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品博覽
浙
江
省
档
案
馆 编
浙江省档案馆馆藏珍品系列丛书
珍品博览
浙江省档案馆编
XXX出版社
前言
档案记录历史,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文脉。在我省各级综合档案馆卷帙浩繁的馆藏中,保存着许多珍贵档案,它们的内容精彩纷呈、形式丰富多样,既有风云激荡的历史宏卷,也有令人感慨的国家记忆,更有蕴涵其间的文化基因,可以让人找寻浙江精神背后的文化故事。
浙江省档案馆“珍品博览”收集了有关浙江抗日军民救护遇险盟军、汤寿潜、馆藏书画、馆藏名人手札和钱塘江大桥五个主题内容。一幅手绘的讲义插图,一本发黄的信件手稿,是历史的沧桑与烛照,也是传统的厚重与延续。
浙江省档案馆
《珍品博览》电子书刊编委会
主任
副主任
成员
:
:
:
杨一一
王二
章三
张五六
杨小小
吴七七
杨九
郑四
李八
目录
I want to
tell you something
◁ 寻找档案里的初心和使命
前
言
结语
浙江抗日军民救护遇险盟军
汤寿潜
馆藏书画
馆藏名人手札
钱塘江大桥
一
二
三
四
五
浙江抗日军民救护遇险盟军档案已列入第三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1942年4月18日,美国空军杜利特尔中校率领16架B-25型轰炸机对日本东京等城市进行轰炸。完成任务后,因与地面失去联络,15架飞机在中国浙江等省坠毁。同年10月初,装载1800多名英国被俘人员的日军运输船“里斯本丸”号,途经浙江省定海县东极乡海域时被鱼雷击中沉没。
该档案文献客观地记录了这两起事件中,浙江抗日军民勇救美国飞行员和英军战俘的事实,体现了中 国人民伟大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真实地再现了二战期间中、美、英三国人民共同抗日,用鲜血和生 命在反法西斯战场上筑就友谊的历史,多年来在国 际上有重大影响。
01
浙江抗日军民救护遇险盟军
浙江抗日军民救护遇险盟军
美国空军杜利特尔中校及机组人员与救助他们的中国朋友在浙江临安的合影。前排左四为杜利特尔
护送美国飞行员的轿资、人力车费收条
浙江抗日军民救护遇险盟军
江山县长台镇和清湖镇居民因营救美国飞行员而被日军残杀暨房屋财产损失表,计被杀害27人,房屋被焚毁等财产损失40万元
浙江定海县东极乡乡公所查报1942年救助英国战俘经过情形
获得浙江渔民救助的英军被俘人员伊文斯(前排左一)、詹姆斯顿(前排中)、法伦斯(前排右一)和参与营救的中方人员合影留念
浙江抗日军民救护遇险盟军
“
”
“
”
1948年4月12日,英国大使馆至函中国外交部对舟山东极渔民救助英国被俘人员表示感谢。
1946年3月26日,飞行员波特写给朱学三的感谢信。由于种种原因,该信一直没有寄出,到1990年重聚时,波特才将信亲手交给朱学三
浙江抗日军民救护遇险盟军
1990年,美国考察团赠给中国营救人员的“多谢牌”,上面有44名被救飞行员的签名。
1992年,时任美国国防部长切尼在办公室接见救助过美国飞行员的朱学三(右一)等5位老人
一起走进清末民初实业家、政治活动家汤寿潜和他的时代。
图源于网络
02
近代历史变局中的过渡人物:汤寿潜
1892年中进土,入翰林院为庶吉士,
1893年在国史馆任协修,
1894年授知山西乡宁县,
1895年任金华丽正书院山长,
1899年任湖州南浔浔溪书院山长,
1904年任上海龙门书院院长。
1905年清廷授予四品京卿,总理全浙铁路,主管沪杭甬铁路修建事宜,建成浙江省的第一条铁路沪杭线,约300余里。并因坚决反对邮传部与英国缔结出卖路权的借款草约,积极参与以维护路权为目的的浙路风潮,成为浙江保路运动的著名领袖。
汤寿潜,原名震,字蛰先(仙),生于1856年,会稽山阴天乐乡(今属萧山)人,我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实业家,辛亥革命后的浙江首任都督。 汤寿潜早年受维新思想影响,于1890年写成《危言》四卷,主张变法,从而一举成为江南戊戍维新的著名人物。
1906年汤寿潜还与张謇组织预备立宪公会,担任副会长,从而成为与张謇齐名的清本立宪派的领袖,史称“南汤北张”。
1907年任学部咨议官。
1910年因上书朝廷,弹劾邮传部盛宣怀媚外祸国,反对袁世凯,而被革职。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杭州新军起义,成立浙江军政府,汤寿潜被推举为浙江都督。
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汤寿潜为交通总长(未赴任),4月改授赴南洋劝募公债总理,5月归国,7月复任浙路公司理事正长。
1915年汤寿潜回家乡,1917年6月病逝。
汤寿潜
汤寿潜照片一帧
汤寿潜
浙江绅士筹办全省铁路并请派员总理奏。光绪三十三年七月二十八日(1905.08.28)-1
浙江绅士筹办全省铁路并请派员总理奏。光绪三十三年七月二十八日(1905.08.28)-02
浙江绅士筹办全省铁路并请派员总理奏。光绪三十三年七月二十八日(1905.08.28)-02
汤寿潜
商部为奉旨同意浙江绅士筹办全省铁路并推两淮盐运使为总理,赏给汤寿潜四品卿衔事致两淮盐运使汤寿潜的照会。
农工商部为邮传部声明电路公司不得遵用公司商律而引起浙江省人民不满事的批示。宣统二年十一月十四日(1910.12.15)
汤寿潜
汤寿潜诗一首
宪法详叙
汤寿潜墓碑拓片正文(马一浮字,丰子恺画,潘瑞生刻)1958年补刻
浙江省档案馆馆藏的书画作品,部分伴随档案接收近馆,也有部分源于单位和个人捐赠,以及浙江当代书画名家专为我馆创作。年代起自明清,共计五百余幅,大多为名家所作。
本书选取了徐渭、蓝瑛、杭世骏等20位名人书画作品,每一幅作品各有特色,章法匠心独运,一起感受扑面而来的文化韵味和视觉美感吧!
