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冰雪文化

其他分类其他2024-11-08
101

冰 雪 文 化

君子百草书屋出版社出版

    

目        录
01、黑龙江冰雪文化溯源(上)......004
02、黑龙江冰雪文化溯源(下)......018
03、冰雪文化与少数民族(上)......042
04、冰雪文化与少数民族(下)......076
05、黑龙江冰雪文化怀古............118
06、黑龙江冰雪文化巡礼............140
07、黑龙江冰雪礼赞...................162
08、冰城瑰宝屡创辉煌...............184

冰雪文化

作者:龚强

君子百草书屋出版社出版

黑龙江冰雪文化溯源(上)
      黑龙江省江河纵横,沃野辽阔,群山巍峨,大地灵秀。她源远流长,她富饶美丽,她底蕴深邃,她充满传奇。更有与众不同之处是每逢冬季来临,呵汽成霜,滴水成冰,江河封冻,冰坚如石,风拂尘雪,光洁如镜,雪飘千里,覆盖万物,整个冬天,时逾半年,远近高低,满目皆白,一片银色世界。
      与伟大祖国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样,黑龙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中华民族

文明的摇篮之一。植根于黑龙江流域这块神奇土地上的渔猎文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是生活在这里的黑龙江古代先民的千年劳作积累,万众智慧结晶。许多年来,黑龙江各族人民创造了要素各异,风格不同,源流众多,特色浓郁的文化现象,这些文化现象经历了长期的融汇,久远的沉淀,不断的变化,渐次的升华,构成了特色鲜明、光彩夺目的黑龙江流域文明史,并形成了以金源文化、渤海文化为主干风格的黑水文化。外来的西方文化

博大的中原文化与本地的黑水文化在黑龙江大地激情碰撞,相互渗透,兼收并蓄,融合发展,经过无数次的陶冶和洗炼后进一步升华,形成了更具魅力与风采的文化支流。黑龙江冰雪文化无疑是这其中的重要代表。
      黑龙江冰雪文化的形成基础是黑龙江流域文明。黑龙江流域文明具有鲜明的包容性、吸纳性、交融性和开放性文化特征,因此,它充满了活力和生机,加之黑龙江流域独具特色的大文化环境——江河纵横,奔腾不息,山

峦起伏,绵延不断,千里平原,沃野无际,兴安林海,绿浪无边……,而世居于此的各民族人民于披荆斩棘中不断创新,于战天斗地中不断前进,于持续和谐中不断发展,使得黑龙江流域文明更加灿烂,并促进和推动冰雪文化更加趋于完美。
      在黑龙江这块充满冰雪文化风情的黑土地上,有着厚重的历史和不尽的辉煌。最早的黑龙江先民肃慎(息慎),在汉代称之为挹娄,北魏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靺鞨,辽金及元明时称为女真,清

代始称满族。他们早在石器时代即已开始从事采集和早期的农业、围猎和渔业生产。夫余王国建立以后,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有了更大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挹娄人也在东部地区生产出五谷、麻布、建立了城池、制造出舟船。鲜卑族入主黄河流域,建立了北魏政权,他们在大同云冈、洛阳龙门、天水麦积山建立的石窟至今仍是祖国的艺术宝库,世界文化遗产。隋唐时期的渤海国,不仅制造业,轻工纺织业达到了相当水平,而且还大力

发展了文化教育事业,与中原形成了“车书本一家”的新局面,时称“海东盛国”。同时,还加强了与日本、朝鲜半岛的联系,互派使者,互通有无。辽金时代,黑龙江地区的商品经济比渤海国时期更加繁荣和发达,新兴的女真贵族入主中原,推翻了腐朽不堪,矛盾重重,已经成为社会发展桎梏的北宋政权,这不能不说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历史向前发展的作用。到了明代末期,起源于黑龙江地区的满族贵族迅速具备了问鼎中原的能力。君临全国的满

清政权,在确定祖国历史疆域、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促进中华民族大融合方面所建立的功勋也是值得充分肯定的。特别是十七世纪中叶,黑龙江地区各民族人民同仇敌忾,英勇抗击沙俄侵略者,更为中华民族史册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黑龙江先民以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书写着民族的辉煌。他们飞鹰驾狗,越马驰骋,怙矢石弩,搭箭张弓;他们男耕女织,撒网捕鱼,严冬围猎,捉狍套鹿;他们雄踞雪覆的崇山峻岭,跃马广袤的白山黑水,驰骋于冰封旷野平原,搏击在延绵的兴安内外。从鹰路狗站、鸿雁传书,金戈铁马的时代,到冰帆雪橇,高山滑雪、林海狩猎,乃至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黑龙江人依然续写着时代的史诗与辉煌。透过历史长卷,似乎可以领略到他们

在冰天雪中地中奋力抗争,英勇拼搏的斗志;体会到他们苦中寻乐,追求美好的境界;感受到他们创造美感,才艺超群的智慧;领悟出他们正直勇敢,唯善唯美的品格。

      黑龙江冰雪文化有着与众不同的风格与韵律,黑龙江辽阔的地域、寒冷的气候、壮美的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是其形成的基础,而她的发展有着自然的孕育,人文的基础和社会的动力。浓郁的冰雪风情为多姿多彩的冰雪文化活动注入了生机与灵魂,使其更具动人心魄的魅力。黑龙江冰雪风情以其丰厚的文化内涵令世人瞩目。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升华,冰雪文化已逐渐趋于成熟,并已经与黑龙江人民的生活融合在一起了。这种升华与融合是经历了

千百年磨砺,在悠远、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它体现了时代的前进与发展,让人们坚信明天更美好,未来更辉煌。
      就是这银色无瑕的冰雪,铸造了黑龙江人热情奔放淳朴豪迈的性格,就是这充满激情的严寒,练就了黑龙江人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就是这片神奇的土地,培养了黑龙江人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并潜移默化地体现在各种冰雪文化活动之中。在黑龙江大地,随处可以体味到那种坦诚、率真、热烈、智慧的黑龙江

民族精神,随处可以找寻到那种欢乐、淳朴、剽悍、向上的边疆民族印记。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与升华,文化是人类活动智慧的结晶,文化是地域色彩的浓缩与提炼。黑龙江流域那充满神秘和灵气的黑土地是各

族人民书写历史和文明的不尽长卷,是文化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黑龙江的冰雪文化不仅给人以享受和美感,还给人以信心、勇气和力量。
      我生长在冰城哈尔滨,是地地道道的黑龙江人。我曾经在大兴安岭从事野外地质测绘工作多年,较多地接触到黑龙江的少数民族和严寒冰雪。我深深地被黑龙江的冰雪文化所感染,为其千姿百态,博大精深而叹服,我深深地被黑龙江的冰雪情怀所打

动,为其内涵深邃,外延无限所震撼。因此,尽管我不是学文史的,还是斗胆提笔,礼赞无瑕冰雪,抒情冰雪文化,略报生我养我的龙江大地母亲。  

黑龙江冰雪文化溯源(下)
      《黑龙江省志》记载,黑龙江省因本省最大河流黑龙江得名。  
      黑龙江古称黑水,满语称“萨哈连乌拉”。“萨哈连”是“黑”的意思,“乌拉” 是“江”的意思。清建国初期定名为黑龙江。

      黑龙江省位于我们伟大祖国的东北边陲,地域辽阔,总面积45.4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7%,仅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四川,居全国第六位。黑龙江的版图,形似一只昂首高翔的天鹅,加之黑龙江省三江地区和乌裕尔河等地是天鹅的度夏地,故天鹅被定为黑龙江省的省鸟,天鹅的形象也被广泛用作富饶美丽黑龙江省的象征。哈尔滨在黑龙江版图的腹地,故被称为天鹅项下的明珠。

      解放后的几十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很快,而且黑龙江人又以勇敢、豪放、敢于战天斗地,勇于争优创先著称,黑龙江的版图又像一匹昂首翘尾,长嘶疾驰的骏马,故也有人据此将黑龙江比作奔驰的骏马。
      黑龙江省的东端在抚远以东、乌苏里江注入黑龙江的汇流处(东经135°05'),西端至兴安岭北部的大林河源头以西(东经121°11′),北起漠河以北的黑龙

江主航道(北纬53°33′),南至东宁县的南端(北纬43°25′)东西长930公里,跨14个经度,时差约54分;南北相距约1120公里,跨10个纬度。黑龙江省北部和东部隔黑龙江、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相望,与俄罗斯的水、陆边界长达3045公里。西部与内蒙古自治区相邻,南部与吉林省接壤
      黑龙江省是全国气温最低的省份。1月份的气温在-30.9℃——14.7℃之间,北部漠河极端最低气温,曾达到-52.3℃,为全国

最低纪录。大兴安岭地区年平均气温在-4℃以下。全省无霜期多在100-160天之间,大兴安岭地区无霜期只有80-90天,而松嫩平原西南部和三江平原大部分地区无霜期超过140天,泰来最长,超过170天。12月、1月、2月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也是南北温差最大季节。其中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全省在-14.7℃以下。北部大兴安岭地区的气温在-30℃以下,漠河-30.8℃,东宁气温最高在-14.7℃,南北温差达16℃

在最冷的1月份,全省平均气温在-20°C左右,北部山区可达-50°C以下。
      黑龙江省冬季的结冰期将近六个月,寒冷而漫长。自然地理条件和寒冷的气候为黑龙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江河湖泊封冻后,冰层厚达两、三米以上,为制作冰灯、冰雕艺术品提供了丰富的冰源,也为开展各类冰上活动带来了便利。黑龙江每年山区降雪平均达200cm,最多可达300cm。丰富的降雪资源,优

良的雪质,将近半年的雪期,为丰富和展示冰雪文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群山雄奇,林海广袤,千里沃土,江河奔腾,春天千枝吐萃,夏日郁郁葱葱,金秋硕果累累,冬日素裹银装,这就是地处祖国东北边陲的黑龙江。
      黑龙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其神奇在于她具有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每年深秋10月,当江南大地依然艳阳高照,鸟语花香的时候,这里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

飘,一派雄奇壮丽的冰雪风光了。老天爷的圣手雕刻了黑龙江的天地人和,大自然的恩赐孕育了黑龙江的秀美河山,这片神奇土地上的人们以其聪明才智,巧夺天工,铸就了极富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的黑龙江冰雪文化。

      黑龙江冰雪文化的发端已无从考证,但与其他任何一种文化形式的发展是一样的,她无疑是智慧、聪明、勤劳的品格结晶;她显示着集成、跨越、升华的文化律动;她体现了继承、发展、创新的往复循环;她彰显了热情、积极、向上的龙江精神。以历史的眼光审视黑龙江冰雪文化与冰雪风情,映入眼帘的是与众不同的风格与韵律,它透视出黑龙江辽阔地域的胸怀、折射出寒冷气候的刚烈、呈现出壮美风光的绮

丽,展示出悠久历史的厚重。冰雪风情的形成与冰雪文化的发展有着自然的孕育,人文的基础和社会的动力。风格浓郁的冰雪风情是冰雪文化的灵魂,多姿多彩冰雪风情为冰雪文化注入了生机,活泼浪漫的冰雪风情令冰雪文化更具活力,美轮美奂的冰雪风情使冰雪文化更加动人心魄,魅力无穷。
      黑龙江冰雪风情以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令世人瞩目。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升华,

冰雪文化已逐渐趋于成熟,并已经与黑龙江人民的生活融合在一起了。这种升华与融合是经历了无数磨砺,在悠远、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它体现了时代的前进与发展,体现了与时俱进。如今的黑龙江人与冰雪结下不解之缘,已经离不开冰雪了。他们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并发扬光大,使冰雪文化的蕴含更加丰富,更加厚重。一年之中有近一半的时间与冰雪为伴的黑龙江人,亲手打造出构思精妙,巧夺

