加自觉地遵守社区规
则,维护和谐的邻里关系。这些学习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还能让他们在交流碰撞中深化对道德法治知识的理解。
例:在学习《法律是什么》这一课时,利用框架图帮助学生理解、辨别法律保护的权利与法律规定的义务。
在学习五上第一单元《学会沟通交流》这一课时,通过“故事山”可以帮助学生借助生活案例探究、掌握化解分歧的好方法,以提升沟通能力。
4.课后实践,内化升华
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道法教学中的另外一个重要环节是在实际生活中将所学知识有效运用,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这样的教
坊子教研
2024年12月
第2期
智慧洞见:突破与创造
新希望
2024年3月
第3期
学方式即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在课后活动设计时,会设计活动安排一览表、任务表、可视化思维工具(KWL表格)、宣传海报、倡议书、任务评价单等布置实践性课后作业,帮助学生进行课后实践,做到知行合一,过程中能够打破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界限,将体验性活动作业与学校节会、德育活动、研学活动、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促使课堂教学不断地、动态地向生活延伸。
例如在学习四上第四单元时,设计课后实践单,让学生根据课上学习内容设计低碳生活方案,课后落实,保障课上、课后学习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五上第一单元中,以设计“面对新问题,方法助成长”宣传海报的形式,既帮助学生回顾梳理所学,还能通过宣传传播健康的生活观念,帮助更多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课后实践部分,也会依据主题与课程特点设计跨学科作业,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1)布置体验类作业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体验性活动作业的设计,打破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的界限,将体验性活动作业与学校内外的活动相结合,更好地链接课程与生活,促使课堂教学不断地向生活延伸,从而让道德与法治课实现最大的教育价值。
(2)布置角色扮演类的实践作业
学生结合教材及主题内容自行组合,链接生活和所学知识,在教师帮助及合作研讨中设计剧本,分配角色,完成角色扮演,给予学生最大的自主性。
(3)布置跨学科的实践类作业
①语文类的实践作业,在课后作业中,线上收集法律保护未成年人相关的资料,也可以将学习内容编创为口诀或儿歌等,提高记忆力,并拓展学生的文化认知,开阔学生的视野。
②美术类的实践作业,学生围绕课上学习的内容,通过创作画报等方式作为表达自己想法和传递心声的途径。如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设计法律宣传手册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更强,完成后以小组或个人方式进行宣传或分享。
③音乐类的实践作业,学生将一首熟悉的音乐歌词改编为课上学习的相关内容,相互传唱,让学生对学习内容记忆深刻。
教师课后布置生活实践类的活动任务,可以有效解决学科知行脱节的问题,让学生在德育实践中体验生活,让学科教育具有连贯性。
三、“SEP”三步特色体验式教学法的研究成果
(一)融合主题式教学资源。
1.立足小学1-6年级12册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材,按照我的健康成长、我们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生活、我们的国家、我们共同的世界六大主题按梯度整合主题教材资源,梳理道德与
法治教材内容,按照低中高学段对应的学习主题进行主题板块的构建和划分。
2.按照主题纵向整合1-6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找出每个主题在低中高学段的具体对应的学习内容、教学活动建议与学业要求,明确每个主题在不同学段学生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及怎么学。再根据核心素养的学段特征及学业质量标准制定出每个学习主题的评价标准。
(二)整理形成道德与法治“SEP”三步体验式教学课程资源包
1.依据评价标准,形成主题单元基本问题清单
首先搜集有关设计基本问题的书籍,明确研究基本性问题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研究基本问题的设计路径,设计重整后的单元主题的基础性问题,最后设计出一至六年级重整后的主题单元基本型问题。
2.设计各个主题的课型流程
依据重整后的单元,划分课程类型,设计出符合各个主题的课型流程。
3.形成梳理1-6年级体验式教学设计资源包
在任务驱动式单元整体教学实践过程中,立足重整后的自然单元整体,创设大情境、大任务,进行体验式活动设计,在不同课型中展开,采用“SEP”三步体验式教学模式,为学生创真实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借助课前的调查、课中实际案例探究,强化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组织角色扮演,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展小组合作,分享学习经验。提升学生认知、加深学生感受、发展学生素养。并最终形成1-6年级体验式教学设计资源包。
4.形成课后实践活动体验式教学设计资源包
依据划分好的主题内容,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发展需求及学习内容设计小学中高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活动体验式作业单及作业案例集。
5.形成精品视频课程资源包
加强研训赛一体推进,通过备课组集体
备课、校内课堂节、推优评比等多种方式,产生重整后的自然单元的道德与法治精品课、思政精品微课,资源成序列主题、成系统,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和教师培训学习的资源。
四、“SEP”三步特色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创新点
1.实现内容重组,保障学生学习的连贯性与衔接性。
“SEP”三步体验式教学法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重组学习内容,以体验为基础进行内容学习,借助教师提供的学习策略与学习工具在课前调查、课中体验、课后实践三位一体的实践体验中获取知识,实现拓展,提升素养。
2.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
“SEP”三步特色体验式教学法不仅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学习策略与支架,也为教师进行道法教学设计提供的有效范例,重组的学习内容可以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主题方向,注重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可以提升教师设计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内容,督促教师关注教学内容的前后连贯与衔接。
3.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学生在完成活动体验式作业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和思考,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积累经验,同时加强了自身的道德修养。
4.提高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通过学习和活动体验式作业的巩固,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政治认同,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知道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5.为道德与法治教师的体验式教学提供范例。
坊子教研
2024年12月
第2期
智慧洞见:突破与创造
新希望
2024年3月
第3期
【摘要】英语写作作为一项高级的语言技能,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还考验着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然而,现实情况中,尽管初中生在英语学习的其他方面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他们的写作能力普遍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表现为内容空洞、结构松散、语言表达不够准确流畅等问题。本文基于支架理论,从搭建基础知识支架——搭建情境支架——搭建文化支架——搭建评价支架四方面对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策略的研究,旨在通过构建一个系统性、层次分明的支架体系,来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其写作能力。
【关键词】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支架
一、教学法产生背景
(一)现实背景
1.尚文中学初中学生在英语书面表达中,存在很多问题,如:大小写混乱,词距、标点符号使用错误,书写不规范,卷面不整洁;中国人思维习惯的影响以及母语的干扰,导致句型顺序错误;语法概念不清晰,如句子中缺少主语或存在多个谓语动词;词语搭配不当;条理不清,衔接生硬,缺少连词等。
2.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教师对写作教学的认知存在局限性,过于侧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写作过程的指导和支持。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削弱了写作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也限制了学生写作潜能的发挥,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写作质量。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创新能力和自我修改能力,以实现写作教学质的飞跃。[1]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一些教师倾向于认为写作课的固定流程是:先给学生分配写作任务,接着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再由教师审
阅批改。然而,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忽视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学生个体差异。现代教学理念推崇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互动式写作、小组讨论等,旨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些方法不仅丰富了写作课堂,还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和提升。其次,一些教师由于自身的专业知识,在教学中浅尝辄止,这也影响了学生对写作的理解。同时,还存在教师检查学生作业周期过长的现象,因为教师没有及时检查学生的作文,这也导致了学习中断。其次,即使有些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了评价,评价也不够全面。例如,在评估学生的习作时,往往只评估语法或拼写错误,而很少评估写作的内容和组织结构,而这些都直接影响学生对写作的理解。最后,教师使用的评估方法相对标准化,通常由教师自己进行评估,学生不进行自我评估或外部评估。
(二)理论背景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学生作为个体发展存在两种不同的水平,分别是“现实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即学生独立活动能够达到的水平,“潜在的发展水平”即学生在他人的帮助下能够达到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即为“最近发展区”,教学的目的即在于帮助学生实现最近发展区的跨越,将潜在的水平转化为现实的水平,同时又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从而实现学生的持续性发展。[2]
《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提出:英语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语言能力是
核心素养的基础要素,文化意识体现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思维品质反映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学习能力是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要素。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相互渗透,融合互动,协同发展。语言技能中的表达性技能要求:初中毕业时(三级),学生应能围绕相关主题,用所学语言,以书面语篇的形式描述和介绍身边的人和事物,表达情感、态度和观点;在书面表达中使用常见的连接词表示顺序和逻辑关系,连接信息,做到意义连贯;在书面表达中进行适当的自我修正,用语得当,沟通与交流得体、有效。[3]
二、教学法内涵解读
“支架式教学”:以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石,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需紧密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能力水平。为学生精心搭建写作支架,旨在平衡好教师的教学指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之间的关系。在这一教学过程中,随着学生不断掌握新技能,教师的主导作用应适时、逐步地减弱,鼓励学生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探索、去创造。[4]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巧妙地搭建适宜的支架,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大有裨益,同时也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写作体验。通过写作支架的辅助,学生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吸收并掌握写作知识,逐步发展出精湛的写作技能,灵活运用各种写作策略。这些支架有效地降低了写作任务的难度,缓解了学生在面对写作时产生的焦虑和畏难情绪。它们如同桥梁,帮助学生从现有的写作水平稳步迈向更高、更广阔的潜力空间,显著提升了写作训练的整体效果。写作支架的种类很多,包括内容支架、语词支架、结构支架和情感支架。[5]宋顺生、汪富金从话题语言选择、篇章结构及衔接语运用、具有逻辑思维的情节设计三方面,阐述了如何帮助学生搭建支架。[6]写作支架在写作课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偏差的存在。
三、教学法具体实施
(一)搭建基础知识支架,树立写作信心
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巩固基础知识,并通过一系列循序渐进的写作练习来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首要任务是强化单词学习,不仅要让学生积累大量词汇,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在作文中巧妙运用这些单词。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课内外通过多种方式学习单词,如造句、填空、英汉互译等,以提升其词汇运用能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融入组词、构词、联想记忆等教学活动。此外,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系统组织的单词和句子,着重讲解常用及写作必备词汇,引导学生组词造句,并融入相关基础语法,确保学生在写作时能自如地运用所需单词。如在学习外研版九上M5U1词汇“wonder n.奇观;奇迹”时,可以扩充短语man-made wonders, natural wonders和wonders of the world,可以补充其他词性,wonderful adj.极好的,精彩的,让学生知道重点单词的用法。
(二)搭建情境支架,激发写作兴趣
课程标准高度重视语境在学生英语学习中的关键作用,明确强调英语课程应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他们在真实语境中实践和运用语言,以提升语言学习的实效性和应用能力。
首先,英语课应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有写作的欲望,在写作过程中体验写作的快乐。教师在准备写作课时可以利用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机,帮助他们明确写作方向。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的内容,创设趣味横生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首先,在上课时营造宽松的课堂环境非常重要,这可以从学生平时所知所感入手。如可以设立主题为shopping 、sports等学生熟悉的话题,让学生进行自我介绍,并在头脑中建立写作的总体框
初中英语支架式写作教学法
潍坊市坊子区尚文初级中学 蔡瑶 王英矫
坊子教研
2024年12月
第2期
智慧洞见:突破与创造
新希望
2024年3月
第3期
架。其次,教师可以利用课堂讨论小组对学生的写作思路进行拓展。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尊重学生的想法和写作思维。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思维导图和多媒体技术,来增强作文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通过这些工具,教师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和吸收知识点,同时积累更多样化的写作素材,为他们的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素材支持。教师通过创设课堂情境,不仅鼓励学生思考,而且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写一篇题为 Online shopping的作文时,教师可创设真实情境:(带一个快递包裹到教室) I bought a T-shirt online three days before and I received it yesterday. 打开包裹并展示,But the colour is different from what I saw on the Internet. What’s your opinion on shopping on the Internet?随后让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支持网上购物,另一组反对网上购物,先在本组内头脑风暴进行讨论,然后进行辩论,结束后进行写作,学生的作文就不会泛泛而谈,而是有理有据。
(三)搭建文化支架,培养英式思维
所谓英式思维,就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思维方式--遇到事情,第一反应是直接用英语去理解,按照英语的语言组织去表达,而不在语言之间切换(翻译)。例如,外国人看到杯子,第一反应是 cup,这是英国人的思维;中国人看到同样的东西,第一反应是 cup,然后翻译成杯子,这是中国人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英式思维,可通过以下方式:
1.将学生置于一个全英语的环境中,通过观看英文电影、电视剧,听英文歌曲,阅读英文书籍或新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力和英语思维能力。
2.直接用英语思考
鼓励学生直接用英语进行思考和表达,而不是先用母语思考再翻译成英语。可以从
简单的日常事务开始,比如计划一天的活动或描述周围的环境,直接用英语进行思考和描述。
3.实践输出
通过写日记、撰写博客、参加辩论或演讲等方式,让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输出,这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帮助他们形成英语思维。
4.了解英语文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联系日常生活来授课,通过拓展文化背景,对比中西方文化,有助于理解语言背后的思维逻辑,培养学生的英式思维。如在学习外研版七下M11 Body language时,可以通过视频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肢体语言及其代表的意义,引导学生总结,为后续的写作奠定基础。
5.借助思维导图
指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来组织自己的想法,有助于在写作前清晰地规划文章结构。如外研版八上M5U2 Cambridge,London and England,在学完本篇文章后,可以让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来思考介绍一处地点时需要从哪些方面考虑,并进行补充,可参考课本P15的思维导图(见下图)并运用到写作教学中,锻炼学生的英式思维。
6.了解中英文差异
英文是一种结构非常缜密的语言,所有意义和逻辑都要靠完整的句子结构来表达,即因为、所以、如果等等这些连词不能省略。英文句子结构还必须要有主语和谓语。正因为语法功能词和主谓语都不能省略,英语中更多的是长句、复合句。中
文则比较不注重形式和语法结构,只要意思能懂就行了,因为中文的词汇是靠语意的逻辑来连接的,句子形式可以非常有弹性。可让学生观察并翻译以下句子:
吃过了吗?(主语缺失)
吃过了。(主语缺失)
Have you eaten lunch? 你吃过午餐了吗?(主谓宾齐全)
Yes, I have eaten lunch. / I did. 是的,我吃过午餐了/我吃过了。(主谓齐全)
艾米很漂亮。(谓语缺失)
Amy is very beautiful. 斯嘉丽是非常漂亮的。 (主谓宾齐全)
换句话说,当我们将中文翻译成英文的时候,经常需要在英语中补回中文里省略的主谓语和语法结构词。
(四)立足学生差异,搭建评价支架
评价作为支架式写作教学的收尾环节,是衡量写作任务完成效率与质量的关键步骤,对于确保教学成效至关重要。《课标》要求教师“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将评价贯穿英语课程教与学的全过程”。[3]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构建写作评价的支架体系,引导学生依据明确标准自主审阅并修改作品,还应积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展示平台。这样做旨在增强学生的写作成就感与自信心,激励他们不断追求卓越,从而确保每位学生都能顺利达成既定的写作目标。
《课标》在评价建议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教学评价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各类评价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开展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3]因此,在评估学生的写作成果时,教师可以采取“自评—互评—教师评价”这一多维度的评价方式。这种模式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又能确保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针对性的指导,从而有效提升写作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如:题为你最想感谢的人的评价量表:
鉴于学生在自评与互评方面经验和技巧尚浅,他们可能难以精准识别同学作业中的问题,也无法熟练运用评分标准来提供有建设性的反馈。因此,教师需要持续培养学生的文章评价能力。例如,在自评和互评活动开始前,教师应先为学生提供明确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指导,而非直接放手让学生自行摸索。在课堂上,可以鼓励学生先分享他们的评价结果与依据,随后教师再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的互动不仅让学生有机会对比不同的评价视角,及时发现并纠正评价中的偏差,还能让他们从教师的示范中学习更为成熟的评价技巧。
教师在批改学生习作时,不仅要提供全面细致的评价,还应给出具体的修改建议,并附上书面的写作评价报告,激励学生积极修改并重新起草作品。学生完成修订后,教师应再次收集他们的习作,将发现的写作问题记录在学情分析中,以便定期分析、追踪学生写作能力的动态发展情况,确保教学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教学法实施成效
(一)扭转传统初中英语课堂中学生被动接受、模板背诵、机械练习的局面,让学生借助教师或同学提供的写作辅助工具,构建更加丰富的写作知识体系,
坊子教研
2024年12月
第2期
智慧洞见:突破与创造
新希望
2024年3月
第3期
【摘要】为实现我国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具体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而实现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就是探究实践。模型建构本身就是一种探究实践活动,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经历动手动脑的过程,利用各种材料或者借助文字、符号等把不易观察到的抽象的生物结构、生理过程等建构成各种生物模型,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现象及生命活动规律,建构概念形成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文中分别介绍了物理模型之立体模型、物理模型之绘图模型、数学曲线模型的建构的方法策略以及具体模型举例。还对初中生物模型建构教学法的创新点、应用及效果进行了分析,以期望模型建构教学法能帮助到各位老师。
【关键词】核心素养 初中生物 模型建构 教学法
一、实践背景
(一)生物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实现这一根本任务,就要落实学科核心素养。2022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提出了核心素养的内涵: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生物学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方面。提出了“核心素养为宗旨、内容聚焦大概念、教学过程重实践”等教育理念以及蕴含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
(二)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
初中生物经过两学年的学习进入学业质量检测,完成教学内容时间紧任务重,教学内容有许多微观结构,肉眼无法看到,也有些内容涉及到生物内部生理过程,比较抽
象,不好理解,加上许多时候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造成学生上课学习效率低下、知识碎片化严重,对于知识死记硬背,记住之后也非常容易遗忘,不能形成素养,很难在毕业之后将知识应用于真实的生活工作中。
二、理论依据
(一)关于核心素养相关的理论
学者吴成军在《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提到了核心素养四方面之间的关系,生命观念处于核心位置,在探究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思维,利用科学思维帮助学生完成探究实践;在科学思维和探究实践相互作用中促进学生形成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生命观念共同促进学生形成态度责任的核心素养。由此可见,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依赖的底层逻辑就是探究实践。刘徽教授在《大概念教学》提到了大概念是反映专家思维方式的概念、观念或论题,它具有生活价值,而素养的形成的前提条件是理解大概念,形成专家思维。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支撑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主要包括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其中学习观强调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三、特色教学法提出
基于以上对实践背景、理论的支撑、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发现,要落实核心素养目标,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探究实践。而模型建构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学生通过模型建构,经历动手动脑的过程,有利于理解概念
形成素养,因此,我提出了“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生物模型建构教学法”。
四、核心概念界定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利用各种材料或者借助文字、符号等把不易观察到的抽象的生物结构、生理过程等建构成各种生物模型,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现象及生命活动规律,建构概念形成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初中生物模型建构主要包括物理模型和数学曲线模型。比如细胞模型属于物理模型,种子萌发干重鲜重变化曲线为数学模型。
五、构建实施
(一)构建物理模型之立体模型
1.确定模型建构范围
依据课程标准:模型建构活动蕴含在各主题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建议中。主题七的内容要求中提到了模型制作跨学科实践活动:制作可调节的眼球成像模型、制作实验装置模拟吸烟有害健康、设计并制作较长时间维持平衡的生态瓶。主题五教学提示中给出了制作小肠壁模型等。
依据2024生物学新教材:模型建构蕴含在每章章首、探究实验等活动中。例如:制作细胞结构模型、建造火星家园等。
依据课标基础上考虑学情:在教材中有的知识的学习并没有安排实验探究活动,但是它们又是重难点,学生不易掌握,这个时候可以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来突破。例如,每一届多数学生在解决以下类似实际问题存在较大难度:①心脏病人口服药物在舌下毛细血管吸收后到达心脏的路径是什么?可以构建血液循环模型来突破。
因此,基于以上分析,老师们在选择建构模型的时候,可以参考以上三个方面。
2.设计模型建构目标
首先确定好要构建的模型,然后以模型对应的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学情等方面进行分析,制定素养目标。例如制作小肠壁模型的目标为:通过观察小肠结构实验,制作小肠壁结构模型,描述小肠结构与功能,积
极参与互动和分享,体会合作学习的意义,进一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仔细分析此目标发现:其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相互融合,利于学生形成核心素养。
3.认识生物结构及生理过程
《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一书中写道:“物理模型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模拟对象的复制品,是经过抽象后又具体化的复制品”。所以在建构生物模型时,必须对生物的结构、生理过程等有一定的认识,才能抽象再具体化为模型。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观看视频等形式认识实物真实的形态结构、生理过程。然后可以通过课本中模式图的形式对生物结构典型性特征进一步熟悉认识。例如,建构细胞结构模型时,先带领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认识动植物细胞真实形态结构,通过测量与计算,绘制它们的细胞结构草图、结合动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进一步明确植物细胞的典型特征,最后制作出符合目标的细胞结构模型。
4.设计模型建构的方案并制作模型
(1)头脑风暴建构生物模型的材料并准备好所用材料。
(2)想方设法将各种材料按结构或比例进行组装形成一个整体。
(3)制作过程中不断反思,可以进一步优化,实现模型迭代。
下面以构建血液循环模型为例介绍模型的构建及模型迭代。①初步构建血液循环途径模型1.0版的材料与方法:利用橡皮泥、输液管、红墨水(体循环)蓝墨水(肺循环)构建。该模型虽然展示了体肺循环的路径,但是不能持续动态地展示体肺循环及关系。②改进血液循环途径模型2.0版的材料与方法:心脏彩图、红色小彩灯模拟体循环,蓝色小彩灯模拟肺循环。该模型虽体现体肺循环的动态变化及二者关系。但不能展示现体肺循环血液成分变化及原因。③完善血液循环途径模型3.0版的材料与方法:利用物理学中的
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生物模型建构教学法
潍坊市坊子区崇文初级中学 冯小亭 马如意 陈翠翠
坊子教研
2024年12月
第2期
智慧洞见:突破与创造
新希望
2024年3月
第3期
将简单枯燥的知识转化为系统的写作知识,逐步发掘学生的英语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自主意识,激发学生的英语写作创新性。写作的创新性将为今后的英语写作学习打下坚实有力的基础,进入高中后在英语写作中掌握语言的能力也会更强。
(二)鼓励教师反思写作效果,更加注重写作教学设计。同时,鼓励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师写作教学的效率,营造全员参与、多方互动的英语写作教学场景。同时,可将该教学方法逐步延伸到英语阅读、听力理解等实践教学中,实现教学效果共享,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使教师获得易于推广的有效写作教学。
参考文献
[1]曹秋钗.初中英语写作能力的现状分析及教学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 2011 (01) :99~100.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93.
[3]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
[4]Price, E. A. & Harkins, M. J. 2011. Scaffolding student writing [J]. Language & Literacy, 13(1): 14-38.
[5]吴红.2012.例谈初中英语写作支架的搭建[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8):6-9.
[6] 宋顺生、汪富金.2015.例谈基于文本解读的支架式教学理论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5): 43-48.