03
馆藏书画
馆藏书画
明代时期
明代是中国书画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绘画与书法,是在沿着宋元传统的基础上继续演变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稳定、文化艺术的发达,出现了一些以地区为中心的名家与流派。总的趋势初期元四家的影响犹存,前期以仿宋院体',为主;中期以后,以吴门各家为代表,回到继承元代水墨画法的文人画派,占据画坛主流。
整个明朝一代书画艺术的演变发展,大致可分为前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但也不能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替衔接的。
导读
明代是中国书画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绘画与书法,是在沿着宋元传统的基础上继续演变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稳定、文化艺术的发达,出现了一些以地区为中心的名家与流派。总的趋势初期元四家的影响犹存,前期以仿宋院体',为主;中期以后,以吴门各家为代表,回到继承元代水墨画法的文人画派,占据画坛主流。整个明朝一代书画艺术的演变发展,大致可分为前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但也不能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替衔接的。
明朝一代书风,总的趋势,是继承宋元以来帖学的传统。前期书法,直接师承元人,以草书楷书成就较大。明成化到嘉靖间,是吴门派绘画活跃时期,同时也是明代书法艺术的兴盛期。以祝允明、文征明、王宠、陈道复为杰出代表,被称为吴中四家。明晚期书法以董其昌、邢伺、张瑞图、米万钟各有不同成就,为当时著名的四大书家。以董其昌成就突出,影响最大。
仇英 (约1501一约1551)明画家。字实父,号十洲,太仓(今属江苏)人,居苏州。出身工匠,后为文微明所称誉,从而知名于时,以卖画为生。擅人物,尤长仕女,既工设色,又善水墨、白描,笔法或圆转流利,或劲利有力,皆精工妍丽。山水多学赵伯驹、刘松年,青绿之作,细润而风骨劲峭;亦善花鸟。晚年客于收藏家项元汴处,摹历代名迹,落笔乱真。与沈周、文徵明、唐寅并称“明四家”。
《行别图》
29.5厘米×370.5厘米 局部
《荷蟹图》
133厘米×60.5厘米
徐渭(1521-1593)明文学家、书画家。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或署田水月,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幼孤,年二十为诸生,屡应乡试不中,客东南军务总督胡宗宪幕,以草献《白鹿表》负盛名,于抗倭军事多所策划。性绝警敏,工书法,学米芾,行草纵逸飞动。中年后学绘画,涉笔潇洒,天趣抒发,特长花鸟,用笔放纵,水墨淋漓,气势旺畅。与陈道复并称“青藤白阳”,代表明代中期水墨写意花鸟画的新格调,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徐文长三集》、《徐文长逸稿》、《徐文长佚草》、《南词叙录》、杂剧《四声猿》等。
补充:徐渭的艺术人生(视频片段)
《山水图》
151厘米×41.5厘米
蓝瑛(1585一约1666)明末清初画家。字田叔,号婕叟,晚号石头陀、东郭老农,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以绘画为业。擅长山水、花卉、兰石,师法宋元,于黄公望用力尤勤。其画力追古法,又能自成风范,后人称之为武林派。浙派自戴进始,至蓝瑛为极。
主要作品有《秋景寻诗图》、《秋山红树图》、《苍岩嘉树图》、《白云红树图》等。
对明末清初绘画影响甚大,传其画法者甚多。
馆藏书画
清代时期
清代绘画艺术继续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依然占据画坛主流,山水画和水墨写意画盛行。
由于受董其昌南北宗论、绘画理论的影响,清代画坛流派之多,竞争之激烈,为历史上前所未有。清初画坛,受王室扶植的四王一以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为代表,成为画坛的正统派。在江南,又有以明末遗民为核心的反正统派,代表作家有四僧和金陵八家等,他们的画风影响整个清代。
导读
清代亦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被称为书道中兴的一代。它突破了宋、元、明以来帖学的樊笼,开创了碑学,特别是在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书法方面的成 就,可以与唐代楷书、宋代行书、明代草书相媲美,形成了雄浑渊懿的书风。尤其是碑学书法家借古开今的精 神和表现个性的书法创作,使得书坛显得十分活跃,流派纷呈,一派兴盛局面。
清代书画的收藏、鉴定等也与政治、社会的变化密切关联。清初之际,许多明末流散书画一部分为清宫收集,一部分为收藏家购进。著名的私人收藏家有梁清标、孙星衍、高士奇、安岐等。清代的收藏主体还是以皇室为主,以康熙、乾隆两朝为最。清内府对古代书画的集中收藏,使众多传世珍品得到妥善保管。
《松竹蕉桐图》
80.5厘米×45.5厘米
华嵒(1682-1756)清画家。字秋岳,号新罗山人、东园生、布衣生。离垢居士等,福建上杭人。曾在造纸作坊做徒工。少喜绘画,在扬州卖画甚久,晚年居杭州。擅人物、山水,尤精花鸟、草虫、走兽,远师马和之,近受陈洪绶、恽寿平及石涛等影响。重视写生,构图新颖,形象生动多姿。时用枯笔干墨淡彩,敷色鲜嫩不腻,画格松秀明丽,空灵验宕,别树一帜。工书,取法钟繇、虞世南。能诗,有《离垢集》、《解弢馆诗集》。
《梅花图》
175.5厘米×38.5厘米
杭世骏(1695-1772或1696-1773)清学者。字大宗,号堇甫,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乾隆时举博学鸿词科,授编修,因主张“朝廷用人,宜泯满、汉之见”,罢归。
晚年主讲粤东、扬州书院。学识淹博,长于史学及小学。曾受命校勘《十三经》、《二十四史》。
其诗多写景记游及酬赠之作。也能文。著有《诸史然疑》、《三国志补注》、《续方言》、《道古堂文集、诗集》等。
王文治 (1730--1802)清书法家、文学家。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官翰林院侍读、云南姚安府知府。其书源出董其昌,兼法张即之,而得力于李邕,善以侧媚取势。与同时的翁方纲、刘墉、梁同书齐名。能诗文,间亦作画。
有《梦楼诗集》、《赏雨轩题跋》等
方薰 (1736-1799) 字兰低、兰士,号樗庵、御儿乡农,石门(今属浙江桐乡)人,一曰余姚。幼随父游吴越闽,多见名迹,接首旧,遂兼众长,诗、书、画并妙,写生尤工。清乾隆南巡,进《太平欢乐图册》百幅,得嘉奖。与奚冈齐名,时称“方奚”。传世画作有《桃花图轴》等。印宗秦汉,诗极清厚。有《兰坻诗钞》、《山静居稿》、《山静居论画》及《井研斋印存》。
《山水图》02
240厘米×31厘米
《书法(八屏条)》
147厘米×40厘米01
邓石如(1743-1805)清篆刻家、书法家。初名琰,又字顽伯,别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安徽怀宁人。
精四体书。篆书吸收汉碑篆额和唐李阳冰《三坟记》等篆字的体势笔意,沉雄朴厚,自成面目,一洗过去刻板拘谨之风。篆刻得力于书法,苍劲庄严,流利清新,冲破了当时只取法秦、汉玺印的局限,使篆刻面貌为之一变,世称“邓派”,也称“皖派”。
