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解读2023年行业趋势:工业化工行业

其他分类其他2023-03-29
252

2022年,面对疫情反复冲击和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中国制造业受到冲击。面对大浪淘沙,中国很多制造业企业强化自身的经营,克服了宏观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同时更多的企业也在不断发掘新的发展机会,思考长期发展方向,推动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和转型。
展望2023,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将成为发展的“主旋律”,同时数智化的发展与赋能将成为推动转型的主要动力,实现中国制造企业在产品、服务、营销、成本等领域竞争力的全面提升,重构未来竞争格局。我们相信,2023年“中国质造”价值链将逐步形成,各大工业制造企业融通发展的新格局初现,成为中国经济增量场的中坚力量。

(注:本篇内容摘取自《2023年度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

2023工业产品与服务行业趋势

纵观2022年全球工业市场,全球化大型工业集团当下无不抓紧气候变化数智化两大主题的发展契机,加快布局新的技术和产品,抢抓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从工程机械装备的电动化升级,到船舶绿色化燃料的大规模商用;从高效工业节能电机的产品升级,到工业热泵高温热泵的技术突破。
预计2023年各大工业制造企业在新产品新技术的布局将进一步提速。中国工业制造企业应提前谋划技术储备和产品升级,重点加码工业装备中能源动力、传动执行、控制等领域中电气化、智能化和数字化产品的布局。未来十年,应对气候变化和把握数智化变革机遇,将成为贯穿制造业发展的全新机遇。

趋势一:终端行业需求转换,产品转型迫在眉睫

随着制造业供应链、制造技术和检测技术的发展,众多中国制造业企业的产品质量和供应链管理能力大幅提升,已经能够满足车规级或苹果供应链的产品采买要求。与此同时,很多企业也意识到产品缺乏差异化“增收不增利”的矛盾日益突出,重要原因之一是工业产品的复杂度和功能性大幅度提升,造成了技术研发和供应链管理难度呈现几何级提升。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下游终端企业逐步推动产品向技术平台化和硬件模块化方向发展:从新能源汽车的三合一、六合一驱动系统,再到机床加工的柔性产线。
在新的行业趋势下,工业零部件企业通过系统设计研发、数字化功能研发,供应链整合等方式进一步巩固在产业链中的影响力,加大模块化子系统的开发能力,从低阶的零部件供应商向高阶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

趋势二:开启工业零部件产品模块化转型之路

无论是基于企业自身规模化发展诉求,还是国内供应链保障构建的战略考量,部分行业的领先企业以全产品线作为发展策略,在过往发展历程中以此作为重要依托取得显著成效。
但在当前的行业竞争形势下,低端产品面临原料和生产的双重成本上涨压力,高端产品实力又与专业化企业或国际巨头存在显著差距,全产品线作战企业面临两头受堵困境,亟待寻求破局方向

趋势三:全产品线面临双重挤压,亟待破局

工业装备的销售一方面受到工业投资的周期性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和供应链的不稳定性,进一步干扰了工业装备的采购决心,以新机销售的工业品企业未来将持续面对市场波动的挑战。
欧洲和日本的工业装备制造企业在数年前已经开始着手发力后服务市场,通过数字化改造存量装备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寻求长生命周期内工业装备的价值增量。例如国际电梯企业已经开始加速推动对中国市场存量电梯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发力获取维保市场份额;外资加工装备企业通过对其售出的设备进行工厂级数字联网,为企业提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2023年中国工业装备企业应加入后服务市场竞争,加大数字化产品研发和存量设备升级,充分挖掘长生命周期内装备产品的市场价值增量

趋势四:“数字化”改造寻求后服务市场价值增量

一方面,中国本土终端产业的蓬勃发展直接推动了汽车、新能源、半导体等行业各环节供应商的国产化,而该类企业天然更倾向于选择本土流程性行业供应商另一方面,由于终端行业的降本压力、全球疫情下的保供需求、贸易摩擦下的被动选择,使得外资零部件企业将提高本地供应占比提升到战略高度并积极推动
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为国产流程性企业带来新机遇,但需注意的是,如何把握有限的机会窗口期将成为未来竞争格局重构的核心考量。

趋势五:中国本土制造企业面临新机遇

随着新能源汽车、半导体、风光储等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对于制造业企业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客户名单的变迁,更是客户采购行为和需求的升级。
例如汽车行业采购流程繁复、耗时久、要求高,对流程性行业研产供销及一体化统筹协调能力提出了全新要求。而对于部分行业领军企业而言,过去的行业紧俏供需促成了以生产为中心的高速增长,呈现出明显的向内发展趋势。
然而,在行业结构及供需变革下,企业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如何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进而以营销为牵引带动企业的全面变革将成为构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核心

趋势六:紧抓市场导向营销变革机遇

在当前的变革浪潮中,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成为战略突破转型的首要任务和关键路径,是坚持全产品组合的多线作战,还是精准发力定位中高端的专业玩家,是企业需要思考的核心命题,且对于牵引企业研产销一体化变革更具现实意义。
伴随结构调整,企业对于战略定位和品牌价值的传递亦需提升到战略高度。如何将企业的价值导向和产品特点向市场清晰传达,将成为企业变革成功与否的重要一环。此外,运营优化降本是流程性行业在面临竞争压力时不容忽视的永恒话题。