【摘要】英语课本剧是教师依托英语教材,以单元话题和目标语言为依托,在研读教材、整合教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活动因素和育人价值,将课本改编成贴近学生日常生活、贴近时代要求的英文剧本,它把知识从文本走向舞台,从知识走向运用,从英语单学科走向多学科,从单人学习走向团队合作。学生在创编和参与演出的过程中,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体,他们把学到知识融合起来,有了更丰富和多元化的学习机会,学生的听、说、读、写及表达等综合能力得到提升。课本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情感,增进了对英语语言学习的热爱。
【关键词】 英语课本剧 “三段五步” 玩演学 教学法
正文:
一、研究背景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优化了英语的课程设置,提出在课程中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将“在教师帮助下表演小故事或短剧”作为学生的表达性技能之一,将“与同伴一起通过模仿、表演等方式学习英语”列入学业质量标准。由此可见,新课标更加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更加强调课程的育人导向。教育戏剧是一种通过提供丰富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行动来理解学习的教学方式。英语课本剧是教师依托英语教材,以单元话题和目标语言为依托,在研读教材、整合教材的基础上,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活动因素和育人价值,将课本改编成贴近学生日常生活、贴近时代要求的英文剧本,即把教材内容编成一个个短剧,有人物、有情节,通过表演,形象直观地演绎教材。
以素养之眼看课本剧,它把知识从文本走向舞台,属于深度学习;从知识走向运用来看,属于实践学习;从英语单学科走向多学科,属于跨学科学习。从单人学习走向团队合作,利于合作学习。
二、教学法简介
“三段五步”具体指的是在课本剧表演时“准备、展示、评价”三个阶段,按照“剧本创编—小组分工—角色研读—表演展示—评价总结”五个步骤开展英语课本剧展演活动;通过“自白、分读、群演”等方式“演”绎生活趣味的场景;通过“分工、合作、创新”“学”会倾听、表达、思考等能力。表演即是“玩”又是“学”,玩中演,演中学,“演”是“玩”与“学”之间的有效链接与过渡,“演”是“玩”与“学”之间的坚实桥梁,“演”是学生自由穿梭于“玩”与“学”之间,不会迷失方向。
小学英语课本剧为学生建立一个个真实的语言学习情境。在不同的情境中,学生利用简单的头饰和场景,创编课本文本并进行表演。学生在创编和参与演出的过程中,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融合起来,有了更丰富和多元化的学习机会,在真实的情境中将知识习得、语言表达及英语交际等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方面获得切实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及表达等综合能力得到提升。课本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英语语言表达力、艺术展现力及创新能力,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巩固英语词汇,提升语言知识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情感,增进了对英语语言学习的热爱。
三、研究内容
(一)小学英语课本剧的类型
1.直接模仿类课本剧
外研社新标准教材的第一单元内容大多为对话,学生可以直接用课本内容来做剧本。
这也是我们在平时课堂中应用较多的一种。教材中的情景课文与对话生动有趣、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形式多样。根据每个模块和单元的内容整合小组成员,分角色进行准备表演。三、四年级可以设计简单且句式上有较多重复的课本剧,反复操练重点单词和句型。五、六年级可以设计趣味性和情节性比较强的课本剧,将学生之前所学的内容进行综合创编。学生全方位全过程的自主参与、共同分享,不仅能轻松地学到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还展示自我,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2.适合改编类课本剧
适合改编类课本剧适合读写课,如五、六年级教材中一些模块的第二单元的书信、短文等等。这些课文篇幅长短不一,但内容相对完整地表达了一个主题。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先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要知识点,再复述课文,最后将课文改编为适合表演的对话。
3.创新类课本剧
创新类课本剧适合课外绘本阅读教材。根据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选择适合他们的绘本,原则是与课本主题、语言点相关的,重复简单,趣味性强。我们一般情况是每两周读一本英语绘本,第一周课外活动课上集体学习,根据人物、程度、特长进行分工布置,课下排练,中途老师询问、关注、指导。第二周复习表演。学生兴趣盎然,会认读少量生词,同时也收获了阅读和表演的成就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开发了思维的空间。
(二)课本剧“三段五步”玩演学教学教学模式
1.准备阶段
(1)创编课文内容
外研版教材以兴趣、运动、节日、家庭、购物、聚会、饮食等为话题,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易于接受并且比较有兴趣。我们坚持以教材为本、运用每个单元的目标语言进行编演,不脱离教材,
小学英语课本剧“三段五步”玩演学教学法
潍坊市坊子区实验学校 丁翠翠 郭爱荣
坊子教研
2024年12月
第2期
智慧洞见:突破与创造
新希望
2024年3月
第3期
始终围绕教学任务和目标展开。课本情景剧教学,为学生开创了一个新的学习天地,深受学生和教师青睐。
分析教材时,我们从确定单元主题、分析单元核心句型和词汇、挖掘文化内涵和情景设置四个方面着手。其中情景设置时,要注意情境的合情合理和真实氛围。以本次新教材为例子,新教材主题明显、人物角色突出、教学重点总结全面 ,增加了文化内涵、提供了丰富的语境参考和歌曲参考。重构剧本时,我们从设计故事主线、重塑育人价值、 塑造人物成长 、编写剧本四个方面着手。在设计故事主线时,要注意情节合理、逻辑连贯、矛盾突出、具有创新性。重塑育人价值时,要注意明确主题、有教育意义和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塑造人物成长时,要确定核心价值、设定成长目标、安排挑战困难、提供成长契机、展现内心冲突和表达情感变化 。编写剧本时,要注意剧本的结构完整、语言生动、人物鲜明和场景要具体设置。在编写剧本时要注意体现学科融合、学校特色、传统文化和增加地方特色。再小的剧也是剧,要让观众看完后留下些什么,就是我们所说的精神内涵和育人价值。
例如在新授六年级下册第一模块时,我们以“In the restaurant”为题编排一个点餐的情景。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玩演学,既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又展现了个体丰富的创造力,确立了学生在英语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地点:At McDonald’s.
时间:At noon on Sunday.
角色:A Cashier(收银员), Sue’s family(Sue一家四口),A Narratage(旁白)。
课本剧创编:
Narratage: It’s half past eleven now. Sue and her family are hungry.
They like English food.So they are going to an English Fast Food Restaurant to have lunch.
场景一: At home.(在家)
Sue: Mum,what’s the time now?
Mum: It’s half past eleven now.
Sue: I am hungry. What are we going to have for lunch?
Sue’s brother: I want to eat hamburgers and chips.
Dad: Let’s go to McDonald’s for lunch.
Sue and her brother: Great! Let’s go!
场景二: In the restaurant.(在餐馆)
Cashier: Welcome to McDonald’s. Can I help you?
Sue: I want a hot dog,please.
Sue’s brother: And I want a hamburger.
Sue’ s dad:A hamburger for me too.
Sue’ s mum: I want a sandwich, please.
Cashier: And what do you want to drink?
Sue: I want a cola.。
Sue’s brother: A cola for me too.
Sue’ s dad: Three colas, please.
Sue’ s mum: I want a bottle of juice.
Cashier: That s two hamburgers, a hot dog,a sandwich, a bottle of juice and three colas.
Sue’ s dad: How much is it?
Cashier: It’s one hundred and twenty yuan.
Sue’ s dad: Here you are.
Cashier: Thank you. Enjoy your meal!
学生对课文进行了创编,加入了中午在家商量吃什么的内容,用到了句型what’s the time now? What are we going to have for lunch?I want to eat hamburgers and chips.等等。第二幕到餐厅点餐,加入了更过英式食物的词汇如hot dog, sandwich, chips, juice等等,并在最后付钱环节,把dollar换成了中国的yuan,更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实现了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创新。
(2)科学角色分工
学生按照座位或者喜好特长等进行分组,按照角色多少,创建表演小分队,并竟选出组长。在组长的组织下给组员进行分工和角色定位。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课本的研读,并共同讨论是进行模仿还是改编
从而将敲定剧本开始排练。在课本剧表演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组织和领导的作用,要观察每一位同学在小组中的情况,保证每小组分工明确,每位组员都有任务可做,确保分工合理科学。同时在角色分工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要给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提供表演的机会和体验,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舞台和成长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的提高。
2.展示阶段
(1)细致角色研读
首先,教师利用课件导读或者动画视频等方式,带孩子们对故事有个整体的了解。然后,教师入戏,扮演其中一个角色,跟同学们进行互动。教师给予一定的示范,如语言的语音和语调,以及每个角色的情感变化,或喜或悲,或哭或笑。
学生按照分工,根据对整个故事的理解和教师的解读,对自己的角色进行细致的研读。熟悉自己的台词、揣摩角色的感情,体会在整个课本剧中的作用等等。
(2)大胆剧本演绎
以小组为单位,借助简单的道具、头饰、音乐、场景图等等,对剧本进行展示演绎。
小组展示前注意提前出示评价标准,从不同的维度对学生进行指导。
3.总结阶段:科学有效评价
构建多元评价机制,从多个维度对学生的表演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从语言表达,表演状态,肢体语言、眼神交流和服装道具等方面,对小组和个人进行评价。引导学生从整体表现、团队合作等方面对其他小组的表演作出评价,最后选出最佳演员、最佳小组等。以评价促进学生总结反思,学习别人的优点亮点,改进自己的不足,逐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四、预期成效
(一)小学英语玩演学教学法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
一出好戏,宛如一堂生动的课;一部精彩的情景剧,照亮孩子最美的学习时光。课本剧创编和表演的过程,营造了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同时给学生搭建了展示英语风采、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课本剧玩演学教学法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它将学生所学的静态的英语语言知识以课本剧玩演学的形式呈现出来,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课本剧表演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广泛的实践活动,极大地激
坊子教研
2024年12月
第2期
智慧洞见:突破与创造
新希望
2024年3月
第3期
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一次表演就是一次成功的体验。有了这种成就感,学生对英语学习会更感兴趣,而且会有信心去创编短剧,在创编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这样就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变得越来越自信阳光。学生更加爱说英语、敢说英语,更加热爱学习英语。
(二)小学英语玩演学教学法提高了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英语素养。
在创编课本剧和参与表演课本剧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自信力、表现力、团队合作和文化意识等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玩演学,身临其境地运用了所学语言,展现了个体丰富的创造力,确立了学生在英语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融合起来,有了更丰富和多元化的学习体验。在真实的情境中,学生的语言表达及英语交际等语言实际运用能力获得切实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语言能力、文化意识及思维能力等英语素养真正落地发展。
课本剧玩演学教学法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广泛的实践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课本剧表演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引领英语教学从枯燥的语言知识学习走向生活、走向互动、走向整合、走向深度学习。课本情景剧是一种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语言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通过课本剧表演,透过学生的表现,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英语程度、使用英语的能力,以及互相配合和评估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英语课本剧活动的开展,不仅激发了学生在娱乐和实践中学习英语、感受英语魅力的兴趣,也为学生的个性展示搭建了舞台,锻炼与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8.
[2]王蔷.以戏剧教学促进小学生英语学科能力的发展[J].小学英语教学,2016,5.
【摘要】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核心素养,教学中我们积极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力求“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三维五步”教学法,是指教师从培养学生“会观察”、“会思考”、“会表达”三个维度出发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任务驱动,合作探究”、“首尾呼应,回归问题”、“走进生活,解决问题”、“梳理总结,内化提升”五个环节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其中“三维”(三会)是培养目标,“五步”是教学环节和实践架构,目的是教师站在数学核心素养的层面开展教学活动,放大数学课堂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三维五步;核心素养
一、提出背景
核心素养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重要内容,数学作为小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积极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推动数学课堂深度学习非常有必要。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不过就现实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依旧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素养的提升,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不仅教学效率低下,而且对于学生未来发展也极为不利。在这种背景下,积极进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意义重大。教学中我们积极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力求“知识本位”
转向“素养本位”。为引导学生有效参与,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实践中我们构建了“三维五步”教学框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二、基本内涵
“三维五步”教学法指教师站在核心素养的层面构建数学课堂,创设民主平等、富于启发、融会贯通的课堂环境,促进教学相长,同时增强活动设计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促进深度学习和思维培养,最终实现数学教育的育人价值。以“三维”为统领分“五步”组织课堂,最终指向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三会”的达成。“三维五步”教学流程如下图所示。
“三维五步”教学流程图
“三维”即“三会”,是培养目标,指教师从培养学生“会观察”、“会思考”、“会表达”三个维度出发进行教学设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倡导核心素养导向,在总目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逐步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以上“三会”总目标,是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也是新时期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简要概括为“会观察”“会思考”“会表达”三个方面的内容。
“五步”是教学环节和实践架构,指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任务驱动、合作探究”、“首尾呼应,回归问题”、“走进生活,解决问题”、“梳理总结,内化提升”五个环节精心组织课堂,积极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推动数学课堂深度学习,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三、环节解读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本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
实用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一种高度基于情境的实践活动。”人在一个真实的情境中可以自然而高效地学习。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课始通过创设真实、有趣、富有意义的情境(生活情境或数学情境),再由情境生成问题,问题成为引擎,可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引导学生走向深度思考,从而实现学习目标。
该环节注意事项:
1.构建有价值的学习情境。创设的情境应能够提炼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因此有价值的问题情境要符合真实、有趣、富有意义等特点。该环节情境创设要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结与冲突;注重趣味性,特别是低学段,以数学故事或游戏方式导入更符合该学段学生特点。
2.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一是鼓励孩子提出真实、合理的问题,问题的碰撞往往能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积极投入探究活动;二是师生提炼本节课核心问题,以便聚焦下一步的学习研究。
(二)任务驱动、合作探究
本环节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作用,是培养学生“三会”的关键环节。
本环节是新知学习和建构的主要过程,教师需要依据目标,设计任务(一堂课学习任务一般不超过三个)。教学活动以学习任务为组织核心,在个人自主或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通过组内(同桌)交流——全班展示,分享思考过程,提出疑难问题,再经历同伴互相补充,教师适时点拨、指导,最终完成知识建构,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该环节注意事项:
1.及时搜集学生信息。教师通过巡视,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发现典型做法、典型问题,根据搜集的学习信息,做
小学数学“三维五步”教学法
—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为例
潍坊市坊子区实验学校 程淑光 王亮 周家蓉
坊子教研
2024年12月
第2期
智慧洞见:突破与创造
新希望
2024年3月
第3期
好点拨指导或活动调整的思考和准备。
2.有序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习任务的特点、难易程度,结合巡视中搜集到的学生学习信息,确立展示交流的顺序。若问题相对简单,可先展示错的后展示对的;若相对困难,则先展示对的,后展示错的等等,总之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3.注重提高交流质量。通过培养学生的表达、倾听、质疑等习惯,融入评价引导,提高全班交流质量,促进深度思维的产生。
(三)首尾呼应,回归问题
本环节是在新知构建后,通过回归课始疑问,回到学习起点。教师通过对核心问题的追问,再次引发学生的思考,结合课堂所学对问题作出合理阐述,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此环节实际是对新知学习的一次应用尝试,注意让各个层次的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加以引导和补充。
该环节注意事项:
1.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回答,教师作适时的点拨引导和深层追问。
2.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2-3分钟为宜,让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在后面环节深刻体会。
(四)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本环节是学以致用、巩固新知的过程,强调将学习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该环节注意事项:
1.设计有层次的练习。练习设计要体现针对性和拓展性。题目不宜太多,遵循基础——变式——提高的顺序,突出基础性,结合内容适当关注变式和提高。
2.注重及时评价矫正。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对于出现的错误要知道问题所在,教师给予精准指导,以便全面达成学习目标。
(五)梳理总结,内化提升
本环节是课堂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引导学生结合板书、课件等回顾学习过程,提炼思想方法,构建条理完整的知识框架。可
结合数学文化的渗透(微视频)或前后知识的联系,加强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更深层次的内容及未来学习的方向,体现数学知识的结构化,形成学习闭环。同时,引导学生对照评价标准,进行自评反思。
四、具体实施
下面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为例,阐述“三维五步”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假期校园维护修缮,工人师傅正在为楼梯安装玻璃护栏(课件出示情境),仔细观察这些玻璃是什么形状的?(平行四边形)要想安装的合适,就得知道(每块玻璃的大小)。也就是平行四边形玻璃的(面积),你会求它的面积吗?需要老师给你提供哪些数据?(生1:底和高 生2:底和邻边)
课件出示标有底1.2米、高0.7米、邻边0.8米数据的平行四边形。学生通过计算出现两种结果:0.84平方米;0.96平方米
通过“同一块玻璃怎么可能会有两个面积呢?”引发学生提炼出本节课核心问题:
1.到底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在解决问题中引发认知冲突,感受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必要性。通过核心问题,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二)任务驱动,合作探究
任务一:数面积
任务要求:
想一想:不满一格的怎么办?
标一标:把自己数的方法在图中标一标。
比一比:完成后同桌交流,谁的方法更巧妙?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不同方法。
小结:虽然大家数的方法不一样,但都是在想办法把不满格的转化成满格的,数方格其实就是在数面积单位的个数。这个平行四边形里面包含了多少个1平方厘米?
(24个)所以,它的面积就是24平方厘米。
【设计意图】“数”面积单位的个数是求一个平面图形面积的基本方法;为学生提供格子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数”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聚焦核心问题——不满一格的怎么办?在“怎么数”中升华转化思想。并且此任务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度量面积的本质就是数“面积单位”的个数。
任务二:算面积(没有方格,你还能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
任务要求:
想一想: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
量一量:量出计算面积所需要的数据。(保留整厘米数)
变一变:按照自己的想法把平行四边形变变样。(可以画、剪、移、拼)
说一说:比较转化前后的图形,小组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拿出学具卡片,想办法计算出面积。
1.展示交流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通过交流发现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沿着任意一条高剪都可以。
2.追问:为什么要沿高剪?让学生明确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只有沿高剪才能拼成长方形。学生明确沿高剪的目的是为了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3.课件演示剪拼的过程。知道割补法是研究图形面积经常用到的方法。
4.观察转化前后的两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这两个图形之间有联系吗?
(1)形状变了,大小没变,也就是说它们的面积是相等的。
(2)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
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
(3)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小结:我们用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长方形,通过找这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确定转化方向,并在讨论、交流、比较中找图形转化前后的联系,体会转化、变与不变等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思维。
任务三:画面积
任务要求:在方格图中设计一个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你能想到几种不同的设计方案?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交流不同的画法。
追问:怎么证明你画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12平方厘米呢?
课件出示六种画法,引导学生想象出它们变成长方形的样子。
思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底和高)
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谁能用字母表示一下它们的关系?板书:S=ah
想象:底是4厘米,高是3厘米的平行四边形,它的形状还可能怎样呢?(课件出示多种形状)
体会:如果纸张足够大,能画出无数个底是4厘米,高是3厘米的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设计意图】在对不同画法的对比、交流、辨析中,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计算的本质。
坊子教研
2024年12月
第2期
智慧洞见:突破与创造
新希望
2024年3月
第3期
(三)首尾呼应,回归问题
出示课始问题:现在你觉得这块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呢?
进一步追问: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
2.为什么要用底乘高,而不是底乘邻边?
引导学生借助玻璃说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设计意图】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明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和高有关系,会运用公式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四)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佳乐家停车场的车位(如下图),你能计算出一个停车位的面积吗?
学生独立完成,组内交流方法。
方法一:3×5=15(平方米)
方法二:6×2.5=15(平方米)
追问:为什么不能用底3米乘高2.5米?
