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清明

其他分类其他2020-04-02
428

清明

QINGMING

正是踏青时
游行勿忘时

目录

中/国/二/十/四/传/统/节/气

清明节历史渊源

清明节发展历史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饮食

清明祭祀的意义

新形势下的“云祭祀”

清明追思抗疫英雄

清明节的历史渊源

中/国/二/十/四/传/统/节/气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清明节历史悠久,源自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春秋二祭,古已有之。上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节日形成提供了前决条件,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礼俗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节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
清明节气是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二十四个特定节令之一,这一时节,吐故纳新、生气旺盛、气温升高,万物皆洁齐,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段。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经历史发展,清明节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中/国/二/十/四/传/统/节/气

清明节的发展历史

节日融合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
原始社会,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约从唐代开始,清明 节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
晋代陆机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

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融合寒食节习俗

融合上巳节习俗

后续发展

中/国/二/十/四/传/统/节/气

清明节的发展历史

假期变迁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早清明,晚寒食)。有些地方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官吏回乡扫墓,时有耽误职守的事,唐玄宗颁布政令解决假期的问题。
开始规定寒食节放假四天:“(开元)二十四年(736)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唐会要》卷八十二),按大历十二年(777)诏令,唐朝衙门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贞元六年(790),假日加到七天。
这样官员们可以从容地进行扫墓祭奠之事。由此可见,当时寒食节已经成为唐朝一个很隆重的全国性节日。唐朝王冷然的《寒食篇》中说:“秋贵重阳冬贵蜡,不如寒食在春前。”即寒食节的重要程度超过了重阳节和年终蜡祭。
宋代的寒食节也放假七天。北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一记载:“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五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说:“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而民间以一百四日禁火,谓之私寒食,又谓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扫祭先茔,经月不绝,俗有寒食一月节之谚。”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
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其中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又改为三天。
关于清明节假期安排,其实,每一年的放假的安排都是有细微的区别的,要根据当年是否和周末重合等因素来进行判断。另外,除了清明节之外的其他的法定节假日的放假的安排,也是需要根据当年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判断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中/国/二/十/四/传/统/节/气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在公历04-06日,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至后10天,有些地方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蕴含着精神信仰和节俗礼仪等内容。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节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节是传承信仰、家庭人伦的重要载体,清明祭祀是文化表达,是感恩先人、密切人情的重要方式。清明扫墓祭祖习俗经历代沿袭已成为固定的礼俗主题。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全国因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节日活动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每逢清明时节,人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回乡参加祭祖活动,缅怀祖先。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在祖先祭祀仪式中慎终追远,在踏青郊游中享受春天乐趣,文化传承与身心调适是清明礼俗文化的重要功能。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据说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第一种传说,据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第二种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第三种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02.植树

03.放风筝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清明节兼具节气与节日两大内涵,清明节气在时间和气象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踏青习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01.踏青

中/国/二/十/四/传/统/节/气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风筝又称“纸鸢”、“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风筝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俗的中心。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清明节本属“祭祖节”,在后世发展演变中才被冠以“鬼节”之名,古时人们祭祖是为了表达孝道、感恩追始,并不将祭祀自己祖先的节日以鬼节称之。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还有一种情况是家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能赶回家乡扫墓,就在山上或高处面对家乡的方向遥祭。清明节祭祖,按照习俗,一般在清明节上午出发扫墓,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清明祭祀的方式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做法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先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

04.扫墓祭祀

05.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中/国/二/十/四/传/统/节/气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06.拔河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之一。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荡秋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07.荡秋千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中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08.斗鸡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09.蚕花会

中/国/二/十/四/传/统/节/气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010.射柳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北方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又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
《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

011.蹴鞠

中/国/二/十/四/传/统/节/气

清明节的饮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

部分地区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青团又称清明饼、棉菜馍糍、茨壳粿、清明粑、艾叶粑粑、艾糍、清明果、菠菠粿、清明粿、艾叶糍粑、艾粄、艾草糕、清明团子、暖菇包等等。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

清明节这天,还要办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没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孙们在一起聚餐。社酒的菜肴,荤以鱼肉为主,素以豆腐青菜为主,酒以家酿甜白酒为主。浙江桐乡河山镇有“清明大似年”的说法,清明夜重视全家团圆吃晚餐,饭桌上少不了这样几个传统菜:炒螺蛳、糯米嵌藕、发芽豆、马兰头等。这几样菜都跟养蚕有关。

子福

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

青 团

青团是江南地区一带的传统特色小吃,青色,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或者莲蓉,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

鸡蛋

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

中/国/二/十/四/传/统/节/气

清明祭祀的意义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又可以叫做祭祖节和行清节,在中国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开始就有了清明节,清明节兼顾了自然和人文之间的两种内涵,是自然的节气,又是传统的节日,清明节一到,每家每户都要进行扫墓祭祀,祭祖的活动,是中国几千年文明的传承,那么清明祭祀的意义是什么呢?

