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Journalist
热血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民初新闻三杰
萍水相逢百日间
前言
热血
约瑟夫·普利策说过,“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普利策对记者的评价清晰的指出了记者的地位与重要性。毋容置疑,记者对任何一个国家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在信息社会更是必不可少。
与西方的新闻事业相比,近代中国起步较晚,但在这不算短也不算长的新闻史中,却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用一支支笔,用一个个镜头记录了中国各个时代的大事件,保留了中国各个时代的独家记忆,他们是“中国记者”。在这段新闻历史中,有个特殊的年代——民国;在这群中国记者也有群特殊的存在——民国记者。
民国,一个将新未新,断旧仍旧的年代。列强入侵,军阀割据,各种封建势力,注定是飘摇不定的时代。而就是在这个时代,出现了一批敢说真话,敢揭露事实,敢向当权黑暗势力发出挑战的勇士——记者。他们只是将事实呈现在公众眼前,却为当权者所不容,这群大无畏的记者大多死于非命。报馆被封,生命被威胁,却从未停止过手中的笔,直到倒在血泊中的前一刻,都没停止过战斗,他们是真正的勇士。他们的心是跳动的,他们的血是鲜热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从民国到近代再到现代,一代又一代的新闻人共同谱写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事业,这群民国记者不曾被时代遗忘,而是以另一种方式被历史铭记,激励着后辈不断进步,再创辉煌。
这群民国记者乃至以后的中国记者有着自己必须要坚守的原则与信念,党性原则、新闻真实、新闻专业主义等牢记于心。“向公众传递事实”是他们的唯一宗旨与使命,他们热血沸腾,用心谱写中国乐章,述说中国故事。
文|彭娟
图|网络
1
26 北大新闻研究会
34 诗歌——民国记者
36 中国记者节
22 乱世飘萍,铁肩辣手——邵飘萍
30 千秋白水文章,永垂不朽——林白水
28 插图
6 虽烟花易冷,却璀璨永存——黄远生
4 是无名之辈更是无冕之王
1 热血
9 诗歌——逆行者
【民初新闻三杰】
14 民国少有,报界“怪杰”——刘少少
13 诗歌——何谓记者
10 不走寻常路的民国大记者——徐彬彬
{主管|主办}
热血传媒股份
有限公司
出版人 彭娟
编辑出版 热血杂志社
社长 彭娟
{编辑部}
电话 15760599075
执行主编 彭娟
责任编辑 彭娟
编辑 彭娟
美术编辑 彭娟
制版 彭娟
封面设计 彭娟
校对 彭娟
{印刷发行}
印刷 优速快印有限公司
总发行 邮政报刊发行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社址 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华凤镇***号
如有印装问题,请到售卖处转换
本刊登载的所有内容(转载部分除外),未经《热血》杂志书面同意,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纸媒体、电子杂志、网络无线增值业务、手持终端、光盘等介质转载、张贴、结集、出版)使用或授权使用该产品,著作权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版权声明}
热血
版权保护
违者必究3
2
18 刘喜奎
【前言】
【萍水相逢百日间】
【末语】
是无名之辈
更是无冕之王
他们平平无奇,却肩担道义;他们四处奔波,却无怨无悔。一支笔,掌握了罪恶赏罚;一个镜头,记录了人世沧桑。危难时,人们朝安全区逃脱,他们却走向了与人群相反的道路,只留下单薄却坚定的背影。他们不是为了逞英雄,只是为了报道事实,向公众传递最本质的真相,他们就是记者。
他们和普通人一样,需要吃饭睡觉,有着普通人的情绪,他们也没有超能力,更不是超级英雄,可以拯救世界。他们只是芸芸众生里的无名之辈。
“向公众传递事实”是记者的责任,更是记者的唯一宗旨。
他们的职业给予了不一样的使命,所谓的英雄,只不过是危险时挺身而出的平凡人。而就是这群平凡人将事实带到了公众的眼前。他们是危难时的逆行者,社会黑暗的揭露者,公平正义的坚守者。以笔为矛,以纸为盾,他们是无冕之王。
当你还在温暖的被窝里安稳入睡时,他们可能已经扛着摄像机奔赴新闻现场;当你为灾区人民忧心忡忡,他们可能就在现场报道;当你愤慨于新闻报道中所揭露黑心商家时,他们可能随时面临着报复。“也许很累一身狼狈,也许卑微一生无为。”,这群平凡的无名之辈做着不平凡的工作。
他们可能会因为某一篇报道而名声大噪,荣誉与嘉奖于一身,但是谁的荣誉不是由一滴滴汗水和一颗颗眼泪灌溉而成,成功并不是唾手可得。新闻界的最高荣誉——普利策新闻奖,它象征着记者的最高成就,尽管不是每名记者都能获得这个奖项,大多数都是默默无闻,但它激励着每个用心报道事实的记者坚守心中信念,恪守新闻准则。他们是无名之辈,更是无冕之王。
文|彭娟
图|网络
民初新闻三杰
5
4
黄远生(1885年-1915年),本名黄远庸,“远生”是其笔名,(现)江西九江人。民国时期著名记者,“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曾在《申报》、《时报》等多家报纸下撰稿。其文章及报道犀利尖锐,狠厉泼辣,独特观点,深刻见解。他所开创的“远生通讯”更是他的金字招牌,在当时很受欢迎。1915年,被枪杀,死于美国。
代表作有:《远生遗著》、《忏悔录》。
“民国新闻三杰”之黄远生
黄远生有着“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记者”的美誉,如此响当当的名号并不是每个记者都能担当得起的,可见其地位。他在中国的新闻史中,是绝对绕不去的一号人物。在他短短的三四年从业期间,留下的佳作却是后人难以匹敌的。
