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豫剧

电子杂志文化2022-04-15
1216

流行于河南省
流传中国各地的传统戏剧

电刊在线制作平台

豫剧

非物质文化遗产

Henan Opera

河南豫剧

Henan Opera

豫剧,也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河南讴,豫西山区则称之为靠山吼,是中国梆子声腔剧种中极为重要的一支,是主要流行于河南省、流传中国各地的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豫剧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与京剧、越剧同为中国戏曲三鼎甲,传承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已成为河南很有影响的戏曲剧种。豫剧在生成和发展时期,汲取了昆腔、吹腔、皮簧及其他梆子声腔剧种的艺术因素,同时广泛吸收河南民间流行的音乐、曲艺说唱和俗曲小令,形成了朴直淳厚、丰富细腻、富于乡土气息的剧种特色。豫剧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中国歌剧”等。 

豫剧的来源,一说是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形成;一说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迄无定论。
清朝乾隆年间,豫剧已经流行,这一时期的文献如《歧路灯》《杞县志》等有相关记载,当时梆子戏已在开封、杞县一带盛行,并曾与罗戏、卷戏合班演出,称为“梆罗卷”。豫剧最早的传授者为蒋门、徐门两家,蒋门在朱仙镇、徐门在开封东面的清河集,开办科班授业。
道光年间(1821—1850),“河堤决口,庙宇冲塌,瓦片无存”,可见在道光之前,梆子戏就已在河南存在。
清末民初曾不断到开封演出的天兴班,原是封丘办的科班,历史比较悠久,不少豫剧名演员出自该班。知名演员有李剑云(小名壮丑,工旦)、阎彩云(工旦,1982年去世)。
辛亥革命后 ,河南梆子更多地进入城市演出。豫剧进入茶社演唱之后,与早已进入茶社的二簧(京剧)形成了相互竞争的局面。 
20世纪初期,豫剧由乡村进入省会开封演出,逐渐占领了城市的演出市场。
民国时期,女演员崛起,逐渐取得了豫剧行当的主力位置。
1924年,王义成在《京报》副刊《戏剧周报》上发表《豫剧通论》一文,文章中的豫剧是对河南省所有剧种的统称。

豫剧的文化品格,是由中原文化哺
育而成的。豫剧粗犷豪放、质朴通俗,又流畅明
快,热闹红火,散发着较多的艺术魅力。豫剧在剧目生产、剧团数量、观众人数、市场效益等方面,为当代地方戏之翘楚,是当代戏曲叫好又叫座的剧种之一。 豫剧艺术长期受中原文化特别是黄河流域地方文化的影响,它各方面都形成了独特的河南地方风格,带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是中国民族戏曲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传承

演唱特色

Singing Features

豫剧的唱腔音乐结构属板式变化体,其主要声腔板式有四种,即二八板、慢板、流水板、散板。二八板在豫剧的四大板类中表现力最强,变化最丰富。慢板类有〔慢板〕〔金钩挂〕〔反金钩挂〕〔迎风板〕等板式。一般为4/4拍的三眼板,其上下句唱腔起于中眼而落于板上。上句落音较自由,下句落音豫东调和豫西调不同。〔慢板〕是豫剧唱腔中常用的板式之一。它的前奏过门有多种形式,其中最常用的有“六梆”“四梆”“导四梆”和“迎风一梆”等。流水板亦为豫剧常用的板类之一,可分为流水板、慢流水板、快流水板、流水连板等。唱腔一般都是眼起板落的一板一眼的形式。可根据需要作不同速度的变化。飞板也作“非板”,无板无眼,节奏自由,属于散板类。
以上四大板类的唱词一般都是用“三三四”格律的十字句,或“二二三"格律的七字句,有时也用一些字数不等的长短句,如二八板中的呱嗒嘴即以五字句为基础,飞板中的滚白即为有唱有白的散文体句式。
在声腔上,豫剧属梆子腔系,豫剧划分主要有五大流派:以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又称“东路调”;建国后,在杨兰春等的领导下,对豫剧四大地域流派唱腔进行了综合吸收和大幅改革,运用科学的发音,融人了歌剧元素,形成了现代流派,又称现代戏流派。