学生结合推导过程说明理由。从而明确在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要用对应底乘对应高。
【设计意图】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从生活中选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五)梳理总结,内化提升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在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过程中,通过找两个图形的联系,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其实,早在很多年前的古代,我国数学家刘徽就利用转化的思想解决了很多难题。课件播放微视频:出入相补原理。期待同学们能用转化思想解决更多未知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
完成自我评价:
【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回头看的习惯,在梳理本节课知识的同时,理解求多边形面积的本质是把未知图形的面积转化成已知图形的面积,渗透转化思想。引导学生自我评价,知道自己本节课学到什么程度。
五、实施效果
“三维五步”教学法,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有益探索,它促进了数学课程教学体系是对单纯的知识传授教学的挑战,改变了生硬、刻板的数学课堂,优化了课堂教学形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为解决数学教学“注重知识传授忽略素养提升”的现象,打开了一扇新的视窗。以“三维”为目标,“五步”为操作步骤。指向明确,可操作性强。因其结构化和系统化的教学流程,在实践中显示出良好的实施效果:
(一)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是提升课堂质量的前提和保障。学生在富有挑战的任务完成中,由原来的被动听讲转为主动、积极探究,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上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同伴师生交流等,在积极思考和思维碰撞中逐步形成学习经验,培养了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通过多元评价方式,教师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思维发展状况,为后续的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三)深化了学生对知识本质的理解
通过核心问题的引领,老师的有效提问和不断追问,促使学生深度思考,最终理解数学本质,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学习真正发生。
然而,实施效果还依赖于教师的专业素养、课程内容的适宜性及学生个体差异等因素,因此具体效果可能在不同情境下有所不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需求,在原有设计和预设的基础上,利用好课堂生成,适时抓住机会,将课堂引向深度,从而落实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摘要】习作教学中存在教师主导教学、学生缺乏生动表达的现象,这导致习作学习教师教着难,学生写着苦。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习作创造性,我们通过问卷调查、谈话交流等方法,发现学生在习作中有缺乏习作思路、提取素材困难、描写不够具体等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探索了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明确的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习作教学方法。“三环六步”习作教学法通过系统化和有序化的学习,明确每个环节和步骤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逐步深入地进行习作学习和实践。
【关键词】中高年级、三环六步、习作、教学法
一、问题的提出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中,习作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过分注重技巧的讲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教学内容单一,缺乏真实性和趣味性;评价方式不科学,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写作水平,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积极性。基于对传统习作教学的反思,习作教学需要精细化、系统化的引导。在研究实践中,我们探索形成“三环六步”习作教学法,通过明确的任务驱动和环节设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升习作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成果内容
(一)概念界定
习作是指学生通过书面表达的方式,将自己的见闻、感受、想象等内容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和表达。它不仅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三环六步习作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三环六步习作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和合作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构建而成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需要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合作学习理论则主张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共同学习和成长。三环六步习作教学法在遵循学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创作灵感,引导学生打开习作思路,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
(三)三环六步习作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1.模式流程
三环六步习作教学法主要有三个环节“支架引学——交流共学——评价促学”,这三个环节具体展开为“精准审题明方向——情境设置启思路——互动交流理素材——优化创新定立意——细腻表达抒真情——多元评价促提升”六个步骤。具体流程如下:
2.三环六步习作教学法具体实施
(1)环节一:支架引学
第一步:精准审题明方向
审题能力是指深入思考作文题目的内容,明确作文的范围、要求、重点、体裁等方面的能力。学生习作中存在跑题的现
小学中高年级“三环六步”习作教学法
潍坊市坊子龙泉实验小学 王玉伟 扈丛丛 孙金凤
坊子教研
2024年12月
第2期
智慧洞见:突破与创造
新希望
2024年3月
第3期
象,所写的内容与习作要求不符,或在范围上或在情感上出现偏差,这一现象与学生的不会审题有关。审题是命题作文的第一基本功,教师要从题目的范围、要求、重点等方面,指导学生根据习作要求进行定向观察、广泛阅读,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素材,为习作做好充分准备。
比如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这个单元习作是在前面阅读了不同地方的风俗,学习了习作时分清主次、抓住重点、写出特点的方法后的一个具体实践。通过师生共同交流、讨论习作提示,我们可以发现,此次习作是有两个内容,一个是“介绍家乡的风俗”,另一个是“写一写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同学们选择其中一个方面来写即可,但不同的习作内容对应的评价标准也不相同。“介绍家乡的风俗”要求按一定顺序或者从不同方面写习俗,能抓住重点,写出习俗的特点,可以适当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写一写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要求着重写自己参加习俗活动的经历,穿插风俗的特点或者来历。两者内容有相通之处,但是侧重点不相同,审题时,需引导学生认真区分。
第二步:情境设置启思路
在习作指导中,唤醒生活中的回忆、丰富素材是一个既富有创意又充满情感的过程。在教学中,通过情境设置,激起生活情趣,唤醒学生回忆。教师在教学时方法有多种。
情感触发法。通过提供一系列情感关键词,如“乐”、“悲”、“悔”、“哀”等,让学生思考并记录下与这些情感相关联的具体事件。比如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学生回想使他们产生这些感受的事情,选择印象深刻的事情进行回顾,回忆当时的心情。此外,还可以播放特定风格的音乐或展示相关图片、视频,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情感氛围,激发回忆。
物品联想。学生找出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物品,如老照片、信件、奖章等,通过旧物寻踪回忆与之相关的故事和人物。
角色扮演。学生假设自己是某个故事中的角色,或者回到过去的某个时间点,以第一人称的视角重新经历那段时光,写下自己的所见所感。
回顾重要时刻。学生回顾自己生活中的重要时刻或记忆深刻的活动,如运动会、升旗仪式、艺术节演出、家庭聚会等,详细记录当时的场景、人物和感受。比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是“多彩的活动”,根据习作提示,我们可以记录校内外的各种活动,校内比如艺术节、研学旅行、科技嘉年华、演讲比赛等,校外比如看花灯、观看演出等,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的事情,学生记录得更真实、更有情。
此外,教师根据习作题目和要求的不同,适时提供学习支架,通过建议式支架,图表式支架、问题式支架、范例式支架等的引导,展开学习习作方法的过程,从而点拨方法、理清思路、启发思维、促进表达。比如在学习中提供范例式支架,结合课文例文和教师的下水文,学生参照模仿,降低难度。范例的提供具有灵活性,可以在写前,更好地把握习作目标;可以是写时,在形成自己的习作思路的基础上,进一步启发优化习作内容;可以在写后,比较评鉴,诊断指导。再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习作“我和 过一天”,通过设置问题“和谁?一起去哪里?做些什么?有什么感受?”形成问题支架,引导学生思考,理顺丰富习作思路。
(2)环节二:交流共学
第三步:互动交流理素材
学生通过回忆,回想起许多的素材,对这些素材,我们要进行优化精选。教师指导学生将所收集的素材在小组内、全班同学中进行合作交流,适时进行点拨指导,丰富写作内容,拓展写作思路。以《我的心愿》为例,同学们的心愿很多。那习作时,选取那个内容呢?我们结合单元内容安排的内容,可以看到文中的人们的共同愿望是让人们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我们的心愿可以体现对个人、家庭、社会的价
值。这样内容容易选取,中心容易把握。有了具体想法之后,同学之间交流,在交流中其他同学对该同学的表述进行补充或建议,在讨论中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想法。
第四步:优化创新定立意
想写的内容确定后,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比较分析,确定文章的主题和结构安排。比如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习作“我的拿手好戏”,需要写的内容很多:拿手好戏是怎样练成的?关于拿手好戏有哪些故事?写拿手好戏的哪些内容?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在交流中,形成习作思路,定好具体的写作提纲,整体文章就有了章程。在动笔前先有一个整体的思路,这样学生写作文才不会写一句,想半天,再写一句,从而使文章更有连贯性,最终做到文不加点、一气呵成。
除了内容的安排,文章还有立意非常重要。有些作文虽字数不少,但读来不知所说何事,或者所说的事与所表达的感情不能相辅相成。这是学生在动笔时没能确定好文章的中心。有的中心思想从题目的措辞中显而易见,比如《微笑让生活更美好》。有的则光从题目还看不出,如《校园的一角》,有的同学写校园一角是赞美这一角的美丽,表达对这里的喜爱之情;有的同学可能是从这一角中看到了问题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看到了校园中存在的乱丢垃圾的现象,呼吁同学们进行改进。这两类同学的选材和立意都很好,都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同的立意选取的具体内容会有所不同,教学中引导学生确定正确、积极的立意,据此从不同方面或者选取不同事例进行说明。
(3)环节三:评价促学
第五步:细腻表达抒真情
习作提纲确定后,需要进行“有血有肉”的描写,精细完善自己的表达,力求在语言、结构、情感体现等方面有新的提升。比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学生确定了写的活动,在习作时要做到点面结合,描写时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致地展开。教师在习作前,进行范文的示范和指导,学生就会描写得生动形象。在描写拔河比赛时,他
们写到:“我们班的大力士张扬同学双手像螃蟹般钳住绳子,身子使劲往后倾,脚牢牢地钉在地上。只见他脸憋得像熟透了的红苹果,胳膊上青筋暴起,嘴里喊着号子……”这样的表达更有画面感,更有激情。
第六步:多元评价促提升
对于对习作有畏难情绪的学生来说,每一次的习作都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任你说的天花乱坠,他脑中仍是一团迷醉。这样的孩子我们只能是一点一点的帮他们打败习作这个纸老虎。习作前出示评价标准,学生习作时有依据;评价时,多层次互评,发现闪光点,激发学生的习作潜能。当学生习作完成后,分同桌评、小组评、班级评三个层次进行点评。多层次互评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把作文的评判权还给孩子们。
(1)同桌评
同桌评是评作文的开始,同桌互相交换习作,然后分三个步骤评价。读第一遍,评文章是否跑题,立意是否明确;读第二遍,改出错别字和病句,划出优美段落和精彩语句;读第三遍,结合评价标准,写出习作的优点,习作存在问题及改进的建议。
(2)小组评
通过第一次同桌互评后,两个人中推选出一个优秀的习作参加学习小组中的评选,每个小组从中评出两篇优秀文章推荐到班级作文评选中。
(3)班级评
同学们结合评价标准共同对各小组推荐出的优秀习作逐一评论,指出优缺点,评出优秀作品。例如在《推荐一个好地方》习作中,一位同学写到“我家门前有个池塘,到夏天开满了荷花,像小姑娘,特别漂亮。上面还结了莲子,很想吃。”小组同学们点评道:“这样写太直白,可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让描写更生动。”在全班交流时,同学们又提出新的建议:“写想吃,可以写得更有趣些”。之后,学生形成了这
坊子教研
2024年12月
第2期
智慧洞见:突破与创造
新希望
2024年3月
第3期
样的修改:“荷花姑娘从荷叶中间钻出来,亭亭玉立,争相怒放。花瓣中间的莲蓬子是那么诱人,好想摘一个来吃,可是它还没有成熟,要等到熟了才好吃呢。”学生的习作在一次次评改中完善,孩子们的思想也得到了一次次升华。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在不知不觉间,学生学会表达了:看到小草在砖缝中艰难的生长,他感悟到“生命是在逆境中勇敢地创造奇迹”;当看到雾霾遮天蔽日时,他呐喊:“我要画出阳光,绘出蓝天。我要染红夕阳,擦亮星辰。我要赶走浓烟,抹去迷雾,撕下杀手的面具”。这些都是学生可喜的成长。
3.实施要点
教学中,设计明确、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强的任务能更好地让学生代入其中,有效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自主分析问题、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可以锻炼学生对习作的理解和把握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改进提高,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互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三、创新点
1.习作学习更加系统化和有序化。每个环节和步骤都有明确的学习内容,有助于学生逐步深入地进行习作的学习和实践。
2.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表达,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引导作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创造性。
四、效果与反思
(一)成效
1.教师教学理念更新,参与的区级规划课题《基于标准的小学语文主题课程构建与实施研究》《小学语文小练笔教学实效性研究》已结题,主持行动研究《小学中高年级写作指导的策略研究》通过区级鉴定结题。
2.师生习作水平提高,多次在期刊、报
纸发表文章。多名教师在《山东教育》《当代小学生》《山东青年报》等期刊发表作品;多名学生在语文报杯征文比赛中获奖,在《当代小学生》《语文主题学习》《天天读写》等刊物上发表文章。
(二)反思
三环六步习作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任务为驱动、环节为设计的教学方法。通过明确的任务驱动和环节设计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习作教学的效果。在实践中,教师要结合不同习作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明确每个环节和步骤的目标和要求,合理分配每个环节的时间,及时调动学生充分参与到每个步骤中,同时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淑会.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创新[J].名师在线,2020.
[2]张萍.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J].学周刊,2020.
提升学生审美、创新素养与创意实践能力,推动小学美术教学质量提升,为学生的艺术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三维两P;美术教学;创意实践
在当今社会,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成为教育的核心目标。美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其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实践显得尤为关键。“三维两P”美术创意实践教学法以其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注重通过“三维”实践方式以及“两P”实践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提高艺术核心素养。
正文:
一、美术创意实践教学法研究背景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育变革
时代发展促使教育目标从知识传授转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新美术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注重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创新实践,不再局限于绘画技能,更关注创造力、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教育理念的转变为“三维两P”创意实践教学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为美术教育带来机遇和挑战。数字技术提供更多创作手段和可能性,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拓宽作品展示交流空间。“三维两P”创意实践教学法结合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创新媒材使用、表现技法和呈现方式与数字技术相结合,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三)传统美术教学的局限性
传统美术教学注重技能训练和模仿,忽视创造力和个性发展。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三维两P”创意实践教学法针对这些局限性,强调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激发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当今社会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
进步的核心动力,各领域迫切需要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美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满足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三维两P”创意实践教学法应运而生,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创新精神的美术人才。
二、“三维两P”创意实践教学法内涵与特点
(一)教学法内涵
“三维两P”创意实践教学法以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引导学生运用创新的思维和方法,使用各种媒材进行美术创作,探索不同的表现技法和呈现方式,提高美术素养和综合能力。该教学法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鼓励学生创新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三维”实践方式
创新媒材使用:代表创作物质基础层面创新,涉及对各种材料的探索运用,为作品提供质感和表现力,是创作的重要支撑维度;创新表现技法:侧重于创作技术手段层面,创新运用不同技法,展现独特艺术风格和视觉效果,是艺术表达的关键维度;创新呈现方式:着眼于作品展示和传播层面,以新颖方式呈现作品,吸引观众、传达内涵,提升影响力,是作品与外界互动的重要维度。
(1)创新媒材使用
鼓励学生突破传统媒材的限制,探索和尝试新型材料,将不同媒材进行混合使用。拓宽创作视野,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小学美术“三维两P”创意实践教学法
潍坊市坊子区理想小学 魏倩倩
【摘要】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如何激发学生创造力,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三维两P”创意实践教学法为小学美术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其通过创新媒材使用、表现技法和呈现方式的“三维”实践,以及项目与实践结合的“两P”模式展开教学。教学法以学生为核心,引导学生突破传统,尝试多种新型材料、独特技法与新颖呈现形式,在项目驱动下开展实践创作。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与创造力,还能在实践中
坊子教研
2024年12月
第2期
智慧洞见:突破与创造
新希望
2024年3月
第3期
(2)创新表现技法
强调对传统表现技法的创新运用,引导学生借鉴其他艺术领域的表现技法,进行实验性技法创新,探索新的表现方式,提供更多创作手段和可能性。
(3)创新呈现方式
注重作品呈现方式的创新,通过立体展示、互动展示、主题展示等形式,让观众更好地参与作品欣赏和体验,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2.“两P”实践模式
(1)Project——项目:为学生提供明确目标和任务,围绕特定主题、需求或问题展开,将教学内容融入实际项目,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Practice——实践:学生通过绘画、手工制作、设计等创意实践活动,根据兴趣和需求选择主题和方法进行创作,对作品进行反思和评价,改进不足之处。
(二)教学法特点
1.多维度创新激发创造力
(1)拓宽艺术视野,激发探索精神。引导学生接触不同材料,打破传统局限,培养勇于尝试和探索未知的精神,为创意产生提供素材和灵感。
(2)突破传统束缚,培养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创新传统技法,借鉴跨领域技法,进行实验性探索,打破固定模式,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增强作品吸引力,提高艺术表现力。创新呈现方式使作品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
2.项目与实践相结合注重过程与结果
(1)主题驱动学习,培养综合能力。明确的项目主题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方向和目标,促进深入调研、创意构思和设计,增强成就感和自信心。
(2)提升美术技能,创意转化作品。学生在实践中尝试新材料、技法和呈现方式,熟练掌握美术技能,将创意转化成艺术作品,提高艺术水平。
3.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化发展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项目选择、创意构思、实践过程中具有自主性。教学法注重学生的自我表达,鼓励学生通过美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观点。
(2)教师根据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教学,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三维”实践方式在美术创意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一)创新媒材使用
1.探索新型材料
教师引导学生尝试使用各种新型媒材进行创作。如金属丝、塑料片、木材碎片、布料等,这些媒材具有独特的质感和表现力,激发创作兴趣和想象力,创造独特质感和视觉效果。
2.混合媒材运用
鼓励学生融合多种媒材创作。不同媒材的组合可以产生丰富的视觉效果和表现力,为作品增添更多的创意和个性。将不同的材料进行混合使用,打破单一材料的局限性。比如,在绘画中加入沙子、树叶、花瓣等自然材料,增加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3.废旧材料再利用
收集废旧物品,如易拉罐、旧报纸、玻璃瓶等,通过改造和装饰转化为艺术作品。利用废弃建筑材料,如砖头、瓦片、木材等,进行雕塑或装置艺术创作,赋予材料新的生命。例如,将树叶拼贴与废旧物品改造相结合,制作出富有环保意义的艺术作品。
(二)创新表现技法
1.传统技法创新
引导学生对传统美术表现技法进行创新。例如在水彩画中使用撒盐、喷水等特殊技法,创造独特肌理效果,在油画中运用刮刀、手指等工具代替画笔,营造不同
笔触和质感,尝试使用新的笔触、色彩搭配和构图方法,创造出独特的画面效果。在手工制作中,创新折叠、粘贴、编织等技法,制作更加精美的工艺品。
2.跨学科技法融合
注重跨学科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将其他学科技法融合到美术创作中。例如,运用科学实验中的化学反应原理创造独特的色彩变化效果;将音乐节奏和旋律感融入手工制作,制作出富有动感的艺术作品;借鉴其他艺术领域的表现技法,如摄影中的光影效果、电影中的叙事手法、舞蹈中的动态表现等,融入到美术创作中。
3.实验性技法探索
鼓励学生大胆实验和尝试,探索未知的表现技法。比如,使用火焰、冰冻等特殊手段来处理材料,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进行材料化学反应实验,例如将不同化学试剂与颜料混合,观察产生的颜色变化和特殊效果。
(三)创新呈现方式
1.立体展示
突破传统平面展示方式,以雕塑、装置艺术等立体形式呈现作品,将作品展示在不同空间维度中。例如,利用悬挂、嵌入等方式,在室内或室外的特殊空间进行展示,如废弃的工厂、古老的建筑、自然景观等,营造出特定氛围和情境,为作品增添新的魅力。
2.互动展示
采用互动式的展示形式,在展示空间地面或墙壁上设置互动投影区域。例如,展示雕塑作品《千钧一箭》,当观众走过地面投影的箭道时,会出现箭在箭道上飞驰的动画,同时伴有风声和音效,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射箭比赛现场。互动式展示形式增强作品吸引力和观众体验感。
3.主题展示
组织主题性展示活动,围绕特定主题展示学生作品。根据作品的主题和内容,营造出特定的场景和氛围。例如,打造一个体育主题的场景展示区,将立体装置作品置于其
中,周围布置体育器材、运动员服装等元素,营造出真实的体育竞技氛围,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主题,提高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四、“两P”实践模式在美术创意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一)Project——项目
1.确定项目主题
教师深入研究美术课程标准和教材,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水平和实际需求,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或与其他学科融合主题。例如,坊子当地的文化、历史、传统和民俗等,确定“坊茨文化”、“风筝文化”主题。如与音乐、语文、劳动等学科融合,确定“茶文化”“麦小小”变形记等跨学科主题项目。
2.项目规划设计
进行详细的项目规划,包括目标设定、时间安排、所需材料和资源等。明确项目的预期成果,制定分阶段的任务计划,确保项目有条不紊地进行。例如,在“麦小小”变形记项目中,可以先进行资料收集和灵感启发阶段,然后进行草图设计、色彩方案确定,最后进行实际创作。
3.调研与灵感收集
针对项目主题进行广泛调研,查阅书籍、浏览网络资源、参观展览等,收集与主题相关的图像、文字、视频等资料,为创作提供素材。并从不同的领域和文化中汲取灵感,将其中的元素融入美术创作中。
4.创意构思与设计
在收集到的素材基础上,进行创意构思。尝试不同创意表现手法和风格,如抽象、写实、卡通等,找到最适合项目主题的表达方式。绘制草图或制作模型,不断修改完善,将创意可视化。邀请同学、老师评价建议,以提高作品质量。
(二)Practice——实践
1.材料与工具准备
根据项目设计方案准备美术材料和工具
坊子教研
2024年12月
第2期
智慧洞见:突破与创造
新希望
2024年3月
第3期
尝试使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探索它们的特性和表现力。例如,水彩颜料营造清新透明的效果,而油画颜料则表现出丰富的质感和色彩层次。
2.实践操作与提升
学生在创意实践操作中,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反复实践和尝试,注意细节处理和整体效果,不断改进作品,提高创造力和表现力。
3.团队合作与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和创作,共同完成创作任务,团队合作带来不同的创意和视角,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教师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创作质量。
4.作品展示与反思
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成果展示和评价,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对项目进行反思和总结,分析作品的优缺点,为未来创作改进提供经验。
五、“三维两P”创意实践教学法的成果与成效
(一)提升学生创新素养和创意实践能力
1.学生通过创新媒材使用、创新表现技法和创新呈现方式,突破传统思维束缚,大胆尝试新创作方式,激发创造力,培养独特思维方式。跨学科技法融合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
2.学生在欣赏优秀美术作品、参与美术创作活动和主题性展示活动中,接触不同风格和形式的艺术作品,提高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学会分析作品色彩搭配、构图、表现技法等方面的优点,提升审美能力。
3.教学法注重实践操作,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积累经验,学会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应对挑战的能力。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学会分享创意和经验,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学生在教学法实践中,创作的锡纸、仿铜浮雕、创意版画作品在7个省、市、区级
活动中展示,展示作品丰富,有1200余件,有200多名学生参与现场展示活动。学生的作品受到来自聊城、青岛、西藏、人教社专家等团队的参观。创作的作品在省市区比赛中获奖300余次。学生在多样化的艺术创意实践中,提升了创新素养和创意实践能力。
(二)提升教师创新教学、科研能力
1.“三维两P”创意实践教学法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教师提供教学创新动力和方向。教师积极探索新媒材、表现技法和呈现方式,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和兴趣。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和实践,从学生的创意和作品中获得启发,促进自身专业成长和教学创新。
2.教学法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教师可进行个性化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及时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果和作品质量。多样化教学评价方式使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进步程度,为教学调整和改进提供依据,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和学习动力提升,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在研究该教学法过程中获得多项荣誉,包括省、市、区教学成果3项,省、市3项规划课题结题,4节市级、区级优质课获奖,2篇省、市级案例,指导教师和学生在全国、省级、市级平台获奖,并多次获得国家、省、市优秀辅导奖称号,带领学校美术团队取得优异成绩。
(三)创建美术工作坊,形成学校美术特色
1.“三维两P”创意实践教学法的实施,多样化的创意实践方式,营造了浓厚的校园艺术氛围。学生作品在校园内、公众号和媒体平台上展示,激发创作热情,让更多人感受美术魅力,提高学校文化品位。主题性展示活动将美术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为学生创造富有艺术气息的学习环境。
2.学校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锡箔纸创意制作为主线,拓展仿铜浮雕和创意版画,在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民间艺术、革命文化、地域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传承创新,创建了“创艺+”工作坊。工作坊内作品形式丰富多样,题材广泛。
通过“三维两P”创意实践教学,“创艺+”工作坊迎接省市区20余个参观团,参观人次累计达1000人。“创艺+”工作坊内的锡纸作品在全国、省级、区级艺术展演活动获奖。形成学校美术特色品牌,让所有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提升学生艺术核心素养和创意实践能力。
【摘要】小学古诗文吟诵教学作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基于当前小学古诗文吟诵教学现状,我们深入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开展了小学古诗文吟诵教学法的实践研究,提出了有效的吟诵教学实践策略。通过吟诵教学法新的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古诗文吟诵水平和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古诗文;吟诵;教学法
一、小学古诗文吟诵教学现状
(一)教学方法单一
当前小学古诗文吟诵教学多采用传统的朗读和背诵方式,缺乏创新性和趣味性。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只是机械地带领学生朗读诗文,缺乏对诗文意境和情感的深入挖掘。
(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由于古诗文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难度较大。加之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氛围沉闷,使得学生对古诗文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学习兴趣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古诗文吟诵水平的提高和文学素养的培养。
(三)教学资源匮乏
部分学校在古诗文吟诵教学资源方面存在不足,如缺乏优质的吟诵录音、视频资料以及专业的吟诵教师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吟诵教学的深入开展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二、吟诵教学法探究意义
(一)巩固记忆,提升学习效率
古诗文吟诵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美,通过反复吟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诗文内容。同时,吟诵过程中的情感投入和思考也能加深学生对诗文意境和情感的理解,从而提升学习效率。吟诵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提高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学生在吟诵中记住诗文,理解诗意。在吟诵中,学生将文学、音乐、语言融为一体,在心灵上与诗人达到一种更为密切的交流和感应,从而记得牢、理得透、用得活。
(二)激发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古诗文吟诵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古诗文的魅力。通过吟诵,学生可以领略到古诗文的音乐美、语言美和意境美,从而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传承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
古诗文吟诵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在吟诵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古代先贤的智慧和情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三、吟诵教学法实践策略
(一)创设吟诵氛围
学校制定了系统的吟诵活动方案,将本课程与学校的周晨会、午唱、路队吟诵密切结合,将诵读体验与特色作业相结合;
小学古诗文“三二二”吟诵教学法
潍坊市坊子区龙泉实验小学 高君 阚淑慧 王玉伟
坊子教研
2024年12月
第2期
智慧洞见:突破与创造
新希望
2024年3月
第3期
将诵读成果与班级特色创新展板相结合,做到了课内外一体,为学生搭建了充足的展示平台。龙泉广播站每天轮流播放一到六年级吟诵作品,每班每学期举办班级“传承经典,爱我中华”诵读展示活动,每年的学校艺术节期间,举办校级经典诗词吟诵大赛;每届毕业生毕业前,举办“我的童年,我的经典”经典诵读成果报告会。学校定期举办古诗文吟诵比赛、朗诵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平台。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竞争意识,促进他们古诗文吟诵水平的提高。
(二)立足课堂,指导吟诵
古诗文的吟诵必须打破沉闷无趣的气氛,需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创新形式,指导吟诵。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一是走进文本,真心接触。古诗文教学中,教师不越俎代庖,让学生直面经典古诗文,与诗词真心直接接触,在读中自己感悟,自己体会。让学生多低唱慢吟诵读,不求甚解,在吟诵中整体感知、培养语感、陶治情操。
二是重视积累,加深感悟。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习一首古诗文的时候,指导学生进行分类,把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古诗文组成知识模块。如同一季节的、描写同一事物的等诗歌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诵读中横向对比感悟效果。
三是加强吟诵,领悟境界。古诗文语言简洁、灵动,但有着深奥的境界。教师需要通过吟诵教学,启发学生发挥想象,由诗文想开去,感受诗中意境。
四是重视理解,深度解读。一首好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例如:读郑板桥的《竹石》时,有读者看到竹子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有读者赞美竹子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有读者感悟竹子给人以生命的感动,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生长。
四、实践形成古诗文“三二二”吟诵教学法
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并运用了“三二二”吟诵教学法,并成功应用于课堂教学。
“三读”:一读,借助拼音自读,读准读顺;二读借助注释,合作交流,读熟读懂;三读,借助情景,诗画融合,读情读韵。
“二吟”:一吟,借助格律,吟诗境;二吟,巩固练习,吟诵积累。
“二评”:个人评价和集体评价。个人评价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集体评价分为:星级班、示范班、优胜班、合格班。
这种教学模式以课堂为主阵营,打通课内课外的界限,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提高文化素养。
“三二二”吟诵教学法实践案例
《乞巧》教学课例
学习目标:
1.通过“三读”,借助注释、图片等方法,能正确流利朗读古诗、吟诵古诗并把握古诗内容。
2.在“二吟”中,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通过吟诵,学生能够品味古诗的韵味,激发学生吟诵古诗文的兴趣。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中国文字意蕴悠长,这些文雅而富有魅力的文字带有灵性,古诗文体现了中国汉字的意蕴之美。今天我们一起吟诵《乞巧》
二、“三读”古诗,整体把握
(一)一读:借助拼音自读,读准读顺
1.打开读本,借助拼音读一读《乞巧》,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
音。
2.(指名读)大家仔细听一下,字音读准了了吗?谁能读准全部字音?