以记者身份进入新闻界。之后他还与梁启超相识,粱看中黄的才华,于是邀请他并在《庸言》下任主编,除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还常常为其他报刊撰稿,产量颇多,像是《国民公报》、《论衡》等报纸。他作为特约记者,还为《申报》、《时报》等报纸供稿。但真正让他在那个时代成为业中翘楚的原因,在于他独树一帜的报道风格和他大胆的作风。犀利尖锐,狠厉泼辣,独特观点,深刻见解是他文章的特点,同时他的报道常常往深处挖掘,更是具备现代深度报道的雏形。他敢说,更敢做。发文批判孙中山、袁世凯、章太炎等“大人物”,还有各种社会重大事件。在那个言论不自由,行为受控制,生命受威胁的黑暗年代,黄远生做了“出头鸟”,只为将真相带给公众。他的“远生通讯”成为了他的活字招牌,公众信任他的报道,成为了名震海内外的中国记者。感叹于他巨大的创作量和卓越的工作能力,着实是是古今中外难得一见的报界奇才。
语,因此还专门为他聘请了一位洋人教师。尽管后来家道中落,但他还是凭借聪颖的资质,18岁时先后考取秀才和举人,19岁时高中进士。短短两年内,就取得如此卓越不凡的成就,因此名声大噪。值得注意的是,那年与黄远生一同成为进士的人中就有沈钧儒、叶恭绰等都是对近代中国产生重要影响的人,或许这就注定了黄远生的不平凡。
尽管已高中进士,但看见清王朝的腐败无能,官场的尔虞我诈也是让他身心俱疲,如此黄远生更加不愿意再进入官场,于是毅然决然地离开,不再为官,开始从事新闻业。1912年,他经过深思熟虑和许多准备工作之后,创办了自己的第一份报纸——《少年中国周刊》,并自己任主编,正式以记者身份进入新闻界。之后他还与梁启超相识,粱看中黄的才华,于是邀请他并在《庸言》下任主编,除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还常常为其他报刊撰稿,产量颇多,像是《国民公报》、《论衡》等报纸。他作为特约记者,还为《申报》、《时报》等报纸供稿。但真正让他在那个时代成为业中翘楚的原因,在于他独树一帜的报道风格和他大胆的作风。犀利尖锐,狠厉泼辣,独特观点,深刻见解是他文章的特点,同时他的报道常常往深处挖掘,更是具备现代深度报道的雏形。他敢说,更敢做。发文批判孙中山、袁世凯、章太炎等“大人物”,还有各种社会重大事件。在那个言论不自由,行为受控制,生命受威胁的黑暗年代,黄远生做了“出头鸟”,只为将真相带给公众。他的“远生通讯”成为了他的活字招牌,公众信任他的报道,成为了名震海内外的中国记者。感叹于他巨大的创作量和卓越的工作能力,着实是是古今中外难得一见的报界奇才。
1885年1月15日,一个未来将对新闻界产生重要影响的小生命降生在江西的一个叫做九江的地方。良好的家境使得他自幼就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各类经史子集都有所涉猎。尽管生于清朝封建时代,但是父母并非封建老古板,他们十分具备现代眼光。在让黄远生学习中国古典经书的同时,甚至还想到要让他学习英语,因此还专门为他聘请了一位洋人教师。尽管后来家道中落,但他还是凭借聪颖的资质,18岁时先后考取秀才和举人,19岁时高中进士。短短两年内,就取得如此卓越不凡的成就,因此名声大噪。值得注意的是,那年与黄远生一同成为进士的人中就有沈钧儒、叶恭绰等都是对近代中国产生重要影响的人,或许这就注定了黄远生的不平凡。
年少成名,报界奇才
“出头鸟”,只为将真相带给公众。他的“远生通讯”成为了他的活字招牌,公众信任他的报道,成为了名震海内外的中国记者。感叹于他巨大的创作量和卓越的工作能力,着实是是古今中外难得一见的报界奇才。
的文章。但是黄远生内心并不赞成帝制和袁世凯,迫于形势只能假意屈服。为了敷衍袁世凯,黄远生一再推脱,他的搪塞之作难以让袁满意。在这期间,他的内心无比煎熬,最终他还是难以委屈自己的内心,从日本逃到了美国。一个人的灵与魂、血与肉怎能分离,独留任一都只是傀儡,他要做自己的主人,做灵肉一体的个体。
两声枪响,一个正在吃饭的背影应声而倒,而这个人正是逃亡到美国的黄远生。关于凶手和真相,众说纷纭,有人说是恼羞成怒的袁世凯被黄远生气到,特意派人杀了他,也有人说是中华革命党接到消息后,误以为他为袁世凯效劳,是袁的手下,于是派其在美国的其他支部杀了他。而无论真相是何种,都改变不了这颗报界明星陨落的结果。本以为逃离黑暗压抑的国内,去到相对安全的异国,就能保全性命,忠于本心,没想到只是从一个苦海进入到了另一个更加险恶的深渊。
尽管黄远生从事报业只有短短三四年,但是他所作的新闻报道却不在少数,由于英年早逝,没法自己出版,而1919年问世的《远生遗著》,都是由他的好友们帮忙整理收集。好友们通过各种渠道将其所写的新闻作品包括通讯,评论以及译文等共计239篇文章收集起来汇编,编印成册以此纪念这位英年早逝的大记者。作为报刊通讯集,《远生遗著》可以说是中国新闻史中出现最早的一部了。黄远生去世时年仅30岁,正是人生发光发热,雄心壮志的年龄。而他却在这个最美好的年龄死于异乡,怎能不让人悲叹。尽管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但是却忽略不了这位年轻正义的记者在中国的新闻史上所留下宝贵财富及卓越成就。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黄远生一生无党无派,他只愿意做一名报道事实的记者。他曾说过记者应该为人民报道事实,为人民发声,为社会着想,反映社会呼声,而不是做某个党派的、某个私人的走狗。为了将最本质的事实带到公众眼前,他始终以独立报人的姿态来看待社会,看待世界,对于社会不公,严厉指责批评,言辞犀利,直指要害,不留情面。他如此这般锋芒毕露,为各党派所忌惮,也因此为自己招致了不少祸害。
1915年,背叛革命的袁世凯想要复辟帝制,他知道会遭到社会许多人反对,于是极力收买文人,给称帝制造合理说辞,因此看中黄远生的名气,威逼利诱想让他撰写支持帝制的文章。但是黄远生内心并不赞成帝制和袁世凯,迫于形势只能假意屈服。为了敷衍袁世凯,黄远生一再推脱,他的搪塞之作难以让袁满意。在这期间,他的内心无比煎熬,最终他还是难以委屈自己的内心,从日本逃到了美国。一个人的灵与魂、血与肉怎能分离,独留任一都只是傀儡,他要做自己的主人,做灵肉一体的个体。
天妒英才,命陨异国
1915年12月25日,美国旧金山,在华人聚集的唐人街里,有各式各样的中国建筑,而其中一栋普通的,具有广东特色的楼内传来的“砰—砰”两声枪响,一个正在吃饭的背影应声而倒,而这个人正是逃亡到美国的黄远生。关于凶手和真相,众说纷纭,有人说是恼羞成怒的袁世凯被黄远生气到,特意派人杀了他,也有人说是中华革命党接到消息后,误以为他为袁世凯效劳,是袁的手下,于是派其在美国的其他支部杀了他。而无论真相是何种,都改变不了这颗报界明星陨落的结果。本以为逃离黑暗压抑的国内,去到相对安全的异国,就能保全性命,忠于本心,没想到只是从一个苦海进入到了另一个更加险恶的深渊。