天工的冰灯;玲珑剔透,美妙绝伦的冰景;气势恢宏,大气磅礴的雪雕;匠心独具,惟妙惟肖的雪塑。利用冰雪造福于黎民百姓,令人们尽情享受冰雪赐予的无穷乐趣。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冰情雪韵赋予这片神奇土地更多的灵气,培养了黑龙江人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并潜移默化地体现在各种冰雪文化活动之中。黑龙江流域那充满神秘和灵气的黑土地是各族人民书写历史和文明的不尽长卷,是文化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文化是千年历史的积淀,文化是人文精粹的集成,文化是人类活动智慧的升华,文化是物质精

神财富的提炼,文化是社会发展创新的结晶,文化是地域色彩的浓缩。黑龙江的冰雪文化不仅给人以享受和美感,还给人以信心和力量,黑龙江人把在冰雪中磨练的这种坚韧性格和顽强的斗志,应用到黑龙江的各项经济建设中,无论是农村、林区,还是厂矿、油田,随处可以体味到那种坦诚、正直、热烈、智慧的黑龙江民族精神,随处可以找寻到那种欢乐、淳朴、剽悍、向上的边疆民族印记。我们可以负责任

地对世人说:黑龙江的明天会更美好。
      美,对人类来说,是一个千古永恒的话题,是一个永远追求的目标。勤劳、勇敢、智慧、唯美的黑龙江各族人民在与冰雪为伴的岁月长河里,在同大自然英勇搏击的传奇经历中,以冰的阳刚、雪的阴柔,为千里沃土记录了豪迈,为龙江大地抒发了情怀,为多娇江山标示了惊叹,为东方神韵谱写了新篇。
      黑龙江人以创造性的思维,辛

勤的劳动,巧妙地将灾害变为资源,变不利为有利,令废物变成宝藏,用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用现代科技的手段和奇妙的艺术构思,激活了沉寂的冰雪,展示了其多彩的风姿。透过源远流长又独辟蹊径的冰雪文化,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在构思上,还是在集成上,都体现了黑龙江人的热烈、真挚、聪颖、豪放和激情,这里面隐含着春的萌动,夏的盛情,秋的丰硕,冬的刚毅。经过长时间的孕育、培育、

养育和发育,经历多少代的升华和传承,独具风采的黑龙江冰雪文化逐渐形成。龙江儿女的大气魄铸造了冰雪大文化,龙江儿女的大手笔写出了冰雪大文章。

冰雪文化,世人瞩目;
冰雪艺术,魅力无穷;
冰雪资源,取之不尽;
冰雪情缘,令人动容;
冰雪美食,香飘四海,
冰雪绘画,曲高风清;
冰雪建筑,晶莹剔透;
冰雪习俗,其乐融融。
冰雪娱乐,多姿多彩;
冰雪运动,妙趣横生;
冰雪风情,令人神往;
冰雪佳节,普天同庆;
冰雪旅游,美妙绝伦;
冰雪神韵,世界称雄。
      

      冬日的黑龙江大地嵌镶着黑龙江、乌苏里江白玉银边,腰缠着晶莹的松花江玉带。从省会哈尔滨到全省各地,到处有冰灯、冰景、雪雕、雪塑。在白雪的映衬下,俨然成了一座冰清玉洁,流光溢彩,晶莹剔透、精彩纷呈的冰雪百花园。
      在黑龙江近半年的隆冬季节,冰雪为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和不尽的享受。这期间有西方的圣诞节,新年伊始的元旦,哈尔滨的冰雪节,中国的传统节日春

节,正月十五灯节,二月二龙节……,黑龙江的冰雪文化以厚重的历史积淀、广博的人文地理、浓郁的民族风情、独特的异域风光为基础,与许多先进的文化现象交织在一起,兼收并蓄、独树一帜,成为黑龙江鲜明的标志。如今的黑龙江冰雪文化,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不仅是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而且越来越会举足轻重。
      黑龙江解放后70多年来,这片神奇的黑土地发生了天翻地覆

的变化,文化事业同各项事业一样,得以飞速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作为资源大省,黑龙江曾经为全国做出过突出的贡献,而如今,龙江儿女在省委、省政府的带领下,围绕进一步加快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创新能力,保护资源环境,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全面发展社会事业,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实现国

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同时,综合开发冰雪资源,着力打造冰雪品牌,全面发挥冰雪优势,大力开展冰雪旅游,力争为全国,乃至世界,为人类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努力加快发展,建设美丽中国。龙江儿女进一步加快了发展经济的步伐。冰雪文化,以其日趋成熟的品牌效应,更加具有感召力,冰雪文化,以其特有的风格,扩大了黑龙江的影响力,冰雪文化,以其深邃的内涵,进一

步增加了黑龙江的向心力,冰雪文化,以其独具的魅力提高了黑龙江的知名度。黑龙江人民正以对冰雪文化炽热的爱,泼三江浓墨写冰雪、运兴安重彩绘龙江。

    

冰雪文化与少数民族(上)
     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灿烂辉煌,著称于世。中华民族文明是由民族大家庭中各个不同民族共同创造的,因此,既具有统一的民族性特质,还呈现出各自鲜明的个性化存在。
     黑龙江流域的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黑龙江的少数民族,在伟大祖国民族大家庭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凝重悠远的少数民族历史;

别具一格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个性鲜明的少数民族民俗,构成了厚重、丰富、绮丽的黑龙江人文资源。
     黑龙江流域的少数民族用自己超人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创造

出了珍贵的文明成果,这些成果内涵深邃,内容丰富,魅力无限,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明宝库。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各少数民族兄弟,以其博大宽广的胸怀,坚韧不拔的意志,顽强拼搏的精神,创造了令世人惊叹与折服的黑龙江流域文明。黑龙江少数民族的贡献在于:以其民族兴盛,统一中原,推动了中华文明发展;中西并蓄,包容开放,丰富了中华文明内涵;艰辛创业,甘于奉献,促进了中华文明进步

     除了汉民族之外,黑龙江的少数民族统治中华大地的时间是最长的。黑龙江是北魏、辽、金、元、清的发祥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他们是有贡献的。以清为例,在确定祖国历史疆域、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促进中华民族大融合方面所建立的功勋是值得肯定的。千百年来,在这块黑土地上形成并流传下来的习俗和风情,是养育黑龙江少数民族的精神食粮;许许多多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反映黑

龙江少数民族各个朝代的历史、演变、兴衰的重要依据,遍布黑龙江大地的遗迹、遗址是黑龙江少数民族创造历史与辉煌的有力见证。
     与长江、黄河并驾齐驱的我国第三大河流——黑龙江,横卧于祖国东北辽阔的黑土地上,她平静地孕育了生命,无私地孕育了万物,充满激情地孕育了黑土先民。广阔无垠的黑土地,成就了渔猎文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萨满文化,冰雪文化等多元

文化。而今,冰雪文化衍生成为其突出代表。黑龙江流域这块肥沃的土地养育着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赫哲族等10个世居的少数民族,多少年来,他们和谐共存,和睦相处,共同书写并传承着一部悠久而辉煌的黑龙江流域文明史。
     满族 :满族是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少数民族之一。满族是靺鞨人的后裔,女真人的后代

黑龙江地区是今天满族的肇兴之地。满族,这个曾经有过辉煌历史,为中华民族作出巨大贡献的民族,至今仍然保留着许多传统,木兰秋狝、围场打猎,武备躬耕,崇尚骑射。

     在满族乡村,生了男孩就一定要挂一张弓,以期望他长大后成为优秀的射手。满族妇女的旗袍,作为中华民族最具魅力的服饰,充分展示了东方女子窈窕的身材和优美的曲线,如今,这种含而不露的美艳盛装已风靡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尤其是在巴黎世界服装展览会上一枝独秀,令世人称奇,它蕴育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美学的融合。满族人禁忌杀狗、食狗肉和带狗皮帽子,相传是因老罕王努尔哈赤

被狗相救后定下的规矩,他说:“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如果人类连自己的朋友都吃,还会有朋友吗”。虽是相传,却是美丽的传说。
     满族还禁忌打乌鸦,据说也是老罕王因其曾经救主而下的旨意。满族人有许多传统的娱乐文化。正月里,闹新春,青年男女喜欢扭秧歌。如今,秧歌已经在全国流行,不能不说是古代时尚现代流行的典范。每逢正月十五,人们成群结队观赏冰灯也是

满族习俗。现在每年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举行冰雪节和冰灯游园会,就是从满族人那里沿袭而来的。如今,那巧夺天工,精美绝伦的冰灯无声地透析出满族人的智慧,真实地映衬出满族人的浪漫情怀。

     满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这个民族为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做出过突出的贡献。其历史功绩主要是:以传奇般的弓弩射骑实现和巩固了多民族祖国的统一;确定了祖国的疆域,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平定叛乱,抵御外侮,保卫边疆;推动了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满族在中国历史上是有所作为,并且有着深远影响的民族,满族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

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国大家庭中各民族兄弟的共同财富。透过满族文化可以看到满族人民活跃开拓的思想,率真豪迈的性格和进取向上的民族精神风貌。满族积极学习,努力进取,博采众长,开放务实,坚忍不拔、励精图治的精神和品格,时至今日仍然应该继承和发扬光大。
     鄂伦春族 在旧中国,千百年来一直以游猎为生的鄂伦春人靠“一马一枪闯山林”过着漂泊、动荡、

朝不保夕的游猎生活,在冰天雪地中、在崇山峻岭上、在极其复杂恶劣的环境中,他们如同“野人”保持着浓厚的原始社会痕迹,他们喝马血、吃兽肉,穿兽皮,住“撮罗子”,生活条件十分简陋。

     鄂伦春人禁忌很多,对猛兽不能直呼其名,猎到熊,还为其举行仪式。他们相信野兽的肩胛骨有预知的本领,因此,在出猎前不告诉他人去向何方。狩猎是鄂伦春人传统的生产方式,长期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大雪封山,在人迹罕见大小兴安岭,他们判认方向的能力,分析野兽行踪的能力,恶劣自然环境下自我救助的能力令人惊叹不已。他们对冰雪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们对林海有着独特的解

读,他们对雪原有着奇异的情怀。鄂伦春族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打猎归来或逢节日,都要歌舞狂欢、在雪地上模仿动物和飞禽,在冰坡上表演快速溜降,在白雪皑皑的山坳里,吃烤肉、喝烧酒……,无不显示出豪放粗犷的民族个性。 
     赫哲族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也是黑龙江省独有的民族。他们世世代代居住在黑龙江、乌苏里江两岸,以捕鱼为生,在江面上,到处可以看到赫

哲族的身影,长期高寒地区的生活,练就了他们冰下捕鱼的绝技。勤劳智慧的赫哲人在冰下捕鱼,堪称天下一绝。他们踩着江面上厚厚的积雪,高举冰穿,打出冰洞,下上鱼饵,接下来,一千多米长的大拉网,在说说唱唱中便下到了近两米厚的冰层下,看上去漫不经心,实际早在下网前就观好鱼群,布网准确及时。打洞时欢歌笑语,下网是悄无声息,一网上来可获成千上万斤鱼。这其中不乏名贵的鲟鱼江

鲫。较之独钓寒江雪那份幽静恬适更具韵味,远比垂钓半晌才见鱼潇洒自在不知多少倍。旧时的赫哲人日常吃鱼肉,穿鱼皮衣,盖鱼皮被,点鱼油灯,夏秋用桦皮船,那是真正的一叶扁舟,而冬季用狗拉雪橇作为交通工具,所以黑龙江自古就有,为传递信息设置的“狗站”。时至今日,雪橇仍是赫哲族的孩子们冬天野外打柴、上江垂钓、在冰天雪地之中玩耍的好工具。如今狗拉爬犁已被搬到冰雪旅游的活动中,在皑 