3.纠正音:同学们,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宵一霄,用点标出来)那如何记住这两个字?(“宵”和“霄”的偏旁不一样)你想知道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吗?快查一下字典吧!
(二)二读:借助注释,合作交流,读熟读懂
请大家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资料袋,读读,想想,讨论一下,你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等会交流的时候提出来!(学生自由讨论)
谁来交流一下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发言)通过合作学习,同学们了解了古诗的意思,也正验证了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在平时也要学会与他人请教。
(三)三读:借助情景,诗画融合,读情读韵
1.请大家结合课本上的插图和资料袋,想象古诗描写的画面。
2.小组讨论:这首诗的大意,你从诗句中了解到了什么?
看到此情此景,诗人悠然地吟唱。让我们将美好的心愿都融进这首诗中,一起来吟诵吧。
三、“二吟”古诗,情感升华读出平仄
(一)一吟:借助格律,吟诗境
第一步:读出平仄
1.播放《乞巧》吟诵录音,同学们会发现其中的不同。吟诵朗读时这些字读来长长短短,这些读音中蕴藏着很多秘密,其中一把开启声音秘密的钥匙:“平仄”,“平”拖长音读、“仄”读短。
2.讲解吟诵规则
(1)平长仄短:吟诵的规则是平长仄短。读音的平仄跟现在的声调还有不同,现在的一声、二声是平声,读得时候声音要长;三声、四声为仄声,读得时候声音要短。
(2)入短韵长:在吟诵时,还有特别的
一类字叫“入声字”,入声字在读时,所有声调都要读短,这被称为“入声归仄”。此外,诗句末尾押韵的“韵”字读得最长。
(3)吟诵符号:吟诵符号标注可以方便大家吟诵。横代表平,长横表示长平,韵字的横最长,表示韵字最长,竖代表仄,短竖加点表示入声。
试着吟诵一下,读出诗歌平短仄长的韵律。同学们做着手势一起吟诵。
第二步:读出不同的调
想读出古诗文的韵味,只有“平仄”还不够,还要注意“调”。
每个词有上、中、下三个不同的调,比如春天,老师示范朗读“春天”的上、中、下三个调。
第三步:依字行腔,吟出韵律美
在同学们的吟诵中,文字变成了有声有色。要把诗变得像歌曲一样美妙,就要依字行腔,读出韵律美。
1.根据平长仄短的规则、随着声调的起伏变化,我们可以成为音乐家。
2.大家试着吟诵,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诗文音乐。(师示范)
(二)二吟:巩固练习,吟诵积累
你愿意有腔有调地吟诵这首《乞巧》吗?(互相展示)
大家吟诵得韵味十足,让我们一起在音乐中,吟诵这首带着美好愿望与丰富想象的诗歌吧!(配音乐,多种形式吟诵)
四、“二评”吟诵,反馈提升
教师出示评价标准,每个学生根据课堂表现进行个人评价和集体评价。评价分为:优秀、良好、及格、需努力。
坊子教研
2024年12月
第2期
智慧洞见:突破与创造
新希望
2024年3月
第3期
五、取得的成果
1.学校开设了《中华经典诵吟》特色课程,我校选用了《小学生必备古诗词》、《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声律启蒙》、《小古文100课》、《笠翁对韵》、《论语》、《庄子》等多种教材,结合我校“实施幸福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基于“三二二”吟诵教学法,我们开发、设计、编写了“龙泉经典永流传吟诵读本”系列教材。
2.省级课题《小学古诗文吟诵教学法的创新与实践研究》顺利结题。
结语
小学古诗文吟诵教学作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意义。“三二二”吟诵教学法有助于提升小学古诗文吟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展望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小学古诗文吟诵教学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柳小晗.《以吟诵为载体培养高校大少先队员的文化自信研究》[J].中少先队员学习报,2022年14期.
[2]乔湘.《文化自信研究》[J].学理论·下,2020年8期.
[3]刘洛君、解毅昕、王舒、李修齐、王宿媛、袁梅.《吟诵文化研究传承的文化价值及意义分析》《西部论丛》[J].2018年11期.
[4]刘美佳.小学古诗词吟唱教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6.
【摘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培养小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之一。而目前专门针对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较少,少有的研究中更是鲜有对小学生分学段对应品质的研究。因此本教学法基于已有相关研究,立足《心理健康指导纲要》及新课程标准学段划分特点,分低、中、高三个学段对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体系予以构建。在此基础上,探讨出一种指向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课“3维4段”教学法:通过认知体验、情感升华、行为内化三个环节,以及暖身阶段、转换阶段、工作阶段和结束阶段四个阶段的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且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积极心理品质 心理健康 “3维4段”教学法
正文:
一、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的研究背景
(一)理论背景
1. 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性
积极心理学主张“教育要发掘和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注重学生情绪的培养,关注积极态度的体验,促进人格健全发展,倡导教育条件的积极构建。”对于成长中的小学生,尤其要注意通过能顺应学生成长“关键期”的心理训练,促进学生人格
和智力两方面的积极发展,降低他们在发展过程中出现适应不良甚至是心理障碍的可能。
2.培养积极心理品质需要课程建设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要普及、巩固和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快课程建设,在学校普遍建立起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 通过课程建设这一路径,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这也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强调“加强综合课程建设,完善综合课程科目设置,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相一致。
3. 心理团辅活动课程是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学校应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
通过以上文件,我们发现可以通过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成长情境的心理团辅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二)现实背景
目前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设计与开展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心理课教学设计被动化、碎片化。心理健康课没有统一教材,因此前者大多表现为根据上级通知开展,缺少学情分析的针对性和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后者表现为有自主开发的活动,但缺少系统的理论支撑和活动规划。
2.心理课活动实施随意化、低效化。课堂看似热闹,但实际上缺乏明确的理念指引、评价激励,教师不知道为何而组织,学生不清楚为何而活动,效果自然也就看不清甚至看不见。
3.心理课参与人员少数化、专属化。大多数学生只能被动当观众,这不符合新课程方案下“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基本原
则。
基于以上理论及现实背景,我们致力于“指向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心理健康“3维4段”教学法的研究。
二、研究过程及主要内容
(一)分学段的积极心理品质体系的构建研究
2012年,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强调“要立足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要普及、巩固和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快课程建设,在学校普遍建立起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需要相应的课程建设,在课程建设之前需要明确小学生应具备哪些积极心理品质,不同学段学生需养成的积极品质有何不同。
1.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体系的学段划分
当下对积极心理品质最具权威的研究主要是国外塞里格曼和我国孟万金(中国教育科学院教授)团队,他们研究的对象都指向中小学生,对积极心理维度的划分都相同,但积极心理品质分类存在差异,而且都缺少对积极心理品质具体表现的分学段描述。
我在孟万金团队研究的6大积极心理维度15个积极心理品质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相关文献,对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及绝大多数学科课程标准的学段划分特点,进一步构建起了低(1-2年级)、中(3-4年级)、高(5-6年级)三个学段的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维度与指标体系。
2.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体系的内容确定
该体系以表格形式呈现:横向包括积极心理品质及相应的心理维度和具体表现标准,比如真诚品质的表现标准就是礼貌、谦让、友善。纵向则呈现出每个学段需要发展的积极心理维度及相应的积极心理品质。
如低学段(见表1)需发展认知、情
指向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心理健康
“3维4段”教学法
潍坊市坊子区实验学校 王晓林 孟晓燕 郭爱荣
坊子教研
2024年12月
第2期
智慧洞见:突破与创造
新希望
2024年3月
第3期
感、人际、公民素质、避免极端5大积极心理维度,及相应的求知力、真诚、爱与友善、合作力、宽容、持重6项积极心理品质。5大积极心理维度未包括前面两大专家团队提到的“超越”维度,因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小学低学段以规则和习惯养成为主,中高学段才出现“超越”等更高级品质发展的要求;且孟万金团队马艳云和单志艳对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调查分析中也发现小学高年级更需要培养心灵触动、幽默风趣和信念希望等“超越”维度的品质。6项积极心理品质主要结合发展心理学中小学低学段学生心理特点及孟万金团队单志艳对低学段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调查分析确定;每项积极心理品质的内容指标主要是结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各学段的具体教育内容细化而来。
表1: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维度与指标体系(低学段1-2年级)
上述分学段的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维度与指标体系,是心理学领域的首创,其最大的价值是为心理健康课程目标的确定、内容的设计及课程的系统实施与评价均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为各学段积极心理品质的系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与借鉴。
(二)指向积极心理品质的心理健康课程纲要的构建
课程纲要分低中高三个学段设计,每个学段均包含学情分析、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四部分内容。
1.学情分析:依据发展心理学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确定了该学段学生生理及心理上的特点。(以中学段为例,
见图1)
图1 中学段课程纲要学情分析部分
2.课程目标:即构建起的《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维度与指标体系》中各学段的积极心理品质内容标准,也是该学段学生面临的主要发展任务。(以中学段为例,见图2)
3.课程内容:各学段的课程内容主要通过进阶性的年级团辅活动为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指路、练兵、搭台。并实践出年级团辅活动的“‘我能’四步推进框架”:即以“我能”为关键词设计出指向不同积极心理品质的活动主题,如指向认知力的“我能‘集中注意力’”,指向思维与洞察力的“我能‘思维多角度’”等。每次团辅活动主要包括团体热身体验品质、团体转换认识品质、团体工作升华品质、团体结束践行品质四个阶段,在积极的体验和感悟中发展积极心理品质。(以中学段为例,见表2)
(三)“3 维 4 段”教学法内涵及实施
在以上积极心理品质体系和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纲要的指导下,具体到每节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分暖身阶段、转换阶段、工作阶段、结束阶段四个阶段,层层推进和积累学生的心理资本的课堂实践方法。 1. “3 维 4 段”教学法的内涵 (1)“3维” ①认知体验维度 认知是指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思考方式。在心理健康课中,通过游戏、故事、观看视频等活动,引导学生产生对自我、情绪、人际关系、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认知体验,从而主动进入课堂主题。 ②情感升华维度 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感受。学生在对某个积极品质产生认知体验的基础上,通过下一环节的课堂任务,深入思考这个积极品质对个人生活的意义,激发出内心的需要,从而增强对主题的认同感和求知欲。 ③行为内化维度 行为是指人们的行动和表现。在经历认知体验、情感升华后,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积极心理品质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制定行动计划、自我监督和反思等方式,将积极心理品质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 (2)“4段” ① 暖身阶段 此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的紧张和顾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可以通过简单
的游戏、故事、笑话等方式引入课程主题。思考和探索积极心理品质。
② 转换阶段
这是课程的关键阶段,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活动,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入思考和探索积极心理品质。
③ 工作阶段
此阶段是一堂课的重点,在转换阶段结束后,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帮助学生学会具体方法,将所学的知识和体验进行整合和升华,为行为内化做好准备。
④ 结束阶段
对课程进行总结和回顾,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引导学生反思收获与不足,同时布置课后作业或提出进一步的思考问题,以达到将自身体验的认知和升华的情感外化为接下来的行为中去的效果。
2.“3 维 4 段”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每节心理团辅课在实施过程中,将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贯穿于暖身、转换、工作、结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任务不同,下面以指向“爱与友善”积极品质的 “我能消除小误会” 心理课为例具体说明实施步骤。
(1)暖身阶段:游戏体验、找原因
课堂伊始通过“我说你画”的游戏,体验两次作画的不同之处(第一次只能倾听,不可以讨论,也不可以提问。第二次可以提问、交流、讨论。),
同学们互相欣赏两轮作品,你有什么发现呢?
为什么第一轮作品大不相同,而第二轮却基本一致?
引导学生发现,同样的要求,因为每个人的理解不同,就有了画面的千差万别。同样在生活中,因为每个人对待一件事情的认识不同,如果缺乏沟通和理解,就难免产生误会,因此有效沟通非常重要。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从认知上体
坊子教研
2024年12月
第2期
智慧洞见:突破与创造
新希望
2024年3月
第3期
会误会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必要性,从而顺利地引出了心理团辅主题。
(2)转换阶段:倾听故事、识危害
多媒体播放故事《流泪的狗》,听完故事小组内交流感受,全班分享。教师进而追问正是因为误会,主人才杀了狗,人和动物之间发生误会可以造成这么可怕的后果,那么:如果人与人之间发生了误会,会怎么样呢?
利用故事激发学生情感冲突的同时,通过针对性的提问,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误会不但会影响情绪,还会破坏同学间的友谊,严重的误会还会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因此有必要学会消除误会。从而使学生在活动中引发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解决生活中的误会的主动性。
(3)工作阶段:情景表演、找方法
通过情景表演《小玲和小丽(A剧)》小组讨论:
面对同学的误解,小丽应该怎么办呢?
教师归纳消除误会的方法:先保持冷静,可以当面说清楚、或者写封信;可以请老师或者父母来为自己作证;可以请同学帮忙解决等等。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误会情境,让每一个人成为情境中的主体,积极参与、充分交流,自主生成多种解决误会的方法。
再次情景表演《小玲和小丽(B剧)》,小组内采用上面的方法,用表演的形式来表现出一种可能的处理办法。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引导学生将找到的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真实的误会。
(4)结束阶段:剖析自我、解问题
课堂最后阶段教师引导提问:
在生活中,当你被同学误会时,有什么感受?
当时你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对照表格写一写,并组内交流,自评并请同学们评一评当时的做法是否正确。如果再次遇到同样的误会,你打算怎样解决呢?
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依托,深入剖析自身的经历,反思过去自己对待误会的处理办法。通过自评和互评,引发学生共鸣,
并将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身实际中去,提高同伴之间的相处技巧。
整节课分别通过热身阶段游戏“你说我画”体验沟通的重要性,转换阶段借助视频故事认识误会的危害,工作阶段情景表演寻找解决误会的方法,结束阶段有效沟通破解身边的误会,四个阶段中融合了认知体验、情感升华、行为内化三个维度,实现了积极品质的体验、认识、升华与践行。
三、研究取得成效
(一)实现了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面上发展点上突破
系统的心理团辅活动为全体学生搭建起充分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学生均能在活动中发现自己擅长的领域,各种积极心理品质得到发展。
1.学生学业质量检测成绩位列全区第一(求知力品质)
在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六年级学业质量抽测中,我校全学科学业质量总成绩位居全区第一,其中语文、数学学科全区第一名,英语学科第二名。
在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六年级毕业学业质量检测中,我校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道德与法治五科学业质量在学区均排名第一,总成绩第一名。
在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六年级毕业学业质量检测中,我校数学学业质量在全区排名第一,英语、语文位列前三,三科总成绩第一名。
在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六年级毕业学业质量检测中,我校语文、数学学业质量在学区均排名第一,总成绩第一名。
2.学生整体综合素质普遍提升(合作力、信念与希望等品质)
学校两个班级荣获全国优秀动感中队和全国优秀少先队集体,课本剧两次荣获山东省戏剧大赛一等奖和山东省“国学小名士”情景剧一等奖;同时部分拔尖人才凸显,一名学生因荣获全球京剧票友大赛金奖被
中央戏剧学院跳级录取,两名同学因在各类活动中表现优异分别荣获全国优秀少先队员和宋庆龄奖学金。
我校5名同学在2022-2023学年全国中小学机器人创想挑战赛中晋级决赛一等奖,2名同学晋级二等奖;在第28届全国青少年信息系学奥林匹克联赛中,我校1名学生荣获小学组二等奖,实现了我区小学在此赛事中“零”的突破等等。
(二)实现了学校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学生的成长同时带来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学校近40位教师荣获省市区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妈妈。心理健康教师王晓林荣获2023年度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坊子区优秀教师、坊子区最美家庭教育志愿者等称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团队也积极为坊子区内兄弟学校做心理团辅活动的实施相关经验分享。
(三)研究成果得到系列表彰与肯定
我校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校园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系列成果发表在《中国教育报》、《山东教育》上,此成果也获得潍坊市合作育人创新二等奖、坊子区政府成果奖等、相关论文荣获山东教育百佳论文;国家级刊物《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期刊刊发我校心理团辅工作经验;我校荣获潍坊市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我校《积极心理品质:校园活动课程》荣获坊子区优秀校本课程等。
参考文献:
[1] Park N.Peterson C.Positive Psychology and Charac.ter Strengths:Application to Strengths-Based School Counseling.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2008.12(2):85-92
[2] Park, N., & Peterson, C. (2005). The values in action inventory of character strengths for youth. In What Do Children Need to Flourish? (pp. 13-23). Springer US.
[3]官群,孟万金,JohnKeller.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中国特殊教育,2009.(4):70 -76
[4]官群,孟万金,JohnKeller.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中国特殊教育,2009.(4):70 -76
[5]单志艳,小学低年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10.(11):20-23
[6]马艳云,小学高年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10.(11)
[7]林崇德,余国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8]王跞,魏登尖.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行动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9]杨文. (2017). 高年级小学生友善品质的现状及干预研究.硕士论文.南昌大学.
[10]秦一文. (2022).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其培养研究.硕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
[11]毛光黉.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策略[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22,(Z6):19-22.
