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2023年12月淨土宗高雄道場週六法義講座:《金剛經》與《阿彌陀經》對話3.0_副本

其他分类其他2024-01-01
27

淨土宗高雄道場
2024年08月份法義講座

釋淨草

《金剛經》
 

《阿彌陀經》
 

對話3.0

Pure Land Buddhism

釋淨草

《金剛經》
 

《阿彌陀經》
 

對話3.0

第一章  真空妙有的契入點
一、《金剛經》的真空妙有
二、《阿彌陀經》的真空妙有
第二章  還我廬山真面目
一、緣起性空三重義
二、還我廬山真面目
第三章《金剛經》與《阿彌陀經》對話平台
一、從諸相非相到諸相實相
二、善導楷定古今
第四章  六字名號一遍法
一、萬法歸一
二、結語

目錄

CONTENTS

 >>>

06
07
13
26
27
38
44
45
80
92
93
100

阿彌陀佛的因果律
令念佛人成就「萬行離念一遍證

在《五燈會元》中有一段有關誤解的因果公案:
原文
百丈禪師每上堂。常有一老人隨眾聽法。一日眾退,唯老人不去。
師乃問:「汝是何人?」
老人云:「某非人也,於過去迦葉佛時曾住此山。有學人問:『大修行人還落因果無?』

一、野狐禪

某對云:『不落因果。』遂五百生墮野狐身。
今請和尚代一轉語,貴脫野狐身。』」
師曰:「汝問」。
老人曰:「大修行人還落因果無?」。
師曰:「不昧因果」。
老人于言下大悟,作禮曰:「某已脫野狐身!住在山後,敢乞依亡僧津送。」

白話
  百丈禪師每次上堂講經說法,就有一位老人隨眾聽法。有一天,下座後,大家都已經散去,獨留一位老人不肯離去。百丈禪師便問他是誰,想要做什麼。他說:「實不相瞞,我並不是人。以前迦葉佛時,就在此山修行。因為有學人問我:『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嗎?』我說:『不落因果。』

因為這句話,便墮惡道中,做了五百世的野狐狸。請和尚慈悲為我開示,令我解脫狐身之苦。」
百丈禪師說:「你把學人問你的問題,現在重新再問我一次。」
老人便道:「請問和尚,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嗎(大修行人還受不受因果報應)?」
百丈禪師答道:「不昧因果(大修行人對於因果報應非常清楚,深信因果,謹慎三業)。」

老人言下大悟。便向百丈禪師禮拜叩謝說道:「今承蒙和尚開示,令我超脫狐身。我就住在後山岩下,祈請和尚慈悲,以出家眾的禮儀,將我埋葬。」
百丈禪師令維那鳴槌集合大眾,宣布說:「齋後送亡僧。」大眾相聚議論:「大家都好好的,涅槃堂裡又沒有病人,為什么齋後要送亡僧?」

公案出自《景德傳燈錄》:
原文
  池州南泉普願禪師:師因東西兩堂各爭貓兒,乃白眾曰:「道得即救取貓兒,道不得,即斬卻也!」眾無對,師便斬之。趙州自外歸,師舉前語示之,趙州乃脫履安頭上而出,師曰:「汝適來若在,即救得貓兒也!」

齋後,百丈禪師帶領大眾,去到後山石岩下。他用拄杖挑出一頭死狐,便用僧人葬禮火化死狐身。
註:
學道因無知而流入邪僻或未悟而妄稱開悟,禪家一概斥之為「野狐禪」,演變至今,「野狐禪」遂成為邪知邪見,或相似佛

二、「南泉斬貓」

白話
  南泉普願禪師(唐.748-834年)的東西兩堂弟子為了爭奪一隻貓而爭執不休,最後鬧到長老和尚南泉處,南泉問說:「如果眾中有人能「道得」(即悟得),則留貓,否則殺貓。」眾弟子無人出聲,南泉當下就把貓殺了。當弟子趙州從諗禪師回來,南泉告訴他斬貓的事,趙州不發一語,把鞋子脫了,放在頭上走出去。

南泉說:「當時如果你在場,貓就得救了。」
「道得」是禪師常用「何謂佛」、「何謂法」、「如何是祖師(達摩)西來意」等禪語考驗弟子。有開悟者通常能不假思索,一語道破(雖然通常看似答非所問,沒有邏輯),而未悟者則以之為話頭參究。