皑白雪的世界中,十几只毛茸茸的小狗拉着长长的雪橇奔跑其中,那份乐趣无以言表,仿佛置身于冰雪的童话世界。
     蒙古族 黑龙江省的蒙古族聚居在松嫩平原。如果说黑龙江的版

图像一匹奔腾骏马,他就居住在那温暖的骏马腹部;如果说黑龙江的版图像一只展翅高飞的天鹅,他就居住在天鹅项下那美丽的前胸。这里土地辽阔,地势平坦,河流纵横,湖泊成片,水草丰美,宜人宜牧,是放牧农耕的好地方。白云、蓝天、鲜花、草地、牛羊、乳汁、骏马、牧民。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蒙古族人民,在这“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肥美土地上生息繁衍。古朴的草原民风,豪放的牧民性格,传统的毡

房民居、独特的饮食文化、浓郁民风的体育运动、构成了杜尔伯特草原一道特殊的人文风景线。每逢隆冬,雪掩青草,茫茫草原上马头琴的弦音荡气回肠,高亢苍远的颂歌唱出了蒙古族人民的好客;毡房里悠扬动听的长调传颂着千年草原的赞美诗;魅力无限的“呼麦”尽展草原歌唱艺术的风采。每当金秋时节,草原上牛羊肥壮,流金淌银的时候,杜尔伯特举行传统的“那达慕”大会,那摔跤、赛马、角力、叼羊,草原男

儿竞技较量,尽展强健的体魄,聪明才智和飒爽英姿。
     朝鲜族 朝鲜族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三省的朝鲜人。17世纪末,朝鲜族开始从邻国朝鲜陆续零星迁入。有一部分中国朝鲜族的祖先早在明末清初即已定居

在东北境内。他们定居下来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当代中国的一个民族。19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对入境的朝鲜农民采取封禁政策,后来改行招民开垦政策。至同治九年(1870年)前后,集安已有朝鲜族农户千余人。光绪七年(1881年),延边地区已有朝鲜族人口万余人。光绪十一年(1885年),清政府将图们江北岸划为朝鲜族农民专垦区,更便于朝鲜农民大批移入东北地区定居。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后,朝

鲜大批破产农民迁入我国东北,至1940年,东北朝鲜族人口达1212000人。至此,朝鲜族人口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分布过程基本完成。朝鲜族现有人口近200万,是国内15个人口逾百万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有近187万人。其中黑龙江省有45万人。朝鲜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饮食和服饰都有独特的民族习俗,朝鲜族非常讲究礼貌和礼节。朝鲜族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无论大人、

孩子,即便是老人,见到老师都要称呼“老师”,并向老师行礼。朝鲜族历来尊崇“宁肯吃野菜树皮,也要让子女就学”的传统。朝鲜族长期以来逐渐形成了群体互助的精神,并已经升华成为优良的群体意识。

     智慧勤劳的朝鲜族人民用他们的双手,在东北大地开拓荒野,修筑河坝,引水灌溉,种植水稻。每年农历的三、四月间,男女老幼,起早贪黑,打着赤脚,光着脊梁,在早春冰冷的水田里,挥锹舞镐,修筑水渠,打池埂子,翻地耙平,深翻细耕,育种插秧。他们还采摘人参(以后才是人工栽培人参),在村边地头种制黄烟等经济作物。劳动之余,他们或钻研,或学习,或娱乐,或休息……,在长期的生产

活动中,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俗民风,创造了朝鲜族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黑龙江冰雪文化,为黑龙江的地域文明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民俗浓郁,民风朴实,与众不同,独树一帜驯鹿曾是鄂温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誉为“森林之舟”。驾驭林海之舟——驯鹿的鄂温克人为黑龙江冰雪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鄂温克族是世居黑龙江的少数民族,但现在人口少而分布广,多与蒙古、达斡尔、汉、鄂伦春等族交错杂居。鄂温克族自治旗是其主要聚居区,地处大兴安岭西侧缓坡和草原。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鄂温克族人口数为30505人。鄂温克族人民在长期与大自然的搏斗中,凭着他们的勇敢、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具有浓厚地域风情和本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积累升华了十分丰富的民间文学。这其中有

历史传说、神话故事、谚语谜语等,既生动感人,又寓意深刻。虽产生于不同时代,但歌颂美好,张扬正义、讴歌英雄,鞭笞邪恶,传播知识、教育后代,反映现实生活。它在内涵丰富的黑龙江冰雪文化中与众不同,光彩夺目,在色彩斑斓的祖国的文化艺术宝库中也熠熠生辉,独领风骚。鄂温克族善于歌唱,尤其是民歌优美动听,即景生情,即兴填词,风格独特。最突出的是牧歌和猎歌,表现了鄂温克族勇

敢、豪放、善良、质朴的性格。鄂温克人把唱歌称为“扎恩达勒”。鄂温克族的歌曲曲调悠扬婉转,自由舒缓流畅,便于抒发情感,多在劳动之中或忙后休闲之时、怀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时、表现风俗礼仪之时演唱。演唱时多用一个曲调,在不同的场合填上不同的词。这样既旋律性强,又有场景氛围,非常动听。鄂温克族的民歌既是歌,也是诗。
     鄂温克族的传统造型艺术非常有特色。主要有桦树皮器皿、刺

绣、雕刻、绘画等。鄂温克族的日常生活中,桦皮占有一定的位置,可称之为“桦皮文化”。其打猎、捕鱼、挤奶用的制品很多都是用桦皮制作的。餐具、酿酒具、容器、住的“撮罗子”、篱笆等也都离不开桦树皮。
     除此之外,鄂温克族许多服饰也是用桦皮做的,如桦树皮帽、桦树皮鞋等。各种桦树皮制品,尤其是桦树皮容器,除了轻便实用外,还配有花纹图案装饰,他们吸收借鉴了其他兄弟民族的艺

术精华,用桦树皮制作的盒、桶、碗、盆、箱、挎包等生产生活用品有几十种,不但美观,而且耐用,特别是用桦皮作原料制成禽兽形状的儿童玩具,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制作技艺堪一绝。在桦树皮上面刻、镂、绘的图案有几何纹、花草纹、飞禽纹、动物纹等,表现出高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水平。
     鄂温克族的剪纸艺术构思奇妙,线条清晰,层次分明,构图新颖,多以动物或植物为体裁,

表现出了厚重、粗狂、淳朴的自然美。
     富饶而美丽的黑龙江大地哺育了鄂温克族儿女,他们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拼搏奋斗。
     多少年来,鄂温克族人民在曲折的历史长河中迈着坚实的脚步前进着。如今,这个质朴,坚强,充满个性与魅力的古老民族,正以昂扬的斗志,崭新的姿态,全新的理念,描绘着新的,更加灿烂的明天。

    

冰雪文化与少数民族(下)
     黑龙江冰雪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多彩的展现令世人瞩目。经过千百年来的积累和升华,如今的冰雪文化更具特色,也更加趋于成熟,并已经与黑龙江各族人民的生活融合在一起了。这种升华与融合是经历了千百年的磨砺与洗练,在悠远、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它体现了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昭示了黑龙江大地的与时俱进和走向辉煌。如今,这片土地更加富饶,更加绮

丽。有人说她山川秀美,有人说她江河神秘,有人说她粗犷豪放,有人说她悠然飘逸。历史的真实永远是印刻和隐匿在自己的江河湖泊、土地森林之中的,的确,这就是令世人称奇的黑龙江大地。

     黑龙江这块富饶,神奇,充满冰雪文化魅力和少数民族风情的黑土地,经历了千百万次的日月轮回,沉淀了丰实厚重的历史,积累了广博深邃的文化,孕育了色彩斑斓的民俗,展示了光照人间的辉煌。黑龙鏖战白龙的美丽传说,造就了一条魅力无限的黑龙江,生活于兹的肃慎先民演化传承,荡涤出一片广袤无垠的黑土地。随着岁月的无声流逝,久远的历史和朴实的文化越来越显得神奇,伴着冬夏春秋的往复循

环,世居于此的少数民族风情更加让人称奇。
     黑龙江冰雪文化在黑土地的滋养和哺育下,显现出与众不同的风格与韵律。它的形成与黑龙江辽阔的地域、寒冷的气候、壮美的风光和悠久的历史不无关系,而它的发展更与少数民族的人文基础和各族人民和谐发展的社会的动力密切相关。10个世居黑龙江地区的少数民族与其他民族兄弟共同对冰雪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创造了

浓郁的冰雪风情,为多姿多彩的冰雪文化注入了生机与灵魂,使其更具动人心魄的魅力。华夏五千年的悠悠历史离不开黑龙江大地,更离不开生息繁衍于此,书写不尽辉煌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
     黑龙江大地人文历史凝重悠久,文化积淀丰厚独特。千百年来,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少数民族,伴随着冰雪的奇妙韵律,附和着寒冬的冷逸之美,铸就了“渤海文化”“金源文化”“冰雪文化”等华夏文明的诸多辉

煌,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卷中谱写了令人瞩目的华彩乐章。
     黑龙江大地充满了神奇与魅力。植根于兹的萨满文化,堪称一绝的鱼皮工艺,风情浓郁的民间剪纸,巧夺天工的桦皮艺术,流传久远的神话传承,无不彰显着黑龙江少数民族的文化蕴涵。

     加之黑龙江是多民族聚集的地方,且地处东北亚这个特殊的地域交汇环境,本土文化之间,以及与外来文化的渗透交融、汇聚撞击,于是,幻化出风韵、多姿、七彩的文化律动,升华成集粹、奇妙、经典的文化珍品,展现了丰厚、博大、开放的文化景观。而创造这些历史,铸就这些辉煌的正是黑龙江地区的少数民族。他们雄浑、刚劲、坚强、伟岸,他们浪漫、抒情、唯美、张扬,他们朴实、执著、率真、坦

诚,他们热情、勇敢、正直、善良。是他们书写了源远流长的少数民族历史;是他们创造了别具风采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他们传承了特色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是他们累积了个性鲜明的少数民族礼俗。经过千百年的积累与沉淀,构成了厚重、丰富、绮丽的黑龙江人文资源。
     锡伯族 锡伯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黑龙江以及辽宁、吉林等地。1746年(乾隆二十九年),清政府为了抗御沙俄的侵略扩张及“分

而治之,以便调度”等多种考虑,将三千多名锡伯族军民迁到新疆伊犁驻防。他们在西迁途中,曾在盛京(今沈阳)同当年南迁到此的锡伯人在“锡伯家庙”——太平寺团聚,共叙离别情。后来锡伯人在沈阳立下两块石碑,分别用锡伯文和汉文记载了内容相同的有关本民族的漂流、迁徙与历史情况。经过考证,锡伯族与古鲜卑人有渊源关系。有学者认为锡伯族的祖先是东胡系的拓跋鲜卑,早在东汉以前就活动在大兴

安岭北段以“嘎仙洞”为中心的地带。锡伯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
     他们有自己完整独立的语言和文字,这对记录和传承民族历史和文化,吸收、借鉴其他兄弟民族的优点和精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锡伯族的生产技艺,包括渔猎技术和手工业技术都有独到之处,而其农耕技术尤为出色。勤劳、勇敢、智慧的锡伯族人民,在开发祖国西部边陲的伟业中做