坊子教研
2024年12月
第2期
智慧洞见:突破与创造
新希望
2024年3月
第3期
【摘 要】基于初中语文“语言运用”核心素养下的单元化整教学法是指通过单元结构化的梳理,分解素养,厘清文本之间的关联,化整为零;通过任务的链接,达到素养的共融;通过单元导读课、阅读指导课、主题写作课、迁移交流课型的四种课型落实,帮助师生树立单元整组意识,层层推进核心素养,“梯度性”地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凸显素养的提升,形成了单元整体教学中落实“语言运用”实施策略,达到化整为零效果。 【关键词】语言运用 核心素养 单元化整
一、研究背景
现行部编版教材在编排上采用的是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即“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结构,鉴于教材人文性的改变,需要每一位教师对单元教学有整体架构,这样,才能把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训练点落实到课堂上,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如下方面不尽人意,表现如下: (一)单元整体教学的课型模糊不清
初中部统编教材每单元是以人文主题建构的,增强了对单元进行整体教学的意识,建构了“单元导读——阅读整合——习作交流——拓展运用”四位一体的阅读体系。但是实际教学中,一些老师课型意识单薄,“眉毛胡子一把抓”,“精读”“略读”一样教;引导学生进行拓展的意识不强,使学生的拓展阅读仍处于零散、随意状态;问题意识缺乏,每篇课文的教法都一样,老套、单调,没有新鲜感,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
(二)双线单元结构架空,语文要素落实不到位
初中部语文统编教材在编写结构上的明显变化,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双线”即“相对宽泛的人文主题”和“螺旋式上升的语文要素”。
语文统编教材的这一变化,很好地解决了以往教材不注重知识体系,致使一线教师不知道“教什么”的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不能主动研究教材,不能吃透编者意图,语文要素的训练孤立化、片段化、说教化等现象屡见不鲜,导致语文要素的落实缺乏延续性和梯度。
(三)语言运用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语文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兼顾的学科,有着极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这就要求教师既要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又要强化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然而,在当前的语文课堂中,很多教师的教学侧重点集中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对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大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根据教材按部就班地讲解,学生被动消极地听讲,师生互动以及课堂实践活动较少,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缺乏足够的实践应用机会,导致语言应用教学效果不理想。
为了解决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这种问题,教 师应该将语文教学回归语言本体,让语言应用根植于语文教学中,将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教学融合在一起,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基于以上原因,开展了本教学法的研究,研究过程虽然历经波折,但是收获还是很大的。
二、研究过程
(一)“四步”文献研究
收集、研读有关文献材料和经验介绍,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通过文献梳理、文献阅读、文献分析,最后形成文献报告,对“语言运用”这一核心素养的概念进行清晰地界定,同时,通过文献的检索,清楚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总结分析之前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与经验、问题与困难,并形成了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二)范例研究
从课堂教学中选择案例,进行实证研究,从中分析规律,提炼经验,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教学策略。
(三)立足课堂,展开实践
对课标进行分析,这是目标确立的依据,提出核心素养;确立单元学习目标,素养分解;理清结构,细化目标,明确素养;链接任务,落实课时,指向素养;课型架构,核心问题,落实素养;实施策略,学习评价。这是单元化整实施的“六部曲”。
(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以语文素养为准绳,探寻单元整体教学的关键问题或核心任务,创设以任务或活动为主线的学习情境,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整体教学教学的学习活动方案。单元整体教学的重点在于单元的情境设计、任务设计和活动设计,建构每个单元的素养教学结构流程。
(五)制作一个结构图
聚焦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结合教材内容、核心素养进行细化解读,确立每单元的教学目标,形成单元结构图,建立单元语文教学目标体系。
(六)解读一套教材
开展以“聚焦学科素养”为主题的单元整体教学的教材解读、目标制定和教学设计的研究,在精准解读、清晰目标、有效设计中合理分解和制定要素。
(七)形成一些策略
依据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展开逻辑,探索学习活动的情境创设策略、任务驱动下的活动组织策略以及单元整体教学中落实“语言
运用”实施和培养策略,有效提升了学生语文学科素养。
三、教学法的内容
统编教材注重整体性,教师进行单元整组文本关联教学,就是要基于单元语文要素分析单篇课文在单元中,甚至在全册中所处的位置,审慎研究并确定教学目标,掌握好教学梯度,避免教学知识的碎片化。单元整组教学立足教材的编排特性和编者意图,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须前后勾连语文要素,厘清相互关联的单元语文要素的异同,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链,从而突出单元语文要素,形成单元语文能力。
(一)化整:通过“结构图”分解素养,厘清关联
每个单元是以单元合力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内容包含“单元导读”“精读课文”自读课文”“写作实践”等板块,板块间联结紧密,互为贯通,相辅相成:“单元导读”概法,“精读课文”习法,“自读课文”明法,“写作实践”用法,这些内容是发展关系,教学中要体现“统整”的教学路径,力求实现读写价值的最大化。
在精准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的基础上,充分借助单元整体性的功能,每个单元要结合人文要素、语文要素以及课标确立单元目标,分解素养目标,提炼核心素养训练点,将一个个零散的语言训练点串联起来,勾连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建立单元结构图,实现学生素养能力阶梯式发展,引发学生经历从阅读到写作的无缝过程,实现“学习——模仿——实践”的迁移运用,帮助师生树立单元整组意识,达到化整为零效果。
以部编版八上第二单元为例:
化整·共融·提升--“语言运用”素养下的单元化整教学法
潍坊市坊子区博文现代学校 周淑娟 李东升
坊子教研
2024年12月
第2期
智慧洞见:突破与创造
新希望
2024年3月
第3期
以上是整个单元的语言素养训练点,本单元是部编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主题是:别样人生,通过回忆性散文、传记,叙述难忘的人和事,展现人物的品格与精神。本单元四篇现代文,《藤野先生》主要通过典型事例把握内容,表达情感;《回忆我的母亲》运用恰当的议论展现人物特征;《列夫托尔斯泰》运用修辞和细节描写展现伟人形象,《美丽的颜色》除以上训练点外,还大量引用本人语言增加真实性……语言能力点层层递进。 在以上基础上,形成了本单元的结构图:
(二)共融:通过“对接链”融合素养,寻找支点
板块链接:
单元的精读课文,作为样本供学生学习,它是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重要凭借,既为学生体会“怎么写”提供鲜活素材,又为学生完成单元提供经典样本;自读课文,是检验阅读学习的效果,教学过程中,两者进行无痕链接,从而凸显不同的价值。
对比链接:
在单元教学实践中,可以经常性地进行前后勾连,类比品鉴,引导学生从多维度、
多角度去真切体悟、尝试迁移,从而丰富语言的经验,逐渐延展学生思维。
文体链接:
在单元教学时,还可以让单元间的课文建立连接,促使学生的大脑神经元建立链接,提高学习实效,引导学生从模糊笼统走向具体针对,这样将有助于学生语言运用的水平。促进学生由积累之“知”向实践之“行”转化。
总之,在本单元教学中,通过设计多种“对接链”,根据课文内容和表达特点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分散到了每节课中,使每节课的教学设计都有训练的重点,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所收获,进而“梯度性”地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提升:通过“四课型”落实素养,凸显实效
单元四种课型的建构:
1.单元导读课
单元导读课重在语言积累,落实素养目标一是积累字词,了解背景。素养实施策略:“自主整合词语”(多音字、形近字、成语释义)借助工具书、制作字词知识卡,感受汉语的音美、形美和意美,实现对字词文化内涵的全面探究,提高自身文化修养。
落实素养目标二是概括形象 体会情感。素养实施策略:读出字里行间的情感,找出四篇文章中人物描写的句子,进行批注,分角色朗读,批文入情,带入学习情境,学生能真切的感悟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更好地掌握语言应用中情感表达的方法,为以后的语言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2.阅读指导课
阅读指导课,落实素养目标一是体会人物细节。素养实施策略:“解读人物的言行”,通过圈点批注、反复朗读重点语句,揣摩人物的内心,从而感知人物形象,这是思维发展的基础。
落实素养目标二是分析语言特色。素养
实施策略:“解读语言风格”,用绘制文化墙的颜色代表语言的特点,教师示范,找出每篇文章语言的特点,分角色品读,领略文章的韵味,形成积极的语言感悟能力,也为学生在写作中提供了语言范例。
3.主题写作课
主题写作课重在语理习得,素养实施策略是“多种表达方式运用”“习作的修改”“多种表达方式运用”目的是让掌握运用语言的规范与规律;
4.迁移交流课
迁移交流课重在语言表现,素养实施策略是“分享与评议”,学习语言文字的最终出口是将发现的语言规律、语法知识等运用到真实生活中,这是语言运用的最终目的。
以上四种课型的架构,将“语言运用”核心素养体现的层层递进。
四、教学法的创新点
(一)探索出了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对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路径。能够引导教师充分运用语文统编教材,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有力落实单元阅读教学新模式。
(二)重点突破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和实施策略。通过语言运用这一核心素养下的单元化整的方式架构单元教学,分解素养,细化素养,落实素养,让单元教材中人文主题和语文素养双线得到了真正的落实,引领学生从“读什么”转向“怎么读”,使学生在单元的学习中螺旋上升,不断提升素养能力,核心素养的落实得到了延续性和梯度性。
(三)凸显了“语言运用”在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地位,为教育教学指引了方向。语言文字的建构和运用就是核心素养中的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阅读教学只有带领学生亲近语言、触摸文字,在语言文字的世界中进进出出畅快遨游,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生发无限可能,才会风景这边独好。
(四)本教学法涵盖整个学段,以语文素养为轴进行语文教学范式,高度贯彻了“素
养为本、思维为核、情境支撑”的操作理念。
(五)形成的语言运用策略实操性强
加强了单元核心素养下的语言运用的顶层设计。首先是核心情境任务确立,单元导读:第二,明确主题,整体把握--语言基础积累;第三,整合课型(指导、自读):学得方法,运用方法--语言探究梳理;第四,主题写作:读写结合,语言运用--语言系统形成;第五,迁移拓展:广泛阅读,表达交流,读写结合--语言运用评价。
落实单元“语言运用”实施策略, 语言文字的积累是以学习任务为驱动的;语言文字的梳理,必须以发现为路径的;语言文字的运用,应以真实为准则的。
五、教学法的应用
(一)自创建教学法以来,先后在教研组、学校里示范,讲授公开课,进行研讨,通过研讨、修订,语文组的其他成员也一并铺展开来,定期开展研究汇报和展示活动,促进常态运用与推广,每学期在区域内进行展示,在研究中边研究边推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2024年4月,在区教体局参与的李秀伟院长组织的学科素养展示活动中,进行了交流展示。
(三)2024年5月,在日照举行的山东省第七届新课程新教学改进暨人工智能时代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上,我校做了《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研究和实践》的经验交流,其中基于初中语文“语言运用”核心素养下的单元化整教学法做了介绍,引起现场好评。
六、教学法的效果
(一)转变单元教学的理念。提升教师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能力与实施能力,从而变革语文课堂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以此引领和推进区域内语文学科建设。
(二)提升了依标施教的意识。经过系统的学习与研修,在情境的创设、内容的
坊子教研
2024年12月
第2期
智慧洞见:突破与创造
新希望
2024年3月
第3期
组合、资源的选择、教学和评价方法的改进上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
(三)提高了德育融合的能力。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优势,把对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学习与母语教育结合起来,学生学科素养大有提升。
(四)强化了实践性的意识。教科书着力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本教学法的实施能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在生活情境中运用语文,突显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特点。
(五)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单元化整的方式架构单元教学,从素养分解•确立目标---理清结构•细化目标---链接任务•落实课时---核心素养的实施策略,从教学生“读什么”转向“怎么读”,引领学生在单元的学习中螺旋上升,不断提升素养能力。
(六)促进了个人不断成长,同时带动了区域内青年教师的发展。2019年被评为坊子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第二年被评为潍坊市主题学习名师工作主持人,充分发挥工作室主持人的带领作用,带领大家研究课标、深钻教材,强化单元整体意识,研究单元教学的实施策略,青年教师成长迅速,取得了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子豪,“双减”视域下的作业数字化的路径探索[J].现代教学,2023(1~2)
【2】马晓燕,吴玉峰,孙裕钰.指向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研学课程设计[J].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24(08)
【摘要】初中化学“双行教学法”是指通过教师与学生依托媒介进行的双向互动、以及同伴两人进行的微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教与学同步发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的核心在于“双行”,即教师与学生两个维度的共同前行,以及同伴两人深度参与下的共同学习,并行发展。“双行教学法”中,教师是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负责将国家课程进行师本、生本化演绎,开发师生共用的学习媒介;“双行教学法”还强调两个学生组成的微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通过相互讨论和合作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最终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广度和思考的深度。
【关键词】 初中化学 双行 教学法
【正文】
一、实践背景
初中化学“双行教学法”的思考始于十年前,那时我担任初三化学教学已有五年的时间。这五年里,我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也对如何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和提高学生学习效度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在这一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方面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与此同时,外部环境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我刚入职时带我的师傅因工作调动离开了学校,随着学校发展,多位新教师加入,班级规模与学生数量也急剧增长,这些变化都让原有的教学方法面临着新的挑战。
新教师的发展需要专业引领,学生人数
的增加也使得课堂管理的压力增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带领团队开始不断探索和实践,希望通过研究教学媒介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助推自身和团队专业水平的提升,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学习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开始了对“双行教学法”的研究,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在于促进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以及同伴之间的深度合作学习。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依托媒介进行的双向互动,以及同伴两人组成的微小组合作学习,实现教与学同步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及批判性思维。
二、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学生在与环境的互动中积极地构建知识。学生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容器,而是主动的信息处理者,他们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新的经验来构建和重组自己的认知结构。“双行教学法”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同伴间的合作,促进了学生在化学学习中主动构建知识。
(二)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由维果茨基提出,强调学习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发生的,通过语言和社会交往来完成。个体的认知发展受到社会互动的影响,尤其是与更有能力的他人的互动。“双行教学法”中的微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社会交往机会。同桌或前后桌的学生组成微小组,通过讨论、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促进彼此的理解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这种互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
(三)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是一种基于团队的合作模式,通过成员间的互助和支持,共同完成任务并达到学习目标。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学生通过合作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且能够提高学习动机和参与度。“双行教学法”特别强调同伴两人微小组的合作学习,每两个学生组成一个动态的学习微小组,通过相互
讨论和合作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种“对学”的方式要求每个学生要么表达自己的观点,要么倾听和思考同伴的意见,并随时准备对倾听内容提出反馈,最大限度提供了发展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
三、概念阐释
“双行教学法”中“双行”的内涵:
1.教与学的双向发展性
在“双行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将国家课程进行师本、生本化演绎,根据学生学习需求,依据课程标准,开发出了师生共用的笔记《走进化学》。这套笔记不仅是教师集体备课智慧的结晶,更是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重要载体。《走进化学》的开发,让教与学都具备了发展性,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步进行,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同伴两人的深度合作学习
“双行教学法”强调小组合作学习,特别是同桌二人或前后桌二人的结对学习,并行发展。每两个学生组成一个动态的学习微小组,通过相互讨论和合作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种“对学”的方式,要求每一个学生要么在表达自己的观点,要么在倾听和思考同伴的意见,并随时准备对倾听内容提出反馈,从而大大提高了全体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思考的深度。
四、建构实施
“双行教学法”的建构及实施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媒介开发,以及学生学习深度参与——微小组合作。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教与学的同步发展。
1.教师自身专业成长——媒介开发
将国家课程落实到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全过程中,需要我们将课标要求、教材和学生的学情进行有效的链接。研究课标可以引领教学的方向不跑偏,确保科学性;研究教材可以更好的挖掘教学资源背后的
初中化学“双行教学法”
潍坊市坊子区崇文初级中学 刘萍
坊子教研
2024年12月
第2期
智慧洞见:突破与创造
新希望
2024年3月
第3期
逻辑、价值和意义;研究学情,才能把对课标和教材的研究真正落到学生的学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学科核心素养,《走进化学》正是对这三者研究进行结合的成果体现。
《走进化学的》的研究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集体备课中,我们以过往备课中的教学设计和学生手写的课堂笔记为依托,借鉴学习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资源,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对照课程标准,细致的审视原来教学设计中的各个环节,高效的环节保留,低效的环节改进,无效的环节剔除,力求形成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这一阶段的工作为我们后续的媒介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在反复讨论与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参与到学生学习过程中,才能更懂学生,于是我们逐步将教师的备课内容与学生的课堂笔记整合,开始研究师生共用的《走进化学》。从仅涵盖一部分典型单元教学设计,到最终形成了一份不仅覆盖整个初中化学课程,还渗透了初高衔接内容的、师生共用的宝贵资源。
第三阶段:《走进化学》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资源,在初版之后,我们每年都会根据新高考、新中考的动向,以及去年一年使用中教师和学生两个视角发现的问题、新的科技前沿情景等进行修订和完善,使《走进化学》带给学生更宽广的视野、更有效的思考和更扎实的落实。
2.学生学习深度参与——微小组合作
同伴两人微小组的创新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学生课堂参与度不均、专注力难持续、学习效率偏低的情况。为了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全面参与、深度思考,我们优化传统的4人或6人小组合作模式,加入了对同伴两人微小组的创新实践研究。这项研究旨在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参与,避免某些学生因基础薄弱或性格内向而被边缘化。
微小组创新实验研究主要包括微小组的建立、行为指导以及与传统小组的关系几个
内容。微小组的组建原则首先是两人一组,两人多为同桌,偶有前后桌。按照学生性格、学科学习水平等进行组建,确保平衡并实行动态管理。制订微小组行为指导,包括课前准备、解读概念、讲解习题、展示交流等方面做出行为约定,指导学习活动高效进行。微小组是传统小组内的构成单元,在微小组内解决不掉的问题,基于需要也会与传统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但是微小组合作占主导地位。当遇到复杂问题时,微小组会暂时合并成更大的小组,共同探讨解决方案。这种灵活性使得学生能够在不同规模的合作中获得不同的体验和收获。
在微小组合作学习中,两人轮流承担问题提出者与问题解决者的角色,不断地进行角色转换,可以确保课堂上没有“旁观者”,学习中人人皆参与,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广度与深度、体验与效率。
通过这样的建构与实施,“双行教学法”不仅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思考深度。学生在互动与合作中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创新点
初中化学“双行教学法”,旨在通过《走进化学》这一媒介和创建微小组合作学习机制,在一个更加开放、互动的学习环境中,使化学学科的教与学更加高效,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我认为该教学法的创新之处有:
1.发挥《走进化学》媒介的价值,加深教师角色转变
在“双行教学法”中,教师以课程的视角,将国家课程进行师本化、生本化的开发,设计《走进化学》这一媒介,在课标要求与学生学习需求之间搭建桥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记录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又会促使教师和学生反过来优化《走
进化学》,从而让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都具备了可持续性。
2.创建同伴两人微小组,使合作学习更有效度
“双行教学法”特别倡导同伴两人之间的深度合作学习,尤其是同桌或前后桌的结对学习。创建同伴两人微小组,使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最大化,有效避免了多人小组合作学习中,一人主导其他人容易松懈的局面。这种“对学”模式不仅鼓励学生在同伴前表达个人观点,还要求他们学会倾听、思考并反馈意见。通过同伴间的相互支持与挑战,不仅会提高学习效率,更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六、取得的成效
初中化学“双行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化学学科教学成绩的提升、学生的发展、以及新教师的成长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走进化学》在十年间集合多位老师和一届又一届学生的智慧,多版更新,在这个过程中,一大批年轻教师通过研究成长为骨干教师,无数的学生因为《走进化学》喜欢上化学,在高中或大学选择了化学相关专业继续深造。
对同伴微小组的研究,不止提升了一大批学生学习化学的持久动力,更是让每年所教班级学生的化学中考成绩名列前茅。相关的研究成果和思路,也给其他学科的老师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在初中化学“双行教学法”的研究和实践期间,所教学生的批判意识、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得到提升,所教学生多次在市、区学科活动中获奖。自己和团队的专业水平也得到不断提升,除了自己在省、市、区级各类比赛中获奖,更是带领团队连续多年被评为坊子区优秀教研团队。
近几年本人在潍坊市、坊子区初中化学学科交流活动和崇文中学校本研训中进行了典型经验交流,获得了与会老师的一致好评。《走进化学》也与坊子区其他学校、湖
北、云南等地的教育同仁交流研究,得到了大家极大地认可。
【参考文献】
[1] 王坦. 合作学习: 理论与实践[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张大均, 陈琦. 教育心理学 (第5版)[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2.
[3] 钟启泉. 现代课程论 (第3版)[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20.
[4] 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 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第2版)[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5] 李吉林. 情境教育的诗篇 (第2版)[M].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22.
[6] 黄甫全. 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教程 (第4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7] 刘志军, 李红霞. 化学教学论 (第3版)[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1.
[8] 杨柳, 陈洁. 双行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J]. 化学教学, 2020(10):34-37.
[9] 王伟, 赵小芳. 微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探究[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21(24): 12-15.
[10] 张晓梅, 李丽娟. 基于合作学习的初中化学教学策略研究[J]. 化学教育, 2022(5): 45-49.
坊子教研
2024年12月
第2期
智慧洞见:突破与创造
新希望
2024年3月
第3期
学校,作为教育的重要阵地,承载着培养未来人才的神圣使命。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学校层面推进的教学范式犹如一艘艘领航船,引领着全体教师朝着教育创新的方向破浪前行。本板块旨在展示学校层面推进的教学范式改革与创新,它们是学校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的产物。这些范式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创新,而是在学校整体教育生态系统中孕育而生的系统性变革。学校通过整合师资力量、优化教学资源配置、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等多方面举措,推动教学范式的形成与发展。这些教学范式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需求。它们打破传统教学的固有模式,倡导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项目式学习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同时,这些教学范式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教师不断反思与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在这里,读者将见证学校如何通过教学范式的创新,实现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为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为其他学校提供可借鉴的改革路径和实践经验。
范式引领:学校与革新
“三段六环”循证式教学法(以小学语文学科为例)
潍坊市坊子区理想小学 王玉兰 于江涛 霍福荣
【摘要】“三段六环”循证式教学法旨在改变当下“学生所学不能有所用”“教师所教未指向素养”这两大课堂教学现状,运用先行组织者理论、联结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借助课前预学单、课中任务单、课后拓展单架构起学生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学习阶段之间的桥梁,同时实践出联结式导学、支架式共学、提升式反馈三个层层推进的“课中”学习阶段,并在每个学习阶段的第一或第二个环节各进行一次“证据为本”的学习结果循证,以明确“目前在哪里”“下一步将走向哪里”。 【关键词】循证、联结、支架、三单
【正文】
一、教学法产生背景
(一)现实背景
1.学生所学不能有所用。课堂学习内容与真实生活隔绝,学习无形中成了应付课堂问答、上课和考试。因为所学未能运用于真实情境问题的解决,导致学生所学是呆板的、静止的、冷藏库式的,学生的思考力被扼杀。
2.教师所教未指向素养。传统教学设计更多重教师“如何教”,而轻学生“如何学”,尤其是学生“为何学”“学到什么程度”“学会了没有”,导致课堂上学生习惯于消极等待教师提供知识,而缺乏自主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能力。
(二)理论背景
1.先行组织者理论。“先行组织者”是奥苏贝尔提出的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即在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可以通过呈现与之相关的引导性材料,帮助学生构建起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这样有助于促
进学生理解不熟悉的内容,实现学习的迁移。
2.联结学习理论。该理论指出“所有的知识都是从经验和环境中获得的”,本教学法旨在借助该理论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建立其所学与先备知识、实践经验和自我认知的联结,从而经历知识、技能的建构过程。
3.建构主义理论。皮亚杰指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
二、教学法内涵解读
“三段”一是指学生学习的三个大阶段,即课前、课中、课后;二是指“课中”学习阶段中三个层层推进小阶段,即联结式导学、支架式共学、提升式反馈。
“六环”主要是课中联结式导学、支架式共学、提升式反馈三个学习阶段,每个又具体细化为两个操作环节。分别是快速前测、明确目标、交流得法、用法实践、总结反思、拓展提升六个环节。
快速前测:是由之前与本次训练相关的先备知识或技能导入,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结,明确目前自己在哪里。
明确目标:既让学习有方向,又为学习过程中自评反思提供标准,明确“我将走向哪里”。
交流得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理清知识内在联系,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经历知识、技能的建构过程。
用法实践:学生借助支架独立或合作开展学习任务,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监控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实现思维的深度发展。
坊子教研
2024年12月
第2期
新希望
2024年3月
第3期
总结反思:即对照目标进行自我总结与反思。
拓展提升:是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发展元认知,进一步明确自己后续努力的方向。
“循证式教学”即“证据为本”的教学,具体是学生借助相应的测评结果、方法实践、评价量规等,在课前、课中、课后每个学习阶段及“课中”的第一或第二个环节各进行一次“目前我在哪里”的学习结果循证,进而明确“下一步将走向哪里”。
三、教学法具体实施
“三段六环”循证式教学法的实施,主要通过搭建“三单(课前预学单、课中任务单、课后拓展单)”设计支架,为“三段”学习过程中学生和教师把握“目前在哪里”“下一步走向哪里”步步循证。“三单”分别是对应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学习阶段的课前预学单、课中任务单和课后拓展单。
(一)第一次循证:课前预学单,链接“联结式导学”阶段。
1.根据先行组织者理论,预学单是在学习开始之前呈现与之相关的引导性材料,帮助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结,同时,预学单与“联结式导学阶段”的“快速前测”环节一脉相承,同时还是明确本阶段“学习目标”的依据。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漫画”老师》之前,学生需要借助预学单中的表格回顾之前所学写人的方法,从而为有效达成本节课“借助一两件事例突出人物特点”这一学习目标做好铺垫。
表1: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漫画”老师》预学单
2.借助信息化手段,围绕学生当下学情设计预学内容,并进行检测,从而为课堂精准定位学习目标、设计学教活动提供依据。如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要素是“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为了充分了解学生当下的
阅读速度与学习方法后的阅读速度变化情况,课前预学单我们借助“问卷星”进行了如下设计:
表2: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搭石》预学单
借助问卷星收集到如下数据,从三个问题的回答数据可知:一是有一半的学生阅读速度未达到课程标准最低要求;二是学生在快速阅读后,对课文后半部分内容把握上准确率不是很高。此次循证既帮助学生和老师明确了当下的水平,也指明了接下来的努力方向。
图1: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搭石》预学单数据统计
课前预学单内容及收集的数据主要用于课中联结式导学阶段快速前测环节的学情分析及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结,从而为“明确目标”中学习目标的精准定位提供依据。
(二)第二次循证:课中任务单,链接“支架式共学”阶段。
课中任务单主要是辅助“支架式共学”阶段“交流得法”“用法实践”两个环节中学教过程的实施。
1.课中任务单设计注重指导学生理清知识内在联系,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经历知识、技能的建构过程。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快乐读书吧”,为指导学生产生“中国民间故事人物特点丰富,故事中不同角色人物类型,共同推动情节
1.发展”这一概念性理解,设计了“借助‘人物面面观’卡片介绍人物”三个层层推进的评价任务,任务一是阅读同一文章,完成同一人物“面面观”;任务二是阅读不同文章,完成同一人物“面面观”;任务三是聚焦主人公,梳理人物关系。
学生在借助任务单支架学习过程中,无论顺畅还是遇到困难,都是对自己“目前在哪里”学习成果的不断循证。
表3: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快乐读书吧》任务单
2.任务单设计体现评价量规对学生学习力提升的指导作用。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交流得法后,需要自己或与同伴合作经历用法实践、意义建构的过程。在这个环节开始前学生需借助评价量规“明确努力方向”,并为这一环节学习结束后“到了哪里”“没到的原因”时时循证。
在任务单设计中我们主要借鉴了特蕾西 K.希尔《设计与运用表现性任务——促进学生学习与评估》一书中的整体性评价量规。如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将相和》一课,学生在运用方法自学“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两个故事时,可以借助如下评价量规,明确努力的方向。
表4: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将相和》任务单
(三)第三次循证:课后拓展单,链接“提升式反馈”阶段。
课后拓展单主要是结合“提升式反馈”阶段的“总结反思”环节,学生对照学习目标总结当堂学习收获、反思当下不足,进而借助“拓展提升”环节进一步确定后续努力方向。此为发展学生元认知能力的第三次循证。 课后拓展单主要包括三项内容。 一是课时作业,包括基础性作业和拓展性作业。如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冀中的地道战》基础性作业是继续运用本节课所学方法“带着问题”阅读语文主题丛书《地雷战》,并梳理地雷战成功的秘诀;拓展性作业则是利用周末时间观看《地道战》《地雷战》电影。 二是单元实践性作业。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革命岁月”学完后,将课堂学习进一步延伸至课外,帮助学生建构可迁移的有组织的学习经验。 见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革命岁月”拓展单。 表5: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革命岁月”拓展单(单元实践性作业)
坊子教研
2024年12月
第2期
范式引领:学校与革新
新希望
2024年3月
第3期
三是单元命题设计。单元命题主要采取纸笔测试形式,考查学生本单元学业水平。主要通过“依标定向明确素养测评目标—穿线勾连情境任务统整—理清考点编制命题方案——据纲命题设计试题内容”四个步骤展开。
“依标定向明确素养测评目标”即命题设计应围绕学科育人、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确定素养测评目标。“穿线勾连情境任务统整”即通过恰当而丰富的情境任务驱动,科学规范地考查学生的价值观念、必备知识和学科关键能力,测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理清考点编制命题方案”即从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标准、单元语文要素、素养测评目标、单元情境、任务设计、考查内容、分值、考查的素养点来进行“试题内容”设计。以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重温革命岁月”为例。
表6: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革命岁月”拓展单(单元命题设计框架)
四、教学法实施成效
(一)课堂行为从以教为主走向以生为本。
“三段六环”课堂循证教学法优化了学生
学、教师教的流程,助力学生“从已知道和相信的知识去建构新知识和对新知识的理解”,实现了学生学习由被动接受逐步走向主动建构。“三单”学习支架的搭建,同步架构起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学习的桥梁,助力学业质量评价由单一的纸笔应答走向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实现了学生素养发展可测、可评且看得见。
(二)教师教学研究水平从经验走向专业。
该教学法的推进实施引领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精神海拔,在相关理论书籍的广泛阅读、课题论文的撰写及系列培训研讨中,逐渐从教书匠走向研究型教师。教师借助该教学法范式加强备课、上课、作业及命题设计的研究,在反复的实践中提升了自身解读课标、教材和组织教学的能力,让教师发展看得见、立得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崔允漷.新课程关键词[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
[3]约翰·D·布兰恩福特.人是如何学习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
[5]特雷西k.希尔.设计与运用表现性任务[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9.