著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等。
姚元之(1773--1852)字伯昂,号荐青、荐青居士、竹叶亭生、晚号五不翁,安徽桐城人。嘉庆十年(1805)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升侍讲,官至左都御史,后以事降内阁学士。工书善画,所画人物、花卉、果品不落时趋,生平所见粉本甚多,故落笔别有机杼,可与恽寿平、华喦争胜。亦画山水,画近华喦,寥寥数笔精妙入神。善画白描人物,尝临摹赵孟頫《罗汉十六尊》。工书法,尤精隶书,师法《曹全碑》,行草书得法于赵孟頫。
著有《竹叶亭杂诗稿》、《小红鹅馆集》。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一字朴存,早年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累官浙江巡抚、闽浙总督、陕甘总督、钦差大臣、军机大臣、两江总督、东阁大学士、南洋通商大臣,为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曾镇压太平军及捻军。
光绪元年(1875)督办新疆军务,讨伐阿古柏侵略军,收复乌鲁木齐、和阗(今和田)等地,后在西北创办兰州机器织呢局等新式企业。
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爆发,督办福建军务,次年七月卒于福州,封恪靖侯,赠太傅,谥文襄。
有《盾鼻余藩》、《奏议》一百二十卷及《左文襄公全集》。
《书法(七言联)》
135.5厘米×32厘米
俞樾( 1821--1907 )清学者。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道光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晚年讲学杭州诂经精舍。治经、子、小学,宗法王念孙父子,大要在正句读、审字义、通古文假借,并分析其特殊文法与修辞。撰《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等。
能诗词,重视小说戏曲,强调其教化作用。所作笔记,搜罗甚富,包含有学术史、文学史的资料。
所撰各书总称《春在堂全书》。
《书法(七言联)》
133厘米×29.5厘米
赵之谦(1829-1884)清末书画家、篆刻家。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悲盫、无闷,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咸丰举人。历官江西都阳、奉新、南城等知县。
精篆刻,初学浙、皖二派,后突破秦、汉玺印的藩篱,吸取古钱币、镜铭及碑版等篆字人印,讲究章法,浑厚恬静,别创新格。印侧刻画像,为其首创。篆、隶书师法邓石如,并以魏碑笔势写行书。擅花卉蔬果,笔墨酣畅,设色浓艳丰厚,开清末写意花果以金石人画之先河。
有《二金蝶堂印谱》、《悲盫居士诗剩》、《补寰宇访碑录》、《六朝别字记》等。
《书法》
141.5厘米×47厘米
康有为(1858-1927)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后为保皇会首领。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原名祖治,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别署西樵山人,广东南海人。清光绪进士,任工部主事。
1898年在北京成立保国会,在翁同龢、徐致靖等人支持下,受到光绪帝召见,促成“百日维新”,失败后流亡国外。
善书,取法《石门铭》。参以经石峪((金刚经》、《云峰山石刻》等。
著有《广艺舟双揖》一书,论书提倡碑版,攻击帖学,有尊魏卑唐之说,对清末书风,颇具影响。另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戊戌奏稿》、《大同书》、《康南海先生诗集》等。
《书法(七言联)》
128厘米×27厘米
张骞
(1853-1926)中国实业家、教育家。字季直,号音庵,江苏南通人。清光绪状元。
1913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袁世凯即将称帝时,辞职南归。在南通继续办理实业和教育,提倡尊孔读经。
擅书法,学颜平原,参以欧阳率更,笔取中锋,与翁松禅相辉映。
有《张季子九录》、《啬翁自订年谱》等,今有《张謇全集》。
馆藏书画
民国时期
自1911年至1949年,仅仅维持三十八年之久,其间社会动荡,又经八年抗战,然艺术的发展,无论文学、京剧、美术,仍然有一个可观的面目。郭沫若先生曾用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文艺自由发展来解释这一现象。
总的来说,民国书法的特征是继承与延续。它不像国画,在西风东渐的潮流中引入了西方的绘画方法,书法始终固守着自身的传统。民国书坛的主流书风基本上延续了清代后期的碑学风格,涵容碑帖的趋势有所加强。虽然也出现了白蕉这样的帖学大家,但帖学的声势规模远不如前者。
导读
按照孙洵先生在《民国书法篆刻史》中的概括,民国时期书坛影响最大的五大流派分别是:吴昌硕的“吴派”;康有为的“康派”;郑孝胥的“郑派”;李瑞清的“李派”和于右任的“于派”。
民国时期画坛的情况大致是:以金城、陈半丁、溥心畲为代表的传统画派,从生活方式到审美趣味,继承了清末画家的传统,并以研究和维护传统绘画为宗旨。
另一方则是以徐悲鸿、刘海粟为代表。徐悲鸿二十年代末留洋回国,三十四岁任北平艺专校长,他要求包括学习中国画的学生都必须先画一年的素描石膏写生,从而掀起了与传统画坛势力的挑战。民国时期画坛最活跃之地为上海、北京,广州也算一个。海派画家的领衔人物为吴昌硕,其主要成员有黄宾虹、王一亭、吴湖帆、陈之佛、张大千和张书旌。
《书法(五言联)》
142厘米×37.5厘米
于右任((1879-1964)原名伯循,以字行,号骚心,又号髯翁,晚号太平老人,陕西三原人。清末举人。1906年加人同盟会。曾参与创办复旦公学。从1907年起,先后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立报》等,积极宣传革命。
1949年春支持国共和谈,谋求和平统一。后去台湾,任“监察院”院长。长于书法、诗词。书法初学赵孟顺,后攻魏碑,以魏碑为基,融篆、隶、草法入行楷,独辟蹊径。中年变法,尤善草体,清润散朗,深穆闲逸,深得智永《真草千字文》及八大山人草书笔意,自立风范,时称“于体”。榜书寸字,挥洒自如,神韵超迈。1936年组织草书研究社,创办《草书》月刊,集古代草书之大成,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为原则,集字编成《标准草书千字文》行世。
著有《右任墨存》、《于右任书法》、《右任诗存》、《右任文存》等。
寿桃
汪亚尘 (1894--1983)现代画家。字云隐,浙江杭县(今属杭州)人。1927年与妻荣君立同赴欧洲考察艺术,遍历法、意、英、德、比、瑞士及苏联等国。纽约艺术博物馆、法国巴黎国立美术馆、苏联美术馆均收藏有其作品。
1980年回国,定居上海。传世作品有《金鱼图》、《蒲鱼图》、《白荷图》等。
著有《美术教科书》、《亚尘油画集》、《艺术论文集》等。
《书法》
72.5厘米×40厘米
徐悲鸿(1895-1953)画家、美术教育家。江苏宜兴人。少时刻苦学画,后留学法国。
擅油画、国画,尤精素描,融合中西技法,而自成面貌。人物造型,注重写实,善传达神情,其历史画寓意深刻。所画花鸟、风景、走兽,简练明快,富有生气,尤以画马驰誉中外。