尽管黄远生从事报业只有短短三四年,但是他所作的新闻报道却不在少数,由于英年早逝,没法自己出版,而1919年问世的《远生遗著》,都是由他的好友们帮忙整理收集。好友们通过各种渠道将其所写的新闻作品包括通讯,评论以及译文等共计239篇文章收集起来汇编,编印成册以此纪念这位英年早逝的大记者。作为报刊通讯集,《远生遗著》可以说是中国新闻史中出现最早的一部了。黄远生去世时年仅30岁,正是人生发光发热,雄心壮志的年龄。而他却在这个最美好的年龄死于异乡,怎能不让人悲叹。尽管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但是却忽略不了这位年轻正义的记者在中国的新闻史上所留下宝贵财富及卓越成就。
虽烟花易冷,却璀璨永存
——黄远生
7
6
美好的年龄死于异乡,怎能不让人悲叹。尽管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但是却忽略不了这位年轻正义的记者在中国的新闻史上所留下宝贵财富及卓越成就。
逆行者
彭娟
一支笔
掌握了罪恶赏罚
一个镜头
记录了人世沧桑
你平平无奇,却肩担道义
你四处奔波,却无怨无悔
风里来雨里去
危难时
这个身影
与人潮相反
别人在逃跑,你在记录
怕吗
当然怕
谁生而无畏
不过是选择无畏罢了
哪里来的英雄
不过是危难是挺身而出的平凡人
这个世界总归还是需要使者
将四面八方的信息
带来公众面前
9
8
黄远生墓
位于江西九江贺嘉山陵园名人园
文|彭娟
图|网络
“民国新闻三杰”之徐彬彬
不走寻常路的民国大记者
——徐彬彬
徐彬彬,原名凌霄,祖籍是江苏宜兴。彬彬是其笔名。民国时期著名剧评专栏作家和记者。上海《时报》特约撰稿、《京报》创始人之一。著作有《旧都百话》、《古城返照记》等。
也是著名的京剧评论家,在《京报》、《时报》等报的副刊上发表多篇关于京剧的评论文章,所著的《皮黄文学研究》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在那个军阀割据、新旧更替、飘摇不定的民国年代,有这么一位记者,他和其他名记者不太一样。他不靠骂军阀政府,也不靠写时事政事,而是凭借渊博的知识和优美的文笔,写得一手好副刊,而成为民国新闻三杰之一。他的笔不是锋芒毕露的利器,更像是春风化雨的软文。他就是徐彬彬。
徐彬彬也于北京出生,从小生活在北京,是个不差钱儿的公子哥儿。优渥的家庭条件使得他从小便学习各类诗词歌赋,文学史典。因显赫的家世,再加上他本人的才情,是当时的名人。与袁世凯的二公子袁克文、及沈南雅与徐半梦四人并称“京城四大才子”。世家公子哥儿们常常一起看看戏,写写诗,作作画,喝喝酒,好不逍遥快活。
或许仕家不允许自家子弟平庸无为,游手好闲,便把他送进了当时的最高学府——京师大学堂,学习的是工科土木工程专业。或许是与自己的兴趣相差甚远,也或许是受到了当时维新思想的影响,认为技术不能救国,唯有唤醒民智,使得他并没有继续从事相关行业,而是选择投身报业,做一名记者。这在世家子弟中,都是极为少见的。1916年,成为《时报》的特约撰稿,从此开始了他的报业生涯。
世家子弟,投身报业
徐家是世家大族,因为家中好几代都是大官,因此可以说是江苏很有声望的名门望族了。清道光年间,徐彬彬的爷爷徐家杰考中进士后,由此开始了这个大家族的繁盛时代。徐家的子弟大多数都是出仕为官,甚至还出现过爷爷辈与孙子辈的同在朝堂这种盛况。后来徐家杰晚年因为职务调任,举家迁至北京。由此徐彬彬也于北京出生,从小生活在北京,是个不差钱儿的公子哥儿。优渥的家庭条件使得他从小便学习各类诗词歌赋,文学史典。因显赫的家世,再加上他本人的才情,是当时的名人。与袁世凯的二公子袁克文、及沈南雅与徐半梦四人并称“京城四大才子”。世家公子哥儿们常常一起看看戏,写写诗,作作画,喝喝酒,好不逍遥快活。
与他同时代的黄远生,邵飘萍都是知名的大记者,而他们的新闻报道几乎都是“骂”,骂军阀权贵,骂富商大贾,甚至是骂当权政府。他们的报道揭露社会黑暗,向公众传播真相,是“硬”新闻。而徐彬彬不一样,他凭借写“娱乐消息”、“软”新闻,而成为了民国新闻三杰之一。
说他是“娱记”,并不是说像现在的“狗仔队”去挖掘娱乐明星的隐私八卦,他更像是文艺评论家。因为从小就生活在世家大族里,对文学戏剧早已耳濡目染,尤其是戏曲,他不仅精通更加喜爱。于是《大公报》专门开设栏目,让他供稿。当时梨园界里无论是大红大紫的名角儿还是默默无闻的小辈儿,他都评论过。甚至是无名无姓的小角色,因为唱得好而被徐彬彬提过,都会大火,倒是像现在的“锦鲤”了。
当时虽已是民国,社会风气已经有所开化,但是封建思想仍然深深扎根于人们脑海,不像现在,明星地位高,受大众追捧,尽管当时唱戏的大师也受欢迎,但戏子始终是上不了台面,低人一等。而徐彬彬不仅写这些“戏子”的作品和趣闻轶事,还和他们是朋友,也是民国第一人了。对于戏曲,好就是好,他不会特意捧高大师,也不会故意踩低小辈,完全是从专业角度出发。像是当时名声风靡海外的大师梅兰芳,徐彬彬直接指出“梅兰芳创作甚多、努力可佩,但对于剧艺之核心,贡献尚少。”而梅兰芳当时已经是大明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顶级流量”,而徐彬彬对此更多的,反而是忧虑。他说,现在的人们所追求的仅仅是偶像的个人魅力,关注的不再是京剧,不再是纯粹的艺术追求,而变成了追星,丧失了艺术本质,这种倒退实在是让人担忧。其他同时代的“大咖”,他也有一说一,直言不讳地指出谭鑫培的扮相不足,程砚秋的道白不好。
独辟蹊径,民国第一“娱记”
的,反而是忧虑。他说,现在的人们所追求的仅仅是偶像的个人魅力,关注的不再是京剧,不再是纯粹的艺术追求,而变成了追星,丧失了艺术本质,这种倒退实在是让人担忧。其他同时代的“大咖”,他也有一说一,直言不讳地指出谭鑫培的扮相不足,程砚秋的道白不好。
拿手副刊,乱世安生
通讯在当时很少见,在当时的舆论中心北京地区,因为黄远生的“远生”通讯写法独特,最受欢迎。在他被刺杀之后,就以邵飘萍的“飘萍”通讯,张季鸾的“一苇”通讯以及徐彬彬的“彬彬”通讯,最为突出。1916年,他进入《时报》。而他的“彬彬”通讯就是在在这段期间独成一家的。
他的文章格调高雅,充满趣味性,优美的文笔让读者回味无穷,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使得他的通讯广受好评。他将他的通讯风格用于副刊,同样出众,并以此出名。
1918年,离开《申报》的邵飘萍决定自己办报,看中徐彬彬的才华,于是力邀他来到自己麾下,创办了《京报》,并聘请为特约撰述,主要负责副刊部分,从此他开始在自己的舞台上大展拳脚。
他所写的副刊,文笔优美,雅俗共赏,趣味性和可读性都极强,而深受读者喜爱。他和其弟徐一世所著的《凌霄一世随笔》在《大公报》的附属刊物《国闻周报》连续连载了八年,读者众多,这到现在来看都是极为罕见且不易的。