【摘要】为切实提高校内教育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方式,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实现从教师“教”的课堂向学生“学”的课堂转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由此提出“生学课堂”的教学循证范式。“生学课堂”强调“以生为本,学为中心”,搭建以学生的“实践”为桥梁,助力学习产生“质的飞跃”,实现“在实践中内化知识,让学习有所成果”。旨在通过“三步五环”单元教学模式,构建核心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真实性进阶式的学习任务、学科实践凸显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评价及同伴互助共学的学习文化,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生学课堂 教学范式 教学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一)基于国家政策的要求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明确目标、自主规划与自我监控,提高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能力”。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唯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规范课堂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经过自主思考、自主建构、自主迁移,才能真正践行“双减”背景下的教学方式变革,实现“教”与“学”的课堂转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
(二)学校教学改进行动的需求
自2020年以来,潍坊市坊子区兴国小学大力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积极践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理念,致力于全学科单元整体教学的深度实施。在此过程中,骨干教师队伍的备课与教研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在课程改革上取得一定成效。近年来,随着学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大量新入职教师涌入校园,目前学校整体教师队伍的平均年龄在34岁左右,其中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50%。然而,部分青年教师、老教师等缺少课程改革意识,尤其是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不深入,无法将理论与课堂进行有效衔接,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基于此,学校提出“生学课堂”的教学范式,建构“以生为本”的新课堂样态,实现“学为中心”的课堂转型,带动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学生发展的需求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碎片化地接受知识,难以建立学科知识的整体逻辑结构,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效率低,且易出现两级分化的现象。莫国夫曾指出,课堂学习的核心主要由课程内容和人的思想与行为两部分组成。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把课程教学总是聚焦在教的层面,却忽略了学生学的感受。由此,立足于学生的视角,必须让教师“看见”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拥有课堂上的选择权、参与权、自主权。通过推动“生学课堂”,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归属感,主动寻求课堂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成果内容
(一)形成“生学课堂”教学范式的理论建构
1.“生学课堂”的内涵解析
“生学”最早出现在《左传·昭公十年》中的一段文字中:“生学之道,亦有可观焉。晋人有言曰:‘学者如禽兽之求食也,
坊子区兴国小学“生学课堂”教学循证范式
潍坊市坊子区兴国小学 宋晓敏 徐之勇 孙月平
坊子教研
2024年12月
第2期
范式引领:学校与革新
新希望
2024年3月
第3期
不遍食其所过,不止也。’”这段文字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比喻学习就像禽兽觅食一样,不停地寻找和吸收知识。在词语字典中详细解释为:生学这个成语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生”和“学”。其中,“生”表示亲身经历、实践,而“学”则表示学习、掌握知识。生学的含义是通过亲身经历、实践来学习和掌握知识,强调实践和经验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这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科实践非常契合,只有经历实践感知、实践操作、实践物化,才能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生学课堂”教学范式解析为,“以生为本,学为中心”,搭建以学生的“实践”为桥梁,助力学习产生“质的飞跃”,实现“在实践中内化知识,让学习有所成果”。
2.“生学课堂”的价值追求
(1)发展性—核心素养的时代要求
“生学课堂”定位于“学生的学习”,摆脱传统教师主导的课堂,从教师知识灌输型课堂向学生自主探究型课堂转变,落实核心素养的的时代要求,使学生具备长远的发展力,拥有终身学习、终身成长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真实性—表现任务的评价要求
“生学课堂”倡导任务驱动下的单元整体教学实施,根据威金斯GRASPS表现性任务设计,每个单元将呈现给学生具有挑战性的真实任务,以学生的具体表现来循证评估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使得促进学习的评价落地而生。
(3)实践性—成果导向的育人要求
“生学课堂”坚定新课程标准的育人变革方式,强调学科实践的重要性,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学科实践探究活动,提倡“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在实践学习中物化成果产出,最终指向核心素养的培育,实现学科实践的育人功能。
(4)学习性—学为中心的转型要求
将学习起点、学习需求、学习体验、学习迁移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在课堂学习中要兼顾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面向全体,关注不同学习层次,努力践行“以学定教”的现代课堂转型要求。
3.“生学课堂”的基本要素
(1)核心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
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是一种逆向教学设计,其核心就是学习目标的确定和具体化分解。首先,依据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内容要求、学业质量标准等明确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学,提取本单元需要落实的核心素养。其次,进行核心素养的内涵解析,对应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刻画在单元学习中的素养表现。再次,进行教材的纵横分析,凝练形成单元知识结构框架。最后,以核心素养要求为导向,确定单元学习目标,具体到课时需要进行目标分解和指标化描述。
(2)真实性进阶式的学习任务
根据威金斯GRASPS表现性任务设计,需要给学生呈现一个具有挑战性和可能性的真实任务,规划设计单元表现性评价任务,它能够支持学生的学习,并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依据单元主题情境的创设,赋予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中的目标和角色,以大情境驱动单元的整体学习,引导学生逐步完成进阶式的学习任务,理清单元知识结构,物化单元学习成果。
(3)学科实践凸显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强化学科实践”以变革教学方式,学习像专家一样思考与行动,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迭代升级。学科实践通常以情境、问题、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经历合作、探究、实践,通过具身认知产生体验和感悟,这样的学习方式显然不是能够轻而易举的,但确是核心素养形成的必经路径,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评价
表现性评价是最适合素养评价的方式之一,它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综合表
现,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加关注这些学习结果得以产生的过程,指向高阶思维能力的产生,有效改进教与学的过程,促进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评一致性落地。众多学者在研究表现性评价时,已经提出表现性评价的三要素,分别是目标、任务、评分规则。
(5)同伴互助共学的学习文化
课堂建立同伴互助式的学习共同体,能够让每一个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缓解两极分化的极端现象,促进学生的交流学习,实现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形成良性互助的学习文化。在迎接挑战性任务时,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分配任务,让每一个角色都赋予有意义的存在,彼此之间互助成长,逐渐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构建“生学课堂·三步五环”教学模式
在国家课程的落实过程中,单元整体教学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教师应深入领会课程的育人精髓,秉承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准确把握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由此,“生学课堂·三步五环”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三步”是指教师在单元教学中的三个阶段:学前分析设计、学中收集调整、学后评价指导。“五环”则指学生学习的五个环节:明确任务、自主探究、互助共学、迁移运用、反思凝练。在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围绕学生的深度学习过程组织教学,指导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发展核心素养。(见图1)
“三步”规划是教师在单元整体教学中的关键步骤,它要求教师在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进行深入的思考与设计,为学生的学习
提供支架和帮助。
第一,学前进行分析和设计。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对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包括理解课程标准的要求,深入挖掘教材的育人价值,以及评估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学习需求。基于课标、教材、学情的分析,再确定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制定评价任务和标准,并重构单元学习路径,以确保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第二,学中进行收集和调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收集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信息和作业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这包括对学生任务展示和合作学习的指导,以及灵活处理课堂中的生成问题。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方案,以确保教学活动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三,学后进行评价和指导。在单元教学结束后,教师需要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终结性评价,这包括对单元任务的回顾、合作学习的评估和单元学习成果的评价。通过这一过程,教师指导学生积累学习方法和经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五环”学习过程则是学生在单元学习中的五个基本环节,它们共同指向学生的深度学习和素养发展。
第一,明确任务。进入真实学习情境,明确单元大任务,能针对学习任务提出关键性问题。此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建立学习内容与真实情境之间的联系,同时明晰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第二,自主探究。在明确任务后,学生进行初步的自主学习,针对关键性问题进行独立探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新的知识或方法,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互助共学。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与同伴交流观点,对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和建构。
坊子教研
2024年12月
第2期
范式引领:学校与革新
新希望
2024年3月
第3期
此环节强调团队合作和交流,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知识,促进知识的深入内化。
第四,迁移运用。学生需要在不同情境下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逐渐形成问题解决模型。此环节要求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五,反思凝练。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凝练,并在班级内展示学习成果。学生需要对照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自我反思的习惯,提升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的能力。
“生学课堂·三步五环”教学模式的实施,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师通过精准的教学设计和及时的教学调整,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学生则通过深度参与学习过程,实现知识的内化和素养的提升。
(三)设计“生学课堂”教学范式的循证量表
在“生学课堂”的教学理念下,为促进循证教学范式的实施与评估,我们从三个角度设计观课量表,包含学生表现、学生合作和教师提问等观测视角。观课量表既为课堂教学提供客观、全面的评价依据,更是为教师教学提供指导,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1.“学生表现”观课量表
该量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全面观测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它包括六个主要观测点: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方式、学习表现、评价方式和素养落实情况,最后进行目标达成度的总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的观测,需要记录教师在课堂上呈现的目标和任务要求,同时观测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学习方式重点参考新课标中各学科明确的学习方式描述,同时要记录是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学生表现的观测关注学生在完成任务或展示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包括他们的问题回答和精彩生成,以此来评估学生素养的落实情况。评价方式一般是自评、师评、组评等多种形式,观测学生如何参与这些评价活动。通过这些观测点,详细记录学生的具体表现,可以对学生的目标达成度进行总评,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详见附件1)
2.“学生合作”观课量表 基于合作视角的观课量表,主要是观测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它包括合作内容、合作时长、展示观点、互助合作表现和教师对小组合作的关注情况等。合作内容和合作时长,一般是根据教师出示的学习任务而组织进行的,小组进度基本一致;展示观点是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下,凝练形成的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需要记录组别、人数、观点阐述的内容等;互助学习表现主要记录小组内合作学习的事例、数据等,是否真正产生合作,一般同时观测2-3个小组;教师对小组合作的关注情况,需要记录是否关注全部小组、具体指导内容等,以评估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地指导作用。(详见附件2) 3.“教师提问”观课量表 基于教师视角的观课量表,主要是观测教师提问的有效性,教师的问题是否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是否聚焦于学习目标的达成、是否针对核心问题而逐步展开、是否在核心问题的引领下形成梯度问题的追问链、是否能够及时进行点拨和评价。这些问题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和核心素养的发展。作为观课者,需要判断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有效,形成数据分析,为课堂教学提供精准的改善建议。(详见附件3)
三、创新点
(一)从理论层面,形成“以生为本,学为中心”的生学课堂理论建构
“生学课堂”教学范式在理论层面的创新,体现在对传统教学方式的颠覆和对学习主体性的强调。“生学课堂”秉承“以生为本,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学生的个体探究与合作实践置于教学的核心位置,强调在实践中内化知识,让学习有所成果。
(二)从实践层面,构建“三步五环”教学模式与课堂循证评价
“生学课堂”立足核心素养培育点,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思维,为学生的学习而服务,形成可操作的新型课堂范式。“三步五环”教学模式既是指导教师教学设计的过程,也是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借助观课量表进行循证评价,不仅用来检测课堂学习、合作、教学的效果,更是指导教师提高“生学课堂”实施的效果,检测与指导功能并行,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四、效果与反思
随着“生学课堂”的推动实施,在学生身上发生的变化是最直接、最凸显的表现,他们不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而成为了主动的学习者和探索者。随之呈现的效果,就是学习成绩的提高、综合素养的提升等。教师通过“三步五环”教学模式的引领,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共学,实现教学方式与学生实际能力的有效衔接。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一些挑战和困难。例如,单元任务的设计仍是难点,需要立足儿童视角,设计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任务,才能驱动学生的探究兴趣,不断进阶达成学习目标。
总体而言,“生学课堂”为教学改进行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不仅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养,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带动教学方式的转变。我们将继续深化“生学课堂”的实践和探索,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成长奠基。
坊子教研
2024年12月
第2期
范式引领:学校与革新
新希望
2024年3月
第3期
在教育的舞台上,总有一些教师以其卓越的教学成果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本版块将集中展示那些曾在市里获奖的优秀教学法。这些教学法不仅在教学效果上取得了显著成绩,更在教学方法、教育理念等方面具有示范意义。它们代表了市内教学改革的最高水平,是教育创新实践的杰出典范。它们代表了教育教学的前沿水平,是教育创新与实践的典范之作。这些获奖教学法往往蕴含着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洞察,以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解决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效。它们不仅为学生带来了优质的学习体验和卓越的学习成果,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树立了榜样。通过这一板块,读者将汲取经验,学习这些优秀教学法的精髓,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同时,这也将激励更多教育工作者投身于教学创新,不断追求卓越,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为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荣誉呈献:典范与示范
小学语文随文练笔教评改一致性的实践研究
潍坊市坊子区理想小学 王玉兰
一、问题的提出
(一)落实课程标准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要加强平时练笔指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将“语言运用”列为四大学科素养核心中的核心,倡导学生要在“主动积累、梳理基本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中,初步领悟语言文字运用规律”。
(二)教材编写特点需求
当前统编语文教材中设计的练笔数量明显增多:3-6年级设计练笔数量19次,11处课后选做题有6处明确提到写;1-6年级的词句段运用(字词句运用)共80多处明确提到“写”的训练要求,但以上“写”的训练却存在以下客观问题:
1.练笔设计简单。统编语文教材中设计的练笔数量虽然增多了,但都是简单的练笔内容设计,存在具体怎么练、从哪处片段学习什么写法、每次练笔要达成什么目标、如何评价学生的目标达成度、未达标的同学如何提升等问题,都需要教师深入研究。
2.练笔内容与素养点脱节(本研究主要指“表达素养点”)。课文后设计的练笔内容与单元素养点并非全都是一脉相承的。比如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草原》设计的练笔是“交流生活中与人惜别的经历”,而这一单元的素养点是运用情景交融的方法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开发相应的练笔内容。
3.缺少对素养点的细化分解。同一单元不同课文承载的训练目标有的呈现出梯次性,
有的呈现出多样性,如果对此解读不透彻,就会导致从文学写随意不系统。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需要对统编1-6年级12册教材90个单元素养点予以梳理把握,整体架构起渐次上升的训练谱系。
(三)践行先进教学理论
1.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和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以上理论均强调: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知识是由学习者自己建构的,并非是被灌输的。”随文练笔即是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发现规律,提炼方法,并通过练笔表达加以运用,深化理解,这恰恰是内化知识、主动建构、实现正向学习迁移的过程。
2.教学评一体化倡导教学、学习、评价是三位一体的。评价要持续镶嵌在教学全过程之中,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紧密融合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就要依据学科核心素养一体化考虑为何而教、教什么、怎么教、如何评、怎么改进等一系列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持续关注“学生学会了什么”,并借助有效评价及时调整下一步教学,以便提高教学实效。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成果
(一)提炼绘制出了“小学语文随文练笔训练要素谱系”(见附件1)
表1:小学语文随文练笔训练要素谱系(一年级)
坊子教研
2024年12月
第2期
新希望
2024年3月
第3期
该谱系提炼出了1—6年级90个单元(每学期各8个单元,但一年级前4个单元没有设计练说;六年级一共6个单元)的164个语言训练要素,用表格系统呈现,形成即查随用的可视化工具,其“即查随用”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每次练笔具体练什么更加明确。谱系中所有训练要素从“语言文字运用规律”的角度加以阐述,如一年级上册《四季》一课练笔要求只是“仿照课文说一说”,具体说什么、怎么说并没有说明。我们根据课标学段要求及文本特点将其叙写为“仿写含有ABCC叠词短语的句子”,这样写什么就更明确了。 2.单元内所有练笔体现思维发展。该谱系同一单元的训练要素或横向体现训练的丰富性,如,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8课仿写的是“动态为主,静态衬托”,第19课仿写的是“静态为主,动态衬托”;或纵向体现训练的梯次性,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仿写“点面结合之‘点’”,第7课仿写“点面结合”。
3.整个谱系所有练笔呈现语言进阶。该谱系避免了1—6年级单元间、学期间、年级间的所有“训练要素”出现重复性、随意性的训练,确保训练的迭代螺旋式上升,如一年级上册第4单元先练说“含有叠词的‘的’字短语”,然后练说“含有叠词短语的句子”,到了一年级下学期第6单元,则是“运用叠词描述事物的样子”,思维发展过程清晰可见。
(二)构建起了全景性“小学语文随文练笔教评改体系”(见附件2)