後世評論此公案的主流觀點大致趨向為:
南泉的斬貓是一個果斷的措施,雖然有悖佛門慈悲,但是不下猛藥無法對治弟子的妄心、爭執;而趙州狀似戲謔的「脫履安頭上而出」,實則是他認為東西兩堂僧徒的養貓、爭貓,以及南泉的斬貓,兩者都是上下顛倒,本末倒置。

這個公案一千多年來一直是人們評論的熱門話題,被稱作“難關”。歷來見仁見智,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不昧因果和不落因果

  
   「不昧因果」是佛教中常見的一句術語。昧,解作糊塗、無知、隱閉、欺瞞、昏暗、輕率、魯莽、不知曉。
  「不昧因果」與「不落因果」,其意思迥然不同。不落因果是不受因果報應,過去造的惡業不受惡報。

而不昧因果就是明瞭所受果報的前因後果,清楚知道這個果報是過去的業因所感召,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不昧因果是指明瞭因果,深信因果,不背因果。
不落因果是指不落入因果報應,落入斷滅的邪見。

所以首先要界定「大修行人」的標準,至少要有證空、無我、無法的證量,能與與實相相應者,才能作到「端坐念實相,重罪如霜露。」
如果不是這種境界,只要停滯在三界六道,就必定要遭受因果報應,只要還在三界六道,自然要依循「不昧因果」的法則,否則必落因果報應。

如果將南泉斬貓與野狐禪這兩則公案作連結,將可激盪出一些些問題,值得提出探討:
淨草的觀點:
1. 野狐禪中所謂的「大修行人」其標準要如何界定?
到底要修到何種境界才算是「大修行人」?
2.南泉是不是大修行人?

釋迦佛從祂的報土「無勝世界」來此南閻浮提的五濁惡世,來來回回有八千次之多,每次都在示現不昧因果的法則。
如「捨身餵虎」:
久遠劫以前,有一位婆羅門,住在深山峻嶺中用功,精進修道,不犯諸惡,心中慈仁護念一切。有一天,婆羅門在尋找食物時發現一隻剛剛生產完的老虎。

若是乘願再來的佛菩薩,雖然不落因果,但也要方便示現遵循「不昧因果」的因果法則,而這種示現是隨順眾生的因緣,然其內心是寂然不動的。
如《涅槃經》所言:「西方去此娑婆世界,度四十二恆河沙等佛國土,彼有世界,名曰無勝。彼土何故名曰無勝?其土所有嚴麗之事,悉皆平等無有高下,猶如西方安樂世界,亦如東方滿月世界。我於彼土出現於世,為化眾生故,於此土閻浮提中現轉法輪。」

婆羅門心想:「我精進修道的目的,就是為了要解除眾生的煩惱,使眾生能夠離苦得樂;我以後也會老、會死,身體也會爛壞,不如現在布施給這隻老虎,救護老虎母子。」思量已定,便將自己的頭靠近老虎的嘴邊,把自己布施給老虎食。把自己布施給老虎食用,因為這樣,老虎母子都得以生存下來。

老虎骨瘦如柴,既沒有力氣去覓食;也沒有辦法產生乳汁來餵育幼虎。
婆羅門看到這種情形,感到非常哀傷,思忖道:「眾生的苦,無量無邊,母子相互吞食,這種痛苦,難以形容。」便流著眼淚,想尋找食物來餵母虎,以保全幼虎的性命。用,因為這樣,老虎母子都得以生存下來。

又如「割肉餵鷹」:
往昔,世尊於因地行菩薩道,有一世曾為大國王號薩波達。薩波達王隨眾生需求而廣行布施,見眾生遇災厄、苦難,常懷悲心,慈悲救濟。天帝釋見薩波達王慈善仁愛,德行高尚,恩澤十方。天神、鬼、龍皆言:「天帝乃極尊貴之位,非常人所能及;戒德嚴謹、德行高尚、慈悲智慧、福德深厚者,命終後投生天界,則為天帝。」

天帝釋害怕薩波達王未來將取代自己而為帝釋天王,於是欲往人間測試薩波達王是否真的慈悲為懷,愍念眾生。
天帝釋命令邊王:「現今人間的薩波達王,恩澤普潤眾生,福德巍巍,恐怕他的心願是將來生天,取我帝釋天王之位。現在你化身為鴿,飛至國王身旁,假裝畏懼驚恐,哀求國王救護。」