                                                                      抗日战争爆发后,豫剧向临近省区流动,
                                                           它向西到达西安,使西安成为重要的演出中心,
                                     影响遍及西北各省。向东,在江苏、安徽等地有了较大发展,
                               出现了“四好名旦”:马金风、徐艳琴、阎立品、毛凤麟。这一时期
的豫剧表演流派林立,异彩纷呈:常派(常香玉)奔放多姿、陈派(陈素真)典雅细腻、崔派(崔兰田)哀怨深沉、马派(马金风)明亮清脆、阎派(阎立品)甜美秀丽、桑派(桑振军)俏丽委婉、李派(李斯忠)粗犷浑厚,等等。其中常派影响最大。常香玉的舞台表演风格刚柔相济、质朴清新;她的唱腔吸收了豫东调、河南坠子等艺术营养,舒展奔放、吐字清晰,在豫剧旦行艺术中几乎形成了“无腔不常”的格局。
从清朝末期以来,豫剧逐渐形成四大声腔,即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以及以沙河流域为中心的沙河调(包括河南东南部、安徽北部等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杨兰春等的领导下,对豫剧四大地域流派唱腔进行了综合吸收和大幅改革,运用科学的发音,融入了歌剧元素,形成了“现代戏流派”。 
1947年秋,洛阳、开封、兰州、西安四地的民间报界方以豫剧专指河南梆子。
1948年,豫剧历史上第一所学校“私立新光豫剧学校”创立,这是最早使用“豫剧”名称的组织机构。
1950年,中南区军政会副主席邓子恢接见了“群众河南梆子剧团”相关演员。谈到河南梆子时,邓子恢说:“南梆子是个小名,豫是河南省的简称,我看可以取个大名为豫剧比较恰当”。8月间,群众河南梆子剧团在河南、河北等地巡回演出时将河南梆子称为豫剧。豫剧一词正式取代河南梆子。

角色行当

Role Industry

豫剧的角色由“生且净丑”组成,按一般的说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脸。戏班组织也是按照“四生四旦四花脸,四兵四将四丫环;八个场面俩箱信,外加四个杂役”。“四生”即老生、大红脸(红生)、二红脸(武生),小生;“四旦”即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闺门旦)、老旦、彩旦;“四花脸”是黑头(副净)、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丑)。也有五生、五旦、五花脸的说法。演员一般都有自己的专工行当,也有一些演员则一专多能,工一行外,兼演他行。早期豫剧以“外八角”(四生四花脸)戏为主,生行戏占重要地位。生行的大红脸和二红脸的界限很严,大红脸专演关羽;二红脸专演赵匡胤、秦琼、康茂才等类角色,主要是武功戏。小生行一般有文武之分,也有的演员文武兼备,武功戏较出色。大净主要以唱功取胜,三花脸除表演诙谐风趣外,武功戏也有“盘绳”“吊水桶”“空中还原”“探海”“元宝顶”“大翻身”等不少绝招。旦行在以“外八角”为主时代,只占次要地位,但随女演员的登台与逐渐增多,在豫剧中取得了主导地位。
各行当都有自己的表演要诀,如手势要诀是“花脸过项,红脸齐眉,小生齐唇,小旦齐胸”,武打戏的短打要诀是“身如蛇形眼似电,拳如流星腿似钻;稳如重舟急似箭,猛、勇、急、快、坐、站稳如山”,在枪路上,有“走丝”“连九枪”“十三枪”“九个鼻”“八杆”“单倒”等路数。青衣中闺门旦的表演要诀是“上场伸手似撵鹅,回手水袖搭手脖;飘飘下拜如抱子,跪下不能露脚脖”“说话不看人,走路不踢裙,男女不挽手,坐下看衣襟”。彩旦的表演要诀是“斜眼偷看人,说话咬嘴唇;一扭浑身动,走路摔汗巾”。小旦的出场式是“出门按鬓角,双手掖领窝,弯腰提绣鞋,再整衣裳角”。小生的表演要诀是“清、净、冲”。“清”是清秀,唱词吐字清,神态秀气;“净”是动作干净利落,恰到好处;“冲”是武打勇猛,精神振奋。

《金盆记》钟无盐

《水漫金山》蚌精

《反阳河》杨玉尊

《拾玉镯》媒婆

《诛仙阵》杨任

《阎王乐》阎王

豫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