出了历史性的贡献。锡伯族的文学艺术造诣颇深,无论是民间文学、书面文学,还是翻译文学、宗谱文化,都有很高的水准,特别是音乐、舞蹈、美术,堪称中华艺术宝库中的瑰宝。锡伯族的民歌在我国民族音乐之林中更是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射箭运动在锡伯族中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弓箭贯穿了锡伯族的历史全过程,他们对弓箭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更丰富的解读和全面的认识。在锡伯人聚居的地区村村

有射箭场,家家有弓箭,涌现出了许多射箭能手。在锡伯族中,当一名神射手是至高无上的光荣,会受到众人的格外敬重,连小伙子向姑娘求爱,也要有高超的射箭技术才能博得姑娘的欢心。对于锡伯族人民来说,弓箭已经成为一种特色浓郁的民族文化现象。锡伯族的民风朴实,民俗独特,民族风情浓郁,作为世居黑龙江地区的少数民族,锡伯族对冰雪文化所做出的贡献是永载史册的。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世代繁衍生息在我国北方,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关于达斡尔族的族源,史学界争论较多,尚无定论。但影响最大的是土著说,蒙古同源说和契丹遗裔说。

     达斡尔族与其他世居于黑龙江的少数民族一样,也是最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之一。在林海莽莽,古树参天的大、小兴安岭中,在绿荫覆盖,沃土千里的嫩江平原,婉蜒曲折,奔腾南下的嫩江,载着春的萌动与生机、捧着夏的苍翠与繁茂、盛着秋的硕果与收获、伴着冬的宁静与孕育,流淌着、诉说着、记录着、倾听着……流入松花江。她滋润着这片原野,她营养着这块土地,她哺育着这里的生灵……,在美丽

富饶的嫩江两岸,生息着智慧、勤劳、勇敢、善良的达斡尔族。他们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朴素地描绘着历史,热情地书写着文化,真实地构建着和谐,创造出灿烂的文明。广阔天地,北疆风雪铸就了他们刚毅、果敢、热情、豪放的性格;山川河流,千里沃土培养了他们睿智、粗犷、泼辣、率真的品质。嫩江流域,物华天宝,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自然素材为他们提供了创造历史与文化的源泉……

     达斡尔族人民为开发祖国的东北边疆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达斡尔人民发挥其聪明才智,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以农耕为主,进行猎、牧、林等多种生产活动。他们不仅把这种多种经营生产方式从黑龙江以北带到了嫩江流域,并逐渐扩大到整个黑龙江地区,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给他们的多种经济活动增添新的内容。为黑龙江地区的农业文明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一个

民族的风土人情,衣食住行是文化的潜在和蕴藏,是文化的折射与体现。透过达斡尔族有着悠久历史的“介”字房,蔓子炕,悠车子,草上飞,似乎也可以看到黑龙江冰雪文化的这一特点。达斡尔族人素以善于造车而闻名。勒勒车,俗称大轱辘车,即出自聪明智慧的达斡尔族人之手。由于在茫茫草原上,驾勒勒车既便于走软软的草地,还便于涉水过溪,所以又被称为“草上飞”。那古老民族的悠远历史,那屯垦戍边

的巨大贡献,那独具风采的农牧渔猎,那魅力无穷的民俗风情……,达斡尔人民为黑龙江冰雪文化宝库增添的瑰宝光芒四射,为中华民族做出的历史贡献彪炳千秋。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是一个饱经岁月沧桑,历尽时光磨炼,搏击酷暑严冬,不断追求美好的民族。在祖国辽阔的北方大地上,在历史长河的流淌中,风霜雨雪造就了这个勤劳、朴实、坚强而又聪明、智慧、勇敢的民族。东迁来的柯尔克孜族是黑龙江省统一多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许多年来,黑龙江的柯尔克孜族人民,在黑龙江的千里广袤平原,江河山川湖泊,拼搏抗争,繁衍生息。他们同其他各兄

弟民族人民并肩携手,为这块土地的文明与进步贡献了聪明才智,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为黑龙江灿烂的冰雪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因此,他们既是黑龙江冰雪文化的缔造者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的缔造者之一。黑龙江省的柯尔克孜族,主要分布在的齐齐哈尔、富裕县一带,关于这部分人的东迁,史学界有两种说法:一是多年来的传统说法,即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政府平息了新疆准噶尔蒙古部上层反动集团的叛乱之后,为了边境地区防务的需要,决定将居住在新疆伊犁特克斯一带的部分柯尔克孜族东迁至东北的黑龙江将军辖区。清乾隆

二十九年(1764)则从黑龙江一带抽调锡伯部兵经盛京到新疆伊犁的察布查尔一带驻防并屯田。直到20世纪末,史学界一直持此说法,居住在黑龙江的柯尔克孜族和新疆的柯尔克孜族群众,对这种说法也都认同。因此就有了20世纪80年代黑龙江的柯尔克孜族去新疆故乡寻根之举,也有部分柯尔克孜族热血青年,到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后,便留在了自治州,投身于家乡的社会主义建设。关于柯尔克孜族迁入

黑龙江的另一种说法是,清雍正十一年(1733),居住在叶尼塞河上游的柯尔克孜族经蒙古草原东迁至黑龙江省嫩江平原乌裕尔河畔。这一说法是进入本世纪之后,黑龙江省柯尔克孜族迁徙史研究的新成果。2001年《黑龙江民族丛刊》第一期发表了吴元丰先生的《柯尔克孜族东迁黑龙江地区考实》一文,在引用了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满文档案中靖边大将军锡保有关将喀尔喀色布腾旺布部所属的柯尔克孜族人

移居齐齐哈尔的奏议和雍正皇帝的朱批之后称:柯尔克孜人分两批迁居黑龙江地方,第一批是在清雍正十一年(1733),第二批是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第一批东迁的柯尔克孜人共有276人。第二批东迁的柯尔克孜人则是与额鲁特蒙古等人共636名混合编成三队。迁入嫩江草原乌裕尔河畔的柯尔克孜人,均给予银两和两年口粮,以作安家之资,同时分别编入八旗,享受旗人待遇直至清朝末年。当代黑龙江省富

裕县的柯尔克孜人即为其后裔。迁入黑龙江的这部分柯尔克孜人因与额鲁特蒙古同时东迁,又长期在一起生活,故黑龙江的当地人曾误称其为“额鲁特”或“蒙古”。1960年改为“柯尔克孜族”。
     

     据史料记载,由西域迁至黑龙江(今富裕县)的柯尔克孜族共有6个部落,因周围多为汉族群众,受汉族习俗的影响,则分别为6个部落的人拟定了6个姓氏:达本、额其克、嘎普韩、散德尔、博勒特尔、格尔额斯。“达本”蒙语为五,演变为“吴”姓;额其克变为“常”姓;嘎普韩变为“韩”姓;散德尔变为“蔡” 姓;博勒特尔变为“郎”姓;格尔额斯变为“司”姓。从此6大部落逐步变成了吴、常、韩、蔡、郎、司6大家族。迁来的

柯尔克孜族人,被编入八旗的正红、正兰、正白、镶黄四旗,由蒙古族官员管理,在清军中当兵或服役。以后随着人口的增加,又不断分离产生了一些新的姓氏,也有些是不同民族通婚后,所生子女随父姓,也可随母姓,于是,也产生了新的姓氏。到20世纪末,已有24个姓氏。柯尔克孜人来到黑龙江后,在充军戍边的同时,沿嫩江流域从事狩猎和放牧生产活动,同时,随着人口的增加,特别是由游牧走向定居

后,又逐渐以姓氏为群体组成了新的村落,柯尔克孜人从此在这里定居、繁衍,如在登斯科向南15里的地方盖起五间毡房,于是,把这个地方叫做“五家子”。还有三家子、班岱、三间房、查哈莱、雅州、七家子等村屯,其中五家子和七家子是黑龙江柯尔克孜族最大、人口最集中的村屯。
     嫩江平原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草原上野生动物资源极其丰富,纵横的河流中,天然鱼类品种极多。

柯尔克孜迁入之前,这里是从未开发的处女地,人们称这里是“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富庶之地。
因此,如此丰沛的资源和优越的渔猎条件,决定了柯尔克孜人以

渔猎作为主要的生活来源。东迁到嫩江平原的柯尔克孜人起初只以捕鱼、狩猎为生,整个部落倒也不愁生计。随着人口的增加,猎物越来越少,仅靠渔猎已经很难维持生计,当地柯尔克孜族又利用水草丰茂的自然条件逐渐发展畜牧业。柯尔克孜人饲养的牲畜主要是牛,其次是马,牛用以食奶,马用于挽乘。清末开始养羊和驴。到了清朝末年,由于汉族、蒙古、达斡尔、鄂温克等民族先后迁入与柯尔克孜人杂居,

人口日盛,仅游牧、狩猎已不能维持各族人民生活之所需,于是,人们开始开荒种田,发展种植业。黑龙江土地肥沃,人称“金子般的黑土地”,春天撒种,到秋即可收获。而嫩江平原更是千里沃野,平坦宽阔,一望无际,且水源充足,气候适宜,发展农业得天独厚。柯尔克孜族从清朝末年开始发展种植业,逐渐发展为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类型。柯尔克孜人初期的种植业十分粗放,到了民国年间才逐步开始用

犁、锄、镰刀等工具,进行简单的田间耕作和管理。种植的作物主要有荞麦、燕麦、铃铛麦、谷子、黄豆、小麦、玉米等。经济作物主要有黄菸,几乎家家都种。因为当地柯尔克孜人有吸烟的习惯,种植的黄菸都是自己加工,以供自己吸食。民国末年才开始种植少量白菜、萝卜、豆角、土豆等蔬菜,而种植芹菜、香菜、番茄以及西瓜、香瓜则是解放以后的事。勤劳智慧的柯尔克孜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

明、总结并掌握了许多生产技术,加快了历史的进程,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柯尔克孜族以畜牧业为主,兼营狩猎、农业、手工业等。柯尔克孜族从事畜牧业的历史非常悠久,饲养和放牧的牲畜主要有羊、马、牛、骆驼、牦牛等。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柯尔克孜族人民创造了自己的文化。《玛纳斯》,一部大气磅礴,气势恢宏,规模巨大,荡气回肠的长篇史诗,它在柯尔克孜

人民中间广为流传。《玛纳斯》与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一起被称为我国三大英雄史诗。
十二生肖纪年法的创立,也有的文献说柯尔克孜是首创。几千年来,柯尔克孜族人民无论是在祖

国的大西北,还是在祖国东北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传宗接代、战天斗地、发展壮大。在祖国母亲的怀抱里,创造着一个民族古老而文明的历史,优秀而灿烂的文化;塑造着一个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同时,柯尔克孜人更是以勤劳和智慧,竭尽全力开发、建设、保卫着这块土地,着意装点着这里的大地、山川、河流和草原。
     回族 回族是一个历史久远的民族,其迁入黑龙江的历史进程复

杂而缓慢。在经历了清代、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三大历史阶段后,逐渐成为世居于黑龙江的少数民族。他们同黑龙江各族人民一道,为开发、建设黑龙江,丰富这块黑土地的地域文化,创造和发展冰雪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黑龙江省内的回族主要从山东、河北、山西、甘肃、北京等地移民、经商、谋生而来的。现在黑龙江省的回族人口大约在13.9万人,约95%的人口散居在黑龙江省内各城镇,5%左右的人居住在农村。 
     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顺从”“和平”。伊斯兰教是由阿拉伯半岛麦加城人穆罕默德创立的一种宗教。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来到中国经商做买卖的时

候,将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伊斯兰教向黑龙江传播的过程与回族人向黑龙江迁徙,二者几乎是同步进行的。随着回族人在黑龙江各地的定居,伊斯兰教也相继在黑龙江各地传播开来。回族文学包括作家文学和丰富的民间文学,而在民间文学中又包括神话传说,民歌民谣和叙事诗等。黑龙江的回族教育经历了清代的经堂教育,清末至20世纪前期的新式回族教育和回族普通教育。建国后,国家提高回族适龄儿童的