於是,帝釋天王化身為猛鷹,邊王化身為鴿。鴿子急迫地飛至國王足旁,心生恐怖地向國王說:「大王憐憫我!救我!我命將不保!」國王說:「不要驚恐害怕!我會保護你的生命。」猛鷹隨即追至,向國王說:「剛剛飛來的鴿子是我的食物,請國王還給我。」

我將化身為猛鷹,隨後向國王索討你所化身之鴿,國王一定不給鴿,而以肉交換鴿子性命,我會拒絕。
國王救護眾生的心意若真誠不虛,必定不會違背他的志願,會割自身肉以代替鴿子,若國王割盡身肉之重量,仍不能與鴿重相等,國王必會因身體切割殆盡、傷痛至極而後悔。若其有悔意,則不能達成他成為帝釋天王的心願。」

國王回答:「鴿子飛來以命依歸於我,我已接受鴿子的歸靠,我所言說,必定守信,從不違背。如果你只是想得到可食之肉,我會給你比鴿重百倍之肉。」猛鷹說:「我只要此鴿,不要其他肉,希望大王還我此鴿。難道大王是想強奪我的食物?」國王回答:「我已接受鴿子的請求,誠信重於天地,豈可違背?你希望我以何物給你,使你願意放棄鴿子,歡喜離去?」

神秀(緣起)偈言:
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猛鷹回答:「若王慈悲誓願救助眾生,割自身肉與鴿子重量相等,我即欣然接受放棄鴿子。」國王回答:「大善!」薩波達王先割自己腿上的肉,秤其重量,但不及鴿重,於是繼續割自身肉,但割盡身肉,仍然不及鴿重。薩波達王身體的切割劇痛,實在痛到極點。

但是國王慈愍眾生,一心希望救護鴿命,又命近臣:「你速取我命,秤我全身重量使能與鴿等重。我敬奉諸佛,受持佛之正道與嚴守戒律,發願救濟眾生危急與苦難,雖有種種磨難、惱害,於我而言,猶如微風,微風豈能撼動大山?」

天帝釋明白薩波達王堅守救濟眾生的志願,絕不改變,國王的慈愍與堅忍,人天都難以達到。天帝釋與邊王隨即回復為原來的身相,並頭面頂禮說:「大王!您是發了何志願,願使自己如此苦痛?」薩波達王回答:「我的志願不是成為天帝釋或轉輪王,我觀眾生沉沒於昏矇愚昧,無法親見三寶、亦不聞佛教,縱情施欲於凶禍之行,死後將投身於無間地獄。我觀眾生愚昧昏惑若此,為眾生憂愁哀傷。

帝釋天王即時令天醫以神藥使國王身上的傷癒合,精神氣力更勝於前。帝釋天王向薩波達王頂禮後,繞王三匝,歡喜離去。
之後,薩波達王的廣行布施超越從前;菩薩慈惠度眾,極致的布
施就是如此。

於是誓願:『上求佛道,以拔濟眾生苦難,使眾生趣入涅槃。』」天帝釋聽聞國王所言,驚訝地說:「我實愚昧!以為大王是想奪我帝釋天王之位,所以來擾大王。請大王明示,我應該如何做得以懺悔我的過失?」國王回答:「使我身上的瘡傷儘速癒合,恢復如昔。並圓滿我布施濟眾的志願,慈悲行善的德行,超越現在。」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與「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台」都是在說緣起的相,還未見性。

又如《金剛經》云:
經文:
   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

話解說:
  從前有一位在深山苦行的行者,每天靠著野果泉水充饑裹腹。由於不斷地精進用功,所以身心清淨,煩惱消除,一切諸天鬼神都對他非常讚歎和恭敬,整個國家也都因此富饒安樂,風調雨順。
有一天,國王名歌利,歌利王到山裡打獵,循著足跡來到了修行人的地方。

國王向忍辱仙人詢問鹿群的去向,但修行人默默思惟著:「眾生無不貪生怕死,如果我告訴國王答案,不就和他一樣殘暴不仁;但如果不說,就是欺騙大王。」於是選擇了沉默。
歌利王認為忍辱仙人是在藐視他,竟然不回答,心中不禁一股怒氣上昇!國王問:「你是誰?」修行者回答:「我是忍辱仙人。」