1、公祭的意义
公祭是为了缅怀曾在国难战争中逝去的先烈,从历史的角度看,当今社会能有如此迅猛的发展,也多亏有先烈们不畏牺牲,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才能让现在的人们过上美好的生活,如果不是先烈们在水生火热,疾苦困难时挺身而出,也不会有后代子孙,有多少英雄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安慰,站在了困难的最前面,天灾人祸,都需要向这些英雄先烈们致敬。
2、祭祀亲友的意义
亲人是世界上少有的血缘关系,亲人的离世给家庭带来了很大的痛苦,朋友离世,身边就少了份友谊,朋友之间的嘘寒问暖也从此不在,感情是世界上最特别的东西,缅怀亲友在世时对个人的帮助,缅怀过去的一切。并且也让孤魂野鬼不要为难亲友,为亲友在阴间铺设一条道路。
清明祭祀的意义很重大,对亲友的缅怀,期盼亲友不被孤魂野鬼侵扰,公祭缅怀先祖英烈,感恩先烈的付出,才能有如今的盛世,对与国家和人民来说,清明祭祀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中/国/二/十/四/传/统/节/气

新形势下的“云祭祀”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半亩荒山埋世爱,一丘净土断尘缘。坟前敬上三杯酒,万语千言付纸钱”——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即将到来。
据新京报报道,3月13日,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清明节北京将在有效加强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实行预约限流,此外还将暂停群体性聚集性祭扫活动、开通北京市2020年清明节网上祭扫服务平台、按日分时段预约祭扫、限定每日入园人数上限等。
绵延了2500多年的清明节,是一个慎终追远的日子,清明祭扫作为一种庄严肃穆的祭祀文化,核心价值是对先人的追思和缅怀,更是洗涤精神家园、弘扬家族遗风的一种形式。
但今年清明节,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紧要关头,如何有序开展清明节祭扫服务,成了一道现实考题。而有关地方提倡网上“云祭扫”,不失为一种替代性方案。
要看到,尽管许多地方已多日没有新增病例,但疫情并没有结束,绝不能放松警惕。如果放开让民众现场祭扫,在公墓、陵园等地就会造成人员聚集,一旦因此导致病毒聚集性传播,疫情又会卷土重来,后果将不堪设想。
但是,清明祭扫毕竟是几千年延续下来的民间传统风俗,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该予以充分尊重。因此,在疫情相对平缓的地区,要落实有序祭扫,不宜“一刀切”禁止。
一方面一些地方采用多种方式进行“预约限流”,暂停集体公祭等群体性活动;另一方面,提供寄语、献花、点烛等网上祭奠服务,也可以起到让民众慎终追远的价值。
网上祭扫不仅是非常时期的应急之举,也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的祭扫方式。
简而言之,网上祭扫满足了人们“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现实需求,虽改变了传统形式,但骨子里的精神仍保持不变。
“祭如在”,只要我们心中留有对故人的眷恋,无论是“亲自上阵”还是身处他乡,无论是一捧鲜花、几杯薄酒还是几行诗句、遥寄哀思,都是最好的纪念,这拓宽了祭扫这种传统习俗在地理、时间上的限制,反而更利于传统文化的发扬。
请人代扫、网络寄语、献花、点烛的方式,其附着的心意,本质上与传统祭祀方式对逝者的眷恋和怀念并无二致。而且,这种新兴祭扫方式所秉持的理念,也在不经意间推动了环保、文明观念的进步。
“心”不在,既便站在墓前也无济于事;“心”若在,得益于互联网思维与技术手段的网上祭扫就不失为寄托哀思的好载体。非常时期,清明节“云祭扫”也是追思先人的正确打开方式,或许还能进一步助推文明祭祀新风尚的形成。
□胡欣红(教师)
编辑陈静 校对卢茜