民国时期像是黄远生这类记者以“骂”出名,他们都是骂军阀权贵,揭露黑暗社会,言辞犀利泼辣,但是最后有的被暗杀,有的被枪决,都是英年早逝。而徐彬彬评论的艺术与政治无关,他也不愿意与政治沾边。不能说他是贪生怕死,只能说人各有志,不以生死论英雄。1961年,徐彬彬安详去世,享年75岁,在同代报人中算是长寿的了。或许正是他超然物外,醉心艺术,不参与政治才让他在乱世中全身而退,得以安身。
11
10
决,都是英年早逝。而徐彬彬评论的艺术与政治无关,他也不愿意与政治沾边。不能说他是贪生怕死,只能说人各有志,不以生死论英雄。1961年,徐彬彬安详去世,享年75岁,在同代报人中算是长寿的了。或许正是他超然物外,醉心艺术,不参与政治才让他在乱世中全身而退,得以安身。
何谓记者
彭娟
何谓记者
他有很多称号
无冕之王、耳目喉舌
何谓记者
一份职业
谋求生活的饭碗
何谓记者
一份使命
将最本质的真相带到公众眼前
何谓记者
一份坚守
党性原则、真实及时
牢记于心
记者
采写编评摄均要精通
他是桥梁
他是纽带
小到社会轶事
大到宇宙空间
将个人与世界环环相扣
这
就是记者
13
12
梅兰芳剧照
文|彭娟
图|网络
15
留学日本的报界“怪杰”
民国年代留学海外的记者不在多数,而留学日本的刘少少就是其中之一。而正是留学日本的这段经历对他进入新闻业,并在日后成为知名大记者都产生重大影响。
1905年,他到了日本,在日本政法大学学习法律政治。在此期间,他遇见了让他进入新闻业的“引路人”——杨度。异乡遇知己,他与杨度相识成友,并帮助其创办了《中国新报》,还为其写下多篇政论文章,由此初步进入新闻界。因为学习的是法政,所以对政治和政治家都尤为关心,因此他所写的文章都大多与政治相关。写政论是他的强项,他也是靠此而大火。刘少少写了一篇文章《苦政治与改治家》,写到政治家的苦与乐,还对日本自由党领袖坂垣退助大加赞扬,机缘巧合之下,刚好让退助看见这篇文章,于是想要请见刘少少,能让这么一号大人物留意,刘少少也由此名声大噪。1909年,归国到京,受他人邀请在《帝国日报》工作,出任编辑一职,同时给自己取了“少少”这个看似萌萌哒笔名,实际上是有深意的,取自“少年中国之少年”。这时的他满腔热血,壮志凌云。归国的他,将自己在日本学习到的东西学以致用,
写他最擅长的政论文,还在国内倡导西方的宪法,受到知识分子极大的欢迎,也由此在新闻界声名鹊起。有了一定名气的刘少少开始在日本的《帝国日报》专门供稿,卓越的文采,一时竟成为新闻界的“明日之星”,甚至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
说他是报界“怪杰”,说他“怪”,“怪”就“怪”在他的文章常常独具风格,不走寻常路,庄谐杂出,能写出与他人不一样的点,时有新意,或许受日本留学影响,他的文章还常常伴有日文夹杂,这在当时可是第一人了。民国初年新闻界“三杰”中,三人各有各的强项。黄远生,擅长描写和记录人物事件,以趣味性的手法描绘世间百态,融记叙与议论于一体,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徐彬彬,因为具有很深的文学底蕴,由此擅长写文学史
典,文笔优美,富有情趣。刘少少,因在日本学习过政法,则擅长写政论文,对社会各现象进行评论,其文章皆出自本意,独立思考,不受外界影响。他的评论也不会因为时局有所倾斜,必定是不偏不倚。
道不同不相为谋
民国少有,报界“怪杰”
——刘少少
这里要说到一个对他一生产生重要影响的人,也是他的伯乐——杨度。杨度创《中国新报》让刘少少撰稿,让他进入新闻业。但是随后发生的事让他与这位伯乐挚友绝交。
1915年,早有野心的袁世凯背叛革命党人,开始暴露专权本性,妄图复辟帝制,自己称帝。不少文人学子趋炎附势也或是迫于形势,于是对袁世凯阿谀奉承,高歌颂德,说他是英雄。杨度也成为其中一员,但是刘少少却写文大骂袁世凯是“双面人”,同时欺骗了清王朝和革命党人,是无耻之辈。 随后杨度等人着手准备“筹安会”,他想要拉拢刘少少这位有名的大记者兼好友,于是以咨议职位和每月千元的俸禄让他为袁世凯效命。但是刘少少不愿意接受这种不义之财,为明哲保身于是逃往天津,并写文章,大骂杨度是“乱臣贼子”,由此与他断绝好友关系。随后又写了《袁世凯论》,大骂袁卑鄙无耻,是奸诈险恶之人,此文一出先后在京城各大刊登转载,尤其是在国名党人之中广为传播,刘少少之名达于舆论顶峰。 因为不愿意违背自己的本心,不愿意同流合污,道不同不相为谋,他就这样坚决果断地与自己的好友绝交。
刘少少(1870年~1929年),字少珊,原名鼐和,出生于湖南善化,曾用笔名刘生、少少等。民国著名记者,被称为“报界怪杰”。从小家境贫寒,曾在岳麓书院学习。
1905年,他到日本学习政法,由此认识并帮助好友杨度开办报纸——《中国新报》。1909年归国回京,取笔名“少少”在《帝国日报》任职撰稿兼编辑,开始在新闻界中名声大噪。回到湖南后,受聘为《湖南新报》及《公言》的编辑。还曾在《亚细亚日报》任职。1918年,成为讲师,在北大教授老庄哲学。
民国时期长沙市新闻记者联合会第二届执监委
(PS:刘少少的照片少之又少,难以找到,据史料记载,他在这张合照之中。)
“民国新闻三杰”之刘少少
14
说到刘少少的黑历史,一点关于他的“好色”。民国初年,在京津地区有一个长得十分美丽的平剧坤伶—刘喜奎。张勋、易实甫等人都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当时已经是名记者的刘少少,也狂追刘喜奎,经常在报纸上刊登文章,大肆赞扬刘喜奎,大胆表白,写下许多肉麻的诗,像是“愿化蝴蝶绕裙边,一嗅余香死亦甘。”这类的,他还封刘为“喜艳亲王”,自己甘愿做她的“裙下之臣”,还送礼物,敲锣打鼓的送到人家家里,不过人被家姑娘谢绝,又送回去。刘少少这番做法实在有违文人大记者的身份。
杨度
段祺瑞
刘喜奎
还有一点就是局势认识不清,投靠段祺瑞。1917年3月,处于政治瓶颈期的段,心灰意冷之下离开北京,不理政事。刘少少写了一封信给段祺瑞,说现在能够挽救中国的人只有段祺瑞了,而能够协助段成就大业的人也只有他刘少少了。段祺瑞得到这封信之后,立马去到刘少少的住处,与他谈论古今政治历史,畅谈治国之道。还邀请他到自己的住所,作为自己的谋士,以礼相待。后来等到段祺瑞通过各种手段重掌大权,刘少少对此可以说是功不可没,段更是以上宾之礼更加优待他。他还曾说“女子刘喜奎,男儿段祺瑞”,对段祺瑞这个军阀头子大肆赞扬。可以说,赞扬投靠段祺瑞,成为他一生难以去除的污点。
世凯是“双面人”,同时欺骗了清王朝和革命党人,是无耻之辈。 随后杨度等人着手准备“筹安会”,他想要拉拢刘少少这位有名的大记者兼好友,于是以咨议职位和每月千元的俸禄让他为袁世凯效命。但是刘少少不愿意接受这种不义之财,为明哲保身于是逃往天津,并写文章,大骂杨度是“乱臣贼子”,由此与他断绝好友关系。随后又写了《袁世凯论》,大骂袁卑鄙无耻,是奸诈险恶之人,此文一出先后在京城各大刊登转载,尤其是在国名党人之中广为传播,刘少少之名达于舆论顶峰。 因为不愿意违背自己的本心,不愿意同流合污,道不同不相为谋,他就这样坚决果断地与自己的好友绝交。