國王說:「既然你是忍辱仙人,我就看你忍不忍得了!」喪失理智的大王,說著便拔出刀,砍下了忍辱仙人的右手!鮮血不斷地從手臂流了出來。然而,忍辱仙人此時卻思惟著:「我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大王對我尚且忍心下手,更何況是對老百姓呢?」於是心中暗暗發願:「有朝一日,我成道後,一定要先來度大王,不讓人民牽連受害。」

國王見他如如不動,更加憤怒。再一次問他的名字,他仍然堅毅地回答:「我是忍辱仙人。」
就這樣,在一問一答之際,忍辱仙人不但手全被砍斷,連腳、耳、鼻都被砍下,血流如注,痛苦非常。
這時,忽然天地震動,眾神憤慨,可以說是天怒人怨,護法神們都想要來毀掉這個國家,以譴責國王的罪行。

忍辱仙人卻說:「雖然大王這樣待我,但其實我內心卻是十分哀愍他,就如同慈母憐念自己無知的孩子一般,我的心中對他不起一絲怨懟。若我所說真實不虛,我的身體將即刻還復如前!」
當下,忍辱仙人的身體真的回復如往昔一樣,毫無損傷。

但,忍辱仙人卻勸阻著,說道:「這是由於往昔無數劫中,我因不奉行佛教,殘害過他,所以今日才會有這樣的果報,如果今日報復,冤結就沒有結束的一天啊!」
百姓們知道了這件事情,都非常痛恨大王的暴行。

忍辱仙人就是釋迦牟尼佛行菩薩道時的前身。
歌利王就是世尊成佛後,第一批說法得到的五比丘之首的憍陳如。
這是釋迦如來過去在因地中修行時,捨身命腦髓布施一切救護眾生的故事。因為這樣無畏的布施,圓滿了布施波羅蜜的功德,最後六波羅蜜圓滿,終於在娑婆世界成佛,為天人師,廣度眾生。

「捨身餵虎」、「割肉餵鷹」與《金剛經》中的「忍辱仙人」都是釋迦佛從他的報土「無勝世界」來此南閻浮提的五濁惡世,示現「不昧因果」的公案。
如同2500年前於世尊菩提樹下成佛之後,還得承受幾個前世果報,如金鎗一刺、馬麥三月、頭痛三日之報,這是為了在此隨順三界六道「不昧因果」的法則。

佛陀雖應化身處在娑婆穢土,然內在的世界是「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
所以佛陀於此界示現「不昧因果」的外相,其內心世界是無量寶莊嚴。

如同《維摩詰經》〈佛國品〉言:
  爾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者,我世尊本為菩薩時,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若此?……於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眾歎未曾有!而接自見坐寶蓮華。

南泉禪師是不是大修行,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不是已經證入空性的證量,已經是有「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證量,則不昧因果的果報就必須承受殺業報應,這就不是示現了,這時就必須承受身心內外劇苦了。

因果有兩種:
一.有為法的業力因果:
不知有漏功德,如《金剛經》所言: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二.無為法的願力因果 :
  成就無漏功德,如《金剛經》所言: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所以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詳細說明有二種功德:
一者從有漏心生,不順法性。
所謂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是故名不實功德。
二者從菩薩智慧清淨業起,莊嚴佛事,依法性入清淨相,是法不顛倒,不虛偽,名為真實功德。

結論:
處於三界六道的凡夫當然都在「不昧因果」的法則下,因果報應,絲毫不爽。
若是已經證入空性,具有三輪體空的證量,則觀三界六道一切因因果果,「猶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當然「不落因果」也會「不昧因果」。
若是乘願再來時,雖落因果,外相示現受報,內在仍處涅槃寂靜中,如如不動。

   阿彌陀佛的因果律
《無量壽經》言:
阿難!法藏比丘,於其佛所,諸天魔梵龍神八部大眾之中,發斯弘誓,建此願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所修佛國,開廓廣大,超勝獨妙,建立常然,無衰無變。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

阿彌陀佛以住空、無相、無願之法,無作、無起,觀法如化,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
「清白之法」就是涅槃實相功德,「群生」就是十方眾生。如果不是涅槃實相功德,罪業深重的眾生如何得救,何況要「度盡阿鼻苦眾生」。