“小学语文随文练笔教评改体系”一共3个版本:1.0版体系是基于人教版教材的研究,未包括练笔评改设计;2.0版和3.0版的体系均是基于统编版教材的研究,2.0版体系横向设置了七个栏目,未包括3.0版体系中的“单元语文要素”和细化分解的“训练要素”。下面着重介绍3.0版体系的呈现方式及指导作用。
3.0版体系纵向分年级分单元呈现,从目标到内容到评价梯度提升;横向依次设置“课标依据”,解答随文练笔为何而练的问题;“人文主题”体现双线并进、读写结合原则;“语文要素”呈现整个单元“读”和“写”的素养点,是前面课标依据的具体体现;“课题”是承载训练的具体例文、例段、例句;“练笔类型”主要包括小学阶段常用的仿写、补写、续写、改写、扩写五类,具体采用哪种类型需基于如何更好地落实后面的“训练要素”设计;“训练要素”是对单元“写”这一素养点的分解细化,需要教师深入解读教材提炼挖掘;“内容标准”是前面“语文要素”和“训练要素”的具体体现,是每次练笔的具体训练目标,解决随文练笔练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该标准的制定要精准聚焦,体现一练一得;“表现标准”是将内容标准核心目标、一般目标的达成度分成ABC三层,教师、家长、学生都可运用此标准对练笔质量做出评价,解决随文练笔“如何评”的问题;“分层修改策略”是针对获得不同层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实现最近发展区的提升,解决随文练笔“如何改”的问题。
(三)总结出了随文练笔三大形式、六大类型及五大分层修改策略(见附件3—4)
1.随文练笔三大形式:依据训练内容的多少和训练程度难易实践出了随文练笔的三种形式:随堂练、专堂练、隔堂练,每种形式有不同的适用范围。随堂练适合低年级内容少的词句类训练,是与阅读教学融合在一起开展的;隔堂练适合中高年级难度较小的句段、方法类训练,主要是课上得法,课后训练;专堂练适合高年段内容多、难度大的方法类、篇章类训练,是我们开发的专门的随文练笔课型。
2.随文练笔基本教学流程:一定、二练、三评、四改。“一定”即依据课程标准及单元素养点确定具体的练笔目标;“二练”指聚焦目标,从文得法,进而用法练笔;“三评”是运用《小学语文随文练笔教评改体系》中梳理出的评价标准进行自评、互评或师评,明晓练笔达到的层级及存在的不足;“四改”是借助《小学语文随文练笔分层修改策略》给予不同层级学生相应指导,实现学生最近发展区内表达能力的提升。
仿写(说)流程:一读,二找,三练,四评,五改;
续写流程:一定,二练,三评,四改;
改写流程:一读,二划,三练,四评,五改;
扩写流程:一想,二练,三评,四改;
补写流程:一找,二练,三评,四改;
缩写流程:一读,二找,三改,四缩。
3.随文练笔分层修改策略:按适用层级分别总结出了替换式练写(适用于低年段诗歌类的替换仿说)、填空式引写(适用于低、中年段C等级练笔)、注释式扶写(适用于中年段B等级、高年段C等级练笔)、追问式助写(适用于中年段A等级、高年段B等级练笔)、提升式改写(适用于中年段A等级、高年段A等级练笔)五大分层修改策略,并从侧重方向、具体操作、运用举例三个方面对每种策略进行了具体阐述。
(四)汇编出了50个小学语文随文练笔精品课例清单(附件5)
每个课例清单主要包括七个板块:
1.训练要素名称(课题信息):主课题是提炼出的168个训练要素,副课题是教材课文课题+随文练笔类型。
仿写(说)类型:主要仿练课文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一是“指定格式和话题”:如,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仿照“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句式仿写,这一类型较少;二是“指定话题,不指定内容”:如,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仿照“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运用好像练说比喻句。
续写(说)类型:主要针对故事类文章,指从原文出发,遵循原文思路,对原文做延伸。一是以“记事”为主,续写部分应该是事件的自然延伸:如,三年级上册“预测”单元,续说“胡萝卜先生还遇到了谁?会发生什么?”二是以“写人”为主,续写部分的人物性格特征大都与原文一致:如,六年级上册《穷人》一课续写桑娜一家收养两个孩子后的生活,仍然要塑造“善良”的人物品质。
补写类型:主要针对文章内容叙述简略处、文本留白处、列举或内容省略处设计,如,四年级上册《女娲补天》,
坊子教研
2024年12月
第2期
荣誉呈献:典范与示范
新希望
2024年3月
第3期
文中只写到“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这些石头具体是怎么找到的,这中间经历了哪些困难,文中并未交代,就可以设计补写,锻炼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扩写类型:是在主干的基础上添枝加叶,即根据表达的需要添加上定语、状语、补语等成份,使句子或课文意思更具体形象,充实丰满。统编版教材从四年级开始,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中设计了大量的围绕词语扩写的训练,如运用上给出的词语描写一种情景,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一种心情等,这也是对语文课程标准习作要求从中年段“内容清楚”走向高年段“内容具体”的落实。
改写类型:一是变换人称的语句、篇章改写,如,将直述句改为转述句,将一些说明性的文章改写成第一人称叙述等;二是将一些写景、写物的文章,改写成导游词、介绍词等;三是变换文体的改写,如五年级上册将《白鹭》改写成说明文,或是将文言文改写成白话文等;四是对一些故事性文章的结尾进行改写。
缩写类型:主要是指将内容较多、篇幅较长的文章按一定的要求写成较短的文章,小学阶段的缩写训练较少,只在五年级上册《猎人海力布》中提到,而且“缩写”这一要求也是在7—9学段的课程标准中才提到。
2.训练要素解读:重点从课程标准中的习作目标、阅读目标,单元语文要素,单元习作目标三个角度阐述为何要训练该“要素”,同时需要阐明该训练要素的前期训练基础或后期上升点。
3.课堂样态:依据训练内容多少和训练程度的难易分为随堂练、专堂练和隔堂练。
4.练笔目标:运用“四要素”目标叙写法,从学生角度说明每次练笔目标达成的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同时保证行为动词可操作、可测评。
5.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横向结合《小学语文随文练笔教评改体系》中的表现标准设置具体的星级评价指标,纵向包括自评、互评、师评、总评四种评价方式。5—6颗星为A等,
3—4颗星为B等,3颗星以下为C等。
6.教学流程:不同练笔类型大致按照相应的练笔流程设计学习活动,活动设计中一是注重真实情景的创设,二是注重从文学写具体方法的指导,三是注重借助标准自评、互评、师评,四是注重从评到改,实现不同层级学生练笔水平的提升。
7.练笔佳作:随堂练、专堂练以佳作共赏为主,互相启发,互相借鉴,互相帮助,互相提升;隔堂练除佳作共赏外,还有练笔共改,因为隔堂练主要是学生课下完成练笔后上交,有具体的师评,故师可结合练笔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评,进而提升学生修改能力。
三、效果与反思
(一)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得到锻炼与提升(附件6)
1.学生学业质量检测成绩位列全区第一
在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五年级学业质量抽测中,我校语文学科学业质量位居全区之首,其中习作A等作文在全区占比87%,B等作文占比13%。
在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六年级毕业学业质量检测中,我校语文学科学业质量在全区排名第一,其中习作A等作文在全区占比57%,B等作文占比40%。
2.习作兴趣得以激发,习作能力得以提升
经统计,自2015年正式着手研究至今,学生在各级各类征文、演讲比赛中屡屡斩获佳绩,硕果累累。
征文类:在第10—15届全国冰心文学大赛中,累计获奖600余人次;在历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小作家杯”全国中小学生写作大赛、华人少年作文大赛、山东省当代小学生作文书画摄影大赛、潍坊市中小学生暑假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全市中小学生读书系列
活动、坊子区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等众多比赛中获奖近千人次。
演讲类:2019年,于剑锋作为全潍坊市3名代表之一,参加了山东省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讲故事比赛,荣获三等奖;学生在山东省“我是小小演说家”微视频演讲比赛、山东省“爱书人杯”小小百家讲坛、山东省首届诗词朗诵大赛、潍坊市读书朗诵大赛讲潍坊故事、坊子区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电视大赛等活动中获奖近百人次。
发表作品:学生作品《莫逆之交》《月球医院》》等10余篇发表在国家级刊物《冰心文学》《华人少年作文》上;《生命的坚强》《童年的恶作剧》等若干作品发表在省级刊物《当代小学生》上;《欢度校庆》《<战狼2>观影有感》等几十篇文章发表在市级刊物《红领巾报》;《古董手摇玉米机》《长岛捉螃蟹》等百余篇作品发表在区级刊物《坊华文学》《星汉雨花》上。
班刊、班报:为了能让每个学生的作品都得到发表,团队成员所带班级每学期出版班刊一部,刊登每个学生最优秀的作品2—3篇;每单元出版班报一期,刊登优秀单元习作15—20篇。此举大大激发调动了学生创作热情。
3.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在每年潍坊市、坊子区“读书之星”评选活动中,本校入选学生占多数。以2021年为例,全区评选“读书之星”39名,样本校21名学生入选,占全区的1/2。
(二)研究团队教学科研水平得到提升(附件7)
1.教师业务水平得到提高
成果主持人先后荣获全国第二届小学“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教学竞赛决赛一等奖,山东省小学习作教学研讨会优质课、山东省一师一优课,潍坊市小学语文优质课堂教学展示一等奖、潍坊市一师一优课,并执教市区观摩课40余节。每学年,团队成员执教市、区级优质课、公开课,校内展示课等不少于20余节。
2.团队科研水平得到提升
该项目先后荣获潍坊市优秀小课题、山东省优秀小课题、潍坊市“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
课题、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2016年获全国优秀教育产品第三名,成果主持人被评为“最受欢迎作者”;坊子区教育局、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先后于2017年6月、2019年5月对该研究成果予以推介;2021年、2022年,先后在山东省教科研工作坊、潍坊市课改名师讲堂中做经验介绍。
一系列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小学语文主题学习》《从问题出发的教育研究》《语文建设》等书籍刊物中;多篇文章在《语文建设》《山东教育》《语文世界》《内蒙古教育》《语言文字报》《新教育报》等刊物发表;成员承担了《小学语文学业质量评价指南》《语文主题学习从书》《小学语文学业质量标准与教学指南》《行知天下》等编写工作;所有研究成果于2022年5月汇编成著作《小学语文随文练笔教学设计》由山东友谊出版社正式出版。
(三)研究成果得到借鉴与推广
自2017年始,团队成员先后应邀到河北邢台、河南驻马店、广东东莞、江西上饶、吉林梅河口、山东德州、聊城及潍坊各县市区送教指导,做经验分享。自2015年始,我校每年定期与坊子区九龙街道中心小学、坊城街道前宁小学组织同课异构活动,并多次到潍坊市经济区实验学校、坊子区鲁能足球学校、坊子区黄旗堡街道各小学等城区乡村小学或是公办民办校送教指导,将研究成果共享。后来,我们又谨遵新课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要求,将课例清单录制成公益微课通过学习强国平台发布,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第一期发布第二天,点击量就超过了2000。
坊子教研
2024年12月
第2期
荣誉呈献:典范与示范
新希望
2024年3月
第3期
【摘要】针对初中生物学课程内容繁杂偏难、图形多变造成学习困难的现实问题,以发展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为根本价值取向,依据图式理论和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建构完成通过提炼主线(图)促进知识结构化,从而实现概念建构和迁移为主要路径的初中生物学一线(图)式教学法。本教学法借鉴图式理论,将图式作为知识的认知模式。根据大概念,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拨茧抽丝,提炼设计便于学生接受的一个点或一幅图,或是一个能贯穿始终的情景任务成为教学主线(图),然后根据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抽象到直观,建构起整节课图文并茂的知识网络。
【关键词】主线(图) 知识结构化 科学思维
【正文】
一、产生背景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
2022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中,其课程理念是:核心素养为宗旨、课程设计重衔接、学习主题为框架、内容聚焦大概念、教学过程重实践、学业评价促发展。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生物学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由此看出构建结构化知识体系,形成大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是生物学教学的必经之路。
(二)生物学科自身特点
生物学是科学类学科,初中生物学课程内容多,知识点零碎、散乱,缺少系统性,对于初中生来说大多抽象难懂,同时初高中衔接紧密。随着学业水平测试的素养评价突出,增加了考查的广度和难度。生物图形呈现多样化,学生识图能力较低。从而造成学生学习困难,兴趣降低,学习效率低下。
二、研究目标
1.化解生物学科知识难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具有学习生物学的方法和能力。
3.训练结构化思维,进而提升生物学素养和终生学习能力。
三、教学法简介
针对初中生物学课程内容繁杂偏难、图形多变造成学习困难的现实问题,以发展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为根本价值取向,依据图式理论和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建构完成通过提炼主线(图)促进知识结构化,从而实现概念建构和迁移为主要路径的初中生物学一线(图)式教学法。
(一)概念界定
一线(图)式:图式是大脑组织信息的方式,作为一种可视化思维工具,可以形成促进思维发展的引导框架和网络,将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结构以各种直观、形象和清晰的结构图示、图表以及符号表现出来,促使学生建构知识网络,浓缩知识结构,促进概念生成,实现迁移运用。——基本理念
一线(图)式教学法:根据大概念,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拨茧抽丝,提炼设计便于学生接受的一个点或一幅图,或是一个能贯穿始终的情景任务成为教学主线(图),然后根据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抽象到直观,建构起整节课图文并茂的知识网络。——认知过程与关键技术
(二)教学流程
具体教学流程是:“提炼设计主线(图)——沿线(图)分段探究——围绕主线(图)串联知识点——知识升华并迁
移运用”四环节。真正使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相互促进,彼此融合,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践、科学思维等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见图1)
四、建构与实施
(一)实施路径
实施路径分为课前、课内和课后三段四环节。课前通过解分析大概念、确立目标,设计项目任务问题来提炼与此对应的主线图并分段。然后课内以评价任务和课堂观察来引领学生沿线图分段探究,再围绕主线图串联知识点,从而生成并内化大概念。课后知识升华完成项目任务,再进行迁移运用,去解决和创生新问题,解释新现象,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见图2)
1.第一环节:课前提炼主线图。
是指以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重新整合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入手,通过通读课本提炼本节课的主线或是主图,然后围绕主线串联知识点,从而获得对一节课的整体认知,构建以点带面的学习体系。要能起到抛砖引玉、承上启下的作用。(见图3)
初中生物学一线(图)式教学法
潍坊市坊子区尚文初级中学 刘春梅
如《传粉和受精》一节,根据上节课对花的结构和类型的学习,本节课就从复习花的结构开始,以“花”为主图,重点却在雌蕊的结构和功能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如学习《生态系统》一章,我就以学生已知生活经验: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引出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的组成和书写,继续再以所写食物链:
树 蝉 螳螂 黄雀为主线学习后面知识,从而建构一章的知识网络。
2.第二环节:课内沿线(图)分段探究。
课堂上以目标为引领,围绕主线(图)设计出探究点,由浅入深,由直观到抽象,
坊子教研
2024年12月
第2期
荣誉呈献:典范与示范
新希望
2024年3月
第3期
由简单到复杂进行呈现,学生以自主-讨论-交流-点拨的学习方式完成本环节。
具体步骤为:第一段----观察主线(图),承前启后,明确本节课知识的前后关联。第二段----“文→图”转换,将文本知识转化到线(图)中,使抽象问题直观化。第三段----图文结合,突破重点,化解难点。第四段----“图→文”转换,正确描述图形所反映生物的形态特征、结构特征、数量特征及其关联特征等知识内涵和外延。
这样图文结合,以图代文再解说图例,实现图 文转换,突破学生对生物学难学的“痛点”。
如:《传粉与受精》一节时,采用生物结构图。先承接上一节内容出示一朵花,根据花的结构进行解剖,露出雌蕊,以此为主图,展开教学,分段进行。分三个探究点:雌蕊的结构、子房的结构、受精过程,由“文”上“图”,再图文结合,分析突破重难点,最后整理总结,由“图”变“文”,能描述受精的过程及双受精概念。
3. 第三环节:围绕主线(图)串联知识点。
完成探究后,再次展示主线(图),学生自主总结巩固新授知识,然后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构建图文并茂的知识网络,从而获得对一节课的整体认知,建立起以点带面的知识体系。具体形式有:生物结构图、思维导图、表格、流程图、知识框架图等。
这样处理使生物学科的知识点零碎、散乱,缺少系统性的特点得以转变为系统、条理,把握整体建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习惯。
如《传粉与受精》一节时,最后采用流程图进行总结呈现。
传粉和受精过程:
4.第四环节:课后知识升华并迁移运用
课后学生以知识网络为导引,让知识指导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将理论用于实践。反过来在生活中总结规律,发现新问题,探索研究进一步丰富知识网络。养成学习与生活的融合(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的学科教育观-----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
如学习了人体生理知识后,学生可以通过判断“肚子痛”的具体位置,初步诊断病因;可以简单的看懂血常规报告单和尿常规报告单等简单病例;能简单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小常识等。同时又能发现课本中没有的新问题,可探究实验或查阅资料等,进一步丰富自己的学识和见识,拓宽视野。这样将生物知识生活化,符合生物学科特点,进一步增加了学习兴趣,也能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注社会、保护环境等的社会责任感。
(二)研究成果
1.研究开发了一线(图)的应用策略。
开发了教材主要章节的主线或主图的设计策略。
五、教学法的创新点
1.创新性的整合初中生物学教材内容,形成线性课程。本教学法的核心是提炼主线(图),依据课标,按照初中生物学的学科特点进行梳理分析,按照总-分模式,提炼形成整个初中学段生物学的主线,在学段主线基础上安排各学期教材内容,再形成学期主线,然后逐一提炼大概念下的主线(图),通过教学实施,建构形成知识体系,使知识结构化。这样可有效提高教师对教材和课标的把握程度,能系统分析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结构特征、数量特征和关联特征,进一步渗透学科思想指导教学。
2.创新构建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流程模式。以主线(图)为引领,贯穿课堂始终,教师、课堂、学生三位一体,课前设计、课内探究、建构体系和课后评价都围绕主线(图)展开,即“一线三位四环节”融合,建构起课堂新样态。使师生协同并进的思维生成、探究能力等素养发展都可在课堂中得以落实。
3.创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构建主线(图)的过程是将思维可视化,通过对复杂问题的处理和探究,完善主线,形成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结构化思维模式和逻辑推理学习模式。这符合人的大脑认知规律,提高学生学习动力与效率,促进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生成,同时利于科学拔尖人才的早期培养。
六、应用及实施效果
应用
本教学法在学校和区教研员的大力支持下,
先在全校铺开实施,2016年、2018年两次申报区级行动研究课题,均以A等级结题,师生都取得优异成绩。然后在教研员的带动下成立了区级层面的研究团队,进行省市课题立项,进一步深化研究,进行了教学法推介会,使得该教学法大面积推广。在此基础上,2019年申报并获得了潍坊市优秀教学法一等奖,2021年专门以该教学法命名的潍坊市“十三五”规划课题也以优秀等级结题。从2014年以来,学校立足课堂改革,以本教学法的创立及实施进程为主要推介项目,多次举行公开课、示范课;在2021年3月,潍坊市教学改进推介会中,我校生物组专场进行的课堂观察展示,收到了与会领导的大力表扬,同时也带动了全市课堂观察项目的研究和提升。2023年9月,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学习型社区:坚守10年的课堂迭代变革实践》获潍坊市第21届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
实施效果
学生层面
(一)一线(图)式课堂教学的实施,大大提升了课堂学习效率。
课堂以目标为引领,主线(图)嵌入在评价任务中,使知识前后呼应,由零碎化、片段化,到整体化、结构化,化解了生物学科知识的“痛点”——“多”“难”“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且评价标准规范学习全过程,有效敦促学习状态和效果,解决了学生难学、厌学等负面情绪,提升了课堂学习效率。
(二)学生具有了科学的生物学学习的方式、方法和能力。
围绕主线(图)进行知识拓展,使零碎散乱的知识点有序系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主动参与主线(图)的构建和补充,强化对主线(图)的认识、理解和运用,培养了学生识图能力,能进行图文间的转换,从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由“学会”到“会学”,而使学生达到具有主动学习、主动探索
坊子教研
2024年12月
第2期
荣誉呈献:典范与示范
新希望
2024年3月
第3期
的学习能力。
(三)稳步提升了学生热爱科学、喜欢探索和追求未知的精神。
1.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主动、积极思考科学问题,提问意识增强,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2.探究欲望增强,更加热爱实验,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大幅度提高。多次在市区级实验大赛中获奖。
3.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师生合作探究出果实,学生成绩稳步提高。
4.学习效率提升,每年的生物学素养展示稳居第一。近五年WAT成绩连续提升,今年A+B率平均35%,我校50%以上;A+B+C率平均65%,我校80%以上,居全区首位。且高中实行选科以后我校学生升入高中选择生物学科的也在不断增多。
教师层面
(四)教学法的实施转变了传统教学观念,注重教研,改进了教学方法,提升教学理念。
为寻求教育教学知识和见识的突破,教师们增大了读书量,形成了阅读习惯。每学期都安排读书交流会。研究同时带动了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授课能力,形成一支专业的生物教师队伍。我们生物老师还承担着其他多项课题研究。
(五)改变了个人观念,注重发展团队合作精神,团队组织和合作能力迅速成长。
在深化研究过程中,我们共同开发了各类观察量表,用于指导教学。在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听评课已从经验走向专业,不再是个人单打独斗,而是团队合作;不再是只有讲课人的提升,而是整个研究团队每个人的成长和提升。随着教研的不断推进,我们的团队力量不断强大,都向着成为专业化教师而努力。
学科及学校发展层面
(六)课题带动了整个生物学科团队的发展,已成为全校及至全区最优秀学科组。 1.因教研和学生成绩突出,我们连续八年被评为优秀教研组。 2.教学法的有效落地实施及其取得的成效,已在全校乃至全区推广交流。
3.成立了全区范围的学科研究团队。
4.2016年,潍坊市暑期初中生物骨干教师培训会上,对本教学法做专门推介。
5.生物学科团队参加了2021年潍坊市教学改进推介会,并作为唯一一个学科进行了学科研讨交流展示,推介课堂观察项目。
6.我校生物团队多人次在市区级各类公开课、同课异构课、优质课、示范课中获奖,本人两次获得区优质课第一名,市优秀课例展示二等奖。
7.涌现出了一批齐鲁名师、学科领军人才等优秀教师。
8.2022年6月,潍坊市教育教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初中生物一线(图)式教学法的深化研究》,以优秀等级结题。
9.2023年9月,学校《学习型社区:坚守10年的课堂迭代变革实践》,获潍坊市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
10.2022年7月,参与《雁阵效应:引领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研究与实践》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参考文献:
[1]陈欣. 凸显重要概念教学 体现生物学课程性质[D]. 福建教育学院理科研修部, 2012.
[2]欧阳蓉. 基于HPS的初中生物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18.
[3]唐清云 刘媚霞. 关于高中生物试题的审题方法和技巧[D]. 中学生物学, 2004.
[4]谭连桂. 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的研究[D]. 贵州师范大学, 2008.
[5]周晓莉.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D]. 河北省邯郸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2017.
[6]曹岩玲. 对生物教材的应用和体会[D]. 山东省招远市郭家埠学校, 2016.
[7]蔡佳乐. 基于探究性学习的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实践研究[D]. 苏州大学, 2017.