这里说到杨度,还有一点关于周恩来为杨度晚年正名的题外话。据《周恩来年谱》记载,1975年10月7日,已处于昏迷状态的周恩来突然苏醒,并对秘书说:“你告诉王冶秋,‘筹安会六君子’之一的杨度,晚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党做了许多工作。请王冶秋将此情况转告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修订编辑委员会,在编写‘杨度’这一人物条目时,要将这一史实写入,以免日后湮没无闻。”袁世凯的拥护者、封建残余、历史书中的反面人物,没有一点苗头,经周恩来总理一说,就这样突然变成了共产党员,让人吃惊又不敢相信,后来经过多方的查证,杨度的确如周总理所说,也是一名共产党员。于是在新修订的词条中,不仅重新修改了他的出生死亡的年份,另外还将一些负面的,将他定性的词语都删除了。
条目时,要将这一史实写入,以免日后湮没无闻。”袁世凯的拥护者、封建残余、历史书中的反面人物,没有一点苗头,经周恩来总理一说,就这样突然变成了共产党员,让人吃惊又不敢相信,后来经过多方的查证,杨度的确如周总理所说,也是一名共产党员。于是在新修订的词条中,不仅重新修改了他的出生死亡的年份,另外还将一些负面的,将他定性的词语都删除了。
免接触政治。但宦海沉浮,起起落落。政治就是这样变幻莫测,难以揣摩。刘少少对于政治还是没有看清楚,在政治上并没有大作为,最后反倒是做了老师。1918年,在蔡元培的邀请之下,到北大当老师,为学生讲解老庄哲学。1929年北京,因病去世。一代名记,一生清贫,就这样离开,因为贫困,甚至没什么可以用来埋葬的,让人叹息。
政治保守,一生清贫
他从小家境贫寒,在岳麓书院读书时,只能住在书院的一间破烂房里,敝衣破履,于陋室刻苦学习。读书人都想要出人头地,出仕为官,不可避免接触政治。但宦海沉浮,起起落落。政治就是这样变幻莫测,难以揣摩。刘少少对于政治还是没有看清楚,在政治上并没有大作为,最后反倒是做了老师。1918年,在蔡元培的邀请之下,到北大当老师,为学生讲解老庄哲学。1929年北京,因病去世。一代名记,一生清贫,就这样离开,因为贫困,甚至没什么可以用来埋葬的,让人叹息。
或许是因为当初在日本留学学习的是政法,他也因此对政治尤为感兴趣,这从他的报刊言论几乎都是政论、宪政可窥见一二。他深受日本政法影响,倡导民主自由,想法先进。所以才会在袁世凯复辟帝制时强烈反对,不惜与挚友绝交。但是在政治上他也趋于保守,想法还停步于改良,才会想到在当时写信给段祺瑞,让这个军阀头子“救中国”。
黑历史为鲁迅所诟病
新文化运动时,刘少少还残留封建思想,写了许多文章咒骂白话文,让鲁迅大为恼火愤怒,于是针对他的这些“黑历史”,写了《寸铁》反击,对他进行了批判与讽刺。
文|彭娟
图|网络
17
16
还有一个人喜欢她简直快要到了疯癫的程度,也是一个有背景的人,这个人就是段棋瑞的侄子。刘喜奎的戏,他几乎场场都到,当时众人打趣他:尽管这么喜欢人家姑娘,定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抱她。这个年轻气盛的大学生为了证明自己,居然真的做了,还因此进了警察局,也是让人哭笑不得。
那次刘喜奎表演完之后,准备到后台卸妆休息,这个大学生却早已守在这儿了,看见她来了,直接冲上去把心上人儿抱在怀中,还狂亲不止,“心肝儿”“宝贝”的直叫。当时许多人在场,现场一片哗然,刘喜奎更是吓到不知所措。大家给他送进警局,当然凭借关系,罚款之后他平安无事的出来了。事后,他毫无悔心,还说值得。
尽管名声在外,但是她却有着自己的清高,她洁身自好,曾拒绝过好几位总统,有的甚至想要强取豪夺,但都被她机智地化解了,最后只嫁一个普通男子。
周恩来总理年少时曾经看过她的戏,对其卓越的技艺留下了深深地印象。
于是新中国成立后,两人于一次宴会相见,相聊甚欢,周总理十分开心,对她大为称赞,还亲自邀请她重回梨园界,将戏曲技艺发扬光大。由此,她成为了专门教授戏曲的老师,将自己的技艺诀窍全部传授给学生们。她一生无欲无求,却对戏曲情有独钟。
刘喜奎剧照
文|彭娟
图|网络
刘喜奎剧照
刘
喜
奎
扬光大。由此,她成为了专门教授戏曲的老师,将自己的技艺诀窍全部传授给学生们。她一生无欲无求,却对戏曲情有独钟。
刘喜奎,河北南皮人,民国时期著名戏曲家。刘家本是官宦之家,后家道中落,但小时候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得她从小就对戏剧有所接触,后来与家人在外流浪时,所居住的地方附件有个戏班子,耳濡目染之下并由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潜心学习戏剧多年。她将戏曲唱得婉转动听,独特神韵的扮相,婀娜多姿的身段,引得众多粉丝的追捧,一时之间成为京津地区的名人儿。但人们经常提到的还是她的美貌和追求者们。
民国初期,刘喜奎从一众长须花脸的皮黄大戏中脱颖而出,凭借着婉转的唱调,优美的扮相一跃成为“当红流量小花”,在京津地区竟达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程度,拥有众多粉丝群体,成为“女伶三杰”之一。
据史料记载,刘喜奎长得极为标致,明眸皓齿,肌肤胜雪,一颦一笑都触人心弦。精致的五官,高雅出尘的气质更是迷倒一大片。当时甚至有人说,这时间任何形容美好女子的词都难以刻画刘喜奎的万分之一。在她的众多粉丝中,不乏有许多达官显贵,对她发起猛烈追求。
当时已经是大记者的刘少少,也狂追刘喜奎,经常在报纸上刊登文章,大肆赞扬刘喜奎,大胆表白,写下许多肉麻的诗,他还封刘为“喜艳亲王”,自己甘愿做她的“裙下之臣”,还送礼物,敲锣打鼓的送到人家家里。不过刘喜奎在谢过这位大记者的好意之后,又把礼物送回去了。
19
18
邵飘萍
林白水
萍水相逢
百日间
21
20
邵飘萍(1886-1926),男,汉族,原名镜清,后改为振清,字飘萍,笔名萍、阿平、素昧平生 ,浙江省金华市东阳人,革命志士,民国时期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新闻摄影家。
是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先驱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后人誉为"新闻全才"、"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辣手,快笔如刀"等。