不生欲覺、瞋覺、害覺;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忍力成就,不計眾苦,少欲知足。無染恚癡,三昧常寂,智慧無礙。無有虛偽諂曲之心,和顏軟語,先意承問。勇猛精進,志願無惓,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恭敬三寶,奉事師長,以大莊嚴,具足眾行。令諸眾生,功德成就,住空、無相、無願之法,無作、無起,觀法如化。

是的,是違背因果,是違背三界六道因果,但是不違背彌陀名號本願力的因果,不但不違背彌陀名號願力的因果,而是隨順彌陀名號願力的自然運作。

《觀經》下品生者,都是十惡、破戒、五逆的罪人,他們一生所作所為,命終必定直墮地獄,但是因為遇善知識引導,念佛聞佛功德,皆得往生極樂世界。
這與我們所認知的因果似乎有出入,更直接地說是違背我們所認知的因果。

所以專念佛人既「不落因果」也「不昧因果」。
專念佛人是大修行人,因為念佛即是念實相,所以「重罪如霜露」,念佛人雖有妄想雜念,但因為念佛與實相相應故。
所以念佛時即是「萬行離念一遍證」。

  因為【南無阿彌陀佛】是實相涅槃真實功德,是完美成品,不受三界顛倒、虛偽、輪轉、有漏有為,如夢幻泡影的因果所障礙,超越世間一切因果,直接往生極樂。
  因為【南無阿彌陀佛】是實相涅槃真實功德,是完美成品,不受凡夫妄想散亂之心所影響,而會減損名號功德。亦不因修行的圓滿成就來增加或提升名號功德。

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淨。」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淨悉現。」佛語舍利弗:「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為欲所以東西方哲學在解釋「念」都是一致的,因為都是以世間法的思維邏輯來詮釋第六意識——因為有念而有思,才有我故我在。
佛法則是持相反方向,因為佛法是在解決生命輪迴的根本問題——「離念」。

三、萬行離念一遍證
「念」即是念頭、妄念、意念、思想等等的起心動念。
  十七世紀西方理性主義哲學家笛卡爾的名言「我思,故我在」,所以我苦,故我在;因為我在,故有我身,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六祖壇經》公案:
    有僧舉臥輪禪師偈云:
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
師聞之,曰:
「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繫縛。」
因示一偈曰:
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臥輪有伎倆,即是有能所,「能」即是指臥輪(我),「所」即是指伎倆(法),就是落入「我法二執」。
《金剛經》言:
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因為沒有般若智慧,所以「若依而行之,是加繫縛」。
  而惠能無伎倆,即無能所,因為無能所,所以不被「我法二執」所繫縛。

 所以,當念佛時,阿彌陀佛已經從成佛的終點,把他的「究竟涅槃」拿到了念佛人的起點,所以念佛人的起點就是阿彌陀佛「究竟涅槃」的終點,念佛時起點與終點同在一點,已經超越《心經》依自力起修的「般若」起點,直接到達「究竟涅槃」的終點了。

淨草亦有一偈曰:
  淨草無伎倆,無力斷思想,
  唯念彌陀佛,菩提自然長。
  此處淨草泛指專念佛人,「自然」是彌陀名號果德的自然運作,所謂「乘佛願力,仗佛功德」的自然運作。是直接以涅槃果地為基礎,當下即是進入「我法二空,能所雙亡」。

但是,這些都是從因地自力起修,必須具備般若證量的條件,非是人人可行。
  而淨土宗的離念不是以天臺、唯識、華嚴、禪宗等各宗的教理來詮釋,也不是站在自力所成就的無念、無相、無住、般若空觀、止觀雙運、唯識法身觀、自性清淨佛性觀等的證量作為依準。

如虛雲大師在其開悟之偈言:
杯子撲落地,響聲明歷歷,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息。
  狂心就是妄念。所以說「萬行離念一遍證」,一切修行就是為了要去除妄念。因為離念無念,清淨自性自然顯現,才能「我法二空,能所雙亡」,才能無智亦無得,才能心無罣礙,才能無有恐怖,才能遠離顛倒夢想,才能究竟涅槃。
  

  淨土宗的離念是來自名號的果地涅槃功德,不受妄想雜念的干擾,不因妄想雜念的破壞,而減損名號的功德,也不因為罪業深重的身分來影響念佛的功德,更不因為修行的功夫來增加名號的功德。
 