清明节“云祭扫”,也是追思先人的打开方式

中/国/二/十/四/传/统/节/气

清明追思抗疫英雄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当病毒肆虐、举国抗击的关键时期,有一个群体,他们主动请缨,奋战于抗击疫情一线,用行动践行了“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初心和誓言。
他们中有年过古稀本该颐养天年的老人,有无私奉献的白衣天使,有守护平安的公安民警,更有日夜奔波于乡村一线的基层干部……他们职业不一却信仰相通,他们有着共同的名字——共产党员。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从媒体报道中整理出部分在抗击疫情中牺牲的党员事迹,他们只是万千奋战一线党员的缩影,他们默默无闻,有的连一张像样的照片都难寻。
虽然暂且无法完整统计所有在战“疫”中牺牲的共产党员,但我们希望每个人能够记住这个群体,记住这些身先士卒、带头垂范、勤勉尽责、舍身忘我的“战士”。

李弦:他没能兑现给母亲的承诺

2020年1月21日,山东省泰安市公安局泰山分局民警李弦在加班开展疫情网络公开巡查执法和案件研判时,突发脑溢血倒在了工作岗位上,经全力抢救无效,不幸因公牺牲,时年37岁。
1月30日,泰安市委书记崔洪刚作出批示:全市党员干部要向李弦同志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更好地投入当前疫情防控工作和平安建设,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

杨俊志:“疫情不解除,人员不撤离。”

1月27日,县应急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俊志同志在带队深入滔河乡完成疫情防控督查和分析研判后,身感不适,离开单位步行到医院诊治途中,突发心肌梗塞,后经抢救无效死亡与逝长辞,永远倒在了疫情防控一线,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不懈追求、高尚品质和使命担当,用生命修诠释了共产党员面对艰难危险时的先锋模范作用。

中/国/二/十/四/传/统/节/气

清明追思抗疫英雄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江学庆:像棵大树,总想着保护更多人

“快回去,把科室的工作安排好……”在湖北省武汉市中心医院隔离病房外,甲状腺乳腺外科的医生和护士不会想到,这是科室主任江学庆留给他们的最后一句话。在他们看来,那个平时精力充沛、身体一直都很健康的“老大哥”总像棵大树一样在保护病人,保护医生和护士,保护这里的所有人。3月1日凌晨5时32分,在这个春天的季节里,江学庆这棵大树还是倒了,生命永远定格在55岁。

李皓:7年前他因公致残,如今,他因公殉职

2013年,李皓曾因公致残,又有高血压病史。防控疫情中因长时间身体超负荷运转,时常感到不舒服,但他一直坚守在防控一线。
1月30日下午,李皓接到一位居家隔离武汉返乡人员的电话,对方情绪有波动。李皓耐心向他解释说明,通话时长7分多钟。在通话过程中,李皓突然晕倒、意识模糊。家属拨打急救电话,把李皓送到东明县人民医院抢救,但最终没有抢救过来。

崔志刚:冒雪奔赴一线,他说这是党员的职责

他是在危险面前恪尽职守的共产党人,17年前,就曾在“非典”疫情防控中冲锋在前。多年来,他始终不忘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奔走在守卫人民健康的道路上。今年春节期间,他放弃与家人团聚,面对疫情再次果敢前行,冒雪奔赴疫情防控前沿,2月4日,在下乡途中车辆侧翻,因伤势严重,抢救无效,生命永远定格在49岁,用生命实践了自己的铮铮誓言。

中/国/二/十/四/传/统/节/气

清明追思抗疫英雄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董李会:燃烧到生命最后一刻

自2020年1月23日以来,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城南高新园管委会卫生健康办公室主任董李会连续多天奋战在新冠肺炎抗疫一线。2月16日下午5时50分,董李会因突发急性心衰倒在办公桌旁,被第一时间送到荆州中心医院。2月17日下午1时05分,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不幸去世。

 孙士贞:防疫宣传视频成了他生命的最后影像

2月1日早上6点半,孙士贞如同平日一样打开喇叭,对全天的工作逐一安排,然而,谁也想不到,这竟是他与全村人的最后道别。一个多小时后,他突发疾病,倒在了疫情防控检查的路上。人们发现他时,他已经永远停止了呼吸,从此,村民们再也听不到喇叭里老支书那熟悉而亲切的声音了。

张新忠:“一年365天,他有350多天盯在工作岗位上。”

2020年1月25日,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看守所所长张新忠接东明县公安局通知赶赴疫情防控指挥调度中心途中,突发心脏病殉职,时年56岁。在防疫一线,张新忠兢兢业业,每天交接班后,都要逐人询问接触情况、身体状况,监督交接班民警进行个人消毒。对居住在农村或城乡接合部的民警、辅警,统一安排食宿。

清明追思

纪念英雄 | 致敬英雄

向疫情一线工作者致敬
向疫情中牺牲的抗疫英雄哀悼

纪念在疫情中牺牲的一线工作者

4月4日 | 清明节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