其书法造诣亦深,曾得康有为指点,作行书喜用中锋,结体漫不经意,有稚拙的儿童体韵致。
附视频:百年巨匠 美术篇
《芝瑞》
116厘米×41.5厘米
潘天寿(1897-1971)画家、美术教育家。早年名天授,字大颐,自署阿寿、雷婆头峰寿者、寿者,浙江宁海人。长期从事绘画活动和美术教学。早年与诸闻韵共创我国第一个国画系,是现代中国画教学的奠基人之一。
擅写意花鸟和山水画,远师徐渭、朱聋、原济等,近受吴昌硕、黄宾虹影响,布局善于“造险”、“破险”,笔墨有金石气,朴厚劲挺,气势雄阔,题识跌宕疏斜,有黄道周风。能熔诗、书、画、印于一炉,形成独自风格。
又长于指头画。于画史、画论研究有素。
作品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治印谈丛》、《潘天寿书画集》等。
刺背图
苏昧朔(1900--1966)字融和,号睡螺,浙江平阳人。
1926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高师部。先后任上海浦江中学、瓯海中学、温州中学、浙南中学等校美术教师。
建国后,曾任温州瓯绣厂画师、温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副主任。平阳县第一、二届人民代表,温州市政协委员。
1959年参加人民大会堂浙江厅设计工作。擅画人物,作品有《蓬岛传经图》、《恒河度法图》、《八仙过海图》,藏于温州市博物馆。
方介堪 (1901--1987)名岩,以字行,别署玉篆楼,浙江温州人。曾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浙江美院教授、西泠印社副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中日兰亭书会顾问。擅书法,尤精篆刻。治印初法赵之琛、徐三庚,后转宗吴让之,以典雅整饬汉玉印和细圆朱饮誉印坛,并对汉玉印有较深研究。
作品曾参加历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及文化部组织的中国文化交流活动。
出版有《古玉印选》、《方介堪印选》、《玺文印综》等。
浙江大地,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名师荟萃,前辈学人的论文手稿、工作笔记、各类证章等都是浙江省档案馆珍品博览的重要收藏。
04
馆藏名人手札
1
政治领域
2
经济领域
3
文化领域
4
教育领域
5
军事领域
Contents
目录
浙江省档案馆珍藏有许多浙江籍或在浙
江工作、生活过的近、现代著名人物的墨迹、手稿,主要包括书信、函、题词、聘书、申请书等内容,品类繁多,内涵丰富,著名人物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
馆藏手札出自包括陈布雷、竺可桢、蔡元培等,本书选取了16位名人及其手札,几乎所有信札为首次向社
会披露和公开。 看这些书信,都可谓书界良品,传递了 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钩沉出那个时代人物的风骨和气 质,既是时代变迁的见证,又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
馆藏名人手札
陈叔通(1876—1966),
名敬第,字叔通,浙江杭州人。清未翰林。
1904年东渡日本,入东京法政大学学习政治法律。
1906年学成归国,在杭州创办女子学堂杭州女学(后易名为杭州女子师范学堂)。
1911年被选为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同时担任《北京日报》经理。曾参加反对袁世凯的斗争。此后,长期担任上海商务印书馆董事、浙江兴业银行董事等职。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上海市各界人民团体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委员。
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第一、二、三届主任委员。
1966年2月17日卒于北京。
政治领域
陈叔通给浙江省省长周建人的信(1962.10.27)
沈士远(1880—1950),
浙江吴兴(今湖州)人。著名学者,庄子专家。
曾任国立北京大学、
北平燕京大学国文教授。
1920年发起组织“教职员公会”。
1929年任浙江省政府秘书长、浙江省政府委员。
1930年任国民政府考试院考选委员会秘书长。
1932年任国民政府教育部秘书、湖北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江西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
1940年再任国民政府考试院考选委员会秘书长、副委员长。
1942年任国民政府考试院法规委员会委员。
1948年任国民政府考试院考选部政务次长。
1950年被聘为故宫编纂委员,不久逝世。
沈士远给宁波中国银行阮性存先生的信
陈布雷(1890-1948),原名训恩,字彦及,笔名布雷、畏垒,浙江慈溪人。
1907年入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学习。1911年毕业后到上海任《天铎报》撰稿记者。不久回宁波效实中学任教。1912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20年到上海参加《韦氏大字典》编译。1921年任上海《商报》编辑主任。
1927年加入中国国民党,任浙江省政府秘书长。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任国民党中央党部书记长。同年蒋下野,陈同时辞职,任上海《时事周报》主笔。蒋上台后,又返南京任职。1928年当选为中央政治会议候补委员。1929年当选国民党第三届候补中央监察委员,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1930年任国民政府教育部常务次长。
陈布雷给国立浙江大学校长郭任远的信(1933.12.23)
1931年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政务次长,当选国民党第四届中央候补监察委员兼任中央宣传部长。
1935年任蒋介石侍从室第二处主任兼中央政治会议副秘书长、中央宣传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当选国民党第五届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1937年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
1939年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副秘书长。
1945年当选国民党第六届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长。
1948年当选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任总统府国策顾问。同年11月13日自杀。
从1927年以来,长期追随蒋介石,为蒋草拟文件,参与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重大决策。
著有《陈布雷回忆录》、《西安半月记》等。
陈立夫(1900—2001),
名祖燕、字立夫。浙江吴兴(今湖州市)人。
1917年入北洋大学采矿科。