入学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各类素质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黑龙江回族在民族文化素质、在校学生总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学生入学率、平均文化程度和在校生比重等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黑龙江世居的少数民族中位居前列。回族还是一个非常注重团结友善和互相帮助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生产技艺、生活习俗、精神风貌和文化素养、文明

进程,都与其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传统的文化与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祖国东北边疆这块土地上,各族人民不断创造着民族历史和地域文化。就黑龙江而言,地域文化是冰雪文化的母文化,冰雪文化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冰雪文化的构成包括了冰雪民间文化和冰雪民俗文化。可以说,有祖国北疆这块土地的滋养和哺育,各族人民必将继续丰富冰雪文化的内涵,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共同的根本利益、前途命运和共同的文化背景,在各民族人民之间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血肉相连、生死与共的亲密关系。各族人民为了美好的明天,不懈地追求和努力,不断地拼搏与奋斗,因此,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闻名于世的冰雪文化的形成,源远流长的黑土文化的形成,辉煌灿烂的黑龙江流域文明的形成,无不凝结和融合着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

动。黑龙江建设与发展的各项重大成,都是全省各族兄弟姐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的成果。毫无疑问,全省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共同奋斗,黑龙江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黑龙江流域文明一定会更加灿烂辉煌。

黑龙江冰雪文化怀古
     千百年来,全世界的劳动者创造了许许多多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如群星闪耀,璀璨耀眼。而就冰雪文化而言,黑龙江省是重要的发祥地,是我国冰雪文化的发源地。

     黑龙江冰雪资源堪称全国之最。三百年前,《宁古塔纪略》是这样记述黑龙江冰雪的:“八月中即大雪,九月中河尽冻。十月地裂盈尺,雪刚到地即成坚冰”。光阴流逝,时光转瞬,当历史行进至今天,黑龙江的冰雪资源依然是全国之最。每逢冬季,天公作美,风神为伴,玉女散花,瑞雪普降。片片雪花,纷纷扬扬,飘落大地,洒向人间。举目望去,岳北岭南、巍巍群山、浩瀚林海、茫茫原野都披上了银盔素

甲、皑皑雪装,整个大地沉浸在美轮美奂的静谧之中,笼罩在和谐的银白色调里。各种景致在和谐中变异出各自的美妙,组成千姿百态的琉璃世界。看着这圣洁高贵、典雅的银色奇观,看着这充满激情的冷艳,谁都会驻足凝神,谁都会为之陶醉,谁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龙江冰雪,美不胜收,千姿百态,令人心醉。
     黑龙江人世世代代生活在严寒北国,常年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之中,因此,对冰雪的理解更加深

刻,对冰雪的感情更加真挚,对冰雪的讴歌更富于激情。他们或吟诗,或写词,或撰文,或作赋,从古至今留下了许多名诗佳句。金朝第四位皇帝海陵王完颜亮(1122-1161,字元功)曾征战南北,叱咤风云,骁勇威猛,不可一世。他以雪为题材的所作的《念奴娇》给后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天丁震怒,掀翻银海,散乱珠箔。六出奇花飞滚滚,平填了山中丘壑。皓虎颠狂,素麟猖

獗,挚断珍珠索。玉龙酣战,鳞甲满天落。
     谁念万里关山,征夫僵立,缟带占旗脚。色映戈矛,光摇剑戟,杀气横戎幕。貔虎豪雄,偏裨真勇,非与谈兵略。须拚一醉,看取碧空寥廓。”
     这首《念奴娇》描写了黑龙江漫天大雪和即将出征的将士。词风豪气冲天,雄壮伟岸,气势如虹,令人震撼。反映出作者气概豪迈,志向高远,气宇轩昂,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爱美之心人

皆有之。严冬时节,寒风冷峻,雪覆原野,山峦着素,黑龙江大地一片银白,素朴之至,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还是在这平素淡雅中追求新奇与美妙。尤其是逢年过节,更是要装点一番,在视觉和感官上获得美的享受。据《黑龙江外记》(嘉庆十五年,即1810年成书)卷六载:“上元,城中张灯五夜,村落妇女来观剧者,车声彻夜不绝。有镂五六尺冰为寿星灯者,中燃双炬,望之如水晶人,此为难得。”

     朱履中于嘉庆年间流戍于卜魁(今齐齐哈尔),就曾用诗记载过观看冰灯寿星的情景:
元夜观灯走不停,村车轠轠也来经。蛮童姹女哗声脆,争看玻璃老寿星。
     上元之夜,观灯之人,络绎不绝。乘坐勒勒车的达斡尔等当地少数民族儿童和打扮花枝招展的少女也进城观赏冰灯。他们争先恐后地观看晶莹剔透、玉洁冰清的冰灯老寿星。
     张光藻在清同治年间也有一首咏颂冰灯寿星的诗:朴实真挚,

情切意浓:
元宵佳节兴堪乘,吹到江风冷不胜。明月见高人未散,街前争看寿星灯。
     海陵王完颜亮的《咏雪•昭君怨》是一首风格浓郁的婉约词,与其“策马关山第一峰”的豪迈情怀,威猛性格形成鲜明对比,这首词轻柔细腻,温文尔雅,亲切可人,旨趣浓厚:
  昨日樵村渔浦,今日穷川银渚。
山色卷帘看,老峰峦。
  锦帐美人贪睡,不觉天孙剪水,
惊问是杨花?芦花?

     品读这首咏雪词,让人们想象到昨日一场大雪,今天满目银白,帐内美人贪睡,尚不知神剪天河水,使无数雪花洒落,醒来惊问是杨花还是芦花?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至十一月底,著名满族词人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及容若,满州正黄旗人)来黑龙江,看到漫天飘雪,提笔写下了《采桑子•塞上咏雪花》的词: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谢娘

别后有谁惜,漂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孤芳自赏,心高气傲的纳兰性德难觅知音,以雪自喻,咏雪表达心境。雪花为我所爱并非因其柔美轻盈,而是因其严寒之中更加美丽,且丽质长驻。纳兰性德的另一首词《满庭芳》,其开头是这样写的:“堠雪翻鸦,河冰跃马,惊风吹度龙堆。”通过对白雪覆盖,冰封大江之上的兵营雪堡乌鸦盘旋,战马扬蹄,为以后的怀古下阕在气氛上作了有力的渲

染铺垫。
     清代以后,许多流人进入黑龙江地区,如著名的方拱乾、吴兆骞以及英和等人。他们对冰雪文化的丰富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些流人的生活条件和环境虽然艰苦,却悲而不伤,乐观向上,以诗抒怀,率真豁达。流人们在黑龙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这其中咏诵冰雪的诗篇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从他们创作的诗词歌赋中可以深切地体会到,流人们被黑龙江的山水形色

所感染,为黑龙江的壮美风光而陶醉,他们更为黑龙江的满目冰天雪地,一派银装素裹所震撼,因此,他们用真情实感,用睿笔重墨,对冰雪竭力讴歌,尽情抒发。更由于黑龙江的冰雪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不尽的源泉,使得他们的名篇众多,佳句辈出,好诗难数,流传久远。进一步丰富了黑龙江冰雪文化艺术宝库。
     “久暄安客冷,转爱雪情深”,“苦寒还望雪,乃见极边情”。从方

拱乾的诗句中可以看出他对雪的一往情深。雪夜静谧,正是读书人灯下吟诵的好时机。“夜雪闭门深,佛火通窗白,殷殷屋梁声,诗歌杂梵策”。
     前面提到的张光藻也是流人。他初见冰雪,兴奋异常,欣然命笔,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边塞风雪早,疑开岭上梅…喜看红日出,暖意又潜回”。但顶着严寒冰霜,迎着凛冽寒风在没膝深的大雪中艰难行进,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历尽冰霜苦,方知行路难。

无风肌欲裂,见雪骨生寒。边塞身初到,荒江水更宽。关山千里外,回首望长安”。
     流人英和在北进的途中,于《雪中行》这首诗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无边平野阔,一色寒光铺。风絮眩银海,身世悬冰壶。客车虽命驾,我仆难奔趋。既闻茧生足,复见粟起肤。收鞭跨短辕,缓辔寻长途。卅里遇茅店,片刻围柴垆”。不尽原野,一片银白,风吹雪舞,冷人目眩,随员艰难前行,听说他的脚上起了茧

子,我不禁身上也起了鸡皮疙瘩。命运难测,唯三十里外能有客栈围火取暖,别的都不重要了。诗中既有对寒风吹面,雪飘万里,一片银白,令人目眩的描述,又有行路艰辛,命运难测,生计无助,举步维艰的诉说。
     冰天雪地,严寒尽极,但冬天已经如此寒冷,春天还会远吗?其实,越是寒冷,离春天也就越近了。“不为客来频扫径,雪消径静白无尘。穷边听惯祁寒语,暂拂曦光已是春”。方拱乾对雪寄托

着春天的热切期盼。“冰声破屐响,又见塞河春。”“争说雪宜春,奢情到旅人。除耕复何望?唯老更相亲。土迹看膏润,檐冰识气钧。”雪尽预示春来,只有适时耕种。
     吴兆骞以雪寄相思的名句给后人留下了颇具文采的感怀和令人难忘的触动。“千峰雪色正漂零,惆怅登高故国情。飒飒蒸沙惊大漠,苍苍苦雾失孤城。城角声沉更漏永,开轩半霁星河影。朔气偏生玉帐寒,清光直照银戈冷。

乘兴期君匹马过,霏霏秋雪奈愁何。” 冬天,经常会早早就光临黑龙江大地,“八月初雪如絮,九月漫天皆白”。过去,九、十月飘雪司空见惯。吴兆骞的诗《九月二日雪》有这样的描述:“客住边城值九月,眼中才见边城雪。边城雪,飞皓皓,九月才飞不为早……羁人见雪何须悲,只似燕山九月时。居人共道今年暖,迁客来多天意转。此地初开草昧年,迎秋冰雪酸刀剪。雪迟飞,春早度,玉门或有春来路。”秋天

飘雪让作者一下子就联想到下雪的日子久了,明年的春天一定会早早到来。反映了以吴兆骞为代表的流人们乐观向上的精神。而春雪的来临,更加昭示着严冬即去,春天已临。“寒食边庭雪,严阴郁未开。遥怜战场柳,春色几时来。客泪沾笳吹,乡心托酒杯。莺花何处好,万里梦吴台。”
     英和在卜魁(今齐齐哈尔)于二月初七见到春雪的到来后兴奋之极,欣然写下了《春雪》一诗。“所望春泽普,南亩翻锄犁。

人心固如此,天意安得知?不料须臾间,有以慰群黎。连朝快晴旭,和风潜相催。春色将平分,彻夜玉屑霏。初则盐可拟,继乃絮随之。形容各尽妙,何必独矜奇。深看脚没屐,暖异粟起肌。饥鸟集矮檐,小鸟奔前墀。隔墙看嫩江,应易名玻璃。”
     在黑龙江的流人中,方拱乾写下歌冰吟雪的诗有十多首,其中较有影响的有《雪中得炭》《雪晴扫径》《夜雪》《雪晴》《春雪》《同诸君子坐河边冰畔》

等。吴兆骞的诗歌中,以《秋雪赋》和《春雪赋》最为著名,而《秋雪赋》把黑龙江的雪景描绘的素美之至,冷峻之极,令后人赞不绝口。“边风起兮朔雪飞,雁违寒兮度欲稀。关山远兮谁与归,心怀乡兮空自知。龙沙雪色秋如此,肠断高楼寄旧衣”。而他的名句“龙沙飞雪中惊夜,徼巡刁斗寒无声。”“天远浮云蔽,山深积雪偏。”“鸣弓行碛雪,飞盖入云边。”“际海塞沙平,连峰朔雪惊。三秋龙碛度,万里雁山营。甲冷