一、问题的提出
(一)基于课改需求——单元设计针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面对新时代育人的要求,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优化语文课程内容及组织方式,大力转变学生语文学习方式,强化语言实践运用,已成为未来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针对核心素养综合性、可迁移性、高阶性、情境性等特征,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以及语文统编教材的编写特点,“单元整体教学”顺应了语文课程从知识本位向素养为本转型的需要,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抓手。
(二)教学现状——单元整体设计意识+ “讲”占主导+单元结构化任务设计不足
从2017年潍坊市教科院提出“基于标准的教学改进行动”,五年来,广大教师在市区教研室的组织、培训与实践下,已具有“基于标准的单元设计”的意识并实践,开始聚焦“情境,任务,评价”的设计与应用,但仍以“讲”为主,单元整体学习价值缺失,学生很难通过学习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更难实现素养的发展。
(三)研究基础——梳理素养目标体系+单元整体教学的关键要素
我校从2011年开始基于标准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究,基于课程标准及语文教材的发展,以三个市级规划课题、三个省级规划课题的带动,对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其中关于目标体系的构建与学业质量评价研究成果曾获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四)拟解决的问题
通过该项目研究,重点落实学科育人价值,实现结构化教学,促进教学评一致性。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对单元整体教学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
2011—2016年:进行了以自主预习、精讲得法、略读运用、表达实践、回顾拓展五种课型为主的单元整体教学的1.0版。
2017-2020年:由原来的课型转向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相联的结构化学习任务,突出学生自主语言实践,进行了素养指向的以“单元、情境、任务、评价”为关键要素的单元整体教学的2.0版研究。
自2020年9月进入到核心素养指向的小学语文“三创三探”单元整体教学法的3.0版研究。
“三创”:指从教师“教”的视角,进行单元整体设计
创设情境:挖掘单元育人价值,素养为纲,创设单元学习情境。
创建任务:以语文要素(概念)为统领,创建结构化学习与评价任务。
创新活动:以任务为驱动,创新设计适切的逻辑化学习活动。
“三探”:从学生“学”的视角,建构探究式学程
学前自探:通过前测和资料信息的收集和整理确定学习的起点。
做中合探:围绕关键问题与学习任务,通过自主合作开展深入探究,解决想要知道的问题。
用中深探:在解决实际问题等迁移运用与评价中,反思、总结、生成,再探究,再实践。
“三创三探”单元整体教学以“基于标
小学语文“三创三探”单元整体教学法
赵晓蕾 王璐璐 张天香
坊子教研
2024年12月
第2期
荣誉呈献:典范与示范
新希望
2024年3月
第3期
准的单元设计”为切入点,以学为中心,立足单元育人价值,整合目标、内容、任务、情境、评价等要素,进行结构化教与学,从而实现教学评一致,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发展。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一)优化“语文学习大单元”,开发“跨学科学习单元”
1.从语文单元素养目标出发,进一步优化学习单元
基于现用统编版教材单元内容,进一步发掘,提炼,整合,扩展原有人文主题,开发构建更富意义3-6年级70个学习大单元,其中每学期增加的一个“梳理与探究”总结单元“我的语文学习之旅”,与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理念中新增的“梳理与探究”学段要求高度吻合。
2.从核心素养出发,基于生活实践,构建起跨学科学习单元
基于课标和教材的内容编排,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基于生活实践,围绕一个大概念构建一个跨学科学习单元,整合跨学科资源形成单元网,创设情境任务和活动,在探究学习中达成理解。已经开发一至三年级16个跨学科主题单元。这也是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的第三层“拓展型任务群”中开设的跨学科学习。
(二)改进单元备课,实现结构化学习设计
对单元设计进行了整体架构,突出情境、任务、评价设计一体化。
课时备课前设计单元探究计划表,基于课标和学生学情,确定单元情境、任务和活动,从目标、评价、实施和反思四个阶段,构建单元学习的整体框架,指导单元教学,落实教学评一致性。
围绕单元探究计划表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活动,实现精准备课。并根据探究内容和相应任务的实际需要设计大小课时制。
以六上第六单元为例,创设情境“保护环境 你我同行”,创建三个任务:品诗词 赞自然、护地球 保家园、写倡议 环保行,并对应设计了七个学习活动。情境、任务、活动与学生生
活密切关联,引发学生主动积极进行创造性学习,主动积极进行创造性学习。
(三)学为主体,构建学前自探、
做中合探、用中深探的探究性学程
1.学前自探中进行前测,进行信息的收集与整理,确定学习起点
以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古诗三首》为例,创建表现性任务“我为你讲诗”,学前自探环节通过看图猜古诗,链接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在活动一“读其韵”中,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启发学生自读思考。
2.做中合探指在做的过程中深入探究,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活动二“想其美”中,学生围绕驱动性问题,通过“自读体会——小组合作——全班分享”的方法,抓住关键词语想象画面,体会古诗的意境,这个环节需要大课时完成。
3.用中深探,进行反思总结,实践运用
活动三“传其情”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学习新的古诗,完成表现性任务“我为你讲诗”。
“三创三探”每一个环节是时期,而不是阶段,包含的是要素,而不是步骤。过程是可以反复和调整的。
“三创三探”单元整体教学法与2022年版课程标准当中课程理念提到的“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以及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均高度一致。
(四)重建单元评价,探索素养的评价
1.以过程性评价助力学习质量
以终为始,逆向设计。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主,评价前置,优先进行基于学习目标的评价任务的设计。
(1)对标学习目标,定准课堂学习评价点。
结合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设计了我校教师进行学习评价设计的参照表如下:
用好表现性任务评价
从单元表现性任务到课时的学习任务设计,都是聚焦单元要素与目标,指向素养发展,通过确定评价标准,制定量规,帮助学生在多元学习成果的展评中,实现素养提升。
例: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一课学习评价设计
(2)将作业纳入备课,加强作业设计
双减政策下,我校将作业纳入备课,加强有效作业设计,包括单元作业和课时作业。
2.研究素养指向的综合评价
一是用好第九单元—我的语文学习之旅。引导学生在自主回顾、整理中, 学习反思和探究,在自主梳理与展示中进行知识建构。
二是进行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命题研究与设计。以五上期末测试为例,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提出:要能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选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呈现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能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与他人分享;能从组合材料中发现内在联系。我们以此设计了指向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的测评,考查学生面对多种信息,能辨别信息可信度,从证据、理据出发,对语言材料中模糊、矛盾的信息做出合理推断。举例如下:
四、效果与反思
(一)成效
1.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随着课堂实践的不断深入,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得到长足发展。在历年坊子区组织的语文学业质量及学科素养展示中,我校名列第一。在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读书征文比赛、经典诵读大赛中屡获大奖。
2.市区推介
2017、2020年两次潍坊市教科院面向全市推介;2018年举行了全国“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教学观摩会”;
坊子教研
2024年12月
第2期
荣誉呈献:典范与示范
新希望
2024年3月
第3期
2019、2021年两次在山东省教科研会议作典型发言;2021年5月,为全国民办校长会提供教学现场;2021年1月,承办坊子区“基于标准的小学习作教学观摩研讨会”,通过课堂观摩、主题汇报、现场参观的方式为全区提供基于标准的习作教学改革学习与观摩范例
2020年6月出版《基于标准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一书;研究课题2021年通过省教育科学规划鉴定,2020年潍坊市立德树人创新成果奖。
3.对区域内的同类教学研究起了积极的辐射与推动作用
首先为学校其他学科的素养指向的大单元整体教学改革起到了借鉴和辐射作用。其次,多次在区评价任务设计的交流活动中做分享,并应邀与市内学校联片研讨。2021年10月,在潍坊市教育局组织的“2021年鲁渝协作项目”中为重庆开州区新教师做专业技能提升培训;省内外20多个地市交流借鉴(北京、深圳、江西、内蒙古、杭州、济南、德州、泰安……),团队教师多次全区、全市语文课堂大赛中获奖,在市内外讲课交流达20余次。
(二)反思
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四大核心素养,四种语文实践方式,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为接下来的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指明了方向和实施路径,那就是要通过真实的主题情境,统整的、富有逻辑性的学习任务和典型的语文实践活动,以及及时跟进的学习评价。而在这其中基于教材等学习内容创建、设计好结构化的单元学习任务,才能促创语文学习的新样态,这也是我们“三创三探”单元整体教学接下来重点研究与实践的。
【摘要】思维生长型课堂“三思”教学法立足于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聚焦核心素养,旨在改变当前课堂中“学生缺乏深度思考”,“教师缺乏思维教学能力”的问题,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它是基于林崇德“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通过结构化单元的实践范式,借助“三段四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认知冲突的激发下(导思),自主建构和监控理性知识、方法、态度的习得(展思),最终实现应用迁移(创思),提升思维品质。
【关键词】结构化单元 思维生长 三思
正文:
一、教学法产生背景
(一)现实背景
1.学生缺乏深度思考。随着课堂教学改进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以“小组合作”与“学生展示”为特征的课堂过于追求“表现”,学生展示时载歌载舞、精彩纷呈,但展示的内容却浮于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更缺乏思维层面的深度发掘。这样的课堂,仅仅是表面繁荣,热闹过后学生收获不多,思维没有真正活动起来,思维能力难以获得显著提升。
2.教师思维教学的引导能力有待提高。许多教师对深度思维认识不足,不能有效设计结构化的思维进阶任务,思维型教学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为了让课堂从浅表走向深层,我们迫切需要突破现有观念,寻找新方法,创生指向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改革的策略。
(二)理论背景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是皮亚杰提出的,儿童的学习发生于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中,从而使个人的认知方面的结构得到极大的发展,形成关于外部世界的基本认识。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
2.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这一理论由布鲁纳提出,强调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遵循从“认知-发现”的结构化、主动性的一种构建,具体包含着认知方面的学习观,结构方面的教学观。观点认为:学习从本质上是积极进行建构知识的过程,其教学的目标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学科的核心概念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态度,是他们整体认识学科内容,实现知识、情境之间的有效迁移。
3.林崇德“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
从理论上讲,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必然要符合学生思维生长的规律,林崇德基于此阐述了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其核心是思维的“三棱结构”模型。该模型认为,“思维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侧面、多形态、多水平、多联系的结构,包括思维的目的、思维的过程、思维的材料或结果、思维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思维的品质、思维的监控,是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的统一,动态性是思维结构的精髓。”他据此提出了思维型教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动机激发、认知冲突、自主建构、自我监控、应用迁移五大原理,这五大原理不仅是思维动态与静态统一的有力论证,同时也明确了课堂上学生思维发展的结构性变化,为我们在课堂上进行思维型的教学提供了理论遵循。
基于此,我们创造性地提出了旨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思维生长型课堂“三思”教学法,并在研究中不断完善、深化理论体系和实践范式。
二、教学法简介
(一)核心概念
“思维生长型课堂”是学生在认知冲突的激发下,通过自主建构与合作探究,监控理性知识、方法、态度的习得,最终实现迁移、创造,提升思维品质的课堂。 “三思”包括导思、展思、创思。 1.导思:驱动阶段,于情境创设中激发了思维的“引擎”,在一定情境创设下,利用诱因使已形成的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对目标活动的积极性。学生思维表现为思维动机的激发和思维材料链接。 2.展思:建构阶段,有了内生动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学建构,即面对新信息、新概念、新现象或新问题,学习者基于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通过高层次思维活动,整合各种信息和观念,解释现象和解决问题,并对学习活动进行积极自主的自我管理和调节,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然后通过组学辩思,在与新知碰撞和与老师及同学思维的互动中产生的认知冲突得到解决。学生思维表现为思维的建构与思维的碰撞。 3.创思:迁移阶段,开展元认知训练,提高学生对思维的监控能力。通过思维方法指导,使学生在面对新情境出现的非良构问题时,思维迁移创造,核心素养得到提升。学生思维表现为思维监控和思维迁移,最终能够有所创造。
“结构化单元”是“三思”教学法的有效载体,指遵循思维结构的逻辑,在整合教学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架构以大概念为统领的教学内容结构,确立结构化的教学目标,开展结构化的教学活动,实施结构化的教学评价,促使学生形成学科知识结构(基本观念、基本思想和方法)和学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
导思·展思·创思——思维生长型课堂“三思”教学法
潍坊市坊子区尚文初级中学
孙玉凤 郑海娇 陈洪亮
坊子教研
2024年12月
第2期
荣誉呈献:典范与示范
新希望
2024年3月
第3期
(二)成果概要
1.理论模型
遵循“思维型课堂五大原理”,我们解析出思维生长型课堂理论模型。 “预学导思”强调于情境创设中,链接思维材料,激发思维内生动机;“共学展思”是在教师引导下,先自学建构、再组学辩思,师生、生生的思维实现互动,化解认知冲突;“思学创思”强调综合所学的知识、方法、态度,在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过程中迁移创造。 2.实践范式 “三思”教学法关键在于构建指向思维生长的结构化单元,具体指从建构方式到内部连接的实践范式。 (1)结构化单元建构的方式 结构化单元的创设始于大概念的提炼,只有基于大概念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引领学生深度思考。结构化单元中,大概念的提炼有两种方式:一是原生单元结构化,运用归纳法;二是重构单元结构化,运用演绎法。 (2)结构化单元的内部连接
首先目标结构化,由“割裂”走向“系统”;其次,任务结构化,由“分散”走向“聚焦”;再次,课段结构化,由“被动”走向“主动”,包含“三段四环节”的教学过程;最后,评价结构化,由“分离”走向“融合。在课程视域,评价作为课程的一部分,与课程目标和课程实施紧密相连,通过评价信息判断学生的目标达成状况,从而调整学习策略和教学决策。
三、教学法具体实施
思维生长型课堂“三思”教学法的实施,主要是通过构建结构化的单元,遵循预学“导思”、共学“展思”、思学“创思”的课堂教学模式
引领学生借助评价“反思”,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一)设计:构建结构化单元——以语文七上第六单元为例
结构化单元的创设以指向核心素养的大概念为统领,依据学生思 维发展动机激发、认知冲突、自主建构、自我监控、应用迁移的基本逻辑,创设结构化的目标-任务-课段-评价的单元学习方案。
1.大概念统领
结构化单元的创设始于大概念的提炼,只有基于大概念的教学才 能有效地引领学生深度思考。结构化单元中,大概念的提炼有两种方 式:一是原生单元结构化,运用归纳法。这一方式占 90%左右。需要教师从教材分析出发,根据原生单元,提炼核心概念,由其统领结构。 二是重构单元结构化,运用演绎法。需要从课标分析出发,根据核心素养、学科结构、课程纲要来组织单元的大概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思维能力作出如下解读: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涵盖了中国古典小说、外国童话、神话和寓言故事等,通过一系列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文学作品,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象力、联想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综合学生思维发展的目标,我们以“文学作品需要想象与联想”这一大概念为统领,实现原生单元的结构化。
2.目标结构化
基于大概念具化目标,依据对课标、教材、学情的分析,从学期、学段、单元、课时层层分解目标,制定目标时体现由低阶向高阶思维的进阶,学生要明确训练的思维目标。例如以下单元目标的制定体现了由理解向评价、应用的思维进阶。
3.任务结构化 从单元到课时,任务指向目标,层次严谨,聚焦驱动、建构、迁 移的思维逻辑,设计能够引发学生由记忆、理解、应用到分析、评价 和创造的高阶思维任务,汇聚不同任务的合力。以下任务,思维层层进阶,首先加深学生对联想想象的理解,其次训练学生联想想象的思维和写作能力。
4.评价结构化 确立评价标准,依据学业质量确定单元目标达成的表现,确立单元评价标准。研制评价工具,研制检验评价标准的评价工具,如量规、前测、作业等,以工具引出评估证据,收集、处理评估证据。评价数据的分析,利用多种手段对评估证据进行分析,后期进行反馈,以改进教与学,为收集评价信息、反馈改进促目标达成提供依据。
(二)实施:“三思”课堂教学模式——以《皇帝的新装》(作者:尚文中学 步玉迪)为例
1.预学“导思”——思维动机,思维链接
教师要构建思维链接知识,制定预学任务单;学生要明确情境, 根据需要回顾链接知识,初步了解本已知和未知的学习材料,建立自 己的思维基础,并在认知冲突中激发起思维动机。
如在七上第六单元的课时教学中,在单元情境下,以为《皇帝的新装》创作剧演大纲,竞演经典剧目,浅谈剧演感悟的方式激发学生思维动机,任务一通过默读课文,准确梳理并概括童话的故事情节,将《皇帝的新装》改编成五幕剧,可以有效梳理课文的思维脉络。
2.共学展思——思维建构,思维碰撞
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合作探究、互助释疑,教师指导学生思维方 法,通过例文、思维导图、问题、建议等方式
坊子教研
2024年12月
第2期
荣誉呈献:典范与示范
新希望
2024年3月
第3期
搭建思维支架,训练思 维品质。
例如,在《皇帝的新装》这一课中,任务二引导学生选取最喜欢的一幕戏,通过小组合作分工,设计朗读或表演脚本,精彩演读人物。同时,我们还可以为学生从语气语调、神情、动作、人物状态等方面提出建议,学生不仅要深入理解人物,还需在合作中,充分发挥想象思维,进行情景设计,这一环节实现了实现了思维的建构,充分体现学生间、师生间思维的互动。
任务三通过问题探究,深入理解童话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并进行人物专访,浅谈剧演感悟,则体现了思维的进阶,实现由理解到评价的转换。
3.思学创思——思维迁移,思维监控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总结,运用所学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实现思 维的迁移,提高的思维的灵活性。部分任务可通过布置单元作业实现延续。
例如在《皇帝的新装》一课中,任务四要求为本篇课文再续写两种不同的结尾,并说明自己的设计理由,各100字。用延续故事的方式引领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促进学生将建构好的“文学作品要有想象和联想”应用到新的情境中。
四、教学法实施成效
(一)学生解决高认知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在素养展示、各级竞赛活动中,成绩斐然。
三个学生项目团队在省级教科研会议上做项目成果展示;众多学子在省、市级各类学生竞赛中均获优异成绩;连续3年在潍坊市创新实验比赛中荣获第一名。在市、区人文素养与学科素养展示、田径运动会、足球比赛中,均名列前茅。
(二)教师更加重视思维的培育,思维教学能力得到提升,思维工具运用更加熟练;骨干教师多次受邀在国家、省、市级平台进行经验介绍。
(三)学校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作为唯一初中代表在潍坊市教学工作会议上发言,各类省、市推介会议在我校召开,引进专业力量,开展与其他区域、学校的交流,改革成果辐射潍坊市多所中小学校,对均衡区域教育质量做出一定贡献。2021年,学校连续承办山东省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省级培训、山东省教科院教学调研活动; 2016年、2021年潍坊市两次在学校召开现场会,向全市推介课改经验; 2017年、2022年两次在潍坊市教学工作会议上做典型发言;学校骨干教师在国家、省、市级研讨会上做经验介绍达百余次。与昌乐北大公学、安丘东埠中学、寒亭北辰国际学校以及聊城高唐、湖北仙桃、河南洛阳、内蒙古赤峰市等多所省内外学校开展同课异构联合教研,检验反思改革成果。
同时,相关成果也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荣获潍坊市教学成果二等奖、潍坊市课堂教学创新项目一等奖(四创)、潍坊市课堂教学改革金点子二等奖等荣誉。
【摘要】初中生物学探究式主题单元教学法从济南版生物学教材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探究式学习主题,沿用教材的原生单元或者开发重构单元,形成主题单元,进行连续课时的单元教学。原生主题单元通过单元起始课、单元探究课、单元展示课三种课型具体实施,重构主题单元利用课内加课外的形式进行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生活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提升核心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探究式主题 单元教学 整合
正文:初中生物学探究式主题单元教学法
一、项目背景
(一)教育政策的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强调学校要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倡导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启发式教学。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的指导意见》对学业水平的评价要求是:主要考察学生各门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未来教育的首要任务,从学生角度来看,则必须改变以往“单向学习”的学习方式,通过多方面的锻炼和素质拓展,培养自主、自立的学习能力,培养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基于课程标准、指向核心素养的要求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理念指出,“学习主题为框架、教学过程重实践、学业评价促发展”,生物学课程以学习主题为单位构建内容体系,高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践经历,选择恰当的真实情境,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和动脑的活动,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参与的过程。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组织以探究为特点的主动学习是落实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落实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注意学科间的联系。探究性学习旨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学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二、教学法内涵
探究式主题,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梳理,确立主题,在教学中创设基于真实问题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动手做、做中学,能主动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
初中生物学探究式主题单元教学法
潍坊市坊子区尚文初级中学 陈艳丽 武雪芹 刘春梅
坊子教研
2024年12月
第2期
荣誉呈献:典范与示范
新希望
2024年3月
第3期
单元教学,是根据课程实施的水平目标,教师遵循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以探究主题为线索,开发和重组相关的教学内容,或者沿用教材的原生单元,进行连续课时单元教学的教学方式。
初中生物学探究式主题单元教学法,是基于课程标准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打破传统的“课”与“课”之间的联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求,对生物学科中的探究性知识进行挖掘及拓展,确立探究式主题,沿用教材的原生单元,或者重组开发主题单元,创设复杂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生活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法实施策略
(一)梳理教材,构建生物学探究式主题单元框架
济南版生物学教材以大概念为主题进行单元划分,按照教学内容进行章节的编排,有的教学内容与实际季节顺序不符,有的知识学习与生活的结合存在间隔时间较长,造成学生学习与应用上的不连续,与生活实际脱节现象时有发生。教材的单元太大,包含的内容太多,不适合作为教学单元学习。因此,我们对实施生物学教学的七八两个年级的四册教材进行了梳理,按照学生的心智发展和生活实际情况,构建了原生单元和重构单元的探究式主题学习的框架。
图2 初中生物学探究式主题单元框架
原生主题单元。以济南版生物学教材中的原生单元为主,按照章的知识架构对探究式的主题进行梳理,其中部分主题内容有关联的进行整合,形成原生主题单元。如七年级上册教材划分为6个单元,七年级上册的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类群、生物圈中的动物、微生物、生物的分类与八年级下册的生物多多样性及保护五部分,都属于课程标准中生物的多样性这一主题,我们把这四部分内容整合在一起,形成“生物的多样性”主题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一章剩余的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这四节整合形成“植物的生活”主题单元,共4个主题单元。整合后,共形成16个探究式主题单元。
重构主题单元。我们根据“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路,从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关联度以及生活实际的需要出发,从原生单元中选择部分主题,把与本主题相关的多学科知识、传统文化知识、生活常识、创新实验、自制教学具、小制作等整合在一起,形成重构主题单元,作为对原生主题单元学习的补充和延伸,由浅入深有层次地进行研究性学习,灵活的把生物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目前已经重构了7个探究式主题单元。
(二)探究式主题单元实施策略
1.确定主题,整合单元。根据探究式学习的主题,将相关的学习内容整合在一个主题单元中。本环节主要是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如八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及第三单元人类的生殖和发育,本质上都是动物有性生殖和发育,因此,把这两部分整合为一个原生单元主题:动物的有性生殖和发育,利用比较、推理的方法学习,训练学生科学思维的核心素养。
2.创设情境,引导探究。每个主题单元都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习内容提炼探究式主题,围绕主题设置单元探究式大任务,统领整个单元的学习。课时教学在设定的大情境下围绕大任务设计的子任务展开,每个任务设计详细的评价标准,便于学生自评或互评。学完一课时,解决完一个小问题,学完单元,解决完大任务。
3.课题研究,解决问题。将任务转化为课堂上要研究的课题,分三种课型具体实施:单元起始课、单元探究课、单元展示课。
单元起始课提出情境大任务,分解大任务,对整个单元知识进行整体感知粗框构建知识体系。如七年级下册《人的生活需要营养》主题单元,设置单元主题大任务:“我是大营养师:周末到了,小文同学在家里让弟弟为自己当助手,为一家人做饭,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休息一下,尝尝自己的手艺。小文的爷爷有高血压,奶奶有糖尿病,弟弟七岁,请你帮他一家设计美味又营养均衡的食谱,制作一日三餐的美食。评选金牌营养师,看看哪个组做的最好。”根据大任务,分解形成子任务:要设计合理的食谱,得先知道人体需要哪些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从哪些食物中获取?→第一节食物的营养成分;营养物质在人体内是怎样被消化吸收的?→第二节消化和吸收;吃什么、怎么吃既能保证营养全面,又能保证健康安全→第三节合理膳食与食品安全。学生开始尝试制定“大营养师”的评价标准,并
在后面的学习中不断修改,单元结束时最终形成统一的评价方案。
单元探究课以“三段四环节”课堂实践模式具体实施。“三段”是指预学感知、共学探究、思学应用。预学感知阶段,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子任务,通过预习,对要学习的新知识与旧知识产生冲突,解决自学能解决的问题,激发学习的兴趣。共学探究阶段,学生对于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共学、组间交流等方式解决。思学应用阶段,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创新,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加深自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应用能力。如学习了“食物的营养成分”后,设计问题:运动会1500米项目开始前,同学们为参加该项目的小明买来葡萄糖口服液,为什么让小明喝葡萄糖口服液?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引领学生的深度学习,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四环节”是教师和学生根据需要确立的每个阶段中的环节流程,不一定全部具有,包括:教师示证、适时引导、同伴协进、主动展现。教师示证:包括明确学习目的、示范或演示、出声思考,以及关注学生学习。适时引导:教师通过提问、提示,或线索为学生的技能和知识学习搭建“脚手架”,根据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对课程进行及时调整,适应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引导学生的深度学习。如运动会上,为什么让运动员喝
坊子教研
2024年12月
第2期
荣誉呈献:典范与示范
新希望
2024年3月
第3期
葡萄糖口服液,为什么是喝葡萄糖口服液不是吃馒头吃肉,葡萄糖进入体内去了哪里,发挥了什么作用等等,一系列的追问,让学生深度理解知识的本质。同伴协进:让学生在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同伴协进不受时间、地点和人员的约束。主动展现:让学生理解思考的过程,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示出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4.学以致用,健康生活。运用学习的知识解决真是情境中的问题。单元展示课构建单元的思维结构图,将知识结构化,制定完善评价标准,解决单元问题。尽量让学生成为评价标准的制定者和实施者,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综合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用生物学知识指导学生及其家人朋友的健康生活,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如“我是大营养师”活动,学生展示设计的食谱和做的美食,通过自己设计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评选出最佳食谱和金牌营养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能合理膳食,吃出健康。
5.重构单元,补充拓展。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打破了季节和时空的限制、学科及章节的限制,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学习重组内容,
含140个探究式学习记录单、9种自制教具学具、130篇实验报告、85篇观察论文。资源包中共包括24万多字的文本材料,120G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三、研究效果
(一)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了生物学科素养
探究式主题单元教学法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做中学、学中做,加深了他们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很好地培养与发展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知识的获得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提升了生物学科素养。
随着教学法在我校推广实施,我校学生在WAT学业水平测试中连创佳绩,A+B+C率逐年提高,升入高中后选择生物学科的学生增多。
学生们的努力也有了成果:创新技能系列活动获市级奖8项,区级奖45项;科技创新大赛市级奖3项,获区级奖26项;学具制作获区级奖12项;研究性学习获市级奖4项,区级奖4项、创意制作获区级奖13项。
(二)提高了教师教科研能力,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为了科学地进行探究式主题单元设计,老师们详细对比研究2011版和2022版课程标准,与数学、物理学、化学、体育、美术、综合实践等学科教师进行了跨学科教研活动,充分利用学校及周边资源,组织学生进行拓展或创新实验。
随着初中生物学探究式主题单元教学法在我校的实施与推广,实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提升。2018年,教学法在坊子区进行了公开课展示推介,项目组成员在2021年3月的潍坊市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推进月尚文中学现场会上进行了课堂教学展示,同时进行了生物学科观评课主题研讨的现场展示,线上线下的观看人数达到了1.2万人。2021
年,该教学法获潍坊市优秀教学法二等奖。
在初中生物学探究式主题单元教学法研究的过程中,项目组教师开发的课程资源获山东省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优质课,山东省课程资源评选三等奖,潍坊市创新教育与实验教学优质课,省市区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均获一等奖。制作的教具、创新实验等多次获得省市区的奖励。
因为工作突出,项目主持人获潍坊市教学成果奖,被评为潍坊市新时代学科教育领军人才,主持的工作室获2020年度优秀名师工作室。项目组成员到坊子区工业发展区实验学校到坊子区黄旗堡实验学校、坊城街道中心小学、菏泽单县实验学校进行志愿服务交流,辐射带动兄弟学校发展。
项目成员主持及参与的省规划课题4项、市规划课题2项、区规划课题3项、市小课题2项已顺利结题,有三项课题正在研究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
[4]苏珊·布鲁克哈特.如何编制和使用量规:面向形成性评估与评分[M]. 浙江:宁波出版社,2020.
[5]赵国防.主题单元教学:从深度教学到深度学习[J].小学教学研究,2020(10):4-7.
[6]唐钰婷.基于科学探究能发展的项目式学习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研 究[D].贵州师范大学,2022.
坊子教研
2024年12月
第2期
荣誉呈献:典范与示范
以探究式主题重构单元的形式进行教学,搭建学习支架,进行大单元设计,发现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灵活的把生物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实施分课内和课外两部分,不拘泥于学习形式,作为原生单元的补充和拓展。以“奇妙的鸡蛋”主题单元为例,教材中只有“观察鸡蛋的结构”这一个分组实验,我们围绕“鸡蛋”这一学生身边熟悉的食物,整合物理、化学、综合实践、艺术等学科知识,设计情境问题:“鸡蛋是我们熟悉的食物,你知道鸡蛋属于哪一结构层次吗?鸡蛋哪些结构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课内探究。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观察鸡蛋的结构,认识鸡蛋的结构和功能,总结归纳鸡蛋有利于繁殖的特点。课外STEAM。学生搜集关于鸡蛋的传闻和在生活中的应用,与同学交流,选择探究点,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拍摄过程照片或录制视频,写出实验报告或观察小论文。从过程参与度和显现的成果性材料等方面进行表现性评价。学习中,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生物问题,把生物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开发主题单元资源包
教学资料整理成资源包。原生主题单元资源包包含16个单元设计、82个课时设计、118个学案、118个课件,重构主题单元资源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