1923年毕业后赴美国匹茨堡大学留学,获采矿学硕士学位。
1925年回国后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机要科长、秘书处长。
1928年任国民党中央党部调查科长。1929年当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任中央党部秘书长。
1931年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组织部长,中央政治学校代教育长。
1935年当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局长,内政部中央国医馆理事长。
1938年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社会部部长。
1943年当选为三青团中央干事会常务干事。
1947年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长。
1948年任国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长。为国民党“CC”系首脑人物。
1949年去台湾。
1950年去欧洲,后赴美国。
1968年回台湾任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副会长,后任“总统府”资政、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中国医药学院董事长。
2001年2月在台北逝世。
著有《唯生论》、《生之原理》、《孟子之政治思想》、《论理学研究》、《我与马歇尔将军》等。
陈立夫给杭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经理蔡竞平的信(1948.4.6)02
1914年进入中国银行北京总行,先后担任广州、香港、上海分行经理及总行副总经理。1928年任中央银行监事会监事。1930年任中国银行副总稽核。
1933年任全国经济委员会棉业统制委员会委员。1935年任中国银行总稽核。1939年设立中英外汇平衡局,任五人委员会中的中国代表。
1940年任中国银行副总经理。1941年任中国银行代总经理。1946年任中央银行总裁。1948年任国民政府财政部考察专员,赴美国考察。曾兼任中国保险公司、烟台张裕公司、成都造纸厂等十几个经济机构的董事。
1952年任纽约斯泰公司顾问。
1960年任香港上海商业银行行长。
1982年12月在美国去世。
贝祖诒(1892—1982),
字淞荪,江苏吴县人。世界著名建筑大师
贝聿铭的父亲。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唐
山工学院。曾在盛宣怀创办的汉冶萍煤铁
公司统计部工作。
经济领域
贝祖诒给杭州中国银行行长金润泉先生的信(1936年)
宋子文(1894—1971),
原籍广东文昌(今属海南省)人,生于上海。
早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后留学美国,
获哈佛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经
济学博士学位,曾在纽约国际银行工作。回国
后,到汉治萍公司任上海总办事处秘书。之后
在上海、武汉等地金融、实业企业任职。
1923年赴广东,被孙中山任命为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秘书、两广盐务稽核所经理。
1924年在广州创立中央银行,任首任行长。1925年任广州国民政府财政部长,统一广东财政。曾当选为国民党第二、三、四届中央执行委员。
1926年任国民党中央党部商民部部长等职。1927年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中央银行总裁等职。
1930年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1933年辞职。
1935年任中国银行董事长。
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以私人身份赴西安奔走斡旋。
抗日战争爆发,劝募救国公债呼吁国际社会援助中国抗战。
在香港居留期间与宋庆龄合作,担任保卫中国同盟会长(后退出该同盟)。
1940年以蒋介石私人代表身份赴美寻求援助。
1942年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
1943年离美回国。
1944年代理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
1945年正式任命行政院院长。
1946年任全国最高经济委员会主席。1947年辞去行政院院长职,任广东省主席等职。
1948年宣布币制改革后,又兼任广州地区经济管制督导员,将物资、资金向广东转移。
1949年去香港,后移居美国纽约。
1971年4月在美国旧金山逝世。
宋子文给杭州中国银行行长金润泉的信(1936.4.15)
徐悲鸿(1895—1953),
原名寿康,江苏宜兴人。幼年随父习画,
后留学日本、法国专攻美术。
1927年回国,任中央大学美术系教授、北京大学美术系主任、北平国立艺术学院院长等职。
1931年携画赴比、德、法、苏等国展览。1935年在桂林创办广西美术学院。抗日战争爆发后,随中央大学迁往四川,屡以作品在东南亚与印度等地展售,得款救济难民,并参加民主运动。
1942年任中央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等职。
1953年9月在北京逝世。
著有《悲鸿素描集》、《悲鸿油画集》、《悲鸿彩墨书画集》等画集。国画以马最著名。论文有《美与艺》、《中国画改良论》等。(附视频:【百年巨匠】徐悲鸿)
文化领域
徐悲鸿给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潘天授(寿)校长的信(1947.3.28)
俞平伯(1900—1990),
名铭衡,字平伯,以字行,浙江德清人。清代
著名学者俞樾的曾孙。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
科。
1918年加入新潮社。
1920年曾赴英国游历,回国后任教于杭州第一师范学校。
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与朱自清等创办《诗》月刊。曾先后任教于上海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九三学社中央委员等职。
1990年10月逝世。
著有新诗集《冬夜》、《古槐书屋间》等;散文集《燕知草》、《燕郊集》等;论文集《红楼梦研究》等。
俞平伯给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办公厅的信(1962.12.12)
转换后俞平伯1
蔡元培(1868—1940),
字鹤卿,号孑民,浙江山阴(今绍兴)人。
1898年离京南下,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提倡新学。
1901年应聘为上海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并创办《外交报》。
1902年与章太炎等在上海组织成立中国教育会,任会长,创办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同年应邀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1903年创办《俄事警闻》。