1926年因发表文章揭露张作霖统治的种种黑暗,而被张作霖杀害。
萍水相逢百日间之邵飘萍
乱世飘萍,铁肩辣手
——邵飘萍
新闻全才,多重身份
“新闻全才”这个称号可不是浪得虚名,这不仅体现在他身为记者时所写的新闻报道这种专业技能上,还表现为他在新闻行业上的成就。作为新闻工作者,
他做过记者,为《申报》、《时报》供过稿,做过《汉民日报》的主编。
他办过报纸,1918年,想要自己独立办报,于是辞职,并自己创办了《京报》。
他还办过通讯社,他所创办的“北京新闻编译社“,为中国的通讯社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作为新闻教育家,他的成就也是不容忽视的。1918年,在蔡元培的邀请之下,邵飘萍作为讲师,徐宝璜作为教授,一起在北大创立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这是中国最早的与新闻类相关的教育组织团体。所带出的第一批学员名单中,就有一个以后将改变中国命运的名字——毛泽东。另外他所著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新闻学总论》更是为中国的新闻事业的教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后世新闻学子的指路明灯。
邵飘萍的一生,身兼数职,尽管多重职业,却样样精通。
邵飘萍的一生,身兼数职,尽管多重职业,却样样精通。
梳得工整的四六分,微皱的眉头,戴着一副斯文的金丝眼镜,清朗俊秀。挡不住的坚定有神的眼神,双眼仿佛能够穿透时空,直达对方心底里,让人无处可躲。双唇紧抿,更显得坚毅自信。“飘萍”—水中浮萍,无依无根,来去自由。邵飘萍所取得这个笔名,倒是符合他本人。“乱世飘萍”说的是他,“一代报人”说的也是他,可见当时和后世对其评价之高,这个有着多种称号的民国名记者在中国新闻史上写下了跨时代的一笔。
强大“朋友圈”,邵氏采访
邵飘萍的新闻报道总是最热、最新、最透彻,是其他人难以匹敌的。当然,有这般成就,他的文字功底是毋容置疑的,但这与他极强的人格魅力必然是息息相关的。他是性情中人,为人更是慷慨大方,喜欢与人交际,爱交朋友,各个圈子都吃得透,无论是像总统部长这类位高权重者,还是像平民百姓这类的普通人,他都可以和人交谈并成为朋友。正是这种交际能力为他的报道提供了广泛新闻线索。
同时说到他作为记者的本职工作,最让人所称道不仅仅是他强大的“朋友圈”,而是独居“邵氏风格”的采访技巧。
他的采访技巧并没有特定步骤与套路,而是随机应变,非常擅长伪装,能够在短时间内摸清被采访人的内心。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金佛朗案”。佛郎,即当时的法国货币“法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清朝政府签订了屈辱的《辛丑条约》,要向八国联军赔钱,法国作为其中之一,也将得到赔款,但是由于其国内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使得纸币不值钱,于是奸诈的要求清朝政府不赔纸币,反而用黄金来赔偿,但是这样会让中国另外多赔八千万元。清政府为了隐瞒民众,避免动乱,于是不让记者出席这次会议,为了了解到这次事件的相关信息,不死心的邵飘萍偷偷地潜伏在会场附件,并尾随在法国公使之后,假装是随从,一起进入会场,成功了解到事实,从而获取到这个独家新闻。隔天报纸一出,群众看见此事的内容,果不其然,怒不可遏。
23
22
邵飘萍故居
这次会议,为了了解到这次事件的相关信息,不死心的邵飘萍偷偷地潜伏在会场附件,并尾随在法国公使之后,假装是随从,一起进入会场,成功了解到事实,从而获取到这个独家新闻。隔天报纸一出,群众看见此事的内容,果不其然,怒不可遏。
的死亡。1926年4月26日,张作霖借口邵“宣传赤化”,以此罪名执行枪决,享年40岁。
独立报人,敢他人之不敢
1918年,他想独立办报,想办一份不受他人指手画脚的报纸,于是辞去职务,不再当特派记者,因此离开了《申报》,后来自己办了《京报》。他亲手写下“铁肩辣手“四个大字,并悬挂在报社墙上,用来激励自己和同行做正直有担当的新闻人。“铁肩辣手”不仅是他的写作风格,更是他的人格写照。他认为记者应该为百姓公众发声,是百姓的“耳目喉舌”,是“布衣宰相”。
面对黑暗的社会,腐败无作为的政府,嚣张跋扈的军阀统治,他敢骂,更敢写。他的文章辛辣直接,直戳要害。袁世凯称帝时,他义愤填膺,接连写下多篇相关评论,发表并刊登在《申报》上,还在《时报》上大骂袁世凯,言辞犀利,用词毒辣。
后来各种势力相互争斗,张作霖成为东北地区势力最大的军阀,割据一方,却横行霸道,妄图只手遮天,邵飘萍看不惯张的所作所为,于是写下《张作霖自由行动》,挫人痛处,大骂张作霖是“马贼”,出身低贱,这让张怒不可遏。
多次被捕入狱,多次报馆被封,但是他说你可以封掉我的报馆,但是我这枝笔你却永远封不了。威逼利诱封不了他的嘴,更封不了他的笔。也正是这一身傲骨,最后造成一代名记的死亡。1926年4月26日,张作霖借口邵“宣传赤化”,以此罪名执行枪决,享年40岁。
独立报人,敢他人之不敢
历史人物具有双面性,邵飘萍也不例外。据部分史料记载,邵飘萍却也不只是一个完全正面的,毫无缺点的完美记者。
一是说他生活奢靡,好面子。在当时邵飘萍及他所创办的《京报》可以说是北京收入最高的记者和报社了,但是与其他新闻人不一样,他却行事高调。邵飘萍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很高,这使得他的日常消费也是常人难以匹敌的。寻常人家抽普通香烟,而他抽的却是雪茄,雪茄已经比普通香烟贵上许多,还要是“邵振青制”这种私人订制的,那更是奢侈。他还经常开着豪车在北京招穿梭,引得路人纷纷观望。他有妻有妾,但他还是经常出入当时北京出名的“花柳街”——八大胡同,是那儿的常客。
二是说他作为记者,却不遵守新闻职业道德,搞“有偿新闻”。邵飘萍之所以能够成为收入最高的记者,与他“收钱”也分不开。飘萍同时代且同行业的龚德柏,对此提供不少相关证据。他说邵飘萍是“无钱不要,无人不敲”;不管是谁,先大骂一通,别人把钱给了之后,态度一下子一百八十度转变,又对人说尽好话。
像是有一次,1924年,中国和苏联针对再次建交进行商议,于是时任外交部最高长官的顾维钧,经过思考后,派出王正廷与苏方进行谈判。王与苏方协商好之后,都快要准备签合同了,这时顾因对苏联仍持保留态度,有所迟疑,突然不批准这份合同,还迟迟不指出明确的操作,使得会议一度进行不下去。邵飘萍得知此事之后,于是写文章大骂顾维钧,朝野内外议论纷纷。顾嫌丢人,于是想要拿钱消灾,立马送了五千元给邵飘萍,还将该报馆的津贴大大的提高了。于是第二天,收到钱的邵飘萍在报纸上又刊登了一篇社论,画风一转,对顾是大力吹嘘称赞有加,却将王骂得狗血淋头。