趋势七:结构调整、价值传递、降本增效左右成败

优化价值链和产能布局,提升资源配置竞争力:在全球产业链重构背景下,制造业企业首先要着眼价值链优化布局,并通过上下游合作提升灵活性;同时,顺应区域局势优化产能布局,并重构供应链体系提升多元化和安全性。
精益化提升运营竞争力,成为市场整合者或细分领域领跑者:中国制造业的管理和运营水平仍有巨大提升空间,随着行业加速优胜劣汰,主营业务竞争加剧,率先实现管理精益化的企业将整合市场、领跑行业。
以数字化为支撑,助力业务和运营升级:当下,企业需首先通过“由点及面”的数字化优化提升运营效能;同时,以数字化新产品研发、数字化营销和商业模式重塑新的能力;长期来看制造业企业要与互联网企业结合,构建制造业数字化运营模式和云平台,进一步能力外化、带动行业升级。

趋势八:价值链、精益化、创新力三层次竞争力

需尽早谋划长期内在竞争力——创新与人才: 制造业企业需要尽快对研发体系及运作模式进行全面升级,提升创新资源配置与转化效率;未来制造业所需的高级与复合技能人才已呈现短缺迹象,企业需长线布局储备一支高效、应变、具备数字化技能的人才团队。
除利润率外,更关注净资产收益率ROE和业务组合管理: 相比过去的单一业务经营,制造业企业面对未来是长期发展、多元业务、多变转型,资本的投入和退出管理变得更为重要;相比利润率,制造业企业也需关注净资产收益率 ROE 和业务组合管理,以实现多层次的价值增长。

2023年,受益于国内稳经济政策逐步落地等因素,化工行业有望触底反弹;自主替代技术持续推出、企业出海或迎来新一轮热点;传统企业在品牌传播与营销模式优化创新方面渐渐普及,既拼“硬技术”、也比“软形象”。

(注:本篇内容摘取自《2023年度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

2023化工与材料行业趋势

2022年以来,通胀上行、美联储加息等因素导致全球经济承受较大下行压力,国内疫情反复及地产等行业下行因素对我国经济带来较大冲击;下游需求不振,致使化工产业景气度呈现低迷态势。
展望2023年,伴随美联储加息逐步放缓、国内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的加快落地,国内需求有望整体复苏;尤其在化工领域,受益于国内对房地产等行业支持政策出台,相关上游化工品与原材料景气度有望回升
与此同时,受俄乌战争冲突影响,欧洲天然气供应紧张深度影响当地化工企业开工满产能力,这为我国化工企业进一步供应海外市场创造了较大空间。值得关注的是,来年全球经济增长挑战重重,国际市场需求情况仍是影响我国化工产业持续回暖的不稳定因素。

趋势一:行业走势触底反弹,产业供需回暖向好

近年来,逆全球化因素持续驱动国内化工企业打造产业自主技术核心竞争力,进口替代将成为未来化工市场的主旋律当前,中国化工企业正持续加速国产替代进程,积极推动领先技术自主研发、供应链重塑、替代性产品筛选等。2022 年,多家本土企业推动己二腈项目建设投产,这标志着中国企对海外己二腈技术的封锁及垄断的基本打破;另有本土聚乳酸项目正式进行环评公示则标志着国内企业对丙交酯合成技术的掌握。
更进一步来看,部分基础化工产业、已初步完成替代的产业以及我国固有优势的产业正逐步寻求出海的机会可能,这些企业不满足于止步国内市场,或通过贸易渠道触达海外客户。

趋势二:国产替代进程持续,中企出海升级可期

受俄乌战争深刻影响,欧洲能源消费成本激增,部分化工企业谋求向海外搬迁产能。能源成本可控、供应链配套齐全、本地消费可观成为其选址的重要标准;放眼全球,我国仍是外资企业的优先选择之一。
与此同时,随着国内企业突破部分卡脖子技术,外资企业过往依靠技术护城河、保持市场份额与盈利能力的竞争模式受到影响,面对部分产品国产替代的挑战,大多外商选择快速扩大这些产品及其下游的产能、参与充分市场竞争,凭借优异的技术、工艺与运营能力在尽可能长的周期下持续保持市场影响力与占有率。例如,近年多家外商已经或规划在国内对己二腈下游尼龙66装置进行投资扩产。
展望2023年,化工固定资产扩表进程中,外商将通过转产和扩产、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这也向全球表明中国凭借完备的供应链体系与配套,国际投资良港地位依旧稳固。

趋势三:外资筹谋搬迁扩产,中国仍是投资良港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旺盛需求带动锂电池、原材料的大规模扩产浪潮,行业投资热情高涨,然而总体供需表现来看,新能源产能过剩警报或已拉响。以锂电池主要材料为例,到2025年磷酸铁锂、负极材料、电解液溶剂、六氟磷酸锂等产品到2025年的规划总产能都将相当于当年预计需求的1.5-4倍不等。
展望2023年,产能过剩的来临或将市场的充分竞争推向顶峰,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则将倒逼本土企业持续提升工艺技术、生产效率与客户粘性。大浪淘沙,唯有具备优质产品性能、成本优势与核心客户资源的供应商才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趋势四:新能源投资热情高,优胜劣汰蓝海不再

伴随国内化工企业技术研发与精益生产硬技能的提升,以品牌营销为代表的软实力提升也逐渐提上日程。数字化时代下,由于信息获取的壁垒大幅降低,B端客户对服务体验、产品性能的要求也变的更高,同时对优质解决方案体验的期待逐渐发展到整个生命周期。
在此背景下,化工企业逐渐开展思考对原有企业文化、品牌营销等软性实力是否服务当下的客户需求。化工行业的国际领先者通常重点关注品牌价值传播,努力实现卓越的客户体验,他们将客户体验融入企业的思维模式中,在战略层面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服务与解决方案为中心。
展望2023,我国化工企业正逐步开启构建软实力的探索之路,除了持续优化技术研发及生产实力外,深度优化品牌营销管理也将成为差异化竞争的护城河

趋势五:软实力重要性凸显,品牌营销渐成焦点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