1904年在浙江创建光复会,任会长。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任同盟会上海分会会长。
1907年留学德国,至辛亥革命后回国。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同年,辞职再度赴法。
1913年回国参加“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失败后赴德,提倡勤工俭学。
教育领域
蔡元培1928年4月被任命为中央研究院院长。
北京大学文科英文门第一次毕业合影
(1917年夏月)
191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对新旧各派学术观点主张兼容并蓄,鼓励新思想、新文化,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1924年当选国民党第一届候补中央监察委员。
1927年北伐军攻克杭州,出任浙江临时政治会议委员曾一度代理主席。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任国民政府委员、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及中央监察委员、浙江省政府委员、代理司法部部长、监察院院长等职。
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
图源于网络
图源于网络
蔡元培给浙江省建设厅厅长曾养甫的信(1931.8.18)
1932年与宋庆龄等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副主席,致力营救爱国学生和民主人士。曾当选国民党第三、四、五届中央监察委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国际宣传委员会委员,为抗日战争呼吁国际支持。后去香港养病,并进行抗日宣传工作。
1940年3月在香港病逝。
著作编为《蔡元培全集》。
附:蔡元培珍贵影像视频
竺可桢(1890—1974),
字藕舫,浙江上虞人。
早年入河北唐山路矿学校学习。
1913年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1918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先后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
1925年受聘为商务印书馆编辑。
1926年在天津南开大学任教。
1927年任中国科学社社长。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蔡元培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被聘任南京气象研究所所长。
1932年任天文名词编译委员会委员。
1936年至1949年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1947年任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会第三届委员、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
1948年当选国立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
竺可桢给中国纺织公司杭州办事处的信(1946.6.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会长,中国地理学会会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地球物理年国家委员;
1939年,竺可桢(前排左3)与贵州浙大校友合影
张之江(1882—1966),
字紫泯、子珉,号子姜。河北盐山县人。早年
投入新军,任新军第二十镇下级军官,曾加入
冯玉祥创办的武学研究会。
1911年参加滦州起义,失败后离职。
1912年任晋北东路军司令部参谋、陆军第十六混成旅参谋。
1914年任冯玉祥第十六混成旅团长。
1917年参加反对张勋复辟之役,在廊坊一带击败辫子军。
1924年随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任国民军第一军骑兵第一旅旅长,代察哈尔都统。
1926年冯玉祥通电下野,接任西北边防督办、西北军总司令,代冯统率西北军。同年与奉直联军激战于南口,失败后撤到绥远、宁夏,后随冯玉祥响应北伐。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历任国民政府委员、军委会委员、立法院立法委员、禁烟委员会委员长等职。
1930年后任中央国术馆馆长,热心体育事业。
军事领域
张之江聘沈鸿烈先生为浙江国术馆馆长的聘书(1946.11.10)
转换后张之江1
1936年晋升陆军中将,后加授陆军上将衔。
1938年1月,张之江应李宗仁邀请任第五战区高级顾问,辅助李宗仁便于指挥西北系各将领,3月参与指挥了台儿庄战役。
1945年5月19日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
1946年,7月31日,张之江晋任陆军上将并退为备役。
1948年4月参加国民大会,5月任立法院立法委员。
1954年,张之江任政协全国委员会特邀委员,参加了第二届全国政协会议,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
1969年5月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
阎锡山(1883—1960),
字百(伯)川,号龙池,山西五台人。
1902年考入山西省武备学堂。后去日本留学,初入东京振武军事学校,结业后入陆军士官学校学习。此间结识了孙中山,加入中国同盟会。
1909年回国,任山西陆军小学堂教官、监督。同年,赴北京参加清廷陆军部举办的留日归国学生会试,以上等成绩获赏陆军步兵科举人。
1910年任新军第四十三混成协第八十六标教练官和标统。武昌起义爆发后,参加了山西起义。
1912年被委为山西都督。
1927年自任北方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1928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平津卫戍总司令、国民政府内政部部长。
1930年任陆海空军总司令,与冯玉祥联合发动中原大战,反对蒋介石。
1931年回山西。
1932年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国民政府委员和军事委员会委员。
1935年被授于陆军一级上将衔,任军事委员会委员副委员长。
1937年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兼山西省政府主席。
1949年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兼国防部长,后去台湾。
1952年任“总统府”资政和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委员,同年退为备役。
1960年5月在台北病逝。
著有《世界和平与世界大战》、《大同之路》、《中国政治与土地问题》、《三百年的中国》、《世界大同》等。