 阿彌陀佛統「實相身」與「為物身」於「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中,所以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即能擁有「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的佛地涅槃果德,直達淨土,直取佛果,究竟涅槃,無有次第。
 稱名往生,從中略去《心經》的修行過程,省去自力離念的難行。

這就是淨土宗以「稱名一法,統攝萬法,稱名一行,取代萬行」的殊勝。所以說六字名號一遍法,所以說念彌陀名號即是「萬行離念一遍證」。
    有人以「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與「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來作為念佛成敗的標準,這是錯解名號的功用,念佛不是用來對治妄念,念佛是順佛本願之救度,往生極樂成佛。

Namo  Amitabha

 所以《往生論註》言:
  彼無礙光如來名號,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
  又言:
  有凡夫人煩惱成就,亦得生彼淨土,三界繫業畢竟不牽。則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可思議!

雖然我們念佛時,有妄想雜念,但是妄想雜念不能破壞無礙光如來名號功德,不能減損無礙光如來名號功德,所以無礙光如來名號的功德才能滿眾生一切志願,一切志願即是成就眾生往生的根本大願,也就是往生成佛。
阿彌陀佛是站在十方眾生的立場,尤其是濁惡眾生的根機,無力修行的凡夫,以他們的根機來設定往生的標準。

凡夫豈有定力可言?凡夫豈能以自力來離念?凡夫有的只是妄想雜念紛飛。
所以源信上人說:
  妄念原是,凡夫本體,妄念之外,別無心也,
直至臨終,猶是一向,妄念凡夫。知此念佛,即蒙來迎,乘蓮台時,能翻妄念,成為覺心。

法然上人亦言:
  散心念佛之往生,方是殊勝之本願。
  方顯彌陀無盡之大悲。
  捨散心而往生,無有是理。
  凡夫之心,何能不散亂?

  現在稱念,雖然妄念不斷,這是因為有業報身使然,一旦捨報,妄念當下,轉為覺心,因為妄念是被無明所覆蓋的佛性,一旦捨報,在彌陀光明攝取中,妄念轉為覺心,煩惱當下即是菩提。

所以《法事讚》言:
  臨終聖眾持華現,身心踴躍坐金蓮,
  坐時即得無生忍,一念迎將至佛前。

 《觀經》言:
  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
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道場」指佛陀成道之處。
「諸佛家」指諸佛的本家就是極樂淨土。

四、人中上上妙蓮華

《楞伽經》:
  十方諸剎土,眾生菩薩中,所有法報佛,
  化身及變化,皆從無量壽,極樂界中出。
  善導大師《觀經疏》:
  捨命即入諸佛之家,即淨土是也。
 

 善導大師於《觀經疏》言:
  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
  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勝人也。

所以說念佛人是人中儲佛,當坐道場(必定成佛),生諸佛家(必定往生)。
  所以說「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是《心經》體相用的全體展現。
  從《心經》的行深般若直至究竟成佛,全在一句六字名號中。
  

所以說淨土宗的心經,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就是「六十萬人頌」:
    六字名號一遍法,十界依正一遍體,
    萬行離念一遍證,人中上上妙蓮華。

總結】
⒈《心經》是從內而外,行者從佛性自性中,以般若智慧照見五蘊、六根、六塵、六識皆空,剷除了這些障礙後,佛性清淨本體才能顯露,而至究竟成佛。

⒉淨土宗是由外而內,藉由「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光號不二,名體一如」的涅槃果德,直接穿透五蘊、六根、六塵、六識,不受五蘊、六根、六塵、六識的障礙,當下進入佛性本體,這時彌陀本體與眾生佛性合為一體,往生成佛,至究竟涅槃。

⒊淨土宗是果地法門,「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是涅槃果德,所以念佛法門是超越《心經》的修行方法與修行過程,直接略去《心經》中修行方法與修行過程,直達淨土,直取佛果,究竟涅槃。
   

  所以說,淨土宗的心經就是:
    「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
世尊以人中芬陀利華來讚歎念佛人,因為果地法門的念佛,已經是等同聖道法門最高成就了。
所以說念佛者「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所以說稱念時「在聖不增,在凡不減」。