朝月响,笳寒夜不鸣。兼裘犹恐薄,愁杀寄衣情。”等等更是描绘深刻,入木三分,哀而不伤,悲壮苍凉,素美冷艳,诗境高远。
     这些诗篇,饱含着流人对漫天大雪的情愫,满怀着他们祁望春天的希骥,表现出深厚的诗文功力,可谓文采飞扬,独辟蹊径,耐人寻味,与众不同。当冰雪文化更趋成熟的今天,后人的评价和褒奖是:黑龙江冰雪文化的多采与深刻必然包括这些辞文诗章的溢美与赞颂。黑龙江冰雪文化

的丰富与厚重无疑有着这些人的很大贡献。

黑龙江冰雪文化巡礼
     黑龙江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多少年来,黑龙江地区各族人民在这块广袤而古老的沃土上含辛茹苦,游牧拓荒,打鱼围猎,繁衍生息,他们不但具有与大自然勇敢搏斗的性格和勤劳朴实的美德,更具有与外来侵略者英勇斗争的精神。他们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滋润着黑龙江大地,用勤劳的双手书写着黑龙江的历史。千百年来,黑龙江地区的各族人民承

前启后,破旧辟新,创造了包括冰雪文化在内的许多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丰富了世界文化宝库。
     黑龙江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之一,它与黄河、长江流域一样,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黑龙江古代先民,曾经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渔猎文化,游牧文化,农耕文化。这些多源流、多要素的文化现象,

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沉淀和升华,构成了黑龙江流域文明史,并形成了以渤海文化,金源文化为主体风格的黑水文化。黑水文化与中原文化、西方文化的兼收并蓄,融合发展,逐渐衍生出了许多条文化支流,而具有独特魅力的黑龙江冰雪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黑龙江冰雪文化的形成基础是黑龙江流域文明。黑龙江流域文明具有开拓进取的开放性文化特征和强烈吸纳性、包容性的交融文化特征,因此,永远充满着生

机和活力。黑龙江冰雪文化的不断发展,主要源于世居在这里的各民族人民,他们继承、辟新、发展、传承,推动着文化的进步。同时,也得益于黑龙江流域那古树参天,枝繁叶茂的森林,纵横交错,奔流不息的江河,巍峨奇异,绵延不断的群山,一望无际,广阔无垠的平原。黑龙江流域那充满神秘和灵气的黑土地是各族人民书写历史和文明的不尽长卷,是文化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站在黑龙江腹地举目望去,巍巍长白山象一道天然屏障位于西南,东西走向的内、外兴安岭如护墙般地环抱于北。这其间的黑龙江、松花江、兴凯湖、镜泊湖等江河湖泊,纵横交错,星罗棋布,给人以捕鱼、灌溉之利;平原河谷的千里草原,万顷沃土,给人以衣食、畜牧之源;群山起伏,森林茂密,给人以采集、狩猎之惠。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就是史书上称之为“白山黑水”的我国古代东北地区。从很早的古代

起,中华民族祖先的一部分——黑龙江古代先民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
     黑龙江地区的大、小兴安岭是满族、蒙古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锡伯族、赫哲族的发祥地,是土著黑龙江少数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只有这里的崇山峻岭,河谷溪流,风霜雨雪,冬夏春秋,才会孕育出黑龙江少数民族那勤劳、纯朴、勇敢、智慧的品格。雄浑壮美的大兴安岭,由北而南,绵延几千

里;红松之乡小兴安岭,由伊勒呼里山发端,与黑龙江山水相挽,一路并行,直至三江平原的北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我曾经在大、小兴安岭从事野外地质测绘工作数年,工作、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大小兴安岭的山山水水却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那里群山起伏,岭峦绵亘,千里林海,满目苍翠,难怪人们称之为“绿色王冠”。抬头仰望高处,古树参天,遮云蔽日,脚下落叶遍地,踏如毡毯。岭南岭

北的呼玛河、多部库尔河、沾河、逊河蜿蜒曲折,逶迤穿行,夕阳映似金丝,皓月照如银线,精巧奇妙地镶嵌在这硕大无比的翡翠上,将这绿色王冠装饰的更加典雅,瑰丽。黑桦窈窕挺直,白桦亭亭玉立,遍地臻柴灌木,藤蔓勾连丛生,好似层层屏障,遮挡人们视线,加之远山烟云缭绕,近坡绿浪如海,使得原始森林更加神秘莫测,奥妙无穷。
     随着时光的流转,阅历的增加,偶有机会,我也曾云游四

海,神驰五岳。西岳华山的天下第一奇险,北岳岱宗的雄奇险秀幽奥,南岳衡山的群峰如屏耸立,中岳嵩山的挺拔峻极于天……,还有普陀山的庙海沙石,雁荡山的飞瀑流泉,井冈山的深谷峻峰,峨眉山的古雅媚丽,青城山的诸峰环峙,三青山的峡谷幽云,黄山的奇松怪石,庐山的断崖峭壁,……,虽每每称奇,却总觉得不如大、小兴安岭那么情义笃深。诚然,论松,虽挺拔,却憾于缺少虬劲婆娑之

姿,论水,虽清澈,但逊于没有涟漪妩媚之秀,论云,虽飘逸,然愧于没有烟波浩渺之势,论山,虽雄浑,则惜于没有峻拔陡峭之险。然而,大、小兴安岭那每年七、八个月的隆冬,银装素裹,雪压青松,天蓝地白,浑然一体,一番雄奇壮丽的景象。而春天却总是姗姗来迟,冰封的河水悄悄地融动了,是那样的悄无声息,然而几天之间,便冰消雪融,满山荫绿。当春风匆匆抚过之后,接着就是草木葱茏,百花

盛开,郁郁苍苍,鲜花怒放了。夏日艳阳高照,遍山鸟语花香,满目争奇斗艳,一片生机盎然。秋高气爽时节,层林着色,霜叶尽染,百色错落,五彩缤纷。登高眺望,山间雾霭蒸腾,山腰薄云缭绕,透过远山,但见千里云海翻腾,广袤浩瀚无际,其间山峰微露,银汉仙岛层层。初冬攀登兴安,更是气象万千,满目洁白无垠,群山尽装素甲,寒风轻轻拂面,清雪悠然飘落,脚下高树丛林,雾凇挂满枝头,犹如身

临仙境,顿觉爽肺沁心。一时间心驰神往,恍若海市蜃楼,又如梦游天宫,瞬间心醉神迷。那玉树银松,至洁至真,天高云阔,近在咫尺。恍惚之间,平步青云,目及四野,胸襟博大,肩比日月,俯视群山,气吞八荒,神贯九霄,天下江山多娇,均莫及大、小兴安岭,山水云松冰雪,唯我家乡独尊。
     我爱黑龙江的冬天,我爱这充满激情的银色世界,我爱大、小兴安岭的冰雪。面对漫天飘雪,

我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世上没有任何一种花能像轻柔的雪花,把圣洁、高雅、庄严毫无保留地覆盖广懋、无垠的土地;天下所有的珠玉集在一起也无法象冰凌那样将坦荡、无私、晶莹带给江河、溪流。排排霜树是冬之竖琴的长弦,任寒风之手尽情地抚奏着柔美而舒缓的冬日序曲;迷蒙雾雪是冬之乐曲的和声,心甘情愿地陪衬烘托冬日交响乐的主旋律。
     冰雪的素描与写意古已有之,

唐代大诗人杜甫盛赞雪景,写下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千古佳句,《水浒传》中施耐庵笔下 “风雪山神庙” 的“好大雪”,《红楼梦》里曹雪芹描写的“琉璃世界,白雪红梅”,大侠金庸在他的武侠小说中着力刻画的“雪山飞狐,踏雪无痕”,《倚天屠龙记》和《陆小凤传奇》中作者高谈阔论的冰火岛和西门吹雪,更有“天山雪花大如席”“秦岭白雪细如面”的夸张描绘………,可谓数不胜数,不胜枚举。

     但置身于这银白世界的人们,面对万里雪飘,举目望去,却有着更深的感觉与更多遐想……
     山岳的轮廓被雪白的画笔勾勒得更加雄浑巍峨,刚毅伟岸,强烈地与蓝天遥相辉映;田野杂乱的植被被雪隐藏起来,积雪装典,刀削铲修,整洁有序,浑然一体;田垄的线条文理清晰,凸显真实;平原犹如一张洁白平整的画布,车轮驶过、雪橇滑过、行人走过,都在上面绘画着笔触动人的素描写生;原始森林的松

柏变成了一座座雪塔,如同无数棵圣诞树傲霜而立;温泉、水库附近的林木则在水气冷热温差的作用下挂满了雾淞,向蓝天伸展着玉叶琼枝;山洼里的村舍茅屋被软雪包裹着,变成一团团蘑菇状的雪堆,好似童话世界里的雪屋,那透亮的窗、紧闭的门以及门前那被人踩出的长长的小路……,都给这童话世界提供了令人心驰神往的遐想空间。屋顶上的烟囱飘出一缕缕青烟,在蓝天里无拘无束地挥毫泼墨,描绘

出变化万千的大写意画卷,喧闹的瀑布“冬眠”了,变成无声的冰柱,尽情地展示着它凝结的婀娜体态和玉洁的冰清舞姿……
     天公在忘情地尽显冰雪的胜景和风韵之后,终于有一天,被春姑娘轻轻地唤醒了,暖融融的阳光、和煦的春风轻抚着冰封大地,已是冬去春来,冰雪初融的时节了,山岩下、树枝下、屋檐下,到处挂满了冰挂,好像无数透明的冰瀑;江河上发出了此起彼伏的冰凌裂响,水流开始涌

动,冰排先是挽着手,最后却又不得不分开,它们拥挤着、碰撞着,浮冰载着白雪一路流水欢歌地漂向遥远的东方……
     

     冰雪使今天的黑龙江更加独具特色,冰雪文化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人。一年一度的冰雪节,迎来国内外成千上万的宾朋好友,黑龙江人给冰雪赋予了新的内涵。每当雪后,哪怕是零下十几度,二十几度,孩子们毫不畏惧,他们堆起雪人,打着雪仗,溜冰打尜,在冰的世界、雪的海洋里打闹嬉戏。冻得通红的小脸和白雪相映成趣,俨然就是一个童话世界。冰雪严寒还经常“强制性”地把人们聚在房间里,他们或

促膝深谈,或推杯问盏,一起交流感情,相互传递信息。至于以冰雪为媒的恋人,以冰雪为证的新人,更是比比皆是。冰雪将热爱冰雪艺术的人们聚在一起,谱着冰的和弦,写着雪的旋律,作着冬的和声,唱着银色抒情曲,这是美妙的大地飞歌,这是和谐的天人合一。冰雪塑造了黑龙江人的豪放、勇敢、朴实、热情;冰雪为黑龙江人展示创新与才华提供了空间;冰雪使黑龙江人创造出一座座晶莹的冰灯、冰雕;

冰雪让黑龙江人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的诗画;冰雪与黑龙江人密不可分,息息相关。
     今天,与大自然联结在一起的冰雪文化,不仅使黑龙江人的生活越发丰富多彩,更使黑龙江又多了一个向世界展示的窗口,多了一条联通世界的渠道,“让世界了解黑龙江,让黑龙江走向世界”,冰雪文化扩大了黑龙江的影响力,提升了黑龙江的知名度,冰雪文化推进并加快了黑龙江走向世界的步伐。