阎锡山给国民革命军骑兵第二军军长何柱国的信(1937.8.18)01
杨虎城(1893—1949),
原名彪,号虎城,陕西蒲城人。
1908年在家乡组织以打富济贫为宗旨的“孝义会”和“中秋会”。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率会众参加陕西民军与清军作战。
1917年参加护法战争,任于佑任的靖国军左翼军第五游击支队司令。
1924年加入中国国民党。
1929年任新编第十四师师长。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曾任讨逆军第十七路军总指挥,兼任陕西省政府主席。
1938年春,蒋介石命戴笠将杨虎城解往长沙,后多次迁移囚禁地点,在贵州息烽的玄天洞关了8年。
1949年2月,再移至贵阳黔灵山麒麟阁。1946年在重庆政协会议上,毛泽东曾提出释放杨虎城,被蒋介石否决。
1949年蒋介石“引退”后,代总统李宗仁曾下令释放张学良、杨虎城,但因蒋阻挠,没有执行。9月,蒋介石下达杀杨命令。
杨虎城给国民革命军骑兵军军长何柱国的信(1937.2.10)
顾祝同(1893—1987),
字墨三,江苏涟水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
校第六期。
1922年任粤军第二军教导队区队长等职。1924年调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任战术教官兼管理部主任等职。
1925年第二次东征后,任团长等职。1926年参加北伐,擢升师长、军长。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爆发,任第十六路军总指挥,兼任洛阳行营主任。
1931年调任国民政府警卫军军长兼第一师师长,江苏省主席。
1933年任湘鄂赣粤闽五省“剿匪”军北路总司令,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后任南昌绥靖公署主任。
1935年被授予陆军二级上将衔,调任重庆行营主任。
1936年兼任贵州省主席。
1937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西安行营主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兼江苏省主席,第二十四集团军总司令。
1941年顾奉命在安徽泾县指挥所部包围袭击新四军军部制造了“皖南事变”。
1945年当选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
1946年调任徐州绥靖公署主任、陆军总司令。
1949年底,去台湾。后任“国防部”代部长,“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1954年被授予陆军一级上将衔。
1960年任“国防会议”秘书长、国民党“中央评议主席团”主席等职。
1987年1月在台北病逝。
顾祝同给国民革命军骑兵第二军军长何柱国的信(1937.1.9)03
汤恩伯(1899—1954),
原名克勤,浙江武义人。毕业于援闽浙军讲武堂。
1920年任援闽浙军排长。
1925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振武士官学校学习。
1927年回国,任湖南陆军第一师学兵连连长。
1928年任南京中央陆军学校军事教官,后任第六期学生总队大队长。
1930年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第二师第一旅少将旅长。同年率部参加中原大战,任第四师副师长。
1931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师师长。
1932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十九师师长。1935年任第十三军军长,授予陆军中将衔。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参与百灵庙、南口、保定、娘子关、台儿庄等战役,曾任第二集团军总司令、第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鲁苏豫皖四省边区总司令等职。
汤恩伯给浙江省政府主席陈仪(洽公)的信(1948.9.10)01
抗日战争结束后,任徐州绥靖公署副主任。1946年被授予陆军上将衔,任陆军副总司令兼南京警备司令。
1947年任第一兵团司令,指挥所部向山东解放区发起重点进攻,其所属的整编第七十四师、第八十三师一个团在孟良崮被解放军歼灭后,引咎辞职。
1948年降职特派为衢州绥靖公署主任。1949年任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掌管长江下游防线。长江防线被突破后,率部南撤到厦门,接替朱绍良任福建省政府主席、福建省绥靖公署主任兼厦门警备司令,后去台湾。1950年任“总统府”战略顾问。
1954年6月病逝。
著有《南口血战记》。
汤恩伯给浙江省政府主席陈仪(洽公)的信(1948.9.10)02
张学良(1901—2001),
字汉卿,号毅庵,辽宁海城人。奉系军阀
张作霖的长子。
1918年任张作霖卫队旅营长。
1919年入东北陆军讲武堂第一期炮兵科学习。
1920年毕业后任奉天督军署卫队营营长、团长、旅长、陆军少将。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任镇威军东路军第二梯队司令,率军入关作战。失败后回东北助父整军,并任东北陆军第二旅长兼 “东北陆军整理处”参谋长。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任镇威军军第三军军长。
1927年任安国军第三方面军军团长。1928年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兼奉天保安司令,兼任东北大学校长。同年,张学良等联名发表通电,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任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东北政务委员会主席。
张学良给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九旅旅长何柱国军长的信(1931.10.12)01
1931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
1932年任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理委员长。
1934年任鄂豫皖三省“剿共”副总司令,后改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武昌行营主任。
1935年被授予陆军一级上将衔。
1936年与杨虎城共同发动震惊中外“西安事变”,扣押了蒋介石,提出八项抗日救国主张,并撤销西北“剿匪”总司令部,组成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事委员会,任主任委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第二天,陪送蒋介石回南京时,即被蒋软禁起来。他先后被关押在浙江、江西、海南、贵州等地,长期过着“严加管束”的生活,失去自由。
1945年被宣布退役。
1947年被秘密押送台湾继续监禁。
1960年被蒋介石下令解除“管束”。
1991年去美国探亲访友,后定居夏威夷。
2001年在檀香山逝世。