像是有一次,1924年,中国和苏联针对再次建交进行商议,于是时任外交部最高长官的顾维钧,经过思考后,派出王正廷与苏方进行谈判。王与苏方协商好之后,都快要准备签合同了,这时顾因对苏联仍持保留态度,有所迟疑,突然不批准这份合同,还迟迟不指出明确的操作,使得会议一度进行不下去。邵飘萍得知此事之后,于是写文章大骂顾维钧,朝野内外议论纷纷。顾嫌丢人,于是想要拿钱消灾,立马送了五千元给邵飘萍,还将该报馆的津贴大大的提高了。于是第二天,收到钱的邵飘萍在报纸上又刊登了一篇社论,画风一转,对顾是大力吹嘘称赞有加,却将王骂得狗血淋头。
他收权贵的钱,收军阀的钱。却坚守正义的立场。张作霖也怕这位大记者的笔,多次送钱给邵飘萍,邵飘萍也来者不拒,但还是出报骂他,钱照收,人照骂。对此他问邵为何拿钱不办事,邵飘萍却说,你们的钱给的是邵飘萍,而现在骂你们的却是报馆,是报纸《京报》,又不是邵飘萍。这看似无赖的话却是坚守了他内心的正义。
尽管有这些污点,但是他在大是大非上,完全拎得清,保持正义。后人也不应该因为这些个人瑕疵,而将他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就他一生来说,完全是功大于过,瑕不遮瑜。
文|彭娟
图|网络
25
24
北大新闻研究会
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
1918年,在蔡元培的邀请之下,邵飘萍作为讲师,徐宝璜作为教授,一起在北大创立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其宗旨是“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这是中国最早的与新闻类相关的教育组织团体。
所带出的第一批学员名单中,就有一个以后将改变中国命运的名字——毛泽东。另外他所著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新闻学总论》更是为中国的新闻教育和新闻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2008年4月15日,由北京大学领导组织,在众多国内外专家的共同努力下,该研究会的恢复仪式在北大校内举行。这一仪式标志着该会的正式恢复,最后得以成立,还从国内外聘请了10位新闻传播类的知名专家学者在该研究会内担任导师,指导并维护研究会的运转。
徐宝璜
邵飘萍
蔡元培
第一批研究会听课成员
铁肩担道义
妙笔著文章
乱世飘萍
敢言敢语
27
26
"
"
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
——约瑟夫.普利策
29
28
萍水相逢百日间之林白水
千秋白水文章,永垂不朽
——林白水
林白水(1874年-1926年),男,福建省闽侯县人。原名獬 ,字少泉 ,号宣樊、白话道人等 ,取笔名为“白水”为多家报纸主笔。
创办《社会日报》,以“敢骂,敢说”出名,揭露社会黑暗,斥责军阀政客。是民国时期著名记者。
1926年,因愤懑于张宗昌的横行霸道,于是多次撰写批判怒骂的文章。同年8月6日,被张派人残忍杀害。
因死亡地点与时间与邵飘萍相似,被称为“萍水相逢百日间”。
白话办报,为民发声
清末年间的中国,饱受列强侵略,而林白水就出生在这个飘摇动荡的年代。他青年时期,就和同龄人不一样。大家都参加科举,求取功名。而他不一样,尽管知识渊博,博闻强识,却深感于清政府的腐败,因此不愿意进入官场,他选择自己办学堂、办报纸。
1901年,在好友项藻馨的邀请下,为《杭州白话报》撰稿,也从此开启了他一生光辉而悲壮的办报生涯。他历来推崇白话文,邵飘萍办报是给知识分子,给社会精英看的,属于“上层建筑”。而林白水推崇的是“平民办报”,办报宗旨也是“白话办报”。
他曾经专门为此报写了一篇文章——《论看报的好处》,写道:“这个报纸是属于普通一般老百姓的,因为我是一个平民,所以我说的话,是一般老百姓的语言,而不是一般士大夫阶级的咬文嚼字或八股式的文章……”。内容简单易懂,清楚直白。他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办报宗旨和受众对象,他认为报纸不应该是知识分子上层阶级的专属物,而应该是妇孺老人市井小民都能看得懂的普及物。后来林白水想将白话文传播得更加广泛,于是又自己开办了《中国白话报》,还为该报撰写文章。为了表明自己宣传支持白话文,他还为自己取了个笔名——白话道人。
他并不是白话办报的第一人,早前维新党人就已经办过了,但是用白话报来为人民发声,宣传革命,批判政府,针砭时弊,他倒是开了先例,算是第一人了。
民国记者林白水,当过记者,当过老师,当过官,但究其一生,最大的成就,最为人所知的还是办报。他骂过太后、骂过总统、也骂过军阀政客,用最粗俗的话,传递最真实的报道。辛辣独到,针砭时政。
表明自己宣传支持白话文,他还为自己取了个笔名——白话道人。
他并不是白话办报的第一人,早前维新党人就已经办过了,但是用白话报来为人民发声,宣传革命,批判政府,针砭时弊,他倒是开了先例,算是第一人了。
革命斗士,敢讲真话敢骂人
1905年,到了日本,在早稻田大学学习法律政治,但同时也学习了新闻。
谁能想到可能他自己也没有想到,最终会是在他的副业新闻上有了一番成就,并名垂青史。正是在日本较为系统的学习过新闻的这段经历,深深地影响了他日后的办报生涯。深感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再加上在日本学习到先进的西方思想,让他有了天赋人权这样的主权思想,后来遇到孙中山等人,更是让他的排满革命的火焰越燃越烈,开始宣传革命思想,并终其一生。
他敢讲真话,更敢骂人。在那个飘摇动荡的年代,就连说话都是没有自由可言的。然而他早已看开一切,后来他又为自己取笔名“白水”,“少泉”是他的字,将“泉”拆分开来成为,成“白”和“水”,头尾分离,这个笔名或许也预示了日后的命运。
林说过:“新闻记者应该说人话不该说鬼话,应该说真话不该说假话。”这不仅是他的人生格言,更是他践行一生的准则。尽管报馆两度被封,他更是将原来的报纸改了名字,变成《社会日报》,以表自己讲真话,揭黑幕的决心。
他骂人更是堪称一绝,各种粗俗恶语,不言文辞,隐晦的,明显的皆可使用。骂人丝毫不留情面,管你是权倾朝野的太后,还是高高在上的总统,只要你做了坏事,一律开骂。慈禧70大寿时,他做了一副对联:“今日幸西苑,明日幸颐和,何日再幸圆明园、、、、、、 ”其中的“万寿必无疆”一语双关,既讽刺了慈禧的骄奢淫逸,又谩骂了清政府的腐朽堕落,屈辱割地。字字独到,用词辛辣,不留情面,令人拍案惊奇,在当时,广为流传,一时议论纷纷。在曹锟贿选总统时,他骂受贿者“猪仔”;他骂国务院是“大茅坑”;骂国务院秘书万兆芝是“一摊狗屎,越搅越臭,可以已矣”、、、、、、纵然用词粗俗不堪,却辛辣独到,让读者觉得酣畅淋漓。