    

黑龙江冰雪礼赞
     黑龙江历史悠久,古韵绵长,千年文脉,屡书华章。数风流人物——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清太祖努尔哈赤都曾经在这里开疆拓土,建功立业;北夷索离人东明,
夫余政权创始者;粟末靺鞨人大祚荣,唐廷册封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忽汗州都
督,渤海国创始者;萨布素,第一任黑龙江将军,1685 年和 1686 年,两次率军组织了雅克

萨战役,打败沙俄侵略军;寿山1900 年任黑龙江将军,抗击俄寇侵略以身殉职;马占山,江桥抗战,打响抗日第一枪;周保中、赵尚志、李兆麟、赵一曼抗联英雄;大庆 “铁人”王进喜,全国劳动模范……
    许多仁人志士、英雄模范,在黑龙江乃至中国历史上书写了辉煌的篇章。
     黑龙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心胸博大,坦荡无私。她张开双臂,展开胸襟,豁达宽容地接纳

了“逃荒者”“淘金者”“避难者”… 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们在这里共同孕育了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的冰雪风情,形成了蕴涵丰富、异彩纷呈的多元文化,创造了源远流长的黑龙江流域文明,演绎了开拓进取、创造伟业的奇迹。
     黑龙江是我国冰雪文化的发祥地。而黑龙江浓郁的冰雪风情是冰雪文化形成的基础。黑龙江地区各民族人民长期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寒冷地带,在同大自然的搏击、抗争中,在生产生活之中,

孕育并形成了冰雪习俗和冰雪风情,进而升华成为冰雪文化。因此,从文化现象的角度去审视,其存在时间是相当久远的。同时,这种文化涉及历史、经济、文学、艺术、建筑、器物、饮食、服饰、运动、娱乐、风俗、捕鱼、狩猎、农耕等诸多方面。因此,黑龙江冰雪文化具有地域性特征、独立性特征、进取性特征和广泛性特征。
     地域性特征 气候、资源和人文是基本条件。北美洲、欧洲北部

及东北亚次大陆都是气候寒冷和冰雪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而且有着比较悠久的历史。因此,那里的人们在寒冷的冬季都开展各种各样的冰雪活动,并形成了许多冰雪习俗。例如,著名的加拿大魁北克冰雪狂欢节、美国米尔沃基破冰节、挪威的滑雪节和日本札幌雪节等等,都有自己的风格与特色。我国也有一条横贯东西走向的冰雪带,但由于地理、历史、人口、自然和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从冰雪习

俗、冰雪风情到冰雪文化,集中体现在黑龙江地区。
     黑龙江省北面临近寒冷的西伯利亚,南北跨中温带与寒温带。冬季高空受贝加尔湖高压脊与亚洲大陆东部低压槽控制,地面受蒙古高压中心与阿留申群岛低压中心的影响,使得干冷极地大陆性气团不断向太平洋阿留申群岛低压区流动,形成冬季风,即常见的寒冷干燥的西北风。夏季,随着太阳辐射能量逐渐加大,自西太平洋的温湿海洋性气团不断

向亚洲大陆流动,形成夏季风。因此,黑龙江是寒冷的季风气候黑龙江地处祖国的最东北,是全国气温最低的省份,全年平均气温在 5℃~-5℃之间。一月份平均气温在-30.9℃~-14.7℃之间,极端最低气温曾达到-52.3℃,为全国最低纪录。北部大兴安岭年平均气温在-4℃以下,无霜期只有 80~90 天。其他地区无霜期也只有 100~150 天。冬季低温所形成的江河结冰厚度一般在 0.8~2.0 米之间,重型卡车行驶于冰

面如入坦途。黑龙江、松花江江水清澈,杂质甚少,封江结冰后透明度几乎达到百分之百。而且随着气温的降低,其抗压、抗折、抗弯等各种物理指数越强。黑龙江省的降水表现出明显的
季风性特征。降雨(雪)量从西向东增加,西部平原区为 400~450 毫米,东部山前台地在
500 毫米左右,东部山地在 500~670 毫米。以哈尔滨降雪为例,平均每年在 10 月中旬降落,
降雪日数年平均 33 天,最多的一

年曾达 50 天。年降雪 30~40 毫米。如此地域和气候特点,
为冰雪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和保证。
     黑龙江这片肥沃的土地养育着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赫哲族等 10 个世居的少数民族,他们用超人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创造出了珍贵的文明成果,这些成果内容丰富,内涵深邃,魅力无限,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明宝

库。黑龙江各民族兄弟,以其博大宽广的胸怀,坚韧不拔的意志顽强拼搏的精神,创造出了令世人惊叹与折服的黑龙江流域文明。多元文化的基础与丰富的民俗、风情,经过历史的陶冶与洗练,终于成就了灿烂的冰雪文化
     独立性特征 黑龙江冰雪风情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人文特点,所以,由此而产生的冰雪文化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首先,地域环境是基础。冰雪风情并不是哪个地区都有。它不

同于山水江河、风雨雷电。只有在特定的环境和气候条件下,才会有冰雪自然景观。更主要的是黑龙江地区的地域环境与其他冰雪地区也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是相对独立的。如牡丹江雪乡的雪哈尔滨松花江的冰、鸡西兴凯湖和漠河北极村的雾凇等,都体现了黑龙江冰雪风情的独立性。
     其次,冰雪地区自身的人文环境是必要条件。如果没有独立的悠久历史,没有鲜明的特色文化,如飞鹰驾狗,楛矢石弩,冰

雪丝绸之路;如男耕女织,围猎捕鱼,黑龙江冰雪风情;如雄踞雪覆的崇山峻岭,跃马广袤的白山黑水,驰骋于冰封旷野平原,搏击在延绵的兴安内外,等等,也就不会有个性突出的冰雪风情,更难以形成黑龙江冰雪文化
     第三,弘扬产生的功效。冰雪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喜爱,被文人墨客所颂咏。金朝第四
位皇帝海陵王完颜亮以雪为题的《念奴娇》是这样说的:“天丁震怒,掀翻银海,散乱珠箔。

六出奇花飞滚滚,平填了山中丘壑。皓虎颠狂,素麟猖獗,挚断珍珠索。玉龙酣战,鳞甲满天落。谁念万里关山,征夫僵立,缟带占旗脚。色映戈矛,光摇剑戟,杀气横戎幕。貔虎豪雄,偏裨真勇,非与谈兵略。须拚一醉,看取碧空寥廓。”豪气冲天,气势如虹,行云流水,颇有影响
     而把北国冰雪诗化得最动人的,当数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

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其描写之细腻,寓意之深刻,形象之逼真,气势之恢弘,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可谓脍炙人口,堪称千古绝吟。
     除上述客观原因外,更重要的是,社会进步推进了冰雪文化的发展。以哈尔滨为例,它
充分利用北国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开发冰雪资源,不断创新冰雪文化。人们不再惧严寒、厌冰

雪,而是喜严冬、盼冰雪。冬天一到,人们赏冰雪、玩冰雪、唱冰雪、画冰雪、吃冰雪,让冰雪尽情地给人以清新脱俗的享受。一位冬天到过哈尔滨的记者深情地写道:“哈尔滨的冬天,是沸腾的现实,是热烈的追求,就像浓浓的优质中国老白干。冬天,在这块土地上奔涌着春潮。”有人称颂冰雪艺术说:“它增添了生活的情趣,唤起了人们心底的美感,鼓舞我们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啊!我衷心地赞美你,这独特的

北国风光。”目前,黑龙江各地都
在着力弘扬冰雪文化,这无疑是最有力的促进与推动。
     进取性特征 冰雪是水的固态表现,相比于水,冰雪的可塑性更强,而这种可塑性注入现代思维和理念,经过人工的雕琢,反映出来的是强烈的进取性特征。1963 年,哈尔滨出现了大规模的冰灯,这是冰雪文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1985 年以来,以哈尔滨冰雪节为代表的冰雪文化现象,每年都有新的、跨越式的发展。

这是冰雪文化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飞跃。它集冰雪旅游、冰雪经贸、冰雪艺术、冰雪体育、冰雪游乐为一体,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并为今后的更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能够取得如此大
的成就,恰恰说明了冰雪文化的进取性特征。以冰灯的发展为例。从冰疙瘩、冰坨坨到现代
冰灯,冰雪艺术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冰灯系指冰雪艺术造型和灯光效果的的有机结合,有

冰灯、雪塑、冰花、冰景致、冰盆景、冰雕塑、冰建筑等。它突破了原来的定义,变成了各种冰雪艺术造型的总称。琳琅满目、形式繁多的冰雪艺术造型,是人类理想的艺术体现,是现代美学的实体展现,是人本理念的美好实现。因此,有人将变幻无穷的冰雪艺术赞美为“永远创新的艺术,永不重复的童话”
     广泛性特征 冰雪文化的形成是黑龙江地区广大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从古到今,各民族都作出

过巨大的贡献;目前,全省各地都在为弘扬冰雪文化做着积极的努力,创新形势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黑龙江独特的冰雪造园艺术,遍及黑龙江大地,随处可见“如梦、如幻、如诗、如画”的冰雪艺术和冰雪文化实体;
     冰雪造型的工具、使用的冰雪量、借鉴的艺术门类、交叉利用的科学技术、参与制作的人数、体味冰雪风情的人群、冰雪文化的影响面等等,都充分体现了其

广泛性。
     冰雪风情浓郁独特、魅力无限,冰雪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体味它、感悟它、欣赏
它、赞美它,既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责任。
     我是生长在哈尔滨的黑龙江人,是喝松花江水长大的。松花江这条充满激情和活力的母亲河,以她的秀美和丰饶,深情地滋养着我,勤劳、朴实、真挚、善良的哈尔滨人,给了我无限的温暖和奋发的力量,黑龙江这块

土地,以其博大的胸怀为我提供了锻炼、成长的广阔舞台。
     几十年的朝夕相处,几十年的风雨同舟,几十年的拼搏奋斗,我无时无刻不领略她的风情万种,吸吮她的甘甜乳汁,体会她的兼收并蓄,感受她的无穷魅力。
     黑龙江是一部悠远的史诗,是一幅美好的画卷。愿更多的人眷顾她、爱恋她、亲近她、赞美她。

    

冰城瑰宝 屡创辉煌
     北国的冬天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在银装素裹的松花江畔,有一座激情澎湃、魅力四射的城市——哈尔滨。这里的人们匠心独具、巧夺天工,用智慧与技巧,以冰雪雕塑艺术语言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卷——冰雪大世界。
     

     开拓辟新 首创辉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始创于 1999 年,时逢新千年庆典。为迎接 2000 年的到来,国家旅游局和中央电视台在世纪庆典之际举办千年庆典活动。哈尔滨以中国北方最具特色的旅游名城
成为与国家旅游局联办神州世纪首游的唯一城市。面对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哈尔滨人民充分发挥冰雪时空优势,运用大手笔,架构大格局,隆重推出规模空前的超大型冰雪艺术精品工程

——哈尔滨松花江冰雪大世界。哈尔滨松花江冰雪大世界,向世人展示北方名城哈尔
滨冰雪文化和冰雪旅游的独特魅力。
     哈尔滨松花江冰雪大世界位于松花江段江心沙滩,全长 1030 米,最宽处 25 米,总占地面积近 20 万平方米,总用冰量 6 万立方米,总用雪量 13 万立方米,工程项目 500 余项。5000余名建筑工人参加建设。整个园区以“世纪门”“欢乐门”“卡通门”3 座大门为中