一、阿字十方三世佛
《觀經》言:
無量壽佛於圓光中,有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化佛。
二、彌字一切諸菩薩
《觀經》言:
一一化佛,亦有眾多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

 《佛說阿彌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經》言:
    阿字十方三世佛
    彌字一切諸菩薩
    陀字八萬諸聖教
    三字一切是具足

三、陀字八萬諸聖教
《觀經》言:
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讚佛偈》言:
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

又《無量壽經》「華光出佛」之文:
眾寶蓮華,周滿世界,…: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身紫金色,相好殊特;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為十方,說微妙法。如是諸佛,各各安立,無量眾生,於佛正道。

《如來會》「華光出佛」之文:
彼佛國中,有七寶華,……一一華出三十六億那由他百千光明;一一光中,出三十六億那由他百千億佛……是諸佛等,現往東方,為眾說法……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楞伽經》卷六:
十方諸剎土,眾生菩薩中,
所有法報佛,化身及變化,
皆從無量壽,極樂界中出。

《移除往生不定絆腳石》
P.15第二章〈果地法門的念佛就是實相念佛〉言:
阿彌陀佛是十方無量諸佛的代表。
極樂世界是十方法界整體的代表。

是故:
但念彌陀一佛,即是念十方諸佛。
但禮彌陀一佛,即是禮十方諸佛。
但見彌陀一佛,即是見十方諸佛。
往生彌陀極樂淨土,即是往詣十方諸佛淨土。

總結:
可知極樂世界「依正主伴,同一涅槃」都在
【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中。

又如「華光出佛」的「光中化佛無數億」與
《楞伽經》的十方諸佛「皆從無量壽,極樂界中出」。
換句話說十方諸佛都

所以我們應該這樣看待--
如來說:

南無阿彌陀佛,
即是南無阿彌陀佛,
就是南無阿彌陀佛。

二、結語

淨土門的「實相身」與「為物身」是一體的。

聖道門所說的「應無所住」與「而生其心」是一體,「第一義諦」與「妙境界相」也是一體,所謂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兩者之間一而二,二而一不可分。

淨土門所言「實相身」,即是聖道門《金剛經》所言的「應無所住」,即是「第一義諦」,亦即是「真空」。
淨土門所言「為物身」,即是聖道門《金剛經》所言的「而生其心」,即是「妙境界相」;亦即是「妙有」。

而聖道門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與「第一義諦,妙境界相」,以及「真空妙有」,都在淨土門的「實相身」與「為物身」中。

淨土門既然統納「實相身」與「為物身」於【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中,當然亦收納聖道門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與「第一義諦,妙境界相」,以及「真空妙有」亦在【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中。

只是差別在於,聖道門以自力修行證入,淨土門以他力稱名得到。

雖然終點都是要到涅槃彼岸,但是過程截然不同:

聖道門的起點是離相,終點是證入實相。

所以才有兩種平等

淨土門的起點是著相念佛,名號是實相故,念佛即是念實相,與實相一體,所以念佛當下即得實相。

1.立足點的平等:是就眾生本具佛性平等而言。

這是站在眾生的基礎上,是聖道門因地自力的修行,屬於自因自果,自作自受。

2.齊頭式的平等:是就彌陀救度平等而言。

因為「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是涅槃功德,故稱念者「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這是彌陀名號願力的自然運作,是淨土門果地他力的接引,完全他因自果,他作自受。

因為「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的功德願力,致使「五乘齊入」。

可知難易之別如「天壤雲泥」都不足以形容他們的差距。

因為「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是涅槃功德,故稱念時「在聖不增,在凡不減」。

第一重名號即信心。
第二重信心即念佛。
第三重念佛即往生。
第四重往生即成佛。

南無阿彌陀佛

所以知道這個道理後,才能擁有安心享受「念佛四重奏」:

作者/釋淨草
總編輯/釋淨草
主編/釋淨草
電話/07 398 0806
地址/高雄市三民區建安街94號1樓
發行日期/2024年01月06日

《金剛經》
 

《阿彌陀經》
 

對話3.0

Pure Land Buddhism

釋淨草

萬法歸一 一歸何處

一歸「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處

電話:07 398 0806
地址:807高雄市三民區建安街94號1樓

淨土宗高雄道場

成嶺成峰莫所宗
今緣身在此山中
揭開廬山真面目
就在六字名號中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