还有一次,当时有一个叫吴景濂的议长受贿,因为头长得比平常人大上许多,这个大记者在报纸上以此取笑他,还直接给人家取了个冒犯人的外号———“吴大头”。再加上他是吴三桂的后代,有这么一个在历史上被唾骂,遗臭万年的祖先,除了人身攻击外,林更是嘴上不饶人,骂他是流氓,是蛮种。
31
30
潘复
张宗昌
在上的总统,只要你做了坏事,一律开骂。慈禧70大寿时,他做了一副对联:“今日幸西苑,明日幸颐和,何日再幸圆明园、、、、、、 ”其中的“万寿必无疆”一语双关,既讽刺了慈禧的骄奢淫逸,又谩骂了清政府的腐朽堕落,屈辱割地。字字独到,用词辛辣,不留情面,令人拍案惊奇,在当时,广为流传,一时议论纷纷。
在曹锟贿选总统时,他骂受贿者“猪仔”;他骂国务院是“大茅坑”;骂国务院秘书万兆芝是“一摊狗屎,越搅越臭,可以已矣”、、、、、、纵然用词粗俗不堪,却辛辣独到,让读者觉得酣畅淋漓。
还有一次,当时有一个叫吴景濂的议长受贿,因为头长得比平常人大上许多,这个大记者在报纸上以此取笑他,还直接给人家取了个冒犯人的外号———“吴大头”。再加上他是吴三桂的后代,有这么一个在历史上被唾骂,遗臭万年的祖先,除了人身攻击外,林更是嘴上不饶人,骂他是流氓,是蛮种。
吴景濂
名记者也有黑历史
的“筹安会”组织,为袁称帝并称帝四处奔走,做了极大的准备工作。这不算长也不算短的从政经历也成为他人生中的污点,不得不说,作为政治家,他是不成功的,没有认清革命形势。
军阀割据,报馆没有稳定的资金支持,于是有的各军阀为了控制言论,便为影响报馆提供津贴,将当时的报馆分为四等,而他的《社会日报》便在超等者这个最高行列中,收了军阀的钱,一定程度上屈服在金钱之下。据部分史料记载,他的报馆有时候还卖文,收受钱财。先大骂一通,给了钱就不骂了,没给钱就接着骂,作为记者,这点又是不称职的,有违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
尽管有这些污点,但人无完人,就他在新闻业上的成就和贡献而言,终究还是功大于过,相比之下,这点瑕疵却是微不足道的。
纵然是这么一位正义凛然、嫉恶如仇的大记者,曾经也有过“黑历史”,给人生履历沾上了一两滴污点。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背叛革命党人,想再做中国的皇帝,这自然是遭到社会各界反对和抵制。而林白水不知是判断错误,还是迫于形势,他竟然拥护这个时代毒瘤,还在参政院担任官职,为袁办事。还参加了杨度等人所建立的“筹安会”组织,为袁称帝并称帝四处奔走,做了极大的准备工作。这不算长也不算短的从政经历也成为他人生中的污点,不得不说,作为政治家,他是不成功的,没有认清革命形势。
军阀割据,报馆没有稳定的资金支持,于是有的各军阀为了控制言论,便为影响报馆提供津贴,将当时的报馆分为四等,而他的《社会日报》便在超等者这个最高行列中,收了军阀的钱,一定程度上屈服在金钱之下。据部分史料记载,他的报馆有时候还卖文,收受钱财。先大骂一通,给了钱就不骂了,没给钱就接着骂,作为记者,这点又是不称职的,有违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
尽管有这些污点,但人无完人,就他在新闻业上的成就和贡献而言,终究还是功大于过,相比之下,这点瑕疵却是微不足道的。
萍水相逢百日间
1926年8月5日,林白水在报纸上发表了为他带来杀身之祸的,同时也成为绝笔的文章——《官僚之运气》。
他写道:“某君者,人皆号之为某军阀之‘肾囊’,因其终日系在某军阀之胯下,亦步亦趋、、、、、、” 这里的“某君”指的就是潘复,“肾囊”即男人胯下之物,林白水将人骂成这等污秽下流,再加上平时就经常写文章斥责怒骂张宗昌,这无疑是火上添油,惹其大怒,遂起杀他之心。第二天林白水就被张宗昌派人枪杀于天桥下,死状惨烈,令人唏嘘。
而他遇害的地点正是著名记者邵飘萍被枪决的地方,并且时间也相差近百日。发生两起这样的惨案后,《自立晚报》针对此事发表了题为“萍水相逢百日间“的报道,以表悼念。同时新闻界人士为了悼念这两位英勇牺牲的记者,于是办了一场联合追悼会。在追悼会的现场悬挂了一副对联:一样飘萍身世,千秋白水文章。包含两人名字的这幅对联,哀悼两位坚贞不屈的记者。迫于形势,黑暗势力过于强大,当时的新闻界人士也只能如此纪念两位烈士,也不敢明目张胆的斥责那些残忍的军阀,只能以此表达自己的惋惜与愤懑。两人都是为讲真话,为揭露事实而献身,精神永存,更是激励着后世新闻记者为真理而奋斗。
宗昌派人枪杀于天桥下,死状惨烈,令人唏嘘。
而他遇害的地点正是著名记者邵飘萍被枪决的地方,并且时间也相差近百日。发生两起这样的惨案后,《自立晚报》针对此事发表了题为“萍水相逢百日间“的报道,以表悼念。
同时新闻界人士为了悼念这两位英勇牺牲的记者,于是办了一场联合追悼会。在追悼会的现场悬挂了一副对联:一样飘萍身世,千秋白水文章。包含两人名字的这幅对联,哀悼两位坚贞不屈的记者。迫于形势,黑暗势力过于强大,当时的新闻界人士也只能如此纪念两位烈士,也不敢明目张胆的斥责那些残忍的军阀,只能以此表达自己的惋惜与愤懑。
两人都是为讲真话,为揭露事实而献身,精神永存,更是激励着后世新闻记者为真理而奋斗。
林白水旧居
文|彭娟
图|网络
33
32
揭露社会黑暗
怒骂无耻政客
抵在额头的枪
堵住了说出真相的嘴
却挡不住沸腾的热血
压不住正直的灵魂
其身虽已死
精神尤永存
后世勿相忘
民国记者
彭娟
一个飘摇动荡的年代
新的将生未生
旧的将去未去
一群怙恶不悛的军阀政客
残忍至极
用尽手段排除异己
一群直言不畏的青年
以笔为矛
以纸为盾
敢骂敢言
揭露社会黑暗
怒骂无耻政客
抵在额头的枪
堵住了说出真相的嘴
却挡不住沸腾的热血
压不住正直的灵魂
其身虽已死
精神尤永存
后世勿相忘
35
34
中国记者节
当你看见我们的时候,我们在纸上,
当你没看见我们的时候,新闻在路上。
11.8
尽管这是一个属于记者的节日,但是却也是一个不休假的节日,在这一天,全国各地甚至是全世界的中国记者都在各自的新闻线上奔波着,忙着报道社会上乃至国际上的新闻事件,将最新近,最本质的事实报道给公众。
对他们而言,不仅仅是这个节日不休假,任何节日都没有休息的时间。在其他职业的人阖家团聚时,有的记者们还在跑新闻。只要有新闻,就有他们的身影,无论何时何地。
37
36
致敬
—— 每一位
为新闻事业
奉献的
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