大桥如飞虹,横贯钱塘江南北,是连接沪杭、浙赣铁 路的交通要道。它是由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设计建造的我国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桥,也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桥梁,在我国桥梁设计与建筑史上具有特殊意义。
钱塘江大桥就是一座奋斗之桥,档案就是奋斗的记录。
05
钱塘江大桥
钱塘江大桥 1934 年11 月 11 日动工至 1937 年 9 月 26 日建成,是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设计建造的我国第一座铁路、公路双层两用现代化大桥。下层铁路桥长 1322.1 米,单线行车;上层公路桥长 1453 米,宽 6.1 米。
然而,1937 年 12 月 23 ,在通车的第 89 天,因抗日战争战事急迫,为阻止日军向钱塘江南岸进攻, 浙江省国民政府命令茅以升炸桥。当晚,茅以升写下:“抗战必胜,此桥必复”。 抗战胜利后,茅以升又主持修复了大桥。
简介
我馆所藏茅以升及钱塘江档案资料共13卷,由茅以升生前捐赠,起止年代为1933年至1989年。主要内容有钱塘江大桥工程档案资料,包括计划书、招标简章、备报告、工程图、工程摄影,茅以升回忆录、照片等等。
空中鸟瞰图
简介
钱塘江大桥她不仅在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斗争中书写了可歌可泣的一页,而且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她使沪杭与浙赣两条铁路相连接,使钱塘江两岸由天堑变通途。通车70年以来,她为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和当地经济的繁荣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钱江大桥剪报
建桥计划书(部分)
钱塘江建桥计划书033(部分)
钱塘江建桥计划书004(部分)
钱塘江大桥英文报照片
钱塘江大桥英文报照片005
钱塘江大桥英文报照片003
钱江大桥工程记(部分)
钱塘江大桥概述01
茅以升钱塘回忆1-1(部分)
浙江省档案馆珍藏着钱塘江大桥建设的第一手史料——“茅以升与钱塘江桥工程档案”,它客观而真实地记录了茅以升在20世纪30年代克服重重困难,建造钱塘江大桥的历史。2002年3月,“茅以升与钱塘江桥工程档案”因其重要的历史和现实价值,被“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国家咨询委员会列入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茅以升与钱塘江桥工程档案”由茅以升、茅以升的女儿茅玉麟、曾参与钱塘江桥建设的李文骥工程师的女儿李希先后捐赠,共18卷,80件;照片17册,1143张,档案起止时间为1933年至1989年。
“茅以升与钱塘江桥工程档案”
ⓞ 信息来源:浙江省档案馆
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
我已走过十之七八,
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
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
桥何名欤?曰奋斗。
——茅以升
档案主要内容为:
(1)钱塘江桥筹备、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形成的文书档案;
(2)钱塘江桥工程图纸;
(3)茅以升与钱塘江桥工程照片;
(4)刊登有关钱塘江桥工程的中外出版物;
(5)茅以升撰写的关于钱塘江桥工程的著作与手稿;
(6)《钱塘江大桥工程》等声像档案。档案载体有纸质、胶片、光盘等;文字有中、英文两种。
"
"
第一手史料
档案中的图纸、文稿、画册、报纸……都带着20世纪30年代的气息,甚至连老式的文件夹上贴的大幅照片也是当年大桥的模样。
编制于1933年10月的《钱塘江建桥计划书》是最早的一份文书档案。由建桥理由、桥基钻探、钱江水文、运输要求、线路联络等部分组成。计划书有力地粉碎了外国人关于“中国人无法在钱塘江上建桥”的说法。
▲《钱塘江建桥计划书》
▲《钱塘江桥筹备报告》
1934年11月11日编写的《钱塘江桥筹备报告》分建桥计划、部省合力、组织经过、设计研究、招标情形、审标定标、工款筹算、工作程序等章节,全面介绍了大桥筹备期间的情况,凸显出茅以升的建桥工作理念。
《桥梁设计(图十)》呈现出桥梁设计上的创造性。钱塘江底流沙下面的石层特殊,承载力不大,但是需要承载从公路面到石层71米高的建筑物。如何把这建筑物的重量减至最低限度,使石层能够胜任呢?茅以升的设计是这样的:钢梁用合金钢制成,强度大而重量轻。15个桥墩,16个孔跨度相同,钢梁长度一律,这样就可预先多备一孔,遇到钢梁任何一孔被炸断时,用来代替,以便迅速修复通车,在国防上有重要意义。在设计中还考虑美观上的要求,使全桥各部分方圆配合,色彩调和,主次分明,浑然一体。
导读
▲ 钱塘江建桥计划书032(部分)
▲ 桥梁设计(图十)全貌
▲钱塘江桥开工典礼时礼堂摄影
▲1937年11月17日第一辆汽车通过大桥
另外,记录了两个历史瞬间的照片也非常珍贵,分别是1937年9月26日第一列火车通过大桥和1937年11月17日第一辆汽车通过大桥。1999年11月在厦门举办的“中国桥梁百年回顾展”上曾展出这两张照片。
“
”
档案中还有大量的照片、底片。“开工典礼”主题照片著录尤为详细。钱塘江大桥工程开工典礼于1934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和平纪念日)举行。照片记录了开工典礼临时礼堂、工程处全体职员合影、曾养甫(国民政府浙江省建设厅厅长)及夫人行揭幕礼及定中心线、曾仲鸣(国民政府铁道部次长)行打桩礼等。
“
”
茅以升不仅是一位爱国的桥梁专家,还是一位勤奋的科普作家。他认为“科学属于人民”,“科普是一座通向’四化’的桥梁”。他以亲历者的身份,撰写了一系列与钱塘江桥工程相关的科普著作,向大众普及桥梁知识,为工程人员提供建桥参考,为历史留下明晰的注解。
馆藏中有《钱塘江桥工程记》(1946年5月)、《抗战以来的钱塘江大桥》(1946年)、《钱塘江大桥概述》(1947年11月)、《钱塘江桥》(1950年)和《钱塘回忆——建桥、炸桥、修桥》(1963年10月)等。
茅老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造成的桥,就老呆在那里,一声不响地为人民服务。它总是始终如一地完成任务。它不怕负担重,甚至‘超重’,只要‘典型犹在’,‘元气未伤’,就乐于接受。”“有时桥还在,但下面的河却改道了,或两头的山崩陷了,连山河都未必能和它相比。”
▲茅以升、茅玉麟父女
"
"
最美奋斗者
一份手稿,反映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一张照片,定格了特定时期最珍贵的社会记忆;一份电报,记录着时代的风云变幻....
档案宝库中的珍品,是历史文化的遗产,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人类活动的真实记录,是国家重点保护开发和最具传播价值的优质档案资源,对国家和社会具有永久保存价值和重要研究、利用价值。
结语
浙江省档案馆
地址:杭州市丰潭路409号(310007)
电话:0571-88808880
珍品博览
档案文化> 珍品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