心,分别形成东、西、中三大部分,包括“世纪之声”“卡通世界”“冒险乐园”“冰上风情”“雪场欢歌”五大景区:以新千年庆典活动为主题的“世纪之声”景区,由神龙、世纪钟楼、回归之声和世纪舞台四个广场组成,主要包括千禧龙、世纪门、二龙戏水、世纪钟、华表、欢乐柱廊、香港会展中心、澳门大三巴牌坊、台湾赤嵌楼、哈尔滨 50 年辉煌成就展廊等景观;以少年儿童娱乐活动为主题的“卡通世界”景区,设有玉免迎春、北国

风光、雪地逐鹿、松鹤延年、海底世界、白雪公主、圣诞老人、俄罗斯之旅八个组团式景区和七彩宝塔、雪山卧佛、古堡情思、雪孩子、雪屋子等多处景点,以及长城、动物造型的滑梯和欢乐迷宫等适合少年儿童年龄特点的
冰雪娱乐设施;以趣味性参与活动为主题的“冒险乐园”景区,设有雪山索道,攀冰岩、北极寻踪等惊险刺激的娱乐项目;以冰上活动为主题的“冰上风情”景区,设有滑冰场、冰雕区、抽冰尜区、神

秘峡谷、时光隧道等冰上娱乐项目,以及供游人取暖、休息的暖房、蒙古包风情园;以雪上活动为主题的“雪场欢歌”景区,设有滑雪场、雪地足球场、雪地摩托项
目,以及雪塔、塞外风车等景点

     松花江冰雪大世界工程一改以往冰灯、冰景的制作规模,设计思想开阔,制作规模巨大,气势恢弘、匠心独具、魅力独特,融思想性、趣味性、观赏性、参与性、娱乐性于一园,创造了哈尔滨冰雪建筑作品新的辉煌。

     主题鲜明 特色突出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迄今为止,已经举办了二十五届,每一届都有鲜明的主题,独特的风采,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让人流连忘返。如第一届冰雪大世界的主题是新千年庆典,“喜迎千禧、冰筑世界”;第六届冰雪大世界的主题为:中俄友好年。“中俄友好、冰雪情深”,凸显俄罗斯风格。景观题材主要来源于俄罗斯的著名建筑、历史名人、名著等,以冰雪艺术的表现形式,向游人展示俄罗斯

民族文化、社会历史、建筑风格及人文风俗。全园的高潮是 口“和平门”,象征着人们努力争取和平,希望凯旋的心情。由冰板铺成灯光大道,道路两侧为 55 对冰柱连成的廊道,喻示着国庆 55 周年;主景以毕加索“和平鸽”为中心,将联合国总部广场上的“破碎的地球”“扭曲的手枪”“世纪宝鼎”等造型以冰灯的形式表现出来,突现和平的主题。景区结束部分是冰建筑“卢浮宫”,体现中法文化年的继续。

    

     而第九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以迎接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为主要表现内容,主题为“冰雪世界、奥运梦想”,以梦幻般的冰雪景观呈现出同一个世界的同一个奥运梦想。这届冰雪大世界以崭新的设计方式概括主题。在总体构思上以体育赛场的形象表现景区,以最简洁的跑道形式明确游览路线,跑道和冰道相结合。在跑道周边,是代表体育形象、表现奥运历史、奥运逸事,以及参加奥运会的各国国旗、吉祥物、标志

组成的冰雕雪塑,体现和谐世界,紧扣奥运主题,通过冰雪语言塑造奥林匹克的起源、发展,多层次展示奥运的竞赛内容并将其与观赏、娱乐、参与有机结合让游人置身于“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的冰雪盛会之中,共同分享奥林匹克运动的魅力与欢乐,共同追求人类同样的希望和梦想。这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共有五大景区:其一是奥运圣火景区——位于广场的中心区域,为冰雪大世界主景区。景区主大门为前门

造型,代表进入中国北京举办的奥运会;进门后是奥运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和由“哈尔滨欢迎您”组成的吉祥物冰雕。广场中心是北京天坛举行祭天仪式的寰球宇,上面正中为大型组雕“奥运圣塔”,标语是北京奥运主题口号“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One102World One Dream )。在寰球宇的正后方是奥运历史文化长廊,长廊前是奥运文化、环境、志愿者和火炬传递标志。两组大型冰雕“奥运圣火”和“夸父追日”,两侧是“五洲

迎奥运”和“吉祥奥运”两组雪雕。体育竞技跑道围合成中心景区,大量布置体育项目的冰组雕,用
大量的冰雪体育运动竞技场面,体现奥林匹克精神;其二是 2009 大运会景区——以象征哈尔滨的主建筑防洪纪念塔为主景区,以承办 2009 全国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的吉祥物、会旗、会徽灯雕、大运会雪组雕等为主要表现内容;其三是奥林匹亚圣山景区——近三千年前的希腊,诞生了奥林匹克运动,现代奥运会也已

经走过了百年。以奥运起源组雕、现代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希腊雅典卫城,希腊神话中的胜利女神、雅典的守护神雅典娜、太阳神宙斯等人物故事为题材,设计冰雪雕塑,表述奥运发祥地;其四是欢乐天地景区——以奥林匹克城堡和奥运五环滑梯为主景观,有玻璃表演大厅、人文奥运滑梯、城堡滑梯和迷宫等趣味冰雪活动。以“嫦娥绕月卫星”及运载火箭——长征 3 号甲为中心,讲述嫦娥奔月的美丽神话传

说;体现了哈尔滨人为把嫦娥奔月变为现实所做的贡献;宣传中国的探月工程,普及航天、天文知识;其五是奥运情怀景区——用奥运会旗、英国国旗、招贴画,等让游人了解下一届奥运会的举办地——伦敦。冰雕作品以伦敦桥、巨石文化遗址、威斯敏特大教堂等为内容。景区内还有圣诞乐园、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
     再如第十五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主题为“冰雪动漫世博会”,这届

冰雪大世界亮点频现:冰雪实景演出加入了大量高科技元素,融合北方冰雪文化独特魅力,呈现出时尚、现代、绚烂的艺术效果;推出品牌化表演项目“冰雪欧秀”及“cool 哈尔滨”大型冰上杂技秀。“cool哈尔滨”首次引入朝鲜平壤国家冰上杂技艺术团,将国际一流的冰上杂技技巧,与中国时尚前卫的艺术创意相结合,为游客带来更加完美的冰雪艺术盛宴。另外园区首次创办“冰雪霓
裳”大型时装秀,让游客身临其境

地观赏模特在冰制 T 台上对时尚艺术的完美演绎,将时尚元素与冰雪文化完美融合,带给游客强烈、震撼的视觉冲击。
     第二十三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以“冬奥之光 闪耀世界”为主题,

通过壮观美丽的冰雪景观传递冰雪冬奥精神。
     第二十四届冰雪大世界以“冰雪之都,创意无限”为主题,用冰雪展现哈尔滨沉淀许多年的冰雪文化与魅力,结合哈尔滨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进行设计,引入“冰雪+”理念,融合观赏性与实用性,审美属性和娱乐功能兼备。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在流光溢彩,令人炫目的冰雪大世界里,人们也能在轻松快慰中感受到时代的气息。

     气势恢宏 再创“之最
     已经举办的二十五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一届比一届规模大,一届比一届格局大,一届比一届气势大,以往“之最”不断被刷新。如首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总用冰量 6 万立方米,总用雪量 13 万立方米,工程项目 500 余项。第二届冰雪大世界总用冰量 7 万立方米,总用雪量 15 万立方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冰雪游乐园。第四届冰雪大世界总占地面积 40万平方米,总用冰量达到 

15 万立方米、用雪量 12 万立方米。到了第十二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总占地 60 万平方米,规模进一步扩大,用冰量 18 万立方米,再创历史之最。而第十九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总占地面积 80 万平方米,用冰量 18 万立方米,用雪量 15 万立方米,冰雪景观高达 2000 余个。第二十五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以“龙腾冰雪 逐梦亚冬”为主题,园区占地面积 81.66 万平方米,存冰量达到 10 万立方米,总用冰和用雪量超过 

25 万立方米。成功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获得“世界最大的冰雪主题乐园”称号。
     再如,最高冰建筑一再被刷新。第六届冰雪大世界的最高建筑是 14 米高仿欧洲君士坦丁凯旋门设计的主入口“和平门”。第十一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冬运圣火城堡建筑主塔高达40 米,突出奥运会和大冬会的主题。第二十五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主塔“冰雪之冠”,位于园区主轴线上,作为整个园区的灵魂,“冰雪之冠”高 

43 米,相当于 16 层楼高,用冰
量 1.3 万立方米,是园区内最高、单体最大的冰塑景观。这一气势恢弘的冰建筑又一次刷新
了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纪录,成为了冰城新地标。
     最受欢迎的冰滑梯记录也再次被打破。第十八届冰雪大世界超级大滑梯共 4 条,每条长达 340 米,当时号称是世界最长冰滑梯,但到了第二十五届冰雪大世界,网红项目超级冰滑梯已从开始的 8 条滑道迅速增加到 14 条

最长滑道达 521 米,在模、长度和占地面积上验到全新感觉的冰雪速度与激情。此外,第二十五届冰雪大世界还在规模、游客数量、景观建设等方面创下多项历届之最。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元旦期间,接待游客 16.32 万人次,同比增长 435%;在演艺方面,哈冰秀演出邀请了来自俄罗斯、美国、白俄罗斯等 12 个国家的 50位优秀外籍表演艺术家参与其中,人数达到历届之最。本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与腾讯等 IP跨界

合作,以雪雕形式还原剧目、游戏、动画中的经典角色、动作与场景等,合作数量、形式、规模均创历届之最。
     越来越多雄伟壮观的巨型冰建筑和巍峨的雪雕、雪塑、雪山群雕,越来越多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之最展示给世人,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觉震撼力,使人眼界大开、惊诧不已。
     艺术瑰宝 誉满全球
     冰雪大世界那匠心独具,鬼斧神工的大型冰雪建筑群、雕塑和

其他艺术品,有仿佛来自童话世界的城堡和宫殿、有现代建筑和道路、还有各种各样的雕塑和装置艺术。
     所有这些建筑都由晶莹剔透的冰和洁白无瑕雪堆制成,形成了一个充满着独特魅力的冰雪王

国。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不仅是一个美丽的旅游景点,还是一个多元化的娱乐场所。在这里,游客们可以欣赏到各种精彩的表演和活动,如芭蕾舞、冰壶比赛、冰上雪车等,还有各种音乐会和文艺演出。

     此外,还有各种设施和设备可供人们体验,如冰道、冰滑梯、冰帆船、雪地摩托车和骑马等。
     除了白天的美景和表演外,夜晚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更加壮观。到了晚上,整个场馆会被各种灯光装置所照亮,营造出一个神秘而绚丽的氛围。哈尔滨冰雪

大世界以其独具特色、巧夺天工的冰雪建筑、绚丽多姿、五彩缤纷的灯光和精彩纷呈、妙趣横生的艺术表演令世人瞩目。因此,被誉为精美绝伦的艺术瑰宝,蜚声华夏,饮誉全球。
     2004 年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2016 年,获得的“哈尔滨市最佳景区”称号;2020 年,荣获第四届 IAI荣获第 23 届 IAI 传鉴国际广告奖 IAI 旅游营销
     奖旅游品牌营销铜奖;荣获第十四届虎啸奖旅游观光类优秀奖

2024 年 1 月,荣获同程旅行 2023 年度最佳旅游目的地奖;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成功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获得“世界最大的冰雪主题乐园”称号;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联合优酷荣获金河豚年度整合营销案例奖项……
     从 1999 年至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已经举办了 25 届,每年都有新创意,每年都有新突破,每年都为人们留下美好的印象,引发更加美好的期待。祝愿她越来越好,再创新辉煌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